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网络词汇的构成方法及语义特征

新网络词汇的构成方法及语义特征

一、网络新词汇的构成方法及语义特征(论文文献综述)

樊柯,杨欣欣[1](2021)在《汉语国际教育中网络新词语的教学策略》文中研究说明网络时代的到来,越来越多的网络新词汇出现在大众的视野中,网络词语是社会经济与文化发展的真实写照;作为汉语学习者来说,理解并掌握汉语原有的词汇已经是很困难的了,但是为了更好的认识了解中国文化的变迁与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飞速发展,提高学习者自身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学习网络新词汇也是迫切需要的事情。

海仁姑丽·吾拉依木[2](2020)在《大学校园流行语的语法语义特点及流行动因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思想,对大学校园流行语的语法语义特点及流行原因进行研究。语言是人类交流过程中必备的一部分。由于社会的不断发展,语言也随之持续更新。流行语是一定时期在一定社群内人们普遍使用的,反映时代特色的,传播范围较广的词语。就表现形式来讲,流行语包括词、短语、句子及句子模式。流行语的形成和发展主要受到来自以下几个方面的影响:其一是政治经济,其二是语言自身,其三是文化,其四是心理因素,在这些因素和传媒的促进之下,流行语也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在整个社会中,大学校园和大学生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在交往之中,一种不同寻常的语言风格随之产生,也就是“大学校园流行语”。这种语言在传统的形式如词、短语和句子的基础上发展而来,但在内部构成方式和语义方面表现除了自己独特的特点,它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方言,是大学生日常生活中使用频率较高的一种语言形式,影响着大学生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判断。本文以应用语言学理论为基础,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新疆四所大学在校的学生进行大学校园流行语使用情况抽样调查。基于获得的问卷数据,通过SPSS软件以及百分比统计的方法进行定量分析。为了保证分析的完整性,笔者也使用了定性分析。在问卷末尾设计了开放性问题,学生在调查中可以对调查表中未出现、而自己日常生活中常用的流行语进行补充。在本文的研究过程中,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方法:文献分析法、分类考察、定量、定性分析法,从而保证整个研究的科学性和合理性。笔者以大学校园流行语的内部结构分析为切入点,基于认知、构式语法等理论,分析了大学校园流行语在现代汉语词汇方面表现出来的内部构造特点及语义特征,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大学校园流行语的流行动因。本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引言,对研究范围、研究对象、研究目的及意义、以及相关研究综述进行阐述,介绍了本论文的理论方法和语料来源。第二部分是相关概念的界定和分析,从已有的研究成果分析和梳理了学界对“流行语”概念的认识,并对流行语的使用人群和来源进行了分析和探讨。第三部分主要从语法分类和句法层面对大学校园流行语的特点进行分析。第四部分主要从语义层面对大学校园流行语语义变化的方式和特点进行分析。第五部分从语言本身、社会、大学生自身特点等角度对大学校园流行语的流行动因进行研究。结语是对本文的研究内容、实际效用进行阐述,并将问题、不足点指了出来。

彭琳[3](2020)在《英汉亲属称谓语对比研究》文中指出称谓语具有系统性和民族性,它不仅仅是语言现象,也是社会与文化现象。作为标记人类社会中普遍存在的一种人际关系的语言现象,亲属称谓语在世界语言中普遍存在,是人们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世界上各民族语言的称谓语都担当着重要的社交礼仪作用,也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汉语的亲属称谓纷繁复杂,丰富多彩,称谓系统中对于直系与旁系、父系与母系、血亲与姻亲、男性与女性、年长与年幼等所有亲属关系都精确描述,一一区分,其语义功能如此细密,是世界上任何一种语言的称谓系统无法比拟的。英语亲属称谓系统不仅称谓词数量少,而且指称宽泛,语义模糊,除区分性别与辈分外,内外、长幼、亲疏都不区分。英汉亲属称谓系统存在很大的差异,对英汉亲属称谓系统进行对比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应用价值。不同语言的称谓语是不同民族文化的折射,通过对英语和汉语亲属称谓的系统梳理,并进行多角度的比较分析,能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英汉民族文化,为今后英汉亲属称谓语的深入研究提供一些参考,并为语言学习与教学,语际的翻译研究提供帮助。本文以既有的相关理论和研究视角为指导,结合笔者收集的英语和汉语的称谓语资料,详细比较了英汉亲属称谓系统、英汉亲属称谓的构词和词义、英汉亲属称谓系统的面称和背称、英汉亲属称谓的泛化现象、英汉亲属称谓系统的性别差异以及英汉亲属称谓系统的文化差异。汉语亲属称谓语的面称和背称以及泛化是汉语称谓语的独具特色的现象,当今汉语亲属称谓语的泛化现象特别突出。本文通过对比考察英汉亲属称谓的面称和背称以及泛化现象,充分展示英汉文化的差异,民族价值观的不同。着眼语言和社会的共变,探索隐藏于亲属称谓语背后的深层文化,这是本文的特色创新之处。本文尽可能全面地展示英汉两种语言的亲属称谓语系统各层面的异同,希望本项研究能对英汉文化与语言的教学,研究和翻译实践等提供有价值的帮助。

朱启勋[4](2020)在《采用深度学习的文本序列分析方法及其情感推演研究》文中提出文本序列是语义以至语意的抽象描述形式。任何基于自然语言的情感表达(例如电影评论和商品评论)都可抽象为某一类随机或者似随机性的文本序列。因而,在自然语言处理领域,针对文本序列的各种处理以及对蕴含于文本序列中的情感特征析取以及情感类型推断,成为人工智能研究中的重要的、也是极具挑战性的课题。本文从两个侧面开展了文本序列分析和情感语意推断的研究。一是研究如何建立随机文本序列的序列模型,二是研究如何通过卷积神经网络手段分析随机文本序列的情感特征并设计新的方法。本文首先对随机文本序列的各类基础模型(例如n-gram、word2vec、CBOW等等)开展了对比性的分析,然后指出朴素贝叶斯模型、支持向量机模型和最大熵模型是适合文本序列情感具体分析与推断研究的工作模型。然后,本文针对文本序列情感分析的卷积神经网络(Text-CNN)方法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指出Text-CNN方法在处理文本序列上的优点是能够对输入样本进行特征提取以及降维处理,但池化层的池化操作会导致输入样本数据信息的损失,而且无法确定特征输出的长度。为此,本文使用一种通过空间金字塔池化(SPP)的方法来力求解决上述两个问题。此外,利用长短期记忆(LSTM)神经网络模型对于时间序列处理的有效性,将Text-CNN方法中的全连接神经网络层替换为LSTM神经网络层。最后,本文对Text-CNN方法进行改进,得到SPP-CNN-LSTM方法。利用该方法,在IMDB数据集和SST数据集上与4种基准算法模型(CNN、LSTM、SPP-CNN和CNN-LSTM模型)方法进行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在给定词向量训练模式下SPP-CNN-LSTM方法比其余4种方法的情感分类准确率提升3%7%。进一步,本文还分析指出:CNN、LSTM、SPP-CNN、CNN-LSTM以及SPP-CNN-LSTM模型在动态skip-gram(DSG)词向量训练模式下的性能优于其他词向量训练模式下的性能。在DSG模式下,实验模型的文本情感分类性能依次递增,在IMDB和SST数据集上的平均准确率分别约为73.2%、75.1%、78.3%、79.6%和83.0%。

阿扎(Azza Abdelwahab Ibrahim Hassanein)[5](2019)在《文化语言学视角下的阿汉新词语对比分析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由于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加上各国经济关系的广泛发展,全世界的人都能很容易地相互交流,世界上不同语言人们的交流机会和次数也增加起来了,所以语言障碍已经不再是一个问题。在语言的交流中,经常会出现把别的国家语言的发音和用法运用到自己语言系统中的现象,这种现象被称为新词语。新词语的兴起,丰富了语言的词汇系统,方便了各民族的日常交流,同时提升了新词语在词汇学研究中的地位。阿拉伯语和汉语新词语对比研究是个薄弱环节。本文选取阿拉伯语和汉语新词语,对阿拉伯语和汉语新词语的历史阶段、构词方式、新词语特点、新词语对文化的影响以及网络新词语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对阿拉伯语和汉语新词语进行总结和对比,提示阿拉伯语和汉语新词语的异同,分析一下差异产生的原因,并对阿拉伯语和汉语新词语对比的发展趋势做出预测。本研究分为八章;第一章绪论:详细描述了阿拉伯语和汉语新词语对比研究的意义及现状,包括国内外相关研究、网络词语研究现状、对21世纪新词语研究现状、新词语发展的历史阶段的研究现状以及阿拉伯语和汉语与文化关系的研究现状,选题的理由,说明研究的整体情况,包括研究背景的介绍、研究对象的界说、研究目标的制定、研究意义的阐述、以及研究设计的陈述等,其中,研究设计提出了本研究谈论的主要问题,介绍研究方法、研究难点、研究创新点,并对语料的搜集程序和构成情况进行了详实说明。第二章:主要讨论语言学界定、新词语界定、新词语产生的原因、新词语的特征、网络词语界定、网络词语的形态和构词方式特点。第三章:以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为基础,从阿拉伯语和汉语历代词汇发展的特点、阿拉伯汉语新词语的概述和新词语阶段发展三个方面区分了阿拉伯语和汉语词汇及新词语历史阶段的异同。通过分析研究者发现阿拉伯语和汉语新词语历史特点有相同点即:在近现代都从英语中借入大量新词语、两种语言吸收外来名的途径基本上是一样的,因为战争、社会变革、宗教的引进和现代因特网技术导致了大量外来地名的出现、两种语言新词语所涉语中的及的社会领域基本相同的,主要是包括经济、社会生活、政治、和科技等相同的层面。同时阿拉伯语和汉语新词语历史阶段有不同点即;从分析阿汉新词语的不同历史阶段,我们发现了阿拉伯语新词语词汇量很庞大、吸收面很广、涉及领域广泛、词汇量及其丰富,自古代以来,阿拉伯人就一直很热情,他们对外来语地名表现出开放和积极的态度。汉语被认为是一种专业思想强的语言,但在借用其他新词语时,除了语法方面的汉语外,还保留了发音的基础,所以汉语的意译词所占的比列较大,可是阿语新词语使用音译的译借方式相比中文具有很大的优点。第四章:从阿拉伯语和汉语21世纪新词语语的借入方式进行对比研究,并分析出其成因的异同点。本研究通过分析发现阿拉伯和汉语借入方法有异同,发现了阿拉伯语新词语的借入方法有全义借入法;比如((?))来自英文的cell(细胞)、全音借入法;如((?))来自法语的“helicoptere”(直升机)、半音半义借入;如((?))来自英文的“X-RAY”(X-光)、音译(义)加阿拉伯解释词借词;如((?))来自英文的“Metro”(地铁)、缩写借入法;如((?))来自英文,而汉语新词语借入方式由六种构成的,即全音借入法;如(诺贝尔)、音义结合法;如(黑客)、半音半义法;如(奥林匹克运动会)、音义(译)加汉语解释词借词;如(迪斯尼乐园)、全义借入法;如(键盘)、缩写借入法;如(丁克)。通过分析两种语言的新词语借入方式可以找出阿汉新词语借入方法的异同。第五章:第五章主要分析汉语和阿拉伯语的网络新词语,作者从阿拉伯语和汉语网络词语的分类、汉阿网络词语的构词方式、汉阿网络词语的构成特征三个方面进行阿汉网络新词语对比分析,主要目的是找出使用网络语言的原因,通过对汉语和阿拉伯语网络词的对比分析,发现阿拉伯语语和汉语都运用了丰富的网络词语、阿拉伯语和汉语网络词语的构词方法既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这项研究为年轻人使用网络语言提供了实质性的见解,它为扩展和增进网络语言的使用和未来的理解铺平了道路。第六章:本章试图从汉阿两种语言中的新词语为出发、对两国在语言发展、文化特性、民族属性等各个方面的异同进行比较研究,并对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互鉴与整合进行分析研究,通过分析,作者找出中阿文化内涵的异同以及阿拉伯与伊斯兰文化和汉语与汉文化的异同。中国人民和阿拉伯人民在吸收新词语语时都表现出了极大的聪明才智和对本民族语言和文化的热爱,阿拉伯语和汉语都是按照自身语言的语法规则、构词方法和习惯,对一部分借词加以吸收、消化和变通,使得新词语总体上出现了变化,主要有:声调的改变、音素的改变、词汇语法功能的改变、构词结构的改变和音节的改变。这一章回顾了这两种语言中新词语语的历史演变及其发展情况。古代,在公元前八世纪左右,中阿两种语言都有一个辉煌的时期,唐朝的中国王朝和阿拉伯历史上的阿贝歇王朝都有一个辉煌的时期。当汉语和阿拉伯语成为一种共同语言时,欧洲人为掌握这两种语言而感到自豪,最近,这两个民族都遭受了西方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的侵略,强烈的文化影响在汉语和阿拉伯语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导致两种语言吸收大批的新词语语。第七章:浅谈阿拉伯语语中的汉语新词语以及汉语中阿语新词语,找出借入新词语的原因、发展以及两个国家之间在各个历史阶段的关系。中国语阿拉伯地区的关系十分密切,双方在战争与和平中合作起来,中国文化对阿拉伯文化留了很深刻的影响,导致了阿语吸收不少的汉来源的词语,中文对阿语留了很多词语。例如中国四大发明:火药、印刷术、指南针、造纸,通过双方的文化、习俗、传统的互动,中国对阿拉伯人又带来了一些中文词语比如;茶、茶杯、太极、孔子、道家、瓷器、中国丝绸等等,与此同时,从阿拉伯半岛到中国,阿拉伯文化在传播天文学、地理、医学、药学、数学和艺术等许多应用科学和科学理论方面对中国文化产生了重大影响。通过双方的文化、贸易的互动中文吸收不少的阿语来源的词语,比如没药、祖母绿、苏丹来自阿语的一些姓名阿拉丁、阿里巴巴、马、哈、伊、涂、吴等,葫芦巴,艾米尔,何黎勒等等的词语。论文最后对全文进行总结,指出追求词语结果与文化的凝练是造成阿拉伯语和汉语新词语异同的原因,并分别对阿拉伯汉语新词语对比研究发展趋势进行展望和预测。

王丽娜,郭晓东,汪润[6](2019)在《面向中文用户评论的自动化众包攻击方法》文中研究表明面向文本的自动化众包攻击具有攻击成本低、隐蔽性强等特点,这种攻击可以自动生成大量虚假评论,影响用户评论社区的健康发展。近些年来,有学者研究面向英文评论社区的文本自动化众包攻击,但是鲜有针对中文评论社区的自动化众包攻击的研究,针对这一不足,提出了基于汉字嵌入LSTM模型的中文文本自动化生成攻击方法。通过训练由汉字嵌入网络、LSTM网络和Softmax全连接网络组成的多层网络模型,并引入温度参数T构建攻击模型。实验中,从淘宝网的在线用户评论中抓取了超过5万条真实的用户评论数据,验证所提攻击方法的有效性。实验结果表明,生成的虚假评论可以有效地欺骗基于语言学分析的分类检测方法和基本文本拷贝检测等方法,并且通过大量的人工评估实验发现所生成的文本具有真实性强、类型广等特点。

杨立杰[7](2019)在《方言对网络语言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网络新媒体的迅速发展,网络语言以强势的姿态进入人们的语言生活。方言作为丰富发展网络语言的内在驱动力,在这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本文方言对网络语言影响研究,意在揭示方言对网络语言的影响之深远,由此彰显方言在现代汉语中地位之重要。本文主要分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阐述本文的研究目的与意义、方言之于网络语言的研究现状,说明本文所采用的研究方法,并对语料来源加以说明。第二部分从语音、词汇、语法三个方面对方言在网络语言中的表现形式进行逐类分析描写,揭示方言网络语言的内部结构特征。第三部分对方言进入网络语言的路径及方言网络语言的产生条件进行阐释,揭示方言网络语言的产生方式及原因。第四部分从陌生化、可视化、含蓄化三个方面阐述方言网络语言的表达效果,由此揭示方言网络语言之所以能走入人们的语言生活之缘由。第五部分主要探讨方言网络语言的规范化问题,简要分析方言网络语言面对的问题,并提出应对之策。

方雅瑾[8](2019)在《当代汉语贬义表人的类后缀研究》文中认为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人们的生活中出现了很多新事物、新现象、新概念。为了满足日常的表达需求,汉语词汇系统中涌现出了越来越多新词语,这些词语中多含有类词缀,形成一种较为常见的语言现象,即“类前缀+X”或“X+类后缀”。类词缀是意义趋向虚化(类化)、位置固定、语义粘附性较强的构词成分。其中,语义类型以表人的数量最多,形成“X+表人类后缀”(此处指类后缀)词语,这些因其丰富的情感表达效果受到人们的关注并迅速传播,体现了人们的社会文化心理。本文在前人对类词缀研究基础上,根据形式、意义和功能标准,从感情色彩义的角度出发,在结合语言事实并查阅《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和《现代汉语规范词典(第三版)》的基础上,确定了当代汉语中存在的10个贬义表人类后缀“货、奴、霸、鬼、虫、蛋、奴、狗、佬、徒”。在此基础上,对BCC微博语料库和报刊语料库中“X+贬义表人类后缀(1)”词语的音节特点、“X”的语法性质和语用进行统计分析,对比两个语料库的词语特点和使用特点,进一步分析“X”的语义类别和语义组配规律。最后,对贬义表人类后缀的语源进行整理描写,探究其语义演变历程,以期对贬义表人类后缀有更加深入的理解和认识。

王萌萌[9](2018)在《变异构式“X12X2”的认知语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语言是有序异质的符号系统,语言变项的产生是语言生活实践中的常态。语言变异现象不仅停留在丰富语用的层面,也越来越表现出对语言结构产生影响的趋势。本文基于语言变异理论和构式语法理论,将在汉语语言系统中采用字母与数字组合的表达方式表示某一行为主体通过互联网平台面向另一行为主体的电子商务或政务活动模式的缩略结构如B2B、B2C等界定为变异构式“X12X2”,其构式义为:电子平台中“X1”和“X2”的关系。我们以变异构式“X12X2”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语料的检索考察,对其产生过程和原因、在构式内的扩张以及使用群体的扩张进行了分析论证。同时,运用语用学、认知语言学的相关理论对变异构式“X12X2”在汉语语言系统中的使用进行了语用和认知解释,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变异构式“X12X2”对语言结构的影响,提出了关于语言规范的新思考。变异构式“X12X2”的产生始于信息技术革命背景下电子商务和电子政务的诞生,最初表现为相关概念术语的英语全称原型,在语言交际过程中发展出“X1to X2”和“X12X2”两种书写形式。由于“X12X2”形式相较“X1 to X2”形式有更高的出现频率、更高的国际共用度以及缩略更具稳定性,其书写形式得到固化,发展为变异构式“X12X2”,并在其内部和使用群体上出现了扩张现象。在语言交际中,变异构式“X12X2”发挥着突显功能和传播功能,并实现了无歧交际和最简交际。但是,其在汉语语言系统中的使用又受到前提关系与合作原则的制约。变异构式“X12X2”在语言交际中的使用有赖于人们大脑中的认知机制,概念隐喻和概念转喻是其重要的理解机制,同时也是其构式义的生成机制。认知意识形态的构建与主流意识形态的控制维系为变异构式“X12X2”在汉语系统中的使用提供了合理化与合法化依据。通过对变异构式“X12X2”在汉语系统中使用情况的具体考察,我们对其处于有序状态的变异阶段进行了论证,并结合当前的社会发展趋势对其发展为语言规范持乐观态度。这启发了我们关于语言规范的新思考:一般的缩略中,实义优先,而变异缩略则可以音形突破,在判断缩略是否合乎语言规范时可遵循“语用优先,经济为大”的思路;语音关联为词义结构实现动态发展提供了另一条出路;官方“特权”在语言规范中发挥重要作用。这些思考可以为之后的语言规范提供思路上的借鉴。

郑佳[10](2018)在《面向社会安全事件的公众情感倾向分析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以微博为代表的社交媒体已经发展成为一种新的传播媒介,为人们带来了信息获取、发布和传递的便利与自由,彻底改变了人们的信息传播格局和生活模式。但是,社交媒体低成本、用户广、传播快的特点也为社会安全事件的传播和扩散带来了便利,大大增加了其危害性和破坏程度,使其成为国外敌对势力和国内不法分子散布谣言、发布网络攻击的重要阵地,以达到颠覆国家政权、破坏民族团结、阻碍社会稳定、损害人民利益的目的。因此,开展网络社交媒体中社会安全事件的侦测,并对公众的情感倾向和趋势进行分析和预测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而且对于维护国家安全、保持社会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新浪微博为研究对象,对微博中社会安全事件的侦测、公众的情感倾向性和公众情感趋势分析与预测进行了研究,研究工作覆盖了微博中社会安全事件网络舆情的发现、理解、分析和预测,形成了一整套社交媒体中社会安全事件的分析方法和相关理论。主要研究工作和成果如下:(1)微博基础资源库建设方法的研究提出了一种微博数据爬取方法和微博文本预处理策略,并构建了微博文本预处理用户词典。通过对微博数据爬取技术的研究,构建了基于网络爬虫和新浪API相结合的微博数据爬取策略,针对微博文本的特点,制定了相应的微博文本预处理方案,并构建了大量的用户词典,包括66万多的常用词词典、4万多的专用名词词典和将近8百多的专用名词后缀词典等,完成了微博基础资源库的建设。(2)词语语义相关度计算方法的研究提出了一种基于语义关系图的词语语义相关度计算模型。通过对How Net语义知识库中语义关系的提取和大规模语料库中词语语义搭配关系的抽取,构建了词语语义关系图,在词语语义关系图的基础上,采用图论的相关算法和理论,构建了基于语义关系图的词语语义相关度计算模型。实验表明,该模型对词语语义相关度的计算性能较好,并且可以通过添加领域语料以达到词语语义相关度计算领域适应性的目的。(3)微博中社会安全事件侦测方法的研究提出了一套微博中社会安全事件特征词表示体系和社会安全事件侦测模型。从社会安全事件的突发性和主题性出发,从能够表征事件的基本要素、能够表征事件的信息主题、与事件话题标签相关、能够体现突发性和能够很好过滤广告性五个方面,构建了社会安全事件特征词表示体系,结合词语语义相关度计算模型,构建了基于凝聚式层次聚类和增量聚类的社会安全事件侦测模型。实验表明,该模型提取的特征词具有较强的代表性,并且其社会安全事件的侦测性能较好。(4)微博文本的情感分析方法和公众情感倾向性分析方法的研究提出了一种基于双重注意力机制的微博文本情感分析模型和公众情感倾向性分析模型。针对微博文本情感表达的特点,构建了包括六类情感符号的微博情感词典,在此基础上,采用注意力机制对微博文本的LSTM建模结果和微博文本中包含的情感符号分别建模,构建了基于双重注意力机制的微博文本情感分析模型,并采用情感倾向的倾向程度作为衡量指标,构建了公众对特定社会安全事件的情感倾向分析模型。实验表明,本文的情感分析模型较现有的最好模型有一定的性能提升。(5)公众情感趋势分析与预测方法的研究提出了一套情感趋势分析指标和情感趋势分析及预测模型。针对情感趋势分析与预测的需求,构建了包括特定情感倾向微博数目和特定情感倾向微博比重两类共计6个情感趋势分析指标,采用多项式拟合的分析方法,构建了情感趋势分析模型,并通过融合多粒度时间片下情感趋势拟合回归函数的斜率变化情况,构建了情感趋势预测模型。通过相关的实际案例分析,表明本文的模型具有较好的性能。最后,基于SSM架构和Bootstrap框架以及Echarts组件实现了一个微博中社会安全事件公众情感分析系统。系统由微博数据的采集与预处理、社会安全事件的侦测、公众情感倾向性分析和公众情感趋势分析和预测四个模块构成,可以对社会安全事件的侦测、微博文本的情感分析以及公众情感倾向及情感趋势分析与预测的相关模型与算法进行实验。

二、网络新词汇的构成方法及语义特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网络新词汇的构成方法及语义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1)汉语国际教育中网络新词语的教学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1 网络新词语的界定、分类及特征
    1.1 网络语言的界定
    1.2 网络语言的分类
    1.3 网络新词语的特征
        第一,网络语言词汇的突出特点是“新”—新的组合多。
        第二,网络语言词汇“活”的特点。
        第三,网络词汇“杂”—夹杂多。
2 网络新词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必要性
    2.1 网络语言出现的背景
    2.2 对外汉语教学中网络语言教授的现实意义
3 对外汉语教学中网络语言的教学策略
    3.1 教学中对网络新词的选取
    3.2 理解教材、理解学生、理解教学
4 结语

(2)大学校园流行语的语法语义特点及流行动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1 研究目的及研究意义
        1.1.1 研究目的
        1.1.2 研究意义
    1.2 相关研究综述
        1.2.1 国内学者对流行语的研究
        1.2.2 国内学者对大学校园流行语研究的角度
    1.3 研究的内容及思路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思路
    1.4 研究方法
    1.5 语料来源
    1.6 创新点
第1章 大学校园流行语的基本情况概述
    1.1 流行语概念的界定
        1.1.1 流行语
        1.1.2 大学校园流行语
    1.2 大学校园流行语的使用人群
    1.3 大学校园流行语的主要来源
第2章 大学校园流行语的构成特点
    2.1 以词形式出现的大学校园流行语
        2.1.1 字母
        2.1.2 数字
        2.1.3 拼音
        2.1.4 谐音
        2.1.5 单语素词
        2.1.6 语素构词
        2.1.7 重叠
        2.1.8 附加式
        2.1.9 省略
        2.1.10 外来词
    2.2 以短语的形式出现的大学校园流行语
        2.2.1 转类
        2.2.2 中英文并用
        2.2.3 缩略
        2.2.4 复合式(叠加式)
        2.2.5 仿语
        2.2.6 类推式(套用格式)
        2.2.7 按结构类型
    2.3 以句子的形式出现的大学校园流行语
        2.3.1 构式
        2.3.2 非构式
第3章 大学校园流行语的语义特点
    3.1 理性义的特点
        3.1.1 假借他词
        3.1.2 创造新词
        3.1.3 通过比喻、借代引用
    3.2 色彩义的特点
        3.2.1 褒义词语中性化,贬义化
        3.2.2 贬义词语中性化、褒义化
        3.2.3 中性词语褒义化、贬义化
    3.3 大学校园流行语的语义变化
        3.3.1 语义扩大
        3.3.2 语义缩小
        3.3.3 语义转移
第4章 大学校园流行语的流行动因研究
    4.1 语言本身因素
        4.1.1 语言的经济原则
        4.1.2 语言类推机制的影响
    4.2 社会因素
        4.2.1 大学生所处的校园文化
        4.2.2 网络的普及
        4.2.3 大众传媒的作用
    4.3 大学生自身因素
        4.3.1 求新求异(追求时尚)
        4.3.2 模拟仿效
        4.3.3 求简求快
        4.3.4 逆反宣泄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A 大学校园流行语调查问卷
附录 B 大学校园流行语调查问卷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3)英汉亲属称谓语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第二节 考察范围与研究现状
        1.2.1 考察范围
        1.2.2 研究现状
    第三节 基本思路与研究方法
        1.3.1 基本思路
        1.3.2 研究方法
    第四节 本文特色与研究创新
第二章 称谓语的性质和类型
    第一节 称谓语的性质
        2.1.1 称谓的概念
        2.1.2 称谓语与文化
    第二节 英汉亲属称谓语的类型
        2.2.1 汉语亲属称谓语的类型
        2.2.2 英语亲属称谓语的类型
        2.2.3 英汉亲属称谓语分类的异同
第三章 英汉亲属称谓系统
    第一节 英汉亲属称谓系统概观
    第二节 英汉亲属称谓系统比较
        3.2.1 英汉基本亲属称谓系统
        3.2.2 英汉直系血亲称谓系统
        3.2.3 英汉兄弟姐妹及其子孙称谓系统
        3.2.4 英汉父系兄弟姐妹及其子孙称谓系统
        3.2.5 英汉母系兄弟姐妹及其子孙称谓系统
        3.2.6 英汉祖父之兄弟姐妹及其子孙称谓系统
        3.2.7 英汉祖母之兄弟姐妹及其子孙称谓系统
        3.2.8 英汉丈夫及其直系血亲称谓系统
        3.2.9 英汉妻子及其直系血亲称谓系统
    第三节 英汉亲属称谓系统的差异
        3.3.1 血亲和姻亲的差异
        3.3.2 宗族内外的差异
        3.3.3 长幼和辈分的差异
    第四节 英汉亲属称谓系统差异的原因
        3.4.1 社会性质的不同
        3.4.2 宗族观念的不同
        3.4.3 等级观念的不同
        3.4.4 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
第四章 英汉亲属称谓的构词和词义
    第一节 英汉亲属称谓的构词特征
        4.1.1 汉语亲属称谓的构词特征
        4.1.2 英语亲属称谓的构词特征
    第二节 英汉亲属称谓的词义比较
    第三节 英汉亲属称谓的构词词义的异同
        4.3.1 相同点
        4.3.2 不同点
第五章 英汉亲属称谓的面称和背称
    第一节 面称与背称
    第二节 英汉亲属称谓的面称系统
        5.2.1 直系血亲称谓(同姓)
        5.2.2 旁系血亲称谓(同姓)
        5.2.3 外亲称谓语(异姓)
        5.2.4 姻亲称谓语(异姓)
        5.2.5 夫妻系称谓
    第三节 英汉亲属称谓的背称系统
        5.3.1 直系血亲称谓(同姓)
        5.3.2 旁系血亲称谓(同姓)
        5.3.3 外亲称谓语(异姓)
        5.3.4 姻亲称谓语(异姓)
        5.3.5 夫妻系称谓(异姓)
    第四节 英汉亲属称谓语面称背称的异同
        5.4.1 相同点
        5.4.2 不同点
第六章 英汉亲属称谓语的泛化
    第一节 亲属称谓的泛化现象
    第二节 汉语亲属称谓泛化
    第三节 英汉亲属称谓泛化的比较
        6.3.1 英汉亲属称谓语泛化的表现
        6.3.2 英汉拟亲属称谓语的应用
    第四节 英汉亲属称谓泛化的特点
    第五节 英汉亲属称谓泛化的语义语法特征
        6.5.1 英汉亲属称谓泛化的语义特征
        6.5.2 英汉亲属称谓泛化的语法特征
    第六节 英汉亲属称谓泛化的异同
        6.6.1 相同点
        6.6.2 不同点
    第七节 英汉亲属称谓泛化的成因
        6.7.1 传统社会结构及民族价值观念的影响
        6.7.2 思维方式和社会价值观念的影响
        6.7.3 社会发展的需要
        6.7.4 语言符号的多义性和模糊性
第七章 英汉亲属称谓系统的性别差异
    第一节 亲属称谓语与社会语言学
    第二节 英汉亲属称谓系统性别差异的表现
        7.2.1 英汉核心亲属称谓的性别差异
        7.2.2 英汉父系母系称谓的性别差异
        7.2.3 英汉夫妻之间称谓的性别差异
        7.2.4 英汉从他亲属称谓的性别差异
        7.2.5 英汉亲属称谓排序的性别歧视
    第三节 英汉亲属称谓系统性别差异的原因
        7.3.1 宗法观念与家庭结构
        7.3.2 儒家思想与基督教义的影响
第八章 英汉亲属称谓语的文化差异
    第一节 英汉亲属称谓与文化
    第二节 英汉亲属称谓文化差异的表现
        8.2.1 中西方社会结构的差异
        8.2.2 中西方价值观念的差异
        8.2.3 中西方经济制度的不同
        8.2.4 中西方思维模式的不同
第九章 结语
    9.1 基本认识
    9.2 本文不足
    9.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本文中的图与表
致谢

(4)采用深度学习的文本序列分析方法及其情感推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工作的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趋势
        1.2.1 基于词典的方法
        1.2.2 基于机器学习的方法
        1.2.3 传统机器学习在文本序列情感分析中的应用
        1.2.4 深度学习在文本序列情感分析中的应用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1.4 本论文的结构安排
第二章 文本序列分析的基础方法
    2.1 基于传统机器学习的文本情感分析方法
        2.1.1 朴素贝叶斯模型
        2.1.2 支持向量机模型
        2.1.3 最大熵模型
    2.2 统计语言模型
        2.2.1 n-gram模型
        2.2.2 word2vec模型
        2.2.2.1 霍夫曼编码与负采样编码
        2.2.2.2 CBOW模型
        2.2.2.3 Skip-gram模型
    2.3 人工神经网络(ANN)
        2.3.1 人工神经网络简介
        2.3.2 前向传播与后向传播算法
    2.4 卷积神经网络(CNN)
    2.5 文本卷积神经网络(TEXTCNN)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空间金字塔池化与长短期记忆神经网络
    3.1 空间金字塔池化(SPP)
    3.2 循环神经网络模型(RNN)
    3.3 LSTM神经网络模型(LSTM-NN)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文本序列的情感分析实验
    4.1 SPP-CNN-LSTM模型
    4.2 实验设置及结果分析
        4.2.1 实验设置
        4.2.1.1 实验环境
        4.2.1.2 实验数据集
        4.2.1.3 实验评价标准
        4.2.2 实验模型
        4.2.2.1 实验对比设置
        4.2.2.2 超参数设置
        4.2.2.3 词向量训练
        4.2.3 实验结果及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5.1 全文总结
    5.2 后续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5)文化语言学视角下的阿汉新词语对比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博士生自认为的论文创新点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的缘起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与趋势
        1.2.1 网络词语研究现状
        1.2.2 对21世纪新词语研究
        1.2.3 新词语发展的历史阶段的研究
        1.2.4 阿拉伯语和汉语与文化关系的现状
    1.3 论文选题的理由及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现实意义
    1.4 研究目标
    1.5 语料来源
    1.6 研究创新点和难点
        1.6.1 研究创新点
        1.6.2 研究难点
    1.7 研究内容与章节安排
第二章 新词语界定与产生
    2.1 新词界定
        2.1.1 语言学界定
        2.1.2 新词语的界定
    2.2 新词语的产生
        2.2.1 新词语产生的高峰
        2.2.2 新词语产生的原因
        2.2.3 新词语的特征
    2.3 网络新词语
        2.3.1 网络词语的界定
        2.3.2 网络新词语的特点及创建方式:
第三章 汉阿新词语发展的历史阶段及其特点
    3.1 汉语词汇和新词语发展的历史阶段及其特点
        3.1.1 汉语历代词汇发展的特点
        3.1.2 汉语新词语的概述和新词语阶段发展
        3.1.2.1 汉语新词语的概述
        3.1.2.2 汉语新词语发展的历史
    3.2 阿拉伯语的新词语历史阶段以及特点
        3.2.1 阿拉伯语历代词汇发展的特点
        3.2.2 阿拉伯语新词语的概述和发展
        3.2.2.1 阿拉伯语新词语概述
        3.2.2.2 阿拉伯语新词语的发展
    3.3 阿拉伯语和汉语新词语的相同和不同点
        3.3.1 阿拉伯语和汉语新词语历史阶段特点的不同点
        3.3.2 阿拉伯语和汉语新词语历史阶段特点的相同点
    3.4 小结
第四章 21世纪阿拉伯语和汉语新词语对比研究
    4.1 21世纪阿汉新词语借入方式对比
        4.1.1 21世纪阿拉伯语新词语的借入方式
        4.1.2 21世纪汉语新词语的借入方式
    4.2 21世纪阿汉新词语借入方式的异同
        4.2.1 21世纪阿拉伯语和汉语借新词语方式的不同点由
        4.2.2 21世纪阿拉伯语和汉语借新词语方式的相同点
    4.3 小结
第五章 阿拉伯语和汉语网络新词语对比
    5.1 阿拉伯语和汉语网络词语的现象
        5.1.1 阿拉伯语网络词语的现象
        5.1.2 汉语网络词语的现象
    5.2 阿拉伯语和汉语网络词语的分类
        5.2.1 阿拉伯语网络词语的分类
        5.2.2 汉语网络词语分类
    5.3 阿拉伯语和汉语网络词语的构词方式
        5.3.1 阿语网络词语的构词方式
        5.3.2 汉语网络词语的构词方式
    5.4 汉阿网络词语的构成特征
    5.5 汉阿网络语言造词方法的同点
        5.5.1 汉语和阿拉伯语网络语言造成方法的共同点
        5.5.2 阿拉伯语和汉语网络词构词法的不同点
    5.6 小结
第六章 汉语和阿拉伯语新词新语与文化之间的关系
    6.1 语言与文化
        6.1.1 语言与文化之间的关系
    6.2 汉语和汉文化
    6.3 阿拉伯语与阿拉伯伊斯兰文化
    6.4 汉语文化与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的比较
    6.5 小结
第七章 汉源阿拉伯语新词语与阿源汉语新词语对比
    7.1 汉源阿拉伯新词语
    7.2 阿源汉语新词语
    7.3 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后续研究
    8.1 结论
    8.2 后续研究
参考文献
读博士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致谢

(7)方言对网络语言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2 研究现状综述
    1.3 研究方法
    1.4 语料来源
第二章 方言在网络语言中的表现形式分析
    2.1 从语音角度看
        2.1.1 声母方面
        2.1.2 韵母方面
        2.1.3 声调方面
        2.1.4 合音现象
        2.1.5 综合因素
    2.2 从词汇角度看
        2.2.1 整体借用方言词汇
        2.2.2 借用方言词并引申他义
        2.2.3 赋予普通话词汇方言义
    2.3 从语法角度看
        2.3.1 “有+VP”格式
        2.3.2 “AAAA”格式
        2.3.3 “一AA”格式
        2.3.4 “有木有”格式
    2.4 从方言区对网络语言的影响来看
第三章 方言进入网络语言的路径及方言网络语言的产生条件
    3.1 方言进入网络语言的路径
        3.1.1 谐音进入
        3.1.2 填补空位进入
        3.1.3 丰富词义进入
    3.2 方言网络语言的产生条件
        3.2.1 社会因素
        3.2.2 语言文化因素
        3.2.3 心理因素
第四章 方言网络语言的表达效果
    4.1 陌生化
    4.2 可视化
    4.3 含蓄化
第五章 方言网络语言的规范化问题
    5.1 方言网络语言面临的问题
        5.1.1 形成语言障碍
        5.1.2 引起错别字泛滥
        5.1.3 带有低俗化倾向
    5.2 如何对待方言网络语言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8)当代汉语贬义表人的类后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国内外研究现状
        1.1.1 类词缀的研究
        1.1.2 表人后缀、类后缀的研究
        1.1.3 贬义表人类后缀研究
    1.2 研究内容及意义
    1.3 研究理论及方法
    1.4 语料来源
第2章 贬义表人类后缀判定和范围
    2.1 汉语类词缀的判断标准
        2.1.1 语义标准
        2.1.2 结构标准
        2.1.3 功能标准
    2.2 汉语类词缀的性质
    2.3 汉语表人贬义类后缀的范围和特点
        2.3.1 贬义表人类后缀范围
        2.3.2 贬义表人的类后缀特点
第3章 “X+贬义表人类后缀”词语量化分析
    3.1 结构分析
        3.1.1 音节特点
        3.1.2 “X”语法性质
    3.2 语用分析
        3.2.1 BCC微博语料库量化分析
        3.2.2 BCC报刊语料库量化分析
    3.3 对比分析
        3.3.1 词语特点
        3.3.2 语用规律
第4章 “X+贬义表人类后缀”语义组配分析
    4.1 “X”的语义分析
    4.2 语义组配规律
        4.2.1 “X”为名词性成分
        4.2.2 “X”为动词性成分
        4.2.3 “X”为形容词性成分
第5章 贬义表人类后缀语义演变
    5.1 贬义表人类后缀语源分析
        5.1.1 由与人无关义演变为贬义表人类后缀义
        5.1.2 由与人相关义泛化为贬义表人的类后缀
        5.1.3 由方言语素演变为表人贬义的类后缀
    5.2 汉语贬义表人类后缀语义演变规律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BCC微博语料库“X+贬义表人类后缀”
附录2 BCC报刊语料库“X+贬义表人类后缀”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9)变异构式“X12X2”的认知语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缘起和理论基础
        1.1.1 问题缘起
        1.1.2 理论基础
    1.2 研究现状
        1.2.1 语言变异相关研究
        1.2.2 构式语法相关研究
        1.2.3 认知语用相关研究
    1.3 变异构式“X_12X_2”的界定
        1.3.1 “X_12X_2”结构作为构式的鉴定
        1.3.2 变异理论对“X_12X_2”构式的鉴定
    1.4 研究方法和语料来源
        1.4.1 研究方法
        1.4.2 语料来源
第2章 变异构式“X_12X_2”的产生与扩张
    2.1 变异构式“X_12X_2”的产生
        2.1.1 产生过程
        2.1.1.1 概念的产生
        2.1.1.2 “X_12X_2”形式的固化
        2.1.2 产生原因
        2.1.2.1 社会时代特征的影响
        2.1.2.2 英语词形特征的影响
    2.2 变异构式“X_12X_2”的扩张
        2.2.1 构式内扩张
        2.2.2 使用群体扩张
    2.3 小结
第3章 变异构式“X_12X_2”的语用功能及制约
    3.1 变异构式“X_12X_2”的语用功能
        3.1.1 突显功能
        3.1.1.1 形式突显
        3.1.1.2 信息突显
        3.1.2 传播功能
        3.1.2.1 传播信息
        3.1.2.2 传播文化
        3.1.3 交际功能
        3.1.3.1 无歧交际
        3.1.3.2 最简交际
    3.2 变异构式“X_12X_2”的语用制约
        3.2.1 前提关系的制约
        3.2.1.1 语义前提
        3.2.1.2 语用前提
        3.2.2 合作原则的制约
        3.2.2.1 合作原则的遵守
        3.2.2.2 合作原则的违反
    3.3 小结
第4章 变异构式“X_12X_2”的认知解释
    4.1 变异构式“X_12X_2”的理解与生成机制
        4.1.1 概念隐喻和转喻
        4.1.1.1 概念隐喻
        4.1.1.2 概念转喻
        4.1.2 认知语境和语义整合
        4.1.2.1 认知语境
        4.1.2.2 语义整合
    4.2 认知意识形态的构建
        4.2.1 意识形态与认知
        4.2.1.1 意识形态概说
        4.2.1.2 人的认知与意识形态的自然化
        4.2.2 主流意识形态的控制与维系
        4.2.2.1 大众媒介与意识形态
        4.2.2.2 主流新闻媒介语言对语言意识形态的控制与维系
    4.3 小结
第5章 变异构式“X_12X_2”对语言结构的影响及规范
    5.1 变异构式“X_12X_2”对语言结构的影响
        5.1.1 结构——有序状态的变异
        5.1.2 有序状态的变异——结构
    5.2 语言规范性思考
        5.2.1 语言规范观
        5.2.2 语言规范新思考
        5.2.2.1 语用优先
        5.2.2.2 语音关联
        5.2.2.3 官方“特权”
    5.3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致谢

(10)面向社会安全事件的公众情感倾向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课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网络社交媒体的研究概况
        1.2.2 中文微博数据采集的研究概况
        1.2.3 社会安全事件侦测的研究概况
        1.2.4 情感分析与观点挖掘的研究概况
    1.3 本文研究内容及总体研究思路
    1.4 本文组织结构
第2章 微博中社会安全事件的侦测
    2.1 微博数据的获取与预处理
        2.1.1 微博数据的采集
        2.1.2 微博数据的预处理
    2.2 微博中社会安全事件的侦测
        2.2.1 社会安全事件特征词的抽取
        2.2.2 社会安全事件特征词相关度计算
        2.2.3 社会安全事件侦测模型的构建
    2.3 实验及实验结果分析
        2.3.1 社会安全事件特征词抽取评估
        2.3.2 词语相关度计算评估
        2.3.3 社会安全事件侦测评估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微博中社会安全事件公众情感倾向性分析
    3.1 微博情感分析概述
    3.2 面向微博的情感符号库的构建
        3.2.1 微博情感符号的选取
        3.2.2 情感符号情感得分的标注
    3.3 微博文本情感分析模型的构建
        3.3.1 微博文本中情感符号的提取
        3.3.2 基于双重注意力机制的微博文本情感分析模型
    3.4 公众情感倾向性分析模型的构建
    3.5 实验及实验结果分析
        3.5.1 微博文本情感倾向分析评估
        3.5.2 社会安全事件公众情感倾向性分析评估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微博中社会安全事件公众情感趋势分析与预测
    4.1 情感趋势分析与预测概述
    4.2 情感趋势分析指标的构建
        4.2.1 特定情感倾向微博的数目指标
        4.2.2 特定情感倾向微博的比重指标
    4.3 公众情感趋势分析模型
    4.4 公众情感趋势预测模型
    4.5 实验及实验结果分析
        4.5.1 实验数据
        4.5.2 公众情感趋势分析评估
        4.5.3 公众情感趋势预测评估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微博中社会安全事件公众情感分析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5.1 系统总体框架的设计
    5.2 系统主要功能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5.2.1 微博数据的采集与预处理
        5.2.2 社会安全事件的侦测
        5.2.3 社会安全事件情感分析
        5.2.4 公众情感趋势分析与预测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本文工作总结
    6.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四、网络新词汇的构成方法及语义特征(论文参考文献)

  • [1]汉语国际教育中网络新词语的教学策略[J]. 樊柯,杨欣欣. 现代商贸工业, 2021(27)
  • [2]大学校园流行语的语法语义特点及流行动因研究[D]. 海仁姑丽·吾拉依木. 新疆大学, 2020(07)
  • [3]英汉亲属称谓语对比研究[D]. 彭琳.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1)
  • [4]采用深度学习的文本序列分析方法及其情感推演研究[D]. 朱启勋. 电子科技大学, 2020(07)
  • [5]文化语言学视角下的阿汉新词语对比分析研究[D]. 阿扎(Azza Abdelwahab Ibrahim Hassanein). 武汉大学, 2019(03)
  • [6]面向中文用户评论的自动化众包攻击方法[J]. 王丽娜,郭晓东,汪润. 通信学报, 2019(06)
  • [7]方言对网络语言影响研究[D]. 杨立杰. 青岛大学, 2019(02)
  • [8]当代汉语贬义表人的类后缀研究[D]. 方雅瑾. 西南交通大学, 2019(03)
  • [9]变异构式“X12X2”的认知语用研究[D]. 王萌萌. 湖南大学, 2018(02)
  • [10]面向社会安全事件的公众情感倾向分析研究[D]. 郑佳.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 2018(12)

标签:;  ;  ;  ;  ;  

新网络词汇的构成方法及语义特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