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葛洪名茶品质的几个因素

影响葛洪名茶品质的几个因素

一、葛洪名茶品质形成的几个影响因素(论文文献综述)

许佳[1](2021)在《茶与中国医药文化 ——以宋代为中心的考察》文中研究指明在中国广袤的大地上,茶自诞生之日起就与医药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作为药食同源的突出代表,茶的医药属性犹如人之骨骼,是茶存在的基础与根本。而自唐代之后逐渐发展兴盛的茶文化则犹如人之皮肉精血,承载推动茶医药的不断向前发展。正是源自于茶本身所具有的医药与文化双重属性,本文拟将研究的主题设定为茶与中国医药文化。为了能够充分厘清茶与中国医药文化之间的关联性,明晰茶的医药文化体现,本文选择以宋代为立足点,展开回溯。紧紧围绕茶的医药与文化双重属性及其关系开展研究,主要探究了四个方面内容。一是从起源与传播的角度,探究茶与医药文化的关联性。以茶发乎神农作为问题的起点,考察神农是否发现茶这一论断的同时,也是对茶是否因药用而起源的另一种思考。从文字训诂学的角度梳理了茶的称谓,在讨论茶为何用、归纳总结茶的品种沿革与发展传播等内容时,发现茶的医药属性始终伴随其中,使其不断的被接受并得以推广。二是重点研析茶在宋代医药文献中所体现的双重属性。将医药文献分为本草、方书、养生三大类,通过对于不同文献中关于茶的医药记载,梳理出宋茶的性味、功效主治、组方配伍规律以及养生疗效等内容,从而较为全面的了解在茶文化发展高峰的宋代,茶在医药领域被界定、运用的基本情况。在与前朝后世的比对中,明确宋代茶医药所处的重要地位。同时也将以医药的视角审视宋代茶文化发展带给茶医药的影响。三是以宋代茶书、茶诗词、儒道佛传统思想和民俗文化为落脚点探寻茶文化中的医药体现。从文化视角看医药,一方面弥补了医药文献中茶的药性层面关于炮制色味等内容记载的不足,延展了茶医药涵盖的内容;另一方面重点分析茶借助不同文化载体推动促进茶医药发展状况。进而深入思考宋代茶医药在茶文化蓬勃发展过程中所发挥的助力作用。四是对宋茶的医药与文化关联性进行深入讨论。从医疗角度的疗身与疗神层面总结花开并蒂的茶医药与茶文化在宋代时期发展的关联性。从文化层面探讨“以物载文”中以茶为媒介的文化热现象与“以文传物”中文化载体下的医药冷思考。兼顾讨论在宋代以茶道形象出现的点茶之技中所体现的文化与医药双重属性。通过研究发现茶作为药食同源的突出代表,在漫长的历史更迭中却走出了一条特殊的发展轨迹。伴随着茶饮在中国的不同地域、不同民族食用、祭祀、饮用的逐渐推广,在医药领域,茶的身份也从晋·陶弘景《本草经集注》中“苦菜是否为茶”的模糊不确定的讨论正式发展成为唐·苏敬《新修本草》中植物本草的一份子,分别从药和食的双重角度,记载了茶的功效以及为饮的方法,总体突出治,强调茶的药性,进而延伸至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中对茶方的记载以及唐·孟诜《食疗本草》中饮与食的禁忌等内容。与之相比茶在文化领域出现较早,身份界定也更为明确,三国·张揖辞书《广雅》不仅介绍了荆巴两地品饮茶的方法,还明确指出了其药效。随后自唐·陆羽《茶书》问世,不仅茶文化上升到新高度,茶医药也找到了施展拳脚的独一无二的新平台。以茶医药为基础的茶文化出现了蓬勃发展的态势。宋代是将这一态势发展到更高程度的一个重要时期。以宋代为分界点,打破了茶医药兼书茶文化的局面,形式各异的茶文化载体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既说明宋代及以后民众对于茶文化的接受与认可度,也体现了茶文化的飞速发展之势。但也不能否定这一时期在本草、医方着作中有关茶医药记载出现了继承中创新的局面,比如组方用药中,茶方种类增多,更突出腊茶入药,丰富了主治剂型,拓展了应用范围等。茶医药虽然失去了主导地位,但作为保证茶文化不断发展的物质属性,茶医药是茶本根的身份没有变。自宋代以后茶文化与茶医药在相扶相携中,虽彼此支撑,互为促进,但茶文化的熠熠生辉似乎更具有吸引力,在形式发展上出现了百花齐放。茶医药则伴随着茶学理论的逐渐丰富,与其相结合,在医药养生领域形成了新兴学科——茶疗学,即以茶学为基础,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以养生为目标,可视为是茶医药文化体现的新载体。

王婧怡[2](2021)在《唐诗中的花草采摘及其诗意呈现》文中研究说明在中国古代,采摘花草既是人们的日常生活需求,也是人们的艺术生活呈现,是为文学表达的重点。诗歌创作中描写花草采摘行为,自《诗经》时代即已开始,至唐诗中则蔚为大观。花草采摘行为是唐诗中的重要主题。本文选取《全唐诗》中出现频率较高且极富有特色的几种花草作为切入点,探究花草采摘活动在唐诗中的丰富内涵及审美意蕴。全文共分四章。第一章以数据统计为中心呈现唐代花草采摘诗概况。唐诗中,因采摘植物种类的不同,花草采摘者涉及社会各个阶层,时空分布也不均衡。通过对不同采摘对象的定量与定性分析,可知唐人与自然与社会的联系愈加密切,唐诗中表现的采摘逐渐从现实的农事活动向具有情感指向的审美活动转变。第二章分析唐诗中花草采摘行为的现实意义。唐人既将采摘对象作饮食之用、医药之用、装饰之用、贡赋之用,也将所采花草用来斗草、斗花或寄赠或用于酒宴歌舞娱乐。采摘花草在满足唐人口腹之欲的同时,还能满足强身健体、装饰自身的基本生活需求,以及交游娱乐的精神需求。第三章探究唐诗中四季花草采摘描写呈现的民俗风情。春季采桑、采苹的祭祀民俗体现了唐人祈求福报的心理和对先贤圣人的追思与敬仰,夏季采莲、采茶民俗呈现了江南地区的风土人情,秋季登高采菊民俗体现了唐人的时空观念与生命意识,冬季采梅展现了唐人的审美意识。第四章通过分析花草采摘诗歌中的典故运用,发掘诗歌的内在意蕴。诗人偏爱使用四类典故:尽孝思亲类、民俗风情类、山水隐逸类、闺怨相思类。其中使用展现儒家孝悌伦理观念的采兰典故和以游仙隐逸等道家思想为主的采药典故数量多且较为典型,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唐人的思想观念。整体而言,唐诗中出现了大量花草采摘描写,较为全面地展示了唐人的日常生活及精神世界,传达出了时人对大自然的亲近与热爱,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物我合一的境界,昭示出唐代农耕文明下以自然为美的艺术精神与丰富的人文色彩,具有独特的历史文化价值和社会意义。

潘逸炜[3](2020)在《普陀山圣地景观空间叙事及实践》文中研究说明普陀山作为东亚闻名的观音圣地,其空间营造融入了自宋元至今的历时性想象,且受到自然环境、传说故事、宗教习俗和仪式的影响,作为典型圣地景观的空间建构问题有着独特的研究意义。论文运用古典文献、历史图像、地理与空间现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通过分析普陀山的自然场所特征、传说所构建的圣地意义和景观空间格局的历时性变迁,揭示其自然地形形成的多层围合关系如何与源于传说的圣迹空间融通进而使观音朝圣中心的地位深入人心,从而揭示空间叙事是普陀山圣地实践的中心。全山景观格局从宝陀观音寺的单一中心到与海潮寺构成的前后双中心,再到普济禅寺、法雨禅寺、慧济禅寺共同构成了空间叙事骨架;传奇故事的追录、景点的命名、以洞穴为中心的感应附加和清代普陀山十二景名称及图像的确定使景观的意义被强化,实现了由凡到圣的转变,从而构成了空间叙事的血肉;连接各景点的香道作为空间叙事的线索,伴随拜山行脚的游行方式,起到进香导引和叙事编排的作用,控制情节的发生顺序和整体节奏。景观实践是达到空间叙事的手段,论文探索各主要节点的营造手法和规律,为普陀山景观营造中的特殊之处寻找合理解释,并揭示近当代民间主导的景观创制对完善和接续空间叙事的意义,同时洛迦山作为圣地的微缩品也纳入了朝山系统,且圣地印象一直在持续建构与变化中。本研究以普陀山作为个案研究,从景观时空变迁及空间叙事展开的角度揭示观音圣地空间和意义互动建构的进程与特征,为中国传统圣地的景观学研究、佛教本土化与景观空间交互影响等领域提供方法参考和借鉴。

郭超华[4](2020)在《唐宋枸杞文学专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追寻”,在中国古代文学中,浪漫多愁的文人墨客总会在植物身上埋藏下自己当时的情思,赋予植物很多象征意义,因此书中花叶总有情。清代文学家张潮在《幽梦影》一书中云:“梅令人高,兰令人幽,菊令人野,莲令人淡,春海棠令人艳,牡丹令人豪,蕉与竹令人韵,秋海棠令人媚,松令人逸,桐令人清,柳令人感。”(1)在这些四季各色、可爱婀娜的花卉草木中蕴藏着古人的无穷智慧,通过古人的渲染加持,各花有各性,各木有各情,在众多植物文学中存在感较弱的枸杞也不例外,文学中的枸杞也有属于自己的独特情思。枸杞文学的描写对象不仅仅是单指枸杞,还应该包括杞菊、荆杞在内的组合意象,在菊花、荆棘等植物意象的加持之下,枸杞文学的内涵越来越丰富厚重。唐代枸杞文学发展初显规模,宋代枸杞文学发展成熟并达到最高峰,到了元代枸杞文学则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在这些文学作品中,枸杞以及其组合意象极力展示着自己的魅力,向世人证明自己身上所拥有的多方面价值。本论文除绪论和结语之外共分为三个部分:专题一,主要阐述枸杞丰富多彩的实用价值和文化内涵。枸杞的实用价值包括药用价值和食用价值,在药用价值的影响之下,自唐以来,枸杞饮食渐渐流行开来,逐渐渗透进人们的日常养生之中,枸杞饮食渐渐地成为一种社会风尚。文化方面,一方面枸杞神奇的药用价值和食用价值符合古人信奉的与天地共存生命论的饮食需求,另一方面在我国古代道教成仙长生思想的加持之下,各种有关枸杞的神话传说应运而生。专题二,主要研究唐宋有关枸杞的文学作品以及对元代的影响。《诗经》中挣扎在生存线上的劳动人民采摘枸杞充饥;道教中利用枸杞神奇的药用、食用价值而养生健体,以追求生命之永存;佛教中通过枸杞来表达自己对于存在于无垠宇宙的世间万物生死存亡的认知;专咏枸杞的文学作品直接表达对于枸杞的喜爱与赞美,这些都属于我国古人把枸杞与人类生命意识联系在一起从而探索追求的一个过程。专题三,主要研究唐宋枸杞的组合意象“杞菊”“荆杞”的文学作品以及对元代的影响。首先围绕文人气节的自觉写照这一主题,主要展现唐宋元文人高洁自持、遗世独立的品质,表现的是有志之士不愿与黑暗官场、平庸世俗同流合污的杞菊精神;其次围绕去恶扬善的道德反省这一主题,主要描述贯穿于荆杞身上的恶草文化以及文人在创作中对荆杞意象持批判鞭挞的态度,它成为我国古代文人志士对于社会道德反省时的重要依托,成为去恶扬善时的绝佳箭靶。

阮慧玲[5](2020)在《蓝鼎元古文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蓝鼎元学问,纯正不杂,崇正是其一大特点。其追溯儒学源流,辨析理学学统,明确反对佛老陆王学说。崇实特质更是其事功行践一生的最好注解。做学问要秉承“道不用则虚而无寄”的道用思想,有识之士应内淑“身家性命非空谈”的修养精神,而在自己有可为、能建树的履任上更应推行“经世理物”的应用实践,这三位一体的实学思想透彻表现出其作为清初理学大家内圣外王的追求与风范。蓝鼎元的教育思想体系,以濂洛关闽之学为主体,教育学子不应以弋获科名作为求学目的,做雕章绘句之缛文与空疏无用之浮文,而应将习得学问放到广阔的社会历史领域中进行实践,以求匡世济民之实效。其教育实践包含书院及义学的倡建、创办、授课,培育学子的品行及学问,又于莅民敷政期间淳化风俗之教,以此做为解决部分社会问题的出发点,其教育思想和实践是古代教育史上值得记录的一页,既致力于学术经遒,又有功于推贤育才,是当之无愧的理学教育大家。在蓝氏的文学思想中,理学之内核是其显着特征,其教育其门生,需将理学之覃思贯注到文章之中,写文章来阐发理学要义,“理学,文章之根本;功名道德之绪余”。其于文中惯用三代典故,喻指其事,无忘道统,彬彬乎存先王礼乐之意,足可见其执着卫道的精神。其自谓“经济者,文章之大本领也”,强调文章与经济、学术与致用必须达到统一,“经济文章皆为有用实学”,实用实学为本,寓目所及所作皆是经济。“文所以载道也,必有益于天下国家,身心性命”,这便是蓝氏的文道观。道需取之于外,“沉浸于四子六经,以正其本,讲究性理先儒诸书,以清其源”;又需取之于内,在及物中求道,“非穷高极远,幽渺难行之谓,即在尔室屋漏,人伦日用之间”。其谓“文以气为主”,特指弥散在天地间、在作家胸襟磊怀吐纳的浩然正气,强调“善养浩然之气则发为文章,正大雄厚,无靡曼邪僻之习”。其于史传散文的记迹传意方面有实践心得,强调“据实直书,而善否自见”,考察现实是个前提。在修史制度观、史书体例方面皆有创见,行文常蕴春秋笔法,是一位具备史之三长并有强烈批判精神的史学学者。其部分古文,受明清小品文的影响,能从幽微处发议,叙事中含衔真理,理趣风致,咸惬流盎,是点睛与拔高之笔。其对场屋之章能够持辩证的态度,认为制义一科,在训诂上补苴罅漏,义理上融会众说;主张以古文为时文,切中时弊,立主脑合体式,其中“必有中正和平昌明驯雅之气象,匪高、匪深、匪新、匪奇,炼不造作,刻不伤气,镕经铸史,不见饾饤”,且应准以绳墨,规范并不影响创作才能的发挥;至于帖括,则为文辞之末,不可取。其平日鲜少作诗然对品鉴诗歌有独到的认识,“诗以道性情,必真挚而后工焉”,但“真”与“情”还需要有约束和统摄的力量,其于此强调的是儒家义理,“诗必有义理,惟深于道者能知之”,“道心”以义理为内容,“道心”统摄“人心”,亦统摄情与性。诗文虽词章之学,可以觇人品,验德性,人品与诗(文)品相统一的思想根源是中国美学高度强调“美”“善”相统一的特征。蓝氏着述中的记(纪)文,包括山水游记、涉台山水考察纪、斋室记、杂记、亭台楼阁修造记、书画记。记体可以自由地写物、抒情、叙事、说理,这些文体功能和审美特征在蓝文中皆有体现,有记述天地间奇景,笔墨悠长,情兴无极;有记述险恶世情,清冷荡漾,似一泓秋水;有记述生活平凡事,微处着笔,擘肌分理;有记述想象中的世界,含蓄旨远,笔力矫拔……其还别出心裁地变换叙事视角描述人物、铺设环境使人物活动和性格发展有特殊空间,借言他之笔展现自己的宏才大略……这些不得不说是蓝氏于古文书写方面的思考和创见。蓝氏着述中的论说文,博赡前史,议论宏发,虽时移世易,但其中所透析的理与义亦可深刻鉴今;其于地方建置沿革颇为用心,对黔粤闽多地的区划和地志深思细量,所议析其物土,概其人文,统筹兼顾;其诱掖后进,署以字说,内含儒家修齐治平学说,饱藏儒家立人的价值期望。其论说文一意摄之,雄快警辟,文势流走,高低错落,无牵枝蔓叶的冗沓感,在质辞关系上面把握得当,擅长剪裁材料,于架堂立柱外,亦得益于其对时空跨度极大的历史经验和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的把握。蓝氏着述中的六条奏疏,有古懋自勉、言从肺腑的履历条奏;有卓识远见、裨益地方的经理台湾条奏;有擘析舟楫利涉,飞挽漕粮流通百货的畅兴海运条奏;有移风易俗,力田务农,变流徙民为恒产民的富教条奏;有益吏治民生,改变行政区划的封疆条奏。这些奏疏,都从解决实际问题出发,于政事诸端陈利弊切方案,心系社稷黎庶,思安置运筹划,讲究疏谏策略,诚如旷敏本评价“一腔忠爱之忱,与笔俱飞,与墨俱流,于此见真”,亦足可见蓝氏素日砺乃锋刃,内圣外王体用兼备之学识。蓝氏着述中的序跋文,序体繁复多样,包含诗文序(诗序、文序、时文序)、颂序、赠序(饯别序、宴集序)、寿序等等。其擅从“人物品藻”的古典美学出发,揭示创作主体与他们各自的品德才性、身世际遇的必然联系。其借为闽学前贤、师长作序之契,崇正学斥异学,溯真儒薮道,倡经济文章,行文笔法,气势如虹。其颂序于润色洪业之余,巧妙融入“以我观瞻”的视角,且不忘借盛世之景论道,阐释皇极经纬之精义。其赠序既表达与友人惜别绸缪之意,并致敬爱陈忠告,甚至协以解决具体问题,指陈弊实,剀切淋漓。其寿序自觉规避夸毗谀词,树风帜淳美俗。其为他人作序,亦言己之心声,从这些序跋文中真切可见其学问、人品、志向和笔力。蓝氏着述中的书牍,绝大多数议政言事,其经略海疆,包括标本兼治、消弭海盗之策,鉥心刿目、呼吁开禁之声,深惟重虑、台湾尤殊之筹,海运要道、辟则利宜之议四个部分,可视为一个较为完整的国家海洋防卫体系,其中不乏近代化启蒙的思想意识,其独特的海洋思维与经世实功的韬晦,代表了有清一代知识分子敢于推陈纳新,着意于解决实际问题的风范。其言多切台事,内容涵盖台湾军事部署、海疆经济的开发、移民社会的治安、文化教育的发展、少数民族与汉族的睦邻共处等问题在内的筹台建言,皆是以台地重要的战略地位及独特的社会形态为治策出发点,因地制宜,可视为一个有计划有步骤的安治体系,其兹谏当局数事足见其揆时度势与谋略之长。从书牍中亦可见其奉亲至孝的情怀和对冤狱事件的审思。我们将蓝文放到清代文坛中,尝试着予以定位,并推究其影响力。清代散文是中国古代散文发展的收束期(1644—1911),有部分名家、名作;有少数个性突出的流派;散文理论细致、深入、具体化。我们观蓝鼎元的散文书写,经世之思想、理学之述辩与古文显着结合,经世之文、理学之文构成蓝氏古文的主体。论道、论经济文章或者说学者之文是其特色,明清之际散文流派之争,很大一部分也导源于学术而非散文本身,言事切政与考证察补的文章是其讲求经世实学精神的必然,亦是其匡济天下的儒家学者的担当。蓝鼎元的古文创作是在时代和地域双重因素影响下展开的。蓝鼎元的着述,文体纷繁多样,内容错综复杂,与清初局部战事频仍、文人崇尚经济事功、闽粤台边疆海洋环境等外在因素相关,也与其自小接受的儒家教育、深沈多智的个性气质、经世济民的胸襟和抱负等内部因素相关。其古文形成自己独有的风貌,在闽地文坛乃至整个清代文坛上占有一席之地。

王超佳[6](2020)在《白居易诗歌中的饮食文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白居易诗歌近三千首,是我国唐代饮食文化重要史料。研究白居易诗歌中的饮食文化,整理白居易诗中所描写的食器,分析不同地区和不同节日的饮食特色,指出白居易饮食养生的具体方法,继而了解唐代普通人的饮食生活和饮食环境。饮食结构是饮食文化的主体部分,白居易诗中描写了大量的主食与副食,主食以稻米和饼饵为主,副食分为蔬菜、水果和肉食。茶酒是白居易诗中主要的饮品,酒占据大部分,原料酒,地名酒和颜色酒是其基本分类。诗中主要突出其茶的功效和种类。白居易迁居多地,其诗以写实着名,可真实反映出唐朝时期的地域饮食差异。诗中地域饮食特色是其特殊之处。唐朝统治者重视节日仪礼,在白居易的书状中可论证当时主流的饮食风俗。饮食养生自古以来就是人们非常重视的饮食文化,中药是白居易饮食养生的第一把钥匙。佛道思想是乐天后半生的主流思想,在其饮食生活中主要反映为丹砂养生和斋戒养生。饮食文化反映社会现实,唐朝开放的社会环境,国力的繁盛与各民族的杂居,都给饮食文化带来新的发展。从饮食特征看农业发展,白居易诗中不同地域饮食特色跟当地农业发展情况息息相关。白居易诗中的饮食文化是唐代饮食文化史的一块拼图,从小及大,进一步研究整个中华饮食史。

林昕禹[7](2020)在《南宋四名臣谪琼文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以南宋四名臣的谪琼经历以及他们在贬谪过程中创作的诗词为研究对象,将南宋四名臣群体研究和贬谪文学研究结合在了一起。不仅着眼于他们作为政治家的名臣身份,更关注他们作为文学家的诗人、词人身份。他们作为政治家的浩然正气和凛然风骨激励着历朝历代的仁人志士,是中华民族的脊梁;他们作为文学家记录着时代的山河动荡与个人的不幸遭遇,也留给后人无尽的宝藏。本文运用史诗互证、文献分析、跨学科研究等多种方法,对南宋四名臣在谪琼期间创作的诗词进行研究,试图还原他们的贬谪经历,概述诗词的思想内容,探讨其中的艺术价值,并分析其深远的文化、教育影响。本文的基本框架由绪论、正文、结语三个部分组成。绪论说明了本文选题的初衷,概述了国内外关于此题目的研究现状和不足之处,阐明了本文的研究思路。提出贬谪文化中诞生出的贬谪文学有其独特的意义和魅力。正文共分为四个章节:第一章通过诗史互鉴的方法,还原了南宋四名臣被贬的前因后果,四人被贬的原因都不尽相同,李纲、李光和赵鼎的被贬更有超出表面直接原因的深层根本原因。他们对和战的态度也并非是始终坚决主战的,而是根据现实情况的复杂判断而做出的抉择,四人的和战态度甚至一度相左。本章的目的是知人论世,深入了解南宋四名臣所处的时代和他们的创作背景。第二章聚焦南宋四名臣的内心思想和诗词内容。不同的性格导致了南宋四名臣对痛苦的敏感程度截然不同,也造就了他们迥异的心态。渡海的壮阔消解了闻谪的阴霾,宗教与养生成为他们在海南净化苦难的法门。他们用诗词记录着贬谪带来的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的变化。情感的力量疗愈着被贬者的心灵,在与人的交往和交流中,他们获得了情感的支撑。南宋四名臣诗词中展现出的凛凛风骨和家国情怀,亦可垂范千古。第三章述评南宋四名臣诗词的艺术表现。海南独特的海天风土给他们的诗词增添了新鲜的意象,让他们创造出了丰富多彩的审美意境。他们从同是被贬的前贤那里学习继承精神品质和诗词艺术,诸如屈原、贾谊、陶潜、苏轼、韩愈等名家都是他们学习的对象。第四章专论南宋四名臣对后世的文化影响及对海南教育发展的巨大作用。南宋四名臣不仅作为政治家有着卓着的贡献,作为文学家的他们也不应当被忽略。一方面他们充实了江西诗派诗歌的题材内容,另一方面他们成为了东坡的后继和稼轩的先导。他们高风亮节和九死不悔的精神品质,也持续激励着海南人民。他们虽被逐天涯却并未气馁,而是积极地投身海南教育,让海南士子皆被其泽。回朝后胡铨仍不忘为海南士子争取权益。后来海南人才辈出,也有赖于他们的一番苦心。结论部分,总结本文的观点,提出一些自己的思考,同时指出本文的不足之处。

戎姝阳[8](2019)在《张九成《横浦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张九成(1097-1159),字子韶,自号无垢居士、横浦居士,是两宋之际较有名气的理学家,教育家。张九成是安定学派胡瑗、濂溪学派周敦颐的三传弟子,受业于继承“二程”思想的杨时,形成了自己“援佛入儒”的理学思想,开创了在南宋时期影响颇深的“横浦学派”。《横浦集》由其门人郎晔整理而成,包括诗赋四卷、文章十六卷,辑录了大量的诗歌、文论、书信、奏议、题跋、序、记等,对於全面研究张九成其人有着重要意义。目前学界关於张九成的研究焦点在其理学思想方面,相比其《孟子传》、《中庸说》、《论语解》等着作,《横浦集》则鲜少人问津,因此笔者认爲尚有进一步探索和研究的空间。本文的研究共分爲上、下两部分。上编主要对张九成的家世生平、师从交游、《横浦集》的成书背景、版本情况及其文学思想、文章创作进行较爲系统的梳理;下编爲《横浦集》的注释部分,以中华再造善本影印南宋绍定後翻刻本爲底本,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等其他文献爲参考,力求疏证典故,详考名物,以期爲深入研究张九成其人提供一些可资参考的材料。

杨书娜[9](2019)在《徐照诗歌研究》文中提出“永嘉四灵”是南宋中期的一个比较重要的诗派,主要在浙江永嘉地区活动,这个诗派在南宋后期诗坛具有一定的影响力。由于诗人们生平有不同的境遇,性格也有个体的差异,以及其他方面的原因,所以在到具体创作时,每位诗人的创作风格和艺术追求又有着细微的不同。因此,本文以“永嘉四灵”中徐照的诗歌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诗歌进行比较全面的研究,总结出其诗歌创作的总体状态,并分析其在诗歌发展中的作用,使人们对他的诗歌创作和影响有一个更为客观和全面的认识。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论述:绪论部分简单介绍本文的选题来源及意义,对前人研究成果作一番简单梳理,并介绍本文的研究方法及组成部分。正文共分四部分:第一章主要介绍徐照的生平及创作背景:第一节论述徐照的生活环境,包括政治形势、社会经济以及文化文学思潮等;第二节论述徐照的生平,包括他的交游、着述等;第二章主要探讨徐照诗歌的思想内容:包括徐照对山林江湖的苦乐徘徊、对美与诗艺的执着追求、对政治民生的切实关怀;第三章分析徐照诗歌的艺术特色;第四章评价徐照诗歌的地位及影响。另外论文在前人研究基础之上对徐照的诗词再进行整理,并系统做出注释。诗歌笺注作附录续于文后。

宋沁[10](2019)在《杭州西湖龙井村历史溯源与旅游景观设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传统村落是华夏的根,中国的魂,它承载着乡愁,蕴藏着大量弥足珍贵的遗产资源。随着我国新农村建设和乡村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传统村落担负起新时代带动乡村振兴打赢脱贫致富攻坚战的重任。由于历史缘由,我国大多数村落存在“千村一面”的困境,面临着同质化、无序发展、村落定位不明等问题,因此对乡村旅游景观环境规划可持续的设计研究尤为重要。本论文研究根据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现状调研,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一村一品”、“一街一景”的村落特色,在综合考虑传统村落呈现的人文地理、历史脉络、民俗风情以及传统文化承载的村落空间形态格局等因素,提出打造美丽乡村的新思路。首先,本文以杭州市西湖风景名胜区龙井村的环境景观为研究对象,通过旅游景观设计相关理论的探讨,从环境宏观的生态学理论、中观的环境空间设计理论、微观的景观美学理论进行分析,从而得出了乡村景观设计对指导未来传统村落旅游规划发展的关键作用。研究重点定位于历史名城杭州西湖风景区特色“景中村”龙井村及周边旅游景观的改造设计理论研究,研究成果对当地的村落文化开发具有现实意义。其次,本研究建立对杭州西湖龙井村历史与文化脉络的梳理以及村落现状的田野调查基础上展开。村落的旅游景观遵循“因地而变、顺势而为”的设计策略,依据生态旅游、文脉传承、品牌营造、视觉美感等景观设计理念,尊重龙井村落原始景观环境中地形、地貌、植被、水景等自然样貌,通过保留、还原与再生当地历史文化遗址、空间格局、建筑庭院、环境设施等景观要素,运用民族文化旅游学理论同时植入适合当代旅游消费需求的具有生态性、地域性、体验性、开放性的村落旅游业态,提出西湖龙井村村落旅游景观设计提升的方法论,从而达到延续杭州龙井村千年历史名村古朴风貌的目的。研究方法也为现代传统村落旅游景观设计积累经验。最后,站在全域旅游文化背景下,应用对国内外相关环境景观设计理论与设计案例研究,来佐证设计实施策略的可行性。杭州西湖龙井村的旅游景观设计采用从整体到局部研究,从宏观到微观,尤其是通过对村落着名的景观节点设计案例改造,验证了现代乡村旅游景观设计中“本土化、特色化”的品牌营造模式,研究加强了对村落传统文化的保护作用,提升了村落的文化品牌形象,提高了新时代西湖龙井村旅游的商业价值,从而带动了村落旅游就业率,为政府、村民和观光者都提供了双赢互利的新局面。

二、葛洪名茶品质形成的几个影响因素(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葛洪名茶品质形成的几个影响因素(论文提纲范文)

(1)茶与中国医药文化 ——以宋代为中心的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言
绪论
    一、研究范围与相关术语释义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
    四、相关学术史回顾
        (一)国内研究综述
        (二)国外研究综述
第一章 茶的源起与发展传播评述
    一、茶的源起
        (一)谁发现了茶
        (二)茶为何用
        (三)茶之称谓、关系及药用记载
    二、茶的发展与区域传播缘起
        (一)茶的种类沿革与品种药效
        (二)茶的区域传播缘起
第二章 宋代茶的医药文献研究
    一、本草着作中的茶
        (一)植物属性与特征
        (二)宋代本草着作之茶考
    二、方书着作中的茶
        (一)宋代茶方概况
        (二)茶的组方用药
    三、养生专着中的茶
        (一)养生思想与茶的发展
        (二)宋代养生专着中的茶
第三章 宋代文化中的茶医药
    一、茶书中的茶
        (一)独具特色的宋代茶书
        (二)茶书中的医药体现
        (三)茶书与茶医药的关系
    二、诗词中的茶
        (一)量多面广的茶诗词
        (二)诗词中茶效的梳爬整理
        (三)医药类茶诗词的特点
    三、传统思想与茶医药文化
        (一)儒家思想——因儒识茶
        (二)道家思想——以茶修心
        (三)佛家思想——茶禅一味
    四、民俗中的茶医药
        (一)品饮习俗中的医药观
        (二)敬茶赐茶的医药体现
        (三)时令饮茶的医药体现
第四章 宋代茶医药与文化的内在关联
    一、疗身与疗神——茶医药体现
        (一)疗身功效的发展轨迹
        (二)疗神功效的崭露头角
        (三)疗身与疗神花开并蒂
    二、茶的医药文化载体——宋代茶道
        (一)宋代的点茶与斗茶
        (二)点茶中的茶医药文化体现
    三、以物载文与以文传物——茶文化思辨
        (一)以物载文——以茶为媒介的文化热现象
        (二)以文传物——茶文化载体中茶的冷思考
结论
参考文献
查阅文献选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个人简历

(2)唐诗中的花草采摘及其诗意呈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唐代花草采摘诗概述——以对《全唐诗》的数据统计为中心
    第一节 采摘者
    第二节 采摘对象
    第三节 《全唐诗》中采摘行为的时间及空间分布
        一、时间分布
        二、空间分布
    小结
第二章 从生活实用到艺术审美:唐诗中的花草采摘之用
    第一节 唐诗中花草采摘的日常生活用途
        一、饮食
        二、医药
        三、装饰
        四、贡赋
    第二节 花草采摘与斗百草、斗花等游戏娱乐活动
        一、所采花草作为相斗游戏的载体
        二、唐诗中的斗草斗花与人文意趣
        三、斗草对唐代社会生活的观照
    第三节 花草采摘与人际交往中的情感传递
        一、唐前文学中的花草采摘与寄赠
        二、唐诗中的花草采摘与传情
    第四节 采莲:酒宴娱乐间的歌舞艺术化
        一、采莲:从现实生活到歌舞艺术
        二、唐代酒宴间的采莲歌舞与士子风流
    小结
第三章 四季采摘与大唐民俗风情
    第一节 春采桑、采苹:采摘诗歌与祭祀民俗
    第二节 夏采莲、采茶:采摘诗歌与江南民俗风情
        一、采莲民俗与爱情相思
        二、采茶民俗与交游赠答的悠闲意趣
    第三节 秋采菊:采摘诗歌与岁时民俗
        一、登高采菊与时空观念下的乡情归思
        二、时序更替与时光易逝的感叹
        三、重阳采菊与黍离之悲、迁逝之痛
    第四节 冬采梅:采摘诗歌与审美意蕴
    小结
第四章 采摘用典与唐人的精神世界
    第一节 唐诗中花草采摘典故的运用
    第二节 采兰比德及尽孝思亲意蕴在唐诗中的体现
        一、 《冉冉孤生竹》与唐诗中的采兰
        二、 “言采其兰”与唐诗中的尽孝思亲意蕴
    第三节 “鹿门采药”与唐人的游仙隐逸情怀
        一、 “采药”与游仙服食之风
        二、 “鹿门采药”与唐代漫游隐逸之怀
    小结
结语——兼论唐人的花草采摘情结
参考文献
后记

(3)普陀山圣地景观空间叙事及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理论意义
        1.2.1 深化对名山景观时空体验的研究
        1.2.2 构建以普陀山为代表的佛教圣地景观学研究思路
        1.2.3 拓展佛教建筑和景观的历史研究视野
    1.3 研究对象及范畴
        1.3.1 普陀山
        1.3.2 空间叙事
        1.3.3 景观实践
    1.4 研究现状
        1.4.1 圣地景观营造相关研究
        1.4.2 观音本土化与进香相关研究
        1.4.3 普陀山历史和空间格局相关文献与研究
    1.5 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1.5.1 研究方法
        1.5.2 创新点
        1.5.3 研究框架
第2章 观音圣地:补陀洛迦地理位置的变易
    2.1 佛经中的观音与补陀洛迦
        2.1.1 补陀洛迦在佛经中的位置
        2.1.2 佛经中补陀洛迦的景观特征
        2.1.3 补陀洛迦作为真实位置的出现
    2.2 妙善公主传说与汝州香山寺
        2.2.1 观音经典在中国本土的接纳和演绎
        2.2.2 妙善公主:中国民间的观音菩萨
        2.2.3 “香山模式”:观音祖庭汝州香山寺的出现
    2.3 杭州上天竺寺与白衣观音
        2.3.1 白衣观音感应与上天竺寺创建
        2.3.2 “上天竺模式”的成熟:从碑刻到《香山宝卷》
        2.3.3 上天竺寺与普陀山
    2.4 普陀山的自然神性与传说构建
        2.4.1 疑经中的观音本生与补陀洛迦
        2.4.2 多层围合的神性场所
        2.4.3 传说的历时性叠加
        2.4.4 “普陀山模式”的传播与复制
    2.5 布达拉宫:第二普陀山
        2.5.1 三怙主圣山与《西藏镇魔图》
        2.5.2 从森康噶布到布达拉宫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从单一中心到三大寺的叙事骨架
    3.1 宝陀观音寺的单中心叙事
        3.1.1 从宋代宝陀观音寺到观音道场的确立
        3.1.2 宝陀观音寺与潮音洞形成的初期景观结构
        3.1.3 《补陀落山圣境图》中的初期圣地叙事
    3.2 晚明镇海禅寺建立后的双中心叙事
        3.2.1 大智真融和“宝陀寺风波”
        3.2.2 前后寺的历史兴废和殿堂格局
        3.2.3 从海潮庵到观音别院:寺院结构的复制与互补
        3.2.4 “补陀洛迦山总图”和“普陀山图”反映的圣地格局变化
    3.3 慧济禅寺的兴起与晚清三大寺格局的确立
        3.3.1 从慧济庵到慧济禅寺
        3.3.2 慧济禅寺的殿宇及格局特征
        3.3.3 普陀山山境图反映的圣地格局
    3.4 景观叙事的序列和主题
        3.4.1 明清时期的观音与弥陀净土信仰
        3.4.2 《普陀宝卷》与普陀山空间的民间想象
        3.4.3 景观叙事序列和净土次第因缘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景观神圣化:叙事的血肉
    4.1 传奇故事的空间演绎
        4.1.1 从“梵僧燃指”“慧锷开山”到潮音洞灵感中心地位的确立
        4.1.2 井——本土仙道传说的“物证”
        4.1.3 短姑道头:从“神迹”到“胜迹”
    4.2 景观的命名:空间由凡转圣的标志
        4.2.1 山峰命名的来源
        4.2.2 岛礁的命名与圣地发轫传奇
        4.2.3 景点的命名与传奇的发展
    4.3 洞穴景观的特殊感应与神圣性
        4.3.1 自然的观瞻中的灵感示现
        4.3.2 丹洞、礼佛洞和修行洞
    4.4 普陀山十二景的意义与图像
        4.4.1 普陀山十二景的文学描述
        4.4.2 普陀山十二景图像的定形与传承
        4.4.3 普陀山十二景的近当代流变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作为叙事线索的香道
    5.1 路径导引与情节编排
        5.1.1 单中心叙事时期的香道
        5.1.2 双中心叙事时期的香道
        5.1.3 慧济禅寺兴起后的香道
        5.1.4 香道发展模式与景点组织关系
    5.2 香道的组景设计与进香体验
        5.2.1 登岸:短姑道头埠
        5.2.2 翻山:妙庄严路
        5.2.3 越岭:香华街——几宝岭——玉堂街
        5.2.4 登高:香云路
    5.3 香道的命名及文字景观
        5.3.1 香道命名的寓托性意义
        5.3.2 香道沿线文字景观的内涵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圣地景观的近当代演绎
    6.1 民间主导的圣地景观实践
        6.1.1 太子塔的修建和海岸牌坊的建成
        6.1.2 印光法师住锡与道场影响力的扩大
        6.1.3 民国和1980年代后的民间力量
    6.2 中兴与圣地意义的接续
        6.2.1 全山方丈妙善长老中兴普陀
        6.2.2 露天南海观音像建成的特殊意义
        6.2.3 思想变革中的传统礼俗和仪式
    6.3 洛迦山:普陀山的“下山”
        6.3.1 洛迦山作为圣地附属地的出现
        6.3.2 洛迦山叙事意义的建构
    6.4 现代交通方式下朝山体验与空间的变化
        6.4.1 轮船时代的来临
        6.4.2 岛内交通方式的多样化
        6.4.3 游山线路的固化与寺庵景点的减少
    6.5 旅游和传媒兴起对空间发展的影响
        6.5.1 民国旅游中景观叙事的弱化
        6.5.2 商业化的反思与当代旅游空间特征
        6.5.3 传媒出版物影响下的圣地印象
    6.6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余论
    7.1 研究结论
    7.2 进一步讨论的方向
    7.3 余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一 普陀山岛地理信息基础资料
附录二 《华严经》善财童子访补陀落迦文本比较
附录三 佛经中补陀落迦景观的相关文本
附录四 普陀山三大寺发展年表

(4)唐宋枸杞文学专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和意义
    二、枸杞文学与其组合意象的研究现状
专题一 枸杞的实用价值及其文化内涵
    第一节 枸杞的实用价值
    第二节 枸杞的文化内涵
专题二 生命意识的探索追求——枸杞意象
    第一节 枸杞的文学原型——《诗经》中的枸杞
    第二节 枸杞与道教之间的关系
    第三节 枸杞与佛教之间的关系
    第四节 宋代专咏枸杞文学作品的出现
专题三 有关枸杞组合意象的文学作品
    第一节 文人气节的自觉写照——杞菊意象
    第二节 去恶扬善的道德反省——荆杞意象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5)蓝鼎元古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蓝鼎元生平及理学、教育、文学思想
    第一节 蓝鼎元生平
        一、书香世家
        二、青少年求学时期(1690-1708)
        三、杜门耕读时期(1709-1720)
        四、参赞戎伍时期(1721-1723)
        五、拔贡入京时期(1723-1728)
        六、知邑普潮时期(1729-1733)
    第二节 蓝鼎元理学、教育思想
        一、崇“正”之学
        二、崇“实”之学
        三、书院、义学教育活动
        四、民众教育与风俗教化
    第三节 蓝鼎元文学思想
        一、理学,文章之根本
        二、经济者,文章之大本领
        三、文所以载道,必有益于天下国家
        四、善养浩然之气则发为文章
        五、平实典要的语言风格
        六、记迹传意的史传散文观
        七、从幽微处发议的理趣文
        八、对场屋之章的看法
        九、情理气的诗论
第二章 奇峻幽邃之记、纪
    第一节 山水游记
        一、山水游记之“游”
        二、心境、心志下的景语
    第二节 涉台山水考察纪
        一、事实察补,考据真伪
        二、本用实学,心系民生
        三、理趣风致,咸惬流盎
        四、雄劲可追,简净可率
        五、结庐山水,家焉之想
    第三节 斋室记
        一、遥忆涧峦,可室可斋
        二、坎凛咏怀,穷途一恸
        三、出尘之想,济世之怀
    第四节 杂记
        一、及物求道——《除庭草记》
        二、奇骇之记——《饿乡记》
        三、多个视角下的叙事——《怪尹记》
        四、借题发挥——《盘陀宜城记》
    第五节 修造记与书画器物记
        一、亭台楼阁修造记
        二、书画记
    小结
第三章 警策多慨之论、说
    第一节 不述而作,辞不胜理
    第二节 论说之“势”
    第三节 一意摄之,雄快警辟
        一、一意摄之
        二、雄快警辟
    第四节 道南学养
    第五节 诱掖后进之字说
    小结
第四章 雅驯典实之奏疏
    第一节 经国之枢机
        一、谋谟与略猷
        二、思人臣效职
    第二节 雅正
        一、形式上的“雅正”
        二、内容上的“雅正”
    第三节 主文谲谏
        一、美盛德之形容
        二、依违谲谏之策略
    小结
第五章 深醇古茂之序、跋
    第一节 铨文与叙引共纪
        一、叙引与铨文两种功能
        二、“传者转师”的意义
    第二节 诗文序
        一、诗序
        二、文序
        三、时文序
    第三节 颂序
        一、记事记象
        二、颂帝王、颂盛世
        三、与作者的联系
        四、皇极经纬,理学之论
    第四节 赠序
        一、致绸缪之意
        二、致敬爱,陈忠告
    第五节 寿序
        一、树风帜淳美俗
        二、规避夸毗谀词
    第六节 跋
        一、窥评学问与人品
        二、借他人事言心声
    小结
第六章 议政言事之书牍
    第一节 宦海沉浮
        一、竭力奉亲以尽孝行
        二、冤狱事件之起伏思量
    第二节 修史志观
        一、增修明史纲目
        二、蓝氏之三史之长
        三、显微阐幽,维持风教
    第三节 经略海疆
        一、蹈厉之志,海疆蓝图
        二、标本兼治,消弭海盗
        三、足国裕民,呼吁开禁
    第四节 筹台宗匠
        一、雷者震也,震东方也
        二、海外明珠,扼略海疆
        三、台地筑城,缓急自固
        四、兵单地广,半线作县
        五、开放渡台,积极垦辟
        六、情法相辅,治民安民
        七、怀柔铁血,徕顺和番
        八、保甲团练,守望相助
        九、振励文教,观感奋兴
        十、风动时雍,教成美俗
        十一、整饬吏治,提高效能
        十二、洞悉战事,运筹帷幄
    第五节 析县辖地
    小结
第七章 蓝鼎元古文的价值和影响
    第一节 经世之文
        一、叙事条理,录次简净
        二、议论警策,逻辑清晰
        三、阳刚雄浑,多有奇气
    第二节 理学之文
        一、理学家的古文
        二、古文家的理学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蓝鼎元年表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6)白居易诗歌中的饮食文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概念的说明与界定
        1.3.1 饮食文化
        1.3.2 白居易诗歌
        1.3.3 白诗中的饮食诗
    1.4 相关研究综述
        1.4.1 文学作品中的饮食文化研究
        1.4.2 白居易诗歌中的饮食文化研究
        1.4.3 唐代饮食文化研究综述
    1.5 研究思路及方法
        1.5.1 研究思路
        1.5.2 研究方法
    1.6 论文的创新点
第二章 白居易诗中之“食”
    2.1 主食
        2.1.1 面食
        2.1.2 饭食
        2.1.3 粥食
    2.2 副食
        2.2.1 肉类
        2.2.2 蔬菜
        2.2.3 果类
第三章 白居易诗中之“饮”
    3.1 茶
        3.1.1 茶的种类
        3.1.2 饮茶的功效
    3.2 酒
        3.2.1 原料酒
        3.2.2 时辰酒
        3.2.3 颜色酒
        3.2.4 各地名酒
第四章 白居易诗中的饮食器具
    4.1 饮食器具
        4.1.1 炊具
        4.1.2 食具
    4.2 酒具
        4.2.1 盛储酒器
        4.2.2 饮酒器
        4.2.3 滤酒器
第五章 白居易诗中的饮食差异
    5.1 宦游地域下的饮食差异
        5.1.1 宦游地点
        5.1.2 宦游地之间的饮食差异
        5.1.2 宦游地与其居住地之间的饮食差异
    5.2 节日饮食习俗
        5.2.1 春夏节令
        5.2.2 秋冬节令
第六章 白居易诗中的饮食特色
    6.1 行旅中的饮食特色
    6.2 食疗与养生
        6.2.1 食疗之法
        6.2.2 养生之法
    6.3 胡风与南化
        6.3.1 胡风
        6.3.2 南化
第七章 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7)南宋四名臣谪琼文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贬谪文化与贬谪文学
第一章 南宋四名臣谪琼始末
    第一节 贬谪始末
    第二节 贬谪余波
第二章 南宋四名臣谪琼诗词的思想内容
    第一节 南宋四名臣内心痛苦的消解
    第二节 南宋四名臣对贬谪生活的书写
    第三节 南宋四名臣贬谪诗词中的家国情怀
第三章 南宋四名臣谪琼诗词的艺术表现
    第一节 意象选择
    第二节 意境创造
    第三节 瓣香前贤
第四章 南宋四名臣谪琼的深远影响
    第一节 文化影响
    第二节 教育影响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8)张九成《横浦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选题的意义与目的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上编 张九成及《横浦集》研究
    第一章 张九成家世生平研究
        第一节 张九成家世生平考论
        一、家世与乡风
        二、生平经历
        (一) 早期求学时期
        (二) 初入仕途时期
        (三) 贬谪南安时期
        (四) 起任温州时期
        第二节 张九成师从关系考述
        一、少年时师从黄珪
        二、青年时师从杨时
        三、向寺僧求学
        第三节 张九成交游情况考述
        一、前期交游考述
        二、中期交游考述
        三、後期交游考述
    第二章 《横浦集》的成书背景及版本情况
        第一节 《横浦集》的成书背景
        第二节 《横浦集》的版本情况
    第三章 张九成的文学思想及文章研究
        第一节 张九成的文学思想
        一、诗歌创作理论
        1、“吟咏性情”的中心思想
        2、“意蕴真醇”的创作旨趣
        二、文章创作理论
        第二节 张九成的文章研究
        一、序
        二、记
        三、劄子
        四、书
        五、说
        六、题跋
        七、赞
        八、铭
        九、祭文
        十、墓志铭
    结语
下编 《横浦集》注释
    凡例
    横浦集卷一
        古赋
        述志赋
        谪居赋
        古诗
        客观余孝经傅感而有作
        见柿树有感
        鲁直上东坡古风坡和之因次其韵二首
        癸亥初到岭下寄汪圣锡
        正月二十日出城
        二十六日复出城
        十二日出城见隔江茅舍可爱
        客至
        食苦笋
        示两儿
        有客
        读梅圣俞诗
        菖蒲
        三月晦到大庚
        勾漕送建茶
        五月十七日冒暑报谒
        九月七夜喜新凉
        十一月忽见雪片居此七年未尝也
        庚午正月七夜自咏
        偶题
        课书
        读书
        罢禄
        偶成
        游尘外亭呈妙喜老师陈元器郑叔茂沈季诚
    横浦集卷二
        寄端砚与樊茂实因作诗以遗之
        怀汪圣锡
        送郑仲远
        次陈一鹗韵
        多雨偶成
        即事
        十二月二十四夜赋梅花
        辛未闰四月即事
        有感
        十九日杂兴
        和施彦执怀姚进道叶先觉韶
        彦执赏予诗
        拟古
    横浦集卷三
        赠樊茂实铁照
        子集弟寄江蟹
        嘉佑寺
        读东坡谪居三适辄次其韵
        秋兴
        七月十二日偶成
        秋晴
        中秋
        闻桂香
        喜晴
        桂
        拟归田园
        读东坡迭嶂图有感因次其韵
        闻彦执熙仲有辣螺诗聊复有作
        有感
        杨干致仕
        所见
        六月晦送孙少刘
    横浦集卷四
        律诗
        竹
        游南路菩提寺次刁文叔韵
        双修峰
        送单普赴肇庆节推
        过报恩
        雨
        三月晦城门晚景
        题竹轩
        夜雨
        次单推韵
        到白石寺次壁间郑如圭韵
        七月十二日出城
        八月十四日偶成
        二月二十四日即事
        三月十一日不出
        晚兴
        即事
        三月二十四日出城
        喜晴
        悼王侍郎
        悼玉溪
        夏日即事
        雨晴到江上
        山蝉
        惠声伯窻前孤桐
        闻沈元用帅南海喜而有作
        寄故人施彦执
        次施彦执韵
        见菊花呈诸名士
        再用前韵
        悴卓送海棠
        次单推韵
        柑花
        咏梅
        松棚
        题大庾新楼呈郑仲远年契
        十二月初七日述怀
        十一日咏梅
        六月十四日观云有作
        悼吕居仁舍人
        某还故里过括苍谢景思少卿示及诸公和诗次韵为谢
        夜起
        出城
        元夕
        午睡
        丙寅正月
        岭下桃花作澹红色绝可爱因作绝句
        忆北轩菊
        忆天竺桂
        酴酿
        三月五日
        出城
        元宵
        夏日即事
        清暑
        雨中海棠
        三月六日出城
        喜晴
        夏日即事
        惜花
        二月八日偶成
        六月十二日偶成
        题郡斋壁
    横浦集卷五
        论
        少仪论
        四端论
        乡党统论
    横浦集卷六
        书傅统论
        尧典论
        舜典论
        大禹谟论
        皋陶谟论
        益稷论
        禹贡论
        甘誓论
        五子之歌论
        胤征论
        汤誓论
        仲虺论
        汤诰论
    横浦集卷七
        书傅统论
        伊训论
        太甲论上
        太甲论中
        太甲论下
        咸有一德论
        盘庚论上
    横浦集卷八
        书傅统论
        盘庚论中
        盘庚论下
        说命论上
        说命论中
        说命论下
        高宗肜日论
        西伯戡黎论
        微子论
        泰誓论上
        泰誓论中
        泰誓论下
    横浦集卷九
        书傅统论
        牧誓论
        武成论
        洪范论
        旅獒论
        金滕论
        大诰论
        微子之命论
        康诰论
        酒诰论
        梓材论
        召诰论
        洛诰论
    横浦集卷十
        书傅统论
        多士论
        无逸论
        君奭论
        蔡仲之命论
        多方论
        立政论
        周官论
        君陈论
        顾命论
        康王之诰论
    横浦集卷十一
        书传统论
        毕命论
        君牙论
        冏命论
        吕刑论
        文侯之命论
        费誓论
        秦誓论
    横浦集卷十二
        状元策一道
    横浦集卷十三
        迩英春秋进讲
        夏曹伯来朝
        齐人归公孙敖之丧
        六月辛丑朔,日有食之,鼓,用牲於社
    横浦集卷十四
        春秋讲义(此海昌县庠所讲)
        发题
        隠西元年春王正月
        门人陶与谐録
    横浦集卷十五
        孟子拾遗
    横浦集卷十六
        序
        寄医僧序
        谢举之字序
        徐宗义宗礼字序
        孙斌字序
        送陈朝彦序
        孟声远字序
        王耕耘字序
        都圣与《易傅》序
        《尽言集》序
        《元城先生语録》序
    横浦集卷十七
        记
        海昌童儿塔记
        袁州学记
        云荫堂记
        静胜斋记
        竹轩记
        重建赣州学记
    横浦集卷十八
        劄子书简
        爲先奉直陈乞章服上参政劄子
        又上宰相劄子
        上李泰发参政书
        答徐得一书
        答李樗书
        与常子正中丞书一
        与常子正中丞书二
        与常子正中丞书三
        与常子正中丞书四
        与常子正中丞书五
        与常子正中丞书六
        与常子正中丞书七
        与常子正中丞书八
        与常子正中丞书九
        与常子正中丞书十
        与常子正中丞书十一
        与常子正中丞书十二
        贺沈左相书
        贺万俟右相书
        答贑州赵守书一
        答贑州赵守书二
        与永嘉何舍人书
        回黄朝奉书
        回贑州邹推书一
        回贑州邹推书二
        回贑州邹推书三
        回孙尚书书一
        回孙尚书书二
        回全椒杜主簿书
        答曾主簿书
        与台州曾侍郎书
        借米书
        与净居谌禅伯书
        与径山杲大慧书
        与张教谕书
        与尚书书一
        与尚书书二
        与尚书书三
        与施彦执书一
        与施彦执书二
        与陈开祖书一
        与陈开祖书二
        与陈开祖书三
        与陈开祖书四
        与陈开祖书五
        与陈开祖书六
        与陈开祖书七
        与陈开祖书八
        与陈开祖书九
        与陈开祖书十
        与陈开祖书一一
        与陈开祖书一二
        与知县书
        与通判书一
        与通判书二
        净居谌禅伯书一
        净居谌禅伯书二
    横浦集卷十九
        杂着
        因与石月先生论仁遂作克己复礼爲仁说
        黄氏训学说
        青龙白虎说
        名节说
        目病说
        智愚说
        爲郡说
        题跋
        题书室柱
        书司马温公咨白
        题晁无咎学说
        题李伯时《孝经图》
        题米元章《悼东坡诗》
        题孙叔谐序王文炳
        书吕夫人墓铭後
        书吕居仁与范秀才诗简
        赞
        侯宪奇石赞
        铭
        拟夏禹九鼎铭
        頮水铭
        漱盂铭
        唾壶铭
        杖铭
    横浦集卷二十
        祭文
        祭吕居仁舍人文
        祭虞深之文
        祭王侍郎文
        祭郑仲远文
        祭解帅文
        祭黄元宠文
        祭史几先文
        祭彦执文
        祭坟园神文
        祭灵潭龙君文
        到任祭文宣王文
        祭本衙土地文
        墓志铭
        廖守墓志铭
        黄吏部墓志铭
        陈氏考妣墓铭
        龚夫人墓志铭
附录一
附录二 张九成现存与友人写赠诗文作品情况表
参考文献
致谢
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9)徐照诗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本文的选题来源及意义
    二、徐照及其诗歌的研究现状
    三、本文的研究方法及组成部分
第一章 徐照的创作背景
    第一节 徐照的生活环境
        一、政治形势
        二、社会经济
        三、文化文学思潮
    第二节 徐照的生平
第二章 徐照诗歌的思想内容
    第一节 对山林江湖的苦乐徘徊
        一、山民之思
        二、应酬之苦
        三、友情之乐
    第二节 对美与诗艺的执着追求
        一、欣赏山水
        二、嗜好苦茗
        三、追寻碑刻
    第三节 对政治民生的切实关怀
第三章 徐照诗歌的艺术特色
    第一节 以“清”为贵
    第二节 “因狭出奇”
第四章 徐照诗歌的地位及影响
    第一节 徐照诗歌的地位
    第二节 徐照诗歌的影响
附录 《芳兰轩集》注
参考文献
致谢
读研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10)杭州西湖龙井村历史溯源与旅游景观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的对象及内容
        1.2.1 研究对象
        1.2.2 研究内容
    1.3 概念导入
        1.3.1 乡村旅游景观
        1.3.2 旅游景观设计
        1.3.3 乡村旅游品牌
    1.4 国内外乡村旅游景观研究现状
        1.4.1 国外乡村旅游景观研究现状
        1.4.2 国内乡村旅游景观设计研究现状
        1.4.3 乡村旅游景观相关条例规范
        1.4.4 乡村旅游景观设计评价体系
    1.5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5.1 研究目的
        1.5.2 研究意义
    1.6 研究的重点、难点、创新点
        1.6.1 重点
        1.6.2 难点
        1.6.3 创新点
    1.7 研究方法
    1.8 研究框架
第2章 乡村旅游景观设计的相关理论及原则
    2.1 乡村旅游景观设计的相关理论
        2.1.1 生态学理论
        2.1.2 空间设计理论
        2.1.3 景观美学理论
        2.1.4 旅游品牌理论
    2.2 乡村旅游景观设计的原则
        2.2.1 可持续原则
        2.2.2 地域性原则
        2.2.3 美学原则
        2.2.4 体验性原则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杭州西湖龙井村旅游景观历史现状与需求分析
    3.1 龙井村人文历史
        3.1.1 龙井村历史沿革
        3.1.2 龙井村文脉传承
        3.1.3 龙井村历史遗存
    3.2 龙井村村落现状
        3.2.1 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
        3.2.2 山谷林立的村庄格局
        3.2.3 绿色生态的自然环境
    3.3 龙井村旅游景观综合评价
        3.3.1 龙井村旅游资源优势
        3.3.2 龙井村景观现存的问题与原因
        3.3.3 龙井村旅游品牌缺失的原因
    3.4 龙井村旅游景观设计的受众需求
        3.4.1 政府规划部门的要求
        3.4.2 村落游客的需求
        3.4.3 村落原住民的需求
        3.4.4 龙井村旅客调查问卷结论
    3.5 小结
第4章 杭州西湖龙井村旅游景观设计路径
    4.1 龙井村旅游景观设计思路
        4.1.1 龙井村旅游景观设计框架
        4.1.2 挖掘和延续龙井村的文化
        4.1.3 保护和提升龙井村的旅游景观
        4.1.4 打响龙井村茶文化旅游景观品牌
    4.2 龙井村旅游景观设计定位
        4.2.1 布局构思
        4.2.2 空间布局
        4.2.3 龙井村各区块发展思路
    4.3 龙井村旅游景观空间布局
        4.3.1 龙井村合理的功能布局
        4.3.2 龙井村多样的建筑类型
        4.3.3 龙井村自然的道路景观
        4.3.4 龙井村原生的植物景观
        4.3.5 龙井村优美的水景观
    4.4 龙井村重要景观节点设计
        4.4.1 龙井村道路景观设计
        4.4.2 龙井村建筑环境设计
        4.4.3 龙井村公共设施设计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西湖龙井村旅游景观设计实践
    5.1 龙井村旅游景观改造方案概述
    5.2 实践项目一老龙井十八颗御树景观改造
        5.2.1 项目基地分析及问题
        5.2.2 设计改造
    5.3 实践项目二休闲游戏设施改造
        5.3.1 项目基地分析
        5.3.2 设计改造
    5.4 实践项目三街巷景改造提升
        5.4.1 街巷景观环境现状
        5.4.2 街巷景观环境设计
    5.5 实践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录

四、葛洪名茶品质形成的几个影响因素(论文参考文献)

  • [1]茶与中国医药文化 ——以宋代为中心的考察[D]. 许佳.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唐诗中的花草采摘及其诗意呈现[D]. 王婧怡. 河北师范大学, 2021(12)
  • [3]普陀山圣地景观空间叙事及实践[D]. 潘逸炜. 华东理工大学, 2020(08)
  • [4]唐宋枸杞文学专题研究[D]. 郭超华. 辽宁师范大学, 2020(02)
  • [5]蓝鼎元古文研究[D]. 阮慧玲. 闽南师范大学, 2020(12)
  • [6]白居易诗歌中的饮食文化研究[D]. 王超佳.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0(02)
  • [7]南宋四名臣谪琼文学研究[D]. 林昕禹.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4)
  • [8]张九成《横浦集》研究[D]. 戎姝阳. 广西大学, 2019(01)
  • [9]徐照诗歌研究[D]. 杨书娜. 广西大学, 2019(01)
  • [10]杭州西湖龙井村历史溯源与旅游景观设计研究[D]. 宋沁. 浙江理工大学, 2019(02)

标签:;  ;  ;  ;  ;  

影响葛洪名茶品质的几个因素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