山东玉米新品种“鲁单984”、“鲁单661”、“鲁单999”

山东玉米新品种“鲁单984”、“鲁单661”、“鲁单999”

一、山东玉米新品种“鲁单984”“鲁单661”“鲁单999”(论文文献综述)

姚晓灵[1](2021)在《玉米品种的抗虫性及其节肢动物群落多样性分析》文中研究表明对50个玉米品种上的主要害虫与天敌的种类及数量进行了调查,利用害虫数量计算的虫情指数进行了抗虫性鉴定。并对50个品种上总的主要害虫及天敌的种群动态、物种组成和相对多度、不同品种上的害虫与天敌的优势种与群落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如下:1.抗虫性鉴定表明,不同品种间的抗虫性高低存在差异,同一品种在不同生育期表现出的抗性也不同。未发现同时高抗桃蛀螟、亚洲玉米螟、棉铃虫这3种穗虫及棉蚜、玉米蚜、禾缢管蚜这3种蚜虫的品种;郁青358对3种穗虫表现出高抗或抗性;鑫瑞37、齐单805、郑单958、鑫瑞57、明天695、鲁星702高抗玉米蚜和禾缢管蚜,未发现对3种蚜虫表现高抗的品种。玉米的不同生育期内抗虫性存在变化,如从玉米吐丝期到完熟期,明天695对于桃蛀螟和玉米螟的抗性均由高抗转为高感,而对于棉铃虫的抗性则由高感转为高抗;金海2010等4个品种对于玉米蚜和禾缢管蚜的抗性则均由高抗转为高感。玉米品种对鳞翅目害虫和蚜虫类的抗虫性存在差异,对蚜虫类表现出抗性的品种数多于对鳞翅目害虫表现抗性的品种,说明大多数品种对蚜虫的抗性要优于鳞翅目害虫。2.玉米田节肢动物群落物种组成主要包括食叶与钻蛀类、刺吸类害虫与捕食或寄生性天敌。所有玉米品种上的节肢动物共46种,分别隶属于2纲、7目、29科。其中害虫共18种,占总数的39.13%,主要包括鳞翅目类害虫和蚜虫类;天敌共28种,占总数的60.86%,主要包括蜘蛛类、瓢虫类、草蛉类、食虫蝽类、寄生蜂类以及食蚜蝇类。在整个群落中蚜虫类害虫和鳞翅目类幼虫发生量大,自然天敌中蜘蛛类的数量占绝对优势。蚜虫类优势种为禾缢管蚜和棉蚜,钻蛀类害虫优势种为玉米螟,天敌优势种为草间钻头蛛、八斑鞘腹蛛、异色瓢虫、龟纹瓢虫、中华通草蛉。3.分析了50个玉米品种上主要害虫及天敌的种群动态。玉米苗期甜菜夜蛾发生高峰期在7月下旬。3种钻蛀类害虫棉铃虫、亚洲玉米螟和桃蛀螟主要发生在8月中旬至9月下旬,玉米螟存在2个发生高峰,分别是9月3日和9月23日;棉铃虫的数量在8月15日达到最大值;桃蛀螟的数量从8月24日开始一直呈现上升趋势。蚜虫类集中发生在9月初至9月下旬之间,且均在9月23日达到最大值。各类自然天敌发生高峰期与害虫发生期相吻合,表明天敌对害虫有很好的跟随现象。4.分析了50个玉米品种节肢动物群落特征,发现在抗蚜性方面抗性高的品种其天敌的优势度相对较高,害虫的优势度较低,表明品种抗虫性与群落的多样性具有一定相关性,两者对害虫具有联合控害作用。

闫鹏[2](2018)在《播期、品种、氮肥管理对华北春玉米产量的影响及机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水资源短缺问题已经严重威胁到华北地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通过春玉米一熟替代冬小麦-夏玉米实现节水和保障正常的粮食供给已成为该地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重要举措。然而当前春玉米单产水平仍然较低,这成为扩大春玉米播种面积的最大障碍。本文在课题组已有研究的基础上,通过连续的田间试验,初步研究明确了播期、品种和氮肥施用对春玉米高产高效的调控机制,并结合在美国“玉米带”进行的品种筛选与养分管理试验,提出了华北春玉米品种的选育方向和养分管理建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明确了华北地区春玉米适宜的播种期及机理。4月上旬播种春玉米生育期内光热资源条件优于5月下旬播种春玉米,但是春玉米的生产受到了高温胁迫的影响,尤其是4月中旬至5月上旬播种的春玉米吐丝前后遭受高温胁迫的频率最大,降低了春玉米有效穗粒数,并最终导致减产。5月下旬播种春玉米在吐丝前后受到高温胁迫影响的程度最轻,并且灌浆中后期的气温条件适宜,有效穗粒数和粒重高于其他播种期,3年试验产量平均为10274.3kg ha-1,较其他播期平均高3.8%-12.2%。2.筛选出了适宜的高产春玉米品种,并探讨了不同耐密型品种对籽粒形成的影响机制。金海5号、富农821、鲁单9066和登海605是较为适宜华北地区春播的高产玉米品种,4个品种平均产量为12845kgha-1,较参试品种平均产量高31.4%。半紧凑型品种金海5号吐丝时小花数较紧凑型品种鲁单9066高26%。但相比鲁单9066,金海5号开花吐丝间隔时间平均长1.5d,导致因小花未能正常吐丝而造成的籽粒损失比例平均高17.3%;此外,金海5号顶部籽粒授粉后灌浆速率达到最大时所需要的时间较鲁单9066平均长0.5d,在灌浆速率达到最大时的粒重和籽粒活跃灌浆期平均分别较鲁单9066小6.7mg和10.2d,因籽粒败育造成的籽粒损失平均高17%。3.探讨了不同施氮模式对华北春玉米的调控机制。在华北地区,相比于氮肥在播种前一次性施入的方式,氮肥分次施入的方式显着提高了春玉米产量,产量增加幅度为6.6%-13.5%。主要原因是氮肥分次施入的方式增加了春玉米生育中后期的氮素供应,增强了春玉米的抗逆能力,在春玉米吐丝至成熟期间,叶面积指数提高幅度为6.7%-10.7%、SPAD值增加幅度为14.5%-22.6%、穗位叶相对电导率和丙二醛含量较对照平均分别低7.5%和10.3%、而光合速率提高幅度为9.7%-17.5%。4.探讨了春玉米品种的选育方向和养分管理模式。美国“玉米带”品种筛选结果表明品种的耐密性、耐低氮胁迫能力和氮利用效率是评价品种质量的重要指标。品种耐密性差异是造成中美玉米单产差异的主要因素之一。加大养分投入能够显着提高玉米单产,玉米平均单产达到20366.4kg ha-1。但玉米在生育期内的养分需求并未得到充分的满足,玉米生育期内营养状况除了受到施肥水平的影响,还受到玉米组织内其他养分含量的制约。

杨明明,王桂清,马迪[3](2017)在《聊城地区不同玉米品种对灰斑病菌的抗性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了明确聊城地区主栽玉米品种对灰斑病的抗感性差异,2016年9月采取田间自然诱发鉴定方法,分析了70个主栽玉米品种对灰斑病的抗性。结果表明:聊城地区玉米灰斑病发生很轻,发病率1%左右;不同玉米品种对灰斑病抗性差异明显,其中抗病品种居多,为90%,易感品种仅占10%。该研究为抗灰斑病品种的选育和推广奠定了基础。

庄克章,吕慎金,徐立华,徐相波,汪黎明,吴荣华,张春艳,李俊庆[4](2017)在《DTOPSIS法综合评价鲁南地区青贮玉米品种》文中提出以13份不同青贮玉米杂交种为材料,采用DTOPSIS法对青贮玉米品种的10个主要性状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粮饲兼用型玉米诺达1号、登海605、鲁单6076和专用型玉米饲玉1号、京科青贮516等5个品种农艺性状较好、品质优,综合表现好,适合在山东省鲁南地区种植。

王晓蜀[5](2016)在《我国农户玉米品种和技术采用及增产潜力研究》文中认为“藏粮于技”的粮食保障战略要求推广良种和科学的栽培管理技术,走提高单产的内涵式发展道路。微观层面的农户品种和技术选用行为对玉米增产潜力有着重要的影响。相较于自然科学利用试验数据,基于产量目标出发研究增产潜力不同,本文基于微观调研数据,从农户利益角度出发研究我国玉米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的实际采用情况、影响因素以及影响效应,对提高我国粮食保障水平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首先在概述建国以来我国玉米生产的基础上,分析我国玉米生产布局变迁,利用农产品比较优势指数和秩相关系数分析我国玉米生产布局总体上的合理性。在对我国玉米生产总体情况和生产布局基本了解的情况下,兼顾样本的代表性和实地调研的可行性,对样本省区进行了确定。基于微观调研数据,本文分析了农户玉米品种和主要技术的采用情况;利用随机参数模型和潜类别模型,分析了农户对玉米品种性状属性的偏好和支付意愿;利用倾向值匹配法,将影响玉米单产的相关变量以及农户个人特征进行匹配分析夏玉米“一增四改”技术集成采用的增产效应;利用二元LOGIT模型,以赤眼蜂防治玉米螟技术为例分析农户技术采用的影响因素;基于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利用分位数回归讨论了主导品种和主要技术采用对农户玉米单产的影响。最后,通过纵向和横向对比分析了我国玉米增产潜力,并就如何实现增产潜力提出了政策建议。研究结果表明:我国玉米生产布局更为集中,并遵循了比较优势原理;近年来我国玉米品种更新速度放缓,主导品种采用率较高;轻简型玉米品种和轻简型生产栽培技术更受农民的欢迎;农户更关注玉米的稳产性,而非高产性;技术供给和生产规模对玉米栽培管理技术的采用有重要影响;样本数据反映,玉米主要技术采用对玉米单产有显着性影响,但主导品种采用对单产的影响不显着;从技术进步的广度来看,品种和技术采用对玉米单产的增加至少为100公斤/亩,总产潜力约为5000万吨;从技术进步的深度来看,我国玉米要实现当前美国、法国的单产水平需要到本世纪中叶左右。基于上述结论,研究认为,培育轻简型稳产高产良种,重视轻简型技术供给,推广良种和技术,改变农户行为,是实现我国玉米增产潜力的重要手段。

左兰[6](2016)在《异恶唑草酮在玉米田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化学除草剂的广泛应用引起了杂草群落演替、作物药害、杂草抗性等一些列问题,传统除草剂已经不能满足玉米田除草的需要。因此,需要开发或推广试验新的除草剂品种。异恶唑草酮(isoxaflutole)属于HPPD抑制剂类除草剂,是一种既能土壤处理又能茎叶处理的新型除草剂,对玉米田大多数禾本科和阔叶杂草具有很好的防效,具有杀草谱广、见效快、对作物安全及对环境友好等特点在部分国家大面积使用,目前该药在我国还未登记推广。由于我国玉米田种植品种、种植地区气候、种植制度以及田间杂草发生情况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因此需要就异恶唑草酮能否在我国玉米田应用进行探索。本文通过苗前苗后两种处理方式,就异恶唑草酮室内除草活性及杀草谱、对玉米的安全性、在作物与杂草之间的选择性等方面进行了初步测定,并进行了异恶唑草酮单剂及其混剂的田间药效试验,为其在我国玉米田的应用推广提供参考。研究结果如下:1、温室盆栽法除草活性及杀草谱测定表明:在试验剂量下,异恶唑草酮土壤和茎叶处理对多种禾本科及阔叶杂草均有很高的防效。除香附子外,异恶唑草酮在两种处理方式、两种不同剂量下对狗尾草、牛筋草、马齿苋的防效明显好于对比药剂硝磺草酮。在土壤处理剂量为30g.a.i./hm2时鲜重抑制率分别为87.25%、96.15%、98.30%,而同等剂量下硝磺草酮的鲜重抑制率仅为53.47%、38.90%、57.13%。2、室内盆栽法安全性试验表明:苗前土壤处理和苗后茎叶处理异恶唑草酮对21种不同玉米品种苗期株高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但在推荐剂量下,对各品种玉米安全。土壤处理110g.a.i./hm2剂量下,金王3号、浚单29对异恶唑草酮耐药性相对较强,株高抑制率分别是1.93%和2.82%;鲁白糯1号、郑单958对异恶唑草酮相对敏感;在异恶唑草酮剂量为220g.a.i./hm2时,登海661、登海6213、登海3号这三个品种相对敏感,株高抑制率分别为19.93%、18.16%、17.14%。当异恶唑草酮苗后茎叶处理100g.a.i./hm2剂量下,21个品种株高抑制率在1.69%7.63%之间,相对安全;当异恶唑草酮苗后茎叶处理剂量在200 g a.i./hm2时,登海661、鲁单984、金王3号、登海605、登海6213、淄玉2号较为敏感,植株叶片出现明显的白化症状,株高抑制率在12.31%14.56%之间。3、皿内砂培法表明:异恶唑草酮对供试9种玉米幼苗的主根长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其中登海3号和莱农14对异恶唑草酮最敏感,IC50分别为1.57、1.98;鲁单984、聊玉19、郑单958,具有较高的耐药性,IC50分别为4.07、4.72、5.15;耐药性品种郑单958的IC50值接近敏感性品种登海3号IC50值的4倍。4、室内选择性系数测定研究表明:土壤处理时异恶唑草酮在牛筋草和马齿苋之间的选择性系数分别是8.76、9.22;远远大于2;茎叶处理时在稗草和马齿苋之间的选择性系数分别是1.40、1.79,小于2。异恶唑草酮对稗草、牛筋草、马齿苋具有很高的除草活性,异恶唑草酮作土壤处理比作茎叶处理安全性相对更高。5、田间药效试验:苗前苗后两种处理方式显示,异恶唑草酮单剂及其混剂对玉米田常见禾本科和阔叶杂草的防效很好,除异恶唑草酮在75g.a.i./hm2剂量下茎叶处理15d后对杂草的总体株防效为78.2%,异恶唑草酮其他处理总体株防效以及鲜重防效都在80%以上,异恶唑草酮混用比异恶唑草酮单用时防效好。在推荐用量时,异恶唑草酮对玉米安全性高,异恶唑草酮单剂及其混剂都具有一定的增产效果。

王桂清,李凡海[7](2014)在《玉米灰斑病菌与不同品种玉米互作后果胶酶活性的变化》文中认为为了明确果胶酶在玉米灰斑病菌与寄主互作中所起的作用,采用比色法测定了玉米灰斑病菌06-09菌株与不同抗性玉米品种互作3代后,再分离菌胞内和胞外果胶酶[果胶甲基半乳糖醛酸酶(PMG)、果胶甲基反式消除酶(PMTE)]活性并分析其变化。结果表明,同一种酶、同一互作寄主、同一互作代数,胞外酶活性高于胞内酶,说明果胶酶(PMG和PMTE)主要以胞外酶形式起作用;互作单代,再分离菌果胶酶活性的变化均与寄主的抗感性无密切关系;与对照原菌株06-09比较,再分离菌PMTE活性的变化趋势是第1次互作后大部分升高,而第2、3次互作后则均降低;对于同一互作品种,PMG活性总体上随互作代数增加而升高,PMTE活性表现为第1次互作后明显高于第2次和第3次互作,第2次和第3次互作间酶活性差异不显着,说明病菌与同一寄主连续互作后,其致病性将发生改变。

檀根甲,王向阳,李淼,董猛,巩旭,孟召鹏[8](2012)在《玉米主要品种对粗缩病的田间抗性评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玉米粗缩病是安徽省玉米产区重要病害,选育和应用抗病品种是唯一经济高效的防治措施。于2009年,对安徽省33个玉米品种进行粗缩病田间鉴定。根据相对抗病指数,将品种分为高抗(HR,0~0.20)、抗病(R,0.21~0.39)、中抗(MR,0.40~0.59)、感病(S,0.60~0.79)、高感(HS,0.80~1.00)5类。鉴定结果表明:高感粗缩病的品种有13个(病指在52.1~100),分别是鲁宁202、雅玉12、弘大8号、滑玉13、苏玉20、郑单23、浚单18、中科11、益丰29、郑单958、申源213、蠡玉13和济单8号;感粗缩病的品种有8个(病指在41.0~52.0),分别是隆平206、浚单20、先玉335、金赛29、鲁单661、中农大236、鲁单981和金赛6850;中抗粗缩病的品种有5个(病指在31~40),分别是齐单1号、中农大311、利民15、皖玉17和东单80;抗粗缩病的品种有5个(病指在14.1~30.0),分别是中科4号、宿单9号、蠡玉35、鲁单6018和蠡玉16;高抗粗缩病的品种有2个(病指在0~14.0)分别是登海3号和农大108。

于舒怡[9](2011)在《辽宁玉米叶部病害田间流行动态及预测模型研究》文中指出玉米是我国四大作物之一,具有重要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玉米病害一直是玉米生产的主要限制因素,其中玉米大斑病(Exserohilum turcicum (Pass.) Leonard et Suggs)、玉米灰斑病(Cercospora zeae-maydis Tehon & Daniels)和玉米纹枯病(Rhizoctonia solani Kuhn)是辽宁玉米生产的主要叶部病害,发生和危害呈逐年加重的趋势,给玉米生产造成重大损失。近年来,新型高产栽培模式和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推广,加大了玉米群体增产潜力的同时也对玉米病害流行产生了较大影响。为明晰不同生态区玉米大斑病、玉米灰斑病和玉米纹枯病发生动态和灾变规律,本研究对上述玉米病害的发生和流行动态进行了多年调查和监测,结合田间小区试验,明确了流行规律,并构建了田间自然发病条件下玉米主要叶部病害流行时间动态及预测模型。探索了新型栽培模式对玉米大斑病和玉米灰斑病流行动态的影响。明确了以玉米叶片衰老程度为评价玉米早衰的形态指标,并在此基础上明晰了玉米主要叶部病害对玉米早衰影响和玉米早衰对玉米产量性状的影响程度。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采用定量流行学研究方法分析了玉米大斑病和玉米灰斑病流行过程的重要组分。通过室内试验和田间小区调查,明确了玉米大斑病和玉米灰斑病菌侵染过程中分生孢子萌发、侵染概率、病斑扩展、病斑产孢和孢子飞散5个组分以及侵染循环中病原物的越冬场所、越冬途径和病害传播3个组分的定量关系,明晰了环境因素对玉米大斑病和玉米灰斑病流行过程中主要组分的影响,为研究上述玉米病害田间流行动态奠定了前期基础。2.系统监测了辽宁省不同生态区玉米叶部病害的多年发生流行动态情况。经田间调查发现,目前玉米大斑病、玉米灰斑病和玉米纹枯病已成为限制辽宁玉米生产的主要病害。三种玉米病害在辽宁省各生态区均有发生,但在不同地区和不同年份间其发生和流行程度却存在显着差异,其中玉米大斑病在沈阳、锦州和铁岭等辽宁冷凉区发生严重,玉米灰斑病在沈阳、大连和丹东辽宁湿润区发生严重,玉米纹枯病由丹东、大连等辽东、辽南湿润区常年严重发生变为目前在辽宁各地区均严重流行的趋势。3.首次构建了田间自然发病条件下玉米叶部病害流行的单年时间动态及预测模型。通过田间小区试验,应用SPSS 11.5统计软件进行对比分析,确认Logistic模型为最佳模型,分别构建了三个玉米叶部病害的6个流行时间动态及预测模型:(1)玉米大斑病田间流行时间动态模型Y=1/(4.2735×10-3+400.0084exp(-0.1334t));(2)多气象因子玉米大斑病预测模型Y=1/(4.4115×10-4+(0.0614exp(0.1253t-0.2159x1-0.0052x2-0.0079x3)));(3)玉米灰斑病田间流行时间动态模型Y=1/(7.8137×1015+0.0018exp(-0.3435t));(4)多气象因子玉米灰斑病预测模型Y=1/(0.0018+(5.1956×1011exp(0.2498t+0.0687x1+0.0122x2+0.0090x3)));(5)玉米纹枯病田间流行时间动态模型Y=1/(0.0125+29.4358exp(-0.0664t));(6)多气象因子玉米纹枯病预测模型Y=1/(0.0100+(0.0614exp(0.1253t-0.2159 x1-0.0052x2-0.0079x3)))。4.首次构建了描述多年玉米纹枯病流行时间动态的周期性脉冲Logistic模型。与Logistic模型相比,脉冲Logistic模型可更直观、明确地反映年度间玉米纹枯病周期性流行动态,且符合该病发生的生物学意义。推导了不同年度间同一品种上玉米纹枯病最大病情存在较大差异,沈阳地区玉米纹枯病指数增长期为从玉米出苗至7月上旬,逻辑斯蒂增长期为从7月上旬到8月末或9月初,衰退期为从8月末或9月初到玉米生育后期。5.系统研究了不同新型栽培模式下玉米大斑病和玉米灰斑病流行时间动态情况。初步明确了秸秆覆盖免耕、平播和宽窄行3种栽培模式通过改变植株空间分布,同时也使玉米农田生态系统发生改变,进而对玉米大斑病和玉米灰斑病流行产生了明显影响。对比分析表明Logistic模型能够反映玉米大斑病和玉米灰斑病流行时间动态,并推导了各个流行时期。不同栽培模式下玉米大斑病的指数增长期不同,先后顺序是免耕、平播、常规、宽窄行,不同栽培模式下玉米灰斑病的指数增长期依次为:常规、平播、免耕、宽窄行,该时期也是最佳药剂防治时间。6.系统研究了不同栽培密度和播期下玉米大斑病流行动态情况。各栽培密度下玉米大斑病病情严重程度为:45000株/hm2>60000株/hm2>90000株/hm2>75000株/hm2,因此合理密植,有利于控制玉米大斑病的发生和流行。随着播期的推迟,玉米大斑病的流行程度明显增加,因此适时早播对控病和增产具有明显作用。经对比分析确认Logistic模型为不同栽培密度和播期下玉米大斑病的最佳模型,并推导了各个流行时期,为该病害的综合防治提供理论依据。7.通过对比分析,选择了以玉米整株叶片衰老程度作为玉米早衰评价体系的形态指标,并制定了玉米早衰的分级标准。人工接种试验发现玉米病害可加剧玉米早衰程度。不同玉米病害对玉米早衰的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为:玉米纹枯病、玉米大斑病、玉米灰斑病、玉米弯孢菌叶斑病。随着接种时间推迟,玉米病害对玉米早衰的影响逐渐降低。玉米早衰对玉米产量性状中的百粒重显着降低,而对穗粗和穗行数没有显着影响。

王凤格,武文艳,杨国航,赵久然,孙世贤[10](2010)在《近年我国玉米品种推广趋势及对品种管理工作的启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通过对2003~2007年全国玉米主要品种推广情况统计数据进行整理,分析不同省份玉米种植面积、品种推广情况以及不同玉米品种推广趋势,从而为玉米审定品种推广过程中的种性监控、审定品种标准样品征集及标准DNA指纹库构建等工作提供指导。

二、山东玉米新品种“鲁单984”“鲁单661”“鲁单999”(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山东玉米新品种“鲁单984”“鲁单661”“鲁单999”(论文提纲范文)

(1)玉米品种的抗虫性及其节肢动物群落多样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作物抗虫性研究概况
        1.1.1 作物抗虫性机制
        1.1.2 抗螟性鉴定
        1.1.3 抗蚜性鉴定
    1.2 玉米田节肢动物群落研究概况
    1.3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地点与试验设计
    2.2 试验材料
    2.3 调查方法
    2.4 玉米品种抗虫性鉴定标准
    2.5 玉米田节肢动物种群动态和群落特征分析
        2.5.1 玉米田害虫及天敌种群动态分析
        2.5.2 玉米品种节肢动物群落特征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玉米品种抗虫性鉴定
        3.1.1 不同玉米品种苗期抗虫性鉴定
        3.1.2 不同玉米品种穗期抗虫性鉴定
        3.1.2.1 抗桃蛀螟分析
        3.1.2.2 抗亚洲玉米螟分析
        3.1.2.3 抗棉铃虫分析
        3.1.2.4 抗禾缢管蚜分析
        3.1.2.5 抗玉米蚜分析
        3.1.2.6 抗棉蚜分析
    3.2 玉米品种不同生育时期抗虫性鉴定
        3.2.1 玉米品种不同生育时期对穗虫的抗性级别
        3.2.2 玉米品种不同生育时期对蚜虫的抗性级别
    3.3 玉米田节肢动物群落物种组成及相对多度
        3.3.1 玉米田主要害虫及天敌物种组成
        3.3.2 玉米田主要害虫及天敌相对多度分析
        3.3.3 不同玉米品种害虫及天敌的优势度与优势种
        3.3.3.1 害虫及天敌的优势度与优势种
        3.3.3.2 不同玉米品种上3 种鳞翅目穗虫的优势度
    3.4 玉米田主要害虫种群动态分析
        3.4.1 玉米苗期害虫种群动态分析
        3.4.2 玉米穗期害虫种群动态分析
        3.4.2.1 玉米穗期鳞翅目害虫幼虫种群动态
        3.4.2.2 玉米穗期蚜虫类种群动态
        3.4.3 玉米田主要天敌种群动态分析
        3.4.3.1 蜘蛛类种群动态
        3.4.3.2 瓢虫类种群动态
        3.4.3.3 草蛉类种群动态
        3.4.3.4 寄生蜂类种群动态
        3.4.3.5 食虫蝽类种群动态
        3.4.3.6 食蚜蝇类种群动态
    3.5 不同玉米品种节肢动物群落特征指数分析
4 讨论
    4.1 不同玉米品种抗虫性分析
    4.2 玉米田节肢动物群落物种组成及优势种
    4.3 玉米害虫发生与天敌跟随现象
5 结论
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2)播期、品种、氮肥管理对华北春玉米产量的影响及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符号与中英文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 研究的不足
第二章 研究方案
    2.1 研究区域概况
    2.2 研究目标、内容与技术路线
    2.3 试验设计
    2.4 项目测定和方法
    2.5 数据分析
第三章 播期对华北春玉米的调控机制研究
    3.1 播期对春玉米生育进程的影响
    3.2 播期对春玉米生育期内气候资源分配的影响
    3.3 播期对春玉米不同生育期内累计光合有效辐射和降雨量的影响
    3.4 播期与春玉米生育期内累计光合有效辐射和降雨量的关系
    3.5 播期对春玉米叶面积指标和地上部分干物质累计的影响
    3.6 播期对春玉米产量及产量构成的影响
    3.7 春玉米产量及产量构成要素与气候因子的关系
    3.8 小结
第四章 华北春玉米品种筛选与品种特性分析
    4.1 25个玉米品种的产量与产量构成要素
    4.2 玉米品种产量与生育期的关系
    4.3 玉米品种产量与产量构成要素的变化特征
    4.4 华北地区两种典型的不同耐密型品种
    4.5 穗粒数与产量
    4.6 穗粒数损失
    4.7 吐丝动态
    4.8 顶部籽粒灌浆动态
    4.9 小结
第五章 施氮模式对春玉米的调控机制研究
    5.1 气候条件
    5.2 产量与产量构成因素
    5.3 叶面积指数和SPAD值
    5.4 穗位叶相对电导率和丙二醛含量
    5.5 穗位叶光合速率
    5.6 小结
第六章 美国玉米品种筛选与养分管理对我国玉米高产的启示
    6.1 美国“玉米带”玉米品种的产量与产量构成要素
    6.2 美国“玉米带”玉米品种的产量与相对生育期的关系
    6.3 美国“玉米带”玉米品种的产量与产量构成要素的变化特征
    6.4 氮肥和播种密度对品种产量构成要素的影响
    6.5 品种单产对不同栽培管理措施的响应
    6.6 不同养分管理模式下超高产玉米田玉米产量
    6.7 不同养分管理模式下玉米生育期内养分盈亏状况
    6.8 养分含量的变化动态及相关关系
    6.9 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讨论
    7.1 结论
    7.2 研究创新点
    7.3 讨论
    7.4 未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介

(4)DTOPSIS法综合评价鲁南地区青贮玉米品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与试验设计
    1.2 测定指标与方法
        1.2.1 青贮玉米株高和穗位高测定
        1.2.2 青贮玉米锈病调查方法
        1.2.3 青贮玉米亩干重测定
        1.2.4 青贮玉米品质指标测定
    1.3 数据处理和计算公式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青贮玉米品种主要性状
    2.2 DTOPSIS法计算
        2.2.1 原始数据的无纲化处理
        2.2.2 各指标权重及决策矩阵
        2.2.3 计算各个品种正、负理想解和相对接近度
3 结论与讨论

(5)我国农户玉米品种和技术采用及增产潜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1.3 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5 数据及样本
    1.6 研究的创新说明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概念界定
    2.1 理论基础
    2.2 概念界定及研究范围
第三章 我国玉米生产与布局变迁
    3.1 我国玉米生产概况
    3.2 样本省区玉米种植概况
    3.3 我国玉米生产布局变迁
    3.4 比较优势与生产布局变迁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我国玉米品种更新及采用分析
    4.1 我国玉米品种更新
    4.2 我国玉米主导品种推介体系及玉米良种补贴目录
    4.3 样本描述性统计
    4.4 样本农户品种采用情况
    4.5 样本农户玉米品种采用的其他情况
    4.6 本章小节
第五章 农户玉米品种性状偏好——以夏玉米为例
    5.1 选择实验应用综述
    5.2 选择实验理论及计量模型
    5.3 选择实验设计
    5.4 实证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农户玉米技术采用及其影响因素
    6.1 农业部推介发布的玉米主推技术概述
    6.2 样本农户玉米技术采用情况
    6.3 玉米技术采用影响因素分析——以赤眼蜂防治玉米螟技术为例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农户玉米主要技术采用增产效应——以夏玉米“一增四改”技术为例
    7.1 倾向值匹配法在农业经济领域的应用
    7.2 变量与模型
    7.3 实证分析
    7.4 本章小结
第八章 基于主导品种和主要技术视角的我国玉米增产潜力
    8.1 主导品种和主要技术对单产的影响
    8.2 新品种研发、技术推广与我国玉米单产提高的历史
    8.3 我国玉米单产提高的潜力分析
    8.4 本章小结
第九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9.1 研究结论
    9.2 政策建议
    9.3 研究中存在的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

(6)异恶唑草酮在玉米田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符号说明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除草剂研究进展
        1.1.1 除草剂的应用现状
        1.1.2 除草剂应用中面临的问题
        1.1.3 除草剂的发展趋势
    1.2 除草剂在玉米田的应用
        1.2.1 玉米田常见杂草种类
        1.2.2 玉米田常用除草剂类型
        1.2.3 玉米田除草剂在使用中遇到的问题
    1.3 HPPD抑制剂类除草剂的研究进展
        1.3.1 三酮类除草剂的发展
        1.3.2 HPPD抑制剂类除草剂的作用机制
        1.3.3 HPPD抑制剂类除草剂的品种
    1.4 异恶唑草酮简介
    1.5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供试药剂
        2.1.2 主要仪器
        2.1.3 供试杂草及作物
    2.2 试验方法
        2.2.1 除草活性及杀草谱测定
        2.2.1.1 土壤处理
        2.2.1.2 茎叶处理
        2.2.2 异恶唑草酮对不同品种玉米安全性评价
        2.2.2.1 土壤处理
        2.2.2.2 茎叶处理
        2.2.3 皿内生测法安全性试验
        2.2.4 选择性系数测定
        2.2.4.1 土壤处理
        2.2.4.2 茎叶处理
        2.2.5 田间药效试验
        2.2.5.1 试验设计
        2.2.5.2 试验调查及分析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异恶唑草酮除草活性及杀草谱测定
        3.1.1 土壤处理
        3.1.2 茎叶处理
    3.2 异恶唑草酮对不同品种玉米安全性评价
        3.2.1 盆栽法测定异恶唑草酮对不同玉米品种苗期株高的影响
        3.2.1.1 土壤处理
        3.2.1.2 茎叶处理
        3.2.2 培养皿法测定异恶唑草酮对不同玉米品种幼苗主根长的影响
    3.3 异恶唑草酮选择性系数测定
        3.3.1 土壤处理
        3.3.2 茎叶处理
    3.4 大田药效试验
        3.4.1 土壤处理
        3.4.1.1 对杂草的防效
        3.4.1.2 对玉米安全性调查
        3.4.1.3 对玉米产量的影响
        3.4.2 茎叶处理
        3.4.1.2 对杂草的防效
        3.4.1.2 对玉米安全性性调查
        3.4.1.3 对玉米产量的影响
4 讨论
    4.1 异恶唑草酮杀草活性及杀草谱测定
    4.2 异恶唑草酮对不同玉米品种的安全性评价
    4.3 异恶唑草酮在玉米与杂草之间的选择性
    4.4 田间药效试验
5 结论
6 论文有待深入研究之处
7 论文创新之处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7)玉米灰斑病菌与不同品种玉米互作后果胶酶活性的变化(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和方法
    1.1 供试菌株与培养
    1.2 供试品种与种植
    1.3 田间接种方法
    1.4 病原菌与寄主的互作
    1.5 病菌产生的果胶酶的提取
    1.6 果胶酶活性测定
    1.7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与寄主互作3代玉米灰斑病菌PMG活性的变化
        2.1.1 胞外PMG活性
        2.1.2 胞内PMG活性
    2.2 与寄主互作3代玉米灰斑病菌PMTE活性的变化
        2.2.1 胞外PMTE活性
        2.2.2 胞内PMTE活性
    2.3 PMG与PMTE活性、胞外酶与胞内酶活性比较
3 讨论

(8)玉米主要品种对粗缩病的田间抗性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材料与方法
    1.1供试品种及来源
    1.2试验田概况及田间管理措施
    1.3田间调查方法
    1.4计算及分析方法
2结果与分析
    2.1玉米品种对粗缩病的抗性
    2.2玉米粗缩病病株率与病情指数的关系
3小结与讨论

(9)辽宁玉米叶部病害田间流行动态及预测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玉米主要叶斑病流行预测研究进展
    1 玉米主要叶斑病发生及危害
    2 玉米主要叶斑病症状表现及分级标准
    3 玉米主要叶斑病病原菌及其分类地位
    4 玉米主要叶斑病侵染过程与定量流行学组分研究
    5 玉米主要叶斑病侵染循环研究
    6 玉米主要叶斑病流行动态研究
    7 玉米主要叶斑病流行预测的研究
    8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玉米大斑病和灰斑病流行过程的定量化研究
    第一节 玉米大斑病流行过程的定量化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3 小结
    第二节 玉米灰斑病流行过程的定量化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3 小结
第三章 辽宁玉米主要叶部病害田间流行动态研究
    第一节 辽宁不同生态区玉米主要病害田间病情监测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3 小结
    第二节 玉米大斑病田间流行时间动态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3 小结
    第三节 玉米灰斑病田间流行时间动态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3 小结
    第四节 玉米纹枯病田间流行时间动态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3 小结
    第五节 玉米纹枯病周期性脉冲Logistic模型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脉冲Logistic模型及其生物学意义
        3 结果与分析
        4 小结
第四章 新型栽培模式对玉米大斑病和灰斑病流行动态的影响
    第一节 不同栽培模式对玉米大斑病发生和流行的影响
        1 新型栽培模式简介
        2 材料与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4 小结
    第二节 不同栽培模式对玉米灰斑病发生和流行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3 小结
    第三节 栽培密度对玉米大斑病发生和流行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3 小结
    第四节 播期对玉米大斑病发生和流行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3 小结
第五章 玉米主要叶部病害对玉米早衰影响的研究
    第一节 玉米早衰评价体系的形态指标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3 小结
    第二节 人工接种条件下玉米主要叶部病害对玉米早衰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3 小结
    第三节 玉米早衰程度对玉米产量性状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3 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参考文献
附图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文章

(10)近年我国玉米品种推广趋势及对品种管理工作的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1 不同省份玉米种植面积概况
2 不同省份玉米品种推广概况
3 不同玉米品种推广趋势
4 讨论

四、山东玉米新品种“鲁单984”“鲁单661”“鲁单999”(论文参考文献)

  • [1]玉米品种的抗虫性及其节肢动物群落多样性分析[D]. 姚晓灵. 山东农业大学, 2021
  • [2]播期、品种、氮肥管理对华北春玉米产量的影响及机理研究[D]. 闫鹏. 中国农业大学, 2018(12)
  • [3]聊城地区不同玉米品种对灰斑病菌的抗性分析[A]. 杨明明,王桂清,马迪. 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1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 2017
  • [4]DTOPSIS法综合评价鲁南地区青贮玉米品种[J]. 庄克章,吕慎金,徐立华,徐相波,汪黎明,吴荣华,张春艳,李俊庆. 农业科技通讯, 2017(06)
  • [5]我国农户玉米品种和技术采用及增产潜力研究[D]. 王晓蜀. 中国农业大学, 2016(08)
  • [6]异恶唑草酮在玉米田的应用研究[D]. 左兰. 山东农业大学, 2016(04)
  • [7]玉米灰斑病菌与不同品种玉米互作后果胶酶活性的变化[J]. 王桂清,李凡海. 河南农业科学, 2014(11)
  • [8]玉米主要品种对粗缩病的田间抗性评价[J]. 檀根甲,王向阳,李淼,董猛,巩旭,孟召鹏.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2012(05)
  • [9]辽宁玉米叶部病害田间流行动态及预测模型研究[D]. 于舒怡. 沈阳农业大学, 2011(06)
  • [10]近年我国玉米品种推广趋势及对品种管理工作的启示[J]. 王凤格,武文艳,杨国航,赵久然,孙世贤. 玉米科学, 2010(05)

标签:;  ;  ;  ;  ;  

山东玉米新品种“鲁单984”、“鲁单661”、“鲁单999”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