磷钾细菌溶解磷钾能力的研究

磷钾细菌溶解磷钾能力的研究

一、磷钾细菌解磷解钾能力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张云龙[1](2021)在《矿区复垦土壤功能菌株-鞘氨醇单胞菌的筛选及功能分析》文中研究指明本研究以襄垣县采煤沉陷复垦区的长期定位试验为依托,采用特异性引物-PCR结合链霉素抗性平板分离法从复垦土壤中筛选鞘氨醇单胞菌株,并分析其功能特性,揭示鞘氨醇单胞菌在矿区复垦土壤沃土化中的作用,为采煤沉陷区微生物修复寻找优质功能菌株。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一种基于特异性引物-PCR结合链霉素抗性平板特异性分离鞘氨醇单胞菌的方法,在含链霉素的LB培养基固体平板上挑取黄色菌落反复划线分纯,初步获得4株呈黄色菌落的菌株,编号分别为1#、3#、13#、21#;将初筛得到菌株,提取DNA后,采用鞘氨醇单胞菌属特性引物PCR扩增后,发现13#菌株扩增结果与预期结果相符,可知13#菌株为后续实验的目标菌株。以13#菌株为研究对象,经过表型特征、生理生化分析和16Sr DNA测序鉴定,确定13#菌株为鞘氨醇单胞菌(Sphingomonas.sp)。(2)利用筛选得到的13#菌株,通过单因素实验方法研究接菌量、通气量、温度、p H值对菌株的影响效果。结果表明,13#菌株的最佳培养条件是接菌量是12%,通气量是15m L/50m L,温度是30℃,p H值是7;对13#菌株进行固氮、解磷、解钾、促生特性分析,可知菌株具有固氮、解磷、解钾、促生的功能,在有机磷解磷量、无机磷解磷量、解钾量、固氮量、促生量方面均高于标准菌株,其中解磷能力显着高于标准菌株。(3)添加13#菌株有利促进秸秆腐解和有机肥分解能力。在培养期间,累计矿化量均以添加菌+秸秆处理最高,CK处理最低,添加菌的处理土壤矿化速率大于不添加菌的处理;灭菌土速效氮、磷、钾养分释放速率和活性有机碳含量要高于不灭菌土,其中添加菌剂处理的养分释放速率和活性有机碳含量高于不添加菌剂处理,在腐解率方面灭菌土条件下菌+秸秆处理最高。(4)在添加13#菌后土壤纤维素酶、过氧化氢酶、脲酶、磷酸酶均得到提高,具体表现为菌+秸秆>菌+有机肥>菌>秸秆>有机肥>CK;添加菌+秸秆处理中,细菌、放线菌、真菌的数量是最多的;0-72h各处理的AWCD值增长快速,碳源利用能力处于最强的阶段,灭菌条件各处理增长率大于不灭菌,添加菌剂处理中微生物对碳源的利用能力大于不接菌处理。筛选出来的鞘氨醇单胞菌既具有固氮、解磷、解钾、促生的功能,同时可以显着促进有机物料的腐解和养分释放,有利于矿区复垦土壤有机碳的累积和肥力的提高,可以作为矿区复垦土壤修复的良好菌质资源。

刘娜[2](2020)在《解磷解钾促生微生物肥料用菌株的分离》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微生物肥料能够增加有效养分含量,提高养分利用率,减少化肥用量,是一种无公害的绿色肥料,微生物肥料与传统的肥料的区别在于微生物肥料是有活性的,并且会产生自身的代谢产物。菌种资源的收集是发展微生物肥料的根本,单一的肥料微生物菌种仅仅提供单一养分,因此不同功能菌种的复配是实现微生物肥料不同菌种协同增效的有效途径之一。本研究采用稀释平板法从果园和菜园耕层土壤中初步分离获得解磷解钾固氮菌28株,其中解磷菌14株,解钾菌11株,固氮菌3株,通过透明圈半定量和液体培养全定量分析等方法对菌株进一步复筛,最终获得优良菌株10株;通过拮抗试验,确证10株菌无拮抗;将菌株发酵液等比例混合后与化肥配施应用于油菜的盆栽试验,发现菌肥+30%化肥的处理油菜多项指标最好。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采用解磷固体培养基,通过稀释平板法从沈阳农业大学后山试验基地的菜园和果园耕层土壤中初筛获得解磷菌14株;采用难溶磷酸盐和有机磷液体培养进行菌株解磷能力的定量分析,筛选出优势解磷菌5株,分别为JDYB1、PSYB-1、HLS1、WJ5、YJ1;各菌在解无机磷和有机磷能力上有所侧重,JDYB1、PSYB-1、HLS1解无机磷能力较强,解无机磷的量分别为26.12μg/m L、26.27μg/m L和27.85μg/m L;WJ5和YJ1解有机磷能力较强,解有机磷量分别为23.91μg/m L和23.97μg/m L;对菌株进行产IAA能力检测,显色反应呈阳性的有2株,其中HLS1分泌IAA能力最强,产IAA的量为39.92μg/m L。(2)采用解钾固体培养基,通过稀释平板法从沈阳农业大学后山试验基地的果园和菜园耕层土壤中初筛获得解钾菌11株;采用钾长石液体培养进行菌株解钾能力的定量分析,筛选出优势菌4株,分别为JDYB1、BKR2、YTM和JK1,解钾量依次为12.95μg/m L、12.92μg/m L、12.20μg/m L和11.14μg/m L,其中JDYB1同时具有解磷解钾能力;对菌株进行产IAA能力的检测,显色反应呈阳性的有3株,其中JK1分泌IAA能力最强,产IAA的量为36.01μg/m L。(3)采用无氮固体培养基,通过稀释平板法从沈阳农业大学后山试验基地的菜园和果园耕层土壤中初筛获得固氮菌3株;通过定性和定量的方法进一步筛选产IAA菌株,显色反应呈阳性的有2株,分别为NCC1和ZRT-X,产IAA的量为37.81μg/m L和33.63μg/m L。(4)拮抗试验表明,解磷量高的解磷菌、解钾量高的解钾菌和产IAA量高的固氮菌间生长关系良好,无拮抗现象。(5)将解磷量高的解磷菌、解钾量高的解钾菌和产IAA量高的固氮菌分别发酵到对数期,按等体积混合发酵液,与不同量的化肥配合施用于油菜盆栽中,结果为菌肥配施30%化肥和菌肥配施70%化肥的处理的多项农艺指标优于或等于全量化肥处理,且菌肥配施30%化肥好于菌肥配施70%化肥的处理。综上所述,本研究共分离获得10株解磷解钾促生优良菌株,其中解磷菌5株(有2株产IAA),解钾菌4株(有3株产IAA),解磷解钾菌中有一株同时具有解磷解钾能力,产IAA的固氮菌2株;在油菜盆栽中菌肥配施30%化肥效果最好。

陈明元[3](2020)在《食用菌渣制备微生物肥料的关键技术与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农业生产中广泛使用化肥会造成环境污染、虫害抗性的形成和食品安全等严重问题。而生物有机肥的使用会减少化肥的使用率,增加土壤肥力,提高作物的产量和品质,改善土壤生态环境。农业生产中的大量食用菌渣是一种廉价可利用的环境友好型农业废弃资源,具有开发微生物肥料的利用价值。本文从食用菌渣的肥料化综合利用入手,将杏鲍菇食用菌渣作为有机原料进行处理,然后接种功能微生物菌种制成微生物有机肥料。通过分析菌渣预处理前后的成分,探索了菌渣发酵、干燥、破碎与混合的微生物肥料基质生产工艺,在优化红球菌和枯草芽孢杆菌生长需要的最佳碳源、氮源、无机盐、温度和pH值条件下,将菌渣和微生物混合制备成微生物有机肥料。用芹菜、萝卜、水稻和玉米评价了微生物肥料的田间小区试验效果,分析微生物有机肥料对农作物的产量、品质、土壤理化生化的影响。研究发现:(1)杏鲍菇鲜菌渣氮含量为0.89%,磷含量为2.52%,钾含量为2.34%,有机质含量为60.5%,总腐植酸含量为15.5%,pH值5.6左右。通过发酵、干燥、破碎并混合后,其有效总养分(N+P2O5+K2O)含量达到8%以上,有机质70%以上,总腐植酸20%以上,可以作为有机肥料的基质。(2)在杏鲍菇菌渣发酵处理中添加10%-20%的菜籽饼作为调节辅料效果最佳,其发酵升温快,最高温度达到69℃,高温时间长,碳氨比和pH值有提高。干燥温度控制在80℃左右,时间在60-120 min之间时干燥效果最佳;转筒干燥机的干燥效果明显好于流化床干燥机,能降低3%的水分。发酵菌渣破碎细度为1-2 mm最适合作物生长需要,能用于生产微生物有机肥。(3)筛选的枯草芽孢杆菌和红球菌的解无机磷(磷酸钙)能力分别为31.72 mg/L和72.24 mg/L;解钾能力分别为3.17 mg/L和6.73 mg/L。当淀粉作为碳源,花生作为氮源,硫酸镁作为无机盐且浓度分别为0.30%,1.50%,0.50%时,经48 h培养后,红球菌浓度最大。当蜜糖作碳源,黄豆作氮源,碳酸钙作无机盐且浓度分别为0.70%,1.50%,0.60%时,经22 h培养后,枯草芽孢杆菌浓度最大。当温度为28℃时,转速为140 r/min时,pH为5.2时,红球菌浓度最大,而当温度为28℃时,转速为140 r/min时,pH为7.2时,枯草芽孢杆菌浓度最大。(4)制备的微生物肥料通过180 d的有效活菌数监测发现,仍能满足生物有机肥标准中规定的保质期内总有效活菌数≥0.2亿/g的技术要求。(5)施用微生物有机肥可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相比空白处理,芹菜最高可增产121.6%,萝卜最高可增产79.2%,玉米可增产42.6%,水稻可增产57.9%。对叶菜类作物的叶绿素含量、植株生长等均有较大程度的提高。萝卜样品中Vc含量、蛋白质含量、可溶性糖含量均提高,而亚硝酸盐含量则较低。此外,还有效改善玉米秃尖,使玉米果实更丰满,提高水稻结实率和千粒重,改良土壤等效果。研究显示,将杏鲍菇等食用菌渣开发成微生物有机肥料,具有提高作物产量品质和改善土壤性质的良好效果。

迟青山[4](2020)在《生物炭与细菌微生物互作对小白菜生长的影响及益生菌的分离表征》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了明确生物炭与土壤微生物相互作用对农作物生长的影响,以探讨生物炭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的作用机理,我们在实验室条件下,分析比较了不同生物炭及其水溶性成分对土壤有益微生物生长的影响,并采用盆栽试验技术,在灭菌的土壤中引入生物炭和解磷/钾微生物,通过生物炭和土壤微生物对土壤理化特性和作物生长影响的差异性分析,探究生物炭与微生物互作对作物生长促进作用的机理,随后从生物炭改良土壤中分离获得一株能够合成吲哚乙酸植物激素的土壤微生物,说明生物炭在土壤改良过程中能够通过对土壤微生物的差异性影响,调节土壤微生物菌群结构和微生物活性,形成有利于作物生长的土壤微生物环境并提升土壤肥力,促进农作物生长,提高农业生产效率。1.虽然已有文献表明生物炭能够诱导改变科及以上水平的微生物菌群分布,但在属或种的水平上生物炭是如何影响单一菌种变化的相关研究还非常有限,为此,本文在实验室条件下研究了生物炭及其水溶性化合物对细菌个体生长的影响。结果证明生物炭对不同细菌的生长有不同的影响,不同原料来源的生物炭对同一细菌的生长也有不同的反应。玉米芯来源生物炭能够极大促进大多数被测试细菌的生长,但其中的4种细菌Bacillus pumilus ACCC04306、B.licheniformis、B.cereus和Kitasatospora viridis的生长却被稻壳来源的生物炭所抑制。所有被测试的3种不同来源的生物炭都能够极大地支持B.mucilaginosus菌的生长,但却抑制K.viridis菌的生长。更为重要的是,同一种生物炭对于不同种的细菌生长呈现差异性的影响,即使当2株菌属于同一个种时可能也有不同的影响作用,说明生物炭对细菌微生物生长的影响具有种属特异性。玉米芯来源的生物炭对B.thuringiensis菌表现出最强烈的吸附作用,但其呈现最大生长促进作用的细菌却是B.mucilaginosus菌,表明生物炭的多孔结构不是影响细菌生长的唯一因素。由于生物炭中的水溶性化合物对被测试细菌生长的促进或抑制作用,当水洗处理后的生物炭用于细胞生长促进作用研究时,其对被测试菌生长的影响也可能会发生相应的变化。未经水洗处理的生物炭促进细菌的细胞生长,但水洗处理后的生物炭则转变为抑制细胞生长,说明新鲜生物炭中的水溶性化合物在微生物生长过程中扮演重要作用,且这种影响是种属依赖型的。生物炭也能够通过促进某些土壤微生物细菌的生长,强化微生物的解钾/解磷活性,以帮助提高土壤肥力,增加农作物产量,其中,生物炭的吸附作用可使胶质芽孢杆菌B.mucilaginosus的活性提高5.9倍。更有意思的是,生物炭的吸附作用不仅能够影响细菌微生物的生长,而且,微生物细胞的生长活性还能通过生物炭的吸附作用得到极大的改善。2.为了考查生物炭与微生物互作对土壤理化特性的影响,我们采用盆栽试验方法,分析比较了分别添加生物炭和土壤微生物后土壤理化性质的变化。多孔结构和吸附性赋予生物炭改良土壤的能力,通过在种植有小白菜的土壤中添加生物炭发现,虽然生物炭能够提高土壤p H值,但是当土壤中同时引入微生物时,则由于生物炭与土壤微生物的相互作用,导致p H值的增幅加大。当将生物炭与土壤微生物同时添加到土壤中后,土壤有机质的含量不仅比未添加生物炭的土壤高,而且也比仅添加生物炭的土壤含量高,而且这种改变具有生物炭剂量相关性。因为在土壤中引入土壤微生物时发现,生物炭能够促进相关微生物的生长活性,而且还提高了土壤中氮磷钾的含量,与未添加生物炭的对照试验相比,分别增加了6.8%、45.5%和46.%。因此,生物炭在土壤中能够通过促进土壤微生物的生长和活性,提升土壤肥力,有利于农业生产。3.为了证实生物炭与微生物互相能够提升土壤肥力,我们将生物炭和土壤微生物引入种植有小白菜的土壤中,分析比较了不同土壤处理时小白菜的生长情况。结果发现,无论是单独添加生物炭或土壤微生物,还是合并添加生物炭与土壤微生物,小白菜的株高都没有明显改变。但是与未添加生物炭的土壤相比,在添加有生物炭土壤中生长的小白菜鲜重最高增加了13.1%,而同时添加生物炭和微生物土壤中生长的小白菜鲜重最大增加了14.8%。这种生物炭与土壤微生物的互作,使得小白菜鲜重比单独添加微生物的土壤提高了7.7%,说明生物炭与土壤微生物的互作能够促进小白菜的生长。而且这种生物炭与微生物互作对小白菜生长的影响,不仅与生物炭自身的多孔结构和吸附性有关,而且还与生物炭制备过程中形成的水溶性化合物密切相关。通过对小白菜中氮磷钾元素含量的分析发现,生物炭与土壤微生物的互作能够将小白菜中的氮元素含量提高33.3%,磷元素含量提高1.4倍,但对小白菜中的钾元素含量没有显着影响。所以,生物炭与微生物互作能够促进小白菜生长,增加小白菜中氮磷元素含量。4.吲哚乙酸可以作为一种植物激素调控植物的生长与发育,因此科学家们一直在持续寻找吲哚乙酸生产菌,并研究其在促进植物生长方面的潜在应用价值。本文从生物炭改良大田的玉米根际土壤中分离得到一株吲哚乙酸生产菌,该菌株为革兰氏染色阴性的兼性厌氧杆菌。表型分析和16S r RNA基因序列分析表明该菌株应该是肠杆菌属Enterobacter中的一个新菌。我们将其定名为Enterobacter sp.LX3。LX3菌在营养肉汤培养基中能够产生高达200 mg/L的吲哚乙酸,并能够促进大麦发育和提高植物叶绿素水平,说明LX3菌具有生物肥开发的巨大潜力。

耿丽平,范俊,王婧瑶,赵全利,薛培英,刘文菊[5](2020)在《解磷、钾功能性微生物耐盐效应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围绕设施菜田土壤盐渍化问题,以解磷、钾功能微生物胶质芽孢杆菌和巨大芽孢杆菌为研究对象,探究了盐分胁迫对功能菌活性、解磷钾能力的影响,并阐明了含2种功能菌微生物菌剂在轻度盐渍化设施菜田的作用效应。结果表明,混合功能菌最大耐受盐浓度为10.5%NaCl,最适宜生长盐分浓度为0.5%NaCl,且解磷、钾能力最强,有效磷、钾增幅分别为52.06%,75.41%;此外,轻度盐渍化设施菜田的小区试验结果显示含2种功能菌的菌剂可提高番茄、甜瓜、西瓜果实VC和可溶性糖含量,分别增产104.81%,23.72%,28.96%;土壤中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分别提高95.12%,22.83%,134.52%和92.71%,6.66%,117.46%,显着增加了土壤菌群数量(P<0.05)。综上所述,解磷、钾功能微生物具有耐盐性,可在轻度盐渍化土壤中定殖,并能活化土壤磷、钾,提高蔬菜产量和改善品质。

王应兰[6](2020)在《解磷微生物细菌的筛选、鉴定及其制备肥料的研究》文中认为随着煤炭产业发展,煤矸石不断积累,如今已成为中国最大的工业固体废弃物之一。煤矸石露天堆积会造成环境污染并占用大量土地资源,为有效缓解煤矸石对环境产生的污染,众多学者对煤矸石资源化利用方式进行了探索,根据煤矸石的物理和化学特性,煤矸石可用于发电、用作建筑材料、筑路回填、制备化工产品和矸石肥料等。本研究采用解磷菌处理煤矸石制备肥料,从而充分利用煤矸石含有的植物生长所需的营养元素,以及微生物生长所需的碳元素。利用云烟87进行盆栽实验以验证所制备的煤矸石肥料的肥效,实验结果表明,微生物肥料能为植物生长供给一定量的营养元素,同时还能避免过度施用传统肥料造成土壤盐渍化、板结等。煤矸石的资源化再应用,可以有效缓解煤矸石大量堆积给环境带来的负担。本研究采用难溶无机磷培养基进行初筛,并以商业菌株巨大芽孢杆菌为对照菌株进行砂培法复筛得到3株具有优异解磷能力的细菌,分别为Q-51、Y-75和90号菌株,三株细菌的解磷能力均不逊色于巨大芽孢杆菌。经过生化鉴定和分子生物学鉴定,Q-51、Y-75和90号菌分别为藤黄微球菌(Micrococcus luteus strain),芽孢杆菌属细菌(Bacillus sp.strain)和纺锤形赖氨酸芽孢杆菌(Lysinibacillus fusiformis strain)。通过单因素实验探究煤矸石粒径、体系pH、接菌量和培养时间分别对Q-51、Y-75、90号菌株和巨大芽孢杆菌处理煤矸石的解磷效果的影响。进一步设计L9(3)4正交实验探究Q-51、Y-75、90号菌株和巨大芽孢杆菌处理煤矸石制备肥料的最佳条件,并分别按照最佳条件制备肥料。Q-51号菌制备的煤矸石肥料中有效磷、速效钾和碱解氮含量分别为176.98mg/kg,640.43mg/kg,987.00mg/kg;Y-75号菌制备的煤矸石肥料中有效磷含量、速效钾和碱解氮含量分别为178.35mg/kg,971.92mg/kg,444.50mg/kg;90号菌制备的煤矸石肥料中有效磷、速效钾、碱解氮含量分别为153.14mg/kg,839.33mg/kg,539.00mg/kg;巨大芽孢杆菌制备的煤矸石肥料中有效磷、速效钾、碱解氮含量分别为159.45mg/kg,826.07mg/kg,693.70mg/kg。而空白煤矸石的有效磷、速效钾、碱解氮含量分别为7.44mg/kg,110.39mg/kg,151.20mg/kg。采用云烟87进行盆栽实验,对云烟87移栽初期以及培育25天后的烟草性状进行观察记录,对种植云烟87的土壤的肥效指标进行测定,验证所制得肥料的肥效。Q-51、Y-75、90和巨大芽孢杆菌的煤矸石肥料和菌液对云烟87早期生长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且Q-51、Y-75和90号菌制备的煤矸石肥料和菌液的促生效果优于巨大芽孢杆菌制备的煤矸石肥料和菌液。细菌煤矸石肥料以及菌液的施用都会影响土壤吸收利用磷的能力,施用细菌煤矸石肥料对土壤的影响更小。

宋雨露[7](2020)在《油茶根际土壤高效功能菌的筛选及拮抗菌肥的研制》文中研究表明油茶(Camellia oleifera Abel.)是山茶科(Theaceae)山茶属(Camellia)具有很高的经济栽培价值的植物之一。由于油茶生长较慢,通常3~5年才能挂果,有所收益。所以在油茶生长期间,供给足够的营养,防治病虫害就显得非常重要。本研究以海南省湖南省油茶为研究对象,用传统的分离方法从湖南省和海南省油茶种植区的油茶根际土壤分离筛选高效功能菌,经过复配和发酵优化后,以油茶籽饼、甘蔗渣、谷壳等废弃物为原料制作成菌肥。旨在为油茶研制专用拮抗菌肥,促进油茶茁壮成长、提高产量、降低发病率。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油茶根际土壤理化性质采样地土质主要为砂壤土,土壤呈酸性,油茶最适宜pH为4~6,说明两地都适宜于油茶生长。海南省土壤有机质含量不太高,说明土壤肥力不够,土壤速效氮含量范围为79.2 mg/kg~224.1 mg/kg,其中不同地区含量差别较大。湖南省土壤速效氮含量范围为46.8 mg/kg~66.5 mg/kg,湖南省速效氮含量普遍较低,应该根据当地油茶土壤情况,选择性的施加氮肥。海南省土壤速效磷含量范围为1.2 mg/kg~9.3 mg/kg,湖南省土壤速效磷含量为1.5 mg/kg~3.5 mg/kg,速效磷含量均较低,需要适当的添加磷肥。(2)油茶根际高效功能菌的筛选鉴定从海南省和湖南省油茶基地土壤中筛选高效固氮菌,共分离纯化出可培养固氮菌227个,可培养解磷菌187个,可培养解钾菌89个。其中湖南省菌株HNLY-N08的固氮酶活最高为1823.79 nmol.h-1.mL-1。菌株HNHL-P03溶解磷酸钙的量达228.46 mg/L。各菌株间解钾量差异不大,最大解钾量为12.96 mg/L。另外还发现菌株HNLY-N08对根腐病菌有一定的抑制作用。经过鉴定,HNLY-N08 与产氮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zotoformans)遗传进化亲缘关系最近,HNHL-N07与伯克霍尔德菌(Burkholderia cenocepacia)遗传进化亲缘关系最近,HNHY-P05与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遗传进化亲缘关系最近,HNHL-P03与植生拉乌尔菌(Raoultella planticola)遗传进化亲缘关系最近,HNHY-NK03与沙雷氏菌(Serratia ureilytica)遗传进化亲缘关系最近,HNCM-K11与荧光假单胞菌(Pseudomonas fluorescens)遗传进化亲缘关系最近,同源性均达99%。(3)油茶根际高效功能菌复配及发酵优化培养时间为24 h~36 h时,湖南省3株菌株均在稳定期,且菌体浓度最高,浓度也相差不大,适宜在本时间段取样接种。海南省3株菌株的生长曲线变化趋势存在一定差异。在培养时间为24 h~36 h时,3株菌株均在稳定期,适宜在该阶段取样。可复配功能菌株相互之间均无拮抗性。复配后,湖南省菌株组合HNLY-N08+HNHY-P05+HNHY-NK03固氮量为198.22 mg/L,溶磷量为220.23 mg/L,解钾量为12.91 mg/L。海南省菌株组合 HNHL-N07+HNHL-P03+HNCM-K11 固氮量达 251.66 mg/L,溶磷量为262.432 mg/L,解钾量为12.89 mg/L。说明菌种复配可以提高菌群活性具有协同增效作用。发酵优化结果表明,湖南省功能菌群的最适发酵温度为31℃,最适pH为7,最适接种量12%,最适装液量为30%,最适转速为140 r/min。海南省功能菌群的最适发酵温度为34℃,最适pH为6.6,最适接种量10%,最适装液量为30%,最适转速为160 r/min。海南省功能菌群的耐热性高于湖南省功能菌群。pH为7左右时,菌群生长状况良好。其中海南省pH低于湖南省,这可能跟海南省土壤偏酸性有关。(4)拮抗菌肥的研制及盆栽实验湖南省油茶拮抗菌肥的有效活菌数为1.2 × 108个/g,pH为6.9,无过多杂菌的污染,符合标准。盆栽实验表明,与施用前相比,七个实验组苗高均有所增加,拮抗菌肥的效果较明显。七个实验组油茶苗木的地径变化不大。施用拮抗菌肥后,土壤微生物总量较高,这说明施用拮抗菌肥能够很好的促进了土壤微生物的繁殖。施用拮抗菌肥后,土壤pH变化不大,土壤速效氮的含量较高于其它实验组,速效磷含量差别不大。J1组和施用拮抗菌肥的J2组的速效钾含量高于其它实验组。说明拮抗菌肥可以一定程度上提高土壤速效氮磷钾的含量。施用拮抗菌肥的J2组土壤过氧化氢酶的活性有一定提高,其中蔗糖酶的活性最高,表明拮抗菌肥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土壤酶的活性。而脲酶的变化并不明显,由于受多种因素影响,H1组的脲酶活性大于J2组。总的来说,拮抗菌肥对土壤酶活起到了促进作用。盆栽实验的根腐病发病率调查发现,调查接种了根腐病菌的CK2组和J3组,J3组施加拮抗菌肥后将发病率降低了 73%。拮抗菌肥有效降低了发病率。综上,拮抗菌肥组对油茶的促生效果明显,对土壤微生物量、速效氮、磷、钾都存在一定程度影响,也降低了根腐病的发病率,说明菌肥存在一定效果。但是施肥时间较短,要想进一步探究施肥效果,还需要长期施肥。

赵思崎[8](2020)在《复合菌剂对水稻根际土壤微生物组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为实现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化发展,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绿色环保、生态友好的微生物菌剂在世界范围内已得到广泛应用。因复合菌剂比单菌剂促生能力更强、更稳定,是微生物菌剂发展的趋势。目前缺乏复合菌剂构建方法的探究以及复合菌剂在根际土壤中促生机制的研究。本文利用盆栽实验筛选了高效复合菌剂FN,并研究其在土壤中促进水稻生长的生态机制,尤其是对水稻根际土壤微生物组的影响,得到主要结论如下:(1)高效的复合菌剂FN对水稻的促生效果显着优于空白对照CK和商业复合菌剂M,且在大田中促生效果稳定。构建了复合菌剂数学模型,可通过微生物菌种的促生特性预测复合菌剂对水稻的促生效果,预测准确率可达97%以上。(2)进一步研究了复合菌剂FN在土壤中促进水稻生长的生态机制。结果表明,处理组N、F和FN均可显着促进水稻对氮、磷、钾养分的吸收,提高水稻生物量促进水稻生长,其中复合菌剂FN的促生效果显着优于单菌剂N和F(P<0.05)。(3)处理组N、F和FN均可一定程度上改变水稻根际土壤理化性质,增加根际土壤细菌和真菌的数量,且施加复合菌剂FN可显着提高根际土壤中芽孢杆菌属的丰度。(4)复合菌剂FN可显着改变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和功能、提高细菌丰富度和多样性,并富集酸杆菌门的Subgroup6纲,嗜热油菌纲,浮霉菌纲,δ-变形菌纲等物种(P<0.05)。复合菌剂FN对土壤真菌群落结构无显着差异,但显着提高真菌丰富度,富集粪盘菌科、格孢菌科和火丝菌科等物种(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处理组N、F和FN富集的相关物种和物种多样性与水稻多数特征呈正相关,且处理组N、F和FN可改变土壤理化性质并促进水稻生长发育,推测富集的相关物种可能在土壤养分循环和水稻养分吸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可能通过促进水稻对氮、磷、钾营养元素的吸收进而促进水稻生长。综上所述,本文复合菌剂促生效果优于单菌剂,可能因复合菌剂FN更能促进水稻对养分的吸收,以及具有最高的细菌丰富度、多样性和富集的有益性物种相关。施加复合菌剂FN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土壤理化性质,可显着改变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功能,富集有益物种,并显着促进水稻对氮、磷、钾养分的吸收,促进水稻生长和增产且促生效果稳定。因此我们推测复合菌剂FN主要是通过调控根际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功能,从而促进水稻养分吸收和生长发育。

李培根[9](2020)在《马铃薯、番茄根际促生细菌的筛选鉴定及促生效果研究》文中提出马铃薯(Solanum tuberosum L.)和番茄(Lycopersicon)分别是我国重要的主粮作物和蔬菜。随着化肥的使用量的逐年增加,施用过多化肥导致一系列环境问题,包括肥力降低、土壤盐渍化、重金属污染、土壤板结和水体富营养化等。施用微生物肥料能够在增加作物产量的基础上减少化肥对环境的危害。微生物因具有产吲哚乙酸(IAA)、溶磷、解磷、解钾等功能,可在农业生产中作为肥料促进植物体生长,达到增产增收目的。本实验从产IAA、溶磷、解磷、解钾等能力为靶标,从马铃薯、番茄根际土壤中筛选根际促生细菌,获得产IAA菌株32株、溶磷菌株33株、解磷菌株37株、解钾菌株100株。将产IAA能力较高的菌株343a、105a、N1-5a,溶磷能力较好的283p,解磷、溶磷能力的菌株181p以及促生效果稳定的菌株379a进行促生效果验证。经形态学鉴定、生理生化指标、16S rDNA序列对379a、343a、181p、283p、105a、N1-5a进行鉴定。发现379a、343a为阿耶波多氏芽孢杆菌(Bacillus aryabhattai),181p为地衣芽孢杆菌(Baclicus lincheniformis),283p为解淀粉芽孢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N1-5a为简单芽孢杆菌(Bacillus simplex),105a为甲基营养型芽孢杆菌(Bacillus methylotrophicus)。春季马铃薯盆栽试验表明,379a在马铃薯株高、鲜重、干重、根总长较CK增加11.9%、32.1%、45.5%、20.8%。在产量方面增加38%。秋季马铃薯盆栽试验表明,379a、283p和N1-5a具有明显促生效果。379a促生效果最显着,其根总长、干重、鲜重、叶绿素含量分别增加了60.9%、162.6%、165.2%、40.3%。番茄盆栽试验表明,379a、181p和105a、343a均具有促生效果。181p促生效果最最显着,其番茄株高、茎粗、根长、鲜重、干重分别增加31.9%、27.3%、42.3%、91.1%、106.3%。促生菌Bacillus aryabhattai 379a菌株发酵优化单因素试验结果表明,通过单因素试验选取玉米粉为碳源,豆粕为氮源,K2HPO4、KH2PO4为主要无机盐,培养温度为37℃,pH为7.0,接种量为2%。进行PB试验选取碳源、氮源、pH为主要影响因素。进行响应面优化,得到在玉米粉含量为1.79%、豆粕含量为0.88%、pH=6.79时具有最大菌体量为1.21×108CFU/mL。

付龙威[10](2020)在《枇杷根际微生物多样性及促生作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枇杷是我国重要的亚热带水果,产量居世界前列。枇杷不仅营养丰富,还具有消炎抗菌、美白、抗氧化和抑制癌细胞生长等功效。随着经济的发展,为了提高枇杷产量,果农使用化肥和农药的现象屡见不鲜。化肥和农药的大量使用不仅对枇杷质量有影响,而且对枇杷根际环境同样有较大影响。福建省莆田市是我国枇杷的重要种植区,但不科学的施肥和管理方式,导致土壤酸化、土壤板结等问题出现,这阻碍了枇杷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本研究以不同施肥量的根际土壤、枇杷叶片和枇杷果实为研究对象,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了枇杷根际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并研究了不同施肥量对枇杷根际细菌和真菌群落结构和丰度的影响。利用平板涂布法筛选了枇杷土壤、枇杷叶片和枇杷果中优势菌及促生菌,并利用16S r DNA测序技术和生理生化试验进行了鉴定。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不同施肥量对枇杷根际细菌群落结构和丰度的影响研究基于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了4个不同处理的12份枇杷根际土壤样品,共得到43058个细菌OTU(operational taxonomic units),分为31个门和617个属;共有12个优势门(除去未分类的,丰度>1%),25个优势属(除去未分类的,丰度>1%)。优势菌门随化肥用量的增加而减少;其中4个处理中共有的优势门有变形杆菌门(Proteobacteria)、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厚壁菌门(Firmicutes)、放线菌(Actinobacteria)、浮霉菌门(Planctomycetes)、疣微菌门(Verrucomicrobia)、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和绿弯菌门(Chloroflexi)。不同处理的优势菌属差异较大,随着化肥用量的增加优势菌属硝化螺菌属(Nitrospira)、WPS-1_genera_incertae_sedis、鞘脂单孢菌属(Sphingomonas)、罗河杆菌属(Rhodanobacter)、Pseudolabrys、Nitrososphaera、Gp7、出芽菌属(Gemmata)、Latescibacteria_genera_incertae_sedis消失,而马赛菌属(Massilia)、鸟氨酸芽胞杆菌属(Ornithinibacillus)、芽孢八叠球菌属(Sporosarcina)、Rhizomicrobium、节杆菌属(Arthrobacter)和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成为新的优势菌属。优势菌门和属的丰度在不同处理的根际土壤中存在明显差别。土壤细菌群落和主要理化性质存在显着相关性,其中p H、全氮、有效磷和总磷是影响土壤细菌丰富度的主要因素。2、不同施肥量对枇杷根际真菌群落结构和丰度的影响研究基于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4个处理12份枇杷根际土壤样品,共得到9383个真菌OTU(operational taxonomic units),分为17个门和494个属;共有6个优势门(除去未分类的,丰度>1%),25个优势属(除去未分类的,丰度>1%)。4个处理共有的优势菌门是子囊菌门(Ascomycota)、被孢菌门(Mortierellomycota)、unclassified_Fungi和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随着施肥量增加,被孢菌门(Mortierellomycota)和罗兹菌门(Rozellomycota)的丰度增加;而子囊菌门(Ascomycota)、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和球囊菌门(Glomeromycota)丰度减少。不同处理的优势菌属差异同样较大,2个优势菌真属被孢霉属(Mortierella)和轮枝菌属(Verticillium)随着施肥量增加丰度增加,而有18个优势属镰孢属(Fusarium)、柱孢霉属(Cylindrocarpon)、癣囊腔菌属(Plectosphaerella)、Saitozyma、斜盖伞属(Clitopilus)、锥毛壳属(Coniochaeta)、Knufia、Heterophoma、枝顶孢属(Acremonium)、Apiotrichum、Archaeorhizomyces、假裸囊菌属(Pseudogymnoascus)、unclassified_GS33、unclassified_Ascomycota、unclassified_Sordariomycetes、unclassified_Eurotiomycetes、unclassified_Chaetomiaceae和unclassified_Nectriaceae消失。土壤真菌群落和主要理化性质存在显着相关性,其中p H、全氮、有效磷、总磷和速效钾是影响土壤真菌丰富度的主要因素。3、枇杷根际土壤、叶片和果实中优势菌及促生菌的筛选和鉴定利用平板涂布法从枇杷根际土壤筛选到贪铜菌属(Cupriavidus)、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芽孢杆菌属(Bacillus)、Caballeronia、伯克霍尔德菌属(Burkholderia)、类伯克霍尔德菌属(Paraburkholderia)、罗尔斯顿菌属(Ralstonia)、不动菌属(Acinetobacter)、红球菌属(Rhodococcus)、节杆菌属(Arthrobacter)、嗜冷芽胞杆菌属(Psychrobacillus)、戈登氏菌属(Gordonia)12个属。叶片内生菌有芽孢杆菌属(Bacillus)、葡萄球菌属(Staphylococcus)、类芽孢杆菌(Paenibacillus)、鞘脂单胞菌属(Novosphingobium)、不动杆菌属(Acinetobacter)、杆菌属(Bacterium)6个属。果实内生菌有Rouxiella、克洛诺菌属(Cronobacter)、勒克氏菌属(Leclercia)、芽孢杆菌(Bacillus)、不动杆菌属(Acinetobacter)、泛菌属(Pantoea)6个属。共筛选到固氮菌58株,解磷菌38株,解钾菌32株,产蛋白酶菌49株;其中功能较好的细菌有18株,为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芽孢杆菌属(Bacillus)和伯克霍尔德菌属(Burkholderia)。

二、磷钾细菌解磷解钾能力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磷钾细菌解磷解钾能力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矿区复垦土壤功能菌株-鞘氨醇单胞菌的筛选及功能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微生物技术在矿区复垦中的应用
        1.2.2 微生物多样性对复垦土壤质量的表征
        1.2.3 功能微生物在提升土壤肥力上的应用
        1.2.4 鞘氨醇单胞菌的研究进展
        1.2.5 有机物料在提高矿区复垦土壤肥力上的应用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2 试验设计
        2.2.1 菌株生长特性实验设计
        2.2.2 菌株矿化实验和腐解实验设计
    2.3 实验方法
        2.3.1 培养基
        2.3.2 菌株筛选
        2.3.3 菌株鉴定
        2.3.4 固氮、解磷、解钾、促生能力测定
        2.3.5 土壤养分的测定
        2.3.6 易氧化有机碳和水溶性有机碳的测定
        2.3.7 土壤微生物数量和微生物多样性的测定
        2.3.8 土壤纤维素酶、过氧化氢酶、脲酶、磷酸酶的测定
    2.4 数据处理及统计
        2.4.1 数据处理
        2.4.2 统计软件
第三章 鞘氨醇单胞菌的筛选与鉴定
    3.1 功能菌株的确定
        3.1.1 研究样地的选择
        3.1.2 微生物细菌群落组成差异分析
        3.1.3 高肥力复垦土壤关键功能菌的确定
    3.2 鞘氨醇单胞菌的筛选
        3.2.1 菌株的初筛
        3.2.2 菌株的复筛
    3.3 鞘氨醇单胞菌的鉴定
        3.3.1 菌株表型特征
        3.3.2 生理生化分析结果
        3.3.3 16Sr DNA鉴定结果
    3.4 鞘氨醇单胞菌的生长特性分析
        3.4.1 菌株生长因素分析
        3.4.2 菌株最适培养条件分析结果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鞘氨醇单胞菌功能分析
    4.1 鞘氨醇单胞菌固氮、解磷、解钾、促生特性分析
    4.2 鞘氨醇单胞菌促进秸秆腐解性能分析
        4.2.1 累计矿化量
        4.2.2 矿化速率
        4.2.3 腐解率
        4.2.4 养分释放速率
        4.2.5 活性有机碳的变化
        4.2.6 酶含量
        4.2.7 微生物数量及多样性
    4.3 鞘氨醇单胞菌促进有机肥分解性能分析
        4.3.1 累计矿化量
        4.3.2 矿化速率
        4.3.3 腐解率
        4.3.4 养分释放速率
        4.3.5 活性有机碳的变化
        4.3.6 酶含量
        4.3.7 微生物数量及多样性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讨论与结论
    5.1 讨论
    5.2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2)解磷解钾促生微生物肥料用菌株的分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土壤中磷和钾的形态与转化
        1.1.1 土壤中磷的形态与转化
        1.1.2 土壤中钾的形态与转化
    1.2 解磷菌简介
        1.2.1 解磷菌的种类及分布
        1.2.2 解磷菌作用机理
        1.2.3 解磷菌的研究进展
    1.3 解钾菌简介
        1.3.1 解钾菌的种类及分布
        1.3.2 解钾菌作用机理
        1.3.3 解钾菌的研究进展
    1.4 固氮菌简介
        1.4.1 固氮菌的种类及分布
        1.4.2 固氮菌的促生作用
        1.4.3 固氮菌的研究进展
    1.5 微生物肥料及研究应用概况
        1.5.1 微生物肥料的定义
        1.5.2 微生物肥料种类
        1.5.3 微生物肥料的作用
        1.5.4 微生物肥料存在的问题和发展方向
    1.6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7 本研究主要内容
第二章 解磷菌的分离与筛选
    2.1 试验材料
        2.1.1 菌源样品
        2.1.2 供试菌株
        2.1.3 培养基
        2.1.4 主要试剂
    2.2 试验方法
        2.2.1 土样采集
        2.2.2 解磷菌的分离纯化
        2.2.3 解磷菌解磷性能的定性分析
        2.2.4 解磷菌在液体培养基中解磷量的测定
        2.2.5 菌株分泌IAA能力的检测
        2.2.6 优势菌株的生长曲线测定
    2.3 结果与分析
        2.3.1 解磷菌初筛结果
        2.3.2 解磷菌解磷能力定性分析结果
        2.3.3 解磷菌解磷能力定量分析结果
        2.3.4 菌株分泌IAA能力检测结果
        2.3.5 优势菌株的生长曲线
    2.4 小结
第三章 解钾菌的分离与筛选
    3.1 试验材料
        3.1.1 菌源样品
        3.1.2 供试菌株
        3.1.3 培养基
        3.1.4 主要试剂
    3.2 试验方法
        3.2.1 土样采集
        3.2.2 解钾菌的分离纯化
        3.2.3 解钾量的测定
        3.2.4 菌株分泌IAA能力的检测
        3.2.5 优势菌株生长曲线的测定
    3.3 结果与分析
        3.3.1 解钾菌初筛结果
        3.3.2 解钾菌解钾能力定量分析结果
        3.3.3 菌株分泌IAA能力的检测结果
        3.3.4 优势菌株的生长曲线
    3.4 小结
第四章 固氮菌的分离与筛选
    4.1 试验材料
        4.1.1 菌源样品
        4.1.2 供试菌株
        4.1.3 培养基
        4.1.4 主要试剂
    4.2 试验方法
        4.2.1 土样采集
        4.2.2 固氮菌的分离纯化
        4.2.3 菌株分泌IAA能力的检测
        4.2.4 优势菌株生长曲线的测定
    4.3 结果与分析
        4.3.1 固氮菌的初筛结果
        4.3.2 菌株分泌IAA能力的检测结果
        4.3.3 优势菌株的生长曲线
    4.4 小结
第五章 复合菌对油菜的促生作用
    5.1 试验材料
        5.1.1 供试菌株
        5.1.2 培养基
        5.1.3 盆栽土壤
        5.1.4 盆栽容器
        5.1.5 供试植物
    5.2 试验设计
    5.3 试验方法
        5.3.1 菌株间拮抗试验
        5.3.2 化肥的施用量及日常管理
        5.3.3 植物农艺指标的测定
    5.4 结果与分析
        5.4.1 拮抗试验结果
        5.4.2 油菜农艺指标分析
    5.5 小结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3)食用菌渣制备微生物肥料的关键技术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微生物肥料应用与发展
        1.2.1 普通化肥使用存在的问题
        1.2.2 微生物肥料优势及种类
        1.2.3 微生物肥料国内外发展现状
        1.2.4 微生物肥料应用前景
    1.3 食用菌渣资源化利用
        1.3.1 食用菌渣资源化利用的优势
        1.3.2 食用菌渣资源化利用的途径
        1.3.3 食用菌渣资源化利用的现状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
        1.4.1 研究目的
        1.4.2 主要内容
第2章 菌渣的预处理
    2.1 前言
    2.2 材料
        2.2.1 主要试剂
        2.2.2 主要仪器
        2.2.3 菌渣来源
    2.3 方法
        2.3.1 菌渣成分分析
        2.3.2 菌渣发酵工艺
        2.3.3 菌渣干燥工艺
        2.3.4 菌渣的破碎与混合
    2.4 结果与分析
        2.4.1 菌渣成分分析结果
        2.4.2 菌渣发酵优化结果
        2.4.3 菌渣干燥优化结果
        2.4.4 菌渣的破碎与混合条件
        2.4.5 发酵菌渣理化性质检测结果
    2.5 结论
第3章 微生物肥料的制备
    3.1 前言
    3.2 材料
        3.2.1 主要试剂
        3.2.2 主要仪器
        3.2.3 菌种来源
    3.3 方法
        3.3.1 菌种的制备
        3.3.2 菌种解磷能力测定
        3.3.3 菌种解钾能力测定
        3.3.4 生物量测定
        3.3.5 培养基优化的单因素试验
        3.3.6 培养基优化的正交试验
        3.3.7 培养条件的优化筛选
        3.3.8 微生物肥料的制备与检测
    3.4 结果与分析
        3.4.1 菌种解磷能力分析
        3.4.2 菌种解钾能力分析
        3.4.3 细菌培养基的优化结果
        3.4.4 细菌培养条件的优化结果
        3.4.5 微生物肥料理化性质分析结果
    3.5 结论
第4章 微生物肥料的应用研究
    4.1 前言
    4.2 材料
        4.2.1 主要试剂
        4.2.2 主要仪器
        4.2.3 田间试验作物品种及来源
    4.3 方法
        4.3.1 无机肥料的制备与检测
        4.3.2 试验田的选择及指标测定
        4.3.3 芹菜试验处理及指标测定
        4.3.4 萝卜试验处理及指标测定
        4.3.5 玉米试验处理及产量测定
        4.3.6 水稻试验处理及产量测定
    4.4 结果与分析
        4.4.1 各种肥料理化性质对比分析结果
        4.4.2 试验田土壤理化指标和微生物检测分析结果
        4.4.3 芹菜田间试验结果
        4.4.4 萝卜田间试验结果
        4.4.5 玉米田间试验结果
        4.4.6 水稻田间试验结果
    4.6 结论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与参加课题情况

(4)生物炭与细菌微生物互作对小白菜生长的影响及益生菌的分离表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生物炭
        1.1.1 生物炭的制备
        1.1.2 生物炭的理化性质
        1.1.3 影响生物炭性质的因素
        1.1.4 生物炭的应用
    1.2 生物炭与土壤肥力
        1.2.1 土壤肥力
    1.3 生物炭与土壤微生物
        1.3.1 生物炭与土壤微生物互作对作物生产的影响
        1.3.2 生物炭对土壤微生物丰度的影响
        1.3.3 生物炭对土壤微生物活性的影响
        1.3.4 微生物对土壤肥力的影响
        1.3.5 微生物促进植物生长
    1.4 本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生物炭对细菌微生物生长的影响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材料、菌种和培养条件
        2.1.2 生物炭制备及理化性质分析
        2.1.3 生物炭中水溶性化合物的制备
        2.1.4 生物炭对细菌生长的影响
        2.1.5 生物炭对细菌细胞的吸附作用
        2.1.6 生物炭吸附对微生物生长活性的影响
        2.1.7 水溶性化合物对细菌生长的影响
        2.1.8 生物炭对解磷菌和解钾菌的影响
        2.1.9 活细菌数分析
        2.1.10 统计分析
    2.2 试验结果
        2.2.1 不同原料来源生物炭对细菌生长的影响
        2.2.2 生物炭吸附与细胞生长的关系
        2.2.3 水洗生物炭与未水洗生物炭对细菌生长促进作用的差异性分析
        2.2.4 生物炭中的水溶性化合物对细菌生长的影响
        2.2.5 生物炭对解钾/解磷细菌的影响
        2.2.6 生物炭吸附对胶质芽孢杆菌生长活性的影响
    2.3 讨论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生物炭与微生物互作对土壤特性的影响
    3.1 材料和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试验设计
        3.1.3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的测定
        3.1.4 土壤pH测定
        3.1.5 土壤有机物质测定
        3.1.6 土壤氮分析
        3.1.7 土壤磷分析
        3.1.8 土壤钾分析
        3.1.9 统计分析
    3.2 试验结果
        3.2.1 生物炭与微生物互作对土壤pH值的影响
        3.2.2 生物炭与微生物互作对土壤土壤有机质的影响
        3.2.3 生物炭与微生物互作对土壤微生物活性的影响
        3.2.4 生物炭与微生物互作对土壤中磷元素的影响
        3.2.5 生物炭与微生物互作对土壤中钾元素的影响
        3.2.6 生物炭与微生物互作对土壤中氮含量的影响
    3.3 讨论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生物炭和微生物互作对蔬菜生长的促进作用
    4.1 材料和方法
        4.1.1 试验材料
        4.1.2 试验设计
        4.1.3 生物炭水洗处理方法
        4.1.4 植物氮测定
        4.1.5 植物磷测定
        4.1.6 植物钾分析
        4.1.7 统计分析
    4.2 试验结果
        4.2.1 生物炭与微生物互作对小白菜株高的影响
        4.2.2 生物炭与微生物互作对小白菜鲜重的影响
        4.2.3 水洗炭与微生物互作对小白菜鲜重的影响
        4.2.4 生物炭与微生物互作对小白菜中氮元素含量的影响
        4.2.5 生物炭与微生物互作对小白菜中磷元素含量的影响
        4.2.6 生物炭与微生物互作对小白菜中钾元素含量的影响
    4.3 讨论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生物炭改良土壤中益生菌的分离与表征
    5.1 材料与方法
        5.1.1 根际微生物吲哚乙酸生产菌的分离
        5.1.2 形态学分析
        5.1.3 表型特征分析
        5.1.4 16SrRNA基因序列分析
        5.1.5 系统发育分析
        5.1.6 吲哚乙酸生产
        5.1.7 促进植物生长试验
        5.1.8 吲哚乙酸分析
        5.1.9 叶绿素分析
        5.1.10 不同碳水化合物中的细胞生长
        5.1.11 不同氮源中细胞生长
        5.1.12 统计分析
    5.2 试验结果
        5.2.1 吲哚乙酸生产菌的分离筛选和吲哚乙酸生产
        5.2.2 表型特征
        5.2.3 表型特征
        5.2.4 系统发育分析
        5.2.5 促进植物生长
    5.3 讨论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研究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论文期间发表文章

(5)解磷、钾功能性微生物耐盐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1.2 试验处理与培养方法
        1.2.1 盐分胁迫下混合菌剂有效活菌数试验
        1.2.2 盐分胁迫下混合菌解磷、钾能力试验
        1.2.3 混合菌剂在轻度盐渍化设施菜田上的应用效果研究
    1.3 测定项目与方法
    1.4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盐分胁迫对混合菌活性的影响
    2.2 盐分胁迫下混合菌解磷、钾能力
    2.3 微生物菌剂在轻度盐渍化设施菜田的施用效应
        2.3.1 施用微生物菌剂对轻度盐渍化设施蔬菜品质及产量的影响
        2.3.2 施用微生物菌剂对轻度盐渍化设施菜田土壤微生物区系的影响
        2.3.3 施用微生物菌剂对轻度盐渍化设施菜田土壤有效磷和速效钾的影响
3 讨 论
4 结 论

(6)解磷微生物细菌的筛选、鉴定及其制备肥料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煤矸石简介
        1.1.1 煤矸石概述
        1.1.2 煤矸石的危害
        1.1.3 煤矸石的利用现状
    1.2 解磷细菌的研究现状
        1.2.1 解磷细菌的种类及其分布情况
        1.2.2 解磷细菌的解磷机制
        1.2.3 解磷细菌的应用
    1.3 肥料对土壤的影响
        1.3.1 传统磷肥对土壤磷素的影响
        1.3.2 微生物肥料对土壤的影响
        1.3.3 解磷菌肥的研究现状
    1.4 磷对烟草生长的影响
        1.4.1 磷对烟草根系发育的影响
        1.4.2 磷对烟草叶片结构的影响
    1.5 研究意义及内容
        1.5.1 研究意义
        1.5.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仪器与试剂
        2.1.1 实验仪器
        2.1.2 实验试剂
    2.2 测定方法
        2.2.1 土壤和煤矸石及其肥料中水解氮的测定
        2.2.2 土壤和煤矸石及其肥料中有效磷的测定
        2.2.3 土壤和煤矸石及其肥料中速效钾的测定
        2.2.4 土壤和煤矸石及其肥料中交换钙的测定
        2.2.5 细菌生长曲线的测定
        2.2.6 细菌耐酸碱性的测定
        2.2.7 细菌发酵液中pH的测定
        2.2.8 土壤磷吸收系数的测定
第三章 解磷细菌的筛选及鉴定
    3.1 实验材料
        3.1.1 实验样品
        3.1.2 培养基的配制
    3.2 实验方法
        3.2.1 初筛
        3.2.2 复筛
        3.2.3 菌种保藏
        3.2.4 菌种培养
        3.2.5 革兰氏染色方法
        3.2.6 生理生化鉴定
        3.2.7 分子生物学鉴定
    3.3 结果与分析
        3.3.1 解磷细菌初筛
        3.3.2 解磷细菌复筛
        3.3.3 形态观察
        3.3.4 生理生化测定
        3.3.5 分子生物学鉴定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细菌生长特性的测定
    4.1 细菌生长曲线的测定
    4.2 细菌耐酸碱性测定
    4.3 利用Q-51、Y-75、90和巨大芽孢杆菌处理磷酸钙的研究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煤矸石肥料的制备
    5.1 实验原料
    5.2 煤矸石肥料的制备工艺
        5.2.1 菌液制备
        5.2.2 煤矸石的破碎
        5.2.3 肥料的制备
    5.3 利用Q-51、Y-75、90和巨大芽孢杆菌制备煤矸石肥料的研究
        5.3.1 单因素实验法探索不同条件对制备煤矸石肥料的影响
        5.3.1.1 培养时间的影响
        5.3.1.2 煤矸石粒径的影响
        5.3.1.3 体系pH的影响
        5.3.1.4 接菌量的影响
    5.4 正交实验法探索制备肥料的最佳条件
        5.4.1 Q-51号细菌处理煤矸石的正交实验
        5.4.2 Y-75号细菌处理煤矸石的正交实验
        5.4.3 90号细菌处理煤矸石的正交实验
        5.4.4 巨大芽孢杆菌处理煤矸石的正交实验
    5.5 煤矸石肥料中肥性指标的测试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Q-51、Y-75、90和巨大芽孢杆菌煤矸石肥料和菌液的盆栽实验研究
    6.1 Q-51、Y-75、90和巨大芽孢杆菌煤矸石肥料的盆栽实验研究
    6.2 Q-51、Y-75、90和巨大芽孢杆菌菌液的盆栽实验研究
    6.3 Q-51、Y-75、90和巨大芽孢杆菌煤矸石肥料和菌液对土壤的影响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展望
本文的创新之处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7)油茶根际土壤高效功能菌的筛选及拮抗菌肥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油茶概述
    1.2 油茶施肥现状及常见病害
    1.3 根际微生物研究进展
        1.3.1 固氮菌
        1.3.2 解磷菌
        1.3.3 解钾菌
    1.4 微生物菌肥研究进展
        1.4.1 微生物菌肥
        1.4.2 微生物菌肥的作用
        1.4.3 微生物菌肥的国内研究进展
        1.4.4 微生物菌肥的国外研究进展
    1.5 研究目的及意义
        1.5.1 课题来源
        1.5.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6 主要研究内容
    1.7 技术路线图
2 油茶根际土壤高效功能菌株的筛选
    2.1 研究区概况
    2.2 材料和方法
        2.2.1 根际土壤采样
        2.2.2 药品及仪器
        2.2.3 培养基
        2.2.4 土壤理化性质测定
        2.2.5 油茶根际高效固氮菌的分离纯化
        2.2.6 油茶根际高效溶磷菌的分离纯化
        2.2.7 油茶根际高效解钾菌的分离纯化
        2.2.8 菌株IAA及铁载体测定
        2.2.9 高效功能菌株的鉴定
    2.3 结果与分析
        2.3.1 土壤理化性质
        2.3.2 根际高效功能菌的筛选结果
        2.3.3 菌株IAA及铁载体分泌量
        2.3.4 根腐病菌的拮抗实验
        2.3.5 根际高效功能菌株的鉴定结果
    2.4 小结
3 高效功能菌株的复配及发酵优化
    3.1 材料与方法
        3.1.1 高效功能菌株和培养基
        3.1.2 高效功能菌株间拮抗实验
        3.1.3 高效功能菌株生长曲线测定
        3.1.4 高效功能菌株的复配
        3.1.5 高效功能菌液体发酵条件优化
    3.2 结果与分析
        3.2.1 复配菌株间拮抗关系
        3.2.2 高效功能菌株生长曲线
        3.2.3 高效功能菌群的活性分析
        3.2.4 高效功能菌群发酵条件优化结果
    3.3 小结
4 拮抗菌肥的研制及盆栽实验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材料
        4.1.2 功能菌群的活化
        4.1.3 拮抗菌肥的制作
        4.1.4 拮抗菌肥的盆栽实验设计
        4.1.5 土壤理化性质及发病率测定
    4.2 结果与分析
        4.2.1 拮抗菌肥质量检测结果
        4.2.2 拮抗菌肥对油茶苗木生长的影响
        4.2.3 盆栽实验微生态效应指标检测
        4.2.4 拮抗菌肥对油茶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4.2.5 拮抗菌肥对土壤酶活的影响
        4.2.6 拮抗菌肥对根腐病发病率的影响
    4.3 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主要结论
    5.2 本论文主要创新点
    5.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附录B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致谢

(8)复合菌剂对水稻根际土壤微生物组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微生物复合菌剂的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微生物复合菌剂国内外研究慨况
    1.3 微生物复合菌剂现存在的问题
    1.4 微生物复合菌剂的生态作用机制研究
        1.4.1 微生物复合菌剂的作用机制
        1.4.2 根际土壤微生物组的研究
    1.5 土壤生态微生物群落分子生物学研究方法
        1.5.1 高通量测序技术
        1.5.2 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
    1.6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1.6.1 微生物复合菌剂的研制
        1.6.2 微生物复合菌剂FN促进水稻生长的微生态机制
        1.6.3 微生物复合菌剂FN促生效果的评价
    1.7 技术路线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主要试剂及药品
        2.1.2 主要仪器
        2.1.3 菌种来源
        2.1.4 供试土壤和植株品种
        2.1.5 培养基配制
    2.2 实验方法
        2.2.1 菌种的培养与测序
        2.2.2 水稻发芽实验
        2.2.3 水稻盆栽实验
        2.2.4 植物促生菌作用机制研究
        2.2.5 微生物复合菌剂构建方法的探究
        2.2.6 微生物复合菌剂FN形态特征观察
        2.2.7 土壤理化性质的测定
        2.2.8 植物氮磷钾含量的测定
        2.2.9 细菌和真菌数量的检测
        2.2.10 16S rRNA和ITS2基因高通量测序
        2.2.11 大田实验
        2.2.12 数据统计分析
3 结果与讨论
    3.1 复合菌剂的研制
        3.1.1 微生物菌株的分子鉴定
        3.1.2 微生物复合菌剂的筛选
        3.1.3 微生物复合菌剂作用机制研究
        3.1.4 构建微生物复合菌剂的数学模型
        3.1.5 复配两株促生菌的形态特征观察
    3.2 微生物复合菌剂FN促进水稻生长的微生态机制
        3.2.1 复合菌剂FN对盆栽水稻的影响
        3.2.2 复合菌剂FN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3.2.3 复合菌剂FN对根际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影响
        3.2.4 复合菌剂FN对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3.2.5 微生物-土壤-植物相关性分析
    3.3 微生物复合菌剂FN促生效果的评价
        3.3.1 复合菌剂FN与商业复合菌剂M促生效果对比
        3.3.2 复合菌剂FN的大田实验
4 结论
    4.1 全文总结
    4.2 论文的创新点
    4.3 论文的不足之处
5 展望
6 参考文献
7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8 致谢

(9)马铃薯、番茄根际促生细菌的筛选鉴定及促生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符号说明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植物根际促生细菌
        1.1.1 PGPR促生机制
        1.1.1.1 提供及活化营养物质
        1.1.1.2 植物生长调节物质
        1.1.1.3 生防作用
        1.1.1.4 诱导生物耐受性
        1.1.2 芽孢杆菌促生功能现状
    1.2 产业现状
        1.2.1 马铃薯产业现状
        1.2.2 番茄产业现状
        1.2.3 化学肥料和化学农药的危害
    1.3 试验内容、目的和意义
        1.3.1 试验内容
        1.3.2 试验目的
        1.3.3 试验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1.1 土壤样品及菌种
        2.1.2 盆栽用苗
        2.1.2.1 马铃薯种薯
        2.1.2.2 番茄幼苗
        2.1.2.3 拟南芥种子
        2.1.3 培养基
        2.1.4 主要试剂
        2.1.5 主要仪器
    2.2 试验方法
        2.2.1 根际促生细菌的筛选
        2.2.1.1 根际细菌的分离纯化
        2.2.1.2 IAA功能菌株的初筛
        2.2.1.3 IAA功能菌株的复筛
        2.2.1.4 溶磷功能菌初筛
        2.2.1.5 溶磷功能菌复筛
        2.2.1.6 解磷菌的筛选
        2.2.1.7 解钾菌的筛选
        2.2.2 生理生化及分子鉴定
        2.2.2.1 菌株形态观察
        2.2.2.2 菌株生理生化特征鉴定
        2.2.2.3 Biolog生理生化鉴定
        2.2.2.4 菌株16S r DNA鉴定
        2.2.3 促生效果试验
        2.2.3.1 拟南芥促生试验
        2.2.3.2 马铃薯盆栽促生效果试验
        2.2.3.3 番茄盆栽促生效果试验
        2.2.3.4 叶绿素含量测定
        2.2.4 发酵条件优化
        2.2.4.1 种子液制备
        2.2.4.2 生长曲线的测定
        2.2.4.3 平板菌落计数
        2.2.4.4 碳源优化
        2.2.4.5 氮源优化
        2.2.4.6 无机盐优化
        2.2.4.7 接种量优化
        2.2.4.8 培养温度优化
        2.2.4.9 pH优化
        2.2.4.10 Plackett-Burman试验
        2.2.4.11 最抖爬坡试验
        2.2.4.12 响应面试验(RSM)
3 结果与分析
    3.1 促生菌筛选
        3.1.1 产IAA功能菌筛选
        3.1.2 溶磷功能菌筛选
        3.1.3 解磷功能菌筛选
        3.1.4 解钾功能菌株筛选
    3.2 菌株系统鉴定
        3.2.1 菌株形态学鉴定
        3.2.2 生理生化
        3.2.3 Biolog生理生化鉴定
        3.2.4 分子生物学鉴定
    3.3 促生效果功能验证
        3.3.1 拟南芥促生试验
        3.3.2 马铃薯盆栽促生试验(春季)
        3.3.3 马铃薯盆栽促生试验(秋季)
        3.3.4 番茄盆栽促生试验
    3.4 发酵条件优化
        3.4.1 生长曲线测定
        3.4.2 培养基优化
        3.4.2.1 碳源优化
        3.4.2.2 氮源优化
        3.4.2.3 无机盐优化
        3.4.3 培养条件优化
        3.4.3.1 接种量优化
        3.4.3.2 温度优化
        3.4.3.3 pH优化
        3.4.4 Plackett-Burman试验
        3.4.5 最抖爬坡试验
        3.4.6 Box-Behnken试验
        3.4.7 验证试验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10)枇杷根际微生物多样性及促生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枇杷的营养功能及种植土壤存在的问题
    1.2 土壤根际微生物
        1.2.1 土壤根际微生物研究方法
        1.2.2 传统培养技术
        1.2.3 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
    1.3 国内外根际微生物研究进展
        1.3.1 根际细菌群落结构分布特征及多样性
        1.3.2 根际真菌群落结构分布特征及多样性
    1.4 土壤根际微生物多样性影响因素
    1.5 植物根际促生菌的概念
        1.5.1 直接促生作用机制
        1.5.2 间接促生作用机制
    1.6 选题依据和研究内容
        1.6.1 选题依据及研究目的与意义
        1.6.2 研究内容
        1.6.3 技术路线
第2章 枇杷根际土壤细菌群落多样性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实验材料
        2.1.2 根际土壤样品采集
        2.1.3 土壤理化因子检测
        2.1.4 土壤细菌16SrDNA基因测序
        2.1.5 数据处理
    2.2 结果与分析
        2.2.1 土壤理化性质
        2.2.2 根际土壤中细菌群落OTU分析
        2.2.3 根际土壤中细菌群落丰富度和α-多样性分析
        2.2.4 根际土壤中细菌群落稀释曲线
        2.2.5 细菌α-多样性指数与土壤理化因子相关性
        2.2.6 根际土壤细菌门物种分类及样本间差异比较
        2.2.7 根际土壤细菌属物种分类及样本间差异比较
        2.2.8 细菌与土壤理化因子的相关性分析
    2.3 小结
第3章 枇杷根际土壤真菌群落多样性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实验材料
        3.1.2 根际土壤样品采集
        3.1.3 土壤真菌ITS基因测序
        3.1.4 实验数据处理
    3.2 结果与分析
        3.2.1 根际土壤中真菌群落OTU分析
        3.2.2 根际土壤中真菌群落丰富度和α-多样性分析
        3.2.3 根际土壤中真菌群落稀释曲线
        3.2.4 真菌α-多样性指数与土壤理化因子相关性
        3.2.5 枇杷根际土壤真菌门物种分类及样本间差异分析
        3.2.6 枇杷根际土壤真菌属物种分类及样本间差异分析
        3.2.7 真菌与土壤理化因子的相关性分析
    3.3 小结
第4章 枇杷树不同部位促生细菌的分离
    4.1 材料与方法
        4.1.1 实验材料
        4.1.2 实验仪器
        4.1.3 实验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根际土壤中可培养微生物分离
        4.2.2 固氮菌、解磷菌、解钾菌、产蛋白酶菌的筛选结果
        4.2.3 优势细菌的鉴定
        4.2.4 16S序列分析及系统发育树的构建
        4.2.5 菌株G-B-5-1种类鉴定
    4.3 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四、磷钾细菌解磷解钾能力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矿区复垦土壤功能菌株-鞘氨醇单胞菌的筛选及功能分析[D]. 张云龙. 山西大学, 2021(12)
  • [2]解磷解钾促生微生物肥料用菌株的分离[D]. 刘娜. 沈阳农业大学, 2020(05)
  • [3]食用菌渣制备微生物肥料的关键技术与应用研究[D]. 陈明元. 重庆三峡学院, 2020(07)
  • [4]生物炭与细菌微生物互作对小白菜生长的影响及益生菌的分离表征[D]. 迟青山. 沈阳农业大学, 2020(04)
  • [5]解磷、钾功能性微生物耐盐效应研究[J]. 耿丽平,范俊,王婧瑶,赵全利,薛培英,刘文菊. 水土保持学报, 2020(04)
  • [6]解磷微生物细菌的筛选、鉴定及其制备肥料的研究[D]. 王应兰. 贵州大学, 2020(01)
  • [7]油茶根际土壤高效功能菌的筛选及拮抗菌肥的研制[D]. 宋雨露.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20
  • [8]复合菌剂对水稻根际土壤微生物组的影响[D]. 赵思崎. 天津科技大学, 2020(08)
  • [9]马铃薯、番茄根际促生细菌的筛选鉴定及促生效果研究[D]. 李培根. 山东农业大学, 2020(09)
  • [10]枇杷根际微生物多样性及促生作用研究[D]. 付龙威. 新疆大学, 2020(07)

标签:;  ;  ;  ;  ;  

磷钾细菌溶解磷钾能力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