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中考作文命题趋势及对策

2003年中考作文命题趋势及对策

一、2003年中考作文命题趋势与应对(论文文献综述)

刘静[1](2021)在《近十年遵义市中考现代文阅读试题研究及教学实践启示》文中研究表明语文自20世纪独立成科以来,阅读在语文中的地位就一直居高不下,“得语文者得天下,得阅读者得天下”更是体现了阅读在语文考试中的重要地位,常年来遵义市现代文阅读部分的分值仅次于作文,成为了语文中考的半壁江山,但考试成绩却一直不如所愿。因此笔者试图从遵义市近十年的现代文阅读试题入手,对阅读材料和试题本身进行研究来发现现代文阅读试题的命题规律,找出其优点和不足,针对相关问题提出针对性的建议并根据当下现代文阅读教学现状,探讨如何采取有效策略来解决阅读教学中的问题。《近十年遵义市中考现代文阅读试题研究及教学实践启示》主要由三章组成,包括遵义市近十年现代文阅读试题分析、遵义市初中现代文阅读教学现状调查与问题分析和基于遵义市现代文阅读现状的教学启示。本课题以“遵义市现代文阅读试题研究”为方向,以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为逻辑路线。具体写作安排如下:第一章是遵义市近十年的中考现代文阅读试题研究,主要分为阅读材料和阅读试题两个方面,分别从阅读材料的阅读量、来源、主题和阅读试题的分值、题量、题型、考察能力阶级等方面进行研究去发现阅读材料和阅读试题的优点和不足,并针对相关问题提出改进建议。第二章是通过问卷和访谈对师生关于现代文阅读教学的现状进行调查,再结合在校实习期间的所见所闻,总结出当下现代文阅读教学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出教师和学生各自产生问题的原因。第三章是在第二章发现问题的基础上,针对现代文阅读教学的问题,从新课标坚持以学生主体的理念出发提出解决当下教学问题的策略。

陈春利[2](2021)在《近十年重庆市中考作文命题研究(2011-2020)》文中研究指明日益激烈的社会竞争使得人们对中考的讨论有较高的热度,逐渐成为社会生活中与高考一样具有影响力的重大事件。作文在中考语文试卷中所占分值比例较大,是语文教育界仅次于高考作文的热点话题。中考一般是由各个省市单独命题,由于每个地区具体的作文教研情况有所差异,中考作文的命题会呈现出一定程度的地域色彩。重庆市作为我国中西部地区唯一的直辖市,始终走在创新发展的前列,其教育在西南地区也具有一定的代表意义。研究重庆市中考作文命题,有利于把握重庆市中考方向,也可以为全国各地中考命题提供一些有用的经验借鉴。笔者在对重庆市近十年来中考作文试题和其他相关资料的整理中,发现了重庆市中考作文试题命制存在着材料作文较难、命题模式较固定等问题,并且在教育实习中发现,中考作文背景下语文教师受“应试教育”影响,其教学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因此,笔者以重庆市中考作文试题为研究对象,对重庆市近十年的中考作文试题命制质量展开探讨,并提出作文教学策略。主要研究内容如下: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通过梳理大量的文献资料,对重庆市中考作文的研究现状进行述评,对论文的思路和研究方法进行说明,思考论文的创新与不足。第二部分,借用《课标》《考试说明》、教材来阐述重庆市中考作文试题命制的依据。然后从重庆市中考命题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入手,对重庆市近十年中考作文题进行系统的整理分析,总结出重庆市中考作文命题的大致情况以及命题特点和趋势。第三部分,选取北京、天津和上海这三个具有典型意义的直辖市作为比较对象,从四个直辖市中考作文的试题内容和评分体系两个方面入手,对试题的命题模式、写作要求、题面字数、内容特点和作文分值、评分标准几个维度展开对比分析,探讨重庆市中考作文命题的经验和不足。第四部分,通过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获取师生对重庆市中考作文试题命制的真实看法,进一步分析重庆市中考作文试题命制质量。第五部分,探讨重庆中考试题命题存在的问题,根据问题提出针对性的建议。第六部分,主要是对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的反思,笔者通过与一线老师的访谈以及深入课堂,了解教师如何处理中考作文与平时作文教学的关系,根据重庆市实际教学情况提出教学启示。

教育部[3](2020)在《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文中提出教材[2020]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善中小学课程体系,我部组织对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进行了修订。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以及思想政治、语文、

刘玲萍[4](2020)在《近十年新疆中考语文命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以下简称“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评价要抓住重点,全面综合地考查学生的语文素养(1)。中考作为初中阶段毕业考试,高中阶段升学考试,是测查九年义务教育学生语文学习水平的终结性评价。语文,是一门重要的基础性学科,在中考中地位举足轻重,备受社会各界关注。因此,研究中考语文命题是十分有必要的。本文以2010年—2019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语文试卷为研究对象,采用的研究方法有:文献法、归纳研究法、统计分析法。笔者通过分析试卷的形式和内容,对近十年新疆中考语文命题的特点、趋势进行评价,对新疆中考语文命题进行反思。本文主要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梳理了国内关于中考语文命题研究的相关理论,论述了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研究的内容和研究设计;第二部分重点分析近十年新疆中考语文试卷的结构,主要从题量、分值、时间、版块设计、主观题客观题权重等方面进行分析;第三部分主要分析近十年新疆中考语文试卷的内容,从基础知识与运用、古诗文积累与阅读理解、现代文阅读理解、写作四个部分,结合新课程标准、语文教材、考试说明,对新疆中考语文试卷的内容进行分析;第四部分对新疆中考语文试卷近十年的命题进行评价,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近十年新疆中考语文命题的特点;二是近十年新疆中考语文命题的趋势;三是对新疆中考语文命题的反思。近十年新疆中考语文命题在形式和内容上有一定的稳定性,重点考查基础能力,强调传统文化知识,注重现代文阅读的深度和广度,作文命题兼具限制性与开放性,命题凸显新疆地域特色;其次,新疆中考命题也呈现出一些趋势,命题基于核心素养为导向,注重学生的自主积累探究,评价趋向多元创新,呈现汉语言文字与文化的学习规律。通过研究,笔者认为新疆中考语文命题应继续加强对语文综合能力的考查,坚持“不确定性”原则,追求多样与创新,进一步继承和发扬科学命题的理念,彰显美感,体现审美鉴赏和创造。

王玲[5](2020)在《三边联动:中国的教育理念及其运行研究》文中认为有关教育过程与社会流动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个人在社会结构与社会流动之间改变或不改变的途径,其核心关注点主要在于家庭所处的阶层位置以及家庭文化资本的存续。为此,目前学界对此议题的解释框架倾向于在“文化资本”与“学业成就”之间单向度的推演。其研究逻辑大致可以概括为“阶层地位→文化资本→学校环境→学业成就”的关系链条,而一旦这一链条中的某些环节(特别是“阶层地位→文化资本”“文化资本→学校环境”这两个环节)被打破,将会制约文化资本的教育分层效应。研究发现,在对“文化资本→学校环境”发生影响的过程中,文化资本是通过两条中介路径(认知性的能力与非认知性的惯习)影响学业成就,但这一解释模式的背后其实是由一种稳态的社会结构做支撑的。本文认为,中国现代化以来的教育模式是动态的。以动态的视角看待中国人的教育过程与社会流动,我们看到从国家到地方,从学校到学生等一直处于变动的教育过程中。单以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为一个考察范围,我们便可以发现,中国高考方式改革所带来的相应制度不停地随之改变已成为常态。所以,要想研究动态中的教育获得与社会流动,首先还是要对日常现实中关于教育过程与社会流动关系问题的经验事实,包括国家政策、相关文件、典型案例进行关注、梳理和深度剖析。当然我们也有理由认为,社会分层、家庭背景等因素依然非常重要,但此时其重要必须以改变中的其他因素为前提。那么,这个前提是什么呢?这就是中国自传统到现代社会以来,在通过教育选拔人才上的大一统模式。虽然作为这一模式本身,也是可以稳定的,但由于中国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速,教育平等的教育理念逐渐推进,必然导致国家层面的教育政策不断调整,而牵动了学校的相应配合和调整,但已处于市场化中的各个学校也会有自己的社会运营考量,以致于最终带动了备考的学生及家庭的教育策略上的调整。为此,我在研究框架中提出一个“政策—学校—家庭”的三边联动理论假设,以考察在此联动框架中什么样的教育过程会带来什么样的升学效果。若以这一理论假设为起点,本文倾向认为,中国教育获得的过程,不仅仅取决于家庭背景的阶层再生产,还与国家教育制度的规定、教育政策的调整以及随之而来学校的应对等因素密切相关。而对于这一框架的合理性认识又必须建立于中国的历史演变、国家特征、文化传统与考试所形成的特点之上。只有从此视角出发,才可能比较真实地揭示出中国教育获得与社会流动的基本方式。通过对三边联动的研究,本文得出以下结论:(1)国家教育政策将设计与制定出学生的培养模式与人才选拔制度;(2)处于具体执行机构的各个层级的公立学校在接受国家政策指令下又需要在社会上赢得优质学校的声誉;(3)学生个人与家长应变则是一切以升学为主旨的调整,并由此造成的各种社会矛盾再回到政府相关部门,为下一步的教育理念做出新的制度安排。而这样的循环关系一方面表现出国家与社会都希望寻求一种接近教育公平的方式方法,另一方面社会、市场尤其是家庭及其备考学生又会以博弈的方法寻找自身的利益最大化。由此,我们从理论上可以认为:(1)政府的地区调控能力会降低文化资本在中国各地区原本可能发挥的作用;(2)应试教育会再一次降低经济和文化发达地区的优势,包括高等院校密集的城市不一定比普通中小城市在学习上更占优势。更有甚者,文化资本拥有量雄厚的直辖市与省会城市在现有的高考制度下,尚需要主管部门采取一定的保护措施,才能使学生享受到进入优质大学的名额;(3)中国家长和学生几乎都明白的道理是,任由教育理念而调整的和学校规定的政策来实现个人的教育提升是不现实的,这是教育改革举步维艰的地方,因为在此三边关系中,学校教育、学校老师指令和学校布置作业始终是解决升学的法宝,但面对联动中的政府要求,其学校及家庭的做法也就是寻求到其形式上的合理性。对照这一框架而言,家庭文化资本的解释力度只限于在一个确定的区域或一个特定的范围内,比如同一所城市、同一所学校,同一个班级内部,而在以国家和省地市的比较中,这一解释框架尚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由此,我们得到的答案是,中国的教育获得与社会流动中所发生的不平等与各种乱象,是在大一统的国家与社会框架中因教育政策的改变与学校、家庭应对的博弈中产生的。其结构上的掣肘远比家庭与学校两者间复杂得多,但其宏观调控能力却不靠社会自身的调节,而在国家的决策之中。

罗春田[6](2019)在《2001-2017年哈尔滨市中考语文试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考作为义务教育阶段最重要的终结性评价,其地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语文新课程改革强调,语文考试改革要坚持“素养立意”的基本方针。当前虽没有一个准确完整的框架阐明何为“素养立意”,但是我们可以从历史中总结经验,探寻其发展脉络。因此,对中考语文试题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本文以2001-2017年哈尔滨市中考语文试题为基本研究对象,分析哈尔滨市中考语文试题的特点和不足,力求为哈尔滨市中考语文试题的命制提供一点思考和借鉴。本论文主体共四个部分。绪论部分主要阐述了本论文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和研究方法。第一章主要探讨中考语文试题命制的依据和影响因素,重点研究语文课程标准、语文教材、考试说明以及其他因素对中考语文试题命制的影响。第二章集中分析哈尔滨市中考语文试题的具体内容,本论文将试卷中“积累与运用”“阅读”“作文”三个考查板块中的考点、题型、分值及命题材料以分类、统计、对比等方式进行整理归纳,力求全面总结哈尔滨市中考语文试题的特点。第三章参照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从试卷的题型规划、考点分布、材料选择等方面入手,详细分析哈尔滨市中考语文试题存在的不足。第四章依据前文分析出的结果,笔者提出对哈尔滨市中考语文命题的建议,并据此在命题上做了尝试。

黄真金[7](2017)在《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之关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语文高考是我国高考中重要的科目,语文教育是基础教育中关键的学科。长时期以来,我国的中学语文教育,深受语文高考的束缚和牵制。为了把握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的关系,本文主要运用文献分析法、历史研究法、调查研究法,在纵向上梳理了近百年不同历史时期语文高考、中学语文教育发展的基本情况,把握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的关系,寻找规律。横向上把二者的关系放到动态的社会环境中来考察,同时关注外在客观条件对二者互动的影响。本论文共分七章:第一章概述研究的缘起与意义,综述文献,界定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的相关概念,厘定研究思路与方法。第二章分析语文高考与影响语文高考的外部环境因素一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之间的关系。第三章回顾民国时期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发展的历程,分析二者互动的情况及对当下的启示。第四章研究新中国成立以来至“文革”结束、高考恢复之前语文高考、中学语文教育起步发展的情况,把握二者互动的特点,寻找与当下问题有关的根源。第五章研究高考恢复以来至语文新课程改革之前,语文高考、中学语文教育发展的情况,探讨二者间的关系、成因及其对当下的启示。第六章梳理“新课改”以来语文高考、中学语文教育改革的历程,通过调研,结合现象,分析结果,得出这一时期语文高考依旧过度牵制中学语文教育发展的这一基本事实。第七章剖析实施“新课改”以来,语文高考仍旧过度牵制中学语文教育发展的问题根源,结合当下国家对高考制度改革的宏观政策指导和行动,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语文高考,提出完善语文高考改革制度、促进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良性互动的构想与建议。本文获得的结论,主要有:第一,语文高考“指挥”中学语文教育现象,其形成的历史根源是:“文革”结束初期,国家急需人才,语文高考肩负着“为国选材”的大任,地位突出。经历“文革”重创,中学语文教育元气大伤,由于学科建构还很不成熟,只能顺应语文高考的需求发展。高考“指挥棒”对中学语文教育发展的牵制作用,逐渐形成。第二,语文高考本应是中学语文教育中的一环,但是,当语文高考的结果对个人,学校利益所产生的的利害关系过大时,高考就远远超越了教育中的“一环”的定位。外在客观条件,促使语文高考逐渐变化为能够干预、牵制中学语文教育发展的“矛盾的一方”,甚至被当作中学语文教育的目的。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的关系,已经发展得极不正常。以满足高考需要为目的的“应试”中学语文教育,扭曲了教育的本质,妨碍了中学语文教育的健康发展,也给师生的身心健康带来了很大的伤害。第三,本世纪兴起的中学语文新课程改革,并没有从根本上扭转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之间这种畸形的关系。主要原因在于:十余年间,我们抓住矛盾的一方面——中学语文进行课程改革,对促成矛盾的外在环境,改革的力度显然不够。而在这组矛盾中,最主要的一方应该是语文高考,因此,本文重点讨论如何完善语文高考改革制度、促进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良性互动。藉由相关结论,本文提出缓解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矛盾的构想与建议。就改革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互动的外部条件而言:政府要树立正确人才观,健全用人机制;缩小行业差距,加快民主进程。教育管理部门要提高管理水平,减少功利评价;深化高考改革,提升高校办学质量。学校要坚守教育立场,坚定育人目标;转变评价观念,改革评价制度。社会和家庭要理性看待高考,淡化功利色彩。在中学语文教育方面:中学语文教育要坚守育人目标;坚定学科基础;坚持课程改革方向;坚决落实“课改”内容。在语文高考改革的层面:改革考试方式的建议包括:增添对汉语“口语表达与交流”素养的考查;尝试“开卷+闭卷”结合考试;改革考试题型。完善考试内容改革的建议包括:“语文知识”考查要更贴近时代及学生的生活需求;“现代文阅读”内容要更加自由多样;要提高“写作能力考查”命题质量。改进语文高考考试评价的建议包括:提高考试评价水平和质量;组建专业试卷评阅队伍;恰当运用语文高考成绩。

王华林[8](2013)在《上海市中考作文试题分析与初级中学写作教学策略新探》文中认为写作是衡量一个人综合能力的重要标准,也是一个人思想道德修养和文学艺术修养的反映。广义上的写作与社会生活紧密相连,本身已经融入社会生活之中,成为社会生活的一部分。在现实生活中,写作贯穿始终,社会成员随时都可能进行写作,例如,工作总结、学术论文、期刊杂志、交易合同等,从这一角度来说,写作具有很高的社会价值和实用性,其生存能力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表现出独特的活力。狭义上的写作与教学紧密相连,特指写作教学。对语文教师而言,学生写作能力的强弱不仅仅反映出其教学能力、教学质量的高低,更重要的是反映其教学方法是否恰当、个体价值是否得到实现。对学生而言,写作能力的强弱不仅仅关系到自己学业成绩,更是衡量他们综合能力的一项标准,是他们语文综合素养高低的评价尺度。因此,对语文教师或是学生而言,写作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写作教学旨在培养21世纪高素质人才,它在提高学生创新能力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然而,目前我国的写作教学仍然没有完全做到这一点,甚至可以说为应试而设的写作教学,其作用适得其反,严重损伤了学生的素质,千篇一律的主题,司空见惯的材料,模式化的结构,空话连篇的语言充斥于大多数学生的大部分作文中,虽然许多有识之士大声呼吁,但收效甚微,这主要是因为写作教学功利化色彩太浓,为升学而写作的理念已被多数人认同。我的毕业论文主要这要针对上海市中考作文而作,通过分析上海市近十年中考作文试题,结合优秀语文教师、教学评论员以及我的导师的观点,我总结出上海市中考作文在命题上的特点,对上海市初级中学生写作存在的问题,我也进行了适当的剖析,通过现象发现问题,针对这些问题,结合语文名师所提倡的方法从审题、立意、情感等几个角度简要的谈论如何改善。在论文的最后一部分,我冒失地为上海市初级中学语文教师写作教学提出几点改进建议:通过整理古代中国写作教学理论,我从提高学生的写作素养和写作能力两方面进行论述;通过介绍国外发达国家在写作教学方面较为成熟的做法,希望语文教师能够将这些写作训练体系应用到上海市写作教学中;通过介绍语文名家倡导的写作教学观念,为上海市初级中学语文教师写作教学提供更多切实可行的意见;最后,结合当代着名学者在写作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教学方法三个层面所提倡的理论,我再次为语文教师写作教学提出一些意见。2013年中考在即,我想此时此刻每一位2013届中考生内心一定非常紧张,顺利地通过中考并考上理想的高中是莘莘学子心中最美的期待,也是家长、教师、学校乃至社会的期望,但是无论中考结果如何,我都希望他们能够有一个美丽的人生。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促进人自身全面的、健康的、充分的发展,这是当代教育理论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则和出发点,学生练习写作的根本目的也不是为了考试,而是为生活锻炼一项基本能力,培养自身,在学习写作的过程中找到自身的价值,提高自身的修养,这一根本目的最突出的表现形式及最根本的进行方式都是培养高素质人才,而高素质人才就是具有多方面良好素养的人才,良好的素养是高素质人才的标志。

王锐[9](2009)在《2001年-2008年昆明市语文中考命题研究》文中指出语文中考试卷是目前语文中考最重要的承载形式,本文通过对1998年语文中考改革和2003年新课程实施后,昆明市和其他地区中考语文试卷的比较分析,指出了昆明市语文中考试卷的优点和特点及与其他地区试卷的差距,并且从考试形式、内容和方式等方面提出了以后中考命题的趋势和自己的一些设想。本文辩证地分析了作为受制于应试教育考试运作模式的语文中考与新课程理念之间的关系。研究的目的不是为了“考”而是为了“教”,为了寻找中考试题中所显示出的素质教育和新课程理念,使其起到积极的、科学的指挥棒作用,笔者希望,通过对试卷命题的分析,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提升教学质量。通过研究分析,能给领导在教育教学决策及制度上提供参考意见。并把研究心得,体会传达给同行,就问题的分析,探讨等与同仁们共享,以加深对新课改理念的认识,从而更好地推动教改,以适应教改的高标准,高要求。同时,把自己历练为一名与时俱进,具有良好教育教学素质的语文教师。本文的研究方法是文献法、访谈法、比较法、归纳法和调查法。这些研究方法并不是独立运用,而是综合交错展开,根据论题的需要而各有所侧重。

朱志东[10](2008)在《2001-2006年乌兰察布市中考语文自主命题研究》文中提出2001年我国启动了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2002年内蒙古乌兰察布市的集宁区成为国家第二批课改实验区,2004年新课程改革在乌兰察布市全面展开。中考已成为新课程改革的风向标和推动器,研究语文中考命题、中考试卷对于指导本地区语文新课程改革,提高本地区中考命题水平,服务语文教学有着重要意义。笔者首先考察了新时期中考语文命题改革的发展历程,分析了新课程背景下的全国中考试卷的特点和命题的发展趋势,然后以此为基础研究了2001—2006年乌兰察布市中考自主命题和中考试卷的现状。通过研究,笔者总结出了2001—2006年乌兰察布市语文中考命题和试卷的优点和不足,据此对乌兰察布市今后的中考语文命题和初中语文教学提出了具体的建议。乌兰察布市中考语文命题及试卷的优点可以概括为三点,即“依纲扣本”,稳中求变,变中有新。存在的问题有八项:一、人文关怀的缺漏;二、汉字书写考查的缺漏;三、口语交际考查的缺漏;四、对综合性学习考查的缺漏;五、缺少地方特点;六、创新不足,突破不够;七、探究不足;八、照搬其它地区的中考原题。笔者建议,今后乌兰察布市的语文中考命题要处理好继承与发展的关系,要吃透课标精神,准确把握中考语文命题的特点,用好命题工具。应从本地区的的学情、考情、教情出发研究中考,正确发挥中考的导向作用,促进语文教学的健康发展。

二、2003年中考作文命题趋势与应对(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2003年中考作文命题趋势与应对(论文提纲范文)

(1)近十年遵义市中考现代文阅读试题研究及教学实践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价值和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
第一章 近十年来遵义市中考现代文阅读试题分析
    第一节 阅读测试材料分析
        一、连续性文本测试材料分析
        二、非连续性文本测试材料分析
    第二节 阅读试题分析
        一、阅读试题分值、题量、题型分析
        二、阅读试题考察能力分析
        三、阅读试题与《课程标准》分析
        四、现代文阅读试题与《考试说明》分析
    第三节 遵义市现代文阅读试题的反思
        一、遵义市现代文阅读试题的优点
        二、遵义市现代文阅读试题的不足
    第四节 遵义市现代文阅读试题命题建议
        一、丰富选文系统,力求多样化
        二、创新测试题型、避免答题模式化
第二章 遵义市初中现代文阅读教学现状调查与问题分析
    第一节 现代文阅读教学的现状调查
        一、学生现代文阅读现状调查数据分析
        二、教师现代文阅读教学现状调查分析
    第二节 现代文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学”的问题
        二、教师“教”的问题
    第三节 现代文阅读教学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学生方面
        二、教师方面
第三章 基于遵义市现代文阅读现状的教学启示
    第一节 吃透《课标》精神,遵循《考试意见》
        一、立足课程标准,更新教学观念
        二、根据《考试说明》,精准把握考点
    第二节 非连续性文本教学现状对非连续性文本的教学启示
        一、转变教学观念,重视非连续性文本
        二、开发教学资源,丰富教学内容
    第三节 以学生为主的阅读教学方法对连续性文本的教学启示
        一、“六步教学法”在记叙文中的具体应用
        1、从学生实际出发的定向
        2、以时间为线索的自学模式
        3、情景再现式的讨论、答疑
        4、检验式的自测
        5、总结型的自结
        附:教学设计案例《故乡》
        二、“六步教学法”在议论中文的具体应用
        1、以结构为中心的定向
        2、以质疑为主中心的自学
        3、在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下的讨论、答疑
        4、开放式的自测、自结阶段
        附:教学设计案例《敬业与乐业》
        三 “六步教学法”在说明文 具体应用
        1、以文体特征为核心的定向阶段
        2、教师配合下的自学
        3、对比教学讨论、答疑阶段
        4、体现差异性的自测自结
        附:教学设计案例《中国石拱桥》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教师现代文阅读教学现状调查
附录二 学生现代文阅读现状调查
致谢

(2)近十年重庆市中考作文命题研究(2011-2020)(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rt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与述评
        1.2.1 关于中考语文作文试题的研究
        1.2.2 关于中考语文试题命制的研究
        1.2.3 关于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的研究
    1.3 研究目标与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创新与不足
        1.5.1 研究创新
        1.5.2 研究不足
2 重庆市中考作文试题的命制依据和相关特点
    2.1 重庆市中考作文试题的命制依据
        2.1.1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1.2 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
        2.1.3 重庆市初中考试说明
        2.1.4 考试学原理
    2.2 重庆市中考作文命题类型及特点
        2.2.1 命题大致情况梳理
        2.2.2 各类命题形式的特点
    2.3 重庆市中考作文试题的内容特点
        2.3.1 作文主题分类
        2.3.2 试题内容特点
3 重庆市与其他三个直辖市中考作文命题比较
    3.1 近十年四个直辖市中考作文试题内容比较
        3.1.1 命题模式比较
        3.1.2 写作要求比较
        3.1.3 题面字数比较
        3.1.4 内容特点比较
    3.2 近十年四个直辖市中考作文评分体系比较
        3.2.1 作文分值比较
        3.2.2 评分标准比较
4 重庆市中考作文试题命制质量的评价调查
    4.1 调查问卷情况
        4.1.1 调查问卷设计
        4.1.2 调查问卷结果
    4.2 教师访谈情况
        4.2.1 访谈设计
        4.2.2 访谈结果
5 重庆市中考作文试题命制的问题探析
    5.1 重庆市中考作文试题命制的问题
        5.1.1 部分题材质量不高,题干表述稍显复杂
        5.1.2 试题的难度不一致,材料作文易被忽略
        5.1.3 命题的模式较固定,写作类型较为常规
        5.1.4 评分标准比较笼统,考生得分相对集中
    5.2 重庆市中考作文试题命制的建议
        5.2.1 优化题材内容,明确题干表述
        5.2.2 降低材料难度,保持难度一致
        5.2.3 创新命题思路,丰富写作类型
        5.2.4 完善评分体系,增强试题信度
6 重庆市中考作文背景下对初中作文教学的反思
    6.1 中考背景下初中作文教学的问题
        6.1.1 教学观念急功近利
        6.1.2 教学计划杂乱无章
        6.1.3 教学方法老套僵化
    6.2 中考背景下初中作文教学的启示
        6.2.1 转变作文教学观念,提高自身写作水平
        6.2.2 顺应学生心理发展,循序展开作文教学
        6.2.3 注重学生读说训练,促进读说写的转化
        6.2.4 指导学生审题立意,传授写作方法技巧
        6.2.5 重视作文评分体系,引导学生互评互改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4)近十年新疆中考语文命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近十年新疆中考语文试卷结构分析
    1.1 题量、分值、时间的稳定与变化
    1.2 版块设计的稳定与变化
    1.3 主观题与客观题权重的变化
第二章 近十年新疆中考语文试卷内容分析
    2.1 基础知识与运用
        2.1.1 识字、写字的能力
        2.1.2 正确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2.1.3 综合性学习的能力
        2.1.4 识记文学文化常识与阅读名着的能力
    2.2 古诗文积累与阅读理解
        2.2.1 积累、感悟、理解古诗词
        2.2.2 阅读并理解文言文
    2.3 现代文阅读理解
        2.3.1 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获得领悟和启示
        2.3.2 考查阅读过程中的感受、体验、理解和评价能力
        2.3.3 阅读科技作品,领会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
        2.3.4 阅读议论文区分观点与材料,思考观点与材料的联系
    2.4 写作
        2.4.1 留给学生相对开放的写作空间
        2.4.2 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关注成长、建立美德
        2.4.3 力求学生多角度和有创意地表达真挚感情
第三章 近十年新疆中考语文命题评价
    3.1 近十年新疆中考语文命题特点
        3.1.1 形式和内容有一定的稳定性
        3.1.2 重点考查基础能力
        3.1.3 强调传统文化知识
        3.1.4 注重现代文阅读考查的深度和广度
        3.1.5 作文命题兼具限制性与开放性
        3.1.6 凸显新疆地域特色
    3.2 近十年新疆中考语文命题趋势
        3.2.1 基于核心素养的命题导向
        3.2.2 评价趋向多元开放
        3.2.3 注重自主积累与建构
        3.2.4 呈现汉语言文字与文化学习规律
    3.3 对新疆中考语文命题的反思
        3.3.1 进一步加强对语文综合能力的考查
        3.3.2 坚持不确定性原则,追求多样与创新
        3.3.3 继承和发扬科学命题理念
        3.3.4 彰显美感,体现审美鉴赏与创造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伊犁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导师评阅表

(5)三边联动:中国的教育理念及其运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研究意义
    第二节 问题的提出
    第三节 文献综述
第二章 理论定位与研究框架
    第一节 社会学的几种研究框架
    第二节 理论定位:三边联动
    第三节 研究方法
第三章 以政策调整为中心的考察
    第一节 高考的形成
    第二节 统考、扩招和自主招生
    第三节 地区间的平衡
第四章 以学校应变为中心的考察
    第一节 重点学校制度
    第二节 就近入学制度
    第三节 学校考核、排名与生源
    第四节 民办学校与补习学校
第五章 以学生备考为中心的考察
    第一节 夹缝中求生存的考生及家长
    第二节 “高考工厂”:以毛坦厂中学为例
    第三节 “追梦工厂”:以衡水中学为例
第六章 三边联动的理论探讨
    第一节 教育公平的理念与现实
    第二节 “文化资本”的解释限度
    第三节 “寒门贵子”的教育过程与阶层塑造
第七章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6)2001-2017年哈尔滨市中考语文试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一)中考的地位和作用
        (二)中考语文试题研究现状
        (三)语文课程改革的发展
    二、研究意义
        (一)为促进中考语文命题科学化提供一点借鉴
        (二)为推动语文教学活动的进步提供一点思考
        (三)为推动语文课程改革深入发展做一点尝试
    三、研究方法
        (一)文献法
        (二)文本分析法
        (三)比较法
第一章 中考语文试题的命题依据及影响因素
    一、中考语文试题的命题依据
        (一)课程标准决定测量目标
        (二)教材是命题的重要参照
        (三)考试说明决定命题形式和内容
    二、中考语文命题的影响因素
        (一)教育评价理论的发展水平
        (二)区域性差异
        (三)考试的目的
第二章 2001-2017年哈尔滨市中考语文试题内容及特点
    一、内容丰富的积累与运用
        (一)题型——主客观综合趋向单一客观题型
        (二)分值——总体较为平稳,局部略有调整
        (三)考点——由零散趋向整合
    二、贴近生活的阅读考查
        (一)稳定的题型及分值
        (二)命题材料特点
        (三)具体考查内容
    三、形式灵活的作文考查
        (一)命题方式的变化
        (二)命题材料的内容及特点
        (三)文体要求由单一走向“不限”
        (四)作文命题关注的主题
第三章 哈尔滨中考语文试题存在的问题
    一、缺少变化的题型和考点
        (一)主要表现方面
        (二)对教学的影响
    二、缺乏创新和活力的命题材料
        (一)单一的课内文言文阅读材料
        (二)主题浅显的记叙文阅读材料
        (三)结构模式化的议论文阅读
    三、作文题目与写作要求构成作文命题的“伪命题”
        (一)具有文体倾向的作文命题
        (二)阻碍学生创新思维的“提示语”
第四章 对哈尔滨市中考语文命题的建议
    一、题型与考点设置要灵活多样
        (一)题型规划要科学合理
        (二)考查内容要推陈出新
    二、阅读材料要具有时代性和创新性
        (一)文言文阅读材料要课内外兼顾
        (二)现代文阅读材料要文质兼美
        (三)创新阅读材料组合方式
    三、作文题目与写作要求相匹配
        (一)克服命题作文的文体倾向
        (二)充分发挥材料作文的优势
        (三)创新作文命题形式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致谢

(7)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之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由
        一、我国高等教育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际需要
        二、语文教育研究的现实需要
        三、研究者的学术旨趣
    第二节 概念界定
        一、与语文研究范畴相关的核心概念界定
        二、与考试研究范畴相关的核心概念界定
    第三节 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第四节 文献综述
        一、考试学研究
        二、高考、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相关研究
        三、研究评述
    第五节 研究内容及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第二章 语文高考与社会诸要素之关系
    第一节 语文高考与政治的关系
        一、社会政治对语文高考的影响
        二、语文高考对社会政治的影响
    第二节 语文高考与经济的关系
        一、社会经济发展对语文高考的影响
        二、语文高考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第三节 语文高考与文化的关系
        一、以“文化”为考试内容
        二、语文高考对文化发展的影响
    第四节 语文高考与教育的关系
        一、教育对语文高考的影响
        二、语文高考对教育的影响
第三章 民国时期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之关系
    第一节 民国时期教育发展的基本情况
        一、民国时期的大学招生入学考试
        二、民国时期中学的学制
        三、民国时期中学语文教育
    第二节 民国时期“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的相互影响
        一、语文高考影响中学语文教育的目标定位
        二、高考内容与中学语文课程的“不谋而合”
    第三节 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一、民国中学语文教育的相对独立
        二、民国语文高考的相对独立
    第四节 民国时期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关系的思考
        一、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相对独立的原因探析
        二、民国时期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关系的当代启示
第四章 高考恢复前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之关系
    第一节 建国十七年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的关系
        一、“十七年”中学语文教育发展概况
        二、“十七年”语文高考发展概况
        三、“十七年”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互动的特点
        四、“十七年”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互动关系评述
    第二节 “文革”时期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的关系
        一、“文革”时期教育发展概况
        二、“文革”时期的中学语文教育
        三、“文革”时期的语文“高考”
        四、“文革”时期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互动关系反思
第五章 “新课改”前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之关系
    第一节 “新课改”的教育背景
    第二节 “新课改”前的中学语文教育
        一、语文课程标准的制定
        二、中学语文教学内容的确立
        三、中学语文教学方法变革
    第三节 “新课改”前的语文高考
        一、语文高考总体安排
        二、语文高考“考纲”变化
        三、语文高考考试内容的变化
        四、语文高考参考答案与评分标准的制定
    第四节 “新课改”前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互动关系的反思
        一、“新课改”前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互动特点
        二、“新课改”前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互动的思考与启示
第六章 “新课改”以来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的关系
    第一节 世纪末的“语文教育大讨论”
    第二节 “新课改”以来高中语文教育的变革与发展
        一、重建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二、调整高中语文教学内容
        三、改革高中语文教学方法
    第三节 “新课改”以来语文高考的变革与发展
        一、“新课改”以来国家高考改革的总体情况
        二、语文高考“考试说明(大纲)”的主要变化
        三、语文高考形式与内容的革变
    第四节 “新课改”以来语文高考与高中语文教育互动情况调查
        一、调查对象与方法
        二、调查结果
        三、调查结果概括与分析
第七章 语文高考与中学教育互动关系之理论分析与完善策略
    第一节 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互动问题成因
        一、影响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之关系的外在环境
        二、中学语文新课程改革有待深入
        三、语文高考不能发挥“指挥棒”的正面导向作用
    第二节 当下语文高考改革的重要举措与发展趋向
        一、影响当下高考改革的主要政策
        二、语文高考改革的重要举措
        三、2017年语文高考改革的主要趋向
    第三节 改进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关系的策略和构想
        一、改变影响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关系的外在条件
        二、继续深化中学语文教育改革
        三、语文高考改革的策略和构想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 中学语文教师问卷
附录2: 中学语文教师问卷
附录3: 高中学生问卷
附录4: 高中学生问卷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情况
后记

(8)上海市中考作文试题分析与初级中学写作教学策略新探(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近十年中考作文研究综述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方法
    1.4 毕业论文创新之处
2 上海市中考作文试题分析
    2.1 “大家”眼中历年的“中考作文试题”
    2.2 上海市中考作文命题特点分析
        2.2.1 直观分析上海市中考作文特点
        2.2.2 微观透视上海市中考作文特点
3 《上海市中考作文评分标准》与《上海市中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解读
    3.1 上海市中考作文评分“关键词”
        3.1.1 中心明确
        3.1.2 选材恰当
        3.1.3 真情实感
        3.1.4 要有想象力
        3.1.5 语言要有表现力
    3.2 《上海市中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解读
        3.2.1 语文定位与写作
        3.2.2 《上海市中小学语文课程标准》
        3.2.3 课程目标与写作教学理念
4 上海市初级中学生写作的不足及改进建议
    4.1 从现象到问题
        4.1.1 审题不清
        4.1.2 选材不当
        4.1.3 立意与构思不深刻
        4.1.4 情感不真实
        4.1.5 语言表现力不足
    4.2 从问题到建议
        4.2.1 写作基本技巧强化
        4.2.2 写作能力的培养
5 古今中外写作理论与上海市初级中学写作教学新探
    5.1 传承国之骄傲——古代中国写作理论
        5.1.1 为写作而准备——主体修养
        5.1.2 为成功而写作——写作技巧
        5.1.3 为完美而写作——修改
    5.2 山外的“圆”月亮——中华大陆外地区当AI写作作教学理论
        5.2.1 写作教学目标
        5.2.2 写作教学训练体系
    5.3 “姜还是老的辣”——中国近现代语文教育名家谈写作
        5.3.1 在阅读中写作
        5.3.2 在生活中写作
        5.3.3 以写日记促写作
        5.3.4 在修改中完善写作
    5.4 阳光下看花开——上海市初级中学写作教学策略新探
        5.4.1 教学理念
        5.4.2 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结束语
致谢

(9)2001年-2008年昆明市语文中考命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目的与价值
    二、研究现况
    三、研究内容
    四、研究方法
第一章 2001年—2008年昆明市语文中考试卷分析
    第一节 试卷形式与内容的稳中有变
        一、形式上的稳定与变化
        二、内容上的稳定与变化
第二章 昆明市语文中考命题的趋势
    第一节 命题的指导思想和内容均有利于学生发展
        一、命题的指导思想有利于学生发展
        二、考试内容的发展
第三章 2001年—2008年昆明市语文中考命题对语文教学的启示
    第一节 昆明市语文中考概况
    第二节 对语文教学工作的启示
        一、中考语文命题对教师的启示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10)2001-2006年乌兰察布市中考语文自主命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意义
    二、研究依据
    三、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第一章 新时期全国中考语文命题改革历程回顾与现状研究
    第一节 新课程背景下的全国中考语文命题改革历程回顾
        一、中考语文命题改革的背景
        二、中考语文改革的启动
        三、中考语文改革的里程碑
    第二节 新课程理念下的中考语文试卷现状分析
        一、试卷概况
        二、考查方式
        三、考试方式的多样化
第二章 2001—2006 年乌兰察布市中考语文自主命题现状分析
    第一节 乌兰察布市自主命题状况分析
        一、乌兰察布市中考自主命题的回顾
        二、乌兰察布市中考考试大纲相对粗疏、命题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
    第二节 2001-2006 年乌兰察布市中考语文自主命题试卷的优点
        一、依纲扣本
        二、平稳而简约
        三、微变和小新
    第三节 乌兰察布市中考试卷的缺漏与不足
        一、人文关怀的缺漏
        二、对综合性学习考察的缺漏
        三、汉字书写的缺漏
        四、口语交际的缺漏
        五、缺少地方特点
        六、创新不足,突破不够
        七、探究不足
        八、照搬其它地区的中考原题
第三章 对乌兰察布市语文中考命题的建议
    第一节 处理好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第二节 吃透课标、把握特点、用好工具、科学命题
        一、以课标为命题依据
        二、遵循中考命题原则
        三、正确把握中考语文命题的特点
        四、用好科学的命题工具
    第三节 对乌兰察布市语文中考试卷的编制问题的探讨
第四章 正确发挥中考的导向作用,促进语文教学的健康发展
    一、语文学习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二、日常语文学习和教学中的应对措施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中考语文试题选录(2005年)
    附录二: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中考语文试题选录(2006年)
    附录三:2006 年乌兰察布市中考语文试卷调查
致谢

四、2003年中考作文命题趋势与应对(论文参考文献)

  • [1]近十年遵义市中考现代文阅读试题研究及教学实践启示[D]. 刘静. 贵州师范大学, 2021(10)
  • [2]近十年重庆市中考作文命题研究(2011-2020)[D]. 陈春利.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2)
  • [3]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J]. 教育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 2020(06)
  • [4]近十年新疆中考语文命题研究[D]. 刘玲萍. 伊犁师范大学, 2020(12)
  • [5]三边联动:中国的教育理念及其运行研究[D]. 王玲. 南京大学, 2020(09)
  • [6]2001-2017年哈尔滨市中考语文试题研究[D]. 罗春田.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19(07)
  • [7]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之关系研究[D]. 黄真金. 厦门大学, 2017(05)
  • [8]上海市中考作文试题分析与初级中学写作教学策略新探[D]. 王华林. 上海师范大学, 2013(S2)
  • [9]2001年-2008年昆明市语文中考命题研究[D]. 王锐. 云南师范大学, 2009(S1)
  • [10]2001-2006年乌兰察布市中考语文自主命题研究[D]. 朱志东.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08(01)

标签:;  ;  ;  ;  ;  

2003年中考作文命题趋势及对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