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虚拟仪器技术的水质监测仪设计

基于虚拟仪器技术的水质监测仪设计

一、基于虚拟仪器技术的水质监测仪的设计(论文文献综述)

王一[1](2020)在《智慧城市视角下的海绵城市建设与运行管理研究 ——以洛阳市为例》文中认为近年来,我国各城市中供水不足、暴雨内涝、水体污染等问题频发。建设海绵城市,使用其“存、渗、净”功能能够有效解决上述问题,同时,促进城市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建设智慧化海绵城市,使用传感器采集降雨量、水位、流量等相关数据,并进行实时上传、筛选等处理,利用相关模型进行分析,实现内涝预警、积水点治理、海绵城市建设成果评估等功能,并进行可视化展示,使政府、企业、公民和社会都能参与其中,从根本上改变海绵城市管理模式,优化其运行机制,提升城市雨水管理的效率和质量。本文以整体性治理理论、城市信息化理论、最佳管理措施等理论为基础,将海绵城市与智慧城市的概念结合,从而提出智慧化海绵城市的概念、特征及智慧化海绵城市建设体系的构建思路和过程。本文首先分析影响智慧化海绵城市的因素,包括地形条件及城市建设现状、气候及水文条件、市政排水系统现状、地面透水性及海绵工程建设现状及城市信息化建设现状等,进而总结出建设工作中现存的问题,将解决问题作为目标建设智慧化海绵工程,建立实时监测管理系统并提出海绵城市智慧化管理措施。本文应用DEM数据、RS和GIS技术、SWMM模型和二三维联动技术,从水系、绿地系统、排水系统、雨水资源化利用系统和城市地块分类海绵化建设等五个方面对智慧化海绵工程专项建设方法进行阐述,介绍了海绵城市实时监测管理系统的主要功能和系统结构,从调度指挥、申报审批、事务管理、成果评估、资金管理等方面提出信息共享化、自动化、智能化的海绵城市管理措施。本文进一步从系统硬件设计、运行环境建设、基础数据库建设、城市地块分类海绵化建设方法等方面对智慧化海绵城市建设的相关技术进行分析。最后,根据前文提出的智慧化海绵城市建设体系,以洛阳市为例进行案例分析,分析洛阳市智慧化海绵城市建设的影响因素,总结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洛阳市历史遗址留存较多和已经具备数字城管平台的特点,提出智慧化海绵工程专项建设方法和管理措施。

吴文周,张宇,苏奋振[2](2019)在《基于虚拟现实的远海岛礁地理环境物联网监测系统设计与实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针对远海岛礁生态环境监测与保护无法满足环境要素实时监测与智能处置需求,在分析现有环境要素感知与智能危机应对技术的基础上,融合虚拟现实和物联网技术,研发了远海岛礁地理环境实时监测系统。该系统依据传感器类型设计存储表格,以支持多源异构传感器数据统一组织与管理;利用物联网技术采集远海岛礁水体、土壤、气象、植被等地理环境数据,实现了感知数据的无线传输、接入与远程数据存储;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在远海岛礁三维场景建模的基础上,实现了场景漫游与互操作,并结合物联网技术实现了虚实一体化的智能感应设备的远程控制。基于该系统,管理人员不仅能获取远海岛礁实时地理环境数据,还能远程操作智能感应设备(如植被浇灌水阀),解决了以往需要人工往返岛礁的管理问题,有效地提高了工作效率。

胡建章[3](2019)在《水面无人艇集群及其控制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海洋空间中水面及水下作业任务逐渐向复杂化、规模化方向发展,特别是无人智能集群式海洋军事作业任务是今后海洋军事行动模式的重要发展方向,水面无人艇集群作为海洋智能机器人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凭借其海-空界面运行的优势,充当了立体化海洋空间的关键节点。本文旨在研制开发一套水面无人艇集群系统,主要围绕系统总体方案设计、无人艇及其集群控制、系统软件设计、系统调试与试验等方面展开研究。综合分析系统的控制需求,对系统的总体控制方案进行设计,包括动力分系统、通信分系统、导航定位分系统以及控制分系统设计。系统采用集中式的控制架构,组建无线局域网实现岸站与各艘无人艇之间的通信,实时动态载波相位差分技术保证了无人艇的精准导航与定位,实现了无人艇的手动遥控、定点镇定、航迹跟踪及集群作业等功能。针对无人艇的定点镇定与航迹跟踪问题,从欠驱动无人艇的水平面运动数学模型出发,在极坐标系中建立跟踪误差的动态模型,并通过虚拟导航艇的“协助”行为,实现了水面无人艇航迹跟踪与定点镇定的一体化控制。引入一阶滑模微分器,解决了虚拟控制量求导引起项数膨胀的问题。仿真结果表明,无人艇航迹跟踪效果显着,并能在预期位置自动停泊。针对无人艇的集群控制问题,采用改进的虚拟结构控制策略,将无人艇的集群控制转化成各艘无人艇与虚拟结构中的对应点之间跟踪误差的镇定,通过改变虚拟结构的几何形状,实现无人艇的队形变换。针对实际航行过程中的环境干扰及无人艇速度等不确定问题,设计了自适应控制律及状态观测器,最终实现了基于状态重构的水面无人艇集群鲁棒自适应控制。仿真对比验证了本文控制律的优越性,具体表现为:无人艇集群能够很好的实现协同航行,且不依托自身的航速信息,并能够对干扰进行自适应补偿,展现出较强的鲁棒性与较为明显的实用价值。在上述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开展软件设计工作,主要包括系统监控软件、电子导航地图软件、无人艇控制软件以及它们之间的通信设计。搭建无人艇集群试验平台,并进行调试与试验,验证了本文设计的水面无人艇集群系统的有效性与可行性。

谢易成[4](2019)在《水质监测平台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指明水质在线监测系统是由现代传感器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和通信网络组成的综合在线自动监测网络。现有的水质监测系统大都注重水质数据监测,而忽略了通过检测得到的水质数据的资源属性与数据价值的进一步挖掘。本文设计并实现了一个水质监测数据平台,能够对检测的水质数据进行清洗,保证数据质量,进行监测数据的可视化与可疑数据预警,为相关决策提供支持。本文设计的水质监测平台主要分为两个部分——数据采集系统与数据处理分析系统。数据采集系统主要是通过选择合适的水质检测仪器,利用Modbus通信协议及互联网技术把监测的水质数据传输到上位机,进而利用网络把监测数据从上位机传输到部署在腾讯云上的数据服务器上。数据处理分析系统采用Admin LTE框架、Layer jQuery弹出层插件、blade模板、PHP等技术进行开发,利用InfluxDB时间序列数据库进行水质监测数据的存储。采用均值法、拉格朗日插值及线性回归拟合线插值等数值插值方法对监测未能得到的水质数据或异常值进行插补、清洗,以保证监测数据的质量,利用百度ECharts可视化工具对监测数据进行可视化处理,进而运用固定阈值法、窗口趋势法等相关数学模型及消息队列完成对监测到的可疑数据的报警。平台通过部署,利用实验监测数据及从国家环境监测总站获取的相关水质监测数据进行了数据采集点地图标注、可选插值方法的缺失值及异常值插补、监测数据可视化与可设定报警规则的可疑监测数据报警等功能测试,平台运行正常,得到了相关数据分析处理结果,并对超标数据进行了报警提示。

祁兴普[5](2018)在《淡水养殖水质电化学快速检测方法及硬件开发》文中提出本文以纳米材料构建了丝囊霉菌和Cu2+电化学传感器,并开发了一种以水温、pH值、溶解氧、电导、氨氮、丝囊霉菌和Cu2+为检测参数的智能型水质分析检测系统,用于养殖水质的分析检测。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通过将丝囊霉菌抗体(3gJC9)固定到石墨烯纳米金纳米复合半胱胺单分子膜修制成无标记的免疫生物传感器,并对丝囊霉病原体的检测条件进行了优化。优化后的检测参数如下:修饰电极在0.20μg/mL抗体溶解液中浸泡90 min,免疫反应的相互作用时间10 min。该方法丝囊霉浓度线性相关范围从0.2到4μg/mL,检测限为309 ng/mL。通过在实际水样中进行加标检测,回收率在0.941.1之间,满足水产养殖用水中丝囊霉菌的检测需求。2.合成了一种Ag-Pd双金属纳米颗粒复合材料,利用Ag-Pd双金属纳米颗粒构建了养殖用水中Cu2+检测的电化学探头。研究了采用微分脉冲吸附溶出伏安法(DPAdSV)检测水产养殖用水中Cu2+的可行性并优化了检测条件。结果表明:当在玻碳电极(GCE,Φ=3.0 mm)上涂抹Ag-Pd含量为1.0mg/mL的DMF分散液制成Ag-Pd/GCECu2+传感器,在富集电位为-1.5 V,富集时间为15min,缓冲液pH=9.0的条件下,采用DPAdSV法在-0.30.3V范围电位扫描(步进电位:4 mV;脉冲幅度:0.05 V),在Cu2+标准液检测中其线性范围为1.535μmol/L,检测限为0.3μmol/L,与以报道的Cu2+检测电极相比,具有较低的检测线、检测限和稳定性。Ag-Pd/GCE传感器检测水中Cu2+对养殖用水中的As2+、Zn2+、Fe2+和Pb2+有较强的抗干扰能力,采用外标法检测养殖用水的水样中的Cu2+浓度与ICP-OES检测方法相比RSD%在6%以内。3.以Arduino开源硬件为工具,对移动水质检测平台的硬件和软件进行了设计,搭建了水温、pH值、溶解氧、电导、氨氮、丝囊霉菌和Cu2+7参数智能型水质分析检测平台,系统由传感器节点、蓝牙节点、汇聚节点、本地存储中心以及网络服务等组成,通过网络方式将本地检测平台采集到的数据传送到服务器平台,为后期的数据分析和诊断奠定了基础。对传感器进行了温度修正后,经实际养殖水样检测,平台新增的水温、pH值、溶解氧、电导和氨氮的检测数据与已有国标检测方法相比,其相对误差分别小于±0.5%、±0.2%、±1%、±0.5%和±0.5%,其精确度分别小于1%、1%、1.5%、0.3%和1.5%,试验结果满足养殖水质的检测需求。4.利用7参数智能型水质监测仪对养殖水质T、pH、DO、NH3-N、K和Cu2+等参数进行了连续采集,对水质参数进行了协方差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探讨个参数间的相关性及对养殖水质的影响,从生物量的相互作用的角度分析个参数变化的内在原因。以与BOD5显着相关的T、pH、DO、NH3-N和Cu2+等5个参数为因变量,对比了多元线性回归法(MLR)和Levenberg-Marquardt反向传播神经网络(LM-ANN)分别对BOD5进行软测量的可行性,结果显示:LM-ANN的建模方法可有效实现对BOD5的软测量,当选用T、pH、DO、NH3-N和Cu2+5参数为输入层参数,隐含层单元数为8,输出层参数为BOD5时,LM-ANN模型的预测精度最佳,拟合值与实测值相关系数可达0.964,该模型可作为水产养殖用水的BOD5估算的一种软测量方法。5.讨论了采用时间序列法对pH、DO、NH3-N、Cu2+和K等5个参数进行预警的可行性,通过时序图和自相关检验,5个参数构成的序列具有平稳性,可用时间序列进行预警。研究采用Matlab数据处理软件,搭建了NAR神经网络,通过对历史水质数据进行学习,经过调整神经元隐藏层个数和延迟阶数来训练优化模型参数。结果表明:pH的预警模型最佳隐层个数为12、最佳延迟阶数5时,预测值的RSME为4.85×10-6,相关系数为0.995;DO的预警模型最佳隐层个数为12、最佳延迟阶数4时,预测值的RSME为9.83×10-6,相关系数为0.993;NH3-N的预警模型最佳隐层个数为8、最佳延迟阶数6时,预测值的RSME为7.91×10-5,预测相关系数为0.998;K的预警模型最佳隐层个数为13、最佳延迟阶数7时,预测值的RSME为8.55×10-4,预测相关系数为0.999;Cu2+的预警模型最佳隐层个数为10、最佳延迟阶数4时,预测值的RSME为9.43×10-5,预测相关系数为0.998。对比训练好的NAR神经网络模型对5 d内水质参数进行预测,结果表明,未来3 d的预测数据与检测数据具有较强的相关性和精度。利用预测到未来3 d的pH、DO、NH3-N、Cu2+和K拟合BOD5,结果显示,采用2 d的预测值拟合BOD5具有较高的准确度,可利用预测到的pH、DO、NH3-N、Cu2+和K 5个参数对BOD5进行预警。

徐建伟[6](2018)在《吸油材料性能测试系统设计及应用》文中提出随着海上石油生产和运输的发展,全球石油及石油产品泄漏事故发生频繁。这不仅会造成资源浪费,而且会污染海洋及海岸生态环境,甚至危害人体健康,因此溢油处理成为全球热点问题。吸附材料的吸附作为溢油应急处理的主要方法之一,环保高效的吸油材料的研究日益受到重视。吸油材料研制过程中性能测试尚无自动测试系统,只能完成简单的稳态吸附性能实验;同时也不能测试环境因素对吸附性能测试的影响。为了定量分析吸油材料的吸油性能,观察吸油材料吸收液体质量的连续变化情况,需开发一种检测吸油材料连续吸收液体质量变化的装置,为吸油材料研制提供设备支持。本文基于ASTM F726吸附材料性能测试标准,将虚拟仪器测试技术应用于吸油材料性能测试,设计了吸油材料性能自动测试系统。自动测试系统包括环境因子监测系统、反应控制系统、自动称重系统和配液系统四部分。环境因子监测系统主要由温度、pH、电导率传感器和数据采集卡构成,利用上位机实现了反应槽温度、pH、电导率的实时控制;反应控制系统由反应槽、加热管、制冷器、搅动泵、电磁阀和液位传感器构成,实现了反应槽温度控制和反应溶液的混合;自动称重系统由步进电机、步进电机控制器和分析天平构成,实现了步进电机的控制和吸油材料的自动称重;配液系统由配液罐和蠕动泵构成,实现了溶液的配置和传送。此外自动测试系统具备数据存储功能,能将吸油材料性能测试所得数据存储到计算机。通过改性苎麻吸油材料性能的测试验证,该系统实现了吸附材料性能测试的自动化,提高了吸附材料性能测试的精度;并且利用自动测试系统可以改变实验温度、电导率、pH值等,完成了不同环境条件下改性苎麻材料的吸附性能测试。

刘现,林营志,陈敏,李传辉[7](2017)在《多通道水质监测仪的设计与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了满足福清现代农业示范园鱼类繁育基地鱼类养殖生产过程中水质多参数实时并行数据采集与监测的需求,开发了一套多参数、多通道并行的水质监测仪,实现了水质数据查询、自动监测、密码修改、报警记录、数据记录、组件检测、传感器校准、恢复出厂设置等功能。该仪器投入使用后,运行稳定,人机界面友好,操作便捷,能够满足鱼类养殖水质多参数实时并行数据采集的要求,具有实时性、可靠性以及较高的监测效率。

徐光涛[8](2016)在《科学探究学习中技术使能的作用空间与效果研究》文中提出近百年来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科学教育范式也发生了多次改变,总体上呈现了从“知识取向”到“探究取向”的转变。从各国官方发布的科学教育标准和指导框架等报告中可以发现,让学生开展科学探究学习已成为世界各国科学教育的主旋律。然而,诸多研究表明,我国科学教育实践中探究学习开展的情况并不乐观,普遍存在探究形式化、学生主动性不够、探究情境真实性不足等一系列问题,从而制约了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和提升。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及其在教育领域的普及和推广,特别是虚拟仿真技术的日益成熟,在某种程度上能够化解探究学习开展的困难和障碍,使课堂环境下难以实施的探究学习活动得以实施,从而提升探究学习的效果。本论文研究的核心内容是科学教育中技术如何使能探究学习开展及其主要影响,论文从文献分析、理论建构到实证研究,层层递进,逐步细化,围绕以下四个主要的研究问题: (1)科学教育中探究学习的内涵是什么?(2)探究学习中技术使能的作用空间(功能范畴)何在?(3)典型探究学习环境是如何设计的,其功能特点与使用效果如何?(4)虚拟世界如何使能探究学习的开展,以及对学习结果的影响如何?论文首先对科学教育中的探究学习相关理论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包括探究学习的定义和特征、典型模式、探究层次与一般过程要素,综述了相关实证研究状况和研究发现,并分析了我国基础教育中探究学习开展的实践困境。其次,在对信息技术教学价值思考的基础上,提出了技术使能的探究学习的定义和内涵,并在相关学习理论的指导下分析了探究学习中技术使能的作用空间。进而,采用案例研究的方法对国内外已有的探究学习环境案例及其研究成果进行了调研和分析,并在案例分析的基础上优化了探究学习中技术使能的作用空间模型。最后,鉴于国内缺乏虚拟世界使能的探究学习实证研究,本研究针对Omosa虚拟世界使能的探究学习,采用混合研究的方法在S市两所中学开展了为期1年半的实证研究。研究分为第一轮探索性研究(T中学)和第二轮正式研究(L中学),通过课堂观察、访谈等形式收集质性数据,通过问卷收集量化数据。研究聚焦于虚拟世界使能的科学探究学习开展的方式,以及学生在科学探究能力、知识建构和科学态度三个维度上的学习产出及其影响因素。通过对Omosa课程实施过程的回顾和思考,基于人类学视角的情境学习理论,笔者认为,虚拟世界使能的探究学习本质上是学生在科学探究实践活动中合法的边缘性参与。Omosa虚拟世界为课堂中的科学探究实践创设了真实且有意义的问题情境和探索空间,学生可以在虚拟世界中漫游探索,观察、调查以获取数据。科学探究知识涉及到科学探究能力的形成与发展,属于默会知识的范畴。在Omo sa课程中,学生的探究学习发生在Omosa岛上的科学探究实践中,随着“学生科学家”角色的不断变化,通过实践逐渐领会和掌握科学探究默会知识,从而实现探究能力的提升。教师作为科学探究实践共同体的一员,适时地提供脚手架能够帮助学生克服开放式探究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从而提高探究学习产出。就虚拟世界使能的探究学习产出而言,通过数据分析发现:(1)在探究能力提升方面,通过对科学探究问卷前后测数据的配对T检验发现,使用Omosa虚拟世界的实验班在科学探究过程和要素的理解上得分有显着性提高(t=3.11,df=49,p=.003)。问卷内容涉及科学家和科学研究工作、研究假设、实验设计、观察和推论、科学测量、实验设计与假设检验的关系、科学研究结果图表表达等方面的题目。通过散点图与相关分析发现,学生在基于Omosa的探究学习过程中的自我效能感会影响学生对个入学习情况的自我评价,但相关程度并不显着;自我效能感与学生探究能力提升之间呈现出一定的负相关;学生的学业成绩与自评分数之间不存在明显的相关关系,与学生探究能力变化之间也没有明显的相关性。然而,部分常规课程中的“学困生”,在基于Omosa虚拟世界的探究学习过程中表现出很高的学习积极性,在前后测科学探究问卷得分的变化上反映出了他们良好的学业表现。(2)在知识建构方面,Omosa探究课程的学习内容是围绕生态系统这个主题展开的,问卷调查结果和学生作业反映出Omosa探究课程有助于学生对生态系统相关科学知识的建构。(3)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研究数据还显示,Omosa探究课程有利于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科学家的科学实践活动,养成良好的科学态度。

刘骏[9](2016)在《传感器技术在海洋水质检测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21世纪我国沿海海域水体污染日趋严重,为充分利用海洋资源发展海洋经济,建设海洋强国,国家管理部门近年来重点对海洋水体水质实时检测和海量信息实时处理技术进行重点研究与攻关,以实时获得准确评价海洋水体质量的数据,实现海水水质的实时综合性检测并做出决策,提高对海洋资源综合性利用、海洋污染预警,以及海洋生态环境保护能力。本文分析了国内外水质传感器技术的发展及研究现状,提出了基于传感器技术和虚拟仪器技术的海洋水质检测系统。围绕相关工作,本文分为六个部分进行论述:第一部分阐述本文研究的背景及意义。简单介绍了国内外水质传感器技术的发展及研究现状。第二部分对海洋水质基本参数溶解氧、PH值、电导率量以及温度的定义、常规检测方法等内容作了详细的介绍。第三部分结合海洋水质的特殊性、技术水平发展的先进性、测量的精确性等原则完成传感器的选型,并详细论述了传感器的检测原理和相关技术参数。第四部分对数据采集传输系统的设计原则和硬件组成进行研究,详细介绍了各水质参数数据采集的硬件设备和NI9219数据采集卡,设计出了基于NI9219数据采集传输系统;第五部分选定LabVIEW作为开发平台,基于LabVIEW平台开发海洋水质检测的数据采集系统,对软件功能要求、总体构架和结构设计进行研究,从数据采集、处理、存储三部分子模块进行软件开发;第六部分完成海洋水质检测系统的实验调试工作,验证系统的可行性、稳定性和可靠性。本文设计的海洋水质检测系统经过调试实验,取得了满意的效果。本文的设计方法和思路也为今后丰富系统功能,增加检测参数等研究奠定了基础。经进一步的完善后,本系统可广泛应用于化工、环保、食品以及供水等领域,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陈召村[10](2016)在《基于LabVIEW的图形化嵌入式系统开发技术研究》文中认为随着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变得越来越智能化。“智慧城市”、“智能交通”等概念的相继提出都离不开嵌入式技术的飞速发展。嵌入式技术的应用开发已然成为当前社会的热门行业。然而,当前绝大多数的嵌入式开发语言都是基于文本编程方式的C或C++语言。这种编程方式一方面对编程人员的要求比较高,另一方面在项目开发时效率比较低,开发时间长。基于这些原因,用图形化编程语言LabVIEW开发嵌入式的方法越来越受到工程师们的青睐。由于NI公司并没有自己的基于LabVIEW的嵌入式开发硬件平台,所以本文重点介绍了一种LabVIEW for ARM嵌入式技术开发方法。通过这个方法工程师可以将LabVIEW随意移植到各种ARM芯片平台,然后用图形化编程语言进行嵌入式开发。本课题首先分析了虚拟仪器和LabVIEW for ARM嵌入式移植的研究背景和发展意义。然后查阅了将LabVIEW移植到ARM芯片的相关的资料,研究了LabVIEW的嵌入式模块开发工具包以及软件架构,对LabVIEW的文件架构进行认真的研究和总结,参阅了STM32芯片系列的相关资料。最后提出了把LabVIEW2012版本移植到STM32芯片的具体方案和后续的嵌入式硬件开发方法。文章主要提出了一种新的研究方法,并以设计的STM32F107芯片的硬件开发板为基础详细的阐述了移植过程和开发方法。主要包括LabVIEW和Keil之间工具链的新的整合方法、修改Keil uVison工程文件、创建GPIO管脚的Elemental I/O节点等工作,当然这其中还涉及到各种配置文件的修改和重新编写工作,以及嵌入式硬件功能开发的过程。文章试图通过将LabVIEW移植到STM32F107VC芯片中这一实例的详细介绍来提出一套完整的LabVIEW for ARM嵌入式开发思路和流程,为开发人员提供更多的帮助。

二、基于虚拟仪器技术的水质监测仪的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基于虚拟仪器技术的水质监测仪的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1)智慧城市视角下的海绵城市建设与运行管理研究 ——以洛阳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1.4.1 研究内容
        1.4.2 创新点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
2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海绵城市的概念
        2.1.2 智慧城市的概念
        2.1.3 智慧化海绵城市的概念
        2.1.4 智慧化海绵城市的特征
    2.2 智慧化海绵城市相关理论基础
        2.2.1 整体性治理理论
        2.2.2 城市信息化理论
        2.2.3 最佳管理措施
        2.2.4 低影响开发模式
        2.2.5 雨水利用及雨洪管理体系
3 智慧化海绵城市建设体系构建
    3.1 智慧化海绵城市建设体系构建思路
        3.1.1 分析智慧化海绵城市建设影响因素
        3.1.2 分析海绵城市建设现存问题
        3.1.3 建设智慧化海绵工程
        3.1.4 建立海绵城市实时监测管理系统
        3.1.5 提出海绵城市智慧化管理措施
        3.1.6 智慧化海绵城市建设体系结构图
    3.2 智慧化海绵工程专项建设方法
        3.2.1 应用DEM数据的水系专项建设方法
        3.2.2 应用RS与GIS技术的绿地系统专项建设方法
        3.2.3 应用GIS与 SWMM的排水系统专项建设方法
        3.2.4 应用SWMM模型的雨水资源化利用专项建设方法
        3.2.5 应用二三维联动技术的城市地块分类海绵化建设方法
    3.3 海绵城市实时监测管理系统
        3.3.1 系统主要功能
        3.3.2 系统结构
    3.4 海绵城市智慧化管理措施
        3.4.1 成立信息共享的综合监控指挥中心
        3.4.2 采用线上申报与审批方式
        3.4.3 使用手机APP实现事务移动管理
        3.4.4 结合多源数据自动评估海绵城市建设成果
        3.4.5 应用SAP财务模块管理建设资金
4 智慧化海绵城市相关运用管理技术分析
    4.1 实时监测管理系统硬件设计
        4.1.1 数据采集模块
        4.1.2 通信模块
        4.1.3 设备安装方式
    4.2 实时监测管理系统运行环境建设
        4.2.1 基础软件平台
        4.2.2 网络平台
        4.2.3 信息安全防范体系
    4.3 实时监测管理系统基础数据库建设
        4.3.1 数据来源
        4.3.2 数据库建设标准
        4.3.3 数据更新标准
    4.4 应用二三维联动技术的城市地块分类海绵化建设方法
        4.4.1 住宅区海绵化建设方法
        4.4.2 公共及商业用地海绵化建设方法
        4.4.3 工业及物流仓储用地海绵化建设方法
        4.4.4 城市道路海绵化建设方法
5 洛阳市智慧化海绵城市实践分析
    5.1 洛阳市智慧化海绵城市建设影响因素
        5.1.1 地势条件及城市建设现状
        5.1.2 气候及水文条件
        5.1.3 市政排水系统现状
        5.1.4 地面透水性及海绵工程建设现状
        5.1.5 城市信息化建设现状
    5.2 洛阳市智慧化海绵城市建设现存问题
        5.2.1 历史遗址及地下限制因素较多
        5.2.2 现状绿地及水系调蓄能力有限
        5.2.3 缺乏后期维护
        5.2.4 现行管理制度与政策不完善
        5.2.5 资金筹措难度大
    5.3 洛阳市智慧化海绵工程专项建设方法
        5.3.1 应用DEM数据的洛阳市水系专项建设方法
        5.3.2 应用RS与GIS技术的洛阳市绿地系统专项建设方法
        5.3.3 应用GIS和 SWMM的洛阳市排水系统专项建设方法
        5.3.4 应用SWMM模型的洛阳市雨水资源化利用专项建设方法
    5.4 洛阳市海绵城市智慧化管理措施
        5.4.1 结合数字城管平台成立海绵城市综合监控指挥中心
        5.4.2 结合多源数据自动评估洛阳市海绵城市建设成果
        5.4.3 应用三维虚拟技术结合遗址保护与海绵城市建设工作
        5.4.4 应用SAP财务模块管理洛阳市海绵城市建设资金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洛阳市中心城区现状积水点类型及位置详情
附录 B 洛阳市海绵城市试点区城市水系提升改造工程
附录 C 洛阳市城市水系提升改造工程概算总表
作者简介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2)基于虚拟现实的远海岛礁地理环境物联网监测系统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1 系统需求分析
2 系统总体设计
    2.1 总体架构设计
    2.2 数据库设计
    2.3 系统功能设计
        2.3.1 三维场景漫游模块
        2.3.2 岛礁综合状态显示模块
        2.3.3 在线监测与预警模块
        2.3.4 远程智能控制模块
        2.3.5 查询与分析模块
    2.4 开发与运行环境
3 系统关键技术
    3.1 三维场景建模技术
    3.2 服务发布技术
    3.3 Web三维技术
4 系统实现
5 结论与讨论

(3)水面无人艇集群及其控制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1.3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2 水面无人艇集群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2.1 引言
    2.2 动力分系统
    2.3 通信分系统
    2.4 导航定位分系统
    2.5 控制分系统
    2.6 本章小结
3 水面无人艇数学建模与航迹跟踪控制
    3.1 引言
    3.2 欠驱动无人艇非线性数学模型的建立
    3.3 无人艇航迹跟踪与定点镇定一体化控制
    3.4 一阶滑模微分器
    3.5 仿真试验
    3.6 本章小结
4 水面无人艇集群控制
    4.1 引言
    4.2 基于虚拟结构的无人艇集群控制
    4.3 无人艇集群的鲁棒自适应控制
    4.4 基于状态重构的无人艇集群控制
    4.5 仿真试验
    4.6 本章小结
5 系统软件设计
    5.1 引言
    5.2 系统监控软件
    5.3 电子导航地图软件
    5.4 无人艇控制软件
    5.5 本章小结
6 系统调试与试验分析
    6.1 引言
    6.2 试验平台的搭建
    6.3 系统调试
    6.4 湖面试验
    6.5 本章小结
7 总结与展望
    7.1 全文总结
    7.2 课题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4)水质监测平台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1.3 论文主要工作与结构
2 系统架构分析与设计
    2.1 系统结构方案设计
    2.2 系统功能设计
        2.2.1 数据采集系统设计
        2.2.2 数据处理
    2.3 本章小结
3 数据采集系统设计
    3.1 水质分析仪器的选择
    3.2 所用传感器节点
        3.2.1 传感器节点技术指标
        3.2.2 传感器节点水质测量原理
    3.3 系统通信实现
        3.3.1 通信流程
        3.3.2 通信模式
    3.4 本章小结
4 数据处理与分析
    4.1 数据清洗
        4.1.1 数据质量分析
        4.1.2 数据预处理
    4.2 数据分析
        4.2.1 数据可视化
        4.2.2 数据报警
    4.3 本章小结
5 水质监测平台实现与测试
    5.1 平台软件设计
        5.1.1 系统开发、运行环境配置
        5.1.2 软件总体架构
        5.1.3 数据库选择
    5.2 平台功能测试
        5.2.1 监测点管理
        5.2.2 数据分析
    5.3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项目与发表的论文

(5)淡水养殖水质电化学快速检测方法及硬件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养殖水质检测与食品安全
    1.2 养殖水质检测方法研究现状
        1.2.1 试纸法
        1.2.2 光谱分析法
        1.2.3 电化学传感器水质检测
    1.3 淡水养殖水质检测平台与评价体系的研究现状
        1.3.1 淡水养殖水质检测平台研究现状
        1.3.2 数据处理方法的研究
        1.3.3 物联网技术的应用
    1.4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1.5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鱼感染丝囊霉病原体电化学免疫检测方法的研究
    2.1 免疫传感器工作原理
        2.1.1 免疫传感器的分类
        2.1.2 抗体的固定方法
        2.1.3 免疫传感器的阻抗分析
    2.2 试验方法和过程
        2.2.1 试剂
        2.2.2 仪器
        2.2.3 菌丝蛋白质定量方法
        2.2.4 石墨金/玻碳电极(G-AuNPs/GCE)的制备
        2.2.5 抗原
        2.2.6 自组装单层膜(SAM)的制备
        2.2.7 抗体偶联
        2.2.8 阻抗测量
    2.3 结果与讨论
        2.3.1 G-AuNPs/GCE电极的制备
        2.3.2 G-AuNPs/GCE免疫传感器抗原结合工艺
        2.3.3 孵育时间对电极阻抗值的影响
        2.3.4 抗体浓度对电阻抗值的影响
        2.3.5 抗原和抗体反应时间对电阻抗值的影响
        2.3.6 pH值对传感器的阻抗值的影响
        2.3.7 传感器G-AuNPs/SAM-Ab-BSA/GCE效果评价
        2.3.8 丝囊霉生物传感器组内和组间精确度试验
        2.3.9 免疫传感器对实际水样中的丝囊霉检测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银钯合金Cu~(2+)离子电化学检测方法的研究
    3.1 溶出伏安法的基本原理
    3.2 试验方法和过程
        3.2.1 试剂
        3.2.2 试验仪器
        3.2.3 氯化铜(CuCl_2)储备液和磷酸缓冲液制备
        3.2.4 Ag-Pd纳米合金制备
        3.2.5 电极制备
        3.2.6 DPAdSVs曲线的测定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Ag-Pd纳米合金合成
        3.3.2 裸电极、Ag-Pd/GCE示差脉冲伏安响应
        3.3.3 Ag-Pd纳米合金膜厚度对溶出峰的影响
        3.3.4 溶液pH值对10μmol/LCu~(2+)示差脉冲伏安响应影响
        3.3.5 富集时间对示差脉冲伏安响应的影响
        3.3.6 富集电位的对电流峰值的影响
        3.3.7 Ag-Pd/GCE电极标准曲线、检测限和稳定性试验
        3.3.8 Ag-Pd/GCE干扰试验
        3.3.9 实体水样分析结果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7参数智能型水质监测仪设计
    4.1 传感器选择
        4.1.1 pH计
        4.1.2 电导率电极
        4.1.3 溶氧电极
        4.1.4 电化学免疫传感器
        4.1.5 Cu~(2+)电极
        4.1.6 氨氮电极
    4.2 硬件设计
        4.2.1 pH调理电路
        4.2.2 电导率调理电路
        4.2.3 溶解氧调理电路
        4.2.4 化学免疫传感器调理电路
        4.2.5 Cu~(2+)电极调理电路
        4.2.6 氨氮气敏电极调理电路
        4.2.7 温度传感器选型
        4.2.8 蓝牙传输
    4.3 软件设计
        4.3.1 蓝牙通信
        4.3.2 温度传感器的设备连接
        4.3.3 节点软件设计
        4.3.4 检测中心软件设计
    4.4 传感器温度修正
        4.4.1 pH电极标定
        4.4.2 电导率标定
        4.4.3 溶解氧电极标定
        4.4.4 化学免疫传感器标定
        4.4.5 Cu~(2+)电极定标
        4.4.6 氨气敏电极标定
    4.5 探头准确度和精度测试
        4.5.1 温度准确度和精度测试
        4.5.2 pH探头准确度和精度测试
        4.5.3 溶解氧(DO)准确度和精度测试
        4.5.4 电导率准确度和精度测试
        4.5.5 氨氮(NH_3-H)准确度和精度测试
        4.5.6 丝囊霉准确度和精度测试
        4.5.7 Cu~(2+)离子准确度和精度测试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养殖水质参数实时检测与分析
    5.1 水质参数采集与处理方法
    5.2 养殖水质7参数协方差分析
    5.3 养殖水质参数的主成分分析
    5.4 主成分的含义分析
    5.5 BOD_5软测量方法的研究
        5.5.1 多元线性回归法(MLR)
        5.5.2 Levenberg-Marquardt反向传神经网络(LM-ANN)法拟合法
        5.5.2.1 Levenberg-Marquardt反向传神经网络(LM-ANN)参数设置
        5.5.2.2 5日生化需氧量(BOD_5)非线性拟合试验
        5.5.2.3 BOD_5模型拟合检验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基于NAR神经网络水质参数预测的研究
    6.1 水质参数采集与处理方法
    6.2 水质参数平稳性检验
        6.2.1 时序图检验
        6.2.2 自相关图检验
    6.3 NAR神经网络原理和方法
        6.3.1 水质参数预测模型的NAR神经网络建立原理
        6.3.2 预测模型搭建流程
        6.3.3 网络相关参数配置
    6.4 NAR模型预测水质参数的应用分析
        6.4.1 NAR模型预测pH、DO、NH3-N、Cu~(2+)和K等5参数可行性分析
        6.4.2 NAR模型预测水质参数预测精度检测
        6.4.3 NAR神经网络模型对5d内水质参数预测能力分析
    6.5 利用3d内水质参数预测值估算BOD
    6.6 模型在检测平台上的应用
    6.7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DO、NH_3-N、Cu~(2+)和K5参数ACF和PACF检验
附录B: DO、NH_3-N、Cu~(2+)和K5参数NAR神经网络性能检验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6)吸油材料性能测试系统设计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1.1 溢油危害
        1.1.2 溢油处理
    1.2 吸油材料性能测试研究
        1.2.1 吸油材料性能测试指标
        1.2.2 吸油材料性能测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3 虚拟仪器国内外应用现状研究
    1.4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第二章 吸油材料性能测试设计方案
    2.1 吸油材料性能测试内容及方法
        2.1.1 吸附性能的测定
        2.1.2 保油性能的测定
        2.1.3 吸油动力学的测定
        2.1.4 温度、电导率以及pH对吸油材料吸油性能的影响测定
    2.2 吸油材料性能测试系统设计原则及功能
        2.2.1 系统设计原则
        2.2.2 系统设计的功能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吸油材料性能测试系统硬件设计
    3.1 硬件总体设计
    3.2 环境因子监测系统
        3.2.1 数据采集
        3.2.2 pH及电导率监测
        3.2.3 温度监测
    3.3 反应控制系统
        3.3.1 液位控制系统
        3.3.2 温度控制系统
    3.4 自动称重系统
        3.4.1 称量方式选择
        3.4.2 自动称重
    3.5 配料系统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吸油材料性能测试系统软件设计
    4.1 LabVIEW语言概述
        4.1.1 概述
    4.2 系统登录模块
    4.3 环境因子监测模块软件设计
        4.3.1 串口通信
        4.3.2 数据采集子程序设计
        4.3.3 温度、pH及电导率采集及显示
    4.4 反应控制模块软件设计
        4.4.1 反应溶液控制
        4.4.2 温度控制
    4.5 自动称重模块软件设计
        4.5.1 步进电机控制
        4.5.2 称重控制
    4.6 数据存储模块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系统应用测试
    5.1 吸油材料性能测试
        5.1.1 静态条件下吸油材料性能测试
        5.1.2 环境变化对吸油材料性能影响测试
    5.2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7)多通道水质监测仪的设计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硬件设计
    1.1 外观设计
    1.2 管道设计
    1.3 电气控制
2 软件设计
    2.1 数据查询
    2.2 自动监测
    2.3 密码修改
    2.4 报警记录
    2.5 数据记录
    2.6 组件检测
    2.7 传感器校准
    2.8 恢复出厂设置
3 实现结果
4 结论

(8)科学探究学习中技术使能的作用空间与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选题缘由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问题
    1.3 研究方法
    1.4 研究价值与意义
    1.5 核心概念界定
    1.6 本论文结构
第2章 探究学习理论溯源与实践反思
    2.1 探究和科学探究
    2.2 探究学习的定义和特征
    2.3 科学探究学习的典型模式、探究层级与一般过程要素
    2.4 相关实证研究概述
    2.5 我国基础教育中探究学习开展的实践困境
第3章 科学探究学习中技术使能的作用空间
    3.1 信息技术与教学方式的转变
    3.2 技术使能的探究学习
    3.3 技术使能的探究学习的理论基础
    3.4 科学探究学习中技术使能的作用空间
    3.5 警惕教学实践中的技术失能
第4章 技术使能的探究学习案例分析
    4.1 案例研究概述
    4.2 基于万维网的网络探究学习
    4.3 基于虚拟实验的探究学习
    4.4 基于虚拟世界的探究学习
    4.5 数字化学习空间内的探究学习
    4.6 基于移动手持设备的户外探究学习
    4.7 案例总结与启示
第5章 虚拟世界使能的探究学习实证研究设计与实施
    5.1 研究情境
    5.2 第一轮探索性研究及其发现
    5.3 第二轮正式研究的设计与实施
第6章 实证研究结果与讨论
    6.1 虚拟世界使能的探究学习过程与学习体验
    6.2 虚拟世界对学生探究能力的影响
    6.3 自我效能感与学生自评情况
    6.4 探究学习表现与学生学业表现之间的关系
    6.5 总结与讨论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7.1 研究总结与创新点
    7.2 研究局限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Omosa科学探究学生指导手册
附录2:Omosa科学探究项目家长知情同意书
附录3:科学探究问卷
附录4:自我效能感问卷调查
附录5:Omosa探究学习学习体验调查问卷
附录6:Omosa探究学习学生自评表
附录7:Omosa项目质性数据编码索引
附录8:“观察与推论”课堂互动情况
攻读博士期间的科研成果
后记

(9)传感器技术在海洋水质检测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水质检测传感器研究现状
        1.2.2 国内水质检测传感器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内容与结构安排
第二章 海水水质参数
    2.1 海水PH测量
        2.1.1 PH概述
        2.1.1.1 PH值的影响因素
        2.1.1.2 PH值的分布变化
        2.1.2 PH测量
    2.2 海水溶解氧测量
        2.2.1 溶解氧概述
        2.2.2 溶解氧的测量方法
    2.3 海水电导率
        2.3.1 电导率概述
        2.3.2 电导率测量
    2.4 海水温度测量
        2.4.1 海水温度概述
        2.4.2 温度测量方法
第三章 传感器的选型
    3.1 PH传感器原理及选型介绍
    3.2 溶解氧传感器原理及选项介绍
    3.3 电导率传感器原理及选型
    3.4 温度传感器原理及选型
第四章 数据采集传输硬件组成
    4.1 数据采集传输硬件设计原则
    4.2 数据采集传输硬件结构框图
    4.3 传感器信号采集及处理
        4.3.1 PH传感器信号采集及处理
        4.3.2 溶解氧传感器信号采集及处理
        4.3.3.电导率传感器信号采集及处理
    4.4 数据传输硬件设计
        4.4.1 NI9219数据采集卡简介
        4.4.2 NI9219数据采集卡校准
第五章 数据采集传输系统软件设计
    5.1 LABVIEW简介
        5.1.1 LabVIEW程序的基本组成
        5.1.2 LabVIEW选板模块介绍
    5.2 数据采集系统软件设计方案
    5.3 数据采集程序设计
        5.3.1 NI MAX
        5.3.2 数据采集子程序设计
    5.4 数据处理模块设计
        5.4.1 数字滤波
        5.4.2 曲线拟合
    5.5 数据存储模块程序设计
第六章 系统调试与实验
    6.1 实验定标
        6.1.1 溶解氧定标
        6.1.2 PH定标
    6.2 海洋水质检测系统调试
        6.2.1 硬件系统组装调试
        6.2.2 软件程序调试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10)基于LabVIEW的图形化嵌入式系统开发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发展现状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
    1.4 论文结构安排
第2章 图形化嵌入式开发技术综述
    2.1 图形化编程技术简介
        2.1.1 虚拟仪器简介
        2.1.2 LabVIEW语言概述
    2.2 LabVIEW for ARM概述
        2.2.1 LabVIEW for ARM软件架构
        2.2.2 LabVIEW for ARM移植工具包简介
    2.3 图形化嵌入式开发过程概述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硬件开发平台的设计
    3.1 硬件开发平台介绍
    3.2 STM32F107VC概述
    3.3 主控模块电路
        3.3.1 电源电路
        3.3.2 JTAG/SWD调试下载接口
        3.3.3 GPIO接口资源设计
        3.3.4 USB接口电路
        3.3.5 存储电路设计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LabVIEW for ARM嵌入式移植过程
    4.1 移植过程综述
    4.2 整合芯片在LabVIEW和Keil之间的工具链
        4.2.1 LabVIEW支持芯片分类
        4.2.2 整合STM32芯片在LabVIEW和Keil之间的工具链
    4.3 修改Keil uVison工程模板
        4.3.1 创建基于LM3S8962的Keil uVison工程
        4.3.2 修改基于LM3S8962的Keil uVison工程
        4.3.3 修改基于STM32F107VC的Keil uVison工程模板
    4.4 创建Elemental I/O节点
        4.4.1 配置芯片及管脚信息
        4.4.2 添加执行Ⅵ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系统移植验证实验
    5.1 GPIO实验
        5.1.1 硬件准备
        5.1.2 程序编写及成果展示
    5.2 DAC实验
    5.3 两种编程语言的比较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研究生期间发表的专利
附表

四、基于虚拟仪器技术的水质监测仪的设计(论文参考文献)

  • [1]智慧城市视角下的海绵城市建设与运行管理研究 ——以洛阳市为例[D]. 王一. 沈阳建筑大学, 2020(05)
  • [2]基于虚拟现实的远海岛礁地理环境物联网监测系统设计与实现[J]. 吴文周,张宇,苏奋振. 热带地理, 2019(05)
  • [3]水面无人艇集群及其控制方法研究[D]. 胡建章. 华中科技大学, 2019(01)
  • [4]水质监测平台的设计与实现[D]. 谢易成. 湖南师范大学, 2019(01)
  • [5]淡水养殖水质电化学快速检测方法及硬件开发[D]. 祁兴普. 江苏大学, 2018(02)
  • [6]吸油材料性能测试系统设计及应用[D]. 徐建伟. 天津理工大学, 2018(11)
  • [7]多通道水质监测仪的设计与应用[J]. 刘现,林营志,陈敏,李传辉. 中国农学通报, 2017(21)
  • [8]科学探究学习中技术使能的作用空间与效果研究[D]. 徐光涛. 华东师范大学, 2016(05)
  • [9]传感器技术在海洋水质检测中的应用研究[D]. 刘骏. 大连海洋大学, 2016(12)
  • [10]基于LabVIEW的图形化嵌入式系统开发技术研究[D]. 陈召村. 山东大学, 2016(02)

标签:;  

基于虚拟仪器技术的水质监测仪设计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