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西部旅游新经济增长点对策

培育西部旅游新经济增长点对策

一、把西部旅游业培育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对策(论文文献综述)

张昕[1](2019)在《鄂东南传统聚落景观空间设计研究 ——以咸安马桥垅口冯村为例》文中认为鄂东南传统聚落凭借独具一格的传统风貌特色和历史文化遗产构成了多元的聚落景观空间。其传统聚落选址布局讲求天人合一、和谐共生,古民居建筑内涵丰富,表现形式多样,是我国传统聚落历史文化资源和景观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本文试图将鄂东南传统聚落的景观空间作为研究对象,以调研中具体的聚落案例作为论证依据,从自然生态、地域社会、历史文化等层面分析景观空间的成因、类型构成等并对景观空间的可持续性发展进行了探索。提出新“宜居”聚落的创新理念,“微改造”的方式对待传统建筑,注重文化遗产价值的传承和延续,留下聚落的“新”的文化记忆点。所以本论文整体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提出问题和理论研究。文章以建筑学和风景园林学领域的视角看待鄂东南传统聚落景观空间的演进,以类比分析归纳的方法对鄂东南传统聚落景观空间进行探究,并结合大量的文献查阅和田野调查以及国内外乡村聚落的现状,总结出鄂东南传统聚落景观空间的存在意义和价值取向。第二部分:具体分析。从影响鄂东南传统聚落的自然因素、社会因素、文化因素入手,探索传统聚落景观空间的形成因素。并针对鄂东南传统聚落景观空间的类型探索,将其从物质层面和非物质层面着手,划分为生态型景观空间和生产生活型景观空间两大部分。着重分析民居建筑空间和公共建筑空间之于传统聚落景观空间的关联性。分析传统聚落的“起、承、转、合”的空间序列关系以及鄂东南聚落景观空间层次和质感的意向。借由此引发鄂东南聚落景观空间的可持续性发展概念,以达到最大限度的发展聚落景观空间的目的。提出传统聚落景观空间自我演进中所面临的挑战和与之相应的发展策略。第三部分:解决策略。针对此策略并结合实际案例的具体分析对鄂东南传统聚落垅口冯村提出更新改造的设计方案,并引发对鄂东南传统聚落发展方式的探讨和可持续性发展的策略。

扎西当知[2](2019)在《藏族传统体育文化融入旅游产业发展的研究 ——以甘南藏族自治州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藏族自古以来就拥有丰富灿烂的传统文化,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具有价值的藏族传统体育活动。近年来,国家大力发展体育旅游,成为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甘南藏族自治州拥有丰富悠久的藏族传统体育文化,把甘南藏族传统体育文化融入到旅游产业,成为新型的体育旅游,不仅符合了国家大力发展体育旅游的政策,也顺应了当前发展迅速的旅游文化。用民俗文化带动旅游景区的经济发展,用具有民族地域特色的藏族传统体育文化与旅游产业密切结合,为甘南藏族自治州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发展体育旅游和促进甘南地区经济发展起到积极作用。本文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实地考察法和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通过对甘南藏族自治州进行实地调查,对甘南藏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类型、分布、存在方式和特征进行整理;对旅游产业的现状的分析和探索藏族传统体育文化融入旅游产业发展的问题。在实地调查中注意到了对于观念意识落后、季节气候不宜、旅游产业开发不足、经济落后,场地设施不完善、体育休闲人才,专业人员缺乏这几个方面对甘南藏族地区发展体育旅游的影响。并经过研究探讨之后,认为从以下几点可以对之做出改变:一是改变观念意识,促进体育旅游的发展;二是结合地域特点,开发季节性体育旅游;三是突出文化特征,打造体育旅游品牌;四是加大经费投入,加强体育旅游场地设施建设;五是引进专业人才,走体育旅游产业发展之路。这些因素共同构成了甘南藏族传统体育文化融入旅游产业发展的动力结构,并相互作用。另外,还有旅游意识、新闻传媒、消费观念、广告等等都是影响甘南藏族传统体育文化融入旅游产业发展的因素。因此,应针对不同的驱动因素和之间的相关性,制定因地制宜的发展对策,从而实现甘南藏族传统体育文化融入旅游产业发展的新型体育旅游资源。甘南藏族自治州具有历史悠久、旅游资源丰富、民族文化浓厚的特点。藏族传统体育文化融入旅游产业是一个长期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树立正确的融入发展观,以国家与地方政策为导向,在物力、人力、财力等方面给与很大的支持,利用甘南藏族传统的体育文化优势,融入到丰富的旅游产业,发展新型体育旅游资源,大力推广和宣传,提高甘南地区旅游资源和品质,推动甘南地区经济的发展,为建设幸福美好的新甘南提供有力的动力支持。

黄渊基[3](2017)在《少数民族地区旅游扶贫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自有人类以来,就有贫困和反贫困。贫困现象与人类的起源和发展相伴而生、相伴而行。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历史进程,同时也是不断和贫困作斗争,不断丰裕自身物质生活、丰富自身精神世界的过程。我们看到,世界反贫困取得了巨大成就,但贫困仍是全人类共同的挑战。中国扶贫开发成绩斐然,为世界反贫困事业作出了卓越贡献,但离目标还有差距,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等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任务仍然艰巨。实践证明,发展旅游业对反贫困作用很大,而中国少数民族地区旅游资源丰富,适合开展旅游扶贫,通过旅游业发展促进脱贫攻坚。因此,研究少数民族地区旅游扶贫,丰富旅游扶贫理论成果,并为旅游扶贫实际工作提供参考借鉴,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研究基于世界反贫困的时空背景和中国少数民族地区扶贫开发的生动实践,对少数民族地区旅游扶贫进行认真思考和分析。首先,通过民族八省区面板数据建模实证分析,论证旅游业发展与居民减贫的关联;其次,总结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扶贫开发特别是旅游扶贫的历史和现状,分析少数民族地区旅游扶贫存在的主要问题,并选取湖南省武陵山片区部分样本,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和生命周期模型对少数民族地区旅游扶贫效率进行评价;最后,总结国内外旅游扶贫的实践探索和经验启示,解析少数民族地区旅游扶贫的模式类型及其创新,探讨少数民族地区旅游扶贫的机制及其优化,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有关政策建议。既丰富旅游学和反贫困理论研究,也为中国少数民族地区开展旅游扶贫提供理论支持和决策参考。研究表明,发展旅游业能够有效降低少数民族地区贫困发生率;从整体上看,湖南省武陵山片区旅游扶贫效率处于中等水平,仍有较大发展空间,且呈现较大的差异性;当前,少数民族地区旅游扶贫的主要问题表现在:发展战略定位不准,旅游设施建设不力,产品业态创新不够,资金筹措来源不广,宣传营销意识不强,管理体制机制不顺,人力资源能力不足,配套服务水平不高,贫困人口识别不准,脱贫帮扶措施不实,精准管理工作不细,扶贫腐败监管不易,贫困人口参与不畅,贫困人口受益不多等;旅游扶贫模式分类有多种角度,如旅游资源禀赋类型角度、旅游扶贫开发和帮扶主体角度、贫困人口参与及受益方式角度、旅游扶贫产业链条角度、旅游者需求角度等,未来应整合各类模式进行综合创新和系统应用;旅游扶贫的机制主要涉及动力机制、参与机制、利益分配机制、绩效评估机制、保障机制及合作机制等,未来应进一步对各类机制进行优化整合和系统创新;进一步发展少数民族地区旅游扶贫,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做好旅游扶贫战略规划、强化旅游扶贫设施建设、创新旅游扶贫业态产品、丰富旅游扶贫融资方式、加强旅游扶贫人才建设、实施精准旅游扶贫方略、健全贫困人口参与机制、完善贫困人口受益机制、突出旅游扶贫政治保障。

刘春江[4](2014)在《中部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国际金融危机对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造成了不同程度的损害,给中国经济改革和发展态势带来了影响,这种影响一方面阻碍着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另一方面又促使中国积极转变原有依赖出口和投资拉动、依赖资源和能源大量消耗的经济发展方式。为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国务院制订出台《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明确了今后一段时期要重点发展7个产业领域:节能环保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生物技术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新能源产业、新材料产业、新能源汽车产业。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调整国民经济结构,推动产业优化升级,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途径。各地政府纷纷出台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成立领导小组,建立协调机制,制订发展计划,设立专项资金,吸引企业、高校、科研机构、金融机构等投身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研究和发展,产业创新能力有所提高,社会投资逐步加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领域已取得一些积极成效,其中东部沿海地区取得了比较明显的竞争优势。中部地区要实现崛起,必须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之路,必须走创新发展之路,大力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中部地区发展的必然选择。受中部地区的自然资源、环境条件、经济技术水平等的制约,结合中部地区地缘区位优势、产业基础和特色,中部地区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要采取不同于东部地区、西部地区、东北地区的产业选择和发展方式。论文对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内涵和概念进行了一定的理论辨析,对国际和国内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概况进行了比较分析,对中部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竞争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进行了较为详尽的实证研究,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论文通过理论辨析,进一步揭示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内涵特征。在经济理论界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已有分析定义的基础上,从产品与服务的角度、市场和用户的角度去分析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内涵特征,尝试提出了基于产品、服务、市场、用户角度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属性特征和概念定义,进一步明确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范围和边界。从产品和服务、市场和用户的角度去分析战略性新兴产业,可以回避新兴产业具体形态的干扰,有利于对产业的内涵特征进行更准确的理解。明确战略性新兴产业内涵特征和概念定义,是确定战略性新兴产业遴选机制的基础,是制订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的依据。论文对国际战略性新兴产业进行了较系统的分析,并提出了供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借鉴的国际经验启示。论文对全球最具有代表性国家或区域,包括美国、日本、欧盟、英国、德国、俄罗斯、印度、巴西和南非等国家或地区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选择与发展情况进行了详细分析,逐一进行了经验总结,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有利于中国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经验启示。论文对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进行了较全面的分析,详细地概括了中部地区6省、东部地区6省(市)、西部地区4省(市区)、东北地区3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实际进展、发展规划、主要举措、发展经验和不足之处,逐一进行了发展评价。对东、中、西、东北四大经济板块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竞争态势进行了比较分析,在此基础上,重点对中部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优势、劣势、挑战进行了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论文提出应大胆突破现有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领域的范围。论文通过比较分析国内外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选择和发展情况,探索提出中部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遴选原则和发展定位,并建议中部地区将4个新兴产业纳入战略性新兴产业范围:现代综合交通物流产业、绿色安全现代化农业、现代文化产业、高技术服务业。建议在中部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中增列这4个新兴产业,突破了国务院划定的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范围,提出战略性新兴产业范围是动态的、阶段性的,会随时代的发展而变化。论文提出了改进和加快中部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政策思路。以中部地区整体作为一个研究对象,系统分析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策略,具有一定的创新性。论文通过对欧美发达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现状和国内各区域新兴产业发展情况进行比较,通过对中部崛起、长江经济带、一带一路等发展战略的内涵、目标分析,提出中部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战略和发展路径,提出了改进中部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政策建议和工作思路。

刘宁[5](2014)在《西部地区旅游业发展差异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西部大开发的背景下,各种资金资源和福利政策到达西部,使得西部地区的经济得到大力发展。而旅游业作为一种资源消耗低、带动系数大、就业机会多、综合效益好的产业,而受到重视,各地纷纷在旅游发展规划中将其定位为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然而各地区由于自身各方面条件的差异,旅游业的发展也存在较大差异,这种不均衡的发展,一方面我们视其为合理的,因为只有存在差异,才会形成鲜明的地方特色,另一方面,如果差异过大,会造成较大的地区贫富差距,所以既要看到它不合理的一面,也要看到它合理的一面,只有这样才有利于西部地区旅游业的协调发展。本文首先指出西部地区幅员辽阔,旅游资源丰富,从2006年以来西部各地区旅游业发展较快,旅游收入逐年增长,以旅行社为例,说明旅游产业创造了较大的营业税收,为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较大贡献。紧接着,本文用单指标与多指标相结合的方法,选取了旅游总收入、国内旅游收入、旅游外汇收入、国内旅游者、入境旅游者、旅游业就业人数、旅行社数量、旅游景区数量、星级饭店数量、公路里程数十个指标,借助SPSS17.0软件和Excell软件,对西部地区各省市的旅游业发展的差异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西部地区旅游业各地区的发展差异明显,并且这种绝对差异在扩大,而相对差异在减小。本文进一步分析了,引起这种地区差异的原因:一是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差异,二是资源禀赋差异,三是各地区旅游政策差异,四是旅游基础设施的差异。最后,根据上述研究,提出了西部地区发展旅游业的几点建议:一是加强旅游业作用的认识,培育旅游支柱产业的竞争力,而不要把对旅游业是支柱型产业的定位停留在文字层面上;二是加强旅游业同关联产业的融合,这是一个新的研究方向;三是推广网络营销,注重现代营销方式的发展;四是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不要一味的过度开发,必须做好开发和保护工作并举;五是注重区域之间的联动性,加强区域之间的合作,打破行政壁垒、地域壁垒;六是充分认识到旅游人才在旅游业发展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加快人才数量和质量的培养;七是制定旅游保护的法律和规章制度,规划旅游市场的管理工作,落实法律保护。

马佳男[6](2013)在《中国“兰西格经济区”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文化产业发展前景良好,被誉为朝阳产业。以区域为划分标准,不同的区域体现出不同的区域文化,所以文化产业呈现出区域性特征,不同区域的文化产业存在差异性。在这个开放的系统中,这些差异性使得区域文化产业具有特色,不同的区域文化产业之间,既有竞争又包含合作,通过竞争与合作最终推动文化产业的整体发展。我国是一个地域辽阔、人口众多、文化深厚、资源丰富、内部区域发展程度差异较大的国家,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程度相对于东部地区较低,相应文化产业的发展也相对缓慢。由于区域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巨大的资金和广阔的消费市场,因此对于中西部不发达的区域,如何通过塑造特有的区域文化产业来获取更多的资金支撑、扩展消费市场最终来推动区域经济发展是一个亟待解决的要题。兰西格经济区是重要的多民族聚居区和多元文化交融区,经济区临近西藏和南疆,是连接西藏、新疆与内地的重要战略通道。经济区的经济、政治、军事等战略地位将日益重要,将负担起保卫祖国边疆、维护民族团结、反对国家分裂、支持新疆和西藏等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建设的重要责任。因此,兰西格经济区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不仅对地区内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政治稳定有特殊意义,对少数民族的文化发展也具有同样重要的现实意义。兰西格经济区远离海域,经济相对落后,但是兰西格经济区及其周边地区资源禀赋优异,开发潜力巨大。所以,兰西格经济区应当审时度势,大力倡导发展特色文化产业,正确认识到文化不仅是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杠杆。在“文化经济化”和“经济文化化”的背景下,文化与经济紧密结合己经形成一种新的产业,有力地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鉴于此,本文将以兰西格经济区为研究对象,以区域内文化产业作为研究论点,讨论兰西格经济区特色文化产业的发展。目的在于既可以创新民族地区区域文化产业发展又可以促进民族地区的文化产业化。以区域文化市场与贸易推动区域文化产业的发展与创新,实现文化产业的经济价值。本文通过对文化产业进行经济学基础理论层面的研究,探索区域文化产业发展及运行的内在规律。同时,本文还将结合区域经济学理论,以区域经济学的视角对文化产业理论进行交叉研究,运用区域经济学理论分析文化产业这一新兴学科,从区域经济学的经济区域合作理论出发,尝试建立区域文化产业经济学理论框架。本文首先探讨了区域文化产业相关理论和功能定位,从三个方面对区域文化产业相关概念进行总结,并分析文化产业开发在区域经济发展中扮演的重要角色。然后对兰西格经济区发展特色文化产业的资源禀赋及现状进行了分析和总结,通过对“兰西格经济区”的概况的描述,从生态文化资源、历史文化资源、民俗文化资源以及宗教文化资源等四个方面归类总结出兰西格经济区特有的文化产业资源禀赋,进而描述了兰西格经济区目前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确定其在生态屏障、经济发展方面的重要地位。再次,对中国“兰西格经济区”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及条件进行现实分析,认为其发展瓶颈主要包括基础条件比较落后、产业集约化和市场化程度低、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开发利用水平低、缺乏核心竞争力、文化产业集群尚未形成以及文化产业人才资源严重匮乏、文化发展存在制度障碍六个方面,而制约其发展的原因主要在于,经济基础薄弱、创新理念缺乏、文化产业优势难以转换、投融资体系不够健全、相关政策不到位等几方面。结合兰西格经济区发展文化产业的实际,今儿提出了兰西格经济区发展特色文化产业的动力条件,既有内生动力,又有外在驱动力,确定了中国“兰西格经济区”具有发展特色文化产业的广阔空间。基于此,本文最后提出了中国“兰西格经济区”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的战略选择,提出特色发展、集群发展、融合发展几大战略,并对经济区实现特色文化产业融合、集群发展的路径分析提出了具体发展模式,最后对“兰西格经济区”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的支撑体系和保障措施提出建议。

刘传岩[7](2013)在《西部地区开放型经济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大趋势下,世界各国都把开放作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选择,国际经济贸易往来不断深化,世界各国之间的经贸联系日益强化。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复杂形势和挑战。“十二五”乃至更长时期,我国已经进入推进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关键时期,进入改革开放的攻坚时期和开放型经济发展的转型时期。作为我国的重要功能板块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后发区域,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着更高的要求和挑战。面向2020年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推进,本文将区域开放型经济发展的研究落脚到我国西部地区,综合运用经验总结、比较分析、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等方法,研究西部地区开放型经济的发展问题,以期对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构建提供一定的决策参考。开放型经济发展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方面和组成部分。对于相对落后地区而言更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依托。本文认为,区域开放型经济发展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外在表现形式,市场机制的建立和完善是推动区域开放型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从与外向型经济发展的关系来看,区域开放型经济发展是外向型经济发展的深化和升级。区域开放型经济的发展要以开放为前提,以市场机制为基础,立足于使区域经济成为世界经济的组成部分并发挥积极主动作用,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内外结合的开放格局。从区域开放型经济面向的对象来看,主要包括对外开放和对内开放两个层面。本文主要从产业体系、资本体系、贸易体系、空间体系四个维度构建区域开放型经济发展的内容体系,并分别进行了论述,以集群理论、要素禀赋理论、经济地理学、分工理论、产业链理论、生命周期理论等为基础,对产业体系的选择和发展进行了分析和论述;从资本的基本概念、促进经济发展的机理、资本流动的影响因素等视角对区域开放型经济发展的资金体系相关问题进行了分析;从贸易的基本概念、贸易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等视角对开放型经济发展贸易体系建设进行了分析;从区域空间结构的演变和类型、区域开放型经济发展的内容和区域开放型经济发展空间体系的典型形式等方面对区域开放型经济发展的空间体系进行了梳理。在对区域开放型经济发展的内容框架进行构建的基础上,将研究对象和内容向西部地区聚焦,较为系统的梳理了改革开放前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西部地区开放型经济发展的历史以及发展现状,并对发展环境和外部条件进行了分析。从西部地区开放型经济发展的总体情况来看,存在与东部地区的相似之处,也遵循着渐进式发展的模式。但西部地区开放型经济发展的总体水平与东部地区还有较大的差距,特别是随着传统竞争优势的弱化,西部地区开放型经济发展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统筹对内对外开放、自主创新能力培育、生态和环境保护等方面都表现出着较多的问题和不足。在这种综合判断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西部地区开放型经济发展的总体要求,指出要从战略高度谋划西部地区开放型经济的发展,注重开放型经济发展的主动性,夯实产业发展基础,注重国内外资本的引进和有效使用,优化贸易结构,“引进来”、“走出去”,加强与周边国家的联系,打造我国开放型经济发展的新阵地。结合西部地区开放型经济发展的总体要求和区域开放型经济发展的内容框架,对西部地区开放型经济的产业体系、资金体系、贸易体系和空间体系进行了研究。西部地区开放型经济的产业发展要以区域内外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为依托,选择适宜西部地区区域特色尤其是产业链条长、环节多、关联效应明显的产业作为主导产业,打造开放型的产业结构,在这个过程中还要对开放经济条件下的产业安全引起足够重视;加快构建西部地区开放型经济发展的资本体系,积极拓宽资本的来源和渠道,将资本的引进使用和产业规模的扩大、产业结构的调整、发展平台的优化和制度环境的提升结合起来,深化金融改革,形成对西部地区开放型经济发展的有力支撑;推进西部地区贸易结构的优化,提升贸易商品和服务的市场地位和生命力,注重自由贸易区、内陆港等平台建设,确保长期贸易利益和可持续发展的实现;从战略全局的高度来谋划西部地区开放型经济的空间体系建设,形成由增长极、经济带、城市群等多种层级共同构建的空间体系,为西部地区开放型经济的发展提供科学、高效的空间支撑。区域开放型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推动和政策的保障。西部地区开放型经济的发展在发挥市场的基础性调节作用的基础上,要注重发挥政府的作用,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此外,还要注重财政、科技、人才、环境等政策支撑体系的建立和完善。西部地区开放型经济的发展是关系西部地区乃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性问题,本文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努力进行了一些创新性的尝试,努力构建区域开放型经济发展的总体框架,并结合西部地区实际进行了研究和分析,但主要是定性角度的研究,在相应的案例分析和模型预测等方面,研究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化。

杨建翠[8](2012)在《川西民族地区旅游业推进城镇化研究 ——以九寨沟县为例》文中提出我国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和城镇化发展水平滞后,为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城镇化发展,各级各地政府进行了长久的多方面探索,但很多地区还是苦于找不到一条很好的途径实现区域经济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因此,对川西地区城镇化这一问题进行分析探讨,进而提出加快民族地区城镇化的对策建议,对我国跨世纪战略目标的实现将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本论文以川西民族地区为主要研究区域,以探索川西少数民族地区城镇化发展道路为主要目的,以川西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业与城镇化整合发展为主线,以城镇化研究体系和旅游经济效应研究体系搭建论文构架,以旅游业关联带动性对城镇化的影响为切入点,以川西民族地区旅游业发展促进城镇化发展的典型案例——九寨沟县为实证研究对象,综合运用旅游人类学、产业经济学、计量经济学、旅游经济学、城镇建设与管理等学科知识,对旅游业对推进城镇化的效应和影响机制进行了理论与实证相结合的深入研究。论文在深入剖析川西民族地区城镇化发展现状和发展条件的基础上,指出川西民族地区原来的城镇化模式受到一定制约,发达地区通过新兴产业和高科技产业推动的新城镇化模式在川西民族地区暂难实现。在新的城镇化背景下,川西民族地区需要探索适合区域发展的新的城镇化发展道路。文中根据川西民族地区资源环境特点,提出部分具有旅游业发展优势的川西民族地区可以通过旅游业发展推进城镇化,以此作为川西民族地区其他城镇化路径的补充,多途径多力量共同推动川西民族地区城镇化快速发展;同时也指出了川西民族地区以旅游业推进城镇化发展的条件约束性。为了论证川西民族地区实施旅游业推进城镇化路径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本文详细剖析了川西民族地区走旅游业推进城镇化路径的可行性,并以旅游业推进城镇化发展的典型代表——九寨沟县作为实证,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分析了旅游业的集聚、扩散效应和产业联动效应在九寨沟县城镇数量增加、城镇空间扩张、城镇三次产业联动及产业结构优化、经济水平提升,人口集中和城镇化转移等方面所产生的效应及作用机制,以此揭示旅游业对城镇化发展的作用机制以及正面、负面效应,为川西民族地区实施旅游推进城镇化道路提供科学论证和经验借鉴。文中针对川西民族地区资源、环境的特殊性和城镇化发展基础条件,对川西民族地区以旅游业推进城镇化提出了一些战略性对策及措施建议。论文的创新点在于提出了将旅游业推动城镇化作为补充,多途径多力量共同推动川西民族地区城镇化快速发展;指出以旅游业推进城镇化的适用条件和适用范围。并结合城市地理学、旅游学、产业经济学、计量经济学、民族经济学等多学科知识,运用EVIEWS软件和EXCEL软件,构建了测度旅游业对城镇化影响效应的时间序列分析指标、相关系数分析模型、回归分析模型等新计量模型和新方法。鉴于旅游业推动城镇化发展过程中游客和外来务工人员对城镇化起到重要推动作用,本人还定量测度了游客和外来从业人员对九寨沟县城镇化率提升的影响。这些创新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为旅游业与城镇化研究、川西民族地区城镇化研究以及民族经济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和新的研究方法。本文关于旅游业推进城镇化发展的研究既拓展了旅游业与城镇化发展关系研究、民族经济研究范围和研究内容,又能为川西民族地区城镇化发展路径探索提供借鉴和参考。

王建勋[9](2011)在《旅游业发展的财政政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旅游业是世界上发展最快的新兴产业和朝阳产业之一。伴随着大众化、休闲化和全球化旅游时代的来临,旅游日益成为现代社会重要的消费模式和生活方式,旅游业已经成为全球规模最大和发展势头最好的支柱产业之一。与此相对应,中国旅游业随着改革开放的历史步伐,其产业地位依次从政府接待事业到经济产业、到新的经济增长点、到国民经济重要产业、再到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的历史性跨越,使得我国已经实现从旅游资源大国向亚洲旅游大国进而向世界旅游大国的跨越,现在正向世界旅游强国的宏伟目标迈进。在我国国民经济中,旅游业已经成为发展速度最快和具有明显国际竞争优势的产业之一,已经成为支撑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的重要力量。要实现建设战略性支柱产业的目标,必然需要一套完整全面的产业政策体系来推进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和转型升级,在一系列的产业政策中,则‘政政策制度安排和政策设计对于促进我国旅游业国际竞争力提升、推进产业全面转型升级、促进旅游业实现内涵式增长、优化旅游业发展环境都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国内学术界却鲜有关注财政政策如何支持旅游业发展的理论命题。另一方面,在实践中虽然各级财政在不断加大对旅游业的投入,但是我国现行的旅游业财政政策存在诸多问题和不足,尤其是尚未形成财政政策支持旅游业发展的体系化、制度化的长效机制,这与建设战略性支柱产业的战略目标不协调、不适应。因此,促进旅游业发展的财政政策研究既是一个重要的实践课题,更是一个有待深入探究的理论命题。为此,本文将通过对中国旅游业财政政策的目标导向、基本原则、政策工具和制定程序等方面的研究和探讨,对中国旅游业财政政策历史的回顾和总结,对中国现行旅游业财政政策的分析和评价,对日本旅游业财政政策的比较和借鉴,提出促进我国旅游业发展的财政政策选择,完善我国旅游业财政政策体系,为国家宏观决策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本文共分为八章,研究思路是按照从理论分析到结合我国旅游业的财政政策变迁,从介绍旅游业财政政策基本理论入手,研究公共财政体制下的旅游业财政政策制定的目标导向、基本原则、政策工具和程序,再通过对我国旅游业财政政策实施效果的评价、对日本观光立国战略体系下旅游业财政政策体系的的比较分析,系统提出完善我国旅游业财政政策的基本思路和政策建议。第一章导论。主要介绍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状况以及论文研究方法、研究思路和体系结构等方面的内容。国内对旅游业财政政策的研究相当匮乏。国外更是鲜有涉及旅游业财政政策方面的研究。为此,全面、系统地开展旅游业财政政策研究,将是本论文研究的基本着眼点并构成理论创新的主要内容。第二章,旅游业纳入公共财政的理论依据。重点分析了公共财政的内涵、特性、职能和发展演变,财政政策与旅游业发展的关系,旅游业纳入公共财政的理论必然性。公共财政是符合市场经济客观要求的财政,是以国家为主体,通过政府的收支活动,集中一部分社会资源,用于履行政府职能和满足社会公共需要以及调节市场的经济活动。旅游业纳入公共财政的理论必然性,体现在旅游业具有公共产品的属性、旅游业具有外部性特征、旅游市场信息的不对称性。旅游业纳入公共财政是理性的现实选择,一方面依据我国旅游业发展的现实状况,另一方面是依据国际社会的普遍经验。第三章,旅游业纳入公共财政的现实依据。重点分析了旅游业的内涵、构成和产业特征,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历程,以及旅游业对国民经济的主要贡献等方面的内容。并系统总结我国旅游业的三次战略转型,分别是1978-1988年从接待事业到经济事业的转变、1988-1998年从经济事业到经济产业的转变、1998-至今从重要产业到战略性支柱产业的转变。当前,旅游业已经成长为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现代服务业的重要领域,被确定为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公共财政支持旅游业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依据。第四章,我国旅游业财政政策的历史演变。重点分析了我国旅游业财政政策的发展演变,历经了如下三个发展阶段:1978-1989年推动入境旅游发展的政策、1990-1999年促进旅游产业体系形成的政策、2000年-至今迈向旅游强国的政策。我国至今还没有形成相对完善的财政政策支持旅游业发展的框架体系,旅游业相关财政政策均散布于相关的旅游法规、政府文件中。第五章,旅游业财政政策的国际借鉴:日本经验及启示。分析日本观光立国战略框架下日本旅游业财政政策的内容框架,以及对于我国旅游业财政政策制定的借鉴作用和意义。日本观光财政政策的工具主要有五种:观光财政预算、观光价格优惠、观光财政补助费用、观光业税收政策和信贷支持政策。日本旅游业财政政策的相关经验有:构建一体化的综合性旅游行政管理机构、完善旅游相关法规体系建设、详尽的旅游财政投入预算安排、多样的观光财政优惠措施、构建完善的入境旅游财政支持政策以及建设“观光圈”财政支持政策及借鉴。第六章,旅游业财政政策理论框架的构建。重点分析旅游业财政政策的目标导向,旅游业财政政策制定的基本原则和程式,旅游业财政政策的政策工具、支持的重点领域,以及旅游业财政政策框架构建。旅游业财政政策工具包括:预算政策、政府投资政策、政府采购政策、转移支付政策、税收政策和国债政策。旅游业财政政策要重点支持旅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旅游形象推广与客源市场开发、重点旅游区和产品(项目)开发建设、旅游产业升级和旅游科技创新、旅游人力资本开发、旅游市场主体培育、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旅游消费市场培育、西部及落后地区旅游业发展和旅游环境建设与市场监管。第七章,促进旅游业发展的财政政策选择。重点讨论旅游业财政支出政策、税收政策以及政策监管等内容,提出了完善我国旅游业财政政策的思路和策略。促进旅游业发展的财政政策选择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促进旅游业发展的财政支出政策;二是促进旅游业发展的税收政策;三是明确财政政策支持重点,破解旅游业发展瓶颈;四是加强财政政策决策和监督,提高财政政策绩效。第八章,研究结论与展望。本文的研究结论主要有:一是应用公共产品理论、外部性理论、市场失灵理论和公共财政理论深刻揭示了旅游业具有公共产品属性以及极强的外部效应,加大公共财政对旅游业的支持力度,是将旅游业建设成为战略性支柱产业的重要手段。二是比较全面和系统地研究了我国旅游业财政政策的历史变迁和现实框架,提出了我国旅游业财政政策制定的目标导向、基本原则、政策工具、制定程序和支持重点,系统构建了旅游业财政政策的理论框架,为科学制定我国旅游业财政政策提供了理论指导。三是系统提出了我国旅游业建设战略性支柱产业的财政政策选择,并且比以往研究更为透彻和准确。但是本研究受资料、时间和研究能力的限制,还不能很好地反映财政政策的内容和功能,未来有待深化研究。

薛寒冰[10](2010)在《中国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业跨越式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自秦汉以来,中国就一直是多民族的国家。在历史变迁中,随着民族间的相互交融,众多民族融入历史的长河。现在的中国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大家庭,其中汉族占人口的绝大多数,其他55个民族人口熟练相对汉族而言很少,因此被称为少数民族。中国少数民族的分布呈现出“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少数民族聚居的区域主要分布在环绕中国的北方到西北及西南地区地区,呈现带状分布的特点。中国少数民族地区主要指这些地区。由于历史、自然以及区位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普遍落后于其他地区。新中国建立以后,实行少数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多次大规模推动民族地区建设,积极促进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中央政府促进民族地区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一是“一五”建设时期,二是“三线”建设时期,三是西部大开发时期。通过这三个阶段的建设,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的成绩。但是,我们不得不面对这样一个现实:尽管少数民族地区发展速度很快,但是与中国其他地区发展的差距却日益扩大。回顾中央政府促进民族地区发展的历史,不难发现民族地区的发展一直以来都是依托中央政府的投资推动,并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对于中央政府的依赖。旅游业现在已经成为全球重要的产业之一。在中国,旅游业地位日益提高,对国民经济发展贡献日益增大,尤其是在中国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业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或者支柱性产业。2009年12月1日,国务院下发41号文件《国务院关于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意见》,提出了新时期中国旅游发展战略,把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文件进一步明确了旅游业的产业定位,为旅游业发展营造了更为有利的环境。通过对民族地区发展历程的回顾,可以得出结论:民族地区的发展必须走出一条不同于东部的发展制造业的新路。通过比较可以发现旅游业不仅是民族地区普遍优势产业,而且其拉动性强的特点对于推进民族地区全方位的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赶超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不仅是民族地区的迫切愿望,也是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任务。赶超意味着跨越,跨越意味着超常规的发展。但是超常规发展既不是天马行空的想象,也不是海市蜃楼的遥不可及。跨越式发展不仅有严谨的理论研究基础,也有广泛的实践。民族地区旅游业跨越式发展就是在当前历史背景下,提出的赶超发展战略。民族地区旅游业跨越式发展是内生式发展,以旅游业的跨越式为突破口,通过旅游业的综合拉动作用,促进民族地区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民族地区旅游业跨越式发展首先必须明确发展的主体。民族地区的各族劳动者是民族地区旅游业跨越式发展的主体,不仅是旅游业跨越式发展中的重要参与主体,也是重要的利益主体。这是民族地区跨越式发展的核心。历史机遇、资源优势、政策优势是民族地区旅游业跨越式发展的基础,而政府、企业、产业是民族地区旅游业跨越式发展的关键因素。本文围绕民族地区旅游业跨越式发展的基础与要素,提出民族地区旅游业跨越式发展的路径。

二、把西部旅游业培育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对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把西部旅游业培育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鄂东南传统聚落景观空间设计研究 ——以咸安马桥垅口冯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问题缘起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相关概念
        1.2.2 来自国内外研究的启发
    1.3 研究内容与分析方法
    1.4 论文框架
    1.5 预期目的及意义
    1.6 特色与创新点
第2章 鄂东南传统聚落景观空间形成因素
    2.1 自然因素
        2.1.1 地理气候因素
        2.1.2 地质地方材料因素
    2.2 社会因素
        2.2.1 传统风貌格局
        2.2.2 社会环境与政治制度
        2.2.3 经济因素
        2.2.4 民风民俗和风水观念
    2.3 文化因素
        2.3.1 荆楚文化的影响
        2.3.2 多元文化的融合
第3章 鄂东南传统聚落景观空间类型与解析
    3.1 鄂东南传统聚落景观空间类型构成
        3.1.1 生态型景观空间
        3.1.2 生产生活型景观空间
    3.2 鄂东南传统聚落景观空间序列
    3.3 鄂东南传统聚落景观空间意向
        3.3.1 起承转合的景观层次
        3.3.2 虚实相生的空间质感
    3.4 传统聚落规划设计案例分析
        3.4.1 湖北省黄冈市罗田县九资河镇官基坪村村庄规划
        3.4.2 湖北大冶上冯村九古奇村旅游项目规划
        3.4.3 案例总结
第4章 鄂东南传统聚落景观空间发展方式的探讨
    4.1 传统聚落景观空间自我演进中面临的挑战
        4.1.1 传统聚落与经济发展的矛盾
        4.1.2 现代居住理念对传统形式的冲击
        4.1.3 传统居住文化与现代居住文化的辨证关系
    4.2 传统聚落景观空间可持续发展策略
        4.2.1 发展与更新
        4.2.2 新旧并蓄﹑和谐共存
        4.2.3 承接共性﹑彰显个性
第5章 应用研究——以垅口冯村景观设计为例
    5.1 项目背景
        5.1.1 项目概况
        5.1.2 地理位置
        5.1.3 历史沿革
    5.2 聚落景观空间现状调查
    5.3 设计指导原则
        5.3.1 系统协调与整体优化原则
        5.3.2 特色性原则
        5.3.3 动态性原则
        5.3.4 可持续发展原则
    5.4 设计方案
        5.4.1 设计理念
        5.4.2 总体设计
        5.4.3 分区设计
        5.4.4 节点与标识设计
    5.5 鄂东南传统聚落景观设计展望
第6章 结语
参考文献
图表索引
攻读硕士期间已发表的论文
附图
致谢

(2)藏族传统体育文化融入旅游产业发展的研究 ——以甘南藏族自治州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1.1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发展的政策推力
        1.1.2 体育+旅游发展政策的有力支持
        1.1.3 体育旅游推动甘南地区的经济发展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文献综述及相关概念的界定
        1.3.1 文献综述
        1.3.2 相关概念的界定
2 研究的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问卷调查法
        2.2.3 实地考察法
        2.2.4 访谈法
        2.2.5 逻辑分析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藏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概述
        3.1.1 藏族传统体育项目类型与分布
        3.1.2 藏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存在形式
        3.1.3 藏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特征
    3.2 藏族传统体育文化融入旅游产业的现状及问题分析——以甘南州为例
        3.2.1 甘南州近年来旅游产业发展的概况
        3.2.2 甘南州传统体育文化融入旅游产业的现状调查
        3.2.3 甘南州传统体育文化融入旅游产业发展的问题分析
    3.3 甘南藏族自治州传统体育文化融入旅游产业发展的对策研究
        3.3.1 改变观念意识,促进体育旅游的发展
        3.3.2 突出文化特征,打造体育旅游品牌
        3.3.3 结合地域特点,开发季节性体育旅游
        3.3.4 加大经费投入,加强场地设施建设
        3.3.5 引进专业人才,走体育旅游发展之路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件1
附件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成果目录
致谢

(3)少数民族地区旅游扶贫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1.2 研究对象界定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目标、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1.5 研究价值、研究方法、研究创新及技术路线
2 旅游扶贫的理论分析
    2.1 旅游扶贫相关概念厘清
    2.2 旅游扶贫的理论基础
    2.3 旅游扶贫的扶贫机理和减贫效应
    2.4 本章小结
3 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业发展与居民减贫的关联
    3.1 引言
    3.2 旅游业发展对居民减贫的影响机理
    3.3 模型构建
    3.4 模型估计与结果分析
    3.5 相关建议
    3.6 本章小结
4 少数民族地区旅游扶贫的历史和现状
    4.1 少数民族地区基本情况及旅游资源状况
    4.2 少数民族地区扶贫开发及旅游扶贫的历史和现状
    4.3 少数民族地区旅游扶贫存在的主要问题
    4.4 本章小结
5 少数民族地区旅游扶贫的效率评价——以湖南省武陵山片区为例
    5.1 引言
    5.2 案例区概况
    5.3 影响旅游扶贫效率的主要因素
    5.4 两阶段DEA评价模型构建
    5.5 DEA实证及生命周期分析
    5.6 基本结论及进一步讨论
    5.7 本章小结
6 旅游扶贫的国内外探索及经验
    6.1 国外旅游扶贫实践探索
    6.2 国内旅游扶贫实践探索
    6.3 国内外旅游扶贫的经验启示
    6.4 本章小结
7 少数民族地区旅游扶贫的模式解析
    7.1 旅游资源禀赋类型视角的旅游扶贫模式
    7.2 旅游扶贫开发和帮扶主体视角的旅游扶贫模式
    7.3 贫困人口参与及受益方式视角的旅游扶贫模式
    7.4 旅游扶贫产业链条视角的旅游扶贫模式
    7.5 旅游者需求视角的旅游扶贫模式
    7.6 本章小结
8 少数民族地区旅游扶贫的机制优化
    8.1 旅游扶贫动力机制及其优化
    8.2 旅游扶贫参与机制及其优化
    8.3 旅游扶贫利益分配机制及其优化
    8.4 旅游扶贫绩效评估机制及其优化
    8.5 旅游扶贫保障机制及其优化
    8.6 旅游扶贫合作机制及其优化
    8.7 本章小结
9 研究结论及政策建议
    9.1 主要研究结论
    9.2 主要政策建议
    9.3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致谢
在读期间主要科研学术成果

(4)中部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创新点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一、研究的国内外背景
        二、研究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第二节 研究的理论基础
        一、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有关产业理论
        二、西方经济学有关产业理论
    第三节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一、国外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理论研究
        二、国内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研究进展
        三、战略性新兴产业理论研究存在的问题
    第四节 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一、研究的主要内容
        二、研究的主要方法
    第五节 研究结论及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一、研究结论
        二、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第二章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内涵和特征
    第一节 产业与产业分类
        一、产业的概念
        二、产业的分类
        三、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
    第二节 相关产业概念辨析
        一、支柱产业
        二、主导产业
        三、先导产业
        四、基础产业
        五、战略性产业
        六、相关产业概念的联系和区别
    第三节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内涵与特征
        一、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内涵
        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主要特征
        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分类
        四、战略性新兴产业与高新技术产业的区别
第三章 国外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及启示
    第一节 美国与日本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一、美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二、日本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第二节 欧盟主要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一、欧盟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二、英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三、德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第三节 金砖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一、俄罗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二、印度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三、巴西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四、南非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第四节 国外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经验启示
        一、明确政府与市场的定位
        二、综合运用法律政策工具和经济杠杆
        三、新能源和绿色经济为重点关键领域
        四、切合国情的产业选择
        五、三次产业均可列为战略性新兴产业范畴
        六、合理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
        七、强化核心技术自主自有
        八、注重可持续发展
        九、重视发展科技教育
        十、加强宣传推广
        十一、积极参与和倡导国际合作
第四章 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第一节 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总体成效
        一、产业规模效益稳步增长
        二、产业技术取得重大突破
        三、企业竞争能力逐步增强
        四、产业布局规划日趋合理
    第二节 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分类发展情况
        一、节能环保产业发展情况
        二、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情况
        三、生物产业发展情况
        四、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情况
        五、新能源产业发展情况
        六、新材料产业发展情况
        七、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情况
    第三节 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主要特点
        一、政府保持强势主导地位
        二、依靠社会菁英人群推动
        三、产业发展速度快
        四、核心技术依赖进口
        五、市场潜力巨大
    第四节 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创新能力不强与核心技术缺乏
        二、高端人才培育和储备不足
        三、产学研用结合不紧密
        四、产业规划有待进一步完善
        五、政策与配套措施尚需进一步契合
        六、应对国际市场不正当竞争的商业和法律手段缺乏
第五章 中部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及区域比较
    第一节 中部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一、湖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二、河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三、湖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四、安徽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五、江西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六、山西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第二节 东部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一、北京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二、上海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三、广东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四、东部其他省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第三节 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一、西部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二、东北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第四节 中部地区与国内其他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比较
        一、中部地区与东部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比较
        二、中部地区与西部地区、东北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比较
    第五节 中部地区六省之间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比较
        一、中部地区六省之间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相同点
        二、中部地区六省之间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差异
第六章 中部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优势、劣势和挑战
    第一节 中部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主要优势
        一、中部地区地理区位优势
        二、中部地区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优势
        三、中部地区自然禀赋优势
        四、中部地区的人力资源与科教文化优势
        五、中部地区的产业与技术优势
        六、中部地区市场潜力优势
        七、中部地区的重要机遇优势
    第二节 中部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主要劣势
        一、中部地区能源资源劣势
        二、中部地区金融资源劣势
        三、中部地区城镇化发展劣势
        四、中部地区对外开放劣势
        五、中部地区产业结构劣势
        六、中部地区自主创新能力劣势
    第三节 中部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面临的重要挑战
        一、核心技术方面的挑战
        二、产学研用方面的挑战
        三、资金方面的挑战
        四、人才方面的挑战
        五、产业同质化方面的挑战
        六、传统产业的挑战
第七章 中部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对策
    第一节 中部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遴选
        一、战略性新兴产业遴选原则
        二、适宜中部地区重点培育和发展的产业
        三、建议中部地区增列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第二节 中部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路径
        一、中部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聚集发展
        二、中部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分工与合作
    第三节 中部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政策建议
        一、加大财税支持力度
        二、创新金融服务
        三、充分发挥中央企业、高等院校、国家科研队伍的作用
        四、先行先试与创新发展
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的科研成果目录
后记

(5)西部地区旅游业发展差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际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国外相关研究
        1.3.2 国内相关研究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4.1 主要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独创及新颖之处
第2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旅游业
        2.1.2 西部地区
        2.1.3 区域差异
    2.2 理论基础
        2.2.1 区域经济均衡发展理论
        2.2.2 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理论
        2.2.3 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
第3章 西部地区旅游业发展现状
    3.1 西部地区旅游业发展现状
    3.2 西部地区旅游业存在的问题
    3.3 旅游业在西部地区发展中的作用
第4章 西部地区旅游业发展差异实证分析
    4.1 旅游业发展差异的指标体系构建
        4.1.1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必须要遵循的原则
        4.1.2 评价指标的选取
    4.2 旅游业发展差异的单个指标测度分析
        4.2.1 西部地区旅游业发展绝对差异变化过程
        4.2.2 西部地区旅游业发展相对差异变化过程
    4.3 旅游业发展差异多指标综合评价分析
    4.4 西部地区差异类型的划分
        4.4.1 聚类分析
        4.4.2 不同类型地区的分析
第5章 西部地区旅游业发展差异原因分析
    5.1 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
    5.2 资源禀赋差异
    5.3 各地旅游政策差异
    5.4 旅游基础设施差异
第6章 西部地区旅游业发展路径探索
    6.1 不同类型地区的发展路径
        6.1.1 旅游业发达地区
        6.1.2 旅游业较发达地区
        6.1.3 旅游业发展一般地区
        6.1.4 旅游业落后地区
    6.2 西部地区旅游业发展的总体路径
        6.2.1 加强旅游业作用的认识
        6.2.2 加强旅游业同其它产业的融合
        6.2.3 推广旅游网络营销
        6.2.4 保护生态环境
        6.2.5 实现跨区域合作
        6.2.6 加快人才培养
        6.2.7 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
第7章 结论
    7.1 主要结论
    7.2 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致谢

(6)中国“兰西格经济区”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第1章 区域文化产业相关理论和功能定位
    1.1 文化产业与区域文化产业
        1.1.1 文化产业与区域文化产业的基本概念
        1.1.2 特色文化与文化产业
        1.1.3 区域文化产业的发展条件
        1.1.4 区域文化产业的发展模式
        1.1.5 区域文化产业的运行机理
    1.2 区域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础理论
        1.2.1 产业组织理论在我国的应用和发展
        1.2.2 区域优势理论
        1.2.3 文化产业理论
        1.2.4 二元经济理论
    1.3 文化产业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功能定位
        1.3.1 文化产业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功能
        1.3.2 文化产业对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助推动力
        1.3.3 文化产业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构建
第2章 “兰西格经济区”发展特色文化产业的资源禀赋及现状
    2.1 “兰西格经济区”概况
        2.1.1 “兰西格经济区”的由来与空间界定
        2.1.2 “兰西格经济区”的形成基础与现状
        2.1.3 “兰西格经济区”的功能定位
    2.2 “兰西格经济区”文化产业资源禀赋
        2.2.1 生态文化资源
        2.2.2 历史文化资源
        2.2.3 民俗文化资源
        2.2.4 宗教文化资源
    2.3 “兰西格经济区”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2.3.1 文化产业加快发展
        2.3.2 生态文化产业稳步发展
        2.3.3 历史文化产业多样化发展
        2.3.4 民俗、民族宗教文化产业不断扩大规模
        2.3.5 文化旅游业拉动经济增长
        2.3.6 新兴文化产业迅猛发展
第3章 “兰西格经济区”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及动力
    3.1 制约兰西格经济区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的瓶颈及原因
        3.1.1 制约兰西格经济区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的瓶颈
        3.1.2 制约兰西格经济区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瓶颈的原因
    3.2 “兰西格经济区”发展特色文化产业的动力条件
        3.2.1 兰西格经济区文化产业发展的内生动力
        3.2.2 兰西格经济区发展特色文化产业的外在驱动力
第4章 “兰西格经济区”特色文化产业发展思路、路径与支撑体系
    4.1 “兰西格经济区”特色文化产业发展思路
        4.1.1 战略目标
        4.1.2 基本原则
        4.1.3 发展战略
    4.2 “兰西格经济区”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的路径选择
        4.2.1 特色发展
        4.2.2 集群发展
        4.2.3 融合发展
    4.3 实现特色文化产业融合、集群发展的路径分析
        4.3.1 以规划整合带动资源整合,实现文化旅游良好发展
        4.3.2 以核心产业整合支撑产业,构建文化旅游良好发展平台
        4.3.3 整合可移动文化旅游资源,实现有形与无形的融合
        4.3.4 以文化资源整合旅游资源,促进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
        4.3.5 整合分散文化旅游资源,实现文化旅游产业集群化发展
        4.3.6 整合中小企业,提高文化旅游产业集中度
    4.4 兰西格经济区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的支撑体系及保障措施
        4.4.1 支撑体系
        4.4.2 保障措施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7)西部地区开放型经济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目录
导论
    一、 选题背景及意义
        (一) 选题背景
        (二) 选题意义
    二、 研究综述
        (一) 国外相关研究
        (二) 国内相关研究
        (三) 简要述评
    三、 研究思路和方法
    四、 论文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一) 拟实现的创新
        (二) 不足之处
第一章 区域开放型经济发展的基本理论
    一、 区域开放型经济的内涵、特征和主要内容
        (一) 区域以及区域开放型经济的内涵
        (二) 区域开放型经济的主要特征
        (三) 区域开放型经济的主要内容
    二、 区域开放型经济与市场经济、外向型经济的关系
        (一) 区域开放型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关系
        (二) 区域开放型经济与外向型经济的关系
    三、 区域开放型经济发展的作用
        (一) 打破资源禀赋限制丰富区域经济发展的要素支撑
        (二) 打破区域市场限制拓展区域经济发展的市场空间
        (三) 打破技术发展瓶颈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提升
        (四) 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实现区域经济互动平衡发展
第二章 区域开放型经济发展的内容体系
    一、 区域开放型经济发展的产业体系
        (一) 区域开放型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及其特征
        (二) 区域开放型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选择依据
        (三) 区域开放型经济发展的产业重点和方向
    二、 区域开放型经济发展的资本体系
        (一) 资本相关概念
        (二) 资本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机理
        (三) 区域开放型经济发展中资本流动的影响因素
    三、 区域开放型经济发展的贸易体系
        (一) 贸易的相关概念
        (二) 贸易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机理
    四、 区域开放型经济发展的空间体系
        (一) 区域空间结构的演变和类型
        (二) 区域开放型经济发展空间体系的内容
        (三) 区域开放型经济发展空间体系的典型形式
第三章 西部地区开放型经济发展的回顾和总体要求
    一、 西部地区开放型经济发展的历程
        (一) 历史上西部地区的开发开放
        (二) 建国以后至改革开放前西部地区的开发开放
        (三) 改革开放以来西部地区的开发开放
    二、 西部地区开放型经济发展的经验教训
        (一) 西部地区开放型经济发展的经验
        (二) 西部地区开放型经济发展的教训
    三、 西部地区开放型经济发展的条件和外部环境
        (一) 西部地区开放型经济发展的条件
        (二) 西部地区开放型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
    四、 西部地区开放型经济发展要破解的问题和总体思路
        (一) 西部地区开放型经济发展要破解的问题
        (二) 西部地区开放型经济发展的总体思路
        (三) 西部地区开放型经济发展的基本原则
第四章 西部地区开放型经济发展的产业体系建设
    一、 西部地区开放型经济发展的产业选择和发展思路
        (一) 西部地区开放型经济发展的的产业选择
        (二) 西部地区开放型经济发展的产业发展思路
    二、 西部地区开放型经济发展的重点产业方向和领域
        (一) 西部地区开放型经济发展中农业及其加工产业发展
        (二) 西部地区开放型经济发展中传统工业的优化升级
        (三) 西部地区开放型经济发展中新兴产业的培育发展
        (四) 西部地区开放型经济发展中服务业发展
    三、 西部地区开放型经济发展的市场主体培育和产业基地建设
        (一) 西部地区开放型经济发展的市场主体培育
        (二) 西部地区开放型经济发展的产业基地建设
        (三) 西部地区开放型经济发展的产业安全问题
第五章 西部地区开放型经济发展的资本体系建设
    一、 西部地区开放型经济发展中的招商引资历程
        (一) 招商引资发展的起步阶段
        (二) 招商引资发展的深化发展阶段
        (三) 招商引资向招商选资转型阶段
    二、 来源视角的西部地区开放型经济发展资本体系建设
        (一) 积极吸引国际直接投资
        (二) 逐步拓宽资本利用的领域和范围
        (三) 加快区域资本市场的建立和完善
    三、 效率视角的西部地区开放型经济发展资本体系建设
        (一) 将资本的引进使用与产业规模扩大结合起来
        (二) 将资本的引进使用与产业结构调整结合起来
        (三) 将资本的引进使用与发展平台提升结合起来
        (四) 将资本的引进使用与制度创新优化结合起来
    四、 环境视角的西部地区开放型经济发展资本体系建设
        (一) 积极培育西部地区金融市场主体
        (二) 深化拓展西部地区金融工具创新
        (三) 着力加强西部金融生态环境建设
第六章 西部地区开放型经济发展的贸易体系建设
    一、 西部地区开放型经济发展贸易体系的概况和发展思路
        (一) 西部地区开放型经济发展的贸易体系概况
        (二) 西部地区开放型经济发展的贸易体系发展思路
    二、 结构视角的西部地区开放型经济发展贸易体系建设
        (一) 优化贸易商品结构
        (二) 积极发展加工贸易
        (三) 大力发展服务贸易
    三、 市场格局视角的西部地区开放型经济发展贸易体系建设
        (一) 西部地区开放型经济发展的市场体系建设
        (二) 西部地区开放型经济发展的市场多元化
    四、 平台视角的西部地区开放型经济发展贸易体系建设
        (一) 优化自由贸易区的建设
        (二) 加快推进内陆港的建设
        (三) 加快发展各类边境经济区
第七章 西部地区开放型经济发展的空间体系建设
    一、 西部地区开放型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建设
        (一) 西部地区开放型经济发展下重要城市增长极建设
        (二) 西部地区开放型经济发展下各类典型区域的发展
    二、 西部地区开放型经济发展的经济带建设
        (一) 加强综合基础设施建设
        (二) 推进重要基础设施沿线经济带建设
        (三) 推进边境地带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
    三、 西部地区开放型经济发展的空间网络体系构建
        (一) 发展西部地区城市群经济
        (二) 加强与其他经济区域的联动
        (三) 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
第八章 西部地区开放型经发展的政策体系建设
    一、 西部地区开放型经济发展的财政税收政策
        (一) 开放型经济下的财政支出调整
        (二) 开放型经济下的财政转移支付
        (三) 开放型经济下对重点企业的扶持
    二、 西部地区开放型经济发展的货币政策
        (一) 西部地区开放型经济条件下的通货膨胀预期管理
        (二) 西部地区开放型经济条件下的汇率利率政策
    三、 西部地区开放型经济发展的科技创新政策
        (一) 构建西部地区开放型经济发展的区域创新体系
        (二) 强化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主体地位
        (三) 注重发挥其他相关主体在区域创新中的作用
    四、 西部地区开放型经济发展的人力资本体系
        (一) 人力资本与区域开放型经济发展的关系
        (二) 西部地区开放型经济发展的人力资本开发
        (三) 西部地区开放型经济发展的人力资本政策
第九章 西部地区开放型经济发展的政府职能转变
    一、 政府职能转变的涵义及特征
        (一) 政府的经济职能
        (二) 开放型经济发展中政府职能转变内涵
        (三) 开放型经济发展中政府职能转变的必要性
    二、 开放型经济条件下政府职能转变的方向
        (一) 强化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
        (二) 积极推进与国际惯例接轨
        (三) 推进决策过程的开放化
        (四) 营造健康的市场环境
        (五) 推进内外区域经济合作
    三、 开放型经济下政府职能转变的机制
        (一) 构建并完善区域间的利益协调机制
        (二) 深化地方政府政绩考核制度改革
        (三) 优化对各级政府行为的监督管理
参考文献
后记

(8)川西民族地区旅游业推进城镇化研究 ——以九寨沟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价值
    1.4 研究思路、研究框架及内容结构
    1.5 研究方法
    1.6 田野调查选点说明及数据选用说明
    1.7 论文创新点
    1.8 研究中的不足以及有待深入的研究
第二章 相关研究综述
    2.1. 我国民族地区城镇化相关研究
    2.2 旅游业与城镇化关系相关研究
    2.3 我国民族地区旅游业与城镇化关系相关研究
    2.4. 川西民族地区旅游业与城镇化相关研究
第三章 旅游业与城镇化关系研究相关理论及方法
    3.1 城镇化基础理论
        3.1.1 城镇的定义
        3.1.2 城镇化的定义及内涵
        3.1.3 城镇化发展水平衡量指标体系
    3.2 旅游业与城镇化发展研究相关理论
        3.2.1 增长极理论及其对旅游城镇发展的指导
        3.2.2 产业集聚理论及其对旅游城镇发展的指导
        3.2.3 产业关联理论及其对旅游城镇发展的指导
        3.2.3.1 产业关联效应及产业关联理论
        3.2.3.2 旅游业的产业关联性
        3.2.3.3 旅游业的产业关联性对城镇化发展的影响机制
        3.2.3.4 产业关联理论对旅游城镇发展的指导
第四章 川西民族地区城镇化发展现状
    4.1 川西民族地区城镇化发展模式
        4.1.1 川西民族地区古代城镇的发展模式
        4.1.2 川西民族地区现代城镇发展模式
    4.2 川西民族地区城镇化特点及滞后原因
        4.2.1 环境制约产业发展,城镇化动力不足
        4.2.2 人口集聚难度大,城镇数量少、规模小
        4.2.3 产业结构层次低,人口城镇化转移程度低
        4.2.4 经济发展水平低,城镇化经济支撑不足
        4.2.5 城镇布局分散,城镇建设难度大
        4.2.6 城镇建设资金缺乏,城镇设施薄弱
        4.2.7 农民文化技能水平低,城镇化转移难度大
第五章 川西民族地区以旅游业推进城镇化的路径选择
    5.1 川西民族地区迫切需要探索城镇化新路径
        5.1.1 川西民族地区传统城镇化模式受制约
        5.1.2 发达地区的城镇化新模式在川西民族地区暂难实施
    5.2 川西民族地区具有以旅游业推进城镇化的良好条件
        5.2.1 丰富独特的旅游资源提供了资源优势
        5.2.2 经济转型要求创造了旅游业发展机遇
        5.2.3 日益增长的旅游需求提供了持续动力
        5.2.4 日益完善的设施提供了保障
        5.2.5 政府扶持提供了强大支持
    5.3 旅游业发展优势区可通过旅游业推进城镇化
第六章 川西民族地区旅游业推进城镇化的实证研究——以九寨沟县为例
    6.1 九寨沟县城镇化发展基础
    6.2 九寨沟县城镇体系
    6.3 九寨沟县以旅游业推进城镇化的发展条件
        6.3.1 旅游资源丰富且等级高,城镇化要素集聚引力大
        6.3.2 旅游区位优越,有利于规模化集聚
        6.3.3 产业转型要求使旅游业被培育为经济增长极
        6.3.4 逐渐完善的设施保障旅游业和城镇发展
        6.3.5 旅游需求推动旅游业和旅游城镇快速发展
        6.3.6 政府引导扶持旅游业和旅游城镇快速健康发展
        6.3.7 不断提升的旅游产品和品牌形象增强了集聚力
    6.4 旅游业推进九寨沟县城镇化的效应及机制分析
        6.4.1 受资源等级影响,形成差异化旅游增长区
        6.4.2 旅游业推动城镇体系完善和城镇功能调整
        6.4.3 旅游业促进九寨沟县城镇化率提升
        6.4.4 旅游城镇 “飞地型”布局,城镇空间以不同方式拓展
        6.4.5 旅游城镇产业以旅游业为主体差异化集聚和扩散
        6.4.6 旅游产业链延伸,带动产业结构优化调整
        6.4.7 旅游业成为城镇化主要经济支柱
        6.4.8 旅游业成为地方财政收入主要来源
        6.4.9 旅游业促进人口集聚和城镇化转移
        6.4.10 旅游业促进城镇人居环境大幅改善
        6.4.11 旅游业促进当地居民生活水平加速提升
    6.5 旅游业对九寨沟县城镇化发展的负效应分析
        6.5.1 过度依赖旅游业,城镇化发展风险大
        6.5.2 区域旅游业差异扩大了经济社会差异
        6.5.3 旅游产业体系不完善,城镇化带动效应不足
        6.5.4 旅游业漏损效应大,减弱旅游业对区域内拉动效应
        6.5.5 早期规划引导不足,延缓了城镇化进程
        6.5.6 当地居民文化技能低,工作机会被外来人员挤占
        6.5.7 传统文化受旅游业冲击,城镇内涵失去原真性
第七章 川西民族地区以旅游业推进城镇化的对策及措施
    7.1 旅游业与其他优势产业结合,多途径推动城镇化发展
    7.2 政府引导扶持,保障旅游业与城镇化协调发展
    7.3 开发多元旅游产品,增强旅游产业集聚力
    7.4 三次产业联动,增强城镇风险抵御力
    7.5 调整产品、设施并促销,降低淡旺季差异
    7.6 差异化发展,打造特色旅游城镇
    7.7 多渠道筹集资金,加快城镇建设进程
    7.8 建立公平利益分配机制,降低区域差异
第八章 结论及后续研究展望
    8.1 论文主要结论
    8.2 后续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件 1:村民调查问卷
附件 2:宾馆调查问卷
致谢

(9)旅游业发展的财政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评述
        1.2.1 国内相关研究
        1.2.2 国外相关研究
        1.2.3 国内外相关研究评述
    1.3 研究方法与论文结构
        1.3.1 研究方法
        1.3.2 论文结构
2 旅游业纳入公共财政的理论依据
    2.1 公共财政理论
        2.1.1 公共财政的内涵与特性
        2.1.2 公共财政的职能
        2.1.3 公共财政的演变
    2.2 财政政策与旅游业发展
        2.2.1 财政政策对旅游业的作用
        3.2.2 旅游业对财政收入的贡献
    2.3 旅游业纳入公共财政的理论必然性
        2.3.1 旅游业具有公共产品的属性
        2.3.2 旅游产业的外部性特征
        2.3.3 旅游市场信息不对称
3 旅游业纳入公共财政的现实依据
    3.1 旅游业的内涵与特征
        3.1.1 旅游业的概念及构成
        3.1.2 大旅游产业
        3.1.3 旅游业的特征
    3.2 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历程
        3.2.1 我国旅游业发展的总体概况
        3.2.2 我国旅游业的三次战略转型
    3.3 旅游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
    3.4 旅游业战略支柱产业地位的确立
    3.5 财政政策支持旅游业发展是我国现实的必然选择
    3.6 财政政策支持旅游业发展是国际社会的普遍经验
4 我国旅游业财政政策的历史变迁
    4.1 我国旅游业财政政策的历史变迁
    4.2 现行旅游业财政政策的主要内容
        4.2.1 国家支持旅游业发展的财政政策
        4.2.2 地方支持旅游业发展的财政政策
    4.3 当前旅游业财政政策存在的主要问题
5 旅游业财政政策的国际借鉴:日本经验及启示
    5.1 日本"观光立国"战略的提出和实施
    5.2 日本旅游业财政政策的内容框架
        5.2.1 观光财政政策主体
        5.2.2 观光财政政策客体
        5.2.3 观光财政政策环境
        5.2.4 观光财政政策工具
    5.3 日本旅游业财政政策的经验借鉴
6 旅游业财政政策理论框架的构建
    6.1 旅游业财政政策的目标导向
    6.2 旅游业财政政策制定的基本原则和程式
        6.2.1 旅游业财政政策制定的基本原则
        6.2.2 旅游业财政政策制定的程式
    6.3 旅游业财政政策的政策工具
    6.4 旅游业财政政策支持的重点领域
    6.5 旅游业财政政策框架构建
7 促进旅游业发展的财政政策选择
    7.1 促进旅游业发展的财政支出政策
        7.1.1 财政支出政策促进旅游业发展的特点与优势
        7.1.2 财政支出政策促进旅游业发展的具体建议
    7.2 促进旅游业发展的税收政策
        7.2.1 现行旅游业相关税收政策的问题与不足
        7.2.2 税收政策促进旅游业发展的具体建议
    7.3 明确财政政策支持重点,破解旅游业发展瓶颈
        7.3.1 加大财政对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
        7.3.2 加大对旅游营销的财政支持,深度开拓旅游客源市场
        7.3.3 财政推进旅游重点项目建设,促进旅游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7.3.4 财政推进旅游企业成长,培育和完善市场主体
        7.3.5 财政支持旅游人才培养,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7.3.6 财政支持旅游技术水平提高,加快旅游业发展
        7.3.7 扩大旅游需求,增加旅游消费,促进旅游业发展
    7.4 加强财政政策决策和监督,提高财政政策绩效
        7.4.1 建立健全旅游业财政政策决策机制
        7.4.2 加强财政监督
8 研究结论与展望
    8.1 基本结论
    8.2 论文局限和展望
参考文献
后记

(10)中国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业跨越式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背景
    二、选题意义及研究目的
    三、相关研究成果述评
    四、概念辨析与界定
    五、研究方法
    六、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民族地区旅游业跨越式发展的提出
    第一节 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地位
        一、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关系到我国发展大局
        二、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关系到边疆安全
        三、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是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途径
        四、民族地区是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保障
        五、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关系我国的生态安全
    第二节 "二元经济结构"与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差距
        一、二元经济结构理论
        二、中国的"二元经济结构"
        三、民族地区的发展差距
    第三节 旅游业发展是民族地区跨越式发展的战略选择
        一、旅游业是民族地区普遍的优势产业
        二、旅游业是民族地区的优化产业
        三、旅游业是民族地区发展的动力产业
        四、旅游业是民族地区的综合产业
        五、旅游业是民族地区的生态产业
第二章 跨越式发展理论研究
    第一节 跨越式发展理论述评
        一、跨越式发展理论理论渊源
        二、跨越式发展的主要理论流派
        三、跨越式发展其他相关理论述评
        四、跨越式发展的内涵
    第二节 民族地区旅游业跨越式发展的理论研究
        一、民族地区旅游业跨越式发展的概念与内涵
        二、民族地区旅游业跨越式发展的特征
        三、民族地区旅游业跨越式发展的主体与目标
    第三节 旅游业跨越式发展影响因素
        一、资源因素
        二、政府因素
        三、企业因素
        四、制度因素
        五、其他因素
第三章 民族地区旅游业跨越式发展分析
    第一节 民族地区旅游业历史与现状
        一、民族地区旅游业发展回顾
        二、民族地区旅游业发展现状与特点
    第二节 民族地区旅游业跨越式发展的背景分析
        一、经济全球化为民族地区旅游业跨越式发展提供机遇
        二、西部大开发为民族地区旅游跨越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三、民族地区旅游业跨越式发展是民族地区发展的必然选择
        四、旅游业跨越式发展是民族文化保护与发展的重要方式
        五、我国旅游业发展面临重大的战略机遇
    第三节 民族地区旅游业跨越式发展影响因素分析
        一、资源因素与民族地区旅游业跨越式发展
        二、政府因素与民族地区旅游业跨越式发展
        三、企业因素与民族地区旅游业跨越式发展
        四、制度因素与民族地区旅游业跨越式发展
        五、其他因素与民族地区旅游业跨越式发展
第四章 民族地区旅游跨越式发展路径
    第一节 积极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品优势
        一、完善老产品
        二、开发新产品
        三、实施精品战略
        四、调整旅游产品结构,突出旅游产品特色
        五、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综合接待能力
    第二节 实行政府主导,进行管理创新
        一、观念创新
        二、政策主导
        三、整合资源
        四、环境建设
        五、全面拉动
        六、完善体制
    第三节 培育市场主体,完善市场机制
        一、发挥市场主体作用,促进跨越式发展
        二、优化企业发展环境,培育旅游企业
        三、打造旅游企业集团,提高旅游企业竞争力
    第四节 实行制度创新,建立内生发展机制
        一、深化旅游管理体制改革
        二、稳步推进旅游市场创新
        三、努力优化制度创新环境
        四、提高有效制度供给能力
        五、引入制度援助建立制度优势
    第五节 发展产业集群,提高产业竞争力
        一、加强政府引导,搭建产业集群平台
        二、优化市场结构,提升竞争力
    第六节 实行产业创新,提升产业发展
        一、理念创新
        二、模式创新
        三、产品创新
        四、突出特色
    第七节 实行业态创新,开拓产业空间
        一、旅游新业态的发展方式
        二、旅游新业态的发展方向
        三、民族地区旅游新业态发展措施
    第八节 产业深度发展,挖掘产业潜力
        一、旅游产业深度发展的要求
        二、旅游产业深度发展的路径
    第五章 凉山旅游业旅游业跨越式发展实践
        一、四川凉山旅游的跨越式发展
        二、凉山旅游业跨越式发展的启示
参考文献

四、把西部旅游业培育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对策(论文参考文献)

  • [1]鄂东南传统聚落景观空间设计研究 ——以咸安马桥垅口冯村为例[D]. 张昕. 武汉工程大学, 2019(04)
  • [2]藏族传统体育文化融入旅游产业发展的研究 ——以甘南藏族自治州为例[D]. 扎西当知. 西北师范大学, 2019(06)
  • [3]少数民族地区旅游扶贫研究[D]. 黄渊基. 湖南农业大学, 2017(05)
  • [4]中部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研究[D]. 刘春江. 武汉大学, 2014(01)
  • [5]西部地区旅游业发展差异研究[D]. 刘宁. 重庆工商大学, 2014(08)
  • [6]中国“兰西格经济区”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研究[D]. 马佳男. 中央民族大学, 2013(11)
  • [7]西部地区开放型经济发展研究[D]. 刘传岩. 中共中央党校, 2013(10)
  • [8]川西民族地区旅游业推进城镇化研究 ——以九寨沟县为例[D]. 杨建翠. 西南民族大学, 2012(12)
  • [9]旅游业发展的财政政策研究[D]. 王建勋. 东北财经大学, 2011(07)
  • [10]中国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业跨越式发展研究[D]. 薛寒冰. 中央民族大学, 2010(01)

标签:;  ;  ;  ;  ;  

培育西部旅游新经济增长点对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