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SL调制解调器技术揭晓

ADSL调制解调器技术揭晓

一、ADSL Modem技术揭密(论文文献综述)

孙文广[1](2013)在《同轴电视电缆在构建有线无线家庭网络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些年,三网融合在大中型城市中逐步开展,有线电视运营商和网络运营商纷纷推出各自的三网融合技术方案。其中,国家广电总局下发的2013年1号文件-《广电总局关于促进主流媒体发展网络广播电视台的意见》明确提出三至五年后确立网络广播电视台在新媒体传播格局中的主流地位的目标。为了实现该目标并同时满足家庭网络的业务需求,有线电视运营商需要对传统的电视网络进行双向升级改造。我们首先介绍了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概述同轴电缆在广电网络和家庭网络中的应用价值,分析比较当前几种主流的EOC(Ethernet Over Coax)技术,其中,重点分析基带EOC的原理和关键技术,然后介绍通过搭建实验网络环境进行实地网络测试,对现有基带EOC产品进行组网测试的情况,论述基带EOC技术方案的可行性。其次,我们对使用较为方便的WOC(WLAN Over CATV)技术进行分析,提出在普通天线和同轴延伸天线间进行智能切换的技术方案,并实现无线访问点AP(Access Point)上普通天线和同轴延伸天线间的智能切换管理,之后详细介绍了所提出的天线切换的原理。最后,利用OPNET仿真软件搭建网络模型,简要分析天线切换机制对网络性能的影响。仿真结果表明智能切换系统有效降低了多用户数据传输的时延,提高了复杂环境中无线网络的性能。本文对研究基带EOC技术和家庭网络中的自适应WOC均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钟正[2](2012)在《基于IPv6嵌入式家庭网关的研究与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当今社会信息技术高速发展,因特网和嵌入式计算机技术的推广,物联网成为我们研究的一个热门话题。在这些技术的推动下,“网络家电”、“信息家电”迅速发展起来,从而使冰箱、空调、电视等家电网络化得以实现,构建出人们理想中的智能家居。IPv6的出现使得这种理想更加迅速的的成为现实,IPv6采用128位二进制来表示IP地址,这形成了非常巨大的一个地址空间,毫不夸张的说它可以为地球上任何设备分配一个IP地址,从而解决了由于IPv4地址短缺给构建智能家居系统构成的瓶颈。本文首先概述了课题的研究背景与意义,对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作出了分析,针对不同公司的产品作出对比,针对不同的应用提出了自己的研究方案。论文也对家庭网络技术以及IPv6技术在理论上给出了较为深入的研究,简述了IPv6的新特性以及语法特点,介绍了IPv4向IPv6过渡的主要技术:双协议栈技术、地址转换技术和隧道技术,以及IPv6的协议原理。结合上述讨论,本文根据系统结构给出了家庭网关的整体设计,包括硬件平台设计以及Red Hat Enterprise Linux5.5操作系统软件开发平台的搭建,论文详细阐述了IPv6接入技术在家庭网关中的实现,同时给出了嵌入式远程监控功能在系统中的实现过程,包括摄像头驱动移植、视频采集、视频显示以及视频远程登录查看。论文最后在以三星S3C2410微处理器为核心的嵌入式开发平台中完成了IPv6家庭网关视频监控功能,实现了预期的目标,具有良好的通用性、低成本、低功耗,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黄小明[3](2011)在《校园网认证系统的研究和实现》文中研究指明该文通过对现有的接入系统的原理分析,结合特定的通信接入设备,重点对这些设备的接入和认证工作进行了研究,文中重点分析了目前流行的各种接入认证系统,包括Radius、802.1x及华为等多家公司的认证软件,根据低成本、高效率、高可靠的原则,分析了Linux下Freeradius与接入设备的配合应用方法。同时将研究结果在无线网络上进行了对比试验,为开展无线认证积累了相关的知识。在实现方法上,对比了Windows下的VPN、802.1x等接入方式及WinRadius和Linux下的Radius等认证方式的安全性及易用性,选择了性价比较好的方案并提出了基于Linux的PPPoE接入解决方案,并对该方案的系统进行了设计和实现。在实现过程中,对PPPoE协议作了比较详尽的说明,并着重阐述了其中可能的安全隐患问题及相应的解决办法。对其中的一些技术,如使用VLAN减少接入局域网的广播域作了介绍。另外在计费系统方面,修改了freeRadius的部份源代码,通过增加自定义SQL语句实现了MAC绑定、上线统计等功能,同时编程完成了Windows环境下的认证系统。最后针对运营要求,设计了WEB管理平台以及分析了网络接入共享检测技术。

黄浩淼[4](2011)在《电信级的流媒体视频监控系统》文中提出视频监控系统是安防体系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是一种防范能力较强的系统。视频监控由于直观、信息丰富、可保存等特性被广泛的应用于多种场合。近年来,由于市场的需求和科技的发展,视频监控技术也有了长足的进步。特别是计算机技术、视频编码技术、嵌入式系统的发展以及宽带业务的普及,大大加快了视频监控系统从模拟走向数字化、从单机走向网络化的步伐。据IDC (International Data Company)统计,从全球的视频监控发展趋势来看,IP CAMERA和视频图像存储设备已经第一次从出货总量上超过传统的模拟摄像设备和磁带录像机[1]。因此视频监控的未来发展趋势是IP化、网络化。但是,对于方兴未艾的网络视频监控来说,大多数仍然是依附在Internet城域网或者是原本用来传输话音信息的SDH网络上。由于Internet城域网的不稳定性和缺乏QoS保证,未能够真正确保视频监控业务的网络性能。而SDH原本是用米传送语音的,目前从传输效率、组网灵活性等方面来看,SDH对于IP数据的适应性并不是很好。视频监控系统的网络层需要一个有高QoS保障的、能够IP有良好适应能力、具有灵活的组网能力的传输协议来承载。另外,在用的视频网络监控大多数使用了MPEG-2和MPEG-1等基于像素矩阵的视频编码格式来对视频流媒体进行编码。这些编码格式存在压缩率不高的缺点,在网络中传输需要占用较大的带宽才能达到一定的画面质量。以MPEG-2为例,要达到10米距离人脸识别的画面质量需要至少4-6M bit/s的带宽,无法适应视频监控系统高压缩比、高画面质量的需求。视频监控系统需要有一种带宽需求较小,画面质量较高的编码格式来完成视频。论文基于以上两点需求和对国内外现有的视频监控系统主要技术的应用情况的研究,结合视频监控系统的特点,从视频监控系统的组网建设、视频编码技术、系统结构等方面入手,进行传输协议、视频编码和系统结构等进行选择,并进行了系统在硬件、软件上的规划设计,以及最终的实际应用。实现了一个有效带宽使用,安全可靠的基于现有电信传输网络的流媒体视频监控系统。

陶志刚[5](2010)在《xDSL终端设备的雷击浪涌效应及加固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电子通信产品集成度的迅速发展,雷击浪涌对电子通信设备及其相关信号电缆造成危害越来越严重和难以控制,特别是通信终端产品的广泛使用,由于其工作环境和条件复杂,人员参差不齐,防雷击浪涌的意识相对比较薄弱。因此,电子通信终端产品的设计和使用成为各方面广泛关注的问题。雷击浪涌产生的过电压是导致电子设备故障及事故的主要原因之一,研究雷击浪涌对终端通信设备的影响,并采取浪涌保护器件对这些设备进行保护,不仅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而且也具有显着的经济效益,并在实际工作中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本课题借助xDSL(数字用户线路)终端产品作为研究平台,考虑到通信终端设备面临电磁兼容的难题,更多地从实验角度出发,采用比较实用的电磁兼容性设计的原则和方法,依据YD/T993-2006《电信终端设备防雷技术要求及实验方法》标准,分析了雷击浪涌实验中浪涌骚扰的特性。通过对失效返修的xDSL终端产品做失效部位的分布统计,根据产品的失效现象确定其主要失效部位,从而判断对雷击浪涌损害产品的主要路径,再通过雷击浪涌实验来验证这些判断的有效性,并且找到雷击浪涌损坏xDSL终端产品主要的问题根源。分析了xDSL终端产品中的DSL变压器、网口变压器、网口高压电容等关键器件防雷击浪涌的特性,分别对它们进行了耐高压和耐雷击浪涌测试,并且对它们进行不同的组合,从而可以满足不同等级的雷击浪涌试验要求,然后通过试验来模拟,使问题能够复现。文中结合xDSL终端产品主要端口的特点,分别从印刷电路板设计(PCBLAYOUT)、电路设计和防护器件上这三方面来寻找对策,依据被保护系统的具体要求,充分考虑各种保护器件的适用范围、性能特性,进行合理的搭配应用,可以有效提高xDSL终端产品的抗雷击浪涌能力,并最终以实际案例证明了这些对策的可行性。

林学技[6](2010)在《三网融合之接入网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广播电视网、电信业务网与计算机网是信息产业发展的基础,三网融合则是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并且已经日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网络领域技术变革的热点。从广义上说,三网融合的目标是语音、数据和视频三类业务的融合,甚至于三个产业链的融合;但是,业务的融合离不开基础网络的支撑,基本网络的融合也将促进业务的融合与发展;而且,通过基础网络融合,实现资源互联与共享,可直接减少不必要的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产生较大的经济效益。在基础网络的融合中,接入网的融合更是首当其冲,现阶段对于三网融合的接入网技术进行研究,是必要的,也是具有积极意义的。本论文将重点对GPON技术、EPCN技术进行研究,并提出针对三网之接入网融合的行之有效的应用方案。本论文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简要介绍GPON的技术原理、系统结构及业务能力;2、简要介绍EPCN的技术原理、系统结构及业务能力;3、提出基于GPON技术的FTTH组网方案作为接入网融合最佳方案,制定基于GPON技术的FTTH网络规划意见及GPON设备选型技术要求;4、提出GPON+EPCN组网方案作为接入网融合的过渡方案,制定GPON+EPCN网络规划意见及EPCN设备选型技术要求;5、通过工程实例,分别对FTTH方式、GPON+EPCN方式的接入网组网方案进行验证。

苏博[7](2009)在《非正交多重调制技术在VDSL信道上的仿真》文中指出相比于数字宽带通信技术在骨干网和各种通信方式方面的迅猛发展,用户接入网发展则要缓慢得多,成为整个通信网的“瓶颈”,特别是高速国际互联网的“瓶颈”。从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xDSL(数字用户线)成为解决这“最后一英里”接入瓶颈的主要技术之一,但是现有的xDSL已满足不了信息传输快速发展的需要。梁德群教授提出的非正交多重调制技术(NMT),突破了正交性的限制,相对于传统的正交调制有更高的频带利用率,并在峰值均值比(PAR)、抗相偏和频偏能力和能量需求等方面比目前在xDSL采用的DMT表现出明显的优越性。为推进,NMT的实用化,需要进行其在通信信道上的仿真研究,以验证NMT技术的可行性。前几届的研究生已做过NMT在有线信道上的仿真研究,证明了其可行性及优越性,但是,没进行VDSL信道的仿真研究。VDSL由于传输距离缩短,传输率有大幅度提高,根据在ADSL信道上的仿真中NMT比DMT表现出较大的优势,我们预计在VDSL信道上也应该有比DMT更高的传输效率。本文旨在研究NMT在基于VDSL信道上的应用,用MATLAB软件对系统性能进行仿真实验,进一步验证NMT的可行性和广阔的应用前景。本论文介绍了NMT的基本原理,VDSL信道模型的建立及其模拟仿真,与DMT在同等条件下进行传输率的对比。仿真实验结果表明,NMT比DMT有更高的传输率和频带利用率。最后,为了降低NMT特有的高采样率,利用抑制下边带的残留边带调制进行二次载波,并研究了在此情况下对系统其它性能指标的影响。

郭伟[8](2007)在《沈阳网通公司宽带市场营销策略研究》文中指出大力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是覆盖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举措,宽带业务作为信息化进程中的最富有生命力的业务,前景广阔。为了应对国外运营商的竞争,国内的基础电信运营商必须在有限的时间内及时扩大市场份额。通过对宽带市场的深入分析,研究和制订一系列有效的营销手段,不断提升营销水平和核心竞争力,使宽带市场的运营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沈阳网通自2001年开始全面组建宽带网络,截止到2006年底,全市宽带用户达到56万户,宽带收入累计达到4.72亿元,宽带业务已经成为沈阳网通业务收入的主要增长点,从沈阳网通的用户数量发展情况看,呈现出跳跃式发展的趋势,这与所采取的宽带营销策略是分不开的。本文通过对沈阳网通公司宽带业务外部、内部环境的分析,以及对现行市场营销策略的研究,揭示了宽带业务所面临的问题,归纳了影响其业务发展的主要因素。笔者运用所学的波特模型、SWOT分析等市场营销理论知识并结合工作中实践和大量基础数据,确定了现行营销策略的改进方向和公司所处的位置。并在此基础上,利用市场细分理论对沈阳宽带市场用户进行了细分,重新确定宽带业务的目标市场,提出了沈阳网通公司宽带市场营销组合策略。希望能够对沈阳网通公司宽带业务未来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作用。

尹航[9](2006)在《黑龙江省交互式网络电视系统的研究和应用》文中研究指明IPTV作为一种新的技术,改变旧有的电视传播方式,由于它是基于宽带的电视,因而,给电视提供了真正意义上的交互。2005年哈尔滨成功开通第一期IPTV工程,到目前用户数量已经突破6万用户。06年,黑龙江省齐牡佳黑4个地市(齐齐哈尔、牡丹江、佳木斯、黑河,以下简称齐牡佳黑)同时进行IPTV工程的扩容,即以原哈尔滨系统作为省中心平台,在各地市新增中心节点。本论文作者通过收集查阅的大量最新资料信息,结合对IPTV的发展过程的理解,以及工程期间,在实施开通过程中对UT斯达康Rolling Stream技术的深入透彻的分析,整理出IPTV从基础知识到工程开通、以及实践应用的相关资料,对学习和分析IPTV原理、实现工程具体步骤给出具体的说明和建议。其中包括IPTV业务中音视频编解码技术的发展(MPEG4 ASP、H.264、AVS的选择和应用),流媒体传输、存储和播放技术的发展,承载网的解决方案等关键技术,从基础到具体实施方案,都做了较深入的研究。在黑龙江省齐牡佳黑开通期间不断对相关知识进行认证,同时,利用了解的知识信息解决现场具体问题,为工程顺利开通奠定比较扎实的基础。本文分六部分,分别探讨了IPTV的概念、流媒体技术概述,内容网络(CDN)介绍,IPTV承载网,UT斯达康RollingStream业务开通使用,黑龙江省网通公司IPTV扩容建设过程。

汪泳[10](2007)在《移动宽带多业务接入网络的构建》文中认为二十一世纪是信息的时代,话音、数据、视频和多媒体通信信息服务已经日益成为我们生活和社会不可或缺的要素,与此同时,这也对技术的发展、容量的增加、速率的提高和业务的多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通信的不断发展和竞争的不断激烈,探索新技术、新业务,更好地满足客户的需求成为通信运营商的重要目标之一。宽带多业务接入作为其中一项重要内容,通过无线和有线接入手段实现信息和通信服务真正落地,建立起连接网络和客户的纽带,从而为企业和社会创造更大的价值。但是,宽带多业务接入的形势和现状却不容乐观。数据业务规模不断扩大;传输网络带宽资源不足;现有网络不适应数据业务传输;在市场多业务接入的需求条件下,移动宽带多业务接入的技术条件和实现复杂,各种业务自成一体,分化和割裂不利于多业务的整合和共享,也不利于多业务的管理;没有统一的综合数据网管等问题制约了宽带多业务接入业务的有效开展,在今后的全业务竞争处于不利地位。以上种种问题,使得我们有必要进行系统、综合、标准、规范的宽带多业务接入网络的构建。构建移动宽带多业务接入网络就是充分利用目前移动通信运营商的综合资源优势,以各种接入技术为依托,统一网络平台,建立接入技术模板,采用多种标准规范的接入方式实现移动多业务的接入,达到资源的有效配置、成本的降低、网络的容量的可靠保障和网络的稳定安全,最有效地为用户服务。有鉴于此,在充分了解和研究现今无线和有线宽带接入手段现状和发展趋势的基础上,按照“总体规划,分步实施”原则和策略。最终实现:移动宽带多业务接入网络平台的综合规划、网络调整和改造;沟通无线接入网络与数据汇聚层和本地骨干网络的互联;对多业务接入网络的网管系统作一些开发和拓展。最后通过对新技术的学习和展望提高对移动宽带多业务接入的新认识。

二、ADSL Modem技术揭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ADSL Modem技术揭密(论文提纲范文)

(1)同轴电视电缆在构建有线无线家庭网络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家庭网络
    1.3 广电网络的现状及发展
    1.4 本文的工作及章节安排
第二章 有线电视网的家庭网络改造
    2.1 EOC 技术概述
    2.2 有源 EOC 技术
    2.3 无源 EOC 技术
    2.4 WOC 技术
    2.5 国际新型标准的 EOC 技术
        2.5.1 HINOC(同轴电缆宽带接入技术)
        2.5.2 EPoC 技术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无源 EOC 的技术原理与测试
    3.1 无源 EOC 的关键技术
    3.2 无源 EOC 设备网卡工作模式
    3.3 基带 EOC 技术的测试研究
        3.3.1 同轴电缆
        3.3.2 分支分配器
        3.3.3 实验室测试
        3.3.4 实际网络现场测试
        3.3.5 WOC 技术研究与测试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一种新型智能切换 WOC 技术方案
    4.1 方案介绍
    4.2 新型 AP 的工作机制
        4.2.1 无线终端接入网络的过程
        4.2.2 MAC 访问方式
        4.2.3 关键参数的更新过程(切换时间)
    4.3 新型智能切换系统的仿真与实现
        4.3.1 OPNET 仿真工具介绍
        4.3.2 方案的设计与实现
        4.3.3 仿真结果及分析
    4.4 本章小节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研究成果

(2)基于IPv6嵌入式家庭网关的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1.3 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4 论文研究内容
第2章 家庭网络系统
    2.1 家庭网络的组成
    2.2 家庭网络中的关键技术
        2.2.1 家庭网络的接入技术
        2.2.2 家庭网络的联网技术
        2.2.3 家庭网络的中间件技术
        2.2.4 家庭网络的远程管理技术
    2.3 嵌入式系统概述
        2.3.1 嵌入式系统的定义和特点
        2.3.2 嵌入式 Linux 操作系统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IPV6 协议原理
    3.1 TCP/IP 体系结构
    3.2 IPV4 向 IPV6 的发展
        3.2.1 IPv4 存在的问题
        3.2.2 IPv6 的产生
    3.3 IPV6 报头格式
        3.3.1 IPv6 的主要特点
        3.3.2 IPv6 的报头格式
    3.4 IPV6 编址技术
        3.4.1 IPv6 地址表示方式
        3.4.2 IPv6 寻址模式
    3.5 IPV6 的过渡技术
        3.5.1 双协议栈技术
        3.5.2 协议转换技术
        3.5.3 隧道技术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家庭网关的整体设计
    4.1 家庭网关的总体设计方案
        4.1.1 家庭网关的硬件结构设计
        4.1.2 家庭网关的软件架构设计
        4.1.3 家庭网关远程监控系统设计
    4.2 嵌入式系统开发平台搭建
        4.2.1 系统开发环境
        4.2.2 嵌入式开发环境的搭建
    4.3 IPV6 接入实现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视频监控功能的设计与实现
    5.1 视频监控系统的设计
    5.2 视频监控功能的实现过程
        5.2.1 视频采集模块
        5.2.2 视频显示模块
    5.3 远程监控功能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附录 2 主要英文缩写语对照表

(3)校园网认证系统的研究和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一般意义上的接入需求
    1.3 宽带接入认证技术的发展与现状
        1.3.1 非严格认证技术
        1.3.2 严格认证技术
        1.3.3 认证技术比较
    1.4 研究的意义
    1.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校园网认证系统的需求分析
    2.1 总体功能需求分析
        2.1.1 认证管理
        2.1.2 计费和授权管理
        2.1.3 计费管理
        2.1.4 统计查询
        2.1.5 系统基本信息流
    2.2 校园网认证系统业务分析
        2.2.1 RADIUS 信息交互流程
        2.2.2 基本交互步骤
        2.2.3 认证和计费数据流程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校园网认证系统的方案设计
    3.1 系统的设计目标与特点
        3.1.1 系统设计目标
        3.1.2 系统的设计特点
    3.2 校园网接入系统架构设计
        3.2.1 接入系统总体结构设计
        3.2.2 接入系统协议设计
        3.2.3 接入系统平台集成方案
        3.2.4 接入系统集成方案设计
    3.3 认证和计费总体功能设计
        3.3.1 认证总体功能设计
        3.3.2 认证与计费系统的软件选择
    3.4 数据库结构设计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校园网认证系统的软件实现
    4.1 接入系统的实现
        4.1.1 接入服务器的系统及相关软件选择
        4.1.2 接入系统硬件及软件环境
        4.1.3 接入系统的安装与配置
    4.2 认证及计费系统的实现
        4.2.1 Radius 程序的开发
        4.2.2 管理程序的开发
        4.2.3 WEB 管理平台的开发
        4.2.4 WEB 管理平台模块
        4.2.5 管理系统设计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校园网认证系统的测试与评价
    5.1 测试目的、环境及测试工具简介
        5.1.1 测试目的
        5.1.2 测试环境概况
        5.1.3 测试工具
    5.2 带宽测试
    5.3 系统负载监测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
    附录B

(4)电信级的流媒体视频监控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视频监控系统的现状
        1.1.2 视频监控系统的发展
    1.2 国内外视频监控技术应用现状
        1.2.1 系统结构
        1.2.2 流媒体视频编码格式
        1.2.3 组网技术
    1.3 论文主要工作
    1.4 论文结构
    本章小结
第2章 需求分析
    2.1 需求描述
    2.2 设计原则
    本章小结
第3章 QS-VSS视频监控系统的设计实现
    3.1 关键技术选择和测试
        3.1.1 MSTP
        3.1.2 H.264
        3.1.3 分布式部署
        3.1.4 SIP协议(Session Initial Protocol)
    3.2 系统结构
        3.2.1 系统硬件
        3.2.2 系统软件
    3.3 网络建设
        3.3.1 网络拓扑
        3.3.2 接入方案
        3.3.3 网络技术保障
    3.4 系统关键业务流程
        3.4.1 图像采集-压缩-发送流程
        3.4.2 图像接收-解码-放映流程
    本章小结
第4章 QS-VSS在"平安城市"的应用
    4.1 项目背景
    4.2 系统实现
        4.2.1 系统结构
        4.2.2 网络接入
        4.2.3 视频监控平台
        4.2.4 监控客户端系统功能
        4.2.5 前端监控子系统
        4.2.6 图像存储
        4.2.7 系统图像质量设计
        4.2.8 功能流程
    4.3 系统测试
        4.3.1 系统结构的验证
        4.3.2 MSTP网络的验证
        4.3.3 视频编码格式的验证
        4.3.4 测试结论
    本章小结
第5章、总结与展望
    5.1 论文总结
    5.2 未来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5)xDSL终端设备的雷击浪涌效应及加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与结构
第2章 雷击浪涌试验的基本概念
    2.1 雷击浪涌试验的提出
    2.2 雷击浪涌发生器
        2.2.1 1.2 /50μs组合波发生器
        2.2.2 10 /700μs组合波发生器
        2.2.3 雷击浪涌发生器的校准
    2.3 雷击浪涌抗扰度试验
        2.3.1 综合波试验设备配置
        2.3.1.1 1.2 /50μs综合波试验设备配置
        2.3.1.2 10 /700μs综合波试验设备配置
        2.3.2 雷击浪涌抗扰度试验方法
        2.3.3 试验等级及产品分类
        2.3.4 试验结果判定
第3章 xDSL终端产品的雷击浪涌干扰失效分析
    3.1 xDSL理论介绍
        3.1.1 DSL概述
        3.1.2 DSL技术介绍
        3.1.2.1 DSL技术原理
        3.1.2.2 DSL技术分类
        3.1.2.3 DSL频带标准
        3.1.2.4 DSL终端产品的内部结构
    3.2 xDSL终端产品坏机失效症状的分布统计
        3.2.1 BROADCOM方案
        3.2.2 CONEXANT方案
    3.3 雷击浪涌对xDSL终端产品的失效分析
        3.3.1 雷击浪涌对xDSL终端产品的失效现象描述
        3.3.1.1 BROADCOM方案失效现象
        3.3.1.2 CONEXANT方案失效现象
        3.3.2 雷击浪涌对xDSL终端产品潜在的失效机理判断
        3.3.2.1 ADSL变压器的耐压测试分析
        3.3.2.2 网口变压器的耐压测试分析
        3.3.2.3 陶瓷电容的耐压测试分析
    3.4 本章小节
第4章 xDSL终端产品的雷击浪涌防护效应试验及加固设计
    4.1 xDSL终端产品的雷击浪涌的效应试验
        4.1.1 试验目的
        4.1.2 试验方法
        4.1.3 试验内容与分析
        4.1.3.1 雷击对关键器件的耐压分析
        4.1.3.2 主要关键器件的组合模型
        4.1.3.3 空气放电的电压与距离的关系
    4.2 xDSL终端产品的防雷对策的探讨
        4.2.1 常见的雷击失效与防护对策
        4.2.2 AFE部分RX通道的防雷对策
        4.2.3 结论
    4.3 xDSL终端产品的防雷击浪涌的加固设计
        4.3.1 差模防雷设计及浪涌保护器件
        4.3.1.1 差模防雷设计
        4.3.1.2 浪涌保护器件选用
        4.3.2 共模雷击失效方式及防雷设计
        4.3.2.1 共模雷击失效方式
        4.3.2.2 共模防雷设计
第5章 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研究生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6)三网融合之接入网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课题背景
    1.2 主要研究工作
    1.3 论文的组织结构
第二章 GPON技术研究综述
    2.1 FTTx技术
        2.1.1 FTTx应用分类
        2.1.2 FTTx实现技术
    2.2 PON技术
        2.2.1 PON的标准发展
        2.2.2 GPON和EPON技术对比
    2.3 GPON基本原理与结构
        2.3.1 GPON基本原理
        2.3.2 GPON帧结构
        2.3.3 业务承载能力
    2.4 GPON的关键技术
        2.4.1 DBA技术
        2.4.2 层次化QoS技术
        2.4.3 TDMoGEM技术
        2.4.4 GPON安全技术
    2.5 业务能力
第三章 EPCN技术研究综述
    3.1 EOC技术
        3.1.1 有线网双向改造技术简介
        3.1.2 EOC技术对比
    3.2 EPCN技术原理及结构
        3.2.1 EPCN体系结构
        3.2.2 EPCN传输原理
    3.3 EPCN技术特色
        3.3.1 组网能力
        3.3.2 高带宽和带用户能力
        3.3.3 业务承载与QOS
        3.3.4 安全部署
        3.3.5 设备管理
        3.3.6 网络运维
第四章 基于GPON技术的FTTH组网方案及网络规划
    4.1 FTTH组网方案
    4.2 FTTH网络规划
        4.2.1 网络规划主要内容
        4.2.2 接入用户容量分析
        4.2.3 网络规划基本要求
    4.3 GPON设备技术要求
        4.3.1 承载业务要求
        4.3.2 系统接口要求
        4.3.3 OLT基本功能要求
        4.3.4 ONU基本功能要求
        4.3.5 以太网功能要求
        4.3.6 VLAN功能要求
        4.3.7 组播功能要求
        4.3.8 动态带宽分配(DBA)功能
        4.3.9 QOS功能
第五章 GPON+EPCN组网方案及网络规划
    5.1 GPON+EPCN组网方案
    5.2 FTTCab网络规划
        5.2.1 网络规划的主要内容
        5.2.2 接入用户容量分析及用户带宽升级方法
        5.2.3 网络规划基本要求
    5.3 EPCN网络规划
        5.3.1 接入用户容量分析
        5.3.2 HFC网络改造要求
    5.4 EPCN设备功能要求
        5.4.1 系统功能要求
        5.4.2 CC基本功能要求
        5.4.3 CB基本功能要求
第六章 工程实例
    6.1 泉州蓉中村FTTH新建工程
        6.1.1 项目需求
        6.1.2 建设方案
        6.1.3 主设备选择
        6.1.4 工程经济性分析
        6.1.5 工程实施情况
        6.1.6 业务性能测试
    6.2 宁德古田广电合作小区EPCN新建工程
        6.2.1 项目需求
        6.2.2 建设方案
        6.2.3 主设备选择
        6.2.4 工程经济性分析
        6.2.5 工程实施情况
        6.2.6 业务性能测试
第七章 结束语
    7.1 论文工作总结
    7.2 进一步的研究工作
参考文献
缩略语
致谢

(7)非正交多重调制技术在VDSL信道上的仿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论文背景及意义
    1.2 本人主要工作
第2章 离散多音频调制和非正交多重调制的基本原理
    2.1 离散多音频调制的基本原理
    2.2 NMT调制解调原理
        2.2.1 NMT调制原理
        2.2.2 NMT解调原理
    2.3 NMT性能分析
    2.4 非正交多重调制技术意义
第3章 VDSL技术概述
    3.1 VDSL概念
    3.2 VDSL系统模型
    3.3 VDSL技术规范与发展
    3.4 VDSL发展前景
第4章 VDSL信道模型与干扰分析
    4.1 VDSL信道模型
        4.1.1 双绞线规格及线路特性
        4.1.2 双绞线信道建模
        4.1.3 双绞线用户环路分析
    4.2 VDSL传输系统干扰分析
        4.2.1 背景噪声
        4.2.2 串音干扰的类型
        4.2.3 串扰的功率谱密度和串扰方程
第5章 DMT在 VDSL信道上的仿真
    5.1 系统仿真流程图
    5.2 基于 DMT的VDSL信道仿真
        5.2.1 仿真环境
        5.2.2 信道参数设置
        5.2.3 仿真系统中各环节的描述
        5.2.4 仿真结果说明
第6章 NMT与NMT/VSB在 VDSL信道上的仿真研究
    6.1 NMT系统仿真条件及流程框图
        6.1.1 仿真环境
        6.1.2 系统仿真流程框图
        6.1.3 NMT系统参数设置
    6.2 仿真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6.2.1 均衡
        6.2.2 波形预处理
        6.2.3 峰值均值比及相位扰码方法
        6.2.4 同步和帧结构
        6.2.5 NMT/VSB中滤波器的设计
    6.3 基于NMT的VDSL信道仿真
        6.3.1 信源
        6.3.2 波形预处理
        6.3.3 NMT调制
        6.3.4 VDSL信道噪声模型
        6.3.5 NMT解调
    6.4 基于 NMT/VSB的VDSL信道仿真
        6.4.1 NMT二次载波思想产生的理论依据
        6.4.2 NMT二次载波理论的仿真实现
        6.4.3 VDSL信道上 NMT/VSB系统中的传输率问题的分析
    6.5 DMT、NMT、NMT/VSB系统仿真结果
    6.6 总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研究生履历

(8)沈阳网通公司宽带市场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公司概况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3 本文的研究思路
    1.4 理论综述
2 沈阳网通宽带业务营销环境分析
    2.1 沈阳网通宏观环境分析
        2.1.1 人口环境分析
        2.1.2 经济环境分析
        2.1.3 技术环境分析
        2.1.4 政策环境分析
    2.2 行业及竞争分析
        2.2.1 同行业竞争者
        2.2.2 供应商
        2.2.3 购买者
        2.2.4 替代品
        2.2.5 潜在的新进入者
    2.3 沈阳网通内部环境分析
        2.3.1 沈阳网通营销能力分析
        2.3.2 沈阳网通财务管理分析
        2.3.3 沈阳网通管理组织现状分析
    2.4 SWOT分析
        2.4.1 优势
        2.4.2 劣势
        2.4.3 机会
        2.4.4 威胁
    2.5 竞争战略选择
3 沈阳网通宽带业务的市场分析
    3.1 数据业务的整体发展状况及市场预测
        3.1.1 通信业迈入新通信时代,数据通讯增长迅速
        3.1.2 互联网数据市场结构构成
    3.2 宽带互联网业务市场细分
        3.2.1 宽带互联网用户行为分析
        3.2.2 宽带互联网市场细分
        3.2.3 细分市场评估
4 营销策略
    4.1 产品及其组合营销
        4.1.1 现有宽带接入产品介绍
        4.1.2 宽带应用产品介绍
        4.1.3 组合营销
    4.2 品牌营销策略
    4.3 价格营销策略
    4.4 渠道营销策略
    4.5 促销营销策略
5 实施营销策略的保障措施
    5.1 深化营销体制改革,构筑和完善市场应对体系
    5.2 有效建立激励机制
    5.3 员工培训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9)黑龙江省交互式网络电视系统的研究和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的来源及意义
    1.2 国内外发展状况
        1.2.1 北美
        1.2.2 欧洲
        1.2.3 亚太地区
        1.2.4 业务与资费
        1.2.5 国内IPTV发展情况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
2 IPTV概念
    2.1 认识IPTV
        2.1.1 IPTV的定义
        2.1.2 IPTV关键技术
        2.1.3 IPTV的特点及应用
    2.2 IPTV系统的技术概要
        2.2.1 前端系统
        2.2.2 传送网络
        2.2.3 接收端
    2.3 IPTV与数字电视的比较
        2.3.1 技术体系
        2.3.2 业务内容
        2.3.3 主要优势
        2.3.4 用户群
        2.3.5 发展前景
    2.4 2006年中国IPTV行业研究
3 流媒体和承载网
    3.1 流媒体技术概述
        3.1.1 什么是流媒体
        3.1.2 IPTV音视频编解码技术选择及H.264实践
        3.1.3 流媒体传输技术
        3.1.4 流媒体播放方式
    3.2 内容网络(CDN)介绍
        3.2.1 CDN四大关键技术
        3.2.2 RollingStream内容存储技术保证IPTV业务的可靠运行
    3.3 IPTV承载网
        3.3.1 IPTV业务对承载网的要求
        3.3.2 典型的宽带城域网和宽带接入网结构
        3.3.3 IPTV承载网解决方案探讨
4 UT斯达康奔流(RollingStream)业务开通使用
    4.1 黑龙江扩容系统业务应用和服务
        4.1.1 视频点播
        4.1.2 直播电视
        4.1.3 时移电视
        4.1.4 虚拟频道
        4.1.5 视频点播包月(SVOD)
        4.1.6 节目套餐
        4.1.7 频道套餐
    4.2 黑龙江扩容系统的业务支持系统应用
        4.2.1 媒体平台
    4.3 黑龙江省MediaSwitch系统运营支撑系统调试
    4.4 事务处理服务器
    4.5 网络管理系统
    4.6 机顶盒
        4.6.1 概述
        4.6.2 STB功能
5 黑龙江省网通公司IPTV节点扩容建设
    5.1 现有系统
        5.1.1 黑龙江网通宽带城域网现状分析
        5.1.2 黑龙江网通现有IPTV系统
    5.2 系统扩容
        5.2.1 业务发展规划
        5.2.2 系统建设
        5.2.3 IPTV规划组网
        5.2.4 CMS部署
        5.2.5 HMS部署
        5.2.6 OSS系统建设
6 黑龙江省IPTV扩容工程问题分析举例
    6.1 地市多个直播频道出现等待信号问题
        6.1.1 问题描述
        6.1.2 问题分析
        6.1.3 结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10)移动宽带多业务接入网络的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课题的背景、来源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1.1.课题的背景
        1.1.2.课题的来源
        1.1.3.研究目的和意义
    1.2.移动宽带多业务接入组网模型
第二章 各类宽带接入技术的综合比对分析
    2.1.GSM/GPRS移动无线接入技术
        2.1.1.GSM移动无线接入系统技术特性和组网
        2.1.2.GSM移动无线接入系统业务特性和应用
        2.1.3.GPRS移动无线接入系统技术特性和组网
        2.1.4.GPRS移动无线接入系统业务特性
        2.1.5.GPRS移动无线接入系统业务应用
    2.2.3.5GHz固定无线接入技术
        2.2.1.3.5GHz固定无线接入系统技术特性和组网
        2.2.2.3.5GHz固定无线接入系统业务特性
        2.2.3.3.5GHz固定无线接入系统业务应用
    2.3.本地多点分配无线接入技术
        2.3.1.本地多点分配无线接入(LMDS)系统技术特性和组网
        2.3.2.本地多点分配无线接入(LMDS)系统业务特性
        2.3.3.本地多点分配无线接入(LMDS)系统业务应用
    2.4.无线微波接入技术
        2.4.1.数字微波无线接入系统技术特性和组网
        2.4.2.数字微波无线接入系统业务特性
        2.4.3.数字微波无线接入系统业务应用
    2.5.WLAN无线接入技术
        2.5.1.WLAN无线接入系统技术特性和组网
        2.5.2.WLAN无线接入系统业务特性
        2.5.3.WLAN无线接入系统业务应用
    2.6.PDH/SDH/MSTP有线接入技术
        2.6.1.SDH接入系统技术特性和组网
        2.6.2.MSTP接入系统技术特性和组网
        2.6.3.PDH、SDH、MSTP接入系统业务特性
        2.6.4.PDH、SDH、MSTP接入系统业务应用
    2.7.光纤有线接入技术
        2.7.1.光纤接入系统技术特性和组网
        2.7.2.光纤接入系统业务特性
        2.7.3.光纤接入系统业务应用
    2.8.数字用户线路(XDSL)有线接入技术
        2.8.1.数字用户线路(xDSL)接入系统技术特性和组网
        2.8.2.数字用户线路(xDSL)接入系统业务特性
        2.8.3.数字用户线路(xDSL)接入系统业务应用
    2.9.以太网宽带有线接入接入技术
        2.9.1.以太网宽带接入系统技术特性和组网
        2.9.2.以太网宽带接入系统业务特性
        2.9.3.以太网宽带接入系统业务应用
    2.10.混合光纤同轴(HFC)有线接入技术
        2.10.1.混合光纤同轴(HFC)接入系统技术特性和组网
        2.10.2.混合光纤同轴(HFC)接入系统业务特性
        2.10.3.混合光纤同轴(HFC)接入系统业务应用
第三章 移动宽带多业务接入网络的构建
    3.1.目前移动宽带多业务接入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3.2.构建标准化、规范化的移动宽带多业务接入网络
        3.2.1.移动宽带多业务接入的客户和业务范畴
        3.2.2.构建移动宽带多业务接入网络的重要性
        3.2.3.移动宽带多业务接入网络构建的总体思路
        3.2.4.移动宽带多业务接入网络构建的具体思路
        3.2.5.移动宽带多业务接入网络的技术模型
        3.2.6.理顺移动宽带多业务接入网与城域传送网的关系
        3.2.7.移动宽带多业务接入网络结构构建、调整和优化
        3.2.8.基于现有移动业务对标准多业务接入模式的归类
    3.3.对移动宽带多业务接入网络统一网管系统的开发
        3.3.1.移动宽带多业务接入网网管现状
        3.3.2.移动宽带多业务接入网统一网管核心设计思想
        3.3.3.移动宽带多业务接入网统一网管架构
        3.3.4.移动宽带多业务接入网统一网管应用服务的实现
        3.3.5.移动宽带多业务接入网统一网管实现的功能
        3.3.6.移动宽带多业务接入网统一网管的拓展用途
        3.3.7.组建移动宽带多业务接入网统一网管的设备需求
    3.4.移动宽带多业务接入网络的实际应用案例
        3.4.1.港务局信息化应用
        3.4.2.交通运输行业解决方案
第四章 移动宽带多业务接入新技术介绍和展望
    4.1.EDGE接入技术
    4.2.3G技术(以WCDMA技术为例)
        4.2.1.WCDMA技术特点
        4.2.2.WCDMA RTT技术特点
    4.3.HSDPA无线接入技术
        4.3.1.HSDPA无线接入在3G技术演进中的地位及IMS平台的引入
        4.3.2.HSDPA提供的移动宽带的多业务无线接入的特点
        4.3.3.HSDPA的业务应用
        4.3.4.实现融合的IMS
    4.4.Wimax无线接入技术
    4.5.OFDM正交频分复用无线接入技术
    4.6.无源光网络PON接入技术
        4.6.1.PON技术
        4.6.2.APON技术
        4.6.3.EPON技术
        4.6.4.GPON技术
    4.7.MSTP新接入技术
第五章 移动宽带多业务接入网络构建研究总结
附录 缩略语清单
参考文献
致谢

四、ADSL Modem技术揭密(论文参考文献)

  • [1]同轴电视电缆在构建有线无线家庭网络中的应用研究[D]. 孙文广.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3(01)
  • [2]基于IPv6嵌入式家庭网关的研究与应用[D]. 钟正. 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 2012(06)
  • [3]校园网认证系统的研究和实现[D]. 黄小明. 电子科技大学, 2011(06)
  • [4]电信级的流媒体视频监控系统[D]. 黄浩淼. 北京邮电大学, 2011(04)
  • [5]xDSL终端设备的雷击浪涌效应及加固研究[D]. 陶志刚. 武汉理工大学, 2010(12)
  • [6]三网融合之接入网技术研究[D]. 林学技. 北京邮电大学, 2010(03)
  • [7]非正交多重调制技术在VDSL信道上的仿真[D]. 苏博. 大连海事大学, 2009(09)
  • [8]沈阳网通公司宽带市场营销策略研究[D]. 郭伟. 大连理工大学, 2007(08)
  • [9]黑龙江省交互式网络电视系统的研究和应用[D]. 尹航. 大连理工大学, 2006(05)
  • [10]移动宽带多业务接入网络的构建[D]. 汪泳. 北京邮电大学, 2007(05)

标签:;  ;  ;  ;  ;  

ADSL调制解调器技术揭晓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