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妥善解决国有企业股权多元化和退出问题

要妥善解决国有企业股权多元化和退出问题

一、必须妥善解决国有企业股权多元化和退出的难题(论文文献综述)

高阳[1](2021)在《混改背景下Z公司市场化经营机制案例研究》文中认为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是中央提出的把国有企业改革为现代企业的一个重要战略举措。“完善治理、强化激励、突出主业、提高效率”的混合所有制改革重要方针为推进国企混改指明了道路。深化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关键在于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完善公司内部治理,建立健全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企业制度,构建混合所有制企业市场化经营机制。当前混合所有制企业的突出问题是“混而不改”,国有资本和民营资本仅实现了股权层面的资本融合,并未达到有效制衡、科学决策的治理效能互补融合。因此,完善混合所有制企业市场化经营机制迫在眉睫。本文首先对国内外混合所有制改革下市场化经营机制现状的研究成果进行介绍,并分析市场主体地位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理,探查混合所有制企业市场主体地位的实现机制;其次,基于国有企业的三项制度改革,通过分析Z公司改进公司市场化经营机制和约束机制,探究混合所有制下Z公司市场化经营机制转换的实现过程;在此基础上,通过分析Z公司内部治理对其市场化经营机制的影响,构建混合所有制市场化经营的实现机制。随后本文对此次混改的主角——Z公司基本情况、存在的问题、市场化经营机制、动因以及实施的过程进行了详细介绍和剖析,并且在此基础上对混合所有制改革后公司市场化经营机制的效果进行了深入分析,为混合所有制改革下的企业制定有效的法人治理、引入职业经理人建立市场化的激励和约束机制提供相应借鉴依据。通过研究得出结论,并对所有制改革下Z公司市场化经营机制进行了客观评价。既对其在混改过程中的成功经验进行了肯定,也指出了其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并对存在的不足之处提出了改进建议,期望对完善我国国有企业混改过程中的公司治理、提升整体运营效率和市场竞争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许嘉禾[2](2021)在《我国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金融支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体育承载着国家强盛、民族振兴的梦想。体育强则中国强,国运兴则体育兴。体育要强、要兴,发展体育产业是主要途径。2019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促进全民健身和体育消费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高质量发展逐步成为体育产业发展的重要战略目标。金融是现代经济的血脉。体育产业要提质增效和持续高速发展,需要金融的有力支持。然而当下,金融体系在体育产业中的效用功能尚未能够充分发挥。因此,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所面临的金融支持问题,成为一个难以回避的命题。本研究立足于体育产业的经营实践,综合运用体育学、管理学、系统科学及金融学的相关研究方法及范式,以现代产业和金融发展的相关理论为指导,按照金融支持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现状与问题、特征与机理、宏观效应、微观效率以及系统运行的次序,从理论分析到实证研究,展开工作。本研究的工作主要如下:一是梳理体育产业的金融支持现状,发现体育产业金融支持存在的不足。二是总结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金融需求特征,剖析金融支持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作用机理。三是在宏观产业层面,以耦合协调的视角,审视体育产业与金融体系的关联关系。通过建立序参量体系,引入耦合协调、剪刀差以及灰色关联等模型进行实证研究,分析二者的耦合协调发展效应及影响因素。四是从在微观企业的层面,以“黑箱”的视角,根据金融支持与体育产业的不同维度,测度金融支持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效率水平。通过筛选体育企业样本,利用DEA、Malmquist指数及收敛性模型进行实证研究,分析金融支持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效率水平及其演变特征。五是根据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金融支持要素组成与系统结构,构建金融支持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系统动力学模型。分别从金融市场策略、政府金融干预和金融风险情景维度进行模拟仿真,分析不同策略对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所产生的影响。以期为优化体育产业金融支持,促进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策略着力点。本研究的结论主要包括六个方面:(1)政府金融支持和市场金融支持均对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扮演了不同的角色。随着体育产业金融需求的不断升级,政府部门对体育产业金融活动的认识持续深化,政策工具与国有资本逐步活跃。金融市场对体育产业的支持力度不断提升,各类体育产业金融市场蓬勃发展,风险投资市场异军突起。体育产业嵌入金融体系的程度不断加深。但同时,体育产业的金融支持仍存在一定问题:一是金融支持制度体系亟待完善,金融支持政策工具尚需补充;二是金融市场结构失衡问题凸显,直接融资渠道建设存在不足;三是风险资本经典功能发生偏离,资本投入可持续性有所欠缺;四是新兴金融工具利用不充分,体育金融复合人才供给不足。(2)我国体育产业具有快速成长的阶段性特征、业态丰富的结构性特征、高不确定性的风险性特征和消费供需的不平衡特征。在高质量发展的目标要求下,体育产业的发展特征进一步衍生出了独特的金融需求特征。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亟需的是政策引导下的规模化金融支持、层次多元化的系统性金融支持、风险偏好的针对性金融支持,以及科技赋能的普惠性金融支持。(3)资本形成、创新推动和消费刺激是金融支持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主要功能组成。金融体系一是可以扩大资本积累,促进资本形成,缓解体育产业融资约束;二是能够降低交易成本,优化资源配置,分散创新风险,推动体育产业技术、模式创新;三是可以实现跨期平滑、财富效应和风险保障,刺激体育产业消费发展。有效的金融支持作用于体育产业的投资和消费两端,通过平衡产值结构、改善融资结构、变革消费结构,促进产业的结构转型升级;通过扩大要素供给、加快要素流通、推动技术进步,提高产业的要素生产效率;通过加速企业成长、优化公司治理、形成循环激励,促进产业的价值增值,精准作用于体育产业的成长痛点,协助体育产业迈向高质量发展。(4)宏观产业效应的实证研究表明:金融体系与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之间存在内生耦合机理和外部耦合功能,具有双向耦合协调发展机制。二者不仅维持了长期、高度的耦合关联性,并且实现了耦合协调度的持续跃升,呈现出由低水平协调向高水平协调演化的动态趋势。金融体系对体育产业的短时间、爆发性增长起到了有效地支撑作用。且二者的耦合协调发展尚处于发展周期的前期,其交互胁迫作用远小于耦合协调发展所带来的正向效应。与此同时,二者的耦合协调效应受到多种内生因素和外部环境的共同影响。风险投资市场、消费金融、政府扶持和金融创新等内生动力型因素,以及居民消费结构、产业结构变动等外生环境型因素,均与二者的耦合协调发展存在密切关联。(5)微观企业效率的实证研究发现:第一,静态来看,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总体金融支持效率尚可,多数样本企业接近最优生产前沿面,但同时具有明显的技术制约特征。扩大金融资源投入规模前,需要着重改善金融技术水平。在金融支持效率内部,债权效率较好,股权效率欠佳,且股权效率呈现规模制约特征。在体育产业内部,体育企业板块、行业业态和空间地域方面均存在不同程度的金融支持效率差异。第二,动态来看,金融支持体育产业的动态效率水平并未产生良性改观,反而出现小幅下降。主要原因是技术进步不足,产业金融技术创新水平难以支撑金融资源规模的快速增长。其中,股权动态效率下滑,技术进步水平下降明显,是导致整体金融效率下滑的主要原因。第三,动态效率的收敛性分析表明,效率落后企业对领先集团具有追赶效应,但收敛速度较慢,且收敛速度存在体育产业内部的结构性差异,达到产业金融支持效率的均衡仍需要较长时间。(6)系统建模与仿真的实证研究说明:金融支持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可以视为由政府金融支持、金融市场发展、宏观金融环境和体育产业发展所组成的动力学系统。第一,强化金融市场支持力度可以有效提升体育产业发展质量。相对而言,强化股权市场的效能略优于债权市场。股权市场更有利于体育产业规模扩张和要素生产率提升,债权市场则更有利于体育产业结构优化。第二,政府干预会对体育产业发展质量产生影响。弱化政府干预无益于体育产业发展质量,维持一定强度的政府金融支持具有必要性。适度增强政府干预有利提升体育产业发展质量。但当政府干预过度时,会造成规模增长与要素生产率下降并存,仅能“做大”而不利“做强”体育产业,最终无益于产业发展质量。第三,宏观金融风险能够对体育产业发展质量产生显着的负面冲击。随着体育产业深度嵌入金融体系,金融风险的损害力度可能进一步增大,需要审慎防范、积极应对金融风险。在结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完善金融政策体系,优化制度顶层设计;丰富金融服务市场,创新投融资渠道模式;推动金融技术创新,开发新型金融工具;优化企业金融管理,重视复合人才培养等策略建议。本文主要有以下创新点:(1)探讨了金融与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系。在现状梳理的基础上,总结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金融需求特征,明确金融功能的作用支点,厘清金融支持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作用机理。(2)结合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宏观产业与微观企业视角进行实证研究。综合运用数理模型及相关评价方法,设计序参量体系,测度并分析金融支持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耦合协调发展效应及其影响因素;构建投入、产出指标体系,从不同维度测度并评价金融支持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效率特征及其变动规律。形成对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金融支持问题的深层次认识,为优化体育产业的金融支持效能提供着力点。(3)构建了金融支持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系统动力学模型,分析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金融支持要素组成与系统结构,设计模型变量及函数关系,并从金融市场策略、政府金融干预和金融风险情景维度进行仿真。探究不同策略对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产生的影响,为企业部门的金融决策和主管部门的政策制定提供更具现实意义的参考。

姬明明[3](2021)在《混合所有制改革背景下国企债转股动机、效果和风险管理研究 ——以山东路桥为例》文中认为在当前宏观经济下行,经济增速放缓的情况下,深化企业改革,解决企业发展中的问题是我国经济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转变的关键所在。其中国有企业作为实体支柱产业的主力军,长久以来都是企业改革的重点对象。债转股因其机制和效果能与国企混改有效的结合起来,使得近几年学者们对如何运用债转股加速企业改革进程,促进企业的高质量发展不断展开研究探索。而当2016年政府开始出台债转股相关政策和配套意见,将债转股再次纳入企业改革决策中,标志着新一轮的企业债转股正式开启。债转股发展至今,不少债转股签约项目已经实现从落地到退出的过程,本文就将通过案例研究,分析在市场化原则下债转股呈现的特点及变化和实施债转股对企业的影响。本文通过对地方大型国有企业山东路桥债转股案例进行分析,主要从实施债转股的动机、效果和潜在风险进行了深入研究。首先,总结了国内外学术界有关债转股动因、风险和效果的研究成果;其次,对债转股和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定义、特征进行阐述,根据相关理论基础,分析债转股如何作用到企业混改当中,为本文的案例研究提供支撑依据;然后,通过对比两轮债转股不同之处,阐述近几年来企业运用债转股进行改革出现的变化和债转股模式演变,分析本文案例所运用的债转股模式的特点和案例选择原因;接着,详细介绍了山东路桥债转股案例的进展情况,在分析债转股实施前经营状况时,发现企业在实施债转股之前存在流动负债攀升、营收增长利润水平却较低等问题。在债转股动机上,结合行业发展情况和企业业务模式发展困境进行分析;最后,在案例分析过程中,从经济效果、定价机制中的估值合理性、债转股期间投资机构分红收益等几个方面展开深入分析,识别其中的潜在风险,并提出相应的风险管理措施。通过本文案例的研究,研究结论发现:从企业债转股动机来看,企业不仅是为了缓解短期债务压力,其自身发展需求和融资渠道创新可能是企业选择债转股的主要动力。关于债转股的模式变化,则充分体现了新一轮债转股市场化的特点,在之前发股还债模式基础上,进一步探索出诸如“两步走”模式等诸多较为成熟的债转股方案。而在债转股的实施效果方面,企业在业绩和股权结构方面变化尤为明显,而且后续的退出渠道能否让各方满意,实现投资机构顺利退出,关键在于估值定价是否公允合理。此外,在债转股方案中的关键步骤中,仍会存在不容忽视的经营和利益风险等,需要采取相应的风险规避措施更进一步防范市场化债转股带来的风险。最后,针对整个债转股过程出一些建议。本文的研究价值所在,一是在整体层面把握当前债转股的发展趋势和新变化,以及研究债转股是如何与国有企业混改相结合作用到企业改革治理上的,以期能够为后续市场化债转股实践提供借鉴;二是聚焦到债转股项目各个关键点上,通过结果反观企业的行为逻辑是否合理,债转股是否真正实现了预期效果,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为债转股的细节完善和风险防范提供一些思路。

殷书建[4](2021)在《竞争性国企混改法治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2013年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国有资本、集体资本、非公有资本等交叉持股、相互融合的混合所有制经济是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实现形式。2015年《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国务院关于国有企业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意见》再次明确指出要促进国有资本、集体资本、非公有资本等交叉持股、相互融合,分类分层推进国企混改。2020年6月30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方案(2020——2022年)》,明确今后三年是国企改革关键阶段,要坚持和加强党对国有企业的全面领导,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推进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增强国有经济竞争力、创新力、控制力、影响力、抗风险能力。可以预见的是,此后几年国企混改将进入快速推进、实质进展的新阶段。国企混改并非新鲜事物,它是过往国企改革的延伸,是全面深化改革背景下党和政府对国企改革方向的新判断。随着国企混改的深入推进,中共中央、国务院先后出台了若干配套文件,形成了所谓的国企改革“1+N”政策体系。根据知本咨询国企改革研究院统计,截至2020年8月,中央各部委出台的相关国企改革政策共有192项,涉及到国资监管、国企混改、产权管理、中长期激励、法人治理、税务政策等方面,各省出台地方国企的改革政策达到1488项。中央乃至地方出台的各式政策文件,一定程度上引导着国企混改规范进行,然而,相较于法治引领,政策推进具有明显的短期性和起伏性,欲想新一轮国企改革通过混改的方式取得预期成效,法治的引领与保障必不可缺,这也与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于法有据改革精神正相契合。新阶段,如何“混好资本”,顺利引入非公有资本投资者,以及“改好机制”形成分权制衡的混合所有制企业治理结构与高效的国资监管体制,是国企混改直面的两大课题。市场化导向的分类改革背景下,作为国企混改的突破口和关键,竞争性国企混改必将直面该些课题。基于此,本文拟以竞争性国企混改为考察对象,细致梳理“混资本”过程与“改机制”之内(公司治理机制)、外(国资监管体制)部治理机制运行中所存困境,试图在政策之外运用法律这一制度工具给出解决方案,实现竞争性国企混改的法治化。第一章,主要讨论了竞争性国企混改基础理论,阐释了所有制、所有权、产权、混合所有制、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竞争性国有企业以及混合所有制改革等相关概念,并在国内及国际两个角度分析了竞争性国企混改的必要性,同时认为法治与改革的辩证关系、市场经济本质上是法治经济以及政策与法律双向增进的全面法治观构成了竞争性国企混改法治化的理论依据。第二章到第四章,通过不同视角梳理并归纳竞争性国企混改中可能存在的困境,以便提出针对性的法治建议:第二章主要梳理了“混资本”的过程困境,包括整体上市、并购重组、认购可转债、员工持股等不同“混合”模式,民间资本、集体资本、外国资本等不同“参混资本”形态以及决策审批、定价评估等“资本混合”程序;第三章从控制权、决策权、经营权以及监督权等方面梳理了“改机制”项下内部治理机制(公司治理机制)的运行困境;第四章从国有资产监管以及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等方面梳理了“改机制”项下外部治理机制(国资监管体制)的运行困境。第五章,基于前文梳理的“混资本”过程困境与“改机制”运行困境,结合竞争性国企混改实际,提出了产权清晰、意思自治以及利益衡平的法治化原则,在“混资本”与“改机制”两个方面给出了针对性的法治化方案,并得出了结论性建议:当前,应在吸收现有政策文件精神基础上,以行政法规形式出台《竞争性国企混改促进条例》,以统筹兼顾不同层级的法律文件,同时修订《公司法》,增设“国有公司”章节,对国有独资、控股以及参股公司全面调整,以监管与履行出资人职责职能分离为基础,修订《企业国有资产法》、《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暂行条例》以及《企业国有资产交易监督管理办法》,实现“资本”与“资产”的全面规范。

肖华杰[5](2020)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法律机制研究》文中提出2013年7月31日,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提出,“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同等对待各类投资主体,利用特许经营、投资补助、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吸引民间资本参与经营性项目建设与运营。”这被看作是启动PPP模式的一个信号。此后的六年里,PPP作为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领域项目建设的一种新型合作模式,在减少政府债务、促进社会资源配置效率方面的作用越来越显着,国家财政、发改等部门也发布了大量的政策文件以支持和规范PPP项目的发展。截止2019年上半年,列入全国PPP综合信息平台项目管理库的项目累计9,036个、投资额13.6万亿元;落地项目累计5,811个、投资额8.8万亿元。然而在高速发展的背后,PPP与现行的法律法规、政策文件还没有很好地接轨,实操层面暴露出的问题越来越复杂。同时在理论层面,学界尚未对PPP模式进行法律上的体系研究。因此,本文将运用比较分析、实证分析等多种研究方法,在理论和实践层面对PPP项目涉及的重点法律问题进行归纳、整理和分析,寻找其形成的机制和原因,并尝试得出结论,提出建议,以期对PPP的规范发展和争议解决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本文正文部分除绪论和结论外,共分为六个章节,各章节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PPP的基本原理”。本章是全文的基础章节,首先从PPP的概念入手,将PPP广义定位为包括特许经营协议和政府购买服务在内的各类公私合作、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协议的集合,并探讨其分类、特点及法律性质。此外,PPP模式在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领域内有着其不同于传统项目建设模式的制度价值:一是有助于降低地方债务压力;二是有助于提升公共服务供给的质量和效率;三是有助于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本章的最后阐述了基础法律原则在PPP项目中的体现。第二章“PPP准入的法律规制”。近年来,在项目识别和准备阶段,我国PPP项目中有相当一部分存在违规风险,这些风险的产生或是因操作不规范、或是利用了现有政策法规的漏洞。究其原因,准入规则的不健全和监管层面的缺失是导致项目乱象丛生的本质。本章意在通过对现有规则体系的梳理和分析解决三个问题:一是如何识别PPP项目;二是项目公司合规的条件;三是什么样的政府方主体是适格的。本章主张PPP项目识别应遵循坚持公益导向和防范债务风险的原则;在项目公司的项目资本金已有限制的情况下,注册资本的缴纳偏向于灵活,但应对债务性融资有所限制;政府方主体应区别实施机构和政府出资代表,政府出资代表不应具有实际控制和管理权。第三章“PPP主体的权利与义务边界”。在PPP项目的全生命周期中,参与主体众多,各主体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并发挥着其特殊的作用。而不同的角色又对应着不同的权利与义务,这是研究PPP法律关系的一个重要要素,也是研究PPP监管规则和归责体系的基础。因此,本章选取政府、项目公司和中介机构三个主要的参与主体,从权利的来源及形式、义务的设计及范畴等方面深入剖析主体行为的边界。对于有着双重甚至多重角色的政府而言,其权利义务的界定随着角色转换而变化,实操层面上极易出现混同,该节尝试对政府主体进行角色划分,并在项目的各阶段中规范其权利义务。此外,本章认为项目公司不应受到政府不正当的干预,其基于我国法律关于公司的规定享有自治权利,又基于PPP协议享有合同赋予的特许经营、收益和救济权利。上述两个主体在违反法定或约定义务时,均须承担相应的法律后果。而中介机构作为政府与项目公司的中间人,有着信息传递和局部监管的作用,其法律责任的设计可以参考《合同法》对居间责任的规定。第四章“PPP监管的理念与规则”。PPP项目主要分为项目识别、项目准备、项目采购、项目实施、项目移交五个大阶段,在每个阶段政府方与社会资本方都存在着复杂的法律关系和办事流程,各种制度相互交杂、缠绕,很多矛盾、冲突伴随其中。因此,对PPP监管规则的研究极其必要。本章站在经济法研究的视角上,讨论公共政策及法律法规对PPP市场主体及其行为的控制与监督,主要解决如何在现有的制度体系内嵌入监管机制,同时又能避免与其他制度产生冲突的问题。通过对现有法律法规、管理制度的梳理,以及对监管理念、原则、框架和工具的分析说明,试图在法律和政策层面寻找、构建能够使PPP项目顺利推进的监管实施路径,即在“一总多分”的监管框架下利用多种辅助性的监管方法,介入公司行使监管权能。第五章“PPP归责体系的构建”。由于PPP项目涉及利益方众多,环境较为复杂,在出现争议时往往无法清晰判断法律责任的归属,我们有必要在现有已成熟的归责体系下寻找PPP归责体系的理论支撑点。本章是本文的重点章节,在前述的研究基础上探讨PPP归责体系的建立,从政府、中介组织和项目公司三个主体的角度分别研究其归责原则和责任承担的具体形式。建议先明确归责原则,厘清各参与方所需承担的法律责任,后根据其责任借鉴《证券法》、《合同法》、《侵权责任法》等法律规范进行归责。第六章“PPP融资的困境与出路”。有数据表明,融资难已成为PPP项目失败的罪魁祸首,而融资问题贯穿于PPP项目的全生命周,在PPP项目的成立期、建设期、运营期和退出期都存在着多种融资方式可供选择,每种融资方式都有着其各自的优劣和必要的条件。现阶段,债权融资仍然是占比最大的一种融资模式,但其发展面临着诸多困境,担保标的权属的不确定、项目收益权出质价值的不确定和担保物权实现方式的难题使得债权担保的实现缺少法律上的支持。同样,在PPP项目与资产证券化的结合中,其主要的基础资产即项目收益权在法律属性、可转让性、独立性和转让的生效时点上都存在争议,加之SPV不具有法律主体地位、基础资产难以彻底做到真实出售使得破产隔离的实现存在阻碍。本章认同收益权的“未来债权”地位,支持“合同签订生效说”,肯定了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和再担保制度的意义,主张尽可能将融资中存在的问题在合同中有所约定,以减少风险的发生。

刘晓昳[6](2020)在《国有企业的柔性能力对创新战略绩效的影响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国有企业长期以来在推动经济增长、培育新兴产业、服务改善民生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面对中美经贸摩擦,国有企业在复杂政治经济形势中稳定宏观经济、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任务更重,面临的冲击更大,其抗冲击的柔性能力和摆脱西方压制实现创新发展尤为重要。在改革的大背景下,处于转型的经济环境中,国有企业重任在肩,需要不断创新形成竞争优势,成为国家创新战略的引领者和践行者。现有相关研究主要基于西方企业管理理论和情境进行,但中国国有企业的战略选择和柔性能力具有显着的特异性。本文基于中国国情研究国有企业,对不同创新战略类型的国有企业进行理论分析与实践研究,借鉴整合创新战略、柔性理论、绩效反馈等方面的理论研究成果,分析归纳我国国有企业创新战略类型实施的规律以及国有企业柔性能力的特征。在Miles&Snow战略类型框架下,将国有企业柔性能力因素引入到战略与绩效的作用关系之间,基于战略匹配视角及适应性观点,分析战略决策柔性在四种战略类型之中的差异,探讨其对国有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作用;针对国有企业与非国有企业,分别检验战略类型与经济绩效的关系,以及财务柔性在其中所发挥的不同作用;分析谈判柔性的特征及影响因素。实证研究发现不同战略类型的国有企业所取得的技术创新绩效及战略决策柔性的开放性具有显着差异,国有企业战略决策柔性开放性和递归性两维度对技术创新绩效影响不同,发现了战略决策柔性的开放性在战略类型与技术创新绩效之间的中介作用;国有企业财务柔性对战略类型与经济绩效之间的关系具有负向调节效应,非国有企业财务柔性在战略类型对经济绩效关系间发挥部分中介作用;在外部战略柔性方面,我国国有企业在谈判策略上保持较高的谈判道德标准,谈判柔性较低。研究拓展了企业柔性能力的研究,为后续基于战略层面研究国有企业组织特性及其对绩效的影响,奠定微观知识基础。对于实施探索型、分析型、防御型以及响应型战略类型的四家典型国有企业进行案例研究,进而检验实证研究结果。多途径收集文献资料、档案记录,调研走访获取案例企业战略实施、柔性能力和绩效等方面的具体情况。采用半结构化面谈的方式对企业高级管理者进行深入访谈获取一手资料,了解企业实施创新战略过程中管理者的态度与实践、战略决策过程,剖析表象背后的原由,理解其中的逻辑关系。通过案例内研究,发现不同战略类型国有企业的特征和规律;通过跨案例对比研究,对四家典型企业在战略类型、柔性能力特征和绩效结果等方面的表现横向进行对比并提炼总结,应用案例研究结果验证了前文的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成果。基于实证和案例研究结果,从多个视角提出针对国有企业增强战略实施有效性的管理策略建议,为国有企业管理者、实践者和监管层更好地理解实施战略、构建国有企业柔性能力提供理论实证证据,助力我国国有企业创新发展。国有企业应当加强探索型及分析型战略的实施,注重工程领域和行政领域匹配于创业领域。为国有企业构建柔性能力提供了策略建议,国有企业在战略实施过程中应当积极提高战略决策柔性的开放性水平,鼓励企业管理者从外部积极引进新观点、新理念,倡导重视新思路、新想法,避免过度依附以往决策和企业制度,鼓励内部跨职权决策,在跨职权协作中相互汲取新思想,避免战略决策的僵化;国有企业应当基于产权特性,科学有效控制财务柔性,强化财务资金管理使用,以促进其对于目标战略的支持。为我国企业的变革、转型、创新和发展提供参考依据,进而提高我国国民经济和国有企业的运行效率,服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

刘恒[7](2020)在《G公司混合所有制改革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国有企业是我们党和国家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和政治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国有企业改革发展,作出一系列理论创新和科学论断,把国有企业改革逐步向纵深推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内容之一。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掀起新一轮混合所有制改革(以下简称“混改”)的序幕。混改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着眼于我国混改的实际过程,从“摸着石头过河”到“百家争鸣”总结出一套基本经验,混改取得了巨大进步。从混改的进度来看,央企混改的数量覆盖面有了较大突破,但地方国企混改进度滞后,2019年至2020年进入提速期。从混改的质量来说,大部分国企混改目前只实现了“形式上的混”,成效难以显现,离公众预期仍有不小差距。下一步混改将从推数量转变为提质量,从“怎么混”进入“怎么改”的换挡期。本文第一章,纵向介绍我国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历史沿革,简要概述国外重点国家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基本情况,阐释了与混合所有制相关的产权理论、现代企业制度理论和公司治理理论,总结归纳了当前我国大部分国有企业开展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基本思路;第二章,聚焦广东省国资委旗下的一家三级国有独资物业管理行业G公司的战略目标和基本情况,分析其开展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必要性和目的;第三章,选取中国建材、东航物流、特发物业三家企业作为案例分析对象,在剖析它们典型经验做法的基础上,从内外部环境等维度建立与G公司的关联度比较,参考他们的成功经验;第四章,论述相关理论在G公司的运用,介绍目前国内常用的几种混改模型,通过运用个别访谈、问卷调查等方法,确定G公司的混改模式,并提出其实施过程中可能面临的问题和解决思路;第五章,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设计G公司混改方案,明确其混改的基本原则和整体思路,从股权结构设置、引入战略投资者、设计员工持股方案和完善公司治理结构等维度建立G公司的混改模型。本文通过对我国混合所有制问题的研究,聚焦G公司的基本情况,明确其混改模式,有针对性地制定混改方案,推动其优化资本布局,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激发企业活力,实现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的目标。G公司成功打造标杆企业,对其他同质同类的国有企业混改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耿贞[8](2020)在《金融严监管形势下GZ融资平台公司战略转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从2015年“十三五规划”提出来实现金融风险监管全覆盖,到2017年国务院设立金维稳,再到2018年两会后所形成的双支柱金融监管体系,在新的金融监管框架下,国家对金融系统性风险的防范力度进一步加强,金融严监管时代已经到来。从而,地方政府融资平台长久以来形成的委托贷款融资模式和累积的债务风险在新的监管体系下难以维系。新时期下,城镇化建设步伐快速推进,加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推动城市部门经济的稳定、持续增长仍将是未来一段时间内地方政府的重点工作方向,而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作为项目建设的融资主体将承担不可或缺的责任。因此,如何在金融严监管背景下推进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战略转型以适应新金融监管体系的要求,同时发挥对城镇化建设的融资主体效应,对于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可持续发展和维持经济的稳定运行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选取GZ市政府融资平台为具体的研究对象,该公司前身为GZ市信托投资公司。论文结合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及战略转型等相关理论,分析了该公司发展现状,并发现公司现有主要问题包括:资产负债率过高,债务风险较大;融资渠道单一,风险较为集中;政府性投资项目资金需求旺盛和融资能力受限并存;内部机制和问题机制不健全,缺乏独立性等,显然,金融严监管背景下集团公司战略转型成为必然。因此,论文在对GZ融资平台公司内外环境分析的基础上,给出了该公司战略转型发展的整体思路与发展目标、功能定位与主体依托,提出了战略转型的设计方案。其中,GZ融资平台公司战略转型的总体框架为:确定四大主业,转变运行方式;转型重点是:注重提升自身的信用水平和资质条件、积极推进集团化改造、合理解决存量债务和风险问题;转型路径包括:以建立现代治理结构和管理制度为核心的机制转型、GZ融资平台公司资产结构的转型、积极推进GZ市政府融资平台的融资转型以及GZ融资平台公司国有资本运用和经营的转型。此外,为了保障政府融资平台转型系统的顺利运行,论文从人力资源保障、制度建设保障、财务资源保障以及企业文化保障四个方面架构政府融资平台转型的系统保障措施。总而言之,在金融严监管的背景下来研究GZ融资平台公司的战略转型,这不仅是公司发展的必然要求,更是GZ地方政府及相关部门关注的重大理论和实践课题,同时为当前其他地方政府平台公司的市场化转型可以提供有意义的参考。

肖悦心[9](2020)在《中国黄金集团市场化债转股案例分析》文中研究说明根据近几年国际清算银行(BIS)的数据显示,我国非金融领域集中了较高的杠杆率。从增长率和公司总债务来看,我国的非金融公司债务与GDP的比率自2008年以来一直在快速增长,指标一直远高于其他国家的主要经济体,到2018年初一路飙升到158.2%。从宏观环境来看,如今我国经济正处于下行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非金融企业的债务调整是降低杠杆率和推动产业升级的一个关键步骤,从行业层次来看,随着全球商品价格持续下跌,依赖采矿和矿产资源加工的公司的利润急剧下降,矿产企业面临着公司短期债务持续上升,负债率率持续上升,造成公司资金分配不平衡,企业发展滞后的难题。在上述背景下,结合供给侧的结构性改革的工作,为了搞好关键工作"三去一降一补"和持续降低公司的杠杆比率达到平衡,政府推出了一系列措施,并提出了以市场为导向的债转股政策,由商业银行在2016年初主导进行。中国黄金集团作为中国证监会及上证所停牌新政下的第一单央企重组债转股项目,打开了市场化债转股与优质资产注入相结合这种优化方案的先河,实施具有步骤新颖、参与主体众多、资金来源众多的特点,分析其债转股的创新方法、实施过程和退出机制对其他企业实施债转股具有好的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文章首先对中国黄金及其参与债转股的子公司进行简单的介绍,通过分析转股前几家公司的财务状况,再结合鼓励市场化债转股的政策环境下市场化债转股的案例背景及实施方案,详细阐述了中国黄金市场化债转股的时间脉络和整个过程。在分析部分本文从两个方面来分析债转股的实施效益分析:第一方面是分析债转股对公司的影响,主要是从盈利能力、营运能力、每股收益、资产结构、负债结构、偿债能力这几个指标分析;第二方面是分析整个市场化债转股过程,以及日后经营过程中中国黄金面临的风险。通过财务指标分析后得出了市场化债转股后公司财务状况和经营状况明显改善的结论。文章还分析了中国黄金注入内蒙古矿业优质资产后公司的发展前景,最后结合整个案例总结了目前市场化债转股的不足之处及可借鉴意义:目前市场化债转股还存在着相关政策不完善、退出机制不健全以及市场积极性不高的问题,关于上述问题的建议是政府应该出台新政策简化债转股的流程,减少企业实行债转股的税收负担,改善转股后的治理问题,以及发挥主导作用激起市场的积极性,用多层次的发展拓宽股权退出渠道等。

陈佳佳[10](2020)在《混合所有制改革背景下中国重工市场化债转股的效果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债转股是将公司债权转换为公司股权,是用来化解银行的坏账风险、降低企业杠杆率的有效金融工具之一。债转股最早出现在海外,欧美、亚洲,不同国家在面对严重的债务危机时,都曾通过使用债转股来化解债务压力,缓解银行体系坏账压力。上世纪90年代,为了盘活银行不良资产,实现国有企业扭亏为盈,我国首次实施政策性债转股。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以后,为应对国民生产总值(GDP)增速回落和外需低迷、内需不足的经济困境。我国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相对宽松的货币政策刺激萎靡的经济,来扩大内部需求、保障经济平稳快速发展。近年来,大规模经济刺激后的弊端开始慢慢凸显,传统企业高杠杆、产能过剩问题严重。2016年我国新一轮债转股拉开序幕,此次债转股着重强调发挥市场的主导作用。目前,市场化债转股仍然存在“落地难”的问题,截至2018年初,落地率仅10%;截至2019年上半年,签约金额超过2.4万亿,资金到位仅40%左右。在我国经济发展处于新常态的形势下,选择符合要求的目标企业开展市场化债转股,不仅有利于降低企业杠杆率,化解企业财务风险,还能提高公司治理水平,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本文选取中国重工作为研究对象,运用案例研究的方法,在资本结构理论、股权结构理论和公司治理理论的基础上,通过对中国重工公司概况和中国重工实施市场化债转股的背景及实施过程进行分析,发现中国重工市场化债转股助力混合所有制改革效果如下:(1)资本结构效果,市场化债转股明显降低了中国重工的资产负债率,减轻企业债务压力,优化资本结构,缓解企业财务风险发生的可能性。(2)股权结构效果,成功吸引投资者的加入,使得自身的股权结构更加的多元化,避免出现一股独大的股权结构。(3)公司治理效果,8家投资机构从债权人转变为控股股东,对中国重工经营决策情况起到良好的监督、促进作用。(4)促进外部融合,国有企业之间进行合并重组能进一步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更好地参与国际竞争,减少同行业恶性竞争。通过分析中国重工市场化债转股带来的效果,总结有以下这些成功的因素:(1)受船舶行业周期性困境和原油价格暴跌的影响,公司财务危机只是暂时性的。(2)作为上市企业,公司信息透明,股价相对公允并且处于低位,议价机制得以保障。(3)为投资者提供了完善的退出渠道,这也是成功的关键因素。(4)成功吸引社会资本的参与,激发社会资本的活力。因此,针对企业开展市场化债转股,本文提出以下建议:(1)实施市场化债转股时,要谨慎选择目标企业,避免僵尸企业的混入。(2)市场化债转股得以顺利实施的关键是要拥有完善的退出渠道,要积极地开拓市场化债转股的退出渠道,根据不同企业的具体情况探索适合自身的市场化债转股模式。(3)市场化债转股应积极利用社会资本的力量。本研究可以为未来可能实施市场化债转股的企业提供借鉴,同时也为国有企业深化混合所有制改革提供参考。

二、必须妥善解决国有企业股权多元化和退出的难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必须妥善解决国有企业股权多元化和退出的难题(论文提纲范文)

(1)混改背景下Z公司市场化经营机制案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目标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2 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1.2.1 研究思路
        1.2.2 研究方法
2 案例正文
    2.1 Z公司概况
        2.1.1 Z公司基本情况
        2.1.2 Z公司组织结构概况
        2.1.3 Z公司市场化经营机制现状
    2.2 Z公司行业背景
    2.3 典型案例描述
        2.3.1 急“惊风”碰着个慢“郎中”
        2.3.2 不喂“马儿”草光让“马儿”跑
        2.3.3 来自徐经理的用人难用人贵
3 案例分析
    3.1 理论基础
        3.1.1 概念界定
        3.1.2 委托代理理论
        3.1.3 公司治理理论
        3.1.4 协同理论
        3.1.5 利益相关者理论
        3.1.6 绩效考核理论
    3.2 案例问题分析
        3.2.1 公司授权机制僵硬
        3.2.2 员工考核及奖惩机制不完善
        3.2.3 公司选人用人机制不足
        3.2.4 风控及监督机制缺失
    3.3 问题成因分析
        3.3.1 授权边界及控制权框架设置不清晰
        3.3.2 混改框架及奖惩机制尚未调整
        3.3.3 激励约束机制不健全
        3.3.4 缺乏风控及监督意识
4 对策与建议
    4.1 推进灵活授权确保企业保高效行权
        4.1.1 增进公司与子公司间关联交易授权
        4.1.2 加强管控能力建设确保授权到位
        4.1.3 完善监督体系严防授权经营风险
        4.1.4 对子公司加大授权增进运营灵活度
    4.2 推行经理层契约化和职业化的两种选聘管理模式
        4.2.1 打造灵活的选聘机制
        4.2.2 采用定量考核和定性评价相结合模式
        4.2.3 明确退出机制
    4.3 强化激励约束机制
        4.3.1 打通全员绩效考核
        4.3.2 建立不同类别的绩效考核办法
        4.3.3 完善员工绩效管理流程
        4.3.4 优化员工绩效方案
        4.3.5 建立绩效考核反馈机制
    4.4 以市场化为导向整合公司资源
        4.4.1 以市场化为导向推动业务蝶变
        4.4.2 以市场化选人用人增强企业活力
        4.4.3 以市场化激励约束实现员工契约化管理
    4.5 推进监督和风险控制机制保障公司合理运营
        4.5.1 建立督促整改机制
        4.5.2 建立健全责任追究制度体系
        4.5.3 完善风险控制体系
        4.5.4 建设与国有资产监管相适应的党建工作体制机制
5 研究结论及展望
    5.1 研究结论
    5.2 研究启示与建议
        5.2.1 对国有企业混改的启示
        5.2.2 对国有企业管理者的建议
    5.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2)我国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金融支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需要
        1.1.2 金融与实体经济关系的重新审视
        1.1.3 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金融诉求
    1.2 问题提出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实践意义
    1.4 主要内容与研究方法
        1.4.1 主要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
    1.5 研究创新点
第2章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2.1 核心概念界定
        2.1.1 体育产业
        2.1.2 高质量发展
        2.1.3 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
        2.1.4 金融支持
    2.2 文献综述
        2.2.1 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金融支持研究
        2.2.2 新兴产业发展的金融支持研究
        2.2.3 体育产业发展的金融支持研究
        2.2.4 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与金融支持的关系认识
        2.2.5 文献述评
    2.3 理论基础
        2.3.1 产业生命周期理论
        2.3.2 产业结构理论
        2.3.3 产业融合理论
        2.3.4 Schumpeter金融促进理论
        2.3.5 金融结构理论
        2.3.6 金融深化、金融约束与金融内生理论
        2.3.7 系统理论与经济效率理论
第3章 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金融支持现状与不足
    3.1 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金融支持现状
        3.1.1 政府金融支持现状
        3.1.2 信贷市场支持现状
        3.1.3 债券市场支持现状
        3.1.4 股票市场支持现状
        3.1.5 风险投资支持现状
        3.1.6 其他金融市场支持现状
    3.2 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金融支持不足
        3.2.1 金融支持制度体系亟待完善,金融支持政策工具尚需补充
        3.2.2 金融市场结构失衡问题凸显,直接融资渠道建设存在不足
        3.2.3 风险资本经典功能发生偏离,资本投入可持续性有所欠缺
        3.2.4 新兴金融工具利用不尽充分,体育金融复合人才供给不足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金融支持特征与机理
    4.1 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金融需求特征
        4.1.1 “支柱地位”与扩张趋势: 亟需政策引导的规模化金融支持
        4.1.2 丰富业态与结构演进: 亟需层次多元的系统化金融支持
        4.1.3 投资风险与不确定性: 亟需风险偏好的针对性金融支持
        4.1.4 消费升级与供需优化: 亟需科技赋能的普惠性金融支持
    4.2 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金融支持机理
        4.2.1 金融支持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功能组成
        4.2.2 金融支持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作用机理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宏观金融支持效应分析——基于耦合协调视角
    5.1 研究方案设计
    5.2 研究方法选择
        5.2.1 金融支持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复杂系统特征
        5.2.2 耦合的应用
    5.3 金融支持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耦合机制
        5.3.1 耦合机制的内涵
        5.3.2 金融支持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耦合机理
        5.3.3 金融支持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耦合机制
    5.4 模型构建与数据处理
        5.4.1 耦合测度模型
        5.4.2 灰色关联模型
        5.4.3 序参量体系与数据选取
        5.4.4 熵值赋权处理
    5.5 耦合协调效应分析
        5.5.1 系统发展水平分析
        5.5.2 耦合关联与耦合协调效应分析
        5.5.3 基于剪刀差的进一步讨论
    5.6 耦合协调效应的影响因素
        5.6.1 影响因素识别
        5.6.2 变量选取
        5.6.3 影响因素分析
    5.7 本章小结
第6章 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微观金融支持效率评价——以上市公司为例
    6.1 研究方案设计
    6.2 研究方法选择
        6.2.1 金融支持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投入产出特征
        6.2.2 方法思路与适用性
    6.3 模型构建与数据处理
        6.3.1 模型构建
        6.3.2 样本选取
        6.3.3 指标测算与数据处理
    6.4 静态效率矩阵分析
        6.4.1 综合金融效率分析
        6.4.2 股权静态效率分析
        6.4.3 债权静态效率分析
    6.5 动态效率演变分析
        6.5.1 金融效率的动态演变
        6.5.2 股权效率的动态演变
        6.5.3 债权效率的动态演变
    6.6 效率收敛性分析
        6.6.1 金融效率的收敛性分析
        6.6.2 股权效率的收敛性分析
        6.6.3 债权效率的收敛性分析
    6.7 本章小结
第7章 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金融支持系统建模与仿真
    7.1 研究方案设计
    7.2 研究方法选择
        7.2.1 系统动力学原理
        7.2.2 系统动力学组成模块—基于Vensim实现
        7.2.3 系统动力学特点及适用性
    7.3 建模准备
        7.3.1 模型构建原则
        7.3.2 系统边界确定
        7.3.3 模型基本假设
    7.4 模型与变量关系构建
        7.4.1 子系统组成及因果关系
        7.4.2 总系统组成及因果关系
        7.4.3 系统流图设计及主要变量
        7.4.4 变量函数关系确定
    7.5 模型检验
        7.5.1 外观检验
        7.5.2 运行检验
        7.5.3 稳定性检验
        7.5.4 历史检验
        7.5.5 灵敏度检验
    7.6 策略仿真分析
        7.6.1 基础仿真结果
        7.6.2 市场金融策略仿真
        7.6.3 政府金融干预仿真
        7.6.4 金融风险情景仿真
    7.7 本章小结
第8章 结论、建议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对策建议
    8.3 局限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附件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3)混合所有制改革背景下国企债转股动机、效果和风险管理研究 ——以山东路桥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和方法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方法
    1.3 国内外文献综述
        1.3.1 债转股动因研究
        1.3.2 债转股风险研究
        1.3.3 债转股效果研究
        1.3.4 债转股模式与路径研究
        1.3.5 文献评述
    1.4 可能的创新之处
2.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债转股概念及特征
        2.1.1 债转股定义
        2.1.2 债转股的行为动机
        2.1.3 债转股的潜在风险
    2.2 混合所有制改革概念及方式
        2.2.1 混合所有制改革概念
        2.2.2 混合所有制改革方式
    2.3 理论基础与分析
        2.3.1 委托代理理论
        2.3.2 契约理论
        2.3.3 信号传递理论
        2.3.4 资本结构理论
        2.3.5 债转股相关理论分析
3.我国债转股发展与案例选择
    3.1 市场化债转股背景介绍
        3.1.1 两轮债转股对比
        3.1.2 债转股实施模式转变
    3.2 我国企业债转股现状
    3.3 山东路桥案例选择原因
4.山东路桥债转股案例介绍
    4.1 山东路桥基本情况
        4.1.1 公司概况
        4.1.2 债转股前经营情况
    4.2 行业基本情况
    4.3 山东路桥债转股方案
        4.3.1 山东路桥债转股动机
        4.3.2 山东路桥债转股具体方案
        4.3.3 具体实施进程
        4.3.4 退出机制
5.债转股对山东路桥企业改革的应用效果分析
    5.1 债转股在山东路桥企业改革中的经济效果分析
        5.1.1 偿债能力分析
        5.1.2 营运能力分析
        5.1.3 盈利能力分析
        5.1.4 发展能力分析
    5.2 债转股在山东路桥企业改革中的操作合理性分析
        5.2.1 估值逻辑和合理性分析
        5.2.2 股权结构与股利政策分析
        5.2.3 退出渠道分析
    5.3 山东路桥实施债转股的潜在风险与风险规避措施
        5.3.1 经营风险
        5.3.2 投资风险
        5.3.3 利益输送风险
        5.3.4 风险规避措施
6.结论、建议与不足之处
    6.1 山东路桥市场化债转股研究结论
        6.1.1 市场化债转股在企业实际应用中的特点变化
        6.1.2 市场化债转股推动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
    6.2 相关建议
        6.2.1 坚持债转股市场化与法制化“双管齐下”
        6.2.2 建立多元化股权退出机制
        6.2.3 强化企业内部管理,建立风险控制体系
    6.3 本文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致谢

(4)竞争性国企混改法治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言
第一章 竞争性国企混改基础理论
    第一节 竞争性国企混改相关概念阐释
        一、所有制与所有权、产权
        二、混合所有制与股份制、股份合作制
        三、竞争性国有企业与混合所有制改革
    第二节 竞争性国企混改必要性分析
        一、国内:“国民共进”导向下混合所有制的再出发
        二、国际:竞争中性原则的指引
    第三节 竞争性国企混改法治化的理论依据
        一、法治与改革的辩证关系
        二、市场经济本质上是法治经济
        三、政策与法律双向增进的全面法治观
第二章 “混资本”的过程困境
    第一节 不同“混合”模式
        一、并购重组:警惕“经营者集中”限度
        二、整体上市:或再次产生内部人控制
        三、认购可转债:法法衔接需要完善
        四、员工持股:现有规范混乱不一
        五、设立股权投资基金:监管规范需细化规定
    第二节 不同参混“资本”形态
        一、民间资本:权益亟需系统化保障
        二、集体资本:产权界定规范缺失
        三、外商资本:安全审查规范需要完善
        四、非公资本退出:机制不完善
    第三节 “资本混合”程序
        一、决策审批:地方拟混改国企程序规范缺失
        二、评估定价:国有资产评估机制亟待完善
        三、容错机制:规范操作性不足
第三章 “改机制”之内部治理机制的运行困境
    第一节 内部治理机制
        一、公司治理与治理结构
        二、混改企业治理的特殊性
        三、混改企业的法律界定
    第二节 控制权
        一、股比差异化设计是难题
        二、章程需要合理化设计
    第三节 决策权
        一、股东大会中心主义与产权改革导向相悖
        二、董事会决策“失灵”
    第四节 经营权
        一、国有股一股独大将导致经理人职权滥用
        二、职业经理人制度缺失
        三、国有资本与非公资本分别任职会出现治理僵局
    第五节 监督权
        一、党组织政治监督需与董事会决策机制有效协调
        二、董监难以真正依法监督
第四章 “改机制”之外部治理机制的运行困境
    第一节 外部治理机制:国有资产监管体制
        一、国有资产的界定
        二、国有资产监管体制的历史演进
    第二节 国有资产监管
        一、现行法规与“管资本”国资监管模式不契合
        二、国资委出资与监管职能冲突
        三、民事责任形态缺失
    第三节 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
        一、委托代理链条进一步延伸
        二、权责边界不甚清晰
第五章 竞争性国企混改法治化路径
    第一节 竞争性国企混改的法治化原则
        一、产权清晰原则
        二、意思自治原则
        三、利益衡平原则
    第二节 “混资本”的法治化
        一、规制思路:构建顶层设计,统筹混改过程
        二、不同混合模式的法治化:规范与监管并行
        三、不同“资本”形态的法治化:保障与审查并重
        四、“混资本”程序的法治化:约束与激励并举
    第三节 混改企业公司治理机制的法治化
        一、规制思路:用规范确定政企边界,促进“管”的法治化
        二、优化章程编制
        三、以国有股东参股为原则进行股比设计
        四、强化董事会经营决策权限
        五、以“非国有股东”为倾向完善董监类型
        六、构建职业经理人制度
    第四节 国资监管体制的法治化
        一、规制思路:以资本与资产为调整对象区分规制
        二、厘清国资委与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的权责边界
        三、做好资本规范与资产规范的法法衔接
        四、强化民事公益诉讼程序适用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5)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法律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创新点及难点
        (一)研究的主要内容
        (二)预期创新点
        (三)研究难点
    四、研究方法
第一章 PPP的基本原理
    第一节 PPP的制度概述
        一、PPP的概念范畴
        二、PPP模式的类型化
        三、PPP的法律特征
        (一)以合同为基础的合营关系
        (二)以平等为基础的合作模式
        (三)以项目融资为基础的融资模式
    第二节 PPP的制度价值
        一、有助于降低地方债务压力
        二、有助于提升公共服务供给的质量和效率
        三、有助于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第三节 PPP的法律规制原则
        一、诚实信用原则
        二、平等协商原则
        三、效率原则
        四、公平原则
第二章 PPP准入的法律规制
    第一节 PPP项目的准入规则
        一、PPP项目的识别标准
        (一)以公益导向的项目识别标准
        (二)以防范风险为目标的识别标准
        二、PPP项目的适用领域及识别规则
        (一)PPP项目的适用领域
        (二)PPP项目的识别规则
    第二节 PPP项目公司的准入规则
        一、PPP项目公司的设立规则
        二、PPP项目公司的资本规则
        (一)项目公司项目资本金与项目公司注册资本的关系
        (二)项目公司资本金的财务处理
    第三节 PPP政府方主体的准入规则
        一、PPP实施机构的准入规则
        (一)政府实施机构的主体范畴
        (二)政府实施机构的职责
        二、PPP政府出资代表的准入规则
        (一)政府方出资代表的源起
        (二)政府出资代表身份及资金来源的厘定
        (三)国企参与PPP项目的规制规则
第三章 PPP主体的权利与义务边界
    第一节 政府方权利及义务的边界
        一、政府方的权利类别
        (一)政府方的监管权能
        (二)政府方的股东权利
        二、政府方的义务范畴
    第二节 PPP项目公司的权利与义务范畴
        一、PPP项目公司的权利范畴
        (一)PPP项目公司的法定权利
        (二)PPP项目公司的合同权利
        二、PPP项目公司的义务范畴
    第三节 中介机构的看门人职责
        一、中介机构的监督规则
        二、中介机构的法律责任
第四章 PPP监管的理念与规则
    第一节 PPP监管理论概述
        一、PPP监管的基本概念
        二、PPP监管的制度价值
        (一)PPP监管的必要性
        (二)PPP监管的价值
        三、PPP监管的主体
        四、PPP政府监管的权力范畴
        (一)政府监管权的来源
        (二)PPP模式下政府监管范畴的法律检讨
        (三)政府对项目及社会资本等参与主体的监管范畴
        (四)政府方监管权利的配置
    第二节 PPP监管的基本理念
        一、衡平公共利益与私人利益的监管理念
        二、最大限度消除信息不对称的监管理念
        三、坚持以绩效考核为中心的监管理念
        四、强化双方的履约责任的监管理念
    第三节 PPP监管的规则构建
        一、“一总多分”的监管框架
        二、嵌入项目公司监管的路径
        (一)政府参股项目公司的监管规则
        (二)政府不参股项目公司的监管规则
        (三)项目公司类别股的制度构建
第五章 PPP归责体系的法律证成
    第一节 PPP中政府的归责体系
        一、PPP中政府的责任类型
        (一)PPP中政府的民事责任
        (二)PPP中政府的行政法律责任
        二、PPP中政府的归责原则
        (一)政府的民事责任归责原则
        (二)政府的行政法律责任归责原则
        三、PPP中政府的责任承担形式
        (一)政府违约的法律后果
        (二)因不可抗力的法律后果
        (三)政府方侵权的法律后果
        (四)政府方行政法律责任的后果
    第二节 PPP中介机构的归责体系
        一、PPP中介机构的范围界定
        二、PPP中介机构的归责原则
        (一)中介机构的违约责任的归责原则
        (二)中介机构侵权责任的归责原则
        三、PPP中介机构承担责任的类别
        (一)中介机构的民事责任
        (二)中介机构的行政责任
        (三)信用体系
    第三节 PPP项目公司的归责体系
        一、PPP项目公司的责任类型
        (一)项目公司法律责任的产生
        (二)项目公司合同责任的具体类型
        (三)项目公司侵权责任的具体类型
        二、PPP项目公司的归责原则
        (一)项目公司合同责任的归责原则
        (二)项目公司侵权责任的归责原则
        三、PPP项目公司的法律责任承担
        (一)项目公司合同责任的承担方式
        (二)项目公司侵权责任的承担方式
        (三)项目公司行政责任的承担方式
第六章 PPP融资的困境与出路
    第一节 PPP项目的融资路径选择
        一、PPP项目债权融资的制度困境
        (一)债权担保的困境
        (二)PPP项目对融资本身性质的局限
        二、PPP项目资产证券化的制度迷思
        (一)PPP项目资产证券化概述
        (二)PPP项目资产证券化基础资产的适格性
        (三)PPP项目资产证券化实现破产隔离的现实困境
    第二节 PPP项目融资担保制度架构
        一、PPP项目的融资担保路径选择
        (一)社会资本方担保规则
        (二)第三方担保规则
        二、PPP项目再担保制度的现实选择与规则苑囿
        (一)再担保制度的含义及在我国的发展
        (二)PPP项目再担保的可行之道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
致谢

(6)国有企业的柔性能力对创新战略绩效的影响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提出
        1.1.1 研究背景
        1.1.2 问题提出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战略理论
        1.3.2 柔性能力
        1.3.3 创新战略与柔性能力及绩效间的关系
        1.3.4 国有企业
        1.3.5 文献评述
    1.4 研究内容方法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
第2章 理论概念界定及国有企业特征分析
    2.1 理论概念界定
        2.1.1 战略类型
        2.1.2 柔性能力
        2.1.3 企业绩效
    2.2 国有企业战略类型的特征
        2.2.1 国有企业战略的特殊性
        2.2.2 不同类型国有企业战略特征分析
    2.3 国有企业柔性能力的特征
        2.3.1 国有企业柔性能力的特点
        2.3.2 不同战略类型国有企业柔性能力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研究假设与概念模型
    3.1 研究假设提出
        3.1.1 战略类型与技术创新绩效的关系
        3.1.2 战略类型与战略决策柔性的关系
        3.1.3 战略决策柔性与技术创新绩效的关系
        3.1.4 战略决策柔性在战略类型与技术创新绩效关系间的中介作用
        3.1.5 战略类型与经济绩效的关系
        3.1.6 财务柔性在战略类型与经济绩效关系间的作用
        3.1.7 人格特征与谈判柔性的关系
    3.2 概念模型
        3.2.1 概念模型构建
        3.2.2 研究假设汇总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数据采集与实证研究
    4.1 战略类型与战略决策柔性对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机制
        4.1.1 问卷设计
        4.1.2 变量测度
        4.1.3 信度与效度检验
        4.1.4 样本获取
        4.1.5 问卷结果分析
        4.1.6 实证检验
    4.2 财务柔性与创新战略对经济绩效的影响机制
        4.2.1 数据来源与样本选取
        4.2.2 变量设计与测度方法
        4.2.3 实证检验
    4.3 人格特征与谈判策略的关系
        4.3.1 数据获取及变量测度
        4.3.2 实证检验
    4.4 结果讨论与分析
        4.4.1 实证结果汇总
        4.4.2 战略类型与技术创新绩效的关系
        4.4.3 战略类型与战略决策柔性的关系
        4.4.4 战略决策柔性在战略类型对技术创新绩效间的中介作用
        4.4.5 不同行业战略决策柔性的差异分析
        4.4.6 非国有企业财务柔性在战略类型对经济绩效间的中介作用
        4.4.7 国有企业财务柔性在战略类型对经济绩效间的调节作用
        4.4.8 人格特征与谈判策略的关系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国有企业的案例检验
    5.1 国有企业案例研究设计
        5.1.1 典型案例企业的选择
        5.1.2 数据信息收集渠道
        5.1.3 深度访谈框架
    5.2 国有企业案例对比分析结果
        5.2.1 战略类型层面的案例分析结果
        5.2.2 柔性能力层面的案例分析结果
        5.2.3 企业绩效层面的案例分析结果
        5.2.4 案例间对比研究结果分析
    5.3 案例研究结果对实证研究结果的验证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国有企业增强战略有效性的策略建议
    6.1 管理策略建议的分析路径
    6.2 国有企业战略类型选择的管理策略建议
        6.2.1 国有企业内部
        6.2.2 政府宏观环境政策
    6.3 国有企业柔性能力建设的管理策略建议
        6.3.1 战略决策柔性
        6.3.2 财务柔性
        6.3.3 谈判能力柔性
        6.3.4 知识与技术能力柔性
    6.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1 企业战略类型与战略决策柔性对创新绩效影响机制研究的调查问卷
附录2 案例企业情况介绍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7)G公司混合所有制改革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混合所有制研究现状
        1.3.2 国外混合所有制研究现状
        1.3.3 文献综述
    1.4 相关理论基础
        1.4.1 产权理论
        1.4.2 现代企业制度理论
        1.4.3 公司治理理论
    1.5 国企混改实践经验综述
    1.6 研究方法
        1.6.1 文献研究法
        1.6.2 案例分析法
        1.6.3 访谈法
        1.6.4 问卷调查法
    1.7 研究框架
第二章 G公司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必要性
    2.1 G公司的战略目标
    2.2 G公司的基本情况
    2.3 G公司混改的必要性和目的
        2.3.1 G公司混改的必要性
        2.3.2 G公司混改的目的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相关案例分析及关联比较
    3.1 相关案例分析
        3.1.1 中国建材
        3.1.2 东航物流
        3.1.3 特发物业
    3.2 与案例企业关联比较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G公司混改模式选择
    4.1 相关理论在G公司混改中的运用
        4.1.1 产权理论
        4.1.2 现代企业制度理论
        4.1.3 法人治理理论
    4.2 企业混改常用的几种模式
        4.2.1 上市模式
        4.2.2 引资引智模式
        4.2.3 员工持股模式
    4.3 确定G公司混改的模式
        4.3.1 对G公司个别访谈的基本情况
        4.3.2 对G公司问卷调查的基本情况
        4.3.3 确定G公司混改的模式
        4.3.4 引入战略投资者
        4.3.5 完善法人治理结构
        4.3.6 实施员工持股计划
    4.4 G公司实施混改面临的问题和解决思路
        4.4.1 股权比例的设置
        4.4.2 员工安置
        4.4.3 债权债务的处理
        4.4.4 激励机制的建立
        4.4.5 党建工作的加强
        4.4.6 混改绩效的评价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G公司混改方案设计
    5.1 G公司混改的基本原则和整体思路
        5.1.1 G公司混改的基本原则
        5.1.2 G公司混改的整体思路
    5.2 G公司混改后的股权结构设置
    5.3 引入战略投资者的条件与定价
        5.3.1 引入战略投资者的条件
        5.3.2 引入战略投资者的定价
    5.4 设计员工持股方案
        5.4.1 实施员工持股方案的目的
        5.4.2 员工持股的对象范围
        5.4.3 员工持股的比例
        5.4.4 员工持股的股权分配
        5.4.5 入股价格与资金来源
        5.4.6 持股方式及流转退出机制
    5.5 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5.5.1 董事会建设
        5.5.2 经理层建设
        5.5.3 党组织建设
    5.6 完善配套保障措施
        5.6.1 成立改革领导小组
        5.6.2 制定操作细则
        5.6.3 落实改革工作任务
        5.6.4 营造改革良好氛围
        5.6.5 人员安置问题
        5.6.6 程序规范性
    5.7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G公司混合所有制改革问卷调查
附录2 G公司混合所有制改革问卷调查结果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8)金融严监管形势下GZ融资平台公司战略转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地方政府融资行为的相关研究
        1.2.2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相关研究
        1.2.3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转型研究
        1.2.4 文献述评
    1.3 研究框架与基本内容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2章 基本概念与基本理论
    2.1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
        2.1.1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概念与分类
        2.1.2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特征
        2.1.3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功能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公共物品理论
        2.2.2 财政分权理论
        2.2.3 公司治理理论
        2.2.4 企业战略转型理论
        2.2.5 平台公司转型论
第3章 GZ融资平台公司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3.1 公司简介
        3.1.1 基本情况
        3.1.2 组织架构
        3.1.3 业务领域
        3.1.4 企业文化
    3.2 GZ融资平台公司发展现状
        3.2.1 业务情况
        3.2.2 运作方式
    3.3 GZ融资平台公司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3.3.1 GZ政府融资平台公司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3.3.2 问题的原因所在
    3.4 金融严监管形势下GZ融资平台公司转型的必要性
第4章 GZ融资平台公司的战略环境分析
    4.1 GZ融资平台公司外部环境分析
        4.1.1 宏观经济环境分析
        4.1.2 区域经济环境分析
        4.1.3 政策环境分析
        4.1.4 行业环境分析
    4.2 GZ融资平台公司内部环境分析
        4.2.1 内部组织
        4.2.2 企业发展形势
        4.2.3 企业经营状况
        4.2.4 财务管理状况
第5章 GZ融资平台公司战略转型的方案设计
    5.1 整体思路与发展目标
    5.2 功能定位与主体依托
    5.3 转型框架
        5.3.1 确定四大主业
        5.3.2 转变运行方式
    5.4 转型重点
        5.4.1 注重提升自身的信用水平和资质条件
        5.4.2 积极推进集团化改造
        5.4.3 合理解决存量债务和风险问题
    5.5 转型路径
        5.5.1 以建立现代治理结构和管理制度为核心的机制转型
        5.5.2 GZ融资平台公司资产结构的转型
        5.5.3 积极推进GZ市政府融资平台的融资转型
        5.5.4 GZ融资平台公司国有资本运用和经营的转型
    5.6 要妥善处理的几个问题
第6章 政府融资平台战略转型的保障措施
    6.1 人力资源保障
    6.2 制度建设保障
    6.3 财务资源保障
    6.4 企业文化保障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硕士在学期间的学术成果

(9)中国黄金集团市场化债转股案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债转股风险研究
        1.2.2 关于债转股退出机制
        1.2.3 债转股实施建议研究
        1.2.4 文献评述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
        1.4.1 文献阅读法
        1.4.2 比较分析法
        1.4.3 案例分析法
    1.5 创新与不足
第2章 市场化债转股相关理论基础
    2.1 市场化债转股定义及特征
        2.1.1 市场化债转股的含义
        2.1.2 市场化债转股的特征
    2.2 市场化债转股关联理论基础
        2.2.1 资本结构理论
        2.2.2 公司治理理论
        2.2.3 信息不对称理论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中国黄金集团简介和市场化债转股案例介绍
    3.1 中国黄金集团简介
        3.1.1 中国黄金集团基本情况
        3.1.2 中国黄金集团财务状况
    3.2 中金黄金集团市场化债转股的政策环境
    3.3 中国黄金集团市场化债转股具体实施方案
        3.3.1 中国黄金集团债转股案例背景
        3.3.2 中国黄金集团债转股的实施方案
第4章 中国黄金集团市场化债转股案例分析
    4.1 中国黄金集团债转股对企业财务绩效的影响
        4.1.1 偿债能力分析
        4.1.2 盈利能力状况分析
        4.1.3 营运能力分析
    4.2 中国黄金集团市场化债转股风险分析
        4.2.1 宏观经济风险
        4.2.2 产业政策风险
        4.2.3 上市公司控股股东控制的风险
第5章 中国黄金集团市场化债转股的结论与启示
    5.1 中国黄金集团市场债转股结论
    5.2 推进债转股实施的启示
        5.2.1 抓创新突破重点
        5.2.2 多渠道资金改善公司治理
        5.2.3 多类型实施机构促进项目资金落地
        5.2.4 坚持市场化操作
        5.2.5 政府要发挥主动性
        5.2.6 多层次资本市场发展扩宽股权退出途径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10)混合所有制改革背景下中国重工市场化债转股的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1.2.1 债转股的相关研究综述
        1.2.2 混合所有制改革相关研究综述
        1.2.3 文献综评
    1.3 论文的研究框架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框架
        1.3.2 研究方法
2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债转股相关理论
        2.1.1 债转股概念界定
        2.1.2 债转股分类及对比
        2.1.3 市场化债转股的主要模式
    2.2 混合所有制改革相关理论
        2.2.1 混合所有制改革概念界定
        2.2.2 混合所有制改革方式
        2.2.3 军工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方式
    2.3 市场化债转股助力混合所有制改革相关理论
    2.4 理论基础
        2.4.1 资本结构理论
        2.4.2 股权结构理论
        2.4.3 公司治理理论
3 中国重工市场化债转股介绍
    3.1 制度背景
    3.2 我国债转股实施现状
    3.3 中国重工基本概况
        3.3.1 公司简介
        3.3.2 财务状况
        3.3.3 混合所有制改革进程
    3.4 中国重工市场化债转股的模式介绍
4 市场化债转股助力混合所有制改革效果分析
    4.1 资本结构效果分析
    4.2 股权结构效果分析
    4.3 公司治理效果分析
    4.4 外部融合影响分析
5 案例成功因素分析
    5.1 公司财务危机暂时性
    5.2 议价机制有保障
    5.3 完善的退出渠道
    5.4 社会资本的参与
6 结论及启示
    6.1 结论
    6.2 启示
        6.2.1 谨慎选择市场化债转股目标企业
        6.2.2 退出渠道多样化
        6.2.3 市场化债转股积极利用社会资本的力量
7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四、必须妥善解决国有企业股权多元化和退出的难题(论文参考文献)

  • [1]混改背景下Z公司市场化经营机制案例研究[D]. 高阳. 大连理工大学, 2021(02)
  • [2]我国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金融支持研究[D]. 许嘉禾. 山东大学, 2021(11)
  • [3]混合所有制改革背景下国企债转股动机、效果和风险管理研究 ——以山东路桥为例[D]. 姬明明. 安徽财经大学, 2021(10)
  • [4]竞争性国企混改法治化研究[D]. 殷书建.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5]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法律机制研究[D]. 肖华杰. 吉林大学, 2020(01)
  • [6]国有企业的柔性能力对创新战略绩效的影响机制研究[D]. 刘晓昳.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0(02)
  • [7]G公司混合所有制改革问题研究[D]. 刘恒.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8]金融严监管形势下GZ融资平台公司战略转型研究[D]. 耿贞. 湘潭大学, 2020(02)
  • [9]中国黄金集团市场化债转股案例分析[D]. 肖悦心. 湘潭大学, 2020(02)
  • [10]混合所有制改革背景下中国重工市场化债转股的效果研究[D]. 陈佳佳.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 2020(07)

标签:;  ;  ;  ;  ;  

要妥善解决国有企业股权多元化和退出问题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