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机遇调整结构加快海西畜牧业发展

抓住机遇调整结构加快海西畜牧业发展

一、抓住机遇 调整结构 加快海西畜牧业发展(论文文献综述)

李莉[1](2020)在《青海省农牧区新型城镇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共中央、国务院在2014年发布《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其中明确提出了新型城镇化发展目标,即进一步推动我国城镇化水平与质量的全面发展。其中,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以及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分别应达到60%、45%,两者之间的差距要缩小2个百分点,实现农业人口转移数量应达到1亿人。党的十八大报告也明确提出了“新型城镇化”概念,其根本目标在于促进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发展,平衡城乡公共服务水平,推动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进步,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在城镇化发展进程当中,需要重点做好生态宜居、城乡统筹、产城互动以及和谐发展等核心工作。青海的城镇化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且面临着经济基础薄弱、生态环境脆弱及地区间发展不平衡等问题,农牧区没有大城市,城镇数量也不多,且多数为规模不大的小城镇。青海省是一个经济落后省份,但却是一个能源大省,青海农牧区地矿资源、清洁能源丰富,产业结构从最初的能源开采等重工业逐步向轻工业转变和新兴产业转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生态环境、经济发展与农牧民人口转移三者和谐共生,是解决农牧区的城镇化发展问题的关键,这是青海省政府在“十四五”面临的重大任务。本文基于新型城镇化发展这个理念,将人口迁移理论、非均衡发展理论和社会不公平理论运用于青海省农牧区城镇化发展的研究中,采用文献资料法、统计分析法、案例分析法和对比分析法,描述青海农牧区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背景,分析青海省农牧区城镇化发展的必然性和可行性,通过指标数据研究,结合自然生态、经济发展、公共服务等情况研究农牧区新型城镇化发展现状,分析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制约条件,最后有针对性的提出了青海省农牧区新型城镇化的发展策略。

青海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2](2019)在《青海解放70年大事纪略》文中指出编者按历史是一面镜子。纪念历史,是为了更好地做好现在、开辟未来。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和青海解放70周年,青海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组织编纂了《青海解放70年大事纪略》。《纪略》突出体现党的领导、革命建设改革、各民族团结奋斗三大历史主要脉络,重?

杨有智[3](2018)在《海西州农牧业发展情况探析》文中研究说明为深层次研析我州农牧业发展现状以及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科学定位未来的发展目标和方向,促进我州农牧业发展,结合州委、州政府确定的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具体举措,经深入农村牧区实地调研和总结近年来的工作成效,现形成调研报告如下:一、农牧业发展现状近年来全州农牧业工作牢牢把握稳中求进总基调,充分发挥柴达木独特的地理、气候等资源优势,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产业布

孟海[4](2017)在《海西州加快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文中研究说明经济发展必然会有新旧动能迭代更替的过程,当传统动能由强变弱时,需要新动能异军突起和传统动能转型,形成新的"双引擎",必须深入研究自身的优势和潜力所在,才能推动经济持续增长、跃上新台阶。当前海西经济发展正处于这样一个关键时期,必须培育壮大新动能,强力打造切合海西自身发展的产业地标,塑造一批产业标杆,叫响海西产业品牌。按照"依托五个千、强推链式整合,发挥基地支撑、带动产业集群"

黄远军,杨璐[5](2017)在《海西:践行绿色发展之路——专访青海省海西州州长孟海》文中提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青海经济社会发展尤其是对生态文明建设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提示,特别强调青海集西部、民族、贫困地区于一身,是国家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省情特殊,责任特殊,要求坚持以生态保护优先的理念来协调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统筹落实"四个全面"的要求,把青海建设得更加和谐美丽。2016年8月22日至24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青海,亲临柴达木,提出了"扎

李世勇[6](2014)在《当代青海海西蒙藏汉民族关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代,民族关系作为一种特殊而重要的社会关系,已成为国家政治稳定、边疆安全的重要变量。不仅如此,民族关系及其问题还是世界冲突与纷争的重要根源之一,是世界大国实现其国际战略所借重的重要工具。近年来,我国西北边疆地区民族问题十分突出,对国家政治生活产生了重大影响,日益受到社会普遍关注。因此,深入研究西北地区民族关系,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蒙藏汉民族关系为研究视角,对海西民族关系发展的历史、现状及影响民族关系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进行了梳理和分析,在此基础上对西北多民族聚居区民族关系发展的一般规律进行探讨和总结,并对构建和谐民族关系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民族是人类存在的基本形式。由于自然地理环境等诸多因素决定了不同地域的民族形成了不同的民族文化,而文化是民族之根,内化为民族的集体意识,规定着民族的基本特点。民族之间的差异主要体现在民族文化方面,在当今阶级斗争和意识形态日益失去政治号召力的时代,文化正成为形成社会凝聚力的核心因素。因此,从长远来看,积极构建我国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共同文化是民族关系和谐发展的基础。同时,民族之间存在的较大的发展差距是影响民族关系和谐发展的直接原因。经济发展不平衡在民族地区带来了消极的政治后果,成为影响西北边疆地区民族关系和谐发展最重的要因素。从现代民族国家建构视野来看,我国民族国家建构尚未彻底完成,特别是构成民族国家核心的中华民族未能发挥应有的民族整合作用,民族(族群)认同与国家认同之间的冲突是边疆民族危机产生的深层次原因。普遍认为,要实现民族关系和谐发展,就要大力发展民族地区社会生产力,缩小区域发展差距。但发展民族地区生产力最重要的并不是单一地给予少数民族地区大量的资金援助以及照顾性政策,而是着眼于对民族地区当地居民自身发展能力的提升。具体而言,就是要在民族地区正在实施的工业化过程中,充分保证当地群众的工业化主体地位,创造条件使其更多地参与到现代化工业生产中,从而在民族地区的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过程中促进少数民族传统生计方式的现代化变迁;促进民族地区社会结构的现代化转型;实现少数民族人的现代化以及少数民族文化的现代化。要不断完善民族地方治理结构和治理方式,重视和创新少数民族干部政策,发挥少数民族干部在民族关系和谐发展中的积极作用。同时,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过程中,不断丰富“各民族共创中华”的当代内涵,赋予其新的共同历史任务,不断激发少数民族的主人翁精神,在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中增强国家认同意识。此外,国家在坚持民族区域自治、文化多元并存基本政策的同时,必须充分认识到国家认同对多民族国家的重要意义。因此,应进一步协调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之间的关系,大力加强国家认同培育,构建统一的现代民族国家的公民身份。

苏迎平[7](2012)在《生态文明视角下县域经济产业结构演变内在机理分析 ——基于福建省三明市的实证研究》文中认为县域经济增长强劲态势与生态环境资源有限性间的矛盾,对一国或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与经济增氏模式有着深远影响。县域经济产业结构演变、产业生态化等正成为中国县域经济发展的战略核心问题,协调县域产业内外部之间多样化与专业化的关系、县域经济产业发展与生态文明之间的关系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命题。如何降低能源消耗总量及提高利用效率,选择一条清洁环保的能源道路迫在眉睫,尤其对于传统意义上的山区县,通过加快发展生态工业这一绿色县域产业平台,对解决山区能源短缺,倡导生态文明,建设生态家园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三明市地处福建省西北部,是新兴的工业城市,作为福建省重工业和原材料基地。随着生态文明的崛起,要求三明市走生态立市的道路。三明市具有地理区位独特、生态环境优美、技术人才雄厚、矿产资源丰富、政策支持等优势,拥有做强传统产业,开拓新兴产业的基础条件。三明生态工贸区是福建省十大新增长区中唯一着有“生态”两个字的工贸区。通过县域产业结构演变来带动产业发展的潜力是巨大的,政府应该借鉴其他产业发展强县的先进经验,明确三明市县域经济产业发展战略定位,坚持生态建城、产业进园、注重第三产业发展等与时俱进的策略以消除传统产业弊端,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或条例,完善政府的产业引导体系,调整县域三次产业的发展步伐,扎实产业基础,协调轻重产业比例,做大做强传统产业,提升高新技术产业的比重,处理好城市规划区、产业集聚区和生态保护区的三区一体的关系,构建具有竞争性的生态产业链,形成以生态产业集群的特色工业园区,为其发展提供重要驱动力。近年来,尽管生态工业园区这一新兴产业载体引起社会重大关注与热点解析,在学术研究领域,对如何运用产业经济学理论促进县域经济产业结构演变与生态工业园区产业化发展相结合尚缺乏系统研究。本文正是基于此提出研究思路,以福建省三明市所属大田等11个县域经济体为典型区域和三明生态工贸区为主要研究对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研究的思路为:以县域经济产业结构演变和生态文明崛起为切入点,引发对县域产业升级机理与生态工业园区政策的思索。通过对国内外产业演变状况、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与实践、国内外对生态工业园区模式与循环经济研究动态及成果的综合评述,结合三明市矿产资源状况、生态环境及县域经济产业结构的优势与潜力为研究背景,强调走绿色高级化的产业道路是三明市县域经济产业结构演变的必然选择,以及生态工业园区作为新兴产业载体在政府产业政策中的重要性。其次基于生态文明视角下对三明市县域经济产业结构演变方向的审视,通过生态工业园区布局提升和传统优势产业、特色产业、县域经济产业内生机理分析,建议三明市所属县域经济以生态工业园这个绿色平台为载体,支持政府发展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方向的政策思路,加快县域经济产业结构的整体提升。最后通过对大田县域经济产业结构演变的典型个案,揭示了中国特色的县域经济产业结构演化的主要影响因素及其机理,并且以国外生态工业园发展模式借鉴及三明市生态工贸区典型案例分析,构建生态文明理念指导下三明市县域经济产业结构演化的发展模型与指标体系,对三明市县域经济产业结构的现状作出分析,就如何加强相关产业政策的拟定与推动、为县域实现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设提供决策建议。按照研究思路,本研究主要围绕以下六部分内容展开:第一部分是生态文明背景下国内外产业结构演变和三明市整体产业背景的分析。首先介绍生态文明视角下国外产业结构演变的的实践,并与中国产业演化模式进行比较,发现两者起点的不同,决定了路径的不同。其次,对中国县域经济产业结构演变的实践进行分析,同时对国内外生态经济产业发展现状进行比较分析,查找异同点。最后,对三明市所属县域经济体产业结构演变的实践及模式进行比较分析。第二部分是县域经济产业结构演化路径的机理分析框架。这一部分主要是基于中国特色的县域经济结构演化的特殊性和复杂性,通过借鉴有关理论,分析县域经济产业结构演进的“三个关系”和“九个因素”,即县域经济产业结构演变与生态因素的关系、县域经济产业结构演变的内生力量与外生力量的关系、县域产业分工与集聚的关系及其影响县域经济产业结构演变的区位条件、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农业发展水平、要素禀赋、技术条件、农户家庭经营、市场需求、制度与政策等因素,在此基础上,构建县域经济产业结构演变路径的机理分析框架。“三个关系”、“九个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导致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决定了必须走中国独有的县域产业经济产业结构演变的道路。第三部分主要利用福建省三明市所属11个县域经济体1991-2010年的产业数据进行实证分析,验证县域经济产业结构演变的机理。通过因子分析法对三明市县域竞争力进行评价;建立聚类分析模型对三明市县域经济的竞争力进行归类;通过灰色模型对三明市县域主要产业指标进行预测;利用偏离-份额模型对三明市县域经济三次产业的结构和竞争力进行分析,明确三明市整个地区的产业状况;通过建立多元回归模型和面板数据模型,按照县域经济产业结构演变路径的机理分析框架,选择相关的指标,对三明市县域经济产业结构演变的影响因素进行定量分析;运用产业重心轨迹分析法研究产业结构演变的两种模式:一是右旋模式,本文包括三明市辖区、永安市、大田县、将乐县、尤溪县、沙县和泰宁县;二是左旋模式,本文包括明溪县、清流县、宁化县和建宁县。第四部分个案研究。这一部分首先选择以三明市大田县为例,通过1991年-2010年大田县产业数据,对其县域经济产业演进历程进行分析,补充验证县域经济产业结构演变的机理,揭示产业结构演进的一般路径。对大田县的产业结构演变历程的不同时期进行分析,了解其轨迹。分阶段寻找其主要影响因素及路径特征,以此研究县域经济产业结构生态化的路径。研究发现,大田县虽然位于福建省中北部发展程度较低的三明市,其工业化进程却走在福建省山区县前列,走出了一条自发性、内生为主、外生拉动、县域三次产业发展并重、分工与集聚相结合的县域经济产业结构演变道路,补充验证上述研究结论。大田县以农业为起点的山区县域经济产业结构演变路径具有一般性的意义。其次是生态工业园的典型实践与经验分析。介绍了发达国家不同的生态工业园模式,如丹麦、美国和日本的模式,总结其生态工业园发展模式的总体特征和经验。重点介绍了生态文明下县域经济产业发展的集中体现——三明生态工贸区的生态典型实践,主要对三明生态工贸区内的产业链、产业集群与产业布局的分析,其中经济开发新兴产业园区、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现代物流开发园区,作为三明市县域经济产业发展的新平台,为三明市在生态文明崛起的时代背景下,县域经济结构产业演变提供了模式借鉴。第五部分是对中国特色的县域经济产业结构生态化的对策建议。基于以上对县域经济产业结构演变路径的机理进行理论分析及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在生态文明视角下,推进县域产业经济产业结构生态化的若干对策建议:一、倡导低碳经济,突出战略性产业引领,实现县域经济绿色崛起;二、完善正向激励机制,构筑县域绿色生态屏障,引导县域产业结构生态化;三、突破传统产业模式,实施县域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双向战略;四、依靠产业转型升级,促进产业与生态耦合,共建县域生态文明。三明市产业结构演变与产业发展态势为中国县域产业生态化提供了很好的观察样本与实践土壤,同时产业的生态化理论又为三明市产业机制调整与产业内部升级换代提供了很强的理论支撑和现实指导,两者相互印证。

台州市人民政府[8](2012)在《台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台州市十二五现代农业发展规划的通知》文中研究说明台政发[2011]52号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直属各单位:现将《台州市"十二五"现代农业发展规划》印发给你们,请你们结合各自实际,认真组织实施。二○一一年十二月二十日台州市"十二五"现代农业发展规划台州市"十二五"现代农业发展总体规划依据《台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编制要求和有关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十二五"期末前在全省率先实现农业基本现代化

辛国斌[9](2011)在《站在新的起点 推进转型跨越 为率先在全省建成全面小康新海西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海西州第十一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文中认为2011年10月10日各位代表,同志们:中国共产党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第十一次代表大会,是我们站在新的起点,全面实施"十二五"规划,加快推进海西经济社会跨越发展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大会的主要任务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回顾总结州十次党代会以来的工作,对今后五

海西州发展计划委员会[10](2005)在《海西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基本思路及2020年远景目标(征求意见稿)》文中研究说明

二、抓住机遇 调整结构 加快海西畜牧业发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抓住机遇 调整结构 加快海西畜牧业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1)青海省农牧区新型城镇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三)农牧区城镇化研究现状及述评
    三、研究方法及可能创新点
        (一)研究方法
        (二)可能的创新点
第一章 城镇化研究的基本概念和理论
    第一节 基本概念
        一、城镇化
        二、城乡一体化
        三、工业化与城镇化
        四、新型城镇化
    第二节 基础理论
        一、人口迁移论
        二、非均衡发展理论
        三、社会公平理论
第二章 青海农牧区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背景与条件
    第一节 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背景
        一、新型城镇化的发展
        二、青海省农牧区新型城镇化发展
        三、青海省农牧区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必要性
    第二节 青海省农牧区基本概况
        一、青海省农牧区自然交通概况
        二、青海省农牧区人口概况
        三、青海省农牧区经济概况
    第三节 青海省农牧区新型城镇化发展环境条件
        一、城市发展规划政策
        二、生态资源环境
        三、经济产业发展环境
        四、社会人文环境
第三章 青海省农牧区城镇化发展现状
    第一节 青海省农牧区城镇化发展概况
        一、青海省农牧区城镇化发展历程
        二、青海省农牧区城镇化发展的现状特点
    第二节 青海省农牧区城镇化发展现状
        一、经济产业发展现状
        二、农牧区人口市民化现状
        三、农牧区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发展现状
        四、农牧区城镇基本设施发展现状
        五、农牧区生态与民族文化发展
第四章 青海省农牧区城镇化发展存在的问题和制约因素
    第一节 存在的问题
        一、经济产业发展水平低
        二、城镇布局规划不合理
        三、城镇人口吸引力有限
        四、城乡公共服务落后
        五、农牧民的适应性问题
    第二节 青海省农牧区城镇化发展的制约因素
        一、自然环境的制约
        二、交通的制约
        三、人口的制约
        四、经济产业的制约
第五章 青海省农牧区新型城镇化的发展策略
    第一节 推进农牧区转移人口市民化
        一、提高农牧区城镇人口聚集度
        二、实行有效人口政策
    第二节 推进农牧区产业与城镇化发展
        一、推动海西加快转型发展
        二、推动柴达木重点开发区产业转型升级
        三、连接周边城市群
    第三节 推进农牧区生态与城镇化发展
        一、生态保护
        二、生态移民
    第四节 推进农牧区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
        一、强化社区建设
        二、发展多样化教育
        三、民族文化传承发展
        四、完善小城镇功能
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2)青海解放70年大事纪略(论文提纲范文)

编者按
1949年
1950年
1951年
1952年
1953年
1954年
1955年
1956年
1957年
1958年
1959年
1960年
1961年
1962年
1963年
1964年
1965年
1966年
1967年
1968年
1969年
1970年
1971年
1972年
1973年
1974年
1975年
1976年
1977年
1978年
1979年
1980年
1981年
1982年
1983年
1984年
1985年
1986年
1987年
1988年
1989年
1990年
1991年
1992年
1993年
1994年
1995年
1996年
1997年
1998年
1999年
2000年
2001年
2002年
2003年
2004年
2005年
2006年
2007年
2008年
2009年
2010年
2011年
2012年
2013年
2014年
2015年
2016年
2017年
2018年
2019年

(3)海西州农牧业发展情况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农牧业发展现状
    (一) 种植业逐步占据主导地位
    (二) 特色优势产业发展迅速
        1. 柴达木枸杞产业快速发展。
        2. 柴达木肉牛产业稳步推进。
        3. 设施果蔬产业发展势头强劲。
        4. 标准化生产成效明显。
    (三) 农牧民收入稳定增长
    (四) 强农惠农政策全面落实
    (五) 生态文明建设扎实推进
    (六) 生态畜牧业建设引领牧区发展
    (七) 积极培育新型经营主体
    (八) 农村牧区土地制度改革不断深化
    (九) 循环农业发展示范区建设进展顺利
二、农牧业发展趋势
    (一) 生态文明建设保障了经济发展、环境优化和农牧民增收
    (二) 品牌宣传推介形成政府、企业、合作组织积极参与的格局
    (三) 新型经营主体成为推动农牧区转变发展的主力军
    (四) 农业现代化进程加快
    (五) 标准化生产助推优势产业提档升级
三、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一) 农牧业产业结构和发展方式有待进一步调优调强
    (二) 农牧业增效和农牧民持续增收难度加大
    (三) 农牧业人才队伍建设滞后
    (四) 水资源有效利用率亟需提高
    (五) 财政支农资金总量投入不足、且使用分散, 影响资金效益发挥
四、实现转变的着力点
    (一) 着力解决农牧民组织化程度
    (二) 着力解决农牧业生产方式
    (三) 着力解决经营方式
    (四) 着力解决分配方式
    (五) 着力解决农牧民生活方式
五、今后的发展思路及措施
    (一) 夯实思想认识
    (二) 树立跨界融合发展理念
    (三) 加快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1. 加快特色生物产业培育步伐。
        2. 大力推进海西全国草地生态畜牧业试验区建设。
        3. 大力发展精深加工产业。
        4. 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5. 强化科技创新支撑。
        6. 加大支农资金投入和整合力度。
        7. 加大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推进力度。
    (四) 稳妥推进农村牧区深化改革
        1. 加快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
        2. 稳步推进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产权制度改革。
        3. 加快农垦体制改革。
        4. 探索建立企业与农牧民利益联结机制。
        5. 强化强农惠农富农政策的落实。
        6. 加大农牧区金融改革创新力度。
    (五) 加快推进柴达木生态综合治理和绿色发展

(4)海西州加快推动产业转型升级(论文提纲范文)

一、海西产业发展现状
    1、传统工业。
    2、新能源产业。
    3、新材料产业。
    4、特色农牧业。
    5、新兴服务业。
二、存在的突出短板
    1、主导产业层次低、新兴产业规模较小。
    2、结构调整成效弱、产业结构差距较大。
    3、新旧动能转换慢、民间投资动力不足。
    4、产业集群度不高、带动发展能力不强。
三、海西加快产业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有利条件
    1、从国内看。
    2、从全省看。
    3、从海西自身来看。
四、对策及建议
    1、以绿色发展为统领, 定位经济发展新理念。
    2、以“五个千”为主线, 打造经济发展新辉煌。
    3、以科技创新为引领, 谋划经济发展新途径。
    4、以深化改革为契机, 完善经济发展新机制。
    5、以新兴产业为依托, 激活经济发展新动力。
    6、以招商引资为抓手, 营造经济发展新环境。

(6)当代青海海西蒙藏汉民族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导论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及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现状述评
        一、民族关系研究
        二、蒙藏汉民族关系研究
        三、当代青海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民族关系研究
    第三节 研究的理论与方法
        一、研究的理论
        二、理论假设
        三、技术线路和研究方法
    第四节 研究思路
    第五节 相关说明
        一、关于本研究中的“回族”问题的说明
        二、空间界定
        三、田野点的代表性问题
        四、“民族关系”的概念及其研究重点
        五、本文创新之处
        六、本研究困难与不足
        七、本研究中相关图片使用说明
第二章 田野点综述
    第一节 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概况
        一、地理位置
        二、气候、自然资源与物产
        三、历史沿革与行政区划
        四、宗教信仰与民族文化
    第二节 海西经济社会发展概况
        一、农、牧业发展概况
        二、工商业发展状况
    第三节 海西人口概况
    第四节 参照田野点概况
        一、格尔木市概况
        二、乌图美仁乡概况
        三、德令哈市概况
        四、都兰县概况
第三章 海西蒙藏汉民族关系的集体记忆
    第一节 民族的集体记忆
    第二节 清王朝及其以前的海西地区蒙藏汉民族关系概况
        一、蒙藏民族关系
        二、汉藏民族关系
    第三节 民国建立以来海西民族关系曲折发展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当代海西蒙藏汉民族关系分析
    第一节 日常交往中民族关系的具体表现
        一、居住格局
        二、语言的使用
        三、族际通婚
    第二节 日常生活中的蒙藏汉民族关系
        一、农牧区蒙藏汉民族之间的交往
        二、城镇社区中的民族交往
        三、节庆场域中的民族交往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海西蒙藏汉民族关系的影响因素分析
    第一节 生计方式的差异
        一、海西蒙古族的日常生活
        二、海西藏族的日常生活
    第二节 经济因素对民族关系的影响
        一、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突出
        二、自然资源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第三节 政治因素对民族关系的影响
        一、民族地方治理中存在的问题
        二、民族干部问题
    第四节 人口因素对民族关系的影响
    第五节 教育与就业对民族关系的影响
    第六节 宗教因素对民族关系的影响
    第七节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海西蒙藏汉民族关系的特点
    第一节 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发展总体态势
    第二节 社会转型期民族矛盾与冲突呈现新的特点
        一、社会转型期事实上的民族利益分化引发的民族矛盾日益增多
        二、社会转型期民族文化碰撞交融增加,民族关系进入不稳定阶段
    第三节 城市化进程中民族关系问题日益突显
        一、城镇化的内涵及其对民族关系的影响
        二、城镇化过程引起的民族人口流动,对民族关系产生重要影响
        三、城市化进程中不同民族文化接触碰撞,成为影响民族关系发展的深层次因素
第七章 海西和谐民族关系建构的路径探析
    第一节 实施工业化发展战略,缩小民族之间的发展差距
        一、加快民族地区工业化主导的经济社会发展
        二、工业化进程中的“扩散模式”理论分析
        三、海西工业化进程中民族关系和谐发展的对策分析
    第二节 加强国家认同建构,促进海西蒙藏汉民族关系和谐发展
        一、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概念及其关系
        二、海西民族地区国家认同建构路径探析
    第三节 加强民族整合,促进国家建构
        一、民族整合的概念
        二、“民族国家”的产生与发展
        三、中国历史上民族整合的经验
        四、民族整合视野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
        五、民族整合的路径
第八章 结语
参考文献
    一、专着类
    二、资料汇编类
    三、论文类
参考网站
附录
    海西民族文化发展入户调查问卷
    海西民族关系调查提纲(蒙、藏、汉关系)
    访谈提纲
在学期间科研成果
    学术论文
    科研项目
后记

(7)生态文明视角下县域经济产业结构演变内在机理分析 ——基于福建省三明市的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言
    1.1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1.1.1 世界范围内产业发展的深刻演变
        1.1.2 中国县域经济产业结构演变的理论与实践
        1.1.3 研究的重要意义
    1.2 研究的主要目标、假设与内容
        1.2.1 研究的主要目标
        1.2.2 研究的假设
        1.2.3 研究的主要内容
    1.3 研究的基本思路与技术路线
    1.4 论文框架
    1.5 研究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1.5.1 研究数据来源
        1.5.2 研究的主要方法
    1.6 相关概念界定
        1.6.1 县域经济
        1.6.2 县域经济产业结构
        1.6.3 县域经济产业结构演变
        1.6.4 生态文明相关概念
        1.6.5 生态文明与县域经济产业结构演变
    1.7 研究的主要创新点与不足
        1.7.1 研究的创新与特色之处
        1.7.2 研究的不足之处
2 县域产业结构演变相关理论与研究综述
    2.1 县域产业结构演变文献综述
        2.1.1 国外研究现状
        2.1.2 国内研究现状
    2.2 生态文明研究综述
        2.2.1 生态经济产业
        2.2.2 生态产业链
        2.2.3 生态补偿机制
    2.3 生态文明视角下国内外县域经济产业发展动态
        2.3.1 国外研究动态
        2.3.2 国内研究动态
    2.4 简要评述
3 研究背景分析
    3.1 三明市县域经济三次产业结构分析
        3.1.1 三明市县域经济GDP总量与三次产业之间的相关性
        3.1.2 三明市县域经济GDP总量与三次产业产值的预测分析
    3.2 三明市县域经济特色与产业发展
        3.2.1 三明市县域经济发展现状
        3.2.2 三明市县域特色产业发展现状
    3.3 三明市县域经济新兴产业的发展
        3.3.1 三明市县域经济新兴产业发展的基本原则
        3.3.2 三明市县域经济新兴产业的发展重点
    3.4 三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需求
        3.4.1 符合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
        3.4.2 顺应海峡西岸生态示范县(市)的构建
        3.4.3 满足市域生态安全布局的需要
        3.4.4 依照循环经济发展的需求
        3.4.5 遵循新型污染防控体系的要求
    3.5 三明市产业创新环境评价
        3.5.1 SWOTs分析法的引入
        3.5.2 战略选择
4 生态文明背景下县域产业结构演变的机理分析
    4.1 机理分析框架建立的理论借鉴
        4.1.1 生态贡献
        4.1.2 产业标准结构与县域经济产业结构演变
        4.1.3 产业发展模式与县域经济产业结构演变
        4.1.4 经济发展阶段与县域产业结构演变
    4.2 影响县域产业结构演变的“三大关系”
        4.2.1 县域经济产业结构演变与生态文明的关系
        4.2.2 县域经济产业结构演变内生力量与外生力量的关系
        4.2.3 县域经济产业分工与集聚的关系
    4.3 县域经济产业结构演变的主要影响因素
        4.3.1 区位条件
        4.3.2 县域经济的发展水平
        4.3.3 投资结构
        4.3.4 市场需求
        4.3.5 劳务经济发展
        4.3.6 要素禀赋
        4.3.7 发展环境因素
        4.3.8 技术变动
        4.3.9 经济政策
    4.4 研究的理论基础
        4.1.1 可持续发展理论
        4.4.2 生态环境的补偿机制
        4.4.3 产业经济理论
        4.4.4 区域经济理论
        4.4.5 非均衡性增长理论
        4.4.6 经济发展理论
        4.4.7 和谐发展理论
5 生态文明理念下三明市县域经济产业结构的动力机制
    5.1 三明市主导产业与区域布局
        5.1.1 三明市生态文明建设中主导产业的选择
        5.1.2 三明市的主导产业
        5.1.3 三明市主导产业区域布局
    5.2 三明市县域经济竞争力的综合评价与聚类分析
        5.2.1 变量设置及释义
        5.2.2 数据获得
        5.2.3 模型建立及工具选用
        5.2.4 结果分析
    5.3 三明市县域经济三次产业结构演变实证分析
        5.3.1 模型的选取与分析
        5.3.2 数据的来源与分析
        5.3.3 三明市经济结构调整的战略取向
    5.4 生态文明对三明市县域经济产业拓展的促进
        5.4.1 三明市县域经济产业存在的问题
        5.4.2 生态文明对三明县域经济三次产业拓展战略的提升
    5.5 三明市县域经济产业结构演进趋势分析
        5.5.1 三明市县域经济产业重心的转移趋势
        5.5.2 三明市县域经济产业结构水平的测度
        5.5.3 三明市县域经济产业结构的水平差异
        5.5.4. 三明市县域产业结构转换方向
    5.6 三明市县域经济产业结构演变的趋势
    5.7 三明市县域经济产业结构演进影响因素分析
        5.7.1 变量设置及释义
        5.7.2 数据获取
        5.7.3 模型建立及工具选用
        5.7.4 实证研究结果
        5.7.5 结果分析
        5.7.6 变量设置及释义
        5.7.7 数据获取
        5.7.8 模型建立及工具选用
        5.7.9 实证研究结果
        5.7.10 结果分析
    5.8 本章小结
6 县域经济产业结构演变个案分析——以福建省大田县为例
    6.1 大田县经济产业结构演变
        6.1.1 大田县域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演变互动关系的历史轨迹
        6.1.2 大田县经济产业结构演变趋势与时期划分
    6.2 大田县经济产业结构演变的路径分析
        6.2.1 大田县经济产业结构演变起步阶段的主要影响因素及路径特征
        6.2.2 大田县经济产业结构演变成长阶段的主要影响因素及路径特征
        6.2.3 大田县经济产业结构演变成熟阶段的主要影响因素及路径特征
    6.3 县域经济产业结构演变的一般路径及大田县的启示
        6.3.1 县域经济产业结构生态化的主要内容与一般路径
        6.3.2 大田县产业结构演变的启示
    6.4 本章小结
7 生态文明视角下县域经济产业结构升级的园区实践与运行——基于三明市生态工贸区的观察
    7.1 生态工业园研究综述
        7.1.1 生态工业园的提出
        7.1.2 生态工业园的发展
    7.2 三明市生态工贸区的整体发展概况
        7.2.1 区域范围
        7.2.2 三明市生态工贸区资源概况
        7.2.3 三明市生态工贸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
    7.3 三明市生态工贸区发展的方向
        7.3.1 三明市生态工贸区存在问题及产业升级的基本原则
        7.3.2 三明市生态工贸区的战略
    7.4 三明市生态工贸区外部生态环境建设
        7.4.1 生态建设
        7.4.2 污染治理
        7.4.3 环境保护
        7.4.4 节能减排与循环经济
    7.5 三明市生态工贸区内部产业结构升级
        7.5.1 发展特色现代农业
        7.5.2 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
        7.5.3 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
        7.5.4 积极培育新兴产业
    7.6 三明市生态工贸区产业结构升级的典型实例
        7.6.1 三明市综合园区型生态工业园
        7.6.2 三明市联合企业型生态工业园
    7.7 本章小结
8 促进县域经济产业结构生态化提升的对策建议
    8.1 倡导低碳经济,突出战略性产业引领,实现县域经济绿色崛起
    8.2 完善正向激励机制,构筑绿色生态屏障,引导县域产业结构生态化
    8.3 突破传统产业模式,实施县域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双向战略
    8.4 依靠产业转型升级,促进产业与生态耦合,共建县域生态文明
参考文献
致谢

(9)站在新的起点 推进转型跨越 为率先在全省建成全面小康新海西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海西州第十一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一、十届州委工作回顾和经验启示
    综合经济实力显着提升。
    试验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
    统筹城乡发展扎实推进。
    可持续发展能力日益增强。
    改革开放取得丰硕成果。
    社会建设开创崭新局面。
    民主法制建设取得新进步。
    党的建设得到创新加强。
        ——必须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在开拓创新中实现跨越发展。
        ——必须始终坚持发展第一要务,在科学发展中增强综合实力。
        ——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在“兴州富民”中改善民生。
        ——必须始终坚持发扬柴达木精神,在传承弘扬中激发创业热情。
        ——必须始终坚持共同团结奋斗,在凝心聚力中形成强大合力。
        ——必须始终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在强化基础中提高执政能力。
二、面临的发展形势和未来五年奋斗目标
    “三个领先”:
    “三个突破”:
        效率海西:
        活力海西:
        和谐海西:
        绿色海西:
三、推进转型发展,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水平
    (一)推动工业结构优化升级。
    (二)提升服务业发展水平。
    (三)强化发展支撑要素保障。
四、注重统筹发展,形成协调发展新机制
    (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二)着力打造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示范区。
    (三)加快推进“两型”社会建设。
五、加快创新发展,增强经济社会发展活力
    (一)继续深化重点领域改革。
    (二)切实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三)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四)不断强化民主法治建设。
六、着力开放发展,建设西部开放新高地
    (一)积极优化投融资环境。
    (二)不断提高招商引资水平。
    (三)构建互惠合作新机制。
七、推动和谐发展,促进人民生活幸福安康
    (一)大力发展各项社会事业。
    (二)大力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
    (三)大力提升社会保障水平。
    (四)大力发展繁荣文化事业。
八、加强党的建设,不断提高科学化水平
    (一)坚持用党的理论创新成果武装头脑,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建设。
    (二)继续加强和改进基层党的建设,进一步夯实党执政的组织基础。
    (三)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进一步提高推动科学发展的能力。
    (四)坚持不懈加强党的作风建设,进一步形成激情踏实干事的良好局面。
    (五)深入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进一步营造风清气正的发展环境。

(10)海西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基本思路及2020年远景目标(征求意见稿)(论文提纲范文)

一、“十五”计划实施情况及经验启示
    (一)“十五”计划实施情况
    (二)“十五”以来海西经济社会发展的经验与启示
二、关于“十一五”及今后一段时期海西经济社会发展环境形势分析
    五大瓶颈是指:
    四种矛盾是指:
三、“十一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和指导方针
    (一)主要目标
    (二)指导方针
        1.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揽海西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
        2.坚持实现既快又好的发展为主题,努力实现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3.坚持以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努力构建和谐海西。
        4.坚持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以工业化带动城镇化,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5.坚持推进科技进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不断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和活力。
        6.坚持可持续发展,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发展之路。
        7.坚持统筹兼顾、分类指导与协调发展相结合,努力实现经济发展与城乡、区域和社会相协调。
四、“十一五”期间需要着力解决的重大问题和发展重点
    (一)关于实施资源转换战略,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优化问题
    (二)关于破解“三农”难题,加快农牧业和农村牧区发展,着力改善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问题
    (三)关于加快服务业发展,增强对一、二产业和社会服务的支撑能力问题
    (四)关于加快实施基础优先战略,着力改善投资和发展环境问题
    (五)关于实施中心城市带动战略,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问题
    (六)关于加快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正确处理好人口、资源、环境关系问题
    (七)关于加快社会事业发展,努力构建和谐海西问题
    (八)关于实施科教兴州战略,加快科技进步和人才培养问题
    (九)关于实施开放带动战略,加快体制和机制创新,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和活力问题

四、抓住机遇 调整结构 加快海西畜牧业发展(论文参考文献)

  • [1]青海省农牧区新型城镇化研究[D]. 李莉. 云南财经大学, 2020(07)
  • [2]青海解放70年大事纪略[N]. 青海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 青海日报, 2019
  • [3]海西州农牧业发展情况探析[J]. 杨有智. 柴达木开发研究, 2018(01)
  • [4]海西州加快推动产业转型升级[J]. 孟海. 柴达木开发研究, 2017(05)
  • [5]海西:践行绿色发展之路——专访青海省海西州州长孟海[J]. 黄远军,杨璐. 今日中国, 2017(02)
  • [6]当代青海海西蒙藏汉民族关系研究[D]. 李世勇. 兰州大学, 2014(10)
  • [7]生态文明视角下县域经济产业结构演变内在机理分析 ——基于福建省三明市的实证研究[D]. 苏迎平. 福建农林大学, 2012(04)
  • [8]台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台州市十二五现代农业发展规划的通知[J]. 台州市人民政府. 台州市人民政府公报, 2012(03)
  • [9]站在新的起点 推进转型跨越 为率先在全省建成全面小康新海西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海西州第十一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J]. 辛国斌. 柴达木开发研究, 2011(06)
  • [10]海西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基本思路及2020年远景目标(征求意见稿)[J]. 海西州发展计划委员会. 柴达木开发研究, 2005(05)

标签:;  ;  ;  ;  ;  

抓住机遇调整结构加快海西畜牧业发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