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12区块严重非均质极复杂小断块储层数值模拟研究

胡12区块严重非均质极复杂小断块储层数值模拟研究

一、胡12块严重非均质极复杂小断块油藏数值模拟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倪俊[1](2020)在《JZ油区潜三段注水开发效果评价及潜力分析》文中提出JZ油区位于江汉盆地潜江凹陷,主要含油层位为古近系潜江组,属于中孔、中高渗透率储层,储层非均质性严重,含油层系多,截至2018年12月研究区综合含水率为85.72%,处于高含水开发阶段,出现了含水率上升加快、产油量下降加快等问题。本文以研究区潜三段为例进行注水开发效果评价及潜力分析,采用油藏工程方法从储量动用状况、地层能量保持水平、水驱状况、产量变化和采收率五个方面分析评价研究区潜三段注水开发效果,分析目前开发中存在的问题。截至2018年12月研究区潜三段采出程度已达到40.56%、水驱储量控制程度仅为34.6%、水驱储量动用程度为69%、地层压力保持在78.4%且呈下降趋势、综合含水率为88.55%、含水上升率为5%、存水率为负值、水驱指数为0.15、年产油量总递减率为10.44%,研究区潜三段储量动用程度低、地层能量保持水平低、注入水利用率低、注水开发效果差、产量递减快,需加强注水强度并结合研究区潜三段剩余油分布情况完善井网,提高水驱效果。根据研究区地质资料,使用Petrel地质建模软件建立了研究区潜三段三维地质模型,在此基础上使用CMG软件进行了历史拟合展开油藏数值模拟研究,研究表明:受地层构造、断层、储层非均质性和井网部署的影响研究区潜三段剩余油主要包括以下5类:构造高部位剩余油、非主流线井间带剩余油、注采井网不完善区域剩余油、断层遮挡区域剩余油以及油厚边缘区域剩余油。从纵向上看,主要分布在潜331、潜334、潜336、潜338、潜341、潜344六个小层中,可作为今后进一步措施改造挖潜剩余油的主要目标。以Z10Xie-7井组为例研究了非主流线井间带和注采井网不完善区域剩余油动用机理,通过补孔、油井转注、封堵等措施改变注入水流向,从而改变渗流场、扩大水驱波及体积提高动用程度。结合主力油层剩余油分布情况及井位分布情况,制定了研究区潜三段调整方案:新部署采油井2口,注水井3口,并采取了补孔、油井转注、封堵以及压裂等措施,预测开发十五年后,潜三段累积增油量25.05×104t,累积提高采出程度6.88%,较现有开发方案累计多产油12.43×104t,累计提高采出程度3.41%,且含水率大幅降低,研究区潜三段仍具有剩余油挖潜潜力。

靳世磊[2](2020)在《HH油田注气提高采收率可行性实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HH油田为典型的低孔特低渗致密砂岩油藏,平均孔隙度为10.8%,平均渗透率为0.4m D。注水开发过程中,整体表现为:注水压力高、吸水指数低、注水开发效果差。选择合适的开发方式成为提高HH油田采收率的重中之重。注气驱作为一种有效的提高采收率技术极具潜力和发展前景,已经在国内外油藏开发中得到广泛应用。本文以HH油田为研究对象,在安全可控的基础上,选取CO2和10%减氧空气为注入气,设计并开展了一系列注气提高采收率室内实验研究,主要包括:地层原油相态特征实验、注气膨胀实验、长细管实验、单管基质长岩心驱替实验和基质+裂缝双管并联长岩心驱替实验,系统的评价了不同注入压力、不同注入介质、不同驱替方式等对驱油效率的影响及注气的可行性,取得了以下的结论和认识:(1)地层原油相态特征实验表明:地层原油的饱和压力为6.5MPa,为低饱和压力、低粘度、低气油比、地饱压差大的普通轻质油,具有一定的体积膨胀能量,在开发初期可依靠自身能量开采。(2)注气膨胀实验表明:随着两种气体(CO2/减氧空气)注入量的增加,地层原油饱和压力均呈现快速上升的趋势,在地层温度(72℃)、压力(19MPa)条件下难以形成混相,属于典型的非混相驱特征;两种气体的注入均能够起到增溶膨胀的作用,CO2的增溶膨胀和降粘能力优于减氧空气。(3)长细管驱替实验表明:注入压力越大,气驱采收率也就越大,压力变化对CO2驱的影响较大,对减氧空气驱影响较小,并且在地层温度压力下CO2驱和减氧空气驱最终采出程度均小于90%,表现为非混相驱,与注气膨胀实验结果相符;当减氧空气中含氧量低于10%时,含氧量变化对原油采收率的影响不大。(4)单管基质长岩心驱替实验表明:气水交替驱油效率高于纯气驱和纯水驱驱油效率,CO2的驱油效率高于减氧空气驱油效率。(5)基质+裂缝并联双管长岩心驱替实验表明:在裂缝发育的非均质储层中,注水开发易沿裂缝突破,高含水采油期长,气水交替驱能有效的改善流度比,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裂缝储层非均质性的影响,从而更好的提高驱油效率;从基质岩心和裂缝岩心的采出程度对比可以看出,裂缝的存在严重阻碍了基质岩心中油的采出,裂缝储层的剩余挖潜机会不大,所以挖潜目标应放在基质储层或未波及区域。

宋洋[3](2020)在《芳M区块窄薄砂体井网优化调整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大庆油田北部芳M区块的开发过程中,随着开发时间延长,加密井含水上升加快,导致开发效果变差,且部分区域仍存在注采不完善等问题,需进一步开展井网优化调整研究。同时由于芳M区块存在大量窄薄砂体且分布不均匀,剩余油分布零散,不同断块间开发效果差异大以及开发年限较长,需要对芳M区块进行区带分类分析,开展精准的注采完善情况评价、窄薄砂体剩余油分布规律分析及治理对策研究。本文利用研究工区已有生产资料,结合储层构造、属性特点,进行多参数的分类,将芳M区块划分为15个不同类型区带;采用水驱面积系数法进行单砂体、单井注采完善情况评价;分析了五类动、静态指标,通过灰色关联方法,对各区带现井网适应性进行综合评价,总结不同类型区块初步调整措施。开展了典型区块窄薄砂体剩余油潜力研究,主要分为剩余油分布特征研究与动用状况评价两个部分,利用地震、测井解释和录井数据,建立三维精细构造模型,对比模型与地震剖面、测井解释和生产测试结果,修正模型静态参数,使其最大程度的贴近真实储层,定量描述每个砂层的空间展布形态及物性分布特征。按照整体开发趋势控制,单井局部调整的原则,实现生产动态全过程历史拟合。在此基础上实现分砂体、分沉积单元的剩余油定量描述,明确综合治理的潜力井层。在动用状况评价方面,开展水淹层综合解释、剩余油影响因素、吸水产液剖面以及压力分布的分析,并利用吸水产液剖面、地层压力等资料,结合数值模拟计算结果,分析各沉积单元采出程度和可采储量,综合评价各个沉积单元的油层动用状况。最后根据各区带井网适应性评价与剩余油潜力研究结果,进行窄薄砂体井网分类优化调整措施的研究,结合存在的主要问题、油层发育状况发现,部署加密井配合转注井对芳M区块窄薄砂体的开发效果最好,优选出最佳调整措施,并作出产能预测。

解金凤[4](2019)在《高邮凹陷瓦2断块阜三段地质特征与剩余油分布研究》文中认为对瓦2断块开展精细油藏描述研究,建立精细三维地质模型,在此基础上,开展水驱开发效果评价,并应用油藏数值模拟技术揭示剩余油分布规律。通过研究,主要取得以下成果:(1)针对处于中高含水阶段的断块油藏,开展精细地层划分与对比,重点进行小层的归位和小断层的识别。在精细地层对比的基础上,井震结合,重新认识瓦2断块内部小断层的分布延伸。开展储层特征和沉积微相研究,指出有利储层分布区域。针对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开展储层非均质性研究。以此为基础,建立瓦2断块精细三维地质模型。(2)从七大方面系统评价瓦2断块水驱开发效果,重点分析注水效果、水驱动用状况以及层系和井网的适应性。研究发现,平面上不同沉积微相注水效果存在明显差异,纵向上层间非均质性对注水效果影响较大。从储层物性、单砂体采出程度分析,层间矛盾突出,层系适应性不强。动用较好的有E1f31-10、E1f32。目前井网下水驱控制程度80.5%、水驱动用程度66.3%,井网适应性不强。(3)开展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剩余油分布类型四种,包括构造高部位、断层遮挡、井间滞留区和井控程度低形成的剩余油分布,其中以受沉积微相或注采井网而形成的井间滞留区剩余油为主。结合动静态资料,分析影响剩余油分布的因素,包括沉积微相、层间非均质、断层和开发方式。沉积微相是影响平面剩余油的主要因素,层间非均质性是影响纵向剩余油的主要因素。

西丹[5](2019)在《水驱砂岩油藏中后期改善开发效果的措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吐哈油田温西三区块是典型的低渗透砂岩油藏,注水开发多年后,含水率接近极限,面临进一步提高采收率的挑战。随着水驱的进行,储层物性发生变化,剩余油赋存位置及动用机理也发生变化。本论文针对该油藏水驱中后期开展研究,研究砂岩油藏剩余油的分布及动用方法。通过长岩心驱替实验对水驱油和气驱油的驱替效果进行比较,研究不同开发方式对采收率的影响。建立数值模型研究长岩心驱替剩余油分布情况,并改变不同的驱替压力梯度研究其对剩余油的影响。建立理想化的九点法井网模型,研究不同渗透率储层的剩余油宏观分布情况。最后对比分析不同改善水驱效果的措施,选出最佳措施。结果表明,实验对比水驱与气驱的采出程度,气驱效果优于水驱;层间渗透率非均质性和井网不同位置井的不同生产情况都导致了剩余油的不均匀分布。和水驱效果比较,气水交替驱提高驱油效率17.76%;氮气泡沫驱提高采收率10.38%,气水交替驱效果较好。

闵路[6](2018)在《江苏油田典型高含水砂岩油藏优势流场地质主控因素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江苏油田经过近40年的注水开发,目前已进入高含水阶段,注水效率逐年下降,因而有必要对油田注水作出调整,以提高注水效率。本论文针对江苏油田典型高含水砂岩油藏开展了油藏优势流场地质主控因素研究,通过对江苏油田高含水油藏的梳理,进行了油藏分类,在此基础上,针对不同油藏类型开展了流场主控因素研究。主要借助数模、物模等技术,从构造因素、储层因素和流体因素三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定量表征了初始流场,分析了优势流场及影响优势流场的主要地质因素。取得的主要认识如下:(1)经过对江苏油田高含水油藏的梳理,将高含水油藏分为四类,分别为:相对整装油藏、窄条状油藏、岩性油藏和极复杂断块油藏。(2)深入分析了构造因素中的构造样式、地层倾角、小断层等对油藏流场的影响。利用物模和数模分析发现,不同类型构造模式会形成不同的剩余油富集带,具有一定长度的小断层对流场的流动性具有明显的阻碍作用,地层倾角大小对采收率影响不大。(3)储层非均质性是研究油藏优势流场的重要控制因素,利用数模、物模等分析认为渗透率级差大于5时,剩余油出现明显的富集现象,而研究区部分油藏的渗透率级差甚至可以达到几百。(4)深入分析了原油性质、地层水性质以及含油饱和度对流场的影响。随着注水开发的不断深入,地层温度、油层压力均发生变化,原油粘度升高,水线指进严重,导致开发效果变差。(5)建立了初始流场的综合评价体系。结合研究区地质特征,优选储层非均质性、渗透率等因素作为初始流场的评价指标,利用模糊评判法建立了初始流场的综合评价体系。结果表明,初始流场越低,剩余油越富集。(6)研究认为适合江苏油田典型高含水油藏优势流场的识别方法主要有动态关联法与模糊综合评判法。分析认为储层非均质性是油藏优势流场的最主要影响因素;构造因素中的小断层以及流体因素中的原油粘度是优势流场形成的重要因素。此外,优势流场还具有“马太效应”。

阿娜尔[7](2017)在《深海断块油藏开发方案设计 ——以A油田为例》文中提出随着当今世界经济快速发展,我们对于能源的需求逐渐扩大,针对深海断块油藏的开发也提上日程。但是,由于海上油田自身的特殊性,国内又缺乏深海油田开发相关经验,深海油气田的开发面临巨大挑战。本文以国外A油田一个中孔中渗砂岩中轻质低粘深海断块油气田为例进行深海小断块油藏开发方案设计,经过研究得出四项成果:(1)设计了一套适合深海小断块油田的开发设计方案;(2)准确研究了A油藏的各方面特征,其中包括其储层物性、流体性质、孔隙结构、层位分布、构造特征、和压力系统等,经过这些研究对类似深海小断块油藏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3)建立了包含地质构造、断层特征、及储层物性的三维地质模型,并得出了适合类似A油藏的深海小断块油藏的地质建模方法;(4)针对A油藏提出了三套开发方案,经过对比分析得出了最优开发方案,其中推荐全区新布5口水平,并将部分探井改造为生产井。通过总结国际深海断块油藏开发的经验,并结合中国海上油田开发特点,形成了一整套深海小断块油藏的开发技术,对海上油田的开发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赵明华[8](2010)在《河流相正韵律厚油层开发方式研究 ——以岔河集油田岔12断块为例》文中提出河流相储层是我国东部比较有代表性的一类储层类型,砂体分布零散,平面上连通性差,特别是河流相正韵律厚油层平面、纵向的严重非均质,导致剩余油分布零散,挖潜难度大;同时厚油层中层内夹层在注采井组范围内的分布状况对油水运动和开发效果起着很大的影响。论文以河流相沉积中的主要储层类型河道砂体为研究对象,在正韵律厚油层储层地质特征研究的基础上,以油藏数值模拟技术为手段,对河道砂体正韵律厚油层的开发方式进行分析研究。论文研究工作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地质特征分析:通过对河道砂体正韵律厚油层储层非均质性及层内夹层的分析研究,依据夹层在纵向上的分布情况将厚油层分为四种类型,即油层中无夹层存在、夹层位于油层上部、夹层位于油层中部、夹层位于油层下部。2、开发模式研究:针对四种不同的厚油层地质模式,运用油藏数值模拟的方法,分别按油井钻遇夹层和水井钻遇夹层两种情况,按油、水井分别射开上部、中部、下部设计不同的开发模式开展射孔部位研究,在射孔部位研究的基础上分别设油、水井的射开厚度占储层厚度的比例为25%、33%、50%、66%、75%、100%设计了不同的组合开展射孔厚度研究,得出不同厚油层地质模式下的最佳开发模式。3、注水方向研究:运用油藏数值模拟的方法按注水方向与河道方向的夹角不同设计不同的方案对其注水方向进行研究。4、布井方式、注水时机及注采比研究:针对岔河集油田岔12断块储层的具体地质特点,运用油藏数值模拟的方法对该断块开展研究,在最佳布井方式的基础上对其注水时机及注采比进行分析。5、开发效果分析:将研究成果运用于岔12断块,将数模结果与目前开发方式下的开发效果进行对比分析。论文对河道砂体正韵律厚油层的开发方式进行了系统分析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应用前景,而且为今后科学合理地开发河道砂体正韵律厚油层,提高采收率提供了可借鉴的技术方法和研究思路。

王全[9](2015)在《断块油藏水驱波及系数主控因素分析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水驱波及系数是注水开发油田提高采收率的重要参数,目前水驱波及系数的确定方法大多针对于整装油藏,而断块油藏由于其复杂的地质特征如断层多、断块小、驱动类型多、注采井网难以完善,使得其开发动态特征与整装油藏不同,其主控因素也有差异,因此利用常规方法计算出的波及系数偏差较大。大量研究表明油藏倾角、含油条带宽度、油层厚度、渗透率、渗透率级差、井网密度、粘度比、注水体积等因素对油藏的水驱波及系数影响较大,但大多研究专注于对断块油藏的单一影响因素的分析,而未综合分析各种因素的相对影响程度,没有明确主控因素。因此本文基于以上问题,以东辛油田辛109断块为概念模型,建立了断块油藏地质建模。根据数值模拟方法计算水驱波及系数,根据波及系数与含水率的关系,得到反韵律油藏水驱波及系数比相同地质条件下的正韵律油藏大。利用正交分析对波及系数的主控因素进行分组,再根据多元回归方法,分析影响断块油藏水驱波及系数的主控因素,得到新的规律公式,并进行单因素的敏感性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对于正韵律断块油藏,影响波及系数的主控因素依次为油水粘度比、渗透率级差、含油条带宽度、渗透率及注水体积。而对于反韵律断块油藏,影响波及系数的主控因素依次为粘度比、渗透率、渗透率级差、含油条带宽度、注采井距/含油条带宽度、注水体积、倾角及油层厚度。再分别针对影响程度较大的粘度比、渗透率、渗透率级差、注水体积进行敏感性分析,对影响程度进行判定,并总结各主控因素对波及系数的影响规律。最后以东辛永12区块为例进行应用研究,针对不同开发阶段的不同开发策略分别求得当前开发方式上的最终水驱波及系数,绘制了可采储量的采出程度随含水率的变化曲线,并以实际采出程度与含水率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当前开发状态下的采收率,提出了该区块改善开发效果的实施建议,并预测了调整措施的开发效果。

王秀伟[10](2015)在《华北油田复杂断块油藏高含水期改善水驱技术研究与应用》文中指出华北油田受区域构造和沉积环境的影响,开发砂岩油藏以复杂断块为主,构造破碎复杂,埋藏深,物性差,非均质性强,而且大多数已进入高含水期,有效开发难度大。因此,针对这类油藏的地质及开发特征,分析剩余油分布规律,优化注采井网,对控制含水上升率,提高水驱波及范围,从而提高油藏水驱采收率具有重要意义。根据华北复杂断块油藏的地质特点与开发规律,借鉴国内外同类型油藏改善水驱技术经验,充分应用新的监测技术和丰富的开发动态资料,分析了典型区块剩余油分布规律,对剩余油进行了量化研究。在此基础上,通过开展室内试验,进行影响水驱采收率影响因素分析。开展了层系、井网、注采关系等开发技术政策优化研究,并制定了适合华北油田复杂断块油藏的技术政策优化流程。综合分析试验区目前开采特征及开发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的分步实施,筛选出了适合华北油田复杂断块油藏的配套挖潜技术。选择典型区块进行实例应用,共在51个区块实施了整体调整,优化了井网,优化了注采关系。实施后,28个区块日产油量增加,40个区块综合递减减缓,35个区块实现了含水上升减缓,所有实施区块开发效果均得到改善。本论文研究成果对改善高含水期复杂断块油藏开发效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胡12块严重非均质极复杂小断块油藏数值模拟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胡12块严重非均质极复杂小断块油藏数值模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JZ油区潜三段注水开发效果评价及潜力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注水开发效果评价
        1.2.2 剩余油分布研究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 创新点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
    2.1 地质特征
        2.1.1 地层特征
        2.1.2 沉积特征
        2.1.3 储层特征
    2.2 油藏特征
        2.2.1 流体性质
        2.2.2 温度和压力
    2.3 开发现状
    2.4 小结
第三章 油藏三维地质建模
    3.1 地质建模方法及数据准备
        3.1.1 建模方法
        3.1.2 数据准备
    3.2 构造模型
        3.2.1 断层模型
        3.2.2 层面模型
        3.2.3 纵向网格单元的细化
    3.3 岩相模型
    3.4 属性模型
    3.5 储量计算
    3.6 模型粗化
    3.7 小结
第四章 注水开发效果评价
    4.1 储量动用状况
        4.1.1 水驱储量控制程度
        4.1.2 水驱储量动用程度
    4.2 地层能量保持水平
    4.3 水驱状况
        4.3.1 含水率及含水上升率
        4.3.2 存水率
        4.3.3 水驱指数
    4.4 产量变化
    4.5 采收率
    4.6 小结
第五章 剩余油分布规律及潜力研究
    5.1 油藏数值模拟
        5.1.1 模型建立
        5.1.2 模拟参数准备
    5.2 历史拟合
        5.2.1 历史拟合方法
        5.2.2 拟合结果
    5.3 剩余油分布规律和主控因素
        5.3.1 平面剩余油分布特征
        5.3.2 纵向剩余油分布特征
        5.3.3 剩余油分布主控因素
    5.4 潜力分析
        5.4.1 剩余油动用机理
        5.4.2 开发调整对策
    5.5 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及获得的学术成果

(2)HH油田注气提高采收率可行性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CO_2/减氧空气驱油机理
    1.3 CO_2/减氧空气驱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第2章 HH油田地质特征及开发现状
    2.1 HH油田的地质特征
    2.2 HH油田的开发现状
    2.3 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3章 HH油田地层流体及注气相态特征实验研究
    3.1 地层流体相态特征实验研究
    3.2 地层流体注气膨胀实验研究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HH油田长细管驱替实验研究
    4.1 实验目的
    4.2 实验设备及流程
    4.3 实验方案及样品
    4.4 实验步骤
    4.5 实验结果及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HH油田单管基质长岩心驱替实验研究
    5.1 实验目的
    5.2 实验设备及流程
    5.3 实验方案及样品
    5.4 实验步骤
    5.5 实验结果及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HH油田基质+裂缝并联双管长岩心驱替实验研究
    6.1 实验目的
    6.2 实验设备及流程
    6.3 实验方案及样品
    6.4 实验步骤
    6.5 实验结果及分析
    6.6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3)芳M区块窄薄砂体井网优化调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砂岩油藏水驱开发效果评价
        1.2.2 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
        1.2.3 砂岩油藏井网优化调整研究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第二章 区带分类及评价
    2.1 地质概况
        2.1.1 构造概况
        2.1.2 储层概况
        2.1.3 流体性质
    2.2 区带分类
    2.3 注采完善情况评价
        2.3.1 单砂体注采完善情况
        2.3.2 单井注采完善情况
    2.4 多因素综合评价
        2.4.1 采出程度
        2.4.2 水驱控制程度
        2.4.3 含水上升率
        2.4.4 综合递减率
        2.4.5 能量保持水平
        2.4.6 灰色关联综合评价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窄薄砂体剩余油潜力研究
    3.1 典型区块建模
        3.1.1 模拟区块选择
        3.1.2 平面网格划分
        3.1.3 模型建立
        3.1.4 数值模拟数据准备
    3.2 历史拟合
    3.3 窄薄砂体剩余油分布
        3.3.1 平面剩余油
        3.3.2 层间剩余油
        3.3.3 分砂体剩余油
    3.4 动用状况研究
        3.4.1 水淹层综合解释
        3.4.2 剩余油影响因素
        3.4.3 吸水产液剖面分析
        3.4.4 压力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调整潜力及治理对策研究
    4.1 窄薄砂体调整原则
        4.1.1 加密井筛选原则
        4.1.2 措施井筛选原则
        4.1.3 最优井网筛选
    4.2 窄薄砂体加密井位部署
        4.2.1 初步加密井位部署
        4.2.2 加密井位二次筛选
    4.3 窄薄砂体措施井优选
    4.4 产能预测
    4.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发表文章及研究成果目录
致谢

(4)高邮凹陷瓦2断块阜三段地质特征与剩余油分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研究区概况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精细油藏描述研究
        1.3.2 三维地质建模研究
        1.3.3 水驱开发效果评价
        1.3.4 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5 完成的主要工作
    1.6 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
第二章 精细油藏描述
    2.1 精细砂层对比
        2.1.1 对比方法
        2.1.2 标准(志)层的选取
        2.1.3 标准井的建立
        2.1.4 筛选典型对比剖面
    2.2 精细构造研究
        2.2.1 区域构造
        2.2.2 精细构造研究的方法
        2.2.3 精细构造研究成果
    2.3 储层特征研究
        2.3.1 沉积微相
        2.3.2 储层特征研究
        2.3.3 储层非均质性研究
    2.4 小结
第三章 精细三维地质建模
    3.1 数据准备
    3.2 精细构造建模
    3.3 储层属性建模
    3.4 模型检验
    3.5 小结
第四章 开发效果评价
    4.1 注水效果评价
        4.1.1 不同沉积微相注水效果存在明显差异
        4.1.2 瓦2北块注水效果评价
        4.1.3 瓦2-12块注水效果评价
    4.2 水驱特征曲线分析
    4.3 含水与采出程度关系评价
    4.4 水驱动用程度评价
    4.5 注入水利用率变化规律评价
        4.5.1 存水率变化规律
        4.5.2 注入水水驱指数变化规律
    4.6 储量动用状况评价
    4.7 地层能量状况评价
    4.8 开发层系适应性评价
    4.9 开发井网适应性评价
    4.10 措施效果评价
        4.10.1 采油井措施效果评价
        4.10.2 注水井措施效果评价
    4.11 采收率评价
        4.11.1 万吉业驱替系列
        4.11.2 水驱曲线法
        4.11.3 指数递减法
    4.12 小结
第五章 剩余油分布研究
    5.1 油藏数值模拟原理
    5.2 储量拟合
    5.3 历史拟合
    5.4 剩余油分布规律
    5.5 剩余油分布的控制因素
    5.6 小结
    5.7 应用效果与前景
结论与认识
参考文献
攻读工程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5)水驱砂岩油藏中后期改善开发效果的措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剩余油分布研究现状
        1.2.2 改善开发效果措施分析现状
    1.3 研究目标、研究内容、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3.3 拟解决的关键性问题
    1.4 技术路线
第2章 油藏概况
    2.1 地质概况
    2.2 储层物性特征
    2.3 油藏特征
    2.4 开发历程及现状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长期水驱后剩余油分布研究
    3.1 水驱油及气驱油实验
        3.1.1 实验设备
        3.1.2 实验准备
        3.1.3 实验步骤
        3.1.4 实验结果
    3.2 长岩心驱替数值模拟研究
        3.2.1 模型建立
        3.2.2 模型结果及分析
    3.3 剩余油分布数值模拟研究
        3.3.1 模型建立
        3.3.2 模型结果及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改善水驱效果的方法研究
    4.1 水动力学调整
    4.2 气驱
    4.3 泡沫驱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6)江苏油田典型高含水砂岩油藏优势流场地质主控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油藏流场现状
        1.2.2 流场评价方法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完成工作量与主要成果认识
        1.4.1 完成工作量
        1.4.2 主要成果认识
第二章 高含水油藏分类评价及地质特征分析
    2.1 高含水油藏的分类及开发效果
        2.1.1 井网状况
        2.1.2 能量的保持状况
        2.1.3 不同类型油藏水驱控制与动用状况
        2.1.4 不同类型油藏采收率与采出程度
    2.2 相对整装油藏地质特征
    2.3 窄条状油藏地质特征
    2.4 岩性油藏地质特征
    2.5 极复杂小断块油藏地质特征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构造因素对油藏流场的影响研究
    3.1 构造样式
    3.2 小断层发育程度
    3.3 地层倾角
    3.4 含油带宽度
    3.5 构造因素对不同类型油藏流场的影响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储层因素对油藏流场的影响研究
    4.1 储层宏观非均质性对流场的影响研究
        4.1.1 平面非均质性
        4.1.2 纵向非均质性
    4.2 储层微观非均质性对流场的影响研究
        4.2.1 孔喉发育特征
        4.2.2 粘土矿物特征
        4.2.3 储层微观非均质性对流场的影响
    4.3 储层因素对不同类型油藏流场的影响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流体因素对油藏流场的影响研究
    5.1 原油性质对流场的影响研究
        5.1.1 原油粘度特征及对流场的影响
        5.1.2 原油密度对流场的影响
    5.2 地层水对流场的影响研究
        5.2.1 注入水对原油性质的影响
        5.2.2 温度与细菌对原油性质的影响
    5.3 含油饱和度对流场的影响研究
    5.4 流体因素对不同类型油藏流场的影响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油藏初始流场定量表征
    6.1 模糊综合评判方法与层次分析法
    6.2 初始流场评价方法
        6.2.1 评价指标的选取
        6.2.2 权重确定
        6.2.3 初始流场强度指数(R)计算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优势流场识别及主控地质因素分析
    7.1 动态关联法
    7.2 模糊综合评判法
    7.3 优势流场地质主控因素分析
        7.3.1 储层非均质性是油藏优势流场的最主要影响因素
        7.3.2 主控断层对封闭小断块油藏优势流场的影响
        7.3.3 小断层对半封闭、不封闭油藏优势流场的影响
        7.3.4 油藏优势流场影响因素的“马太效应”
    7.4 本章小结
结论与认识
参考文献
致谢

(7)深海断块油藏开发方案设计 ——以A油田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海上油田开发方式总结
        1.2.2 凝析气藏开发实例分析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第2章 油藏概况及油藏地质特征
    2.1 区域地质概况
    2.2 勘探评价
    2.3 构造特征
        2.3.1 构造
        2.3.2 砂体展布特征
    2.4 储层特征
        2.4.1 物性特征
        2.4.2 储层非均质性分析
    2.5 油藏特征
        2.5.1 储层流体分布
        2.5.2 储层温度压力系统
        2.5.3 天然能量分析
    2.6 地质储量计算
        2.6.1 储量计算单元划分
        2.6.2 储量计算
        2.6.3 地质储量计算成果表
    2.7 储量分布及品质评价
        2.7.1 储量丰度评价
        2.7.2 动用建议
        2.7.3 不确定性分析
    2.8 本章小结
第3章 油藏地质建模研究
    3.1 基础数据的准备
    3.2 建模工作流程
        3.2.1 断层模型
        3.2.2 三维网格化
    3.3 小层构造模型建模
    3.4 储层构造建模
        3.4.1 层细分模型
        3.4.2 构造建模成果
    3.5 属性模型
    3.6 结果评价
        3.6.1 地质建模合理性检验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油藏工程方法论证
    4.1 开发原则
    4.2 开发方式及采油方式
        4.2.1 开发方式
        4.2.2 采油方式
        4.2.3 开发层系
    4.3 采收率预测
        4.3.1 经验公式法
        4.3.2 类比法
        4.3.3 数值模拟法
    4.4 井型井网
        4.4.1 井型优选
        4.4.2 水平段方位优选
        4.4.3 油藏生产潜力评价
        4.4.4 合理井网井距优化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开发参数优选及开发方案设计
    5.1 开发参数优选
        5.1.1 数值模型建立
        5.1.2 直井与水平井井型选择
        5.1.3 水平井长度优化
        5.1.4 合理井排距研究
        5.1.5 井网样式
        5.1.6 丛式井
        5.1.7 合理井底流压的选择
        5.1.8 采油速度优化
    5.2 开发方案设计及开发指标预测
        5.2.1 开发原则的制定
        5.2.2 风险方案
        5.2.3 基础方案
        5.2.4 保守方案
    5.3 推荐实施方案及指标预测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
参考 文献
致谢

(8)河流相正韵律厚油层开发方式研究 ——以岔河集油田岔12断块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目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厚油层地质特征研究
        1.2.2 厚油层剩余油富集规律研究
        1.2.3 厚油层剩余油挖潜措施研究
        1.2.4 厚油层开发方式研究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3.3 研究技术路线
    1.4 论文创新点
第2章 岔12断块地质特征
    2.1 构造特征
    2.2 地层特征
    2.3 沉积特征
        2.3.1 微相划分方法
        2.3.2 微相划分结果
        2.3.3 六种微相基本特征
        2.3.4 沉积垂向组合模式
    2.4 储层特征
        2.4.1 砂体分布特征
        2.4.2 储层的非均质性
        2.4.3 储层夹层研究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河道砂体正韵律厚油层开发模式研究
    3.1 河道砂体正韵律厚油层地质模式简化处理研究
    3.2 河道砂体正韵律厚油层开发模式研究
        3.2.1 基本地质模型的建立
        3.2.2 射孔部位研究
        3.2.3 射孔厚度研究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河道砂体正韵律厚油层开发井网研究
    4.1 注水方向研究
        4.1.1 水驱方向对开发效果的影响
        4.1.2 注水方向研究
    4.2 布井方式研究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河道砂体正韵律厚油层注水方式研究
    5.1 注水时机研究
    5.2 注采比研究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矿场应用
    6.1 研究区基本情况
    6.2 油藏工程方案对比
        6.2.1 目前油藏工程开发方案
        6.2.2 优化油藏工程开发方案
        6.2.3 开发指标预测和分析
    6.3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认识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研究成果

(9)断块油藏水驱波及系数主控因素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提出背景及其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断块油藏研究现状
        1.2.2 波及系数的影响因素研究现状
        1.2.3 波及系数计算方法研究现状
        1.2.4 矿场实践对断块油藏水驱波及系数的认识
    1.3 存在问题及改进
    1.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断块油藏模型设计
    2.1 典型中高渗透断块油藏概念模型设计
        2.1.1 地质模型设计研究
        2.1.2 动态模型设计研究
    2.2 典型中高渗透断块油藏模型开发方式设计
        2.2.1 井网形式
        2.2.2 注水方式
    2.3 断块油藏水驱波及规律
    2.4 小结
第三章 断块油藏水驱波及系数正交化模型设计
    3.1 断块油藏正交建模
        3.1.1 正交试验原理
        3.1.2 正交试验设计方法
    3.2 弧形开启型断块油藏正交建模
    3.3 断块油藏波及系数数值模拟
        3.3.1 统计最终水驱波及系数
        3.3.2 不同含水阶段水驱波及系数的动态变化
    3.4 小结
第四章 断块油藏水驱波及系数的主控因素
    4.1 多元回归主因素分析方法
    4.2 多元回归方法
        4.2.1 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的数学模型
        4.2.2 回归系数的最小二乘估计
        4.2.3 回归方程及回归系数的显着性检验
        4.2.4 多元非线性回归方法
    4.3 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的数学模型设计
    4.4 小结
第五章 水驱波及系数影响因素敏感性分析
    5.1 地质因素
        5.1.1 渗透率
        5.1.2 渗透率级差
        5.1.3 油藏韵律性
    5.2 生产参数
        5.2.1 油水粘度比
        5.2.2 注采井距/含油条带宽度
        5.2.3 注水体积
    5.3 小结
第六章 水驱波及规律在东辛油田的应用
    6.1 断块油藏水驱波及系数应用方法
        6.1.1 水驱波及规律分析
        6.1.2 预测最终水驱波及系数
        6.1.3 不同含水开发阶段的效果评价
    6.2 水驱波及系数规律公式结合断块油藏的实例应用
        6.2.1 东辛永12块沙二 323 小层基本地质和开发状况
        6.2.2 永12块沙二 323 小层开发效果评价
    6.3 预测最终水驱波及系数案例
    6.4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10)华北油田复杂断块油藏高含水期改善水驱技术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主要研究成果
第二章 复杂断块油藏开发概况
    2.1 总体开发概况
    2.2 水驱开发特征
    2.3 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三章 改善水驱技术研究
    3.1 剩余油量化研究
    3.2 开发技术政策优化
        3.2.1 水驱采收率影响因素分析
        3.2.2 开发技术政策优化
    3.3 配套挖潜措施
        3.3.1 注采优化
        3.3.2 可动凝胶调驱
第四章 应用情况及实施效果
    4.1 应用情况
    4.2 实施效果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四、胡12块严重非均质极复杂小断块油藏数值模拟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JZ油区潜三段注水开发效果评价及潜力分析[D]. 倪俊. 西安石油大学, 2020(11)
  • [2]HH油田注气提高采收率可行性实验研究[D]. 靳世磊. 长江大学, 2020(02)
  • [3]芳M区块窄薄砂体井网优化调整研究[D]. 宋洋. 东北石油大学, 2020(03)
  • [4]高邮凹陷瓦2断块阜三段地质特征与剩余油分布研究[D]. 解金凤.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9(09)
  • [5]水驱砂岩油藏中后期改善开发效果的措施研究[D]. 西丹.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019(02)
  • [6]江苏油田典型高含水砂岩油藏优势流场地质主控因素研究[D]. 闵路.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8(09)
  • [7]深海断块油藏开发方案设计 ——以A油田为例[D]. 阿娜尔.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017(02)
  • [8]河流相正韵律厚油层开发方式研究 ——以岔河集油田岔12断块为例[D]. 赵明华.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0(08)
  • [9]断块油藏水驱波及系数主控因素分析研究[D]. 王全.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5(04)
  • [10]华北油田复杂断块油藏高含水期改善水驱技术研究与应用[D]. 王秀伟.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5(07)

标签:;  ;  ;  ;  ;  

胡12区块严重非均质极复杂小断块储层数值模拟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