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高留茬免耕播种技术试验效果分析

小麦高留茬免耕播种技术试验效果分析

一、麦类留高茬免耕播种技术试验效果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刘富玺[1](2019)在《试验小区的小麦精密播种装备及测试评价》文中提出田间育种、品种对比是进行良种繁育的重要科学手段,而小区育种作为选育良种、优化栽培技术的有效途径,通过小区精密种植模式可减少种子用量、提高作物单产,然而小区育种较难实现精密播种。小区精密播种机作为农业田间小区试验的重要工具,可满足一般播种质量要求,然而对于小面积试验小区化种植而言,针对精确种植即定点定位研究种子、植株间生长发育竞争等相关问题时,小区播种机往往达不到要求,还需依赖人工播种,并且影响小区精密播种机播种质量的因素复杂,尚缺乏完善的小区精密播种评价体系,生产实际中理论设计值与田间播种有差异,这些都限制了小区精密播种技术的发展。本文针对试验小区小麦精密种植需求,设计了导轨式小区精密播种平台,搭载了新型环带式精密排种器和气吸式精密排种器,进行了田间试验,探究开沟器、土块径对播种质量的影响。基于上述田间试验进一步提出精准定位播种技术,另设计了精准定位播种装置并进行田间试验,为小区精密播种技术提供了新的装备支撑。本文所做的研究工作及成果如下:1、针对宁麦13,使用栅条板均匀打孔模拟精密排种器进行室内和田间开沟播种试验,结合国家标准《单粒(精密)播种机试验方法》的试验要求,补充对精密播种的播种质量评价体系,提出垂直播种行方向纵向偏移指标补充评价播种质量,并结合土壤块径、茬口等环境因素形成小区精密播种评价体系。2、根据栅条板模拟精密排种器排种过程不连续,设计环带式精密排种器、气吸式精密排种器,配合开沟器搭建播种装置平台,为了达到播种直线性稳定要求,设计导轨式精密播种装置平台进行田间试验完成对播种装置的测试评价。3、针对导轨式精密播种装置搭载的气吸/环带式精密排种器—双圆盘/条带旋耕开沟组合,进行粒距为1.5cm、3cm和4.5cm的重复试验,发现气吸式条带开沟组合在播种粒距为4.5cm时播种效果最优,合格率达70%以上,重播率15%左右、漏播率12%左右,开沟器及开沟后土壤块径大小对播种质量是有影响的。为了避免落种过程及土壤地表对播种的影响,结合穴播播种方式提出一种新型播种方式—精准定位播种技术。4.为了达到精准定位播种要求,设计一套与精准定位播种技术相适应的播种装置,完成样机的设计制造,进行样机的田间试验,获得新型播种装置的播种性能评价,试验结果表明地表高低不平对装置播种深度有影响,行距粒距可控,数据准确可靠。

李伟[2](2018)在《稻茬麦小区免耕播种试验与小区播种技术研究》文中提出受稻麦轮作区难耕难种及可持续发展要求的影响,免耕播种技术研究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近年来,稻麦轮作区形成了一系列免耕播种技术模式,但是由于缺乏较为完善的评价体系,尤其缺乏适用的小区试验精准播种技术,不能对各种免耕播种技术模式的效应机理进行解析,从而造成对各种免耕播种技术模式区域适应性不能进行准确评价,阻碍了免耕播种技术的大面积推广。本文首先对稻茬麦的几种播种技术模式进行研究,应用种子区微气候测试仪对不同播种技术模式的种子区微环境进行定量分析,并通过根系三维重构技术和图像处理技术对不同免耕播种方式、播种密度的根群体指标、地上部表型指标进行定量,为评价不同免耕播种技术模式的区域适应性及合理密植提供参考。在小区试验的基础上总结和分析小区试验用精密播种技术的特征,结合对现有的小区播种机技术特点的分析,提出新型小区播种机的技术要领,进而以此研发试制出新型小区播种机并进行了小区播种试验装置的试验检验。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1)不同播种技术模式下种子微气候动态及对出苗影响。设置免耕露播覆草、免耕条播覆土、免耕戳播和传统耕作四种播种方式,并对种子区微环境进行动态监测,结合种子萌发立苗情况对不同播种方式的区域适应性进行快速评价。结果表明,不同播种技术模式下种子区微气候变化存在差异,免耕条播覆土、免耕戳播处理种子区微气候较好且出苗率较高,为四者中较佳播种方式。(2)不同播种方式、播种密度地下部的响应。从根系构型的思路建立稻茬麦的株间根系竞争定量方法,利用根系构型数字化仪将小麦根系构型拓扑进行数字化,使用Pro-E软件进行模拟重构,进而利用数据分析处理软件MATLAB对模拟的3D根系构型进行分析,探求使用3D根系构型指标进行根系竞争定量化的实现方法,以期探索不同播种方式、播种密度下稻茬麦时空分布特征,为当地合理播种方式、播种密度的选取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结果表明,相较于人工模拟免耕条播,免耕戳播处理下,邻株之间根系生长有较明显的‘此消彼长’现象,随着播种密度的降低,竞争指数波动趋于平缓;受邻株影响,两种播种方式均出现不同程度‘行间拓展’的方向性生长现象,相较而言,免耕戳播根系生长的方向性更加明显;相较于人工模拟免耕条播,免耕戳播在各时期各土层根系水平夹角整体表现为:行向>行间,表明免耕戳播方式下,根系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更趋向于向行间拓展,并随着播种密度的减小,行间、行向拓展趋势减弱。(3)不同播种方式、播种密度地上部的响应。使用图像处理软件Digimizer对各时期小麦表型指标进行测量分析。结果表明,对于两种播种方式,单株叶长、平均茎秆长、单株叶面积、平均叶宽均随着播种密度的减小而呈现不同程度的增加,且同种播种密度下,人工模拟免耕条播各指标均大于免耕戳播。(4)小区免耕精密播种试验装置的设计与试验。设计了导轨式小区精密播种试验装置并进行大田试验。结果表明,裸播覆土试验下,播种合格指数在60.82%~71.34%,且随着播种粒距的增加,合格指数变大,漏播指数在18.11%~26.77%,且随着播种粒距的增大而减小;开沟播种试验下,播种合格指数在56.45%~64.72%,漏播指数在22.62%~29.89%,同样随之播种粒距的增加而减小。

何进,李洪文,陈海涛,卢彩云,王庆杰[3](2018)在《保护性耕作技术与机具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保护性耕作技术主要包括免少耕播种、秸秆残茬管理及表土耕作技术等。在回顾分析国内外保护性耕作技术应用概况、技术模式和效应的基础上,重点阐述了秸秆残茬管理、表土耕作技术与机具、免少耕播种关键技术的工作原理、技术特点及发展动态。结合国内保护性耕作研究进展与应用需求,在分析归纳现阶段保护性耕作技术难点的基础上,从改进机具关键作业部件加工工艺与材料、加强基础理论研究与机具结构优化、提升机具智能化测控与信息化管理、实现农机与农艺结合和形成因地适宜保护性耕作技术体系等方面展望了未来研究方向。

杨一帆[4](2017)在《高茬还田模式对土壤肥力及环境的影响》文中提出秸秆是一种重要的生物质资源,但往往得不到有效利用,被弃置和焚烧,对环境造成巨大的危害。秸秆还田是解决秸秆焚烧和弃置的重要途径,为方便秸秆后续还田利用,水稻收割时往往会留高茬。迄今,关于农作物留茬高度及其对后茬作物生长影响的研究较多,鲜见作物高残茬留田期间物质组成变化及其对后续还田影响的报道。本文以留田高茬稻秸为对象,分别对两优262(留茬高度60 cm)和南粳9108(留茬高度50 cm)进行留高茬处理,于摘穗后不同时间段采样,研究其留田期间物质组成分布及动态含量的变化规律;采用室内喷淋降雨的模拟试验,分析了降雨量和降雨强度对高茬稻秸矿质养分的影响;采用田间小区试验,设置留高茬翻耕还田(CTH)、免耕覆盖还田(NTS)、留高茬免耕还田(NTH)三种处理,并设置免耕留低茬不还田处理作为对照,分析高茬稻秸的不同还田方式对土壤养分以及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通过对稻秸、土壤养分的估算,分析稻秸不同还田方式对环境的影响。论文取得以下主要结果:(1)高茬稻秸体内物质组成存在垂直分布差异,除钾元素外,两种稻秸的养分分布均表现为自基部向上,半纤维素、全氮、全磷、以及钙镁元素含量升高,木质素、纤维素含量降低。在收获时间较早、气温相对较高的季节,两优262秸秆含水率变化较小,基本保持在65%-70%之间,含水率不因天气变化而变化;在温度较低的季节,南粳9108秸秆含水率的变化较大,变化范围在47%-68%之间,与降雨量显着相关。留茬35天后,两优262和南粳9108水稻秸秆养分含量出现明显变化:两优262秸秆半纤维素含量下降了7.36%,镁元素含量降低了 20.09%,钙元素含量降低了 35.58%,纤维素含量相对升高了4.24%,木质素含量相对升高了 23.41%,全氮、全磷以及三素总含量变化不显着;南粳9108水稻秸秆半纤维素含量下降了 8.63%,镁元素含量降低了 14.77%,钙元素含量降低了19.22%,纤维素含量相对升高了 4.33%,木质素含量相对升高了 35.42%,全氮、全磷以及三素总含量变化不显着。(2)在总降雨量为50 mm时,钾元素的淋失量在0.3 g·kg-1左右,钙、镁以及灰分含量没有显着变化。在相同降雨强度下,随着降雨时间增长,降雨量增大,钾元素的淋失量升高;当降雨量相同时,不同降雨强度下,高茬稻秸全钾含量差异不显着。此外,试验发现,没有经过降雨处理的空白组,摘穗后随着时间变化,矿质养分含量不断降低。降雨会加速钾素的淋洗,而其它镁、钙等矿质元素含量变化与降雨关系不大。导致高茬稻秸矿质养分含量降低的可能原因,是稻秸自身代谢导致的养分外排,而降雨会加速钾素向土壤移动。(3)NTH处理的小麦种子发芽时间早于其他处理,试验100天后,NTH处理的土壤有效钾含量比NTL处理高20 mg·kg-1,但低于NTS和CTH处理,NTH处理的土壤有效磷和碱解氮含量低于其他三种处理。NTH处理土壤微生物多样性指数和平均颜色变化率均低于CTH处理,但与NTS和NTL处理相比,无显着差异。(4)与CTH处理相比,NTH处理同样能有效避免秸秆焚烧导致的温室气体的排放,并且其土壤有机碳损失量更低;相比于CTH处理,NTH不能避免施肥导致环境问题,但可以极大降低农田退水等导致水环境问题。本研究系统阐明了高茬稻秸养分存在垂直分布现象,按不同部位回收秸秆有一定积极意义;在多雨季节,留高茬延迟回收并不能有效干燥水稻秸秆;高茬稻秸在留田1个多月期间,其主要物质组成变化不显着,不会影响后续收集和能源化利用价值;降雨会加速秸秆中钾素向土壤中转移,但对其它矿质养分影响不大,该试验说明,降雨并不明显降低秸秆本身作为土壤改良的一种资源的实际利用价值;在本试验期间,秸秆免耕留高茬还田处理能有效增加土壤有效钾的含量,对土壤有效磷、碱解氮影响较小,对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影响不大,且具有相对更好的环境效益。

杨平,肖自斌,薛春梅[5](2015)在《小麦复种青饲玉米机械化作业模式研究》文中研究指明2012—2014年银川市兴庆区连续3年的定位试验结果表明,在小麦复种青饲玉米6种农艺技术模式中,小麦深松带状浅旋播种+小麦收获留高茬免耕播种青饲玉米技术模式最优,它表现出良好的改土培肥、减少田间扬尘和节本增收效果。

邵方海,段新忠,张丞[6](2014)在《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促进暖泉农场农业可持续发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以基层农机推广机构为技术依托,以农机专业服务组织为实施主体,在集中连片的土地上引进、试验、示范和推广先进的农机化新机具和新技术示范。(1)玉米免耕复种冬小麦技术示范,面积100亩(1亩=1/15 hm2,下同)。截至目前,冬小麦已出苗,免耕、灭茬与传统耕作相比,出苗长势一致,该项技术比传统耕作减少梨翻、耙耱等整地环节,从节本增效角度预测,节本增效3050元/亩。(2)冬麦免耕复种油葵技术示范,面积100亩。灭茬免耕播种技术与传统耕作技术对比,在油葵苗期,030cm土层土壤水分提高15%25%;3060cm土层土壤水分也有所提高,土壤容重提高25%48%;生长中期,土壤水分提高15%20%,土壤容重提高20%。产量211kg/亩,比传统耕作增产187kg/亩,增长12.8%,节成本增效120.3元/亩。达到节本增效,综合经济效益良好,对本辖区农民采用保护性耕作技术具有辐射带动作用。

戴伟[7](2013)在《一年一熟区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文中研究说明通过对河北省承德县近十几年机械化保护性耕作客观条件的分析,找出机械化保护性耕作存在的问题,总结机械化保护性耕作在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农业生产中的重要作用,提出一年一熟区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的意见及建议。

曹洁,赵士杰[8](2013)在《正镶白旗风沙土农田实施保护性耕作研究》文中认为传统的耕作制度使地表裸露、土层疏松、蒸发强烈,是引起风蚀和水蚀的重要原因。在探索改变耕作技术以控制水土侵蚀的实践中,以免耕少耕为主的保护性耕作技术成为重要的技术措施。通过在内蒙古正镶白旗风沙土农田建立试验对比田,探讨和研究保护性耕作对作物生长、产量及生态环境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选择合适的配套作业机具,采取秋冬农闲期留高茬覆盖方式、免耕少耕播种技术、化学和人工除草相结合、深松技术等对小麦实行保护性耕作,与传统耕作相比,可节本增效273.6~296.1元/hm2。保护性耕作技术减少地表雨水径流和蒸发,增加土壤雨水渗透,增强了农作物的抗旱性,提高了干旱地区农牧业生产能力,为正镶白旗农牧业可持续发展及恢复生态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

彭君[9](2012)在《西藏高寒旱作农区免耕技术研究与效益分析》文中认为免耕(0-tillage)又名零耕、直接播种,是在未被犁耕过的土壤上,用免耕机具豁开一条窄窄的缝直接播种,将耕作减少到只要保证种子发芽即可,虽然国内其它地方对免耕耕作都有成熟的技术和方法,但其生态区域的地理、气象以及植被覆盖的差异,不同免耕耕作技术具有一定的生态范围,西藏对免耕耕作的研究还属空白,2005年在联合国粮农组织项目的资助下,西藏自治区农牧科学院农业研究所从内地引进了免耕机开始在西藏高寒旱作农区做免耕耕作相关试验。本文以在西藏拉萨、山南、日喀则三地市开展的免耕试验示范项目为依托,研究以试验数据为基础,利用SPSS软件,运用ANOV的LSD方差分析法,对西藏高寒旱作农区免耕耕作种植的价值进行评判,以便于资源的合理利用,为行政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确定了西藏高寒旱作农区针对主栽麦类作物的免耕种植技术模式并分析了机具配备方法:在对西藏主要免耕项目示范区的自然情况、社会经济和农业机械化生产等方面进行全面调研与分析的基础上,结合西藏高寒旱作农区主栽麦类作物的种植特点,确定了西藏高寒旱作农区免耕耕作种植麦类作物的基本技术模式。通过跟踪试验对主要免耕技术示范区免耕耕作机具进行选型与配备,要求陕西户县播种机厂针对西藏生产条件、土壤条件等进行了免耕播种机具的多项改良,设计出了新型的2BMF-5型免耕施肥播种机。2、西藏高寒旱作农区免耕耕作麦类作物示范区土壤理化性能试验研究:用烘干法在麦类作物生长关键时期分别对冬小麦“肥麦”、春青稞“藏青320”土壤含水量进行测试,分析结果表明免耕耕作的秸秆覆盖能有效减少表层土壤水分蒸发、提高水分利用率。采用重铬酸钾外加热法测定土壤有机质,采用碱解扩散法测定有效氮,结果表明免耕处理的有机质含量明显高于传统耕作处理,土壤速效氮在两种耕作方式下差异不明显,因本文研究时间较短尚不能得出规律性的结论,相关研究有待深入。3、西藏高寒旱作农区免耕耕作示范区麦类作物产量及经济效益分析。对在免耕和传统耕作方式下种植的冬小麦“肥麦”和春青稞“藏青320”生长状况进行观测,对测产数据进行方差分析及两种耕作模式下的投入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只有对相应的免耕生产技术进行配套组装集成后,在麦类作物减产达25公斤/亩的情况下基本与传统耕作持平;减产小于25公斤/亩则免耕即为增效。4、西藏高寒旱作农区免耕耕作示范区杂草危害严重,是阻碍了该项技术的大面积推广的重要因素之一:免耕耕作在西藏高寒旱作农区中杂草问题更为突出,免耕耕作减少对土地翻耕这一程序,没有对杂草进行有效地破坏和翻晒,使杂草容易滋生和繁殖与作物竞争资源从而影响农作物产量。需要更进一步的研究免耕方式下杂草的控制方法,研究免耕耕作条件下杂草病虫害的综合防治技术,完善免耕耕作技术体系和操作规程,使免耕耕作方式在西藏高寒旱作农区发挥更大的生产潜力。

徐玮,刘鑫,侯敏杰[10](2011)在《内蒙古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与农机专业合作社建设》文中研究表明由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厅主办的"内蒙古自治区农机专业合作社建设与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研讨会"于2011年10月30日在成都召开,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厅翟琇副厅长出席了研讨会,自治区农牧业厅农机局、农机推广站、农机鉴定站及各盟市农机主管部门负责人共30余人参加了会议。会议由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厅农机局郭跃副局长主持,各盟市农机主管部门、自治区农机直属事业单位的领导围绕保护性耕作技术试验、示范、推广及进一步完善技术体系、创新发展机制进行了深入研讨,同时对农机专业合作社的扶持政策、

二、麦类留高茬免耕播种技术试验效果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麦类留高茬免耕播种技术试验效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试验小区的小麦精密播种装备及测试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精密播种农艺研究现状
        1.2.2 小区播种机研究现状
    1.3 工作假说及研究内容
        1.3.1 工作假说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路线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基于栅条板式精密排种器的播种试验
    2.1 模拟精密排种器试验
        2.1.1 试验材料与方法
    2.2 试验现象分析
        2.2.1 播种高度对播种质量的影响
        2.2.2 播种粒距对播种质量的影响
        2.2.3 纵向偏移
    2.3 环境因素
    2.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环带式/气吸式精密排种器的设计
    3.1 环带式精密排种器
        3.1.1 环带式精密排种器总体结构
        3.1.2 环带式精密排种器工作原理与工作过程
        3.1.3 主要结构的设计与参数的确定
        3.1.4 充种与清种装置的设计
        3.1.5 选取合适的孔带
    3.2 气吸式精密排种器
        3.2.1 型孔孔径的选取
        3.2.2 气室真空度的选择
    3.3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导轨式小区精密播种装置田间试验
    4.1 基于导轨式的田间试验平台搭建
        4.1.1 总体结构及工作原理
        4.1.2 开沟部件选取
        4.1.3 排种器配置运动平台
        4.1.4 工作原理
    4.2 田间开沟播种试验
        4.2.1 前期试验与环境描述
        4.2.2 清茬播种试验
    4.3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基于精准定位的播种装置研发
    5.1 基于精准定位的播种装置的设计
    5.2 基于精准定位的播种装置的田间播种试验
    5.3 测试评价精准定位播种装置
    5.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研究展望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目录

(2)稻茬麦小区免耕播种试验与小区播种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1.2.1 国内研究动态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思路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与思路
    参考文献
第二章 不同播种技术模式下稻茬麦种子区微气候特征及出苗效应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地概况
        2.1.2 试验设计
    2.2 测试项目与方法
        2.2.1 种子区微气候测试
        2.2.2 出苗状况调查
    2.3 结果与分析
        2.3.1 不同处理土壤破碎情况
        2.3.2 不同播种技术模式下种子区微气候日变化特征
        2.3.3 不同播种技术模式下种子区微气候特征对小麦立苗的影响
    2.4 讨论与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章 不同播种方式、播种密度对稻茬麦根系分布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地概况
        3.1.2 试验设计
        3.1.3 测试内容与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不同播种方式、播种密度对稻茬麦根系竞争指数的影响
        3.2.2 不同播种方式、播种密度对稻茬麦空间分割区域根系分布的影响
        3.2.3 不同播种方式、播种密度对稻茬麦根系包络土体体积的影响
        3.2.4 不同播种方式、播种密度对稻茬麦根系水平夹角的影响
    3.3 讨论
    3.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不同播种方式、播种密度稻茬麦地上部的动态响应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地概况
        4.1.2 试验设计
        4.1.3 测定内容与方法
        4.1.4 数据处理
    4.2 结果与分析
        4.2.1 不同播种方式、播种密度对稻茬麦地上部生长的影响
        4.2.2 不同播种方式、播种密度对稻茬麦茎秆生长的影响
        4.2.3 不同播种方式、播种密度对稻茬麦叶面积的影响
        4.2.4 不同播种方式、播种密度对稻茬麦叶宽的影响
    4.3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稻茬麦小区免耕机械化精密播种技术研究
    5.1 小区免耕机械化精密播种技术的提出
        5.1.1 小区试验的稻茬麦精准播种技术要求
        5.1.2 基于轨道式小区精播技术的提出
    5.2 导轨式小区免耕精密条播播种装置的设计
        5.2.1 方案设计
        5.2.2 导轨式小区免耕精密条播播种装置总体设计
        5.2.3 排种器试验参数的确定
        5.2.4 传动方案的选择
        5.2.5 播种装置横向移位定位方案的设计
    5.3 田间试验
        5.3.1 裸播覆土试验
        5.3.2 开沟播种试验
    5.4 讨论
    5.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目录

(3)保护性耕作技术与机具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0引言
1保护性耕作概况
    1.1保护性耕作应用面积
    1.2保护性耕作技术模式现状
    1.3保护性耕作实施效应
2保护性耕作关键技术与机具现状
    2.1秸秆残茬管理技术与机具
    2.2表土耕作技术与机具
    2.3免少耕播种关键技术与机具
        2.3.1重力切茬防堵技术与机具
        2.3.2动力驱动防堵技术与机具
        2.3.3秸秆流动防堵技术与机具
    2.4深松技术与机具
3展望
    3.1机具关键部件加工工艺与材料改进
    3.2加强基础理论研究与机具结构优化
    3.3提升机具智能化测控与信息化管理
    3.4保护性耕作模式下农机与农艺融合
    3.5形成因地适宜保护性耕作技术体系
4结束语

(4)高茬还田模式对土壤肥力及环境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第一章 综述
    1.1 秸秆基本性状
        1.1.1 秸秆化学组成
        1.1.2 秸秆的结构与物理性状
    1.2 秸秆资源化利用主要技术与途径
    1.3 秸秆还田的农学和环境效益
        1.3.1 秸秆还田的农学效益
        1.3.2 秸秆还田的环境效益
    1.4 江苏省水稻秸秆综合利用现状及存在问题
        1.4.1 江苏省水稻秸秆综合利用现状
        1.4.2 稻秸再利用中的存在问题
    1.5 高茬秸秆再利用研究现状
    1.6 高茬秸秆分段回收利用前景
    1.7 本课题研究目的与内容
        1.7.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7.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留田高茬稻秸的物质组成分布与动态变化
    引言
    2.1 试验材料及方法
        2.1.1 试验地点概况
        2.1.2 试验设计
        2.1.3 测定指标及方法
        2.1.4 数据分析
    2.2 结果与讨论
        2.2.1 两优262秸秆基本组成和分布特征
        2.2.2 南粳9108秸秆基本物质组成与分布特征
        2.2.3 时间和环境因子对两优262秸秆物质组成的影响
        2.2.4 时间与环境因子对南粳9108秸秆物质组成的影响
        2.2.5 分析
    2.3 小结
第三章 降雨对留田高茬稻秸中矿质元素含量的影响
    引言
    3.1 试验方法
        3.1.1 试验设计
        3.1.2 测试指标及方法
        3.1.3 数据分析
    3.2 结果与讨论
        3.2.1 降雨量对留田高茬稻秸矿质元素的影响
        3.2.2 降雨强度对留田高茬稻秸矿质养分的影响
        3.2.3 分析
    3.3 小结
第四章 稻秸不同还田方式对土壤肥力和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引言
    4.1 试验材料及方法
        4.1.1 试验地点概况
        4.1.2 试验设计
        4.1.3 土壤养分检测的方法
        4.1.4 数据分析
    4.2 结果与讨论
        4.2.1 稻秸不同还田方式对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4.2.2 稻秸不同还田方式对土壤肥力的影响
        4.2.3 稻秸不同还田方式对小麦生长的影响
        4.2.4 分析
    4.3 小结
第五章 稻秸不同还田方式对环境的影响
    引言
    5.1 分析方法
    5.2 结果与讨论
        5.2.1 稻秸还田的减排效益
        5.2.2 不同还田方式稻秸营养物质对水体环境的影响
    5.3 小结
第六章 结论
第七章 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参考文献
附件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5)小麦复种青饲玉米机械化作业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设计
    1.2 试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留茬高度
    2.2 改土培肥效果
    2.3 田间扬尘量
    2.4 深松深度
    2.5 田间含水量
    2.6 土壤物理性状
    2.7 技术模式
    2.8 作业机具
3 结论

(6)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促进暖泉农场农业可持续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技术路线及机具配置
    1.1 技术路线
    1.2 技术模式(留高茬覆盖免耕播种技术)
        1.2.1 机具配套方案
        1.2.2 先进适用机械化技术作业流程及工艺路线
2 试验示范
    2.1 试验方法
    2.2 冬小麦免耕复种油葵技术示范结果
    2.3 灭茬、免耕播种技术与传统耕作方式的比较
3 取得的主要成效
    3.1 辐射作用强,示范带动明显
    3.2 效益十分显着
        3.2.1 经济效益
        3.2.2 社会效益
        3.2.3 生态效益
4 主要做法及经验
5 存在问题及建议
6 结束语

(7)一年一熟区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存在的问题
    1.1 农民对保护性耕作技术认识不到位
    1.2 保护性耕作技术体系需进一步完善
    1.3 未建立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的长效机制
    1.4 农机与农艺没有很好地结合
2 推广建议
    2.1 加大宣传培训力度
    2.2 完善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体系
    2.3 建立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的长效机制
    2.4 农机与农艺有机结合
3 结束语

(9)西藏高寒旱作农区免耕技术研究与效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述评
        1.2.1 免耕的概念与起源
        1.2.2 免耕耕作的国外研究现状
        1.2.3 免耕耕作的国内研究现状
        1.2.4 免耕农业对经济生态效益的影响研究
    1.3 研究目的与内容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西藏高寒旱作农区免耕耕作配套技术研究
    2.1 试验示范区基本情况
    2.2 材料和方法
    2.3 结果与分析
        2.3.1 墒情对麦类作物免耕播种出苗的影响
        2.3.2 不同播种深度对麦类作物出苗影响
        2.3.3 麦类作物不同留茬高度研究
        2.3.4 配套免耕播种机
    2.4 西藏高寒旱作农区麦类作物免耕技术研究小结
第三章 西藏高寒旱作农区免耕耕作效益分析
    3.1 西藏高寒旱作农区免耕耕作麦类作物产量变化分析
        3.1.1 材料与方法
        3.1.2 结果与分析
        3.1.3 小结
    3.2 西藏高寒旱作农区免耕耕作土壤养分变化分析
        3.2.1 材料与方法
        3.2.2 结果与分析
        3.2.3 小结
    3.3 西藏高寒旱作农区免耕耕作土壤含水量变化分析
        3.3.1 材料与方法
        3.3.2 结果与分析
        3.3.3 小结
    3.4 西藏高寒旱作农区免耕耕作田间杂草发生情况分析
        3.4.1 材料与方法
        3.4.2 结果与分析
        3.4.3 小结
    3.5 西藏高寒旱作农区免耕耕作生产成本变化分析
        3.5.1 材料与方法
        3.5.2 结果与分析
        3.5.3 小结
第四章 免耕耕作在西藏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4.1 存在问题
        4.1.1 体系问题
        4.1.2 杂草防治问题
        4.1.3 免耕耕作认识问题
    4.2 解决对策
        4.2.1 体系问题对策
        4.2.2 杂草控制对策
        4.2.3 免耕耕作认识问题解决的对策
第五章 结论与讨论
    5.1 结论
    5.2 讨论
    5.3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10)内蒙古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与农机专业合作社建设(论文提纲范文)

保护性耕作技术:呼伦贝尔市采取多项措施促进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
    一、呼伦贝尔市保护性耕作发展现状
    二、采取多项措施促进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
        (一) 狠抓项目管理, 以项目促推广
        (二) 加强保护性耕作示范园区建设
        (三) 农机农艺结合, 保护性耕作的技术模式基本确立
        (四) 加大保护性耕作数据监测力度
    兴安盟在全区率先提出水稻保护性耕作技术模式
        二、水稻作业模式
    通辽市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得到农民认可
    赤峰市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模式及具体做法
        一、主要技术模式
        二、推广工作中的具体做法
        1.总结经验、培树典型, 加强示范引导、宣传培训工作。
        2.整合资源, 促进保护性耕作机具的推广。
        3.创新机制, 通过实践总结出“三位一体”推广模式。
    锡盟保护性耕作技术试验模式
        一、主要技术模式
        二、应用效果及农民接受程度
    乌兰察布市保护性耕作成效显着
        一、节约成本
        二、抑制农田扬沙、扬尘
        三、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
        四、蓄水保墒
    呼和浩特市保护性耕作技术工作思路及创新点
        一、保护性耕作的基本情况
        二、工作思路及创新点
    包头市通过项目延伸推动保护性耕作技术发展
    巴彦淖尔市多个保护性耕作技术项目区实施情况
        一、保护性耕作项目区基本情况
        1.五原县项目区:
        2.磴口县项目区:
        3.乌拉特中旗项目区
        二、技术应用效果
    鄂尔多斯市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经验
        一、实施保护性耕作技术, 紧紧与现代农业建设相结合
        二、目的性要突出明确
        三、要不断的创新技术模式和工艺路线
        四、需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
农机专业合作社:呼伦贝尔市采取多项措施狠抓农机合作社建设情况
    一、呼伦贝尔市农机经济合作组织发展态势良好
    二、农机专业合作社建设采取的措施
    兴安盟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特点
    通辽市农机专业合作社建设运行机制
        一、组织形式及运行机制
        二、服务内容及服务方式
        三、农机专业合作社建设的成效
    赤峰市农机专业合作社彰显农机大作为
        一、农机专业合作社的组织形式
        二、农机专业合作社的运行机制及服务方式
        1.运行机制
        2、服务方式
        三、农机专业合作社的投资来源
        四、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发展, 促进了农机化发展方式的转变, 推动了土地的标准化生产, 使农牧业经营体制得到了创新。
        五、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发展, 培养了一大批现代的职业农牧民。
    锡盟农机专业合作社领办农机化示范园区建设
        一、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
        二、农牧机专业合作社主要经营模式
        三、农牧机专业合作社发展取得的成就
    乌兰察布市农机专业合作社建设模式
    呼和浩特市农机专业合作社建设推动现代农业发展
    包头市农机专业合作社的作用
    巴彦淖尔市农机专业合作社建设措施与成就
        一、农机专业合作社建设情况
        二、主要措施与成效:
    阿拉善盟农机专业合作社建设主要措施
    乌海市农机专业合作社现状及发展思路
        一、发展现状
        二、运行机制和模式
        三、主要扶持措施

四、麦类留高茬免耕播种技术试验效果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试验小区的小麦精密播种装备及测试评价[D]. 刘富玺. 南京农业大学, 2019
  • [2]稻茬麦小区免耕播种试验与小区播种技术研究[D]. 李伟. 南京农业大学, 2018(08)
  • [3]保护性耕作技术与机具研究进展[J]. 何进,李洪文,陈海涛,卢彩云,王庆杰. 农业机械学报, 2018(04)
  • [4]高茬还田模式对土壤肥力及环境的影响[D]. 杨一帆. 扬州大学, 2017(07)
  • [5]小麦复种青饲玉米机械化作业模式研究[J]. 杨平,肖自斌,薛春梅. 现代农业科技, 2015(03)
  • [6]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促进暖泉农场农业可持续发展[J]. 邵方海,段新忠,张丞. 农业机械, 2014(21)
  • [7]一年一熟区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J]. 戴伟. 农业工程, 2013(03)
  • [8]正镶白旗风沙土农田实施保护性耕作研究[J]. 曹洁,赵士杰. 农机化研究, 2013(02)
  • [9]西藏高寒旱作农区免耕技术研究与效益分析[D]. 彭君.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2(10)
  • [10]内蒙古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与农机专业合作社建设[J]. 徐玮,刘鑫,侯敏杰. 农村牧区机械化, 2011(06)

标签:;  ;  ;  ;  ;  

小麦高留茬免耕播种技术试验效果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