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刑事司法评论》手稿

《华东刑事司法评论》手稿

一、《华东刑事司法评论》稿约(论文文献综述)

李鑫涛[1](2019)在《环境问题政治成本:演化传播、量化测度和控制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伴随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推进,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环境安全事件与环保维权冲突频发。多元复杂的环境问题和政府传统的治理模式使我国在环境治理方面的社会稳定、政府公信力、公众满意度不断遭受质疑和冲击,甚至演化为重大群体性事件,导致大量政治资源损耗,形成新的地方性发展危机。这种政治资源的损耗对各利益群体造成政治影响和政治结果后便形成了环境问题政治成本,而政治成本的过度消耗会危及政府的合法性和政治的安全稳定。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生态环境是关系党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问题。”然而,目前国内学界对于环境治理成本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经济成本方面,对于政治成本的研究较为匮乏。因此,如何在新时代环境治理中科学地控制政治成本消耗是政府必须认真面对和妥善解决的重大课题,更需要在理论和实践中对这一问题进行系统性的研究。本文以环境问题政治成本为研究对象,在探讨其内涵、重要性和产生原因基础上,通过建立整体性理论模型,考察了环境问题政治成本的演化机理,构建了环境问题政治成本指标体系,并在使用该指标体系对制环境问题政治成本进行测度后,提出了控制流程和规制策略。这对于拓宽环境问题的研究视角,提升政府环境治理效率,实现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协同发展,破解地方性危机和维护国家的政治安全稳定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主要工作和结论如下:(1)构建了环境问题政治成本的理论决策框架。通过文献研究法和演绎归纳法界定了环境问题政治成本的概念、特征和重要性,并结合国内环境相关案例,对环境问题政治成本的产生原因进行阐释,在此基础上结合治理理论、复杂系统理论、成本—效用理论、公共选择理论和风险社会理论,从公共危机学、环境政治学、政府经济学、社会风险学等学科视角出发,将具有情境特征的政治成本消耗现象映射到各治理主体“结构—行为”的特定场域中,创新性地构建出“结构—情境—行为”这一整体性决策分析框架。(2)探讨了环境问题政治成本的演化传播机理。在决策分析框架下将环境问题政治成本嵌入到环境治理系统中,采用演化博弈模型探究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媒体)、公众等治理主体之间的策略行为选择,分析了在不同阶段中各治理主体的均衡策略。之后,创新性地应用小信号模型在抗干扰模式下仿真分析出各个阶段不同均衡策略下环境问题政治成本的演化传播情况及其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地方政府的行为策略和涌现特征对政治成本演化系统影响最为明显;在负效应下政府的政治资源消耗增加不利于政治成本的控制,会使治理系统更加不稳定;各阶段涉及的治理主体只有相互合作,才能获得“共赢”等等。(3)确立了环境问题政治成本的指标体系并进行了量化测度分析。依据决策分析框架,以“T市R钢铁厂发电项目抗议事件”为研究背景,通过田野调查、深度访谈和扎根理论分析,考察环境问题政治成本在实际情况下的产生过程和演化传播,初步得出其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运用文献法和案例法对环境问题政治成本的初始指标体系进行完善,并采用专家调查法对指标进行筛选,最终完成对环境问题政治成本指标体系的科学化构建;在使用超效率SBM模型对T市的环境效率进行了评价后,基于G1法/熵值法组合赋权和模糊综合评价法,创新性地测度出T市R钢铁厂发电项目抗议事件在各个阶段中的政治成本。结果表明,地方政府的行为失范导致环境问题政治成本消耗在各个阶段持续扩大;群众行为性政治成本以及其所包含的5项四级指标在所有指标中权重占比最大等等。(4)设计了环境问题政治成本的控制流程并提出了规制对策建议。将环境问题政治成本置于T市R钢铁厂发电项目抗议事件中的“情境阶段”,结合演化博弈模型和小信号抗干扰模型,通过参数输入和计算编程处理,对其演化态势进行监测和调试分析,并据此创新性地设计出环境问题政治成本控制的决策操作流程。研究发现,通过该操作流程得出的测度结果与实际事件演化结果具有较高的一致性,政府部门可将环境问题政治成本作为一种观测变量,依据指标体系和操作流程对当前环境问题中的政治成本消耗进行有效感知和预警,以便及时出台和采取治理政策,控制政治成本的消耗。同时综合之前的分析,提出调整环境问题治理决策系统和成本观、优化和创新政府环境治理的体制机制、提升公职人员的治理能力和环境素养、强化政府社会风险意识和舆情应对能力、重视与非政府组织的良性互动和合作、积极营建官民互信机制和协商民主机制等六个方面规制措施来控制环境问题政治成本,以期能够为政府科学地、全面地、系统地控制环境问题政治成本提供长期、合理、有效的策略和方案。

谷伟[2](2019)在《晚期资本主义社会公共政治的重塑 ——乔纳森·弗兰岑悲剧现实主义小说的文化政治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当代美国文坛,乔纳森·弗兰岑是堪与唐·德里罗、E.L.多克特罗等前辈文坛巨匠相比肩的年轻一代小说家。作为悲剧现实主义文学的倡导者,弗兰岑在创作中借助人物动荡的生存体验来折射宏观社会文化危机,培植穿透虚幻表象洞悉复杂现实的认知潜能。中后期代表作《纠正》《自由》与《纯洁》引爆了读者的抢购狂潮,获得批评界的高度关注。然而,三部小说在捕捉公众集体想象的同时,也遭到一些学者的批评,认为弗兰岑政治意识的锐度在减弱。这些批评声音所固守的是后现代主义立场,默认小说的能动性在于激进的形式实验,认为复归描摹家庭生活的现实主义就是向霸权投诚。而且,多数批评局限于单一小说文本,既无法立体呈现弗兰岑的创作全貌,亦使小说值得挖掘的文化政治维度无法获得充分讨论。据此,论文聚焦《纠正》《自由》与《纯洁》三部作品,细致分析弗兰岑对当代公共政治危机不同侧面的表征,挖掘其对重振公共领域的反思,勾勒弗兰岑中后期创作的主旨脉络,揭示其强烈的文化焦虑和时代关注,全面呈现其深层的文化政治意识,展现悲剧现实主义的核心理念。论文从文化研究的跨学科视野入手,在对小说进行贴合文本语境的具体阐释中,借鉴诸多当代理论家的思想锋芒,包括弗雷德里克·詹姆逊的认知图绘理论、大卫·哈维的空间正义理论、劳伦·勃朗特的情感依恋思想、贝尔纳·斯蒂格勒的技术哲思、哈特与奈格里的诸众理论等,透过理论洞见来赋予论文更为深入的剖析视角。论文全篇共分五个部分,包括绪论、主体三章与结语。第一章(绪论)勾勒了弗兰岑的创作生涯,梳理了国内外研究现状,探究了各时期的学界评论重心,归纳了对悲剧现实主义小说文化政治维度的理解缺憾。在对悲剧现实主义进行认知图绘的基础上,绪论指出论文旨在捕捉弗兰岑文学创作的总体脉络,聚焦其对晚期资本主义社会公共政治的反思,随后概述了论文的结构框架。第二章从《纠正》对技术消费主义的批判入手,分析了晚期资本主义超空间中公共政治的衰微困境与重振策略。本章重点讨论了生物精神病学诊疗机制的物质主义逻辑,指出其摧毁了主体的内在世界,进而破坏了认知定位能力与共同体视野。《纠正》中的兰伯特夫妇及其三个子女的生命都以不同方式被吸纳到技术消费主义的霸权宰制中。弗兰岑通过再现兰伯特一家摆脱技术消费幻象的挣扎历程,指出抵抗霸权需要重拾历史意识,恢复生命存在的故事时间深度;重塑认知定位,洞悉个体动荡苦难与集体福祉保障的瓦解密切相关;重构社群意识,构筑他者关爱的“情感空间”,形塑扞卫集体福祉的至善共同体。第三章从《自由》对美国政治势力的全谱分析入手,探究了新自由主义霸权下的公共政治危机。《自由》以帕蒂与沃尔特夫妇、好友理查德、儿子乔伊等人物的爱恨离合为主轴展开叙述。小说中诸多人物受到新自由主义霸权的深刻影响:或如沃尔特等自由主义者投身“士绅化”等基于身份政治的文化抗争,却因白人精英身份,落入多重结构困境;或如理查德等文化左派诉诸朋克亚文化的对抗实践,却囿于激进颠覆的边缘立场,日益孤立大众;或如帕蒂与儿子乔伊受到右翼势力的情感操控,执着依恋物欲自由观,无视日常生活的苦难。藉由再现人物的霸权抗争,弗兰岑指出重振公共政治需要重塑认知图绘,洞悉新自由主义摧毁集体福祉的扩张逻辑,把握多元资本权力关系的聚合点;重拾历史意识,回溯美国自由共识中的非理性威胁,顺势把握自由信仰的另类策略;重整扞卫共同性的诸众联盟,摒弃无效的激进边缘立场,藉由爱来构筑共同体意识,进而统合奇异多元的诸众力量。第四章从《纯洁》对生命权力的反思入手,探究了数字资本霸权的公共政治危机。小说藉由女孩碧普找寻生父的历程,逐步揭开碧普父母与以阿桑奇为原型的网络揭秘英雄安德烈亚斯·沃夫的复杂纠葛,再现了资本主义藉由数字技术重构意识感知与精细调控人口的生命宰制。此外,小说分别从伦理与心理机制溯源,揭示出数字网络生命宰制与资本权力扩张的伴生关系,探究了数字网络对公共领域的巨大破坏力:一方面透过建构虚拟安全幻象,数字网络摧毁了个体基于他者认同的社会人格身份,消解了复杂现实和深度交流;另一方面透过操控物性持存工业体系,数字网络宰制了传承世代经验象征符码的前个体储备,破坏了“个性化”进程,在摧毁主体独一心理结构的同时,消弭了多元包容的至善共同体。通过对碧普走出虚拟安全幻象的曲折探索,弗兰岑指出重振公共政治需要重塑历史意识,洞悉技术理性架空人类的启蒙辩证法逻辑,把握数字资本瓦解国家政治架构的趋势;重构认知定位,建立认知数字资本权力的微缩模型,揭示权力运作的对立框架来悬置权力机制;重建社群意识,推动大众透过思辨来洞悉数字资本宰制生命的危机,进而直面社会现实和人际交往,敞开创造新世界的行动潜能。第五章(结语)探究了悲剧现实主义小说的能动性,指出弗兰岑意图重塑卢卡奇论及的“总体性”意识。在《纠正》《自由》与《纯洁》中,弗兰岑从多维度把脉诊断了晚期资本主义社会危机的复杂症候,在不同时期聚焦了公共政治危机的不同重心,持续调整和完善认知图绘、历史意识与社群连接的行动策略,旨在总体把握资本系统的错综现实,寻求重振公共政治的良方。

黄源盛[3](2019)在《刑法的古今绝续——《清史稿·刑法志》举要与思辨》文中提出《清史稿·刑法志》"前言"中曾云:"论有清一代之刑法,亦古今绝续之交。"何为古?何为今?绝者何?续者何?绝续之理何在?历史与时代的意义又何在?凡此大哉之问,本文以《刑法志》的文本作为立论的主要依据,另参酌其他相关史料及今人的研究成果,运用刑法史学的方法论,分别从法典编纂体例中的立法技术与律例关系、立法指导精神中礼刑的分合界限、刑罚本质理论与具体措施等几个实质面向,考察从清代到晚清"民国"有关刑事法制基本原则的变与不变,总结出古今刑法变迁的三个特质:从规范混同与律例合编到罪刑专典与判例要旨另辑、从礼法传统到法益保护、从应报刑论走向目的刑论的综合刑制。此外,针对《刑法志》,在探究其史源、肯定其价值,辨析其不足的基础上,也提出若干值得商榷的问题进行史学理论的反思。

焦和平[4](2017)在《转载报刊的法定许可权与首发报刊的专有使用权之冲突及解决——兼评《着作权法(修订草案送审稿)》第48条》文中指出主流观点认为,现行报刊转载法定许可法律关系主体仅限于转载报刊与着作权人,而与首发报刊无关。但通过对《着作权法》体系性解读可以得出,取得作品专有使用权并将其公示的首发报刊有权排除其他报刊的转载。否定首发报刊专有使用权的观点和做法缺乏理论基础和比较法依据,并造成实践中首发报刊与转载报刊利益冲突与失衡。《着作权法(修订草案送审稿)》肯定取得作品专有使用权的首发报刊有权禁止其他报刊转载的立法设置较为科学合理,但应从以下方面完善:(1)保留公益性报刊的法定许可权,对经营性报刊采取授权许可;(2)出台公益性报刊的认定标准和程序,由主管部门进行个别认定并公示;(3)将首发报刊纳入付酬对象范围中并就其与着作权人的分配比例作出规定。

熊谋林,许林[5](2017)在《法学文献引证与注释体例的统一化》文中研究指明法学界统一引证体系的努力并未成功,每个核心期刊仍有自己独特的注释体例。主要原因是,现有的国家或行业标准自然科学属性较强,多样化的标准缺陷较多,法学界重视严重不足。在梳理国家标准和体例后,文章介绍了英美引证体系的背景和基本原则,以诠释法学引证的理念和规范。通过对20个法学核心期刊进行调查,指出现有注释风格的不足,提出法学引证体系需注意的14个问题,并设计出7个步骤供参考。统一化的引证体系可减少学者和期刊的工作量,提高学术生产力,推动法学创新和发展。因此,应当吸取先前的经验教训,在广泛参与的基础上建立简洁、方便、科学、丰富的法学注释规范。

张娣[6](2017)在《童年的“消逝”与“绽放” ——近30年中国少儿电视研究》文中认为本文对1958年至2015年"中国少儿电视"的发展历程进行了系统梳理。着重讨论了近30年间中国少儿电视发展的基本情况和电视环境下中国少儿文化的基本状况,讨论了在中国电视体制和规制下,中国少儿电视与中国少儿文化重构的关系,以及中国少儿电视进入频道时代后的繁荣与危机,讨论了产业化和新媒体为少儿电视所带来的挑战与机遇。本文以"童年的绽放"为标题,在认真汲取波兹曼《童年的消逝》这一"儿童电视文化史"的经典之作的学术素养的同时,也依据中国少儿电视发展的实际情况,对"童年消逝"理论的普适性问题提出了讨论和修正。依据本文的研究,无论是就中国少儿电视发展的文化环境而言,还是就电视这一媒介平台所承载的中国儿童的话语权、选择权而言,中国少儿电视文化在近30年中都得到了积极健康的发展,童年的"绽放"是近30年中国少儿电视发展史的主流。全文分为上下两篇。上篇除绪论外,正文共四章。第一章,简要梳理了中外少儿电视的历史。其基本材料和节点虽然来自《美国电视史》、《中外广播电视史》、《童年的消逝》等前人的着作,但在综合叙述的过程中,本文也尽可能地依据时代背景和技术发展,对不同时期少儿电视的特点进行归纳和提炼。其中,中国少儿电视"节目时代"、"频道时代"、"新媒体时代"三个阶段的划分等,是前人所未曾明确言及的。第二章,通过对中外电视体制、媒介产权、电视规制的对比,讨论并肯定了了中国少儿电视发展的制度优势与道路优势。同时,依据学术界的分类研究和个人的理解,对新闻类、娱乐类、教育类、服务类等类型的少儿电视节目的发展特征、制作方式、运营特点进行了分门别类的研究。第三章,讨论了中国少儿电视进入"频道时代"的背景、历程及意义。通过分析研究我国现阶段少儿电视呈现出的时代特征,阐释了"儿童本位"为出发点的中国少儿电视对中国少儿文化的曲折重构及贡献。认为与西方电视语境中的"童年消逝"最大的不同是,中国电视媒体兴起之后,对中国儿童的影响、对儿童本位的确立起到了促进作用。中国文化传统中相对缺失的"儿童本位",包括儿童的选择权、自主权、话语权等等,都因电视这一媒介平台而渐次建构。第四章,讨论了我国少儿电视频道进入新媒体时代的发展特征,机遇与困境,探讨其所处的政策规制、市场竞争、受众需求、互联网冲击,以及人才制约等方面的问题,认为少儿电视的节目化、少儿电视频道以及少儿电视频道产业化,是中国少儿电视发展的三大里程碑,也为中国少儿的健康成长,为他们的"童年绽放"搭建了最好的平台。同时以山东少儿频道产业化为案例,讨论了中国少儿频道产业化之路的可能性与可行性,提出少儿频道突破发展瓶颈的主要策略:内部架构的重建、节目品牌化的运作、构建节目之外的产业格局以及新媒体挑战下的媒体融合。下篇为《中国少儿电视大事年表》。《年表》以"条目纪年"的方式,尽可能清晰地"复现"近60年(1958-2016年)中国少儿电视绽放与发展的真实历程。《年表》中除了极少量的内容直接采自《1955-1983中央电视台大事记》外,其余的条目均来自网络主题检索和近百种《年鉴》、《年报》类纸质资料的逐页翻检,其中包含着大量的原始资料的首次辑录。这份《年表》也是一部微型的《中国少儿电视史》,多少可以填补这一研究领域的空白。

金强[7](2016)在《中国大陆媒体对伊斯兰国家报道研究(2001—2015)》文中指出论文基于新闻学、传播学等多学科理论,对事件以来中国大陆媒体对伊斯兰合作组织个成员国的新闻报道做了整体性梳理,具体运用新闻框架、议程设置、发展传播学等理论给予专业性多角度解析,在梳理总结有益经验的同时,指出了报道中存在的不足与深层次问题。中国媒体在报道主体和前端控制中,既要有内外报道政策的考量,又要有伊斯兰文化禁忌的观照,除了新闻职业道德与新闻的固有专业要求之外,中国媒体还要准确反映中国和伊斯兰国家的核心利益和共同关切,并在宏观上做好信源控制和热点控制,微观上做好表达控制和有害信息管控。涉外报道的经验可以反哺给对外报道,两者也可实现更好联动。与涉外报道标准不同,官媒对伊斯兰国家报道更看重冲突性和反常性,而穆斯林民间媒体更看重重要性和接近性。加强国际国内报道文本表达的协调性,应进一步规避西式表达,慎重对待翻译稿件,重视使用直接引语,并坚持独立采制。报道中应避免跨宗教词汇混用,标题拟制和改写应忠于事实,避免误导受众。商业网站在使用伤亡照片时应加技术处理,并应加强人文关怀,避免伤害受众。较之西方媒体,中国媒体表达了更多中立立场,但在部分热点问题上自觉不自觉地也与西媒保持了某种事实上的呼应关系。对伊拉克战争的报道中,弱势媒体面对西方强势媒体应验了“羊群效应”,从众报道行为导致多次“塌方式”报道偏差。相关报道通过对冲式、二传手式、转圈式、隐蔽式和多信源式等五种转载方式对接外媒,总体上仍存在外媒依赖症;而语言问题、签证问题、人员配备数量问题、记者换班问题以及官媒驻外记者站的分散性问题等共同影响了采制能力的提升。普通民众、大学生、穆斯林知识分子、非穆斯林知识分子、一般媒体工作人员以及伊斯兰国家在华留学生等六类人群普遍认为宗教因素对采制和理解相关报道至关重要,并希望进行更多的独立自主报道。与报道相关的信息流动,存在“不闭环”和“不对流”情况;“沉默的螺旋”现象也普遍存在,但新媒体的使用带来了新情况。由于存在效果测定难度,难以有效减轻话语疲劳症、文化隔膜症、翻译误读症和宣传恐惧症等。民间舆论场和官方舆论场存在自说自话情况。提升国家的整体话语权,应加强舆论场协调并有效整合现有评论力量。舆论领袖越来越多使用社交媒体来发表观点,应更加重视联合平台建设,保障舆论领袖及时准确顺畅地进行更加国际化的舆论表达。“一带一路”战略为改善相关报道提供了良好契机,《中国政府对阿拉伯国家政策文件》为媒体进一步指点了方向。伊斯兰国家是中国提升对外国家话语权的重要阵地,应加强对现有报道的优劣势分析,创新报道思维、加大报道力度,提升报道效果。

陶海洋[8](2013)在《《东方杂志》研究(1904-1948) ——现代文化的生长点》文中研究指明《东方杂志》是商务印书馆的一个重要出版物,也是20世纪上半叶中国发行最早、持续时间最长、影响最大而又完全民办的综合性杂志。《东方杂志》于1904年创办、1948年终刊,共发行44卷、819号,先后经历8位主编,发表作品20000余篇。在经历清季、北洋政府、民国过程中,《东方杂志》不仅记录了20世纪上半叶世界的发展历程,积极参与中西文化交流、大量述评现代人文社会科学知识,而且努力为社会培养人才,因此成为中国现代文化的一个生长点。秉承商务印书馆“以扶助教育为己任”的企业宗旨,《东方杂志》致力于介绍现代文化最新成果,以述评时事政治作为办刊特色,并积极参与中西文化交流。在长达44年的发展过程中,《东方杂志》可以分为主要五个时期,即早期杂志(1904—1910年)、杜亚泉时期(1911—1919年)、钱智修时期(1920—1931年)、王云五时期(1932—1941年)、苏继颀时期(1943—1948年)。为便于研究,钱智修时期可以分为具体的三个阶段,即钱智修时期(上)(1920—1923年)、钱智修时期(中)(1924—1927年)和钱智修时期(下)(1928—1931年),王云五时期可分为两个阶段,即王云五时期(上)(1932—1938年)、王云五时期(下)(1939-1941年)。杜亚泉、钱智修、胡愈之、王云五等四人,不仅是《东方杂志》的重要作者,而且是杂志发展中的关键人物。其中,杜亚泉以其独特的见解引发了中西文化论争,钱智修是主编时间最长者,胡愈之是作品最多的作者、又曾担任过杂志主编,而王云五则是挽救商务印书馆及《东方杂志》的核心人物。早期杂志《东方杂志》的重要作者,有蛤笑、蕴照、孟森等人。主要内容以清末新政为重点,在立宪主旨下,多数作者主张保存传统文化,同时述评清廷政治腐败、主张发展实业,作品主要涉及教育、立宪、外交、实业等内容,同时还有大量转载文章。杜亚泉时期《东方杂志》的作者约计453人次,而重要作者有杜亚泉、胡愈之等10人。这一时期《东方杂志》文章来源大为拓展,其中来源于英美等西方国家报刊的译述文章更多。杂志积极参与新文化运动,介绍大量西方社会思潮,其中包括各类社会主义思潮。以杜亚泉为代表的作者,认真反思包括“一战”在内的现代文明的“时代错误”,述评民国建立后愈益严重的政治腐败,努力寻找整合社会的新的精神动力。这批文化人,努力进行中西文化的鉴别、对比和“体合”,“随世运而俱进”,自觉承担起现代文化最为激烈的观念转变的时代使命。杜亚泉因引发东西文化论争,主编职务被无奈地撤换。事实上,文化分歧在《东方杂志》内部早就开始,主编的替换也经过一个微妙的过渡阶段,另一方面,由于文化争论中所涉及的问题,当时的文化人不可能达成共识,注定了这场文化论争只能是一波三折的过程。钱智修时期(上)的《东方杂志》的作者共约计510人次,重要作者有胡愈之、周建人等12人。这一时期,《东方杂志》积极顺应时势变化,“注重于切实可行之具体问题”。作者队伍更为庞大,出现大量介绍西方社会发展的翻译作品,包括文学作品的翻译与创作,理论视角更为开阔,同时出现更多的独立评论,又使这一杂志逐步摆脱了文化争论和思辨的色彩,进一步加大了现代文化的传播力度。钱智修时期(中)的作者共约计340人次,重要作者有黄惟志、胡愈之等11人次。这一时期的主要内容以1926年为界,有一个从述评中西文化,转向重点述评国际时事政治的变化过程。在国际时政报导上,主要以欧洲为重点,并介绍苏联以及他国的政治发展。这一变化与钱智修等人的民间政治思想有关。同时,这一时期出现更多的文学创作,注重描述某类社会层面、特别是知识分子和下层百姓的生活状态,成为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内容。钱智修时期(下)的作者约有786人次,重要作者则为俞颂华、张明养等9人次,作者队伍进一步分化。在内容上,这一时期进一步注重国际时事的报导与述评,并进一步关注了国外社会文化、社会生活,同时出现现代文学的创作高潮。文学作品更多关注基层民众生活及心理状态,反映了基层社会民众在政治剧变与社会动荡中面临的生活压力。王云五时期的《东方杂志》,是中国文化事业受日本侵华战争摧残、并努力抗争的一个见证,日本侵华战争造成《东方杂志》三次停刊、四次搬迁的曲折。王云五时期的《东方杂志》(上),作者总人数约计1340人次,重要作者有张明养、郑永恭等12人次,而来源于社会上的作者大为增加,可以说明商务印书馆在经历“一·二八”事变的劫难后,及时得到社会的大力支持。这一时期正值中国新一代文化人成长并活跃于文化舞台,文化传播的主体、内容与方式都发生着前所未有的变化,中国社会出现新一轮的文化生成现象。《东方杂志》更多关注了世界经济危机冲击下各国的经济应对之策,国际社会新的战争危险,特别增强了经济体制理论的述评。同时,主要由于中日矛盾的上升,关注民族生存和国家发展,成为文化人的深深的忧思,并由于环境的逼迫,出现新一轮的文化反思。这一时期,文学作品受战争影响最大,出现大批现实主义风格作品,但这种特殊政治动荡中出现的创作高潮,很快因抗日战争进入艰苦时期而中断。王云五时期(下)的《东方杂志》作者共计约317人次,重要作者有吴泽炎、郑允恭等18人次。这一时期述评欧洲相关事务的作品大为减少,而反映具体国家之间外交活动的作品比例大为上升,反映了国际政治力量在“二战”中重新组合的状态。其中,中日战争的相关报导大为增强,同时出现的经济类作品针对性更强,很多作品述评了中国在抗日战争中经济、贸易、金融等方面的具体应对之策,但这一时期的社会文化及文艺作品的质量却开始下降。苏继癫时期的《东方杂志》作者总人数约计613人次,重要作者有吴泽炎、岑仲勉等8人。这一时期《东方杂志》尽管走出了抗日战争的阴影,却又因内战等影响而出现发展顿挫,并最终休刊。这一时期的作者队伍日益星散,办刊特色也逐步丧失。《东方杂志》忠实地反映和记录着时代变迁,成为20世纪世界和中国社会发展的一个全备的资料库,全面述评中西文化交流中的主要学术思想,成为探索中国发展模式必需的思想库,大量培养人才,成为中国现代社会发展的人才库,同时,在剧烈的社会动荡中保持长时段的持续发行,也成为世界杂志发行史上的典型的样本库。《东方杂志》的发展历程说明,现代文化的发展,不仅需要社会诸要素共同的现代化作为基础,更需要中国文化人努力实践现代学者品格。

田翼[9](2013)在《身份与宋季地方司法审判 ——以《清明集》中蔡杭判词为中心》文中研究表明身份等级制是传统中国社会的一大特征,它在司法审判中也有所体现,即不同身份的当事人,其在司法审判中的地位也不一样。具体到在南宋,“民风好讼”成为了当时东南地区极为突出的社会现象。笔者选取官员、宗室、士人、僧人四种身份的当事人作为切入点,以《名公书判清明集》中的蔡杭判词为中心史料,试图了解当时身份对司法审判的影响。研究表明,在宋代社会,当事人的不同身份对审理方式及量罪处罚方式都会产生影响。从审理方式来说,犯罪官员的判决需要奏裁,宗室犯罪需交由宗司机构进行审理,士人和僧人犯罪则是通过地方各级常设的司法机关进行审理的。需要注意的是,这种由身份造成的特定审理方式会因时间、环境等因素的不同而发生改变。从量罪处罚方式来讲,宋代政府对宗室和士人制定的处罚方式不仅处罚力度较轻,而且比较偏重法律的教育意义。就现有的研究来看,僧人被依法判处的较多。官员则因为判官没有申奏,多处以类似对移等行政处分式的惩罚。即使经过奏裁,官员也大都获得减等处理,所受优待可见一斑。

常琴艳[10](2013)在《论科技论着中参考文献标注失范及规制》文中认为摘要:科技论着中所参考、引用的有关文献信息资源,称为参考文献,是科技论着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参考文献的标注,是研究者在从事科学研究中参阅了或者引用了他人的研究成果所做的必要标示、注明,表明所引用内容的出处来源及所有者,以区别于自己的研究成果。科学研究工作具有历史继承性,需要以前人的研究成果作为基础,需要参阅、引用他人的研究成果,参考文献是科学研究不可或缺的环节。参考文献标注具有不同的种类和价值作用,具有重要的着作权保护功能。在学术创作环节的标准化和规范化参考文献标注行为既是权利也是义务,是学术规范的要求,符合利益平衡论着作权立法根本精神的要求。科技论着中参考文献标注失范行为是违反参考文献着录规则标准和学术规范的不端或违法行为,涉及着作权法内容,转引、曲引、漏引等失范行为侵犯原始文献着作权利人合法权益,是抄袭、剽窃行为的源头,是违背学术规范的科研不端行为的具体表现,易滋生学术造假和学术腐败,侵犯他人着作权。科技论着中参考文献失范、不端行为的产生受参考文献标准规范立法,学术评价机制,监管防范机制,惩处追责力度,法律文化认同感及侵犯着作权救济困境等因素的影响。着作权权利界限和侵权行为界定的模糊性及对侵权行为的成立与归责原则的关系存在疑惑是着作权侵权救济困难的重要原因。完善科技论着中参考文献规范化标注的学术规范制度,从科研创作环节净化学术生态,当下世界各国正在为此努力,可以学习借鉴美英德等国的有益做法。建议完善相关着作权法规内容、参考文献行为标准规范、监管防范机制等外部他律规制制度,同时重视科研诚信与学术行为规范的宣传教育以增加行为者对规范的了解和道德法律意识的提升以增强行为自律,倡导科技论着创作环节参考文献引用标注行为的规范化,以达到法律文化的和谐和学术生态的净化。

二、《华东刑事司法评论》稿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华东刑事司法评论》稿约(论文提纲范文)

(1)环境问题政治成本:演化传播、量化测度和控制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环境问题带来地方性发展危机
        1.1.2 政府治理中对政治成本的忽视
        1.1.3 公民权利意识的觉醒
        1.1.4 公共管理实现途径多元化演变
    1.2 概念界定与问题提出
        1.2.1 环境问题政治资源的概念界定
        1.2.2 环境问题政治成本的概念界定
        1.2.3 问题提出
    1.3 研究意义及重要性
        1.3.1 研究意义
        1.3.2 研究的重要性
    1.4 研究思路与内容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
        1.4.4 研究内容
    1.5 文章的创新点
第2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理论基础
        2.1.1 绿色治理理论
        2.1.2 复杂系统理论
        2.1.3 成本-效用理论与公共选择理论
        2.1.4 风险社会理论
    2.2 政治成本的相关研究述评
        2.2.1 政府经济学视域下政治成本的相关研究
        2.2.2 环境政治学视域下政治成本的相关研究
        2.2.3 公共管理学视域下政治成本的相关研究
    2.3 环境治理的相关研究述评
        2.3.1 环境污染治理的相关研究述评
        2.3.2 环境风险治理的相关研究述评
        2.3.3 邻避抗争事件治理的相关研究述评
    2.4 小结与启示
第3章 环境问题政治成本测度与决策的分析框架
    3.1 环境问题政治成本产生的原因分析
        3.1.1 地方政府的决策系统模糊
        3.1.2 环境治理的体制机制滞后
        3.1.3 公职人员的治理能力较低
        3.1.4 环境社会风险的敏感性不足
        3.1.5 社会组织和媒体的参与力度不够
        3.1.6 公众利益的维护不到位
    3.2 结构-情境-行为视角下环境问题政治成本的规制理论模型
        3.2.1 环境问题政治成本的演化传播机理
        3.2.2 环境问题政治成本的控制决策框架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环境问题政治成本演化传播的博弈分析
    4.1 结构视角下环境问题政治成本演化传播的博弈分析
        4.1.1 结构视角下博弈主体的基本假设
        4.1.2 中央和地方政府间博弈模型构建及均衡分析
        4.1.3 地方政府和企业间博弈模型构建及均衡分析
        4.1.4 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企业间博弈模型构建及均衡分析
        4.1.5 小信号模型构建及测度仿真
        4.1.6 结论与讨论
    4.2 情境视角下环境问题政治成本演化传播的博弈分析
        4.2.1 情境视角下博弈主体的基本假设
        4.2.2 博弈模型构建及演化均衡分析
        4.2.3 小信号模型构建及测度仿真
        4.2.4 结论与讨论
    4.3 行为视角下环境问题政治成本演化传播的博弈分析
        4.3.1 行为视角下博弈主体的基本假设
        4.3.2 博弈模型构建及演化均衡分析
        4.3.3 小信号模型构建及测度仿真
        4.3.4 结论与讨论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环境问题政治成本的量化测度分析—基于T市R钢铁厂发电项目抗议事件的个案考察
    5.1 案例的选择与讨论
        5.1.1 案例事件的选择与研究设计
        5.1.2 案例事件的分析
        5.1.3 资料搜集与扎根分析
        5.1.4 结构-情境-行为视角下的案例讨论
    5.2 环境问题政治成本测度指标体系的开发与设计
        5.2.1 测度指标体系的初始构建
        5.2.2 测度指标体系的确定
    5.3 T市的区域环境效率分析
        5.3.1 T市环境治理的背景分析
        5.3.2 评估方法与变量说明
        5.3.3 效率评价和实证结果分析
        5.3.4 结论与启示
    5.4 结构-情境-行为视角下环境问题政治成本的测度分析
        5.4.1 测度方法的选择
        5.4.2 测度设计和数据获取
        5.4.3 主客观组合赋权和模糊测度
        5.4.4 政治成本测度值与政治成本的关系论述
        5.4.5 结论与讨论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环境问题政治成本的控制流程设计
    6.1 环境问题政治成本控制的实例分析—以T市R钢铁厂发电项目抗议事件为例
    6.2 环境问题政治成本的控制决策流程
    6.3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和理论贡献
    7.2 研究启示和规制策略
        7.2.1 调整环境问题治理决策系统和成本观
        7.2.2 优化和创新政府环境治理的体制机制
        7.2.3 提升公职人员的治理能力和环境素养
        7.2.4 强化政府社会风险意识和舆情应对能力
        7.2.5 重视与非政府组织的良性互动和合作
        7.2.6 积极营建官民互信机制和协商民主机制
    7.3 研究不足和研究展望
结束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T市R钢铁厂及周边地区的实地情况示意图
    附录B:环境问题政治成本测度指标体系的专家筛选调查表
    附录C:T市R钢铁厂及周边地区访谈提纲
    附录D:T市R钢铁厂及周边地区环境政治成本的调查问卷
    附录E:环境问题政治成本测度指标体系的重要性程度调查表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2)晚期资本主义社会公共政治的重塑 ——乔纳森·弗兰岑悲剧现实主义小说的文化政治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写说明
第一章 绪论
    1.1 创作生涯与作品简介
    1.2 国内外弗兰岑研究综述
    1.3 弗兰岑的悲剧现实主义文学观
    1.4 研究思路
    1.5 结构框架
第二章 《纠正》:技术消费主义霸权的救赎
    2.1 深度模式消亡与认知定位困境
        2.1.1 生物精神病学的物质主义逻辑
        2.1.2 心理时间的外在空间化:精神分裂感
        2.1.3 生物精神病学诊疗的技术消费资本逻辑
        2.1.4 晚期资本主义超空间的认知困境
    2.2 主体死亡与共同体意识崩解
        2.2.1 主体之死的原因:心灵维度的抹杀
        2.2.2 临床抑郁症的羞耻感机制溯源
        2.2.3 技术消费主义的霸权宰制
    2.3 对技术消费主义霸权的抵抗
        2.3.1 恢复生命存在的故事时间
        2.3.2 重塑认知图绘
        2.3.3 铸就共同体的“情感空间”
    2.4 小结
第三章 《自由》:左翼自由派公共政治的重塑
    3.1 自由主义共识的溃败
        3.1.1 自由主义与身份政治的联盟历程
        3.1.2 士绅化进程:自由派多元文化抗争的伦理与现实冲突
        3.1.3 边缘与底层的夹击:自由派多元文化抗争的龃龉困境
    3.2 文化左派边缘抵抗策略的溃败
        3.2.1 颠覆性与真实性的文化实践
        3.2.2 颠覆性与真实性的内爆崩解
        3.2.3 后现代主义文化左派的现实危机
    3.3 右翼新自由主义社会霸权的宰制
        3.3.1 情感结构与自由观的文化变迁
        3.3.2 新自由主义对个人主义的吸纳
        3.3.3 新自由主义对消极自由观的吸纳
        3.3.4 情感依恋:情感结构宰制的深层运作
    3.4 左翼自由派的公共政治重塑
        3.4.1 形塑多元资本权力的伦理认知图绘
        3.4.2 重构自由共识的历史维度
        3.4.3 激活扞卫共同性的诸众联盟
    3.5 小结
第四章 《纯洁》:数字时代生命权力的抵抗
    4.1 数字时代生命权力的新趋势
        4.1.1 生命权力在身体规训界面的拓张
        4.1.2 生命权力在群体调节界面的拓张
    4.2 公共领域衰微的溯源
        4.2.1 公共领域衰微的外在伦理溯源
        4.2.2 公共领域衰微的深层心理机制
    4.3 数字网络霸权的救赎
        4.3.1 开启对数字网络技术的历时反思
        4.3.2 建构对数字资本权力的认知模型
        4.3.3 再创爱的平等共同体
    4.4 小结
第五章 结语
    5.1 “总体性”意识的重构
    5.2 文化政治策略的能动探索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3)刑法的古今绝续——《清史稿·刑法志》举要与思辨(论文提纲范文)

一、序说
二、《清史稿·刑法志》史源述要
    (一)编纂机构性质与编纂人员身份
    (二)许受衡《刑法志》的书写方式
        1. 纂写方式或受《明史·刑法志》的影响
        2. 论叙史事略远详近、轻重分明
三、从规范混同与律例合编到罪刑专典与判例要旨另辑
    (一)《大清律例》中的规范混同与律例关系
    (二)晚清新律罪刑专典的立法技术
四、从礼法传统到法益保护
    (一)清代以家族伦理义务为本位的立法精神
    (二)晚清新律的罪刑等价与伦常条款的遗存
五、从应报刑论走向目的刑论的综合刑制
    (一)以生命身体刑为中心的清代刑制规范
    (二)以自由刑及罪刑相当为原则的晚清新律
六、结论

(4)转载报刊的法定许可权与首发报刊的专有使用权之冲突及解决——兼评《着作权法(修订草案送审稿)》第48条(论文提纲范文)

一、问题的提出
二、法定许可权与专有使用权之冲突
    (一) 法定许可权排除专有使用权之理论通说
    (二) 专有使用权排除法定许可权之规范分析
        1. 首发报刊可以享有专有使用权的规范依据
        2. 首发报刊可以享有专有使用权的现实基础
        3. 专有使用权可以排除法定许可权之证成:兼驳“通说”
三、专有使用权排除法定许可权之正当性基础
    (一) 否定专有使用权造成首发报刊与转载报刊利益失衡
    (二) 否定首发期刊专有使用权缺乏理论基础
    (三) 否定首发期刊专有使用权缺乏比较法依据
四、法定许可权与专有使用权关系之重构:《送审稿》第48条之完善
    (一) 《送审稿》重构方案评析
    (二) 《送审稿》重构方案之完善

(5)法学文献引证与注释体例的统一化(论文提纲范文)

一、问题起源:作者的困惑
二、引证标准化运动的基本现状
    (一) 学科讨论
    (二) 国家标准
    (三) 部门与行业规范
三、法学努力:法学期刊的引证现状及改良
    (一) 法学家的引证体系
    (二) 中国法学期刊引证现状
四、他山之石:法学引证体系的国际动态
    (一) 引证体系概览
    (二) 引证规范的基本原则
五、知己知彼:中国法学文献引证体系展望
    (一) 评现有注释体例
    (二) 需注意的事项
    (三) 未来规划
六、结语:统一引证体系对多方有益

(6)童年的“消逝”与“绽放” ——近30年中国少儿电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缘起及意义
    二、相关概念阐释
    三、国内外研究综述
    四、研究思路、研究资料、研究方法
    五、创新点与不足
上篇
    第一章 国内外儿童电视发展历程
        第一节 国外少儿电视发展史
        一、"节目时代"的国外少儿电视
        二、"频道时代"国外少儿电视发展
        第二节 中国少儿电视第一个时期:节目时代(1958-1999)
        一、中国少儿电视分期的界定依据
        二、"节目时代"少儿电视发展脉络
        三、丰富、突破与交流: "节目时代"中国少儿电视的发展特征
        第三节 中国少儿电视第二个时期:频道时代(1999-2008)
        一、国内少儿频道成立之必然
        二、中国少儿电视"频道时代"的开启
        三、少儿电视频道的"绽放"
        四、精品节目与产业化:频道时代少儿电视的特征
        第四节 中国少儿电视第三个时期:新媒体时代(2008年至今)
        一、新媒体时代的少儿电视
        二、新媒体时代中国少儿电视的发展
    第二章 阳光与净土:近30年中国少儿电视的内容规制与分类研究
        第一节 社会效益至上:中国电视发展的道路自信
        一、世界三大电视体制概述
        二、社会效益至上:中国电视体制的文化选择与自信
        三、关于中国电视体制优劣的争议与结论
        第二节 不能污染的净土:中国少儿电视的内容规制
        一、中国少儿电视的内容规制与法律保护
        二、中国少儿电视保护规制的实践
        三、中国少儿电视节目的地位与作用
        四、中国少儿电视节目的分类
        第三节 少儿新闻类节目研究
        一、少儿新闻面面观
        二、少儿新闻类节目制作分析:以山东少儿《锵锵校园行》节目为例
        三、《锵锵校园行》与《新闻袋袋裤》节目比较研究
        第四节 少儿娱乐类节目研究及功能研究
        一、少儿娱乐类节目的发展与作用
        二、少儿娱乐类节目制作分析:以山东少儿《非常小孩》节目为例
        三、《非常小孩》与《快乐大巴》节目比较研究
        第五节 少儿教育类节目研究
        一、少儿教育类节目发展探究
        二、少儿教育类节目制作分析:以山东少儿《成长关注》节目为例
        三、《成长关注》与《幼儿缘》节目比较研究
        第六节 少儿服务类节目研究
        一、少儿服务类电视节目兴起与发展
        二、少儿服务类节目制作分析:以山东少儿《辣妈驾到》节目为例
        三、《辣妈驾到》与《非童小可》节目比较研究
    第三章 频道时代:少儿电视的绽放与中国少儿文化的重构
        第一节 少儿频道的建立与"频道时代"的到来
        一、余培侠与中国少儿频道的建立
        二、"频道时代"建立的政策因素与各地少儿频道的建立
        第二节 少儿频道的时代特征
        一、少儿频道的"公益性"
        二、"四级少儿频道"体制
        三、动漫播出平台与动漫产业
        四、传播平台更是教育平台
        第三节 频道时代中国儿童文化的重构
        一、儿童的缺失与"儿童本位"的艰难初现
        二、电视媒介实践中儿童权利的初步体现与成人权威的瓦解
        三、电视是儿童产生"自我认知"的助推器,赋予儿童更丰富的娱乐权与参与权
        四、频道时代电视媒介对儿童本位的确认
    第四章 新媒体时代:中国少儿电视的困境、机遇与未来
        第一节 中国少儿电视发展困境的深度分析:外部困境与内部因素
        一、政策环境:扶持与限制
        二、受众限制与发展道路的迷失
        三、来自内部的制约因素
        第二节 新媒体环境下中国少儿电视的危机与机遇
        一、中国新媒体发展概况
        二、新媒体发展的影响
        三、新媒体发展对少儿的隐忧
        第三节 产业化——中国少儿电视发展的被动与主动
        一、中国电视产业化概述
        二、中国少儿电视产业化的曲折历程:理念的分歧与政策、体制的波动
        第四节 中国少儿电视产业化的四个维度
        一、产业化的基石:少儿频道内部架构的重建
        二、产业化途径:少儿频道的品牌化发展
        三、产业化创新:少儿频道构建节目之外的产业格局
        四、产业化前沿:少儿频道的媒体融合
        第五节 中国少儿电视产业化案例讨论:山东少儿频道
        一、山东少儿频道的产业化概况
        二、山东少儿频道的组织架构与管理模式
        三、山东少儿频道产业布局与创新之一"品牌活动与儿童剧"
        四、山东少儿频道产业布局之二:儿童教育产业
        五、山东少儿频道产业布局之三:亲子服务产业
        六、山东少儿频道产业布局之四:云端上的产业战略
        七、山东少儿频道产业布局之五:全面的电子商务产业
下篇
    1. 《中国少儿电视大事年表》
    2. 《山东少儿电视大事年表》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7)中国大陆媒体对伊斯兰国家报道研究(2001—2015)(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论 第1章 与本研究相关的概念厘定与关系梳理
1.1 “伊斯兰国家”的基本概念与组织特征
1.2 911 事件后美国对伊斯兰国家的话语特征与“伊斯兰恐怖论”
    1.2.1 西方话语构建下的伊斯兰世界与“恐怖主义”界定的逻辑对立
    1.2.2 美国媒体对伊斯兰国家的形象建构与“伊斯兰恐怖论”
1.3 中国与伊斯兰国家的外交关系梳理
    1.3.1 中国与伊斯兰国家的建交情况与外交关系特征
    1.3.2 “一带一路”战略与对伊斯兰国家合作的新局面
1.4 中国与伊斯兰国家的媒体交往与合作
    1.4.1 伊斯兰国家的媒体发展概况与对华交往情况
    1.4.2 中国和伊斯兰国家媒体合作中存在的问题
1.5 911事件后的报道分期及本研究的媒体考量
1.6 本章小结 第2章 对伊斯兰国家报道的传播者与传播控制分析
2.1 传播主体分析
    2.1.1 传播组织与传播机构分析
    2.1.2 传播工作者分析
2.2 传播法律法规与宗教禁忌分析
    2.2.1 与伊斯兰国家报道相关的国内法律法规分析
    2.2.2 与伊斯兰国家报道相关的国际法律法规分析
    2.2.3 伊斯兰教的基本禁忌与报道注意事项
2.3 微观控制分析
    2.3.1 表达控制分析
    2.3.2 屏蔽控制分析
2.4 宏观控制分析
    2.4.1 报道的信源控制分析
    2.4.2 热点与热度控制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对伊斯兰国家报道的内容与文本话语分析
3.1 报道的主要内容特征分析
    3.1.1 常规报道领域内容分析
    3.1.2 宗教报道领域内容分析
    3.1.3 战争及冲突报道领域内容分析
3.2 报道规范与报道伦理分析
    3.2.1 报道中的价值判断与信息选择分析
    3.2.2 报道中的“羊群效应”与“破窗”现象分析
    3.2.3 报道中的新闻失实与新闻想象问题分析
    3.2.4 报道中的题材偏好与报道失衡问题分析
3.3 报道的文本话语分析
    3.3.1 报道文本的表达方式分析
    3.3.2 报道文字文本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3.3.3 报道的立场和倾向性分析
3.4 图片报道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3.4.1 使用“恐怖”和“惊悚”的图片而不加修饰
    3.4.2 涉及伤亡图片未经技术处理而直接呈现
    3.4.3 报道缺乏原创图片或配图牵强
    3.4.4 选用图片缺乏宗教人文关怀
    3.4.5 商业网站过多转载猎奇和揭丑类负面图片
3.5 视频报道中的问题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对伊斯兰国家报道的媒介渠道与报道能力分析
4.1 报道的信源与渠道类型分析
    4.1.1 外媒渠道分析
    4.1.2 大陆官方媒体渠道及其报道量分析
    4.1.3 伊斯兰国家事主国媒体渠道分析
    4.1.4 中国穆斯林民间媒体渠道分析
4.2 报道与评论能力分析
    4.2.1 官方媒体向伊斯兰国家派驻记者站能力分析
    4.2.2 对伊斯兰国家报道的资料配置能力分析——以新华网为例
    4.2.3 新闻采制难度与报道风险分析
    4.2.4 原创评论能力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对伊斯兰国家报道的受众和效果分析
5.1 报道的受众调查与分析
    5.1.1 受众的基本特点与舆情生成分析
    5.1.2 受众调查与结果分析
5.2 报道的传播效果测定
    5.2.1 传播效果测定的基本情况
    5.2.2 “沉默的螺旋”在传播效果中的体现
    5.2.3 传播效果测定难度与测定行为缺失
    5.2.4 传播中的“不闭环”与“不对流”现象分析
5.3 对伊斯兰国家报道的议程设置分析
    5.3.1 议程设置的差异性分析
    5.3.2 从搜索引擎结果看议程设置
    5.3.3 从新闻评奖与评选看议程设置
5.4 对伊斯兰国家报道的意见领袖分析
    5.4.1 舆情的差异性与舆论制衡分析
    5.4.2 意见领袖的构成及作用机理分析
    5.4.3 意见领袖的平台建构与串场作用分析
5.5 以“一带一路”建设为契机提升对伊斯兰国家的报道效果
5.6 本章小结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8)《东方杂志》研究(1904-1948) ——现代文化的生长点(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一、 选题缘起
    二、 学术研究回顾
    三、 研究方法与目标
第一章 《东方杂志》与商务印书馆
    第一节 商务印书馆简述
        一、 商务印书馆的创办与创办者
        二、 张元济对“商务”的主要贡献
        三、 《东方杂志》是“商务”最重要的杂志
    第二节 关于《东方杂志》研究的几个问题
        一、 《东方杂志》的创办
        二、 《东方杂志》的主编
        三、 《东方杂志》的栏目与用稿
        四、 《东方杂志》的历史分期
第二章 杜亚泉与《东方杂志》
    第一节 杜亚泉的生平及社会评价
        一、 杜亚泉生平简介
        二、 杜亚泉晚年生活拮据原因
        三、 杜亚泉去世后的社会评价
    第二节 杜亚泉研究概述
        一、 “科学普及家和教育家”(1993年以前)
        二、 “杜亚泉热”(1993年以来)
    第三节 杜亚泉的思想
        一、 述评大战前后的国际政局
        二、 介绍边疆危机与中外关系
        三、 关注日本舆论及对华政策
        四、 述评辛亥革命及社会变化
        五、 介绍世界新学说与思想
        六、 中西文化异同与调和论
        七、 道德接续与精神救国论
        八、 思想启蒙中的文化论争
        九、 杜亚泉对《东方杂志》的影响
第三章 钱智修与《东方杂志》
    第一节 钱智修对《东方杂志》的改革
        一、 钱智修的生平简介
        二、 钱智修的改革主张
    第二节 钱智修对国外政治发展的介绍(1911—1919年)
        一、 主权在民的思想与寡头政治的压迫
        二、 劳动问题与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
    第三节 钱智修对平民政治思想的述评(1920—1924年)
        一、 平民政治需要现代公共政策
        二、 平民政治需要进化社会道德
        三、 实行自治是平民政治的关键
        四、 平民政治要求改造知识阶层
第四章 胡愈之与《东方杂志》
    第一节 胡愈之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一、 胡愈之的生平及其在《东方杂志》的经历
        二、 对胡愈之本人回忆有关内容的剖析
        三、 胡愈之研究概况
    第二节 胡愈之介绍国外新知识(1915—1919年)
        一、 关注中国等落后国家
        二、 传播新科技与新知识
    第三节 胡愈之的各类述评(1920—1927年)
        一、 1920年代的作品概述
        二、 介绍欧美的政治发展
        三、 述评中国政治及道路
        四、 述评俄国革命及问题
        五、 关注弱国与政治运动
        六、 现代文学及文艺批评
第五章 王云五与《东方杂志》
    第一节 王云五与商务印书馆的关系概述
        一、 王云五生平简介
        二、 王云五与商务印书馆的关系
    第二节 “一·二八”事变与王云五的举措
        一、 “一·二八”事变与商务印书馆的损失
        二、 王云五为恢复商务印书馆所采取的措施
    第三节 王云五对《东方杂志》的影响
        一、 长期担任发行负责人
        二、 努力调整栏目与内容
        三、 成功渡过搬迁曲折
    第四节 对王云五的不同评价
        一、 当事人对王云五的评价
        二、 台湾对王云五的评价
        三、 大陆学界对王云五的不同评价
第六章 早期《东方杂志》(1904—1910年)
    第一节 清末新政与社会思潮的激荡
        一、 清末新政简介
        二、 现代社会思潮的广泛传播
    第二节 主编和主要栏目
        一、 主编及其思想倾向
        二、 主要栏目等介绍
    第三节 主要内容概述
        一、 发展教育论
        二、 振兴实业论
        三、 改革政治论
        四、 传统文化论
        五、 外交形势论
第七章 杜亚泉时期的《东方杂志》(1911—1919年)
    第一节 时代动荡与思想纷争
        一、 动荡时代与国内政局
        二、 文化乱象与思潮涌动
    第二节 杂志的稳定发展
        一、 栏目和内容根本变化
        二、 稳定的作者队伍形成
    第三节 杂志的内容与特色
        一、 记录各类社会动荡
        二、 关注日本军国主义
        三、 介绍现代社会思潮
        四、 传播现代科技知识
        五、 杂志的内容特色
    第四节 文化分歧与主编调整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无奈的抉择
        三、 冷静的纠偏
        四、 未尽的结局
第八章 钱智修时期的《东方杂志》(上)(1920-1923年)
    第一节 政局变化与主义纷呈
        一、 世界政局变化
        二、 国内军阀混战
        三、 各类主义纷呈
    第二节 主要内容及其特色
        一、 作者队伍概况
        二、 记录世界时局的根本变化
        三、 关注中国外交与国内乱政
        四、 述评社会主义等现代思潮
        五、 介绍现代学科与科学知识
        六、 杂志内容特色
第九章 钱智修时期的《东方杂志》(中)(1924—1927年)
    第一节 国共合作与民族主义的高涨
        一、 门户开放与中国民族主义的高涨
        二、 国内矛盾与国民革命的顺利发展
    第二节 主要作者及栏目概述
        一、 主要作者及其特点
        二、 栏目变化分析
    第三节 主要作品及其内容概述
        一、 述评欧美主要强国矛盾
        二、 关注国际联盟相关会议
        三、 介绍世界各国政治动荡
        四、 批评列强强占特殊利益
        五、 揭露日本对华侵略政策
        六、 南北斗争中的政治变动
        七、 现代文学作者及其作品
        八、 中外文化关系与新成果
第十章 钱智修时期的《东方杂志》(下)(1928—1931年)
    第一节 国家统一与中日冲突
        一、 国家统一与中外矛盾
        二、 日本扩张与中日冲突
        三、 作者队伍及内容变化
    第二节 主要内容概述
        一、 欧美冲突与国际政治失序
        二、 经济危机与不同发展道路
        三、 民族独立与中国国家建设
        四、 改订新约与中国外交环境
        五、 民族危机与日俄侵略满蒙
        六、 时代变迁与各类社会文化
        七、 国家统一与民族文化重构
        八、 文学创作与民众艰辛生活
第十一章 王云五时期的《东方杂志》(1932—1941年)
    第一节 日本侵华与中国抗战
        一、 世界经济危机与日本侵华战争
        二、 中国应对危机之策与全面抗战
        三、 《东方杂志》作者队伍概述
    第二节 王云五时期(上)(1932—1938年)
        一、 世界经济危机与战争威胁
        二、 美国新政与统制经济问题
        三、 法西斯崛起与国联的软弱
        四、 内忧外患与中国国家建设
        五、 日本侵略与中国抗战兴起
        六、 反思传统与新型文化构建
        七、 民众苦难与现实主义文学
        八、 时代变迁与杂志内容特色
    第三节 王云五时期(下)(1939—1941年)
        一、 作者队伍和内容特色概述
        二、 国际反法西斯战线的形成
        三、 “东亚新秩序”与日本的窘境
        四、 中国坚持抗日与战时经济
        五、 社会知识传播与文化偏向
第十二章 苏继庼时期的《东方杂志》(1943—1948年)
    第一节 时局变化与杂志的衰败
        一、 抗日战争前后的政治分裂
        二、 作者队伍概况与杂志衰败
    第二节 杂志的主要内容
        一、 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与“冷战”开始
        二、 “永久和平”的期盼与新战争威胁
        三、 中国抗战胜利与国共内战爆发
        四、 文史类作品与传统文化的反思
        五、 大学教育发展与现代学科知识
结语:《东方杂志》对现代文化的贡献
    一、 记录了20世纪上半叶中外社会发展
    二、 积极参与中西文化交流
    三、 滋养了大批现代人才
    四、 启示
附表十五
参考文献
后记

(9)身份与宋季地方司法审判 ——以《清明集》中蔡杭判词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选题意义
    二、 学术史回顾
        (一) 对司法审判的研究
        (二) 对身份法的研究
        (三) 对《清明集》的研究
    三、 问题的存在及提出
第一章 《清明集》与蔡杭判词
    一、 《清明集》简介
    二、 蔡杭及其判词
        (一) 蔡杭还是蔡抗
        (二) 蔡杭生平
        (三) 蔡杭判词概说
第二章 蔡杭对官员的审判
    一、 宋代对官员的审判程序
    二、 蔡杭对违法官员的处理
    三、 申奏与否——南宋宪司对官员的处理
第三章 蔡杭对宗室及其伪冒的审判
    一、 宋代对违法宗室的审判程序
    二、 蔡杭对宗室及其伪冒的审判
    三、 宗室的司法特权及影响
第四章 蔡杭对士人的审判
    一、 宋代士人的法律地位
    二、 蔡杭对士人的审判
    三、 对士人判罚的性质
第五章 蔡杭对僧人的审判
    一、 僧人犯罪
    二、 犯僧所受到的司法审判
    三、 判官的思想倾向与僧人审判
结论
    一、 身份对审理方式的影响
    二、 身份对量罪处罚方式的影响
    三、 不足之处
引用文献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
后记

(10)论科技论着中参考文献标注失范及规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绪言
    0.1 问题的提出
    0.2 国内外研究现状
    0.3 研究目的和意义
    0.4 研究方法与结构
1 科技论着中参考文献与标注概述
    1.1 参考文献与标注概念界定
        1.1.1 参考文献概念界定
        1.1.2 参考文献与注释的区别
        1.1.3 参考文献的标注
        1.1.4 参考文献的标注失范与科研不端行为密切相关
    1.2 参考文献标注的功能与种类
        1.2.1 参考文献标注一般目的作用
        1.2.2 参考文献的着作权内容
        1.2.3 参考文献种类划分
    1.3 科技论着中参考文献着作权保护理论基础
        1.3.1 着作权立法目的与利益平衡理论
        1.3.2 思想、表达二分法与合理使用制度
2 科技论着中参考文献标注失范行为着作权法分析
    2.1 参考文献引用与着录失范行为涉及侵犯着作权
    2.2 科技论着中参考文献标注与着作权相关失范行为表现及危害
        2.2.1 引用尚未发表、公开的文献资料
        2.2.2 与署名权相关参考文献标注失范行为
        2.2.3 与修改权和保护作品完整权相关参考文献标注失范行为
        2.2.4 过度引用参考文献标注失范行为
    2.3 科技论着中参考文献标注侵犯着作权行为原因
        2.3.1 标准规范立法缺憾
        2.3.2 学术评价机制的困扰
        2.3.3 司法与行政执法不完善
        2.3.4 监管防范机制缺失
        2.3.5 惩处追责力度不足
        2.3.6 法律文化认同感不足
3 科技论着中参考文献标注失范侵犯着作权救济困境
    3.1 科技论着中参考文献标注失范侵犯着作权救济途径与现状
        3.1.1 私力救济途径狭窄,维权不力
        3.1.2 行政救济途径监管手段缺失,惩处方式单一
        3.1.3 司法救济途径中损害赔偿制度不完善
    3.2 科技论着中参考文献标注失范侵犯着作权救济难之原因探析
        3.2.1 科技论着着作权边界的模糊性
        3.2.2 科技论着中参考文献标注失范侵权界定的模糊性
        3.2.3 着作权侵权行为成立与归责原则的迷惑
4 科技论着中参考文献标注规范化思考与规制建议
    4.1 美英德科技论着中参考文献学术行为规范制度借鉴
        4.1.1 美国
        4.1.2 英国
        4.1.3 德国
    4.2 美英德参考文献标注学术行为规范制度思考与启示
    4.3 我国科技论着中参考文献标注规范化思考与规制建议
        4.3.1 着作权法中明确归责原则和加强精神损害赔偿
        4.3.2 着作权法中增设期刊、出版单位审查监管责任
        4.3.3 强化参考文献不端行为的监管防范机制
        4.3.4 完善参考文献标注标准规范立法
        4.3.5 重视科研诚信与学术规范的宣传教育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四、《华东刑事司法评论》稿约(论文参考文献)

  • [1]环境问题政治成本:演化传播、量化测度和控制策略研究[D]. 李鑫涛. 天津大学, 2019(01)
  • [2]晚期资本主义社会公共政治的重塑 ——乔纳森·弗兰岑悲剧现实主义小说的文化政治策略研究[D]. 谷伟. 战略支援部队信息工程大学, 2019(02)
  • [3]刑法的古今绝续——《清史稿·刑法志》举要与思辨[J]. 黄源盛. 清华法学, 2019(03)
  • [4]转载报刊的法定许可权与首发报刊的专有使用权之冲突及解决——兼评《着作权法(修订草案送审稿)》第48条[J]. 焦和平. 现代法学, 2017(06)
  • [5]法学文献引证与注释体例的统一化[J]. 熊谋林,许林. 法治现代化研究, 2017(04)
  • [6]童年的“消逝”与“绽放” ——近30年中国少儿电视研究[D]. 张娣. 山东大学, 2017(08)
  • [7]中国大陆媒体对伊斯兰国家报道研究(2001—2015)[D]. 金强. 河北大学, 2016(02)
  • [8]《东方杂志》研究(1904-1948) ——现代文化的生长点[D]. 陶海洋. 南京大学, 2013(01)
  • [9]身份与宋季地方司法审判 ——以《清明集》中蔡杭判词为中心[D]. 田翼. 暨南大学, 2013(01)
  • [10]论科技论着中参考文献标注失范及规制[D]. 常琴艳. 中南大学, 2013(05)

标签:;  ;  ;  ;  ;  

《华东刑事司法评论》手稿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