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素蛋白膜的血液相容性研究

丝素蛋白膜的血液相容性研究

一、丝素膜血液相容性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罗祖维[1](2018)在《肝素改性的丝素蛋白真皮支架及其促血管新生作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促进真皮组织工程支架内血管网络的快速形成,对于提高支架在体内的存活率及促进真皮组织的原位诱导再生至关重要。蚕丝丝素蛋白材料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无明显的免疫原性,可被生物降解,作为真皮再生支架具有广阔的研究和开发应用前景。为了增强丝素蛋白三维材料作为真皮再生支架的促血管新生作用,加快真皮组织的再生修复,本课题将肝素以共价键接枝于丝素蛋白材料表面,通过体外实验,一方面研究丝素蛋白材料表面经肝素改性后对抗凝血性能的影响;另一方面研究丝素蛋白材料经肝素表面改性后对吸附和富集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继而对血管内皮细胞粘附、生长的影响。通过将丝素蛋白三维材料作为真皮再生支架的动物实验,研究丝素蛋白材料经肝素改性后,在体内对抑制凝血块形成和促进VEGF吸附,从而促进血管内皮细胞迁移、粘附和增殖的作用,研究肝素改性的丝素蛋白材料的抗凝血和VEGF吸附双重作用对随后的血管网络新生和真皮组织再生的影响。首先,利用再生丝素膜外观透明、表面致密、便于对其表面组成和结构的变化进行观察及分析的特点,采用N2低温等离子体与碳化二亚胺双诱导技术将肝素以共价键高密度接枝到丝素膜表面,研究丝素膜表面经肝素改性后对抗凝血性能、VEGF吸附性能及血管内皮细胞的粘附和增殖的影响。经检测,当低温等离子体放电功率为90 W、处理时间为9 min时,丝素膜表面引入的氨基密度和肝素的接枝密度分别高达162.4 nmol/mg和7.8μg/cm2。体外实验表明,丝素膜表面经肝素改性后,显着地延长了凝血时间,减少了血浆蛋白、血小板的吸附,显着提高对VEGF的吸附能力,丝素膜对血管内皮细胞的粘附能力显着增强,且血管内皮细胞在丝素膜表面的增殖速度显着加快,表明丝素膜表面经肝素改性后能显着增强其抗凝血性能,显着促进对VEGF的吸附,进而促进血管内皮细胞的粘附与增殖。其次,用碳化二亚胺介导丝素与肝素的反应,用冷冻干燥技术制备表面共价接枝肝素的丝素蛋白三维支架,研究其在体外是否具备与肝素化丝素膜相似的作用,在体内是否同时具备抗凝血块形成和促进组织修复细胞粘附、迁入的作用。红外吸收光谱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的测试结果表明,在碳化二亚胺介导下,能将肝素以酰胺键固定于丝素蛋白支架内部,肝素接枝量约为12~18μg/mg,固定后的肝素在生理盐水中能缓慢、持续地释放,14天时释放总量为肝素固定量的25~30%。体外实验结果表明,丝素蛋白支架经肝素改性后,对血浆蛋白的吸附显着减小,APTT、PT和TT显着延长,丝素蛋白支架的抗凝血性能显着提高,对VEGF的吸附能力显着增强,对血管内皮细胞的粘附能力增强,细胞增殖的速度显着加快。将丝素蛋白三维支架植入SD大鼠全层皮肤缺损创面的体内实验结果表明,丝素蛋白支架经肝素改性后,显着减小了支架孔隙内血小板的吸附、纤维蛋白的沉积以及凝血块的形成,并且支架内迁入的组织修复细胞数量增多。最后,将丝素蛋白三维支架植入SD大鼠的背部全层皮肤缺损创面,研究丝素蛋白支架表面经肝素改性后,对血管网络的新生及真皮组织的再生的影响。用活体荧光染色与组织透明法联用技术定性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丝素蛋白支架经肝素改性后,在术后2周内能显着加快血管网络的新生。CD31和VEGF免疫组化分析结果表明,支架经肝素改性后2周内CD31阳性表达率、新生血管密度及VEGF阳性表达率显着高于未经肝素改性的支架。HE染色、Masson染色及免疫组化分析结果表明,支架经肝素改性后,在术后2~4周内支架内新生微血管数量和胶原沉积量显着增多,真皮组织新生速度和创面愈合速度显着加快。肝素改性的丝素蛋白三维支架在体内一方面能抑制凝血块的形成,为组织修复细胞的迁入提供物理通道;另一方面能促进VEGF的吸附和富集,为细胞的迁移、粘附和增殖创造良好的微环境,进而促进丝素蛋白支架内血管网络的新生及真皮组织的再生。

涂芳芳[2](2018)在《降钙素基因相关肽改性丝素蛋白材料的制备及表征》文中指出心血管疾病严重威胁着人类健康,为了解决心血管疾病,有关研究者们对血管移植物开展了大量的研究,但小直径(内径<6mm)血管移植物不能实现理想的通畅性,这主要是由于移植后血栓形成、内膜增生。丝素蛋白(SF)具有优良的生物相容性和良好的物理化学性能,而降钙素基因相关肽可以促进内皮细胞生长并抑制平滑肌细胞增殖,因此,降钙素基因相关肽改性的丝素蛋白材料用于小直径人工血管研究,将有利于促进内皮化和抑制内膜增生,阻止血栓形成,有望实现小直径人工血管的临床应用。本文通过己二酸与丝素蛋白共混并使用乙醇固化处理和1-(3-二甲氨基丙基)-3-乙基碳二亚胺(EDC)交联两种方法来制备丝素蛋白膜,然后利用静电吸附作用加载降钙素基因相关肽。探究了己二酸(AA)修饰的丝素蛋白(SF)材料对加载降钙素基因相关肽的影响,希望不采用化学反应的原理将降钙素基因相关肽较稳定的加载于丝素蛋白材料中。乙醇固化的SF/AA共混膜具有良好的热水稳定性。质量比SF:AA=100:1.5时,样品的蛋白溶失率达到最小并稳定。随着SF:AA比例的增加,共混膜材料表面的Zeta电位逐渐减小,从SF:AA=100:0~100:2.5,表面Zeta电位由-19.5mV下降至-27.7mV,表明共混后材料表面带有更多的负电荷。采用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X射线衍射(XRD)、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对乙醇固化的SF/AA共混膜进行了组成和结构分析,FTIR和XRD结果表明己二酸可诱导丝素蛋白分子形成了β折叠结构,XPS结果显示共混后的丝素蛋白材料中引入了新的C=O基团,形成了新的酰胺键。使用EDC对己二酸与丝素蛋白进行交联,材料制备的丝素蛋白共混膜也具有良好的热水稳定性,SF:AA=100:1.5时,丝素蛋白分子达到充分反应。己二酸交联反应后的丝素蛋白水溶液Zeta电位逐渐减小,从SF:AA=100:0~100:2.5,Zeta电位由-2..7mV变为-5.4mV;丝素蛋白共混膜表面的Zeta电位明显也逐渐减小,SF:AA=100:0~100:2.5,表面Zeta电位从-14.3mV下降至-32.6mV,表明己二酸交联改性后丝素蛋白共混膜表面带有更多的负电荷。FTIR和XRD结果说明EDC交联己二酸交联改性丝素蛋白材料同样诱导丝素蛋白分子形成了更稳定的二级结构,主要是明显增加了丝素蛋白的β折叠结构,同时也伴随着少量的α螺旋和β转角。XPS结果显示改性后的丝素蛋白材料引入了新的C=O,-(CH2)4-基团,形成了新的酰胺键。综合热水溶失率、Zeta电位、FTIR、XRD和XPS结果,选择了 EDC交联己二酸交联改性的丝素蛋白样品SF:AA=100:0、SF:AA=100:1和SF:AA=100:2.5加载降钙素基因相关肽。己二酸交联改性丝素蛋白膜上加载降钙素基因相关肽,随着己二酸含量的增多而增多,在SF:AA=100:2.5的改性丝素蛋白膜上加载的降钙素基因相关肽的最大量为500ng/cm2,与己二酸交联改性丝素材料表面Zeta电位结果一致。己二酸交联改性丝素膜(SF:AA=100:2.5)上加载浓度为500ng/cm2的降钙素基因相关肽在三种pH(pH=5,7.4和9)下的释放情况,pH为5时降钙素基因相关肽释放一直较缓慢,而pH为7.4和9,降钙素基因相关肽在12h内释放较缓慢,在12h之后快速且大量释放。不同己二酸比例(SF:AA=100:0、100:1和100:2.5)的己二酸交联改性丝素膜上加载浓度为500ng/cm2的降钙素基因相关肽在pH=7.4的释放情况,SF:AA=100:0的材料在12h内快速释放,SF:AA=100:1和100:2.5的两种材料释放一直较缓慢。

沈高天[3](2016)在《真丝小口径人工血管材料表面自组装改性及性能评价》文中研究说明心血管疾病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首要杀手,其致死率达40%。为有效防治心血管疾病,较多采用外科移植,用人工血管替换病变部位的血管。目前,大中口径血管移植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远期通畅较为理想,而小口径人工血管的移植成功率较低,至今仍制约其发展。造成小口径人工血管移植失败的因素很多,主要是材料的综合性能与宿主血管不匹配。如何制备性能优良的小口径人工血管材料是小口径人工血管研究中的热点和难点。此外,小口径人工血管生物相容性研究较为单一,目前国内鲜有报道动态条件下细胞在材料上的生长。实验室中主要集中在静态条件下,对细胞与材料之间相容性进行评价,以此判定材料生物相容性,缺乏对动态情况下细胞与材料表面相互作用,生长状态的探索。往往导致材料虽然在静态下生物相容性良好,一旦植入体内处于动态环境中,移植容易失败。针对小口径人工血管的这些难点,本论文采用蚕丝为原料,通过脱胶、溶解等工艺,制备生物相容性优良的中分子量再生丝素蛋白,并对脱胶后真丝材料表面进行层层自组装改性,以期能够一定程度上解决这些问题。本研究主要围绕以下4个部分进行:(1)制备中分子量再生丝素蛋白。中分子量丝素蛋白溶解性和成膜性适中,利于自组装表面改性。采用0.5wt%碳酸钠水溶液和8m尿素水溶液分别对蚕丝进行脱胶,通过苦味酸胭脂红染色、计算失重率以及扫描电镜观察等方法评价蚕丝脱胶效果。选用9.3m溴化锂水溶液和摩尔比为1:2:8的氯化钙-乙醇-水三元溶液分别溶解脱胶后的丝素蛋白纤维。利用sds-page凝胶电泳对最终获得的再生丝素蛋白的分子量及其分布进行分析测定,筛选出能够获得中分子量再生丝素蛋白的脱胶、溶解工艺;(2)层层自组装改性真丝小口径人工血管材料,并对其物理性能、生物相容性进行评价。丝胶残留可能会引起炎性反应,脱胶后的真丝小口径人工血管材料仍有小部分丝胶残留。通过层层自组装的方法,以中分子量再生丝素蛋白溶液和海藻酸钠溶液作为聚电解质进行表面组装改性能将表面丝胶包覆在里面,并利用75%乙醇溶液使丝素蛋白二级结构向稳定状态转变,起到固定丝素蛋白的作用。同时,对层层自组装后的材料表面形貌、力学性能、稳定性、细胞相容性、血液相容性进行了较系统的测试;(3)建立体外动态培养体系,分析流体剪切力对细胞在改性材料上的生长影响。现有动态培养装置大多用于组织工程培养,针对组织工程支架进行动态培养,不适用于人工血管材料。本课题设计了一种简便的、适用于人工血管材料表面细胞动态培养的装置,在材料表面产生模拟血液流动的流体,并且通过调节入口流速实现剪切力可控,从而有效实现体外动态条件下研究细胞在材料上的生长情况,真实地模拟试样植入体内后所处的环境;(4)一体成型管状真丝小口径人工血管并进行改性处理,研究其动态顺应性。利用一体成型管状织物的技术,织造直径为6mm的管状真丝小口径人工血管。通过湿热处理的方法进行热定型,获得结构均匀的三维管状真丝小口径人工血管。并通过脱胶、层层自组装技术对其表面进行改性,以提高管状真丝小口径人工血管的生物相容性。同时,基于biodynamictestinstrument测试平台,重点比较了改性管状真丝小口径人工血管、猪颈动脉以及其它参照人工血管的动态顺应性。经过反复实验,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采用0.5%碳酸钠对蚕丝脱胶1h,并用9.3m溴化锂溶液在95℃条件下溶解丝素纤维,通过透析提纯,能够获得中分子量再生丝素蛋白溶液,其分子量分布在20100kda之间;(2)基于层层自组装的研究理论,采用再生丝素蛋白溶液和海藻酸钠溶液作为两种聚电解质,调节溶液的ph值,获得适宜组装的聚电解质溶液。海藻酸钠作为阴离子聚电解质,组装时ph值调为8,此时zeta电位值为-35.75±0.81mv;再生丝素蛋白作为阳离子聚电解质,组装时ph值调为2,此时zeta电位值为10.80±0.64mv;再生丝素蛋白作为阴离子聚电解质组装最外层,组装时ph值为8,zeta电位值为-9.23±0.46mv。此时,聚电解质溶液处于一般稳定状态,不发生凝结,较适宜进行自组装实验;(3)层层自组装能够改善材料表面粗糙度,沉积物厚度随之增厚。在组装1.5层(bilayer,-/+)时,表面沉积了组装物质,而且其表面较为粗糙,形成众多突起,组装膜的厚度为23nm;随着组装层数的增加,沉积物越积越多,组装上去的物质分布变得均匀细腻,表面的突起变得越来越小,粗糙度显着下降,厚度增长也越来越明显。当组装到9.5层时,已经形成较为光滑的表面,厚度达到215nm;(4)组装后对试样的稳定性、机械性强度都略有提高。通过红外光谱图可以发现,经过75%乙醇处理后,丝素蛋白的酰胺Ⅰ、酰胺Ⅱ和酰胺Ⅲ处的特征峰发生偏移,表明处理后丝素蛋白由无规构象向β折叠构象转换,形成稳固的二级结构。热重分析结果表明,乙醇溶液处理后的试样热分解时的峰值温度从固定前的314.9℃增加到322.3℃,热稳定性轻微提升。经过24h流体切应力作用实验,组装膜能够经受流体的作用而稳定保持。随着组装层数的增加,顶破强度也不断变大,组装9.5层后试样的顶破强度达到15.28±0.16n/mm2,与商用的聚四氟乙烯人工血管试样(15.68±0.89n/mm2)相近,表明制备的试样能够达到体内使用的力学要求;(5)经过海藻酸钠/再生丝素蛋白层层自组装改性后,真丝小口径人工血管材料细胞相容性、血液相容性均得到显着改善。随着组装层数的增加,细胞在此材料上表现出较强的增殖能力,黏附细胞数量也增加。且随着组装层数增加到5.5层时,表面的细胞黏附越来越多,部分细胞铺展良好,呈梭形生长。当组装到9.5层时,经过一段时间培养,细胞能够在材料表面形成一层由细胞和细胞外基质组成的膜状物。通过血液相容性实验发现,随着组装层数的增加,黏附在材料表面的血小板明显减少,溶血现象也有改善。经过1.5层改性后,溶血率有所下降,当组装3.5层及以上时,溶血率降至0.45%以下,根据astmf756-00标准所述,该材料达到不溶血的标准。组装5.5层及以上时,表面无血小板黏附,展现出良好的抗血小板性;(6)通过流体模拟分析,获得不同入口流速下底面剪切力值。在低流速作用下,液体处于自由流动状态,动态培养器中部剪切力发展不均匀,扰动较大,但随着流速增加,动态培养器中部区域流体慢慢变得均匀。参照现有动态培养结论,本课题给细胞施加的剪切力分阶段逐步增大,从3dyn/cm2开始,培养一段时间后剪切力值增加3dyn/cm2,最终达到正常的颈动脉剪切力值12dyn/cm2。经过观察发现,当纤维与流体平行时,细胞在流体作用下会沿着流体方向取向,且细胞被拉长,呈细长型;当纤维与流体垂直时,由于材料表面的结构导致细胞无法沿流体运动方向取向,细胞呈扁圆型;在经纬纱线交织点处,流体在此处作用力较小,内皮细胞聚集生长形成内皮细胞层;(7)管状真丝小口径人工血管改性前后动态顺应性与生物血管尚有一定差距,后续有待进一步完善。实验中选择正弦波型,频率1hz,测试50-90mmhg、80-120mmhg、110-150mmhg以及140-180mmhg四种压力范围下直径的变化。选取四种直径相近的血管(猪颈动脉、商用机织人工血管、波纹化针织人工血管以及聚四氟乙烯人工血管)作为参照样。生物血管的动态顺应性达到7.21%/100mmhg以上,明显优于人工血管的动态顺应性(2.52%/100mmhg以下)。在三种人工血管中,波纹化的针织人工血管由于组织结构以及经过波纹化处理后,动态顺应性比机织人工血管和聚四氟乙烯人工血管要好。而机织人工血管动态顺应性略优于聚四氟乙烯人工血管。真丝机织人工血管由于采用的纱线较粗,且初始模量要比涤纶高,因此成型后的管状真丝小口径人工血管动态顺应性不如商用机织人工血管。同时,经过表面改性处理后,由于表面固定了一层丝素蛋白膜,使得试样的动态顺应性有所下降。综上所述,通过中分子量再生丝素蛋白对真丝小口径人工血管材料表面进行改性,不影响材料的基本性能,且能够有效提升材料的细胞相容性和血液相容性,经过静态以及体外动态细胞培养,均能使细胞在材料表面粘附、增殖,改性后试样的溶血率以及血小板黏附性均得到显着改善。但制备的管状真丝小口径人工血管的动态顺应性与生物血管的动态顺应性尚有差距,需要在后续织造研究中着力解决。本课题为小口径人工血管的研究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黄和锡[4](2016)在《磺酸化丝素蛋白涂层膨体聚四氟乙烯小口径人工血管的动物体内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1研究背景及意义心血管疾病及外周血管疾病发病率和死亡率逐年上升,对人类的健康和平均寿命造成了严重的影响。据统计资料显示,全世界每年死于心血管疾病的人数约1700万,占总死亡人数的29%。随着世界人口老龄化的发展及糖尿病等慢性疾病发病率的增加,预计到2030年全世界因心血管疾病死亡的人数将上升至2300万。目前我国约有2.9亿心血管疾病患者,心血管疾病死亡人数占死亡人数的45%。当血管出现老化、动脉粥样硬化、血栓栓塞及破损时,组织器官血液和氧气的正常供应将受到影响,严重时需使用各种口径的血管移植物进行血管搭桥或移植手术恢复器官组织的血液和氧气供应。血管移植物的质量是影响移植手术的效果及血管的远期通畅率的重要因素。自体血管拥有良好的抗凝血性能、组织相容性和机械性能,是血管移植手术的金标准材料,但自体血管的取材往往是在移植手术的同时取自于身体中的某部分血管,取材有限、质量参差不齐且对机体损伤较大,因此其临床应用受到诸多限制。面对供体血管供不应求的紧迫形势,自体血管已难以满足其临床日益增长的需求,必须寻求新的血管代用品。人工血管作为一种修复和替代病变血管的假体,是一种非来源自然器官和组织的血管代用品,在血管移植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对临床心脏及血管外科的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目前临床上使用人工血管替代大中动脉的治疗已呈现出满意的临床效果,但小口径人工血管(口径≤4mm)的替代治疗仍然是困扰心血管外科医生、材料学及组织工程等多个学科研究者的共同难题,其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小口径人工血管血液相容性及组织相容性差,血液流速低及材料与血液成分兼容性差导致血栓形成、平滑肌内膜过度增生从而造成管腔机械性狭窄。因此,提高小口径人工血管血液相容性及组织相容性,防止早期血栓形成,抑制晚期平滑肌内膜过度增生,促进血管腔内皮化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也是小口径人工血管未来研究的主要方向。研制出一种安全的符合临床使用要求的小口径人工血管是临床发展和进步的必然趋势。2目的2.1构建能更好地模拟人冠脉搭桥术后桥血管血流动力学改变的动物模型:2.2探讨磺酸化丝素蛋白涂层膨体聚四氟乙烯小口径人工血管动物体内抗凝血效果及8周内各期的通畅率;2.3探讨磺酸化丝素蛋白涂层膨体聚四氟乙烯小口径人工血管动物体内植入后的早期内皮化效果;3材料和方法3.1人工血管底物普通血管:膨体聚四氟乙烯小口径人工血管(口径=4mm,由上海微创医疗器材有限公司提供);复合血管:磺酸化丝素蛋白涂层膨体聚四氟乙烯小口径人工血管,按前期研究文献方法制备。3.2实验动物健康新西兰大白兔22只,体重2.0-2.5kg,雄雌不限,由南方医科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及专业人员饲养。所有实验动物均得到南方医科大学实验动物中心动物伦理委员会的批准,所有操作均遵守美国国立卫生院(NIH)的相关规定。所有动物模型的建立均在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旧住院部10楼手术室完成,环境为清洁级。采用紫外线对实验场所进行消毒,高温高压消毒手术器械,手术过程均无菌操作。3.3实验分组健康新西兰大白兔由南方医科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常规饲养1周后行腹主动脉人工血管移植手术。随机分成A、B两组:A组(复合血管组)为磺酸化丝素蛋白涂层膨体聚四氟乙烯人工血管组(n-12),B组(普通血管组)为普通膨体聚四氟乙烯人工血管组(n=10)。3.4动物模型的建立经耳缘静脉注射戊巴比妥钠静脉麻醉,将长为3cm,口径为4mm的ePTFE人工血管移植到兔腹主动脉,建立兔腹主动脉小口径人工血管移植动物模型。术后常规服用阿司匹林肠溶片抗凝,从移植血管的建模成功率、腹主动脉的解剖、局部血流动力学改变和移植血管通畅情况的评估手段等方面综合评估移植动物模型的构建。3.5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分别于人工血管移植术后即时、4周和8周后(人工血管取材前)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观察两组移植人工血管近心端、远心端吻合口的流速、血管整体形态及血管通畅情况,并对比栓塞与未栓塞移植血管的彩色多普勒超声的表现。3.6移植血管通畅情况及标本大体观察分别对血管移植术后2、4、8周移植人工血管的通畅情况进行统计学分析,同时观察其大体标本表面情况,评估其体内抗凝血效果。研究过程一旦出现血管栓塞立即处死动物并行标本大体观察,血管按栓塞入组。无栓塞则于术后8周行标本取材进行大体观察及扫描电镜检测,观察表面血栓形成及内皮细胞生长的情况。大体观察了解血管植入后表面血栓形成、内膜光滑度、吻合口狭窄及血管通畅情况。3.7扫描电镜检查使用扫描电镜对移植8周后复合人工血管组和普通人工血管组的移植血管表面情况进行观察,包括表面微观形态、表面血栓形成及内皮细胞生长的情况。初步分析磺酸化丝素蛋白涂层人工血管的抗凝血能力及表面内皮化效果。4结果4.1动物模型的结果兔腹主动脉小口径人工血管移植动物模构建成功率68%,模型构建后吻合口通畅,远端血管搏动良好,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提示移植血管均通畅。腹主动脉解剖可见腹主动脉与下腔静脉伴行,体表位置较浅,周围血管分支较少。完全分离、暴露后的腹主动脉,几乎无分支血管,位置较浅且血管充盈良好,暴露良好且吻合操作方便。人工血管吻合完成后移植血管整体充盈良好,近心端、远心端吻合口形态饱满,血管搏动良好,无活动性出血及吻合口狭窄。兔出现双下肢瘫痪,双下肢肌张力增高或肌肉强直,大小便失禁和股动脉搏动消失时,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提示移植血管内血栓形成,移植血管标本解剖可见鲜红乃至暗红色条状血栓充满管腔,证明了移植血管栓塞后可通过异常体征和彩色多普勒超声进行判断。4.2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分别于人工血管移植术后即时、4周后及8周后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观察移植人工血管近心端、远心端吻合口的流速、血管整体形态及血管通畅情况。阻塞的移植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图可清晰显示移植血管前后壁的形态,血管整体形态良好,无吻合口狭窄,但血管管腔、近心端及远心端吻合口内可见均匀的高密度回声影填充,提示移植血管腔内血栓形成,同时彩色多普勒超声可探及血流信号在自体血管近心端处血流流速均匀,峰值可达52.0cm/s。血流信号在自体血管与人工血管缝合处中断,提示血栓形成后,几乎无血流通过人工血管。通畅的移植血管(移植4周后)的彩色多普勒超声可清楚探及人工血管位置,移植血管前后壁均清晰显示,血管通畅,无血栓形成及吻合口狭窄,管腔内无血栓形成证据。人工血管近心端、远心端均可探及均匀血流信号,血流信号从自体血管部分一直均匀延伸至人工血管再至自体血管,血流频谱图提示移植血管通畅性良好,血流峰值可达60.6cm/s。人工血管体内移植后8周的血管彩超图,可看到血管植入后8周仍可清晰探及移植血管的前后壁,血管形态良好、通畅,无血栓形成和吻合口狭窄。彩色多普勒超声可探及人工血管均匀的血流信号,血流峰值为61.7cm/s。4.3血管通畅情况及大体标本分析通过对复合血管组和普通血管组的通畅率行Fisher’s确切概率法的统计学数据分析,分别对比两组人工血管植入2周、4周、8周后通畅率的情况,评估其动物体内的抗凝血性能。统计学分析结果提示人工血管植入后2周、4周、8周,复合血管组和普通血管组的通畅率和P值分别为:100% vs 60%,P=0.029;91.7%vs 40%, P=0.02; 91.7% vs 30%, P=0.006。从术后标本大体观可以看出,阻塞的移植血管管腔内充满血栓,呈条状分布,从近心端一直延续至远心端。人工血管植入8周后,未阻塞的普通血管组血管管腔内形成一层不均匀的内膜,内膜光滑度较低,缺乏光泽且有局部血栓形成。未阻塞的复合血管组血管管腔内形成一层光滑、均匀且富有光泽的内膜,未见血栓形成及吻合口狭窄。4.4扫描电镜结果普通ePTFE人工血管扫描电镜结果提示植入8周后血管腔表面有大量的纤维蛋白假膜样物质覆盖,血小板大量黏附、聚集及红细胞沉积,未见内皮细胞覆盖。复合血管扫描电镜结果显示植入8周后吻合口及血管腔表面纤维膜均匀、致密、光滑,膜表面有大片类似内皮细胞的梭形细胞覆盖,规则纵向排列,与血流方向一致。梭形细胞的细胞核呈岛状突起,细胞间彼此由细胞外基质相连,愈接近吻合口细胞愈密集。5结论5.1构建小口径人工血管置换手术的兔实验模型技术上可行,且能更好地模拟人冠脉搭桥手术后桥血管血流动力学的改变,观察更及时,方便,敏感性高,值得推广。5.2磺酸化丝素蛋白涂层膨体聚四氟乙烯人工血管具有良好的血液相容性和组织相容性,能够提高2周、4周、8周内血管通畅率,有利于人工血管快速实现内皮化,是制备小口径人工血管的较理想方法,将来有望应用于临床。

魏雅丽[5](2014)在《丝素蛋白管状支架制备及其水蛭素改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小口径人工血管最主要的问题是由于血栓、内膜增生引起的远期通畅性差。研究者们通过静电纺和凝胶纺丝等技术制备丝素蛋白小口径人工血管,但是丝素蛋白小口径人工血管的力学性能和血液相容性等仍需要进一步提高以满足临床需求。本文利用具有良好生物相容性的丝素蛋白和具有良好力学性能的丝素纤维为原料,模拟天然血管的组织结构制备具有内、中、外膜三层结构的仿生管状支架。探索了交联比例(SF:PEG-DE, w/w)、SF浓度和冷冻温度对管状支架结构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研究了水蛭素改性丝素蛋白的结构、力学性能、细胞相容性及抗凝血性。PEG-DE交联制备的再生丝素蛋白材料具有良好的热水稳定性,PEG-DE的交联反应效率约为30%。随丝素蛋白浓度提高、冷冻温度的降低,管状支架内部孔径变小,不同条件制备的管状支架内部孔径约在50-300μm范围内。当丝素浓度8%,冷冻温度-40℃时,支架成型及手感力学性能最佳,支架内部孔径大小、分布最佳,内表面粗糙,分布有少量的微孔。FTIR、XRD结果说明PEG-DE诱导了丝素蛋白分子由无规卷曲向β-折叠转变,再生丝素蛋白材料的结晶度有所提高。PEG-DE交联制备的管状支架有良好的拉伸和弹性回复性能,轴向断裂强度达0.53-0.76MPa,断裂伸长率约为52.5-73.8%,径向断裂强度和断裂伸长率分别达到12-21MPa和345-398%,弹性回复率在90%左右,缝合强度均在20N左右,可满足临床需求。制备了水蛭素改性丝素蛋白膜及管状支架,评价了水蛭素改性丝素蛋白管状支架的细胞毒性、细胞生长和抗凝血性能。MTT分析结果显示,水蛭素改性的管状支架无明显细胞毒性,毒性等级符合人工血管≤1级的标准。SEM观察、DNA含量测定和荧光标记激光共聚焦观察显示水蛭素改性丝素蛋白材料可支持L929、HUVEC和HAVSM细胞的生长、粘附与增殖。不同水蛭素含量丝素蛋白管状支架内表面HUVEC细胞铺展状态良好,增殖活性强,结果表明水蛭素改性的丝素蛋白材料具有良好的细胞相容性。在水蛭素含量增至SF:Hir=10000:6的改性丝素蛋白膜上,HAVSM细胞DNA含量明显低于其他材料上的细胞DNA含量,说明随着水蛭素加入量的增多对HAVSM细胞的增殖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结果显示,水蛭素改性后丝素蛋白管状支架抗凝血性明显提高。

罗琴[6](2013)在《载银丝素/聚氨酯抗菌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文中提出院内感染是目前临床上急需解决的突出问题。目前,临床上使用的大多数医疗器械、导管等人工生物材料原料如聚氨酯、硅橡胶、天然胶乳等本身不具备抗菌性,微生物极易附着在其表面生长,成为院内感染的主要根源。研究表明,无论是长期留置或是短期接触人体的人工生物材料,都容易引起各种各样的细菌感染。美国疾控预防中心(CDC)数据显示,由内置型医疗设备引发的感染在美国住院病人死亡原因中排名第五,而约45%的院内感染与人工生物材料的使用相关,研究和开发出具有优异抗菌性能的生物医用材料意义重大。理想的抗菌生物医用材料应具有良好的抗菌活性、生物相容性及较好的成型性以保证其应用功能。家蚕丝素蛋白(Silk Fibroin, SF)是一种优质的天然高分子材料,具备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同时其作为保护家蚕顺利度过蛹期的外壳物质,能抵御外界的恶劣环境,具备一定的抑菌性能,成为近年来生物材料领域研究的热点。然而其单独使用时存在成型性差、抗菌效果不明显,抗菌时效短等缺陷。聚氨酯(Polyuthane, PU)是一类由软硬链段交替镶嵌组成的高分子聚合物,由于其独有的微相分离结构而具有优异的力学性能,广泛应用于医用器械、人工器官、医用介入导管等医用材料领域,但与其它合成高分子材料一样,聚氨酯单独使用时存在着凝血、钙化和感染等问题。纳米银因具有广谱的抗菌活性且不会产生耐药性而被广泛应用于抗菌医用领域。本课题将生物相容性好的家蚕丝素蛋白与力学性能优异的聚氨酯结合,制备丝素/聚氨酯复合体系,并通过引入抗菌性能优异的Ag+,对材料进行抗菌功能化,开发出一种含银的新型抗菌复合材料。研究采用盐溶酶解工艺制备纳米级丝素蛋白(SFP),在同一溶剂DMF中,将所制得的纳米丝素与聚氨酯(PU)按照不同配比共混,充分反应后,向其中滴加硝酸银,体系中的丝素能将Ag+将还原成纳米银而固定于材料中,除去溶剂干燥后得载银丝素/聚氨酯复合材料(SFP/PU/Ag)。论文考查了银含量和SFP/PU配比对材料性能的影响,制备了一系列不同规格的复合材料,通过溶剂相转换法成膜,以膜材料的形式研究了材料的结构与性能。通过紫外UV、红外IR、扫描电镜SEM、TG-DSC、拉力测试等表征材料的微观形貌结构及物理性能;采用失重计量法研究了材料在水中及模拟体液中的稳定性;采用抑菌环定性测试和抑菌率定量测试的方法研究了材料的抗菌性能测试;采用MTT法对材料的细胞毒性进行评价;采用溶血实验、动态凝血实验、血小板粘附实验等试验考察了复合膜材料的血液相容性。结果显示:SFP/PU配比为30/70,银含量占SFP/PU体系总质量为1%时纳米银的形态较好;丝素以微小片段或微球的形式嵌于SFP/PU/Ag复合膜材料内外表面,纳米银产生了一定的聚集但形态较好,尺寸约为50200nm,较为均匀地分散于基质内外;通过调节SFP/PU配比可以调节材料的力学性能,以SFP/PU配比为30/70时最优;SFP/PU/Ag膜材料在水及模拟体液SBF中溶失率均较低,稳定性较好,说明材料结合稳定;抗菌性能测试结果显示,含银的各规格的SFP/PU/Ag复合膜材料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绿脓杆菌的抑菌环明显,均大于7mm,显示了良好的抗菌性能。细胞毒性测试结果显示,SFP/PU/Ag膜材料的细胞毒性评分大部分均为0级、1级,对细胞生长略有影响但未构成细胞毒性,符合生物材料细胞相容性要求;血液相容性试验结果表明SFP/PU/Ag复合膜的溶血率低于5%,并且具备一定的抗凝血效果,血小板消耗率均低于40%,符合与生物医用材料的使用要求。研究表明,该复合材料具备优异的物理及生物学性能,具有作为医疗器械表面涂装材料或医用导管原材料应用潜力。

孙丹[7](2013)在《丝素蛋白材料的抗凝血性及其改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心脑血管疾病已经成为人类健康的一大威胁,解决人工血管临床应用中血栓的形成成为了关注的焦点,目前很多研究人员采用高分子合成材料制备人工血管,但很容易形成血栓,尤其是直径小于6mm的人工血管。丝素蛋白是天然的生物材料,与合成材料相比具有更好的生物相容性,为开发丝素蛋白在人工血管中的应用,本文对再生丝素蛋白材料及其水蛭素改性后的抗凝血性能进行了研究。涤纶和聚四氟乙烯是制备人工血管常用的高分子材料,本文采用它们作为对照材料,采用冷冻、风干方法分别制备再生丝素蛋白(SF)光滑膜和多孔膜,并用乙醇进行了水不溶性处理,对其进行了抗凝血性研究。溶血率实验表明再生丝素材料的溶血率低于涤纶和聚四氟乙烯材料;SEM照片和血小板粘附率结果显示丝素膜对血小板的粘附要明显少于对照样品,血小板活性测试也证明了这一结论;复钙时间实验显示丝素膜的凝血时间短于聚四氟乙烯。交联剂的使用也是制备水不溶性再生丝素蛋白材料的一种重要方法。聚乙二醇双环氧丙烷醚(PEG-DE)是一种柔性链高分子,可用于交联丝素蛋白,并有利于改善再生丝素蛋白材料的柔韧性,本文主要研究了PEG-DE交联的再生丝素蛋白材料的抗凝血性能。溶血率测试结果显示PEG-DE交联膜比乙醇处理SF膜的溶血率略高;SEM照片表明PEG-DE的加入,使血小板的粘附量也相对增加,血小板粘附率和活性增大;复钙时间表明,与乙醇处理的SF膜相比,PEG-DE交联膜的复钙时间有所增加。为了改善再生丝素蛋白材料尤其是PEG-DE交联的再生丝素蛋白材料的抗凝血性,本文研究了水蛭素对PEG-DE交联的再生丝素蛋白材料抗凝血性能的影响。溶血率结果显示水蛭素的加入对红细胞的损伤没有明显影响;血小板粘附实验表明水蛭素的加入,血小板的粘附量,与PEG-DE交联膜和乙醇处理SF膜相比,明显减少,并且复钙时间显示随着水蛭素含量的增加,复钙时间随之延长。研究结果表明,水蛭素改性的PEG-DE交联的再生丝素蛋白材料抗凝血性增加。

董朝飞[8](2013)在《家蚕丝素蛋白小口径人造血管的制备及性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家蚕丝蛋白小口径人造血管实现血管再生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如何尽可能解决血栓、内膜增生、缝合强力弱以及力学性能失配等问题。尽管丝蛋白组织工程血管已经初步可以通过模型法,蘸取法,静电纺和凝胶纺丝等技术实现,丝蛋白基人造小血管的力学性能和血液相容性等仍需要进一步提高以满足实际应用需求。在本课题中,根据仿生原理,我们设计了一个完全由丝素蛋白材料组成的双层人造血管支架,其内层是一个用编织熟丝增强并共混抗凝剂肝素以提高抗凝血性的丝素管;外层是丝素蛋白多孔海绵,并研究了上述丝蛋白双层人造小血管的力学性能、抗凝血性以及细胞相容性。通过上述仿生设计,丝蛋白人造小血管不仅拉伸强度,爆破压强和缝合固位强力等均显着提高,基本能够满足人造小血管临床应用的要求。同时动态顺应性同隐静脉更为相似,有望获得更好的力学响应性。在此基础上,通过改变肝素的比例和丝蛋白膜的二级结构,实现肝素的缓释,血小板粘附实验、溶血实验以及凝血时间实验等结果表明仿生人造小血管能够保持良好抗凝血性4周以上,表现出良好的抗凝血性。在解决人造小血管力学性能以及抗凝血性的同时,通过调控丝蛋白的自组装,结合冷冻干燥技术制备含有大量与细胞外基质结构相似的纳米纤维的外层丝素蛋白多孔海绵,以进一步提高人造小血管的细胞相容性。体外细胞实验表明丝蛋白人造小血管的内外两层均具有良好的细胞相容性,结合其优异的力学性能和抗凝血性,本课题所设计的丝蛋白人工小血管有望成为一种有潜力的血管替代物。

朱强松[9](2012)在《镶嵌纳米丝素蛋白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应用》文中提出院内感染是各医院内普遍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各种细菌感染,易造成患者的进一步健康损害。为此,开发具有抗菌性能的医疗器械表面涂装材料、设备具有重要意义。从丝素蛋白作为保护蚕顺利度过蛹期而羽化成蛾的生理功能来看,丝素蛋白具有微调节周围环境的功用,可抑制细菌繁殖,具备抑菌性。但是纯再生蚕丝素蛋白材料的成型性及柔韧性能较差,且价格昂贵,其应用受到限制。本课题拟将生物相容性良好的蚕丝素蛋白与成型性好的聚乙烯醇结合起来,开发一种具抗菌性的新型材料。研究采用高浓度的盐溶液溶解丝素纤维,并用中性蛋白酶酶解制备纳米级丝素蛋白(SFP),再采用水相共混,将所制得的丝素与聚乙烯醇(PVA)按照不同配比共混并成型,制备出了纳米丝素蛋白和聚乙烯醇的共混膜(SFP/PVA)。对SFP/PVA共混膜进行了力学性能的表征,证明了SFP/PVA共混膜的拉伸强度、能承受的最大力与断裂强度均较好。其中SFP/PVA配比为30/70的膜的力学性能最好。采用平板菌落计数的方法对其进行了抗菌性能测试,结果显示部分比例的SFP/PVA共混膜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抗菌率可达到60%以上,而对铜绿色假单胞菌的抗菌效果也可达到30%以上。血液相容性试验结果表明SFP/PVA共混膜的溶血率低于5%,符合生物材料溶血试验要求;并且SFP/PVA共混膜具备一定的抗凝血效果;血小板消耗率低于20%,符合与血液接触的材料的使用要求。SFP/PVA配比为30/70的膜的血液相容性比其它几组配比好。细胞毒性试验结果表明SFP/PVA共混膜均无细胞毒性,且SFP/PVA配比为30/70的膜具有促细胞生长的作用。初步证明了SFP/PVA共混膜作为医疗器械表面涂装材料或医用导管材料的应用前景。

吴莉,周欣颖,张学农[10](2010)在《利多卡因丝素蛋白双层膜制备及其生物相容性研究》文中指出目的:制备盐酸利多卡因丝素蛋白双层膜,并研究其体外释放、透皮吸收特性和生物相容性。方法:以甘油为增塑剂,制备丝素蛋白甘油双层膜;以渗透促进速率为指标,均匀设计优化双层膜中处方工艺;与单层膜比较,考察了丝素蛋白双层膜的释放性能;考察利多卡因丝素蛋白双层膜的生物相容性。结果:丝素蛋白双层膜的体外释药和透皮吸收均符合Higuchi方程,丙二醇为2.0%,氮酮为1.6%的复合透皮促进剂可明显促进药物的透皮吸收;双层丝素膜的释放性能优于单层膜;其生物相容性良好。结论:丝素蛋白双层膜可作为经皮吸收药物的理想载体,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二、丝素膜血液相容性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丝素膜血液相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肝素改性的丝素蛋白真皮支架及其促血管新生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支架的血管化是真皮组织再生的关键问题
    1.2 基于支架的血管化策略
        1.2.1 优化支架的多孔结构
        1.2.2 支架内装载促血管生长因子或其基因
        1.2.3 支架表面改性
    1.3 肝素的主要性质
        1.3.1 理化性质
        1.3.2 抗凝血性质
        1.3.3 促进细胞粘附的性质
        1.3.4 结合细胞生长因子的性质
    1.4 丝素蛋白的结构、性能以及作为皮肤修复材料
        1.4.1 丝素蛋白的结构
        1.4.2 丝素蛋白的主要生物学性能
        1.4.3 用于真皮组织再生的丝素支架需要进一步促进血管化
    1.5 丝素蛋白材料表面的肝素化改性方法
    1.6 本文研究目的及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丝素膜表面的肝素化改性及其性能
    2.1 材料与方法
    2.2 结果与讨论
        2.2.1 肝素改性的丝素膜制备
        2.2.2 表面形貌
        2.2.3 理化性能
        2.2.4 新引入的氨基密度
        2.2.5 肝素接枝密度
        2.2.6 体外抗凝血性能
        2.2.7 对VEGF的吸附
        2.2.8 对血管内皮细胞粘附和增殖的影响
        2.2.9 讨论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肝素改性的丝素蛋白三维支架制备及表征
    3.1 材料与方法
    3.2 结果与讨论
        3.2.1 支架的孔结构
        3.2.2 红外吸收光谱
        3.2.3 X-射线光电子能谱
        3.2.4 支架内肝素的接枝量及释放曲线
        3.2.5 讨论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肝素改性的丝素蛋白三维支架的生物学性能
    4.1 材料与方法
    4.2 结果与讨论
        4.2.1 体外抗凝血性能
        4.2.2 对VEGF的吸附
        4.2.3 细胞增殖
        4.2.4 细胞形态
        4.2.5 体内抗凝血大体观察
        4.2.6 免疫荧光
        4.2.7 扫描电镜
        4.2.8 讨论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改性后丝素三维支架的体内血管化及其对真皮组织再生的影响
    5.1 材料与方法
    5.2 结果与讨论
        5.2.1 大体观察
        5.2.2 体内血管化的活体荧光染色与组织透明法联用技术检测
        5.2.3 组织学观察和分析
        5.2.4 免疫组织化学分析
        5.2.5 讨论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语
    6.1 全文结论
    6.2 主要创新点
    6.3 论文的不足和后续的研究工作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附录:论文中部分缩写符号的全称
致谢

(2)降钙素基因相关肽改性丝素蛋白材料的制备及表征(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人工血管研究背景
    1.2 合成高分子材料小直径人工血管
    1.3 天然高分子材料小直径人工血管
    1.4 小直径人工血管的抗凝血研究
    1.5 降钙素基因相关肽及与血管细胞相关的应用
        1.5.1 降钙素基因相关肽
        1.5.2 降钙素基因相关肽对血管平滑肌细胞的作用
        1.5.3 降钙素基因相关肽对血管内皮细胞的作用
    1.6 本文研究的目的和内容
第二章 乙醇诱导固化丝素蛋白/己二酸共混膜的制备与表征
    2.1 材料与方法
        2.1.1 实验材料和试剂
        2.1.2 实验仪器
        2.1.3 实验方法
    2.2 结果和讨论
        2.2.1 乙醇诱导固化SF/AA共混膜热水溶失率
        2.2.2 乙醇诱导固化SF/AA共混膜的表面Zeta电位
        2.2.3 乙醇诱导固化SF/AA共混膜的FTIR光谱分析
        2.2.4 乙醇诱导固化SF/AA共混膜的XRD分析
        2.2.5 乙醇诱导固化SF/AA共混膜XPS分析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己二酸交联改性丝素蛋白膜的制备与表征
    3.1 材料与方法
        3.1.1 实验材料和试剂
        3.1.2 实验仪器
        3.1.3 实验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己二酸与丝素蛋白的反应机理
        3.2.2 己二酸交联改性丝素蛋白水溶液Zeta电位
        3.2.3 己二酸交联改性丝素蛋白共混丝素蛋白膜的热水溶失率
        3.2.4 己二酸交联改性丝素蛋白膜的表面Zeta电位
        3.2.5 己二酸交联改性丝素蛋白膜的FTIR光谱分析
        3.2.6 己二酸交联改性丝素蛋白膜的XRD分析
        3.2.7 己二酸交联改性丝素蛋白膜的XPS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己二酸交联改性丝素膜加载降钙素基因相关肽
    4.1 材料与方法
        4.1.1 实验材料
        4.1.2 实验仪器
        4.1.3 实验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CGRP改性丝素蛋白膜的设计示意图
        4.2.2 己二酸交联改性丝素蛋白膜上CGRP加载效率分析结果(ELISA测定)
        4.2.3 己二酸交联改性丝素蛋白膜表面电负性对CGRP加载能力的影响
        4.2.4 己二酸交联改性丝素蛋白膜上加载CGRP在不同pH下的释放
        4.2.5 不同比例AA交联改性SF膜上加载CGRP在pH=7.4下的释放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语
    5.1 全文结论
    5.2 本文的不足之处
    5.3 今后的工作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本人公开发表的论文
致谢

(3)真丝小口径人工血管材料表面自组装改性及性能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人工血管材料
        1.2.1 涤纶(Dacron)人工血管
        1.2.2 膨体聚四氟乙烯(e PTFE)人工血管
        1.2.3 聚氨酯(PU)人工血管
        1.2.4 真丝人工血管
    1.3 小口径人工血管材料改性研究
        1.3.1 小口径人工血管材料表面结构改变
        1.3.2 小口径人工血管材料表面接枝改性
        1.3.3 小口径人工血管材料表面内皮化
    1.4 真丝人工血管表面改性研究现状
        1.4.1 肝素接枝改性
        1.4.2 水蛭素接枝改性
        1.4.3 磺酸化改性丝素蛋白
        1.4.4 丝素蛋白静电纺血管支架
        1.4.5 基因修饰丝素蛋白生物材料
    1.5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1.5.1 课题研究内容
        1.5.2 课题创新点
    1.6 论文章节安排
    参考文献
第二章 中分子量再生丝素蛋白制备与表征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与方法
        2.2.1 实验材料
        2.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2.3 脱胶对再生丝素蛋白分子量的影响
        2.3.1 脱胶方法
        2.3.2 丝素纤维溶解
        2.3.3 透析提纯
        2.3.4 失重率的测定
        2.3.5 饱和苦味酸胭脂红染色
        2.3.6 扫描电镜表面观察
        2.3.7 脱胶后再生丝素蛋白分子量的测定
    2.4 溶解对再生丝素蛋白分子量的影响
        2.4.1 脱胶
        2.4.2 不同溶解体系溶解丝素纤维
        2.4.3 不同溶解温度溶解丝素纤维
        2.4.4 溶解后再生丝素蛋白分子量的测定
    2.5 结果与讨论
        2.5.1 蚕丝失重率
        2.5.2 饱和苦味酸胭脂红染色
        2.5.3 扫描电镜形貌观察
        2.5.4 再生丝素蛋白分子量
    2.6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再生丝素蛋白层层自组装改性真丝小口径人工血管材料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与方法
        3.2.1 实验材料
        3.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3.2.3 真丝人工血管材料织造与预处理
        3.2.4 硅片预处理
        3.2.5 组装织物、硅片表面充电
        3.2.6 配置聚电解质以及测试其zeta电位
        3.2.7 制备不同组装层数的多层复合结构
        3.2.8 组装膜的形貌定性和定量表征
        3.2.9 组装膜稳定性测试
        3.2.10 组装血管材料顶破强度
    3.3 结果与讨论
        3.3.1 组装膜表面形貌
        3.3.2 组装膜厚度
        3.3.3 组装膜表面粗糙度
        3.3.4 红外光谱分析
        3.3.5 热重分析
        3.3.6 冲刷稳定性
        3.3.7 顶破强度
    3.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真丝小口径人工血管改性材料生物相容性评价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与方法
        4.2.1 实验材料
        4.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4.2.3 体外细胞相容性
        4.2.4 体外血液相容性
    4.3 结果与讨论
        4.3.1 细胞毒性
        4.3.2 细胞形态
        4.3.3 溶血结果
        4.3.4 血小板黏附
    4.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真丝小口径人工血管改性材料体外动态培养
    5.1 引言
    5.2 体外动态培养装置设计与制作
        5.2.1 现有动态培养装置分析
        5.2.2 体外动态培养装置的设计
        5.2.3 体外动态培养装置建模分析
    5.3 体外动态培养
        5.3.1 材料准备
        5.3.2 细胞种植
        5.3.3 动态加载
        5.3.4 染色观察
    5.4 结果与讨论
        5.4.1 系统运行监测
        5.4.2 流体模拟分析
        5.4.3 细胞生长情况
    5.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六章 管状真丝小口径人工血管制备及其动态顺应性研究
    6.1 引言
    6.2 管状真丝小口径人工血管的织造
        6.2.1 管状真丝小口径人工血管的机织设计
        6.2.2 管状织物织造
    6.3 管状真丝小口径人工血管后处理
        6.3.1 管状真丝小口径人工血管脱胶处理
        6.3.2 管状真丝小口径人工血管热定型
        6.3.3 管状真丝小口径人工血管层层自组装
    6.4 动态顺应性
        6.4.1 动态顺应性计算标准
        6.4.2 动态顺应性测试装置
        6.4.3 动态顺应性测试试样
    6.5 实验结果与讨论
        6.5.1 参照样动态顺应性
        6.5.2 管状真丝小口径人工血管动态顺应性
    6.6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主要研究结论及贡献
    7.2 本论文进一步研究方向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奖励情况
    论文
    国内外会议交流
    国家发明专利
    所获奖励
致谢

(4)磺酸化丝素蛋白涂层膨体聚四氟乙烯小口径人工血管的动物体内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兔腹主动脉小口径人工血管移植动物模型的构建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磺酸化丝素蛋白涂层膨体聚四氟乙烯小口径人工血管体内血液相容性和组织相容性的研究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取得的成果
致谢

(5)丝素蛋白管状支架制备及其水蛭素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人工血管的研究背景
    1.2 人工血管的研究进展
        1.2.1 合成高分子材料人工血管
        1.2.2 天然材料人工血管
        1.2.3 丝素蛋白在小口径人工血管中的应用
    1.3 水蛭素抗凝血改性
        1.3.1 血栓形成机制
        1.3.2 水蛭素及其功能
    1.4 本文的研究目的和主要内容
第二章 丝素蛋白管状支架的制备、结构与力学性能研究
    2.1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1 实验材料
        2.1.2 实验仪器
        2.1.3 实验方法
    2.2 结果与讨论
        2.2.1 丝素蛋白交联膜热水溶失率
        2.2.2 丝素蛋白管状支架内外膜 FTIR、XRD 分析
        2.2.3 丝素蛋白管状支架的形态结构
        2.2.4 丝素蛋白管状支架的力学性能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水蛭素改性丝素蛋白管状支架的结构与力学性能研究
    3.1 实验材料与方法
        3.1.1 实验材料
        3.1.2 实验仪器
        3.1.3 实验方法
    3.2 结果与讨论
        3.2.1 丝素蛋白与水蛭素的交联反应
        3.2.2 水蛭素改性丝素蛋白膜热水溶失率
        3.2.3 水蛭素改性丝素蛋白 FTIR、XRD 分析
        3.2.4 水蛭素改性丝素蛋白管状支架的力学性能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水蛭素改性丝素蛋白的细胞相容性研究
    4.1 材料和方法
        4.1.1 实验材料
        4.1.2 实验仪器
        4.1.3 实验方法
    4.2 结果与讨论
        4.2.1 水蛭素改性丝素蛋白管状支架的细胞毒性(浸提液法)
        4.2.2 水蛭素改性丝素蛋白膜上 L929 细胞的生长
        4.2.3 水蛭素改性丝素蛋白膜上 HUVEC 细胞的生长
        4.2.4 水蛭素改性丝素蛋白管状支架内表面上 HUVEC 细胞的增殖活性
        4.2.5 水蛭素改性丝素蛋白膜上 HAVSMC 细胞的生长
        4.2.6 水蛭素改性丝素蛋白管状支架的抗凝血性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语
    5.1 全文结论
    5.2 本文的不足之处
    5.3 今后的工作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本人公开发表的论文
致谢

(6)载银丝素/聚氨酯抗菌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表
第一章 绪论
    引言
    1.1 院内感染的现状及研究进展
    1.2 丝素蛋白的相关研究现状
        1.2.1 丝素蛋白的结构与性能
        1.2.2 丝素蛋白在医学领域的应用及研究进展
    1.3 聚氨酯的相关研究现状
        1.3.1 聚氨酯的结构与性能
        1.3.2 聚氨酯的在医学领域的应用及研究现状
    1.4 银系抗菌剂的相关研究现状
        1.4.1 银系抗菌剂的种类及抗菌机理
        1.4.2 银系抗菌材料在医学领域的应用
    1.5 载银丝素/聚氨酯复合材料的相关研究现状
    1.6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内容、创新点及技术路线
        1.6.1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
        1.6.2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1.6.3 本课题的技术路线
第二章 载银丝素/聚氨酯抗菌复合材料的制备及表征
    引言
    2.1 纳米级丝素蛋白粉末的制备
        2.1.1 材料与设备
        2.1.2 实验方法
    2.2 载银丝素/聚氨酯复合材料(SFP/PU/Ag)的制备
        2.2.1 材料与设备
        2.2.2 实验方法
    2.3 表征
        2.3.1 材料与设备
        2.3.2 表征方法
    2.4 结果与讨论
        2.4.1 纳米丝素蛋白粉末 SFP 的制备
        2.4.2 载银丝素/聚氨酯复合材料(SFP/PU/Ag)的制备机理
        2.4.3 载银丝素/聚氨酯复合材料(SFP/PU/Ag)的紫外光谱检测分析
        2.4.4 载银丝素/聚氨酯复合膜的宏观形貌
        2.4.5 载银丝素/聚氨酯复合膜的微观结构形貌
        2.4.6 载银丝素/聚氨酯复合膜的红外光谱扫描结果
        2.4.7 载银丝素/聚氨酯复合膜在水和 SBF 中的稳定性结果
        2.4.8 载银丝素/聚氨酯复合膜的热稳定性分析
        2.4.9 载银丝素/聚氨酯复合膜的力学性能
    2.5 结论
第三章 载银丝素/聚氨酯复合材料的抗菌性研究
    引言
    3.1 实验部分
        3.1.1 材料与设备
        3.1.2 实验方法
    3.2 结果与讨论
        3.2.1 抑菌环定性实验
        3.2.2 抑菌率定量实验
    3.3 结论
第四章 载银丝素/聚氨酯膜材料的细胞毒性评价
    引言
    4.1 实验部分
        4.1.1 材料与设备
        4.1.2 实验方法
    4.2 结果与讨论
        4.2.1 各实验组的细胞生长形态
        4.2.2 L929 细胞的生长趋势曲线
        4.2.3 细胞毒性评分结果
    4.3 结论
第五章 载银丝素/聚氨酯膜材料的血液相容性研究
    引言
    5.1 实验部分
        5.1.1 材料与设备
        5.1.2 实验方法
    5.2 结果与讨论
        5.2.1 溶血试验
        5.2.2 动态凝血试验
        5.2.3 血小板粘附试验
    5.3 结论
第六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研究成果

(7)丝素蛋白材料的抗凝血性及其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材料与血液之间的凝血过程
    1.2 医用高分子材料的抗凝血性研究现状
        1.2.1 医用高分子材料概述
        1.2.2 生物医用材料抗凝血性研究进展
    1.3 蚕丝蛋白的抗凝血性研究进展
        1.3.1 蚕丝蛋白的应用
        1.3.2 蚕丝蛋白的抗凝血性及其改性研究
    1.4 水蛭素及其应用
    1.5 本文的研究目的与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乙醇处理丝素膜的抗凝血性研究
    2.1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1 实验材料及试剂
        2.1.2 实验仪器
        2.1.3 实验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溶血性能分析
        2.2.2 血小板粘附性能分析
        2.2.3 MTT 分析
        2.2.4 复钙时间分析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PEG-DE 交联丝素膜的抗凝血性研究
    3.1 实验材料与方法
        3.1.1 实验材料及试剂
        3.1.2 实验仪器
        3.1.3 实验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溶血性能分析
        3.2.2 血小板粘附性能分析
        3.2.3 MTT 分析
        3.2.4 复钙时间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水蛭素/丝素共混膜的抗凝血性研究
    4.1 实验材料与方法
        4.1.1 实验材料及试剂
        4.1.2 实验仪器
        4.1.3 实验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SF/ HIR 共混膜荧光照片
        4.2.2 溶血性能分析
        4.2.3 血小板粘附性能分析
        4.2.4 MTT 分析
        4.2.5 复钙时间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语
    5.1 全文总结
    5.2 本文的主要研究成果
    5.3 今后要做的工作
参考文献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8)家蚕丝素蛋白小口径人造血管的制备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人造血管的研究背景
    1.2 人造血管研究进展
        1.2.1 人造血管概述
        1.2.2 人造血管的制备方法
        1.2.3 丝蛋白在小口径人造血管中的应用
    1.3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内容及方法
    1.4 本课题的意义及研究创新点
第二章 丝素蛋白小口径人造血管支架的制备及其结构性能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实验材料与试剂
        2.1.2 实验仪器
        2.1.3 实验方法
    2.2 结果与讨论
        2.2.1 血管支架的外观形态
        2.2.2 血管支架的二级结构
        2.2.3 支架内层丝素蛋白管的水接触角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丝素蛋白小口径人造血管支架的力学性能
    3.1 材料与方法
        3.1.1 实验材料及试剂
        3.1.2 实验仪器
        3.1.3 实验方法
    3.2 结果与讨论
        3.2.1 轴向拉伸性能
        3.2.2 径向拉伸性能
        3.2.3 缝合固位强力
        3.2.4 爆破压强
        3.2.5 动态顺应性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丝素蛋白小口径血管支架的生物相容性
    4.1 材料与方法
        4.1.1 实验材料及试剂
        4.1.2 实验仪器
        4.1.3 实验方法
    4.2 结果与讨论
        4.2.1 肝素钠的释放实验
        4.2.2 丝素蛋白管的血液相容性
        4.2.3 血管支架的细胞相容性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语
    5.1 全文结论
    5.2 本实验的不足之处
    5.3 今后进一步研究计划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9)镶嵌纳米丝素蛋白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引言
    1.1 院内感染的研究现状及其进展
    1.2 纳米丝素蛋白的研究现状与应用
        1.2.1 丝素蛋白的结构及其性质
        1.2.2 丝素蛋白在医学领域的应用
        1.2.3 丝素蛋白聚乙烯醇成膜的研究现状
    1.3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内容、创新点及技术路线
        1.3.1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
        1.3.2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1.3.3 本课题的技术路线
第二章 纳米丝素蛋白肽/聚乙烯醇膜材料的制备及表征
    引言
    2.1 纳米丝素蛋白粉末的制备
        2.1.1 材料与设备
        2.1.2 实验方法
    2.2 纳米丝素蛋白肽/聚乙烯醇膜的制备
        2.2.1 材料与设备
        2.2.2 实验方法
    2.3 表征
        2.3.1 实验材料与设备
        2.3.2 表征方法
    2.4 结果与讨论
        2.4.1 纳米丝素蛋白的制备
        2.4.2 纳米丝素蛋白/聚乙烯醇膜(SFP/PVA)材料的制备
        2.4.3 纳米 SFP/PVA 共混膜的红外光谱扫描结果
        2.4.4 纳米 SFP/PVA 共混膜的溶失性结果
        2.4.5 纳米 SFP/PVA 共混膜的 DSC 表征
        2.4.6 纳米 SFP/PVA 共混膜的力学性能
    2.5 结论
第三章 纳米丝素蛋白肽/聚乙烯醇膜材料的抗菌性能评价
    引言
    3.1 试验部分
        3.1.1 材料与设备
        3.1.2 实验方法
    3.2 结果与讨论
    3.3 结论
第四章 纳米丝素蛋白肽/聚乙烯醇膜材料的血液相容性研究
    引言
    4.1 实验部分
        4.1.1 材料与设备
        4.1.2 实验方法
    4.2 结果与讨论
        4.2.1 溶血试验
        4.2.2 动态凝血实验
        4.2.3 血小板黏附试验
    4.3 结论
第五章 纳米丝素蛋白肽/聚乙烯醇膜材料的细胞毒性研究
    引言
    5.1 实验部分
        5.1.1 材料与设备
        5.1.2 实验方法
    5.2 结果与讨论
        5.2.1 倒置显微镜观察不同比例的纳米 SFP/PVA 共混膜上的细胞生长情况
        5.2.2 不同比例的纳米 SFP/PVA 共混膜的细胞毒性评价
        5.2.3 不同比例的纳米 SFP/PVA 共混膜上的细胞生长曲线
    5.3 结论
第六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研究成果

(10)利多卡因丝素蛋白双层膜制备及其生物相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材 料
方法与结果
    1 制备工艺
        1.1 单层丝素膜的制备
        1.2 双层丝素膜的制备
    2 丝素蛋白标准曲线制备
    3盐酸利多卡因含量测定[2-3]
        3.1 色谱条件
        3.2 线性关系
        3.3 回收率
        3.4 精密度
    4透皮吸收促进剂的筛选[4]
        4.1 体外促渗透试验
        4.2 处方优化
        4.3 验证试验
    5 丝素膜的质量评价
        5.1 性状
        5.2 吸湿性试验
        5.3溶失率试验[1]
        5.4 透气性试验
        5.5透湿性试验[7]
    6 丝素膜的结构测定
        6.1红外光谱分析[8-10]
        6.2X射线衍射分析[11-12]
        6.3DSC分析[13-14]
    7丝素膜的释放比较[15]
    8 生物相容性试验
        8.1溶血实验[16]
        8.2动态凝血实验[17]
        8.3 皮肤过敏性试验
        8.4皮肤刺激性试验[19]
        8.5肌内植入试验[20]
讨 论

四、丝素膜血液相容性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肝素改性的丝素蛋白真皮支架及其促血管新生作用[D]. 罗祖维. 苏州大学, 2018(08)
  • [2]降钙素基因相关肽改性丝素蛋白材料的制备及表征[D]. 涂芳芳. 苏州大学, 2018(12)
  • [3]真丝小口径人工血管材料表面自组装改性及性能评价[D]. 沈高天. 东华大学, 2016(03)
  • [4]磺酸化丝素蛋白涂层膨体聚四氟乙烯小口径人工血管的动物体内实验研究[D]. 黄和锡. 南方医科大学, 2016(02)
  • [5]丝素蛋白管状支架制备及其水蛭素改性研究[D]. 魏雅丽. 苏州大学, 2014(10)
  • [6]载银丝素/聚氨酯抗菌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 罗琴. 重庆理工大学, 2013(02)
  • [7]丝素蛋白材料的抗凝血性及其改性研究[D]. 孙丹. 苏州大学, 2013(11)
  • [8]家蚕丝素蛋白小口径人造血管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 董朝飞. 苏州大学, 2013(05)
  • [9]镶嵌纳米丝素蛋白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应用[D]. 朱强松. 重庆理工大学, 2012(06)
  • [10]利多卡因丝素蛋白双层膜制备及其生物相容性研究[J]. 吴莉,周欣颖,张学农. 中国新药杂志, 2010(02)

标签:;  ;  ;  ;  ;  

丝素蛋白膜的血液相容性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