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动24小时操作系统

启动24小时操作系统

一、启动24小时作业制度(论文文献综述)

高东波,彭小奇,宋彦坡,王晓娜[1](2021)在《铜电解过程在线多尺度能效分析》文中研究表明为了对铜电解过程的能效进行精确分析,运用支持向量机、软测量等方法构造一种在线多尺度能效分析方法并开发相应的软件系统。研究结果表明:该方法较好地解决了阴极铜产量实时预测、作业阶段在线识别等技术问题,实现了电解过程能效分析的在线化与自动化;多种时间尺度下的能效分析结果更加清晰,能系统地描述过程的能效状况,为相关操作与决策人员提供了从宏观到细节的更多层面的辅助信息;能效计算结果精度高,系统级能效计算误差低于2%。

路熙昌[2](2020)在《城镇液化石油气供应站泄漏防护技术及方法的研究》文中指出液化石油气(以下简称LPG)具有易燃易爆炸的特性,在日常的生产和使用过程中,一旦引发大量泄漏,极易与周围空气混合,短时间内即可形成爆炸性混合物[1],一遇明火,极易导致爆燃事故的发生,造成重大人员和财产伤亡。LPG供应站作为LPG的运输、储存的中介,自然成为事故的多发地点,城镇重大危险源之一。因此,为了防止LPG泄漏导致的重大事故灾害的发生,本文着重对LPG供应站各功能区泄漏原因和泄漏部位进行分类研究,分析泄漏造成的事故后果的严重程度,针对LPG不同泄漏类型的泄漏特性,分别确定最合理、最有效的防范措施,以及事故发生后的应急处置方案,尽可能将事故危险程度降到最低,对LPG供应站日常的泄漏防范以及泄漏发生后的处理措施的制定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本文以德州禹城某LPG供应站为研究基础,对站区内各功能区的泄漏源进行分类总结,根据各泄漏源不同的泄漏特性,分析可能造成的事故灾害,分别提出最有效的泄漏预防和事故处理措施。同时采用实际数据统计与数学模型计算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以整个站区为泄漏范围,对站区内的建筑、设备进行简化,利用ICEM软件建立物理模型,并借助FLUENT软件,对LPG供应站内泄漏几率最大、造成事故灾害最严重的储罐区的泄漏扩散情况过程进行数值模拟,总结LPG泄漏扩散的规律,通过其规律特点,提出合理的事故应急方案,并针对该LPG供应站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的改造方案。本文的研究内容有以下四点:(1)通过阅读相关文献资料,了解国内外研究现状,根据整理结果确定采用CFD数值模拟和现场调研相结合的方式对LPG储罐供应站防泄漏扩散进行模拟研究。(2)根据泄漏控制点(储罐区,卸车区,罐装区,工艺管线,设备)的不同,对泄漏的类型进行分类,分析不同泄漏点的泄漏原因和泄漏特性,同时确定不同泄漏控制点的危险程度。(3)采用FLUENT软件的优势对LPG供应站内最薄弱、危险性最大的泄漏部位储罐区进行泄漏模拟,根据模拟结果,得出LPG储罐泄漏的扩散规律和泄漏特点,分析事故处理的措施。(4)根据各功能区的安全隐患,从安全监控、泄漏封堵、安全管理制度三个方面分析了各功能区的泄漏防护措施。以禹城某LPG供应站为例,着重对LPG储罐底部泄漏过程及堵漏措施进行了分析研究,同时找出该LPG供应站在泄漏防护技术的缺陷,并提出改造方案,确保LPG供应站更加安全、稳定的运行。

宋大同[3](2020)在《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铁路编组站调车作业培训系统研究》文中指出在铁路运输系统中,编组站是核心结点。编组站的作业相对较为复杂,工种繁多,涉及大量人力、物力;现场类的工种(例如调车人员)具有一定危险性,职工培训的工作不可轻视。然而目前铁路部门的培训理念、手段仍停留在多年以前的水平,不能很好的适应当前的发展形势。考虑引入VR(虚拟现实技术)以弥补传统培训手段的不足。本文研究依托实际项目:“基于VR的铁路编组站作业认知与操作实验平台”,结合本人在丰台西编组站的工作经历,在该系统平台的基础上设计适用于铁路调车人员的培训情景,使培训更加贴合现场实际,充分发挥出VR技术的优势。VR技术与铁路调车作业培训相结合,不仅不受时空限制,还能节约大量培训场地建设成本,除此之外,还能让职工身临其境般体验学习标准化作业流程以及传统培训所不具备的非正常情景演练学习,对调车人员作业培训的效果也能有很大提升。本文对该系统的研究工作如下:阐述了本研究的背景、意义以及铁路职工培训的现状,然后介绍了虚拟现实技术(VR)在培训领域中的应用并分析了基于VR的培训系统发展趋势,最后列出了本文研究的技术路线。分析了丰台西编组站调车作业安全与培训现状。首先对丰台西站的概况做了介绍,然后重点对峰尾调车组的情况进行了说明,接着对丰台西站作业安全短板进行分析。结合各个作业环节的安全隐患以及职工年龄、学历结构进行分析,然后用全局车务系统及本站安全问题统计数据分析进一步说明了调车作业是铁路车务系统工作中的安全短板。最后,对丰台西站职工培训内容、流程进行了介绍并对现有的培训方案进行了分析。对调车作业培训系统进行需求分析。首先对职工对培训方面的新需求进行了说明,然后分别对系统的功能需求、框架构想、性能需求、环境需求进行了分析。研发了基于VR的调车作业培训系统。首先,对基于情景的培训练习方案进行设计,设计的情景是以峰尾调车作业为基础,对正常作业和非正常作业情景以及相关的考核方案进行设计。然后对VR开发的关键技术进行说明,包括3DMax建模技术、VRay渲染技术、Unity3D虚拟引擎技术。最后对培训系统的界面设计进行介绍,包括管理界面、设备资源库界面、漫游与实操练习界面。

李海霏[4](2020)在《自由与压力:留美中国本科生学习体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高等教育强国建设过程中,本科教育具有重要地位,“以本为本”已成为教育共识。美国作为世界高教强国,其研究型大学培育出了大量优秀人才。美国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有何特征、强在何处,具有探究价值。留美中国本科生正在接受美国高等教育的过程之中,他们的学习体验是我们深刻理解美国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的良好途径。本研究试图从留美中国本科生的学习体验来解读美国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的特征和优势,为我国高等教育强国建设提供启示,这一研究具有理论与实践意义。研究基于质的研究方法论,以美国中部的一所公立研究型大学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作为田野地点,以正在该校学习的16位中国留学本科生为对象,采取深度访谈、现场观察等具体方法,获得访谈数据和观察数据等作为基础性研究材料。通过对访谈转录文本的三级编码,研究将留美本科生的学习体验分为校园环境、教学资源和个人努力三个维度。校园环境支持分为自然环境、基础设施和政策支持三方面;教学资源由物质性的课程资源、社会性的教师资源,以及由教师资源生成的的师生互动资源构成;学生个人的努力则分为课业学习和拓展学习两部分。研究通过夹叙夹议的方式描绘出中国留学生在美国就读的经历与体验。通过对留美本科生学习体验数据的整合和分析,结合对中美两国宏观社会社会背景、中观教育体制变革背景以及微观校园政策支持机制的分析,研究发现美国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具有四大特征:(1)学习自由度高。大学在专业、课程、任课教师和学习时间等方面的选择上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选择权力;(2)学业压力值大。学校建立了科学、完善与高效的作业与考试制度,利用大量的作业和高频的考试来促使学生加大对学习的投入;(3)学习实践性强。高校将实践教学环节与理论教学紧密融合在一起,学生不再只是被动地受学术理论所控制,而是理论的自我构建者;(4)师生互动频繁。学校设计开发出“讨论课”这种课程形式以及坐班时间(office hour)制度来促进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基于上述分析,研究在本土反思的基础上认为,我国本科教育应提供给学生更多学习选择的机会、合理增加本科生学业压力、紧密融合理论与实践教学,并且强化师生交流互动的制度建设。

王巍[5](2020)在《我国重大地震灾害应急响应能力评价研究》文中指出我国的地震分级应急响应机制经过2008年8级汶川地震、2010年7.1级玉树地震、2013年7.0级芦山地震、2017年7.0级九寨沟地震等大地震的实践检验和经验总结得到不断完善。每次地震后对本次应急响应进行科学合理的能力评价对各级政府和部门来说都很重要。然而目前为止还没有一套科学客观的评价指标和评价方法指出应该对地震应急响应哪些方面的能力进行评价?以及如何进行评价?因此,本文立足地震应急响应阶段,提出构建我国重大地震灾害应急响应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并提供评价方法,这对于提升地震应急响应能力、减轻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倒逼地震应急准备能力建设,提高防震减灾能力,完善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本文在文献回顾和多次国内外地震应急响应事件跟踪研究的基础上,利用AHP层次分析法构建了首个我国重大地震灾害应急响应能力的评价模型,探索了可用于它方评价的路径,可以对发生的重大地震灾害事件进行应急响应能力评价,论文主要完成了以下工作:首先,提出了重大地震灾害和应急响应能力的概念,界定了本文的研究范围。在构建我国重大地震灾害应急响应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方面,创新性地提出从响应主体的角度进行一级评价指标的划分,4个一级评价指标为政府应急响应能力、社区应急响应能力、救援力量应急响应能力、和群众应急响应能力,在此基础上构建了14个二级评价指标和48个三级评价指标。其次,在确定评价体系中各个指标的评价标准时,结合了大量的相关政策、法规、文献、及案例,首先明确了评价指标的内涵,再确定出各个指标的评价标准和计算方法,以保证评价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特别是在分析评价指标C1队伍响应能力时,结合在地震应急救援方面的工作经验和研究成果,提出了一个关于《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伍地震响应标准工作程序》的标准初稿作为本研究的成果之一。再次,在修正评价指标体系和确定指标权重时,共进行了两次专家问卷调查工作,征求专家意见,第一次专家问卷调查得到499份反馈,根据反馈结果修正和完善了评价指标体系;第二次专家问卷调查得到276份反馈,根据专家打分结果,运用SPSS软件和MATLAB工具计算了各级指标的权重。最后,以汶川地震、玉树地震、芦山地震、九寨沟地震,四次地震为例,利用本文所提供的我国重大地震灾害应急响应能力评价模型,具体评价了四次地震中的政府应急响应能力。最后,总结了本文的研究成果,探讨了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明确了继续研究的方向。

张秀玲[6](2020)在《基于SEM-BN的木地板加工车间粉尘爆炸风险评估》文中研究表明我国建筑装修行业发展迅猛,木地板需求量居高不下,而在木地板加工过程中产生的易燃易爆性粉尘,容易产生粉尘爆炸安全问题。木地板加工车间存在一定数量的加工设备和各种附属设施,生产过程中各种危险有害因素多且复杂,使得木地板加工车间粉尘爆炸风险因素的辨识、概率预测和风险量化等具有挑战性,增加了评估结果的不确定性。针对上述问题,开展了基于SEM-BN的木地板加工车间粉尘爆炸风险评估,主要研究内容是:(1)测量木地板加工车间粉尘粒径范围,确定爆炸危险性。通过分析特有的工艺流程,分析了在裁板、除尘等工艺流程中的爆炸危险性。在车间采样10组粉尘进行粒径分析,测量出粉尘粒径都在200μm以内,会发生粉尘爆炸事故。(2)运用结构方程法(SEM),明确木地板加工车间粉尘爆炸风险指标体系,研究风险指标之间复杂的关系。基于“五高”风险理论,进行车间粉尘爆炸风险辨识,初步选定了63个粉尘爆炸风险评估指标。展开针对从事木地板加工生产人员的粉尘爆炸问卷调查,建立AMOS风险变量分析模型,得到了路径关系合理、变量设置合理的分析模型,即得到木地板加工车间48个粉尘爆炸评估指标。(3)建立贝叶斯网络(BN)评估模型,实现风险因素、风险目标概率的科学预测和风险推理。建立BN模型,推理得到各节点的概率,其中7个节点的风险概率大于30%,8个节点的风险概率在20%~30%;逆向推理得到了各个节点的致因概率,敏感性分析得到7个红色节点的敏感性因素、11个浅红色节点的敏感性因素,最大致因链分析辨识出8条最大致因链,明确了监管重点。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避免引入主观不确定性,最终定量化计算出该车间粉尘爆炸风险等级为“安全”,为木地板加工车间粉尘爆炸风险分级管控提供依据。

李慧[7](2020)在《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监狱作业制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监狱作业指的是监犯在监狱中从事一定的劳役,将惩罚和劳役相结合,通过劳役的方式对监犯进行改造。监狱制度是司法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监狱作业制度又是监狱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监犯在监狱内进行一定的劳役,养成了劳动的习惯,学会了正当的谋生技能,能够减少出狱后的再犯率。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开展的监狱作业制度有着深刻的社会背景,监狱改良运动的兴起推动着监狱作业制度的发展,清末和北洋政府时期遗留下的监狱作业改良任务促使着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监狱作业制度的不断完善。除此之外,西方先进的监狱理念逐渐渗入导致传统监狱劳动观念发生转变以及当时恶劣的监狱内部环境,这些都是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开展监狱作业制度的社会原因。南京国民政府全面继承了北洋政府时期的监狱作业法律的同时,还结合西方先进的监狱理念,制定了一系列的监狱作业法律对监狱作业制度进行规范。这一时期的监狱作业法律,不仅包含着存在于监狱法中的作业立法,还有专门的监狱作业立法。监狱作业的内容包括了作业的种类、作业形式、作业产品的出售以及监狱作业人员的管理。南京国民政府大力推行实施监狱作业制度,促使许多大型监狱的内部设置了专门的作业工场,监犯能够在监狱进行劳役。但是,这一时期的监狱作业制度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如:作业经费的严重不足,监狱官管理不善、怠于职守以及政府开展监狱作业的功利性过强等,严重阻碍了监狱作业制度的开展,最终使得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监狱作业制度在具体实施时未达到预想中的效果。监狱作业制度的有效实施,需要有完善的作业管理体系,建立科学合理的作业工场,采用合理的方式管理作业人员,使监犯严格按照规定的作业时间从事监狱作业,选用有才能的监狱官将监狱作业制度落实到每个具体环节之中。最后,监狱作业制度的开展始终应当以感化教育为宗旨,而不应舍本逐末,带着较强的功利性去实施监狱作业制度。

崔嘉欣[8](2019)在《清末民国时期北京监狱研究(1907-1937)》文中研究说明北京监狱是中国近代第一座隶属中央的新式监狱,于清末筹备创建,设计理念先进、建筑规划合理,代表了清末新式监狱建筑水平的最高水准。尽管清政府在北京监狱筹建过程中具有被动性、滞后性和强烈政治功利性等特点,该监狱在不少设施未完成情况下而草草竣工并在建筑上存在种种问题,但该监狱对推动近代中国监狱转型起到重要作用。北京监狱筹办时期构建的“三科两所”管理体制及人事管理制度,经过北洋政府时期和南京政府时期的发展演变,逐渐趋于合理与完善,在北京监狱乃至中国监狱史上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北京监狱不同时期监狱官设置、委任与招考、薪俸与奖惩和监狱官群体状况的简要考察,说明制定合理机制选任合格监狱管理人员,并养成其适应近代教育刑的素养,是能否发挥近代监狱教化功能的重要前提。受近代教育刑理念的影响,教化处于近代监狱职能的中心位置。北京监狱作为新式监狱的典型代表,十分重视对罪犯的教育教诲。该监狱在教育教诲的对象、内容、形式、时间方面制定了详细的规则并付诸实践,以期达到理想的教化效果,但是,由于教育教诲理念的矛盾,以及外在条件的限制,教育教诲没有产生理想的效果甚至发生异变。监狱罪犯作业是近代教育刑的一项重要制度,有经济与社会双重功能。北京监狱成立初期,监狱作业得到较快发展,经济和社会功能得以初步发挥。自1923年1月至1928年底,两种功能双双衰退。此后至1937年抗战前该监狱作业规模得到扩展,但其功能逐步异变为南京政府榨取罪犯劳动价值的工具。总之,通过对北京监狱建立与发展的纵向考察,对该监狱管理机构与人员、教育教诲、罪犯作业、罪犯状况等专题的横向研究,以及对民国时期各项监狱制度在北京监狱实际运行状况的分析,说明北京监狱对民国时期狱制的转型与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同时,也透过北京监狱在近代化转型过程中出现的诸多问题,揭示出民国时期监狱法律制度与司法实践之间存在较大差距。

徐爱慧[9](2018)在《我国突发事件紧急救援队伍分类分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各种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频频发生。众多的人口和快速发展的经济,更加重了突发灾害的险情和灾情。重大突发事件特别是地震这种影响范围广、救援技术要求高的灾害,有效的人员搜救是减少人员伤亡的关键环节。其关键因素除了能够及时赶到灾害发生地点外,最重要的是所部署救援队的能力能够满足救援需求,具备的技术类别及水平能够在现场开展相应的搜救工作。目前我国依托军队、武警、消防等武装救援力量组建了多支综合性紧急救援队伍,虽然在突发事件紧急救援中发挥了主力军的作用,但综合性有余,专业性不足。各行业、各部门建立了包括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矿山救护队、核生化应急救援队等12类按灾种划分的专业救援队伍,但队伍之间技术能力及装备配置可能存在交叉重复或某些领域未覆盖的现象。目前大多省份都有民间救援力量存在,已成立的比较大的社会救援队伍有蓝天救援队、公羊救援队、中国红十字会救援队等,但民间救援队伍的规模、能力、管理、协调等方面与成熟队伍间还有较大的差距。本文调研了联合国国际救援分级响应、城镇搜救队和紧急医疗队伍能力分级建设及测评,美国突发事件及响应分级、突发事件紧急救援队伍分类分级建设特别是城镇搜救队的建设情况,我国突发事件紧急救援队伍建设现状特别是国家级-省级-市县级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伍的建设及能力分级测评开展情况,在此基础上,结合我国突发事件救援的特点及技术需求,分析我国现有突发事件紧急救援队伍的现状及存在问题,借鉴联合国及国外应急响应及队伍建设的经验,提出了从救援技术的角度加强我国突发事件紧急救援队伍分类分级建设:(1)基于现有的专业救援队伍,整合扩充其救援技术能力。(2)对军队、武警、消防中的救援力量按照救援技术进行精细化划分,模块化组合,专业化管理;(3)将队伍整合重点应放在技术类能力单元上,从认识层面、行动层面及技术层面加强队伍能力建设,掌握每个层级所需的知识、技术、工作原理及行动要求等,并逐级进行能力资格认证。从救援技术的角度分类开展突发事件紧急救援队伍建设及不同层面队伍能力资格认证,提高了救援队伍基于灾情需要的能力技术水平,这对于灾后救援队伍科学部署、救援效率提升意义重大。

安海伦[10](2018)在《北方冰冻港口航标作业管理的改进研究》文中认为海洋面积辽阔、物产丰富。随着海上丝绸之路的建设发展,海洋的重要性日益增强。海上航标如同马路上的交通指示牌,为航海用户提供公共助航服务。海上航行依靠航标,航标对保障船舶航行安全、服务港口航运建设、促进海洋经济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我国北方冰冻港口地处中、高纬度,每年的11月至12月,海面陆续出现结冰,持续时间一般为2至4个月。为减轻流冰对航标的损坏,最大限度地减少航标效能对船舶航行安全的影响,北方海区航标管理机关定期组织开展季节性航标作业。首先,分析了国际及国内航标事业发展形势,并对我国北方冰冻港口航标作业管理的现状进行了总结,从航标作业制度、作业队伍、装备水平以及航标技术应用等方面做了详细的分析。其次,揭示了北方冰冻港口航标作业管理存在的各种问题,包括制度设计存在缺陷、装备及人员配备相对落后、新材料新技术应用不足、公共助航服务水平有待提升等方面。并从航标文化、航标管理体制、软硬件设施、激励机制和国际履约跟踪等角度分析了当前航标作业问题产生的原因。最后,基于现阶段存在的缺陷与不足,运用问题管理理论,对北方冰冻港口航标作业进行设计,提出了具体方案,包括对北方冰冻港口航标管理水平的提升提出了完善的对策和建议。并希望本文的研究为北方海区航标管理提供新的思路,为促进我国航海保障事业、服务海洋经济和建设海洋强国贡献一份力量。

二、启动24小时作业制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启动24小时作业制度(论文提纲范文)

(1)铜电解过程在线多尺度能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问题分析
2 方法与模型
    2.1 基于支持向量机的阴极铜产量软测量模型
    2.2 基于极间电压监测的电解过程作业阶段的在线识别模型
    2.3 铜电解过程综合能耗的在线多尺度分析方法
3 方法验证与应用效果
    3.1 阴极铜产量软测量模型的验证
    3.2 在线多尺度能效分析方法验证
4 结论

(2)城镇液化石油气供应站泄漏防护技术及方法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
    1.4 研究方法
第2章 LPG供应站安全隐患分析
    2.1 LPG的物理性质及危险性
    2.2 LPG供应站功能结构
    2.3 LPG供应站的工艺流程
    2.4 LPG供应站安全性分析
        2.4.1 储罐区的安全性分析
        2.4.2 灌装区的安全性分析
        2.4.3 卸车区的安全性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LPG储罐泄漏扩散的数值模拟
    3.1 LPG供应站基本情况
    3.2 LPG供应站所在地区的气象条件
    3.3 数学模型的建立
    3.4 几何模型的建立
    3.5 网格的划分
    3.6 基本条件假设及具体参数设置
    3.7 数值模拟结果及分析
        3.7.1 LPG泄漏扩散强度
        3.7.2 LPG泄漏浓度分布
    3.8 本章小结
第4章 LPG供应站的储罐爆炸破坏效应
    4.1 爆炸类型
    4.2 LPG储罐区蒸气云爆炸的定量分析
        4.2.1 死亡半径
        4.2.2 重伤半径
        4.2.3 轻伤半径
    4.3 LPG罐区沸腾液体扩展蒸气爆炸的定量分析
        4.3.1 火球半径
        4.3.2 火球持续时间计算
        4.3.3 造成不同伤害的热通量
        4.3.4 人员接受到的热量计
        4.3.5 结果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LPG供应站的泄漏防范措施
    5.1 储罐区的泄漏防范措施
        5.1.1 建立储罐区的泄漏监测系统
        5.1.2 储罐区的泄漏封堵措施
        5.1.3 安全管理生产制度
    5.2 灌装区的泄漏防范措施
        5.2.1 灌装区的泄漏监测
        5.2.2 灌装区的事故处理措施
        5.2.3 灌装区的安全作业制度
    5.3 卸车区的泄漏防范措施
        5.3.1 卸车区的泄漏封堵措施
        5.3.2 卸车区的安全作业制度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禹城LPG供应站改造以及安全防护措施
    6.1 禹城LPG供应站改造方案及事故处理措施
    6.2 泄漏过程的分析
    6.3 LPG供应站安全管理措施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及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及科研情况

(3)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铁路编组站调车作业培训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背景意义
    1.2 研究综述
        1.2.1 铁路职工培训现状
        1.2.2 VR技术在培训系统中的应用情况
        1.2.3 基于VR的培训系统趋势
    1.3 研究技术路线
2 丰台西编组站调车作业安全与培训现状分析
    2.1 丰台西站作业概况
        2.1.1 丰台西站的任务与作用
        2.1.2 丰台西站作业设备布置情况
        2.1.3 丰台西站作业基本流程
    2.2 丰台西站峰尾(编组)调车作业情况
    2.3 丰台西站作业安全短板分析
        2.3.1 丰台西站各环节作业存在的安全隐患
        2.3.2 丰台西站职工年龄、学历结构分析
        2.3.3 铁路车务系统安全问题统计分析
    2.4 丰台西站职工培训内容及流程
        2.4.1 新入职员工的培训
        2.4.2 在岗职工的培训
    2.5 丰台西站现有培训方案分析
    2.6 本章小结
3 编组站调车作业培训系统需求分析
    3.1 调车培训的新需求
    3.2 系统功能需求
    3.3 系统框架构想
    3.4 系统性能需求
    3.5 系统环境需求
    3.6 本章小结
4 基于VR的调车作业培训系统研发
    4.1 基于情景的作业培训方案设计
        4.1.1 制动员“单挂车”作业场景设计(场景1)
        4.1.3 连结员“多挂车”作业场景设计(场景2)
        4.1.4 调车长“多挂车”编组作业场景设计(场景3)
        4.1.5 非正常情景培训练习方案设计(车辆溜逸)
        4.1.6 考试方案设计
    4.2 系统运行流程
    4.3 VR开发关键技术
        4.3.1 3dsMax素材建模
        4.3.2 VRay渲染技术
        4.3.3 Unity3D虚拟现实引擎技术
        4.3.4 数据库技术
    4.4 培训系统界面设计
        4.4.1 管理界面
        4.4.2 设备资源库界面
        4.4.3 漫游与实操练习界面
    4.5 本章小结
5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前景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附录 B
附录 C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4)自由与压力:留美中国本科生学习体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提出
    二、研究意义
    三、核心概念
        (一)留美本科生
        (二)学习体验
        (三)研究型大学
    四、文献综述
        (一)大学生学习体验
        (二)美国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
        (三)对已有研究的评论
第一章 研究设计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一)为何选择质的研究
        (二)研究参与者
        (三)数据的收集
        (四)数据的分析
        (五)研究伦理说明
        (六)研究的可信度
第二章 自由学习的“麦屯”大学
    一、大学的自然环境
        (一)“村”中大学
        (二)“寒”冬漫长
    二、大学的基础设施
        (一)二十四小时图书馆
        (二)自由开放的教学楼
    三、大学的政策支持
        (一)注重学习选择自由
        (二)提供学业咨询指导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丰裕充沛的教育资源
    一、大学的课程资源
        (一)多元化的教学内容
        (二)“套餐式”授课模式
    二、大学的教师资源
        (一)差异性教学投入
        (二)补充型教学辅助
    三、教师的“坐班时间”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负重前行的留美学生
    一、大学课业学习
        (一)繁重作业累积成长
        (二)高频考试督促学习
    二、大学拓展学习
        (一)专业能力提升训练
        (二)升学就业预先准备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讨论、结论、启示与研究反思
    一、留美本科生学习体验的讨论
        (一)学习自由度
        (二)学业压力值
        (三)学习实践性
        (四)师生互动性
    二、研究结论
    三、对我国本科教育改革的启示
        (一)提供更多学习选择的机会
        (二)合理增加本科生学业压力
        (三)教学紧密融合理论与实践
        (四)加强师生互动制度化建设
    四、研究反思
参考文献
附录1 :留美本科生学习体验访谈提纲
附录2 :知情同意书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5)我国重大地震灾害应急响应能力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研究现状小结
    1.3 选题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现实意义
    1.4 主要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1.4.1 主要研究内容
        1.4.2 章节安排
        1.4.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本研究的基础理论
    2.1 相关概念
        2.1.1 地震灾害等级
        2.1.2 地震应急响应阶段
        2.1.3 应急响应能力
    2.2 基本决策方法
        2.2.1 头脑风暴法
        2.2.2 德尔菲法
        2.2.3 问卷调查法
    2.3 现代综合评价方法
        2.3.1 层次分析法
        2.3.2 模糊综合评判法
        2.3.3 数据包络分析法
        2.3.4 人工神经网络评价法
        2.3.5 灰色综合评价法
        2.3.6 几种比较新的综合评价方法
    2.4 小结
第三章 我国重大地震灾害应急响应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3.1 评价指标选取的原则
    3.2 评价指标的类型
    3.3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3.3.1 一级评价指标的确定
        3.3.2 体系的初步构建
        3.3.3 体系的修正
    3.4 指标内涵和评价标准
        3.4.1 政府应急响应能力
        3.4.2 社区应急响应能力
        3.4.3 救援力量应急响应能力
        3.4.4 群众应急响应能力
    3.5 小结
第四章 评价指标权重计算
    4.1 样本数据的分析检验
        4.1.1 样本数据信度分析
        4.1.2 样本数据效度分析
        4.1.3 专家权威性和样本修正
    4.2 构造判断矩阵和一致性检验
    4.3 评价指标权重排序
    4.4 结果分析
        4.4.1 本文结论与原始数据的对比
        4.4.2 样本筛选与分类对比
        4.4.3 政府应急响应能力评价指标分析
    4.5 小结
第五章 我国重大地震灾害应急响应能力评价实例分析
    5.1 灾情回顾
    5.2 四次地震政府应急响应情况对比
    5.3 四次地震政府应急响应能力评价
    5.4 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研究展望
附录
    附录1 第一次调查问卷内容
    附录2 第二次调查问卷内容
    附录3 标准草稿
    附件4 第二次调查问卷结果原始数据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文章
攻读博士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6)基于SEM-BN的木地板加工车间粉尘爆炸风险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粉尘爆炸风险评估体系
        1.2.2 粉尘爆炸风险评估模型
        1.2.3 贝叶斯网络(BN)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2章 木地板加工车间粉尘爆炸危险性分析
    2.1 木地板加工车间加工工艺流程
        2.1.1 加工工艺流程
        2.1.2 爆炸危险性分析
    2.2 木质粉尘爆炸条件
    2.3 木地板加工车间粉尘粒径实验和爆炸理论分析
        2.3.1 实验原料和实验材料
        2.3.2 车间木质粉尘粒径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SEM的木地板加工车间粉尘爆炸指标体系构建
    3.1 木地板加工车间粉尘爆炸风险因素分析
        3.1.1 “五高”风险理论
        3.1.2 木地板加工车间粉尘爆炸风险因素辨识
    3.2 木地板加工车间粉尘爆炸风险因素的SEM模型构建
        3.2.1 SEM基本理论
        3.2.2 SEM建模理论
        3.2.3 木地板加工车间粉尘爆炸SEM模型的假设与构建
    3.3 木地板加工车间粉尘爆炸风险因素的确立
        3.3.1 木地板加工车间粉尘爆炸风险因素的数据收集
        3.3.2 木地板加工车间粉尘爆炸风险因素的信效度检验
        3.3.3 木地板加工车间粉尘爆炸风险的SEM模型修正
        3.3.4 木地板加工车间粉尘爆炸风险的路径系数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基于BN的木地板加工车间粉尘爆炸风险评估
    4.1 BN概率论基础
    4.2 木地板加工车间粉尘爆炸风险BN模型的建立
        4.2.1 木地板加工车间粉尘爆炸BN模型的结构学习
        4.2.2 木地板加工车间粉尘爆炸BN模型的参数学习
        4.2.3 木地板加工车间粉尘爆炸BN模型的机器结构学习
    4.3 木地板加工车间粉尘爆炸风险BN模型的风险推理学习
        4.3.1 逆向推理
        4.3.2 敏感性分析
        4.3.3 最大致因链分析
    4.4 基于BN的模糊综合评价应用分析
        4.4.1 确定权重
        4.4.2 风险评分与分级
        4.4.3 模糊合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木地板加工车间粉尘爆炸风险调查研究
附录B 转换后数据
附录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附录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7)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监狱作业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
第一章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监狱作业制度概述
    第一节 监狱作业制度的含义
    第二节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前的监狱作业状况
        一、清朝末年的监狱作业状况
        二、北洋政府时期的监狱作业状况
    第三节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监狱作业制度实施的背景
        一、监狱改良运动的兴起
        二、承接清末及北洋政府时期的监狱作业改良事业
        三、传统监犯劳动观念的转变
        四、改变监狱状况的现实要求
第二章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监狱作业制度构建
    第一节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监狱作业立法
        一、监狱法中的作业立法
        二、专门的监狱作业立法
    第二节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监狱作业内容
        一、作业种类
        二、作业形式
        三、作业产品的出售
        四、作业人员的管理
第三章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监狱作业制度实施的效果
    第一节 北京监狱作业制度实施的效果
    第二节 其他代表性监狱的作业制度实施的效果
第四章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监狱作业制度的反思
    第一节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监狱作业制度的进步性
    第二节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监狱作业制度存在的问题
        一、作业经费严重不足
        二、监狱官管理不善
        三、监狱作业的功利性过强
    第三节 对当代监狱作业制度的启示
        一、完善的作业管理体系有助于监狱作业的开展
        二、监狱作业制度的开展应以感化教育为宗旨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8)清末民国时期北京监狱研究(1907-1937)(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及研究意义
    二、学术史回顾
    三、研究方法、研究思路与创新点
    四、基本概念与研究时段界定
第一章 北京监狱的创建(1907—1911)
    1.1 北京监狱创建的背景
        1.1.1 中国传统狱制的基本特征
        1.1.2 西方近代监狱理念的传播
        1.1.3 清末监狱改良运动的推动
    1.2 北京监狱的创建
        1.2.1 允准设立
        1.2.2 选址、设计与建造
        1.2.3 创建北京监狱的评价
    小结
第二章 北京监狱的历史变迁(1912-1937)
    2.1 北洋政府时期的北京监狱
        2.1.1 北洋政府的接收
        2.1.2 北洋政府初期的筹办
        2.1.3 北京监狱初期发展与波折
        2.1.4 北洋政府时期北京监狱的特点
    2.2 南京政府时期的北京监狱
        2.2.1 南京政府的接收
        2.2.2 南京国民政府初期状况
        2.2.3 北京监狱制度演变与走向
        2.2.4 监狱状况恢复与作业回升
        2.2.5 南京政府时期北京监狱的特点
    小结
第三章 北京监狱管理机构与管理人员分析
    3.1 北京监狱管理机构创设与演变
        3.1.1 清代狱官体制与清末改良
        3.1.2 北京监狱管理机构创立与职能初设
        3.1.3 北洋政府时期职能完善与调整
        3.1.4 南京政府时期机构重组
        3.1.5 北京监狱管理机构与职能演化评价
    3.2 北京监狱管理人员分析
        3.2.1 清代监狱官状况与清末改良
        3.2.2 北京监狱监狱官设置
        3.2.3 监狱管理人员的选任
        3.2.4 监狱管理人员薪俸与奖惩
    小结
第四章 北京监狱的教育与教诲
    4.1 教育教诲在教育刑中的地位与功能
        4.1.1 近代教育刑内涵
        4.1.2 教育教诲在近代教育刑中的功能
    4.2 清代刑制改革
        4.2.1 中国古代“明刑弼教”刑制辨析
        4.2.2 清末狱制状况
        4.2.3 清末教育刑引入
    4.3 北京监狱教育教诲实践演化
        4.3.1 教育教诲的早期探索
        4.3.2 教育教诲的初步发展
        4.3.3 教育教诲的衰败
        4.3.4 教育教诲的回升及其分析
    4.4 北京监狱教育教诲演化特点
        4.4.1 内容不断扩展与多重转化
        4.4.2 形式由简单到复杂
        4.4.3 态势由上升、引领转为下降与平庸
        4.4.4 始终存在制度、实践、效果之间的距离
    小结
第五章 北京监狱罪犯作业发展及其功能演变
    5.1 近代监狱作业制度建立
        5.1.1 中国古代劳役制度
        5.1.2 近代西方监狱作业制度
        5.1.3 清末监狱作业制度建立
    5.2 北洋政府罪犯作业法律法规
        5.2.1 罪犯作业法律的草创
        5.2.2 罪犯作业法律的逐步完善
        5.2.3 北洋政府罪犯作业法律法规的主要内容
    5.3 罪犯作业早期发展与功能初显
        5.3.1 罪犯作业的早期发展
        5.3.2 罪犯作业双重功能初显
    5.4 罪犯作业功能的衰退
        5.4.1 罪犯作业经济功能衰退
        5.4.2 罪犯作业社会功能衰退
        5.4.3 罪犯作业功能衰退的原因
    5.5 罪犯作业扩展与功能异变
        5.5.1 南京政府监狱作业法律法规
        5.5.2 监狱作业回升与扩展
        5.5.3 监狱作业功能异变
        5.5.4 监狱作业功能异变原因
    5.6 罪犯作业发展及其功能演化评价
        5.6.1 罪犯作业发展与功能演化经历了曲折过程
        5.6.2 不同阶段作业发展对中国狱制转型有不同作用
        5.6.3 作业功能衰退与异变具有历史必然性
    小结
第六章 北京监狱罪犯分析
    6.1 北京监狱罪犯特点
        6.1.1 罪犯数量庞大
        6.1.2 罪犯类型由相对简单到复杂
        6.1.3 具备某些独有服刑条件
    6.2 北京监狱罪犯服刑生活
        6.2.1 衣
        6.2.2 食
        6.2.3 住
        6.2.4 卫生及医疗
        6.2.5 评价
    6.3 北京监狱罪犯服刑终结
        6.3.1 罪犯服刑终结内涵阐释
        6.3.2 北京监狱罪犯服刑终结
        6.3.3 北京监狱罪犯服刑终结状况评价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9)我国突发事件紧急救援队伍分类分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论文的技术思路
    1.4 论文的意义及创新点
    1.5 论文的主要内容安排
    1.6 完成工作量
第二章 国外突发事件紧急救援队伍分类分级
    2.1 国外突发事件分级及其响应机制
        2.1.1 联合国突发事件分级响应机制
        2.1.2 美国突发事件分级及响应机制
    2.2 联合国突发事件紧急救援队伍分类与分级
        2.2.1 联合国国际城镇救援队分级及测评
        2.2.1.1 联合国国际城镇搜救队分级由来及依据
        2.2.1.2 联合国国际城镇搜救队分级
        2.2.1.3 联合国国际城镇搜救队分级测评
        2.2.2 联合国紧急医疗队分级及测评
        2.2.2.1 联合国紧急医疗队分级由来及依据
        2.2.2.2 联合国紧急医疗队分级
        2.2.2.3 联合国国际紧急医疗队分级测评
    2.3 美国突发事件紧急救援队伍分类与分级
        2.3.1 美国突发事件紧急救援队伍分类
        2.3.2 美国突发事件紧急救援队伍分级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国内突发事件紧急救援队伍分类分级建设现状
    3.1 我国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体系及应急救援标准
    3.2 我国突发事件分类分级、特点及分级响应体制
    3.3 我国突发事件紧急救援队伍建设现状及分类
    3.4 应急管理部组建与我国应急管理队伍的发展
    3.5 我国部分行业紧急救援队伍分级情况
        3.5.1 我国矿山应急救援队分级情况
        3.5.2 我国消防队伍分级情况
        3.5.3 我国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伍分级情况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我国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伍建设层级结构及能力分级
    4.1 我国地震灾害分级响应机制
    4.2 我国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伍建设层级结构
        4.2.1 国家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伍建设现状
        4.2.1.1 国家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伍人员构成及队伍结构
        4.2.1.2 国家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参与国际国内救援情况..
        4.2.2 省级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伍现状
        4.2.2.1 甘肃省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
        4.2.2.2 福建省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
        4.2.2.3 广东省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
        4.2.2.4 内蒙古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
        4.2.2.5 陕西省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
        4.2.3 市县级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伍现状
        4.2.4 NGO救援队伍现状
    4.3 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伍能力分级及测评
        4.3.1 我国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分级由来及依据
        4.3.2 我国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伍能力分级
        4.3.2.1 轻型救援队
        4.3.2.2 中型救援队
        4.3.2.3 重型救援队
        4.3.4 我国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伍分级测评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我国突发事件紧急救援队伍分类分级建议
    5.1 按救援技术专业划分加强我国突发事件紧急救援队伍建设
    5.2 我国突发事件紧急救援队伍分级建议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和不足与展望
    6.1 结论
    6.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表
致谢
代表性论着及参与研究工作

(10)北方冰冻港口航标作业管理的改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航标研究综述
        1.3.1 国内航标研究
        1.3.2 国际航标研究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思路与内容
第2章 基础概念与使用的理论工具
    2.1 航标概念及属性
        2.1.1 航标
        2.1.2 航标作业
        2.1.3 航标公共服务属性
    2.2 航标管理评价指标
        2.2.1 航标(维护)正常率
        2.2.2 航标效能
    2.3 问题管理
第3章 北方冰冻港口航标作业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3.1 北方海区港口简介
    3.2 航标管理情况
    3.3 航标作业管理
        3.3.1 航标作业数量
        3.3.2 航标作业程序
    3.4 航标作业管理规章制度
        3.4.1 航标管理法规标准
        3.4.2 专用航标管理维护
        3.4.3 联动机制
        3.4.4 作业评估
    3.5 装备及人员配备
        3.5.1 航标船配备情况
        3.5.2 人员素质状况
    3.6 新技术新材料应用
        3.6.1 国外应用及分析
        3.6.2 国内应用及分析
    3.7 航海保障服务水平
        3.7.1 助航服务质量
        3.7.2 助航服务内容
第4章 北方冰冻港口航标作业管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4.1 航标管理文化有待完善
        4.1.1 航标管理文化研究不深、提炼不够
        4.1.2 航标文化宣传推广力度不足
    4.2 航标规章制度相对落后
        4.2.1 航标作业相关法规标准更新不及时
        4.2.2 北方海区航标作业制度不完善
        4.2.3 专用航标维护管理不到位
    4.3 航标软硬件设施建设相对滞后
        4.3.1 航标基础设施建设预判不足
        4.3.2 航标管理队伍体制建设不合理
    4.4 航标作业激励机制不健全
        4.4.1 航标作业激励标准偏低
        4.4.2 航标作业激励标准不统一
    4.5 航标履约跟踪成效未达预期
        4.5.1 参与航标国际履约跟踪重视度不高
        4.5.2 创业创新意识有待加强
第5章 航标作业管理的改进方法与途径
    5.1 建设丰富航标文化
        5.1.1 挖掘航标文化理论与实践意义
        5.1.2 注重航标管理文化的社会传播
    5.2 健全航标作业制度
        5.2.1 加强专用航标管理研究
        5.2.2 完善航标作业管理制度和标准体系
    5.3 加强基础设施装备及人员配备
        5.3.1 加大船舶及配套设施建设
        5.3.2 加快队伍建设,提升职工综合素质
    5.4 加快冰区四季通用灯浮标研制与推广应用
        5.4.1 技术指标设计
        5.4.2 可行性研究
        5.4.3 经济效益分析
结束语
    总结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四、启动24小时作业制度(论文参考文献)

  • [1]铜电解过程在线多尺度能效分析[J]. 高东波,彭小奇,宋彦坡,王晓娜.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1(06)
  • [2]城镇液化石油气供应站泄漏防护技术及方法的研究[D]. 路熙昌. 山东建筑大学, 2020(05)
  • [3]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铁路编组站调车作业培训系统研究[D]. 宋大同.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3)
  • [4]自由与压力:留美中国本科生学习体验研究[D]. 李海霏. 浙江师范大学, 2020(02)
  • [5]我国重大地震灾害应急响应能力评价研究[D]. 王巍. 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 2020(02)
  • [6]基于SEM-BN的木地板加工车间粉尘爆炸风险评估[D]. 张秀玲. 武汉科技大学, 2020(01)
  • [7]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监狱作业制度研究[D]. 李慧. 中央民族大学, 2020(11)
  • [8]清末民国时期北京监狱研究(1907-1937)[D]. 崔嘉欣. 河北大学, 2019(09)
  • [9]我国突发事件紧急救援队伍分类分级研究[D]. 徐爱慧. 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 2018(04)
  • [10]北方冰冻港口航标作业管理的改进研究[D]. 安海伦. 天津大学, 2018(07)

标签:;  ;  ;  ;  

启动24小时操作系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