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CDMA扩频通信在矿山移动通信中的应用方案研究

W-CDMA扩频通信在矿山移动通信中的应用方案研究

一、THE SCHEME STUDY OF THE APPLICATION OF W-CDMA SPREAD SPECTRUM COMMUNICATION IN MINE MOBILE COMMUNICATION(论文文献综述)

张晓旭[1](2019)在《面向M2M通信的多用户检测算法研究》文中认为未来的第五代移动通信(5th Generation,5G)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集成网络。5G的一个关键优势体现在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IoT)上,大规模的机器-机器(Machine-to-Machine,M2M)通信是物联网的重要应用之一。在M2M通信场景中,用户数量通常很大,但在每个接入时隙活跃用户数量很少,因此低活跃度码分多址接入(Low-Activity 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LA-CDMA)技术是一种较为实用的M2M通信接入技术。本文研究基于LA-CDMA的M2M通信中的多用户检测(Multiuser Detection,MUD)问题,准确的多用户检测有助于解决诸如降低机器终端成本、资源分配和低成本M2M终端覆盖等挑战。在过去的相关文献中,已经提出一些多用户检测方法,比如迫零(Zero-Forcing,ZF)检测法、最小均方误差(Minimum Mean-Square-Error,MMSE)检测法和最大后验(Maximum a Posteriori,MAP)检测法。然而,ZF检测法和MMSE检测法的信号检测性能较差,MAP检测法需要假设用户活跃度已知且值很小。在实际应用中,用户活跃度通常是未知的,而且在某些场景下用户活跃度有可能较大,这使得M2M通信中的多用户检测成为一项重要的、值得研究的课题。为了克服用户活跃因子未知的困难,同时提高信号检测性能,我们利用压缩感知(Compressive Sensing,CS)的理论和方法来解决上行LA-CDMA多用户检测问题,并针对M2M通信中的稀疏性、时间相关性等特征,设计了具有较优越性能的贝叶斯以及迭代重加权的检测算法。本论文的创新点与贡献如下:1)在M2M通信中,为了研究任意时刻的上行LA-CDMA多用户检测问题,我们引入单测量向量(Single Measurement Vector,SMV)框架。由于用户的活跃/非活跃状态通常在一段时间内保持不变,本文拟开展基于多测量向量(Multiple Measurement Vector,MMV)框架下的上行LA-CDMA多用户检测研究。在MMV框架下,待检测的信号具有块状稀疏特征,利用该特征,有助于提高信号检测性能。2)我们研究了SMV框架下的上行LA-CDMA多用户检测问题。由于M2M通信中用户活跃度通常较低,待检测的信号具有稀疏性,针对该特点,我们引入稀疏贝叶斯学习(Sparse Bayesian Learning,SBL)算法,它适合低活跃度场景。此外,利用待检测通信信号的有限字符集特征,我们设计了基于高斯混合模型(Gaussian Mixture Model,GMM)的多用户检测方法,它既适合于用户低活跃度场景,也适合于用户活跃度较高的场景。另外,稀疏贝叶斯学习算法具有较高的计算复杂度,针对该问题,我们研究了快速稀疏贝叶斯学习(Fast Inverse-free Sparse Bayesian Learning,FI-SBL)的方法,大幅度地降低了稀疏贝叶斯学习算法的计算复杂度。3)我们研究了MMV框架下的上行LA-CDMA多用户检测问题。由于用户的活跃/非活跃状态通常在一段时间内保持不变,因此,在MMV框架下,待检测或重构的信号具有行稀疏特性,也称为块状稀疏特征。为了利用该特征,我们引入了块状稀疏贝叶斯学习(Block Sparse Bayesian Learning,BSBL)算法和结构耦合稀疏贝叶斯学习(Pattern Coupled Sparse Bayesian Learning,PCSBL)算法。此外,为了降低PCSBL算法的计算复杂度,将广义近似消息传递(Generalized Approximate Message Passing,GAMP)嵌入PCSBL算法,并且提出基于广义近似消息传递的结构耦合稀疏贝叶斯学习(Generalized Approximate Message Passing Pattern Coupled Sparse Bayesian Learning,GAMP-PCSBL)算法,该算法具有很低的计算复杂度,且具有优越的多用户检测性能。4)在本文的第五章,我们研究了基于迭代重加权的多用户检测算法,分别为适合低用户活跃度的迭代重加权(Iterative Reweighed,IR)算法和适合高用户活跃度的最小均方误差迭代重加权(Minimum Mean-Square-Error Iterative Reweighed,MMSEIR)算法。一方面,对于稀疏信号,使用具有促稀疏功能的对数和函数代替0范数,再利用最大最小化(Majorization-Minimization,MM)原理,将非凸优化问题转化成迭代重加权问题,并提出了IR算法。另一方面,对于非稀疏信号,利用MMSE检测器将非稀疏系统模型转化成稀疏模型,然后结合IR算法,提出了MMSEIR算法。5)本文所设计的算法适用于不同用户活跃度的多用户检测问题。仿真结果表明,本论文提出的方法克服了MAP算法中存在的问题,且信号检测性能优于经典的多用户检测算法。

丁睿[2](2019)在《基于AD9361的弹载扩频通信系统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说明扩频通信由于其优良的抗干扰性、保密性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高动态情况下,速度、运动轨迹的不断改变,会引起多普勒频率的高动态变化,这些因素会增大扩频信号的快速捕获难度。因此针对高动态的扩频信号捕获及跟踪,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本文以某炮弹校射系统中的通信数传电台为项目背景,设计了一套用于弹载的扩频通信系统。主要工作包括以下内容:(1)高动态捕获跟踪算法的研究与改进:本文首先研究了针对大范围、高动态多普勒频偏的频率快速捕获跟踪算法。研究分析了最大似然频偏估计算法、基于FFT的频偏估计算法,并深入研究了改进的FFT频偏估计算法,其具有较好的抗干扰性能;随后研究了针对高动态情况下的跟踪算法,完成高动态跟踪环路的性能仿真,分析了跟踪性能。(2)弹载端数传电台的硬件设计与实现:本文针对弹载端数传电台需要在特定环境中工作的需求,完成了弹载端数传电台的硬件设计与实现,使其具有小型化、低功耗的特点,同时具有抗高过载、耐高低温的优点。(3)扩频通信系统的软件设计与实现:本文基于FPGA平台,实现了弹载端数传电台的调制部分和地面端的解调部分的软件设计,利用Modelsim仿真平台完成了通信系统的功能验证。并完成了上板调试以及系统的测试与验证,结果表明系统功能完成。(4)系统联调与实验:本通信系统最终与炮弹校射系统中的其他分部件,例如弹载计算机、北斗导航、显示软件等完成联调,并于安徽巢湖等地完成系统的性能验证,实验结果满足系统的设计指标需求。

邢祎梦[3](2017)在《紫外光多信道通信系统相关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紫外光通信是一种以紫外光为载波,自由空间为信道的通信方式。紫外光通信通常利用“日盲区”紫外光,相比于其他无线通信方式,具有抗干扰能力强、保密性好、非视距通信等特点。因此,紫外光通信可成为其他常规通信的补充,用于保密通信等场合,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紫外光通信的研究处于起步和发展阶段,尚有一些关键技术问题有待解决。本论文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为依托,围绕紫外信道建模分析和紫外MIMO通信等问题展开基础理论研究和实验验证,主要创新工作如下:(1)建立了紫外多径信道理论模型,将模型求解转化为表达式中参数的求解,并可以给出信道脉冲响应和脉冲展宽特性,具有计算复杂度低,易实现等优点。(2)提出了用于提升速率的紫外MIMO通信方案,搭建了实验系统并完成了实验测试,结果表明该方案可以使通信速率提升两倍。(3)针对紫外信道损耗大、接收端光信号十分微弱的问题,提出并实现了基于空时分组码的紫外MIMO通信方案。仿真和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案可以有效地改善紫外通信系统误码性能。(4)为了进一步提升误码性能,提出了紫外MIMO扩频通信方案,将MIMO技术与7倍扩频技术结合。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案在基于空时分组码的紫外MIMO通信方案基础上可进一步降低误码率。

田亚芳[4](2016)在《短波高效率功放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短波通信在各通信手段中具有使用设备简单、组网快捷方便、通信手段灵活、抗毁灭性强等相对优势,因此在语音、电报和数据传输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尤其在军事领域的远程通信中更是拥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在世界各国的国防和军事方面更是越来越受到重视。在实际应用中,通常要求短波通信具有更高的传输速率、更高的传输可靠性、更高的可通率、更强的抗干扰能力和业务能力,为此,对发射机的输出功率等各种指标要求越来越高。功率放大器是无线电通信系统中的关键组成部分,作为发射机的末端器件,在整个系统中所占的消耗能量最多、工作时产生热量也最高,其该器件的工作效率直接决定末端信号发射系统的工作耗能、系统稳定度、以及系统对电源和散热辅助装置的要求。在当今国际上提出绿色通信的大形势下,提高功率放大器的效率是设计功率放大器必须考虑的问题。Doherty功率放大器具有结构简单、实现成本低廉等特点,在回退状况下对效率有明显的改善,同时结合预失真技术,其整体的线性度也能得到很好的改善,因此被认为是改善射频功率放大器效率的最有前景的技术之一。本文针对短波高效率功率放大器进行了全面的研究。本文首先从短波通信的相关基础知识入手,从当代短波通信系统的广泛应用和最新研究的有关关键技术两个方面,详细阐明了短波通信系统仍是目前不可被替代的一种重要的远距离通信方式,具有重要的研究和应用价值。其次,对功率放大器进行了详细的研究,提出了为了减少频谱扩展和包络失真,设计的功放必须具有高线性,并且给出了提高功率放大器线性度的几项措施:选择先进工艺和最新半导体材料提高器件的线性度、采取手段使放大器输出功率回退到线性工作区、以及采用最新的线性化技术对稳定工作在非线性区的功放器件进行矫正等。提高线性度的最常用技术有预失真线性化技术、前馈线性化技术,随着当今通信领域的新技术(如多载波技术以及宽带扩频通信等新技术)在短波远程通信系统中的应用,通过对比分析,预失真技术对短波通信系统线性度的提高最为有效,最终确定依据负载牵引和源牵引的双向牵引理论进行高效率Doherty功率放大器的设计。论文的最后,结合短波信号的特点以及有效提高功率放大器的功率附加效率的整体要求,设计出适合短波通信的高效率功率放大器的实现电路,并以当今主流的功能强大、应用广泛的射频电路自动化仿真软件(ADS)进行仿真,对电路和元件参数进行多次修正。文末是对全文的总结和本设计可以优化改进方向的展望。

曲丽娜[5](2016)在《高动态突发扩频通信中同步技术的研究与实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现代通信系统中,突发通信技术在军用及民用领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而直接序列扩频技术以其优异的抗干扰能力、抗截获能力以及高度的保密性等特点在突发通信系统的应用方面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其中,同步技术作为突发扩频通信的关键技术,是当前国内外研究的热点和难点,而扩频序列的选择,对扩频通信的性能有着重要的影响。本文在国内外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针对当前突发扩频通信扩频序列少、安全性低、捕获时间较长等缺点,对混沌序列作为扩频序列的性能进行了分析,并对高动态条件下的扩频序列快速捕获技术进行了研究。首先,本文对扩频通信、扩频序列的基本理论进行了介绍,并详细阐述了本文突发扩频通信捕获系统主要使用的捕获技术。该系统主要分为粗捕获单元和细捕获单元,粗捕获单元采用并行扫频匹配滤波法实现多普勒频率和码相位的粗估计,细捕获单元采用DFT(Discrete Fourier Transform)直接谱估计算法进行多普勒频率的精确估计,在后文的研究中将使用改进I-Rife算法来取代DFT直接谱估计算法。其次,采用Chebyshev映射和改进型Logistic映射分别作为级联混沌系统的第一级和第二级,再随机选取一个加权参数和两个由不同初值映射成的级联混沌序列进行加权处理、求和、量化,得到了基于加权算法的级联混沌序列。通过MATLAB仿真验证了此方法生成的混沌序列保密性高,并具有良好的平衡性和自、互相关特性,并采用优选算法选出大量符合突发扩频通信系统要求的混沌序列。再次,关于多普勒频率捕获方面,本文在前人提出的I-Rife算法的基础上进行研究和分析,得到了频率估计性能与其逼近、计算量相对较小的改进I-Rife算法,然后与其他频谱估计算法进行了仿真分析;将基于加权算法的级联混沌序列和改进I-Rife算法应用到突发扩频通信系统中,进行性能分析,均得到了预期的效果。最后,介绍了技术指标、总体设计方案和硬件平台;然后详细分析了系统捕获单元软件设计的实现,并使用ModelSim 6.5c仿真软件进行性能仿真验证;结合矢量信号源等仪器完成了性能测试,通过测试得出系统工作正常。基于加权算法的级联混沌序列作为扩频序列获得了预期效果,稳定可靠,可以满足突发扩频通信系统性能要求。

高进[6](2012)在《复扰码性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移动通信系统发展到现在共历经了三代:第一代的模拟移动通信系统(1G)、第二代的数字移动通信系统(2G)以及主要是面向多媒体和无线因特网业务的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3G),目前主要使用的是2G和3G系统,即将推出的、具有更高比特速率的4G系统将会使用更先进的技术。3G的主流标准分别是CDMA2000、WCDMA和TD-SCDMA。与2G中应用比较广泛的GSM、IS-95等标准相比较,这三个3G标准都引入了复扰码技术,复扰码技术的引入对系统的性能有各个方面的影响。本文首先分别讨论了CDMA2000、WCDMA和TD系统的复扰码技术,通过理论分析与Matlab实验仿真相结合,详细研究了它们的系统性能以及各个系统的星座图。通过对CDMA2000和TD复扰码技术的比较,导出两者扩频、扰码技术的等效方法。并根据TD扰码技术的分析过程给出了TD系统的一种扩频、扰码实验方案MSS-TD,该实验方案综合了CDMA2000与TD两个系统扰码技术的优点。最后分别对CDMA2000/WCDMA、 TD-SCDMA、MSS-TD三种扩频扰码方案的信噪比、误码率和峰均比等进行了理论分析、实验仿真和性能比较。

冷艾亭[7](2011)在《CDMA扩频通信系统同步技术研究与实现》文中指出CDMA是码分多址的英文缩写(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它是在数字技术的分支—扩频通信技术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崭新而成熟的无线通信技术。CDMA技术的出现源于人们对更高质量无线通信的需求,通信业界内越来越多专家认为CDMA技术是本世纪无线通信最重要的多址接入手段之一。随着通信技术的日益成熟,扩展频谱技术凭借其特有的发展优势,显示出极强的生命力,尤其是在电子对抗的今天,扩频通信系统由于其独特的抗干扰能力以及隐蔽性,在军事通信上获得了广泛的应用。同步技术是扩频通信系统中的关键技术之一,也是一个最为重要的实际问题。时间、频率同步是扩频接收机信号检测的基础,所以通信系统能否有效可靠的工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同步性能的优劣。本文基于CDMA扩频通信系统的数字中频模块为研究对象。本人在深入分析同步技术几种常用的捕获和跟踪技术的基础上,主要负责完成CDMA系统前向链路和反向链路方案设计,完成数字中频模块的硬件设计,以及基于FPGA的同步算法Verilog HDL设计、Modelsim仿真和在板测试工作。最终将该CDMA扩频通信系统应用于某武器系统的指挥控制当中,实现数据语音双向传输功能。主要内容为:1.概述了扩频通信系统和同步技术的理论基础。2.分析了同步系统几种常用的捕获、跟踪技术,分别给出了不同的实现方案、系统框图等。3.介绍了CDMA系统前向链路和反向链路的设计方案,以及同步方案。4.描述了CDMA系统数字中频模块的硬件实现平台。5.介绍了同步系统中的核心模块基于Verilog HDL的RTL级设计方案,给出了Modelsim仿真结果和系统的板级测试结果。

曾志斌[8](2010)在《M元扩频关键技术及芯片化实现方法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通信集成电路的快速发展和SOC技术的不断推广,通信设备制造趋向于芯片化设计,从以前的分立式元件向SOC发展。扩频通信在通信领域占有重要的地位,芯片化设计中较多采用直接序列扩频技术,而作为扩频通信重要的技术分支M元扩频它的芯片化却少有实现。论文在深入研究M元扩频基本理论的基础上,对M元通信芯片化设计展开相关工作,提出适合芯片化的M元扩频改进算法,并利用SOC技术进行芯片化设计工作。论文的主要贡献如下:1针对采用同步码实现同步的M元扩频方案,提出两种改进方案。它们通过将扩频码的码相位和码极性相结合而实现。方案一用BPSK调制直扩替代同相支路上的同步码,在正交支路上采用基于CPSK(code phase shift keying,码相位循环移位)调制的M元扩频。这里同相支路选用的扩频码是用于正交信道扩频码源码的倒序序列。相对于采用同步码实现同步的M元扩频方案,该方案可以增加1比特信息的传输量;方案二进一步提高扩频码的资源利用率。它将所有的扩频码改进成均由一条扩频码通过循环移位提供,但对同相支路与正交支路采用的扩频码的码相位进行码相位约束以确保可实现自我同步。采用以上方案还具有易于系统集成的特点。2为了在保持较高的频带利用率的条件下提高M元扩频的码资源利用率,给出在同相支路上采用传统的M元双正交扩频,在正交支路上采用基于CPSK调制技术的M元扩频的方案。该方案所需扩频码码资源是传统M元扩频的条数只需约四分之一。为了进一步提高扩频码利用率,在此基础上提出采用同步帧结构的正交两路CPSK调制M元扩频的改进方案。它的同步码是通过在两支路同时采用特定相位的扩频码进行传输而实现。它的优点是同步码易于识别。以上两方案降低系统设计复杂度,易于系统芯片化设计。3为了提高M元扩频系统在衰落信道下的性能,给出在空时编码后采用M元扩频的方案。在此基础上提出将空时编码用于M元扩频码片的方案。后者在一个码元时间内就能完成信号处理,具有处理时延小的特点。同时该方案在时间选择性快衰落情况下,它可以获得更多的时间分集增益,从而提升系统的性能。4针对时间选择性快衰落条件下难以有效的估计信道信息,分析在扩频码码片上采用差分空时编码的方案。该方案具有较强的抗快衰落性能并且当信道相干时间小于一个符号周期时,该方案能获得更多的时间分集增益,系统性能得到改善。在此基础上分析在M元扩频码片上采用空时编码方案的性能。以上方案可适应大的晶振频偏影响,易于芯片化设计,适于低成本,小体积的便携式产品设计。5对M元扩频系统核心模块进行功能划分,给出芯片化实现算法,利用EDA工具完成IP软核设计和验证,并完成数字化版图设计。

张勤[9](2010)在《OFDM-CDMA系统中信道估计及扩频码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21世纪的到来,全球进入信息时代,人们对通信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OFDM和CDMA技术凭其各自的优势,分别成为4G的关键技术。为此集合二者优点的技术OFDM-CDMA联合通信系统,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本文着重研究了OFDM信道估计和CDMA中的扩频码的设计。关于信道估计,提出了两种新的基于导频的信道估计算法:基于B样条插值和迭代插值的信道估计。这两种算法充分考虑了实际信道的非线性和突发性,能准确地估计出实际信道的频率响应。经过修正或优化后,信道估计更加精确。仿真结果验证了本文算法的优越性。关于扩频码的研究,首先提出了一种新的四维超混沌系统,对它的动力学特性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与研究。接着利用本文提出的超混沌系统,提出了一种新的基于比特量化的扩频码的生成方法,对该扩频码的性能进行了详细的分析研究,并与传统的扩频码进行了比较。最后,仿真结果验证该扩频码的良好的性能。

刘琪[10](2009)在《复合可重构无线网络中终端可重构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复合可重构无线网络(Composite Reconfigurable Wireless Networks)是4G无线移动通信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它的目标是使得异种无线网络之间能够密切合作,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为用户提供无所不在的无线通信服务。复合可重构无线网络的研究包括两个部分:网络复合与终端可重构。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是终端可重构,即要求用户终端能够根据周围无线通信环境和业务的需求,选择最佳的无线接入网络(RAN:Radio Access Network)和技术,采用软件无线电技术完成自身的重新配置,使得用户能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实现最佳的无线接入与通信。本论文主要从三个方面对终端可重构展开研究:即通信环境检测、RAN优化选择机制和终端设备重构实现。论文主要工作与创新点有:1.针对可重构终端的无线环境检测问题,提出了基于代价函数的评价标准来实现对信号检测技术的优化选择,并且引入移动代理技术,增强了终端执行环境检测的可行性。2.针对复合网络环境下的无线接入网络选择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三层贝叶斯网络模型的优化选择机制,在原有研究的基础上提高了网络优化选择的准确性和可靠性。3.针对终端的重构控制实现问题,提出了终端重构的分层实现模型,来分步骤地完成终端的各项重构任务,并且通过对终端数字调制/解调的重构建模和仿真,验证了该分层模型的可行性。4.针对复合网络中的频谱共享环境,提出了一种基于跳频的自适应频谱共享机制,设计了终端的干扰避免方案,可有效地避免网间干扰。

二、THE SCHEME STUDY OF THE APPLICATION OF W-CDMA SPREAD SPECTRUM COMMUNICATION IN MINE MOBILE COMMUNICATION(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THE SCHEME STUDY OF THE APPLICATION OF W-CDMA SPREAD SPECTRUM COMMUNICATION IN MINE MOBILE COMMUNICATION(论文提纲范文)

(1)面向M2M通信的多用户检测算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主要数学符号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工作的背景与意义
        1.1.1 移动通信的发展
        1.1.2 M2M通信简介
    1.2 多用户检测算法的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研究贡献与创新
    1.4 论文结构安排
第二章 多用户检测模型及传统多用户检测算法
    2.1 引言
    2.2 CDMA和扩频通信的基本概念
    2.3 多用户检测的传统模型及其算法
        2.3.1 多用户检测的传统模型
        2.3.2 多用户检测的传统算法
    2.4 信道估计简介
    2.5 压缩感知简介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单测量向量的多用户检测
    3.1 引言
    3.2 基于单测量向量的多用户检测模型
    3.3 贝叶斯理论概述
    3.4 基于单测量向量的稀疏贝叶斯学习多用户检测
        3.4.1 EM迭代算法简介
        3.4.2 多用户检测算法设计
    3.5 基于单测量向量的混合高斯模型多用户检测
        3.5.1 VEM迭代算法简介
        3.5.2 多用户检测算法设计
    3.6 快速无逆稀疏贝叶斯学习的多用户检测与信道估计
        3.6.1 模型描述
        3.6.2 多用户检测与信道估计算法设计
    3.7 仿真结果
        3.7.1 用户活跃因子的影响
        3.7.2 SBL与GMM参数设置及其仿真
        3.7.3 FI-SBL参数设置及其仿真
    3.8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多测量向量的多用户检测
    4.1 引言
    4.2 基于多测量向量的多用户检测模型
        4.2.1 多测量向量介绍
        4.2.2 系统模型描述
    4.3 基于多测量向量的块状稀疏贝叶斯学习多用户检测算法
        4.3.1 多用户检测算法设计
        4.3.2 超参数更新
    4.4 基于多测量向量的结构耦合稀疏贝叶斯学习多用户检测算法
        4.4.1 结构耦合稀疏贝叶斯学习多用户检测算法
        4.4.2 广义近似消息传递的结构耦合稀疏贝叶斯学习多用户检测算法
    4.5 仿真结果
        4.5.1 参数设置
        4.5.2 实验结果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迭代重加权多用户检测
    5.1 引言
    5.2 基于单测量向量的迭代重加权多用户检测算法
        5.2.1 模型描述
        5.2.2 迭代重加权的多用户检测算法
        5.2.3 最小均方误差迭代重加权的多用户检测算法
        5.2.4 参数选择
    5.3 基于多测量向量的迭代重加权多用户检测算法
    5.4 仿真结果
        5.4.1 SMV模型下参数设置
        5.4.2 SMV模型下仿真结果
        5.4.3 MMV模型下参数设置
        5.4.4 MMV模型下仿真结果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后续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2)基于AD9361的弹载扩频通信系统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1.2.1 扩频通信的发展
        1.2.2 通信中捕获技术的研究概述
    1.3 本论文的主要工作和内容安排
2 扩频通信系统理论研究
    2.1 扩频基本理论
        2.1.1 扩频通信系统概述
        2.1.2 扩频通信系统的理论基础
    2.2 扩频码的产生及特性
        2.2.1 m序列
        2.2.2 Gold序列
    2.3 扩频通信的捕获算法原理及仿真
        2.3.1 滑动相关捕获算法
        2.3.2 匹配捕获算法
        2.3.3 基于FFT的捕获算法
        2.3.4 基于PMF-FFT的捕获算法
    2.4 锁相环工作原理及组成
        2.4.1 锁相环工作原理
        2.4.2 锁相环的s域模型以及性能分析
    2.5 本章小结
3 针对高动态多普勒频偏下的捕获跟踪算法设计与研究
    3.1 最大似然频偏估计算法
    3.2 基于FFT的大频偏估计算法
        3.2.1 算法实现
        3.2.2 性能仿真及分析
        3.2.3 小结
    3.3 改进的FFT频偏估计算法
        3.3.1 算法实现
        3.3.2 性能仿真及分析
        3.3.3 小结
    3.4 高动态跟踪算法的设计与仿真
        3.4.1 高动态跟踪环路的设计
        3.4.2 性能仿真及分析
    3.5 性能分析比较
    3.6 本章小结
4 数传电台的硬件设计与实现
    4.1 通信系统总体设计方案
        4.1.1 通信系统性能指标
        4.1.2 射频分部设计方案
        4.1.3 系统余量估算
    4.2 AD9361 概述
        4.2.1 发射通道
        4.2.2 接收通道
    4.3 弹载数传电台的小型化设计
        4.3.1 数传电台整体设计
        4.3.2 时钟以及信号接口模块设计
        4.3.3 电源设计
        4.3.4 AD9361与FPGA连接设计
        4.3.5 PCB板级设计
    4.4 接收解调端的硬件设计
    4.5 本章小结
5 扩频通信系统的软件设计与实现
    5.1 实现平台介绍
    5.2 软件设计指标
    5.3 弹载数传电台软件设计与实现
        5.3.1 扩频序列的选择
        5.3.2 信息编码
        5.3.3 成形滤波器
    5.4 地面接收解调端软件设计与实现
        5.4.1 捕获支路的设计及实现
        5.4.2 跟踪支路的设计及实现
    5.5 本章小结
6 系统测试与实验
    6.1 弹载数传电台硬件试验
        6.1.1 高低温试验
        6.1.2 高过载冲击试验
        6.1.3 小结
    6.2系统通信实验
        6.2.1 400m系统通信实验
        6.2.2 40 Km系统通信功能以及通信余量测试
    6.3 本章小结
7 总结与展望
    7.1 全文总结
    7.2 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3)紫外光多信道通信系统相关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紫外光通信概述
    1.2 紫外光通信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4 论文结构与主要工作
第二章 紫外多径信道的建模分析
    2.1 大气信道特性
    2.2 基于多径效应的紫外信道模型
        2.2.1 模拟方法
        2.2.2 多径传播径数的模拟
        2.2.3 多径传播时延的模拟
        2.2.4 多径传播衰减系数的模拟
        2.2.5 紫外多径信道的仿真分析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紫外MIMO通信方案
    3.1 MIMO无线光通信技术原理
        3.1.1 MIMO无线光通信系统
        3.1.2 MIMO无线光通信技术分类
    3.2 紫外MIMO通信系统离线实验平台
    3.3 提升速率的紫外MIMO通信方案
        3.3.1 系统结构
        3.3.2 紫外MIMO信道模型
        3.3.3 检测方法
        3.3.4 实验验证
    3.4 基于空时分组码的紫外MIMO通信方案
        3.4.1 系统结构
        3.4.2 基于紫外光通信的Alamouti空时分组码原理
        3.4.3 仿真结果与分析
        3.4.4 实验验证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紫外MIMO扩频通信系统
    4.1 扩频技术原理
        4.1.1 扩频技术特性
        4.1.2 扩频技术分类
    4.2 紫外扩频通信关键技术
        4.2.1 紫外光扩频系统结构
        4.2.2 扩频、解扩方案
    4.3 紫外MIMO扩频通信系统
        4.3.1 紫外MIMO扩频系统结构
        4.3.2 系统性能仿真与结果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和展望
    5.1 论文工作总结及存在的问题
    5.2 未来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4)短波高效率功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2 短波通信的发展历程以及国内外研究的现状
    1.3 高效功放的发展现状及重要性
    1.4 论文所做的主要工作及内容安排
2 短波通信系统的应用及关键技术
    2.1 短波的基础知识
        2.1.1 短波通信的特点
        2.1.2 短波通信的技术现状
    2.2 短波通信系统的应用
    2.3 短波通信系统的关键技术
        2.3.1 多音并行调制体制
        2.3.2 单音串行体制
        2.3.3 格状编码调制TCM
        2.3.4 多载波正交频分复用OFDM
        2.3.5 差错控制技术
    2.4 当今短波通信领域新技术与新体制
        2.4.1 自适应实时信道评估及其它自适应技术
        2.4.2 跳频通信技术及其它扩频通信技术
        2.4.3 短波窄带高速调制解调技术
        2.4.4 软件无线电技术与网络技术
    2.5 本章小结
3 高效率功率放大器的研究
    3.1 晶体管技术的发展
    3.2 高效率功率放大器的研究
    3.3 功率放大器原理指标简介
        3.3.1 功率放大器的主要性能指标
    3.4 功率放大器工作状态分类
        3.4.1 A类功率放大器
        3.4.2 B类功率放大器
        3.4.3 C类功率放大器
        3.4.4 AB类功率放大器
    3.5 F类高效率功率放大器
        3.5.1 理想的F类高效率功放工作原理
        3.5.2 F类功放设计分析
    3.6 Doherty功率放大器的工作原理及相关技术
        3.6.1 Doherty功率放大器原理简介
        3.6.2 有源负载牵引技术(Active load pull technique)
        3.6.3 Doherty电路匹配原理推导
    3.7 T型阻抗转换网络相关计算
    3.8 本章小结
4 Doherty功率放大器设计
    4.1 Doherty短波高效功放的总体设计思路
        4.1.1 Doherty短波高效功放的设计指标
        4.1.2 电路结构方案
    4.2 单级功率放大器设计
        4.2.1 LDMOS功率晶体管及衬板的选取
        4.2.2 功放管原理电路设计
        4.2.3 ADS软件简介
        4.2.4 功放管直流特性分析
        4.2.5 放大器的稳定性分析
        4.2.6 对功放管的最佳工作负载阻抗和源阻抗仿真求解
        4.2.7 单级功率放大器的匹配
        4.2.8 偏置电路的设置
        4.2.9 单管功率放大器的输出特性
    4.3 Doherty放大器电路的设计
        4.3.1 功分器的设计
        4.3.2 整个Doherty功率放大器的设计仿真
        4.3.3 使用微带补偿线优化的Doherty功放设计
        4.3.4 峰值功放管的栅压对功放的PAE、增益以及线性度的影响
    4.4 硬件电路参数测试
        4.4.1 消除功放的自激振荡
        4.4.2 电源干扰的滤波
    4.5 硬件测试结果
    4.6 本章小结
5 结论和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5)高动态突发扩频通信中同步技术的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发展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构安排
第2章 扩频通信基本理论
    2.1 扩频通信的原理
    2.2 扩频序列理论
    2.3 突发扩频通信同步捕获方案选择
        2.3.1 粗捕获方案选择
        2.3.2 细捕获方案选择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混沌序列的设计和分析
    3.1 常用混沌序列及其性能分析
        3.1.1 常用混沌序列
        3.1.2 常用混沌序列的性能分析
    3.2 基于加权算法的级联混沌序列及其性能分析
        3.2.1 基于加权算法的级联混沌序列的设计
        3.2.2 基于加权算法的级联混沌序列的分析
    3.3 基于加权算法的级联混沌序列的优选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多普勒频率估计算法的设计和分析
    4.1 经典频谱估计算法
    4.2 改进I-Rife算法及其性能分析
        4.2.1 改进I-Rife算法的设计
        4.2.2 改进I-Rife算法和其他算法的性能比较
    4.3 改进I-Rife算法在突发扩频通信中的应用
        4.3.1 突发扩频通信系统的实现
        4.3.2 多普勒频率估计的性能仿真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突发扩频通信系统的硬件实现
    5.1 通信系统设计方案与硬件结构
    5.2 系统方案软件实现及资源评估
        5.2.1 粗捕获单元实现
        5.2.2 细捕获单元实现
        5.2.3 资源评估
    5.3 系统性能测试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6)复扰码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论文研究背景
    1.2 论文主要的研究工作
    1.3 论文的结构
第二章 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的主流标准及其无线通信概述
    2.1 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的主流标准
        2.1.1 移动通信系统的发展
        2.1.2 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主流标准比较
    2.2 无线通信概述
        2.2.1 移动通信的特点
        2.2.2 无线信道的特性
        2.2.3 分集技术
        2.2.3.1 分集技术的基本原理
        2.2.3.2 分集合并技术
        2.2.3.3 CDMA2000 1x和TD-SCDMA的发送分集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CDMA系统关键技术以及扩频、扰码与调制技术简介
    3.1 CDMA技术基本原理
    3.2 CDMA系统的关键技术
        3.2.1 RAKE接收机
        3.2.2 软切换
        3.2.3 功率控制
    3.3 扩频技术简介
        3.3.1 扩频通信的原理与定义
        3.3.2 扩频通信系统的主要参数
        3.3.3 扩频通信特点
        3.3.4 扩频通信系统的分类
    3.4 扰码
        3.4.1 扰码简介
        3.4.2 PN序列
        3.4.3 扰码的相关性特点
    3.5 QPSK数字调制原理
        3.5.1 QPSK调制
        3.5.2 QPSK解调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3G主流标准的扩频扰码方案研究
    4.1 CDMA2000/FDD-WCDMA的扩频扰码方案研究
        4.1.1 CDMA2000系统中的正交分集发送
        4.1.2 CDMA2000系统复扰码过程的准正交地址码干扰分析
    4.2 CDMA2000系统扩频扰码方案星座图的分析
        4.2.1 单用户情况下
        4.2.2 多用户情况下
    4.3 TD-SCDMA系统的扩频扰码方案
        4.3.1 TD-SCDMA系统扰码的规划
        4.3.2 3GPP公布的TD-SCDMA的扩频扰码方案
        4.3.3 实用的TD-SCDMA扩频扰码方案
        4.3.3.1 实用的TD-SCDMA扩频方案
        4.3.3.2 实用TD-SCDMA系统的复扰码
        4.3.3.3 实用的TD-SCDMA QPSK解调、复解扰和复解扰的基本结构
    4.4 TD-SCDMA扩频扰码方案星座图研究
    4.5 TD-SCDMA与CDMA2000系统扩频、扰码方案的等效性
    4.6 TD-SCDMA系统扩频扰码的实验改进方案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复扰码系统性能的研究
    5.1 TD三电平判决误码率的分析
    5.2 CDMA系统自干扰径数的估算
    5.3 CDMA2000/WCDMA、TD-SCDMA、MTD系统复扰码性能的分析比较
        5.3.1 多径衰落环境下系统性能分析比较
        5.3.2 非多径衰落环境下系统系能的分析比较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本文主要工作
    6.2 下一步工作的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7)CDMA扩频通信系统同步技术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课题概述
        1.1.1 扩频通信发展简介
        1.1.2 CDMA 技术简介
    1.2 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
    1.3 本论文的选题和研究内容
第二章 扩频通信系统原理与同步技术
    2.1 扩频通信概述
        2.1.1 扩频通信基本理论
        2.1.1.1 信息论
        2.1.1.2 编码理论
        2.1.1.3 抗干扰理论
        2.1.2 扩频系统基本类型
        2.1.3 直扩系统性能
    2.2 扩频通信的同步技术
        2.2.1 PN 码同步
        2.2.1.1 捕获
        2.2.1.2 跟踪
        2.2.2 载波同步
        2.2.2.1 平方环载波同步法
        2.2.2.2 Costas 环载波同步法
第三章 CDMA 系统上下行链路与同步设计方案
    3.1 CDMA 网络总体方案
    3.2 CDMA 下行链路设计
        3.2.1 下行链路设计
        3.2.1.1 中心站发射机实现方案
        3.2.1.2 子站接收机实现方案
        3.2.2 子站接收机PN 码同步与载波同步方案
        3.2.2.1 PN 码同步
        3.2.2.2 载波同步
    3.3 CDMA 上行链路设计
        3.3.1 上行链路设计
        3.3.1.1 子站发射机实现方案
        3.3.1.2 中心站接收机实现方案
        3.3.2 中心站接收机PN 码同步与载波同步方案
第四章 CDMA 系统硬件设计与FPGA 实现
    4.1 数字中频模块硬件平台
        4.1.1 硬件平台的总体方案设计
        4.1.2 系统参数设计
        4.1.3 硬件平台实物及主要器件
    4.2 同步系统核心模块的 FPGA 设计
        4.2.1 基于HDL 的FPGA 设计流程
        4.2.2 部分核心模块的FPGA 实现
        4.2.2.1 PN 码同步模块
        4.2.2.2 锁相环模块
    4.3 数字中频模块板级测试
第五章 总结和展望
    5.1 本论文研究总结
    5.2 前景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8)M元扩频关键技术及芯片化实现方法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扩频通信IC芯片发展
        1.2.1 通信芯片发展
        1.2.2 扩频通信芯片发展
    1.3 M元扩频技术研究现状及主要问题
        1.3.1 M元扩频定义及优点
        1.3.2 M元扩频应用
        1.3.3 M元扩频研究现状
    1.4 论文主要工作和结构安排
        1.4.1 论文主要工作
        1.4.2 论文结构安排
第二章 M元扩频通信分析
    2.1 M元扩频通信
        2.1.1 M元扩频原理及系统结构图
        2.1.2 M元扩频方式
    2.2 M元扩频系统同步
        2.2.1 常见M元扩频同步方案
        2.2.2 载波频偏、相偏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2.3 M元扩频性能分析
    2.4 小结
第三章 基于同步信道的M元扩频通信改进方案
    3.1 传统利用同步信道实现同步的M元扩频方案
        3.1.1 系统原理框图
        3.1.2 系统性能分析
    3.2 改进利用同步信道同步的M元扩频通信算法研究
        3.2.1 基于新算法的通信方案
        3.2.2 系统同步分析
        3.2.3 AWGN信道下系统性能分析
        3.2.4 AWGN下系统仿真及分析
        3.2.5 瑞利信道下系统性能分析
        3.2.6 瑞利慢衰落条件下性能仿真与分析
    3.3 改进扩频码码集的M元扩频通信系统
        3.3.1 系统扩频码的选取
        3.3.2 系统同步分析
        3.3.3 系统性能仿真与分析
    3.4 小结
第四章 高性能M元扩频方案
    4.1 双M元扩频系统
        4.1.1 双M元扩频通信系统原理
        4.1.2 系统同步分析
        4.1.3 系统误码性能分析
        4.1.4 系统仿真及分析
    4.2 基于正交信道的双CPSK扩频通信系统
        4.2.1 正交信道双CPSK调制扩频通信方案
        4.2.2 系统同步分析
        4.2.3 误码率性能分析
        4.2.4 仿真及分析
    4.3 小结
第五章 基于CPSK调制的M元扩频空时编码通信
    5.1 基于码元级的空时编码直序扩频方案
    5.2 基于码元级的空时编码M元扩频方案
        5.2.1 码元级空时编码M元扩频原理
        5.2.2 系统仿真与分析
    5.3 基于码片级的空时编码直序扩频方案
        5.3.1 系统方案
        5.3.2 性能分析
        5.3.3 仿真与分析
    5.4 码片级空时编码M元扩频方案
        5.4.1 码片级空时编码M元扩频原理
        5.4.2 系统仿真与分析
    5.5 小结
第六章 差分空时编码M元扩频通信
    6.1 码元级差分空时编码扩频
        6.1.1 两种差分空时编码方案
        6.1.2 码元级差分空时编码扩频性能分析
    6.2 码片级差分空时编码扩频方案
        6.2.1 系统模型
        6.2.2 仿真及分析
    6.3 码片级差分M元扩频通信
        6.3.1 系统方案
        6.3.2 仿真与分析
    6.4 小结
第七章 核心模块IP及芯片化验证
    7.1 集成电路IP设计方法及流程
    7.2 M元解扩核心单元模块芯片化设计及验证
        7.2.1 M元解扩核心模块系统功能划分
        7.2.2 M元解扩核心模块芯片化设计
    7.3 小结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8.1 论文总结
    8.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在读期间的研究成果

(9)OFDM-CDMA系统中信道估计及扩频码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绪论
    1.1 背景和研究意义
    1.2 课题国内外发展动态
        1.2.1 OFDM中信道估计技术的研究现状
        1.2.2 CDMA中扩频码的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工作和内容安排
第二章 OFDM-CDMA联合调制通信系统
    2.1 OFDM通信技术原理
    2.2 CDMA中的扩频通信技术原理
    2.3 OFDM与CDMA的特点和比较
    2.4 OFDM-CDMA系统原理
    2.5 OFDM-CDMA系统特点
    2.6 小结
第三章 OFDM中的信道估计
    3.1 OFDM信道估计概述
    3.2 基于插值的信道估计
        3.2.1 一阶线性插值算法
        3.2.2 拉格朗日插值算法
        3.2.3 基于MMSE准则的插值算法
    3.3 基于B样条插值的信道估计算法
        3.3.1 B样条插值估计
        3.3.2 信道频率响应修正
    3.4 基于迭代插值的信道估计算法
        3.4.1 迭代插值估计
        3.4.2 信道估计修正
    3.5 算法分析
    3.6 仿真结果分析
    3.7 小结
第四章 超混沌系统模型
    4.1 常见的混沌系统
        4.1.1 Logistic混沌系统
        4.1.2 Chebyshev映射
        4.1.3 三维Lorenz混沌映射
    4.2 四维超混沌系统
        4.2.1 超混沌系统的模型及典型混沌吸引子
        4.2.2 基本动力学特性
    4.3 小结
第五章 CDMA系统中的扩频码
    5.1 扩频系统常见的伪随机码
        5.1.1 m序列及其性质
        5.1.2 Gold序列及其性质
    5.2 基于混沌的扩频码
        5.2.1 混沌序列的引入
        5.2.2 基于混沌的扩频码的生成
        5.2.3 混沌扩频码的优选原则
    5.3 扩频码性能分析与比较
        5.3.1 频数分析(平衡性分析)
        5.3.2 游程分析
        5.3.3 相关性分析
        5.3.4 保密性分析
    5.4 系统性能仿真
    5.5 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10)复合可重构无线网络中终端可重构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
第1章 绪论
    1.1 复合可重构网络概述
    1.2 复合可重构网络的研究现状
    1.3 终端可重构的主要研究内容
    1.4 本论文的主要工作
第2章 可重构终端的环境监测策略
    2.1 RT环境监测的移动代理平台体系架构
        2.1.1 RT的复合网络环境
        2.1.2 RT环境监测的移动代理平台
    2.2 RT中WE-MA的RANs监测策略
        2.2.1 WE-MA的监测模型
        2.2.2 WE-MA中的RANs监测机制概述
        2.2.3 基于WE Server的RANs信息获取机制
        2.2.4 RANs监测技术的选择机制
        2.2.5 基于ChMA的RANs监测机制
    2.3 仿真示例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可重构终端的无线接入优化选择策略
    3.1 RT的功能结构
    3.2 RT的无线接入优化选择策略
        3.2.1 RT关于RAT网络的优化选择机制
        3.2.2 网络方面确定最佳RAT网络的优化算法
    3.3 仿真示例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可重构终端的重构方式与分层实现策略
    4.1 RT总体重构策略
        4.1.1 RT重构的总体思想
        4.1.2 RT重构实现的分层模型
    4.2 RT数字调制/解调重构实现建模
        4.2.1 RT数字调制的重构实现模型
        4.2.2 RT数字解调的重构实现模型
        4.2.3 仿真示例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复合网络中可重构终端的频谱共享策略
    5.1 SS中的CR技术应用
    5.2 SS中CR-MT的干扰避免策略及其性能
        5.2.1 SS的干扰计算模型和性能参数
        5.2.2 CR-MT的IA策略和理论分析
        5.2.3 软件仿真和性能比较
    5.3 CR-MT基于跳频的自适应频谱共享机制
        5.3.1 FH-IA的总体思想
        5.3.2 FH-IA中CR-MT的跳频通信机制
        5.3.3 FH-IA中CR-MT的IA策略
        5.3.4 FH-IA的性能分析和仿真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四、THE SCHEME STUDY OF THE APPLICATION OF W-CDMA SPREAD SPECTRUM COMMUNICATION IN MINE MOBILE COMMUNICATION(论文参考文献)

  • [1]面向M2M通信的多用户检测算法研究[D]. 张晓旭. 电子科技大学, 2019(01)
  • [2]基于AD9361的弹载扩频通信系统设计与实现[D]. 丁睿. 南京理工大学, 2019(06)
  • [3]紫外光多信道通信系统相关技术研究[D]. 邢祎梦. 北京邮电大学, 2017(03)
  • [4]短波高效率功放研究[D]. 田亚芳. 南京理工大学, 2016(06)
  • [5]高动态突发扩频通信中同步技术的研究与实现[D]. 曲丽娜.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16(03)
  • [6]复扰码性能研究[D]. 高进. 南京邮电大学, 2012(04)
  • [7]CDMA扩频通信系统同步技术研究与实现[D]. 冷艾亭. 电子科技大学, 2011(06)
  • [8]M元扩频关键技术及芯片化实现方法的研究[D]. 曾志斌.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0(10)
  • [9]OFDM-CDMA系统中信道估计及扩频码的研究[D]. 张勤.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10(09)
  • [10]复合可重构无线网络中终端可重构的研究[D]. 刘琪. 北京交通大学, 2009(10)

标签:;  ;  ;  ;  ;  

W-CDMA扩频通信在矿山移动通信中的应用方案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