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旱作农业发展的助推器

科技是旱作农业发展的助推器

一、科学技术是发展旱作农业的助推器(论文文献综述)

高静,许可军[1](2022)在《科技视角下看滨州市盐碱地综合利用现状及对策建议》文中研究说明滨州市地处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盐碱地分布广泛,占土地份额大,环境承载能力薄弱。以上因素制约了滨州市的经济社会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有效改善开发利用盐碱地,增强环境承载力,提高生态环境系统的稳定性,可以提升滨州市的生态环境安全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本文从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和畜牧水产3个方面综述了滨州市盐碱地综合利用的现状,并对滨州市盐碱地综合利用提出了一些对策建议,旨在为更多盐碱地综合开发治理工作者提供有益参考。

李佩燊[2](2021)在《多重边缘的交流与整合:中缅印交角区文化互动的历史进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忻州市人民政府[3](2021)在《忻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忻州市“十四五”“336”区域经济高质量协调发展规划的通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忻政发[2021]18号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忻州经济开发区管委会、五台山风景名胜区管委会,市人民政府各委、办、局:现将《忻州市"十四五""336"区域经济高质量协调发展规划》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组织实施。2021年8月16日(此件公开发布)忻州市"十四五""336"区域经济高质量协调发展规划"十四五"时期,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

王姣莹[4](2021)在《农旅融合视角下的陕西省合阳县王村镇现代农业发展规划研究》文中认为我国作为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在现代工业体系逐步完善,社会经济全面发展和步入小康社会的新时期,农业依然事关国计民生,成为经济高质量快速发展的关键制约因素和压舱石,如何破解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的瓶颈,围绕生产、生活、生态问题的持续改善和永续发展,探索基于三农发展的复合型现代农业发展模式已经成为摆在各级政府及科技工作者面前的新课题。继我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美丽乡村建设和基于脱贫攻坚的小康社会全面建成的步伐,乡村振兴已吹响了前进的号角。完成乡村振兴的艰巨任务有赖于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改善乡村风貌,增强乡村魅力,吸引社会各界关注和支持乡村发展。因此,进行农旅融合视角下的现代农业发展和规划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以陕西合阳县王村镇为研究对象,在对王村镇农业发展现状调查分析的基础上,针对王村镇的生产条件、优势资源进行了现代农业规划和农旅融合模式的研究。基于研究成果,进行了王村镇农旅融合视角下的现代农业规划的具体实践,研究结论如下:1、现状调查表明,王村镇农业生产存在的问题有:(1)青壮年劳动力外出打工人数占劳动力的52.8%,农业吸引力不足,以土地流转或集中为核心的规模化、现代化生产将成为必然;(2)粮食作物生产约占总种植面积的50.2%,果树、蔬菜、中草药等种植仍然以散户种植为主,缺乏产业链的有效延伸,向现代农业的转型及产业升级空间巨大;(3)畜牧业生产主要以猪和鸡为主,且主要集中在个别村,从种养殖互补均衡的角度来看,未来规模化的畜牧业发展十分必要,也具备一定的资源条件;(4)二三产业基础薄弱,缺乏产加销一体化的优势支柱产业;(5)制约农业生产的主要因素有干旱、缺乏生产技术指导、机械化程度低、农业生产积极性不高等。在农旅发展方面存在的问题有:对农旅资源认识不足、开发不力,以及农旅开发尚未真正起步。2、案例研究对现代农业发展的启示有:(1)现代农业发展有赖于规模化经营的支柱产业及合理的产业布局,并建立三产联动的产业链体系;(2)科技引领与农旅融合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有效途径;(3)田园综合体等综合性农业项目有利于促进农旅融合发展;(4)乡村村落旅游开发的关键在于盘活宅基地等乡村资产;(5)依托农业生产过程开发农旅项目不失为低投入、低影响开发农业旅游的最佳途径。3、现代农业发展必须建立在对其的科学认知基础上,除了规模化、机械化、信息化等特点外,还应该是顺应现代化建设变革生产关系的农业;具有城乡一体化的战略高度的农业;具有现代科技引领的技术体系的农业;复合的农业模式与格局的农业。4、现代农业规划路径主要包括:确立“三农”目标定位,明晰现代农业基本构架,革新现代农业管理模式,健全现代农业技术服务体系,完善现代农业金融服务体系,增强现代农业发展的驱动力,重视应对5G时代的农业格局。在规划策略上应注重:立足城乡社会发展现状与趋势,多学科的专家团队协同决策,三产联动的多元化产业布局,致力促进乡村繁荣的长远事业等。5、农旅融合应因地制宜,根据资源合理开发农旅项目,可以借鉴的发展模式主要有:村落游憩拉动模式,旅游景点拉动模式,特色产业农旅模式,观光农园农旅模式,科技示范农旅模式,趣味农业农旅模式,康养康体农旅模式。6、围绕王村镇各区域的资源、产业现状、技术力量和转型的容易程度等因素,因地制宜地探索了其现代农业产业开发和产业布局。王村镇农旅产业开发主要集中在生态旅游项目开发、科技示范农旅项目开发、农业观光园项目开发、花木主题园项目开发、文化旅游项目开发和村落休闲旅游项目开发等方面。7、在王村镇进行现代农业发展规划的具体实践中,形成了“一心、一廊、两轴、两带、一样板、八园、九基地”的规划方案,并对重点项目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与阐述。从农旅融合的视角,提出了改造提升民居建筑和村落环境,构建特色旅游主题村的规划建议。最后针对王村镇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从沟壑生态治理、防护林体系构建、道路绿化规划方面对王村镇进行生态景观提升。

张永[5](2019)在《静宁县精准扶贫工作的难点及对策探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精准扶贫是全面建成小康的重大战略举措,要完成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的目标,必须立足于本地实际,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三个精准"的要求,扎扎实实地把各种攻坚举措落到实处,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文章结合静宁县实际,就精准扶贫工作的难点及对策进行探析。

余加红[6](2019)在《农业文化遗产地的乡村生态宜居建设研究 ——以浙江绍兴吕岙村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乡村不仅是人类文明的起源,更是人类精神的回归。然而,伴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地迅速推进,乡村长期以来粗放的发展方式日渐打破了生态平衡,污染加剧,农村生产生活环境遭到破坏。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报告从国家战略层面提出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乡村振兴,生态宜居是关键。要实现乡村振兴,就一定要充分挖掘农村的生态资源优势,只有把农村的生态资源保护好、利用好,才会将其变成“金山银山”,因此,建设生态宜居乡村势在必行;另一方面,自2002年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启动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GIAHS)以来,农业文化遗产的挖掘、保护与评选工作便在全球迅速推广开来。在FAO和我国农业农村部的遴选标准中,格外强调农业文化遗产系统的活态性、生产性、生物多样性以及可持续发展,这些都与乡村生态宜居紧密相关。中国自古以农立国,农业历史悠久,农业文化遗产资源丰富,尤其是在生态环境保护,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等方面格外注重,这与当前乡村生态宜居建设的要求不谋而合。截至2018年底,我国拥有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GIAHS)15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NIAHS)91项,数量可观,未来仍然具有广阔的挖掘空间。乡村振兴战略下的生态宜居建设的主要内涵包括优化农村人居环境、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加强农村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治理等四个方面。我国传统农业文化遗产所蕴含的农业伦理思想(“三才思想”、“三宜思想”、“用水五术思想”等),是当前生态宜居乡村建设的有益借鉴。从日、韩、英等国家的历史发展经验来看,农业文化遗产与乡村生态宜居建设有着必然的内在关联。浙江绍兴古香榧群为我国15个GIAHS之一,绍兴市专门成立了古香榧保护管理局对此进行保护与开发,建有专门的中国香榧文化博物馆;近年来,吕岙村在生态宜居建设方面取得了显着成效,在全国农业文化遗产地中具有较强的代表性。论文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地一一浙江绍兴吕岙村为具体研究对象,通过发放满意度调查问卷,对该村202位村民进行了生态宜居乡村建设的满意度调查。利用SPSS软件对所获得的调查数据进行因子分析,得出吕岙村生态宜居的建设水平为2.3782,处于“一般”等级,表明其乡村生态宜居建设仍然有很大提升空间。通过调查数据和分析结果总结了吕岙村近些年来的乡村建设经验,以及其中存在的问题,主要在于与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结合不够,大致包括四个方面:村庄生态保护不足、村庄治理不到位、村庄产业发展不充分、公共服务设施不健全等。建设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决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劳永逸。从农业文化遗产的视角出发,由点到面,我国农业文化遗产地的乡村生态宜居建设发展的具体路径包括:第一,在今后的生态宜居乡村建设中,一定要充分汲取我国传统农业伦理思想,建立适应现代社会要求的生态环保机制;第二,以第一产业发展为根本,适度发展二三产业,促进三产融合发展;第三,充分挖掘乡村文化内涵,打造独特乡村风貌;第四,进一步完善乡村管理机制,提高管理质量和效率。如此方能保护好乡村生态环境与农业文化遗产,提高乡村宜居舒适度,建设生态宜居的美好乡村。

王星醒[7](2018)在《“合作社+科研单位+农民”新技术推广模式研究 ——以山西五寨县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16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中提出“强化现代农业科技创新推广体系建设”,积极发展符合现代农业需求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对基层农技推广的公益性、经营性服务机构提供精准支持,引导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开展农技服务。由于我国发展现代农业的需要,传统的农业技术推广模式已不能实现科研成果的高效转化和农业生产效率的稳步提高,也不能满足农民对农业科技的需求,因此,创新农业技术推广模式,是新时期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事业高效推进和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手段。本文将合作社和科研单位作为农业技术推广的两大主体,以“合作社+科研单位+农户”的新技术推广模式为研究对象,以五寨县为例展开研究,基于五寨县的农业技术推广现状的数据和合作社、科研单位、农户的调研数据,运用文献分析、统计分析、案列分析等研究方法,分析了“合作社+科研单位+农民”的新技术推广模式的理论机理,从农业推广的机构设置、人员配备、合作社发展情况、科研机构情况、农户采用农业技术、农户对农业技术推广服务评价等方面对五寨县农业技术推广发展现状进行了深入分析,通过分析发现五寨县农业技术推广在农业技术推广体系运行机制、合作社、科研单位与其他推广主体间的合作、合作社信息交流设施、农民素质等方面存在问题;在此基础上,通过对两个案列的分析,说明“合作社+科研单位+农户”的新技术推广模式的可行性和先进性,并得出相关启示;最后为五寨县“合作社+科研单位+农民”的新技术推广模式的实施和普及,提出促进合作社和科研单位的合作;加大金扶持力度;抓好网络信息一体化建设;开展人才资源的教育与培训;增加科研成果转化的投入;加强基层实践调研;确立合作社在技术需求的主体地位等对策建议。

刁广付[8](2018)在《沧州市农业技术转移绩效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农业技术是农业生产重要的投入要素,也是提高农业生产绩效的关键因素。“渤海粮仓”是环渤海低平原粮区的简称,沧州市是“渤海粮仓科技示范工程”重点示范市,该地区存在土壤盐渍化程度高、淡水资源匮乏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的特点,按照“扩面积、增单产、水保障和创高值”的农业技术转移思路,通过农业技术转移,实现沧州市中低产田和盐碱荒地增粮和增效的目标。根据沧州市实地调研了解到农业技术转移的实际情况,完成了以下主要研究工作:第一,界定了农业技术转移绩效的相关概念,并阐述了理论基础;第二,分析了农业技术的供给和需求,研究了农业技术转移载体和农业技术推广队伍建设的现状与问题;第三,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研究农业技术对沧州各县市粮食种植面积的影响;第四,利用DEA模型构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该指标体系对农业技术示范区和推广区绩效进行评价;第五,利用DEA模型对农业技术示范区和推广区整体绩效水平进行评价;第六,运用非参数Malmquist指数法对农业技术示范区和推广区小麦生产综合技术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进行分析;第七,针对研究的问题提出对策。通过研究得出以下结论:第一,技术投入要素在沧州市中部和西北部地区得分较高,应将稀缺的农业技术资源优先配置到该地区;第二,农业技术示范区和推广区整体绩效水平增加,且总体绩效水平较高;第三,小麦种植示范区全要素生产率提高主要是由技术进步引起的,推广区全要素生产率降低,主要是由技术进步下降引起的。本研究的创新点在于运用数据包络法(DEA)评价农业技术示范区和推广区小麦生产的绩效水平,同时运用非参数Malmquist指数法对示范区和推广区小麦生产的综合技术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进行分析,为沧州市农业技术创新、示范与推广提供理论参考。

夏秀敏,殷宇鹏,许卫红,吴妍[9](2019)在《水稻遗存在陕西华县东阳遗址的发现与探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稻作的起源与传播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热点,然而水稻何时传入黄河中游并扩散至关中地区,则是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华县东阳遗址是关中地区仰韶早中期的过渡性遗存(ca. 5900-5600 cal. BP)。本文借助植硅体分析,并结合炭化植物遗存,探讨了东阳遗址水稻的栽培和利用情况,并尝试分析水稻在关中地区出现的动因及传播过程。研究显示,东阳先民在以种植粟黍为主的同时,已经开始少量的栽培水稻,稻粟兼作的种植模式在此时出现。本研究发现的东阳遗址水稻遗存是目前关中地区最早的水稻遗存,指示了水稻至少在距今5800年时传入关中地区。仰韶晚期至龙山早期关中稻作获得较大发展,至龙山晚期则鲜少发现。该研究刷新了中国北方半干旱-半湿润区最早的水稻遗存记录,为进一步了解稻作起源与传播提供了基础数据。

马克利,邱暄美,宋振峰,卢吉平,白德斌,杨世智,齐兴福[10](2017)在《牢记嘱托 砥砺奋进》文中认为2013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甘肃时作出“八个着力”重要指示:“着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着力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增强经济整体素质和竞争力;着力发展现代农业,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着力推进扶贫开发,尽快改变贫困地区面貌;着力加强生态环境

二、科学技术是发展旱作农业的助推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科学技术是发展旱作农业的助推器(论文提纲范文)

(1)科技视角下看滨州市盐碱地综合利用现状及对策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1 滨州市盐碱地综合利用情况发展现状
    1.1 耐盐碱种质资源情况
    1.2 粮食作物种植方面
    1.3 经济作物种植方面
    1.4 畜牧水产养殖方面
2 滨州市盐碱地综合利用存在问题
    2.1 耐盐碱植物种植机械化程度不够高
    2.2 耐盐碱种质资源较少
    2.3 耐盐碱作物品种科研基础薄弱
3 意见建议
    3.1 加强种业支持力度
    3.2 提升学研合作水平
    3.3 培育自主创新能力
4 小结

(4)农旅融合视角下的陕西省合阳县王村镇现代农业发展规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综述
    1.1 研究背景
        1.1.1 历史机遇
        1.1.2 客观要求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1 关于现代农业的研究
        1.3.2 关于乡村旅游的研究
        1.3.3 关于农旅融合的研究
    1.4 研究方法
        1.4.1 多学科综合研究法
        1.4.2 文献研究法
        1.4.3 调查研究法
        1.4.4 案例研究法
        1.4.5 实践验证法
    1.5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王村镇概况及农业现状分析
    2.1 王村镇概况
        2.1.1 区位交通
        2.1.2 自然概况
        2.1.3 社会经济概况
        2.1.4 自然资源
        2.1.5 文化资源
    2.2 王村镇农业现状调查分析
        2.2.1 劳动力人口现状调查
        2.2.2 产业发展状况调查
        2.2.3 制约农业生产因素调查
    2.3 王村镇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2.3.1 现代农业发展的问题
        2.3.2 乡村旅游发展的问题
第三章 案例研究
    3.1 日本“六次产业”战略——三产联动的农业
    3.2 杨陵五泉镇农业特色小镇——科技引领+农旅发展思路
    3.3 杨陵马家底乡村旅游民宿村——盘活乡村资产的农旅
    3.4 无锡田园东方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田园综合体模式
    3.5 愉快的新西兰牧场之旅——日常生产过程旅游化的农旅
第四章 相关理论及策略研究
    4.1 现代农业的理论研究
        4.1.1 现代农业的内涵
        4.1.2 现代农业的再解读
    4.2 现代农业规划的理论及策略研究
        4.2.1 现代农业规划的内涵
        4.2.2 现代农业规划的相关理论探析
        4.2.3 现代农业规划的路径及策略
    4.3 农旅融合的理论研究
        4.3.1 农旅融合的内涵
        4.3.2 农旅融合的模式探析
第五章 王村镇农业资源与产业开发思路
    5.1 基于农旅融合的现代农业发展SWOT分析
        5.1.1 优势(S)
        5.1.2 劣势(W)
        5.1.3 机遇(T)
        5.1.4 挑战(O)
    5.2 基于王村镇资源的产业开发
        5.2.1 农业用地资源
        5.2.2 基于资源的开发思路
第六章 王村镇现代农业发展规划的具体实践
    6.1 规划总纲
        6.1.1 规划的指导思想
        6.1.2 规划依据
        6.1.3 规划原则
        6.1.4 发展目标定位
        6.1.5 阶段性发展目标
    6.2 规划方案及重点项目
        6.2.1 基本格局
        6.2.2 规划内容简介
        6.2.3 重点项目介绍
    6.3 乡村旅游规划
        6.3.1 村落休闲旅游项目开发
        6.3.2 农业延伸旅游项目开发
    6.4 生态景观规划
        6.4.1 沟壑生态治理
        6.4.2 防护林体系构建
        6.4.3 道路绿化规划
第七章 结论与讨论
    7.1 结论
    7.2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5)静宁县精准扶贫工作的难点及对策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1 静宁县精准扶贫工作的难点分析
    1.1 难在自然条件艰苦, 基础设施差
    1.2 难在产业培育滞后, 增收渠道窄
    1.3 难在服务体系不健全, 缺少致富带头人
    1.4 难在堡垒不强, 支部作用发挥不充分
    1.5 难在教育科技落后, 农民技能低
2 静宁县精准扶贫的对策思考
    2.1 培育多元增收产业
    2.2 着力强化科技支撑
    2.3 不断健全完善营销体系
    2.4 大力培育农业新型经营主体
    2.5 积极开展电商扶贫
    2.6 持续深化农村综合改革

(6)农业文化遗产地的乡村生态宜居建设研究 ——以浙江绍兴吕岙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依据及意义
    二、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三、国内外研究动态
第一章 农业文化遗产与乡村生态宜居的概念和现状
    一、农业文化遗产概念的演变与界定
    二、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现状
    三、乡村生态宜居的概念
    四、生态宜居乡村建设的现状
第二章 农业文化遗产与乡村生态宜居的内在关联
    一、乡村生态宜居建设的内涵
    二、传统农业文化遗产中的农业伦理挖掘
    三、农业文化遗产与乡村生态宜居建设的内在关联
第三章 吕岙村生态宜居乡村建设的调查与分析
    一、绍兴会稽山古香榧群与吕岙村概况
    二、吕岙村民对生态宜居乡村建设的满意度调查
    三、吕岙村生态宜居的建设状况
    四、吕岙生态宜居乡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第四章 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乡村建设的国外借鉴
    一、日韩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
    二、日韩农业文化遗产地的保护发展经验
    三、英国乡村集镇建设的历史经验
第五章 遗产地生态宜居乡村建设的路径探讨
    一、汲取农业伦理思想,建立环境保护机制
    二、利用农业文化遗产,促进三产融合发展
    三、注重传统农耕文化,打造特色文明乡村
    四、以遗产管理为重点,健全乡村管理机制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目录

(7)“合作社+科研单位+农民”新技术推广模式研究 ——以山西五寨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
        1.3.1 国外研究动态
        1.3.2 国内研究动态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
    1.6 研究的创新点和不足
        1.6.1 研究的创新点
        1.6.2 研究的不足之处
2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农民合作社
    2.2 农业科技推广
    2.3 农民行为改变理论
    2.4 农业技术扩散理论
3“合作社+科研单位+农民”的新技术推广模式的机理分析
    3.1 合作社在农业技术推广中的作用
        3.1.1 农民专业合作社与农业技术推广的理论联系
        3.1.2 合作社具备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必要条件
        3.1.3 合作社有助于农业科技成果扩散传播
        3.1.4 合作社能有效地改变农民行为
    3.2 科研单位在农业推广中的必要性
        3.2.1 农业科研单位是农业技术推广中必不可少的参与主体
        3.2.2 农业科技推广是科技研发的自然延续,是可持续的科研行为
        3.2.3 科技推广是农业科技成功应用的保障
        3.2.4 科研单位参与农业推广的几种模式
    3.3 农民在新技术推广中的地位
    3.4“合作社+科研单位+农民”的新型技术推广模式的优势和特点
4 五寨县农业技术推广现状和问题分析
    4.1 五寨县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发展现状
        4.1.1 五寨县农业推广站机构设置概况
        4.1.2 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人员配备情况
        4.1.3 合作社发展情况
        4.1.4 科研机构发展情况
    4.2 五寨县农业技术推广服务成效
        4.2.1 五寨县农业技术推广项目基地和示范区建设成效
        4.2.2 五寨县创办现代化农业示范区,推动农业科技推广
        4.2.3 五寨县政府通过农业技术推广站、试验站、合作社等组织科技下乡活动
    4.3 五寨县农户对技术采用情况和对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现状的评价
        4.3.1 五寨县农户农业技术的主要来源途径和采用农业技术的情况
        4.3.2 五寨县农户对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现状的评价
    4.4 基于合作社和科研单位角度分析农业技术推广情况
        4.4.1 合作社和科研单位对农户的帮扶情况
        4.4.2 五寨县合作社参与农业技术推广的现状
        4.4.3 五寨县科研单位参与农业技术推广的服务现状
    4.5 存在的问题
        4.5.1 农业技术推广体系运行机制有待完善
        4.5.2 合作社、科研单位和政府推广机构间的合作需加强
        4.5.3 科研单位专门的技术推广人才不足,机构设置不完善
        4.5.4 合作社信息交流和农业公共服务设施落后,现代化农技推广方式有待改善
        4.5.5 农民素质需进一步提高
5 五寨县“合作社+科研单位+农户”的新技术推广模式典型案例探析
    5.1 案例一
        5.1.1 案例概况
        5.1.2 案例成效
        5.1.3 案例启示
    5.2 案例二
        5.2.1 案例概况
        5.2.2 案列成效
        5.2.3 案例启示
6 推进五寨县“合作社+科研单位+农民”新技术推广模式发展的对策建议
    6.1 完善政策,促进合作社和科研单位农业技术推广的合作
    6.2 加大对合作社、科研单位参与农技推广的资金扶持力度
    6.3 抓好农业技术推广网络信息一体化建设
    6.4 大力开展合作社科技人才资源的教育与培训
    6.5 增加对农业科研单位关于科研成果推广和生产力转化的投入
    6.6 科研单位需加强对基层的深入调查,提升科技成果的转化水平
    6.7 确立农民专业合作社在技术需求表达中的主体地位
参考文献
Abstract
附录:对合作社、科研单位、农户关于农业技术推广的调查问卷
致谢

(8)沧州市农业技术转移绩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简要评述
    1.3 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1.4 创新点
2 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渤海粮仓”
        2.1.2 农业技术转移
        2.1.3 农业技术转移绩效
        2.1.4 农业技术创新主体
        2.1.5 农业技术示范载体
        2.1.6 农业技术推广体系
    2.2 理论基础
        2.2.1 农业技术转移的供需理论
        2.2.2 农业技术创新理论
        2.2.3 农业技术推广扩散理论
        2.2.4 绩效评价理论
3 沧州市农业技术转移现状
    3.1 农业主推技术
    3.2 农业技术供给和需求情况
        3.2.1 农业技术供给情况
        3.2.2 农业技术需求情况
    3.3 农业技术转移载体发展情况
    3.4 农业技术示范与推广队伍建设情况
4 沧州市农业技术转移存在的问题
    4.1 农业技术的供给方面存在的问题
    4.2 农业技术的需求方面存在的问题
    4.3 农业技术示范与推广载体方面存在的问题
    4.4 农业技术示范与推广体系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
5 沧州市农业主推技术绩效分析
    5.1 “扩面积”绩效分析
        5.1.1 指标选择
        5.1.2 各投入指标主成分分析
    5.2 农业主推技术示范和推广绩效分析
6 沧州市农业技术转移绩效评价
    6.1 研究方法
        6.1.1 数据包络分析法
        6.1.2 Malmquist生产率指数法
    6.2 指标选取与数据说明
        6.2.1 指标选取
        6.2.2 数据说明
    6.3 基于DEA的农业技术转移绩效静态评价
        6.3.1 DEA静态评价计算过程
        6.3.2 DEA静态评价结果分析
    6.4 基于Malmquist指数的效率分析
7 主要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
    7.1 研究结论
    7.2 对策建议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作者简介
致谢
附录
详细摘要

(9)水稻遗存在陕西华县东阳遗址的发现与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研究材料与方法
    2.1 遗址背景
    2.2 样品采集
    2.3 实验方法
3 结果
    3.1 测年
    3.2 植硅体鉴定结果
    3.3 大植物浮选结果
4 讨论
    4.1 华县东阳遗址的农业面貌
    4.2 水稻在关中地区的出现及动因探讨
    4.3 水稻在关中地区的传播进程
5 结论

四、科学技术是发展旱作农业的助推器(论文参考文献)

  • [1]科技视角下看滨州市盐碱地综合利用现状及对策建议[J]. 高静,许可军. 农业与技术, 2022(04)
  • [2]多重边缘的交流与整合:中缅印交角区文化互动的历史进程研究[D]. 李佩燊. 云南师范大学, 2021
  • [3]忻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忻州市“十四五”“336”区域经济高质量协调发展规划的通知[J]. 忻州市人民政府. 忻州市人民政府公报, 2021(09)
  • [4]农旅融合视角下的陕西省合阳县王村镇现代农业发展规划研究[D]. 王姣莹.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01)
  • [5]静宁县精准扶贫工作的难点及对策探析[J]. 张永. 中国市场, 2019(15)
  • [6]农业文化遗产地的乡村生态宜居建设研究 ——以浙江绍兴吕岙村为例[D]. 余加红. 南京农业大学, 2019(08)
  • [7]“合作社+科研单位+农民”新技术推广模式研究 ——以山西五寨县为例[D]. 王星醒. 山西农业大学, 2018(06)
  • [8]沧州市农业技术转移绩效研究[D]. 刁广付. 河北农业大学, 2018(03)
  • [9]水稻遗存在陕西华县东阳遗址的发现与探讨[J]. 夏秀敏,殷宇鹏,许卫红,吴妍. 人类学学报, 2019(01)
  • [10]牢记嘱托 砥砺奋进[N]. 马克利,邱暄美,宋振峰,卢吉平,白德斌,杨世智,齐兴福. 甘肃日报, 2017

标签:;  ;  ;  ;  ;  

科技是旱作农业发展的助推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