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FC接入网上行传输通道平衡分析

HFC接入网上行传输通道平衡分析

一、HFC接入网上行传输通道均衡性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杨红阳[1](2015)在《新一代绿色TWDM-PON关键技术研究》文中指出日益严峻的能源危机以及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由此引发了一系列生态、经济、政治和社会议题的讨论。随着网络用户数量的激增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通信网络的能耗正以每年15%20%的速度在增长。因此,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减少通信网络的能源消耗已经成为各国政府、网络运营商和用户公认的必由之路。绿色网络的概念应运而生。接入网作为通信网络重要组成部分,拥有巨大的设备数量,其能耗在整个通信网络能耗中占据了相当大的比例。因此,降低接入网的能耗是发展绿色网络的重点之一。在高速接入网中,PON技术由于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奠定了它的关键地位。其中,基于时分复用和波分复用的无源光网(TWDM-PON)同时结合时分复用和波分复用的优点,大规模提高了接入网的传输容量。并且它可以和目前已经广泛部署的光纤分布式网络共存。鉴于此,ITU/FSAN在2012年开始研究制定NG-PON2的标准,同年将TWDM-PON被确定作为NG-PON2标准的主要方案。本论文旨在通过提高TWDM-PON能源利用效率,优化并减少硬件配置来推动绿色TWDM-PON系统的完善和发展。本论文针对TWDM-PON绿色方案的关键技术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ONU迁移机制、波长重定位机制以及ONU动态节能分组三种节能方案来实现降低系统能耗以及优化和减少硬件配置。具体而言,完成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1.TWDM-PON系统中ONU迁移机制。首先分析了目前无源光网络系统的绿色方案。针对新一代基于TWDM技术的无源光网络,我们利用TWDM-PON网络同时具备了时分复用和波分复用的特点,通过分析网络用户的在线模型,提出了新颖的ONU用户在不同波长间的迁移机制。它具备如下几个特点:1)通过ONU在TWDM-PON系统中不同波长间的迁移,可以实时实现网络系统中工作的波长数保持在最低值,从而实现降低网络系统能耗的目的。2)TWDM-PON系统间ONU迁移机制,其实现方式简单,可以复用当前标准中定义且已经广泛应用的关键消息和命令等。3)ONU迁移机制的关键参数配置灵活。网络运营商可以根据ONU网络业务实际状况,在兼顾服务水平协议的要求的同时,选择对ONU迁移机制的关键参数的配置,如迁移间隔等。2.基于TWDM Multiple PON系统的波长重定位机制Multiple PON系统的基本架构包含一个OLT和多个PON,其最大的特点是具备高度的可扩展性以及在多个PON间高度的交互性。因此,可以在多个PON间实现资源的共享,如波长和带宽等。我们进一步提出了基于TWDM技术的Multiple PON的结构。我们重点研究了基于TWDM Multiple PON系统的关键技术和绿色方案。在此基础上,我们提出了具有创新性的波长重定位机制(Wavelength Relocation):1)通过波长在不同PON间的重定位机制(Wavelength Relocation),可以实现波长以及相应的收发器在不同PON间的共享。在网络整体业务量处于非高峰时期,可以通过共享波长和收发器来实现系统节能的目的。2)通过波长重定位机制,实现波长以及相应的收发器在不同PON间的共享,不仅实现节能,还可以进一步降低整个Multiple PON系统的硬件配置成本。如OLT端的收发器,无需根据所有PON系统的高峰容量进行满载配置。因此,波长重定位机制可以在降低系统能耗以及减少系统硬件资源配置两方面大大推动TWDM Multiple PON系统的绿色化发展。3)波长重定位机制实现方式简单,主要通过复用当前标准中定义且已经广泛应用的关键消息和命令等以及无源AWGR来实现。3.TWDM-PON系统ONU动态分组节能机制由于无源光网络系统中的ONU数量巨大,因此ONU的能耗获得了广泛的关注。众多学术机构和全球网络运营商对此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大量的节能方案。我们综述了广泛报道的无源光网络系统ONU绿色方案,并尝试对其进行分析和归纳。在此基础上,我们实现的创新性工作主要包括:1)综合利用TWDM-PON系统波分复用和时分复用相结合的特点,提出了ONU动态节能分组的节能方案。其核心思想是,将具有类似网络业务类型的ONU迁移至某一个或者某几个的波长上进行动态编组。不同的ONU分组根据各自的网络业务类型选择与之相应的节能方案来实现最优的节能效果。2)通过灵活定义的动态节能工作组的进入和退出条件,动态节能分组机制可以实时适应TWDM-PON系统中ONU的网络业务动态变化的特点,在通过ONU休眠来实现节能的同时,兼顾了网络系统的性能。

王皓轮[2](2012)在《有线电视网双模终端资源管理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数字电视业务在我国的发展,有线电视网的双模终端(双模机顶盒)逐渐成为被广泛应用的家庭数字终端设备。随着有线电视网的双向化改造的推进,双模终端通常采用HFC接入网实现宽带接入。HFC接入网的带宽资源成为影响双模终端服务质量的一个关键因素。随着“三网融合”的推进,多种融合业务逐渐渗透到双模终端平台上,促使双模终端逐渐向具有开放式软件架构的智能电视终端发展。智能电视终端的多业务并发特性,使得业务对终端资源(包括CPU、内存、调谐器等)以及接入网带宽资源的竞争难以避免。因此,双模终端需要更加合理、高效的资源管理机制,使得终端的总体服务质量能够得到保障。同时,需要对HFC接入网的带宽资源进行合理的分配,使各个终端能够享有满足其业务服务质量的网络带宽资源。本文依托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支持跨区域、多运营商的新一代广播电视服务系统”课题,以及国家863重大项目课题“融合网络业务体系的开发”,对具有智能电视特征的双模终端的资源管理问题展开研究,其中主要研究终端系统资源分配算法和HFC接入网带宽分配算法。本文主要工作和创新点如下:1)在以往的实时系统资源分配算法中,主要通过离散化的资源配置选项来描述任务的资源消耗量与效用的关系。另一些资源分配模型中,将效用或QoS描述为资源的连续函数。完全离散或完全连续的资源效用模型,都不完全适用于双模终端。本文首次提出了“连续效用子集”的概念,既能体现某些资源与任务效用之间的连续函数关系,又能描述另一些资源与任务效用之间的离散映射关系,能更准确地描述双模终端的资源与效用的关系。基于“连续效用子集”的概念,本文对实时系统资源分配算法提出了如下的两点改进:(i)实时系统的应用分配到的资源量达到一定量时,其效用逐渐呈现“饱和”趋势,资源消耗函数呈现为凹函数。这种特性通常体现在同一个“连续效用子集”中。本文利用这一特点,对已有的启发式资源分配算法HEU加以改进,提出了启发式算法T-HEU,能够在一定条件下降低HEU的时间复杂度。理论分析表明,HEU算法的时间复杂度为O(MN2L2),而T-HEU算法的时间复杂度在O(MNL)与O(MN2L2)之间,低于HEU的时间复杂度。(ii)基于离散资源配置选项的资源分配算法,分配结束后存在一些残留资源,而某些任务的效用仍然有上升空间。这造成某些资源(如CPU时间片、网络带宽等)浪费。本文借助“连续效用子集”的概念,将残留资源的最优分配问题近似归结为线性规划问题,并设计出一种启发式算法RRAHEU,与现有的线性规划解法进行了比较。仿真结果表明,RRAHEU在任务个数少于15的情况下,分配残留资源的时间明显小于单纯形法和主-对偶内点法。单纯形法分配残留资源的时间并不随着任务数的增加而有明显的增加,而且执行时间几乎总是小于主-对偶内点法,适用于任务数较多情况下的残留资源分配。将残留资源分配算法应用于双模终端上的应用进程资源分配,能够提高双模终端上的资源利用率,从而提高系统效用。2)设计了一种用于单链路效用max-min公平分配的高精确度算法AUMMAA.与现有的时间复杂度较低的算法——基于分段线性函数的单链路UMM分配算法相比,时间复杂度相似,但AUMMAA具有更高的计算精确度。3)基于本文设计的效用max-min公平分配算法AUMMAA,提出了一种面向业务间效用公平性的QAM资源分配算法。其中,包括一种面向弹性带宽业务的QAM频点选择算法QCSA,以及,对单频点带宽使用AUMMAA进行分配。理论分析和仿真结果表明,QCSA在QAM频点组负载较轻时,倾向于提高频点组的带宽利用率;在QAM频点组负载较重时,能够促进多频点间的效用公平性。4)基于本文设计的QAM频点选择算法QCSA,提出了一种面向终端间公平性的带宽分配机制,该机制使得不同的终端所获得的带宽满足加权max-min公平。在将单个终端的总带宽分配给各个业务时,提出了NOTF算法,能在近似最大化总效用的前提下,兼顾各业务的效用公平性。仿真实验表明,NOTF算法在使单个终端的业务总效用降低5%时,能够使业务间的效用方差降低约50%,明显促进了业务间的效用公平性。

李岩[3](2012)在《光接入网络GPON+VPN传输模式的研究与应用》文中研究指明在目前信息化高度发展的年代,人们对通信网的需求越来越高,希望电信业务更多样化,这种趋势必然要求通信网提供传输、交换、处理信息的能力越来越大,因此势必要求通信网向更加数字化、更加综合化、更加智能化和更加个人化的趋势发展。通信网的必要组成部分是传输网络,通信网的发展是受接入网络质量的好坏直接决定的。目前国际呼吁的高速信息公路是以围绕建设高带宽的传输接入光纤网络为核心,全力提高信息传输速率并进一步拓展传输带宽。与此同时,制定世界范围的传输网络接口是必须的,这将促进全球用户无时无刻地利用信息高速公路进行快捷通信。SDH(同步数字传输体系)是一种将复接、线路传输及交换功能融为一体、并由统一网管系统操作的综合信息传送网络,是美国贝尔通信技术研究所提出来的同步光网络(SONET)。它可实现网络有效管理、实时业务监控、动态网络维护、不同厂商设备间的互通等多项功能,能大大提高网络资源利用率、降低管理及维护费用、实现灵活可靠和高效的网络运行与维护,因此是当今世界信息领域在传输技术方面的发展和应用的热点。除SDH技术以外,PON网络也以其可靠的网络传输性能被电信运营商所青睐,其中国际上普遍接受EPON和GPON两种PON技术,这也是电信界一直关心的问题。而随着SDH技术逐渐暴露出承载IP分组业务效率低下的问题,PTN(分组传送网)技术独特的优势,如基于连接的、支持多业务提供、电信级OAM和较低的成本优势,这些特性都使得PTN受到国内三大电信运营商等的关注。与之同时,中兴、贝尔等PTN设备提供商纷纷大力发展PTN设备以满足3G甚至LTE网络的传输需求。VPN(虚拟专用网络)是在传统专网难以满足企业对网络的灵活性、安全性、经济性等方面要求的基础上逐渐发展起来的,它是依靠Internet服务提供商和网络服务提供商在公共网络中建立的虚拟专用通讯网络。本文主要工作内容及贡献如下:介绍了光纤接入网提出的研究背景,从SDH、PON和PTN三种传输技术角度概述了光纤接入网的建设思路,并总结了光纤接入网的发展现状及意义。对VPN的平台架构和平台业务规划进行了全面的理论研究,包括业务接入方式及能力等。本文结合天津市城域网管道及光缆现状、大客户接入需求和当前传输技术,给出PON+VPN的组网建设方案,实现了天津市第一次采用高清(10M-100M)监控点进行道路和车辆监控。这改变了以前数据透传只能由SDH或者光缆裸纤承载开通的情况,为数据专线的开通提供了崭新的思路和解决方案,标志着新老传输技术的交替,以及传输网络与IP数据网络的融合已经进入了实质应用阶段。

李美[4](2012)在《低压电力线载波通信及组网方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通信已成为人们生产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而电力线载波PLC (Power Line Carrier)技术作为通信系统中的研究热点,倍受关注。随着电力通信系统的快速发展,供电网络普及完善,覆盖面积广,如何利用好普及广泛的电力线网络资源,并在电力线上传输可靠稳定高速的数据流,正受到越来越广泛关注和研究。当前,低压配电网作为分布广、用户多的能源传输网络,可随时使用的高速数字通信网络,低压电力网通常被认为是“最后1公里”互联网接入的理想解决方案。而利用低压电力线组建传输网络进行数据传输是近年来发展飞速的新型技术,受到IT界的广泛关注,成为通信领域又一研究热点。因此,研究低压电力载波通信的特点、原理以及数据的可靠传输对电力线载波的普及应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电力线载波研究领域广泛,应用前景可观,但由于电力线的衰减及噪声特性,其通信距离受限,通信质量及可靠性相对较差,基于此特点,本文将蚁群算法主要思想应用于电力线载波通信中,通过组建通信网络模型,对线路进行优化,提高通信可靠性及系统的抗干扰能力。本文概述了电力线载波通信发展历程,以及国内外在电力线载波通信方面的研究成果及现状。对电力线载波的通信标准分别进行了阐述,分析的各个标准的优缺点。对低压电力线载波通信网络设计进行了阐述,并对电力线通信协议设计、设备协调以及家庭网关进行了分析。本文分析了蚁群算法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点,对典型的蚁群算法进行了理论分析,将蚁群算法思想运用到电力线组网方式中,即通过蚁群算法对电力线载波路由进行优化,通过建立模型,分析蚁群算法在该路由优化求解方面的可行性,用Matlab进行仿真分析,从而得出结论,并对该算法在求解路由优化问题上的快速性和稳定性进行验证分析。本文主要针对国内电力线配电网的网络结构未知性,对组网方式在线路寻优和优化方面提供可行的方法。

刘强[5](2010)在《WDM-PON的接入方法及DBA算法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基于波分复用(WDM)技术的WDM-PON利用波分复用技术实现上行接入,能够提供更高的工作带宽,可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超大对称宽带接入。WDM-PON继承了PON的所有优点,又避免了PON中像ONU测距等技术难题,在网络管理以及系统升级性能方面它也具有明显优势。随着技术的进步,波分复用光器件的成本尤其是无源光器件的成本大幅度下降,质优价廉的WDM器件不断出现,WDM-PON技术将成为PON接入网一个可以预见的发展趋势,并有可能成为接入网的最终解决方案。WDM-PON接入骨干网的方法会直接影响接入网的网络性能,有必要对此进行研究。首先从理论上分析了两种不同接入法的网络架构的异同和网络性能的优劣。然后通过使用OPNET建立网络模型,分别对两种接入法进行了仿真分析。在不同的内部数据比例和不同的网络负载情况下,分别对两种网络的三种数据的时延进行了仿真比较。仿真结果显示,第二种接入方法能够比较好的降低网络数据时延,提高网络性能。WDM-PON的动态波长时隙分配算法,也是研究的热点之一,目前没有关于这方面的标准算法。因此首先分析了一种比较经典的动态波长时隙分配算法,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新的动态波长时隙分配算法。新的算法首先在每个固定周期开始的一段固定时间内为每一个ONU都提供一定的可变预设带宽,最后在剩下的时间内再进行动态波长时隙的分配。接着使用OPNET建立网络模型对两种算法进行了仿真比较,结果显示新的算法可以在对网络带宽利用率影响很小的前提下有效降低网络的数据时延,并且相对于第一种算法新的算法对于各ONU共享带宽的公平性有了一定提高。

吴广生[6](2009)在《无源光网络与电网络复合接入技术研究》文中提出无源光网络技术已成为构筑新宽带的基础技术,全业务基于IP承载,大容量能力、光铜一体的宽带接入技术已经成为固网接入的趋势。因此,开发多业务融合的兼容各种PON协议的无源光接入系统,并对铜缆接入技术进行创新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论文在国家“十一五”“863”计划项目基础上,围绕无源光网络和无源电网络技术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研究和技术创新,并详细阐述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主要内容如下:(1)在分析各种无源光网络技术的基础上,对无源光网络共性的拓扑与保护技术、FEC功能、TDM业务承载等关键技术进行了深入研究。在PON网络可靠性与长距离方面,创新性的提出了基于SOA光开关的突发式长距离光纤保护技术。(2)详细阐述了无源光接入系统的总体设计与产品实现。系统局端设备基于ATCA架构设计,大容量、多业务融合接入,兼容多种PON协议。系统在多业务融合接入、PON协议实现、长距离、光链路保护等方面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系统已经量产,并规模商用,各项技术指标国内领先。(3)研究了现有的同轴以太网技术,提出了一种上行基于MPCP协议的以太无源电网络技术方案,对其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相关关键技术进行了研究,并进行了系统建模仿真分析,对带宽分配算法仿真的结果和理论分析相符合。(4)采用创新的数据链路层技术,进行了无源电网络系统的设计,开发了系统原型样机,并给出了系统测试结果。该系统具有独创性和先进性,相关核心技术已申请发明专利。(5)对无源光网络技术进行了集成创新和应用创新,研究了小区驻地网应用中基于无源光网络系统的三网融合、网络视频监控、控制自动化等多业务融合的开放式集成系统架构,进行了集成系统开发并在某光纤智能小区项目中实施。

罗萱[7](2009)在《面向宽带IPTV业务的IP over optical层叠组播网络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电信运营商的三重播放业务架构中,IPTV被认为将成为下一个杀手级应用,在大量消耗互联网上可用带宽资源的同时推动未来网络的进一步发展。近年以来,在北美、欧洲以及亚太地区,许多运营商都宣布开始为用户提供IPTV业务。在IPTV系统中,组播技术因为能够优化网络的资源利用,对直播电视等典型业务提供良好的支持而起到关键的作用。在目前的网络中有三种最具代表性的组播方式:IP组播,应用层组播以及光组播。为了支持诸如IPTV等业务的可靠传输需要,国家高性能宽带信息示范网(3Tnet)采用了一种新的网络模型,IP over optical层叠组播网络模型。在层叠组播网络中,IP组播流通过光树在核心光网络中进行传输。相对于传统的IP组播,层叠组播网络能够提供严格的QoS保障以及具有良好的可扩展性。本文的主要内容是对IP over optical层叠组播网络中所遇到的一些技术问题进行研究。主要包括层叠组播网络的实现,静态业务模型下的多树组播流汇聚,动态用户行为下组播流汇聚问题的稳定性研究,网络拓扑未知条件下的组-树映射和层叠组播网络中的频道切换。本文的第一章是绪论,分析了IP over optical层叠组播网络技术的研究背景,概括了主要研究内容和方法。第二章主要集中于研究层叠组播网络中光组播的分布式控制问题。基于OIF UNI的基础上,我们对已有的信令协议作出扩展以支持点到多点的连接。同时,我们还研究了GMPLS框架下IETF为了支持组播连接做出的各种信令扩展。第三章研究了静态业务模型下的多树组播流汇聚。多树是指在IPTV系统中,一个频道可能同时被多个头端所提供,用户可以根据当前的网络状态选择不同的头端作为其收看频道的源节点。我们提出一个先分解后汇聚的启发式算法,将一个具有多头端的频道分解成多个具有单头端的新的组播会话。这样就把问题简化为单树组播流汇聚,进而获得优化的网络资源利用。第四章主要集中于动态用户行为下组播流汇聚问题的稳定性研究。对于IPTV等实时性要求很高的业务而言,任何光树的重构(包括光树路由的变化或汇聚的频道集合的变化)都可能导致大的频道切换时延甚至是业务中断,造成无法容忍的后果。因此,我们提出了组播流汇聚稳定性的概念以及数学定义。然后我们提出了一个两步的启发式算法来解决稳定性问题,同时获得尽量优化的网络资源利用。第五章中我们考虑的是拓扑未知网络条件下的组-树映射。以随机图网络模型为基础,我们通过数学推导得出网络带宽浪费阈值与组成员相似度之间的关系,进而使用组成员相似度作为判断条件进行组-树映射,解决了无法得知具体网络拓扑信息的问题。第六章讨论了层叠组播网络模型中传送IPTV等视频业务时的频道切换问题。首先,我们介绍基于传统IP组播的IPTV系统中所碰到的频道切换问题以及频道切换时延的构成。然后着重研究和分析了层叠组播网络中不同信令流程对频道切换时延造成的影响。最后,我们在实际网络中进行了实验,测量了不同信令流程所引入的网络时延,并参加了一次1040个并发用户的大规模测试来评估层叠组播网络对整体频道切换时延性能的影响。

忻力[8](2008)在《有线交互数字电视系统设计与系统负载均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研究的内容是基于有线电视网络的交互数字电视系统的解决方案和系统负载均衡。有线交互数字电视系统提供视频点播、时移电视、个人视频录像等交互电视业务,打造全新、主动、交互的电视观看方式。交互数字电视发展在我国刚刚起步,为了更好对现阶段交互数字电视系统的建设经验进行总结,并对系统扩容与新系统建设提供指导,本文选择有线交互数字电视系统作为研究课题。首先,本文较全面地介绍了当前国内外交互电视业务的发展情况,并对视频点播技术的发展现状予以归纳,阐明了在这样背景下建设交互数字电视系统并对其进行研究的意义。其次,本文通过引入实际案例全面探讨了有线交互数字电视系统从服务前端到客户终端的整体方案。本文又对有线电视网络视频点播的工作原理、系统的应用软件开放式架构、视频服务器系统方案多项关键技术进行了论述。然后,本文选择视频点播前端系统的负载均衡作为重点的研究对象,从视频点播请求调度算法和节目副本放置算法两方面进行分析。在点播请求调度算法中,本文提出了按负载权值作为处理单元(播出卡)的实际负载,设计了基本负载优先算法和改进负载优先算法;在节目调度算法中,本文又借鉴Zipf定律,以“80/20规则”建立了节目访问模型,并提出以点播率权值反映节目点播访问率,设计了节目副本放置算法。最后,本文采用理论分析与实验模拟的方式对基本负载优先算法和改进负载优先算法进行比较,分别从遍历次数与播出卡数量关系、遍历次数与负载率关系、负载标准差与负载率的关系进行分析。通过计算负载标准差,验证了两种算法都可以使系统达到负载均衡,其中改进负载优先算法的负载标准差略高于基本负载优先算法,但是它减少了遍历播出卡次数,提高了算法的性能。本文对节目副本放置算法也进行了理论推导。本文的意义在于,随着我国有线电视网络双向改造、数字电视平移不断深入,国内交互电视业务也不断发展,本文在总结现阶段交互电视系统建设经验的基础上,将为新建设的交互数字电视系统提供一定的指导。

邹君妮[9](2006)在《基于EPON的宽带接入网的QoS体系结构与实现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与传统的“尽力而为”服务相比,新涌现的IP应用(多媒体应用、组播应用等)的流量特点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它们不仅要求巨大的带宽,而且需要严格的端到端延迟保证。因此,仅仅依靠增加网络资源并不能完全满足这些新应用的服务质量要求,还需要新的服务方式,互联网结构本身也需要跟着改变,引入能够支持QoS的一些机制。作为端到端QoS实现的一种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重点研究了宽带接入网的QoS体系结构及其实现机制。考虑到以太无源光网络(Ethernet PON)融合以太网技术的简单性、光纤传输的高带宽性以及点到多点的PON传送方式,已经成为下一代宽带接入网的发展方向,本文的研究都是基于EPON这一系统传输平台展开的。全文的主要内容由四部分组成,具体如下:第一部分介绍了IP QoS的两种服务模型以及相应的实现机制,针对IntServ服务适合网络规模小、服务质量要求高的边缘网络的特点,提出了在EPON中采用IntServ模型实现端到端QoS的构想,并设计出面向IntServ的包含管理平面、控制平面和传输平面的EPON QoS整体架构。然后围绕该架构中三个核心模块(资源预留、分组调度和带宽分配)的功能实现铺开全文内容。首先是EPON上资源预留的实现。虽然EPON的协议IEEE 802.3ah是在IEEE 802.3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点对多点的主从结构融入了不同于以太网的新特点,为此,本文根据EPON结构的特殊性,对以太网上资源预留的许可控制协议(SBM协议)进行了改进,提出了在EPON上支持SBM的资源预留方案(SOEP方案),其中包括了诸如管理网段的界定、DSBM设备的选择、逐跳路径的建立等问题的解决方案。同时,将面向单个会话的RSVP状态刷新转变为面向LLID的组刷新,并引入确认和重传机制进一步减小消息丢失率。仿真实验不仅证实了SOEP方案的可行性,而且表明了组刷新方式在信令开销和消息丢失率方面的优异性能。第二部分是面向IntServ EPON的分组调度算法的研究。首先介绍了LR服务器理论和RP服务器理论,总结出分组调度算法与端到端延时大小的关系。然后指出在融合实时和非实时业务的IntServ网络中,无论采用何种分组调度算法(帧

刘光华[10](2005)在《影响CM信号的噪声、削波及反向通路设置原则的改进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双向有线电视网络开展交互式数据业务时,通常会遇到反向通路噪声过大导致通信过程中断线频繁的情况。传统的解决方法如提高工程质量、在反向通路中加大量的滤波器等都不能很好的解决这一问题,这些传统方法将信号与反向噪声割裂开来讨论,忽略了信号与反向噪声相互作用的关系以及不同的反向通路设置方法对二者的影响。反向噪声的来源广泛,分类复杂,若对影响CM信号的噪声进行一般化处理,可抽象出平坦加性高斯白噪声与固定载波噪声两大类,在实验链路中逐渐变化噪声的幅值与影响频点,可发现工作频带内噪声功率的变化才是影响通道S/N、Ping docsis成功率的直接原因,而工作频带外的噪声一般不会对通道指标产生影响。通过激活CM工作临界状态,分析各类信号引起激光器削波的具体特征,可确定CM信号类单载波削波的特点,由此产生对基于激光器噪声功率比NPR值的传统每Hz功率分配法决定反向通路CM工作电平的反思,并找到确定激光器CM工作电平范围以及相应的通路调试改进方法:1)最大分配网络损耗及CM最大发射电平决定单位增益点工作电平;2)通过载波削波电平确定CM信号在激光器处的工作电平范围;3)通过链路固有最大增益决定光接收机输出电平以及光接收机到CMTS的分配损耗值。对传统方法与改进方法设置链路的S/N、C/N等指标的对比,验证了改进方法的实践效果。改进方法的应用简化了HFC网络反向通路的设置理论与日常维护效率,增强CM信号抵抗噪声的能力。在上述基础上,建议对GY/T180-2001 HFC网络上行传输物理通道技术规范中的载波/汇集噪声比、上行传输路由增益差、上行最大过载电平等指标做修订,并应用FTP使CM与CMTS之间实时通信产生的上行数据包作实时测量反向通路C/N的信号源,使反向通路的RF指标具有可测性,因此使修订后的规范具有更有效的推广价值。

二、HFC接入网上行传输通道均衡性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HFC接入网上行传输通道均衡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新一代绿色TWDM-PON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绿色网络的研究意义
        1.1.1 通信网络的能耗现状和趋势
        1.1.2 绿色光通信网络
        1.1.3 绿色接入网络
    1.2 无源光网络的发展
        1.2.1 无源光网络的发展
        1.2.2 无源光网络的标准化进程
        1.2.3 无源光网络的复用技术
        1.2.3.1 时分复用PON(TDM PON)
        1.2.3.2 波分复用PON(WDM PON)
        1.2.3.3 光码分复用PON(OCDMA PON)
        1.2.3.4 正交频分复用PON(OFDM-PON)
        1.2.3.5 TWDM-PON系统
    1.3 无源光网络的能耗研究
        1.3.1 无源光网络节能技术标准化现状
        1.3.2 无源光网络节能技术综述
    1.4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和创新点
    1.5 本论文的结构安排
    参考文献
第二章 TWDM-PON系统中ONU迁移机制
    2.1 TWDM-PON的研究背景和研究现状
    2.2 TWDM-PON的具体结构及其关键技术
    2.3 TWDM-PON OLT绿色方案研究
    2.4 ONU迁移机制以及注册策略
        2.4.1 ONU迁移机制
        2.4.2 ONU注册策略研究
    2.5 ONU迁移机制的性能分析
        2.5.1 ONU在线工作模型的定义
        2.5.2 ONU迁移机制性能分析
    2.6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基于TWDM MULTIPLE PON系统的波长重定位机制
    3.1 MULTIPLE PON系统的研究背景和研究现状
    3.2 TWDM MULTIPLE PON的结构及其关键技术
    3.3 波长重定位机制
    3.4 TWDM MULTIPLE PON系统结构和波长重定位步骤
    3.5 波长重定位机制性能分析
        3.5.1 波长重定位机制性能分析模型
        3.5.2 波长重定位机制性能分析结论
    3.6 本章总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TWDM PON系统ONU动态分组节能方案
    4.1 无源光网络系统ONU绿色方案的研究背景和研究现状
    4.2 ONU能耗模型
    4.3 TWDM-PON系统中ONU动态分组节能机制
    4.4 性能分析
    4.5 本章总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总结和展望
    5.1 工作总结和创新点
    5.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缩略语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已授权或公开的发明专利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致谢

(2)有线电视网双模终端资源管理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图目录
表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1.4 本文内容安排
第2章 相关研究综述
    2.1 引言
    2.2 终端资源管理研究综述
        2.2.1 多任务操作系统的任务调度模型
        2.2.2 普通数字电视终端的资源管理模型
        2.2.3 开放式软件架构
        2.2.4 智能电视终端的资源管理模型
        2.2.5 终端资源管理模型的比较和归纳
    2.3 HFC接入网及其资源管理技术综述
        2.3.1 HFC接入网概述
        2.3.2 HFC接入网中的QAM资源管理
第3章 基于连续效用子集的终端资源分配算法
    3.1 引言
    3.2 相关研究
        3.2.1 资源分配模型
        3.2.2 启发式算法分析
    3.3 连续效用子集
    3.4 启发式资源分配算法的改进
        3.4.1 离散效用拐点
        3.4.2 T-HEU算法
        3.4.3 时间复杂度分析
        3.4.4 离散效用拐点的存在性
    3.5 残留资源分配算法
    3.6 仿真结果分析
        3.6.1 T-HEU算法的仿真
        3.6.2 残留资源分配算法仿真
    3.7 多资源分配算法在资源管理框架中的应用
        3.7.1 不使用虚拟内存情况下的资源分配
        3.7.2 使用虚拟内存情况下的资源分配
    3.8 小结
第4章 效用Max-min公平准则及其算法的研究
    4.1 概述
    4.2 引言
    4.3 原始Max-min公平分配算法分析
        4.3.1 注水法
        4.3.2 快速max-min公平分配算法
    4.4 广义max-min与加权max-min公平
        4.4.1 广义max-min公平
        4.4.2 加权max-min公平
    4.5 效用max-min公平准则及其算法的相关研究
        4.5.1 效用max-min公平分配准则
        4.5.2 UMM公平分配算法的相关研究
    4.6 高精确度的UMM公平分配算法设计
        4.6.1 问题模型
        4.6.2 算法设计
        4.6.3 算法复杂度分析
        4.6.4 算法精确度分析
        4.6.5 仿真结果分析
    4.7 小结
第5章 HFC接入网带宽分配机制的研究
    5.1 概述
    5.2 研究背景
    5.3 面向业务效用公平性的带宽分配机制
        5.3.1 算法模型
        5.3.2 频点选择算法
        5.3.3 单频点带宽调整
        5.3.4 仿真结果分析
    5.4 面向终端间公平性的带宽分配机制
        5.4.1 设计目标
        5.4.2 终端间公平分配机制
        5.4.3 单个终端的多业务之间的带宽分配
        5.4.4 仿真结果分析
    5.5 网络带宽分配与终端资源管理的适配
    5.6 单调谐器终端的数据通道适配机制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它研究成果

(3)光接入网络GPON+VPN传输模式的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接入网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接入网概论
    2.1 接入网的基本概念
        2.1.1 接入网在电信网中的位置
        2.1.2 接入网的特点
    2.2 接入网的分类
    2.3 接入网的功能结构
    2.4 接入网的分层模型
    2.5 接入网支持的接入类型
第三章 光纤接入网
    3.1 概述
        3.1.1 光纤接入网的结构
        3.1.2 光纤接入网应用类型
        3.1.3 光纤接入网设备
    3.2 SDH接入技术
        3.2.1 SDH技术研究背景
        3.2.2 SDH传输原理和特点
        3.2.3 SDH信号帧结构
        3.2.4 SDH信号的复用
        3.2.5 SDH的网络结构和网络保护机理
    3.3 PON原理及关键技术
        3.3.1 PON网络结构
        3.3.2 PON网络组成
        3.3.3 PON组网应用
    3.4 EPON技术
        3.4.1 EPON的层次模型
        3.4.2 EPON的工作原理
        3.4.3 EPON的技术特点
    3.5 GPON技术
        3.5.1 GPON系统结构
        3.5.2 GPON技术特点
    3.6 PTN技术
        3.6.1 PTN的发展
        3.6.2 PTN的优势
        3.6.3 PTN的分类
第四章 虚拟专用网络(VPN)
    4.1 VPN概述
        4.1.1 VPN的基本特征
        4.1.2 二层VPN
        4.1.3 VPN的主要设备和参数
    4.2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西青交管局专网方案
    5.1 工程概况
    5.2 城域网现状
        5.2.1 管道及光缆线路总体现状
        5.2.2 传输系统现状
        5.2.3 IP城域网现状
    5.3 天津移动大客户接入建设模板
        5.3.1 总体思想
        5.3.2 接口模式的选择
        5.3.3 接入网网络结构的选择
        5.3.4 不同业务类型的接入网建设方案
    5.4 各种接入技术的对比分析
        5.4.1 SDH、PTN、PON技术对比
        5.4.1.1 SDH和PON技术对比
        5.4.1.2 PTN和PON技术对比
        5.4.2 EPON和GPON技术对比
        5.4.2.1 EPON和GPON的OAM技术比较
        5.4.2.2 EPON和GPON的互通性技术比较
    5.5 接入网建设方案
        5.5.1 建设方案
        5.5.2 设备选型说明
        5.5.3 方案总结说明
参考文献
致谢

(4)低压电力线载波通信及组网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电力线载波通信的研究意义
    1.2 电力线载波研究现状
        1.2.1 国外电力线载波发展概况
        1.2.2 国内电力线载波发展概况
    1.3 本论文主要内容
第二章 电力线载波通信标准
    2.1 电力线载波通信标准概述
        2.1.1 系统规范标准及其内容
        2.1.1.1 HomePlug
        2.1.1.2 G.hn
        2.1.1.3 IEEE P1901
        2.1.1.4 HD-PLC
        2.1.1.5 PRIME
        2.1.2 电磁干扰的标准及其内容
    2.2 我国电力线载波通信标准发展状况
第三章 低压电力线载波通信网络设计
    3.1 电力线通信协议的设计
        3.1.1 协议模型分析
        3.1.2 低压电力线载波通信协议设计
        3.1.3 MAC层结构
    3.2 设备协调
        3.2.1 耦合技术
        3.2.2 用户端设备
        3.2.3 局端设备
    3.3 基于电力线的家庭网关
第四章 蚁群算法
    4.1 蚁群算法基本原理
    4.2 蚁群算法主要特点
        4.2.1 蚁群算法的优点
        4.2.2 蚁群算法的缺点
    4.3 蚁群算法的框架与步骤
    4.4 典型蚁群算法理论分析
第五章 基于蚁群算法的电力线通信组网方法
    5.1 低压配电网通信仿真模型
        5.1.1 低压配电网网络拓扑结构及特点
        5.1.2 低压电力线载波通信的仿真拓扑模型
    5.2 基于蚁群算法的PLC组网
    5.3 组网路由算法的抗毁性分析
        5.3.1 线路受干扰时的算法抗毁性分析
        5.3.2 节点发生故障时的算法抗毁性分析
    5.4 对实验的进一步讨论
    5.5 结论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硏究成果
致谢

(5)WDM-PON的接入方法及DBA算法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现代通信网的发展概况
    1.2 宽带光纤接入网的发展概况
        1.2.1 宽带接入网的现状
        1.2.2 宽带接入网的发展趋势
    1.3 无源光网络
        1.3.1 无源光网络的简介
        1.3.2 无源光网络的分类
    1.4 本文的主要工作与安排
第二章 WDM-PON 基本原理
    2.1 WDM-PON 的系统结构
    2.2 WDM-PON 的工作原理
        2.2.1 ONU 波长固定的WDM-PON
        2.2.2 波长共享的WDM-PON
        2.2.3 ONU 无色WDM-PON
    2.3 WDM-PON 核心问题分析
        2.3.1 OLT 光源的选择
        2.3.2 波分复用器的选择
        2.3.3 ONU 光源的选择
        2.3.4 波长监控
    2.4 WDM-PON 接入骨干网的方法
        2.4.1 第一种接入法
        2.4.2 第二种接入法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网络仿真及其结果
    3.1 OPNET MODERLER 简介
    3.2 仿真网络介绍
        3.2.1 仿真网络网络域介绍
        3.2.2 各种数据包简介
        3.2.3 仿真网络节点域介绍
        3.2.4 网络主要节点进程
    3.3 仿真结果及其分析
        3.3.1 仿真说明
        3.3.2 仿真结果分析说明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动态波长时隙分配算法及仿真
    4.1 主要的动态时隙波长分配算法
    4.2 一种经典的动态时隙波长分配算法
    4.3 新的动态波长时隙分配算法
    4.4 仿真结果及其分析
        4.4.1 仿真说明
        4.4.2 节点进程对比
        4.4.3 仿真结果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本文的贡献
    5.2 进一步研究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及硕士研究生期间的研究成果

(6)无源光网络与电网络复合接入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无源光网络技术
    1.2 FTTx接入模式
    1.3 多网融合与小区智能化
    1.4 本论文研究内容和章节安排
2 无源光接入系统关键技术研究
    2.1 无源光网络系统结构
    2.2 拓扑和保护技术研究
    2.3 FEC功能研究
    2.4 TDM业务承载研究
    2.5 本章小结
3 无源光接入系统设计与实现
    3.1 系统总体设计
    3.2 局端设备设计与实现
    3.3 用户端设备设计与实现
    3.4 SOA保护器的设计与长距离PON研究
    3.5 系统性能和测试结果
    3.6 本章小结
4 以太无源电网络关键技术研究
    4.1 以太无源电网络系统结构
    4.2 物理层技术研究
    4.3 MAC层技术研究
    4.4 无源电网络系统仿真
    4.5 本章小结
5 以太无源电网络的设计与实现
    5.1 系统总体设计
    5.2 硬件设计与实现
    5.3 软件设计与实现
    5.4 系统测试结果
    5.5 本章小结
6 基于无源光网络的多网融合接入应用研究
    6.1 体系结构研究
    6.2 三网融合业务应用研究
    6.3 网络视频监控应用研究
    6.4 现场总线控制技术应用研究
    6.5 智能小区应用实例
    6.6 本章小结
7 全文总结
    7.1 论文总结
    7.2 下一步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附录2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相关成果目录
附录3 缩写词表

(7)面向宽带IPTV业务的IP over optical层叠组播网络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符号与缩略语说明
第1章 绪论
    1.1 IPTV 的兴起
        1.1.1 IPTV 业务的定义
        1.1.2 IPTV 的业务类型
        1.1.3 IPTV 系统体系架构
        1.1.4 IPTV 业务特性及需求
    1.2 组播技术的分类和应用
        1.2.1 网络层组播
        1.2.2 应用层组播
        1.2.3 物理层组播
    1.3 高性能宽带信息网(3TNET)
    1.4 论文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参考文献
第2章 IP over optical 层叠组播网络.
    2.1 引言
    2.2 IP over optical 层叠组播网络模型
    2.3 OIFUNI 的光组播扩展
        2.3.1 信令协议扩展
        2.3.2 原型描述
        2.3.3 实验结果
    2.4 G MPLS 协议的光组播扩展
        2.4.1.A SON 控制平面和RSVP-TE
        2.4.2 组播信令协议
        2.4.3 实验
    2.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3章 多树问题的组播流汇聚
    3.1 引言
    3.2 组播流汇聚
    3.3 相关工作
        3.3.1 组播业务疏导
        3.3.2 汇聚组播
        3.3.3 静态业务模型下单树问题的组播流汇聚
    3.4 静态业务模型下多树问题的组播流汇聚
    3.5 数学定义
    3.6 启发式算法
        3.6.1 分解算法
        3.6.2 汇聚算法
        3.6.3 复杂度分析
    3.7 仿真结果与分析
    3.8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4章 组播流汇聚问题的稳定性研究
    4.1 引言
    4.2 组播流汇聚的稳定性问题
        4.2.1 问题描述
        4.2.2 数学描述
        4.2.3 简单示例
    4.3 频道关联性
    4.4 启发式算法
        4.4.1 频道选择
        4.4.2 路由
        4.4.3 复杂度分析
    4.5 仿真结果与分析
    4.6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5章 基于组成员相似度的组-树映射算法
    5.1 引言
    5.2 组-树映射问题
        5.2.1 问题描述
        5.2.2 网络模型
        5.2.3 现有研究
    5.3 组成员相似度
        5.3.1 算法思想
        5.3.2 随机图网络
    5.4 组-树映射算法
    5.5 仿真结果与分析
    5.6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6章 层叠组播网络中的频道切换
    6.1 引言
    6.2 频道切换
    6.3 层叠组播网络结构以及信令流程
        6.3.1 网络架构
        6.3.2 信令流程
        6.3.3 多域模型
    6.4 实验环境以及结果
        6.4.1 实验环境
        6.4.2 实验结果
    6.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未来展望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附录-工程实践

(8)有线交互数字电视系统设计与系统负载均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引言
    1.1 交互电视发展背景
    1.2 我国交互电视业务发展现状
    1.3 国外视频点播业务发展现状
    1.4 研究内容与本文的章节安排
第二章 视频点播技术现状
    2.1 视频点播技术研究现状
    2.2 有线交互电视与IPTV
    2.3 IPQAM方式视频点播技术的优势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交互数字电视系统端到端方案
    3.1 业务数据分析
    3.2 系统组成
        3.2.1 前端系统
        3.2.2 网络传输系统
        3.2.3 用户终端系统
    3.3 系统总体设计思想
    3.4 交互电视系统一个实际案例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交互数字电视系统关键技术
    4.1 视频点播技术的工作原理
        4.1.1 MPEG-2 传输流
        4.1.2 复用与解复用原理与应用
        4.1.3 RTSP命令扩展
        4.1.4 视频点播工作流程
    4.2 前端系统应用软件开放式架构
        4.2.1 交互数字电视系统开放性
        4.2.2 关键业务流程分析
        4.2.3 应用软件平台模块框架图
        4.2.4 应用软件平台接口框架图
        4.2.5 交互数字电视系统开放架构的比较
    4.3 视频服务器方案
        4.3.1 存储技术
        4.3.2 基本SAN视频服务器系统
        4.3.3 镜像SAN视频服务器系统
        4.3.4 RAID平方视频服务系统
        4.3.5 系统有效存储空间计算
        4.3.6 系统容错性计算
        4.3.7 系统升级性分析
        4.3.8 结论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前端系统负载均衡设计
    5.1 视频点播前端系统结构
        5.1.1 系统结构图与组成
        5.1.2 视频点播请求流程
        5.1.3 点播调度策略对负载均衡的影响
        5.1.4 节目存储策略对负载均衡的影响
        5.1.5 小结
    5.2 点播请求调度算法
        5.2.1 设计目标
        5.2.2 负载信息获取机制
        5.2.3 负载因子选择
        5.2.4 几种调度算法案例
        5.2.5 调度算法中负载权值计算
        5.2.6 基本负载优先算法设计
        5.2.7 改进负载优先算法设计
        5.2.8 调度器上存储信息设计
    5.3 节目调度算法
        5.3.1 视频点播前端系统负载均衡形态
        5.3.2 节目放置策略的设计目标
        5.3.3 节目访问模型
        5.3.4 节目点播率权值的计算
        5.3.5 节目副本放置算法
        5.3.6 调度器上存储信息设计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算法性能分析
    6.1 遍历次数与播出卡数量关系
    6.2 遍历次数与负载率关系
    6.3 负载标准差与负载关系
    6.4 考虑节目副本放置的系统负载均衡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总结与展望
    7.1 本文工作回顾
    7.2 成果及意义
    7.3 存在的问题及进一步的工作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9)基于EPON的宽带接入网的QoS体系结构与实现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 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宽带接入网技术的发展
    1.3 链路层的QoS 技术
    1.4 本文的主要内容及研究成果
第二章 EPON QoS 体系架构的研究与资源预留的实现
    2.1 互联网的QoS 服务模型与实现机制
    2.2 端到端QoS 体系结构
    2.3 EPON 的QoS 体系结构
    2.4 小结
第三章 面向 IntServ 的区分优先级的分组调度算法
    3.1 分组调度算法概述
    3.2 LR 服务器与RP 服务器
    3.3 典型的分组调度算法
    3.4 区分优先级的分组调度架构(ISS)
    3.5 小结
第四章 动态带宽分配算法的研究
    4.1 MPCP 协议
    4.2 动态带宽分配
    4.3 支持QoS 的动态带宽分配
    4.4 新算法的提出
    4.5 小结
第五章 综合业务光纤到户接入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5.1 FTTH 的发展历程与最新进展
    5.2 EPON 核心MAC 控制器芯片的设计
    5.3 综合业务光纤到户EPON 接入平台的系统设计
    5.4 小结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作者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项目
博硕士学位论文同意发表声明

(10)影响CM信号的噪声、削波及反向通路设置原则的改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引言
    1.1 概述
    1.2 HFC 网络反向噪声的分类及其现场特征
    1.3 反向通路中噪声的统计分析方法
        1.3.1 CM---CMTS 之间数据通信参数的网络特征分析
        1.3.2 反向噪声监测系统根据噪声状况进行分类告警[6]
        1.3.3 噪声分析中的误区
    1.4 反向通路提高对噪声的抵抗力的关键问题
    1.5 论文各部分主要工作
第二章 反向通路一般性噪声影响CM 的实验分析
    2.1 单载波噪声对上行CM 信号的影响试验
    2.2 平坦加性高斯白噪声对上行CM 信号的影响试验
第三章 NPR 曲线、各类信号引起激光器削波的特征以及抑制削波的方法
    3.1 选择激光器的决定性参考指标噪声功率比NPR 值
    3.2 判定激光器削波的测试方法以及各类信号引起激光器削波的具体特征
    3.3 各类噪声引起激光器削波后对CM 工作状态的影响
        3.3.1 8MHz 单载波引起激光器削波后,C/N 及CM 信号电平的变化
        3.3.2 CM 信号引起激光器削波后,通路的C/N 及 CM 信号电平的变化
        3.3.3 平坦加性高斯白噪声引起激光器削波后C/N 及CM 电平的变化
    3.4 各类信号引起具体激光器削波的峰值功率电平的确定
        3.4.1 SG2000 等三种型号的激光器噪声功率比NPR 值确定
        3.4.2 SG2000、SG1000、BTN 的激光器单载波、CM 信号削波功率
    3.5 入激光器的CM 信号工作电平范围的确定以及判断、抑制削波的方法
        3.5.1 入激光器的CM 信号工作电平范围的确定
        3.5.2 判断激光器削波的方法
        3.5.3 抑制削波的方法
第四章 确定激光器CM 工作电平范围以及相应的通路调试改进方法
    4.1 传统方式下反向通路调试中三个电平的设置
    4.2 基于提高CM 信号C/N 的改进方法下反向通路调试中三个电平的设置
    4.3 两种设置方法的RF 指标比较
    4.4 对每HZ 功率分配法应用在反向通路设置中的反思
    4.5 两种设置链路的方法产生RF 指标差异的数理特性分析
    4.6 改进后的反向通路电平设置步骤
    4.7 通过链路对称调整抑制噪声的维护方法
第五章 反向通路中需要修订的观点
    5.1 激光器噪声功率比NPR 值、反向通路C/N、CM 信号S/N(MER)
    5.2 反向均衡及新建网络楼栋放大器以下分配网络损耗控制问题
    5.3 对GY/T180-2001 HFC 网络上行传输物理通道技术规范中载波/汇集噪声比、上行传输路由增益差等指标测量方法及数值商榷意见
        5.3.1 载波/汇集噪声比
        5.3.2 上行传输路由增益差
        5.3.3 标称上行端口输入电平
        5.3.4 上行最大过载电平
第六章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声明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四、HFC接入网上行传输通道均衡性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新一代绿色TWDM-PON关键技术研究[D]. 杨红阳. 上海交通大学, 2015(02)
  • [2]有线电视网双模终端资源管理关键技术研究[D]. 王皓轮.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12(01)
  • [3]光接入网络GPON+VPN传输模式的研究与应用[D]. 李岩. 北京邮电大学, 2012(03)
  • [4]低压电力线载波通信及组网方法研究[D]. 李美. 兰州大学, 2012(09)
  • [5]WDM-PON的接入方法及DBA算法的研究[D]. 刘强. 电子科技大学, 2010(04)
  • [6]无源光网络与电网络复合接入技术研究[D]. 吴广生. 华中科技大学, 2009(11)
  • [7]面向宽带IPTV业务的IP over optical层叠组播网络技术研究[D]. 罗萱. 上海交通大学, 2009(04)
  • [8]有线交互数字电视系统设计与系统负载均衡研究[D]. 忻力. 上海交通大学, 2008(S2)
  • [9]基于EPON的宽带接入网的QoS体系结构与实现机制研究[D]. 邹君妮. 上海大学, 2006(01)
  • [10]影响CM信号的噪声、削波及反向通路设置原则的改进研究[D]. 刘光华. 清华大学, 2005(08)

标签:;  ;  ;  ;  ;  

HFC接入网上行传输通道平衡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