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运动对情绪的调节

论运动对情绪的调节

一、试谈体育对情绪的调节(论文文献综述)

李晓彤[1](2021)在《马启伟体育观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何攀攀[2](2021)在《情绪调节教学法在初中生游泳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提出随着学校体育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在学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时代背景下,打造情知互促的教学模式应运而生。情绪调节教学法作为教师在体育教学目标指导下,对学生的情感进行管理和调节,引导和发挥学生情绪的积极作用,从而为学生的体育学习提供最佳的情感状态而产生的一种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情感教学模式。为了验证情绪调节法在初中游泳教学中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提出了情绪调节法在初中游泳教学中的应用。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实验法和数理统计法,对实验组学生进行为期一学期的情绪调节教学干预,探讨情绪调节教学法和传统教学法两种教学模式对学生心理健康、学习兴趣和游泳成绩的影响。研究结果如下:1、情绪调节法运用于游泳课教学实验中,与传统教学对比分析,实验组学生与对照组学生在过敏倾向、对人的焦虑、学习焦虑、总焦虑倾向、身体症状以及自责倾向方面都具有显着性差异。并且通过研究认为,情绪调节法对于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环境学习焦虑情绪、预防过敏倾向、以及对人的焦虑和自责倾向上都有良好的改善效果。2、情绪调节法在引入游泳课程教学中,对照组和实验组学生在运动参与、学习兴趣、对体育的关注度以及自主探究方面都有显着性差异,并且研究证实了情绪调节法能够有效地改善游泳课程学生的学习兴趣。3、教学实验证明,实验组比对照组学生在自由泳技术以及成绩达标方面具有很好的优势。由此可见,情绪调节法运用到初中生游泳课教学中相较于其他常规教学方法,对于学生的技术水平以及运动成绩提升具有良好的效果。

乔阳[3](2021)在《体能教学活动发展3~6岁幼儿情绪调节能力的实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谭酉群[4](2020)在《体育与艺术存在关系的哲学省思》文中认为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通过历史、本体、认识、价值四个角度对体育与艺术的哲学关系进行探究,力求在历史中发现体育与艺术关系发展的足迹,以及两者存在的关系的变化。历史是事实最好的证据,也为接下来的研究奠定了现实基础。基于波普尔世界观理论、杜威的经验主义、尼采的权力意志对体育和艺术的本原进行探索,并从中寻找两者之间的联系,为体育与艺术之间的哲学关系建立理论支撑。通过两者的共同作用下促进社会文明的发展,在身体形态中、在政治功能、文化旨意、教育理念中都蕴涵着两者相互作用的结果,本研究从身体哲学、文化哲学、政治哲学、教育哲学几个视角中,对体育与艺术存在的哲学关系进行深入的认识。从人的完整性(内外兼修)的角度,对体育与艺术哲学关系的价值进行分析。丰富哲学的内涵,指导人的思想,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实践途径。本研究主要从以下五个部分进行论述:1.从词源概说谈起,研究发现发现体育与艺术具有统一性的关系,都是起源于人的劳动实践,并作用于人的发展。对体育与艺术分别为何物进行探索,试图寻找两者之间在词源之间的联系。体育与艺术都是人类文明的产物,产生于人类的劳动实践。体育包括身体与实践以及教育,艺术包括人体艺术、美育等,两者具有共同的功能,即教育。故在思想上的交融成为了体育与艺术哲学对话成为可能。为人的健康、社会的文明、文化的传播、政治的稳定、教育的目标做出了共同的贡献。2.从历史的角度考察体育与艺术关系存在与变迁。研究发现,历史的角度研究发现体育与艺术从如影随形-形同陌路-藕断丝连-唇齿相依时代变迁的关系。立足于人类文明的黄金时期——古希腊时期为考察的起点,中世纪时期、文艺复兴时期、近现代时期为历史线索。体育与艺术从如影随形的映射的古希腊,到受宗教思想的冲击下,体育与艺术形同陌路,互相排斥的中世纪时期,在人文主义精神的兴起后,体育与艺术藕断丝连,互相粘连的文艺复兴时期,最后到随着科技的进步,文化的一体化格局,体育与艺术相互交融,唇齿相依的近现代时期。跟着历史的脚步,发现体育与艺术影响着人类、作用于人类,必然存在着有待挖掘的哲学关系。3.从本体论视角探索体育与艺术存在的哲学联系,研究发现,体育偏于外在,艺术偏于内在,体育与艺术在本质上存在对立统一的关系。首先站在客观的世界中发出疑问,在客观世界中,体育与艺术是怎样的存在方式?基于波普尔的客观世界理论,发现,体育趋于客观世界中的物质存在,艺术趋于客观世界中的情感意识存在,体育与艺术存在属物质与意识既对立又统一的哲学关系。其次是从现实经验中,对体育与艺术存在的哲学联系进行印证。依据杜威的经验主义理论,研究发现,体育是感性的实践,艺术是理性的模仿,前者偏于本能,是一种实体存在,后者偏于人的情感,属一种虚拟存在,体育与艺术在经验主义理论中建立起哲学联系。最后是从人的主体意志中进行分析探究,立足于尼采的权力意志理论,对体育与艺术存在的哲学关系进行研究。研究发现,体育是规范人的行为的意志之“力”,艺术是指导人的精神的意志之“情”,体育与艺术共同作用于人身上。体育与艺术在人的主观意志中存在着哲学联系。通过对本体的探索,追问体育与艺术的本原,探析两者存在的哲学联系。4.从哲学理论的视角,研究发现体育与艺术的思想交融于人的发展,存在同目的性。依次从身体哲学、政治哲学、文化哲学、教育哲学四个角度进行阐述。体育形象的艺术呈现,从裸体艺术、修饰艺术、刻画艺术中体现了体育与自由、体育与健康、体育与荣誉的种种联系。在身体哲学中体育与艺术的哲学关系,与人的自由、健康、荣誉具有直接的联系。政治对体育具有反作用,从政治哲学视角,探索体育与艺术的哲学联系,从体育的智慧、体育的勇敢、体育的正义中,反衬出国家强化的艺术实力、社会地位的艺术证明、个人权力的艺术维护。体育与艺术的政治哲学联系与国家强化、社会地位、个人权力有具有紧密的联系。教育是体育与艺术最直观的联系,在教育哲学视域中,从人全面发展的目标,以“德智体美”为分论点,进行研究。研究发现,体育与艺术的哲学联系与人的“体制教育”、“德育”、“智育”、“美育”具有深刻的联系。体育与艺术在教育哲学中与“健康”、“知识”、“情感”、“人性之善”存在重要的哲学联系。体育与艺术的哲学关系,为人的全面发展服务,丰富人之为人的哲学思想。研究发现哲学的角度,体育与艺术的思想交融于人的发展,存在同目的性。5.从价值论视角,研究发现,体育与艺术终止价值的指向是人的全面发展体育侧重人外在的修饰,艺术则侧重内在的修养,两者都是关于“人”的哲学。体育与艺术的哲学关系是对人生命的赋予,对人存在价值的讨论。从内、外两方面进行全面的阐述,在体育与艺术关系的交互中,人的人格得以健康,人的情感世界得到完善,人的心灵得到陶冶,与精神的引导、启发与重要教育意义,同时强调了教育对人性价值的回归积极影响。

刘晶[5](2020)在《游戏教学法对小学生锻炼动机和人格培养的实验研究》文中指出游戏教学法将体育知识和技能寓于游戏形式之中,通过设置不同形式和内容的体育游戏,培养其体育参与的兴趣,提高体育知识技能水平。而游戏教学法在增加学生快乐体验的同时,也会让学生领悟到体育参与的乐趣,从而端正其体育锻炼动机,促进人格健全发展。因此,本研究在结合已有学科理论的基础上,通过优化教学设计,探究游戏教学法在小学生体育锻炼动机和人格发展中的积极作用,并就如何通过游戏教学法改善小学生体育锻炼动机和人格发展提出自己的见解,以进一步挖掘体育课程在小学生正确体育锻炼动机和大五人格培养方面所具有的价值,优化小学体育课程改革。本文在研究中主要使用了文献研究法、实验观察法与现场访谈法,并结合了一定的数理统计学知识与略记分析学知识,就体育课游戏教学法对小学生锻炼动机和人格培养的影响这一问题进行了实验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被试锻炼动机、大五人格总体及各维度处于较好水平。(2)游戏教学法能有效提高小学生锻炼动机水平,其中在内部动机和无动机两个方面有了显着性的提高。(3)体育课程游戏教学法对小学生健全人格的发展有积极的影响作用。(4)小学生神经质与外部动机之间呈现出显着性的负相关关系,但是其余四种人格特征与小学生锻炼内部动机之间均存在显着性的正相关关系。外向性与开放性人格特征与外部动机呈现出显着性的正相关关系,但是与无动机之间存显着性的负相关关系。

王泓斌[6](2020)在《体育对培养大学生群体意识的作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当今社会充满了竞争和挑战,对于大学生的要求已经不在仅仅局限于掌握工作所需要的过硬的专业知识和能力,更是要求大学生要有合作精神,要能融入到群体中,而这也就在客观条件下要求大学生必须要具备群体意识。对高校而言,培养大学生群体意识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要求;对个人而言,培养大学生群体意识是塑造大学生核心素养的必要举措;对国家而言,培养大学生群体意识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呼唤,所以培养大学生群体意识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在大学校园内,体育运动作为一种包含丰富内涵的社会文化活动,深受大学生的喜爱,能使大学生自发的参与体育运动中,在大学生日常生活中占主要部分。体育社团在所有大学社团中更是有着数一数二的影响力。并且体育育人具有规制性、隐蔽性、体验性、持久性等特征,所以体育可以成为培养大学生群体意识的重要途径。文章通过采取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和比较研究法等研究方法,运用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学、体育学的相关知识,以党的教育方针为基本理论依据,结合“快乐体育”理论、角色扮演理论、主体性教育思想这三个体育教育理论作为本课题的理论支撑,然后以体育对大学生群体意识形成的影响为研究对象,以兰州交通大学、西北师范大学、长青学院这三所高校的在校大学生为调查对象,进行问卷调查,经过统计、比较分析后得出:大学生的个人目标能够与群体目标相结合,实现群体目标的意愿十分强烈;能够严格遵守群体中的正式群体规范,同时也会屈从于群体潜规则;缺乏与班级同学接触和了解,对班级的建设和发展积极性不高、主动性不强,缺乏一定的班级归属感;具备一定的集体主义思想,会去关心和维护群体的荣辱;对于团队精神的内涵的理解还是不够全面,在团队中主动性不高,相互沟通不足,缺乏一定的团队精神。而喜欢体育的大学生更加具备群体意识,体育对大学生群体意识形成具有显着影响,对于大学生群体意识培养有促进作用。因此,文章针对大学生参加的体育相关环节提出以下几点建议:要以体育课堂教学为培养大学生群体意识的主要举措,在体育知识和运动技能传授的同时,引导学生了解并认知群体意识;通过体育竞赛和体育社团这两个环节双管齐下,让大学生在特定情境中感知并体验群体意识;校园体育文化是培养大学生群体意识的助推剂,为大学生群体意识的学习提供外部环境和条件保障。

侯玺超[7](2017)在《论作为“身体教育”的体育》文中提出人的全面发展是身心发展的统一,人的身体发展不只是生理机能的自然成熟,也是一个基于社会要求对人的身体进行改造的过程,人的身体也需要教育。体育以促进人的身体发展为价值旨归,如果不是促进而是在损害人的身体的发展,那就是体育的异化,是对真正的体育的背离。体育本质上是“身体教育”,其目的是促进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体育的这种“教育”规定性,决定了体育并非只是技术性、生理性的身体训练,更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目标维度。历史地看,人的身体发展经历了一个由道德、军事和政治宰制、遮蔽到身体本身被发现和重视的过程。与此相适应,体育的命运也与道德、军事与政治等相关联。近代以来,随着“身体”本身价值的再发现,身体由手段成为目的,体育的教育性得以彰显,成为人复归自然与自由、重建主体完整性的重要活动。通过发展身体去培养人,通过身体的自由与解放去实现人的整体自由与解放,获得了价值上的充足合法性前提。在当代,身体发展的异化问题逐渐凸显,技术主义、功利主义和消费主义等在体育中大行其道,而这正是人类整体文化症候在教育中的集中反馈:(1)体育的“竞技主义”情结,导致了身体发展目标的工具化;(2)身体发展内容的片面化,导致了体育对“完整的人”的异化;(3)身体发展过程的强制性与程式化,体现着体育对身体的权力性控制;(4)身体发展的技术化,使人丧失了审美体验。为了夯实体育的育人根基,提高体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的育人质量与实效性,实现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就需要迫切破除“规训式”的学校体育困境,积极探索体育乃至整个学校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可能性方案。总体而言,坚持学校体育的教育规定性,要重新认识“身体”的价值,廓清种种观念上的误区,明确身体自由与人的整体解放的根本诉求。一方面,要立足于人的身体培养,积极实现体育从“工具主义”到“身体解放”,从“身体片面化”到“人的完整性”,从“身体规训”到“人的自由发展”,从“技术训练”到“人的美感体验”的身体教育转型。另一方面,还需超越身体的培养,强化“身—心”发展的整体性,成就一个有丰富生存意义与生命体验的“精神身体”。

张浩[8](2016)在《体育中考背景下石家庄市初中体育工作现状研究》文中指出本文想通过分析在体育中考政策背景影响下,了解石家庄市体育教学工作中的现状水平,为有关部门提供相应的依据。通过分析体育中考政策对学生身心的影响,能够了解学生身体素质,学生对体育的兴趣,以及对体育的认识水平,有助于提高教学水平。作为省会城市石家庄,政治、经济、科技在省内处于领先地位,作为省会城市,在学校体育领域也要起到带头作用,通过研究石家庄市的体育中考政策对初中体育工作的影响,找出体育中考政策的制定和执行中的问题,发现限制体育发展的问题,为体育政策的改革提供依据。同时,对教育管理者和从事体育课程教学的教师制定课程实施方案、改进教学工作提供重要参考,促进学生自觉进行体育锻炼,并使其常态化,实现可持续发展。为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提高民族素质提供理论依据。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实地考察法以及数理统计法,以石家庄市初中为研究对象,根据研究需要对石家庄市目前裕华区、新华区、长安区、桥西区、藁城区、栾城区、鹿泉区、井陉矿区八个区中随机抽取了五个代表区分别为长安区、裕华区、藁城区、新华区、桥西区五个区,然后分层抽样,在五个区中每个区随机抽取两所初中学校,共十所初中学校进行调查,对每所学校每个年级的体育教师发放教师问卷一份,共3个年级,总共30份,每所学校每个年级发放学生问卷30份,共3个年级,总共900份。通过对研究结果的分析得出以下结论。中考体育制度的实施,促进了石家庄市体育教学工作方面进一步完善。促进了石家庄市各个初中学校在课外体育工作上的发展。学校体育教研活动上,各个学校在教研活动中以提高教学质量不变的目标前提下,在体育教研活动的内容上不断更新,更加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而进行教研内容的确定,在教研的活动形式上进一步改善。在学校体育器材和场地上基本都能满足学生各种活动的需要。体育宣传和体育卫生工作方面,石家庄市部分初中学校还不到位,有待进一步发展。学生方面,受到体育中考的影响,增强了对体育的兴趣,端正了对体育的态度,更加关注自身的身体素质。本文作者根据部分体育教师反映的情况了解到,体育中考制度里应加强关注学生身体素质的个体差异问题,体育中考的成绩不仅要有体育项目的测试成绩,还要结合学生课堂表现,望有关领导进一步加强研究和改善。

徐志军[9](2010)在《关于体育对改造中国国民性的意义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论述体育对改造中国国民性的意义。国民性是一个国家国民的主流人格特征。中心论点:体育对中国国民性的改良具有重要作用,应加大建设和改良力度。论述从几个部分依次展开:首先,回顾中国国民性改造及变迁的历史,反思改造的路径。我国国民性虽然有所改善,但被动型人格特征依然十分显着,其改造要依赖于民主、法治思想的启蒙和教育。而体育作为现代生活、文化和教育的典型和重要组成部分,理应发挥重要作用。其次,侧重从理论上论证体育对人格改良的重要性。重点三个方面:(一)体育对于国民性的影响,既有积极的,又有消极的;总体上积极的是主流。作为现代文化和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如果导向正确,文化和环境较好的话,在国民性改造上具有综合效益好、可行性强、实践性强、娱乐性、跨文化之普遍性等优点。(二)较为理想的体育能帮助培养儿童和青少年的现代人格。它能给孩子们一个幸福的童年,助其培养进取心、公平竞争意识、运动家风度、合作观念、契约精神、强力意志和鲜明个性等,增其体力、活力和创造力。(三)相对纯净的体育能帮助预防和矫治现代病态人格。它能帮助现代人治疗“文明病”,满足本能欲望,养成健康的余暇生活方式,缓解压力,增加交际,寄托情感,满足个性化的需求,寻回灵性和尊严等等。第三,探讨比较纯粹的体育对于改造我国国民性的意义:它可以使国人变得“四肢发达,头脑简单”一点;增益国人的“主动”精神;帮助培育国人享受生活的悠闲心态,迟滞急功近利的脚步等。并列举了清代早期留美儿童、秋瑾、胡适、毛泽东、李惠堂、陈独秀、中国女排、南开和清华体育等典型以证明改造的可能性。对健身爱好者的访谈证明了运动习惯对改造国人确有意义。第四,回顾我国体育发展史上出现过的传统体育、“军国体育”、“红色体育”、“举国体育”等以“工具论”为指导思想的体育形式,并对其帮助改造国民性的作用及局限进行了分析。第五,比较和借鉴篇。主要探讨美国体育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以及日本体育的成功转型带给我们的启示。第六,论述奥林匹克培育现代青年完美人格的理想及其成效。包含一个对北京奥运会志愿者的访谈,志愿者的变化让我们看到了奥林匹克强大的育人力量。最后,在总结全文的基础上提出建议:真正重视教育和体育;加快体育政策转型步伐;加强奥林匹克教育;引导国民转变体育观念;加强运动员道德建设;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大力发展休闲体育……

袁雷[10](2009)在《论体育对政治发展的价值》文中研究说明“体育对政治发展的价值”,是指“体质教育”这样一种教育实践,对于以政治文化为思想基础,以政治管理主体、政治管理方法和政治管理内容为构成要素的“政治发展”的积极意义。本文的中心思想是:体育由于其体质教育的本质规定性,对政治发展具有多方面的积极意义;因此,我们应当发挥体育的政治功能,尤其是抓住北京奥运后的发展契机,采取一系列以体育促进政治发展的措施,利用体育深远而持久的影响来提升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本文以史论结合的方式考察体育与政治的关系,系统地研究体育对政治文化、政治管理主体、政治管理方法和政治管理内容发展的意义,进而试图提出以体育促进中国政治发展的具体对策,包括升华体育理念,通过体育举国体制改革促进政治体制改革,通过体育责任实现促进政治责任实现,通过弘扬体育道德巩固社会主义荣辱观,通过运动员能力培育促进公民能力培育,和通过体育赛会促进两岸统一、利用北京奥运的影响提升我国国际地位等等。

二、试谈体育对情绪的调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试谈体育对情绪的调节(论文提纲范文)

(2)情绪调节教学法在初中生游泳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1.1 游泳项目对于中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意义
        1.1.2 情绪调节教学模式的提出的时代背景
        1.1.3 游泳教学中实施情绪调节教学模式的可行性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相关概念的界定
        1.3.2 相关研究综述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专家访谈法
        2.2.3 实验法
        2.2.4 数理统计法
3 情绪调节法在初中游泳课教学中的实施过程
    3.1 情绪调节法在初中游泳教学中的流程
    3.2 情绪调节教学法在自由泳课中的操作实例(见附录)
        3.2.1 课前准备阶段
        3.2.2 准备活动阶段
        3.2.3 基本部分阶段
        3.2.4 结束部分阶段
4 实验结果与分析
    4.1 实验组和对照组初中生心理健康对比分析
        4.1.1 实验前实验组和对照组初中生心理健康分析
        4.1.2 实验组在实验前后心理健康水平的比较
        4.1.3 对照组在实验前后心理健康水平的比较
        4.1.4 实验后实验组和对照组初中生心理健康差异比较
    4.2 实验组与对照组对游泳学习兴趣的对比分析
        4.2.1 实验前实验组与对照组游泳学习兴趣的对比分析
        4.2.2 实验组在实验前后学习兴趣的比较
        4.2.3 对照组在实验前后学习兴趣的比较
        4.2.4 实验后实验组和对照组学习兴趣差异比较
    4.3 实验组与对照组自由泳技术评定比较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4)体育与艺术存在关系的哲学省思(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选题的背景、依据与研究意义
    1.1 选题背景与选题依据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依据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2.3 现实意义
2 国内外研究评述
    2.1 国外研究及评述
        2.1.1 历史视角中的体育与艺术
        2.1.2 本体论视角中的体育与艺术
        2.1.3 价值论视角中体育与艺术
    2.2 国内研究及评述
        2.2.1 身体哲学视角中的体育与艺术
        2.2.2 政治哲学视角中的体育与艺术
        2.2.3 文化哲学视角中的体育与艺术
        2.2.4 教育哲学视角中的体育与艺术
3 论文研究计划
    3.1 主要内容与基本思路
        3.1.1 具体思路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归纳分析法
    3.3 研究特色与创新
        3.3.1 研究特色
        3.3.2 研究的创新之处
4 词源概述
    4.1 体育的词源概述
    4.2 艺术的词源概说
    4.3 关系缘起:体育与艺术的文明考据
    4.4 小结
5 历史的对话——体育与艺术存在关系的时代考察
    5.1 如影随形:古希腊时期体育与艺术的映射
        5.1.1 现实的刻画:体育放大艺术的力量
        5.1.2 信息的载入:艺术流传体育的美德
    5.2 形同陌路:中世纪时期体育与艺术的排斥
        5.2.1 宗教的枷锁:异教活动的禁止(体育)与神圣信仰的殿堂(艺术)
        5.2.2 灵肉的分离:体育与艺术的生死别离
    5.3 藕断丝连:文艺复兴时期体育与艺术的黏连
        5.3.1 身体的回归:体育展现生命与艺术张扬人性
        5.3.2 生命的整体:体育与艺术的对立统一
    5.4 唇齿相依:近现代时期体育与艺术的交融
        5.4.1 思想的融合:体育与艺术是社会文明的动力之源
        5.4.2 价值的引领:体育与艺术是人类发展的文化之基
    5.5 小结
6 理论的对话——体育与艺术存在关系的本原探问
    6.1 客观的世界:波普尔“世界3”的理论分析
        6.1.1 实在的体育:实践活动创造的世界
        6.1.2 虚拟的艺术:情感意识主导的世界
        6.1.3 辩证的分析:体育与艺术在“世界3”中的哲学勾连
    6.2 现实的演绎:杜威“经验主义”的理论分析
        6.2.1 本能的经验:感性实践的体育活动
        6.2.2 情感的经验:理性模仿的艺术生活
        6.2.3 辩证的分析:体育与艺术在“经验”中的哲学辨识
    6.3 主动的实践:尼采“权力意志”的理论分析
        6.3.1 意志之“力”:体育规范人的行为
        6.3.2 意志之“情”:艺术指导人的精神
        6.3.3 辩证的分析:体育与艺术在“存在主义”中的哲学批判
    6.4 小结
7 哲学的对话——体育与艺术存在关系的思想表达
    7.1 身体哲学的凸显:体育形象的艺术呈现
        7.1.1 体育的释放:展现自由的裸体艺术
        7.1.2 体育的效用:健康体魄的修饰艺术
        7.1.3 体育的情怀:荣誉证明的刻画艺术
    7.2 政治哲学的反观:体育竞争的艺术体现
        7.2.1 体育的智慧:国家强化的艺术动力
        7.2.2 体育的勇敢:社会地位的艺术证明
        7.2.3 体育的正义:个人权力的艺术维护
    7.3 文化哲学的旨意:体育文明的艺术延承
        7.3.1 实体的艺术:场域空间中的体育物质文化
        7.3.2 符号的艺术:本能活动中的体育行为文化
        7.3.3 价值的艺术:神圣信仰中的体育精神文化
    7.4 教育哲学的启迪:体育理念的艺术佐理
        7.4.1 体质的再现:体育与艺术的“体”育之思
        7.4.2 知识的传递:体育与艺术的“智”育之思
        7.4.3 情感的直观:体育与艺术的“美”育之思
        7.4.4 善意的期许:体育与艺术的“德”育之思
    7.5 小结
8 终极价值的指引——体育与艺术存在关系的生命赋予
    8.1 外在“美”的缔造:体育与艺术的能力具备是夯实“人”身心和谐的前提
    8.2 内在“美”的熏陶:体育与艺术的文化修养是表达“人”存在意义的环节
    8.3 内外“美”的交互:体育与艺术的人性塑造是实现“人”全面发展的关键
    8.4 小结
9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是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5)游戏教学法对小学生锻炼动机和人格培养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CT
1 前言
    1.1 选题背景
        1.1.1 政府高度关注青少年身心健康,重视“立德树人”
        1.1.2 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水平亟待提高
        1.1.3 小学生锻炼动机和人格发展有待改善
        1.1.4 学校体育课程对小学生锻炼动机和人格培养有所忽视
    1.2 研究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核心概念界定
        2.1.1 游戏教学法
        2.1.2 锻炼动机
        2.1.3 大五人格
    2.2 研究现状
        2.2.1 国外研究现状
        2.2.2 国内研究现状
    2.3 小结与本文研究框架
        2.3.1 小结
        2.3.2 本文的研究框架
3 实验研究
    3.1 研究目的
    3.2 研究对象
    3.3 研究方法
        3.3.1 文献资料法
        3.3.2 专家访谈法
        3.3.3 实验法
        3.3.4 数理统计法
    3.4 研究过程
4 研究结果
    4.1 小学五年级学生的锻炼动机与人格发展的描述性分析
        4.1.1 小学生锻炼动机与人格发展的总体情况
        4.1.2 小学生锻炼动机与人格情况的组间比较
    4.2 足球游戏教学法对小学生锻炼动机的影响
        4.2.1 实验前后实验班小学生锻炼动机水平的差异性比较
        4.2.2 实验前后对照班小学生锻炼动机水平的差异性比较
        4.2.3 实验班与对照班实验前后锻炼动机的差异性比较
    4.3 足球游戏教学法对小学生大五人格发展的影响
        4.3.1 实验前后实验班小学生人格不同维度的差异性比较
        4.3.2 实验前后对照班小学生人格不同维度的差异性比较
        4.3.3 实验班与对照班实验前后大五人格的差异性比较
    4.4 小学生锻炼动机与人格特征的相关性分析
        4.4.1 相关分析
        4.4.2 回归分析
5 分析与讨论
6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Ⅰ
附录 Ⅱ
致谢

(6)体育对培养大学生群体意识的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
    二、研究目的及研究意义
        (一)研究的目的
        (二)研究的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四、研究思路和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五、研究难点
    六、研究创新点
第一章 大学生群体意识的基本阐释
    一、群体意识相关概述
        (一)群体的概念
        (二)群体意识的概念
        (三)群体意识的特征
    二、群体意识对大学生的作用及影响
        (一)群体评价引导大学生的行为选择
        (二)群体动力激发大学生的竞争心理
        (三)群体压力诱发大学生的从众心理
    三、培养当代大学生群体意识的必要性
        (一)培养大学生群体意识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要求
        (二)培养大学生群体意识是塑造大学生核心素养的必要举措
        (三)培养大学生群体意识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呼唤
    小结
第二章 体育培养大学生群体意识的理论分析
    一、体育的概念界定
    二、体育的育人功能
        (一)育体功能
        (二)育心功能
        (三)促进个体社会化功能
    三、体育对大学生群体意识培养的理论依据
        (一)党的教育方针
        (二)“快乐体育”理论
        (三)角色扮演理论
        (四)主体性教育思想
    小结
第三章 体育对大学生群体意识形成的调查分析
    一、调查问卷的设计和实施
        (一)问卷编制过程
        (二)正式样本的选取和分布
    二、体育在大学生群体中的影响力现状分析
        (一)大学生对于体育的喜好度和参与度
        (二)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主要形式
        (三)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主要项目
        (四)大学生参与的社团或协会的类型
    三、大学生群体意识现状分析
        (一)大学生群体目标认知的现状分析
        (二)大学生群体规范意识的现状分析
        (三)大学生群体归属感的现状分析
        (四)大学生群体观念的现状分析
        (五)大学生团队精神的现状分析
    四、体育对大学生群体意识影响分析
        (一)体育对大学生群体目标认知的影响
        (二)体育对大学生群体规范意识的影响
        (三)体育对大学生群体归属感的影响
        (四)体育对大学生群体观念的影响
        (五)体育对大学生团队精神的影响
    小结
第四章 通过体育途径培养大学生群体意识的举措
    一、体育课堂教学
        (一)教学目标
        (二)课堂组织
        (三)教学方法
    二、大学体育社团
        (一)培育体育社团的精神文化
        (二)丰富体育社团的社团活动。
        (三)构建和引导体育社团的群体规范
    三、大学体育竞赛
        (一)扩大大学体育竞赛的参与对象
        (二)在体育竞赛中培养大学生规则意识
        (三)在体育竞赛中培养大学生集体观念
    四、校园体育文化
        (一)弘扬体育精神文化
        (二)建设体育物质文化
        (三)完善体育制度文化
    小结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 调查问卷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7)论作为“身体教育”的体育(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导论
    一、研究缘起
        (一)缘于人们长期以来对“学校体育”的认识误区
        (二)缘于对学校体育中“身—心”分离的实践困惑
        (三)缘于对教育理论研究中“身体”的关注与转向
    二、研究现状
        (一)关于“身体”及其内在意蕴的研究
        (二)关于“身体教育”内涵的研究
        (三)关于身体教育和学校体育的关系研究
        (四)关于身体教育异化与复归策略的研究
        (五)对已有研究成果的总结与评价
    三、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四、研究目标与主题
        (一)研究目标
        (二)研究主题
    五、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
        (二)历史研究法
第一章“身体”何以教育:内涵与核心命题
    一、“身体”的内涵及其教育意蕴
        (一)作为“自然”的身体
        (二)作为“社会”的身体
        (三)作为“教育”的身体
    二、“身体教育”的合法前提审视
        (一)“身体”本身就是一种特殊的教育实践
        (二)“身体教育”是身体社会化的专门活动
        (三)重塑身体观:身体教育的时代任务
    三、“身体教育”概念与内涵澄清
        (一)不同定位与立场的“身体教育”认识
        (二)基于整全身体观的“身体教育”内涵
    四、身体教育的本质内容与构成
        (一)身体教育的目的:全面发展的人
        (二)身体教育的对象:人的完整身体
        (三)身体教育的途径:基于“体育”的教育
        (四)身体教育的构成:身体观念、技能与规范
    五、身体教育的功能与价值追求
        (一)强“体”
        (二)育“心”
        (三)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第二章“身体”的命运与身体教育的变迁
    一、萌芽与禁锢:从军事体育到“去身体”的身体教育
        (一)军事化的身体教育:身体教育的源头
        (二)向“神”的致敬:身体教育的竞技化
        (三)身体禁锢:身体教育的“去身体”化
    二、觉醒与赞美:身体启蒙到“人”之觉醒的身体教育
        (一)文艺复兴时期的“身体”观与身体教育
        (二)宗教改革中的“人”之觉醒与身体教育
        (三)启蒙理性光辉下的身体赞美与身体教育
    三、继承、反思与发展:走向多元价值的当代身体教育
        (一)新人文主义时期思想家体育价值观的继承
        (二)20 世纪以来体育观的分异与身体教育发展
第三章“身体”规训:身体教育的价值异化
    一、“规训式”身体教育与被异化的身体
        (一)身体的工具化:身体教育目标的“竞技主义”情结
        (二)身体片面化:身体教育内容对“完整的人”的异化
        (三)身体的权力规训:身体教育过程的强制性与程式化
        (四)身体的技术化塑造:身体教育方法的审美体验缺失
    二、“规训式”的身体教育导致的可能后果
        (一)“育人为本”使命的偏离
        (二)“全面发展目标”的偏离
        (三)体育/教育人文精神的失落
        (四)“人的生活世界”的荒芜
第四章 从规训到身体解放:身体教育的重建
    一、未来身体教育的诉求:从身体的规训走向人的自由与解放
        (一)自由与解放:人誓为自己立法的价值目标
        (二)身体的自由与解放:个体解放的必经之路
        (三)未来身体教育使命:促进人的自由与解放
    二、基于“人的自由与解放”的身体教育价值转型与观念重建
        (一)从“身体工具主义”到“身体解放”的身体教育转型
        (二)从“身体片面化”到“人的完整性”的身体教育转型
        (三)从“身体规训”到“人的自由发展”的身体教育转型
        (四)从“技术训练”到“人的美感体验”的身体教育转型
    三、人之为人的“身体”赋权:落实身体教育的“解放”使命
        (一)重新为“身体”赋权:树立整全的身体教育观
        (二)重建身体与知识的关联:夯实体育的教化传统
        (三)重启身体性体验:建立人的身体主体性与自由
第五章 意义塑造:超越“身体”的身体教育
    一、意义生产的身体:“自然肉身”向“价值生命”的跃升
        (一)身体:价值意义关系的自然在场
        (二)身体的实践与人的价值意义形成
        (三)价值生命:身体意义生产的归宿
    二、超越“自然肉身”:身体教育的意义生产与教育性回归
        (一)身体教育的价值规定:一种“属人”的教育实践
        (二)知识、道德与审美:教育中“身体”的意义生产
        (三)身体教育何以超越身体:从“体育”回归“教育”
    三、向生活世界深植:以体育塑造个体的“可能生活”意义
        (一)身体、生命与生活:身体教育意义生产关涉的场域
        (二)身体体育的社会转化:缔造自由与休闲的可能生活
        (三)“幸福公理”:身体教育回归生活世界的成人之学
    四、如何重塑“体育”与“身体”:身体教育人文精神再造
        (一)以现代人文精神重塑“体育”的属人性格
        (二)以体育人文精神重塑“身体”的内在意义
        (三)以人文精神重塑“身体教育”的价值涵养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情况

(8)体育中考背景下石家庄市初中体育工作现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文献综述
    1.1 国外研究现状
    1.2 国内研究现状
        1.2.1 关于中考体育政策的实施对学校体育影响的研究
        1.2.2 关于中考体育存在的价值意义研究
        1.2.3 关于学校体育工作的现状研究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访谈法
        2.2.3 实地考察法
        2.2.4 问卷调查法
        2.2.5 逻辑分析法
        2.2.6 数理统计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石家庄市体育中考实施的现状分析
        3.1.1 石家庄市体育中考项目特点及设置情况的分析
        3.1.2 体育中考政策颁布实施的现实意义
        3.1.3 石家庄市初中校级领导和体育教师对体育中考政策的认识
    3.2 中考体育背景影响下石家庄市初中体育工作现状分析
        3.2.1 中考体育背景下学校体育教学工作情况
        3.2.2 中考体育背景下学校课外体育工作情况
        3.2.3 中考体育的对学校体育教学研究工作情况的影响
        3.2.4 中考体育对学校的教学场地与器材的情况的影响
        3.2.5 中考体育对学校体育教师素质情况的影响
        3.2.6 中考体育对学校体育工作的宣传情况的影响
        3.2.7 中考体育对学校体育保健卫生工作情况的影响
    3.3 体育中考政策的落实与实施后初中生体育发展变化的情况
        3.3.1 体育中考实施的影响背景下学生对体育中考的态度及感受
        3.3.2 体育中考实施的影响背景下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变化情况
        3.3.3 体育中考实施的影响背景下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动机变化分析
        3.3.4 体育中考实施的影响背景下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时间分配动机分析
结论与建议
    结论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9)关于体育对改造中国国民性的意义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问题的提出和选题依据
    1.2 本文一些基本概念的含义及辨析
        1.2.1 "人格"
        1.2.2 "人性"
        1.2.3 "国民性"
        1.2.4 "国民素质"
        1.2.5 "体育"
    1.3 研究的意义和创新之处
    1.4 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1.5 论述的思路和顺序
2 文献综述
    2.1 关于中国国民性的研究
    2.2 关于体育与国民性关系的研究
    2.3 关于体育帮助改良人格的研究
    2.4 关于奥林匹克教育意义的研究
    2.5 关于体育对改造中国人意义的研究
3 研究的方法和特点
    3.1 文献检索的特点
    3.2 比较研究的特点
    3.3 实证研究的特点
4 研究分析与讨论
    4.1 中国国民性变迁及改造途径反思
        4.1.1 现代人格与传统人格
        4.1.2 传统人格在旧中国
        4.1.3 中国国民性改造历程及路径反思
    4.2 体育帮助国民性改良的理论探讨
        4.2.1 身心关系再论
        4.2.2 体育改造国民性的方式及其效率分析
        4.2.3 体育与现代人格塑造
        4.2.4 体育与现代病态人格的预防和疗治
    4.3 体育对改造中国国民性的意义及历史钩沉
        4.3.1 体育对改造中国国民性的意义
        4.3.2 体育帮助改变国人的历史钩沉
        4.3.3 良好健身习惯能否帮助人格改良的访谈(访谈一)
    4.4 "他山之石"篇
        4.4.1 "国民性"的意义及其比较
        4.4.2 中国与西方的差距
        4.4.3 体育与美国国民性
        4.4.4 日本教育、体育转型及其国民性改造
    4.5 奥林匹克塑造现代人格的理想及其成效
        4.5.1 奥林匹克改造人格的理想及其实践
        4.5.2 奥林匹克的育人效果
    4.6 体育促进中国国民性改良的路径和举措探析
        4.6.1 真正重视教育和体育
        4.6.2 加快体育政策转型步伐
        4.6.3 强化青少年奥林匹克教育
        4.6.4 加大民主、法治建设和监管力度
        4.6.5 引导国民转变体育观念
        4.6.6 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大力发展休闲体育
        4.6.7 把青少年体育作为德育的重要工作和基地来抓
        4.6.8 重点发展一些对抗激烈、冒险刺激的项目
        4.6.9 加强运动员道德建设
5 结论及建议
    5.1 结论
    5.2 后续研究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10)论体育对政治发展的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导论
    一、问题提出的背景
    二、研究的对象与方法
    三、本文的思路与内容梗概
第一章 体育与政治关系的历史考察
    一、体育与政治的涵义
        (一) 体育的涵义
        (二) 政治的涵义
        (三) 从涵义分析到关系考察
    二、古代体育与政治的关系:以古奥运为例
        (一) 城邦政治:古奥运兴起的前提
        (二) 神圣休战:古奥运影响政治的最高成果
        (三) 政治剧变与古奥运的衰落
    三、现代体育与政治的关系:以现代奥运为例
        (一) 现代奥运兴起的政治前提
        (二) 现代奥运对政治的影响
        (三) 体育发展走向与政治文明的互动
第二章 体育理念对政治文化的影响
    一、政治文化变革:政治发展的思想基础
        (一) 政治文化的涵义与层次
        (二) 政治发展的涵义与层次
        (三) 政治文化对政治发展的生成关系
    二、体育理念对政治思想的影响
        (一) 体育理念的涵义
        (二) 体育理念影响政治思想的原理
        (三) 体育理念影响政治思想的案例
    三、体育理念对政治心理意识的影响
        (一) 体育理念影响政治心理意识的原理
        (二) 体育理念影响政治心理意识的案例
第三章 体育对政治管理主体发展的价值
    一、管理主体的发展:政治发展的第一层次
    二、体育管理主体分析
        (一) 体育管理主体的涵义
        (二) 体育管理主体的演进与模式
    三、体育管理主体发展对政治管理主体发展的启示
        (一) 体育管理主体与政治管理主体的相关性
        (二) 体育管理主体发展对政治管理主体发展的促进机制
第四章 体育对政治管理方法发展的价值
    一、管理方法的发展:政治发展的第二层次
    二、体育管理方法分析
        (一) 体育管理方法的涵义
        (二) 体育管理方法的演进与模式
    三、体育管理方法发展对政治管理方法发展的启示
        (一) 体育管理方法与政治管理方法的相关性
        (二) 体育管理方法发展对政治管理方法发展的促进机制
第五章 体育对政治管理内容发展的价值
    一、管理内容的发展:政治发展的第三层次
    二、体育管理内容分析
        (一) 体育管理内容的涵义
        (二) 体育管理内容的演进与模式
    三、体育管理内容发展对政治管理内容发展的启示
        (一) 体育管理内容与政治管理内容的相关性
        (二) 体育管理内容发展对政治管理内容发展的促进机制
第六章 以体育促进中国政治发展的对策
    一、体育理念的升华:体育促进中国政治发展的前提
    二、通过体育举国体制改革促进政治体制改革
        (一) 体育举国体制与政治体制的相关性
        (二) 体育举国体制改革促进政治体制改革的机制
    三、通过体育责任实现促进政治责任实现
        (一) 体育责任与政治责任的涵义
        (二) 体育责任实现促进政治责任实现的机制
    四、通过弘扬体育道德巩固社会主义荣辱观
        (一) 社会主义荣辱观:中国政治发展的价值理性基础
        (二) 体育道德对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示范与巩固
    五、通过运动员能力培育促进公民能力培育
        (一) 公民能力:中国政治发展的工具理性基础
        (二) 运动员能力培育对公民能力培育的引领作用
    六、通过体育赛会促进两岸统一提升国际地位
        (一) 加强体育交流促进和平统一
        (二) 以北京奥运为契机提升国际地位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相关论文及其他成果
后记
中文摘要
Abstract

四、试谈体育对情绪的调节(论文参考文献)

  • [1]马启伟体育观研究[D]. 李晓彤. 浙江师范大学, 2021
  • [2]情绪调节教学法在初中生游泳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何攀攀. 南京体育学院, 2021
  • [3]体能教学活动发展3~6岁幼儿情绪调节能力的实验研究[D]. 乔阳. 山东体育学院, 2021
  • [4]体育与艺术存在关系的哲学省思[D]. 谭酉群. 江西师范大学, 2020(11)
  • [5]游戏教学法对小学生锻炼动机和人格培养的实验研究[D]. 刘晶. 华东师范大学, 2020(01)
  • [6]体育对培养大学生群体意识的作用研究[D]. 王泓斌. 兰州交通大学, 2020(01)
  • [7]论作为“身体教育”的体育[D]. 侯玺超. 东北师范大学, 2017(04)
  • [8]体育中考背景下石家庄市初中体育工作现状研究[D]. 张浩. 河北师范大学, 2016(08)
  • [9]关于体育对改造中国国民性的意义的研究[D]. 徐志军. 北京体育大学, 2010(05)
  • [10]论体育对政治发展的价值[D]. 袁雷. 吉林大学, 2009(09)

标签:;  ;  ;  ;  ;  

论运动对情绪的调节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