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交通事故绿色通道”患者的护理

急诊“交通事故绿色通道”患者的护理

一、急诊“交通事故绿色通道”患者的护理(论文文献综述)

何淑榴[1](2021)在《创伤中心建立对严重创伤患者救治水平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严重创伤是临床常见的危急症,主要是由于交通事故、暴力以及高处坠落等外部原因导致,具有病情危急、复杂且发展快等特点[1]。严重创伤患者若不及时进行急救,可能会出现失血性休克、心脏压塞等,威胁到患者的生命安全。而如何提高严重创伤患者的救治成功率,降低病死率与伤残率一直是临床急救工作者思考的重要课题[2]。以往在对严重创伤患者救治时,临床会同时予以有效的护理措施,避免患者在此期间发生二次创伤,耽误治疗或是影响患者预后。为能够更好地缩短严重创伤患者得到救治的时间,本院建立创伤中心与完善严重创伤患者的急救绿色通道流程。

林惠玲[2](2021)在《综合护理干预对创伤性休克患者实施急诊护理的临床效果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对严重创伤性休克患者的急诊护理中增加综合护理干预的临床效果观察。方法研究对象为80例于2019年1月1日至2020年9月30日在我院接受治疗的创伤性休克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为分组依据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实施常规急诊护理的为对照组,实施综合护理干预急诊护理的为观察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的总抢救时间、静脉通道建立时间以及药物应用时间、抽血送检时间、就诊到入院时间显着少于对照组(P <0.05);两组抢救成功率比较,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 <0.05)。结论综合护理干预对严重创伤性休克患者实施急诊护理,可有效提高患者对抢救满意度,缩短抢救时间,提高抢救成功率,且抢救期间的不良事件发生率显着降低。

张广庆[3](2021)在《北京大学国际医院建筑设计变化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总建筑44万平方米面积、总床位数量达1800床的北京大学国际医院(下文简称北大国际医院)是由社会资本投资兴建的非营利性大型综合医院,项目的超大规模与体量、国际医院的高起点高定位、投资与运营方式,使之从前期策划、立项、设计到建设、投入使用均为世人瞩目,为媒体争相报道。北大国际医院于2014年底建成投入使用后参观者络绎不绝,影响了数家大型新医院的建设(如天坛医院新院区)。建成使用过后,一方面运维反馈了许多值得推广的建设经验,另一方面,在使用后长达5年期间医院各处历经大小改造共400余次,其原因值得深究、经验值得总结,类似北大国际医院这类全新建医院投入使用后即进行改造的情况,在我国当代医院建设中绝对不是孤例。我国为了补上每千人医院床位数的欠账,在很多城市的远郊区县,全新筹备创建了很多医院,这些医院遇到了类似的问题。据不完全统计,在建设过程中医院建筑的图纸修改量占比高达40%~60%,施工完成后需要立即拆改量为3%~5%,造成大量的浪费。为此本研究搜集整理了北京大学国际医院建设资料,结合文献研究、实地走访、访谈建设过程中关键人物等,全面了解开业至今该医院的使用情况和改造情况。在梳理改造项目详情基础上,逐一分析改造原因,并结合时代发展背景,深度挖掘背后的影响因素。为了更加有针对性的指导设计实践,本研究将改造影响因素分为非设计层面的影响因素和设计层面的影响因素两类进行探讨。非设计层面的影响因素,包括医疗政策调整、医学技术进步、国际医院规划设计理念变革、主导医院建设的决策人员变动、建筑使用群体未参加设计决策过程等。设计层面的影响因素,包括设计阶段图纸设计深度不足、专项设计不到位、建筑师对医疗工艺不够熟悉等。最后,本研究总结了北大国际医院可进行推广的优秀建设经验,并针对不同影响因素所促成的改造,分别提出了应对策略。对于非设计层面因素所促成的改造,建筑师在设计之初应采用弹性设计策略,以适应未来医院建筑发展变化。对于设计层面因素所促成的改造,建筑师应注重提升医院建筑设计深度,最大限度避免投入使用后因设计不合理而引起改造。

王雪[4](2021)在《甘肃省创伤救治体系护理管理模式的构建》文中提出目的本研究拟通过多种研究方法构建符合甘肃省现况的创伤救治体系护理管理模式,为甘肃省创伤管理工作提供客观的参考标准,使管理有据可依;为甘肃省创伤护理联盟建立及管理提供客观的依据,促进该省份创伤护理能力的提升。方法1、文献研究:检索近20年国内外的创伤相关文献、以及创伤救治体系相关政策文件等,明确近年相关研究方向和进展,并参考研究方法与结论,保证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为本研究在确定研究问题、建立研究假设、构建管理模式奠定基础。2、质性访谈:以4M1E理论为基础,设计半结构式访谈提纲,通过质性研究的方法,访谈甘肃省各级创伤中心管理人员,弥补课题组前期创伤护理现况调查的量性研究不足,对该省创伤救治体系护理管理现状及未来发展深入探讨。为后期管理模式构建提供理论支持,并基于访谈结果,形成管理模式初稿。3、专家咨询法:通过两轮Delphi专家咨询,初步构建了创伤救治体系护理管理模式,运用统计指标专家的积极、权威系数以及专家协调系数等,验证咨询结果科学性和可靠性,并最终确立管理模式。结果1、访谈提炼出5个主题和13个亚主题,主题内容主要包括:(1)各级创伤中心护理工作建设缺乏具体化标准;(2)创伤专科护理人才队伍紧缺矛盾突出;(3)院前—院内预警反馈机制灵敏度低;(4)创伤数据信息化管理的需求迫切;(5)缺乏创伤护理质量控制指标。2、通过两轮专家咨询后进行统计,积极系数为1.0;权威系数为0.82,二轮咨询后的一、二级指标的协调系数分别为0.31、0.43(P<0.01)。构建出甘肃省创伤救治体系护理管理模式,管理模式由5个维度构成:组织构架、人员管理、环境物品及流程管理、信息管理和质量控制。管理模式共包含5个一级指标、20个二级指标和107个三级条目。结论本研究通过文献研究、半结构式访谈、专家咨询及相应统计方法,确立了甘肃省创伤救治体系护理管理模式的各级指标,为甘肃省创伤救治体系护理管理工作提供客观的参考标准,促进该省创伤护理能力的提升。

郭佩英[5](2021)在《一体化绿色通道新模式在批量伤员急救诊治中的临床应用探讨》文中认为目的探究在批量伤员急救诊治中应用一体化绿色通道新模式的临床效果。方法将龙岩市第二医院急诊科未实施绿色通道模式时收治的40例批量伤员(2017年1月—12月期间)作为对照组,应用传统模式进行急救诊治;将建立并实施一体化绿色通道新模式后收治的40例批量伤员(2018年1月—12月期间)作为观察组。观察2组机急救诊治情况,并记录ICU住院时间、普通病房住院时间与抢救成功率。结果观察组急诊检查时间、急诊等待时间与特殊检查时间等显着优于对照组,差异显着(P<0.05);观察组ICU住院时间与普通病房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并且抢救成功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显着(P<0.05)。结论在批量伤员急救诊治中应用一体化绿色通道新模式,可简化急救诊治流程,缩短患者等待检查与治疗时间,确保抢救成功后快速恢复出院,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朱丽娟[6](2020)在《绿色护理通道在急诊严重创伤性休克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绿色护理通道在急诊严重创伤性休克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5月至2019年5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80例严重创伤性休克患者。按照护理模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模式,观察组接受绿色护理通道干预。护理后,记录两组急救反应时间,比较两组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与窒息发生情况、抢救成功率及患者护理满意度。结果护理后,观察组急诊处理时间、检查时间、急诊到术后时间、入院到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MODS发生率、窒息发生率、抢救成功率分别为20.00%、15.00%、90.00%;观察组MODS发生率、窒息发生率、抢救成功率分别为5.00%、2.50%、100.00%。观察组MODS发生率、窒息发生率较对照组低,抢救成功率较对照组高(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为97.50%,高于对照组的80.00%(P<0.05)。结论对急诊严重创伤性休克患者开通绿色护理通道,有利于缩短急诊反应时间,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提高抢救成功率和患者护理满意度。

方娴[7](2020)在《新疆三级综合性公立医院医疗救援应急管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当前我国面临着突发事件严峻的威胁和挑战,当突发事件发生时,由于其偶然性和巨大的破坏力,导致人民生命健康和社会经济巨大损失。紧急医疗救援是应急管理体系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医疗机构迅速高效开展医疗救援能够最大限度降低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新疆地处祖国西北部,周边与八国相邻,特殊的地缘位置和自然条件使得其发生突发事件风险较高,时刻考验着政府及各部门的应急管理能力。由于新疆三级综合型公立医院承担着地区医疗救援的重任,因此研究其医疗救援应急管理具有现实意义。目的:本研究以承担新疆各地州突发事件医疗救援应急主要任务的三级综合性公立医院为研究对象,从入院救治患者伤害特征、医务人员应急救援及管理认知和医院风险事件识别综合分析新疆三级综合性公立医院医疗救援应急管理的现状和不足:首先回顾性分析既往救治的突发事件住院患者的伤害情况,分析伤害所造成的医疗救援压力和社会经济损失;其次,医务人员是医院开展紧急医疗救援的核心力量和专业人员,分析医务人员医疗救援综合能力和对医院应急管理的认知情况,寻找医务人员应急管理能力不足;再次,对新疆三级综合性公立医院内外环境进行突发事件和内部脆弱性风险评估,帮助医院确定医疗救援和应急管理的优先干预重点,做好医院自身灾害防范能力建设。在此基础之上通过构建医院医疗救援应急管理评价指标体系对乌鲁木齐市、北疆地区和南疆地区的三级综合性公立医院应急救援能力进行综合分析,最终为全面提高新疆医疗救援应急管理能力提供“政府-社会-医院”无缝隙衔接策略和政策建议。方法:(1)通过乌鲁木齐市5所三级综合性公立医院病案系统收集2011-2018年收治的因交通事故、职业灾害事故、火灾事故和社会安全事件住院治疗的29595例患者病历信息,分析其社会人口学特征(性别、年龄、民族、职业)、伤害特征(伤害部位和伤害性质)、临床特征(入院情况、住院天数、手术情况、转归情况)及住院费用。分类变量的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住院费用采用CPI指数进行贴现标化。(2)对新疆21家样本三级综合性公立医院医疗救援相关科室的5022名医务人员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其人口学基本情况、应急培训演练及救援情况(次数及级别)、医疗救援应急能力认知(包括突发事件认知、医疗救援角色认知、医疗救援工作能力认知和急救知识技术掌握情况四方面)和对医院应急管理认知(包括承担应急任务、明确各级职责、应急培训演练、应急物资保障、应急经验总结和应急信息沟通六方面)。分类变量的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连续性变量采用t检验或单因素方差分析,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医务人员对医院应急管理认知的影响因素。(3)运用风险矩阵法和Borda序值法对新疆三级综合性公立医院外部环境即新疆地区4类突发事件的风险可能性和严重性两方面进行评估并确定其风险等级;再运用Kaiser模型风险评估矩阵对医院内部环境可能发生的4类致灾因子从其发生可能性和严重性(包括人员、财务、运营影响和应急准备、内外部应急响应6方面)进行灾害脆弱性风险分析,确定其相对风险值(R%)并进行排序,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自然灾害和技术事故两种致灾因子的相关性。采用德尔菲法构建新疆三级综合性公立医院应急能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层次分析法和熵权法确定各级评价指标的权重,通过对新疆21家(全疆合计23家)三级综合性公立医院的医疗救援应急管理现状进行调查后,结合该指标体系最后确定新疆整体(21家医院)、乌鲁木齐市(包括7家医院)、北疆地区(包括8家医院)和南疆地区(包括6家医院)的医疗救援应急能力得分。结果:2011-2018年收治突发事件伤害住院患者29595例,(1)社会人口学特征中,男性占75.0%,年龄主要集中在1935岁(35.3%)和3645岁(24.1%)年龄段,职业以工人(26.9%)、自由职业者(18.1%)和农牧民(17.5%)居多。(2)伤害特征:事件类型中交通事故患者最多占50.6%,社会安全事件占24.1%,职业安全事故占23.3%;伤害部位,上下肢受伤占39.6%,头颈部位占34.8%。(3)临床特征:入院患者入院时病情以急危重为主占78.3%,患者多集中在骨科、急诊创伤科和神经外科,住院天数较长,60%需要手术治疗,90%以上患者治愈或好转。死亡例数共计861例,其中交通事故占66.43%,职业安全事故占31.4%。(4)直接经济负担,29595例患者共产生住院费用8.0亿元,交通事故占比最高达到62.5%,住院总费用年平均增长速度为5.9%。社会安全事事件人次费用年平均增长速度为6.2%。样本医院的5022名医务人员中,(1)近三年接受应急培训人员仅占59.3%,参加应急演练人员仅占60.8%,并且培训和演练次数较少级别较低;但有20.3%的人参与应急救援,救援次数较多且级别较高,地区间也存在差异(P<0.05)(2)医疗救援应急能力认知方面,一是突发事件分类回答错误率高,达到25.7%;二是医疗应急救援能力认知中安全防护(85.4%)、健康教育(62.2%)、心理支持(76.0%)、公共卫生防疫(64.0%)应答率低于急救技能(94.7%)和急救知识(95.3%)。三是50.7%的医务人员认为自身应急知识不能满足救援需要,掌握的急救技能中现场灾情评估(33.4%)、心理危机干预(33.4%)、健康教育(36.9%)和生物性致病因素防护(19.4%)的应答率低于其他急救技能。(3)医务人员对医院应急管理的认知水平基本在3.0分上下,属于一般熟悉水平,其中承担应急任务和明确职责两部分评分较高为3.08±1.02和3.09±1.04,其他部分认知评分低于3.0分,应急培训、演练和救援是应急管理认知水平的影响因素。南疆地区除个别条目外对医院应急管理认知整体高于其他两个地区。医院外部环境突发事件风险等级中,地震和道路交通事故为极高风险事件,暴雪、生物灾害、极端温度、企业安全事故、火灾事故、环境灾害、传染病暴发流行、“苯中毒、铅中毒和尘肺”以及经济安全事件为高风险事件。医院内部风险事件相对风险度较高的依次是火灾(48.72%)、暴力型医疗纠纷(47.60%)、医院感染暴发(46.65%)、地震(45.40%)、电力故障(44.94%)、流行病暴发(41.44%)、信息系统故障(41.25%)、电梯故障(40.23%)等,部分自然灾害因子和技术事故因子间相关性高于0.4。其次构建的新疆三级综合性公立医院应急能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包含8个一级指标、30个二级指标以及76个三级指标,对新疆三级综合性公立医院医疗救援应急管理情况进行调查后结合该指标体系确定其应急管理能力得分,其中医疗救治能力、应急保障、培训演练和考核能力得分较高,分别为0.23806、0.13622和0.10355,事后恢复与重建、应急制度和监测预警系统得分较低,分别为0.00134、0.00106和0.00091。乌鲁木齐市、北疆和南疆地区的医疗救援应急管理能力与新疆整体的应急医疗救援情况近似。结论:新疆三级综合性公立医院医疗救援应急管理现状存在不足:(1)突发事件伤害导致医疗救援压力大,人群健康损伤严重,医疗急救需求增多,直接经济负担严重;(2)医务人员存在应急培训演练机会较少,与现实医疗救援工作形成矛盾。医疗救援应急能力认知不够综合全面,突发事件认知不足,对健康教育、心理支持、公共卫生防疫、安全防护方面认知低于临床急救技能和知识。对医院应急管理的认知水平普遍不高,可通过综合规范的应急培训演练体系提高其认知水平。(3)医院应明确将地震和道路交通伤害极高风险事件作为医疗救援优先目标,重点关注暴雪、传染病流行、企业安全事故等高风险事件救援,持续关注中低风险事件,定期采取风险评估的防控与救援措施。在内部加强对火灾、暴力型医疗纠纷、医院感染爆发等高风险事件的抗灾能力建设,明确自身脆弱性,完善高风险事件专项应急预案,强化部门防控,提高应急救援水平。从整体看,新疆三级综合性公立医院的医疗救治、应急保障、培训演练和考核能力相对较好,而事后恢复与重建、应急制度和监测预警系统的能力相对较弱,应重点建设事后恢复与重建、应急制度和监测预警系统。乌鲁木齐市、南疆和北疆地区应急管理能力与整体相似。综合新疆三级综合性公立医院应急管理的不足,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通过发挥政府应急医疗救援管理体系的支撑作用和社会网络应急救援体系的辅助作用,综合提升三级综合性公立医院医疗应急救援管理能力。

于丹[8](2020)在《网络信息共享平台在院前急救的应用效果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建立院前和院内网络信息共享平台,验证网络信息共享平台急救流程在院前响应时间、院内响应时间上是否有所缩短,以及院前急救效果,患者及家属满意度是否提高。为院前规范的网络信息化急救流程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网络信息共享平台建立:急救中心引进网络技术,更新急救设备,进行新技术设备培训,制定平台急救流程标准,院前急救单位与各接诊医疗单位建立网络信息共享平台。验证平台应用效果:以平台应用时间为分界线,选取浙江省某地区急救中心于2019年8-12月院前接诊的患者作为试验组,采用平台急救流程;2019年1-5月院前接诊的患者作为对照组,采用120急救流程。对两组的院前响应时间、院内响应时间、院前急救效果进行比较分析,平台应用前后的患者及家属满意度进行对比。采用SPSS24.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和处理,以P<0.05代表有显着性统计学差异。结果1.各类疾病院前响应时间比较:心搏骤停类试验组的接警时间(t=3.137,P<0.05)、急救组上车时间(t=2.511,P<0.05)低于对照组;创伤类试验组的接警时间(t=5.516,P<0.05)、急救组上车时间(t=2.071,P<0.05)低于对照组;心血管疾病类试验组的接警时间(t=2.374,P<0.05)、急救组上车时间(t=3.575,P<0.05)低于对照组;神经系统疾病类试验组的接警时间(t=5.156,P<0.05)、急救组上车时间(t=5.457,P<0.05)低于对照组;呼吸系统疾病类试验组的接警时间(t=4.015,P<0.05)、急救组上车时间(t=2.189,P<0.05)低于对照组;消化系统疾病类试验组的接警时间(t=5.177,P<0.05)、急救组上车时间(t=9.111,P<0.05)低于对照组;儿科疾病类试验组的接警时间(t=3.921,P<0.05)、急救组上车时间(t=13.074,P<0.05)低于对照组;妇产科类试验组的接警时间(t=5.712,P<0.05)、急救组上车时间(t=2.675,P<0.05)低于对照组;中毒类试验组的接警时间(t=5.796,P<0.05)、急救组上车时间(t=4.972,P<0.05)低于对照组;其他类试验组的接警时间(t=5.989,P<0.05)、急救组上车时间(t=3.529,P<0.05)低于对照组。2.各类疾病两组现场急救处置时间比较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各类疾病院内响应时间比较:心搏骤停类试验组的院内响应时间(t=14.18,P<0.05)、院内交接时间(t=2.642,P<0.05)低于对照组;创伤类试验组的院内响应时间(t=13.189,P<0.05)、院内交接时间(t=2.250,P<0.05)低于对照组;心血管疾病类试验组的院内响应时间(t=13.900,P<0.05)、院内交接时间(t=3.718,P<0.05)低于对照组;神经系统疾病类试验组的院内响应时间(t=13.135,P<0.05)、院内交接时间(t=3.989,P<0.05)低于对照组;呼吸系统疾病类试验组的院内响应时间(t=15.623,P<0.05)、院内交接时间(t=6.720,P<0.05)低于对照组;消化系统疾病类试验组的院内响应时间(t=23.428,P<0.05)、院内交接时间(t=2.211,P<0.05)低于对照组;儿科疾病类试验组的院内响应时间(t=0.042,P<0.05)、院内交接时间(t=2.999,P<0.05)低于对照组;妇产科类试验组的院内响应时间(t=12.573,P<0.05)、院内交接时间(t=4.809,P<0.05)低于对照组;中毒类试验组的院内响应时间(t=20.432,P<0.05)、院内交接时间(t=2.440,P<0.05)低于对照组;其他类试验组的院内响应时间(t=24.393,P<0.05)、院内交接时间(t=5.521,P<0.05)低于对照组。4.各类疾病两组急救效果比较结果如下:心肺骤停类对照组和试验组的复苏成功率分别为15.6%和37.5%,试验组复苏效果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3.925,P<0.05);除神经系统疾病类、消化系统疾病类、其他疾病类的试验组和对照组急救效果差异不明显(P>0.05),其余大部分疾病类别的急救效果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平台应用后患者及其家属对技术、态度和程序各维度的满意程度明显优于平台应用前(P<0.05)。结论网络信息共享平台的建立和应用可以优化急救流程;可以缩短院前和院内响应时间,从而缩短整个急救时间;提高院前心搏骤停患者的复苏成功率,提高大多数类别疾病救治效果;可减少院前意外发生、医疗纠纷和患者投诉;提高患者及家属对院前急救医疗服务的满意度。

周倩倩[9](2020)在《急性颅脑损伤患者护理敏感指标的构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基于循证医学和德尔菲法(Delphi Method)的科学方法,构建急性颅脑损伤的护理敏感指标,为急性颅脑损伤护理质量的量化管理提供依据,为急诊护理人员评估、监测及改善急性颅脑损伤患者护理质量提供参考工具。方法:本研究运用循证护理的科学方法制定中英文检索词及检索策略,采用澳大利亚JBI循证卫生保健中心证据等级与质量评价标准对目标文献进行等级与质量评定,成立研究小组,包括15名临床护理专家,研究小组成员根据循证医学的系统评价法提取了23项急性颅脑损伤初级护理敏感指标并结合目标文献进行小组讨论确定各指标内涵,形成护理敏感指标初始指标池。根据初始指标池制定急性颅脑损伤护理敏感指标调查问卷,采用Delphi法对指标的重要性及内涵向来自六个省份47名函询进行两轮专家咨询,函询采用邮件的方式进行,按照Likert五级评分法对各指标内容进行评价。运用专家积极程度、专家权威系数(Cr)、肯德尔系数(Kendall’s W)和变异系数(CV)对专家的权威性和咨询结果的可靠性及一致性进行评价,采用均数、标准差对评价结果进行整理,确定急性颅脑损伤的护理敏感指标项目。结果:构建了急性颅脑损伤护理敏感直接指标共11项,包含指标名称、内涵、计算公式、分子分母解释及数据收集方法,专家积极程度用问卷回收率表示,两轮专家函询问卷回收率分别为100%和97.87%,均大于90.0%;专家权威系数分别为0.85和0.88,均大于0.7;两轮专家意见结果的一致性评价用肯德尔和谐系数(Kendall’s W)和变异系数表示,两轮肯德尔和谐系数分别为0.37和0.50,P均小于0.05,最终条目的变异系数在0.090.18之间,均小于0.20。结论:根据循证护理和Delphi法的科学方法建立了11项适用于急诊的急性颅脑损伤护理敏感指标。专家咨询积极程度和权威系数较高,专家的权威性代表性良好;两轮德尔菲法专家函询结果肯德尔系数和变异系数较好,评价结果具有较高的可靠性和一致性,研究结果可信,可以为急诊护理人员评估、监测及改善急性颅脑损伤患者的护理质量管理提供参考。

李翠,卢传强,吉翠翠[10](2020)在《绿色护理通道在急诊严重创伤性休克患者中的应用》文中指出目的:探讨绿色护理通道在急诊严重创伤性休克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7年1月1日~2019年1月1日收治的100例严重创伤性休克患者根据护理方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研究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绿色护理通道;比较两组急救反应时间(包括入院至手术时间、急诊室处理时间、急诊至手术时间、特殊检查时间)、抢救效果、护理满意度。结果:研究组入院至手术时间、急诊室处理时间、急诊至手术时间、特殊检查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 <0. 01),抢救成功率高于对照组(P <0. 01),窒息、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 <0. 05,P <0. 01),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 <0. 01)。结论:绿色护理通道的建立和实施,有助于缩短医护人员的急救反应时间,提高急诊抢救成功率,保障患者生命安全,提升患者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二、急诊“交通事故绿色通道”患者的护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急诊“交通事故绿色通道”患者的护理(论文提纲范文)

(1)创伤中心建立对严重创伤患者救治水平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2 方法: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2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与抢救成功率比较:
    2.2 2组急救时效指标比较:
    2.3 2组患者及其家属满意率比较:
3 讨论

(2)综合护理干预对创伤性休克患者实施急诊护理的临床效果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评价标准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抢救的落实时间比较
    2.2 两组抢救成功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2.3 两组患者满意度比较
3 讨论

(3)北京大学国际医院建筑设计变化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题目来源
    1.2 研究背景
        1.2.1 医院建设呼吁理性指导
        1.2.2 北京大学国际医院的独特性
        1.2.3 北京大学国际医院的建设经验值得推广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意义
    1.5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1.5.1 医院建筑设计变化的研究现状
        1.5.2 北京大学国际医院的研究现状
    1.6 研究方法
        1.6.1 文献研究法
        1.6.2 访谈法
        1.6.3 实地调研法
    1.7 研究框架
第2章 北京大学国际医院发展历程
    2.1 医院筹设缘起与过程(2002-2014)
        2.1.1 “建设国际一流医院,领跑医疗体制改革”
        2.1.2 参与建设各方的组织架构及其职能
    2.2 医院建成投入运营(2015)
        2.2.1 规划布局概况
        2.2.2 建筑设计概况
        2.2.3 运维管理概况
    2.3 医院调试促成建筑设计发生变化(2015-2019)
        2.3.1 非设计层面影响因素分析
        2.3.2 设计层面影响因素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非设计层面因素促成北大国际医院建筑设计发生变化
    3.1 政策标准的调整促成建筑设计发生变化
        3.1.1 医疗环保政策的升级
        3.1.2 DNV标准的认证
        3.1.3 生殖医学中心IUI的报批
    3.2 技术的革新促成建筑设计发生变化
        3.2.1 设备设施的迭代
        3.2.2 新型材料的运用
    3.3 医疗流程的优化促成建筑设计发生变化
        3.3.1 使用模式的优化
        3.3.2 医护团队的更换
        3.3.3 医疗服务的完善
    3.4 科室功能的调整促成建筑设计发生变化
        3.4.1 功能的扩充
        3.4.2 功能的置换
    3.5 运营成本的控制促成建筑设计发生变化
        3.5.1 能源的集中监控
        3.5.2 能源的集约利用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设计层面因素促成北大国际医院建筑设计发生变化
    4.1 安防管理的完善促成建筑设计发生变化
        4.1.1 门禁系统的完善
        4.1.2 安保系统的完善
    4.2 院区交通及停车的优化促成建筑设计发生变化
        4.2.1 院区交通流线的重构
        4.2.2 标识系统的优化
    4.3 室内流线的修复促成建筑设计发生变化
        4.3.1 提高视线的可达性
        4.3.2 减少流线的交叉与折回
    4.4 空间细部设计的完善促成建筑设计发生变化
        4.4.1 提升人性化设计
        4.4.2 满足无障碍设计
        4.4.3 完善使用功能
    4.5 感染控制促成建筑设计发生变化
        4.5.1 预防交叉感染
        4.5.2 新冠疫情下发热门诊的建设
    4.6 物理环境的改善促成建筑设计发生变化
        4.6.1 热环境的改善
        4.6.2 光环境的改善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北大国际医院建筑设计变化对当下医院建设的启示
    5.1 应对非设计层面因素可采用的弹性设计策略
        5.1.1 采用模块化的组织体系
        5.1.2 采用以人为本的环境布局
        5.1.3 采用适应技术进步的空间模式
        5.1.4 采用高承载预留的建筑结构
    5.2 应对设计层面因素需掌控的设计深度
        5.2.1 注重应用BIM系统
        5.2.2 灵活应用相关规范
        5.2.3 加强专项细化设计
        5.2.4 提升材料选择把控度
    5.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附录一:北京大学国际医院2014-2019 改造项目统计及对吕品主任的采访笔记
    附录二:笔者对李立荣院长的采访笔记(节选)
    附录三:北京大学国际医院建筑方案设计图纸

(4)甘肃省创伤救治体系护理管理模式的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
前言
第一部分 研究概述
    一、相关概念
    二、立题依据
    三、国内外现状
    四、理论基础
    五、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第二部分 甘肃省创伤救治体系护理管理现状调查研究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结果
    三、讨论
第三部分 甘肃省创伤救治体系护理管理模式的构建
    一、理论框架
    二、研究设计
    三、结果与分析
    四、讨论
第四部分 结论及展望
    一、结论
    二、本研究的创新性
    三、本研究存在的不足
    四、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附录2 知情同意书
    附录3 质性研究访谈提纲
    附录4 甘肃省创伤救治管理模式指标专家咨询(第一轮)
    附录5 甘肃省创伤救治管理模式指标专家咨询(第二轮)
    附录6 甘肃省创伤救治体系管理模式
综述 甘肃省创伤救治体系构建的独特性与挑战
    参考文献
在读研究生期间科研成绩
致谢

(5)一体化绿色通道新模式在批量伤员急救诊治中的临床应用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2组急救诊治情况比较
    2.2 2组ICU住院时间与普通病房住院时间比较
    2.3 2组抢救成功率对比
3 讨论

(6)绿色护理通道在急诊严重创伤性休克患者中的应用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选取标准
    1.3 护理方法
        1.3.1 对照组
        1.3.2 观察组
    1.4 观察指标
        1.4.1 急救反应时间
        1.4.2 抢救情况
        1.4.3 护理满意度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急救反应时间
    2.2 抢救情况
    2.3 护理满意度
3 讨论

(7)新疆三级综合性公立医院医疗救援应急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绪论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全球各类突发事件不断频发
        1.1.2 我国面临突发事件严峻挑战
        1.2 国内外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理论研究
        1.2.1 国外应急管理理论研究
        1.2.2 我国应急管理理论与实践研究
        1.3 国外医疗应急管理体系研究
        1.3.1 国外公共卫生处置研究
        1.3.2 国外医院医疗应急管理研究
        1.4 我国医疗应急管理研究及现状
        1.4.1 我国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制现状
        1.4.2 我国医疗机构应急管理研究现状
        1.4.3 医疗机构应急管理能力研究现状
        1.5 研究不足
        1.6 理论研究基础
        1.6.1 公共危机管理理论
        1.6.2 风险管理理论
        1.6.3 系统管理理论
        1.6.4 无缝隙政府理论
        1.7 研究目的及意义
        1.8 研究内容
        1.8.1 主要研究内容
        1.8.2 几个概念
        1.9 技术路线
第二部分 新疆三级综合性公立医院医疗救援应急管理研究基础
    第2章 新疆三级综合性公立医院应急救治患者特征研究
        2.1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1 研究对象
        2.1.2 病例信息质量控制
        2.1.3 研究方法
        2.1.3.1 文献研究法
        2.1.3.2 贴现法
        2.1.3.4 数据分析方法与统计软件
        2.1.4 相关内容界定
        2.1.4.1 住院病例伤害类别界定
        2.1.4.2 住院病例创伤部位界定
        2.1.4.3 住院病例损伤性质界定
        2.2 结果
        2.2.1 应急救治住院患者社会人口学特征
        2.2.2 突发事件伤害住院患者伤害特征
        2.2.3 突发事件伤害住院患者临床特征
        2.2.4 突发事件伤害住院时间分布
        2.2.5 突发事件伤害住院费用分析
        2.3 讨论
        2.3.1 突发事件导致社会危害性严重
        2.3.2 突发事件导致社会直接经济负担严重
        2.3.3 应用事件规律加强对突发事件的季节性防控
        2.4 小结
    第3章 新疆三级综合性公立医院医务人员应急管理认知研究
        3.1 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3.1.1 研究对象
        3.1.2 研究方法
        3.2 结果
        3.2.1 新疆三级综合性公立医院医务人员应急管理认知结果.
        3.2.2 不同地区医务人员应急管理认知结果
        3.3 讨论
        3.3.1 医务人员培训演练机会少,与现实医疗救援工作形成矛盾.
        3.3.2 医务人员医疗救援能力认知缺乏综合性
        3.3.3 医务人员应急管理认知水平不高,且存在地区差异
        3.3.4 构建规范综合的应急培训演练体系
        3.3.5 医院针对医务人员应急管理认知不足提升医院应急管理水平
        3.4 小结
    第4章 新疆三级综合性公立医院医疗救援应急风险分析
        4.1 研究对象与方法
        4.1.1 研究对象
        4.1.2 研究方法
        4.2 结果
        4.2.1 专家情况
        4.2.2 新疆突发事件风险分析
        4.2.3 新疆三级综合性公立医院灾害脆弱性分析(HVA)
        4.3 讨论
        4.3.1 借助科学方法确定新疆突发事件紧急医疗救援优先目标.
        4.3.2 新疆三级综合性公立医院明确自身脆弱性,强化灾害风险防控
        4.4 小结
第三部分 新疆三级综合性公立医院医疗救援应急管理能力评价
    第5章 新疆三级综合性公立医院医疗救援应急管理能力及能力评价
        5.1 研究对象与方法
        5.1.1 研究对象
        5.1.2 研究方法
        5.2 新疆三级综合性公立医院情况
        5.2.1 基本情况
        5.2.2 新疆三级综合性公立医院医疗救援情况
        5.3 新疆三级综合性公立医院应急管理能力指标体系构建
        5.3.1 德尔菲法筛选指标
        5.3.2 确定评价指标权重
        5.4 新疆三级综合性公立医院医疗救援应急管理能力分析
        5.4.1 新疆三级综合性公立医院医疗救援应急管理情况统计
        5.4.2 新疆三级综合性公立医院医疗救援应急管理能力综合分析. ..
        5.5 讨论
        5.6 小结
第四部分 新疆三级综合性公立医院医疗救援应急管理能力提升策略
    第6章 新疆三级综合性公立医院医疗救援应急管理能力的提升策略及建议
        6.1 完善政府医疗救援应急管理体系
        6.1.1 制定专项法律法规明确医疗救援应急管理组织机构职责.
        6.1.2 构建高级别合作协调联动机制
        6.1.3 借助应急管理平台,建立风险监测预警系统
        6.1.4 建立财政补偿机制和应急物资动态管理机制
        6.1.5 打造地区紧急医疗救援中心,提升区域医疗救援能力
        6.1.6 组合各类救援队伍,打造地区综合紧急医疗救援队伍
        6.1.7 建设医疗救援学科,培养专门人才队伍
        6.1.8 打造立体救援模式,增加高技术含量应急救援设备
        6.1.9 加强突发事件高危行业针对性监管,从源头降低事件风险
        6.2 发挥基层组织职能,构建社会网络医疗救援应急体系
        6.2.1 制定基层医疗救援应急预案
        6.2.2 集合和调配基层辖区内医疗救援应急资源
        6.2.3 针对高风险行业及人群开展医疗救援应急教育和培训. . . . . .
        6.2.4 发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医疗救援功能
        6.2.5 组建基层医疗救援志愿者团队
        6.3 综合提升三级综合性公立医院医疗应急救援管理能力
        6.3.1 医院应急管理组织层级扁平化
        6.3.2 医院脆弱性风险防控
        6.3.3 做好紧急医疗救援队建设
        6.3.4 应急医疗救援队员素质和能力要求
        6.3.5 应急预案制定修订
        6.3.6 医院建立综合性应急培训演练体系
        6.3.7 院前及院内应急救援流程衔接
        6.3.8 建设医疗救援重点科室
        6.3.9 后勤物资设备保障
        6.3.10 信息通讯系统保障
        6.3.11 灾后身心康复支持
    第7章 结论与创新
        7.1 结论
        7.2 创新
        7.3 研究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附录4
    附录5
    附录6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8)网络信息共享平台在院前急救的应用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类型
    2.2 研究对象
    2.3 样本量计算和抽样方法
    2.4 研究方法
        2.4.1 对照组采用120急救流程
        2.4.2 试验组:网络信息共享平台急救流程
        2.4.3 试验组各疾病分类实际应用情况
    2.5 预试验
    2.6 数据收集
    2.7 统计学分析
    2.8 质量控制
    2.9 伦理原则
    2.10 技术路线
3 研究结果
    3.1 各类疾病患者一般资料
    3.2 试验组和对照组响应时间比较
        3.2.1 心搏骤停类响应时间比较
        3.2.2 创伤类响应时间比较
        3.2.3 心血管系统疾病类响应时间比较
        3.2.4 神经系统疾病类响应时间比较
        3.2.5 呼吸系统疾病类响应时间比较
        3.2.6 消化系统疾病类响应时间比较
        3.2.7 儿科类响应时间比较
        3.2.8 妇产科类响应时间比较
        3.2.9 中毒类响应时间比较
        3.2.10 其他疾病类响应时间比较
    3.3 试验组与对照组急救效果比较
        3.3.1 心搏骤停类急救效果比较
        3.3.2 创伤类急救效果比较
        3.3.3 心血管系统疾病类急救效果比较
        3.3.4 神经系统疾病类急救效果比较
        3.3.5 呼吸系统疾病类急救效果比较
        3.3.6 消化系统疾病类急救效果比较
        3.3.7 儿科疾病类急救效果比较
        3.3.8 妇产科疾病类急救效果比较
        3.3.9 中毒类急救效果比较
        3.3.10 其他疾病类急救效果比较
    3.4 院前急救满意度调查
4 讨论
5 结论
6 研究评价
    6.1 创新和展望
    6.2 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攻读期间研究成果

(9)急性颅脑损伤患者护理敏感指标的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1章 研究现状
    1.1 急性颅脑损伤护理质量及评价现状
        1.1.1 急性颅脑损伤护理质量研究现状
        1.1.2 急性颅脑损伤护理质量评价现状
    1.2 护理敏感指标研究现状
        1.2.1 护理敏感指标国外研究现状
        1.2.2 护理敏感指标国内研究现状
第2章 相关概念及技术路线
    2.1 循证护理相关概念
    2.2 DELPHI法相关概念
    2.3 评价指标的相关概念
    2.4 技术路线
第3章
    3.1 研究对象
        3.1.1 研究小组
        3.1.2 函询专家小组
    3.2 研究方法
        3.2.1 证据查找
        3.2.2 采用系统评价法构建初始指标池
        3.2.3 编制函询问卷
        3.2.4 德尔菲专家咨询法
        3.2.5 统计方法
        3.2.6 质量控制
    3.3 研究结果
        3.3.1 专家基本情况
        3.3.2 专家积极系数、权威系数和协调程度
        3.3.3 函询结果
    3.4 讨论
        3.4.1 急性脑损伤敏感指标构的科学性和可靠性
        3.4.2 急性脑损伤敏感指标构内容分析
        3.4.3 研究局限与不足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急性颅脑损伤护理质量敏感指标文献总结表
    附录2 急性颅脑损伤患者护理质量敏感指标专家咨询表(第一轮)
    附录3 急性颅脑损伤患者护理质量敏感指标专家咨询表(第二轮)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致谢

(10)绿色护理通道在急诊严重创伤性休克患者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2 方法
    1.3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急救反应时间比较见表1。
    2.2 两组抢救效果比较见表2。
    2.3 两组护理满意度比较见表3。
3 讨论

四、急诊“交通事故绿色通道”患者的护理(论文参考文献)

  • [1]创伤中心建立对严重创伤患者救治水平的影响[J]. 何淑榴. 山西医药杂志, 2021(13)
  • [2]综合护理干预对创伤性休克患者实施急诊护理的临床效果观察[J]. 林惠玲. 中国医药指南, 2021(16)
  • [3]北京大学国际医院建筑设计变化影响因素研究[D]. 张广庆. 北京建筑大学, 2021(01)
  • [4]甘肃省创伤救治体系护理管理模式的构建[D]. 王雪. 甘肃中医药大学, 2021(01)
  • [5]一体化绿色通道新模式在批量伤员急救诊治中的临床应用探讨[J]. 郭佩英. 基层医学论坛, 2021(09)
  • [6]绿色护理通道在急诊严重创伤性休克患者中的应用价值[J]. 朱丽娟. 河南医学研究, 2020(28)
  • [7]新疆三级综合性公立医院医疗救援应急管理研究[D]. 方娴. 吉林大学, 2020(08)
  • [8]网络信息共享平台在院前急救的应用效果研究[D]. 于丹. 武汉轻工大学, 2020(06)
  • [9]急性颅脑损伤患者护理敏感指标的构建研究[D]. 周倩倩. 北华大学, 2020(12)
  • [10]绿色护理通道在急诊严重创伤性休克患者中的应用[J]. 李翠,卢传强,吉翠翠. 齐鲁护理杂志, 2020(03)

标签:;  ;  ;  ;  ;  

急诊“交通事故绿色通道”患者的护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