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冲强磁场对小鼠H_(22)肝癌细胞毒性的形态学研究

脉冲强磁场对小鼠H_(22)肝癌细胞毒性的形态学研究

一、脉冲强磁场对小鼠H_(22)肝癌杀伤作用的形态学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徐奡澍[1](2021)在《极低频交变磁场细胞培养系统及其生物效应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癌症严重威胁人类的健康,是全世界最常见的死亡原因之一。尽管现有的抗肿瘤疗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基于化疗药物和放射治疗的标准抗肿瘤疗法仍存在潜在的副作用。近年来,一些研究表明极低频、低强度的磁场对正常的细胞无害,甚至可能是有益的,而这类磁场会对某些恶性肿瘤产生一定影响。极低频磁场(<300Hz)已被证实能够参与调控肿瘤细胞周期分布、凋亡、自噬、分化、系统免疫等过程,且能通过多种信号通路抑制血管生成和转移,并且具有副作用小、成本低、应用广泛、无创等优势。此外,在与化疗药物的联合治疗中,极低频磁场不仅能通过刺激肿瘤细胞表面产生小孔而促进药物的吸收,还能通过调节细胞周期和凋亡相关蛋白增强化疗药物的作用、降低化疗药物剂量。然而,尽管关于极低频磁场对肿瘤细胞生物效应的研究众多,但应用的磁场类型、磁场参数、测试的肿瘤细胞类型差异较大,因此该研究领域的研究成果一致性、重复性较差。针对上述问题,为了探究极低频磁场在肿瘤治疗领域的潜在应用价值,本文开展了极低频交变磁场细胞培养系统及其生物效应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研制极低频交变磁场细胞培养系统。为了探究极低频交变磁场对肿瘤细胞的影响,既要满足基本的细胞培养条件,又要在足以覆盖细胞培养器皿的空间内产生均匀的磁场照射环境。提出基于现有商业型细胞培养箱的磁场内置型细胞培养系统,将改进型亥姆霍兹线圈内置于细胞培养箱,采用基于H桥的串联谐振电路驱动线圈产生强度、频率可控的极低频交变磁场;为了将磁场照射方向纳入实验设计,提出将大尺寸三维亥姆霍兹线圈外置于细胞培养箱的磁场外置型细胞培养系统,选用亚克力作为细胞培养箱的制作材料以避免常规金属材质细胞培养箱对磁场分布的影响,结合线圈产生的均匀区大小定制了细胞培养箱内嵌于三维亥姆霍兹线圈中,以实现细胞培养的同时施加强度、频率、方向可控的极低频交变磁场。(2)针对磁场类型、强度、频率、处理时长以及检测样品等实验设置的差异引起的极低频磁场对肿瘤细胞效应重复性、一致性较差的问题,本文从磁场照射方向、磁场强度、频率、细胞种类四个方面分析了极低频交变磁场对细胞增殖的影响。利用磁场外置型细胞培养系统设计了细胞存活率检测对照实验,结果表明垂直于细胞培养平面照射的磁场比平行照射的磁场抑制细胞增殖的效果更显着;采用磁场内置型细胞培养系统验证了极低频交变磁场强度、频率对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结果显示肿瘤细胞存活率随磁场强度的增加而降低,不同频率磁场对不同种类肿瘤细胞的抑制效果存在差异,极低频交变磁场对普通上皮细胞的抑制作用有限。(3)针对极低频交变磁场细胞生物效应机制尚不明确的现状,采用TMT标记蛋白质组学法与质谱法对未照射/照射磁场(200Hz,1m T)环境中生长24小时的乳腺癌细胞MCF-7进行了图谱分析,结合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筛选出了差异表达蛋白,利用基因本体数据库、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数据库对差异表达蛋白进行分析、注释、定位、通路富集以探索其涉及的机制,结合免疫印迹法与流式细胞术进行初步的实验验证,为后续基于蛋白质组的极低频交变磁场抑制肿瘤细胞增殖机制研究提供指引。(4)为了探究极低频交变磁场诱导乳腺癌细胞凋亡的机制,从机理上解释极低频交变磁场如何抑制肿瘤细胞增殖,设计免疫印迹法、流式细胞术、荧光检测法等实验,研究了极低频交变磁场引起的乳腺癌细胞凋亡和周期阻滞的机制。结果表明细胞周期阻滞与凋亡现象随着照射时长的增加而增强,G2-M期细胞数量的增多与极低频交变磁场引起的细胞周期蛋白Cyclin B1下调有关,而细胞凋亡的发生与极低频交变磁场诱导的活性氧生成、PI3K/AKT信号通路抑制、GSK-3β激活相关,通过加入GSK-3β抑制剂进行重复性实验证实了GSK-3β在极低频交变磁场诱导细胞凋亡中的关键作用,为极低频磁场抑制肿瘤细胞增殖的现象提供理论基础。通过对上述内容的研究,本文的创新点如下:(1)针对极低频交变磁场生物效应研究中的装置研发及机理研究问题,研制了极低频交变磁场细胞培养系统,较为系统地研究了极低频交变磁场照射方向、磁场强度、频率对不同细胞系增殖的影响,设计细胞存活率检测对照实验,得出垂直照射的磁场对肿瘤细胞增殖抑制作用较为明显且细胞响应随磁场强度的增加而增强、不同类型的肿瘤细胞对频率的响应差异较大、磁场的照射对普通上皮细胞增殖无显着影响的结论。(2)针对极低频磁场引起的生物效应机制尚不明确的研究现状,对极低频交变磁场照射后的乳腺癌细胞进行了TMT标记蛋白组学分析。采用质谱法和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对比经极低频交变磁场照射24小时的乳腺癌细胞MCF-7细胞系与未经处理的MCF-7细胞系的谱图,筛选出差异表达蛋白并进行定位、注释与富集分析,揭示了极低频交变磁场对乳腺癌细胞生物效应的潜在机制,为深入研究极低频磁场引起的肿瘤细胞生物效应提供思路。(3)研究了极低频交变磁场诱导乳腺癌细胞凋亡和调控细胞周期分布的机制,设计免疫印迹法、流式细胞术、荧光检测法、活性氧检测等实验,探究极低频交变磁场引起细胞周期阻滞、细胞凋亡的机制。提出乳腺癌细胞周期阻滞于G2-M期主要与极低频交变磁场引起的细胞周期蛋白Cyclin B1降低相关,而细胞凋亡与极低频交变磁场诱导的活性氧生成、GSK-3β激活有关,为特定频率极低频磁场抑制细胞增殖的现象提供理论基础。

邵丹[2](2015)在《多功能纳米粒子在肝癌诊治一体化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指出肝癌是严重危害我国人民健康的恶性肿瘤之一,尽管以手术切除为基础、并辅助化疗、热疗等综合治疗部分改善了肝癌的治疗效果,但是肝癌患者的长期存活率仍然较低。由于大多数原发性肝癌患者的病情隐匿、潜伏期长、肿瘤生长迅速导致早期诊断困难,而且治疗后的耐药、复发和转移成为了肝癌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因此,早期精确诊断、提高药物的靶向性、降低治疗的毒副作用成为目前肝癌诊治的挑战。近年来,纳米技术的兴起为攻克临床上肝癌诊治的难题带来了新的机遇,而作为纳米技术和生物医学的结晶,纳米医学已成为当前最具有转化潜力的交叉学科之一。纳米药物载体是为纳米医学领域研究的热点,其中无机纳米粒子作为纳米材料领域的后起之秀,以其独特的纳米结构和性能以及良好的稳定性、高产量、低成本等优势备受纳米医学工作者的关注。目前整合了诊断和治疗特点的多功能纳米平台引起了研究者们的广泛关注,此类多功能无机纳米材料须具备以下三个特点:(1)通过多种分子影像学手段实现对肿瘤的早期精确诊断。(2)联合多种治疗手段协同治疗肿瘤,在提高治疗效果的同时降低副作用。(3)对药物的肿瘤靶向运输、释放和治疗效果进行实时示踪,指导并调整给药剂量,实现肿瘤的个体化治疗。基于无机纳米材料的上述优点,本博士论文紧绕改善肝癌诊治效果这一中心目标,针对临床肝癌诊治中早期诊断难、传统化疗毒性大、效果差以及基因治疗靶向性差三大挑战,分别以量子点和磁性介孔二氧化硅两种无机纳米粒子为基础,发展智能分子设计、纳米特性控制、靶向分子修饰等纳米药物技术,构筑高效、安全的多功能纳米平台,开发具有靶向肝癌的基因治疗和降低肝癌化疗毒副作用的新型纳米药物,揭示其选择性杀伤肝癌细胞的分子机制;利用分子影像学技术对药物在体内的运输和释放过程进行实时示踪,并对肝癌治疗效果与生物安全性进行系统性评价;终而实现肝癌的诊治一体化。本论文主要创新性研究成果概括如下:(1)为了实时示踪HSV-TK/GCV自杀基因系统,我们成功的将量子点偶联TK基因,证实生物偶联既不影响量子点的发光特性,也不影响TK基因的生物学活性,实时示踪发现TK基因于转染24h进入胞核并表达TK蛋白,确定24h为GCV的最佳给予时间,并在体内外成功对HSV-TK/GCV自杀基因系统的抗肝癌效果进行监测,提示量子点可以作为示踪HSV-TK/GCV自杀基因系统的理想载体。(2)为了实现自杀基因的靶向肝癌治疗,我们成功构筑叶酸脂质体担载量子点自杀基因复合体(FL/QD-TK),证实其可在体外靶向和选择性杀伤叶酸受体高表达肝癌细胞,并可在体内外可视化示踪TK基因运输和治疗效果,同时具备了较好的生物安全性,提示FL/QD-TK作为一种潜在的高效低毒的纳米基因药物有望应用于肝癌的诊治一体化。(3)为了驾驭镉系量子点的生物毒性用于肝癌治疗,我们成功的制备出量子点脂质复合体(QD-LC),证实其可通过巨胞饮途径大量内吞进入肝癌细胞产生大量的ROS,通过线粒体依赖的Caspase凋亡途径选择性杀伤肝癌细胞。QD-LC还可抑制肝癌微小瘤灶的形成,并在实现肝癌荷瘤有效治疗的同时具备了较好的生物安全性,提示可利用镉系量子点内源性毒性实现肝癌的选择性治疗。(4)为了提高化疗药物治疗肝癌的有效性并降低毒副作用,我们通过优化反应条件制备出粒径合适、形貌均一的Janus型磁性介孔二氧化硅纳米粒子(M-MSNs),担载化疗药物DOX得到的Janus型M-MSNs-DOX具备了外加磁场介导的作用,证实Janus型M-MSNs-DOX可在体内外实现选择性肝癌治疗的效果,并具备了较好生物安全性。我们还证实外加磁场可增强Janus型M-MSNs-DOX的肝癌细胞内吞作用和在肿瘤部位的富集,且不影响其生物安全性。最后我们在体内外成功实现了肝癌诊治一体化的目标,提示Janus型M-MSNs有望解决肝癌化疗靶向性差、毒副作用大的弊端,实现肝癌的诊治一体化。综上所述,本论文通过构筑多功能纳米诊治平台,对肝癌靶向自杀基因治疗的监测、利用纳米毒性选择性治疗肝癌以及实现高效低毒的肝癌化疗策略进行了系统而又深入的研究,不仅成功实现了肝癌的诊治一体化,也为早日实现肝癌的早期诊断和个体化治疗提供新方法和新思路。

张磊[3](2013)在《中强度静磁场对肿瘤细胞生长的生物学效应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探讨中强度静磁场对鼠黑色素瘤细胞B16和人神经胶质瘤细胞U251生长的生物学效应,为磁场在肿瘤疾病的治疗中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实验分三个部分研究中强度静磁场对B16和U251生长的影响。(1)采用MTT法测定经50-200mT静磁场暴露48h和72h后的细胞存活率,检测静磁场暴露对细胞活力的影响。(2)利用流式细胞术测定静磁场暴露48h内的细胞周期分布情况,探讨静磁场影响肿瘤细胞生长的机制。(3)利用生物化学方法测定静磁场暴露48h内与细胞氧化防御系统相关的蛋白酶活性及抗氧化剂水平,检测静磁场对肿瘤细胞代谢过程的影响,探讨其与静磁场影响肿瘤细胞生长的机制的关联。结果(1)对B16和U251进行短时间50-200mT静磁场暴露,可以抑制细胞生长,但随着暴露时间延长,又转为促进作用。(2)100mT和200mT静磁场暴露对B16和U251的细胞周期分布没有影响。(3)100mT和200mT静磁场暴露48h后,B16和U251的GST活性和GSH/GSSG水平表现为先上升后下降;SOD活性和T-AOC能力先下降后上升;CAT活性基本没有受到影响。结论中强度静磁场可以抑制B16和U251的生长,诱导肿瘤细胞产生氧化应激。

尹燕鹰[4](2012)在《磁热疗对小鼠结肠癌治疗作用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磁流体及小肠黏膜下层(Small Intestinal Submucosa SIS)吸附磁颗粒后在交变磁场(alternating magnetic field, AMF)中的升温情况,并探讨其作为热疗介质应用于小鼠结肠癌动物模型热疗的治疗效果。方法:体外实验部分,将浓度为7.8mg/ml的DMSA@γ-Fe203磁流体及滴加了磁流体的SIS,置于中频交变磁场中光纤测温仪测量其升温情况。CT-26细胞与Fe203磁流体共培养,普鲁士蓝染色观察Fe203磁性纳米颗粒被小鼠结肠癌细胞CT-26吞噬的情况。CT-26与SIS共培养,HE染色观察SIS对细胞生长的影响。动物实验部分,选择4-6周龄雌性Balb/c种小鼠,利用CT-26细胞系建立小鼠皮下荷瘤模型。实验分为6组分别是空白组:不做任何处理;植入SIS对照组:SIS植入瘤体将其包裹;磁流体对照组:瘤内注射磁流体,但不暴露在交变磁场下;磁场对照组:只暴露在磁场下;磁流体热疗组:瘤内注射磁流体,暴露在交变磁场下:植入SIS热疗组:植入SIS包裹瘤体,暴露在交变磁场下。肿瘤种植后待肿瘤长径长至1cm时,磁流体对照组和磁流体热疗组瘤内注射磁流体,植入对照组和SIS热疗组则将吸附了7.8mg磁颗粒的SIS手术移植包裹瘤体。将磁流体热疗组和SIS热疗组荷瘤小鼠置于中频交变磁场中,通过调节磁场电流强度将肿瘤中心温度维持在43℃,作用60min。观察各组肿瘤生长和小鼠生存期的影响及小鼠各脏器病理学变化。结果:体外实验部分,浓度为7.8mg/ml的DMSA@γ-Fe203和吸附磁颗粒的SIS,在频率为40KHz,电流为320A的交变磁场下加热,前10min升温迅速,之后温度进入平台期,磁流体升高到80.2℃,吸附磁颗粒的SIS升高到68.7℃。普鲁士蓝染色法染铁,镜下观察发现,细胞内有氧化铁呈蓝色颗粒,CT-26细胞可吸收DMSA@γ—Fe203磁颗粒。HE染色可见SIS和吸附磁颗粒的SIS上有细胞层,SIS及吸附了磁颗粒的SIS对CT-26的生长无影响。动物实验部分,在荷瘤小鼠热疗中通过调节磁场电流强度,肿瘤中心温度维持在43℃,升温曲线平坦,而直肠温度在36℃以下,无升高。磁热疗后实验组小鼠肿瘤体积比较各个对照组明显生长缓慢(P<0.05),生存时间延长(P<0.05)。SIS热疗组加热后20d可见小鼠皮瘤体破溃SIS脱落。组织病理学检查见热疗即刻部分肿瘤细胞呈凋亡改变。小鼠心、肝、脾、肺、肾HE染色未见异常改变。结论:SIS吸附磁性颗粒后,在交变磁场下可升温,能用于体内热疗。在热疗中,磁流体热疗和吸附了磁性颗粒的SIS植入热疗,通过改变磁场强度可控制温度的升高。SIS植入磁热疗相比磁流体热疗更有效抑制小鼠CT-26结肠癌的生长,延长生存期,具有更好的治疗效果。

王雅姝[5](2011)在《土贝母苷甲对体外培养肝癌细胞(HepG2)抑制作用及其相关机制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肝细胞性肝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是当今世界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死亡率占世界肿瘤中的第3位,每年全球大约有550,000个新增肝癌病例,超过所有恶性肿瘤的5%,但是目前临床上的治疗结果仍然不容乐观。因此探寻更有效的治疗方法是目前迫在眉睫之事,而传统中药则因其固有的优点无疑是研究肝癌治疗新药物的重要资源。近年来就发现传统中药中的土贝母是一种有效的抗肿瘤药物。土贝母Bolbostemma paniculatum (Maxim.) Franquet (Cucurbitaceae)为葫芦科假贝母属植物,很早就在中国被广泛用于炎症、蛇毒等的治疗,1765年出版的《本草纲目拾遗》中已有记载。土贝母被发现具有较强的抗癌作用后更是受到广泛的关注,并从中成功提取出了有效成分,土贝母苷甲。土贝母苷甲是一种三萜皂苷,已经有实验证明土贝母苷甲可以抑制体外培养的多种人类癌细胞的生长,包括人早幼粒白血病细胞株(HL-60)、子宫颈癌细胞株(HeLa cells)和鼻咽癌细胞株(CNE-2Z)等癌细胞。这些体外研究结果都提示土贝母苷甲有可能是一种有效的抗癌药物成分。然而土贝母苷甲对肝癌的抗肿瘤活性尚未见报道,而且动物模型的药代动力学显示,土贝母苷甲在肝脏中的含量最高,所以土贝母苷甲很有可能对肝癌的治疗效果更佳。因此,有必要研究土贝母苷甲对肝癌的抗肿瘤活性及其相关机制。本课题主要针对体外培养的人肝癌细胞株HepG2细胞,并以正常肝细胞株L-02细胞作为对照,研究了土贝母苷甲对肝癌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同时,鉴于肿瘤的发生发展除了因为细胞增殖和分化异常外,细胞凋亡异常也是关键的机制,进一步研究了土贝母苷甲诱导HepG2细胞凋亡的分子生物学机制。另外,本课题还研究了土贝母苷甲对肝癌细胞的迁移、侵袭、细胞骨架刚度等生物力学行为或性质的影响,并对相应的作用机制进行了初步探讨。这些研究为更全面深入地认识土贝母苷甲作用于肝癌细胞,如HepG2细胞的过程和机制奠定了基础,为进一步研究土贝母苷甲用于临床治疗肝癌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本课题研究取得的主要结果如下:①土贝母苷甲抑制体外培养的肝细胞的生长:采用MTT法试验的结果表明,土贝母苷甲对体外培养的人肝癌细胞(HepG2、HCCLM3)和正常肝细胞(L-02、QSG-7701)的生长均有抑制作用,并呈明显的时间依赖性和剂量依赖性。重要的是,肝癌细胞和正常肝细胞对土贝母苷甲的抑制作用表现出不同的响应,尤其是在10-30μM的浓度范围内,肝癌细胞对于土贝母苷甲作用的敏感性显着地高于正常肝细胞。流式细胞术检测HepG2细胞的细胞周期结果表明土贝母苷甲对肝癌细胞增殖的抑制可能与药物将细胞阻滞于G2/M期有关。②土贝母苷甲诱导肝癌细胞的凋亡:采用相差细胞显微术和Hoechst33258染色剂标记细胞核的实验发现,经过不同浓度的土贝母苷甲处理后,HepG2细胞出现形态皱缩、变圆,细胞核染色质浓缩、断裂等典型的凋亡形态学改变;采用Tubulin-Tracker荧光探针标记的细胞微管骨架也由不加土贝母时明亮的红色荧光、从细胞中心发射状排列分布到出现细胞周围荧光强度减弱、无定形排列、细胞膜易位、细胞形态变圆等显示细胞微管骨架解聚的现象。流式细胞术检测Annexin V/PI双染色法标记细胞的检测结果显示,随着土贝母苷甲浓度的增加,HepG细胞和L-02细胞中早期凋亡和晚期凋亡的细胞数量都相应增加,但是在较低浓度时(e.g.≤15μM)时,早期凋亡的细胞比例与晚期凋亡的细胞比例差别并不明显,当浓度较高(e.g. =30μM)的时候,早期凋亡的细胞比例远远超过晚期凋亡的细胞比例,暗示土贝母苷甲在较高浓度的时候可能更倾向于促进细胞的早期凋亡。另一方面,在同等浓度下,土贝母苷甲对HepG2细胞凋亡的诱导作用要大于对L-02细胞的作用,这与其对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结果相一致。采用流式细胞术和Western blotting等的实验结果表明,HepG2细胞在经过土贝母苷甲作用后,其线粒体膜电位下降,细胞色素c从线粒体中释放到细胞浆中,caspase-3和-9的活性增高,抗凋亡蛋白Bcl-2表达降低,而促凋亡蛋白Bax的表达升高,以及Bax和Bcl-2表达的相对比率不断增高等。这些结果说明了线粒体途径参与了土贝母苷甲诱导的HepG2细胞凋亡过程。③土贝母苷甲抑制肝癌细胞迁移与侵袭:肿瘤细胞的转移和侵袭是恶性肿瘤的主要生物学特征,也是直接影响肝癌患者治疗效果和预后的重要原因。本课题的研究显示,土贝母苷甲可以有效抑制HepG2细胞的迁移与侵袭。采用对细胞F-actin骨架的荧光染色和共聚焦显微镜观察显示,经土贝母苷甲作用后的HepG2细胞内F-actin骨架有明显的破坏迹象。明胶酶谱法检测结果则显示经土贝母苷甲作用后的HepG2细胞内的基质金属蛋白酶MMP-2和MMP-9的表达降低。这些结果说明土贝母苷甲可能通过破坏细胞微丝的结构和抑制MMP-2、MMP-9的表达来抑制肝癌细胞的迁移与侵袭。④土贝母苷甲改变肝癌细胞的生物力学性质:根据土贝母苷甲对肝癌细胞F-actin骨架结构的作用,我们推测土贝母苷甲对细胞刚度等生物力学性质也有相应的影响。为了验证这一点,我们采用光学磁微粒扭转系统(OMTC)测量了细胞刚度及其受土贝母苷甲的影响。结果显示,土贝母苷甲确实降低了细胞的刚度,和细胞与加载频率间幂率关系(G~fα)的幂值。此外,HepG2细胞较L-02细胞的本底刚度低,但对土贝母苷甲作用的反应相应更快。这些结果首次揭示了土贝母苷甲对HepG2细胞的F-actin骨架生物力学性质的影响,而细胞骨架生物力学性质对细胞变形、迁移、侵袭、分化等许多重要的生物学行为都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综上所述,土贝母苷甲对肝癌(HepG2)细胞生长确实存在显着的抑制作用,而对正常肝细胞(L-02)生长的抑制作用则相对较弱。土贝母苷甲对肝癌(HepG2)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主要通过由微管和线粒体介导的细胞凋亡机制实现。但另一方面,土贝母苷甲对微丝骨架结构也有破坏作用,从而影响肝癌细胞的刚度和动力学特性,以及相应的肝癌细胞迁移与侵袭能力。所以,土贝母苷甲不仅能抑制肝癌细胞的增殖生长,同是也能抑制肝癌细胞的转移和侵袭。这些研究结果提示土贝母苷甲作为治疗肝癌的中药成分具有一定的潜在价值。

刘琦,马艳,李洁,许建丽,李祖虹,章志超[6](2011)在《脉冲强磁场对膀胱肿瘤BIU-87细胞生长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研究脉冲强磁场对人膀胱肿瘤BIU-87细胞生长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将体外培养的人膀胱肿瘤BIU-87细胞分为磁场组及对照组。磁场组细胞给予脉冲强磁场干预(磁场强度为8 T,频率为15 Hz),每天持续干预2 h;对照组细胞亦置于相同环境中,但未给予曝磁处理。分别于实验进行24 h、48 h及72 h后采用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RT-PCR)技术检测各组细胞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基因-2(Bcl-2)、促凋亡基因(Bax)及凋亡促进因子-3(caspase-3)mRNA表达,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Bcl-2、Bax及caspase-3蛋白表达。结果实验进行24 h、48 h及72 h后,发现磁场组Bcl-2 mRNA及蛋白表达在上述各时间点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Bax mRNA及蛋白表达均较对照组显着增强(P<0.05);caspase-3 mRNA及蛋白表达在上述各时间点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脉冲强磁场能抑制膀胱肿瘤BIU-87细胞生长,促其凋亡,其机制可能与脉冲强磁场促进Bax mRNA及蛋白表达、抑制Bcl-2 mRNA及蛋白表达有关。

晁旭[7](2010)在《载阿霉素GoldMag金磁复合微粒用于肝癌靶向治疗研究》文中指出恶性肿瘤是严重威胁人类身体健康的重大疾病。化疗是目前常用的治疗方法。传统的给药途径使得药物在全身均匀分布,缺乏对肿瘤特异性作用。因此,在杀死肿瘤细胞的同时,也对正常组织细胞产生严重的毒副作用,从而使化疗药物的临床应用受到限制。磁导靶向给药是通过静脉将吸附或包裹于磁性载体的抗癌药物注射体内,在外磁场的诱导作用下,靶向定位于肿瘤区域;持续缓慢释放抗癌药物,从而使药物在肿瘤部位保持较高的浓度而降低其它组织和器官的药物浓度,最终达到改变药物在体内的组织分布,提高治疗指数,降低药物的毒副作用的目的。本课题研究了GoldMag金磁复合微粒体外载药、释药规律和机理及其载药后联合磁场对细胞的毒性作用;用巯基化的聚乙二醇(PEG-SH)对GoldMag金磁复合微粒进行了表面功能化修饰,并对修饰后的金磁复合微粒进行了表征;同时探讨了修饰后的金磁复合微粒(PGMNs)体外载载药释药规律和机理及其对细胞的毒性作用;以正常大鼠为材料,通过检测组织和血浆中阿霉素及铁元素的含量,探讨了载阿霉素PEG修饰的金磁复合微粒(DOX-PGMNs)在外磁场作用下在动物体内的分布,并评价它在动物体内的靶向性。最后又研究了DOX-PGMNs在外磁场作用下对H22肿瘤模型小鼠的治疗效果。结果表明:1.在最优的载药条件下,市售GoldMag金磁复合微粒对阿霉素的最大载药率为10.2%。MTT法分析GoldMag金磁复合微粒对HepG2细胞毒性的实验结果显示:在金磁复合微粒浓度为2.0 mg/ml的条件下,细胞的存活率大于92%。载阿霉素金磁复合微粒的半数致死剂量(IC50=0.731μg/ml)大于阿霉素组(IC50=0.522μg/ml)(P<0.05)。载阿霉素金磁复合微粒联合磁场作用对细胞的抑制作用(IC50=0.42μg/ml)比单纯阿霉素(IC50=0.522μg/ml)显着增强。2.由于酸处理的纳米金磁微粒在溶液中不稳定,我们对其表面进行了聚乙二醇(PEG)修饰。修饰后的金磁复合微粒(PGMNs)粒径约为50 nm;分散性有了很大的改善,在PBS中能稳定存在,具有良好的分散性;修饰后的GoldMag金磁复合微粒的饱和磁化强度为34 emu/g。在最佳的载药条件下,PGMNs对阿霉素的最大载药率为10.8%。细胞毒性结果显示,在2.0 mg/ml的浓度条件下,细胞的存活率大于89%。3.PGMNs在动物体内靶向性实验结果表明:给药0.5,1,2和4小时后,载阿霉素PEG修饰的金磁复合微粒联合磁场组(DOX-PGMNs-M)的实验动物肝脏中药物的浓度(60.7±8.14,53.6±4.89,44.8±6.41和38.4±2.58 ng/g)显着高于无磁场组(40.8±9.96,31.9±7.01,28±6.11和20.7±5.78 ng/g)(P<0.05)。组织学分析显示在肝脏的靶区有大量的粒子聚集。4. DOX-PGMNs联合磁场治疗H22肿瘤模型小鼠的效果显示:DOX-PGMNs-M组,DOX-PGMNs组,DOX组和对照组的动物存活时间分别为72.7±9.95,66.1±13.5,31.3±3.31和25.8±10.1天。治疗后33天,它们的相对肿瘤体积分别为5.46,9.21,14.8和24.3。与对照组相比,DOX-PGMNs联合磁场能够显着抑制肿瘤组织的生长。GoldMag金磁复合微粒作为新型磁性化疗药物载体,在外加磁场作用下,具有明显的靶向性。载阿霉素PEG修饰的金磁复合微粒联合磁场作用可以有效提高肿瘤组织内化疗药物浓度,降低化疗药物毒副反应,显着抑制肿瘤组织的生长。本研究将为GoldMag金磁复合微粒用作化疗药物载体,靶向输送药物治疗肝癌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唐琦[8](2010)在《交变磁场下磁纳米载体介导的重组pEGFP-AFP-TK对裸鼠移植性肝癌细胞杀伤作用的研究》文中认为目的:在前期实验证实纳米磁流体作为基因载体具有较高的转染效率的基础上,利用前期准备好的PEG-PEI/Fe3O4纳米磁流体和含有AFP启动子的自杀基因pEGFP-AFP-TK质粒,建立裸鼠移植性肝癌模型,在外加交变磁场的条件下,研究交变磁场对PEG-PEI/Fe3O4纳米磁流体转染pEGFP-AFP-TK自杀基因治疗肝癌的影响。方法:建立人原发性肝癌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将荷瘤裸鼠随机分成空白对照组、磁场空白组、纯纳米磁流体组、纯pEGFP-AFP-TK自杀基因组和PEG-PEI/Fe3O4纳米磁流体介导的pEGFP-AFP-TK组5组。空白对照组不作任何处理;磁场空白组在磁场照射下不作任何处理;其余实验组分别于裸鼠肿瘤部位直接注射PEG-PEI/Fe3O4纳米磁流体、pEGFP-AFP-TK自杀基因和PEG-PEI/Fe3O4纳米磁流体转染的pEGFP-AFP-TK质粒,同时在裸鼠尾静脉注射更昔洛韦(GCV)。实验中的采用的脉冲磁场发生装置的频率为40kHz,磁场强度峰值为5kA/m,作用时间为15min/d,共15d,观察并记录7d、15d两个时段皮下肿瘤的生长情况并做病理学检查,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肿瘤微血管密度(MVD)的表达量,用原位末端标记(TUNEL)法检测细胞原位凋亡,用RT-PCR检测肿瘤鼠心,肝,肾的自杀基因表达情况。结果:裸鼠皮下成瘤率100%。7d和15d的时候,纳米磁流体转染的pEGFP-AFP-TK组的在肿瘤体积、重量、血清中AFP的含量以及肿瘤MVD均低于其他各组;在抑瘤率、细胞凋亡指数则明显高于其他组别;可见在外加交变磁场的作用下,纳米磁流体转染的自杀基因组对移植肝癌细胞的杀伤效果优于磁场空白组、纯纳米磁流体和纯自杀基因组。通过RT-PCR检测肿瘤鼠心、肺,肾部位自杀基因的表达较弱,而肿瘤组织细胞处自杀基因表达明显。结论:在交变磁场作用下,纳米磁流体转染的pEGFP-AFP-TK对移植型肝癌裸鼠模型的肝癌细胞具有明显的杀伤作用。一定强度的外加磁场对肿瘤的生长具有一定的影响,外加磁场可以作为治疗肝癌的一种辅助治疗手段,将局部靶向热疗和靶向基因治疗结合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梁可道[9](2008)在《用于肿瘤治疗的陡脉冲磁场发生器的研制》文中指出迄今为止,脉冲磁场治疗恶性肿瘤技术仍不成熟,其临床疗效亦不甚理想。为了探索应用陡脉冲磁场治疗恶性肿瘤,本文研制了一套用于产生陡脉冲磁场的Helmholtz线圈及陡脉冲磁场的测量装置,并成功将其应用于离体医学细胞实验,证实了陡脉冲磁场可显着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首先,通过理论计算分析、软件仿真研究和实际性能测试,研制了一套能产生陡脉冲磁场的Helmholtz线圈。在对陡脉冲磁场发生器用线圈工作原理进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选择了符合实验要求的方案;通过理论计算和FEMLAB软件仿真对所采用的线圈模型内部的磁场分布进行了研究;考虑实验要求,又对实际所研制的线圈做出进一步改进。实测结果表明:在该线圈内部可产生前沿为50ns的陡脉冲磁场,均匀区域较大,工作性能稳定。然后,基于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研制了一套陡脉冲磁场测量装置,并通过理论计算对其标定。理论计算、仿真与实测的结果表明:该测量装置具有较宽的频带范围,较高的灵敏度和精度,并具有很好电磁干扰屏蔽性能。具体参数为:频率范围:400kHz100MHz;灵敏度:700V/T;精度:1×10-6T。最后,应用已有的陡脉冲发生器及本所研制的装置对人肝癌细胞株(Hep-G2)行进了离体细胞实验。实验结果初步表明:陡脉冲磁场能有效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实验室的测试结果和医学实验结果表明,本文研制的用于产生陡脉冲磁场的线圈和陡脉冲磁场测量装置可以满足医学实验的需要,陡脉冲磁场治疗肿瘤的效果明显,为陡脉冲磁场治疗恶性肿瘤的后续研究打下了坚定的基础。

谭维溢[10](2005)在《电磁因子在康复治疗中的进展》文中认为

二、脉冲强磁场对小鼠H_(22)肝癌杀伤作用的形态学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脉冲强磁场对小鼠H_(22)肝癌杀伤作用的形态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极低频交变磁场细胞培养系统及其生物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生物医学研究中的常用磁场装置
        1.2.2 磁场对肿瘤细胞的非热生物学效应综述
    1.3 本文的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
    1.4 论文结构安排
第2章 极低频交变磁场细胞培养系统研制
    2.1 极低频交变磁场细胞培养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2.1.1 系统功能与指标
        2.1.2 总体设计方案
        2.1.3 线圈的选型
    2.2 磁场内置型细胞培养系统设计
        2.2.1 改进型亥姆霍兹线圈设计
        2.2.2 线圈驱动单元设计
        2.2.3 磁场采集单元设计
    2.3 磁场外置型细胞培养系统设计
        2.3.1 三维亥姆霍兹线圈设计
        2.3.2 细胞培养环境的构建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极低频交变磁场细胞培养系统性能测试及其生物效应分析
    3.1 引言
    3.2 极低频交变磁场细胞培养系统性能测试
        3.2.1 改进型亥姆霍兹线圈测试
        3.2.2 三维亥姆霍兹线圈测试
    3.3 实验材料及方法
        3.3.1 细胞培养
        3.3.2 实验材料与试剂
        3.3.3 MTT细胞存活率检测法
        3.3.4 细胞克隆形成实验
    3.4 极低频交变磁场抑制肿瘤细胞增殖的影响因素分析
        3.4.1 照射方向对细胞增殖的影响
        3.4.2 磁场强度对细胞增殖的影响
        3.4.3 磁场频率对细胞增殖的影响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极低频交变磁场对乳腺癌细胞生物效应的蛋白组学分析
    4.1 蛋白组学技术
        4.1.1 蛋白质、蛋白质组和蛋白质组学
        4.1.2 基于质谱法的蛋白质组学
        4.1.3 定量蛋白组学
    4.2 实验材料与方法
        4.2.1 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
        4.2.2 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
        4.2.3 免疫印迹法
        4.2.4 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的凋亡率与细胞周期
    4.3 磁场照射对乳腺癌细胞蛋白质组的影响
        4.3.1 基于质谱法的蛋白样品鉴定总览
        4.3.2 差异表达蛋白(DEPs)的筛选
        4.3.3 差异表达蛋白的功能分类
        4.3.4 差异表达蛋白功能富集分析
        4.3.5 差异表达蛋白的免疫印迹及实验验证
    4.4 结果分析与讨论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极低频交变磁场诱导乳腺癌细胞凋亡的机制研究
    5.1 细胞凋亡
        5.1.1 凋亡的主要信号通路
        5.1.2 凋亡的负调控因子
    5.2 实验材料与方法
        5.2.1 实验材料与试剂
        5.2.2 细胞培养
        5.2.3 DAPI细胞核染色
        5.2.4 细胞内活性氧(ROS)测定
        5.2.5 统计学分析
    5.3 实验结果
        5.3.1 极低频交变磁场诱导乳腺癌细胞凋亡
        5.3.2 极低频交变磁场引起乳腺癌细胞G2-M期周期阻滞
        5.3.3 极低频交变磁场诱导细胞凋亡与活性氧的关系
        5.3.4 GSK-3β在乳腺癌细胞凋亡中的作用
    5.4 结果分析与讨论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本文创新点
    6.3 后续工作进展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攻读博士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2)多功能纳米粒子在肝癌诊治一体化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词表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肝癌的诊治现状
    1.3 基于纳米平台的肿瘤诊治一体化
    1.4 选题依据和研究思路
    1.5 参考文献
第2章 量子点标记自杀基因靶向治疗肝癌的体内外研究
    2.1 引言
        2.1.1 肝癌的自杀基因治疗
        2.1.1.1 自杀基因治疗的分类及原理
        2.1.1.2 HSV-TK 自杀基因治疗的应用
        2.1.1.3 自杀基因治疗肝癌的挑战
        2.1.2 量子点的在基因治疗中的应用
        2.1.2.1 量子点的性质、修饰和标记
        2.1.2.2 量子点示踪基因的运输和表达
        2.1.2.3 量子点在诊治一体化的肿瘤基因治疗中的应用
        2.1.3 叶酸脂质体在肿瘤基因治疗中的应用
        2.1.3.1 叶酸受体的分布和性质
        2.1.3.2 叶酸脂质体的特性和靶向策略
        2.1.3.3 叶酸脂质体在基因治疗中的应用
        2.1.4 肝癌自杀基因治疗中当前尚未解决的问题与面临的挑战
        2.1.5 本部分论文的研究目的、研究内容和创新性
        2.1.5.1 研究目的
        2.1.5.2 研究内容
        2.1.5.3 创新性
    2.2 材料与方法
        2.2.1 实验材料
        2.2.1.1 主要药品和试剂
        2.2.1.2 仪器
        2.2.1.3 试剂配制
        2.2.2 实验方法
        2.2.2.1 CdTe/CdS 核壳 QD 的合成
        2.2.2.2 JM109 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2.2.2.3 HSV-TK 质粒的转化与提取
        2.2.2.4 QD-TK 的偶联
        2.2.2.5 FL/QD-TK 的制备
        2.2.2.6 QD-TK 和 FL/QD-TK 的表征
        2.2.2.7 细胞培养
        2.2.2.8 分组给药和细胞活性检测
        2.2.2.8.1 细胞转染
        2.2.2.8.2 CdTe/CdS 核壳量子点细胞毒性的分组和给药
        2.2.2.8.3 CdTe/CdS QD-TK 联合 GCV 抗肿瘤的分组和给药
        2.2.2.8.4 近红外量子点细胞毒性的分组和给药
        2.2.2.8.5 近红外 QD-TK 联合 GCV 抗肿瘤的分组和给药
        2.2.2.8.6 FL/QD-TK 细胞毒性的分组和给药
        2.2.2.8.7 FL/QD-TK 联合 GCV 抗肝癌的分组和给药
        2.2.2.8.8 MTT 法检测细胞活性
        2.2.2.9 激光共聚焦荧光显微镜检测细胞内吞和治疗效果
        2.2.2.9.1 激光共聚焦荧光显微镜检测 QD-TK 细胞内吞
        2.2.2.9.2 激光共聚焦荧光显微镜检测 FL/QD-TK 内吞
        2.2.2.9.3 激光共聚焦荧光显微镜观察 QD-TK 联合 GCV 抗肿瘤作用
        2.2.2.10 流式细胞术定量检测细胞凋亡率
        2.2.2.11 Western Blot 法分析 TK 蛋白表达
        2.2.2.12 动物饲养和裸鼠肝癌皮下移植瘤模型的构建
        2.2.2.12.1 动物饲养
        2.2.2.12.2 BALB/c 裸小鼠人肝癌皮下荷瘤模型的建立
        2.2.2.13 HepG2 微小瘤灶形成实验
        2.2.2.14 Bel-7402 荷瘤裸鼠活体成像及生物分布检测
        2.2.2.15 Bel-7402 皮下移植瘤模型的分组和给药
        2.2.2.16 Bel-7402 皮下移植瘤模型的分组治疗效果和安全性评价
        2.2.2.16.1 Bel-7402 皮下移植瘤模型的分组治疗效果
        2.2.2.16.2 Bel-7402 皮下移植瘤模型的安全性评价
        2.2.2.17 统计学分析
    2.3 结果与讨论
        2.3.1 CdTe/CdS QD-TK 的合成和表征
        2.3.2 CdTe/CdS QD-TK 的细胞毒性研究
        2.3.3 CdTe/CdS QD-TK 联合 GCV 对 Hela 细胞的杀伤作用研究
        2.3.4 细胞水平监测 CdTe/CdS QD-TK 对 Hela 细胞的杀伤作用
        2.3.5 近红外 QD-TK 的合成、表征和细胞毒性
        2.3.6 近红外 QD-TK 的细胞分布和表达研究
        2.3.7 细胞水平评价和监测近红外 QD-TK 联合 GCV 抗肝癌作用
        2.3.8 整体水平监测和评价近红外 QD-TK 联合 GCV 抗肝癌作用
        2.3.9 FL/QD-TK 的合成和表征
        2.3.10 FL/QD-TK 的细胞毒性作用检测
        2.3.11 FL/QD-TK 的肝癌细胞靶向性研究
        2.3.12 FL/QD-TK 联合 GCV 选择性杀伤肝癌细胞的研究
        2.3.13 FL/QD-TK 体内肝癌靶向成像和生物分布研究
        2.3.14 FL/QD-TK 联合 GCV 体内靶向抗肝癌作用和生物安全性研究
    2.4 本章小结
    2.5 参考文献
第2章 量子点脂质复合体选择性治疗肝癌的体内外研究
    3.1 引言
        3.1.1 镉系量子点与生物系统的相互作用
        3.1.1.1 镉系量子点的暴露途径
        3.1.1.2 镉系量子点的生物分布、代谢、排泄过程
        3.1.1.3 镉系量子点的细胞内吞和分布
        3.1.2 镉系量子点的生物毒性和分子机制
        3.1.2.1 镉系量子点的细胞毒性
        3.1.2.2 镉系量子点的体内毒性
        3.1.2.3 镉系量子点的毒性机制
        3.1.2.4 展望和小结
        3.1.3 利用纳米粒子内源毒性治疗肿瘤
        3.1.3.1 肿瘤细胞——微环境的同与不同
        3.1.3.2 纳米粒子——打破肿瘤微环境平衡
        3.1.3.3 以毒攻毒——肿瘤治疗的新策略
        3.1.4 利用量子点选择性治疗肝癌当前尚未解决的问题与面临的挑战
        3.1.5 本部分论文的研究目的、研究内容和创新性
        3.1.5.1 研究目的
        3.1.5.2 研究内容
        3.1.5.3 创新性
    3.2 材料与方法
        3.2.1 实验材料
        3.2.1.1 主要药品和试剂
        3.2.1.2 仪器
        3.2.1.3 试剂配制
        3.2.2 实验方法
        3.2.2.1 QD-LC 的合成和表征
        3.2.2.2 细胞培养
        3.2.2.3 分组给药和细胞活性检测
        3.2.2.4 激光共聚焦荧光显微镜检测细胞内吞
        3.2.2.5 流式细胞术定量检测细胞内吞
        3.2.2.6 流式细胞术定量检测细胞凋亡率
        3.2.2.7 ELISA 定量检测 ROS 水平
        3.2.2.8 Western Blot 法分析蛋白表达
        3.2.2.9 动物饲养和小鼠肝癌皮下移植瘤模型的构建
        3.2.2.9.1 动物饲养
        3.2.2.9.2 ICR 小鼠肝癌 H22 皮下荷瘤模型的建立
        3.2.2.10 H22 微小瘤灶形成实验
        3.2.2.11 激光共聚焦荧光显微镜研究 QD-LC 在 H22 皮下移植瘤重分布研究
        3.2.2.12 H22 皮下移植瘤模型的分组和给药
        3.2.2.13 H22 皮下移植瘤模型的分组治疗效果和安全性评价
        3.2.2.13.1 H22 皮下移植瘤模型的分组治疗效果
        3.2.2.13.2 H22 皮下移植瘤模型的安全性评价
        3.2.2.14 统计学分析
    3.3 结果与讨论
        3.3.1 QD-LC 的合成和表征
        3.3.2 QD-LC 的细胞毒性作用研究
        3.3.3 QD-LC 对细胞的内吞作用和机制研究
        3.3.4 QD-LC 对杀伤肝癌细胞机制研究
        3.3.5 QD-LC 对微小瘤灶生长影响的研究
        3.3.6 QD-LC 对小鼠肝癌 H22 皮下移植瘤的治疗作用研究
        3.3.7 QD-LC 治疗小鼠肝癌 H22 皮下移植瘤的安全性评估
    3.4 本章小结
    3.5 参考文献
第4章 磁性介孔二氧化硅在肝癌诊治一体化中的应用
    4.1 引言
        4.1.1 M-MSNs 的分类和合成
        4.1.1.1 核壳 M-MSNs
        4.1.1.2 空心 M-MSNs
        4.1.1.3 卫星 M-MSNs
        4.1.1.4 沉积 M-MSNs
        4.1.2 M-MSNs 与成像
        4.1.2.1 M-MSNs 与核磁共振 T1 加权成像
        4.1.2.2 M-MSNs 与核磁共振 T2 加权成像
        4.1.2.3 M-MSNs 与多模式成像
        4.1.3 M-MSNs 与治疗
        4.1.3.1 M-MSNs 用于磁靶向输送药物
        4.1.3.2 M-MSNs 用于可控释放药物
        4.1.3.2.1 基于磁核的 M-MSNs 磁热响应性释药
        4.1.3.2.2 基于介孔表面功能化的 pH、酶、氧化还原响应性释药
        4.1.3.2.3 基于 M-MSN 外表面的质子泵响应释药
        4.1.3.3 M-MSNs 用于磁热治疗
        4.1.3.4 M-MSNS 用于诊治一体化
        4.1.4 Janus 型 M-MSNs
        4.1.4.1 Janus 型纳米粒子
        4.1.4.2 Janus 型 M-MSNs
        4.1.5 肝癌化疗中当前尚未解决的问题与面临的挑战
        4.1.6 本部分论文的研究目的、研究内容和创新性
        4.1.6.1 研究目的
        4.1.6.2 研究内容
        4.1.6.3 创新性
    4.2 材料与方法
        4.2.1 实验材料
        4.2.1.1 主要药品和试剂
        4.2.1.2 仪器
        4.2.2 实验方法
        4.2.2.1 Fe3O4纳米粒子的合成
        4.2.2.1.1 Fe3O4纳米粒子的合成原理
        4.2.2.1.2 Fe3O4纳米粒子的合成步骤
        4.2.2.2 Janus 型 M-MSNs 的合成
        4.2.2.2.1 Janus 型 M-MSNs 的合成原理
        4.2.2.2.2 Janus 型 M-MSNs 的合成步骤
        4.2.2.3 FITC 标记的 Janus 型 M-MSNs 的合成达
        4.2.2.4 羧基化的 JANUS 型 M-MSNS 的合成
        4.2.2.5 PEG 化的 Janus 型 M-MSNs 的合成
        4.2.2.6 药物吸附、释放和浓度测定
        4.2.2.6.1 DOX 吸附实验
        4.2.2.6.2 DOX 释放试验
        4.2.2.6.3 DOX 浓度测定
        4.2.2.6.4 DOX 与 M-MSNs-PEG 作用测定
        4.2.2.7 Janus 型 M-MSNs-DOX 表征
        4.2.2.8 细胞培养
        4.2.2.9 分组给药和细胞活性检测
        4.2.2.9.1 M-MSNS 的分组和给药
        4.2.2.9.2 M-MSNs-DOX 的分组和给药
        4.2.2.9.3 SRB 法检测细胞活性
        4.2.2.10 激光共聚焦荧光显微镜检测细胞内吞和药物释放
        4.2.2.10.1 激光共聚焦荧光显微镜检测细胞内吞
        4.2.2.10.2 激光共聚焦荧光显微镜检测 DOX 释放
        4.2.2.11 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内吞和药物释放
        4.2.2.11.1 流式细胞术定量检测细胞内吞
        4.2.2.11.2 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内吞机制
        4.2.2.11.3 流式细胞术检测定量 DOX 的释放
        4.2.2.12 普鲁士蓝染色法检测细胞内吞
        4.2.2.13 生物透射电镜研究细胞内吞
        4.2.2.14 动物饲养和小鼠肝癌模型的构建
        4.2.2.14.1 动物饲养
        4.2.2.14.2 BALB/c 裸小鼠人肝癌 HepG2 皮下荷瘤模型的建立
        4.2.2.14.3 ICR 小鼠肝癌 H22 原位荷瘤模型的建立
        4.2.2.15 小鼠肝癌核磁共振成像
        4.2.2.16 小鼠肝癌模型的分组和给药
        4.2.2.16.1 BALB/c 裸小鼠肝癌 HepG2 皮下荷瘤模型的分组和给药
        4.2.2.16.2 ICR 小鼠肝癌 H22 原位荷瘤模型的分组和给药
        4.2.2.17 小鼠肝癌模型治疗效果的评价
        4.2.2.17.1 BALB/c 裸小鼠肝癌 HepG2 皮下荷瘤模型治疗效果的评价
        4.2.2.17.2 ICR 小鼠肝癌 H22 原位荷瘤模型治疗效果的评价
        4.2.2.18 BALB/c 裸小鼠肝癌 HepG2 皮下荷瘤模型安全性评价
        4.2.2.19 BALB/c 裸小鼠肝癌 HepG2 皮下荷瘤模型的生物分布检测
        4.2.2.19.1 普鲁士蓝染色法检测组织脏器铁分布
        4.2.2.19.2 ICP-OES 检测组织脏器铁含量
        4.2.2.19.3 激光共聚焦荧光显微镜检测 M-MSN-FITC 组织脏器分布
        4.2.2.19.4 激光共聚焦荧光显微镜检测 DOX 组织脏器分布
        4.2.2.20 M-MSN-DOX 溶血性评价
        4.2.2.21 统计学分析
    4.3 结果与讨论
        4.3.1 不同形貌 M-MSNs 的生物分布和溶血性研究
        4.3.2 M-MSNs-PEG 的合成与表征
        4.3.3 M-MSNs-PEG 的细胞毒性作用检测
        4.3.4 M-MSNs-PEG 的细胞内吞作用检测和机制研究
        4.3.5 磁场增强 M-MSNs-PEG 的细胞内吞研究
        4.3.6 M-MSNs-PEG 的载药和释药研究
        4.3.7 磁场增加 M-MSNS-DOX 体外抗肿瘤作用研究
        4.3.8 M-MSNs-DOX 增强肝癌体内 MR 成像效果研究
        4.3.9 磁场增强 M-MSNs-DOX 治疗裸鼠肝癌皮下移植瘤的效果研究
        4.3.10 M-MSNs-DOX 治疗肝癌皮下移植瘤的安全性评价和生物分布研究
        4.3.11 磁场增强 M-MSNs-DOX 治疗小鼠原位肝癌的效果和药物分布研究
    4.4 本章小结
    4.5 参考文献
第5章 全文总结与研究展望
    5.1 全文总结
    5.2 不足之处
    5.3 研究展望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作者简介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在学期间主要承担和参与的项目
    在学期间获得的专利
    在学期间获得的奖励
    在学期间参加的会议和活动
致谢

(3)中强度静磁场对肿瘤细胞生长的生物学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磁场的特征
    2. 磁场的生物学效应
        2.1 磁场对个体的影响
        2.1.1 磁场对个体发育的影响
        2.1.2 磁场对个体新陈代谢的影响
        2.1.3 磁场对生物个体免疫功能的影响
        2.2 磁场对体外培养细胞的影响
        2.2.1 磁场对细胞形态的影响
        2.2.2 磁场对细胞膜的影响
        2.2.3 磁场对细胞增殖与周期的影响
        2.2.4 磁场对细胞凋亡的影响
        2.2.5 磁场对细胞代谢的影响
        2.3 磁场的基因毒效应
    3. 磁场生物学效应的可能作用机制
第二章 引言
第三章 材料与方法
    1. 实验材料
    2. 实验仪器
    3. 实验试剂
    4. 实验方法
        4.1 细胞培养
        4.1.1 细胞的复苏
        4.1.2 细胞的传代培养
        4.2 细胞计数法
        4.3 MTT 比色法测定细胞存活率
        4.4 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分布
        4.5 蛋白酶活性、谷胱甘肽含量及总抗氧化能力测定
        4.5.1 细胞样品采集
        4.5.2 GST 活性测定
        4.5.3 SOD 活性测定
        4.5.4 CAT 活性测定
        4.5.5 总谷胱甘肽/氧化型谷胱甘肽(T-GSH/GSSG)含量测定
        4.5.6 总抗氧化能力(T-AOC)测定
        4.6 总蛋白含量测定
        4.7 数据分析
第四章 实验结果
    1. 中强度静磁场对 B16 细胞和 U251 细胞活力的影响
    2. 中强度静磁场对 B16 细胞和 U251 细胞周期分布的影响
    3. 中强度静磁场造成 B16 细胞和 U251 细胞产生氧化应激的研究
        3.1 中强度静磁场对细胞内 GST 活性的影响
        3.2 中强度静磁场对细胞内 SOD 活性的影响
        3.3 中强度静磁场对细胞内 CAT 活性的影响
        3.4 中强度静磁场对细胞内 GSH 含量的影响
        3.5 中强度静磁场对细胞内 GSSG 含量的影响
        3.6 中强度静磁场对细胞内 GSH/GSSG 水平的影响
        3.7 中强度静磁场对细胞内 T-GSH 含量的影响
        3.8 中强度静磁场对 B16 细胞内 T-AOC 含量的影响
第五章 讨论
综合结论
参考文献
缩略词表
研究生期间已发表论文
致谢

(4)磁热疗对小鼠结肠癌治疗作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磁流体在交变磁场中的升温及其被CT-26吞噬的研究
    一、实验材料
    二、实验方法
    三、结果
    四、讨论
    五、本部分结论
第二部分 磁流体热疗对小鼠结肠癌治疗作用的研究
    一、实验材料
    二、实验方法
    三、结果
    四、讨论
    五、本部分结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不同修饰磁流体在肿瘤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发表文章目录
致谢

(5)土贝母苷甲对体外培养肝癌细胞(HepG2)抑制作用及其相关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写索引
1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肝细胞性肝癌
        1.2.2 肝癌的流行病学
        1.2.3 肝癌的主要致病因素
        1.2.4 治疗肝癌的主要方法
        1.2.5 治疗肝癌的中药研究进展
        1.2.6 土贝母苷甲的化学结构与毒理、药理作用
    1.3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
        1.3.1 课题的研究目的与意义
        1.3.2 课题的研究内容
        1.3.3 课题研究的技术路线
        1.3.4 本课题的创新点
2 土贝母苷甲抑制体外培养的肝细胞生长的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仪器与试剂
        2.2.1 细胞来源
        2.2.2 实验材料及仪器
        2.2.3 实验试剂
        2.2.4 试剂的配制
    2.3 实验方法
        2.3.1 细胞复苏、培养和冻存
        2.3.2 台盼蓝拒染法检测土贝母苷甲对HepG2 细胞和L-02 细胞生长的影响
        2.3.3 MTT 法检测土贝母苷甲对体外培养的人肝细胞生长的影响
        2.3.4 流式细胞术检测土贝母苷甲对HepG2 细胞周期的影响
        2.3.5 统计学处理
    2.4 实验结果
        2.4.1 台盼蓝拒染法检测土贝母苷甲抑制HepG2 细胞和L-02 细胞的增殖
        2.4.2 MTT 法检测土贝母苷甲抑制体外培养的人肝细胞的增殖
        2.4.3 土贝母苷甲引起HepG2 细胞周期阻滞
    2.5 讨论
    2.6 小结
3 土贝母苷甲诱导 HepG2 细胞凋亡及其机制的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仪器与试剂
        3.2.1 细胞来源
        3.2.2 实验材料及仪器
        3.2.3 实验试剂
    3.3 实验方法
        3.3.1 相差显微镜观察土贝母苷甲诱导HepG2 细胞形态的变化
        3.3.2 荧光显微镜观察土贝母苷甲诱导HepG2 细胞核和微管形态的变化
        3.3.3 流式细胞术检测土贝母苷甲诱导HepG2 细胞凋亡的变化
        3.3.4 流式细胞术检测土贝母苷甲诱导HepG2 细胞线粒体膜电位的变化
        3.3.5 分光光度法检测土贝母苷甲诱导HepG2 细胞caspase -3,-8,-9 活性的变化
        3.3.6 BCA 法定量检测蛋白浓度
        3.3.7 Western blotting 分析
        3.3.8 统计学处理
    3.4 实验结果
        3.4.1 土贝母苷甲诱导细胞形态的变化
        3.4.2 土贝母苷甲诱导细胞核和微管形态的变化
        3.4.3 土贝母苷甲诱导细胞的早期凋亡和晚期凋亡
        3.4.4 土贝母苷甲诱导线粒体膜电位去极化
        3.4.5 土贝母苷甲诱导caspase-3,-9 的活化
        3.4.6 土贝母苷甲诱导Cyt-c 释放和Bax/Bcl-2 比值升高
    3.5 讨论
    3.6 小结
4 土贝母苷甲抑制 HepG2 细胞迁移、侵袭及其相关机制的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仪器与试剂
        4.2.1 细胞来源
        4.2.2 实验材料及仪器
        4.2.3 实验试剂
    4.3 实验方法
        4.3.1 Transwell 小室法检测细胞的迁移能力
        4.3.2 Transwell 小室法检测细胞的侵袭能力
        4.3.3 明胶酶谱实验分析MMP-2 和MMP-9 的活性
        4.3.4 土贝母苷甲诱导的HepG2 细胞F-actin 和细胞核变化的荧光染色观察
        4.3.5 统计学处理
    4.4 实验结果
        4.4.1 土贝母苷甲抑制肝癌HepG2 细胞的迁移
        4.4.2 土贝母苷甲抑制肝癌HepG2 细胞的侵袭
        4.4.3 土贝母苷甲降低MMP-2 和MMP-9 的表达
        4.4.4 HepG2 细胞骨架F-actin 和细胞核荧光染色结果
    4.5 讨论
    4.6 小结
5 土贝母苷甲对 HepG2 细胞生物力学性质影响的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材料、仪器与试剂
        5.2.1 细胞来源
        5.2.2 实验材料及仪器
        5.2.3 实验试剂
    5.3 实验方法
        5.3.1 磁微粒扭转系统(OMTC)的介绍
        5.3.2 HepG2 细胞和L02 细胞骨架力学参数刚度的测量
        5.3.3 统计学处理
    5.4 实验结果
        5.4.1 OMTC 噪音分析的实验结果
        5.4.2 土贝母苷甲降低HepG2 细胞和L-02 细胞骨架的刚度
    5.5 讨论
    5.6 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本文的主要结论
        6.1.1 土贝母苷甲抑制体外培养的人肝细胞的生长
        6.1.2 土贝母苷甲诱导HepG2 细胞的凋亡
        6.1.3 土贝母苷甲抑制HepG2 细胞的迁移与侵袭
        6.1.4 土贝母苷甲改变HepG2 细胞的生物力学性质
    6.2 后续工作建议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及待发表的论文目录
    B. 参与的科研项目

(7)载阿霉素GoldMag金磁复合微粒用于肝癌靶向治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 靶向给药系统研究概况
    2 靶向给药系统
        2.1 被动靶向(Passive Targeting)
        2.2 主动靶向(Active Targeting)
        2.3 物理靶向(Physical Targeting)
    3 磁导靶向给药系统
        3.1 磁导靶向给药系统的研究概况
        3.2 磁导靶向给药系统的组成
        3.3 磁性药物微球的制备及结构
        3.4 磁性载药微粒的特性
    4 金磁复合微粒及其在生物医学领域中的应用
        4.1 金磁复合微粒及其结构
        4.2 金磁复合微粒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
    5 金纳米粒子和胶体金生物安全性和其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
    6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6.1 研究的出发点
        6.2 主要研究内容
        6.3 本研究的意义
        6.4 研究的创新点
第二章 GoldMag金磁复合微载释药及细胞毒性的研究
    1 试剂及仪器
        1.1 材料和试剂
        1.2 仪器
    2 实验方法
        2.1 载药量和包封率的测定
        2.2 阿霉素金磁复合微粒体外释药实验
        2.3 金磁复合微粒的体外细胞毒性实验
        2.4 载阿霉素金磁复合微粒的细胞毒性实验
        2.5 磁场对细胞生长抑制作用的研究
        2.6 细胞对金磁复合微粒的吞噬作用的研究
    3 实验结果
        3.1 载药条件及载药率的研究
        3.2 体外累积药物释放实验结果
        3.3 金磁复合微粒的细胞毒性
        3.4 载阿霉素金磁复合微粒的细胞毒性实验
        3.5 磁场对细胞的抑制作用
        3.6 细胞对金磁复合微粒的吞噬作用
    4 讨论
    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GoldMag金磁复合微粒的表面修饰及表征
    1 实验材料与仪器
        1.1 材料与试剂
        1.2 仪器
    2 实验部分
        2.1 GoldMag金磁复合微粒的PEG修饰
        2.2 PEG修饰的GoldMag金磁复合微粒的表征
        2.3 PEG修饰的GoldMag金磁复合微粒的细胞毒性实验
        2.4 载阿霉素PEG修饰的GoldMag金磁复合微粒的细胞毒性实验
        2.5 PEG修饰的GoldMag金磁复合微粒体外载药实验
        2.6 PEG修饰的GoldMag金磁复合微粒体外载药实验
    3 结果与讨论
        3.1 PEG修饰的GoldMag金磁复合微粒的表征结果
        3.2 PEG修饰的GoldMag金磁复合微粒的细胞毒性实验
        3.3 载阿霉素PEG修饰的金磁复合微粒的细胞毒性实验
        3.4 载药条件的确定及载药率的研究
        3.5 体外累积药物释放实验结果
    4 讨论
        4.1 金磁复合微粒的PEG修饰
        4.2 PEG修饰的金磁复合微粒的载释药规律和机理
        4.3 PGMNs的细胞毒性
    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载阿霉素PEG修饰的金磁复合微粒联合磁场动物体内靶向性研究
    1 实验材料与仪器
        1.1 材料与试剂
        1.2 主要仪器
    2 实验方法
        2.1 手术方法
        2.2 血浆和组织中阿霉素含量测定
        2.3 血液和组织中铁元素含量的测定
        2.4 组织切片的制作
    3 结果与讨论
        3.1 阿霉素测定方法的验证
        3.2 血浆和组织液标准曲线的制备
        3.3 回收率,精密度试验
        3.4 样品稳定性试验
        3.5 血浆和组织液中阿霉素含量
        3.6 血液和主要器官组织中铁元素中阿霉素含量
        3.7 磁粒在组织中的分布
    4 讨论
    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载阿霉素PEG修饰的金磁复合微粒联合磁场靶向治疗肝癌小鼠的研究
    1 材料与试剂
        1.1 试剂
        1.2 主要仪器
    2 实验方法
        2.1 载阿霉素PEG修饰的金磁复合微粒的制备
        2.2 H22小鼠移植性肝癌模型的制作
        2.3 手术方法
        2.4 载阿霉素PEG修饰的金磁复合微粒联合磁场治疗H22移植性肝癌小鼠移存活时间的实验
        2.5 对小鼠肝癌模型的体内靶向治疗实验
        2.6 血浆,主要器官及肿瘤组织中阿霉素含量测定
        2.7 肿瘤组织组织切片的制作
    3 实验结果
        3.1 H22小鼠移植性肝癌模型
        3.2 对小鼠肝癌模型的体内靶向治疗实验
        3.3 血浆,主要器官及肿瘤组织中阿霉素含量
        3.4 肿瘤组织的病理分析结果
    4 讨论
    5 本章小结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8)交变磁场下磁纳米载体介导的重组pEGFP-AFP-TK对裸鼠移植性肝癌细胞杀伤作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缩略词
前言
    1 磁场对细胞的生物学作用
    2 磁场结合磁性纳米材料在治疗肿瘤中的应用
    3 交变磁场下磁纳米颗粒转染自杀基因治疗肝癌的体内试验
实验流程图
第一章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主要试剂
        1.1.2 主要仪器
    1.2 实验方法
        1.2.1 PEG-PEI/Fe3O4纳米磁流体的制备
        1.2.2 pEGFP-AFP-TK的构建
        1.2.3 纳米磁流体转染的pEGFP-AFP-TK复合物的制备
        1.2.4 交变磁场实验平台的提供
        1.2.5 裸鼠肝癌模型的建立
        1.2.6 检测的指标
        1.2.7 数据分析及评价
第二章 结果
    2.1 肿瘤体积的变化
    2.2 肿瘤质量的变化及抑瘤率计算
    2.3 肿瘤微血管密度(MVD)检验
    2.4 实验前后AFP含量的检验
    2.5 病理检测
    2.6 细胞原位凋亡检测
    2.7 RT-PCR检测TK在肿瘤裸鼠心肺肾和肿瘤部位的分布
第三章 讨沦
    3.1 强脉冲磁场对肿瘤细胞的作用
    3.2 交变磁场的靶向局部热疗
    3.3 交变磁场下自杀基因的靶向治疗
第四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附录2
    参考文献
致谢
发表论文
参与研究项目

(9)用于肿瘤治疗的陡脉冲磁场发生器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脉冲磁场治疗肿瘤的意义
    1.2 磁场治疗肿瘤的研究现状
        1.2.1 细胞实验研究
        1.2.2 动物实验研究
        1.2.3 临床应用研究
    1.3 生物应用脉冲磁场发生器的研究现状
        1.3.1 脉冲磁场发生器的国外研究现状
        1.3.2 脉冲磁场发生器的国内研究现状
        1.3.3 脉冲磁场发生器举例
    1.4 本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及目标
2 脉冲磁场发生器的工作原理
    2.1 引言
    2.2 脉冲磁场发生器总体原理
    2.3 脉冲磁场发生器电路分析
        2.3.1 电容充电过程
        2.3.2 电容放电过程
    2.4 脉冲磁场发生器仿真分析
        2.4.1 理想电路仿真
        2.4.2 脉冲发生器元件参数对输出波形的影响
    2.5 本章小结
3 Helmholtz 线圈的研制
    3.1 引言
    3.2 Helmholtz 线圈磁场分布计算
        3.2.1 圆电流线圈磁场分布计算
        3.2.2 Helmholtz 线圈磁场分布计算
    3.3 Helmholtz 线圈磁场分布仿真
        3.3.1 仿真模型
        3.3.2 设置边界条件
        3.3.3 仿真结果及分析
    3.4 Helmholtz 线圈的设计与研制
    3.5 Helmholtz 线圈性能测试
    3.6 本章小结
4 陡脉冲磁场测量装置的研制
    4.1 引言
    4.2 电磁感应法磁场传感器基本原理
        4.2.1 幅频特性分析
        4.2.2 灵敏度分析
        4.2.3 对方波磁场的幅值响应
        4.2.4 测量的干扰分析
    4.3 陡脉冲磁场传感器的设计
    4.4 陡脉冲磁场传感器的实测
        4.4.1 测量系统的组成
        4.4.2 实测波形
    4.5 陡脉冲磁场传感器标定
        4.5.1 标定系统的组成
        4.5.2 标定结果
    4.6 本章小结
5 陡脉冲磁场抑制肿瘤细胞增殖的离体细胞实验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材料
    5.3 细胞培养方法
        5.3.1 细胞培养前的准备工作
        5.3.2 细胞培养过程
        5.3.3 细胞形态观察
    5.4 实验方法
        5.4.1 细胞计数与接种
        5.4.2 实验方法
    5.5 实验结果
        5.5.1 MTT 检测
        5.5.2 实验结果
    5.6 分析与讨论
    5.7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B.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10)电磁因子在康复治疗中的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一、对神经作用的研究
    (一) 脉冲强磁场刺激
    (二) 弱磁场疗法
    (三) 低频电刺激
    (四) 高频电疗
二、对血管、心脏作用的研究
三、对骨作用的研究
四、对肿瘤作用的研究
    一、效应参数的研究
    二、安全参数的研究
    三、规范的科学研究

四、脉冲强磁场对小鼠H_(22)肝癌杀伤作用的形态学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极低频交变磁场细胞培养系统及其生物效应研究[D]. 徐奡澍. 吉林大学, 2021(01)
  • [2]多功能纳米粒子在肝癌诊治一体化中的应用研究[D]. 邵丹. 吉林大学, 2015(08)
  • [3]中强度静磁场对肿瘤细胞生长的生物学效应研究[D]. 张磊. 苏州大学, 2013(11)
  • [4]磁热疗对小鼠结肠癌治疗作用的研究[D]. 尹燕鹰. 昆明医科大学, 2012(11)
  • [5]土贝母苷甲对体外培养肝癌细胞(HepG2)抑制作用及其相关机制的研究[D]. 王雅姝. 重庆大学, 2011(01)
  • [6]脉冲强磁场对膀胱肿瘤BIU-87细胞生长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J]. 刘琦,马艳,李洁,许建丽,李祖虹,章志超.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2011(02)
  • [7]载阿霉素GoldMag金磁复合微粒用于肝癌靶向治疗研究[D]. 晁旭. 西北大学, 2010(09)
  • [8]交变磁场下磁纳米载体介导的重组pEGFP-AFP-TK对裸鼠移植性肝癌细胞杀伤作用的研究[D]. 唐琦. 中南大学, 2010(02)
  • [9]用于肿瘤治疗的陡脉冲磁场发生器的研制[D]. 梁可道. 重庆大学, 2008(06)
  • [10]电磁因子在康复治疗中的进展[J]. 谭维溢.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2005(08)

标签:;  ;  ;  ;  ;  

脉冲强磁场对小鼠H_(22)肝癌细胞毒性的形态学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