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品种干湿稻混配对配方稻整米率影响的研究

不同品种干湿稻混配对配方稻整米率影响的研究

一、不同品种干湿稻谷混合加工对配方米整精米率的影响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任高磊[1](2021)在《淮北地区不同机插条件下优质中熟中粳控混肥一次性施用技术研究》文中提出试验于2018-2019年在扬州大学校外试验基地江苏省盐城市响水县省属黄海农场院士创新试验基地进行。本次试验以优质中熟中粳徐稻9号与南粳5718为材料,设计了宽窄行钵苗机插和等行距毯苗机插2种机插方式,配套了 3种控混肥配方(控释氮肥与速效氮肥各占50%,控释氮肥又由10%短效控释肥和40%长效控释肥混合而成;N1:50%速效氮肥+10%控释期为40天的控释肥+40%控释期为60天的控释肥;N2:50%速效氮肥+10%控释期为40天的控释肥+40%控释期为80天的控释肥;N3:50%速效氮肥+控释期为40天的控释肥+40%控释期为100天的控释肥),以常规尿素定量分施为对照(CK)。系统研究了不同机插条件下不同配方控混肥一次性施用对优质中熟中粳水稻产量形成、氮素吸收利用特征及稻米品质的影响,以期为淮北地区优质中熟中粳机械化种植配套轻简、高效的新型施肥模式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在本试验条件中,同一品种的相同肥料处理下,与等行距毯苗机插处理相比,宽窄行钵苗机插更具高产优势,产量增幅达2.92%-6.20%。主要因为宽窄行钵苗机插处理生育期长,穗大粒多,群体颖花量大。中后期叶面积指数、光合势、干物质积累量、群体生长率均高于或显着高于等行距毯苗机插处理。在钵苗与毯苗机插方式下,不同施肥处理中,与CK相比,控混肥N2、N3处理均具有增产优势,产量增幅可达1.60%-8.08%,均以N2处理产量最高。N2、N3处理能协调好产量各构成因素间的关系,通过较多的单位面积穗数形成足够的群体颖花量获得高产。N2、N3处理在拔节至抽穗、抽穗至成熟阶段的叶面积指数、光合势、干物质积累量和群体生长率高于或显着高于CK,为水稻高产奠定基础。与控混肥N3处理相比,控混肥N2处理在抽穗期具有较高的叶面积指数和干物质积累量,拥有了更大的高光效物质生产群体,从而产量更高。综上,宽窄行钵苗机插条件下控混肥处理可获得较高产量,其中控混肥N2、N3处理一次性施肥模式产量较高,且N2>N3。2.在本试验条件下,同一品种的相同肥料处理下,宽窄行钵苗机插处理在各生育阶段氮素吸收与积累量和抽穗后水稻叶片氮素转运量及穗部氮素积累量均高于或显着高于等行距毯苗机插处理。宽窄行钵苗机插处理的氮肥偏生产力、氮肥农学利用率、氮素回收利用率、百千克籽粒氮素积累量分别提高了 2.92%-6.20%、0.15%-8.19%、0.80%-8.63%、0.25%-4.52%。在钵苗与毯苗机插方式下,不同施肥处理中,3种控混肥处理氮素积累在各生育阶段有所差异。控混肥N2、N3处理氮素积累量在拔节至抽穗和抽穗至成熟阶段均高于或显着高于CK,抽穗后水稻叶片、茎鞘和穗部氮素积累量也高于或显着高于CK。控混肥N2处理在拔节至抽穗阶段有较高氮素积累量,而控混肥N3处理在抽穗至成穗期仍能持续供应养分,使得后期氮素积累量较高。控混肥N2、N3处理的氮素利用率均高于或显着高于CK,氮素回收利用率分别提高了 11.81%-19.83%、13.15%-21.43%。综上,宽窄行钵苗机插条件下控混肥N2、N3处理对氮肥的利用效率更高,可减少氮素养分的损失。3.在本试验中,同一品种的相同肥料处理下,宽窄行钵苗机插处理提高了稻米的加工品质和改善了稻米的营养品质,糙米率、精米率、整精米率分别提高了 0.09%-1.07%、0.61%-2.93%和0.17%-2.15%,蛋白质含量提高了 5.48%-10.20%,但其垩白率、垩白度和垩白大小值略高,因而外观品质受到影响。宽窄行钵苗机插处理能改善稻米蒸煮食味品质,优化了稻米淀粉RVA谱特征值,其稻米食味值与等行距毯苗机插处理无显着差异。在钵苗与毯苗机插方式下,不同施肥处理中,控混肥处理均能提高稻米的加工品质,而控混肥N2、N3处理稻米垩白率、垩白度和垩白大小值分别比CK低4.11%-13.85%、3.69%-25.64%、1.16%-19.10%,蛋白质含量比 CK 高 1.28%-7.33%,因而稻米外观品质和营养品质变优。与控混肥N2、N3处理相比,N1处理提高了直链淀粉含量和降低了蛋白质含量,而且提高了最高黏度、热浆黏度、最终黏度和崩解值,降低了消减值、回复值和糊化温度,优化了水稻淀粉RVA谱特征值,食味值最高。综上,宽窄行钵苗机插条件下控混肥处理可改善部分稻米品质;与CK相比,控混肥N2、N3处理可提高稻米加工品质、改善外观品质和提升营养品质,而控混肥N1处理的蒸煮食味品质最佳。综上所述,宽窄行钵苗机插处理比等行距毯苗处理表现更优,增加了水稻产量和提高了肥料利用率;在稻米品质方面,钵苗机插处理稻米的加工品质和营养品质优于毯苗机插处理,外观品质及食味值略低。在钵苗与毯苗机插方式下,不同施肥处理中,控混肥N2处理表现优越,一次性施用既能增产增效,又可以节本增益;在稻米品质方面,控混肥N2处理可改善稻米加工及外观品质和提升营养品质,其蒸煮食味品质也较好。故宽窄行钵苗机插配套N2处理一次性控混肥配方的插秧施肥一体化技术更适用于淮北地区中熟中粳的优质高效生产。

徐杰姣[2](2021)在《壮秧培育、氮肥运筹对机插水稻南粳9108产量、稻米品质及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文中提出机插水稻从本世纪初开始在我省推广使用,目前已成为我省水稻生产的主要方式。机插秧绝大多数为毯状育苗,具有高效省时的优点。但由于播种密度大、生长时间短、秧龄弹性小,在季节紧张的情况下,秧苗素质弱、成苗率低、返青时间长等不利因素被更加地放大,反过来又导致部分生产者来年进一步加大播种量,形成了苗越多、苗越弱的恶性循环,导致本田期施氮量增大,特别是分蘖肥用量过多,严重制约了机插水稻高产潜力的发挥。针对苗弱、秧龄弹性小的问题,生产上展了水稻生长调理剂(简称壮秧剂)的研究与应用,取得一定的效果,但一些生产者又过分地依赖壮秧剂的调节作用,过度地延长秧龄,对秧苗栽后恢复生长产生了一定的隐患。针对机插水稻生产过程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本研究于2018~2019年在我省淮安市淮安区南闸镇姚庄村欣农稻麦合作社及泗洪市稻米文化馆,以迟熟中粳水稻南粳9108为供试材料,开展了壮秧剂比较、播种量、秧田期施肥、秧龄、每穴栽插苗数、施氮量、分蘖肥施用方法等试验。研究了南粳9108秧苗素质、茎蘖动态、叶面积系数、物质生产与分配、产量及构成因素、氮素吸收利用、稻米品质等性状,明确了机插水稻南粳9108壮秧培育和氮肥运筹等生产技术,以期为机插水稻绿色、优质、高效丰产栽培技术的制定提供理论支持和参考指标。结果如下:1.壮秧剂比较试验:壮秧剂处理的水稻:1)苗高、茎基宽、根数等秧苗素质均显着优于CK处理。各种壮秧剂处理间秧苗素质差异不大;2)产量均高于CK处理,平均增加13.16%。产量大小顺序为育苗伴侣>育秧绿>杰伟>龙旗;3)抽穗期叶面积系数与CK处理相比及壮秧剂间均无显着差异;4)抽穗期和成熟期干物重较CK处理显着增加10.01%和12.14%,均以育苗伴侣处理最大;5)植株含氮率均低于CK处理,吸氮量、氮素籽粒生产效率和氮肥利用效率均高于CK处理。吸氮量以龙旗处理最大,氮素籽粒生产效率和氮肥利用率以育苗伴侣处理最大。2.播种量试验:随着播种量的增加:1)秧苗素质显着趋劣,以75g处理最优,200g处理最差;2)产量显着下降,产量、穗数、结实率、千粒重均在75g处理下最高;3)抽穗期叶面积系数显着下降,以75g处理最大;4)抽穗期和成熟期植株干物质重显着下降,均以75g处理最大;5)植株含氮率显着提高,但植株吸氮量、氮素籽粒生产效率、氮肥利用效率显着降低,植株含氮率以200g处理最高,其它三项指标氮肥利用效率均以75g处理最大。结合秧苗素质及栽插效率等因素,干种子直接播种条件下,每盘播种量以120~125g为宜。3.秧田期施肥试验:秧田期施肥处理:1)显着提高了秧苗素质,以壮+2次施肥处理最优,无壮+无肥处理最弱;2)显着提高了产量及穗数、每穗粒数、千粒重,均以壮+2次施肥处理最大;3)对叶面积系数无显着影响;4)显着增加了植株干物重,以壮+2次肥处理最大;5)显着增加了植株含氮率、吸氮量、氮素籽粒生产效率和氮肥利用率,以壮+2次施肥处理最大。4.秧龄试验:随着秧龄的增加:1)秧苗素质显着趋劣,23d处理的株高、茎基宽、根数等指标均最优,38d处理秧苗素质最差;2)产量及构成因素显着降低,均以23d处理最大;3)抽穗期叶面积系数显着降低;抽穗期和成熟期植株干物重显着降低,均以23d处理最大;4)成熟期植株含氮率显着增加,以38d处理最大;成熟期植株吸氮量显着降低,以23d处理最大;氮素籽粒生产效率和氮肥利用率显着降低,均以23d处理最大。5.每穴栽插苗数试验:随着每穴栽插苗数的增加:1)产量、植株干物重、吸氮量、氮素籽粒生产效率和氮肥利用率均呈先增加后下降的趋势,均以M5处理最大;2)抽穗期叶面积系数显着增加,以M7处理最大;3)成熟期植株含氮率显着下降,以M3处理最大。6.施氮量试验:随着施氮量的增加:1)产量先增加后下降,以N20处理最大,每亩穗数、结实率、千粒重分别以N25处理、N15处理、不施氮处理最大,处理间产量、穗数、结实率和千粒重差异显着;2)叶面积系数、植株干物重均先上升后下降,前者以N25处理最大,后者以N20处理最大;3)植株含氮率和吸氮量显着增加,均以N30处理最大;氮素籽粒生产效率显着降低,以N15处理最大,氮肥利用效率先增加后降低,以N20处理最大。7.分蘖肥试验:随着分蘖肥用量的增加:1)壮苗处理的产量呈缓慢下降趋势,N1>N2>N3>N4;弱苗处理的产量呈先增加后下降的趋势,N3>N4>N2>N1,壮苗各处理产量均高于弱苗对应处理,壮苗的产量较弱苗平均增加13.66%,弱苗产量最高的处理小于壮苗一次施肥处理的产量。壮苗处理的各产量构成因素均高于弱苗,壮、弱苗处理下,产量的提高均依赖于每穗颖花数、结实率、千粒重的增加;2)壮苗处理的抽穗期叶面积系数呈显着降低趋势,以N1-1处理最大,弱苗呈先增加后降低趋势,以N2处理最大,壮苗各处理的叶面积系数均高于弱苗处理;3)壮苗的成熟期植株干物重呈显着降低趋势,以N1处理最大,弱苗呈先增加后降低趋势,以N3处理最大,壮苗各处理的植株干物重均高于弱苗处理,较弱苗平均增加4.67%;4)壮、弱苗处理的成熟期植株含氮率均呈显着降低趋势,均以N4处理最大,壮苗处理的植株含氮率较弱苗平均增加3.47%;壮、弱苗处理的成熟期植株吸氮量均呈显着增加趋势,均以N4处理最大,壮苗处理的植株吸氮量较弱苗平均增加9.26%;壮、弱苗处理的氮素籽粒生产效率以N1处理最大;壮苗处理的氮肥利用效率以N3处理最大,弱苗处理以N2处理最大。随着分蘖肥用量的增加:1)壮苗处理的整精米率呈显着降低趋势,以N1处理最大,弱苗处理呈先增加后降低趋势,以N3处理最大,壮苗处理的整精米率较弱苗平均增加0.78%;2)壮、弱苗处理的垩白粒率和垩白度均呈先降低后增加趋势,均以N2处理最低,壮苗处理的垩白粒率和垩白度较弱苗处理分别降低3.92%和10.58%;3)壮苗处理的食味值呈显着降低趋势,以N1处理为最大,弱苗处理的食味值呈先增加后降低趋势,以N2处理最大,壮苗处理的食味品质显着优于弱苗;壮、弱苗处理的直链淀粉含量均呈显着降低趋势,均以N1-1处理为最大,壮苗处理的直链淀粉含量较弱苗处理增加0.39%;壮、弱苗处理的蛋白质含量均呈显着增加趋势,均以N4处理最大,壮苗处理的蛋白质含量较弱苗处理增加2.53%;4)壮苗处理的峰值黏度、热浆黏度、崩解值和终值黏度呈显着降低趋势,均以N1处理最大,弱苗处理呈先增加后降低趋势,均以N2处理最大,壮苗处理的崩解值较弱苗增加6.07%;壮苗处理的回复值和消减值呈显着增加趋势,以N1处理最低,弱苗处理呈先增加后降低趋势,以N2处理最低,弱苗处理的回复值和消减值较壮苗降低2.99%,10.23%。崩解值与食味值呈极显着线性正相关,消减值与食味值呈极显着线性负相关。壮苗水稻一次施用分蘖肥处理产量最高,主要稻米品质指标优于其它处理。弱苗水稻多次施用分蘖肥,虽能适度提高产量,但也使主要稻米品质指标有变劣的趋势。

涂德宝[3](2020)在《长江中游粳稻生态适应性差异及其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湖北、安徽等长江中游地区推行水稻“籼改粳”工程,然而很多中粳品种引入长江中游稻区种植后,由于品种生态适应性差异,导致其产量表现不稳定以及品质变差等问题,严重制约了长江中游稻区粳稻的发展。因此,明确粳稻在长江中游稻区生态适应性差异及其机理,对于稳定和保障长江中游粳稻优质高产生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研究于2014-2018年在湖北省襄阳、枣阳、随州、荆门、公安、武穴6个典型生态点以5种类型水稻(常规粳稻、杂交粳稻、籼粳杂交稻、杂交籼稻和常规籼稻)为对象开展分期播种试验。于2017-2018年在湖北枣阳、安徽六安以及江苏扬州以7种优质粳稻品种(南粳9108、粳565、丰粳3227、武运粳80、皖垦粳2号、甬优4949和粳两优4466)为对象开展区域对比试验。进行不同生态区和不同播期条件下粳稻生长发育、产量、品质以及源库关系等方面差异的研究,明确其主要气象影响因子,并进一步分析研究源库特征变化以及灌浆期高温对粳稻品质形成的作用机理。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长江中游稻区粳稻生育进程表现出随播期推迟播种-抽穗天数明显缩短,而抽穗-成熟天数延长,不同区域抽穗-成熟天数差异显着。随播期推迟粳稻播种至抽穗天数缩短极差值可达30天,抽穗-成熟天数延长极差值可达15天。不同区域粳稻抽穗-成熟天数极差可达27天。导致生育进程明显变化的主要因子为温度,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播种-抽穗天数与营养生长期平均温度(VT)和花前平均温度(FT)呈显着负相关关系,同时抽穗-成熟天数与灌浆期平均温度(GT)呈显着负相关关系。(2)长江中游稻区,粳稻区域不同播期平均产量差高达2 t hm-2-4 t hm-2,不同播期产量差高达1.1 t hm-2-3.5 t hm-2,不同区域选择适宜播种期可提高产量和缩小产量差。研究发现粳稻产量与VT和GT显着负相关,相关系r分别为-0.285**和-0.269**(n=96)。本研究发现当21.5℃<VT<24.2℃搭配21.7℃<GT<25.6℃情况下可获得较高粳稻产量。(3)在长江中游稻区,不同播期和不同区域粳稻品质存在显着差异。不同播期粳稻品种整精米率差异范围为4.9%-40.9%;垩白粒率差异范围为4.3%-34.5%以及垩白度差异范围为1.3%-34.8%。相关性结果表明粳稻的整精米率与GT显着负相关。同时淀粉RVA特征值中峰值黏度、崩解值以及消减值与GT显着正相关。进一步研究结果发现,相对于适温灌浆期高温可诱使粳稻垩白粒率增加8.0%-41.5%,诱使垩白度增加1.2%-25.8%左右,显着增加了稻米糊化温度,同时降低直链淀粉含量。灌浆期高温主要是通过影响植株叶鞘中干物质以及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向籽粒中转运以及影响籽粒中淀粉分支酶活性,造成籽粒灌浆速率变慢,最终导致籽粒重量降低,进而导致籽粒垩白的显着增加以及淀粉特性变差。(4)源库关系数据结果表明,在长江中游稻区,随着播期的推迟,粳稻的品种出现源显着变小,叶库比和茎库比显着变小。研究表明粳稻叶面积和比叶重与VT、FT以及幼穗分化期平均温度(RT)呈显着和极显着负相关性。进一步研究源库关系对粳稻品质形成机理发现,叶面积指数较高、比叶重较大、叶库比以及茎库比相对较大的较优源库关系可显着的提高粳稻稻米品质。主要表现为粳稻蛋白质量分别下降0.93%-1.07%,垩白度降低4.7%-22.4%,垩白粒率有降低趋势,糊化温度显着降低,总淀粉含量增加4.6%-6.2%,食味值显着提高。同时发现比叶重与水稻产量极显着正相关。研究表明,较优的源库关系有利于提高净同化率,促进茎鞘干物质转运,延长灌浆活跃生长期。从而提高籽粒的最终粒重,促进了籽粒淀粉的合成,显着提高稻米品质。综上所述,粳稻品种在长江中游稻区不同生态区以及不同播期条件其生长发育、产量、品质以及源库关系存在显着差异。差异的形成主要与花前温度(尤其是VT)和灌浆期温度(GT)密切相关。本研究当21.5℃<VT<24.2℃搭配21.7℃<GT<25.6℃情况下可获得较高粳稻产量,同时根据源库关系与VT和品质的相关性以及GT与品质的相关性。我们认为在这一温度范围内可同时获得较高的产量和较优的稻米品质。根据这一发现,在粳稻种植生产实践中,可综合当地连续多年气象资料检索结果,作为确定长江中游稻区选择适宜品种和适宜播种期的参考依据。

周磊[4](2020)在《不同配比控释肥对优质食味水稻产量及品质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试验于2017-2018年在江苏省稻麦科技综合示范基地(泰州市姜堰区沈高镇)进行,土壤类型为潴育型水稻土,质地黏性,前茬小麦。以优质食味水稻南粳9108和丰粳1606为试验材料;270kghm-2纯氮条件下,选用了控释期分别为40、60、80、100、120天的树脂包膜控释肥,按比例进行组合,并配合速效肥基施,共有6个处理,分别为A1:10%的40天控释肥+40%的80天控释肥+25%尿素+25%复合肥,A2:10%的40天控释肥+40%的100天控释肥+25%尿素+25%复合肥,A3:10%的40天控释肥+40%的120天控释肥+25%尿素+25%复合肥,B1:10%的60天控释肥+40%的80天控释肥+25%尿素+25%复合肥,B2:10%的60天控释肥+40%的100天控释肥+25%尿素+25%复合肥,B3:10%的60天控释肥+40%的120天控释肥+25%尿素+25%复合肥;以常规尿素定量分施为对照(CK)。系统研究了不同组合控释肥对优质食味水稻产量形成、养分吸收利用特征及稻米品质的影响,以期为优质食味水稻轻简化栽培提供参考。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在本研究条件下,A2、B2处理水稻产量显着高于A1、B1、A3、B3处理和CK,高产原因在于提高了群体颖花量的同时保证了稳定适宜的结实率和千粒重,其中B2处理产量最高。与A2、B2处理相比,A1、B1处理前期养分释放较多,导致后期养分不足,穗粒数下降,显着降低群体颖花量,抽穗至成熟期叶面积指数、光合势低,干物质积累量不足,最终产量显着下降;A3、B3处理前中期茎蘖发生较少,有效穗数较低,虽然后期能保持较高的结实率和千粒重,但由于群体颖花量低,产量不能有效提高。B2处理下水稻移栽后在速效肥料和控释肥的作用下,植伤缓解快,分蘖期茎蘖发生旺盛,拔节后茎蘖消亡平缓,能获得适宜的有效穗数;拔节至抽穗期群体结构优,叶面积指数大,群体生长率、光合势、净同化率高,促进颖花分化,获得较大的群体颖花量;灌浆结实期水稻叶面积指数衰减率低,保持较高的叶面积指数,光合生产能力强,物质积累量大,满足大库容对物质生产的需求,最终实现高产。2.在本研究条件下,与CK相比,控释肥配方处理播种至拔节期氮素积累量、积累比例和吸收速率明显提高;拔节至抽穗期氮素积累量除B2(2018年)、B1(2019年)处理高于或与CK相当,其他控释肥配方处理均低于CK,且CK拔节至抽穗期氮素吸收速率显着高于控释肥配方处理;CK抽穗至成熟期氮素积累量和吸收速率和B2处理相当,高于其他处理。B2处理拔节期吸氮量中等,拔节期至抽穗期和抽穗期至成熟期氮素积累量较高,成熟期总吸氮量显着高于其他处理;抽穗期和成熟期茎鞘和叶片吸氮量较高,抽穗后茎鞘、叶片穗后氮素转运量、表观转运率和转运贡献率处于中等水平,抽穗后穗部氮素积累量显着高于其他处理;氮素收获指数、氮素回收利用率、氮素农学利用率、氮素生理利用率和氮素偏生产力均高于其他控释肥配比处理和CK。3.本研究表明,与CK相比,控释肥配方处理提高了糙米率、精米率和整精米率,平均分别提高了 0.23%~0.39%、1.72%~2.28%和4.79%~7.71%,稻米加工品质得到改善;增加了粒长、粒宽和长宽比,降低了垩白率、垩白面积和垩白度,平均分别降低了 6.76%~16.21%、22.34%~47.87%和7.92%~16.33%,改善了外观品质;不同处理下稻米营养和蒸煮食味品质、食味值差异明显,与CK相比,控释肥配方处理蛋白质含量显着下降,平均降低了5.20%~5.68%,直链淀粉含量、胶稠度和食味值显着提高,平均分别增加了 4.63%~6.14%、6.67%~6.73%和5.66%~6.78%;RVA谱特征值方面,与CK相比,控释肥配比处理提高了峰值黏度、热浆黏度、最终黏度和崩解值,降低了消减值和糊化温度。

武云霞[5](2020)在《水氮互作对直播稻产量形成和米质的影响及其生理生态基础》文中提出为探究水氮互作对直播稻产量形成和米质的影响以及生理生态基础,本研究以F优498为材料,2018~2019年采用两因素裂区设计,主区为灌水方式,设3种水分管理方式分别为:淹灌(W1)、干湿交替灌溉(W2)、旱种(W3);副区为氮肥运筹,在前期试验确定稳产高效施氮量(150 kg hm-2)基础上,设3种氮肥运筹模式:基肥:蘖肥:穗肥分别为5:3:2、3:3:4、3:1:6,以及不施氮处理(对照)。系统研究了水氮互作对直播稻产量、氮素利用特征、群体质量、灌浆动态、穗部冠层小气候以及稻米品质的影响,并探讨了水氮互作下,直播稻产量与群体质量、稻米品质与冠层小气候的相互关系,为发展节水丰产优质型直播水稻生产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水氮互作对直播稻产量及其构成因子的影响除每穗粒数外,水氮互作对最终产量及其构成因子均有显着或极显着的影响。各灌水方式在施氮量为150 kg hm-2条件下,直播稻氮肥后移比例均以占总施氮量的20%~40%为宜,氮肥后移比例达到总量的60%以及旱种(W3)处理均会导致直播稻产量下降。干湿交替灌溉可以通过同步提高有效穗数与每穗粒数进而提高产量,配合氮肥运筹基肥:蘖肥:穗肥5:3:2为本试验最优处理。2.水氮互作对直播稻群体质量及氮素利用特征的影响水氮互作对直播稻氮素吸收转运、利用特征,以及群体质量指标均存在显着或极显着的影响。稳产高效施氮量(150 kg hm-2)下,W2处理可以提高直播稻茎蘖成穗率、各时期干物质积累、稻谷收获指数、氮肥吸收量、转运量、转运率以及氮肥农学利用率。综合直播稻群体质量、氮肥吸收、转运以及利用特征来看,各灌溉方式下,氮肥后移比例均以占总量的20%~40%为宜,氮肥后移比例达到总量的60%和W3处理均会导致直播稻群体质量、氮肥茎鞘转运量、转运率、穗部氮累积量、氮肥农学利用率及氮肥偏生产力的显着降低。相关分析表明,水氮互作下,直播稻产量及氮素利用特征与最终有效分蘖数、结实期干物质积累、其余叶干重减少量、总叶片干重减少量,以及群体中部(距地面60 cm)与基部(距地面15 cm)受光率均呈显着或极显着正相关,相关系数(r=0.532*~0.972**)。3.水氮互作对直播稻结实期灌浆动态的影响水氮互作尤其对直播稻弱势粒灌浆调控作用显着,施用氮肥的情况下W3处理可以缩短弱势粒Tmax(达到最大灌浆速率时间)。各灌溉方式下,直播稻强弱势粒灌浆参数B、K、GRmax(最大灌浆速率)和GRmean(平均灌浆速率)随氮肥后移比例增加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D(活跃灌浆期)和T99(有效灌浆期)随氮肥后移比例增加呈先降低后增加的趋势。各灌溉方式下,直播稻籽粒灌浆以氮肥后移20%为宜,利于促产;而氮肥后移比例过大会导致灌浆速率下降,灌浆时间延长。各灌溉方式下,氮肥运筹对强势粒A值的影响不同,而弱势粒的A值随氮肥后移比例的增加呈先降后增的趋势。水氮互作下,直播稻灌浆过程中的强势粒灌浆参数A、K、R0、GRmax和GRmean均高于弱势粒,B、Tmax、D以及T99低于弱势粒。4.水氮互作对直播稻米质以及冠层小气候的影响水氮互作对稻米加工品质、外观品质、食味米质均存在显着或极显着的影响。各灌水方式在施氮量为150 kg hm-2条件下,直播稻氮肥后移比例均以占总施氮量的20%最优,且与W2处理耦合可进一步改善稻米品质。各灌溉方式下,氮肥后移比例增加到总量的60%时,会导致直播稻灌浆结实期温差,总温差,积温,有效积温、光照强度以及稻米品质下降。水氮互作下,穗部冠层小气候对加工品质以及蒸煮食味品质影响最大,温度对整精米率的影响大于光照强度,且有效积温与整精米率相关性最高;光照强度与稻米蒸煮食味品质的外观,口感以及综合评分影响关系最密切。

童国平[6](2020)在《横向通风技术在高大平房仓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主要研究横向通风技术在高大平房仓中的应用效果,以早籼谷为研究对象,将竖向通风作为对照,进行两种不同目的(降温、调质)的通风试验,并对横、竖向通风的结果进行分析和经济效益比对,结论如下:一、横、竖向降温通风试验(1)在通风量相同的情况下,横向降温通风系统的降温幅度、降温均匀性均优于竖向降温通风系统。横向降温通风将粮堆初始平均温度由15.2℃降低至5.3℃,降温幅度为9.9℃,粮层间温差由5.2℃下降至0.6℃,粮层温差缩减幅度为4.6℃;竖向降温通风将粮堆初始平均温度由15.7℃降低至6.9℃,降温幅度为8.8℃,粮层间温差由3.5℃下降至1.5℃,粮层温差缩减幅度为2.0℃。(2)在通风量相同情况下,横向通风系统的通风失水率低,保水性好。横向降温方式的各层粮堆水分损失速率区间为0-0.05%,竖向降温方式的各层粮堆水分损失速率区间为0.06-0.18%。此外,横向通风单位通风量为竖向通风的64%时,就可达到近似相同的降温效果。二、横、竖向调质通风试验(1)横、竖向调质通风期间两仓粮温均无异常现象,横向调质通风增湿加水程度、均匀度高于竖向调质通风。横向调质通风后的粮堆平均水分保持在12.10%左右,较调质前增加了0.86%个水分点。粮食水分均匀度由91.27%提高至96.38%,均匀度增幅为5.11%;竖向调质通风后的粮堆各层间水分差异较明显,平均水分较调质前增加了0.80%个水分点,粮食水分均匀度由92.61%提高至94.11%,均匀度增幅为1.50%。(2)横向调质通风能够较好地提升稻谷的加工品质。粮温和含水量与稻谷脂肪酸值、整精米率、出糙率、黄粒米率呈显着相关。在通风调质期间,横向调质平房仓的脂肪酸值呈基本不变状态,由最初的26.2mg/100g变为26.8mg/100g;整精米率由初始的46.2%上升至48.6%,上升幅度为2.4%;出糙率由初始的75.6%上升至76.4%;黄粒米率几乎没有变化。竖向调质平房仓的脂肪酸值有所上升,由25.7mg/100g上升至27.8mg/100g,上升幅度为2.1mg/100g。整精米率由初始的45.6%上升至47.4%,上升幅度为1.8%。出糙率由初始的75.8%上升至76.3%。黄粒米率略微有所上升,上升幅度为0.07%。三、横、竖向通风储粮经济效益分析从储藏过程中的储粮成本、出售收益和净增收等方面分析,横向通风带来的经济效益高于竖向通风。1号仓横向通风储粮成本低于3号仓竖向通风储粮,分别为18517.1元和21711.8元。储粮成本主要包括通风系统折旧费、设备折旧费、电费和水费,其中1号仓和3号仓的通风系统折旧费为7781.4元和8820.0元;设备折旧费分别为8485.7元和10461.6元;耗电费用分别为2216.7元和2394.9元;耗水费用分别为33.3元和35.3元。此外,1号仓带来的出售收益和净增收均大于3号仓。其中1号仓和3号仓的出售收益分别为169750.0元和84238.8元,净增收分别为151232.9元和62527.0元。综上所述,在以湖南地区为例的第五生态储粮区中,横向通风技术在高大平房仓中的应用效果较好,无论是以降温还是以调质为目的的通风,其在作业效率和经济效益上都优于传统的竖向通风技术,是一种值得推广的、具备科学保粮意义的实用技术。

杨飞翔[7](2019)在《稻鳖共作对土壤养分和穗粒发育及稻米品质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随着耕地减少、环境污染及土壤恶化等一系列问题日益加重,如何实现水稻的稳产增收,决定着我国农业的未来,稻田生态种养由于其安全、高效、增收效果明显等特点,符合我国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在我国农业发展方式转型的关键时期,发展生态种养模式是改善我国人地矛盾、农产品供求矛盾的有效途径之一。本文共设计了稻鳖共作(T)及常规单作(N)两种模式,选用一个常规稻品种(黄华占,简写H)及一个杂交稻品种(Y两优800,简写Y)通过头季稻及再生稻(R)两种栽培方式。从两种模式下的土壤养分差异及水稻幼穗发育规律出发,分析了稻鳖共作对水稻幼穗发育及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稻鳖共作(HT、YT)模式中在投放鳖后,土壤中的全N、全P含量逐渐上升,而常规单作模式(HN、YN)中土壤全N、全P含量逐渐下降,头季稻成熟时,两种模式间全N、全P含量差距达到最大,全N平均差值15.3%(14.9%15.7%),全P平均差值16.35%(15.3%17.4%)。不同模式间碱解N、速效P含量随水稻生长而逐步下降,稻鳖共作模式在投放鳖后,共生期间碱解N、速效P含量较常规单作模式更高,碱解N平均差值5.3%(4.9%5.6%),T2T5时期差异显着,速效P平均差值6.97%(6.93%7.01%),T3T6时期差异显着,稻鳖共作中的土壤有机质平均比常规单作中的土壤有机高6.7%(4.9%13.1%),T2T6时期差异显着。稻鳖共作能有效提高土壤养分,增加土壤有机质。(2)两品种头季稻幼穗在稻鳖共作模式中的整体发育起始时间相较常规稻作稍有提前,在第Ⅱ期,第Ⅲ期的时间均延长约1d,整个发育过程耗时较常规单作多1d。黄华占再生稻两种模式(RHT、RHN)的幼穗分化的起始时间相同,第Ⅱ期的分化时间延长1d,第Ⅵ期至第Ⅶ期,RHT分化速度较快,RHT、RHN整个分化过程耗时相同。Y两优800再生稻两种模式(RYT、RYN)由于幼穗分化初期遇低温,二者的幼穗分化历时较长,RYT、RYN在各时期的幼穗分化时间无差异。稻鳖共作生态环境有利于水稻幼穗发育,促进其产生更多颖花数从而增加穗粒数,但温度对幼穗分化影响更大。(3)与常规单作相比,稻鳖共作能增加水稻产量,头季稻平均增产9.75%(9.6%9.9%),再生稻平均增产10.05%(7.7%12.4%),头季稻主要是通过增加单位面积的有效穗数(4.4%5.1%)、总粒数(4.82%5.34%)以及实粒数(4.7%4.78%)实现。在再生稻中,RHT产量高于RHN主要由其较高的单位面积有效穗数及实粒数所致,RYT相对RYN产量更高则得益于其较高单位面积有效穗数。稻鳖共作亦能改善稻米加工品质及外观品质,精米率提升0.9%1.79%,整精米率提升5.8%7.5%,同时使垩白率降低,且Y两优800的改善效果最明显,YT的垩白粒率较YN降低16.28%,而RYT较RYN降低14.1%。稻鳖共作对水稻增产及提升稻米品质有积极作用。对于同一品种,再生稻种植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其稻米外观品质。

崔艳妮[8](2018)在《不同类型水稻品种产量、品质差异的土壤微生物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试验采用常规籼稻金农丝苗、杂交籼稻Y两优900、常规粳稻南粳9108、杂交粳稻早丰优69共4个水稻品种,在施氮总量为277.5 kg.hm-2的条件下,设置基蘖肥和穗肥施氮比例6:4和7:3。采用稀释平板法和微生物培养法测定微生物的数量和活性,并结合高通量测序技术测定微生物的多样性。旨在探究不同水稻品种产量、品质差异的土壤微生物机制,通过研究获得以下结果:1.不同类型水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相差较大,而施氮比例6:4和7:3对产量无显着影响。从产量构成因素分析,常规籼稻金农丝苗产量较高的原因是其产量构成因素间彼此协调,共同促进产量的形成;杂交粳稻早丰优69产量较高的原因是其穗粒数和千粒重较大,促进产量的形成;杂交籼稻Y两优900产量得益于其具有较高的千粒重;常规粳稻南粳9108产量得益于其具有较高的亩穗数和结实率。从产量构成因素与土壤氮素和微生物的关系来讲,土壤氮素和土壤微生物状况也是影响结实率的主要环境因子。南粳9108具有较高的结实率,其根际硝态氮含量较低,全氮含量较高,真菌和放线菌数量较多,土壤氨氧化和硝化活性较强。千粒重的高低与弱势粒灌浆关系密切,金农丝苗千粒重较低,是其弱势粒灌浆起始势较高,达到灌浆最大速率的粒重较大,最大灌浆速率和平均灌浆速率较高造成的。另外,具有较高亩穗数的常规籼稻金农丝苗其植株干物质质量、氮生理效率、氮收获指数均较高,说明植株氮素利用率也直接影响到了水稻的亩穗数。2.2.不同类型水稻的外观品质和加工品质相差较大,而施氮比例6:4和7:3影响水稻的外观品质(垩白度和垩白粒率)。相较于籼稻品种(常规籼稻金农丝苗、杂交籼稻Y两优900)来说,粳稻品种(常规粳稻南粳9108和杂交粳稻早丰优69)的加工品质(糙米率、精米率、整精米率)较高,而外观品质则相反。从水稻品质与土壤氮素和微生物的关系来讲,土壤氮素和土壤微生物状况是影响水稻的垩白度和垩白粒率的主要环境因子。杂交粳稻早丰优69和常规粳稻南粳9108的垩白度和垩百粒率较高,其根际硝态氮和全氮含量较高,土壤真菌数量较少。其次,水稻的垩白度和垩白粒率也受强势粒灌浆的影响,杂交粳稻早丰优69和常规粳稻南粳9108的垩白度和垩白粒率高是其强势粒灌浆过快,达到灌浆最大值的时间较长造成的。另外,具有较低糙米率的常规籼稻金农丝苗其植株干物质质量、氮生理效率、氮收获指数较高;而金农丝苗其垩白粒率低的原因在于其氮肥偏生产力较低。说明说明植株氮素利用率也直接影响到了水稻的品质。3.水稻品种、水稻生育时期是影响土壤微生物组成和群落多样性的主要因素,氮肥配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土壤优势微生物的组成。细菌和放线菌的数量是影响功能细菌群落分布的主要因素。相对于杂交粳稻早丰优69来说,杂交籼稻Y两优900根际土壤细菌变形菌门(β-变形菌纲)的数量较多,这是造成其土壤微生物的总数和多样性较高的原因。水稻分蘖期和拔节期土壤样品共检测到57个门、41个纲、61个目、46个科并精确到22个属。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绿弯菌门(Chloroflexi)、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厚壁菌门(Firmicutes)是土壤优势菌门,其中变形菌门、绿弯菌门占比较大,约占优势菌门总数的50%;厌氧绳菌纲(Anaerolineae)、β-变形菌纲(Betaproteobacteria)、δ-变形菌纲(Deltaproteobacteria)、α-变形菌纲(Alphaproteobacteria)、梭菌纲(Clostridia)是土壤优势菌纲,其中变形菌纲占比较大,约占优势菌纲的25%。Geobacter属、Anaeromyxobacter属、GOUTA19属、Anaerolinea属、Phodoplanes属是土壤优势菌属,且它们大多属于变形菌纲。

马艳芹[9](2017)在《紫云英配施氮肥对水稻产量、土壤特性及生态服务功能价值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在水稻生产上,盲目追求高产,过量或超高量施用化学氮肥,不仅没有使水稻产量提高,反而导致了成本投入增加,带来了诸如稻米品质不高和农田氮肥利用率低下、环境污染加重等一系列问题。因此合理施用氮肥,在保证水稻产量不降低的前提下如何提高氮肥利用率是当前水稻产业亟待重视和研究的课题。紫云英(Astragalus sinicus L.)作为我国南方水稻区最主要的冬季绿肥作物,植株本身具有较强的固氮能力,氮素利用效率也高,株体腐解时对土壤氮素的激发量很大,作为有机肥料施用时,它可以有效地补充土壤中的有效氮,减少氮肥使用量,丰富和平衡土壤中营养物质,改良土壤物理性状,提高作物产量,平衡和调节农作物吸收氮、磷、钾及中微量元素,提高农产品品质,在我国南方农田生态系统中维持农田氮循环有着重要的作用。在稻区冬闲田发展以紫云英为代表的绿肥,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改善环境质量、发展可持续农业等意义重大。本研究于2014年9月-2016年11月,分别在江西农业大学科技园试验田和余江县农科所试验田开展试验。研究结果如下:(1)与常规施氮相比,紫云英还田后减施20%氮肥后水稻分蘖增加了 1 1.92%,水稻有效穗数增加了 1.92%,水稻产量提高了 5.62%,减施40%氮肥后虽然并不能达到增产的目的,但可以维持单施氮肥时的水稻产量水平,而单施紫云英或紫云英还田后减施60%氮肥处理都会显着降低水稻产量。(2)在紫云英翻压前期,施氮是影响紫云英养分释放关键因素之一,适当的氮肥施用量可以促进紫云英腐解和氮素释放;紫云英还田与氮肥配施能显着增加土壤中碱解氮、全氮、矿质态氮含量,提高土壤氮库活性成分和土壤供氮能力;水稻孕穗期后紫云英氮素释放量、水稻群体吸氮量与土壤全氮和碱解氮存在极显着正相关。(3)与冬闲处理相比,紫云英配施氮肥处理下水稻每穗粒数平均增加了 1 8.86%;紫云英还田配施氮肥处理下水稻产量平均增加了 23.04%,均以常规施氮处理最高,平均增加了 25.52%,其次为施氮优化施氮处理,平均增加了 23.81%,二者均显着高于冬闲处理;与常规施氮和优化施氮两个处理相比,高量施氮处理下水稻产量有所降低,降幅为4.13%~6.25%。早稻稻米的出糙率、精米率均以优化施氮处理最高,与其他处理比,出糙率增幅达0.85%~1.59%,精米率增幅达1.30%~4.15%,显着高于冬闲处理和单施紫云英处理;与冬闲处理相比,冬种紫云英各处理下的早稻直链淀粉含量均有所下降,降幅为0.56%~2.26%,与单施紫云英处理相比,紫云英还田配施氮肥后早稻直链淀粉含量也有所下降,降幅为0.29%~1.71%。(4)综合2年试验结果来看,与冬闲处理相比,冬种紫云英后早稻各处理干物质量增幅为15.57%~36.21%,晚稻增幅为14.41%~24.89%,氮素吸收量平均增幅为60.24%~93.04%,与单施紫云英相比,紫云英还田配施氮肥各处理早稻干物质量增幅为20.14%~28.35%,晚稻增幅为14.79%~18.07%;氮素吸收量平均增幅为40.73%~69.53%;施氮90 kg·hm-2处理下的氮肥回收效率、氮肥农学利用率和氮肥偏生产力均最高,分别比常规施氮高43.18%、64.55%、56.14%,是当前江西省稻-稻-紫云英模式下适宜的氮肥施用量。(5)冬种紫云英各处理的土壤比重平均降幅为2.54%,而紫云英与氮肥配施后各处理的土壤比重平均降幅为2.81%;与冬种前相比,冬种后各处理土壤总孔隙度提高了 2.20%~7.00%,与2015年晚稻后相比,2016年晚稻后各处理的土壤总孔隙度均有所提高,增幅为1.78%~7.89%;粒径>5mm的大颗粒团聚体以处常规施氮处理最高,比冬闲处理高9.02%,紫云还田配施氮肥后,2~5 mm、1~2 mm和0.5~2 mm 3个粒径团聚体数量均高于冬闲处理,其中1~2mm的中等粒径团聚体数量比冬闲处理高1.81%~2.61%;与2015年晚稻后相比,冬闲处理下土壤有机质含量下降了 2.74%,单施紫云英处理土壤有机质下降了1.34%,紫云英配施优化施氮、常规施氮、高量施氮3个处理土壤有机质分别增加了 7.47%、11.28%、12.69%;与冬闲处理和单施紫云英处理相比,优化施氮处理土壤碱解氮分别提高了 14.88%、20.87%;紫云英配施氮肥处理的有效磷和速效钾均高于冬闲处理,但种植水稻后,土壤速效磷和速效钾会有不同程度的降低。(6)与冬闲处理相比,单施紫云英能够显着增加土壤总有机碳和活性有机碳含量,其中单施紫云英处理土壤总有机碳含量增加了 13.72%,活性有机碳含量增加了21.55%。土壤活性有机碳对土壤质量的变化较土壤总有机碳更加敏感,可以指示壤质量的变化;与冬闲处理相比,紫云英还田增加了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平均增幅为69.95%,微生物熵增加了 1 5.64%~79.54%,碳库指数提高了 1.45%~13.56%,与单施紫云英相比,紫云英与氮肥配施处理下的土壤微生物量碳平均增加了 82.76%,微生物熵增加了 36.60%~55.1 9%,但随着配施氮量的增加,土壤微生物熵有所下降,降幅为 1.97%~13.61%。(7)施氮225 kg·hm-2处理下的的全年N2O排放总量最高,与冬闲处理相比,增加了 69.90%,与单施紫云英相比,增加了 38.89%;与冬闲处理相比,冬种紫云英各处理的CH4排放总量的增幅为26.04%~111.12%,CO2排放量增幅为45.84%~83.88%,与单施紫云英相比,紫云英配施氮肥各处理下的CH4排放量增幅为44.75%~67.51%,CO2排放量增幅为12.91%~26.08%;从N2O和CH4的排放综合温室效应来看,冬闲处理的净增温潜势最低,N2O和CH4的净增温潜势随施氮量的增加逐渐增加,高施氮量处理下的温室气体排放强度最高,比冬闲处理高69.77%,比单施紫云英处理高11.83%,与常规施氮相比,优化施氮处理对水稻产量并无显着影响,但能减少CO2和CH4的排放总量,有利于稻田节能减排。(8)紫云英还田后配施氮肥提高了稻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总价值。与冬闲处理相比,冬种紫云英处理下的农产品总产出增幅达7.56%~20.83%,体调节功能价值增幅为21.64%~37.61%,土壤保持功能价值增幅为4.27%~13.86%,稻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总价值增幅14.23%~38.65%,尤其以紫云英与氮肥配施效果较好,其中紫云英配施90 kg.hm-2氮肥处理在农产品供给总价值、产投比、气体调节功能价值、土壤保持功能价值、涵养水分价值等方面最高;在稻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总价值中,农产品供给功能价值和气体调节功能价值占主导地位,比例达39.16%~46.43%,其次为气体调节功能,所占比例为36.39%~39.05%,土壤养分累积功能价值、土壤保持功能价值、土壤涵养水分功能价值3者共占比例为16.90%~22.37%。

李宏亮[10](2017)在《缓控释肥类型及其运筹对迟熟中粳水稻产量与品质形成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试验于2014-2015年在姜堰市沈高镇河横水稻综合展示基地内进行,前茬小麦,土壤类型为潴育型水稻土,以大穗型品种甬优2640和穗数型品种南粳9108为材料,270 kg hm-2纯氮条件下,选用了树脂包衣、硫包衣和脲甲醛3种缓控释肥类型,设置了缓控释肥料与尿素同时基施、缓控释肥料基施后尿素分蘖期施用2种施用方式,以常规尿素定量分施为对照(CK)。系统研究了不同缓控释肥料类型、缓控释肥料运筹方式对迟熟中粳水稻产量形成、养分吸收利用特点和品质的影响,以期为缓控释肥料的因种施用提供科学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缓控释肥料的应用在甬优2640中无增产效应。主要因为甬优2640穗大粒多,与普通尿素定量分施处理相比,相对集中在前中期的肥效难以满足后期籽粒灌浆的物质生产需求,发挥增产优势。而在南粳9108中,脲甲醛肥料基施+尿素分蘖期施处理比CK增产5.2-5.9%,树脂包衣肥料基施+尿素分蘖期施和脲甲醛肥料+尿素一次性基施处理与CK产量相当的同时可减少施肥次数。2种运筹方式中,以缓控释肥料基施后尿素分蘖期施用处理更容易获得高产,3种缓控释肥料类型中,产量呈现脲甲醛肥料>树脂包衣肥料>硫包衣肥料。与缓控释肥料与尿素同时基施处理相比,缓控释肥料基施后分蘖期施用尿素,可有效增加植株茎蘖数,提高成穗率和最终穗数,植株在各个生育时期的叶面积指数大、光合势强,增加了干物质和氮素的积累。脲甲醛肥料基施+尿素分蘖期施处理之所以能在南粳9108种获得增产,是因为脲甲醛肥料的肥效在植株生长的中后期依然能相对稳定释放,配合尿素的分蘖期施用,既保证了前期分蘖的发生,又能保证高峰苗后稳定的茎蘖数和群体叶面积指数,从而使得植株在拔节后各阶段的光合势和物质积累量大,氮肥利用率高,获得高产。由此可见,针对不同产量形成特性的水稻品种,优选缓控释肥料类型基施的同时,分蘖期配合速效肥料的施用,可获得既省工又增产的效果。2.在本试验条件下,与普通尿素定量分施处理(CK)相比,缓控释肥料处理在播种-拔节阶段的氮素积累量和积累比例增加,而拔节-抽穗和抽穗-成熟阶段的氮素积累量和积累比例有所降低,仅在南粳9108中,拔节-抽穗和抽穗-成熟阶段,脲甲醛肥料基施+尿素分蘖期施处理与CK氮素积累量和积累比例相当。2种运筹方式中,以缓控释肥料基施后尿素分蘖期施用处理更容易增加植株在生育中后期的氮素积累。与缓控释肥料与尿素同时基施处理相比,缓控释肥料基施后分蘖期施用尿素,可提高氮肥回收利用率和氮素农学利用率,增加氮素籽粒生产效率,提高植株各生育阶段的叶绿素含量(SPAD值)。磷、钾元素吸收和氮素吸收具有协同作用。与其它类型缓控释肥料相比,脲甲醛肥料的肥效在植株生长的前中后期能相对稳定释放,其基施配合尿素的分蘖期施用,既保证了植株在各生育阶段氮素的合理积累,也促进了磷、钾元素的阶段性吸收,从而增加了水稻植株对氮、磷、钾的协同吸收利用。3.在本试验条件下,与普通尿素定量分施处理(CK)相比,缓控释肥料处理提高了碾磨品质,但未达到显着水平;降低了垩白粒率和垩白度,显着改善了外观品质;降低了蛋白质含量,增加了直链淀粉含量,提高了最高黏度、热浆黏度、最终黏度、崩解值和回复值,降低了消减值,最终提高了蒸煮食味品质。2种运筹方式中,以缓控释肥料与尿素同时基施有利于提高糙米、精米率和整精米率,降低垩白粒率和垩白度,降低蛋白质含量的同时提高直链淀粉含量,增加最高黏度、最终黏度崩解值和回复值的同时降低消减值,从而提高稻米的蒸煮食味品质。尽管缓控释肥料基施后分蘖期施用尿素,可以提高水稻产量,但品质有变劣的趋势。与其它类型缓控释肥料相比,脲甲醛肥料的肥效在植株生长的前中后期能相对稳定释放,其基施配合尿素的分蘖期施用,尽管保证了水稻中后期的氮素吸收和物质积累,从而提高产量,但却降低了稻米的加工品质和外观品质,增加了籽粒蛋白质含量的同时降低了蒸煮食味品质。

二、不同品种干湿稻谷混合加工对配方米整精米率的影响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不同品种干湿稻谷混合加工对配方米整精米率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淮北地区不同机插条件下优质中熟中粳控混肥一次性施用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 研究背景
    2 研究进展
        2.1 水稻机械种植主要栽培方式
        2.2 缓控释肥的应用
        2.3 一次性施肥技术
    3 本研究目的意义和主要内容
        3.1 目的意义
        3.2 主要内容
    参考文献
第二章 不同机插条件下控混肥一次性施用对优质中熟中粳产量形成的影响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点与供试材料
        1.2 试验设计
        1.3 测定项目与方法
        1.4 数据计算与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产量及其结构
        2.2 穗型结构
        2.3 茎蘖动态
        2.4 叶面积指数及光合势
        2.5 阶段干物质积累
        2.6 群体生长率
    3 讨论
        3.1 不同机插条件下控混肥一次性施用对优质中熟中粳水稻产量的影响
        3.2 不同机插条件下控混肥一次性施用对优质中熟中粳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参考文献
第三章 不同机插条件下控混肥一次性施用对优质中熟中粳氮素利用的影响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点与供试材料
        1.2 试验设计
        1.3 测定项目与方法
        1.4 数据计算与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植株含氮率
        2.2 阶段氮素积累量
        2.3 阶段氮素吸收速率
        2.4 抽穗期和成熟期各器官氮素积累量差异
        2.5 抽穗后茎鞘、叶氮素转运的差异
        2.6 氮素利用效率
    3 讨论
        3.1 不同机插条件下控混肥一次性施用对优质中熟中粳氮素积累的影响
        3.2 不同机插条件下控混肥一次性施用对优质中熟中粳氮素利用的影响
    参考文献
第四章 不同机插条件下控混肥一次性施用对优质中熟中粳稻米品质的影响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点与供试材料
        1.2 试验设计
        1.3 测定项目与方法
        1.4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加工品质
        2.2 外观品质
        2.3 营养与蒸煮食味品质
        2.4 淀粉RVA谱特征值
        2.5 食味值
    3 讨论
        3.1 不同机插条件下控混肥一次性施用对优质中熟中粳加工品质和外观品质的影响
        3.2 不同机插条件下控混肥一次性施用对优质中熟中粳营养品质和蒸煮食味品质的影响
    参考文献
第五章 结论
    1 主要研究结论
        1.1 不同机插条件下控混肥一次性施用对优质中熟中粳产量的影响
        1.2 不同机插条件下控混肥一次性施用对优质中熟中粳氮素利用的影响
        1.3 不同机插条件下控混肥一次性施用对优质中熟中粳稻米品质的影响
    2 本研究创新点
    3 需要进一步深化和研究的问题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2)壮秧培育、氮肥运筹对机插水稻南粳9108产量、稻米品质及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我国水稻生产能力的演变
        1.1.1 我国水稻生产能力的演变
        1.1.2 江苏水稻生产能力的演变
    1.2 栽培处理对机插水稻秧苗素质的影响
        1.2.1 床土对机插水稻秧苗素质的影响
        1.2.2 壮秧剂对机插水稻秧苗素质的影响
        1.2.3 播种量对机插水稻秧苗素质的影响
    1.3 栽培处理对机插水稻茎蘖动态、分蘖成穗的影响
        1.3.1 基质、壮秧剂的影响
        1.3.2 播种量、秧龄的影响
        1.3.3 密度的影响
        1.3.4 施氮量的影响
    1.4 栽培处理对机插水稻源库形成的影响
        1.4.1 栽培处理对机插水稻源的影响
        1.4.2 栽培处理对机插水稻库的影响
    1.5 栽培处理对机插水稻物质生产、光合特性的影响
    1.6 栽培处理对机插水稻根系性状及养分吸收利用的影响
        1.6.1 栽培处理对机插水稻根系的影响
        1.6.2 对养分吸收利用的影响
    1.7 栽培处理对机插水稻产量及构成因素的影响
        1.7.1 施氮量对机插水稻产量及构成因素的影响
        1.7.2 氮肥运筹对机插水稻产量及构成因素的影响
        1.7.3 施肥时期对机插水稻产量及构成因素的影响
        1.7.4 密度对机插水稻产量及构成因素的影响
    1.8 栽培处理对机插水稻稻米品质的影响
        1.8.1 对稻米碾磨品质的影响
        1.8.2 对稻米外观品质的影响
        1.8.3 对稻米蒸煮食味品质的影响
        1.8.4 对营养品质的影响
    1.9 江苏省机插水稻生产和氮肥施用现状分析
        1.9.1 生产现状分析
        1.9.2 氮肥施用现状分析
2. 材料与方法
    2.1 供试材料
    2.2 试验设计与材料培育
        2.2.1 壮秧剂比较试验
        2.2.2 播种量试验
        2.2.3 秧田期施肥试验
        2.2.4 秧龄试验
        2.2.5 每穴栽插苗数试验
        2.2.6 施氮量试验
        2.2.7 分蘖肥试验
    2.3 测定内容与方法
        2.3.1 秧苗素质的测定
        2.3.2 茎蘖数的调查
        2.3.3 各器官干物重及叶面积的测定
        2.3.4 产量及构成因素的测定
        2.3.5 各器官含氮率的测定
        2.3.6 稻米加工和外观品质的测定
        2.3.7 稻米营养和食味品质的测定
        2.3.8 稻米淀粉黏滞特性的测定
    2.4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壮秧剂对机插水稻南粳9108秧苗素质、产量形成及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3.1.1 对秧苗素质的影响
        3.1.2 对茎蘖动态的影响
        3.1.3 对产量及构成因素的影响
        3.1.4 对叶面积系数的影响
        3.1.5 对物质生产与分配的影响
        3.1.6 对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3.2 播种量对机插水稻南粳9108秧苗素质、产量形成及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3.2.1 对秧苗素质的影响
        3.2.2 对茎蘖动态的影响
        3.2.3 对产量及构成因素的影响
        3.2.4 对叶面积系数的影响
        3.2.5 对物质生产与分配的影响
        3.2.6 对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3.3 秧田期施肥对机插水稻南粳9108秧苗素质、产量形成及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3.3.1 对秧苗素质的影响
        3.3.2 对茎蘖动态的影响
        3.3.3 对产量及构成因素的影响
        3.3.4 对叶面积系数的影响
        3.3.5 对物质生产与分配的影响
        3.3.6 对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3.4 秧龄对机插水稻南粳9108秧苗素质、产量形成及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3.4.1 对秧苗素质的影响
        3.4.2 对茎蘖动态的影响
        3.4.3 对产量及构成因素的影响
        3.4.4 对叶面积系数的影响
        3.4.5 对物质生产与分配的影响
        3.4.6 对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3.5 每穴栽插苗数对机插水稻南粳9108产量形成及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3.5.1 对茎蘖动态的影响
        3.5.2 对产量及构成因素的影响
        3.5.3 对叶面积系数的影响
        3.5.4 对物质生产与分配的影响
        3.5.5 对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3.6 施氮量处理对机插水稻产量形成及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3.6.1 对茎蘖动态的影响
        3.6.2 对产量及构成因素的影响
        3.6.3 对叶面积系数的影响
        3.6.4 对物质生产与分配的影响
        3.6.5 对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3.7 分蘖肥处理对机插水稻产量形成、氮素吸收利用及稻米品质的影响
        3.7.1 对茎蘖动态的影响
        3.7.2 对产量及构成因素的影响
        3.7.3 对叶面积系数的影响
        3.7.4 对物质生产与分配的影响
        3.7.5 对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3.7.6 对稻米品质的影响
    3.8 产量与产量构成因素、物质生产与分配、氮素吸收利用及稻米品质的相关性分析
4. 小结与讨论
    4.1 秧田期处理对机插水稻南粳9108秧苗素质及产量形成等性状的影响
        4.1.1 壮秧剂比较试验
        4.1.2 播种量试验
        4.1.3 秧田期施肥试验
        4.1.4 秧龄试验
    4.2 每穴栽插苗数对机插水稻南粳9108产量形成、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4.3 施氮量试验对机插水稻南粳9108产量形成、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4.4 不同秧苗素质、分蘖肥施用方式对机插水稻南粳9108产量形成、稻米品质、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3)长江中游粳稻生态适应性差异及其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前言
    1 长江中游“籼改粳”的必要性
    2 籼粳稻的差异
        2.1 籼粳稻产量差异
        2.2 籼稻和粳稻品质差异
    3.气候因子对水稻生产的影响
        3.1 气候因子对水稻生长发育的影响
        3.2 气候条件对稻米产量的影响
        3.2.1 温度对产量的影响
        3.2.2 太阳辐射对产量的影响
        3.3 气候对稻米品质的影响
        3.3.1 温度对品质的影响
        3.3.2 太阳辐射对稻米品质的影响
    4.水稻产量和品质形成的生理机制
        4.1 源库特征对水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4.2 淀粉合成关键酶活性对稻米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4.3 淀粉形态与结构对稻米品质的影响
    5.研究思路及基本内容
第一章 长江中游不同区域粳稻生长发育的差异
    1.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设计
        1.2 气象数据收集
        1.3 生育期记载
        1.4 茎蘖动态
        1.5 产量构成因子
        1.6 试验数据处理
    2.结果与分析
        2.1 气象数据
        2.2 生育进程的变化
        2.3 茎蘖动态
        2.4 不同生育阶段温度和太阳辐射与农艺性状的相关性
    3.讨论
    4.小结
第二章 长江中游不同区域粳稻产量表现
    1.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设计
        1.2 生育期记载
        1.3 气象数据收集
        1.4 产量及产量构成因子测定
        1.5 数据处理
    2.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生态区及不同播期产量差异
        2.2 产量与主要农艺性状相关性
        2.3 产量与各生育阶段气象因子的相关性
        2.4 不同处理温度变化情况
    3.讨论
    4.小结
第三章 长江中游不同区域粳稻的稻米品质差异
    1.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设计
        1.2 气象数据收集
        1.3 品质测定
        1.4 数据分析处理
    2.结果分析
        2.1 水稻不同生育阶段温度和太阳辐射的差异
        2.2 稻米加工和外观品质
        2.3 稻米淀粉RVA谱特征
        2.4 稻米直链淀粉和总淀粉含量
        2.5 稻米蛋白质含量
        2.6 稻米品质与气象因子间的相关性
    3.讨论
    4.小结
第四章 不同生育阶段温度对粳稻源库特征的影响
    1.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设计
        1.2 气象数据收集
        1.3 生育期记载
        1.4 水稻叶面积测定
        1.5 干物质量测定
        1.6 数据分析处理
    2.结果分析
        2.1 不同播期水稻叶片相关性状差异
        2.2 库性状变化
        2.3 源库关系
    3.讨论
    4.小结
第五章 源库关系对粳稻品质的影响
    1.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设计
        1.2 气象数据收集
        1.3 干物质和叶面积
        1.4 品质测定
        1.5 产量及产量构成因子
        1.6 试验指标计算
        1.7 灌浆动态的测定
        1.8 数据分析处理
    2.结果与分析
        2.1 稻米品质差异
        2.2 水稻源库关系的差异
        2.3 水稻叶鞘干物质积累与转运
        2.4 籽粒灌浆动态
    3.讨论
    4.小结
第六章 粳稻品质对灌浆期高温的响应及其机理
    1.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设计
        1.2 灌浆动态
        1.3 试验品质测定
        1.4 淀粉分支酶活性
        1.5 淀粉结构
        1.6 试验数据处理
    2.结果与分析
        2.1 稻米品质差异
        2.2 叶鞘物质转运差异
        2.3 灌浆动态差异
        2.4 淀粉合成酶活性差异
        2.5 淀粉结构差异
    3.讨论
    4.小结
第七章 结语
    1.研究总结
    2.本研究创新点
    3.研究和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4)不同配比控释肥对优质食味水稻产量及品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 研究背景
2. 研究进展
    2.1 控释肥概念及类型
    2.2 控释肥对水稻产量及构成因素的影响
    2.3 控释肥对水稻光合物质生产的影响
    2.4 控释肥对水稻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2.5 控释肥对水稻品质的影响
    2.6 控释肥对环境的影响
3. 本研究目的意义和主要内容
    3.1 目的意义
    3.2 主要内容
参考文献 第二章 不同配比控释肥对优质食味水稻产量和物质生产的影响
0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点与供试材料
    1.2 试验设计
    1.3 测定项目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配比控释肥处理对优质食味水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2.2 不同配比控释肥处理对优质食味水稻茎蘖动态的影响
    2.3 不同配比控释肥处理对优质食味水稻叶面积指数的影响
    2.4 不同配比控释肥处理对优质食味水稻干物质积累量的影响
    2.5 不同配比控释肥处理对优质食味水稻各生育阶段干物质积累量及比例的影响
    2.6 不同配比控释肥处理对优质食味水稻群体生长率、光合势和净同化率的影响
3 讨论
    3.1 不同配比控释肥对优质食味水稻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3.2 不同配比控释肥对优质食味水稻干物质积累和光合生产能力的影响
参考文献 第三章 不同配比控释肥对优质食味水稻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0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点与供试材料
    1.2 试验设计
    1.3 测定项目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配比控释肥处理对优质食味水稻主要生育期氮素积累量的影响
    2.2 不同配比控释肥处理对优质食味水稻各生育阶段氮素积累量及比例和氮素吸收速率的影响
    2.3 不同配比控释肥处理对优质食味水稻抽穗期和成熟期各器官氮素积累的差异
    2.4 不同配比控释肥处理对优质食味水稻抽穗期后茎鞘叶氮素转运的差异
    2.5 不同配比控释肥处理对优质食味水稻氮素利用率的影响
3 讨论
    3.1 不同配比控释肥处理对优质食味水稻氮素积累的影响
    3.2 不同配比控释肥处理对优质食味水稻氮素转运和氮素利用率的影响
参考文献 第四章 不同配比控释肥对优质食味水稻稻米品质的影响
0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点与供试材料
    1.2 试验设计
    1.3 测定项目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配比控释肥处理对优质食味水稻加工品质的影响
    2.2 不同配比控释肥处理对优质食味水稻外观品质的影响
    2.3 不同配比控释肥处理对优质食味水稻蒸煮食味与营养品质的影响
    2.4 不同配比控释肥处理对优质食味水稻RVA谱特征值的影响
    2.5 不同配比控释肥处理对优质食味水稻食味值的影响
3 讨论
    3.1 不同配比控释肥对优质食味水稻稻米品质的影响
    3.2 不同配比控释肥对优质食味水稻食味值和RVA谱特征值的影响
参考文献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1 主要研究结论
    1.1 不同配比控释肥处理对优质食味水稻产量及构成因素的影响
    1.2 不同配比控释肥处理对优质食味水稻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1.3 不同配比控释肥处理对优质食味水稻稻米品质的影响
2 本研究创新点
3 需要进一步深化和研究的问题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5)水氮互作对直播稻产量形成和米质的影响及其生理生态基础(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文献综述
    1.1 国内外直播稻的研究进展及发展现状
    1.2 中国水资源现状
    1.3 氮肥利用现状
    1.4 水稻水氮互作研究进展
        1.4.1 水氮互作对水稻产量形成的影响
        1.4.2 水氮互作对水稻养分吸收和利用的影响
        1.4.3 水氮互作对水稻田间冠层小气候的影响
        1.4.4 水氮互作对水稻灌浆特征的影响
        1.4.5 水氮互作对稻米品质的影响
2 研究目的及意义
    2.1 研究内容
    2.2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2.3 技术路线
3 试验方案及测定项目
    3.1 试验方案
        3.1.1 供试材料及试验地点
        3.1.2 试验设计
    3.2 试验测定项目与方法
        3.2.1 基础土壤肥力
        3.2.2 分蘖动态
        3.2.3 群体透光率
        3.2.4 叶面积干重、干物质重
        3.2.5 氮素累积及利用
        3.2.6 冠层小气候
        3.2.7 候籽粒灌浆的测定及参数计算
        3.2.8 考种与计产
        3.2.9 稻米品质
4 结果与分析
    4.1 水氮互作对直播稻产量及群体质量的影响
        4.1.1 水氮互作对直播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4.1.2 水氮互作对直播稻分蘖动态及成穗率的影响
        4.1.3 水氮互作对直播稻叶片干重的影响
        4.1.4 水氮互作对直播稻总干物质重的影响
        4.1.5 水氮互作对直播稻群体透光率的影响
    4.2 水氮互作对直播稻氮素利用特征的影响
        4.2.1 水氮互作对直播稻氮素积累的影响
        4.2.2 水氮互作对直播稻氮素转运的影响
        4.2.3 水氮互作对直播稻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
    4.3 水氮互作下直播稻群体质量与氮素利用特征及产量的关系
    4.4 水氮互作对直播稻灌浆动态影响
    4.5 水氮互作对直播稻米质的影响
        4.5.1 水氮互作对直播稻加工及外观品质的影响
        4.5.2 水氮互作对直播稻蒸煮食味品质的影响
    4.6 水氮互作对直播稻冠层气候的影响
        4.6.1 水氮互对直播稻灌浆结实期冠层温差的影响
        4.6.2 水氮互对直播稻灌浆结实期冠层温度的影响
        4.6.3 水氮互对直播稻灌浆结实期冠层光照强度的影响
    4.7 水氮互作下直播稻灌浆结实期冠层小气候与稻米品质的影响
5 讨论
    5.1 水氮互作对直播稻群体质量及产量的影响
    5.2 水氮互作对直播稻灌浆特性的影响
    5.3 水氮互作对直播稻稻米品质的影响
    5.4 水氮互作下直播稻提质增产的生理生态基础及调控途径
6 结论
7 本研究的创新点
8 存在的问题及进一步设想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6)横向通风技术在高大平房仓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粮堆生态系统
        1.1.2 机械通风概述
    1.2 横向通风技术应用现状
        1.2.1 横向机械通风的特点
        1.2.2 横向通风原理
        1.2.3 国内研究进展
    1.3 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横、竖向降温通风对粮食含水量和温度变化影响
    2.1 前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粮仓仓房情况
        2.2.2 储粮情况
        2.2.3 主要试验仪器
        2.2.4 通风系统及降温方式
        2.2.5 指标的测定
        2.2.6 数据统计分析
    2.3 结果与分析
        2.3.1 通风降温效果
        2.3.2 通风降温均匀性分析
        2.3.3 通风过程中粮食含水量的变化
        2.3.4 横、竖向降温通风方式能效对比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横、竖向调质通风对粮食调温增湿的影响
    3.1 前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粮仓仓房情况
        3.2.2 储粮情况
        3.2.3 主要试验仪器
        3.2.4 通风系统及降温方式
        3.2.5 调质原理及步骤
        3.2.6 调质通风条件
        3.2.7 指标的测定
    3.3 结果与分析
        3.3.1 横向调质通风系统仓房中的粮温和水分的变化
        3.3.2 竖向调质通风系统仓房中的粮温和水分的变化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横、竖向调质通风对粮食品质变化的影响
    4.1 前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粮仓仓房情况
        4.2.2 储粮情况
        4.2.3 主要试验仪器和试剂
        4.2.4 通风系统及降温方式
        4.2.5 调质原理及步骤
        4.2.6 调质通风条件
        4.2.7 指标的测定
        4.2.8 数据统计分析
    4.3 结果与分析
        4.3.1 脂肪酸值
        4.3.2 整精米率
        4.3.3 出糙率
        4.3.4 黄粒米率
        4.3.5 相关性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横、竖向通风技术的运行成本及经济效益分析
    5.1 前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粮仓仓房情况
        5.2.2 储粮情况
    5.3 指标的测定
        5.3.1 折旧费
    5.4 结果与分析
        5.4.1 通风系统投资
        5.4.2 储粮配套设备投资
        5.4.3 横、竖向通风电耗
        5.4.4 横、竖向通风水耗
        5.4.5 调质收益
        5.4.6 粮食出售收益
        5.4.7 两种通风方式的净增收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7)稻鳖共作对土壤养分和穗粒发育及稻米品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1 稻田复合种养对土壤养分的影响
        1.3.2 稻田复合种养与再生稻
        1.3.3 水稻幼穗发育及其影响因素
        1.3.4 稻田复合种养对水稻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1.4 研究内容与思路(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第2章 稻鳖共作对土壤养分的影响
    2.1 供试地点与方案设计
        2.1.1 供试地点与材料
        2.1.2 试验方案设计
        2.1.3 材料与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稻鳖共作对土壤对全N、全P的影响
        2.2.2 稻鳖共作对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影响
        2.2.3 稻鳖共作对稻田土壤有效养分的影响
    2.3 讨论与小结
        2.3.1 稻鳖共作对土壤养分的影响
第3章 稻鳖共作对水稻幼穗发育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供试地点及方案设计
        3.1.2 取样时间及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稻鳖共作对头季稻幼穗发育进程的影响
        3.2.2 稻鳖共作对再生稻幼穗发育进程的影响
    3.3 讨论与总结
第4章 稻鳖共作对水稻产量、产量构成因素及品质的影响
    4.1 试验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地点与材料
        4.1.2 测定项目与方法
        4.1.3 加工品质及外观品质
    4.2 结果与分析
        4.2.1 稻鳖共作对头季稻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4.2.2 稻鳖共作模式对再生稻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4.2.3 稻鳖共作对头季稻稻米品质的影响
        4.2.4 稻鳖共作对再生稻稻米品质的影响
    4.3 讨论与总结
        4.3.1 稻鳖共作对水稻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4.3.2 稻鳖共作对水稻稻米品质的影响
第5章 全文总结
    5.1 稻鳖共作对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
    5.2 稻鳖共作对水稻幼穗发育的影响
    5.3 稻鳖共作对水稻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8)不同类型水稻品种产量、品质差异的土壤微生物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1.文献综述
    1.1 水稻高产品种的培育
    1.2 水稻高产的施肥技术
    1.3 水稻高产的生理基础
    1.4 水稻高产的生态基础
        1.4.1 环境因子对水稻生长发育的影响
        1.4.2 土壤微生物对水稻生长发育的影响
    1.5 土壤微生物的研究进展
        1.5.1 土壤微生物的地位
        1.5.2 土壤微生物的研究方法
        1.5.3 土壤微生物的影响因素
        1.5.3.1 土壤物理、化学性状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
        1.5.3.2 土壤温度和湿度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
        1.5.3.3 植被类型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
        1.5.3.4 土地管理措施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
2.引言
3.材料与方法
    3.1 试验设计
    3.2 测定项目与方法
        3.2.1 土样的采集
        3.2.2 土壤铵态氮、硝态氮及全氮的测定
        3.2.3 水稻根际土壤微生物数量测定
        3.2.4 水稻根际土壤微生物活性测定
        3.2.5 水稻土壤细菌群落多样性
        3.2.6 水稻成熟期地上部全氮含量测定
        3.2.7 水稻氮素利用效率的计算
        3.2.8 水稻灌浆的测定
        3.2.9 水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测定
        3.2.10 水稻品质的测定
    3.3 数据统计与分析
4 结果与分析
    4.1 不同类型水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
    4.2 不同类型水稻品质分析
    4.3 不同类型水稻强弱势粒灌浆特性
        4.3.1 不同类型水稻强弱势粒籽粒增重
        4.3.2 不同类型水稻强弱势粒籽粒灌浆特征参数
        4.3.3 水稻籽粒灌浆特征参数相关性分析
    4.4 不同类型水稻灌浆特征参数与产量、品质的相关分析
    4.5 不同类型水稻氮肥利用效率分析
    4.6 不同类型水稻植株氮素利用效率与产量、品质相关分析
    4.7 不同类型水稻根际土壤含氮量的变化
        4.7.1 不同类型水稻根际土壤铵态氮的变化
        4.7.2 不同类型水稻根际土壤硝态氮的变化
        4.7.3 不同类型水稻根际土壤全氮的变化
    4.8 不同类型水稻根际土壤微生物活性的变化
        4.8.1 不同类型水稻根际土壤氨氧化潜势的变化
        4.8.2 不同类型水稻根际土壤硝化强度的变化
    4.9 不同类型水稻根际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变化
        4.9.1 不同类型水稻根际土壤细菌变化
        4.9.2 不同类型水稻根际土壤放线菌变化
        4.9.3 不同类型水稻根际土壤真菌变化
    4.10 不同类型水稻根际土壤细菌的群落结构及多样性
        4.10.1 土壤样品取样深度验证及测序结果
        4.10.2 水稻土壤细菌丰度及多样性指数分析
        4.10.3 水稻土壤细菌类群分析
    4.11 土壤细菌群落功能菌与环境因子的RDA分析
    4.12 不同类型水稻土壤微生物与产量、品质的相关分析
5 结论与讨论
    5.1 不同水稻品种的生理特性
        5.1.1 不同类型水稻产量、品质的差异
        5.1.2 不同类型水稻灌浆的差异
        5.1.3 不同类型水稻氮素利用率的差异
    5.2 不同水稻品种的生态特性
        5.2.1 不同类型水稻土壤氮素含量
        5.2.2 不同类型水稻根际土壤微生物活性
        5.2.3 不同类型水稻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
        5.2.4 不同类型水稻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
    5.3 结论
参考文献
ABSTRACT

(9)紫云英配施氮肥对水稻产量、土壤特性及生态服务功能价值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紫云英还田后减施氮肥研究
        1.2.2 紫云英还田后秸秆腐解和养分释放特征研究
        1.2.3 紫云英配施化肥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1.2.4 紫云英配施化肥对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
        1.2.5 紫云英配施化肥对土壤碳库的影响
        1.2.6 紫云英配施化肥对稻田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
        1.2.7 稻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及其评价
    1.3 研究内容与目标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目标
    1.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紫云英翻压条件下水稻季施氮量优化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供试材料
        2.1.2 试验设计
        2.1.3 取样和测定方法
        2.1.4 数据处理
    2.2 结果与分析
        2.2.1 紫云英翻压条件下减施氮肥对水稻株高的影响
        2.2.2 紫云英翻压条件下减施氮肥对水稻分蘖的影响
        2.2.3 紫云英翻压条件下减施氮肥对水稻叶绿素SPAD值的影响
        2.2.4 紫云英翻压条件下减施氮肥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2.3 讨论
第三章 施氮对紫云英腐解与土壤供氮特性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设计
        3.1.2 供试材料
        3.1.3 测定项目与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不同施氮水平下紫云英腐解过程中干物质剩余量变化特征
        3.2.2 不同施氮水平下紫云英腐解过程中氮素释放特征
        3.2.3 不同施氮水平下水稻氮素吸收量
        3.2.4 不同施氮水平下土壤氮素变化特征
        3.2.5 施氮量、水稻氮素吸收、土壤氮素之间相关性分析
    3.3 讨论
        3.3.1 施氮对紫云英腐解的影响
        3.3.2 施氮对紫云英养分释放的影响
        3.3.3 施氮对土壤供氮特性的影响
第四章 紫云英还田配施氮肥对水稻产量、稻米品质的影响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地概况
        4.1.2 试验设计
        4.1.3 样品采样方法与测定
    4.2 结果与分析
        4.2.1 水稻产量及产量构成要素
        4.2.2 水稻株高动态变化特征
        4.2.3 水稻茎蘖量变化规律
        4.2.4 水稻叶绿素变化规律
        4.2.5 水稻稻米品质
    4.3 讨论
        4.3.1 紫云英还田配施氮肥对水稻生长的影响
        4.3.2 紫云英还田配施氮肥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4.3.3 紫云英还田配施氮肥对稻米品质的影响
第五章 紫云英还田配施氮肥对水稻干物质量、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5.1 材料与方法
        5.1.1 试验地概况
        5.1.2 试验设计
        5.1.3 样品采样方法与测定
        5.1.4 数据处理
    5.2 结果与分析
        5.2.1 水稻干物质量变化特征
        5.2.2 水稻茎、叶、穗各部分干物质量比例及其变化
        5.2.3 水稻植株氮素吸收量变化
        5.2.4 水稻茎、叶、穗各部分氮素吸收比例及其变化
        5.2.5 水稻氮素吸收利用效率
    5.3 讨论
        5.3.1 紫云英还田配施氮肥对水稻干物质生产、分配的影响
        5.3.2 紫云英还田配施氮肥对水稻群体吸氮量、吸氮量分配的影响
        5.3.3 紫云英还田配施氮肥对水稻氮素吸收利用率的影响
第六章 紫云英还田配施氮肥对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
    6.1 材料与方法
        6.1.1 试验地概况
        6.1.2 试验设计
        6.1.3 样品采样方法与测定
    6.2 结果与分析
        6.2.1 土壤容重、比重
        6.2.2 土壤孔隙度
        6.2.3 土壤团聚体机械组成
        6.2.4 土壤化学性状
    6.3 讨论
        6.3.1 紫云英还田配施氮肥对土壤物理性状的影响
        6.3.2 紫云英还田配施氮肥对土壤化学性状的影响
第七章 紫云英还田配施氮肥对稻田土壤碳库的影响
    7.1 材料与方法
        7.1.1 试验地概况
        7.1.2 试验设计
        7.1.3 样品采样方法与测定
        7.1.4 数据处理
    7.2 结果与分析
        7.2.1 土壤总有机碳
        7.2.2 土壤活性有机碳
        7.2.3 土壤微生物量碳
        7.2.4 土壤碳库管理指数
        7.2.5 土壤有机碳库和产量的相关性分析
    7.3 讨论
第八章 紫云英还田配施氮肥对稻田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
    8.1 材料和方法
        8.1.1 试验地概况
        8.1.2 试验设计
        8.1.3 样品采样方法与测定
        8.1.4 数据处理与分析
    8.2 结果与分析
        8.2.1 紫云英生长季及水稻季N_2O排放动态特征
        8.2.2 紫云英生长季及水稻季CH_4排放动态特征
        8.2.3 紫云英生长季及水稻季CO_2排放动态特征
        8.2.4 紫云英生长季及水稻季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及比例
        8.2.5 稻田净增温潜势、温室气体排放强度
    8.3 讨论
        8.3.1 紫云英还田配施氮肥对稻田N_2O排放的影响
        8.3.2 紫云英还田配施氮肥对稻田CH_4排放的影响
        8.3.3 紫云英还田配施氮肥对稻田CO_2排放的影响
        8.3.4 紫云英还田配施氮肥对增温潜势与温室气体排放强度的影响
第九章 紫云英配施氮肥对稻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的影响评估
    9.1 试验设计
    9.2 评估方法
        9.2.1 农产品供给功能
        9.2.2 气体调节功能
        9.2.3 土壤养分累积功能
        9.2.4 土壤保持功能
        9.2.5 水分涵养功能
    9.3 数据来源
    9.4 结果与分析
        9.4.1 农产品供给功能价值
        9.4.2 气体调节功能价值
        9.4.3 土壤养分累积功能价值
        9.4.4 土壤保持功能价值
        9.4.5 水分涵养功能价值
        9.4.6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综合评估
    9.5 讨论
第十章 结论与展望
    10.1 主要结论
    10.2 创新点
    10.3 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致谢

(10)缓控释肥类型及其运筹对迟熟中粳水稻产量与品质形成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研究背景
2 缓控释肥料研究现状
    2.1 缓控释肥料定义
    2.2 缓控释肥料的分类
    2.3 水稻专用缓控释肥的作用机制
    2.4 缓控释肥对水稻生长发育的影响
    
2.4.1 对产量及其结构的影响
    
2.4.2 对光合物质生产特性的影响
    
2.4.3 对根系及养分吸收的影响
    
2.4.4 对稻米品质的影响
    
2.4.5 对稻田环境的影响
    2.5 缓控释肥料存在的问题
3 本研究目的意义和主要内容
    3.1 目的意义
    3.2 主要内容
参考文献 第二章 缓控释肥类型及其运筹对不同水稻品种产量形成的影响
0 前言
1 材料和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设计
    1.3 测定指标及方法
    
1.3.1 茎蘖动态
    
1.3.2 叶面积、干物重和含氮率
    
1.3.3 产量及其结构
    1.4 数据计算与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缓控释肥类型及其运筹对不同水稻品种产量的影响
    2.2 缓控释肥料类型及其运筹对不同水稻品种分蘖及成穗率的影响
    2.3 缓控释肥料类型及其运筹对不同水稻品种叶面积指数的影响
    2.4 缓控释肥料类型及其运筹对不同水稻品种光合势的影响
    2.5 缓控释肥料类型及其运筹对不同水稻品种物质积累量与积累比例的影响
3 讨论
    3.1 缓控释肥料类型及运筹其对水稻产量形成的影响
    3.2 缓控释肥料施用对不同水稻品种产量形成的影响
参考文献 第三章 缓控释肥类型及其运筹对迟熟中粳水稻养分吸收的影响
0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1.2 试验设计
    1.3 测定内容和方法
    
1.3.1 植株氮、磷、钾的测定
    
1.3.2 植株叶片SPAD值的测定
    1.4 数据计算和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缓控释肥类型及其运筹对迟熟中粳水稻氮吸收利用的影响
    
2.1.1 对氮素阶段积累量及比例的影响
    
2.1.2 对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
    
    2.1.2.1 氮肥回收利用率
    
    2.1.2.2 氮素农学利用率
    
    2.1.2.3 氮素籽粒生产效率
    
2.1.3 对植株叶片SPAD值的影响
    2.2 缓控释肥类型及其运筹对迟熟中粳水稻磷钾吸收利用的影响
    
2.2.1 对磷素阶段积累量及比例的影响
    
2.2.2 对磷素籽粒生产效率的影响
    
2.2.3 对钾素阶段积累量及比例的影响
    
2.2.4 对钾素籽粒生产效率的影响
3 讨论
    3.1 缓控释肥类型及其运筹对水稻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3.2 缓控释肥类型及其运筹对水稻磷钾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参考文献 第四章 缓控释肥类型及其运筹对迟熟中粳水稻稻米品质的影响
0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1.2 试验设计
    1.3 测定内容和方法
    
1.3.1 稻米品质
    
1.3.2 米粉RVA谱特征测定
    1.4 数据计算和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缓控释肥料类型及其运筹对不同水稻品种稻米品质的影响
    
2.1.1 碾磨品质
    
2.1.2 外观品质
    
2.1.3 营养品质及蒸煮食味品质
    2.2 缓控释肥料类型及其运筹对不同水稻品种淀粉RVA谱特征值的影响
3 讨论
    3.1 缓控释肥料类型及其运筹对迟熟中粳水稻稻米品质的影响
    3.2 缓控释肥料类型及其运筹对迟熟中粳水稻淀粉RVA谱特征值的影响
参考文献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1 主要研究结论
    1.1 缓控释肥料类型及其运筹对迟熟中粳水稻产量形成的影响
    1.2 缓控释肥料类型及其运筹对迟熟中粳水稻养分吸收的影响
    1.3 缓控释肥料类型及其运筹对迟熟中粳水稻稻米品质的影响
2 本研究的创新点
3 需要进一步深化和研究的问题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四、不同品种干湿稻谷混合加工对配方米整精米率的影响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淮北地区不同机插条件下优质中熟中粳控混肥一次性施用技术研究[D]. 任高磊. 扬州大学, 2021
  • [2]壮秧培育、氮肥运筹对机插水稻南粳9108产量、稻米品质及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D]. 徐杰姣. 扬州大学, 2021
  • [3]长江中游粳稻生态适应性差异及其机理研究[D]. 涂德宝. 华中农业大学, 2020
  • [4]不同配比控释肥对优质食味水稻产量及品质的影响[D]. 周磊. 扬州大学, 2020
  • [5]水氮互作对直播稻产量形成和米质的影响及其生理生态基础[D]. 武云霞. 四川农业大学, 2020
  • [6]横向通风技术在高大平房仓中的应用研究[D]. 童国平. 河南工业大学, 2020(02)
  • [7]稻鳖共作对土壤养分和穗粒发育及稻米品质的影响[D]. 杨飞翔. 湖南农业大学, 2019(08)
  • [8]不同类型水稻品种产量、品质差异的土壤微生物机制研究[D]. 崔艳妮. 河南农业大学, 2018(02)
  • [9]紫云英配施氮肥对水稻产量、土壤特性及生态服务功能价值的影响[D]. 马艳芹. 江西农业大学, 2017(05)
  • [10]缓控释肥类型及其运筹对迟熟中粳水稻产量与品质形成的影响[D]. 李宏亮. 扬州大学, 2017(02)

标签:;  ;  ;  ;  ;  

不同品种干湿稻混配对配方稻整米率影响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