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科目的最优理论与确证

汉语科目的最优理论与确证

一、优选论与汉语主语的确认(论文文献综述)

阮氏兰(NGUYEN THI LAN)[1](2021)在《越南高校汉语教学的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汉语教学在我们越南国家已有着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且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汉语教学需求和教学形态也不同。但不管是方法手段上,或是策略上存在差异,最终的目标仍是不断完善,不断发展越南的汉语教学事业,实现汉语教学过程效果的优化。然而,一位教师如何能实现汉语教学优化之目标?应从哪方面入手?据现代教学思想,从教学优化的角度来看,想达成教学优化之目标,必须要从教学优化设计做起,要清楚教学准备实施之前的依据,和所遵循相关过程等,来解决教学中的一系列问题。“优化”该词在教学中一般都指的是创设相关条件对教学过程进行优化来提高当前教学效率。提到“优化”这一说法,学术界研究者都以苏联着名的教育学家——尤·克·巴班斯基所提“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作为优化方案的根据。这一理论体系对世界学术界来讲,它并不陌生,该理论在很久以前,大约是在20世纪70年代初,由苏联学者巴班斯基教授所提出来的一种全新教学学术理论体系。该理论主要运用在教学的理论研究之中,以现代教学系统理论的相关原则和方法,对教学理论体系进行综合性的研究和求索。同时,该理论也获得学术界的共同观点,可以解决汉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减少学生的负担,解决教学效率偏低问题,使课堂教学质量达到最好的效果。目前,通过文献检索方法和实际调查,笔者发现越南汉语教学也存在着许多缺陷,面临着瓶颈问题,处于“无顶层设计缺支撑”状态,并与这方面的相关理论研究也不完善,急需现有一套标准、统一的汉语教学优化设计流程方案,帮助每一位越南汉语教师,在不同的教学环境条件和教学任务下,能够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地协调修改,完成即定的教学任务,让教学的效率得到有效的提高。由此,笔者也是怀着笃行致远的目标,为改善越南高校汉语课堂教学的质量,而进行撰写本研究。在本研究中,笔者使用的资料主要来源于网络、专业数据库、图书文献检索、调查问卷、非参与性课堂观察、综合数据的整理等工作手段。理论方面上,以二语习得理论、交际学理论、巴班斯基“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汉语教学理论作为本研究的指导理论,其中,借鉴巴班斯基教授的“教学过程最优化”的理论体系、汉语教学的理论(包括汉语教学设计理论)作为核心理论依据。本研究的研究思路具体如下:第一章是从越南高校汉语教学的发展历程,去了解在过去中至今的越南汉语教学形态和状况,确认其中的优势和需要改进的方面。第二章是对越南高校汉语教学情况进行实际调查,共调查了越南河内商业技术大学和越南河内首都大学两所学校的汉语教学情况。调查内容主要包含学校现行汉语教师使用的教材来源、教学的目标、教学所用内容、教学的方法、教学课件、课堂活动组织等方面,以及汉语学生的学习效果,学生对汉语课堂教学内容的满意程度等,来了解越南高校汉语教学实施情况。第三章是根据目前越南高校汉语教学的实际情况和现有的条件,经过分析原因,针对学校现存的问题试图为越南高校归纳制定,提供一套标准的、规范的汉语教学优化设计方案。第四章是通过优化设计的应用实施研究,来验证笔者的观点,为确认笔者在探索解决方法过程中,更有明确的方向和清晰的思路。第五章是笔者为促进实施越南高校汉语教学优化的方案提供的保障性建议。笔者是一位来自越南的汉语学习者,《越南高校汉语教学的优化研究》是笔者关注已久的课题,这一课题来源于笔者的汉语学习实践、教学实践和自身经历。在进行本研究的过程中,笔者发现以教学优化设计方案作为目标设计,明显有助提高越南教师对于汉语的教学效率,以及学生的习得效果,并且通过实际案例验证了笔者的观点,证明这一套具有系统性和科学性的教学优化设计方案可以帮助教师们有效地展开教学工作,顺利完成课堂教学任务,并改善课堂教学质量。笔者衷心希望本研究能为越南的高校之中的汉语言教学优化研究方面的实施提出启示。在实践意义上,可应对越南高校汉语教学低效的问题。在理论意义上,可弥补越南高校教学优化设计研究方面的不足,为越南汉语教师给予理论性的帮助。同时,能够为当下对外汉语教学工作者提供有一定价值性的参考依据。为推动和深化中国、越南两国之间的关系稳定的发展,和经济的繁荣起到积极的贡献。

宁湘铭[2](2021)在《认知视阈下的篇章零形回指研究 ——以近十年政府工作报告为例》文中指出零形回指是回指研究中的热门领域,在零形回指研究中,前人研究多集中于封闭语料库分析以及理论分析中,缺乏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本文以零形回指作为语料的理论研究点,在认知视角下,以近十年(2010-2020)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为语料进行分析,采用理论研究与语料库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探讨零形回指在其中的特点及出现的规律、并借助西方语言理论的框架,从可及性理论、向心理论与参照点理论的角度出发,分析理论在语料库中的应用,以及挖掘其内部隐含的深层因素。最后从认知的角度对零形回指现象进行分析,并提出自己的思考和见解。第一章将对零形回指的定义及分类进行介绍,并对政府工作报告中出现的零形回指现象进行统计以及探讨其分布特点。第二章将从零形上指、零形下指、跨句段零形回指三大方面对语料进行分类,分析每一类中零形回指的特点,为后续章节理论联系实际做铺垫。第三章至第五章将分别从可及性理论、向心理论、参照点理论出发,分析该理论在零形回指中的应用,以及零形回指的产生条件。第六章将基于前文理论基础,从复句角度分析政府工作报告复句中零形回指认知的结构因素,并在整体视角下探讨零形回指的生成机制以及先行语的核查机制。研究发现,可及性理论与参照点理论,对于零形回指具备强大解释力,而向心理论虽能对其进行解释,却存在一定局限。文章最后对于零形回指的生成机制与先行语的筛查机制进行分析,并试图从认知层面对零形回指的产生进行分析。尽管本文从多个层面对零形回指的认知机制进行了剖析。但文章对于汉语零形回指的认知机制研究不够充分,在与语料库结合时,由于篇幅有限以及文章重点的偏离,并没有将出现的零形回指形式进行详尽分类,且对于理论的研究仍不够透彻,从这方面来讲,仍具有较大研究空间。

蒋秀娟[3](2021)在《中高级日本汉语学习者零形回指习得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前的零形回指习得研究多基于语料进行偏误分析,主要从学习者的零形回指使用角度进行分析,而较少从理解的角度进行考查。对零形回指的理解是正确使用零形回指的基础,为了了解影响日本学习者对零形回指理解水平的因素,以及零形回指的掌握水平是否与学习者的阅读水平相关,本文在前人关于零形回指的研究基础上,用问卷调查的方法探究学习者零形回指习得的情况。本文设计问卷,对通过HSK5级的中高级日本汉语学习者的零形回指习得情况进行问卷调查。问卷主体分为两大类题型。第一类为零形回指理解题,考查先行语在不同可及性下学习者的理解水平。第二类题为阅读理解测试题,考查学习者零形回指理解水平与阅读理解总体水平是否有关联。然后对答题情况进行统计与分析。我们发现,零形回指本身的复杂性会影响学习者的理解水平。对汉语语篇回指的使用情况与日语语篇回指的特点进行对比后发现,学习者的一语会带来正负迁移的影响。此外,教材与教学也会带来一定影响。最后以学生汉语零形回指的理解情况为出发点,从教材编写、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三方面给出相关教学建议,以及给出相应的练习设计。

李林泽[4](2021)在《现代汉语语义异指的句法语义特征及认知理据》文中研究表明典型的语义异指现象有述补类语义异指和修饰类语义异指两种。以往研究针对该现象提出的“移位说”“形义错配说”“语法隐喻说”等假设没能揭示此类语言现象的本质,没有对此类现象的句法语义特征进行系统性描写,也无法探明此类现象产生的认知理据。认知语言学具有解决以上问题的潜能。本文在对语义异指现象进行明确界定的基础上,从认知语言学的理论视角,重点关注以下三个问题:1.语义异指具有哪些典型的句法特征?2.语义异指具有哪些典型的语义特征?3.语义异指现象产生的认知理据是什么?研究的主要发现如下:第一、语义异指现象体现了语言象似性这一根本性的句法语义特征。表层句法结构的底层是概念结构,意义就是概念化。意义是无限的,而句法结构是有限的。言者用有限的句法结构表达无限的意义,同时还要兼顾信息传递的有效性和经济性,势必造成对现有句法结构的主观操作。虽然述补类语义异指和修饰类语义异指各有独特的句法特征,但总的来说,语义异指结构在异指成分的形态特征、数量限定语、句型分布以及句子的体等方面都受到相对于语义正指结构来说更为严格的限制。第二、修饰类语义异指和述补类语义异指具有迥异的语义特征,但仍能找到一些共性。语义指向是异指现象语义特征研究的重点内容。从还原观的角度来看,两类语义异指中异指成分的论元结构并不因进入这些结构(或构式)而有所改变,其配价要求和词汇选择限制保持不变。从整体观的角度看,异指相关的结构(特别是动结式)的整体论元结构和语义指向特征都与异指成分的论元结构密切相关。另外,异指结构具有较高的信息密度,是概念化者有意的句法安排,体现了较高的主观性。第三、语义异指的产生具有明显的认知理据。从根本上讲,语义异指是语言使用者基于认知识解结果而对习以为常的语义正指结构的图形-背景关系的逆转,是认知主体不同识解方式在句法形式上表现。修饰类语义异指是言者对同一情景的不同方面进行突显、静态到动态心理扫描方式的转换等认知识解操作的结果。异指成分以及中心成分存在于同一个注意窗口,两个成分作为输入项而形成新的整合空间,从而产生了迥异于组成构件的语义特征。此类语义异指是言者有意识的句法操作,具有强烈的语用动机。通过对语言符号单位的操作,将性状焦点化,更好承载主观情感、体现表达意图,完成话语构建。述补类语义异指逆转了述语和补语的图形背景关系,补语成为图形并构建主要事件,可以独立或共同支配论元。本研究再次证明了认知语言学提出的不同句子结构即代表不同意象的观点。所谓的句型变换根本不存在,“移位说”赖以存在的“源句式”也仅是一种没有根据的假设。第四、语义异指现象是一种普遍的语言现象,其内部并不匀质。述补类语义异指和修饰类语义异指具有迥异的句法语义特征、语用效果、语言理据等,但在认知理据方面具有统一性。本研究明确界定了语义异指现象的研究范围及其认知、心理学基础,构建了对该现象进行描写-解释的基本框架。对典型的述补类语义异指和修饰类语义异指的句法语义特征和产生理据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探讨,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认知语言学的研究范围,并将现代汉语语义指向研究引向深入,对汉语语法研究、对外汉语教学以及国家当下急需发展的人工智能、语音识别、即时翻译等都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肖亦奇[5](2018)在《基于意象图式编码的自然交互手势设计与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人工智能(AI)浪潮的到来使得计算机拥有了更强的感知环境和探知人类意图的能力,极大地模糊了人与物交互的边界,丰富了其内容和手段,也对自然交互界面的设计研究提出了新的要求。在交互输入特别是手势方面,可感应设备的无处不在和交互场景的自由化、碎片化使人们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更倾向于发挥自身的交互偏好,从而确保自然的交互感受,这就导致用户在已有知识的迁移和衍生上生成多样化的思维模型。因此,本文针对的基本研究问题是:如何从用户的认知处理中提取出概念化上的共性特征并将其转化为设计语言,令设计人员能洞悉对用户来说相对自然的手势形式——意义关系理解,进而发展出既充分表达这一关系又便于使用、且易获得技术支持的手势表现。这其中包括了两个研究课题,一是关于人们在将手势和它对应的交互内涵进行认知关联时在概念化上的共性特征,文中认为意象图式是对这种特征比较组织化、系统化和高度抽象的描绘;二是关于意象图式在交互手势上的反映,它表示为意象图式在用户手势的产生和分类上所起的持续性作用。本文的研究内容为:第一章定义了研究问题、对象和关键术语,划定了研究的相关领域。这些领域涵盖人机交互、认知心理学、认知语言学、用户研究等几大方向,通过对有关概念的梳理和对现有研究的总结,明确了文章的主旨和技术路线。第二章提出了以意象图式作为手势交互的认知背后的思维共性这一原理,以及从用户多方位的口语报告中识别意象图式运用的设想。通过文献的推论、整理与案例分析,指出意象图式的特性与文本理解的重要关系。第三章介绍了意象图式编码的概念和起指导作用的工作方法、规律、要旨,以此为依据提出了从用户自定义手势的意象图式分组中评选方案的设计方法论。在本章中,以案例和实证交叉的方式详述了该方法的执行细节、可行性与现实意义。第四章是将该方法应用于手势交互场景,用模拟的复杂条件和实验设置来衡量手势方案的执行绩效,从而通过判断其对于不同界面环境与操作者不同主观状态的适应度来检验设计方法的实际效用。在第五章中,研究专门讨论了情境因素对意象图式激活和使用的影响,它更直接影响了表达由意象图式所联结的认知域的手势的外在形式。研究认为在情境化设计框架下进行用户启发调查可以从更多细节辨析用户熟悉的知识迁移模式,从而提高偏好陈述和编码各方面的准确性。研究的成果和创新点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第一,研究以概念隐喻理论为出发点,结合双层节点映射模型的理论成果,指出交互手势完整的形式——意义关系的产生所涉及的四组相互映射的认知域,它们以共享意象图式的方式维持着手势从语义到行动的认知一致性,一方面也通过意象图式令手势语义和目标任务的语义彼此关联。第二,本文在指明了识别手势背后的意象图式思维的价值之基础上,根据认知语言学相关理论和文献,提出意象图式识别的四条策略,并且总结出从动词、介词这样的表动态和空间的语素以及从语言隐喻中解读意象图式的参考性指南。经过将手势编码为典型意象图式,可以得到参与建构手势的形式——意义关系认知的意象图式类型,即用户设定、理解和回想手势时潜在使用的思维模型。选择各类型的代表性手势是为了评价用户对激发这些思维模型的自然程度的感受,这样就能够在利用专家知识兼顾手势可用性的同时,让用户对差异化的认知结构做出符合自己习惯的选择。第三,在分析了交互手势的设计空间后,本文在基于桌面设备的实体交互界面和握物状态下的微手势界面两个方向进行设计实践,证明了设计方法的效果,也揭示了它的不足之处。研究还显示意象图式编码的思路可以从设计研究方法论的高度,为使用者认知的分析作出相应的贡献。

尚光琴[6](2015)在《优选论视域下的句子主语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从传统的汉语言理论角度来讲,汉语语言对于其主语、宾语的分析仅仅是从原型角度,从而忽视了语言整体和语法所起的作用,更难注意到二者之间的相互作用。而优选论不仅能够囊括语义、语法以及语言整体这三方面的因素,同时还能够将其之间的相互关系很好地反映出来,基于优选论的前提,本文详细分析了如何确认汉语主语的问题。

曹燕黎[7](2015)在《关联—优选论框架下的指称转喻理解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转喻传统上一直被认为是一种修辞手段,这种修辞研究传统起源于亚里士多德,延续到20世纪的中西修辞学。1980年后,转喻进入了认知语言学的研究领域,在认知语言学家们看来不总是修辞性用法,而是一种普遍的思维方式。90年代后,语用学也开始关注转喻的使用与理解,主要关注新颖性指称转喻的界定与理解问题。然而,无论是认知语言学还是语用学,对转喻的理解过程的细节挖掘还不够。近年来,开始有一些研究从认知语用学的视角对转喻解读的过程进行理论描写与分析,然而研究者也只是对制约转喻理解的因素进行了描写,对转喻解读的触发因素及理解过程、不同转喻意义的选择机制、影响转喻解读难度的因素等问题没有深入研究。有鉴于此,本研究旨在探索听话人理解指称转喻时所遵循的认知语用选择机制、触发因素、理解难度等问题。基于上述研究目标,本研究的内容包括:1)探索触发指称转喻解读的因素及理解过程;2)考察在具体语境下不同的转喻意义的选择机制;3)分析影响转喻理解难度的因素。本研究考虑到转喻意义规约程度与语境的关系,首先对指称转喻重新进行了界定:指称转喻是一种以实施指称功能为目的、以本体与喻体之间存在的认知联系为支撑的转喻。从该联系的规约化程度角度看,指称转喻构成一个转喻连续体,即时性指称转喻和规约性指称转喻分别位于该连续体的两端。规约性指称转喻是转喻意义高度规约化甚至进入词库的转喻类型,因其内部转喻关系相对稳定,对其解读较少依赖语境;即时性指称转喻是转喻意义非规约化的转喻类型,是说话人在具体语境下根据交际需要创造性使用的名词或名词短语,其内部转喻关系相对灵活,对其理解高度依赖于语境;另外,半规约化的指称转喻位于二者中间的过渡地带。在研究方法上,本研究采用了理论分析和心理学实验相结合的方法。理论分析方面,本研究根据关联论的基本假设,融入了优选论的优选思想,并根据汉语话语的特点重构用于话语解读的理论框架;以汉语指称转喻的理解为例对话语解读框架进行细化,找出了影响指称转喻解读的三类制约假定及其等级体系,发现了转喻解读与非转喻解读的顺序,揭示了不同转喻意义如何进行竞争性选择等问题。在实验研究中,本研究用有声思维和后续访谈的方式采集了数据。有声思维的设计紧紧围绕研究问题,通过控制制约转喻解读的因素、转喻意义的规约化程度来对比转喻解读与非转喻解读的情况,探索交际者在实际过程中如何选择具体的意义、处理的顺序和认知难度等问题。访谈作为有声思维的补充,对转喻理解的可接受程度、理解的制约因素以及意义获取的顺序问题进行了考察。实验结果显示:1)认知、话题、语域、语义、标点、语法制约假定共同构成了触发转喻解读的制约假定等级体系。说话人在特定语境下对语法、标点、语义、语域制约假定的违犯会共同触发转喻解读。其中,特定语境下书面语中标点符号(指书名号和引号)制约假定被违犯的情况有可能会提醒交际者启动转喻解读。语域合适性或得体性制约假定是本研究在有声思维汇报中发现的一种新的语用制约假定,当其被违犯时,即当交际者觉察到目标词与句中其他词的语域不一致时,会按照后者的语域进行理解,进而触发转喻解读。2)说话人违犯上述制约假定等级体系时,视被违犯的制约假定情况不同会触发不同的转喻意义解读。理解规约性指称转喻的关键在于对认知制约假定的遵循和语义制约假定的违犯情况。就规约性指称转喻的理解而言,可及性最高的候选项是熟悉程度较高的规约性转喻意义或字面意义。与之相比,理解非规约性指称转喻时,认知、话题、语域、语义制约假定对目标意义的选择发挥重要作用。并且,理解非规约性指称转喻时会激活可及性最高的规约性转喻意义或字面意义。3)不同规约程度的转喻意义的理解有一定的难度差异,规约性转喻最易理解,认知极度困难的转喻最终会被放弃解读,与规约性意义较难联系的新颖转喻的理解难度也较高。理解难度体现于有声思维汇报中频繁出现的非语言信息与受试特殊的身体语言。除了重复语句、明确表示不解或很奇怪、语气疑惑、语气加强、音量升高或降低等非语言信息大量出现,另外一些身体语言,如特殊的手部或头部动作也出现在汇报视频中。这些非语言信息与特殊的身体语言经过问卷例句可接受程度的分值统计验证,均可作为理解有困难的证据。本研究的理论与实践启示体现在理论建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与应用启示四个方面。就理论建构来说,本研究充实了最佳关联原则制约下的话语理解程序,构建了关联-优选论框架下的话语解读模型,还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对优选论在语用学中的应用做出了进一步尝试。从研究内容上来说,本研究通过深入挖掘指称转喻解读的制约因素、认知语用过程等问题,丰富了认知语用学在转喻理解方面的研究。就研究方法而言,本研究采用了有声思维和访谈的研究工具,探析解读过程,有助于验证并修正关于指称转喻解读的理论假设。从应用启示来看,本研究对于提高转喻处理和转喻语料库标注的准确度以及信息抽取问答系统、机器翻译的发展均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对于未来的转喻研究,笔者认为可以继续关注特定转喻类别,研究问题也可以更加具体,例如在认知语用学框架下结合实验的手段研究指称转喻的生成与理解中的形式和意义的选择问题。

牛长伟[8](2015)在《汉语疑问词的语义解读及其应用》文中研究表明计算机处理自然语言关键是识别语言,而自然语言的多义性与复杂性使计算机识别语言的难度增大。汉语疑问词的疑问用法和非疑问用法的使用环境的复杂性就属于这类难题。本文运用优选论对汉语疑问词的语义解读进行了系统分析,确立了优选论评估器内的四个制约条件及其等级排列顺序。我们尝试将分析结果应用到汉语疑问词机器翻译中去,以此来提高疑问词的识别效率。第一章介绍了本文选题的背景及意义,即汉语疑问词的对译性问题是机器翻译领域的难题,目前尚未有有效的识别模型。综述了前人对汉语疑问词的研究,提出了本文研究的理论基础(优选论、语法系统中的局部性与显着性)和研究方法。第二章分析了汉语疑问词的疑问解读,分别从汉语疑问词的句法位置变化与句义的关系和句末语气词“呢”“吧”“吗”的疑问程度排序的角度进行了分析(即“呢”<<“吧”<<“吗”)。第三章分析了汉语疑问词的非疑问解读,包括存在解读和全称解读。表存在解读的疑问词出现在是非问句、正反问句、条件性复句、非事实类动词句等真值不确定环境中,以及否定句、反问句等否定性环境中;表全称解读的疑问词往往被“都”“全”“也”约束,也可以出现在光杆条件句中。第四章对汉语疑问词的语义解读进行了优选分析,提出了汉语疑问词的解读方案。在总结了影响汉语疑问词解读的“吗”规则、"V+Neg.+V"规则、条件性复句规则、显性否定规则、副词类算子规则、双疑问词规则、隐性否定规则、非事实类词语规则、“都”的重音分配规则等显性隐性关键项后,得出了汉语疑问词优选分析的四个制约条件及其等级体系,即“标记性算子制约条件>>非断言环境制约条件/否定性环境制约条件>>必然疑问制约条件”。第五章将汉语疑问词优选分析的结果应用到了汉英、汉德疑问词机器翻译领域中,并给出了汉语疑问词的识别模式。第六章在总结本文要点的基础上,提出了研究的不足之处,也就是部分疑问词的特殊用法未列入我们的研究法范围之内。我们的后续研究是将总结的疑问词的识别模式应用到机器翻译的实践中去。

刘琪[9](2014)在《句法与语篇:汉语叙事中实体首现的规律与无定构式的成因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句法与语篇的关系是语法与语用关系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立足于句法和语篇的互动性,关注“语篇视角下的句法研究”,以汉语叙事语篇中的“实体首现”(实体在语篇中第一次出现)为主要研究对象。我们感兴趣的是,一个实体在叙事语篇中是如何第一次出现的,它是以什么样的句法形式出现的。我们特别强调“实体首现”的分析和解释作用,并据此对汉语中无定构式的成因进行了分析。首先,我们描写和总结了汉语叙事语篇中实体首现在表述形式、句法位置和句型等方面的多样性表现和倾向性规律,并对其成因进行了分析解释。然后,以“实体首现”为视角,重新审视了汉语中的无定主语句、无定“把”字句,对其允准条件和功能价值进行了探讨。本文的研究目的是揭示汉语叙事中实体首现的规律,探讨实体首现对句法的制约作用,并以“实体首现”为视角审视汉语中的无定构式。以期对句法与语篇的互动性,乃至语法与语用的互动性都有更深一步的认识。全文分为八章,现将各章内容简要介绍如下:第一章是导言,介绍了本文的研究对象、理论方法及相关研究综述。第二章介绍了什么是叙事语篇、实体首现和叙事起蒂,并分别对其概念、类别、性质进行了详细探讨。第三章总结了实体首现对表述形式的选择规律,并从可别度、话题、信息等角度对规律进行了分析和解释。同时,对不同类型的叙事语篇中实体首现对表述形式的选择规律也进行了对比和解释。本章最后还对实体首现形式的指称和信息错配的情况进行了分类,并探讨了其语篇功能和语用效应。第四章从多样性的角度对实体首现的句法位置选择情况进行了描写,总结出其倾向性规律。并结合信息结构、主位推进模式和语篇衔接手段等影响因素,对倾向性规律的成因进行了分析和解释。同时,对不同类型的叙事语篇中实体首现对句法位置的选择规律进行了对比和解释。第五章探讨了实体首现对句型的选择规律。从多样性的角度描写了实体首现句的句型种类,从倾向性的角度总结出实体首现句型的分布规律。并结合实体首现对句法位置的选择偏好和叙事语篇的结构模式对倾向性规律进行了解释。同时,对不同类型的叙事语篇中实体首现对句型的选择规律进行了对比和解释。第六章以“实体首现”为视角,重新审视了汉语中的无定主语句。本章详细描述了无定主语句在叙事语篇中的分布情况和实体首现功能,结合形式、语义、语境等因素对其成立的允准条件进行了探讨,然后对无定主语句在不同类型叙事语篇中的分布情况进行了对比分析,总结出无定主语句的语体偏好和特有的语篇功能,最后讨论了无定主语句和“有”字句的可替换度。第七章以“实体首现”为视角,重新审视了汉语中的无定“把”字句。首先将无定“把”字句分为两类,一类由古代汉语中的“把一”句演变而来,一类由古代汉语中的“把个”句演变而来,然后描述了无定“把”字句在叙事语篇中的信息、话题和语用功能,并对两类无定“把”字句不同的语体偏好进行了描写和解释。第八章是结束语,总结全文的主要观点和研究结论,讨论本文研究的价值和贡献。同时,指出本文的不足,并对今后的研究进行了展望。

毛颢[10](2013)在《汉英叙事语篇回指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回指一直被看作是“大脑之窗”,是日常语言信息传递和交流中的一种普遍现象,是语篇连贯的一种重要手段,涉及到句法、语义、语用、认知等语言描写层面上的多维限制。在各种语言理论中回指问题都是关键问题。回指研究之所以具有经久不衰的魅力,因为它不仅是一个透视许多语言理论的窗口,更在于它不同寻常的广泛性和复杂性。为满足交际活动的需要,几乎所有的语言都形成一套复杂而完备的回指语系统,汉语和英语也不例外。作为指称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回指现象是当代语言学,特别是自然语言处理的一个研究热点和难点问题。以往的回指研究中基于语篇的汉英回指对比研究尚不多见。目前还没有人对英汉语篇回指使用分布、回指释义确认做过系统的实证性的对比研究。有鉴于此,本文系统性、多维度、深层次地研究了汉英叙事语篇回指。本课题主要研究目的有两项;(一)为回指的使用和识别确认提出一个统一的分析框架;研究汉英两种语言在回指使用上所具有的不同分布、特性和规律;进一步应用该框架解析英语和汉语语篇中的回指;建立一种明细的表征手段和形式化操作模式,使语言研究在微观层面的分析更为精细化,具有更高的可操作性。(二)探讨回指与句法、语义、语用、认知等语言描写层面基础理论问题;提出一种面向语篇的回指选择、回指解析思路;建立能够把形式、功能和认知有机结合起来的理论路径。第一个问题回指的应用研究为课题的研究主线,第二个问题基础理论的研究则始终贯穿和蕴涵于前者。本课题的研究是一个关涉普遍语言问题和普遍语言理论问题的研究。本文以回指释义、回指选择、回指解析等相关经典问题为主线展开;运用了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以语料分析为基础对英汉叙事语篇回指进行对比研究;比较了汉英两种语言在回指使用上所具有的不同分布、特性和规律;分析了汉英回指分布、回指解析的共性和个性。对汉英回指选择的重要方面进行了对比;揭示了汉英回指现象背后隐藏的语言类型的重要作用;加深了对语言本质的认识。对汉英语篇回指系统、深入、多视角研究,丰富了汉英回指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案例。经过深入细致的论证和分析,参照向心理论、深层认知心理机制等相关理论和观点,首次建立了具有可行性和有效性的回指分析框架——“主题—谓语动词语义规则”,对回指解析研究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以“主题—谓语动词语义规则”回指解析模式弥补了以往回指解析研究方面的弱势,具有普遍的解释力。结果表明:本文推导出的语篇回指分析框架是可行的、有效的,本文的语篇回指分析框架和规则能用来识别、确认和解释语篇回指。这种模式不仅对回指的现状做出解释,而且对回指将要发生的连续或转移状态做出动态预测,并论证了该模式的有效性,解决了当前回指解析研究对语篇回指不能完全解析的问题。全文共七章。第一章,研究引论。对以往的回指研究进行了富有批判性的综述,对具有代表性的回指理论流派如生成语法的约束理论、新格莱斯主义进行述评,总体上介绍了本次研究的理论背景、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研究目的和内容、研究方法和语料来源以及研究思路等。第二章对研究对象进行全面的描述,阐述和分析了回指的基本概念、回指特征和回指分类以及零形回指与省略等零形式的关系。第三章至第六章是论文的主体部分。第三章结合句法、语义和语用理论,从回指的句法语义、层次分析、认知思维与语篇理解等不同角度探析回指的释义问题,明确回指的释义和制约机制,为解释语篇中大量的回指现象提供有力的基本依据。深化对回指现象的认识,进一步探求和揭示回指的使用规律,为回指及零形回指解析提供理论基础。第四章以语料分析为基础对英汉叙事语篇回指进行对比分析研究,以语料为支撑分别对英汉语中的名词回指、代词回指和零形回指进行考察和具体对比分析。通过定量定性分析找出英汉回指的共性和个性并且做出合理解释。第五章分析了向心理论解析模式对英语语篇回指的解释力,从语篇回指的微观层面探索语言内部机制与外部机制(信息结构、认知机制、语用机制、语境因素及社会文化规约等)如何相互制约、相互影响,共同完成言语交际行为。第六章参照向心理论、深层认知心理机制等相关理论和观点,首次建立了具有可行性和有效性的回指分析框架。针对向心理论的局限,对向心理论引入两点修正,重点剖析“主题规则”和“谓语动词的语义指向规则”对回指确认的影响,从而建立回指解析的规则。为验证修正后的回指解析模式在自然语篇中的表现,选用真实自然的语料对“主题规则”和“谓语动词的语义指向规则”模式进行了实证性研究。结果表明:本文推导出的语篇回指分析框架是可行的、有效的。第七章,结语。总结了本研究的主要发现和价值并展望未来研究方向和前景。本研究用语料数据展示了英汉语篇回指的共性和个性,建立了具有可行性和有效性的回指分析框架——“主题—谓语动词语义规则”,对回指解析研究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其发现可以帮助人们更好的理解英汉语篇结构,也可以应用到第二语言教学、语言对比与翻译等研究领域。本研究可以为语言现象的解释提供新颖观察视角;为不同语言理论的比较与发展提供基础研究素材;为第二语言教学提供语言结构对比思路;为语言信息处理提供理论支持;属于前沿研究,具有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

二、优选论与汉语主语的确认(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优选论与汉语主语的确认(论文提纲范文)

(1)越南高校汉语教学的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问题的提出
        (一)越南高校汉语教学发展呈现新需求
        (二)越南高校汉语教学亟需解决低效问题
        (三)越南高校汉语教学的优化是低效问题解决的关键
        (四)越南高校汉语教学优化设计研究不足
        (五)本研究者具有越南高校汉语教学优化研究的条件
    二、概念界定
        (一)外语教学
        (二)高校汉语教学
        (三)汉语教学的优化
    三、文献综述
        (一)外语教学优化研究
        (二)汉语教学优化研究
        (三)越南高校汉语教学研究
        (四)研究述评
    四、理论基础
        (一)二语习得理论
        (二)巴班斯基“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
        (三)汉语教学理论
        (四)交际学理论
    五、研究设计
        (一)研究目标
        (二)研究内容
        (三)研究方法
        (四)研究步骤
第一章 越南高校汉语教育的发展历程
    一、萌芽阶段(公元前1 世纪至黎朝时期)
        (一)社会背景:封建社会政治、宗教上的影响和需求
        (二)高校汉语教育状况:建立最早的封建社会汉语教学大学
        (三)汉语教学的形态:个别式教学
        (四)汉语教学的结果:教育资源受限,缺乏科学性和系统性
    二、形成阶段(阮朝时期至1975 年)
        (一)社会背景:受政治的影响,汉语成为越南人学习的一种外语
        (二)高校汉语教育状况:汉语主要由国家公办外语系大学进行教授
        (三)汉语教学的形态:以传递—接受为标准教学形式
        (四)汉语教学的结果:教学效果处于低效状态
    三、发展阶段(1975 年至今)
        (一)社会背景:政治、经济、教育的需求,汉语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
        (二)高校汉语教育状况:公办大学及民办大学大量开设汉语系
        (三)汉语教学的形态:以传达—交换信息为标准教学形式
        (四)汉语教学的结果:面临瓶颈问题
第二章 越南高校汉语教学设计与实施的现状分析
    一、现状描述
        (一)调查对象
        (二)数据收集方法
        (三)调查结果
    二、现状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设计问题
        (二)课堂教学实施问题
    三、原因分析
        (一)内部因素
        (二)外部因素
第三章 越南高校汉语教学设计的优化
    一、汉语教学设计优化的目标
        (一)能够引导教学活动方向,提高教学质量
        (二)要考虑到课程时间标准、精力的消耗和教学环境条件
        (三)要明确完成教学任务之后,学生能否达到汉语能力培养目标的可能性
    二、汉语教学设计优化的内容
        (一)内容要以汉语教学设计优化的目标为基础
        (二)内容要有完整性
        (三)内容要有科学性和实践性
        (四)内容要符合学生当前水平可接受的可能性
        (五)内容要符合教程规定的课时标准
        (六)内容要符合当前的教学条件和物质条件
    三、汉语教学设计优化的理据
        (一)二语习得理论对汉语教学设计优化的指导意义
        (二)巴班斯基“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对汉语教学设计优化的指导意义
        (三)汉语教学理论对汉语教学设计优化的指导意义
        (四)交际学理论对汉语教学设计优化的指导意义
    四、汉语教学设计优化的形态
        (一)教学设计优化的理念
        (二)教学设计优化的形式
        (三)教学设计优化的原则
        (四)教学设计优化的方法
    五、汉语教学设计优化的条件
        (一)汉语教师能力要满足工作的专业性要求
        (二)教学方案要符合学生的学习特征
        (三)发挥现有教学条件的可能性
        (四)创造适合本土学习的教学条件
    六、汉语教学设计优化的过程
        (一)课堂教学的前期信息调查分析阶段
        (二)课堂教学的中期的课程策划阶段
        (三)后期教学实施阶段
第四章 越南高校汉语教学的实施优化
    一、准备的优化
        (一)教学对象分析的优化
        (二)教学环境分析的优化
    二、运行的优化
        (一)教学目标定制的优化
        (二)课堂管理组织的优化
    三、评估的优化
        (一)评估的标准
        (二)评估的内容
    四、汉语教学优化设计案例分析
        (一)初级汉语水平学生的汉语教学优化设计案例
        (二)中级汉语水平学生的汉语教学优化设计案例
        (三)高级汉语水平学生的汉语教学优化设计案例
第五章 促进越南高校汉语教学优化的建议
    一、教材编写的建议
        (一)推动针对越南本土学生的教材编写
        (二)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二、教师教学的建议
        (一)教师的自身素养
        (二)教师的教学设计方面
    三、教学管理的建议
        (一)创设必要的教学基础条件
        (二)提升教师们的教学管理主体能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研究对象综合信息调查问卷
    附录二 研究对象特征调查问卷
    附录三 学校教学环境调查问卷
    附录四 教学对象特征的访谈提纲设计
    附录五 教师的汉语教学现状及教学观念调查问卷
    附录六 越南高校教师的访谈提纲设计
致谢
发表论文及参加课题一览表

(2)认知视阈下的篇章零形回指研究 ——以近十年政府工作报告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
    二、研究综述
    三、理论基础
    四、研究方法
    五、语料来源
第一章 零形回指的相关概念以及在政府工作报告中的分布情况
    第一节 零形回指的定义
    第二节 零形回指的分类
    第三节 政府工作报告中零回指现象的统计
第二章 政府工作报告中零形回指现象分析
    第一节 政府工作报告中的零形上指现象
        一、全零形
        二、部分零形
        三、政府工作报告中零形上指的特征
    第二节 政府工作报告中的零形下指现象
        一、一小句承后省
        二、多小句承后省
        三、政府工作报告中零形下指的特征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可及性理论视角下政府工作报告的零形回指现象
    第一节 可及性理论的基本原理
        一、“可及性”与“可知性”
        二、认知推理与语境理论
    第二节 从可及性理论角度解读政府工作报告零形回指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向心理论视角下政府工作报告的零形回指现象
    第一节 向心理论的基本原理
    第二节 从向心理论角度解读政府工作报告零形回指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认知参照点理论视角下政府工作报告零形回指现象
    第一节 参照点理论基本原理
    第二节 从参照点理论角度解读政府工作报告零形回指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政府工作报告中零形回指认知的结构因素
    第一节 复句语义关系类型与修辞结构理论
    第二节 复句语义关系类型与先行语语法角色
    第三节 零形回指的生成与先行语筛查机制
        一、零形回指生成机制
        二、先行语筛查机制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3)中高级日本汉语学习者零形回指习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和意义
    1.2 研究范围的界定
        1.2.1 相关概念
        1.2.2 零形回指的分类与分布
    1.3 研究综述
        1.3.1 汉语零形回指研究
        1.3.2 对外汉语零形回指习得研究
    1.4 研究方法和语料来源
第二章 日本汉语学习者零形回指理解情况调查
    2.1 调查设计
        2.1.1 问卷设计
        2.1.2 数据分析
        2.1.3 访谈结果分析
    2.2 HSK5 级的阅读中的零形回指分析
第三章 影响零形回指理解的因素
    3.1 汉语本体方面的影响
        3.1.1 零形回指的复杂性
        3.1.2 制约先行语判断的因素
    3.2 第一语言日语的影响
        3.2.1 日语的正迁移作用
        3.2.2 日语的负迁移影响
    3.3 教材与教学的影响
第四章 教学建议与设计
    4.1 对教学的建议
        4.1.1 对教材编写的建议
        4.1.2 对教师教学的建议
        4.1.3 对学习者学习的建议
    4.2 零形回指练习设计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调查问卷

(4)现代汉语语义异指的句法语义特征及认知理据(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研究对象和方法
        1.2.1 研究对象
        1.2.2 研究方法
    1.3 研究问题和意义
        1.3.1 研究问题
        1.3.2 研究意义
    1.4 语料来源
    1.5 论文结构
第2章 语义异指的界定及相关研究
    2.1 引言
    2.2 语义指向研究纵观
        2.2.1 国内外语义指向研究
        2.2.2 语义指向研究的范围
    2.3 语义异指的界定与判定标准
        2.3.1 语义异指的判定及分类
        2.3.2 语义异指的判定标准及认知心理基础
    2.4 语义异指的分析维度
    2.5 语义异指的多视角研究
        2.5.1 语义异指的修辞学研究
        2.5.2 语义异指的语用研究
        2.5.3 语义异指的系统功能研究
        2.5.4 语义异指的生成研究
        2.5.5 语义异指的认知研究
    2.6 典型语义异指的研究综述
        2.6.1 异指定语研究
        2.6.2 异指状语研究
        2.6.3 异指补语研究
    2.7 小结
第3章 理论基础和描写-解释框架
    3.1 引言
    3.2 理论基础
        3.2.1 图形-背景理论
        3.2.2 认知识解理论
    3.3 描写-解释框架
        3.3.1 描写与解释的内涵
        3.3.2 描写与解释语义异指的基本原则
        3.3.3 描写与解释语义异指的基本框架
    3.4 小结
第4章 异指定语的句法语义特征及认知分析
    4.1 引言
    4.2 定语及定语的语义指向
        4.2.1 定语的定义
        4.2.2 定语类别及语义指向特征
    4.3 异指定语的句法特征
        4.3.1 异指定语的指向特征
        4.3.2 异指定语的形态特征
    4.4 异指定语的语义特征
        4.4.1 异指定语的语义选择限制
        4.4.2 定语类别与语义异指的关联
        4.4.3 主内定语与宾内定语的语义及指向差异
    4.5 异指定语结构的认知理据
        4.5.1 主宾侧重关系与焦点突显
        4.5.2 观察排列与异指定语语义差异
        4.5.3 句位选择与定语突显面调变
        4.5.4 概念依存与异指定语长距离指别
    4.6 小结
第5章 异指状语的句法语义特征及认知分析
    5.1 引言
    5.2 状语类别及其语义指向倾向
        5.2.1 状语及定状区别
        5.2.2 状语类别及其语义指向特征
        5.2.3 异指状语的类别划分
    5.3 异指状语的句法特征
        5.3.1 指宾状语句的句法特征
        5.3.2 指主状语句的句法特征
    5.4 异指状语的语义特征
        5.4.1 三个维度的异指状语语义分析
        5.4.2 不同类型异指状语的语义特征
    5.5 异指状语句与定语句的句法语义差异
        5.5.1 指主状语句与主内定语句
        5.5.2 指宾状语句与宾内定语句
    5.6 异指状语结构的认知理据
        5.6.1 视角调变与观察排列方式变化
        5.6.2 认知突显与句型选择差异
        5.6.3 心理扫描与动态语义增加
        5.6.4 语序差异与概念可及路径
        5.6.5 句式选择与焦点化效果差异
    5.7 小结
第6章 异指补语的句法语义特征及认知分析
    6.1 引言
    6.2 补语类型及其语义指向特征
        6.2.1 补语语义指向的分析维度
        6.2.2 补语类别及其语义指向倾向
        6.2.3 补语语义歧指
    6.3 异指补语的句法特征
        6.3.1 异指补语结构的内部构成
        6.3.2 异指补语的句型分布及规律
    6.4 异指补语的语义特征
        6.4.1 异指补语的语义类型
        6.4.2 异指补语结构的成分整合
        6.4.3 异指补语结构的配价问题
        6.4.4 异指补语的语义歧指分析
    6.5 异指补语的认知理据
        6.5.1 异指补语与背景-图形顺序调变
        6.5.2 语序选择与状补认知突显
    6.6 小结
第7章 结语
    7.1 研究发现及启示
        7.1.1 研究发现
        7.1.2 语义指向分析的价值与启示
        7.1.3 语言中无所不在的象似性
    7.2 研究局限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正指形容词、动词定语列表
    附录二 情绪类二价动词充任状语汇总
    附录三 动作类二价动词充任状语汇总
    附录四 二价形容词充任状语汇总
    附录五 动补结构补语语义指向对象分类表
    附录六 单音节形容词作结果补语的考察结果
    附录七 双音节形容词作结果补语的考察结果
致谢

(5)基于意象图式编码的自然交互手势设计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研究对象与问题
        1.1.2 关键术语定义
    1.2 文献综述
        1.2.1 手势输入与自然交互手势
        1.2.2 自然交互的设计原则:已有知识与目标知识间的连接
        1.2.3 语义、意象与心理模型
        1.2.4 交互手势的用户参与式设计方法
    1.3 研究的意义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内容与结构
第2章 意象图式在自然交互手势设计中的角色
    2.1 概述
    2.2 手势的分类
        2.2.1 手势产生的动因
        2.2.2 手势的表意形式
    2.3 自然交互手势的形式—意义关系
        2.3.1 手势形式—意义关系的产生与构建
        2.3.2 手势形式—意义关系的用户先在知识基础
        2.3.3 影响手势形式—意义关系的情境因素
        2.3.4 交互手势认知的全要素模型
    2.4 意象图式的概念与特性
        2.4.1 意象图式的概念与认知基础
        2.4.2 意象图式的分类
        2.4.3 意象图式的特性
        2.4.4 意象图式与隐喻
    2.5 意象图式的识别与表现
        2.5.1 意象图式的识别和表现在设计中的应用
        2.5.2 提取交互手势中的意象图式
    本章小结
第3章 交互手势的意象图式提取与设计方法
    3.1 概述
    3.2 意象图式识别的程序和方法
        3.2.1 提取动词中的意象图式
        3.2.2 提取介词中的意象图式
        3.2.3 语言隐喻中的意象图式
        3.2.4 意象图式的特性在语言编码中的表现
        3.2.5 意象图式解释的评分者间信度
    3.3 意象图式激活与先在知识因素
        3.3.1 文化因素对意象图式使用的影响
        3.3.2 技能因素对意象图式使用的影响
    3.4 交互手势的意象图式编码
        3.4.1 意象图式在手势表现上的多样性
        3.4.2 手势意义的多重意象图式解释
    3.5 基于意象图式编码的手势设计
        3.5.1 设计方法与模块
        3.5.2 设计方法的流程、节点与策略
    本章小结
第4章 意象图式编码在用户手势启发上的应用
    4.1 概述
    4.2 定义交互手势及使用情境
        4.2.1 针对智能设备的交互手势
        4.2.2 握物状态下的微手势
    4.3 设计案例1:面向桌面设备的周边交互手势
        4.3.1 任务设置
        4.3.2 实验材料:实体界面的设计
        4.3.3 用户定义手势的意象图式编码
        4.3.4 专家与用户评分
        4.3.5手势评价实验
    4.4 设计案例2:驾驶情境下的微手势指令设计
        4.4.1 任务设置
        4.4.2 握姿状态下微手势的人机工学问题
        4.4.3 设计过程
        4.4.4手势评价实验
    4.5 对基于意象图式编码的设计应用的讨论
        4.5.1 在方法的模块和工作策略方面
        4.5.2 在方法的理论基础方面
    本章小结
第5章 意象图式与手势交互的情境化设计
    5.1 概述
    5.2 意象图式的提取在情境化设计流程中的置入
        5.2.1 情境化设计的流程及其在交互手势上的应用
        5.2.2 意象图式在情境化调查数据中的体现
    5.3 设计实践:家用扫地机器人的手势交互偏好研究
        5.3.1 交互任务的选择与界定
        5.3.2 情境化访谈和设计模块的结合
        5.3.3 手势的选择与评分
        5.3.4 体验满意度评价
    5.4 意象图式编码在设计应用中的挑战与反思
        5.4.1 关于意象图式识别方法的问题
        5.4.2 关于意象图式识别的语言文化差异问题
        5.4.3 关于意象图式编码在自然交互手势设计上的应用价值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附录B 常见的交互指令
附录C 意象图式列表
附录D 用户启发实验的问卷材料
附录E 手势可用性评价的量表
附录F 实验1的优选手势集
附录G 握姿状态下的微手势库
致谢

(6)优选论视域下的句子主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一、优选论概念
二、优选论概述与句子主语的确认
三、基于优选论的句子主语研究

(7)关联—优选论框架下的指称转喻理解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导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对象
    1.3 研究目标
    1.4 结构安排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转喻的界定与分类
        2.1.1 传统修辞学中的界定与分类
        2.1.2 认知语言学中的界定与分类
        2.1.3 本研究中的界定与分类
    2.2 转喻研究的主要路径与趋势
        2.2.1 转喻的理论研究
        2.2.2 转喻的实证研究
        2.2.2.1 转喻的实验研究
        2.2.2.2 转喻的应用研究
        2.2.3 转喻研究的学科融合趋势
    2.3 指称转喻解读的核心问题
        2.3.1 指称转喻解读的制约因素问题
        2.3.2 指称转喻解读的认知语用过程问题
        2.3.3 字面解读与非字面解读的优先顺序问题
    2.4 对上述研究的评价
第三章 基于关联论与优选论的分析框架
    3.1 关联论的基本思想
        3.1.1 关联的定义
        3.1.2 关联论中的语境观
        3.1.3 关联论的认知原则与交际原则
        3.1.4 最佳关联制约下的话语理解程序
    3.2 优选论及其在语用学中的应用
        3.2.1 优选论的基本假设
        3.2.2 优选的语法操作
        3.2.3 优选论的分析方法
        3.2.4 优选论与语用学研究
    3.3 基于关联-优选论的话语解读模型
        3.3.1 基本假设
        3.3.2 制约假定及其等级体系
        3.3.3 三类制约假定之间的关系
        3.3.4 基于关联-优选论的话语解读模型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指称转喻解读:基于关联-优选论的理论分析
    4.1 转喻解读的制约假定及其等级体系
        4.1.1 语言制约假定
        4.1.2 语用制约假定
        4.1.3 认知制约假定
    4.2 转喻解读与非转喻解读及其顺序
    4.3 指称转喻解读的竞争性选择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指称转喻解读:基于关联-优选论的实验研究
    5.1 研究问题
    5.2 预备研究
    5.3 研究方法
        5.3.1 受试
        5.3.2 研究工具
        5.3.2.1 有声思维问卷
        5.3.2.2 后续访谈问题
        5.3.3 数据收集
        5.3.4 数据分析
    5.4 结果与分析
        5.4.1 转喻解读的触发情形
        5.4.1.1 违犯标点符号制约假定触发的转喻解读
        5.4.1.2 违犯语义制约假定触发的转喻解读
        5.4.1.3 违犯语域制约假定触发的转喻解读
        5.4.1.4 话题和认知制约假定的违犯情况
        5.4.2 不同转喻解读方式的选择
        5.4.3 不同转喻解读方式的理解难度
    5.5 讨论及对解读模型的调整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
    6.1 本研究的主要发现
    6.2 本研究的启示
    6.3 本研究的不足
    6.4 对后续研究的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有声思维培训问卷
附录2 有声思维问卷
附录3 有声思维问卷的理论分析
附录4 有声思维汇报的转写材料

(8)汉语疑问词的语义解读及其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及缩略语说明
1 绪论
    1.1 汉语疑问词语义解读的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汉语疑问词的研究现状
        1.2.1 古汉语疑问词研究
        1.2.2 现代汉语疑问词疑问用法研究
        1.2.3 现代汉语疑问词非疑问用法研究
    1.3 理论基础及研究方法
        1.3.1 理论基础
        1.3.2 研究方法
    1.4 本章小结
2 汉语疑问词的疑问解读
    2.1 原位疑问词的疑问解读
        2.1.1 原位疑问词的类别
        2.1.2 原位疑问词的受约算子
    2.2 前置疑问词的疑问解读
        2.2.1 疑问词的前置与否与句义无关
        2.2.2 疑问词必须前置
        2.2.3 疑问词的前置与否与句义有关
        2.2.4 疑问词前置与量准则
    2.3 后置疑问词的疑问解读
        2.3.1 后置疑问词的语义解读
        2.3.2 后置疑问词的语用效果
    2.4 句末语气词对疑问词解读的作用
        2.4.1 “呢”
        2.4.2 “吧”
        2.4.3 “吗”
    2.5 本章小结
3 汉语疑问词的非疑问解读
    3.1 汉语疑问词的存在解读
        3.1.1 疑问句
        3.1.2 条件性复句
        3.1.3 非事实类动词句
        3.1.4 否定句
        3.1.5 反问句
    3.2 汉语疑问词的全称解读
        3.2.1 疑问词与“都”
        3.2.2 疑问词与“全”
        3.2.3 疑问词与“也”
        3.2.4 汉语驴子句
    3.3 本章小结
4 优选论视野下的汉语疑问词解读方案
    4.1 汉语疑问词的复杂性与优选论
        4.1.1 汉语疑问词的复杂性及其带来的后果
        4.1.2 优选论与汉语疑问词语义解读的结合
    4.2 影响汉语疑问词解读的显性关键项
        4.2.1 “吗”
        4.2.2 "V+Neg.+V"
        4.2.3 “如果”类连词
        4.2.4 性否定
        4.2.5 副词类算子
        4.2.6 双疑问词
    4.3 影响汉语疑问词问解读的隐性关键项
        4.3.1 隐性否定
        4.3.2 非事实类词语
        4.3.3 “都”的重音分配
    4.4 疑问词解读的制约条件
        4.4.1 疑问词解读的忠实性制约条件
        4.4.2 疑问词解读的标记性制约条件
    4.5 疑问词解读的制约条件的等级排列体系(WH-binding Hierarchy)
        4.5.1 忠实性制约条件和标记性制约条件的等级排列
        4.5.2 标记性制约条件之间的等级排列
        4.5.3 汉语疑问词解读的制约条件的等级排列体系
    4.6 汉语疑问词优选解读方案示例
    4.7 本章小结
5 汉语疑问词解读方案在机器翻译中的应用
    5.1 汉语疑问词机器翻译的现状
        5.1.1 Google翻译、百度翻译、Systran翻译对汉语疑问词的翻译
        5.1.2 汉英疑问词机器翻译模型
    5.2 优选论视野下的汉语疑问词机器翻译
        5.2.1 汉英机器翻译中疑问词与不定代词的对比
        5.2.2 汉语疑问词语义解读的识别模式
        5.2.3 汉语疑问词语义解读的识别模式示例
    5.3 汉语疑问词语义解读识别模式的难点及思考
        5.3.1 机器翻译的技术瓶颈
        5.3.2 特定词类和句式的识别
    5.4 本章小结
6 总结
    6.1 全文要点
    6.2 本文创新之处
    6.3 研究不足之处
    6.4 后续研究方向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及完成论文(着)目录
附录2 汉语疑问词与“都”重音解读语感调查表

(9)句法与语篇:汉语叙事中实体首现的规律与无定构式的成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图目录
表目录
第一章 导言
    1.1 句法与语篇的互动性
        1.1.1 句法对语篇的影响
        1.1.2 语篇对句法的塑造
    1.2 本文要研究的问题
        1.2.1 叙事语篇中的实体首现
        1.2.2 以“实体首现”为视角审视汉语语法的特殊现象
        1.2.3 本文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1.3 研究现状综述
        1.3.1 语言运用视角下的语法研究回顾
        1.3.2 关于句子信息结构的研究现状
        1.3.3 关于指称研究的主要理论观点
        1.3.4 关于语篇指称和实体首现的研究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方法
        1.4.1 静态的多样性和动态的倾向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
        1.4.2 定量统计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优先序列研究方法
        1.4.3 平衡语料库和区别性语料相结合的研究方法
    1.5 语料说明
        1.5.1 自建语料库来源
        1.5.2 其他语料来源
第二章 什么是叙事语篇、实体首现和叙事起蒂
    2.1 关于叙事语篇
        2.1.1 叙事语篇的概念和结构模式
        2.1.2 叙事语篇的语体类别及区别性特征
    2.2 什么是实体首现
        2.2.1 对实体的界定
        2.2.2 实体首现的概念
    2.3 什么是叙事起蒂
        2.3.1 叙事起蒂的概念
        2.3.2 叙事起蒂的类别
    2.4 实体首现的语篇功能类别
        2.4.1 实体首现的话题类别
        2.4.2 实体首现的信息类别
    2.5 实体首现的性质和范围界定
        2.5.1 实体首现具有指称性
        2.5.2 实体首现具有相对性
        2.5.3 实体首现具有主观性
        2.5.4 实体首现具有互动性
        2.5.5 实体首现具有平等性
第三章 叙事语篇中实体首现的表述形式类别
    3.1 实体首现的表述形式在结构、语义上的多样性表现
        3.1.1 实体首现表述形式的结构类别
        3.1.2 实体首现表述形式的语义类别
    3.2 实体首现的表述形式对结构、语义选择的倾向性规律
        3.2.1 实体首现的表述形式对结构类别的选择倾向
        3.2.2 实体首现的表述形式对语义类别的选择倾向
        3.2.3 实体首现表述形式的结构与语义的匹配规律
    3.3 影响实体首现表述形式选择偏好的若干因素
        3.3.1 实体首现的信息功能对表述形式指称性质的选择偏好
        3.3.2 实体首现的话题功能对表述形式级差的选择偏好
        3.3.3 实体首现的语篇功能对表述形式概念倾向的选择偏好
    3.4 实体首现表述形式倾向性规律的成因分析
    3.5 首现形式在不同类型叙事语篇中的分布规律及其成因
        3.5.1 实体首现形式在不同叙事语篇中的分布规律
        3.5.2 首现形式在不同叙事语篇中分布规律的成因分析
    3.6 叙事语篇中实体首现的信息功能与指称性质的错配效应
        3.6.1 实体首现的信息功能与指称性质的错配类别
        3.6.2 实体首现的信息功能与指称性质错配的语篇功能和交际效应
    3.7 本章小结
        3.7.1 实体的信息性质和话题功能影响对首现形式的选择
        3.7.2 语体因素对实体首现表述形式的选用有一定的影响
        3.7.3 某些指称与信息的错配能产生独特的功能和价值
第四章 叙事语篇中实体首现的句法成分位置
    4.1 实体首现在句法成分位置上的多样性表现
        4.1.1 实体首现的句法成分位置类别
        4.1.2 不同实体首现的句法成分位置类别
    4.2 实体首现对句法成分位置选择的倾向性规律
        4.2.1 实体首现在句法成分位置上的总体分布情况
        4.2.2 不同实体首现对句法成分位置的选择倾向
        4.2.3 实体首现形式对句法成分位置的选择倾向
    4.3 影响实体首现对句法位置选择的语篇因素
        4.3.1 语篇信息结构对实体首现句法位置的影响
        4.3.2 主位推进模式对实体首现句法位置的影响
        4.3.3 语篇的衔接对实体首现句法位置的影响
    4.4 实体首现对句法成分位置选择倾向的成因分析
    4.5 不同互动性叙事语篇中实体首现对句法位置的选择规律
        4.5.1 封闭性叙事和互动性叙事中,实体首现对句法位置的选择优先序列相同
        4.5.2 新闻和笑话中,实体首现在主语位置上的出现频率较高
        4.5.3 语篇对叙事准确性的需求会影响实体首现在定语位置上出现的比例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叙事语篇中实体首现句的句型及其基本规律
    5.1 叙事语篇中实体首现句的句型句式类别
        5.1.1 动词性谓语句
        5.1.2 形容词性谓语句
        5.1.3 主谓谓语句
        5.1.4 名词性非主谓句
        5.1.5 动词性非主谓句
    5.2 叙事语篇中实体首现句句型的倾向性规律
        5.2.1 实体首现句对句型类别选择的倾向性规律
        5.2.2 不同句型中实体首现所在句法位置的倾向性规律
    5.3 叙事语篇中实体首现句型倾向性规律的成因分析
        5.3.1 实体首现选择句法位置的偏好对句型类别倾向的影响
        5.3.2 叙事语篇结构模式对不同句型的选择倾向
    5.4 实体首现句型在不同类型的叙事语篇中的分布规律及成因
        5.4.1 叙事准确性需求越高,实体首现选择动宾句的比例越高
        5.4.2 在小说、故事和相声中,实体首现选择存现句的比例较高
        5.4.3 互动性强的叙事语篇更倾向于使用名词性非主谓句来首现实体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实体首现”视角下的无定主语句
    6.1 汉语无定主语句的主要研究成果
        6.1.1 从句法语义角度对无定主语句的研究
        6.1.2 从语篇功能角度对无定主语句的研究
        6.1.3 无定主语句与相关句式的比较研究
    6.2 汉语主语、宾语与有定、无定的匹配情况
        6.2.1 如何界定汉语指称系统中的有定和无定
        6.2.2 汉语主语、宾语与有定、无定匹配的类别
        6.2.3 “背景——焦点”与实体焦点的数量和位置
    6.3 叙事语篇中无定首现成分对句法语义选择的多样性和倾向性
        6.3.1 无定首现成分在句法成分和结构形式上的多样性考察
        6.3.2 无定首现成分对语义选择的多样性考察
        6.3.3 无定首现成分在句法语义上的倾向性表现
        6.3.4 无定主语句法语义倾向性的成因分析
    6.4 “旧——新”信息结构与句首状语的信息作用
        6.4.1 无定主语前边是表示时间的句首状语
        6.4.2 无定主语前边是表示处所的句首状语
        6.4.3 无定主语前边是表示时间和处所的句首状语
        6.4.4 无定主语前边是表示时间、处所或情景的句子
        6.4.5 无定主语前边没有别的成分——以生活常识或认知图景为背景
    6.5 无定主语句的“语体偏好”和动因分析
        6.5.1 无定主语句对不同语体叙事语篇的选择倾向
        6.5.2 无定主语句“语体偏好”的动因分析
    6.6 叙事语篇中引入首现实体的无定主语句与“有”字句的可替换度
        6.6.1 句型优势对可替换度的制约
        6.6.2 实体首现的能力对可替换度的制约
        6.6.3 名词性成分的修饰语对可替换度的制约
        6.6.4 背景信息对可替换度的制约
        6.6.5 语体动因对可替换度的制约
    6.7 本章小结
        6.7.1 无定主语句对语境的依赖性较强
        6.7.2 无定主语句前面通常有句首状语
        6.7.3 可别度越高的无定名词性成分,越倾向于出现在主语位置上
        6.7.4 叙事语篇是无定主语句出现的典型环境
        6.7.5 无定主语句和“有”字句的可替换度
第七章 “实体首现”视角下的无定“把”字句
    7.1 无定“把”字句的研究现状和待解决的问题
        7.1.1 无定“把”字句的主要研究成果
        7.1.2 我们重新思考和发现的问题
    7.2 叙事语篇中无定“把”字句的实体首现功能
        7.2.1 无定“把”字句中实体首现的信息性质
        7.2.2 无定“把”字句中实体首现的话题功能
    7.3 无定“把”字句的“凸显行为结果”功能
        7.3.1 汉语“尾焦点”特征对无定“把”字句的塑造作用
        7.3.2 无定“把”字句的尾焦点具有“凸显行为结果”功能
    7.4 无定“把”字句在不同类型叙事语篇中的分布规律及成因
        7.4.1 无定“把”字句对不同类型叙事语篇的选择倾向
        7.4.2 “把个”式无定“把”字句适用于个人陈述型叙事语篇
        7.4.3 “把一”式无定“把”字句适用于故事型叙事语篇
    7.5 本章小结
        7.5.1 无定“把”字句的实体首现功能
        7.5.2 无定“把”字句具有“凸显行为结果”的功能
        7.5.3 两类无定“把”字句在语体偏好上各有不同
第八章 结语
    8.1 本研究的主要结论
        8.1.1 汉语叙事中实体首现的规律
        8.1.2 对无定主语句的重新审视
        8.1.3 对无定“把”字句的重新审视
    8.2 本研究的价值和贡献
        8.2.1 基于语言运用视角的句法研究
        8.2.2 对汉语叙事中的实体首现进行描写和解释
        8.2.3 以“实体首现”为视角审视汉语语法的特殊现象
    8.3 本研究的不足和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后记

(10)汉英叙事语篇回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研究引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回指研究的理论背景
        1.1.2 语篇中的回指
        1.1.3 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及述评
        1.2.2 国内研究现状及述评
        1.2.3 汉英回指对比研究现状
        1.2.4 既往研究的局限性
    1.3 研究的创新点和难点
        1.3.1 研究的创新点
        1.3.2 研究的难点
    1.4 研究目的和内容
    1.5 研究方法和语料来源
        1.5.1 研究方法
        1.5.2 语料来源
    1.6 基本思路和本文结构
2 回指研究理论体系建构
    2.1 回指概念界定
    2.2 回指的特征
    2.3 回指的分类
    2.4 零形回指与省略等零形式
    2.5 小结
3 语篇回指的释义和制约机制
    3.1 语篇因素的制约
    3.2 功能因素的制约
        3.2.1 语言经济原则的表现
        3.2.2 语言明晰原则
        3.2.3 语篇连贯的衔接手段
    3.3 认知推理的制约
    3.4 语义因素的制约
    3.5 主题因素的制约
    3.6 小结
4 汉英语篇回指分布模式对比
    4.1 汉英语篇回指对比研究目的
    4.2 汉英回指对比实证研究
    4.3 数据统计步骤
    4.4 数据分析
        4.4.1 回指选择使用频率
        4.4.2 名词回指线性距离分布特征
        4.4.3 代词回指线性距离分布特征
        4.4.4 零形回指线性距离分布特征
    4.5 汉英语篇回指分布差异动因
    4.6 小结
5 汉英语篇回指解析机制
    5.1 回指解析与向心理论
    5.2 向心理论简介
    5.3 向心理论与语篇实体的关系
        5.3.1 语篇连贯与注意状态
        5.3.2 指称形式与语篇连贯
    5.4 向心理论基本原理
    5.5 对向心理论的修正
        5.5.1 向心理论在回指解析中的局限
        5.5.2 谓语动词的制约
        5.5.3 主题的制约
    5.6 小结
6 语篇回指解析规则的发掘与语料分析
    6.1 主题规则
        6.1.1 语篇主题和回指确认
        6.1.2 语篇回指的识别确认
    6.2 语篇主题对回指的制约
        6.2.1 语篇主题中心论
        6.2.2 主题链与回指链
        6.2.3 主题连续性
        6.2.4 多主题语篇
    6.3 动词语义指向规则
        6.3.1 动词的语义指向与句内回指
        6.3.2 动词的语义指向与语篇回指
        6.3.3 动词的语义指向与配价和依存的关系
        6.3.4 语义指向的维度
        6.3.5 动词语义指向的两项对立
    6.4 实证性研究
    6.5 小结
7 结语
    7.1 本研究的性质
        7.1.1 基于语料库的实证研究
        7.1.2 汉英语言对比研究
    7.2 本研究的发现和结论
    7.3 本研究的理论价值和应用价值
        7.3.1 本研究的理论价值
        7.3.2 本研究的应用价值
    7.4 未来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目录
后记

四、优选论与汉语主语的确认(论文参考文献)

  • [1]越南高校汉语教学的优化研究[D]. 阮氏兰(NGUYEN THI LAN). 西南大学, 2021(01)
  • [2]认知视阈下的篇章零形回指研究 ——以近十年政府工作报告为例[D]. 宁湘铭. 大连外国语大学, 2021(12)
  • [3]中高级日本汉语学习者零形回指习得研究[D]. 蒋秀娟.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21(11)
  • [4]现代汉语语义异指的句法语义特征及认知理据[D]. 李林泽. 西南大学, 2021(01)
  • [5]基于意象图式编码的自然交互手势设计与研究[D]. 肖亦奇. 湖南大学, 2018(06)
  • [6]优选论视域下的句子主语研究[J]. 尚光琴. 语文建设, 2015(14)
  • [7]关联—优选论框架下的指称转喻理解研究[D]. 曹燕黎. 南京大学, 2015(01)
  • [8]汉语疑问词的语义解读及其应用[D]. 牛长伟. 华中科技大学, 2015(07)
  • [9]句法与语篇:汉语叙事中实体首现的规律与无定构式的成因分析[D]. 刘琪. 华中师范大学, 2014(08)
  • [10]汉英叙事语篇回指研究[D]. 毛颢. 武汉大学, 2013(11)

标签:;  ;  ;  

汉语科目的最优理论与确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