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师德建设的紧迫性及其目标定位

高校师德建设的紧迫性及其目标定位

一、高校师德建设的紧迫性及其目标定位(论文文献综述)

陈文[1](2020)在《当代大学生公益精神培育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提高全社会道德水平,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任务,是适应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迫切需要,是促进社会全面进步、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公益活动是主体化育人的新途径、隐性化育人的新方式、实践化育人的新载体,是大学生最为喜欢、真心接受的道德实践。大学生公益精神是大学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动投身于面向某一群体或整个社会所开展的维护人民根本利益、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促进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公益实践活动,并在其中实现助人与自助、他利与自利相统一的一种综合品质。然而,大量文献和现实案例表明,在社会思潮、不良风气等多要素影响下,部分大学生公益心缺失、社会责任感下降、价值观错位,大学生公益精神培育亟待加强。通过对多所高校的实证调研,发现目前大学生公益精神及其培育现状不甚理想,阻碍大学生公益精神成长和培育的因素较多,因此,本文界定了大学生公益精神的内涵,归纳总结了大学生公益精神的特征,解析了大学生公益精神的要素和内在结构,调研了大学生公益精神的现状并实证分析影响大学生公益精神培育的主要因素,系统总结和梳理大学生公益精神培育的历史经验、现实状况和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当代大学生公益精神培育的有效实践路径。本研究首先从国家政策层面和中央加强公民道德建设的高度、目前存在的不良社会风气、高校大学生公益活动存在的问题、高校公益教育实效性不足和大学生公益教育水平亟待提升等方面提出了大学生公益精神培育研究的选题。基于问题导向,理论分析结合实证调研系统分析问题背后的原因,提出大学生公益精神培育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这是本研究的现实逻辑。其次,用文献研究法从古代公益思想的滥觞和发展,中国传统慈善文化和西方现代公益精神的理论中吸取养分和借鉴经验,梳理马克思主义公益理论的发展,总结当代大学生公益精神培育的历史脉络,这是本研究的历史逻辑。对大学生公益精神的内涵进行定义,归纳了大学生公益精神的四个特征,基于心理学和德育教育品德结构“知、情、意、行”四要素理论,从公益认知、公益情感、公益意志和公益行为四个方面解析大学生公益精神的内部构成要素,建构起大学生公益精神的内在结构,对大学生公益精神培育的思想基础以及培育的时代价值进行理论界定,这是本研究的理论逻辑。结合理论研究以社会调查法和回归分析法实证分析了大学生公益精神现状及影响大学生公益精神培育的内部原因、个体因素和外部影响,系统提出遵循方向性、科学性、时代性和实践性的“四性”原则,完善健全大学生公益精神培育的组织体制、激励机制和保障机制的“三制”,从制度建设层面统筹大学生公益精神培育,解决大学生公益精神培育的动力问题;推进大学生公益精神培育融入课程教材体系、融入教育教学体系、融入理论研究体系的“三融”,从学校教育层面着力提升大学生公益意识,解决大学生公益精神培育的教育问题;拓展微感恩、微公益、微创业的“三微”,从个人行为体验层面切实推进大学生公益实践,解决大学生公益精神培育的实践问题;协同家庭教育的协同力、学校文化的涵养力、“三社联动”的带动力的“三力”,从环境育人层面优化大学生公益培育氛围,解决大学生公益精神培育的合力问题,从而建构起当代大学生公益精神的培育路径,这是本研究的实践逻辑。西方国家对公益精神的研究对我国而言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但同时也存在明显不足和本质不同。本研究着力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和意识形态属性的大学生公益精神培育实践路径。

高丽娟[2](2020)在《中学历史特级教师示范引领作用研究 ——以江苏省仪征中学姚国平为例》文中认为自1978年邓小平同志提出“特别优秀的教师,可以评为特级教师”的建议以来,特级教师作为全国中小学教师中一支特别杰出的群体,已成为我国基础教育发展和新课程改革的核心力量。因此,对于中小学特级教师的相关研究也成了一个重要的课题。本文即以中学历史特级教师示范引领作用研究为题,并且以江苏省仪征中学历史特级教师姚国平及其影响下的仪征历史教师群体作为主体,探讨中学历史特级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的相关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分为三章:第一章主要从专业、教育方面论述中学历史特级教师引领作用内涵,从教师、学生以及家长方面叙述中学历史特级教师引领作用的对象,从当前效应和长期影响方面概述中学历史特级教师引领作用的效度。第二章主要以姚国平老师的专业引领、教育引领实践及其成效为例,对中学历史特级教师的引领实践加以个性化剖析。第三章主要从学习力和领导力角度分别探讨对于中学历史特级教师发挥引领作用的关联性,从而说明良好的学习力和领导力是中学历史特级教师能够发挥示范引领作用的重要因素。在此基础上,还探讨了中学历史特级教师的专业发展对于专业引领、教育引领及其他方面引领的基础性作用,对于促进中学历史特级教师誉后的专业发展提出了建设性意见。

宝勒尔图雅(Erdenebileg Bolortuya)[3](2020)在《中蒙教育学硕士研究生课程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当今全球激烈的竞争以及一体化的发展背景下,培养学术能力高以及创新能力强的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对于中蒙两国来说显得尤为重要。在本文的研究中,以中蒙两国的教育学硕士研究生课程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在课程论和教学理论等相关理论的指导下,分析中蒙两国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的课程发展现状,对比分析了中蒙两国的教育学硕士研究生课程在设置、实施以及管理方面的异同。在SWOT分析理论的指导下,分析中蒙两国教育学硕士课程发展的优势、劣势、机遇以及威胁等。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中蒙两国教育学硕士研究生课程相互学习借鉴的建议。由于两国教育管理体制不同,蒙古教育社会化程度越来越深,蒙古国强调的是硕士教育的过渡性和职业性,而中国强调的是学术性,因此蒙古国的课程价值取向以社会为主,而中国以学科为主。同时,蒙古国教育学课程设置的优点是课程设置比较灵活,重视方法论课程和研究方法课程,以及重视课程设置的社会价值取向,然而其课程设置过于灵活影响了培养质量。中国教育学课程的主要优点则是开设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课程,建立以学科知识体系为基础的课程体系。然而,选修课的数量和类型还不够丰富;课程内容陈旧;有些课程与本科课程没有合理的联系;课程内容不够实用;教育学课程没有人文学科课程。总之,基于中国的经验或者说优点,建议蒙古国在改进课程方面,从课程设置、课程内容及教师课程实施办法三个方面出发,具体而言,需要强调选修课的重要性,要强调实践教育,要提高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更新教师课程实施理念,改进教师课程实施办法,同时综合考虑确立课程目标,正确合理进行课程评价;而就中国而言,基于蒙古国的有点与经验,需要重视并增加方法论的课程,强调课程内容的前沿性与科学性,注重跨学科的设置,合理调整课程结构,突出课程设置的个性化,加强课程的国际化研究,以及改进课程实施的取向与策略,并且优化课程目标与评价。总之,中蒙两国的教育学硕士研究生课程发展可以借鉴对方优秀的经验,从而弥补自身的不足。

孙纪瑶[4](2019)在《美国大学生学术诚信教育研究》文中提出诚信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道德精髓与人之为人应有的价值准则。伴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诚信作为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道德支撑、中国共产党一以贯之的价值追求,以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理念,展现出更加突出的社会价值和战略意义。(1)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2),“高校要牢牢抓住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个根本任务”(3)。学术诚信被视为大学精神的根本,是诚信价值观在高等教育中的重要体现。大学生学术诚信教育能够为培育新时代勇于担当民族复兴大任人才、开拓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奠定坚实基础,因而日益受到全社会的广泛关注与重视。在全球化时代,通过“交流互鉴”从不同文明中“寻求智慧”、“汲取营养”可以为应对共性挑战提供新思路、新方法、新举措。美国作为当今世界头号科技强国并牢牢占据着国际学术话语权,其崇尚诚信与追求真理的价值遵循为学术研究有序发展、创新进步、繁荣和谐提供了重要支撑。在大学生学术诚信价值观培育过程中,美国高校在近百年的理论与实践探索下构建了集目标、实施、保障“三位一体”的大学生学术诚信教育体系,具有理论丰富、制度健全、方法多样等典型特征,成为很多国家提升大学生学术诚信教育有效性的研究对象。基于此,本文尝试进行一种全景扫描与深度挖掘相结合的反思研究,遵循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深度透视美国大学生学术诚信教育如何把握价值观形成规律制定层次化目标,开展“显隐结合”、“正反互促”、“刚柔并济”的学术诚信教育实践,整合分工明确、有机联动的学术诚信教育资源等经验,为我国高校学术诚信教育开展提供域外借鉴。基于上述现实要求与研究思路,本论文共分为六个章节:第一章厘清美国大学生学术诚信教育的演进与特征。首先从把握内涵入手,探寻西方价值观念与文化基础中的“诚信”,同时界定本文所关涉的相关概念与范畴。其次,结合美国历史与高等教育发展史,梳理以“制度建立与跟踪调研并举”、“自我约束与规则约束并顾”、“制度完善与价值养成并重”为特征的大学生学术诚信教育三阶段动态发展历程。再次,基于对美国大学生学术诚信教育的整体把握,从目标、方法、策略、保障四个维度,总结当前教育的基本特征。第二章探究美国大学生学术诚信教育的目标定位。通过对教育相关政策制定、内涵界定、实践设定等内容分析,将教育目标定位为个体与共同体两个层级,同时基于价值观养成规律与价值观教育内在机制,将两个层级目标再次细分为初级目标、中级目标与高级目标。具体而言,美国大学生学术诚信教育一方面要实现学生个体对学术诚信的内涵认知、情感认同、习惯养成,另一方面还要在学术共同体层面形成成员对学术诚信的普遍遵守、对学术失信的坚决抵制,最终构建学术共同体的诚信文化。第三章聚焦美国大学生学术诚信教育的实施过程。基于当代教育实践的整体样态,全面关照美国大学生学术诚信教育实施过程中关于制度规范、教育引导、失信惩戒的基本经验。首先,结合对“特色性”荣誉准则、“终身性”诚信档案、“标准化”学术规范三重制度的分析考察,总结制度规范在教育过程中的作用机理与现实效果。其次,从课程、活动、环境三个维度揭示美国高校如何通过整合载体资源实施全面化、高效化的教育引导。再次,分析美国高校学术失信惩戒这一特色教育手段的实践过程与典型特征。第四章挖掘美国大学生学术诚信教育的保障体系。首先,从国家、社会、高校三个层面的政策与规范中梳理大学生学术诚信教育的政策保障资源,并考察不同层面政策的主导性、辅助性、具体性功能。其次,整合涵盖各级官方诚信组织、学生自治诚信团体、教师榜样示范团队、图书馆员指导团队的队伍保障资源,同时归纳其落实“政策督导”、倡导“自治自律”、实施“正向引导”、开展“专业指导”的策略特征。最后,分析由商业学术失信检测系统、高校学术失信自查体系共同构成的“普适与精专兼顾”、“主客观判断统合”的技术保障资源。第五章开展美国大学生学术诚信教育的理性反思。从全局性反观视角,挖掘美国大学生学术诚信教育的理论依据、精神根源与现实困境。一是基于契约理论、博弈理论、人力资本理论、社会交换理论的核心思想,尝试探讨美国大学生学术诚信教育的理论支撑。二是从“崇尚契约信守与求真务实”的清教主义思想与“坚持追求真理与学术自由”的高等教育理念双重维度,挖掘大学生学术诚信教育的精神根源。三是从“教育实施效果受限”、“行为判断模糊”、“理论指导力弱化”三个方面省思其局限性,进而从中汲取经验、规避问题。第六章立足我国社会实际,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论为前提,基于对美国大学生学术诚信教育的全景扫描与理性反思得出启思与鉴戒,为我国大学生学术诚信教育发展提供参照。其一,构建层次清晰、导向明确的大学生学术诚信教育目标体系,通过“强化学生学术诚信意识”、“构建校园学术诚信文化”、“鼓励学术诚信学理研究”,以逐步实现“培育个体学术诚信品质”、“树立高校学术诚信风尚”、“构建学术诚信理论体系”的层次化目标。其二,打造多维并举、一以贯之的大学生学术诚信教育实施策略,采取“制度与课程结合”、“惩戒与激励同存”、“严肃与客观并重”的教育宣传、教育管理、教育反馈策略体系,凸显价值观教育策略的多元化特征。其三,整合驰而不息、协同发力的大学生学术诚信教育保障资源,致力于“实现政策制度纵向联通”、“确保资源形式丰富多样”、“完成失信预防技术整合”,以为我国高校学术诚信教育的开展保驾护航。

王敬[5](2018)在《觉解之境 ——五位小学专家型教师专业学习的叙事探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全球教育改革浪潮的推进,教师专业学习被视为教育质量提升、学校改进和学生学业成就提高的重要途径,成为教育政策关注的焦点。然而,受工具理性导引,教师专业学习多被视为教学技能和学生成绩提升的手段,更关注结果和效能。基于此而设计的教师继续教育政策、教师专业发展活动大多把教师置于“被动”、“客体”的位置。教师作为完整人的自由意志和情感体验很少得到关注。在教师专业学习这件教师自己的事情上,教师拥有多大的自由呢?我们有必要了解教师在真实教育生活中的学习状态,倾听教师是如何理解自己的学习的,倾听、观察他们在关键学习事件发生时的感受、体验和行为,理解他们在学习事件中的选择与放弃。本研究以五名小学专家型教师为研究对象,期望用叙事探究这一方法呈现他们在专业发展历程中专业学习方面的经历、现状及问题,并对这些问题的深层原因进行深入探究。这一目标要依靠质化研究可资获得的丰富、鲜活信息方能实现。质化研究方法的特点决定了本研究不追求推广性,但力图还原几位普通教师通过专业学习在专业发展过程中左冲右突的真实学习状态。经历了近三十年的研究,教师专业学习的概念仍没有统一的界定,教师专业学习研究的内容也因各自理论基础不同而涵盖教师专业学习的方方面面。论文的主体部分将围绕教师专业学习的基本问题,以“教师专业学习是什么、教师为什么学习、学什么、怎么学”为基本框架展开。主要由引言部分、正文(共五章)和结语部分组成。引言部分对研究缘起、研究意义及核心概念进行了阐释,并对国内外教师专业学习的已有相关研究进行了评析。第一章着重介绍了研究设计,包括本研究待探讨的教师在专业学习中的主体性与完整性这两个研究问题,以及围绕研究问题而设定的研究目标、采用的研究思路与方法,并对本研究所采用的质化研究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第二章呈现了五名走在觉解之途上的小学专家型教师的生活、学习、工作等基本情况,对包括研究对象的来源与选择在内的研究的基本过程进行的翔实记录。第三章将教师专业学习的主体性觉解(即教师为什么而学)作为剖析重点,分别从教师的“教师专业学习观”(教师个体对教师专业学习的认知)、学习动机(错综复杂的教师专业学习动力机制)、学习机会(机遇与挑战中的“挣扎”)透视教师在专业学习路上的情感体验、抉择和思考。第四章以教师专业发展的标志阶段为线索,对教师个体不同阶段对于学习内容的选择进行呈现。第五章通过关键事件和重要他人、教师主要学习方式来展现教师如何在复杂的社会情境中选择学习方式和途径,并对背后的深层原因进行挖掘。基于前文的深描和分析,结语部分归纳出几点研究发现。一是,教师专业学习具有不同的境界,教师觉解境界的提升,意志自由的获得,是通过学习、修养实现的。专家型教师大多处于道德境界,他们自觉觉解专业学习的意义,拥有更大的精神自由,可以超脱于制度、条件的限制追求自主专业学习与发展。二是,教师专业学习是一种资本,是教师实现专业阶层跃迁的资本。三是,小学教师在专业学习上具有的是合法而有限的自由。教师在制度性学习中缺少话语权抑制了学习动机,自下而上、教师有话语权的制度设计或许能激发教师学习,破解制度困境。四是,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在教师培训中的地位和作用日渐得到关注,是提升教师专业学习有效性、实现教师“深度学习”的关键,从而也成为推进学校深度变革与持续改善的有效策略。

王琳[6](2018)在《人文素养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文中提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立德树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宗旨和最终归宿。那么如何最大程度发扬传统,彰显优势;如何卓有成效落实任务,通达归宿?马克思在《关于出版自由和公布等级会议记录的辩论》中说:人所奋斗的一切都同利益有关;在《神圣家族》中说: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会让自己出丑;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说: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这充分说明利益的驱动、需要的产生是人之行为模式的主要动力源。需要产生动机,动机影响选择,选择决定事情的成败或走向。改革开放初期,由于生产力水平不高,影响人行为选择的因素主要是物质需求方面,为生存而奋斗。经过近四十年的快速发展,十九大作出了对主要矛盾的新判断——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这说明物质的羁绊已经基本解决,更高层次的需求正逐渐凸显,尤其是精神富足愿望日益强烈,为发展而求索。为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要提升实效性,获得出勤率、抬头率、点头率,必须在马克思主义利益观指导下走创新发展之路,在不影响培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情况下,从满足物质需求转向充盈精神渴求,注重其需求层次提升,实现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以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获得感。研究过程中,首先界定人文素养及其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涵与功能,然后分析此视域下研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性与可能性。在此基础上,通过问卷调研的方式厘清人文素养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不足之处,进而探析其影响因素,找寻其思维转换新思路,进而探求新视角,触及新关注,增强问题意识,强化需求导向的施教侧重,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与亲和力。最后提出保障人文素养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思维转换落地生根的相关机制。具体研究内容如下:绪论部分首先论述本论文的写作缘由和研究意义,其次对国内外已有相关成果进行梳理与分析,接着阐明了该论文的研究思路、方法、创新点及重难点。第一章,解析与厘定人文素养培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关问题。科学界定相关概念,明确述说主要功能是开展问题研究的基础和前提。为此,本章首先界定人文内涵、素养内涵、人文素养内涵、知识与素养关系、人文素养培育内涵及功能。在此基础上,对人文素养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涵义及功能进行厘定,明确其在施教过程中应该着力的关注点和着眼点,从而为论文后续研究的展开明确方向、规定范围、奠定基础。第二章,阐释人文素养视域下研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理论。论文认为任何一个单一理论命题的出现,都要弄清其研究的现实必然性;任何一种复合研究命题的开展既要考究其研究的必然性又要分析其研究的可能性(二者之间内在联系和相互价值)。本文认为当今时代变革的客观需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现实样态,大学生健康成长迫切需要与全面发展的需要和渴求等构成了本研究的必然性。与此同时,人文素养培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功能共性与价值互动、互补则架起了二者融合的桥梁。第三章,人文素养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考量。该章首先编制人文素养培育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现状调查问卷,从人与人(生命关爱、健全人格)、人与社会(公平正义、责任担当)、人与自然(审美素质、敬畏自然)等与人文素养本真内涵最为契合的三个方面(六个层面)入手,选取部分双一流(学科)高校、老牌本科院校、新升本科院校展开问卷调研,通过问卷作答与个别访谈的方式,结合相关案例分析,借鉴既有研究成果,厘清人文素养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不足之处,接着探析其影响因素。第四章,探寻人文素养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思维转换之相关问题。提升亲和力、增强实效性,让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命之树长青、活力永在、效果恒佳是本论文研究的主要目的。为此,根据第三章调查问卷情况,本章力图探讨现实思想政治教育运作过程中没有很好关注到,又是教育对象所想、所需、所惑的实际问题的弥补对策,以找准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切入点,与时俱进、纳新内容,满足新期望,全面实现思维转换、整体推进价值升华,从而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社会矛盾转化中大有作为。具体而言,主要从注重生命关爱、倾心健全人格、凸显公平正义、着力责任担当、走心审美素质、重视敬畏自然等六个关系教育对象之软利益方面入手,定位转换目标、把握转换原则、创新方法选择。第五章,提出人文素养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思维转换的机制保障。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实现离不开必要的政策机制作保障。再好的政策思路,如果没有强有力且可操作性的机制作保障,其理念注定是苍白无力的,运行效果也会黯然失色。人文素养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思维转换要切实有效,就不能仅停留在理念的思考上,而应该在实践中进一步落细、落小、落实以产生效力。为此,论文从党和政府高度重视、高等学校全面推进、教育主体积极回应思想政治教育等三个方面展开论述。力图在内、外因共同作用的基础上,使思想政治教育施教的理念思路得到实质性转变,从供给侧努力转向需求侧内需,从重视社会价值逐渐转向社会价值、个体价值共同关注,通过个体价值目标的实现走向社会价值目标愿望的满足,从而为民族复兴“中国梦”的实现提供强有力且可持续的精神支撑和人才支持。

马龙[7](2017)在《保定市X小学教师校本培训问题及管理策略研究》文中提出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校本培训随着各国教师专业化运动不断发展。近年来随着我国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校本培训已经成为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培养学科素养、丰富教学策略,进而转变教育方式和教学行为的重要途径。本研究采用个案研究(Case Study)方法,以保定市X小学为例,描述X小学教师校本培训的演变过程,分析现状、归纳问题、揭示原因,提出管理对策,从而帮助X小学解决自身问题,提升校本培训的质量与实效。同时,也以此个案丰富关于校本培训研究的个案,为同类学校开展校本培训研究的工作提供有益借鉴。研究结果表明:X小学教师校本培训虽开展的比较广泛和深入,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突出表现在:学校和教师对校本培训认识不足,缺乏自主参与意识;校本培训内容的针对性不强,不能满足教师专业发展需求;校本培训形式单一,影响校本培训的效果;校本培训缺乏有效组织,流于形式;校本培训评价考核缺乏多元化,不能真正激励教师等。在上述研究基础上,提出提高保定市X小学校本培训效率的对策和建议如下:一、制定系统化的校本培训方案;二、按需定训,形成菜单式培训内容;三、创新校本培训形式;四、加强民主管理;五、创建多元化校本培训评价体系。希望能够对X小学校本培训现状进行改善。

张霖[8](2016)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及其教育研究》文中认为2014年10月,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进行了积极部署,审议并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首次明确提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等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新要求,掀开了我国法治建设的新篇章。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既是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也是一个重大的实践问题。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的形成和教育问题进行探讨,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本文以“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及其基本特点,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的科学体系,揭示其重要意义,进而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的教育体系,为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的教育提供学理支撑”为研究目标,同时探讨了发展中面临的突出问题,指明进一步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教育的现实路径,为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建言献策,充分发挥本研究的资政作用。全文主要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主要包含第一章,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的内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生成的理论依据等双重维度,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的边界。该部分是本文研究的理论起点,同时也明确了研究范围。第二层:主要包含第二章和第三章,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的初步探索、建国以后毛泽东的深入思考、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深刻教训三个时期,论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的初步奠基;从邓小平的法治思想、“三个代表”与江泽民的法治思想、“科学发展观”与胡锦涛的法治思想、“四个全面推进”与习近平的法治思想等四个部分,论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的真正建立和发展过程。该部分理清了本文研究的历史发展视角。第三层:主要包含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和第七章,主要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的内容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形成和发展的主要特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的历史贡献和重大价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教育研究等四个维度,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的教育体系进行了学理分析和创新。文中提出的主要观点包括,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建设社会主义国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的总目标;从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等五个方面梳理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的主要内容;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形成和发展的主要特点有,在与实际相结合过程中形成和发展、在总结历史教训基础上形成和发展、在借鉴国际法治经验中形成和发展、在继承与创新的辩证统一中形成和发展等;从推动了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的创新性发展、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法治中国建设提供了行动纲领等三个方面分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的历史贡献;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的重大价值包括,开辟了符合中国基本国情的法治新道路、改变了工人阶级政党执政新方式、保障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奠定了国家长治久安的坚实基础、推进了世界的法治化进程等;最后,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教育的战略意义、问题与困境、基本体系构想等三个维度阐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的教育问题。该部分是本文研究最重要的理论论证和理论创新所在。

闫潇潇[9](2016)在《大学生法治理念教育研究 ——以兰州市部分高校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对依法治国的全面推进作出了明确的强调,这也从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对大学生法治理念教育的重要性以及要求,这也突显了在新形势下研究大学生法治理念教育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笔者重点分析了兰州市大学法治理念教育所具备的重要意义以及在法治理念教育过程中仍然存在的不合理问题,并针对该类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应对方法。除了引言以外,文章包含了以下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是详细的阐述了法治理念教育的重要性。通过对大学生法治理念教育的概念涵义进行整体梳理,并且引导出大学生法治理念教育的重要意义及其实现的目标。第二部分以对兰州高校的在校大学生作为研究调查对象,对大学生法治理念教育中遗留的主要问题以及导致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了调查。从研究调查的结果中分析可知,大学生群体中整体的法治理念不高,对依法治国以及党的领导关系的理解与认识也还不够,其宪法法律的权威意识不强,并且他们在权利义务方面建立的意识还有待加强,主动加入法治建设的意识还不够浓烈等问题值得我们深思。探究产生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有:我国法治建设历史进程积累不够,整体法治水平都不高;我国人治的传统浓厚,造成容易对法治传统忽略;大学生自身存在一定的原因;家庭教育中有着某些误区。第三部分主要是阐述了大学生法治理念教育对策。其中具体的对策有:自觉提高大学生的法治理念教育的素养;发挥好家庭影响力,让大学生法治教育理念扎根在家庭中;加大高校大学生法治理念教育工作;改善大学生法治理念教育的整体环境。

张晓林,刘晓瑞,杨红梅[10](2016)在《师德建设引领校园文化建设探析》文中认为校园文化建设是一个培育人、塑造人、实现青年学生思想觉悟、认知水平极大提高的系统工程。就高校来讲,不仅要重视对青年学生思想道德和科学知识的教育,更要重视和充分发挥高校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言传身教的楷模作用,这对加强青年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帮助青年学生树立远大思想,培养优良品德,促进校园乃至全社会思想文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高校师德建设的紧迫性及其目标定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高校师德建设的紧迫性及其目标定位(论文提纲范文)

(1)当代大学生公益精神培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与文献评析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4 研究创新点与难点
2 大学生公益精神培育的理论阐释
    2.1 大学生公益精神的内涵和特征
    2.2 大学生公益精神的要素和内在结构
    2.3 大学生公益精神培育的思想基础
    2.4 大学生公益精神培育的时代价值
3 当代大学生公益精神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3.1 当代大学生公益精神调查研究设计
    3.2 当代大学生公益精神现状分析
    3.3 当代大学生公益精神的影响因素分析
    3.4 调查研究结论
4 当代大学生公益精神培育历史、现状及问题探析
    4.1 当代大学生公益精神培育的历史考察
    4.2 当代大学生公益精神培育的现状审视
    4.3 当代大学生公益精神培育的问题反思
5 当代大学生公益精神培育的实践路径探索
    5.1 坚持“四性”,遵循大学生公益精神培育原则
    5.2 完善“三制”,统筹大学生公益精神培育制度
    5.3 推进“三融”,着力提升大学生公益意识教育
    5.4 拓展“三微”,切实推进大学生公益实践锻炼
    5.5 协同“三力”,优化大学生公益精神培育环境
6 结语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大学生公益精神现状及影响因素 调查问卷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2)中学历史特级教师示范引领作用研究 ——以江苏省仪征中学姚国平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
    四、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中学历史特级教师引领作用概述
    第一节 中学历史特级教师引领作用内涵
        一、专业引领
        二、教育引领
    第二节 中学历史特级教师引领作用对象
        一、专业引领的主要对象: 教师
        二、教育引领的主要对象: 学生、家长
    第三节 中学历史特级教师引领作用效度
        一、当前效应
        二、长期影响
第二章 中学历史特级教师引领实践的个性分析
    第一节 姚国平的专业引领实践及分析
        一、教学的引领
        二、教研的引领
    第二节 姚国平的教育引领实践及分析
        一、校内教育引领
        二、社会教育引领
第三章 中学历史特级教师引领作用的影响要素分析
    第一节 学习力
        一、学习力与专业引领作用的发挥
        二、学习力与教育引领作用的发挥
    第二节 领导力
        一、领导力与专业引领作用的发挥
        二、领导力与教育引领作用的发挥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关于“中学历史特级教师示范引领作用研究”问卷调查
附录二 关于“中学历史特级教师示范引领作用研究”问卷调查
附录三 关于“中学历史特级教师示范引领作用研究”问卷调查
致谢

(3)中蒙教育学硕士研究生课程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一)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发展需借鉴国际经验
        (二)蒙古国提高教育学研究生教育质量的需要
        (三)个人的留学经历与专业发展的需要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三、相关概念界定
        (一)教育学硕士
        (二)研究生课程
        (三)课程设置
    四、研究思路和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五、研究创新点与不足
        (一)研究创新点
        (二)研究不足
第一章 文献综述
    一、文献来源
    二、相关文献综述
        (一)研究生课程设置相关内容
        (二)教育学硕士研究生课程比较
        (三)蒙古国研究生教育
第二章 研究理论基础
    一、泰勒课程理论
    二、学科结构课程理论
    三、人本主义课程理论
    四、教学理论
第三章 中国与蒙古国教育学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比较
    一、中蒙教育学硕士研究生课程理念比较
        (一)蒙古国课程理念
        (二)中国课程理念
    二、中蒙教育学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原则比较
    三、中蒙教育学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权力比较
    四、中蒙教育学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结构比较
    五、中蒙教育学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内容比较
    六、比较总结
        (一)中国教育学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的特点
        (二)蒙古国教育学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的特点
第四章 中国与蒙古国教育学硕士研究生一级学科课程实施比较
    一、中国教育学硕士研究生一级学科课程实施
    二、蒙古国教育学硕士研究生一级学科课程实施
    三、中蒙教育学硕士研究生一级学科课程实施比较
第五章 中国与蒙古国教育学硕士研究生一级学科课程管理比较
    一、中国教育学硕士研究生一级学科课程管理
        (一)课程目标
        (二)课程评价
    二、蒙古国教育学硕士研究生一级学科课程管理
        (一)课程目标
        (二)课程评价
    三、中蒙教育学硕士研究生一级学科课程管理比较
        (一)课程目标比较
        (二)课程评价比较
第六章 中国与蒙古国一级学科课程的SWOT分析
    一、中国教育学硕士研究生一级学科课程的SWOT分析
        (一)中国教育学硕士研究生一级学科课程的优势
        (二)中国教育学硕士研究生一级学科课程的劣势
        (三)中国教育学硕士研究生一级学科课程的机遇
        (四)中国教育学硕士研究生一级学科课程的威胁
    二、蒙古国教育学硕士研究生一级学科课程的SWOT分析
        (一)蒙古国教育学硕士研究生一级学科课程的优势
        (二)蒙古国教育学硕士研究生一级学科课程的劣势
        (三)蒙古国教育学硕士研究生一级学科课程的机遇
        (四)蒙古国教育学硕士研究生一级学科课程的困境
第七章 借鉴中国经验,推进蒙古国教育学硕士研究生课程改进的对策
    一、课程设置的改进
        (一)强调选修课的重要性
        (二)强调实践教育
        (三)优化课程内容
    二、课程实施的完善
        (一)提高教师教育科研能力
        (二)更新教师课程实施理念
        (三)改进教师课程实施方法
    三、课程管理的改进
        (一)综合考虑确立课程目标
        (二)正确合理课程评价
第八章 借鉴蒙古国经验,推进中国教育学硕士研究生课程改进的策略
    一、课程设置的优化
        (一)重视并增加方法论的课程
        (二)强调课程内容的前沿性和科学性
        (三)注重跨学科课程的设置
        (四)合理调整课程结构
        (五)突出课程设置的个性化
        (六)加强课程的国际化研究
    二、课程实施的改进
        (一)课程实施的取向改进
        (二)课程实施的策略改进
        (三)注重课程实施的技能训练
    三、课程管理的优化
        (一)课程目标的优化
        (二)课程评价的优化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4)美国大学生学术诚信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导论
    一、研究缘起
        (一)社会转型期诚信危机问题亟待破解
        (二)新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极端重要
        (三)全球化趋势呼唤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
    二、文献综述
        (一)国外相关研究动态
        (二)国内相关研究动态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四、研究价值与创新
        (一)研究价值
        (二)创新之处
第一章 美国大学生学术诚信教育的演进与特征
    一、美国大学生学术诚信教育的概念界定
        (一)西方诚信观及诚信文化
        (二)学术诚信相关概念
        (三)美国大学生学术诚信教育
    二、美国大学生学术诚信教育的发展历程
        (一)制度建立与跟踪调研并举的教育初探期
        (二)自我约束与规则约束并顾的教育实践期
        (三)制度完善与价值养成并重的教育成熟期
    三、美国大学生学术诚信教育的基本特征
        (一)“个体目标”与“共同体目标”逐级深化
        (二)“国家—社会—学校”有机联动
        (三)“正向引导”与“反向制约”共同作用
        (四)“自治自律”与“多维衔接”相互融合
第二章 美国大学生学术诚信教育的目标定位
    一、美国大学生学术诚信教育的个体目标
        (一)学术诚信的内涵认知
        (二)学术诚信的情感认同
        (三)学术诚信的习惯养成
    二、美国大学生学术诚信教育的共同体目标
        (一)成员对学术诚信的普遍遵守
        (二)成员对学术失信的坚决抵制
        (三)构建学术共同体的诚信文化
第三章 美国大学生学术诚信教育的实施过程
    一、美国大学生学术诚信教育的制度规范
        (一)“特色性”荣誉准则制度
        (二)“终身性”诚信档案制度
        (三)“标准化”学术规范制度
    二、美国大学生学术诚信教育的教育引导
        (一)通识课程与专业课程互动的课程引导
        (二)宣传活动与实践活动结合的活动引导
        (三)人文环境与物质环境融合的环境引导
    三、美国大学生学术诚信教育的失信惩戒
        (一)“程序性”学术失信调查
        (二)“差异性”学术失信惩戒
    四、美国大学生学术诚信教育实施系统的典型案例
        (一)“制度规范”典型案例:普林斯顿大学的荣誉准则制度
        (二)“失信惩戒”典型案例:马里兰大学帕克分校学术失信惩戒
第四章 美国大学生学术诚信教育的保障体系
    一、美国大学生学术诚信教育的政策保障
        (一)国家顶层设计下的“主导性”政策
        (二)社会参与促进下的“辅助性”政策
        (三)高校教育实施下的“具体性”政策
    二、美国大学生学术诚信教育的队伍保障
        (一)各级官方诚信组织落实“政策督导”
        (二)学生自治诚信团体倡导“自治自为”
        (三)教师榜样示范团队实施“正向引导”
        (四)图书馆员指导团队开展“专业指导”
    三、美国大学生学术诚信教育的技术保障
        (一)普适与精专兼顾的商业学术失信检测系统
        (二)主客观判断结合的高校学术失信自查体系
    四、美国大学生学术诚信教育保障体系的典型案例
        (一)“政策保障”典型案例:《关于不正当研究行为的联邦政策》
        (二)“队伍保障”典型案例:国际学术诚信中心
第五章 美国大学生学术诚信教育的理性反思
    一、美国大学生学术诚信教育的理论依据
        (一)主张契约信守与自由遵从的契约理论
        (二)直面有限理性与利益驱动的博弈理论
        (三)强调精神资本与社会资本的人力资本理论
        (四)追求物质与精神互惠平衡的社会交换理论
    二、美国大学生学术诚信教育的精神根源
        (一)崇尚契约信守与严谨务实的清教主义思想
        (二)坚持追求真理与学术自由的高等教育理念
    三、美国大学生学术诚信教育的现实困境
        (一)操作变量难以把握导致实施效果受限
        (二)价值培育效果潜隐造成行为判断模糊
        (三)点位式学理研究致使理论指导力弱化
第六章 美国大学生学术诚信教育的启示与借鉴
    一、构建层次清晰、导向明确的大学生学术诚信教育目标体系
        (一)培育个体学术诚信品质
        (二)树立高校学术诚信风尚
        (三)构建学术诚信理论体系
    二、打造多维并举、一以贯之的大学生学术诚信教育实施策略
        (一)完善制度与课程结合的教育宣传策略
        (二)健全惩戒与激励并存的教育管理策略
        (三)建立严肃与客观并重的教育反馈策略
    三、整合驰而不息、协同发力的大学生学术诚信教育保障资源
        (一)实现政策制度纵向联通
        (二)确保资源形式丰富多样
        (三)完成失信预防技术整合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5)觉解之境 ——五位小学专家型教师专业学习的叙事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一、研究缘起
        (一)教师专业学习:遮蔽在专业发展中的研究主题
        (二)遵从内心的选择:个人研究兴趣使然
    二、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三、核心概念
        (一)觉解
        (二)专家型教师
        (三)教师专业学习
    四、文献综述
        (一)国外教师专业学习研究综述
        (二)国内教师专业学习研究综述
        (三)教师专业学习研究的未来走向
第一章 研究设计
    一、研究问题
        (一)教师在专业学习中的主体回归
        (二)教师在专业学习中的生命观照
    二、研究目标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准备工作
        (二)正式进入研究现场开展研究
        (三)研究结果的呈现
    四、质化研究相关问题
        (一)研究的可靠性问题
        (二)研究的真实性问题
        (三)研究的伦理道德问题
        (四)研究者的反思
第二章 他们是谁:走在觉解之途
    一、五位教师的来源
        (一)专家型教师研修项目
        (二)“61班”:五位教师共同的家
    二、五位教师的选择
        (一)文玉:童心未泯的校长兼品德教师
        (二)伟峰:从教数学转教科学毫不服输
        (三)梓柔:曾后悔当老师却越走越坚定
        (四)珈音:音乐专业毕业改当语文老师
        (五)静静:我没有放弃过任何一个孩子
第三章 为什么学:教师专业学习主体性的觉解
    一、学习认知:教师的“教师专业学习观”
        (一)教育情怀与认同:教师专业学习的原动力
        (二)打铁先要自身硬:教师专业学习的规定性
        (三)改变才可能成长:教师专业学习的目标定位
        (四)做中学与学中做:教师专业学习的常见方式
    二、学习动机:错综复杂的学习动力机制
        (一)满足性促进与缺失性抑制
        (二)平衡性促进与失衡性抑制
    三、学习机会:机遇与挑战中的“挣扎”
        (一)学校工作与家庭生活:支持还是拖后腿
        (二)学习机会与发展机遇:任何时候都在学
第四章 学什么:教师专业学习的内容选择
    一、职前准备阶段:迷茫中的知识学习与能力锻炼
        (一)教育公共知识:纳闷为何学、选修喜欢的
        (二)教学基本功:日常性的内容、天天都得练
        (三)综合素质:培养兴趣、积淀各方面的能力
    二、初任教师阶段:忙于应对
        (一)教参翻了很多遍:从学科知识到教学知识
        (二)听“上课的感觉”:应对知识的情景化危机
        (三)“目中”不大“有人”:更关注知识的教
        (四)苦练教师基本功:应对新要求和突发事件
        (五)对教师身份的认同:教育场域内外反复确认
    三、熟手教师阶段:自主性发挥
        (一)教学比赛:逼使自己主动去学
        (二)排斥理论学习:感觉我用不上
        (三)论文写作:该动笔写写了
        (四)教学打磨:关注孩子的发展
        (五)工学家关系:家庭生活要完整
    四、专家型教师阶段:要求全面
        (一)教学比赛:坚定个人教学思路与方法
        (二)理论学习:从“不敢看”到“钻进去”
        (三)持续性阅读:为了走进学生的心
        (四)跨学科学习:学科之间具有共性
        (五)学习共同体:志同道合的小伙伴
        (六)教而优则仕:行政与教学相辅成
第五章 怎么学:教师专业学习方式与环境
    一、教师专业学习的关键事件和重要他人
        (一)文玉:不是为了结题
        (二)伟峰:业务上不能丢
        (三)梓柔:与学生在课堂
        (四)珈音:教育博客始末
        (五)静静:坎坷学历提升
    二、教师专业学习的主要方式
        (一)职初学习:模仿与自主学习
        (二)教学比赛:最有效的学习
        (三)在职培训:情感联结与任务驱动
结语
    一、研究发现
        (一)觉解之途:教师专业学习的境界演进
        (二)资本累积:教师专业学习的工具需求
        (三)话语权缺失:教师专业学习的有限自主
        (四)示范共同体:教师面授培训的可能未来
    二、研究的局限性
        (一)研究对象的异质性欠考虑
        (二)资料收集与分析仍可完善
    三、后续研究构想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6)人文素养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三、研究现状及述评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现状述评
    四、研究思路、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五、创新点及难点
第一章 人文素养培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关问题梳理
    一、人文素养培育相关概念解析
        (一)人文内涵
        (二)素养内涵
        (三)人文素养内涵
        (四)人文知识与人文素养关系
        (五)人文素养培育内涵
    二、人文素养培育的功能界说
        (一)培育人文精神
        (二)塑造健全人格
        (三)推进精神文明
        (四)促进社会和谐
    三、人文素养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及功能
        (一)人文素养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涵
        (二)人文素养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第二章 人文素养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理论分析
    一、人文素养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必然性解析
        (一)时代变革的客观需求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现实诉求
        (三)大学生健康成长的迫切需要
        (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愿景选择
    二、人文素养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可能性分析
        (一)人文素养培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蕴趋同性
        (二)人文素养培育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人文素养培育的价值
第三章 人文素养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现实考量
    一、人文素养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培养现状的问卷调查
        (一)问卷调查缘起
        (二)问卷调查对象
        (三)问卷调查内容
        (四)问卷调查方法
        (五)问卷样本分析
    二、人文素养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生命关爱教育不足
        (二)健全人格教育滞后
        (三)公平正义教育欠佳
        (四)责任担当教育缺失
        (五)审美素质教育待增
        (六)敬畏自然教育不够
    三、人文素养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问题的影响因素
        (一)市场机制不成熟的负面影响
        (二)唯政治视角的思想倾向
        (三)部分教育者本身人文素质不高的羁绊
        (四)学校传统培养方式的缺陷
        (五)大学养育人文素养的文化氛围缺失
第四章 人文素养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思维转换
    一、思维转换的目标定位
        (一)注重生命关爱教育之思想政治教育前提
        (二)倾心健全人格教育之思想政治教育归宿
        (三)凸显公平正义教育之思想政治教育基础
        (四)着力责任担当教育之思想政治教育要义
        (五)走心审美素质教育之思想政治教育升华
        (六)重视敬畏自然教育之思想政治教育拓展
    二、思维转换的原则遵循
        (一)以人为本原则
        (二)理论、实际结合原则
        (三)科学性、方向性统一原则
        (四)教育、自我教育呼应原则
        (五)解决思想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结合原则
    三、思维转换的方法选择
        (一)更新思维方式、转换教学范式
        (二)创新管理模式、完善评价机制
        (三)拓展教育内容、突出个体价值
        (四)丰富人文载体、强化氛围熏陶
第五章 人文素养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思维转换的机制保障
    一、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
        (一)营造优良社会环境
        (二)提供充足经费保障
        (三)建构质优教师队伍
    二、高等学校全面推进思想政治教育
        (一)思想上重视并健全领导体系
        (二)行动上确立并践行人文理念
        (三)组织上制定并推行交流培训机制
    三、教育主体积极回应思想政治教育
        (一)政策跟进教学呼唤
        (二)理论回应学生需求
        (三)实践应答现实变化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附录

(7)保定市X小学教师校本培训问题及管理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核心概念界定
    1.5 研究内容、方法
        1.5.1 研究内容
        1.5.2 创新点
        1.5.3 研究方法
第2章 保定市X小学校本培训的问题分析
    2.1 保定市X小学基本概况
        2.1.1 保定市X小学教师基本情况统计
        2.1.2 保定市X小学校本培训概况
    2.2 保定市X小学校本培训问题的具体体现
        2.2.1 校本培训计划缺乏系统性
        2.2.2 校本培训内容缺乏针对性
        2.2.3 校本培训形式缺乏灵活性
        2.2.4 校本培训组织缺乏科学性
        2.2.5 校本培训评价缺乏实效性
第3章 保定市X小学校本培训问题的原因分析
    3.1 培训需求了解不透彻
    3.2 培训计划缺乏系统性
    3.3 “成人学习”理论指导缺乏
    3.4 培训民主管理不完善
    3.5 培训考核评价单一
第4章 解决保定市X小学校本培训问题的管理对策
    4.1 按需定训,形成菜单式培训内容
        4.1.1 了解需求,归纳有价值的内容
        4.1.2 建立丰实开放的资源库
    4.2 制定系统化的校本培训方案
        4.2.1 强化校本培训负责人职能责任
        4.2.2 制订学校中长期、短期校本培训目标
        4.2.3 制订个人发展目标
    4.3 创新校本培训方式
    4.4 加强民主管理
    4.5 创建多元化校本培训评价体系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8)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及其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缘起与研究意义
        (一) 选题缘起
        (二) 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一) 国内研究述评
        (二) 国外研究述评
    三、研究目标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一) 研究目标
        (二)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四、拟采取的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
        (一) 研究方法
        (二) 本选题的创新之处
第一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的内涵和理论依据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的内涵
        (一) 法治的内涵
        (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的内涵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生成的理论依据
        (一) 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法治思想
        (二) 西方国家的法治思想
        (三)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法治思想
第二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的初步奠基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的初步探索
        (一) 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法制建设探索
        (二) 土地革命时期的法制建设探索
        (三) 抗日战争时期的法制建设探索
        (四) 解放战争时期的法制建设探索
    二、建国以后毛泽东的深入思考
        (一) 毛泽东法治思想的科学定位
        (二) 毛泽东法治思想的主要内容
        (三) 毛泽东法治思想的历史意义
    三、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深刻教训
        (一) 司法机关遭受冲击
        (二) 法治原则遭到破坏
        (三) 冤假错案层出不穷
        (四) 法治工作的经验教训
第三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的真正建立和发展
    一、邓小平的法治思想
        (一) 邓小平与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中国化的新起点
        (二) 邓小平法治理论的主要内容
        (三) 邓小平法治思想的历史意义
    二、江泽民的法治思想
        (一) 江泽民与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中国化的新进程
        (二) 江泽民法治思想的主要内容
        (三) 江泽民法治思想的历史意义
    三、胡锦涛的法治思想
        (一) 胡锦涛与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中国化的新阶段
        (二) 胡锦涛法治思想的主要内容
        (三) 胡锦涛法治思想的历史意义
    四、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法治思想的新发展
        (一)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新发展
        (二) 十八届四中全会对党的法治理论的创新
第四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的内容体系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体系的总目标
        (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二)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的主要内容
        (一)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二) 坚持人民主体地位
        (三) 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四) 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五) 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
第五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形成和发展的主要特点
    一、在与实际相结合过程中形成和发展
        (一) 在国家与民族复兴的历史进程中拓展法治道路
        (二) 围绕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战略目标谋划总体布局
        (三) 按照建设法治中国的战略构想推进法治改革
    二、在总结历史教训基础上形成和发展
        (一) 深刻的历史教训
        (二) 丰富的历史经验
    三、在借鉴国际法治经验中形成和发展
        (一) 对英国法治经验的借鉴
        (二) 对美国法治经验的借鉴
        (三) 对日本法治经验的借鉴
    四、在继承与创新的辩证统一中形成和发展
        (一) 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新思维
        (二) 提出了依照宪法治国理政的新理念
        (三) 对依法执政的要求做出了新阐释
        (四) 对党的领导与依法治国的关系做出了新表述
第六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的历史贡献和重大价值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的历史贡献
        (一) 推动了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的创新性发展
        (二) 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三) 为法治中国建设提供了行动纲领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的重大价值
        (一) 开辟了符合中国基本国情的法治新道路
        (二) 改变了工人阶级政党执政方式
        (三) 保障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四) 奠定了国家长治久安的坚实基础
        (五) 推进了世界的法治化进程
第七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教育研究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教育的战略意义
        (一) 推进依法治国方略的重要举措
        (二)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重要保障
        (三) 思想政治教育自身发展的必然选择
        (四) 当代公民全面发展的现实需要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教育的问题与困境
        (一) 教育目标定位不明
        (二) 教育方式与载体单
        (三) 教育主体知识不足
        (四) 教育环境不佳
        (五) 教育效果不如人意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教育的基本体系
        (一) 教育的战略目标
        (二) 教育的基本原则
        (三) 教育的主要内容
        (四) 教育的方法途径
参考文献
致谢

(9)大学生法治理念教育研究 ——以兰州市部分高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的主要内容
        1.3.2 研究的主要方法
    1.4 文献综述
        1.4.1 国内研究现状
        1.4.2 国外研究现状
        1.4.3 述评
2 大学生法治理念教育概述
    2.1 大学生法治理念教育的内涵
        2.1.1 法治
        2.1.2 法治理念
        2.1.3 大学生法治理念教育
    2.2 大学生法治理念教育的必要性
        2.2.1 大学生自身成长成才与成为合格公民的需要
        2.2.2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
        2.2.3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需要
    2.3 大学生法治理念教育的基本内容
        2.3.1 大学生法律知识教育
        2.3.2 大学生法治理念培育
        2.3.3 大学生法治思维教育
        2.3.4 大学生法律信仰教育
        2.3.5 法治实践教育
    2.4 大学生法治理念教育与法制教育的辩证统一关系
        2.4.1 法治教育的本质要求
        2.4.2 法治环境的营造要求
        2.4.3 大学生法治教育的目标要求
3 大学生法治理念教育现状调查
    3.1 大学生法治理念教育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3.1.1 调查设计与实施说明
        3.1.2 调查数据分析
    3.2 当前大学生法治理念教育的有利因素
        3.2.1 政府合理的法治理念教育规划
        3.2.2 重视法治理念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3.2.3 法治理念教育实践课堂的开拓
        3.2.4 法治理念教育家庭氛围的营造
        3.2.5 学科建设为法治理念教育提供支撑
    3.3 制约大学生法治理念教育的瓶颈因素
        3.3.1 社会环境的负面影响严重
        3.3.2 高校法治理念教育乏力
        3.3.3 家庭法治理念教育薄弱
        3.3.4 学生缺乏法治理念修养
4 增强大学生法治理念教育的对策
    4.1 不断提高国家法治建设的整体水平
        4.1.1 完善立法体系,规范执法司法,提高法治水平
        4.1.2 增强法治理念文化软实力
        4.1.3 优化网络环境,促进大学生法治实践
        4.1.4 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提高社会综合治理的效果
    4.2 创新高校法治理念教育
        4.2.1 调整培养理念,优化教学内容
        4.2.2 提高教师素质,提升教育质量
        4.2.3 改革教育方法,注重实践环节
        4.2.4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拓展法治理念教育渠道
        4.2.5 加强依法治校,完善教育环境
    4.3 改善家庭法治理念教育
        4.3.1 转变教育观念,提升综合素质
        4.3.2 营造温馨气氛,坚持言传身教
    4.4 引导大学生强化自我法治理念修养
        4.4.1 提高对法治理念的认知
        4.4.2 自觉学习法律知识
        4.4.3 不断投身法治实践
        4.4.4 主动培育自身法治信仰和法治思维
        4.4.5 通过培育自身法治理念,努力矫正失范现象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Ⅰ 大学生法治理念教育状况调查问卷
后记

(10)师德建设引领校园文化建设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师德建设之所以引领校园文化建设,是由教师在学校的地位决定的
二、师德建设之所以引领校园文化建设,是由教师职业性质决定的
三、师德建设之所以引领校园文化建设,是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的诉求
四、充分发挥师德建设引领校园文化建设的作用,必须用先进科学的理论武装教师
五、加强教师师德建设,引领和促进校园文化建设水平

四、高校师德建设的紧迫性及其目标定位(论文参考文献)

  • [1]当代大学生公益精神培育研究[D]. 陈文.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8)
  • [2]中学历史特级教师示范引领作用研究 ——以江苏省仪征中学姚国平为例[D]. 高丽娟. 扬州大学, 2020(05)
  • [3]中蒙教育学硕士研究生课程比较研究[D]. 宝勒尔图雅(Erdenebileg Bolortuya).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0(12)
  • [4]美国大学生学术诚信教育研究[D]. 孙纪瑶. 东北师范大学, 2019(09)
  • [5]觉解之境 ——五位小学专家型教师专业学习的叙事探究[D]. 王敬. 东北师范大学, 2018(01)
  • [6]人文素养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 王琳.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2018(01)
  • [7]保定市X小学教师校本培训问题及管理策略研究[D]. 马龙. 河北大学, 2017(01)
  • [8]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及其教育研究[D]. 张霖. 华中师范大学, 2016(12)
  • [9]大学生法治理念教育研究 ——以兰州市部分高校为例[D]. 闫潇潇. 兰州财经大学, 2016(06)
  • [10]师德建设引领校园文化建设探析[J]. 张晓林,刘晓瑞,杨红梅. 陕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 2016(02)

标签:;  ;  ;  ;  ;  

高校师德建设的紧迫性及其目标定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