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识高校班主任工作

初识高校班主任工作

一、初识高校班主任工作(论文文献综述)

谢大进,徐海燕[1](2021)在《“三全育人”:高校新生班级管理》文中认为班级是学生成长最基础、最直接的环境。高校新生班级建设是班风、学风、寝风形成的基础,建设好新生班级十分必要,也特别关键。"三全育人"大格局下,建设优秀新生班集体需要师生全员参与,力量协同,组织建设,制度文化等多维度构建,探索形成新生入学教育系统化、班级组织建设常态化、班级管理人员专业化、新生困难帮扶人性化、班级自治制度化的新生班级管理体系。

唐彬[2](2021)在《职业道德与法律课教学的人种志研究 ——以C市H职校M班为例》文中认为

顾梦奇[3](2021)在《教育学跨学科硕士研究生专业身份认同的叙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卿菁[4](2021)在《一位乡村小学青年教师专业发展之路 ——基于反思性实践的视角》文中研究说明教师专业发展满足新时代对教育改革的重要诉求,顺应新时代发展之需。反思性实践对于教师专业发展的价值已被普遍认可,然而在现实中,乡村小学青年教师在反思性实践过程中仍存在诸多问题,如反思意识不足、反思的内容单薄等,总结为缺乏对实践的反思,导致教师专业发展的弱化。乡村小学青年教师是乡村教育改革道路上的中坚力量,乡村小学青年教师专业发展关乎国民素质发展前景。因此,反思性实践在乡村小学青年教师专业发展中发挥着关键的作用。笔者通过对反思性实践和教师专业发展的相关研究进行梳理和分析,决定采用个案研究法,对优秀的乡村小学青年M教师进行多次访谈,在此期间,笔者收集了M教师的教学日记、听课笔记、备课本等实物资料。基于反思性实践的视角,笔者分析了M教师的成长经历,对M教师专业发展机制进行探究,提出基于反思性实践的乡村小学青年教师专业发展建议。本研究分为以下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笔者通过对反思性实践进行理论分析,论证反思性实践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第二部分,笔者通过对M教师的相关材料进行整理和分析,将M教师专业发展总结为初为人师、善为人师和乐为人师三个阶段;第三部分,本研究基于反思性实践的视角,对M教师专业发展进行分析,发现M教师主要通过对班级管理、课堂教学和学生情况三个方面的反思性实践,促进其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情感以及专业理念的提升,笔者还对基于反思性实践的M教师专业发展机制进行分析,其机制主要包括M教师基于个体经验的建构、M教师与环境的积极互动以及M教师反思性实践的不断更新三个方面;第四部分,笔者通过对M教师成长经历的分析,提出基于反思性实践的乡村小学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建议,外部支持主要包括打造良好的校园反思文化、完善学校制度、建立保障机制;内部调试主要包括提高教师反思性实践意识、增强反思性实践能力、丰富自身理论知识、反思方法多样化。

杨伟佳[5](2021)在《会计科目扑克融入中职《基础会计》教学应用研究》文中认为国家重视职业教育的发展,中职会计专业教育位于会计教育体系的初级层次,是职业教育重要组成部分,其培养目标是适应国家经济发展为社会培养一线财务专业技能型人才。国家要求转变培养中职人才模式,提倡教材、教法、教学三教改革,要求教师从教学现状出发改变教学思维,致力成为研究型教师而做出努力。《基础会计》作为中职学生第一学期开设的专业核心课程,作为理论知识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习其他会计课程的入门基础。但在传统教学中存在以下问题:教师按部就班按照书本教材顺序从头讲到尾而忽略学生实际,不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排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没有结合学生实际将书本的抽象语言转化为生动的生活语言;再加上会计内容所具有的枯燥难懂、学生基础知识薄弱、学习习惯有待提高等特点,造成学生对会计学习兴趣低、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的灌输。研究型教师要把教学与教法落实到实处,需要借助与学生密切联系生活的一切事务。而自1998年武汉钢铁财务部举办第一次会计科目扑克大赛以来,备受高校师生关注。基于上述背景确立会计科目扑克融入中职《基础会计》课程教学应用为研究对象,通过第一章绪论、第二章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说明相关背景、概念、理论知识及会计科目扑克在教学运用中的现状;通过第三章应用现状分析研究会计科目扑克及大赛与可行性分析,确定会计科目扑克存在的问题以及制定符合中职会计科目扑克与中职会计科目扑克三种功能的介绍;通过第四章教学设计研究说明会计科目扑克融入中职《基础会计》所遵循的教学模式;通过第五章教学实践研究阐述在具体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状况;通过第六章利用问卷调查法与半结构访谈法对整体教学效果进行评价;通过第七章进行总结。通过研究得出结论:会计科目扑克融入中职《基础会计》达到预期效果,有利于改变学生对会计课堂的认知;有利于学生提高学习会计兴趣、增强学习体验;有利于学生掌握会计科目、会计账户、会计分录等相关知识的学习。

王欣[6](2021)在《流动儿童情绪管理能力提升的小组工作介入 ——以D小学流动儿童情绪管理小组项目为例》文中认为当代中国城市社会中,流动儿童逐渐形成了极为庞大的社会群体,其因生活环境巨变所产生的诸多不适,极可能会发展成各类情绪问题;此类情绪问题,不仅对流动儿童自身发展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同时也会给社会发展与学校教育带来诸多显性及隐性的弊端。情绪健康是心理适应能力中所具有的重要标志,其影响力也不容小视。相较同一环境下的城市儿童,流动儿童在情绪上更容易出现自卑、抑郁、孤独、敏感、多疑以及诸多不良情绪。个案干预其成本较高,在实际运用过程中存在着极为明显的成本方面缺陷,而小组干预在实际运用中有着较为明显的经济社会效益等诸多优势。因此,对于开展小组干预、提升流动儿童情绪管理能力的实务研究中应使用何种理论以及如何有效地运用该理论显得极为必要。本文研究以情绪ABC理论为基本指导理论,通过小组工作方式对流动儿童情绪管理能力提升是否具有可适应性为研究对象,以D小学的10名流动儿童的情绪管理能力为服务对象,运用情绪ABC理论,设计与实施小组干预方案,在D小学开展共计6次的小组活动,并在第一次活动前与第六次活动结束后对组员进行前测与后测,以此来评估流动儿童的情绪管理能力在小组工作介入过程中所产生的变化,最终验证情绪ABC理论及其指导下的小组工作方法对流动儿童情绪能力提升的可适用性,并根据活动开展的具体情况给予相应的建议与经验。为了解流动儿童目前的情绪管理情况,笔者在D小学发放了 122份流动儿童社会适应调研问卷。问卷调查结果显示,目前流动儿童存在情绪波动大、情绪控制能力较低的问题。为了帮助流动儿童这一特殊群体提升其自我情绪管理能力,笔者在D小学开展了小组工作的前期招募工作,秉着自觉自愿的选择,招募了此次问卷调查分值较低的10名学生作为本次小组活动的服务对象。笔者以访谈的形式对服务对象以及学校老师进行访谈,评估与诊断了小组成员的情绪管理问题,明确了此次小组活动的服务需求。小组活动时长为一个半月,开展6次活动。小组活动分为三个主题分别为情绪的认知、情绪的表达以及情绪的调节。情绪的认知模块,运用“识别自我情绪C”、“你比划我来猜”的方式进行小组工作介入,分别提升流动儿童的情绪自我察觉能力与认知他人情绪的能力;情绪的表达模块,采用“色彩辩心情”、“画出我的心”的方法进行小组工作介入,以此来提升流动儿童情绪表达能力;情绪的调节模块,则采用“初识信念B”、“辩论赛”的方法来提升流动儿童的情绪调节能力。为了有效验证小组干预绩效,笔者将定量评估与定性评估相结合。定量评估采用前、后测的形式;定性评估通过观察记录服务对象在小组过程中的表现、绘画内容以及学校老师、父母的反馈等形式。定量评估显示,组员的分值有明显提高。定性评估表明,服务对象在参加小组活动后,能清楚的辨别合理信念与非理性信念,并通过转变非理性信念来调节自身情绪,提升情绪管理能力,由此可见,以情绪ABC理论为主要指导理论的小组工作在实现提升流动儿童情绪管理能力上有具有较为显着的成效。

魏志达[7](2020)在《“3+3”高考模式下走班教学研究 ——以青岛十九中物理学科为例》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新课改”“新考改”相关政策不断出台,全国各地都在探寻新的教学模式和考试录取模式,培养模式多元化,中学教育发展迅速。2014年,国务院颁发了《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同年由浙江省和上海市作为第一批改革试点省市率先进行改革。2017年山东省作为第二批改革试点省市,开始实行“3+3”新高考模式下的教学改革,至2020年高考开始实行新的高考录取模式。新的高考形势下的学生培养方案、教学方案、高考报考方案和高校录取方案都作出了一定程度的改变。在如此大环境下的教学不仅仅在教学内容、考试种类、考试时间等方面作出较大调整,同时对学生学科素养的培养提出了更高更全效率更高的要求。笔者主要通过文献研究法、调查研究法、统计分析法等方法,以山东省青岛第十九中学近三年物理学科教学活动及学生学习发展为例,对山东省“3+3”高考模式下的选课分层走班制教学实践展开了调查研究。本文第一章对高考“3+3”模式、合格考试、等级考试、选课分层走班制教学等概念作出界定。同时针对新的高考改革政策和国内外对走班教学模式等相关内容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引出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为在山东高考改革环境下以青岛第十九中学为例进行的选课分层走班教学实践的研究。第二章对“3+3”模式下的学生培养方式的研究。新的高考模式下,学生的发展评价多元发展,合格考试和等级考试对学生需要学习的物理学科内容和要求作出了明确的要求。针对新高考“3+3”模式下学生选课学习的灵活性和对学生考核的多样性,选课分层走班的教学模式应运而生。第三章对物理学科分层走班教学模式的实践和研究。选课分层走班教学作为高考“3+3”模式下的新的教学模式被广泛采用。本文以作者本校为例,研究山东省实行新高考改革后2017年至2020年三个学年中走班教学实践活动,分析物理学科在集体备课、教学班级的管理、教学评价等教学活动遇到的问题和采取的措施。同时,在大走班情况下,学生个性化培养目标的完成依赖于全员育人导师制的实施。分析在进行学生学科生涯规划教育工作中的问题和解决措施。第四章针对选课分层走班制教学实践取得的效果如何,笔者通过对2020届高考考生在校期间物理学科成绩的跟踪分析,学生问卷调查等调查,任课教师和德育教师代表访谈等手段对学生综合发展情况做出分析,从而完成对选课分层的教学模式做出相应评价。最后通过本文对相关文献的研究和对选课分层走班教学的实践和评价,总结了本研究的几个结论:目前为止高考政策仍在改革之中,各高中学校、学生家长仍需不断关注高考动向。新的高考政策赋予学生多元化的发展,但还需要教育部门在学生选课和高校专业需求之间作出更好的引导。新高考环境下分层走班制教学模式成为了众多学校教育教学模式,同时也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但是仍存在诸多需要完善的地方。新高考环境下全员育人导师制解决了部分行政班级学生管理上的问题,取得了较好的德育效果。

罗慕京[8](2020)在《中职班主任德育意识践行及优化策略研究 ——以深圳市E职校为例》文中研究指明

宋甜甜[9](2020)在《边缘化的“真相” ——小学课堂参与边缘生之个案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课堂参与是学生学习质量的重要影响因素,然而,实际教学中却普遍存在着学生课堂参与非投入的现象。课堂非投入学生不仅是指课堂学习零参与的学生,更包含那些通过表面的浅层参与掩盖事实上的无心向学,成为游离课堂中心、危及自身学习和发展的“边缘化”学生。由于课堂参与边缘生的潜隐性、差异性、以及生成机制的复杂性,对边缘学生的有效教学与管理一直是各中小学校的薄弱环节,不仅有违教育公平的倡导,更不利于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因此,以个案研究的方式对边缘生展开深入了解,结合现有资料做出相关解释并提出有效建议就显得十分必要。针对于此,本研究从生态系统理论视角出发,在对个案行为有着密切影响的家庭、学校两大场域中运用深度访谈、田野调查、作品分析等方法,围绕个案课堂参与的行为表现、影响个案行为的外部环境、个案课堂行为构建方式等方面的问题与个案展开了为期三个月的密切接触,从而对个案的生活背景进行了深入的剖析,还原了个案课堂参与边缘化的真实面貌,探讨了隐于课堂“游离”之后的动力与机制问题,突显出个案在课堂学习乃至生活中的危机与处境。在描写上,本研究以叙说的方式从师生疏离、母子对弈、自主性丧失三部分呈现出影响个案课堂行为构建的人际关系脉络,并从家庭方面的家庭教育、互动形态、社会身份,以及学校方面的教师教学行为、学生期待、教师倦怠、教师行为抑制对个案课堂“游离”的现象进行了解构与诠释。研究得出:儿童的课堂行为是由相互关联的系统组成的生态环境作用的结果,一个人的行为往往并非是由个人造成的,而是生活背景中所有系统共同“创造”的。最后,研究从家长和教师两方面提出建议,都希望面对儿童课堂行为问题,能以生态、系统、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充分考虑到彼此之间的连结与互动对儿童成长的影响,将课堂行为的构建视为动态的历程,从整体上加以审视,做出最有效的支援。

秦菲[10](2020)在《幼儿园男教师专业认同叙事研究》文中指出幼儿园教师专业认同是幼儿园教师不断追问“我为什么是幼儿园教师”、“我如何当好幼儿园教师”以及“我想成为什么样的幼儿园教师”的过程,也是对幼儿园教师身份达成内在自我与外在自我趋于拟合,并逐渐形成对自我本身及专业工作整体感悟的过程,具体包括目标认同、情感认同、实践认同和理想认同。男性教师对幼儿身心健康成长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但他们是如何理解和建构自身作为幼儿园教师的意义、价值以及实现专业发展的?他们眼中的男幼师和眼下的自己是如何糅合成目前的自我意象的?在学前教育不断发展的今天,他们的专业认同呈现出哪些内涵、特征,隐藏着哪些方面的问题等等,都值得进行深入的研究与探讨。本文以贵州省某省级示范幼儿园A园的男教师C老师为研究对象,通过深描其专业认同发展过程,发现C老师专业认同经历了混沌迷茫阶段、探寻求索阶段以及执着定向阶段。究其原因,就C老师自身而言,他的个人特质、角色知觉以及积极的实践反思影响着他的专业发展方向和目标;就幼儿园方面,园所的竞聘制度、职后教师培训以及园长的支持引领激励着他的岗位发展目标和专长实践;就教育及社会方面,师范教育的体验影响着其情感归属,家长的肯定激发着其对教师专业的承诺。因此,为有效促进幼儿园男教师专业认同,幼儿园男教师自身要把握性别优势,激发内在动力;加强自身修养,树立专业理想。幼儿园方面,要积极营造人文环境,赋予男教师情感归属;合理配置资源环境,搭建教师专长实践平台;健全制度环境,推助男教师成长。教育及社会文化方面,要为男教师提供职前经验分享,帮助他们确立职业发展目标;引导匡正传统观念,导向社会舆论。

二、初识高校班主任工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初识高校班主任工作(论文提纲范文)

(1)“三全育人”:高校新生班级管理(论文提纲范文)

大学新生阶段的特殊性和重要意义
“三全育人”视域下的班级管理内涵
高校新生班级管理的建设路径

(4)一位乡村小学青年教师专业发展之路 ——基于反思性实践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1.1 教师专业发展是教育发展的重要诉求
        1.1.2 反思性实践对教师专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1.3 乡村教师是乡村义务教育的中坚力量
    1.2 文献综述
        1.2.1 关于反思性实践作用于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
        1.2.2 有关教师反思性实践的研究
        1.2.3 有关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
        1.2.4 有关乡村小学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
    1.3 核心概念界定
        1.3.1 教师专业发展
        1.3.2 反思性实践
        1.3.3 乡村小学青年教师
    1.4 研究设计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意义
        1.4.3 研究思路
        1.4.4 研究方法
        1.4.5 研究对象的选择
2 反思性实践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
    2.1 反思性实践的理论分析
        2.1.1 反思性实践的内容
        2.1.2 反思性实践的过程
        2.1.3 反思性实践的层次
    2.2 反思性实践对教师专业发展的价值分析
        2.2.1 反思性实践促进教师专业知识
        2.2.2 反思性实践促进教师专业技能
        2.2.3 反思性实践促进教师专业情意
        2.2.4 反思性实践促进教师专业理念
3 反思性实践中M教师专业发展的历程
    3.1 初为人师:班级管理的初识
        3.1.1 选择乡村的缘由
        3.1.2 我所在的D小学
        3.1.3 曲折的乡村教师道路
    3.2 善为人师: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
        3.2.1 新环境,新征途
        3.2.2 关注小学生能力的培养
        3.2.3 关注留守学生和学困生
    3.3 乐为人师:专业意识的提升
        3.3.1 专业意识的主动转型
        3.3.2 教学道路的磨砺
        3.3.3 学历的提升
4 基于反思性实践的M教师专业发展分析
    4.1 反思性实践对M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分析
    4.2 基于反思性实践的M教师专业发展机制分析
        4.2.1 基于个体经验的建构
        4.2.2 与环境的积极互动
        4.2.3 反思性实践的不断更新
5 基于反思性实践对乡村小学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建议
    5.1 乡村小学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外部支持
        5.1.1 打造良好的校园反思文化
        5.1.2 完善学校制度
        5.1.3 建立保障机制
    5.2 乡村小学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内部调试
        5.2.1 提高教师反思性实践意识
        5.2.2 增强反思性实践能力
        5.2.3 丰富自身理论知识
        5.2.4 反思方法多元化
参考文献
    1.着作
    2.期刊类
    3.学位论文
    4.其他
附录一:访谈提纲
附录二:M教师关于小学生阅读核心素养培养的论文(节选)
附录三:M教师的部分听课笔记
附录四:M教师的部分课后反思及期末总结
致谢

(5)会计科目扑克融入中职《基础会计》教学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s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目的与研究内容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内容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研究路径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路径
    第四节 文献综述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文献评述
第二章 会计科目扑克融入中职《基础会计》概念理论基础
    第一节 概念界定
        一、中职《基础会计》课程
        二、会计科目扑克
        三、教学设计
    第二节 理论基础
        一、做中学理论
        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第三章 会计科目扑克融入中职《基础会计》应用现状分析
    第一节 会计科目扑克
        一、会计科目扑克基本介绍
        二、会计科目扑克特征描述
        三、会计科目扑克使用方法
    第二节 会计科目扑克大赛
        一、会计科目扑克大赛基本介绍
        二、会计科目扑克大赛特征描述
        三、会计科目扑克大赛参赛对象
    第三节 会计科目扑克融入中职《基础会计》可行性分析
        一、会计科目扑克存在的问题
        二、会计科目扑克融入中职《基础会计》教学的可行性
        三、中职会计科目扑克
        四、中职会计科目扑克的三种功能介绍
第四章 会计科目扑克融入中职《基础会计》课程教学设计
    第一节 会计科目扑克融入课程的教学设计模式
    第二节 会计科目扑克融入课程的教学设计原则
        一、教学设计体现基础会计知识
        二、教学设计符合中职学生主体
        三、教学设计易于学生实践操作
    第三节 会计科目扑克融入课堂的教学内容设计
        一、分析教学内容
        二、会计科目扑克融入教学内容
    第四节 会计科目扑克融入课堂的教学目标设计
        一、安德森目标知识分类学简介
        二、会计科目扑克融入教学目标
    第五节 会计科目扑克融入课程的教学评价设计
        一、教学评价简介
        二、会计科目扑克融入教学评价
第五章 会计科目扑克融入中职《基础会计》课程教学实践
    第一节 教学内容分析
    第二节 教学目标分析
    第三节 教学对象分析
    第四节 教学过程分析
        一、导入环节分析
        二、授新课环节分析
        三、练习与反馈环节分析
        四、总结环节分析
    第五节 教学反思总结
        一、开展新课,学生是否做好准备?
        二、讲授新课,学生是否有径可循?
        三、结束授课,学生是否学有所获?
第六章 会计科目扑克融入中职《基础会计》教学效果分析
    第一节 教学效果概述
    第二节 教学设计分析
        一、教学内容设计分析
        二、教学目标设计分析
        三、教学过程设计分析
        四、教学评价设计分析
    第三节 问卷调查分析
        一、调查概况
        二、问卷编制
        三、问卷前侧
        四、问卷发放
        五、问卷结果与分析
    第四节 访谈调查分析
        一、访谈概况
        二、访谈提纲
        三、访谈结论与分析
    第五节 教学效果小结
第七章 总结
    第一节 教学总结
        一、教学问题
        二、教学建议
    第二节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A 会计科目扑克花色数字配比表
    附录 B 中职会计科目扑克花色数字配比表
    附录 C 会计科目扑克三阶段教学内容
    附录 D 制作会计科目扑克等级量表
    附录 E 《初识会计科目-库存现金、银行存款》教案
    附录 F 库存现金、银行存款会计科目扑克核算实物图及理由
    附录 G 学生课堂思维导图
    附录 H 学生课堂会计科目扑克作业(部分成果)
    附录 I 《会计科目扑克在会计教学运用后问卷调查》
    附录 J 《会计科目扑克在会计教学运用后问卷调查》(修改后)
    附录 K 问卷频数表
    附录 L 访谈提纲
    附录 M 编写会计分录步骤及具体经济实务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6)流动儿童情绪管理能力提升的小组工作介入 ——以D小学流动儿童情绪管理小组项目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关于情绪管理的研究
        二、关于流动儿童情绪问题的研究
        三、关于流动儿童情绪管理影响因素的研究
        四、小组工作在情绪管理中的应用
        五、有关提升流动儿童情绪管理能力介入方法分析
        六、述评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对象
        三、研究方法
第二章 研究设计
    第一节 理论基础
        一、理性情绪治疗模式的主要内容
        二、非理性信念的特征与识别
        三、理性情绪治疗模式的实务过程
    第二节 概念界定
        一、小组社会工作方法
        二、情绪管理
第三章 流动儿童情绪管理的小组工作服务方案设计
    第一节 D小学流动儿童情绪管理能力现状分析
        一、D小学流动儿童基本情况
        二、D小学流动儿童情绪管理基本情况
    第二节 情绪管理小组组员的情绪管理问题诊断及服务需求
        一、情绪管理小组组员基本情况及近期情绪状况
        二、情绪管理问题的诊断
        三、情绪管理需求评估
    第三节 服务方案设计
        一、小组工作目标
        二、服务方案
第四章 流动儿童情绪管理的小组工作干预过程
    第一节 认知情绪
        一、第一次活动:组员相识,初识情绪
        二、第二次小组活动:融洽组员关系,认知情绪
    第二节 合理表达情绪
        一、第三次小组活动:组员互动,了解情绪颜色
        二、第四次小组活动:表达情绪,分享情绪
    第三节 识别非理性信念、树立理性信念
        一、第五次小组活动:初识信念B,放松调节
        二、第六次小组活动:树立理性信念,处理离别情绪
第五章 流动儿童情绪管理的小组工作评估
    第一节 小组活动过程评估
        一、初期评估
        二、中期评估
        三、后期评估
    第二节 小组活动结果评估
        一、定量评估
        二、定性评估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第一节 结论
        一、情绪ABC理论对流动儿童情绪管理具有可适用性
        二、小组工作对流动儿童情绪管理具有可适用性
    第二节 不足之处
        一、小组组员甄选的伦理问题
        二、对小组组员的家庭及学校等社会网络系统资源调动不足
        三、缺乏对小组组员的回访以及连续性服务
    第三节 建议
        一、培养流动儿童自我教育机制
        二、营造良好家庭氛围
        三、提升学校心理教育水平
        四、拓宽家校互动沟通渠道
        五、政府统筹各方社会力量关爱流动儿童
        六、与时俱时创新流动儿童社区工作
参考文献
附录
    一、察觉情绪能力
    二、表达情绪能力
    三、情绪管理能力
    四、小组工作成效及其满意度调查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致谢

(7)“3+3”高考模式下走班教学研究 ——以青岛十九中物理学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提出
    1.2 概念界定
    1.3 文献综述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内容
    1.6 研究意义
第2章 山东省高考“3+3”模式下的学生培养研究
    2.1 山东省2020年高等院校专业录取要求研究
    2.2 “3+3”模式下的考试内容要求研究
    2.3 本章结论
第3章 “3+3”模式下的物理学科分层走班教学实践研究
    3.1 行政班级和教学班级的组建研究
    3.2 选课分层走班教学模式中的物理教学设计研究
    3.3 选课分层走班教学模式中的教学管理研究
    3.4 本章结论
第4章 “3+3”模式下物理学科分层走班教学实践评价研究
    4.1 分层走班教学模式下学生物理学习情况调查研究
    4.2 分层走班教学模式下教师教学实践情况访谈研究
    4.3 本章结论
第5章 研究结论
    5.1 研究总结论
    5.2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9)边缘化的“真相” ——小学课堂参与边缘生之个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动机与目的
    (二)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2.实践意义
    (三)文献综述
        1.国内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2.国外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3.已有研究对本研究的启示
    (四)研究思路
一、核心概念界定及资料分析框架
    (一)核心概念界定
        1.课堂参与
        2.边缘化
        3.边缘生
        4.课堂参与“边缘生”
    (二)资料分析框架
        1.个人来自社会系统
        2.资料分析框架的建立
        3.故事叙说的组织线索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方法的探究
        1.以个案研究为探究形式
        2.以对象建构为研究起点
        3.以研究角色与介入程度为线索
    (二)研究问题的确定
    (三)研究者作为工具
        1.研究者背景
        2.研究者在研究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
    (四)研究对象的确定
        1.研究对象的身份背景
        2.研究对象选择的依据
    (五)介入过程
    (六)资料收集与整理
        1.资料的收集
        2.资料的整理
        3.资料的类型
    (七)研究的严谨性
    (八)故事的建构与呈现
三、渐行渐远的游离者
    (一)序曲
        1.背景介绍
        2.主人公出场
        3.沉默的课堂参与边缘者
        4.躁动的课堂参与边缘者
    (二)师生疏离
        1.叶落自舞
        2.冷漠的放任
        3.冰火交融
    (三)母子对弈
        1.竞争傀儡
        2.服从的对抗
    (四)自主性丧失
四、课堂参与边缘生之面貌
    (一)课堂行为的构建方式
        1.不断地寻求认同
        (1)早期经验的习得
        (2)渴望被人关注
        (3)在亚群体中获得自尊的满足
        2.在“回归”与“游离”之间摆荡
        (1)草率鲁莽而又易受挫折
        (2)心不在焉而又善于伪装
        (3)易下决心而又意志薄弱
        (4)不甘落后而又得过且过
        3.小结
    (二)课堂行为的构建机制
        1.家庭环境中情感支持的缺位
        (1)家庭教育的失衡
        ①过分保护
        ②过多干涉
        ③过度辅导
        ④过高期望
        (2)难以转变的互动形态
        ①不当的奖惩方式
        ②畸形的爱
        ③行为动机的偏执
        ④标签作用
        (3)一位年轻母亲的独白
        ①婚姻失调
        ②社会身份的焦虑与希冀
        2.学校教育中师生情谊的淡漠
        (1)教师刻板印象下教学行为的失当
        (2)学生合理性期待的落空
        (3)教师的独白
        ①教师对职业的倦怠
        ②是什么让教师不想管、不敢管?
        3.小结
    (三)讨论
        1.关系中的儿童与教育
        (1)亲子关系存在异常
        (2)师生关系不断异化
        (3)亲师关系未得良性互动
        2.功利主义下的儿童与教育
        (1)学习视为谋生手段
        (2)以成绩论优差
五、结论与建议
    (一)研究的基本结论
        1.个人来自动态的系统脉络
        2.课堂参与“边缘化”的研究在教育上的意义
    (二)建议
        1.给父母
        2.给教师
六、研究的不足与反思
    (一)研究的不足
    (二)研究的反思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摘选)
致谢

(10)幼儿园男教师专业认同叙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一)专业认同是《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的内在要求
        (二)专业认同是幼儿园教师课程改革的重要保障
        (三)幼儿园男教师扩招与流失矛盾引发的思考
        (四)笔者的个人旨趣
    二、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三、文献综述
        (一)教师专业认同的相关研究
        (二)幼儿园男教师的相关研究
        (三)对已有研究的评述
    四、核心概念界定
        (一)幼儿园男教师
        (二)专业认同
        (三)幼儿园教师专业认同
    五、理论基础
        (一)认同理论
        (二)教师自我更新关注阶段理论
        (三)幼儿园男教师专业认同研究框架的构建
    六、研究设计
        (一)研究对象的选择
        (二)研究方法的确定
        (三)收集资料的方法
        (四)整理和分析资料的方法
        (五)研究效度
        (六)研究伦理
        (七)研究思路
第一章 A 幼儿园的概况及C老师的简介
    一、A幼儿园的整体概况
    二、C老师的简要介绍
        (一)初识C老师
        (二)C老师的教育履历
    三、分析与讨论:边缘的从教意向者
第二章 C老师专业认同的混沌与迷茫阶段:在被动中执行
    一、懵懂的意识:到幼儿园工作
        (一)“挣口饭吃的工作”
        (二)“抱着学习的态度”
    二、身份的追问:我是幼儿园老师吗
        (一)同事眼中的“拖油瓶”
        (二)班级里的“大孩子”
    三、技能的考验:不会做环创的配班老师
    四、分析与讨论:初入幼教事业的专业认同困惑
第三章 C老师专业认同的探寻与求索:在契机中试误
    一、觉醒的意识:向沿海地区学习
        (一)“替补”的培训机会
        (二)互动性重要他人
    二、交织的情谊:助力专长尝试
        (一)有实无名的师徒情
        (二)熬夜编教案也有激情
        (三)恰到好处的爱情
    三、探究式实践:初显成效的教学专长
        (一)最具特色的毕业班级
        (二)岗位竞聘的专长施展
    四、反思性承诺:实验班失败的反思
    五、分析与讨论:现实冲击中的专业认同求索
        (一)幼儿园教师的终生学习观
        (二)专业发展中的重要他人
        (三)专业实践中的积极反思
第四章 C老师专业认同的执着与定向阶段:在认可后坚定
    一、革新的体悟:我是小班班主任
        (一)小班家长第一课
        (二)不再跟风的保教工作
    二、角色的重构:公认的“爸爸”
        (一)孩子们喜欢叫我“爸爸”
        (二)对“父亲感”的解读
    三、教育之殇:我选择落聘
        (一)不可触碰的性侵传言
        (二)幼儿园专职岗位之路
    四、重构的承诺:至少做一个有能力的老师
        (一)丰硕的专研成绩
        (二)详尽的专长规划
    五、分析与讨论:身份重塑下的专业认同定向
        (一)在角色转换中认同幼儿园教师专业
        (二)从专业认同走向专业发展
第五章 C老师专业认同过程解析及原因分析
    一、C老师专业认同发展历程
        (一)“我”如何体认幼儿园老师
        (二)“我”如何践行幼儿园男老师
        (三)“我”如何塑形期望的幼儿园男老师
    二、C老师专业认同原因分析
        (一)个人因素分析
        (二)幼儿园因素分析
        (三)教育及社会因素分析
第六章 促进幼儿园男教师专业认同的建议
    一、主体意识:男教师专业认同的基础
        (一)把握性别优势,激发内在动力
        (二)加强自身修养,树立专业理想
    二、幼儿园环境:男教师专业认同的催化剂
        (一)营造人文环境,赋予男教师情感归属
        (二)配置资源环境,搭建专长实践平台
        (三)健全制度环境,助推男教师成长
    三、教育及社会文化:男教师专业认同的推动力
        (一)提供职前经验分享,确立职业发展目标
        (二)匡正传统观念,导向社会舆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研究成果

四、初识高校班主任工作(论文参考文献)

  • [1]“三全育人”:高校新生班级管理[J]. 谢大进,徐海燕. 中国航班, 2021(19)
  • [2]职业道德与法律课教学的人种志研究 ——以C市H职校M班为例[D]. 唐彬.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3]教育学跨学科硕士研究生专业身份认同的叙事研究[D]. 顾梦奇. 山东师范大学, 2021
  • [4]一位乡村小学青年教师专业发展之路 ——基于反思性实践的视角[D]. 卿菁.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2)
  • [5]会计科目扑克融入中职《基础会计》教学应用研究[D]. 杨伟佳.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6]流动儿童情绪管理能力提升的小组工作介入 ——以D小学流动儿童情绪管理小组项目为例[D]. 王欣. 扬州大学, 2021(09)
  • [7]“3+3”高考模式下走班教学研究 ——以青岛十九中物理学科为例[D]. 魏志达. 西南大学, 2020(05)
  • [8]中职班主任德育意识践行及优化策略研究 ——以深圳市E职校为例[D]. 罗慕京. 深圳大学, 2020
  • [9]边缘化的“真相” ——小学课堂参与边缘生之个案研究[D]. 宋甜甜. 曲阜师范大学, 2020(02)
  • [10]幼儿园男教师专业认同叙事研究[D]. 秦菲. 贵州师范大学, 2020(06)

标签:;  ;  ;  ;  ;  

初识高校班主任工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