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杂产品与系统项目创新过程及其评价体系

复杂产品与系统项目创新过程及其评价体系

一、复杂产品和系统项目创新过程及其评估体系(论文文献综述)

郭欣,孙露,杨靖[1](2022)在《智能座舱主观测试方案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通过专家量化调查深入探讨了用户诸如研究人员感知维度用户实际进行测试、测试指标方案、方法、测试。所有指示系统都包含着、一个三维结构,由指标组成,用以评估现有的和创新的两类职能。该研究结合对市场主流智能座舱标杆车型进行实车测试,解释了测试方案的可靠性和合法性,并证实了用户的喜好,接受各种创新功能。

朱瑾,许谅亮[2](2021)在《知识产权保护水平评估制度的构建》文中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对知识产权保护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2019年印发的《关于强化知识产权保护的意见》明确了建立年度知识产权保护水平评估制度的重要任务。然而,我国的知识产权保护水平评估制度仍未正式建立,亟需加强研究,加快工作进程。本文围绕为什么要建立知识产权保护水平评估制度,建立相关制度的难点和要点,以及当前环境下如何科学有效推进相关工作进行了系统论证,比较研究了国内外知识产权保护相关调查及评估制度现状,提出了构建知识产权保护水平评估体系框架的初步思路,并从如何有效开展知识产权保护水平评估工作,如何建立评估结果有效指导工作实践的互动机制等方面进一步提出了运用知识产权保护水平评估体系的建议。

俞蕖[3](2022)在《大学评估何处去? 国际评估在中国一流大学的兴起、扩散与制度化》文中研究指明我国的大学评估在较长时期内伴有浓厚的自上而下的行政主导色彩,政府资源在大学间的分配与评估结果存在紧密联系,大学更倾向于凸显自身优势而非探究自身问题。在推动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和教育评价改革持续深化过程中,中国大学的评估体系逐渐发生变化,国际评估由此兴起并发展成为一流大学开展自我评估的重要机制。本研究通过对早期3个大学的评估案例分析,指出早期开展国际评估的大学进行评估时带有鲜明的问题导向,在其自身蕴含的强烈变革意愿的牵引下,评估促成了大学的人事管理体制机制、校院两级管理体制、跨院系学科建设等多层次的自我变革。此后,国际评估机制在中国一流大学群体中不断扩散。高等教育评估制度环境的变迁是国际评估机制扩散的重要基础,对先行者的学习效仿则是扩散的直接动因,在合法性机制作用下国际评估机制不断扩散且持续制度化并内嵌于大学治理体系中。

韩艳莉[4](2021)在《气候与景观格局变化对青海湖流域生态系统服务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生态系统服务作为衡量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是联系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的桥梁和纽带,是生态保护、生态功能区划、自然资产核算和生态补偿的理论基础。气候与土地利用变化引起景观格局,干预生态系统服务的供给能力,深刻影响人类福祉。理解气候与景观格局变化对生态系统服务的影响机制是应对气候变化,科学管理国土资源的基础。因此,本文以气象数据、土地利用数据、遥感数据、土壤数据和环境数据为基础,选取青藏高原东北部青海湖流域,利用ANUSPLIN插值法和景观指数法分析了2000-2018年青海湖流域的气温和降水及景观格局时空变化;利用In VEST模型和CASA模型分析了青海湖流域生态系统服务(水资源供给服务、土壤保持服务和净初级生产力服务)的物质量,利用双变量空间自相关分析法分析了生态系统服务间的权衡和协同关系;利用Person相关系数和双变量空间自相关分析法,分析了气温和降水及景观指数对生态系统服务的影响,识别生态系统服务的主要驱动因子,探讨青藏高原高寒环境下生态系统服务的驱动机制。最后,基于生态系统服务的地域差异性和关键驱动因子,提出青海湖流域县域尺度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管理对策。为青海湖流域土地资源优化配制、生态系统服务能力提升、自然资源管理和保护提供参考,丰富了我国青藏高原高寒气候区生态系统服务的案例研究。研究结果显示:(1)2000-2018年青海湖流域气温呈上升趋势,增速为0.3℃·10a-1,降水呈显着上升趋势,增速为73.2mm·10a-1,流域气候整体趋于暖湿。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青海湖流域气温变化显着,对全球气候变化具有重要的指示作用;(2)在研究期内,荒漠减少了31.43×108m2,草地增加了30.32×108m2,流域西北部荒漠大面积减少并转为草地,区域生态环境的改善,主要原因是大规模生态建设工程的实施,以及流域气候趋于暖湿,植被盖度增加等自然因素。不同年份的同种景观指数以2000-2010年为转折期,景观的结构和空间配置在流域西北部变化显着,其他区域景观格局比较稳定。(3)青海湖流域2000-2018年水资源供给量的多年平均值为3.72×109m2·a-1。2000-2012年,水资源供给量逐年缓慢增加,2012年以后则呈现波动递增趋势;2000-2018年土壤保持量的多年平均值为1.09×109t·a-1,单位面积土壤保持量为365.91 t·hm-2·a-1。2000-2018年青海湖流域土壤保持量总体呈波动增加趋势,增速较缓,波动剧烈;2000-2018年净初级生产力(NPP)总量的多年平均值为3.70×1012 gc·a-1,单位面积平均值为148.59 gc·m-2·a-1。青海湖流域NPP呈波动上升趋势,增速为1.69gc·m-2·a-1。生态系统服务之间的权衡与协同关系存在明显的尺度效应,水资源供给与NPP表现为权衡关系,土壤保持与NPP、土壤保持与水资源供给表现为协同关系。(4)从气候因子看,青海湖流域气温与水资源供给、土壤保持呈显着负相关集聚特征,与净初级生产力呈较显着正相关集聚特征;降水与水资源供给呈显着正相关集聚特征,与土壤保持呈不显着正相关集聚特征,与净初级生产力呈不显着负相关集聚特征。从景观格局因子看,除草地外,其它景观类型的景观指数与生态系统服务(水资源供给服务、土壤保持服务、净初级生产力服务)的相关性均不显着。在流域的西北部,斑块密度(PD)、平均周长面积比(PARA_AM)和平均斑块分维数(FRAC_MN)与三项生态系统服务均呈负相关。最大斑块指数(LPI)与水资源供给服务呈负相关,与土壤保持和NPP呈正相关。(5)天峻县生态系统服务中水资源供给为优势,净初级生产力为劣势。应注重地表植被保护,防止土地荒漠化扩大,将水资源供给与NPP的权衡负相关通过植被的保护,植被覆盖度的增加转化为协同正相关;刚察县和共和县均以NPP供给功能为优势,水资源供给和土壤保持服务为劣势。应适度开发草场资源、开展旅游服务业活动,减少沿湖区水土流失,防止土地荒漠化扩大。将土壤保持服务与NPP的权衡负相关通过植被覆盖度提升,转化为协同正相关;海晏县水资源供给、土壤保持和NPP服务均较低。应十分重视植被的保护和植被的恢复,加强防风固沙,保持水土增强沿湖区土壤保持服务的提升。将土壤保持服务与NPP的权衡负相关通过植被覆盖度提升,转化为协同正相关。

姜章泽君[5](2020)在《基于熵值赋权与GIS的多情景内涝风险评估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近年来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暴雨等级与频率也呈持续增加的趋势,相应的城市暴雨产生的内涝频率及造成的灾损也明显加剧,内涝灾害已成为阻碍城市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很有必要开展城市内涝成因机理分析并对内涝风险进行评估,为我国城市内涝治理、水生态文明以及内涝灾害防范机制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本文主要研究内容与成果如下:(1)从自然、社会经济发展、城市建设与灾害预警四个角度对内涝灾害的形成原因进行综合分析,为构建省域防涝减灾能力评估体系、开展省域防涝减灾评估理论与方法提供依据。(2)探讨了熵权TOPSIS法和主成分分析法进行省域防涝减灾能力评估的基本原理与方法,再以熵权TOPSIS改进主成分分析法,建立了熵权TOPSIS-PCA耦合评估体系,完善了省域防涝减灾能力评估理论体系。(3)采用熵权TOPSISI-PCA耦合优化评估模型,筛选出25个评估指标,对31个待评价省域的防涝减灾能力进行综合评估,并根据得到的结果对31个省域的防涝减灾能力进行分析。(4)建立研究区一、二维耦合排水模型以得到模糊综合评价模型中的致灾因子危险性数据。经过模型率定与验证,设计1a至5a的低重现期降雨分析研究区管网与节点的运行状态,并通过10a至100a的高重现期暴雨模拟得到研究区的积水深度、积水时间、积水面积情况,为后续内涝风险评估提供基础。(5)在Arcgis中利用栅格计算器工具实现模糊综合评价模型的矩阵求解过程,以网格单元和汇水区单元作为评价单元进行栅格图层的叠加运算,最终求得研究区在50a一遇下的暴雨内涝风险分布图。结果表明整体风险分布态势为中间高、周边低,高风险与低风险等级所占区域面积最大,其中高风险等级区主要分布在新华路片区、建设大街与渤海西路交叉路段、新海东路片区及迎宾大街工业区,与实际情况较为符合。针对研究区内涝风险评估结果,从城市建设与灾害预警的角度提出一系列内涝灾害的预防措施,为完善城市防涝减灾体系提供理论指导。

张赛[6](2020)在《复杂产品系统协作商选择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复杂产品系统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是我国获取竞争优势、实现经济结构转型的重要途径。复杂产品系统创新不仅可以使一个国家在当今以科技和知识为主导的国际竞争中占有相当主动的地位,还可以为国民经济的结构调整以及整体发展方向指出战略性的道路。但Co PS(复杂产品系统)因客户需求难以识别、利益相关者众多、系统定制性高、用户参与度高以及项目管理复杂等特点而具有巨大的创新风险。而合作伙伴的加入使得集成商可以规避垂直集成的高昂成本和巨大风险,得以聚焦于自己的核心能力,并通过业务外包实现并行产品设计与制造,显着缩短项目完工时间。因此,产品系统集成商能否合理地选择协作商,关系到复杂产品系统的顺利实现,复杂产品系统研发项目能否成功的关键因素。本文在分析和总结了国内外关于复杂产品系统、技术联盟以及共生共长理论的基础上,对合作伙伴选择阶段进行界定,并提出了关于复杂产品系统协作商选择的步骤和方法:(1)根据伙伴选择的原则和目标,结合专家调查法,最终从专有技术和资源、合作兼容性、协作商竞争力、合作风险性四个方面,构建了复杂产品系统协作商选择评价指标体系;(2)在对比多种评价方法优缺点的基础上,论文采用层次分析法和灰色关联度相结合的方法,用层次分析法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确定数据的权重,运用灰色关联系数分析模糊评价法中的隶属度问题,构建了关于复杂产品系统协作商选择的灰色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将专家智慧与客观数据进行了有效结合,解决了评价过程中存在主观性强的问题;(3)最后通过某废弃物处置项目案例研究对论文建立的复杂产品系统协作商选择评价模型进行验证。经验证,该方法算法可行,评价过程简单、直观,评价结果科学有效,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李炬蕙[7](2019)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媒介动员机制及其效果评估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面临的环境问题日益凸显,中国正以脆弱的生态环境承受着世界上最多的人口和巨大的经济发展压力。因此,全面治理我国的环境与“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也是对全球风险社会治理的积极响应。在此过程中,媒介承担着“环境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宣传、引导社会公众强化生态与环保意识的重任。本文运用传播学的理论和文献、内容和案例分析方法,结合西方社会动员理论和环境传播的相关理论,以中央电视台的新闻、公益广告、影视化作品以及中共中央宣传部宣教局和人民日报社全国平媒公益广告制作中心制作的关于宣传塞罕坝精神的平面广告作为研究案例,运用皮尔斯的“符号三元构成说”分析媒介是如何运用文字符号和视觉符号作为社会动员工具,完成“生态文明”建设议题的议程设置、框架建构和受众认知的培养,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生态文明”建设媒介动员效果评估的指标体系及评估方法。通过理论及案例分析,论文得出以下观点:1、基于中国大背景研究社会运动发起者与被动员者之间的互动,媒介动员主要依托于符号建构受众的认知结构,通过符号的运用,完成社会信息的交流;2、“生态文明”建设议题影响力的不断扩大与媒介运用议程设置、框架建构和涵化理论等方法息息相关,并以此完成情感、政治和协同动员;3、媒介动员对受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实践活动,具有引导和促进作用;4、研究方法的启示:通过符号分析媒介动员的机制的同时,也意识到引入效果评估方法和案例侧证,使媒介动员在现实例研究的基础上更具理说服力。

王丹[8](2019)在《复杂产品系统创新主体利益分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复杂产品系统创新不仅可以使一个国家在当今以科技和知识为主导的国际竞争中占有相当的主动,还可以为国民经济的结构调整以及整体发展方向指出战略性的道路。但是目前复杂产品系统创新活动还存在诸多问题,如技术创新失败率居高不下、参与主体的道德风险、协调困难、利益分配不公等导致系统研发合作过程稳定性和持续性的问题。解决好复杂产品系统创新参与主体之间利益分配问题是复杂产品系统创新成功的关键,公平、科学、合理的利益分配方案对协调各方成员一致、激励参与主体发挥自己的优势、提高创新的效率和质量、实现创新系统的良性运转和整体利益最大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梳理了国内外关于复杂产品系统创新主体利益分配、社会网络理论、交易成本理论和博弈理论等相关理论,首先通过分析创新合作模式的演化过程,发现创新网络是目前复杂产品系统创新的主要模式,具有互惠共生性、开放性、集成性、用户参与性、协同演化性的特征,同时对复杂产品系统创新网络结构和参与主体进行分析,发现各主体参与复杂产品系统创新网络后会带来利益的增加;其次详细分析复杂产品系统创新主体利益分配现状,并发现其中存在利益分配方案不合理、过程复杂、实际操作困难等问题;接下来选择基于贡献的Shapley值法作为本文利益分配模型构建的原型,引入采取专家调查法确定的利益分配影响因素:资源投入、风险承担和技术创新能力,对模型进行综合改进,得出适合复杂产品系统创新主体利益分配的模型;最后通过案例研究对利益分配模型进行验证。研究结果表明,参与创新网络是企业在未来竞争中取得成功的基本保障,创新网络的健康发展也需要良好的创新环境。经修正后的利益分配模型,更能体现对资源投入大、风险承担大和技术创新能力较强的参与主体的补偿,激励参与主体提高自身能力,维持创新网络的平稳运行,进而获取更多利益。因此复杂产品系统创新主体在进行利益分配时,要全面考虑各种影响因素,采取合理的分配方案。

徐虹霓[9](2014)在《海洋生态系统内在价值评估方法研究》文中指出海洋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巨大的生态系统为海岸带地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基础和保障。全面、科学地评估海洋生态系统的价值对海洋与海岸带资源的保护和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至关重要。但是目前生态系统的价值评估绝大部分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即从生态系统对人类效用的角度衡量生态系统的价值,而缺乏从生态系统自身的角度进行客观评估,这往往低估了生态系统的作用以及由于人类开发所造成的生态系统的损失。因此,补充生态系统内在价值理论及其评估方法对完善生态系统价值理论及其评估方法、为决策提供科学支撑具有重要意义。本论文在对国内外生态系统价值理论、价值评估技术路线与方法文献总结的基础上,根据生态系统自身的属性特点提出了生态系统内在价值的内涵,并根据系统生态学中的评价方法构建了生态系统内在价值评估的技术路线与方法,并应用于案例研究中。取得的主要成果及结论如下:(1)阐述了生态系统内在价值的概念及内涵,得出了生态系统内在价值与服务价值和外在价值的区别与联系。生态系统内在价值就是生态系统及其内含物的价值,包括生态系统的成分、结构以及生态过程功能,生态系统的存在就是一种价值,并不是因为对人类有益而被人类赋予价值。生态系统的内在价值是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和外在价值的基础。(2)构建了海洋生态系统内在价值评估的技术路线与方法,主要步骤为:①基于生态系统管理原则及研究目标确定研究区生态系统边界;②搜集研究区相关数据与资料;③根据评估对象及内容对生态系统内在价值进行表征;④对生态系统成分及物种多样性进行能值估算,对系统结构及功能进行Eco-exergy估算;⑤分别通过能值货币比率和Eco-exergy货币比率将能量货币化;⑥结果表达。(3)分析了生态系统内在价值评估与服务价值评估的主要区别:①内在价值从生态系统自身的角度考虑生态系统的价值,而服务价值衡量的是生态系统对人类效用的大小;②内在价值评估的对象是生态系统的成分、结构与功能过程,服务价值评估的对象是生态系统提供给人类的供给、支持、调节和文化服务;③内在价值评估方法是以系统生态学为基础的能值与Eco-exergy评估,服务价值评估的主要方法是以效用论为基础的经济学评估方法;④内在价值大小取决于系统的整体属性,服务价值大小取决于效用大小和稀缺程度。(4)将本文构建的海洋生态系统内在价值评估体系应用于案例研究,得到结果为:①2010年厦门湾海洋生态系统成分的能值价值为1301.5亿元,全年Eco-exergy价值为924.3亿元,内在价值总计2225.8亿元,远高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72.7亿元和当年厦门海洋产业国内生产总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GDP)246.7亿元;②2012年珠江口海洋生态系统内在价值为7683.2亿元;港珠澳大桥建设损失海洋生态系统内在价值3.77亿元,影响比重较小。案例研究结果证明了本文构建的生态系统内在价值评估体系的可行性,也说明将生态系统内在价值评估纳入决策的科学性和必要性。我们认为,能值所表征的是生态系统的存在价值;Eco-exergy所表征的是生态系统的创造价值,即生态系统可对外做功的总能量,或做功的能力。

付振通[10](2013)在《复杂产品创新知识获取系统研究》文中提出当今世界正处在一个知识经济兴起并迅速发展的时代,创新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推进剂。创新的基石是知识,知识资源是企业持续创新的源泉,要实现快速和持续创新,企业就必须不断地获取新知识、积累并运用已有知识。复杂产品创新是一个以知识为基础的创造过程,是由涉及多个领域的设计团队在用户需求和企业资源约束下,相互协作、共同完成的一体化协同过程。复杂产品制造业是我国工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民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复杂产品的技术水平与创新能力直接体现一个国家整体的工业发展水平,关系到国际竞争力。然而,知识获取作为整个创新过程的前提和基础,一直是影响复杂产品创新绩效的关键因素和瓶颈之一。因此,开展面向复杂产品创新的知识获取研究,是增强我国复杂产品创新知识管理能力、自主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对于国家创新驱动战略的实施和国际竞争力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资料搜集与分析,在借鉴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界定了复杂产品、复杂产品创新、复杂产品创新知识获取等相关概念,分析了复杂产品创新与知识获取的交互关系,提出了复杂产品创新知识获取的构成要素与基本过程;采用元分析法归纳提炼了复杂产品创新知识获取的影响因素,基于WSR(物理-事理-人理)理论,构建了复杂产品创新知识获取影响因素概念模型,在借鉴现有研究成果基础上提出相关假设,根据调研获得的数据对理论模型和假设进行检验,实证研究复杂产品创新知识获取的影响因素;根据复杂产品创新知识获取的特征,构建了复杂产品创新知识获取系统,包括复杂产品创新知识资源支撑子系统、知识获取处理子系统、知识获取管理子系统,并对其子系统进行深入分析给出了复杂产品创新知识获取系统构成子系统的关联关系函数,分析并揭示了复杂产品创新知识获取系统构成子系统的关联机理;设计了复杂产品创新知识获取系统运行机制,包括知识获取动力机制、知识获取决策机制和知识获取匹配机制,并分析了复杂产品创新知识获取运行动力机制、决策机制、匹配机制的构成及功能作用;通过对复杂产品创新知识获取系统中的知识资源支撑子系统、知识获取处理子系统和知识获取管理子系统的因果关系分析,构建复杂产品创新知识获取系统运行仿真模型,通过仿真验证构建的复杂产品创新知识获取系统的有效性和可靠性,根据系统反馈回路中关键变量对系统运行的影响程度,辨识复杂产品创新知识获取系统中的关键变量,确定围绕关键变量的系统运行主导回路;结合当前我国复杂产品创新中知识获取这一瓶颈问题,从优化系统运行环境、加强系统运行管理以及完善系统运行机制三个方面提出复杂产品创新知识获取系统的运行策略。

二、复杂产品和系统项目创新过程及其评估体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复杂产品和系统项目创新过程及其评估体系(论文提纲范文)

(1)智能座舱主观测试方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行业背景及发展现状
2 研究路径及方法
    2.1 用户偏好及主观测试方案研究思路
    2.2 用户主观测试体系建立
    2.3 用户主观测试的评价规范
        2.3.1 评价方法
        2.3.2 指标权重
        2.3.2. 1 流程图(如图4所示)
        2.3.2. 2 建立层次结构模型(如图5所示)
        2.3.2. 3 构造判断(成对比较)矩阵
        2.3.2. 4 层次单排序及一致性检验(如表7所示)
        2.3.3 评价测试用例
    2.4 评价结果分析
3 结语

(2)知识产权保护水平评估制度的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一、构建我国知识产权保护水平评估制度的必要性分析
    (一)是全面了解我国知识产权保护状况的客观需要
    (二)是推动知识产权保护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
    (三)是应对知识产权保护国际挑战的重要保障
二、知识产权保护水平评估制度建设及评估体系研究现状分析
    (一)在国家竞争力或创新实力指标中纳入知识产权要素的代表性指标
    (二)在知识产权综合性指标中包含知识产权保护的代表指标
    (三)专门针对知识产权保护进行评价的代表性指标
三、关于构建我国知识产权保护水平评估制度的思考和建议
    (一)制定科学合理的知识产权保护水平评估指标体系
        1. 制定指标体系须把握的三个重要原则
        2. 制定指标体系必须重视的三个关键环节
    (二)知识产权保护水平评估指标体系框架的构建
    (三)知识产权保护水平评估工作的开展
    (四)建立评估结果有效指导工作实践的互动机制
结语

(3)大学评估何处去? 国际评估在中国一流大学的兴起、扩散与制度化(论文提纲范文)

一、导言
二、院校自我评估及其发展
三、中国一流大学国际评估缘起—三个早期案例
    1. 人事改革的“破局者”—清华大学物理系的院系国际评估
    2. 推进校院两级管理体制改革—复旦大学的院系国际评估
    3. 打破院系边界,促进交叉融合—北京大学环境科学领域的院系国际评估
四、国际评估在中国一流大学的扩散及其制度化
五、结语

(4)气候与景观格局变化对青海湖流域生态系统服务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国际背景
        1.1.2 国内背景
        1.1.3 区域环境背景
    1.2 生态系统服务综述
        1.2.1 生态系统服务概述
        1.2.2 生态系统服务研究现状
    1.3 气候变化与生态系统服务研究进展
    1.4 土地利用景观格局与生态系统服务研究进展
    1.5 研究目的及意义
        1.5.1 研究目的
        1.5.2 研究意义
    1.6 关键科学问题、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6.1 关键科学问题
        1.6.2 主要研究内容
        1.6.3 研究目标
        1.6.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
    2.1 地理位置
    2.2 自然概况
        2.2.1 地形
        2.2.2 气候
        2.2.3 水文
        2.2.4 植被
        2.2.5 土壤
    2.3 社会概况
        2.3.1 行政区划
        2.3.2 人口与民族
第三章 青海湖流域气候变化趋势分析
    3.1 数据及方法
        3.1.1 数据及预处理
        3.1.2 研究方法
    3.2 青海湖流域气候因素的时空变化
        3.2.1 ANUSPLIN空间插值精度验证
        3.2.2 青海湖流域气温变化趋势及空间格局
        3.2.3 青海湖流域降水变化趋势及空间格局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青海湖流域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变化
    4.1 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分析方法
        4.1.1 土地利用转移矩阵
        4.1.2 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分析方法
    4.2 青海湖流域景观类型结构变化
    4.3 青海湖流域景观格局时空变化
        4.3.1 确定最佳景观粒度
        4.3.2 景观格局时间变化
        4.3.3 景观格局空间变化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青海湖流域生态系统服务
    5.1 构建青海湖流域生态系统服务分类及物质量核算体系
    5.2 供给服务(水资源供给)
        5.2.1 数据方法及模型验证
        5.2.2 水资源供给服务时空分布
    5.3 调节服务(土壤保持功能)
        5.3.1 数据、方法及模型验证
        5.3.2 土壤保持量时空分布
    5.4 支持服务(净初级生产力)
        5.4.1 数据来源及处理
        5.4.2 研究方法及模型验证
        5.4.3 净初级生产力时空分布
    5.5 青海湖流域生态系统服务权衡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气温、降水与景观指数对青海湖流域生态系统服务的影响
    6.1 研究方法
        6.1.1 相关性分析
    6.2 生态系统服务对气温和降水的响应
        6.2.1 水资源供给对气温和降水的响应
        6.2.2 土壤保持对气温和降水的响应
        6.2.3 净初级生产力对气温和降水的响应
    6.3 生态系统服务对景观格局的响应
        6.3.1 水资源供给服务对景观格局的响应
        6.3.2 土壤保持服务对景观格局的响应
        6.3.3 净初级生产力对景观格局的响应
    本章小结
第七章 青海湖流域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管理对策
    7.1 天峻县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对策
    7.2 刚察县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对策
    7.3 海晏县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对策
    7.4 共和县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对策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创新点
    8.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期间研究成果及获奖情况

(5)基于熵值赋权与GIS的多情景内涝风险评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城市内涝模拟计算研究
        1.2.2 城市暴雨内涝风险模拟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本章小结
第2章 内涝灾害成因分析及其评估体系研究
    2.1 内涝灾害成因综合分析
        2.1.1 内涝灾害定义
        2.1.2 城市内涝灾害成因综合分析
    2.2 洪涝灾害情景评估方法——主成分分析法
        2.2.1 引入主成分分析法的必要性
        2.2.2 主成分分析法基本思路及相关概念
        2.2.3 主成分分析法的模型构成及基本步骤
    2.3 基于熵权TOPSIS与主成分分析的耦合评估法
        2.3.1 熵权法
        2.3.2 TOPSIS法
        2.3.3 熵权TOPSIS法
        2.3.4 熵权TOPSIS-PCA耦合评估模型构建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组合赋权的省域防涝减灾能力评估研究
    3.1 省域洪涝风险情景评估研究
        3.1.1 评估基本要求
        3.1.2 评估基本步骤
    3.2 基于熵值赋权的省域防涝减灾能力评估
        3.2.1 防涝减灾能力评估指标筛选
        3.2.2 防涝减灾能力主成分分析
        3.2.3 防涝减灾能力的熵权TOPSIS分析
        3.2.4 基于熵权TOPSIS-PCA的省域防涝减灾能力评估分析
        3.2.5 省域防涝减灾能力综合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MIKE模型的内涝情景分析
    4.1 研究区域概况
        4.1.1 区位及地理条件
        4.1.2 水文气象条件
        4.1.3 城市水环境系统现状及问题分析
    4.2 研究区一维排水管网系统模型构建
        4.2.1 管网概化
        4.2.2 子汇水区划分
    4.3 研究区二维地表漫流模型构建
        4.3.1 研究区数字高程模型建立
        4.3.2 基础地形整合文件构建
        4.3.3 建模基础参数设置
    4.4 模型边界条件
        4.4.1 设计降雨
        4.4.2 模型出流条件
    4.5 研究区一维管网模型与二维地表漫流模型耦合
    4.6 模型率定与验证
    4.7 情景模拟与结果分析
        4.7.1 一维管渠排水能力评估
        4.7.2 二维地表积水情景分析
    4.8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GIS的多情景内涝风险模拟及评估
    5.1 内涝风险评估方法确定
    5.2 内涝风险评估指标体系构建
        5.2.1 评估指标选取原则
        5.2.2 评估指标体系构建
    5.3 指标数据准备与处理
        5.3.1 指标数据准备
        5.3.2 数据处理
    5.4 基于熵权法权重计算的内涝风险准则层评价
        5.4.1 致灾因子危险性
        5.4.2 孕灾环境敏感性
        5.4.3 承灾体脆弱性
    5.5 内涝灾害风险模糊综合评价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6)复杂产品系统协作商选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研究目的及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三、研究述评
    第四节 研究内容、方法与思路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第五节 研究的创新之处
第二章 相关理论概述
    第一节 复杂产品系统及创新主体的界定
        一、复杂产品系统及技术联盟理论
        二、复杂产品系统创新主体的界定
    第二节 复杂产品系统协作商选择步骤及方法
        一、复杂产品系统协作商选择的步骤
        二、复杂产品系统协作商选择的方法
    第三节 共生共长理论
第三章 复杂产品系统协作商选择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第一节 复杂产品系统协作商选择原则
    第二节 复杂产品系统协作商选择的影响因素分析
    第三节 复杂产品系统协作商选择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一、指标解释及评价标准
        二、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三、建立的评价指标体系
第四章 基于灰色关联度和层次分析法的复杂产品系统协作商选择评价模型构建
    第一节 选择方法的确定
    第二节 指标体系的分析
        一、指标体系量化方法
        二、指标体系问卷设计
    第三节 灰色关联度分析法计算隶属度
        一、灰色关联度分析的原理和步骤
    第四节 复杂产品系统协作商评价指标的权重测算方法
        一、层次分析法的原理和步骤
        二、层次分析法的优缺点
    第五节 结合层次分析法和灰色关联度法确定新的灰色关联系数
第五章 案例分析
    第一节 案例研究思路与背景
    第二节 建立基于灰色关联度和层次分析法的复杂产品系统选择模型
        一、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权重分配计算
        二、基于灰色关联度的隶属度求解
    第三节 模型计算结果分析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Ⅰ复杂产品系统协作商选择指标体系评分细则表
附录 Ⅱ复杂产品系统协作商选择指标体系调查问卷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7)“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媒介动员机制及其效果评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价值
        1.1.1 研究背景和目的
        1.1.2 研究价值
    1.2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研究创新与不足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国外研究现状
    2.2 国内研究现状
    2.3 国内外研究评述
第3章 基本概念和理论基础
    3.1 基本概念界定
        3.1.1 生态文明
        3.1.2 社会动员
        3.1.3 媒介动员
        3.1.4 媒介动员机制
    3.2 理论基础
        3.2.1 社会动员理论
        3.2.2 环境传播与生态文明理论
第4章 “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媒介动员符号建构及其意义分析
    4.1 “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媒介符号
    4.2 “生态文明”建设中媒介符号结构分析
        4.2.1 文字符号
        4.2.2 视觉符号
    4.3 符号建构在媒介动员中的作用与意义
第5章 “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媒介动员机制与策略
    5.1 “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媒介动员机制
        5.1.1 媒介动员的议程设置机制
        5.1.2 媒介动员的框架结构机制
        5.1.3 媒介动员的涵化作用机制
    5.2 “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媒介动员策略
        5.2.1 情感动员
        5.2.2 政治动员
        5.2.3 协同动员
第6章 “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媒介动员效果及其评估体系建立
    6.1 “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媒介动员效果概述
    6.2 “生态文明”建设中媒介动员效果评估指标体系
        6.2.1 效果评估指标的内涵
        6.2.2 构建效果评估指标的原则
        6.2.3 效果评估指标体系及其阐释
    6.3 效果评估方法
        6.3.1 层次分析法
        6.3.2 模糊综合评价法
    6.4 效果评估方法的案例测证
结论与讨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8)复杂产品系统创新主体利益分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研究目的及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三、研究述评
    第四节 研究内容、方法与思路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思路
    第五节 研究的创新之处
第二章 相关理论概述
    第一节 社会网络理论
    第二节 交易成本理论
    第三节 博弈理论
第三章 复杂产品系统创新合作模式及利益分配分析
    第一节 复杂产品系统创新合作模式
        一、复杂产品系统创新合作模式的演化
        二、复杂产品系统创新网络合作模式
    第二节 复杂产品系统创新参与主体
        一、复杂产品系统创新主体的界定
        二、复杂产品系统创新主体的特征
    第三节 复杂产品系统创新合作利益分析
        一、复杂产品系统创新合作利益的产生
        二、复杂产品系统创新利益的分类
    第四节 复杂产品系统创新主体利益分配现状及问题
        一、复杂产品系统创新主体利益分配的现状
        二、复杂产品系统创新主体利益分配存在的问题
第四章 复杂产品系统创新主体利益分配模型构建
    第一节 利益分配模型原型
    第二节 利益分配的原则与影响因素
        一、利益分配的原则
        二、利益分配的影响因素
    第三节 利益分配模型构建
        一、考虑资源投入因素的利益分配模型构建
        二、考虑风险承担程度因素的利益分配模型构建
        三、考虑技术创新能力因素的利益分配模型构建
        四、多因素影响下的综合利益分配模型构建
第五章 案例分析
    第一节 案例研究思路与背景
        一、案例研究思路
        二、案例研究背景
    第二节 X复杂产品系统创新网络合作模式与利益分配分析
        一、X复杂产品系统创新网络合作模式
        二、X复杂产品系统创新网络利益分配方式
        三、X复杂产品系统创新网络利益分配策略设计
    第三节 案例研究总结与启示
        一、案例研究总结
        二、案例研究启示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Ⅰ 复杂产品系统创新主体利益分配影响因素调查表
附录Ⅱ 关于X项目各参与主体重要性和风险承担调查问卷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9)海洋生态系统内在价值评估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Table of Contents
摘要
Abstract
图表索引
Table and Figure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3 研究内容、技术路线与方法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原则
        1.3.3 研究内容
        1.3.4 研究的技术路线和方法
第2章 海洋生态系统价值及其评估方法研究进展
    2.1 生态系统的概念与内容
        2.1.1 生态系统概念及其发展
        2.1.2 生态系统组成、结构的内涵
        2.1.3 生态系统的功能与过程
        2.1.4 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
        2.1.5 小结
    2.2 生态系统价值研究概况
        2.2.1 生态系统内在价值研究
        2.2.2 生态系统外在价值/工具价值的研究
        2.2.3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研究
        2.2.4 小结
    2.3 生态系统评价及价值评估概况
        2.3.1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
        2.3.2 能值分析在生态系统价值评估中的应用
        2.3.3 熵在生态系统评价中的应用
        2.3.4 Exergy在生态系统评价中的应用
    2.4 总结
        2.4.1 生态系统价值研究状况
        2.4.2 生态系统价值的评估
        2.4.3 生态系统价值及其评估存在的问题
第3章 生态系统内在价值理论及其评估体系的构建
    3.1 生态系统内在价值理论
        3.1.1 生态系统的基本内容及特点
        3.1.2 生态系统内在价值的内涵
        3.1.3 生态系统内在价值与其他生态系统价值的区别与联系
    3.2 海洋生态系统内在价值评估方法的构建
        3.2.1 构建的技术路线
        3.2.2 评估对象及内容的确定
        3.2.3 评估方法的选取
        3.2.4 价值货币化
    3.3 生态系统内在价值评估体系
        3.3.1 生态系统内在价值评估的技术路线
        3.3.2 海洋生态系统内在价值的计算
        3.3.3 评估体系科学性和合理性论证
        3.3.4 内在价值评估体系与其他价值评估体系的比较
第4章 案例研究
    4.1 厦门湾海洋生态系统研究案例
        4.1.1 厦门湾概况
        4.1.2 厦门湾海洋生态系统内在价值评估
        4.1.3 厦门湾海洋生态系统内在价值评估对决策的支持分析
    4.2 珠江口海洋生态系统研究以及港珠澳大桥案例分析
        4.2.1 珠江口海洋生态系统内在价值评估
        4.2.2 港珠澳大桥工程涉海区域内在价值的损失评估
        4.2.3 内在价值评估结果对项目决策的支持分析
    4.3 案例研究总结
        4.3.1 应用情况
        4.3.2 两个案例比较
第5章 论文总结与展望
    5.1 研究成果
    5.2 创新点
    5.3 不足之处和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情况
致谢

(10)复杂产品创新知识获取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论文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1.1.1 论文研究的背景
        1.1.2 论文研究的目的
        1.1.3 论文研究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1.3 论文的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论文的研究思路
        1.3.2 论文的研究方法
    1.4 创新之处
第2章 复杂产品创新知识获取研究基础
    2.1 复杂产品创新
        2.1.1 复杂产品的内涵与特征
        2.1.2 复杂产品创新的内涵
        2.1.3 复杂产品创新的特征
    2.2 知识获取
        2.2.1 知识获取的内涵
        2.2.2 知识获取的途径
    2.3 复杂产品创新知识获取
        2.3.1 复杂产品创新与知识获取的关联关系
        2.3.2 复杂产品创新知识获取的内涵
        2.3.3 复杂产品创新知识获取的构成要素
        2.3.4 复杂产品创新知识获取的过程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复杂产品创新知识获取影响因素研究
    3.1 复杂产品创新知识获取概念模型构建
        3.1.1 基于元分析法的复杂产品创新知识获取影响因素提取
        3.1.2 基于 WSR 方法论的复杂产品创新知识获取概念模型
    3.2 复杂产品创新知识获取影响因素的研究假设
        3.2.1 复杂产品创新知识获取的知识因素研究假设
        3.2.2 复杂产品创新知识获取过程因素研究假设
        3.2.3 复杂产品创新知识获取主体因素研究假设
        3.2.4 复杂产品创新知识获取对复杂产品创新绩效的影响假设
    3.3 实证研究设计与变量测量
        3.3.1 实证研究方法
        3.3.2 问卷设计与变量测量
    3.4 实证数据分析
        3.4.1 样本基本数据分析
        3.4.2 量表信度与效度检验
    3.5 结构方程模型分析
    3.6 研究结果讨论
        3.6.1 知识因素对复杂产品创新知识获取的影响
        3.6.2 知识获取过程因素对复杂产品创新知识获取的影响
        3.6.3 知识获取主体因素对复杂产品创新知识获取的影响
        3.6.4 知识获取对复杂产品创新绩效的影响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复杂产品创新知识获取系统构建
    4.1 复杂产品创新知识获取系统的构建的目标与原则
        4.1.1 复杂产品创新知识获取系统构建的目标
        4.1.2 复杂产品创新知识获取系统构建的原则
    4.2 复杂产品创新知识获取系统模型
        4.2.1 复杂产品创新知识获取系统的功能
        4.2.2 复杂产品创新知识获取系统的结构
    4.3 复杂产品创新知识资源支撑子系统
        4.3.1 复杂产品创新知识资源支撑子系统的功能结构分析
        4.3.2 复杂产品创新知识分类与来源
        4.3.3 复杂产品创新跨组织共享知识库模型
    4.4 复杂产品创新知识获取处理子系统
        4.4.1 复杂产品创新知识获取处理子系统的功能结构分析
        4.4.2 复杂产品创新知识需求分析
        4.4.3 复杂产品创新知识搜索
        4.4.4 复杂产品创新知识识别
        4.4.5 复杂产品创新知识挖掘
        4.4.6 复杂产品创新知识供给
    4.5 复杂产品创新知识获取管理子系统
        4.5.1 复杂产品创新知识获取管理子系统的功能结构分析
        4.5.2 复杂产品创新知识获取资源配置
        4.5.3 复杂产品创新知识获取过程控制
        4.5.4 复杂产品创新知识获取主体关系协调
    4.6 复杂产品创新知识获取系统构成子系统关联机理
        4.6.1 复杂产品创新知识获取系统构成子系统关联关系函数
        4.6.2 复杂产品创新知识获取系统构成子系统关联关系分析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复杂产品创新知识获取系统运行机制研究
    5.1 复杂产品创新知识获取系统运行机制分析框架
        5.1.1 复杂产品创新知识获取系统运行机制界定
        5.1.2 复杂产品创新知识获取系统运行机制的逻辑关系
    5.2 复杂产品创新知识获取系统动力机制
        5.2.1 复杂产品创新知识获取动力因素分析
        5.2.2 复杂产品创新知识获取动力机制模型
    5.3 复杂产品创新知识获取系统决策机制
        5.3.1 复杂产品创新知识获取决策过程分析
        5.3.2 复杂产品创新知识获取决策因素分析
        5.3.3 复杂产品创新知识获取决策模型
    5.4 复杂产品创新知识获取系统匹配机制
        5.4.1 复杂产品创新知识获取匹配因素分析
        5.4.2 复杂产品创新知识获取匹配因素关联机理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复杂产品创新知识获取系统仿真
    6.1 复杂产品创新知识获取系统建模的理论分析
        6.1.1 系统动力学的适用性
        6.1.2 复杂产品创新知识获取系统建模目的
        6.1.3 复杂产品创新知识获取系统建模假设条件
        6.1.4 复杂产品创新知识获取系统模型边界分析
    6.2 复杂产品创新知识获取系统的 SD 模型
        6.2.1 复杂产品创新知识获取系统因果关系分析
        6.2.2 复杂产品创新知识获取系统因果关系结构分析
        6.2.3 复杂产品创新知识获取系统 SD 流图
        6.2.4 复杂产品创新知识获取系统 SD 方程
    6.3 复杂产品创新知识获取系统仿真模型检验
        6.3.1 范围满足性检验
        6.3.2 结构检验
        6.3.3 单位一致性检验
        6.3.4 参数验证测试
        6.3.5 极端条件检验
        6.3.6 敏感度检验
        6.3.7 行为重现检验
        6.3.8 行为异常检验
    6.4 复杂产品创新知识获取系统仿真结果分析
        6.4.1 复杂产品创新知识获取系统运行趋势分析
        6.4.2 复杂产品创新知识获取系统运行关键变量辨识
        6.4.3 复杂产品创新知识获取系统运行主导回路识别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复杂产品创新知识获取系统运行策略
    7.1 优化复杂产品创新知识获取系统运行环境
        7.1.1 改善复杂产品创新知识获取知识属性
        7.1.2 提高复杂产品创新知识获取过程能力
        7.1.3 密切复杂产品创新知识获取主体关系
    7.2 加强复杂产品创新知识获取系统运行管理
        7.2.1 关注复杂产品创新知识获取系统的动态性
        7.2.2 抓住影响复杂产品创新知识获取系统运行的关键变量
        7.2.3 发挥复杂产品创新知识获取系统构成子系统协同效应
    7.3 完善复杂产品创新知识获取系统运行机制
        7.3.1 激发复杂产品创新知识获取动力
        7.3.2 完善复杂产品创新知识获取决策体系
        7.3.3 加强复杂产品创新知识获取匹配过程管控
    7.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附录

四、复杂产品和系统项目创新过程及其评估体系(论文参考文献)

  • [1]智能座舱主观测试方案研究[J]. 郭欣,孙露,杨靖. 内燃机与配件, 2022(01)
  • [2]知识产权保护水平评估制度的构建[J]. 朱瑾,许谅亮. 知识产权, 2021(12)
  • [3]大学评估何处去? 国际评估在中国一流大学的兴起、扩散与制度化[J]. 俞蕖.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22(01)
  • [4]气候与景观格局变化对青海湖流域生态系统服务的影响[D]. 韩艳莉. 青海师范大学, 2021
  • [5]基于熵值赋权与GIS的多情景内涝风险评估研究[D]. 姜章泽君. 南昌大学, 2020(01)
  • [6]复杂产品系统协作商选择研究[D]. 张赛. 河南科技大学, 2020(06)
  • [7]“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媒介动员机制及其效果评估研究[D]. 李炬蕙. 成都理工大学, 2019(02)
  • [8]复杂产品系统创新主体利益分配研究[D]. 王丹. 河南科技大学, 2019(12)
  • [9]海洋生态系统内在价值评估方法研究[D]. 徐虹霓. 厦门大学, 2014(08)
  • [10]复杂产品创新知识获取系统研究[D]. 付振通.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13(04)

标签:;  ;  ;  ;  ;  

复杂产品与系统项目创新过程及其评价体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