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中学女生特点开展体育教学

根据中学女生特点开展体育教学

一、根据中专女生特点进行体育教学(论文文献综述)

袁洋[1](2021)在《青少年综合性轮滑赛事参与特征与影响因素研究》文中认为据近30年国民体质测验报告显示,我国青少年体质呈不断下降趋势,其主要原因是青少年运动参与度逐年减少。体育赛事是体育参与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也是检验青少年运动成果的重要手段,对青少年的运动参与有着激励作用。青少年群体因为对运动的热衷,进而演化成对赛事的追求,同时通过在赛事中的体验,达到在运动项目上的深度发展。因此,如何激发青少年参赛兴趣,提高青少年对运动项目参与的主观能动性,值得我们去探讨和研究。同时研究青少年参赛的影响因素,结合参赛青少年的特征和需求,为赛事组织方提出改善建议,将有利于提高国内轮滑赛事办赛水平,为青少年提供更好的赛事平台。本篇研究运用了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和数理统计法的方法,从三场综合性轮滑赛事中选取青少年选手作为研究对象,对他们的参赛特征和影响他们参赛的因素进行了调查,根据调查结果有针对性地提出促进青少年赛事参与的对策和建议,从而增强青少年对赛事的粘性、对运动参与的积极性。根据调查结果进行了统计分析,可得出以下结论:1、参赛的青少年多来自于城市,以男性为主,多处于7-12周岁阶段。青少年选手对轮滑运动的喜爱度较高,坚持1-3年的训练占多数,竞赛报名以轮滑俱乐部统一报名为主,对下次赛事的参赛意向度高。家长对青少年参赛的支持度较高,但对他们的参赛结果不够重视。在带领青少年参赛的过程中有超过一半的教练或家长不会为选手设置明确的竞赛目标,没有研究参赛竞争对手的习惯。2、对不同群体青少年的参赛动机做了差异分析,不同性别青少年的成就动机和心理动机有差异;不同年龄青少年的健康动机和能力动机有差异;不同实际居住地青少年的健康动机和社交动机有差异;不同父母文化程度青少年的健康动机、社交动机和心理动机有差异;练习轮滑年限不同的青少年的健康动机和能力动机有差异;家人支持程度不同的青少年除了成就动机没差异,其他参赛动机都有差异;不同参赛频率的青少年的能力动机、社交动机和成就动机有差异。3、个人因素是青少年选择是否参赛的主要因素;家庭因素能够直接影响青少年的参赛选择,主要体现在父母对孩子在心理上的支持;竞赛因素主要体现在赛事服务和赛事组织两个方面;社会因素相较于其他三个因素对青少年参赛选择的影响较少。不同性别、年龄、实际居住地、父母文化程度、参赛频率的青少年都在家庭因素上有差异;不同年龄、父母文化程度、练习轮滑年限、参赛频率的青少年在社会因素上有差异;不同性别青少年在个人因素有差异;不同实际居住地青少年在竞赛因素上有差异。4、对参赛动机和影响青少年参赛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相关性分析,得出家庭因素直接影响青少年的健康动机、社交动机、成就动和心理动机,与孩子参赛的动机有着较大的关联性,直接影响青少年选手参赛的选择及对今后参赛兴的培养。家庭因素与能力动机没有相关性。影响青少年参赛的社会因素和社交动机、成就动机、能力动机及心理动机有正相关性,良好的社会运动氛围和社会环境对孩子参赛动机养成能发挥巨大的作用。

周德容[2](2020)在《梁溪区独生子女小学生体育活动行为及影响因素的研究》文中认为早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末,为了减轻人口压力,我国实施了“计划生育政策”,独生子女应运而生。虽然目前我国已经全面放开二胎政策,但在未来的10年时间里,独生子女仍然是小学阶段的主要群体。在生活中,他们没有兄弟姐妹,能得到精心地养育和过度的关爱,身体形态大幅度改善,但营养过剩,这也为体质健康埋下了安全隐患。家长一味重视文化学习,且孩子的闲暇活动以电子产品为主,缺乏体育活动,这就给健康带来许多危害。面对未来的压力,没有健康怎么行?目前,对于独生子女小学生体育活动行为的研究不多。基于此,本文将以梁溪区独生子女小学生体育活动行为作为研究对象,在梁溪区随机选取五所小学,以水平三的学生为调查对象。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对比分析法等,对梁溪区独生子女小学生的体育活动行为进行了调查,并从父母角度深入研究,发现:(1)梁溪区独生子女小学生对体育活动知识的关注度不高,但获取体育活动知识的途径多元化,对体育活动知识内容的了解以体育运动类为主,对体育活动知识的认知度很高,但对体育活动知识的运用一般。(2)梁溪区独生子女小学生体育活动目的以强身健体为主,对体育活动和体育节目非常有兴趣的群体比例也只有47.4%和37.4%,状况不容乐观;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感受存在一定差异,尤其对“体育锻炼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的认同度最低,只有46.8%。(3)梁溪区独生子女小学生体育活动情况不尽人意。每周体育活动计划制定情况远远好于寒暑假;体育活动项目主要以游泳、球类为主,男生以大球类项目为主,女生以小球类项目为主;每周参加体育活动3-4次的人数最多,但是数量还是偏低,只有42.1%,男生情况略好于女生;每次参加体育活动的时间在31分钟以上的群体所占比例最高,但也不足半数;每次体育活动强度是中等的群体最高,为54.%,体育活动的强度情况良好;体育活动形式主要是和家庭成员。(4)梁溪区独生子女小学生体育活动认知和态度、认知和行为、态度和行为均呈现较高的相关度,但是部分男生存在体育态度欠缺,但体育活动行为突出的现象。(5)父母学历越高,其孩子所关注的体育知识类别越均衡,差异越小;父母学历越高,孩子对体育活动知识的运用(跑步前热身)程度越高;其孩子对体育活动知识运用(锻炼后放松)程度越高;但是高学历父母由于对文化学习非常重视,反而造成了其孩子对体育活动知识的关注程度相对较低。(6)父母为工人的,其孩子对体育活动和体育节目兴趣、体育活动参与程度以及体育参与目的都是最低的;父母为企业管理人员和工人的,分别有2.7%和2.3%孩子不同意“体育锻炼有助于改善情绪”,父母为工人的,有4.5%的孩子不同意“体育锻炼有助于愉悦身心”,2.3%的孩子不同意“体育锻炼有助于改善人际关系”,6.8%的孩子不认同“体育锻炼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

王建[3](2020)在《上海市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的效果评估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为帮助学生熟练地掌握一项以上运动技能,提高运动兴趣,提升体育运动素养,形成健康锻炼习惯和生活方式,自2013年春季学期,上海市开始实施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2018年全市推广,实施的效果亟需科学测评。采用文献法、调查法、测量法、观察法、德尔菲法、内容分析法、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对我国专项体育课程与教学的发展形态进行历史梳理,确立上海市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的效果评估指标,测评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的效果。根据测评结果,发现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进行相应的原因分析,最后提出改进性建议。通过研究分析,得出下述结论:第一,我国专项体育课程发展形态呈现出明显的时代背景。其演进沿着“单项运动→个性化选修→学科素养”的链条展开。第二,上海市实施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后,学生运动技能普遍提高,但是不同项目间学生的运动技能掌握程度差异明显。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后,专项化学生在速度素质、男同学引体向上、女同学仰卧起坐、耐力素质、女同学肺活量、总分方面高于非专项化学生,但成绩不是很理想。第三,上海市高中专项体育课教学静态练习时间较多,中高强度身体活动时间不足;专项化学生平均每天中高强度身体活动时间高于非专项化学生,但良好身体活动行为尚未形成;高中专项体育课程体育品德培养效果依然欠佳;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的实施充分激发了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女同学尤为明显。高中专项体育教师在课前设计行为、课中实施行为、课后评价与反思行为方面存在诸多不足。第四,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对部分项目学生运动技能达成效果欠佳,主要受专项教师运动技能教学能力欠缺、未根据某项目特征建立运动技能一体化的教学内容体系、教学过程中未充分考虑运动项目群的特征、以及学生前期运动基础差异的影响。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对学生课堂身体活动水平达成效果欠佳,主要受学生对专项体育课程喜爱程度、有无专项体能练习、教学内容选择与优化、教学内容组织练习形式、下节课有无文化课、课堂教学氛围影响。第五,上海市高中专项体育课程体育品德培养价值有待展现,主要受缺乏学校德育环境支撑、专项教师的德育认知不足、学生对专项体育课程的情感体验不足、专项体育课程体育品德培养理论构建缺乏的影响。高中专项化改革后学生有效身体活动行为尚未形成,其主要原因,高中专项体育课程身体活动促进性因素中的促成、强化因素未产生应有的效应;另一方面是因为身体活动意向未产生应有的中介效应。针对课程改革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提出以下改进建议:1)形成统一共识,专项体育课程是以项目为载体的课程;2)从社会中拓展资源,弥补专项化体育课程资源的不足;3)合理设置专项,因校而宜的开发校本教材;4)发挥竞赛作用,建立全员参与的联赛体系;5)强化师资,不断提高教师专项技能教学能力;6)克服学生个体差异,有效组织分层教学;7)完善教学评定,加快青少年运动技能等级标准的研制;8)加强监控,通过动态数据监测课程改革的成效。

梁梦雪[4](2020)在《艺术体操对职业中专女生身体健康影响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职业教育的发展,职业教育驶上了发展“快车道”。随着职业教育的发展,艺术体操作为一项具有较高观赏价值的体育运动项目,在塑形和保持身体健康等方面也有其独到之处。此外,职业中专女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对于形体的需求愈加强烈,因此它深受学生喜爱。本论文采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实验等方法,对辽宁师范大学职业中专学前教育(幼儿师范专业)126名女生(15-17岁)进行16周的艺术体操训练,通过对其身体形态、身体成分、身体素质以及平衡能力相关指标进行训练前后的对比分析,找到影响职业中专女生身体健康的主要因素,旨在为职业中专艺术体操教学与训练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结果:1.经过16周的艺术体操训练,职业中专女生的围度指标除小腿围无显着性差异(p>0.05)外,大腿围有显着性差异(p<0.05),胸围、腰围、臀围都具有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2.经过16周的艺术体操训练,职业中专女生体成分中体脂率和腹部皮褶有显着性差异(p<0.05),BMI、体脂量、肱三头肌皮褶、腰部皮褶、大腿皮褶都具有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3.经过16周的艺术体操训练,职业中专女生身体素质发生了变化。力量素质中俯卧撑无显着性差异(p>0.05),1分钟仰卧起坐有显着性差异(p<0.05),1分钟背起有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柔韧素质中坐位体前屈无显着性差异(p>0.05),右腿纵叉有显着性差异(p<0.05),左腿纵叉、横叉、后屈体下桥均具有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4.经过16周的艺术体操训练,职业中专女生平衡能力中左吸腿平衡-闭眼、左燕式平衡和右燕式平衡有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右吸腿平衡-闭眼有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1.艺术体操训练有利于改善职业中专女生的身体形态,使职业中专女生的身体形态更加接近于“S”型曲线,形成身体线条美,并达到健康减肥的目的。2.艺术体操训练对于身体成分的改善具有积极的作用。有效地燃烧了脂肪,减少了脂肪堆积,从而减轻了体重,塑造出良好的身体形态,改善了身体成分。3.艺术体操训练有利于提高职业中专女生的身体素质。对提高力量素质、柔韧素质具有重要的作用。4.艺术体操训练有利于提高职业中专女生的平衡能力。加强了身体控制能力,从而提高了身体平衡能力。

卢相宇[5](2020)在《基于PISA的初中生幸福感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以及经济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生活条件也得到了改善,由此,对于精神世界的质量需求提升也日益强烈,社会公众的普遍生活目标变为追求幸福。21世纪初,一些教育家和心理学家开始将研究的目光投向青少年,幸福感问题的研究,普遍认识到教育不仅要夯实学生成才的基础,更要给学生提供健康成长和幸福生活的动力。鉴于此,许多国家都制定了相关法律法规,以期能够助力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与幸福感的发展。正处于青少年时期的初中生,也有着他们独特的特点,也正处于人生的一个特殊阶段——叛逆期,而当前,在应试教育仍处于主流的条件下,初中生面临着中考这条鸿沟。学校、老师、家长时刻关注着他们的的学业与成绩,却很容易忘了关注其情感和个性生活的发展。尤其在最近几年,这些问题以及影响都逐渐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对初中生的幸福感状况的了解以及对策的探究都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本研究采用基于PISA的幸福感指标体系自编的《初中生幸福感状况及影响因素调查问卷》进行团体实测,选择了J市D学校的初三学生作为被试,共发放问卷235份,回收问卷235份,有效问卷220份,利用SPSS19.0软件对发放的问卷进行分析,并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从而充分了解初中生幸福感的现状及影响因素。本研究得出下列结论:首先,初中生幸福感指数较高。初中生总体幸福感指数为2.39,校外幸福指数>自身幸福感指数>生活质量幸福感指数>校内幸福感指数。其次,在性别、是不是独生子女、是不是被评为优秀等方面存在差异。在性别方面,初中生生活质量幸福感男生大于女生,自身幸福感男生大于女生,校内幸福感男生大于女生,校外幸福感男生大于女生。独生子女方面初中生生活质量幸福感独生子女大于非独生子女,自身幸福感独生子女大于非独生子女,校内幸福感独生子女大于非独生子女,校外幸福感独生子女大于非独生子女。是否被评为优秀方面,初中生的校内幸福感校级以上优秀大于学校级别大于班级级别,班级级别大于从未被评为优秀。除此之外三个幸福感维度在是不是评为优秀上没有显着差别。最后,本研究依据访谈结论和问卷数据分析结果得出影响初中生幸福感的关键因素。个人层面的爱好因素;家庭层面的父母职业、学历、教养方式因素、家庭经济情况因素;学校层面的作业时间因素、学习压力因素。针对上述影响因素提出提高初中生幸福感的下列建议,如下:(1)树立学生正确的幸福感。(2)在课堂教学中融入幸福教育。(3)在班级管理中强化幸福教育。(4)在家校合作中强化幸福教育。

蒋文梅[6](2020)在《昆明市民办中职中专院校开展排球闯关教学法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社会环境的不断发展变化,作为三大球类之一的排球课程在校园中出现了学生兴趣下降、普及程度萎缩以及师资力量下滑等新情况和新问题,尤其是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培养计划和课程学时的改变对民办中职中专院校排球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为此,寻求适合当前排球教学环境的新教学方法已势在必行。本文在总结分析和借鉴吸收当今排球主要教学方法的基础上,针对昆明市民办中职中专院校排球教学发现的问题,结合昆明市民办中职中专排球课教学现状,与业内专家学者和教学一线老师进行深入的调研访谈,综合运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逻辑分析、数理统计和实验法等方法,科学设置闯关关卡,合理确定过关标准,构建出排球闯关教学法模型,并在云南工程职业学院中专部排球课中进行排球闯关教学法实验对比研究。本实验区分日常表现、身体素质、排球技术和体育兴趣四个维度把对照班和实验班学生排球学习情况进行比较,日常表现主要是对课内旷课和违纪次数、课外“运动世界APP”打卡次数和“健康跑”总里程进行对比来衡量实验效果,实验班在身体素质维度上设置5步桩跳山羊、双腿夹球端腹、驼球俯卧撑、蚂蚁搬家和青蛙抱龙珠五个闯关关卡,排球技术维度上设置波浪垫球、芝麻开花、进攻风暴、射手打靶和爬楼梯五个闯关关卡,对两组学生身体素质维度上的立定跳远、平板支撑、30米×2蛇形跑三个项目进行考核,对排球技术维度上的对垫球、对传球、发球和扣球四个项目进行考核,利用《体育情境兴趣量表(中文修订)》,对两组学生关于排球课程注意力、新颖性、探索性、挑战性、愉悦感和总体兴趣六个方面进行调查,通过两组实验对象的比较来衡量排球闯关教学法的效果。通过实验研究得出以下结论:一是排球闯关教学法比排球传统教学法在身体素质提升上没有明显优势;二是排球闯关教学法比排球传统教学法在促进排球技术掌握上有优势;三是排球闯关教学法比排球传统教学法更能促进体育兴趣的提升;四是排球闯关教学法与排球传统教学法相比在课外训练上有优势。由以上的结论以及排球闯关教学法的实践可以看出,“排球闯关教学”的经验,可供在一线教学的教师参考借鉴。同时,“排球闯关教学”的思想也可供其它体育实践课在教学中借鉴,这是对教学方法改革的一种尝试,也是对排球传统教学法的有力补充。尽管排球闯关教学法整体效果优于排球传统教学方式,但排球闯关教学法在教学现场组织、学生兴趣持续激励和关卡设置、过关标准以及分值比例等方面,仍有许多待完善的问题,还需要更多对教学改革有兴趣的老师和同学参与其中,进行丰富和完善。

张映开[7](2020)在《云南省与四川省“姚基金希望小学篮球季”开展状况的比较研究》文中认为“姚基金希望小学篮球季”项目目前在我国处于进步和发展阶段,人们对公益事业、扶贫项目的关注度日益增加,对提高小学生篮球的关注度逐步提高,对发展体育运动、增加后备人才储备更加重视。四川省和云南省都是其赛事活动开展省份,在发展上各有优势。四川省作为“姚基金希望小学篮球季”项目开展的发源地,覆盖范围全国最广,历史最悠久。云南省作为近年来的新兴赛区,在项目发展中展现出篮球季的新趣味。目前,对四川省和云南省“姚基金希望小学篮球季”项目开展比较的研究还很少有人涉足,地区间的横向比较研究更有利于认清不同地区中赛事项目开展情况的差异以及其与地区间的经济、文化、观念等因素的内在联系。本文旨从云南和四川两省“姚基金希望小学篮球季”项目的开展状况的对比研究中找出两省“姚基金希望小学篮球季”开展状况的差异,寻求解决差异的对策,并通过对比寻求发展云南省“姚基金希望小学篮球季”的对策。本文利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实地调研法、对比分析法、数理统计法、问卷调查法等研究方法对云南省、四川省“姚基金希望小学篮球季”赛事参与学校的篮球场地设施、器材、师资、体育教学等方面的软硬件条件、学校开展篮球运动的情况等多个方面进行调查与分析对比研究,研究结论如下:云南省“姚基金希望小学篮球季”发展历程较短,对比四川省在开展规模,影响范围上不足,与四川省的篮球季开展存在差距。合作高校目前只有云南师范大学。云南省作为新赛区,在赛事多样化和赛事赞助方面有新的渠道与方式。2云南省参赛运动员训练前与训练后身体素质水平提高,相比四川省,男女运动员分布不均,差异较大。3四川省在场地、器材设施的总数上明显好于云南省。在资金投入对比上两省均呈现出不够用,无法满足日常篮球训练。4云南省体育教师在年龄分布上呈现出两极分化趋势,男女教师分布不均,四川省则老中青三代均衡分布,女教师数量多于云南省。在教师职称分布、学历均有差异。5.云南省支教志愿者选派人员年级、专业分布不均,教学能力层次不齐,在支教过程中有时与学校学习任务冲突。四川省派遣志愿者都为体育教育专业大三学生,教学能力相对有保障,且将支教任务视为实习任务,与学业无冲突。两省支教志愿者均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综合训练。针对研究结果,本文分析了差异存在的原因并提出了解决差异的建议。

吕旖[8](2020)在《青少年标准舞舞伴配合的影响因素分析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体育舞蹈项目在国际中的迅速发展,其中的标准舞项目的发展也开始进入到大众的视野,我国体育舞蹈的发展要跟上国际体育舞蹈发展的脚步,须加强标青少年标准舞人才的培养。在标准舞项目中舞伴间配合技术是完成各项高难度动作的基础。但在日常的青少年标准舞的训练中,发现11、12-14、15岁的青少年在进行双人配合的训练时,出现身位错位、架型松散、舞步凌乱等问题,经仔细观察发现甚至有舞伴之间出现了刻意避让的现象。因标准舞是以双人贴位为标准舞姿来进行情感的诠释演绎,所以舞伴间的完美配合是标准舞首当其冲的技巧技术。然而综合考虑到处在青春期的青少年身心发展严重不平衡的特点,第二性征迅速成熟但心理上对于异性问题的懵懂又好奇等原因容易产生对舞伴的排斥现象。所以本文意在对青少年标准舞舞伴配合的影响因素进行探析,找出影响青少年舞伴间配合的主要因素并提出主要措施,为我国青少年标准舞的发展推波助澜。本文应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等方法对五所中专类院校以及普通体育舞蹈培训机构的青少年进行调查。得出以下结论:(1)通过对五所中专类院校以及体育舞蹈普通培训机构的青少年调查,得出五个主要影响因素:专项技能因素、智能因素、心理因素、外部环境因素、身体素质与形态因素。在青少年标准舞舞伴配合时这五个方面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是促进青少年标准舞舞伴配合能力的关键。(2)通过对中专类院校与业余培训机构的青少年的调查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如下:在专项技能因素中,中专类院校更加注重男伴的引带训练,但过于注重自身技术能力的发展而忽视了双人配合的发展。普通培训机构的个人技术水平能力弱,并且学习标准舞的时间远短于前者;在智能因素中二者对舞伴间的沟通交流以及应变能力都同等重视但是缺少对舞种特点和身体要求的理论知识;在心理因素方面中普通培训机构的标准舞教师要加强对舞伴关系的引导;在外部环境因素和身体素质与体态因素方面,二者数据趋于一致无较大差距。(3)对影响青少年标准舞舞伴配合的因素提出解决对策:首先注重青少年的专业技能的学习;然后逐步培养青少年的智能素质;尽可能多地对青少年舞伴间进行心理引导;提高青少年对外部环境的适应能力;加强青少年的身体素质的能力。

张秀丽[9](2020)在《中专女生体育课兴趣现状及培养探讨》文中研究说明相较于中专男生群体,当下的女生群体普遍缺乏参与体育课的兴趣,平时存在消极应付体育课等行为,影响体育课教学效果,不利于女生身心的全面发展,变革体育课教学方法刻不容缓。从中专女生体育课兴趣现状入手,提出培养学生对体育课兴趣的对策。

张彩云[10](2019)在《昆明市中职卫校女生体育意识与行为的研究 ——以昆明卫生职业学院为例》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快速发展,中等职业教育也得到了快速的提升。中等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它肩负着培养我国数亿计高素质技能型实用人才和劳动人才的重要责任。国家为了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在各个方面都投入了大量的财力、物力和人力,中等职业学校也正逐步地成为独立的教育体系参与到市场竞争的教育体系中来。在现今国家不断加快职业教育宏观政策的指引下,以主要培养技能型和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职业教育得到了国家和很多部门高度的重视。中等职业学校凭借着全面、科学系统的专业优势,在就业市场占有了一席之地,创造了良好的就业环境,同时又进一步推动了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而一部分想要读高中,但希望渺茫的初中生会根据亲人的推荐或是介绍选择到在社会上声誉较好的一部分中等职业学校就读。因这一部分学生在校整体的综合素质不是很高,纪律学习等习惯较涣散,所以导致了一些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生源质量不高,招生困难等现象,而一些老资历有较好医学口碑和优势条件的中等职业卫生学校会成为这些淘汰学生乐意选择的热门职业学校之一。中等职业卫生学校是专业知识和实践动手操作能力针对性特别强的学校,学校主要是以女生较多的学生群体,年龄普遍都在14-18岁左右,这时的女生是处在整个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身体的机能和形态的代谢功能是处于一个由不成熟向成熟发展的转变过程,一个由不完善到完善的发展过程。中等职业卫生学校的女生作为一个特殊的专业群体,通过在校两年的专业理论知识学习,一年的专业实习,其中一大部分学生会直接选择和自己专业相关的工作,走入基层的卫生服务工作。医学职业的特殊性在于服务对象直接是面对患者,患者的生命和健康与学生息息相关,若学生稍微不注意出现一些差错或是重大失误,就会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一些后果的承担是学生自己之力不能做到的。这些都给中等职业卫生学校的女生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她们不但需具备扎实的专业技术理论知识、娴熟的实验实训操作技能等专业素质,同时也不能缺少健康的体魄作为基础条件。体育课是基础文化课中非常重要的一门课程,而中等职业的体育教学却显得相对薄弱,没有得到一部分中职学校的关注和重视,从而让整个中职的体育教学失去了教学的真正意义。有相关学者研究结果表明:学生的一些不可控的情感、是非等价值观念会给他们的学习造成一定的影响,包括参与并从事某项活动。体育意识与体育行为的形成是拥有健康体魄的关键,也是学生未来走向工作岗位的身体基础条件,中等职业卫生学校女生健康水平的好坏,短期内会直接影响她们的生活质量和学习质量,远期将决定她们是否能胜任职业岗位的身体需求。近些年来,广大研究者们对中等职业学校的体育教学研究内容越来越全面、范围越来越广,涉及和所包含的领域也越来越深入。但研究对象主要是大学生和高中生,没有针对中等职业卫生学校的,尤其是女生体育意识与体育行为方面的研究。本文以昆明卫生职业学院昆明校区2016级和2017级的女生作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等多种方法,分析本校女生体育意识与行为的现状,发现其中存在的不足,并结合学校自身发展实际和专业发展情况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以寻求中职卫校女生在学习期间健康成长和良好发展的途径方法提供一些有益的理论参考。本文的研究成果不具有普遍代表性和适用性,但笔者期望可以为同等同类的中等职业卫生学校提供一定的实际参考和借鉴建议。

二、根据中专女生特点进行体育教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根据中专女生特点进行体育教学(论文提纲范文)

(1)青少年综合性轮滑赛事参与特征与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引言
    1.1 问题的提出
    1.2 选题依据
        1.2.1 激发青少年选手参赛兴趣,提高青少年运动参与积极性的需要
        1.2.2 发现青少年赛事参赛过程中的问题,提高国内轮滑赛事办赛水平的需要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相关概念及界定
        1.4.1 青少年
        1.4.2 赛事参与
        1.4.3 轮滑
    1.5 研究内容
2.文献综述
    2.1 关于参赛选手体育赛事参与特征的研究
    2.2 关于体育赛事参与的影响因素研究
    2.3 关于青少年体育运动参与的影响因素研究
    2.4 关于青少年轮滑项目参与现状的研究
    2.5 关于轮滑赛事的研究
    2.6 文献简评
3.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问卷调查法
        3.2.3 数理统计法
        3.2.4 逻辑分析法
4.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青少年选手参与轮滑赛事的总体特征
        4.1.1 青少年参赛选手对轮滑喜爱度的调查与分析
        4.1.2 青少年参赛选手赛前训练情况的调查与分析
        4.1.3 青少年参赛选手参赛情况的调查与分析
    4.2 不同青少年群体参赛特征的调查与分析
        4.2.1 不同性别青少年群体参赛特征的调查与分析
        4.2.2 不同年龄青少年群体参赛特征的调查与分析
        4.2.3 不同父母文化程度青少年群体参赛特征的调查与分析
    4.3 不同青少年群体参赛动机的调查与分析
        4.3.1 不同人口统计学特征的青少年群体参赛动机的调查与分析
        4.3.2 不同参赛特征的青少年群体参赛动机的调查与分析
    4.4 影响青少年参赛因素的调查结果与分析
        4.4.1 不同人口统计学特征青少年参赛因素的调查结果与分析
        4.4.2 不同参赛特征青少年参赛因素的调查结果与分析
    4.5 青少年运动员参赛影响因素与参赛动机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4.5.1 影响青少年参赛的个人因素与青少年参赛动机的相关分析
        4.5.2 影响青少年参赛的家庭因素与青少年参赛动机的相关分析
        4.5.3 影响青少年参赛的社会因素与青少年参赛动机的相关分析
        4.5.4 影响青少年参赛的竞赛因素与青少年参赛动机的相关分析
5.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5.2.1 提高轮滑项目的普及率,加强轮滑与家庭的黏性
        5.2.2 拓展轮滑健身场地,优化全民轮滑环境
        5.2.3 增加轮滑赛事配套活动,增强轮滑赛事体验
        5.2.4 优化轮滑参与者的晋升渠道,实现轮滑俱乐部标准化运营
6.致谢
7.参考文献
8.附件
附件1 问卷
附件2 问卷效度检验评价表

(2)梁溪区独生子女小学生体育活动行为及影响因素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问题提出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对象
    1.6 研究方法
        1.6.1 文献资料法
        1.6.2 问卷调查法
        1.6.3 访谈法
        1.6.4 比较分析法
        1.6.5 现场观察法
        1.6.6 数理统计法
2 文献综述
    2.1 概念界定
        2.1.1 独生子女
        2.1.2 体育行为
    2.2 国内文献综述
        2.2.1 文献计量分析
        2.2.2 学生体育认知
        2.2.3 学生体育态度
        2.2.4 学生体育行为
    2.3 国外文献综述
        2.3.1 关于独身子女的研究
        2.3.2 关于学生体育活动研究
    2.4 简要述评
3 结果与分析
    3.1 单因素分析
        3.1.1 独生子女小学生体育活动认知
        3.1.1.1 体育知识获取途径
        3.1.1.2 体育知识的内容
        3.1.1.3 体育知识的运用
        3.1.1.4 小结
        3.1.2 独生子女小学生体育活动态度
        3.1.2.1 体育活动的目的
        3.1.2.2 体育活动的兴趣
        3.1.2.3 体育活动的感受
        3.1.2.4 小结
        3.1.3 独生子女小学生体育活动行为
        3.1.3.1 体育活动计划
        3.1.3.2 体育活动频次
        3.1.3.3 体育活动强度
        3.1.3.4 体育活动时间
        3.1.3.5 体育活动项目
        3.1.3.6 体育活动形式
        3.1.3.7 小结
    3.2 独生子女体育活动行为的变量关系分析
        3.2.1 体育活动认知与态度的关联分析
        3.2.2 体育活动认知与行为的关联分析
        3.2.3 体育活动态度与行为的关联分析
        3.2.4 小结
4 影响独生子女小学生体育活动行为的外在因素
    4.1 父母因素
        4.1.1 父母学历对独生子女体育活动认知的影响
        4.1.2 父母职业对独生子女体育活动态度的影响
    4.2 学校因素
        4.2.1 体育课
        4.2.2 班主任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

(3)上海市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的效果评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缘起
        1.1.1 实践困惑: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的实施效果亟需进行科学测评
        1.1.2 理论关注:如何科学推进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一直被人们关注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国内专项体育课程与教学的研究
        2.1.1 国内专项体育课程与教学的研究现状
        2.1.2 国内专项体育课程与教学研究的特征及问题
        2.1.3 国内专项体育课程与教学研究的总结述评
    2.2 国外专项体育课程与教学的相关研究
    2.3 体育课程改革的效果评估研究综述
3 研究思路与方法
    3.1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3.2 研究对象
    3.3 研究方法
        3.3.1 文献资料法
        3.3.2 测量法
        3.3.3 问卷调查法
        3.3.4 德尔菲法
        3.3.5 观察法
        3.3.6 内容分析法
        3.3.7 数理统计法
4 我国专项体育课程与教学的历史发展形态与特征
    4.1 20世纪60-80年代初:“运动训练式”的单项运动体育课程
        4.1.1 以“竞技体育”思想为指导
        4.1.2 以“运动训练”为主要教学方式方法
        4.1.3 教学内容具有明显“竞技化”倾向
    4.2 20世纪80、90年代: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专项选修”体育课程
        4.2.1 逐步确立“终身体育”指导思想
        4.2.2 教材内容实现了“由教师选择”到“学生自主选择”的转变
        4.2.3 仍以“技术教学”为中心,开始理性对待技术教学与增强体质关系
        4.2.4 教学方法实现从“训”向“教”的观念转变
    4.3 2017年至今,学科素养引领下的上海市高中专项体育课程
        4.3.1 以“健康第一,立德树人”为指导思想
        4.3.2 以高中为桥梁,切实帮助学生掌握一项运动特长为目标
        4.3.3 明确将技术传授方法纳入课程,注重学生认知学习能力培养
        4.3.4 以学生体育素养的养成为评价参考
5 上海市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的效果评估与分析
    5.1 评估指标体系的确定与遴选
        5.1.1 评估指标体系的初步确定
        5.1.2 评估指标体系的专家验证与优化
        5.1.3 评估指标体系的最终确定
        5.1.4 评估指标内容、调查意向及数据来源
    5.2 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对学生体能达成的效果测评
        5.2.1 改革前专项化与非专项化学生各体能指标的结果
        5.2.2 改革后专项化与非专项化学生各体能指标的结果
        5.2.3 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后学生体能达成效果的综合性分析
    5.3 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对学生运动技能达成的效果测评
        5.3.1 专项化学生运动技能达成情况的问卷调查
        5.3.2 专项化学生运动技能达成情况的实地测量
        5.3.3 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对学生运动技能达成效果的综合性分析
    5.4 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对学生课堂身体活动水平达成的效果测评
        5.4.1 专项化与非专项化学生体育课堂身体活动水平的总体比较
        5.4.2 不同项目间专项化与非专项化学生课堂身体活动水平比较
        5.4.3 不同项目间专项化与非专项化学生基本部分身体活动水平比较
        5.4.4 不同性别专项化与非专项化学生课堂身体活动水平比较
        5.4.5 不同年级专项化与非专项化学生课堂身体活动水平比较
        5.4.6 不同肥胖程度(BMI)专项化与非专项化学生课堂身体活动水平比较
        5.4.7 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对学生课堂身体活动水平达成的综合性分析
    5.5 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对学生一周身体活动情况的达成效果测评
        5.5.1 专项化与非专项化学生平均每天中高强度身体活动时间比较
        5.5.2 专项化与非专项化学生中高强度身体活动周频次的比较
        5.5.3 专项化与非专项化学生平均每天中高强度能量消耗的比较
        5.5.4 专项化与非专项化学生身体活动形式的比较
        5.5.5 专项化与非专项化学生身体活动意向的比较
        5.5.6 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对学生一周身体活动情况达成的综合性分析
    5.6 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对学生体育品德培养的效果测评
        5.6.1 对专项教师、专家的学生体育品德培养情况访谈
        5.6.2 对专项化学生的问卷调查及访谈
        5.6.3 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对学生体育品德培养效果的综合性分析
    5.7 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对学生体育学习兴趣培养的效果测评
        5.7.1 不同性别、年级间学生体育学习兴趣达成的总体分析
        5.7.2 不同性别、年级间学生积极兴趣达成效果测评
        5.7.3 不同性别、年级间学生自主与探究兴趣达成效果测评
        5.7.4 不同性别、年级间学生运动参与兴趣达成效果测评
        5.7.5 不同性别、年级间学生体育关注兴趣达成效果测评
        5.7.6 不同性别、年级间学生缺乏体育学习兴趣情况测评
        5.7.7 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对学生体育学习兴趣培养的综合性分析
    5.8 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对专项教师体育教学行为的效果测评
        5.8.1 专项教师对课程改革的认知态度
        5.8.2 专项教师的课前设计行为
        5.8.3 专项教师的课中实施行为
        5.8.4 专项教师的课后评价与反思行为
    5.9 上海市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效果的综合性分析
6 上海市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6.1 课程改革对不同项目运动技能达成效果差异明显
        6.1.1 不同项目间运动技能达成效果差异明显的问题表现
        6.1.2 不同项目间运动技能达成效果差异明显原因分析
    6.2 课程改革后专项化学生课堂身体活动水平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6.2.1 专项化学生课堂身体水平达成效果欠佳问题表现
        6.2.2 专项化学生课堂身体水平欠佳原因分析
    6.3 高中专项体育课程体育品德的培养价值有待展现
        6.3.1 专项化学生体育品德培养价值有待展现问题表现
        6.3.2 专项化学生体育品德培养价值有待展现原因分析
    6.4 课程改革尚未促进学生良好身体活动行为形成
        6.4.1 专项化学生身体活动行为尚未形成的问题表现
        6.4.2 专项化学生身体活动行为尚未形成的原因分析
    6.5 课程改革后专项教师的自身专业成长不足
        6.5.1 专项教师自身专业成长不足的问题表现
        6.5.2 专项教师自身专业成长不足的原因分析
    6.6 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方案的自身设计有待继续完善
7 上海市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实施的改进建议
    7.1 形成共识:专项体育课程是以项目为载体的课程
    7.2 拓展资源:从社会中弥补专项体育课程资源的不足
    7.3 课程开发:因校而宜的开发校本体育课程教材
    7.4 强化师资:不断提高教师专项技能教学能力
    7.5 注重竞赛:建立面向全体学生的联赛体系
    7.6 因材施教:克服学生个体差异有效进行分层教学
    7.7 完善评定:推进青少年运动技能等级标准的研制与实施
    7.8 加强监控:通过动态数据监测课程改革的成效
8 结论、建议、创新与不足
    8.1 结论与建议
    8.2 创新
    8.3 不足
    8.4 展望
9 致谢
参考文献
教育背景与读博期间的科研经历
附件
    附件1 上海市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调查问卷
    附件2 体力活动(加速度传感器)测试记录表
    附件3 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体育品德培养访谈表
    附录4 高中生体育学习兴趣评价量表
    附件5 家长告知书
    附件6 指标体系专家评价表

(4)艺术体操对职业中专女生身体健康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1.1 艺术体操在提高职业中专女生身体健康中的价值
        1.1.2 艺术体操能够满足职业中专女生良好形体美的需要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专家访谈法
        2.2.3 实验法
        2.2.4 数理统计法
        2.2.5 逻辑分析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艺术体操训练对职业中专女生身体形态的影响
    3.2 艺术体操训练对职业中专女生身体成分的影响
    3.3 艺术体操训练对职业中专女生身体素质的影响
        3.3.1 艺术体操训练对职业中专女生力量素质的影响
        3.3.2 艺术体操训练对职业中专女生柔韧素质的影响
    3.4 艺术体操训练对职业中专女生平衡能力的影响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A 16周艺术体操训练内容
附录 B 教案范例
附录 C 专家访谈提纲
附录 D 身体形态指标测量、测试方法及仪器
致谢

(5)基于PISA的初中生幸福感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一)研究缘起
        1.国际社会对培养青少年幸福感的高度认同
        2.初中生是幸福感形成的关键期
        3.初中生幸福感提升的诉求
    (二)研究问题
    (三)核心概念界定
        1.幸福
        2.幸福感
        3.学生幸福感
        4.幸福教育
    (四)研究现状
        1.关于一般幸福感问题的相关研究
        2.关于青少年幸福感问题的相关研究
        3.关于幸福教育问题的相关研究
        4.关于PISA(国际学生评估项目)的相关研究
    (五)研究目的
    (六)研究意义
        1.理论价值
        2.现实意义
一、研究设计与方法
    (一)研究框架与思路
    (二)研究方法
        1.幸福感测量工具的开发
        2.访谈法
    (三)研究的信度与效度
        1.研究的信度
        2.研究的效度
二、初中生幸福感状况分析
    (一)初中生幸福感的总体状况
    (二)初中生幸福感的差异分析
        1.性别维度初中生幸福感的状况分析
        2.是否独生子女维度初中生幸福感的状况分析
        3.是否评为优秀维度初中生幸福感的状况分析
三、影响初中生幸福感的关键因素分析
    (一)家庭因素
        1.父母职业因素分析
        2.父母学历因素分析
        3.家庭经济情况因素分析
        4.父母教养方式因素分析
    (二)学校因素
        1.作业时间因素分析
        2.学习压力因素分析
    (三)自身因素
        1.爱好因素分析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初中生幸福感指数较高
        2.不同学生群体幸福感指数存在差异
        3.多种因素对初中生幸福感产生影响
    (二)建议
        1.树立学生正确的幸福观
        2.在课堂教学中融入幸福教育
        3.在班级管理中强化幸福教育
        4.在家校合作中强化幸福教育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A:《初中生幸福感状况及影响因素调查问卷》
    附录 B:访谈提纲
后记

(6)昆明市民办中职中专院校开展排球闯关教学法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的依据、目的和意义
        1.1.1 选题依据
        1.1.2 研究的目的
        1.1.3 研究的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1.2.2 排球闯关教学法改革研究现状
2 研究目的和方法
    2.1 研究目的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专家访谈法
        2.2.3 问卷调查法
        2.2.4 数理统计法
        2.2.5 逻辑分析法
        2.2.6 实验法
3 排球闯关教学法实验设计
    3.1 实验目的与对象
        3.1.1 实验目的
        3.1.2 实验对象
        3.1.3 实验时间地点
        3.1.4 实验相关保障
    3.2 排球闯关教学法预实验
        3.2.1 预实验条件
        3.2.2 预实验准备
        3.2.3 预实验开展
        3.2.4 预实验结果
        3.2.5 预实验存在的问题
    3.3 实验设计
        3.3.1 实验假设
        3.3.2 实验思路
        3.3.3 实验方案
        3.3.4 实验控制
        3.3.5 指标称谓说明
        3.3.6 实验指标选取
        3.3.7 实验步骤
4 实验结果与分析
    4.1 闯关过关情况
        4.1.1 身体素质过关情况分析
        4.1.2 排球技术过关情况分析
    4.2 排球闯关教学法对身体素质的影响
    4.3 排球闯关教学法对排球技术的影响
    4.4 排球闯关教学法对体育兴趣的影响
    4.5 排球闯关教学法对平时成绩的影响
5 结论建议
    5.1 结论
        5.1.1 在身体素质上排球闯关教学法优势不明显
        5.1.2 在排球技术上排球闯关教学法有优势
        5.1.3 在体育兴趣上排球闯关教学法有优势
        5.1.4 在课外训练上排球闯关教学法有优势
    5.2 建议
        5.2.1 将排球传统教学法与“闯关”深度融合
        5.2.2 将排球闯关教学法推广到其它体育课程中
        5.2.3 建立健全体育俱乐部
        5.2.4 大力培育校园排球生态和终身体育意识
        5.2.5 进一步加大教学中信息技术的应用力度
6 问题与展望
    6.1 排球闯关教学法在实施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6.2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6.2.1 排球闯关教学法整体效益达不到理想预期
        6.2.2 排球闯关教学法缺乏持续的激励兴趣方法
        6.2.3 排球闯关教学法环节现场管控难度较大
        6.2.4 排球闯关教学法关卡设置仍需进一步改善
        6.2.5 排球闯关教学法日常成绩受主观因素影响大
        6.2.6 排球闯关教学法对教师增加了教师工作量
7 参考文献
附录A 访谈提纲和调查问卷
附录B 闯关细则及过关标准
附录C 考核方式及考核标准
附录D 教学进度计划表
8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9 致谢

(7)云南省与四川省“姚基金希望小学篮球季”开展状况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1.1 理论依据
        1.1.2 实践依据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鉴定
        2.1.1 姚基金希望小学篮球季相关概念
        2.1.2 云南省和四川省地域情况
    2.2 国内研究现状
        2.2.1 国内小篮球的研究现状
        2.2.2 关于“姚基金希望小学篮球季”的发展状况
        2.2.3 关于四川省“姚基金希望小学篮球季”的发展
        2.2.4 关于云南省“姚基金希望小学篮球季”的发展
    2.3 国外研究现状
第3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专家访谈法
        3.2.3 实地调研法
        3.2.4 对比分析法
        3.2.5 数理统计法
        3.2.6 问卷调查法
第4章 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云南省和四川省“姚基金希望小学篮球季”的赛事开展对比
        4.1.1 云南省与四川省“姚基金希望小学篮球季”往年学校参与情况对比
        4.1.2 云南省与四川省“姚基金希望小学篮球季”覆盖范围对比
    4.2 云南省和四川省“姚基金希望小学篮球季”参与运动员情况对比
        4.2.1 参赛运动员基本情况对比
        4.2.2 参赛运动员身体素质情况对比
        4.2.3 参赛学校篮球队训练情况
    4.3 云南省和四川省“姚基金希望小学篮球季”场地、器材、经费投入情况
        4.3.1 篮球场地、器材对比
        4.3.2 经费投入对比
    4.4 云南省和四川省“姚基金希望小学篮球季”体育教师的情况对比
        4.4.1 体育教师基本情况分析
        4.4.2 体育教师专业技能和科研水平
    4.5 云南省和四川省“姚基金希望小学篮球季”支教志愿者情况对比
        4.5.1 支教志愿者(教练员)基本情况分析
        4.5.2 两省支教志愿者参与“姚基金希望小学篮球季”的动机对比
        4.5.3 支教志愿者支教上课时教学方法的运用情况对比
    4.6 云南省和四川省“姚基金希望小学篮球季”公益赞助与宣传对比
        4.6.1 云南省和四川省“姚基金希望小学篮球季”赞助情况对比
        4.6.2 云南省和四川省“姚基金希望小学篮球季”宣传情况对比
    4.7 影响云南省“姚基金希望小学篮球季”影响因素因子分析
        4.7.1 数据来源和处理
        4.7.2 因子分析过程
        4.7.3 因子命名与分析
第5章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在读期间学术成果
致谢

(8)青少年标准舞舞伴配合的影响因素分析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研究述评
    1.4 青少年标准舞舞伴配合的理论基础研究
        1.4.1 青少年概念界定
        1.4.2 国际标准舞概念界定
        1.4.3 标准舞的技术配合概念界定
        1.4.4 舞蹈艺术教育相关理论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调查法
        2.2.3 数理统计法
        2.2.4 逻辑分析法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青少年学习标准舞的基本情况
        3.1.1 学习标准舞项目的动机
        3.1.2 学习标准舞项目的主要途径
    3.2 青少年对影响舞伴配合因素的认识程度
        3.2.1 教师对舞伴配合练习的重视程度
        3.2.2 青少年舞伴关系对舞伴间的技术配合的影响程度
        3.2.3 青少年对舞伴配合技术的掌握程度
        3.2.4 青少年对最前沿的舞伴配合技巧了解程度
        3.2.5 青少年在舞伴配合训练中的主要问题
    3.3 青少年标准舞舞伴配合影响因素分析
        3.3.1 因子的筛选
        3.3.2 因子分析的可行性分析
        3.3.3 青少年标准舞舞伴配合的影响因素因子提取
        3.3.4 因子解释与命名
        3.3.5 青少年标准舞舞伴配合的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3.4 舞伴配合的关键作用
        3.4.1 舞伴间技术配合在竞技制胜中的关键作用
        3.4.2 舞伴间技术配合在训练时的关键作用
        3.4.3 舞伴间技术配合对处理舞伴关系的关键作用
    3.5 提高青少年标准舞舞伴配合的主要措施
        3.5.1 加强舞伴间专项技能的训练
        3.5.2 增进青少年智能方面的培养
        3.5.3 注重舞伴间的心理引导
        3.5.4 加强青少年外部环境的适应能力
        3.5.5 注重身体素质和肢体形态的训练
    3.6 研究局限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A 青少年标准舞舞伴配合的影响因素调查(学生问卷调查表)
附录 B 《访谈纲要》
附录 C 《青少年标准舞舞伴配合的影响因素分析及对策研究》问卷效度检验专家咨询问卷
致谢

(9)中专女生体育课兴趣现状及培养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一、中专女生体育课兴趣现状
二、中专女生体育课兴趣的培养对策
    (一)更新体育教学理念,创设女生学习兴趣培养条件
    (二)改编体育教材内容,激发女生的学习兴趣
    (三)创新体育教学方法,抓住女生学习兴趣培养的关键

(10)昆明市中职卫校女生体育意识与行为的研究 ——以昆明卫生职业学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依据
        1.1.1 中等职业卫生学校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趋势的需要
        1.1.2 中等职业卫生学校职业教育特点对体育教育的特殊需要
        1.1.3 中等职业卫生学校学生特殊性与工作岗位的实际需要
        1.1.4 健康中国体医融合的需要
    1.2 研究的目的
    1.3 选题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实践意义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2.1.1 中等职业学校
        2.1.2 中等职业卫生学校
        2.1.3 体育意识
        2.1.4 体育行为
    2.2 国内外职业教育研究现状
        2.2.1 国外职业教育研究现状
        2.2.2 国内职业教育研究现状
    2.3 国内中职学校体育教学研究现状
    2.4 体育意识与体育行为的研究现状
        2.4.1 国外体育意识与行为的研究现状
        2.4.2 国内关于体育意识及行为的研究
    2.5 体育意识与体育行为的关系
第3章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访谈法
        3.2.3 问卷调查法
        3.2.4 数理统计法
        3.2.5 逻辑推理法
第4章 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昆明卫生职业学院简介
    4.2 昆明卫生职业学院体育教学情况
    4.3 昆明卫生职业学院女生体育意识的调查
        4.3.1 昆明卫生职业学院女生基本情况的调查
        4.3.2 昆明卫生职业学院女生体育认知的调查
        4.3.3 昆明卫生职业学院女生体育态度的调查
        4.3.4 昆明卫生职业学院女生对体育和体育课的情感体验
        4.3.5 昆明卫生职业学院女生参与体育运动的动机
    4.4 昆明卫生职业学院女生体育行为的调查
        4.4.1 昆明卫生职业学院女生参与体育运动的强度和时间
        4.4.2 昆明卫生职业学院女生喜欢并经常参与的运动项目
        4.4.3 昆明卫生职业学院女生体育运动的主要方式、活动场所
    4.5 昆明卫生职业学院女生体育意识及体育行为的关系
        4.5.1 城镇学生与乡村学生的体育情感比较
        4.5.2 两个年级体育意识的比较
        4.5.3 体育意识和体育行为各维度的相关分析表
        4.5.4 体育意识与体育行为之间各维度的相关分析
    4.6 昆明卫生职业学院女生体育意识及体育行为影响因素的分析
第5章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1.1 昆明卫生职业学院女生的体育意识
        5.1.2 昆明卫生职业学院女生的体育行为
    5.2 建议
        5.2.1 逐步改善场地条件,做到体育教育最优化
        5.2.2 学校提供平台,开展多样体育活动
        5.2.3 提高学校软实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5.2.4 教学内容围绕专业和职业特点,具有针对性、趣味性
        5.2.5 逐步完善体育成绩评定方法与组成
        5.2.6 学生自我体育意识培养,形成良好锻炼体育行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四、根据中专女生特点进行体育教学(论文参考文献)

  • [1]青少年综合性轮滑赛事参与特征与影响因素研究[D]. 袁洋. 上海体育学院, 2021(11)
  • [2]梁溪区独生子女小学生体育活动行为及影响因素的研究[D]. 周德容. 南京体育学院, 2020(12)
  • [3]上海市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的效果评估研究[D]. 王建. 上海体育学院, 2020(12)
  • [4]艺术体操对职业中专女生身体健康影响的研究[D]. 梁梦雪. 辽宁师范大学, 2020(07)
  • [5]基于PISA的初中生幸福感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D]. 卢相宇.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6)
  • [6]昆明市民办中职中专院校开展排球闯关教学法实验研究[D]. 蒋文梅. 云南师范大学, 2020(06)
  • [7]云南省与四川省“姚基金希望小学篮球季”开展状况的比较研究[D]. 张映开. 云南师范大学, 2020(05)
  • [8]青少年标准舞舞伴配合的影响因素分析及对策研究[D]. 吕旖. 大连理工大学, 2020(06)
  • [9]中专女生体育课兴趣现状及培养探讨[J]. 张秀丽. 现代职业教育, 2020(03)
  • [10]昆明市中职卫校女生体育意识与行为的研究 ——以昆明卫生职业学院为例[D]. 张彩云. 云南师范大学, 2019(01)

标签:;  ;  ;  ;  

根据中学女生特点开展体育教学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