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开发转基因耐盐植物

日本开发转基因耐盐植物

一、日本研究出转基因抗盐碱植物(论文文献综述)

杜秉昊[1](2021)在《紫花苜蓿MsbZIP11基因抗盐碱的功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是一种多年生高蛋白含量的豆科优质牧草,中国北方区域的土壤盐渍化严重影响其产量和品质。肇东苜蓿作为紫花苜蓿的地方品种,可生长于含有盐碱的土壤环境,蕴含丰富的抗盐碱基因。为探索紫花苜蓿抗盐碱的分子机制,以肇东苜蓿为研究材料,基于实验室前期的盐碱胁迫下紫花苜蓿的转录组数据,克隆获得碱性亮氨酸拉链(basic leucine zipper,b ZIP)转录因子编码基因MsbZIP11,对其功能进行生物信息学预测,通过对其表达模式的分析,互作蛋白和上下游基因的鉴定,探究其抗盐碱的分子机制。在盐碱胁迫下,通过对转MsbZIP11基因拟南芥、野生型拟南芥和拟南芥突变体bzip11的表型观察,以及对三种类型拟南芥的相关指标进行测定和数据统计,分析MsbZIP11在植物抵御盐碱胁迫方面的功能。主要结果如下:1.紫花苜蓿MsbZIP11基因的克隆和互作蛋白的筛选与鉴定利用RT-PCR方法克隆获得的紫花苜蓿基因MsbZIP11,编码由156个氨基酸组成的含有一个BRLZ结构域的多肽。系统进化分析表明,紫花苜蓿MsbZIP11蛋白与豆科b ZIP转录因子家族成员亲缘关系较近,与Mtb ZIP11(Medtr4g070860)的相似性最高。MsbZIP11在紫花苜蓿的根和叶片中表达量相近,茎中表达量最高。紫花苜蓿地上部分中的MsbZIP11响应低温、干旱、盐、盐碱和ABA处理,在1h或3h达到峰值;紫花苜蓿地下部分中的MsbZIP11基因在盐、盐碱和ABA处理后上调表达。说明紫花苜蓿MsbZIP11基因在非生物胁迫的早期应激反应过程中起到关键性作用。MsbZIP11蛋白定位于细胞核。通过酵母双杂交实验筛选出MsbZIP11的互作蛋白MsbZIP42,对MsbZIP11和MsbZIP42的转录自激活活性强度进行验证,结果表明,MsbZIP11具有转录自激活活性,MsbZIP42没有转录自激活活性。而在加入MsbZIP42后,MsbZIP11的转录活性得到显着提升。双分子荧光互补(Bimolecular Fluorescent Complimentary,Bi FC)实验的结果表明,MsbZIP11与MsbZIP42互作产生的黄色荧光信号特异的出现在细胞核。利用植物体外蛋白下拉(pull-down)实验与植物体内蛋白实验免疫共沉淀(Co-Immunoprecipitation,Co-IP)实验验证MsbZIP11与MsbZIP42的互作情况,结果表明,蛋白水平上MsbZIP11与MsbZIP42互作。2.紫花苜蓿MsbZIP11上下游基因的筛选与鉴定克隆获得紫花苜蓿MsbZIP11基因的启动子,该启动子区域内含有脱落酸响应元件(Abscisic Acid Response Element,ABRE)。通过酵母单杂交实验筛选出MsbZIP11的上游基因Ms ABF2(ABRE binding factor 2),Ms ABF2通过结合MsbZIP11基因启动子区域内的顺式作用元件ABRE从而启动MsbZIP11的转录。紫花苜蓿MsbZIP11基因的表达产物属于GBF(G-box Binding Factor)类转录因子,具有结合其下游基因启动子区域内G-box元件的能力,酵母单杂交实验结果表明MsbZIP11可以结合ABA合成途径中的关键基因Ms NCED3(9-cis-epoxycarotenoid dioxygenase 3)启动子区域内G-box元件,说明Ms NCED3位于MsbZIP11的下游。在MsbZIP42存在的情况下,MsbZIP11与Ms NCED3基因启动子区域内G-box元件的结合效率更高,说明MsbZIP11与MsbZIP42互作形成的蛋白复合体对Ms NCED3的转录水平进行调控,提升Ms NCED3的表达。3.转MsbZIP11基因拟南芥对盐碱胁迫抗性的分析构建过表达载体p CAMBIA1302-MsbZIP11-GFP,转化拟南芥。对转化体进行潮霉素抗性筛选,对抗性苗进行PCR鉴定,选取阳性植株进行q RT-PCR和蛋白免疫印迹实验检测,选择表达量较高的株系用于后续的基因功能分析。盐碱胁迫处理下,相比于野生型拟南芥,转MsbZIP11基因拟南芥的根长相对较长,存活率较高且维持较高的叶绿素含量,电导率和MDA含量具有较低的上升幅度;而拟南芥突变体bzip11对盐碱胁迫的耐受性较低,生长发育受到严重制约,导致根长缩短,存活率较低且叶绿素含量较大幅度下降,电导率和MDA含量均有大幅度的提升。植物脱落酸酶联免疫分析发现转基因拟南芥体内的ABA含量显着高于野生型,bzip11中ABA含量最低。

安逸民[2](2021)在《紫花苜蓿响应盐碱胁迫的转录组分析及MsNAC47基因的功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是世界上种植面积较大的多年生豆科牧草,具有草质优良、蛋白含量高、适应性强、适口性好、易于家畜消化等特点,享有“牧草之王”的美誉。盐碱胁迫限制了植物对水分和养分的吸收,严重影响了紫花苜蓿的产量和品质。为了揭示紫花苜蓿响应盐碱胁迫的分子调控机制,获得抗盐碱关键基因,本研究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混合盐碱胁迫处理的紫花苜蓿进行转录组测序分析,筛选获得特异响应盐碱胁迫的候选基因,进一步对MsNAC47基因的功能进行了验证。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紫花苜蓿抗盐碱转录组测序分析对100 m M混合盐碱(Na2CO3:Na HCO3=1:2)处理的肇东苜蓿进行转录组测序。共获得盐碱胁迫差异表达基因4,137个,在盐碱胁迫1 d和7 d中分别存在2,286和2,233个DEG。其中,1 d处理组中发现了1,561个上调的DEG,725个下调的DEG;在7 d处理组中发现了1,599个上调DEG和634个下调DEG。GO聚类和基因注释结果表明,差异基因在14个代谢途径中富集。109(1 d)和96(7 d)个差异表达基因被注释为转录因子,包括AP2,WRKY,MYB和NAC等基因家族。在盐碱胁迫下,紫花苜蓿中活性氧清除相关基因受到明显的诱导,类黄酮生物合成和修饰途径的关键酶基因表达水平显着上调,离子转运体,铁蛋白,有机酸合成代谢关键基因受到盐碱胁迫的诱导表达上调,钙离子信号通路相关基因仅在1 d胁迫时受到诱导,另一方面,蔗糖和淀粉等多糖的合成和光通路相关基因的表达在盐碱胁迫条件下受到抑制。对紫花苜蓿响应盐和盐碱胁迫的转录组数据进行了比较分析,筛选得到了8个差异基因,涉及碳同化,有机酸合成等代谢通路。在这些基因中,MsNAC47基因在盐胁迫下下调1.7倍,在盐碱胁迫下上调4.6倍,该基因在盐和盐碱胁迫下可能具有不同的功能。2.盐碱胁迫响应基因MsNAC47的功能验证利用RT-PCR克隆了紫花苜蓿MsNAC47基因,基因CDS全长1,023 bp,编码由340个氨基酸残基构成的38.4 k Da的蛋白,含有NAC家族特有的NAM结构域。MsNAC47基因与拟南芥中At NAC47基因同源,与蒺藜苜蓿中同源基因Mt NAC47具有94%的相似性。MsNAC47基因在紫花苜蓿根,茎,叶和花中均有表达,在花中的表达量最高。盐、盐碱、干旱及外源ABA等处理均可以诱导MsNAC47基因的表达,其中,盐和盐碱胁迫下,该基因在紫花苜蓿根中表现出不同的表达模式。将MsNAC47对拟南芥突变体nac47进行了遗传转化,获得恢复突变体。平板根长实验结果表明,拟南芥突变体nac47植株在盐碱胁迫下根长显着短于野生型拟南芥Col-0,而在盐胁迫下nac47突变体的根长则长于Col-0,表现出了较低的盐碱抗性和较高的盐抗性。在对3周龄拟南芥幼苗的研究中发现,nac47突变体在60 m M Na HCO3处理7天时表现出萎蔫和叶片黄化的胁迫现象,并伴随着显着的MDA积累和叶绿素的降解;而野生型拟南芥Col-0和过表达MsNAC47基因的拟南芥恢复突变体则在盐碱胁迫处理下没有出现明显的胁迫表型。这个结果表明,MsNAC47基因在恢复突变体中的过表达恢复了突变体植株对盐碱胁迫的抗性。离子含量测定结果表明,nac47突变体的Na+/K+相比于Col-0在盐碱胁迫下更高,在盐胁迫下则较低;而钙离子的积累量则在两种胁迫下均显着低于野生型拟南芥。在盐和盐碱胁迫下对钙离子积累能力较强的植株通常表现出更强的抗性,NAC47基因的缺失可能影响了突变体植株的钙离子转运能力并因此造成了植物对不同胁迫的抗性差异。3.MsNAC47调控钙离子依赖的盐碱响应途径为了分析NAC47基因的缺失对植株钙离子积累过程的影响,进一步进行了盐碱胁迫下的离子流速和成像实验。拟南芥NAC47基因的缺失导致了胁迫响应的钙信号特征的改变,同时降低了钠离子转运的效率。钙离子成像实验发现,突变体相对于野生型具有较弱的钙信号强度和更短的静息钙浓度恢复时间。这些结果表明,NAC47基因参与对钙离子转运和钙信号途径的调控。结合转录组和对突变体中钙离子转运体和钠离子转运体的表达分析发现,在盐碱胁迫下紫花苜蓿中Ms NCL1,Ms CAX3和NHX7基因呈现出与MsNAC47基因的共表达模式。参考紫花苜蓿基因组,对共表达的NCL,CAX和NHX家族基因进行了启动子区分析获得了上游启动子区中的潜在NAC47转录因子识别位点。通过酵母单杂交实验验证了Ms NCL1和Ms CAX3的表达受到MsNAC47基因的调控。MsNAC47可能在盐碱胁迫下通过调控Ms NCL1和Ms CAX3介导的钙离子转运通路在盐碱胁迫下对钙离子的转运进行调节,进而在植物响应盐碱胁迫的过程中发挥作用。

赵朋[3](2020)在《马铃薯StMYB2R-86基因抗盐胁迫功能分析及StHsp20基因家族鉴定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土壤盐碱化是当下农业生产中面临的重要生态环境问题之一。盐胁迫严重影响农作物种子的萌发和生长发育,造成农作物产量和品质的下降。为了应对不利的环境条件,植物在进化过程中形成了一系列复杂的调控机制。依赖转录因子的转录调控网络在植物的生长发育和逆境胁迫抗性等多种生理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MYB转录因子家族是植物中一类较大的转录因子家族,已有许多关于其在植物逆境胁迫响应中作用的研究报道。马铃薯中关于MYB转录因子在逆境胁迫响应中功能研究的报道非常少,为了研究MYB转录因子在马铃薯盐胁迫抗性中的功能,本研究在全基因组水平鉴定了马铃薯2R-MYB基因,筛选出与非生物胁迫响应有关的马铃薯2R-MYB基因,克隆了St MYB2R-86基因,分析其在植物盐胁迫响应中的功能。在研究过程中发现热激蛋白基因Hsp20在盐胁迫下表达水平显着上调,因此对马铃薯Hsp20基因也进行了鉴定和初步功能分析。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鉴定到110个马铃薯2R-MYB基因,分布于马铃薯12条染色体上,按照其所在染色体位置依次命名为St MYB2R-1至St MYB2R-110。通过分析RNA-seq数据,筛选出53个对盐胁迫、干旱胁迫或高温胁迫具有响应的马铃薯2R-MYB基因,以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对部分2R-MYB基因的表达水平进行检测,结果与RNA-seq分析结果基本一致。(2)克隆了马铃薯St MYB2R-86基因,构建了St MYB2R-86::RFP和RFP::St MYB2R-86两种红色荧光蛋白融合表达载体以检测St MYB2R-86蛋白在亚细胞结构上的表达位置,检测结果均表明St MYB2R-86蛋白为细胞核定位蛋白。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St MYB2R-86基因在盐胁迫、干旱胁迫和高温胁迫下的表达水平变化,结果显示St MYB2R-86基因对这三种非生物胁迫均有响应。(3)马铃薯St MYB2R-86基因在拟南芥中异位表达,在正常生长条件下野生型拟南芥和St MYB2R-86基因过表达拟南芥表型之间没有显着差异。在100 m M Na Cl盐胁迫下,St MYB2R-86基因过表达拟南芥种子的萌发速率和萌发率均超过野生型拟南芥,植株根长(P<0.01)和鲜重(P<0.05)明显高于野生型拟南芥。盐胁迫下,St MYB2R-86基因过表达拟南芥中胁迫相关基因At NHX1、At PERX34、At SOD、At P5CS2、At LEA3、At HSP17.8和At HSP17.6B基因的表达水平显着高于野生型拟南芥,只有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基因At APX1的表达水平与野生型拟南芥之间无显着差异。此外,At HSP17.8和At HSP17.6B基因表达水平上调幅度高于其它基因,且未经盐胁迫处理时,At HSP17.8基因在St MYB2R-86基因过表达拟南芥中表达水平显着高于野生型拟南芥,暗示了Hsp20基因家族在植物盐胁迫抗性中的潜在功能。(4)在正常生长条件下,野生型马铃薯和St MYB2R-86基因过表达马铃薯的表型没有明显差异。在100 m M Na Cl盐胁迫下生长1个月后,St MYB2R-86基因过表达马铃薯生长势强于野生型马铃薯,株高显着(P<0.05)高于野生型马铃薯,根系相对更为发达。胁迫相关生理指标测定表明,盐胁迫处理后St MYB2R-86基因过表达马铃薯中积累了更多的脯氨酸,细胞离子渗漏率和丙二醛含量均低于野生型马铃薯,叶片中超氧根离子O2-的分布也较野生型马铃薯更少。(5)对马铃薯St MYB2R-86基因编码区上游2000 bp启动子潜在区域序列的顺式作用元件分析表明,该区域含有4种激素响应相关的顺式作用元件,分别响应茉莉酸甲酯、脱落酸和水杨酸3种植物激素。对野生型拟南芥和St MYB2R-86基因过表达拟南芥进行激素处理,在0.2μM脱落酸和50μM水杨酸处理下,野生型拟南芥和St MYB2R-86基因过表达拟南芥之间没有明显表型差异;在30μM茉莉酸甲酯处理下,St MYB2R-86基因过表达拟南芥的根长和鲜重极显着(P<0.01)高于野生型拟南芥。进一步检测了盐胁迫下St MYB2R-86基因过表达拟南芥中茉莉酸信号通路相关基因表达水平,结果表明随着盐胁迫时间的增长,At JAR1、At COI1和At MYC2基因表达水平不断下调,茉莉酸信号通路负调控因子At JAZ1基因表达水平逐渐上调;野生型拟南芥中上述基因表达水平变化趋势相反,说明马铃薯St MYB2R-86基因可能通过负调控茉莉酸信号通路增强植株盐胁迫耐受能力。(6)鉴定到48个马铃薯Hsp20基因,分布于马铃薯12条染色体上。48个马铃薯Hsp20基因中,有19个基因属于串联重复基因,2个基因属于片段复制基因,说明基因复制事件对于马铃薯Hsp20基因家族的扩大至关重要。共有43个马铃薯Hsp20基因不含有内含子或仅有1个内含子,这可能与其需要响应逆境胁迫而快速表达有关。顺式作用元件分析表明,除St Hsp20-23和St Hsp20-41基因以外,其他马铃薯Hsp20基因启动子均含有至少1种逆境胁迫响应相关的顺式作用元件。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48个马铃薯Hsp20基因在高温、盐和干旱胁迫下表达水平变化,结果显示大多数Hsp20基因表达水平响应这三种非生物胁迫,说明马铃薯Hsp20基因在植物对非生物逆境胁迫响应过程中可能具有重要作用。

范丽娟[4](2020)在《黄耆苯丙氨酸解氨酶基因(AmPAL)参与植物抗逆性的功能解析》文中指出在干旱、盐碱地区园林绿化植物仍比较缺乏,抗逆植物基因工程育种是丰富多逆境环境条件下绿化植物的有效快捷途径之一,其中抗多种非生物胁迫的功能基因的筛选尤为重要。黄耆(Astragalus membranaceus)是抗逆性较强的观赏和药用植物资源,在寒冷、干旱和盐碱地区具有广泛的开发应用前景,也是非常好的抗逆基因资源植物。苯丙氨酸解氨酶(phenylalanine ammonia-lyase,PAL)在绿色植物中广泛存在,作为苯丙烷次生代谢和初级代谢的桥梁,通常对植物的生理代谢和逆境胁迫应答有重要作用。本研究对克隆到的黄耆AmPAL基因进行了多逆境条件下的表达特性分析、亚细胞定位及转AmPAL烟草后代表达稳定性检验、对烟草形态发育的影响;并进行了多种非生物胁迫下的抗逆功能解析;通过对同源性较高的烟草NtPAL1蛋白互作网络构建进一步探讨了转AmPAL烟草的抗逆机理;同时开展了AmPAL基因在观赏花卉百合和矮牵牛中的异源转化,以期提高花卉的抗逆性。本研究成果可为今后开展花卉抗逆基因工程育种提供基因资源,也为黄耆抗逆机理深入研究及开发利用奠定了理论研究基础。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RT-PCR技术获得黄耆的PAL基因(AmPAL,EF567076)的全长cDNA序列,该基因具有 Lyasearomatic 结构域,属于 phenylalanine ammol/Lonia-lyase 家族。NJ 法系统进化树分析发现黄耆的PAL与同科的大豆(Glycine max)、豌豆(Pisum sativum)和苜蓿(Medicago sati)聚到一起,相似度分别为89.18%、87.59%和57.36%。2.黄耆AmPAL是响应盐、碱、干旱胁迫的功能基因并响应ABA信号诱导,主要在根中响应胁迫并高表达。在根和叶中AmPAL显着地受盐(NaCl)、碱(NaHCO3)、PEG6000和ABA胁迫诱导表达而显着增加。尤其在根中,NaCl胁迫对AmPAL基因的诱导表达6h后增加了 9.5931倍;NaHCO3胁迫48h后根AmPAL基因表达量增加了24.5243倍。在叶中PEG6000胁迫对AmPAL基因的诱导表达显着,48h胁迫表达持续增加,根中是先增加后减少的表达水平变化,且都高于对照;ABA信号诱导24h时在叶中表达出现高峰,根中的诱导表达量也是增加的趋势。3.构建表达载体pBI121-AmPAL-GFP,应用基因枪法将其转入洋葱表皮细胞中,检测AmPAL-GFP融合蛋白的绿色荧光,表明AmPAL亚细胞定位于细胞膜上。4.构建植物表达载体pCXSN-AmPAL,并遗传转化烟草,经Southern杂交、Northern杂交检测到35S驱动AmPAL在T3代烟草中以单拷贝形式超表达。5.AmPAL基因在逆境胁迫下产生了生理上的系列抗性响应,通过减轻逆境胁迫下膜脂氧化损伤及提高光合效率增强植物抗性,来增强植物抗性,表现出抗性生长。对转AmPAL基因烟草T3代株系抗逆胁迫相关性研究表明:转AmPAL基因烟草2叶龄幼苗在NaCl胁迫下叶片和根生长都受到抑制,但根长生长量、鲜重、PAL酶活性优于野生型(WT);转基因株系Na+/K+显着高于WT的,提高了 K+的利用率,表现出胁迫下的生长优势。在引起栽培基质pH值变化的NaHCO3胁迫下,转AmPAL基因烟草根比WT的有较好的生长势,而MDA较低;转基因烟草5叶龄幼苗在盐碱、干旱处理下,随着处理浓度增加烟草植株生长均受到抑制,但是过表达AmPAL烟草表现出生长优势。同一浓度处理下,检测到过表达AmPAL烟草幼苗的SOD活性、脯氨酸含量、叶绿素含量及叶绿素荧光参数优于WT。6.AmPAL可能通过某种途径参与了植物的生长发育。通过对过表达AmPAL T3代烟草的生长发育进行观测发现植株变矮、节间距缩短、地径变大、叶片变宽、叶长/叶宽的比例变小等特点,始花期推迟52天,花朵数量有所增加,连续花期延长4天。7.通过NCBI BLAST比对发现AmPAL与烟草NtPAL1同源性最高。NtPAL1基因启动子序列含有大量逆境相关的响应元件及光响应元件,在逆境条件下,这些逆境响应元件会启动NtPAL1基因的表达;NtPAL1蛋白互作网络分析发现10个互作蛋白,其中XP009622435.1、XP009612485.1、XP009631403.1、XP009631897.1、XP009609722.1和XP009607087.1 参与苯丙氨酸代谢途径,XP009612485.1 和XP009631403.1 参与甜菜碱的生物合成,XP009622435.1、XP009631897.1、XP009612485.1和XP009631403.1是维生素B6的基本类型和表现形式,这些产物都与植物抗逆性有关,而转AmPAL基因烟草PAL过表达,进一步促进了这些物质的合成,进而提高了植物的抗逆性。进一步说明AmPAL是提高植物抗逆功能的关键基因。8.构建的pCXSN-AmPAL植物表达载体,通过农杆菌介导法将AmPAL基因分别转入观赏花卉矮牵牛和细叶百合内,通过抗性筛选和抗性植株PCR检测,证明目的基因已成功插入到了矮牵牛和细叶百合的基因组。荧光定量PCR检测到目的基因AmPAL在转基因细叶百合中的过表达。综上,AmPAL基因具有抗逆功能;在逆境胁迫下,AmPAL基因抗逆性与膜脂抗氧化性存在互作关系;AmPAL基因对烟草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都产生了影响。

付健美[5](2018)在《通过基因差异表达及蛋白互作研究抗虫转基因水稻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非预期效应》文中提出限制转基因水稻商业化种植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其环境安全问题,其中转基因水稻逃逸出农田生态系统后,能否在自然生态系统中持续存在下去甚至进一步扩散,是转基因水稻商业化种植必须解决的环境安全问题之一。抗虫转基因水稻在农田生态系统中的适合度及转录组水平上的基因差异表达已有较多研究和报道,但是对其在自然生态系统中的适合度及其基因差异表达、蛋白互作尚未见报道。本研究以商业化潜力较大的转cry1Ab/c水稻华恢1号(HH1)、转cry1 C*/bar基因水稻TIC-19及其亲本水稻明恢63(MH63)为材料,模拟自然生态系统中的杂草竞争、荒地土壤、盐碱土壤条件:(1)研究了其在上述不同种植条件的适合度;(2)利用组学技术研究转cry1C*/bar基因水稻T1C-19在杂草竞争和荒地土壤条件下的基因差异表达;(3)探索了 HH1表达的外源蛋白Cry1Ab/c与水稻内源蛋白的相互作用、外源Cry1Ab/c蛋白的细胞膜定位及其与水稻内源膜蛋白的相互作用,以及外源Cry1Ab/c蛋白与水稻开花蛋白的互作。本研究结果可为抗虫转基因水稻华恢1号、TIC-19的商品化种植提供环境安全方面的科学依据。具体结果如下:1.模拟不同自然条件下抗虫转基因水稻华恢1号和T1C-19的适合度本研究以抗虫转基因水稻HH1、T1C-19为研究材料,模拟了其在不同自然条件下抗虫转基因水稻HH1和T1C-19的株高、分蘖数、地上干生物量等营养生长指标和单株饱粒数、单株饱粒重等生殖指标以及外源Bt蛋白的表达量:在模拟农田土壤和盐碱土壤条件下,盐碱土壤条件的2个外源Bt蛋白的表达量均较农田土壤条件更低。对于转基因水稻HH1,相同土壤条件下的分蘖数以及生物量等营养生长指标和单株饱粒数、单株饱粒重等生殖指标均显着低于亲本水稻MH63,呈现现出显着的适合度代价,同时这种适合度代价在盐碱土壤条件更为明显。对于转基因水稻T1C-19,其在农田土壤条件下的株高、分蘖数以及生物量等营养生长指标和单株饱粒数、单株饱粒重等生殖生长指标均显着低于亲本水稻MH63;盐碱土壤条件下,T1C-19仅分蘖数及生物量显着低于亲本水稻MH63,其余营养生长指标与亲本水稻MH63没有显着差异,但是单株饱粒数、单株饱粒重等生殖生长指标显着高于亲本水稻MH63。另外,在农田土壤条件和盐碱土壤条件下,HH1较MH63的抽穗期平均延迟了12d和25d,T1C-19与MH63的抽穗期相似。在模拟无杂草竞争的荒地土壤、杂草竞争的农田土壤和杂草竞争的荒地土壤3种胁迫种植条件下,转基因水稻HH1、T1C-19的外源Bt蛋白的表达量显着低于无杂草竞争的农田土壤条件。对于HH1,在无杂草竞争的农田和荒地土壤条件下,除株高外,分蘖数、叶面积、叶SPAD值以及生物量等营养生长指标和单株饱粒数、单株饱粒重等生殖指标均显着低于亲本水稻MH63,呈现出显着适合度成本。在杂草竞争的农田和荒地土壤条件下,HH1的株高、分蘖数、生物量等营养生长指标与MH63没有显着差异,但单株饱粒数、单株饱粒重以及结实率显着高于亲本水稻MH63。对于T1C-19,在无杂草竞争的农田和荒地土壤条件下,分蘖数、叶面积、叶SPAD值以及生物量等营养生长指标和单株饱粒数、单株饱粒重等生殖能力均显着低于亲本水稻MH63。然而在杂草竞争的农田和荒地土壤条件下,T1C-19的株高、分蘖数、地上部干生物量等营养生长指标及单株饱粒数、单株饱粒重以及结实率均与亲本MH63水稻没有显着差异。2.杂草竞争和荒地土壤种植条件下抗虫转基因水稻T1C-19的基因差异表达以转基因水稻T1C-19及其亲本水稻MH63为研究材料,在模拟无杂草竞争的农田和荒地土壤和杂草竞争的农田和荒地土壤4种种植条件下,通过测定水稻的转录组和蛋白组,研究了其基因差异表达:转录组测序结果表明:4种种植条件下,与MH63相比,T1C-19总计有3786个差异基因,其中150个为共有差异基因,占整个水稻转录组的0.4%,分析这些共有差异基因由外源基因插入引起。另外对于T1C-19和MH63,与无杂草竞争的农田土壤(对照)相比,无杂草竞争的荒地土壤条件的差异基因数量分别为1084个和1234个,杂草竞争的农田土壤条件的差异基因数量为963个和1226个,杂草竞争的荒地土壤条件的差异基因数量为1053个和1505个,总计有2743和2200个,占水稻整个转录组的8.50%和6.86%,该结果表明种植条件对水稻的基因表达有显着影响,且显着高于外源基因插入对水稻的基因表达影响。上述与外源基因插入相关的150个共有差异基因可以显着富集到植物的光合作用(Lhb1、Lhcb2、Lhcb3和Lhcb5)、光反应的节律变化(FKF1、PRR)、植物细胞内吞作用及植物细胞凋亡信号通路中(HSP70)。采用qPCR技术验证了显着富集在这4条通路中的7个共有差异基因在T1C-19和MH63中的mRNA表达量发现,在上述4种种植条件下T1C-19均较MH63显着下调,与转录组测序结果一致。采用双分子荧光互补技术证实了外源Cry1C*蛋白可与该4条通路上的光合天线蛋白Lhb1等6个共有差异基因表达的内源蛋白互作。另外,尽管转基因水稻T1C-19与亲本水稻MH63在3种不同胁迫种植条件下的差异表达基因数目和表达量均有一些差异,却能显着富集到相似的功能通路中,推测外源cry1C*/bar基因插入可能并不会显着改变转基因水稻T1C-19对胁迫种植条件的适应性。蛋白组测序结果显示:4种种植条件下,与MH63相比,T1C-19总计有2177个差异蛋白,其中121个为共有差异蛋白,占整个水稻蛋白组的1.7%,分析这些共有差异蛋白由外源基因插入引起。对于T1C-19和MH63,与无杂草竞争的农田土壤条件相比,无杂草竞争的荒地土壤条件的差异蛋白数量分别为411个和300个,杂草竞争的农田土壤条件的差异蛋白数量为662个和430个,杂草竞争和荒地土壤复合条件下的差异蛋白数量为309个和375个,总计有1028个和839个,占水稻整个蛋白组的15.52%和11.87%,该结果表明种植条件对水稻内源蛋白的表达有显着影响,且远远高于外源基因对水稻内源蛋白表达的影响。对这些共有的差异表达蛋白在生物学功能分类上进行KEGG通路分析,结果显示:T1C-19与MH63相比,121个差异表达蛋白仅显着富集到叶绿体的核糖体参与的信号通路中。另外,尽管转基因水稻T1C-19与亲本水稻MH63在3种不同胁迫种植条件下的差异表达蛋白数目和表达量均有一些差异,却能显着富集到相似的功能通路中,推测外源cry1C*/bar基因插入可能并不会显着改变转基因水稻T1C-19对胁迫种植条件的适应性。3.抗虫转基因水稻华恢1号外源Cry1Ab/c蛋白与水稻内源蛋白互作的研究以转基因水稻华恢1号为研究材料,用酵母双杂交技术筛选到了可能与Cry1Ab/c蛋白互作的抗逆反应类、氧化还原反应类(主要光合作用)、物质代谢类以及其他未知功能的水稻内源蛋白60个,并用亚细胞共定位、双分子荧光互补、免疫共沉淀技术验证了 6个光合作用内源蛋白、9个抗逆反应内源蛋白与外源Cry 1Ab/c蛋白发生互作的真实性。采用原位免疫组化、免疫荧光、细胞膜蛋白和细胞质蛋白分离的Western blot技术以及亚细胞定位技术,以水稻和烟草叶片为材料,发现外源Cry1Ab/c蛋白主要定位于细胞膜内膜上,并可以与细胞膜蛋白V-H+-ATPase和Ca2+-ATPase发生相互作用。采用酵母双杂交、亚细胞共定位、双分子荧光互补、免疫共沉淀技术研究了外源Cry1Ab/c蛋白与水稻5个抽穗期主效蛋白的互作,发现HH1外源Cry1Ab/c蛋白仅与水稻抽穗期核心主效蛋白成花素Hd3a间存在相互作用,且Hd3a的mRNA转录水平较MH63显着下调,均可能在转基因水稻HH1抽穗期推迟中起关键作用。

陈展宇,费小钰,孙帆,崔喜艳[6](2019)在《盐碱胁迫对转Lc-CDPK基因水稻抗氧化酶活性及基因表达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研究盐碱胁迫对转羊草钙依赖蛋白激酶基因(Lc-CDPK)水稻根、叶片抗氧化酶活性及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以转Lc-CDPK水稻为试验材料,通过qRT-PCR技术,测定根、叶片中Lc-CDPK基因的表达,确定该基因表达最高时的盐碱胁迫条件,以此条件处理幼苗,并以非转基因水稻为对照,分别测定其根、叶片中甜菜碱、脯氨酸、甘露醇、山梨醇、蔗糖等渗透调节物质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还原酶(GR)、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等抗氧化酶活性及相关基因的表达。【结果】200 mmol/L NaCl-Na2CO3胁迫24 h时,转基因水稻根和叶片中Lc-CDPK基因表达的综合水平最高,此时转基因水稻和非转基因水稻(对照)的渗透调节物质含量和抗氧化酶活性有显着差异,转基因水稻根中脯氨酸、甘露醇和山梨醇含量分别较对照增加116.0%,88.9%和115.4%(P<0.01),GR活性较对照提高9.6%(P<0.05);叶片中脯氨酸含量较对照增加129.2%(P<0.01),CAT、POD、GR和GPX活性分别较对照提高52.1%,27.5%,163.5%和46.7%。叶片中抗氧化酶基因相对表达显着增强,CAT、GPX基因相对表达量分别是对照的3.96和2.73倍(P<0.01),根中仅GR基因相对表达增强,为对照的1.6倍(P<0.01)。相关分析表明,根、叶片抗氧化酶活性与其基因相对表达量呈正相关。【结论】推测Lc-CDPK基因可能参与调控盐碱胁迫过程,能增强植株渗透调节物质的合成能力及抗氧化酶活性,提高水稻对盐碱胁迫的耐受性。

陈静怡[7](2018)在《磷高效转基因水稻OsPT4连续种植对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转基因农作物的研究与应用不仅为全人类的粮食供应问题提供了可持续发展的基础,随着转基因作物全球大规模商业化以来,也为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利益,拥有各种优良性状的转基因作物也不断被研发出来,耐除草剂、抗虫、抗旱、养分高效型等,但随着转基因作物的大面积种植,其风险性与安全性也一直备受人们争议,因此,对转基因作物的安全检测与评价研究是必不可少的课题。本试验以磷高效转基因水稻OsPT4为研究对象,通过施磷与不施磷两种施肥处理,采用Biolog生态平板法及磷脂脂肪酸PLFAs检测法,对四个生育时期的磷高效转基因水稻OsPT4和其对照日本晴的土壤微生物群落进行了功能与结构多样性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土壤微生物群落对碳源利用强度的动态变化显示磷高效转基因水稻和日本晴在全生育期对碳源的利用强度均随时间延长而增强。同时磷高效转基因水稻和日本晴在全生育期的土壤微生物Shannon指数和Simpson指数均表现为施磷处理高于不施磷处理;磷高效转基因水稻和日本晴的土壤微生物Mc Intosh指数则均在分蘖期最大,且值远高于其它三个生育期。不同类型碳源利用显示磷高效转基因水稻和日本晴均以糖类、羧酸类和氨基酸类为主,除磷高效转基因水稻OsPT4在未施磷处理的成熟期对这三种碳源利用率不到60%,其他处理和生育期均达到60%以上。土壤微生物碳源代谢利用的主成分分析显示日本晴主成分分布呈聚集分布,磷高效转基因水稻OsPT4的主成分分布呈分散分布,主成分呈不同分布但影响不显着。2.利用磷脂脂肪酸PLFAs生物标记法一共检测出16种脂肪酸生物标记。磷高效转基因水稻OsPT4和日本晴的PLFAs总含量和各特征PLFAs含量,含量值均在正常范围内。磷高效转基因水稻OsPT4和日本晴的PLFAs总含量变化和各特征PLFAs含量变化,变化的趋势均有所不同但差异不显着。综上所述,磷高效转基因水稻OsPT4对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和结构多样性均未有显着性影响,只是不同施磷条件和不同生育期会对多样性指数、主成分分布和磷脂脂肪酸各含量值及变化有所影响。

谢建平[8](2018)在《紫花苜蓿再生转化体系建立及脱水素基因功能分析》文中提出苜蓿是世界上栽培历史最悠久、分布最广泛的多年生豆科牧草,营养丰富,在畜牧业生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降雨量的减少、人类活动的频繁、土壤沙化的增加、生态环境急剧恶化,草场植被严重退化,苜蓿产量受到很大影响。畜牧业的不断发展,对苜蓿的产量与品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培育高产优质的苜蓿新品种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通过转基因改良苜蓿性状的方法直接有效,但首先要构建高频稳定的再生转化体系。逆境胁迫能够诱导植物体内抗逆基因表达。干旱、盐渍等逆境生理条件下以及激素ABA积累时,会诱导植物体内脱水素基因(dehydrin gene,DHN)的表达。脱水素属于LEA-II(late embryogenesis abundant proteins-II)家族蛋白,在植物遭受干旱等逆境生理胁迫时发挥非常有效的抗逆保护作用。本实验首先以狗牙根品种‘C299’为材料,采用RACE方法,从干旱处理的‘C299’中获得一个脱水素基因DHNS,然后进行氨基酸序列分析,蛋白结构分析,并在干旱胁迫下分析C299叶片中DHNS的表达量,以及转DHNS基因拟南芥的耐盐性、耐旱性等多种抗性品质。同时,从11个紫花苜蓿品种中筛选出再生性能良好的品种,并研究不同外植体、灭菌时间、激素种类与配比、不同培养基对愈伤组织诱导与分化的影响,探索稳定高效的再生体系,为进一步构建苜蓿转化体系奠定基础。然后,在最优化的再生体系的基础上,探索农杆菌介导的苜蓿转脱水素基因DHNS最优方法。研究不同侵染菌液浓度、清洗液中抗生素浓度、愈伤诱导与分化培养基中不同筛选抗生素种类与浓度下,外植体的农杆菌抑制率,愈伤诱导与分化率和脱水素基因DHNS的转化效率。根据实验结果确定最优方案,构建高效的苜蓿转基因系统。研究结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脱水素基因DHNS核酸序列长度为495bp,编码164个氨基酸残基蛋白质。分析该脱水素氨基酸序列,由2个K片段、1个S片段和1个Y片段组成,属于YSK2型脱水素。蛋白结构分析结果显示该DHNS为典型的无序蛋白。在E.coli和拟南芥中超表达该脱水素基因DHNS,分别在干旱、500m M Na Cl、500m M KCl、p H=4和p H=9的环境下生长,转基因E.coli和拟南芥的生长速度均显着高于对照,显着增强宿主菌和拟南芥的抗逆能力,表明该脱水素基因DHNS具有较强的、广谱抗逆功能。2、采用生长5天左右的苜蓿无菌幼苗的下胚轴作为外植体材料诱导愈伤组织。苜蓿种子先用75%的酒精消毒1分钟,然后用0.2%Na Cl O消毒8-12分钟。愈伤诱导阶段一开始先暗培养一周左右,有利于愈伤组织的生长与分化;愈伤诱导培养基采用经过改良的SH1培养基,生长素选用2,4-D,最佳含量为2mg/L;细胞分裂素选用KT,最佳含量为0.4mg/L;愈伤诱导效果最好。最佳诱导分化培养基为改良的SH2培养基,细胞分裂素选用KT,最佳含量为1mg/L;发根培养基采用l/2MS加蔗糖,蔗糖最佳含量为10mg/L。3、苜蓿转基因转化体系建立过程中,用菌液浓度为OD600=0.5的携带目的基因的农杆菌GV3101侵染苜蓿外植体的效果最好,侵染时间30min,共培养时间2-3天,清洗液选用MS加500mg/L Cef。在愈伤诱导时期,培养基为改良SH1加2mg/L 2,4-D、0.4mg/L KT、250mg/L carb与5mg/L Hyg,诱导分化培养基为改良SH2加250mg/L carb与5mg/L Hyg。

王晶[9](2017)在《抗虫抗除草剂转基因玉米种植对土壤细菌和古菌群落的影响》文中提出抗虫抗除草剂转基因玉米作为兼具抗虫性和除草剂耐受性的优良品种,已成为转基因玉米发展的新方向。本文通过田间试验,采用T-RFLP和荧光定量PCR方法并结合统计分析,系统研究了抗虫抗除草剂转基因玉米C0030.3.5种植后土壤细菌和古菌群落多样性和丰度的变化,探讨抗虫抗除草剂转基因玉米C0030.3.5种植对土壤细菌和古菌群落结构和丰度的影响,丰富转基因玉米的环境风险性研究内容,为综合评价转基因玉米的环境安全性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抗虫抗除草剂转基因玉米C0030.3.5种植对两个试验区土壤细菌和古菌群落结构无显着影响。与常规玉米和受体玉米相比,抗虫抗除草剂玉米C0030.3.5种植后土壤细菌和古菌优势菌未发生显着变化。河北试验基地中2015年和2016年土壤细菌的优势菌分别为127 bp和145、156 bp。吉林试验地2015年和2016年的土壤细菌优势菌为138、148、161 bp和35、61 bp。河北试验基地中2015年和2016年土壤古菌的优势菌分别为89、184 bp和87、179、181 bp。吉林试验地2015年和2016年的土壤古菌优势菌为138、148、161 bp和82 bp。2、抗虫抗除草剂转基因玉米C0030.3.5种植后土壤细菌和古菌的Shannon指数最大值出现在抽雄期或乳熟期。同一采样区域和生长时期,除2015年河北省试验基地拔节期抗虫抗除草剂转基因玉米根际土古菌Shannon指数显着高于受体玉米(P<0.05)及吉林省试验地乳熟期非根际土细菌Shannon指数显着高于受体玉米外(P<0.05),其它时期抗虫抗除草剂转基因玉米土壤细菌和古菌Shannon指数与受体玉米均无显着差异,与常规玉米之间也无显着性差异(P>0.05)。同一采样区域和生长时期,除2016年河北省试验地乳熟期抗虫抗除草剂转基因玉米根际土古菌Evenness指数显着低于常规玉米和受体玉米外(P<0.05),其它试验基地及其它时期抗虫抗除草剂转基因玉米土壤细菌和古菌Evenness指数与受体玉米无显着差异(P>0.05),同样与常规玉米无显着差异(P>0.05)。3、将土壤理化因子与土壤细菌和古菌群落结构进行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细菌和古菌群落结构受研究区域和采样时间的影响较大,其主要调控因子发生改变,且土壤理化因子对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和古菌群落结构的调控因子也不同。其中河北试验基地中调控土壤细菌的主要土壤理化因子是土壤总氮、无机态氮、有机质和pH。而调控吉林试验地的土壤细菌的环境因子是土壤pH。河北试验基地中调控土壤古菌的主要土壤理化因子是土壤总氮、无机态氮和pH。吉林试验地的土壤古菌与环境因子之间均无显着相关关系。4、抗虫抗除草剂转基因玉米C0030.3.5种植对土壤细菌及古菌16S rRNA丰度无显着影响。同一生长时期、同一土壤采样区域3种玉米的土壤细菌及古菌16S rRNA丰度间均无显着差异(P>0.05),随玉米的生长时期的推进,土壤细菌及古菌16S rRNA丰度均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

倪土[10](2017)在《磷高效转基因水稻对潮土磷形态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为探究磷高效转基因水稻种植对潮土不同磷形态的影响,本研究在施磷和不施磷条件下,连续两年种植磷高效转基因水稻OsPT4、磷高效突变体水稻PHO2及非转基因亲本日本晴(Nipponbare),分析了水稻在两个生长季的分蘖期、孕穗期、灌浆期、成熟期土壤全磷、有效磷、碱性磷酸酶、无机磷组分、有机磷组分等形态的差异。主要结果如下:1、两种施肥条件下,OsPT4土壤全磷含量在两个生长季的4个生长时期与日本晴均无显着差异;2015年,PHO2土壤全磷含量在4个生长时期均显着低于同一生长期的OsPT4和日本晴(P<0.05)。2014年,不施磷时,OsPT4土壤有效磷含量在孕穗期、成熟期显着低于日本晴;施磷条件下,OsPT4土壤有效磷含量在灌浆期、成熟期显着低于日本晴(P<0.05)。2015年,施磷条件下,OsPT4土壤有效磷含量在成熟期显着低于日本晴(P<0.05)。在施磷和不施磷条件下,PHO2土壤有效磷含量在两个生长季的4个生长时期均显着低于同一生长期的日本晴(P<0.05)。2015年,成熟期OsPT4植株秸秆含磷量在施磷条件下显着高于日本晴;成熟期PHO2植株秸秆含磷量在两种施肥条件下均显着高于OsPT4和日本晴(P<0.05)。2、2014年,不施磷条件下,OsPT4土壤无机磷总量在灌浆期显着低于日本晴,施磷条件下在成熟期显着低于日本晴;2015年的4个生长时期,OsPT4土壤无机磷总量在施磷条件下低于日本晴,但差异不显着;PHO2土壤无机磷总量在2个生长季的4个生长时期均显着低于日本晴(P<0.05)。不施磷条件下,2014年OsPT4土壤Ca2-P含量在灌浆期、成熟期显着低于日本晴;2015年,在两种施磷条件下,OsPT4土壤Ca2-P含量在灌浆期、成熟期均显着低于日本晴(P<0.05)。在施磷和不施磷条件下,2014年OsPT4土壤Ca8-P、Al-P含量在灌浆期、成熟期均显着低于日本晴,Fe-P含量在成熟期显着低于日本晴,同一生长期的OsPT4土壤Ca10-P含量与日本晴无显着差异;2015年OsPT4土壤Ca8-P、Al-P含量在成熟期均显着低于日本晴,同一生长期的OsPT4土壤O-P、Ca10-P含量与日本晴无显着差异(P<0.05)。3、施磷和不施磷条件下,2014年,水稻4个生长期内,PHO2、OsPT4、日本晴土壤无机磷组分含量均表现为O-P>Ca10-P>Ca8-P>Al-P>Fe-P>Ca2-P;2015年,3种水稻材料在分蘖期土壤无机磷组分浓度表现为Ca10-P>O-P>Al-P>Ca8-P>Fe-P>Ca2-P,而到成熟期时,3种水稻材料土壤无机磷组分浓度均表现为Ca10-P>O-P>Fe-P>Ca8-P>Al-P>Ca2-P。4、两种施磷条件下,2014年OsPT4土壤中活性有机磷和中稳性有机磷含量在4个生长时期均无显着差异;2015年OsPT4土壤中稳性有机磷含量在灌浆期、成熟期显着低于日本晴(P<0.05)。不施磷条件下,2015年OsPT4土壤中活性有机磷含量在成熟期显着低于日本晴(P<0.05)。施磷和不施磷条件下,PHO2、OsPT4两个生长季的土壤均表现为高活性有机磷含量在成熟期显着低于日本晴;3种水稻土壤在4个生育时期高稳性有机磷均无显着差异(P<0.05)。5、施磷和不施磷条件下,两个生长季3种水稻的土壤在4个生育时期有机磷组分含量均表现为中活性有机磷>高稳性有机磷>中稳性有机磷>活性有机磷。

二、日本研究出转基因抗盐碱植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日本研究出转基因抗盐碱植物(论文提纲范文)

(1)紫花苜蓿MsbZIP11基因抗盐碱的功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盐碱胁迫对植物的危害
        1.1.1 渗透胁迫
        1.1.2 离子毒害
        1.1.3 高pH值伤害
    1.2 植物响应盐碱胁迫机制研究进展
        1.2.1 渗透调节
        1.2.2 离子平衡
        1.2.3 抗氧化酶系统
        1.2.4 有机酸代谢调节
    1.3 植物逆境胁迫应答信号转导途径
        1.3.1 植物抗逆相关转录因子
        1.3.2 植物逆境胁迫应答蛋白之间的相互作用
        1.3.3 植物逆境胁迫应答基因上下游关系
        1.3.4 紫花苜蓿抗盐碱的研究进展
    1.4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5 技术路线
第2章 紫花苜蓿MsbZIP11 基因的克隆及序列分析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
        2.2.1 菌种、载体及植物材料
        2.2.2 试剂、药品及耗材
        2.2.3 引物合成和核酸测序
        2.2.4 主要仪器设备
    2.3 实验方法
        2.3.1 紫花苜蓿MsbZIP11 基因的克隆
        2.3.2 MsbZIP11 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2.3.3 MsbZIP11 基因的表达模式分析
        2.3.4 MsbZIP11 的亚细胞定位分析
    2.4 实验结果与分析
        2.4.1 紫花苜蓿MsbZIP11 基因的克隆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2.4.2 紫花苜蓿MsbZIP11 基因的表达模式分析
        2.4.3 紫花苜蓿MsbZIP11 的亚细胞定位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紫花苜蓿MsbZIP11 互作蛋白的鉴定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
        3.2.1 菌种、载体及植物材料
        3.2.2 试剂、药品及耗材
        3.2.3 引物合成和核酸测序
        3.2.4 主要仪器设备
    3.3 实验方法
        3.3.1 酵母双杂交实验
        3.3.2 Bi FC实验
        3.3.3 Pull-down实验
        3.3.4 Co-IP实验
    3.4 实验结果与分析
        3.4.1 酵母双杂交验证MsbZIP11与MsbZIP42 的互作
        3.4.2 Bi FC验证MsbZIP11与MsbZIP42 的互作
        3.4.3 Pull-down验证MsbZIP11与MsbZIP42 的互作
        3.4.4 Co-IP验证MsbZIP11与MsbZIP42 的互作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紫花苜蓿MsbZIP11 上下游基因的筛选与调控功能分析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
        4.2.1 菌种、载体及植物材料
        4.2.2 试剂、药品及耗材
        4.2.3 引物合成和核酸测序
        4.2.4 主要仪器设备
    4.3 实验方法
        4.3.1 紫花苜蓿MsbZIP11 基因启动子的克隆
        4.3.2 紫花苜蓿Ms ABF2 基因的克隆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4.3.3 紫花苜蓿Ms NCED3 基因启动子的获得及序列分析
        4.3.4 酵母单杂交实验验证Ms ABF2 结合MsbZIP11 启动子区域内的ABRE顺式作用元件
        4.3.5 酵母单杂交实验验证MsbZIP11 结合Ms NCED3 启动子区域内的G-box顺式作用元件
    4.4 实验结果与分析
        4.4.1 紫花苜蓿MsbZIP11 基因启动子的克隆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4.4.2 紫花苜蓿Ms ABF2 基因的克隆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4.4.3 酵母单杂交验证Ms ABF2 结合MsbZIP11 启动子区域内的ABRE顺式作用元件
        4.4.4 酵母单杂交验证MsbZIP11 结合Ms NCED3 启动子区域内的G-box顺式作用元件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MsbZIP11 基因对拟南芥的转化及功能鉴定
    5.1 引言
    5.2 实验材料
        5.2.1 菌种、载体及植物材料
    5.3 实验方法
        5.3.1 农杆菌介导p CAMBIA1302-MsbZIP11-GFP对拟南芥的遗传转化
        5.3.2 转基因拟南芥的分子生物学检测
        5.3.3 拟南芥的抗盐碱分析
        5.3.4 数据处理
    5.4 实验结果与分析
        5.4.1 MsbZIP11 对拟南芥的遗传转化
        5.4.2 转基因拟南芥的PCR鉴定
        5.4.3 转基因拟南芥的q RT-PCR鉴定
        5.4.4 转基因拟南芥的Western Blot鉴定
        5.4.5 拟南芥的抗盐碱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讨论
    6.1 紫花苜蓿MsbZIP11 响应多种非生物胁迫
    6.2 紫花苜蓿MsbZIP11与MsbZIP42 互作
    6.3 MsABF2-MsbZIP11-MsNCED3 调控模块的分子模型
    6.4 过表达MsbZIP11 基因增强转基因拟南芥对盐碱胁迫的耐受性
    6.5 对后续工作的设想
    6.6 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2)紫花苜蓿响应盐碱胁迫的转录组分析及MsNAC47基因的功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土壤盐碱化的危害
        1.1.1 离子毒害
        1.1.2 渗透胁迫
        1.1.3 高pH对植物造成的影响
        1.1.4 活性氧对植物造成的影响
    1.2 植物抗盐碱机制研究进展
        1.2.1 细胞离子平衡的重构
        1.2.2 渗透调节物质的合成
        1.2.3 高pH的适应性响应
        1.2.4 抗氧化途径
        1.2.5 转录因子
    1.3 NAC家族转录因子在植物抗盐碱机制中的研究进展
    1.4 钙信号及钙离子转运在植物抗盐碱机制中的研究进展
    1.5 紫花苜蓿抗盐碱机制研究进展
    1.6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7 技术路线
第2章 紫花苜蓿响应盐碱胁迫的转录组分析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
        2.2.1 植物材料
        2.2.2 实验药品
    2.3 实验方法
        2.3.1 紫花苜蓿培养及处理条件
        2.3.2 紫花苜蓿总RNA的提取和质量检测
        2.3.3 cDNA文库的构建
        2.3.4 转录组测序及数据组装
        2.3.5 转录本功能注释及差异表达基因分析
        2.3.6 荧光定量qRT-PCR(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
    2.4 实验结果与分析
        2.4.1 转录组初步分析
        2.4.2 转录组数据的定量验证
        2.4.3 差异表达基因GO聚类及盐碱胁迫响应途径分析
        2.4.4 转录因子在盐碱胁迫下的表达变化
        2.4.5 盐与盐碱胁迫下的比较转录组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盐碱特异响应基因MsNAC47 的功能验证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
        3.2.1 菌种、质粒及植物材料
        3.2.2 实验药品
        3.2.3 主要仪器设备
    3.3 实验方法
        3.3.1 紫花苜蓿MsNAC47 的克隆
        3.3.2 MsNAC7生物信息学分析
        3.3.3 MsNAC7的表达特异性分析
        3.3.4 MsNAC7表达载体构建及遗传转化
        3.3.5 转基因拟南芥的分子生物学检测
        3.3.6 转基因拟南芥和拟南芥突变体的抗盐碱能力分析
        3.3.7 数据处理
    3.4 实验结果与分析
        3.4.1 MsNAC47 基因克隆及序列分析
        3.4.2 MsNAC47 基因时空表达模式及胁迫响应模式分析
        3.4.3 拟南芥nac47 突变体信息及恢复突变体构建
        3.4.5 nac47 突变体在盐和盐碱胁迫下的平板根长实验
        3.4.6 苗期nac47 突变体及恢复突变体的胁迫抗性实验
        3.4.7 nac47 缺失突变体在盐和盐碱胁迫下的离子含量测定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NAC47 基因对钙离子代谢的影响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
        4.2.1 菌种、质粒及植物材料
    4.3 实验方法
        4.3.1 非损伤离子流速测定
        4.3.2 钙成像
        4.3.3 NAC47下游基因表达水平分析
        4.3.4 p Bait-Ab Ai载体的构建
        4.3.5 cDNA文库的转化及筛选
    4.4 实验结果与分析
        4.4.1 拟南芥nac47 突变体在盐碱胁迫处理下Ca~(2+)流速的变化
        4.4.2 nac47 突变体在盐碱瞬时处理下Ca~(2+)流速的变化
        4.4.3 nac47 突变体中Ca~(2+)转运体基因响应盐碱胁迫的表达模式分析
        4.4.4 MsNAC47 对钙离子转运体基因的转录调控验证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讨论
    5.1 紫花苜蓿抗盐碱转录组测序分析
        5.1.1 紫花苜蓿在转录水平对盐碱的响应途径
        5.1.2 离子转运途径在盐碱胁迫下的响应
        5.1.3 紫花苜蓿对盐和盐碱胁迫的差异响应
    5.2 紫花苜蓿MsNAC47 基因对抗盐碱能力的影响
        5.2.1 突变体对盐碱敏感而对盐具有较强的抗性
        5.2.2 NAC47对Ca~(2+)信号和转运途径的影响
    5.3 Ca~(2+)代谢对植物抗盐碱的意义
        5.3.1 盐碱胁迫对Ca~(2+)代谢的影响
        5.3.2 NAC47 通过影响钙离子转运途径提升植物抗盐碱能力
    5.4 对后续工作的设想
    5.5 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3)马铃薯StMYB2R-86基因抗盐胁迫功能分析及StHsp20基因家族鉴定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土壤盐碱化概况
    1.2 盐胁迫对植物的影响
        1.2.1 盐胁迫抑制植物生长发育
        1.2.2 盐胁迫削弱植物光合作用
        1.2.3 盐胁迫破坏植物细胞膜功能
        1.2.4 盐胁迫增强植物活性氧代谢
        1.2.5 盐胁迫导致离子不平衡
        1.2.6 盐胁迫导致生理性干旱
        1.2.7 盐胁迫破坏植物细胞显微及亚显微结构
    1.3 植物耐受盐胁迫的机制
        1.3.1 植物生理结构的适应性
        1.3.2 渗透调节
        1.3.3 离子稳态调节
        1.3.4 活性氧物质清除系统
        1.3.5 激素调节
    1.4 植物MYB转录因子家族
        1.4.1 转录因子MYB的发现
        1.4.2 转录因子MYB的序列结构及分类
        1.4.3 转录因子MYB在植物中的功能
        1.4.4 转录因子MYB响应盐胁迫研究进展
    1.5 热激蛋白HSP20研究进展
        1.5.1 热激蛋白的发现及分类
        1.5.2 热激蛋白Hsp20结构
        1.5.3 热激蛋白Hsp20在植物中的功能
    1.6 马铃薯抗盐胁迫研究进展
    1.7 本研究目的及意义
    1.8 技术路线
第二章 马铃薯2R-MYB类转录因子鉴定、序列特征和表达分析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植物材料
        2.1.2 马铃薯蛋白质数据和MYB蛋白特征结构域获取
        2.1.3 马铃薯2R-MYB类蛋白筛选鉴定
        2.1.4 马铃薯2R-MYB类基因命名
        2.1.5 马铃薯2R-MYB类蛋白序列特性分析
        2.1.6 马铃薯2R-MYB类基因RNA-seq数据获取及分析
        2.1.7 马铃薯非生物胁迫处理
        2.1.8 马铃薯总RNA提取
        2.1.9 马铃薯cDNA反转录合成
        2.1.10 实时荧光定量PCR
    2.2 结果与分析
        2.2.1 马铃薯2R-MYB类蛋白鉴定
        2.2.2 非生物胁迫下马铃薯2R-MYB类基因RNA-seq分析
        2.2.3 马铃薯2R-MYB类基因在非生物胁迫下表达水平检测
    2.3 讨论
第三章 马铃薯St MYB2R-86 基因克隆、亚细胞定位及表达分析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植物材料
        3.1.2 基因克隆
        3.1.3 St MYB2R-86 基因RFP融合表达载体构建
        3.1.4 融合表达载体瞬时表达与荧光信号观察
        3.1.5 数据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St MYB2R-86 基因克隆
        3.2.2 St MYB2R-86 基因亚细胞定位
        3.2.3 非生物胁迫下St MYB2R-86 基因表达水平
    3.3 讨论
第四章 盐胁迫下马铃薯St MYB2R-86 基因功能分析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植物材料
        4.1.2 St MYB2R-86 基因过表达载体构建
        4.1.3 St MYB2R-86 基因过表达载体转化拟南芥
        4.1.4 阳性转化拟南芥鉴定与纯合株系培养
        4.1.5 拟南芥St MYB2R-86 基因过表达植株半定量PCR检测
        4.1.6 St MYB2R-86 基因过表达拟南芥植株盐胁迫响应
        4.1.7 St MYB2R-86 基因过表达拟南芥中盐胁迫相关基因表达水平检测
        4.1.8 St MYB2R-86 基因过表达载体转化马铃薯
        4.1.9 阳性转化马铃薯鉴定
        4.1.10 阳性转化马铃薯St MYB2R-86 基因表达水平检测
        4.1.11 盐胁迫下St MYB2R-86 基因过表达马铃薯表型
        4.1.12 盐胁迫下St MYB2R-86 基因过表达马铃薯生理指标变化
        4.1.13 马铃薯St MYB2R-86 基因启动子顺式作用元件分析
        4.1.14 不同植物激素处理下St MYB2R-86 基因过表达拟南芥表型鉴定
        4.1.15 盐胁迫下转基因拟南芥茉莉酸信号通路相关基因表达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过表达载体构建检测
        4.2.2 St MYB2R-86 基因过表达拟南芥鉴定
        4.2.3 转基因拟南芥St MYB2R-86 基因表达水平检测
        4.2.4 盐胁迫下St MYB2R-86 基因过表达拟南芥表型分析
        4.2.5 St MYB2R-86 基因过表达拟南芥胁迫相关基因表达
        4.2.6 St MYB2R-86 基因过表达马铃薯转化与鉴定
        4.2.7 过表达马铃薯株系St MYB2R-86 基因表达水平检测
        4.2.8 盐胁迫下马铃薯St MYB2R-86 基因过表达株系表型
        4.2.9 盐胁迫下马铃薯St MYB2R-86 基因过表达株系生理指标变化
        4.2.10 马铃薯St MYB2R-86 基因启动子顺式作用元件
        4.2.11 Me JA、ABA和 SA处理下St MYB2R-86 基因过表达拟南芥表型
        4.2.12 St MYB2R-86 基因过表达拟南芥茉莉酸信号通路相关基因表达
    4.3 讨论
第五章 马铃薯Hsp20基因家族全基因组水平鉴定与功能分析
    5.1 材料与方法
        5.1.1 植物材料
        5.1.2 马铃薯Hsp20蛋白筛选鉴定
        5.1.3 马铃薯Hsp20基因命名、基因复制和染色体分布图
        5.1.4 马铃薯Hsp20 蛋白序列特性、模体(motif)和基因结构分析
        5.1.5 马铃薯Hsp20蛋白系统发育分析和分类
        5.1.6 马铃薯Hsp20基因启动子顺式作用元件分析
        5.1.7 非生物胁迫下马铃薯Hsp20基因表达分析
    5.2 结果与分析
        5.2.1 马铃薯Hsp20蛋白鉴定
        5.2.2 马铃薯Hsp20基因复制和染色体分布
        5.2.3 马铃薯Hsp20基因结构和相应蛋白序列模体分析
        5.2.4 马铃薯Hsp20蛋白系统发育
        5.2.5 马铃薯Hsp20基因启动子胁迫相关顺式作用元件
        5.2.6 非生物胁迫下马铃薯Hsp20基因表达水平变化
    5.3 讨论
第六章 结论、创新点及展望
    6.1 结论
        6.1.1 马铃薯2R-MYB类基因鉴定与非生物胁迫响应
        6.1.2 马铃薯St MYB2R-86 基因克隆与功能分析
        6.1.3 马铃薯St MYB2R-86 基因对胁迫相关植物激素响应
        6.1.4 马铃薯Hsp20基因家族鉴定与功能分析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历

(4)黄耆苯丙氨酸解氨酶基因(AmPAL)参与植物抗逆性的功能解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盐碱及干旱胁迫对植物影响的研究进展
        1.1.1 盐碱及干旱胁迫对种子萌发的影响
        1.1.2 盐碱和干旱胁迫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1.1.3 盐碱及干旱胁迫对植物生理生化的影响
    1.2 盐碱及干旱胁迫相关功能基因的研究进展
        1.2.1 盐碱胁迫相关基因
        1.2.2 干旱胁迫相关基因
    1.3 黄耆研究现状
        1.3.1 黄耆资源的分布
        1.3.2 黄耆繁殖、栽培技术研究
        1.3.3 黄耆育种研究
        1.3.4 黄耆的园林应用
        1.3.5 其它
    1.4 PAL的研究现状
        1.4.1 PAL的分布与基因家族
        1.4.2 PAL蛋白的特性和功能
        1.4.3 PAL的调节机制
        1.4.4 PAL的作用
    1.5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 AmPAL基因表达特性及蛋白亚细胞定位
    2.1 试验材料
        2.1.1 植物材料
        2.1.2 主要试剂及药品
        2.1.3 质粒
    2.2 试验方法
        2.2.1 AmPAL基因克隆
        2.2.2 构建黄耆PAL系统进化树
        2.2.3 AmPAL基因表达特性分析
        2.2.4 AmPAL蛋白亚细胞定位研究
    2.3 结果与分析
        2.3.1 AmPAL基因克隆
        2.3.2 AmPAL结构域和系统进化树
        2.3.3 盐碱、ABA、PEG6000胁迫下AmPAL表达特性分析
        2.3.4 AmPAL蛋白亚细胞定位
    2.4 本章小结
3 AmPAL基因对烟草的遗传转化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植物材料
        3.1.2 试剂及药品
        3.1.3 遗传转化的菌株和二元植物载体
    3.2 试验方法
        3.2.1 引物设计
        3.2.2 AmPAL植物表达载体的构建
        3.2.3 重组pCXSN-AmPAL质粒的农杆菌转化及分子鉴定
        3.2.4 农杆菌介导法转化烟草
    3.3 结果与分析
        3.3.1 AmPAL基因的植物表达载体构建
        3.3.2 PCR检测转化株系
        3.3.3 Southern鉴定
        3.3.4 Northern转录表达水平鉴定
    3.4 本章小结
4 过表达AmPAL基因烟草对盐碱及干旱胁迫的抗性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材料
        4.1.2 试验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过表达AmPAL基因烟草2叶龄幼苗抗盐(NaCl)性分析
        4.2.2 过表达AmPAL基因烟草5叶龄幼苗抗盐碱及干旱分析
    4.3 本章小结
5 异源超表达AmPAL基因烟草表型分析
    5.1 材料与方法
        5.1.1 材料
        5.1.2 试验方法
    5.2 结果与分析
        5.2.1 异源超表达AmPAL基因烟草形态学变化观测
        5.2.2 异源超表达AmPAL基因烟草的生长发育状况
    5.3 本章小结
6 NtPAL基因启动子序列分析及其蛋白功能分析
    6.1 材料
    6.2 方法
        6.2.1 黄耆PAL基因与烟草PAL基因同源性比对
        6.2.2 烟草PAL基因启动子顺式作用元件分析
        6.2.3 Tbtools可视化作图
        6.2.4 转录因子预测分析
        6.2.5 蛋白互作预测网络构建及功能分析
    6.3 结果与分析
        6.3.1 黄耆PAL基因与烟草PAL基因同源性比对
        6.3.2 烟草NtPAL基因启动子区域软件预测分析
        6.3.3 转录因子预测
        6.3.4 NtPAL蛋白互作网络分析
    6.4 本章小结
7 AmPAL基因对矮牵牛和细叶百合的遗传转化
    7.1 试验材料
        7.1.1 植物材料
        7.1.2 菌株与试剂
    7.2 试验方法
        7.2.1 AmPAL植物表达载体的构建及农杆菌转化
        7.2.2 工程菌的培养
        7.2.3 受体材料的获得
        7.2.4 pCXSN-AmPAL转化矮牵牛
        7.2.5 pCXSN-AmPAL转化细叶百合
        7.2.6 抗性转化植株的分子检测
    7.3 结果与分析
        7.3.1 转化矮牵牛的再生植株
        7.3.2 转AmPAL基因细叶百合的抗性筛选
        7.3.3 转AmPAL矮牵牛植株的PCR检测
        7.3.4 转AmPAL细叶百合植株的PCR检测
        7.3.5 qPCR检测AmPAL在转基因细叶百合中的表达量
    7.4 本章小结
8 讨论
    8.1 AmPAL基因表达特性及蛋白亚细胞定位
    8.2 AmPAL基因对烟草的遗传转化
    8.3 过表达AmPAL基因烟草对盐碱及干旱胁迫的抗性研究
    8.4 异源超表达AmPAL基因烟草表型分析
    8.5 NtPAL启动子、转录因子预测及互作蛋白网络预测
结论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个人简历

(5)通过基因差异表达及蛋白互作研究抗虫转基因水稻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非预期效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1 转基因作物的发展历史和现状
        1.1 全球转基因作物商品化现状
        1.2 我国转基因作物的研究现状
    2 转Bt(Bacillus thuringiensis)基因抗虫水稻的研究现状
        2.1 Bt基因的结构与功能
        2.1.1 Cry毒素蛋白的三维模型(3D-Cry)
        2.1.2 Cry毒素蛋白的种类和防治对象
        2.1.3 Cry毒素蛋白的作用模型
        2.2 转Bt抗虫基因水稻的研究现状
        2.2.1 第一代抗虫转基因水稻的释放和安全证书的获得
        2.2.2 新型抗虫转基因水稻的发展
    3 转Bt基因水稻的适合度评估
        3.1 自身杂草化
        3.2 外源基因漂移
        3.3 杂交后代的适合度
    4 转Bt基因水稻的非预期效应研究
        4.1 非预期效应的定义
        4.2 非预期效应产生的可能原因
        4.2.1 转基因植株的构建过程
        4.2.2 额外表达外源蛋白消耗的物质与能量
        4.2.3 外源蛋白与亲本水稻内源蛋白的互作
    5 非预期效应的检测评价技术
        5.1 定向评价技术在转基因作物非预期效应检测中的应用
        5.2 “组学”技术在转基因作物非预期效应检测中的应用
        5.2.1 转录组学
        5.2.2 蛋白组学
        5.2.3 代谢组学
        5.2.4 组学联用技术
        5.3 蛋白互作技术在转基因作物非预期效应检测中的应用前景
    6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第二部分 模拟不同自然条件下抗虫转基因水稻华恢1号和T1C-19的适合度
    第1章 盐碱土壤和农田土壤条件下抗虫转基因水稻华恢1号和T1C-19的适合度
        1 材料与方法
        1.1 水稻
        1.2 土壤
        1.3 试验设计
        1.4 酶联免疫法测定外源Bt蛋白表达量
        1.5 水稻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的适合度指标测定
        1.6 数据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外源Bt蛋白表达
        2.1.1 外源Cry1Ab/c蛋白
        2.1.2 外源Cry1C~*抗虫蛋白表达
        2.2 外源cry1Ab/c基因对水稻营养和生殖指标的影响
        2.2.1 株高
        2.2.2 分蘖数
        2.2.3 剑叶SPAD值
        2.2.4 生物量
        2.2.5 生殖生长指标
        2.3 外源cry1C~*/bar基因对水稻营养和生殖生长指标的影响
        2.3.1 株高
        2.3.2 分蘖数
        2.3.3 剑叶叶长、叶宽和叶面积
        2.3.4 剑叶SPAD值
        2.3.5 生物量
        2.3.6 生殖生长指标
        3 讨论
        3.1 外源Bt蛋白表达
        3.2 2个土壤条件对转Bt基因水稻营养生长的影响
        3.3 2个土壤条件对转Bt基因水稻生殖生长的影响
    第2章 杂草竞争和荒地土壤种植条件下抗虫转基因水稻华恢1号和T1C-19的适合度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1.1.1 水稻
        1.1.2 土壤
        1.2 试验方法
        1.2.1 试验设计
        1.2.2 ELISA测定外源蛋白表达量
        1.2.3 水稻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的适合度指标测定
        1.2.4 数据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外源Bt蛋白表达
        2.1.1 外源Cry1Ab/c蛋白的表达
        2.1.2 外源Cry1C~*蛋白的表达
        2.2 外源cry1Ab/c基因对水稻营养和生殖生长指标的影响
        2.2.1 株高
        2.2.2 分蘖数
        2.2.3 剑叶长、宽和面积
        2.2.4 剑叶SPAD值
        2.2.5 生物量
        2.2.6 生殖生长指标
        2.3 外源cry1C~*/bar基因对水稻营养与生殖生长指标的影响
        2.3.1 株高
        2.3.2 分蘖数
        2.3.3 剑叶长、宽和叶面积
        2.3.4 剑叶SPAD值
        2.3.5 生物量
        2.3.6 生殖生长指标
        3 讨论
第三部分 杂草竞争和荒地土壤条件下抗虫转基因水稻T1C-19的基因差异表达
    第3章 杂草竞争和荒地土壤条件下抗虫转基因水稻T1C-19的基因差异表达-转录组水平
        1 材料和方法
        1.1 供试材料和种植条件
        1.2 试验方法
        1.2.1 转基因水稻T1C-19外源基因转录水平的检测
        1.2.2 差异基因的筛选和分析
        1.2.3 RT-QPCR检测T1C-19和MH63差异基因的表达量
        1.2.4 双分子荧光互补技术验证外源Cry1Ab/c蛋白与共有差异基因表达蛋白的互作
        1.2.5 数据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转基因水稻T1C-19外源基因转录水平的检测
        2.2 外源基因插入对水稻差异基因表达的影响
        2.2.1 共有差异基因数目
        2.2.2 共有差异基因表达量的层次聚类分析
        2.2.3 共有差异基因的GO富集分析
        2.2.4 共有差异基因的KEGG富集分析
        2.3 胁迫种植条件对水稻差异基因表达的影响
        2.3.1 差异基因数目
        2.3.2 KEGG功能富集分析
        2.4 定量PCR检测T1C-19和MH63差异基因的表达量
        2.5 外源Cry1C~*蛋白与共有差异基因表达蛋白的互作
        3 讨论
        3.1 外源基因对转基因水稻转录组的影响
        3.2 逆境条件对转基因水稻差异基因表达的影响
        3.3 表型差异与转录组结果的相关性分析
    第4章 杂草竞争和荒地土壤条件下抗虫转基因水稻T1C-19的基因差异表达-蛋白组水平
        1 材料和方法
        1.1 供试材料和种植条件
        1.2 试验方法
        1.2.1 转基因水稻T1C-19外源蛋白表达水平的检测
        1.2.2 蛋白提取及质量检测
        1.2.3 差异蛋白的筛选和分析
        2 结果
        2.1 转基因水稻T1C-19外源Cry1C~*蛋白和Bar蛋白表达水平的检测
        2.2 外源基因对水稻差异蛋白表达的影响
        2.2.1 共有差异蛋白数目
        2.2.2 共有差异蛋白表达量的层次聚类分析
        2.2.3 共有差异蛋白GO富集分析
        2.2.4 共有差异蛋白的KEGG富集分析
        2.3 3种胁迫种植条件对水稻差异蛋白表达的影响
        2.3.1 差异蛋白数目
        2.3.2 差异蛋白的KEGG富集分析
        3 讨论
        3.1 外源基因对转基因水稻T1C-19蛋白组的影响
        3.2 逆境条件对转基因水稻T1C-19蛋白组的影响
第四部分 抗虫转基因水稻华恢1号外源Cry1Ab/c蛋白与水稻内源蛋白互作的研究
    第5章 抗虫转基因水稻华恢1号外源Cry1Ab/c蛋白与水稻内源蛋白组的相互作用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及种植条件
        1.1.1 植物材料
        1.1.2 主要试验菌株、载体及试剂
        1.1.3 所用引物
        1.2 试验方法
        1.2.1 酵母双杂初筛与外源Cry1Ab/c蛋白互作的水稻内源蛋白
        1.2.2 农杆菌介导的外源Cry1Ab/c蛋白和内源蛋白在烟草细胞中表达的瞬时表达体系构建
        1.2.3 外源Cry1Ab/c蛋白与内源蛋白的亚细胞共定位
        1.2.4 外源Cry1Ab/c蛋白与内源蛋白的双分子荧光互补
        1.2.5 外源Cry1Ab/c蛋白与内源蛋白免疫共沉淀
        2 结果
        2.1 酵母双杂初筛与外源Cry1Ab/c蛋白互作的水稻内源蛋白
        2.1.1 截断的Cry1Ab/c诱饵菌株的自激活验证图
        2.1.2 Y2H Gold共转化系统对文库的筛选结果
        2.1.3 Y2H Gold-Y187双杂系统对文库的筛选结果
        2.1.4 初筛与外源Cry1Ab/c蛋白互作的内源蛋白数目统计结果
        2.1.5 外源Cry1Ab/c蛋白筛选的互作内源蛋白统计结果
        2.2 外源Cry1Ab/c蛋白与功能明确内源蛋白互作真实性的验证
        2.2.1 外源Cry1Ab/c蛋白与水稻内源蛋白的亚细胞定位
        2.2.2 亚细胞共定位技术检测外源Cry1Ab/c蛋白与水稻内源蛋白的互作可能性
        2.2.3 双分子荧光互补技术检测外源Cry1Ab/c蛋白与水稻内源蛋白的互作
        2.2.4 免疫共沉淀技术检测外源Cry1Ab/c蛋白与水稻内源蛋白的互作
        3 讨论
        3.1 蛋白互作在转Bt基因水稻非预期效应产生机制探索中的应用
        3.2 与光合作用候选蛋白的互作及可能的生物学功能
        3.3 与抗逆反应候选蛋白的互作及可能的生物学功能
    第6章 常规栽培条件下抗虫转基因水稻华恢1号外源Cry1Ab/c蛋白的细胞膜定位及其与水稻内源膜蛋白的相互作用
        1 试验材料和方法
        1.1 供试材料
        1.1.1 植物材料
        1.1.2 主要试验菌株、载体及试剂
        1.2 试验方法
        1.2.1 外源Cry1Ab/c蛋白在水稻叶肉细胞中的定位
        1.2.2 外源Cry1Ab/c蛋白的亚细胞定位
        1.2.3 Western blot技术验证外源Cry1Ab/c蛋白在细胞质和细胞膜中表达量
        1.2.4 外源Cry1Ab/c蛋白与水稻细胞膜蛋白的相互作用
        2 结果
        2.1 外源Cry1Ab/c蛋白的细胞定位
        2.1.1 水稻叶肉细胞中的定位
        2.1.2 外源Cry1Ab/c蛋白的亚细胞定位
        2.1.3 Western blot技术验证外源Cry1Ab/c蛋白在细胞质和细胞膜中表达量
        2.2 外源Cry1Ab/c蛋白与水稻细胞膜蛋白的相互作用
        2.2.1 酵母双杂点对点验证
        2.2.2 V-H~+-ATPase和Ca~(2+)-ATPase的亚细胞定位
        2.2.3 双分子荧光互补
        2.2.4 免疫共沉淀技术
        3 讨论
    第7章 盐碱土壤条件下抗虫转基因水稻华恢1号外源Cry1Ab/c蛋白与水稻开花蛋白的互作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1.1.1 植物材料和生长条件
        1.1.2 主要试验菌株、载体及试剂
        1.2 试验方法
        1.2.1 HH1外源cry1Ab/c基因转录水平和蛋白表达水平的检测
        1.2.2 HH1外源Cry1Ab/c蛋白与5个抽穗期主效蛋白的互作
        1.2.3 外源Cry1Ab/c蛋白与Hd3a主效蛋白互作后Hd3a蛋白表达水平的检测
        1.2.4 水稻5个抽穗期主效基因mRNA转录水平的检测
        2 结果
        2.1 HH1外源cry1Ab/c基因转录和蛋白表达水平的检测
        2.2 外源Cry1Ab/c蛋白与抽穗期主效蛋白的亚细胞共定位
        2.3 外源Cry1Ab/c蛋白与5个抽穗期主效蛋白的互作
        2.3.1 酵母双杂技术检测外源Cry1Ab/c蛋白与5个抽穗期主效蛋白互作
        2.3.2 双分子荧光互补技术检测外源蛋白与5个抽穗期主效蛋白互作
        2.3.3 免疫共沉淀技术检测外源Cry1Ab/c蛋白与Hd3a主效蛋白互作
        2.4 外源Cry1Ab/c蛋白与Hd3a主效蛋白互作后Hd3a蛋白表达水平的检测
        2.5 抽穗期主效基因mRNA表达量的分析
        3 讨论
全文总结
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6)盐碱胁迫对转Lc-CDPK基因水稻抗氧化酶活性及基因表达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设计
    1.3 测定项目及方法
        1.3.1 有机小分子物质含量测定
        1.3.2 抗氧化酶活性测定
    1.4 qRT-PCR测定CDPK基因的相对表达量
    1.5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转基因水稻根和叶片Lc-CDPK基因最适表达的盐碱胁迫条件
    2.2 盐碱胁迫对转基因水稻渗透调节物质含量的影响
    2.3 盐碱胁迫对转基因水稻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2.4 盐碱胁迫对转基因水稻抗氧化酶基因表达的影响
3 讨论与结论

(7)磷高效转基因水稻OsPT4连续种植对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转基因作物现状概况
        1.1.1 转基因作物种植现状
        1.1.2 转基因作物研究现状
        1.1.3 转基因水稻研究现状
        1.1.4 养分高效型转基因作物的研究现状
    1.2 转基因作物相关安全问题
        1.2.1 转基因食品安全问题
        1.2.2 转基因作物环境安全问题
        1.2.3 转基因安全性评价
    1.3 转基因作物对土壤生态系统的影响
        1.3.1 转基因作物对土壤养分的影响
        1.3.2 转基因作物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1.4 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主要研究方法
        1.4.1 传统平板法
        1.4.2 生物化学法
        1.4.3 分子生物学法
        1.4.4 几种方法对比及优缺点
    1.5 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试验区域概况及研究内容
    2.1 试验区域概况
    2.2 研究内容
    2.3 技术路线
第三章 磷高效转基因水稻对土壤磷素含量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区域概况
        3.1.2 测定项目及试验方法
        3.1.3 数据处理
    3.2 结果与分析
        3.2.1 磷高效转基因水稻对土壤pH的影响
        3.2.2 磷高效转基因水稻对土壤全磷的影响
        3.2.3 磷高效转基因水稻对土壤速效磷的影响
    3.3 讨论
第四章 磷高效转基因水稻对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的影响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区域概况
        4.1.2 Biolog生态平板测定
        4.1.3 数据处理与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磷高效转基因水稻土壤微生物群落平均颜色变化率分析
        4.2.2 磷高效转基因水稻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指数分析
        4.2.3 磷高效转基因水稻土壤微生物群落不同类型碳源的利用强度分析
        4.2.4 磷高效转基因水稻的主成分分析
    4.3 讨论
第五章 磷高效转基因水稻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多样性的影响
    5.1 材料和方法
        5.1.1 试验区域概况
        5.1.2 试剂及主要主要仪器
        5.1.3 PLFA的提取与检测
        5.1.4 PLFAs命名
        5.1.5 数据处理与分析
    5.2 结果与分析
        5.2.1 土壤微生物群落PLFAs检测
        5.2.2 分蘖期不同水稻处理的特征PLFA含量及比值
        5.2.3 拔节期不同水稻处理的特征PLFA含量及比值
        5.2.4 抽穗扬花期期不同水稻处理的特征PLFA含量及比值
        5.2.5 成熟期不同水稻处理的特征PLFA含量及比值
        5.2.6 不同水稻处理全生育期各PLFA含量变化
    5.3 讨论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着作

(8)紫花苜蓿再生转化体系建立及脱水素基因功能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紫花苜蓿概述
        1.1.1 紫花苜蓿的主要价值及应用
        1.1.2 紫花苜蓿在应用中遇到的问题
    1.2 植物脱水素基因抗逆分析
        1.2.1 脱水素
        1.2.2 脱水素基因及其表达调控
    1.3 紫花苜蓿组织培养技术的研究进展
        1.3.1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1.3.2 植物组织培养技术
        1.3.3 紫花苜蓿植株再生途径的研究
        1.3.4 影响紫花苜蓿再生体系建立的因素
        1.3.5 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1.4 紫花苜蓿转基因工程的研究进展
        1.4.1 苜蓿基因转化方法
        1.4.2 国内外转基因苜蓿的研究现状
        1.4.3 影响紫花苜蓿转基因体系建立的因素
        1.4.4 紫花苜蓿转基因工程存在的问题
        1.4.5 转基因苜蓿的应用前景
    1.5 本研究的背景、目的及意义
        1.5.1 研究背景
        1.5.2 目的及意义
    1.6 技术路线
第二章 脱水素基因功能分析
    2.1 实验材料
        2.1.1 植物材料
        2.1.3 仪器设备
    2.2 实验方法
        2.2.1 总RNA的提取与纯化
        2.2.2 3?-RACE与5?-RACE c DNA文库构建
        2.2.3 Dehydrin基因3?末端序列扩增
        2.2.4 Dehydrin基因5?末端序列扩增
        2.2.5 生物信息学分析
        2.2.6 蛋白的表达纯化
        2.2.7 蛋白结构的无序性分析
        2.2.8 DHNS水解测定
        2.2.9 DHNS表达分析
        2.2.10 转基因拟南芥植株的获得及抗逆性分析
    2.3 结果与分析
        2.3.1 总RNA的提取、纯化及m RNA富集
        2.3.2 总RNA纯化与m RNA富集
        2.3.3 Dehydrin基因3?-RACE扩增
        2.3.4 Dehydrin基因5?-RACE扩增
        2.3.5 Dehydrin基因序列分析
        2.3.6 Dehydrin基因的蛋白结构分析
        2.3.7 DHNS基因的抗逆功能分析
    2.4 结论与讨论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苜蓿再生体系建立
    3.1 实验材料
        3.1.1 植物材料
        3.1.2 植物激素
        3.1.3 培养基
        3.1.4 仪器设备
    3.2 试验方法
        3.2.1 无菌苗的获得
        3.2.2 愈伤组织诱导培养
        3.2.3 愈伤组织诱导分化培养
        3.2.4 生根培养
        3.2.5 生根幼苗的移栽
        3.2.6 数据分析
    3.3 结果与分析
        3.3.1 灭菌时间对染菌与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
        3.3.2 苜蓿品种与外植体对愈伤诱导的影响
        3.3.3 激素对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
        3.3.4 培养基对愈伤诱导的影响
        3.3.5 苜蓿品种与外植体对愈伤诱导分化的影响
        3.3.6 激素对愈伤组织诱导分化的影响
        3.3.7 蔗糖对愈伤组织诱导分化的影响
        3.3.8 培养基对愈伤诱导分化的影响
        3.3.9 蔗糖对幼苗发根的影响
    3.4 结论与讨论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紫花苜蓿转化体系建立
    4.1 实验材料
        4.1.1 植物材料
        4.1.2 质粒和农杆菌
        4.1.3 生化试剂
        4.1.4 培养基
        4.1.5 仪器设备
    4.2 实验方法
        4.2.1 制备农杆菌感受态
        4.2.2 转化农杆菌
        4.2.3 外植体的获取
        4.2.4 菌液的制备及侵染
        4.2.5 外植体诱导愈伤组织
        4.2.6 愈伤组织诱导分化
        4.2.7 发根培养
        4.2.8 基因鉴定
    4.3 结果与分析
        4.3.1 侵染菌液浓度对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
        4.3.2 清洗液中Cef与 Carb对农杆菌抑制的影响
        4.3.3 培养基中Cef与 Carb对农杆菌抑制的影响
        4.3.4 Hyg对愈伤组织诱导与筛选效果的影响
        4.3.5 Hyg对愈伤组织诱导分化的影响
        4.3.6 基因鉴定
    4.4 结论与讨论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创新点
    5.3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致谢

(9)抗虫抗除草剂转基因玉米种植对土壤细菌和古菌群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引言
    1.1 转基因作物发展现状
    1.2 转基因作物的环境安全性评价
        1.2.1 转基因作物的基因漂移及杂草化
        1.2.2 转基因作物对土壤动物的影响
        1.2.3 转基因作物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
    1.3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3.1 研究背景
        1.3.2 研究意义
第二章 试验区域概况及研究内容
    2.1 试验区域概况
    2.2 试验样地设置
    2.3 研究内容
    2.4 技术路线
第三章 抗虫抗除草剂转基因玉米C0030.3.5 种植对华北潮土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及丰度的影响
    3.1 材料和方法
        3.1.1 试验样地设置
        3.1.2 选用试剂
        3.1.3 主要仪器
        3.1.4 土壤样品采集
        3.1.5 土壤理化性质测定
        3.1.6 土壤细菌T-RFLP分析
        3.1.7 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变化分析
        3.2.2 土壤细菌群落多样性分析
        3.2.3 土壤细菌群落结构与土壤理化因子的CCA分析
        3.2.4 土壤细菌丰度分析
    3.3 讨论
第四章 抗虫抗除草剂转基因玉米C0030.3.5 种植对华北潮土土壤古菌群落结构及丰度的影响
    4.1 材料和方法
        4.1.1 试验样地设置
        4.1.2 选用试剂
        4.1.3 主要仪器
        4.1.4 土壤样品采集
        4.1.5 土壤理化性质测定
        4.1.6 土壤细菌T-RFLP分析
        4.1.7 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土壤古菌群落结构变化分析
        4.2.2 土壤古菌群落多样性分析
        4.2.3 土壤古菌群落结构与土壤理化因子的RDA分析
        4.2.4 土壤古菌丰度分析
    4.3 讨论
第五章 抗虫抗除草剂转基因玉米C0030.3.5 种植对东北白浆土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及丰度的影响
    5.1 材料和方法
        5.1.1 试验样地设置
        5.1.2 选用试剂
        5.1.3 主要仪器
        5.1.4 土壤样品采集
        5.1.5 土壤理化性质测定
        5.1.6 土壤古菌T-RFLP分析
        5.1.7 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
    5.2 结果与分析
        5.2.1 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变化分析
        5.2.2 土壤细菌群落多样性分析
        5.2.3 土壤细菌群落结构与土壤理化因子的CCA分析
        5.2.4 土壤细菌丰度分析
    5.3 讨论
第六章 抗虫抗除草剂转基因玉米C0030.3.5 种植对东北白浆土土壤古菌群落结构及丰度的影响
    6.1 材料和方法
        6.1.1 试验样地设置
        6.1.2 选用试剂
        6.1.3 主要仪器
        6.1.4 土壤样品采集
        6.1.5 土壤理化性质测定
        6.1.6 土壤古菌T-RFLP分析
        6.1.7 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
    6.2 结果与分析
        6.2.1 土壤古菌群落结构变化分析
        6.2.2 土壤古菌群落多样性分析
        6.2.3 土壤古菌群落结构与土壤理化因子的RDA分析
        6.2.4 土壤古菌丰度分析
    6.3 讨论
第七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着作

(10)磷高效转基因水稻对潮土磷形态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转基因作物种植概况
    1.2 转基因作物研发概况
        1.2.1 转基因杨树
        1.2.2 转基因玉米
        1.2.3 转基因大豆
        1.2.4 转基因番木瓜
        1.2.5 转基因棉花
    1.3 转基因水稻研究进展
        1.3.1 抗病抗虫转基因水稻
        1.3.2 耐除草剂转基因水稻
        1.3.3 耐盐碱转基因水稻
        1.3.4 养分高效转基因水稻
        1.3.5 高光效及高产转基因水稻
        1.3.6 品质改良及功能性转基因水稻
    1.4 转基因作物对环境的影响
        1.4.1 转基因水稻对环境的影响
        1.4.2 转基因棉花对环境的影响
        1.4.3 转基因大豆对环境的影响
        1.4.4 转基因杨树对环境的影响
        1.4.5 转基因玉米对环境的影响
        1.4.6 转基因作物对环境的保护
    1.5 植物磷素营养和磷高效基因
        1.5.1 土壤中的磷素营养状况
        1.5.2 植物磷素营养利用提高机制
        1.5.3 磷高效基因OsPT4
    1.6 研究意义
第二章 试验区域概况及研究内容
    2.1 试验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试验地概况
        2.1.3 试验方案
    2.2 研究内容
    2.3 拟解决的问题
    2.4 创新点
    2.5 技术路线
第三章 磷高效转基因水稻对潮土磷素有效性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试验方案
        3.1.3 试验方法
        3.1.4 数据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磷高效转基因水稻OsPT4对潮土全磷含量的影响
        3.2.2 磷高效转基因水稻OsPT4对潮土有效磷含量的影响
        3.2.3 磷高效转基因水稻OsPT4对潮土磷素活化系数的影响
        3.2.4 磷高效转基因水稻OsPT4对潮土碱性磷酸酶活性的影响
        3.2.5 磷高效转基因水稻OsPT4对磷素吸收效率的影响
    3.3 讨论
第四章 磷高效转基因水稻对潮土不同形态无机磷的影响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材料
        4.1.2 试验方案
        4.1.3 测定项目及方法
        4.1.4 数据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磷高效转基因水稻OsPT4对潮土无机磷总量的影响
        4.2.2 磷高效转基因水稻OsPT4对潮土Ca_2-P、Ca_8-P、Ca_10-P含量的影响
        4.2.3 磷高效转基因水稻 Os PT4 对潮土 Al-P、Fe-P、O-P 含量的影响
    4.3 讨论
第五章 磷高效转基因水稻对潮土不同形态有机磷的影响
    5.1 材料与方法
        5.1.1 试验材料
        5.1.2 试验方案
        5.1.3 测定项目及方法
        5.1.4 数据分析
    5.2 结果与分析
        5.2.1 磷高效转基因水稻OsPT4对潮土有机磷总量的影响
        5.2.2 磷高效转基因水稻OsPT4对潮土不同形态有机磷含量的影响
    5.3 讨论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1.1 磷高效转基因水稻OsPT4对潮土全磷、有效磷含量、碱性磷酸酶活性的影响
        6.1.2 磷高效转基因水稻OsPT4对潮土不同形态无机磷含量的影响
        6.1.3 磷高效转基因水稻OsPT4对潮土不同形态有机磷含量的影响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四、日本研究出转基因抗盐碱植物(论文参考文献)

  • [1]紫花苜蓿MsbZIP11基因抗盐碱的功能研究[D]. 杜秉昊.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1
  • [2]紫花苜蓿响应盐碱胁迫的转录组分析及MsNAC47基因的功能研究[D]. 安逸民.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1
  • [3]马铃薯StMYB2R-86基因抗盐胁迫功能分析及StHsp20基因家族鉴定分析[D]. 赵朋.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0
  • [4]黄耆苯丙氨酸解氨酶基因(AmPAL)参与植物抗逆性的功能解析[D]. 范丽娟. 东北林业大学, 2020
  • [5]通过基因差异表达及蛋白互作研究抗虫转基因水稻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非预期效应[D]. 付健美. 南京农业大学, 2018
  • [6]盐碱胁迫对转Lc-CDPK基因水稻抗氧化酶活性及基因表达的影响[J]. 陈展宇,费小钰,孙帆,崔喜艳.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9(05)
  • [7]磷高效转基因水稻OsPT4连续种植对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的影响[D]. 陈静怡. 天津农学院, 2018(08)
  • [8]紫花苜蓿再生转化体系建立及脱水素基因功能分析[D]. 谢建平. 上海交通大学, 2018(06)
  • [9]抗虫抗除草剂转基因玉米种植对土壤细菌和古菌群落的影响[D]. 王晶. 天津农学院, 2017(07)
  • [10]磷高效转基因水稻对潮土磷形态的影响[D]. 倪土.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7(05)

标签:;  ;  ;  ;  ;  

日本开发转基因耐盐植物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