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坑塘荷田养鱼技术

农村坑塘荷田养鱼技术

一、农村坑塘莲田养鱼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聂开吉[1](2020)在《凯里市仫佬族生计方式变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广袤的土地上繁衍生息着56个民族。由于历史、自然、地理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一些民族社会发展相对滞后,各民族间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生计方式变迁较为缓慢。在我国民族工作中人口30万以下的28个民族被称为“人口较少民族”。仫佬族作为我国人口较少民族之一,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研究其生计方式变迁对于加快人口较少民族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论文以仫佬族的生计变迁为研究对象,在尝试作理论阐释的同时,以凯里清江、淑里、新民、下寨、瓮港、麻江复兴村等十余个仫佬族聚居村为田野点,对仫佬族的生计方式变迁进行考察。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仫佬族作为全国人口较少民族之一,在国家民族理论、民族政策的指导下,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的建设均取得显着成效。论文从凯里仫佬族生计方式变迁的视角研究仫佬族的发展,通过对仫佬族生计方式现状的把握和分析,尝试对仫佬族生计方式变迁作系统的诠释。论文从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出发,梳理相关生计方式变迁研究的文献,采用民族理论、民族学、社会学等相关理论知识,对凯里仫佬族主要聚居村进行田野调查,运用文献研究法、问卷法、个案研究法、访谈法、参与观察等方法进行田野资料收集。从地理位置与历史沿革、民族构成与仫佬族人口分布、农业生产、副业生产、消费方式变迁以及城镇化对凯里仫佬族生计方式变迁的影响等方面进行剖析。发现仫佬族生计方式变迁受生产力水平的发展与消费观念的改变、对现代化生产方式的态度、消费能力与消费结构的影响,从侧面佐证了凯里仫佬族对生计方式选择的态度。究其原因,影响凯里市仫佬族生计方式变迁的原因有主、客观两个因素。主观方面表现为仫佬族思想观念的改变、对生存资料的渴求和受自身发展利益需求的影响等,因需要而主动选择适宜的生计方式、主动优化和转换其生计方式。客观方面表现为生产力的发展、城镇化与现代化进程的催化、文化交融与传播的影响、土地确权与土地流转的推动、劳动力解放与人口流动的带动、党的民族政策的贯彻与落实以及经济文化生态等的有机协同,是推动凯里仫佬族生计方式变迁、良性发展的外在因素。凯里市仫佬族生计方式变迁同时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产业结构单一和合作削弱化、空巢村的加剧和发展空心化、资金积累不足与贫富失衡化、受教育水平低和心态焦虑化、区位优势弱化和规划同质化等问题。通过对以上问题的分析,探究其对民族获得感、幸福感与认同感的影响。分别从实现经济收入增加和获得感增强、消费结构多元和幸福感增强、文化交融传播和认同感增强三方面进行阐述。同时,针对凯里市仫佬族在生计方式变迁中存在的问题,主要从制度和政策的顶层设计、经济跨区域发展、民族的内生发展动力三方面进行思考。在政策方面:实现党和国家政策与地方政策有效衔接;贯彻国家政策和地方政策的最大利民;发挥政府主导力量,以增强主动变迁能力。在经济发展方面:大力发展地区教育,巩固民族关系,强化民族事务治理,增强民族内生发展动力,提高其生产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变迁能力。在内生发展方面:转变思想观念,积极主动回应政策;增强民族自主创新能力,因地制宜施策;坚持文化为本,主动适应变迁方面进行阐释。通过对凯里仫佬族生计方式变迁的梳理发现,在国家政策、社会发展、市场导向的影响下,仫佬族均能积极主动顺应时代变化适应生计转换,并能及时选择适宜的生计道路。研究最终得出凯里仫佬族生计从“单一”到“多元”、从“生存型”到“发展型”、从“封闭半封闭型”到“开放型”的转变。并从未来的视角审视生计方式的发展变迁。讨论了自在自觉是生计方式变迁的理性选择;方式多元是生计方式变迁的整体趋势;和而不同是生计方式变迁的共生之道。并期望凯里市仫佬族群众在党和国家的扶持和帮助下,随着生计方式变迁的良性发展生活愈加美好,幸福感、获得感不断增强,和全国人民一道共享改革开放的成果。

鱼小芸[2](2020)在《基于乡村旅游资源开发的田园综合体景观规划设计研究 ——以内蒙古科右前旗科尔沁镇田园综合体规划设计为例》文中研究表明“田园综合体”建设是我国乡村振兴背景下促进乡村旅游资源开发的一项重要举措。乡村旅游作为田园综合体开发建设中必不可少的一环,涉及多种乡村资源及其对应的乡村景观建设,承担着乡村资源可持续开发的重任。目前关于田园综合体的研究宽泛,聚焦乡村旅游资源开发所进行的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研究较少。而且由于“田园综合体”这一模式较新,规划设计理论体系并不完善,导致其在实际建设中仍旧存在与乡村资源结合不紧密、产业链设置不完善、缺乏地域特色与创意等种种问题。本文以乡村旅游资源为田园综合体的景观研究基点,以期为乡村旅游景观建设提出切实的建设策略。“田园综合体”这一概念最早出现在我国,其涵义与“乡村旅游”相近。引文部分对相近概念进行了辨析,综合分析了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发展,梳理归纳了各国田园综合体和乡村旅游的源起与特点。田园综合体的建设内容与规划研究部分围绕其理论基础、开发要素、产业构成展开,阐述了乡村旅游资源开发对田园综合体建设的助益,并从功能结构、空间格局、建筑道路布局方法等四个方面提出规划策略。乡村旅游资源开发研究部分由分五个部分层层推进:首先明确田园综合体的建设原则,接着明确供求关系并确立开发动力模型,进行乡村旅游资源分类和客源需求研究,确定主导开发类型,落实到景观层面上对田园综合体中生产、生态、生活三大类资源提出景观营建策略。选取国内外田园综合体相关典型案例,对其乡村旅游资源开发进行深入解读,明确其主导资源与主导开发模式,归纳总结了其规划建设的经验。本文以内蒙古科右前旗科尔沁镇田园综合体规划建设作为研究实例。通过现场调研与分析,明确其资源构成、开发机遇及挑战,紧密结合理论部分的研究,运用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的方法,打造以生态农业为基础,农业产业升级为导向,拥有完善产业链的集现代农业、休闲观光、田园社区为一体的田园综合体,以期从乡村旅游资源开发的角度为北方地区的田园综合体建设起到参考作用。

代国锋[3](2020)在《绥滨县淡水渔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绥滨县地处黑龙江和松花江夹角地带,水域资源优越,鱼类种类丰富,是黑龙江省重要的淡水渔业基地。淡水渔业作为促进绥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民增收、城乡统筹发展的主要产业,是绥滨县产业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目前,全县各类养殖水域面积共250平方千米,水产品产量7000吨,产值1.36亿元,养殖方式主要为池塘、坑塘、河沟养殖、稻田养殖、网箱生态养殖、工厂化车间养殖。改革开放以来,绥滨县的淡水渔业发展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在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着养殖品种单一、基础设施薄弱等诸多问题,阻碍了绥滨县渔业的进一步发展。本文在实地调查与文献查阅的基础上,采用规范分析和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分析和研究了绥滨县淡水渔业的发展现状,并对绥滨县淡水渔业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和优劣势进行了梳理和分析。在此基础上,结合实际的渔业生产情况,对绥滨县的淡水渔业发展提出了行之有效的对策和建议。近年来,绥滨县淡水渔业取得了显着成就,渔业经济持续发展,渔业资源得到养护,生态养殖高速发展,名特优品种得到大力推广,但还存在以下问题:(1)渔业产业结构层次低,二、三产业发展滞后;(2)特色养殖发展不足,支撑服务体系不健全;(3)科研创新不足,技术装备落后等。本文运用统计分析等方法对当前绥滨县渔业发展所面临的优势与劣势、机遇与挑战进行全面系统的深入分析。提出绥滨县渔业行之有效的对策建议:第一、发展绿色渔业,促进特色渔业发展;第二、强化品牌效应,促进规模化发展;第三、推动科技创新,合理布局渔业三产。本文的完成对进一步调整绥滨县渔业产业结构、扩大再生产、发展绿色养殖提供了理论参考,旨在对在绥滨县推行科技兴渔,以及加强淡水渔业品牌建设提供合理建议,为绥滨县淡水渔业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彭劲源[4](2020)在《基于生态复合体的乡村人居环境规划研究 ——以博贺镇为例》文中研究说明自党中央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和生态环境建设战略以来,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和生态环境建设问题得到全社会更多的重视。社会更加认可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发展方式才更适合长时间的发展。在进行乡村规划时,乡村并非独立存在,规划涉及到乡村的各个方面,尤其需要考虑到生态因素。乡村在建设的过程中要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基础,以保证乡村人居环境的健康发展。本文以乡村人居环境规划为研究对象,从POET生态复合体理论出发,将乡村规划与人居环境相结合,把乡村视为一个完整的生态复合体,从整体上去看待乡村规划的方方面面。研究了构成乡村的各个部分,即人口、组织、环境、技术四个要素,分析乡村中各要素彼此之间的相互作用,并以此为基础研究乡村规划中生产、生活、生态三个方面对人居环境的影响。从生态复合体的角度提出了乡村规划手法,从整体的角度出发进行规划,并在乡村产业方面研究了生态农业的可行性。以广东省茂名市博贺镇横山村附近的规划研究范围为例,结合其乡村现状、土地类型等,提出发展复合型生态农业,从乡村产业建设、乡村基础设施等方面对乡村规划提出建议,目的是实现乡村人居环境的提升。研究乡村规划中对人居环境有利的做法,希望以此能为目前的乡村规划体系做出补充。

朱文锦[5](2019)在《以结构调整带动产业升级 以产业扶贫促进高质量发展》文中认为濮阳市三县充分利用黄河水资源优势,重点发展水产养殖业,形成具有豫北特色的水产综合养殖产业带,以产业扶贫带动水产高质量发展。

魏榆帛[6](2019)在《经济人类学视域下黔东南州稻田养鱼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稻田养鱼作为一种传统的养殖方式,在黔东南州主要在苗族、侗族的智慧与实践中产生,是一种符合当地生态环境的生产方式之一。将水稻和鱼类养在同一片区域的传统,不但能为当地社会经济文化生活提供物质保障,还能为保护生态环境,节省土地资源做出重大贡献。同时,它还蕴育出绚丽多彩的稻田养鱼习俗与文化,是属于他们的独特文化体系,与当地经济活动和生活文化密切相关。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传统的稻田养鱼开始尝试规模化、产业化,以此提高经济效益。而稻田养鱼产业化的推动离不开农村合作社的成立,这也使得稻田养鱼文化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而变迁。本文从经济人类学的视域,通过黔东南州台江县南宫镇A村苗寨与黔东南州黎平县B村侗寨稻田养鱼现状分析作为切入点,查询相关资料和数据,在进行实地调研的基础上,运用嵌合理论、文化变迁理论、文化资本等理论,论述了传统稻田养鱼的生计方式、兴起、习俗与文化及当地稻田养鱼产业的发展情况。分析稻田养鱼从支撑人们的生存到迈向支撑农业产业化发展,进一步得出影响稻田养鱼产业化发展的因素有:文化、专业人才、基础设施等。对此,通过借鉴国内稻田养鱼产业发展的相关经验,结合黔东南州稻田养鱼实际情况,进而提出黔东南州稻田养鱼产业发展主要应从文化宣传与保护,促进文化产品的形成,以及政府政策、规划、引进人才等方面的对策建议,以推进黔东南州稻田养鱼文化与产业化的和谐发展。

徐航[7](2018)在《浙南欠发达山区旅游型美丽乡村规划研究 ——以丽水市庆元县东川村为例》文中研究指明美丽乡村建设是我国社会主义新时期农村建设发展的最重要举措之一,也是当前乡村振兴战略在农村的具体实践。纵观我国美丽乡村建设历程可以发现,乡村旅游往往成为美丽乡村建设中最重要的建设内容,旅游型美丽乡村已经成为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目标。浙南山区因其社会经济总体落后于浙江其他地域,被称为“浙江的西藏”。位置偏远、交通不便等因素制约了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形成相对欠发达的社会经济形态。而相对落后的社会经济水平却为浙南山区保留了大量完好的传统村落,相对封闭的社会环境也使当地诸多民俗风情和乡村人文底蕴得以延续。在这种背景下,探索从浙南山区农村实际出发,既能充分发挥山区资源优势,又能体现地域特色的山区农村旅游型美丽乡村规划模式,对于美丽乡村的全面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也是现阶段浙南山区实现乡村振兴的根本途径。本文首先系统梳理了当前我国美丽乡村发展尤其是旅游型美丽乡村规划的研究成果,并对浙南欠发达山区美丽乡村进行了系统的实地调研,分析总结了当前浙南旅游型美丽乡村规划的基本情况和存在问题。在对浙南欠发达山区旅游型美丽乡村建设条件进行SWOT分析的基础上,借鉴旅游型美丽乡村成功案例经验,总结了浙南欠发达山区旅游型美丽乡村的规划方法,最后以庆元县东川村为案例进行了应用研究。本文明确了浙南旅游型美丽乡村规划的方法和模式,同时提出“现状分析、空间布局规划、旅游产业发展规划、用地布局规划、环境整治规划、乡村设施规划”等的一整套规划体系,期望对浙南山区美丽乡村规划提供思路借鉴,同时为浙江省不同地域美丽乡村的建设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意义。

夏彩杰[8](2017)在《邹城后屯村采煤塌陷地生产性景观规划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些年来,随着煤炭资源的开采、矿区生态环境的恶化,越来越多的采煤塌陷地成为生态遗留问题,开采沉陷后,位于高潜水位地区的地表则部分常年积水,部分季节性积水,使耕地变成沼泽地,农田损毁严重,耕作功能丧失,而且高潜水位塌陷区是优质基本农田的集中区域、粮食生产重点区域,对农业生产造成极大影响,因此,煤炭塌陷地的治理问题受到社会各界广泛的关注。为解决这一问题,笔者提出采煤塌陷区生产性景观规划这一研究课题,为采煤塌陷地治理提出解决方案,制定完善的科学理论体系。本文对邹城矿区塌陷地生产性景观营造所进行的可行性研究,通过对土地演变和土地适宜性评价等科学技术措施,运用比较分析法、统计分析法,研究土地演变规律,制定总体规划内容,最终确定矿区生产性景观的规划方案,对生产性景观和生产经营方式类型的分析,针对塌陷地形和功能的分区特点,并且通过完善生产性农产品的规划体系保障塌陷区规划的科学、顺利实施,进而推导出塌陷地生产性景观营造的策略,并以此指导塌陷地的生态修复。本文基于兖州煤业股份有限公司采煤塌陷地综合治理模式与生态农业建设项目,将生产性景观规划理论与实践结合。本次研究针对后屯村塌陷地进行研究,该地块基本农田受到破坏,农业生产效益降低,传统农业景观丧失,需要土地复垦和土壤熟化,采用挖深垫浅的方式,最大限度保护耕地面积,进行生态熟化。项目区内因季节性降雨,水位变化很大,水面无法有效利用,在土地复垦后,建立排灌设施,确保水面平稳,生成具有生产性功能的水面。经过构建新的农业基础设施,规模化种植与养殖品种的经营,实现适度规模化效益。同时将可参与的生产性景观融入建设,将塌陷区建设成集农林生产、畜牧养殖、观光游览、生态环保、科普教育于一体的生产性景观,实现区域内生产、环境一体化。采煤塌陷地生产性景观营造可加快邹城矿区塌陷地治理与复垦工作推进和提高矿区土地利用效率,可以调动各个利益体塌陷地综合治理与复垦积极性,实现煤炭企业、地方政府与土地承包人的经济利益共赢。

河池市人民政府办公室[9](2015)在《河池市人民政府办公室转发市水产畜牧兽医局关于河池市养殖水域滩涂规划(2016-2025年)的通知》文中研究说明河政办发[2015]129号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直各有关单位:市水产畜牧兽医局《关于河池市养殖水域滩涂规划(2016-2025年》已经市人民政府同意,现转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2015年12月30日河池市养殖水域滩涂规划(2016-2025年)河池市地处广西西北边陲、云贵高原南麓,境内地形多样、结构复杂、山岭绵亘、岩溶广布,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塘库水体星罗棋布。全市土地面积3.35万平方公里,境内河流总长5200公里,水域总面积7.39万公顷,宜渔面积2.75万公顷,分布有各种鱼类200多种。河池市渔业资源丰富,

朱捷[10](2015)在《鱼藕共生模式下藕田节肢动物多样性及其重要害虫的发生动态》文中认为莲藕是我国种植面积最大的一种水生蔬菜,然而,针对藕田节肢动物及其害虫的研究却很少。鱼藕共生作为一种古老的生态栽培模式,已证实能够对莲藕害虫起到一定防治效果,但其研究仅仅停留在表面。本研究通过在藕田放养不同密度和种类的鱼群,定期调查藕田节肢动物的发生状况和种群动态,阐明了不同鱼群密度对藕田节肢动物多样性的影响,探讨了鱼藕共生模式的经济效益,进一步研究了莲藕主要害虫的发生动态及其行为学特性等(如莲藕食根金花虫),以期为该类害虫的防控提供基础数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不同放养密度下藕田节肢动物的多样性:鱼藕共生模式对藕田节肢动物的物种组成及群落丰富度无显着影响,但对莲缢管蚜、拟水狼蛛和摇蚊类害虫的个体数有显着影响;不同放鱼密度对藕田节肢动物营养功能群结构有一定影响,主要体现在鱼藕共生模式下植食性节肢动物种类较多,这可能是因为鱼藕共生使莲缢管蚜等主要害虫数量降低,减小了植食性节肢动物间的食物竞争。(2)不同放鱼密度下藕田节肢动物群落组成的季节性动态:藕田主要害虫为莲缢管蚜和斜纹夜蛾,主要天敌为拟水狼蛛;不同放鱼密度除了对莲缢管蚜、拟水狼蛛和摇蚊类害虫在不同时期的数量有显着影响外,对其他各主要害虫和天敌数量的整体动态趋势无显着影响,其季节性变化基本一致,包括各处理的物种数、个体总数和最优势种所占比例等。(3)鱼藕共生模式下主要害虫和天敌的生态位:不同放鱼密度对主要害虫和天敌时间生态位的影响比对空间生态位的影响更大:对多数主要物种(莲缢管蚜、斜纹夜蛾、摇蚊类害虫和拟水狼蛛)的时间生态位宽度有显着性影响,而仅对其他蜘蛛类群的空间生态位宽度有较显着影响。(4)鱼藕共生生态系统的经济效益:通过较为系统详尽地研究,结果表明鱼藕共生生态系统最优经济效益与放鱼密度和种类密切相关,仅从经济效益而言,鲤鱼是最为适合放养的鱼种。(5)重要害虫莲藕食根金花虫的年发生规律与行为学特性:通过2013年田间动态调查表明,该虫的成虫在长沙地区4月中旬至9月下旬持续存在,表明该虫一年在长沙地区应该发生多代且存在较为严重的世代重叠现象;进一步对其成虫活动行为的日节律开展了研究,结果表明在时间上,莲藕食根金花虫成虫各行为在各时间点间和时间段间均存在极显着差异;在空间上成虫各行为在不同位置发生的比例存在极显着差异;成虫活动行为存在时空上的差异,空间对其行为的影响较时间明显。同时,不同寄主源的行为特征决定了其治理方法的差别和难易程度,通过该研究以期为构建针对此类害虫的系统高效防控技术体系提供科学基础。

二、农村坑塘莲田养鱼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农村坑塘莲田养鱼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凯里市仫佬族生计方式变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动因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意义与价值
    二、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一)生计方式变迁
        (二)社会变迁理论
        (三)民族关系与民族发展理论
        (四)经济文化类型
    三、相关研究现状与评述
        (一)相关研究现状
        (二)研究述评
    四、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一章 凯里市仫佬族生计方式变迁的过程
    一、凯里市仫佬族人口分布情况
        (一)凯里市基本情况介绍
        (二)凯里市民族构成与仫佬族人口
    二、凯里市仫佬族生产方式的变迁
        (一)农业生产方式的变迁
        (二)副业生产方式的变迁
    三、凯里市仫佬族消费方式的变迁
        (一)经济收入与消费开支
        (二)市场发展与商业贸易
    四、城镇化对凯里市仫佬族生计方式的影响
        (一)生产力发展与消费观念改变
        (二)现代化生产方式是影响因素
        (三)消费能力与消费结构的变化
第二章 凯里市仫佬族生计方式变迁的原因分析
    一、凯里市仫佬族生计方式变迁的主观动因
        (一)凯里仫佬族其思想观念的转变
        (二)凯里仫佬族对生存资料的渴求
        (三)凯里仫佬族对发展利益的需求
    二、凯里市仫佬族生计方式变迁的客观动因
        (一)生产力发展是内部动力要素
        (二)城镇化与现代化进程的催化
        (三)文化交融与文化传播的影响
        (四)土地确权与土地流转的推动
        (五)劳动力解放与人口流动的带动
        (六)党的民族政策的贯彻与落实
        (七)经济文化生态等的有机协同
第三章 凯里市仫佬族生计方式变迁中存在的问题及影响
    一、凯里市仫佬族生计方式变迁中存在的问题
        (一)产业结构单一和产品初级化
        (二)空巢村的加剧和发展空心化
        (三)资金积累不足与贫富失衡化
        (四)受教育水平低和心态焦虑化
        (五)区位优势弱化和规划同质化
    二、凯里市仫佬族的生计方式变迁对仫佬族的影响
        (一)经济收入增加和获得感增强
        (二)消费结构多元和幸福感增强
        (三)文化交融传播和认同感增强
第四章 关于凯里市仫佬族生计方式良性变迁的思考
    一、如何用好顶层设计:贯彻与创新
        (一)实现中央政策与地方政策的有效衔接
        (二)贯彻落实中央政策和地方政策的最大利民化
        (三)发挥政府主导力量增强主动变迁能力
    二、如何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教育和治理
        (一)发展民族地区教育,增强变迁的竞争力
        (二)加强民族团结教育,巩固新型民族关系
        (三)紧扣民族工作主题,加强民族事务治理
    三、关键是人的问题:自觉和超越
        (一)转变思想观念,主动回应政策
        (二)增强创新能力,因地制宜施策
        (三)利用资源优势,实现跨越发展
        (四)坚持文化为本,主动适应变迁
结论与展望
    一、本论文的研究结论
    二、生计方式的选择与展望
        (一)自在自觉:生计方式变迁的理性选择
        (二)方式多元:生计方式变迁的整体趋势
        (三)和而不同:生计方式变迁的共生之道
参考文献
致谢
在校期间科研成果
附录

(2)基于乡村旅游资源开发的田园综合体景观规划设计研究 ——以内蒙古科右前旗科尔沁镇田园综合体规划设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1.1 城乡发展不平衡日益凸显
        1.1.2 乡村旅游开发所暴露的问题亟待解决
        1.1.3 乡村发展迎来政策机遇期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相关概念解读
        1.3.1 田园综合体相关概念
        1.3.2 乡村旅游
    1.4 国内外研究与发展现状综述
        1.4.1 田园综合体的研究与发展
        1.4.2 乡村旅游的研究与发展
        1.4.3 国内外研究评述
    1.5 研究内容
    1.6 研究方法
    1.7 技术路线
2 田园综合体的建设内容与规划策略
    2.1 田园综合体建设的相关理论
        2.1.1 新田园主义理论
        2.1.2 产业融合理论
        2.1.3 可持续发展理论
        2.1.4 体验经济理论
    2.2 田园综合体的开发要素
    2.3 田园综合体的产业构成
        2.3.1 产业融合
        2.3.2 产业构成
    2.4 积极开发乡村旅游资源对田园综合体建设的助益
    2.5 田园综合体的规划策略
        2.5.1 明确功能构成
        2.5.2 统筹空间格局
        2.5.3 梳理建筑排布
        2.5.4 规划道路布局
    2.6 小结
3 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途径
    3.1 开发建设原则
    3.2 开发动力模型
    3.3 乡村旅游资源的特征与分类
        3.3.1 乡村旅游资源的特征
        3.3.2 乡村旅游资源分类
    3.4 乡村旅游开发的需求特征
    3.5 主导开发类型的确定
    3.6 乡村旅游资源开发的景观营建策略
        3.6.1 乡村生产资源的景观营建策略
        3.6.2 乡村生态资源的景观营建策略
        3.6.3 乡村生活资源的景观营建策略
4 国内外相关案例研究
    4.1 无锡阳山“田园东方”
        4.1.1 .项目概况
        4.1.2 资源构成
        4.1.3 开发建设
        4.1.4 .经验借鉴
    4.2 浙江安吉“田园鲁家”田园综合体
        4.2.1 项目概况
        4.2.2 资源构成
        4.2.3 开发建设
        4.2.4 经验借鉴
    4.3 台湾南投清境农场
        4.3.1 项目概况
        4.3.2 资源构成
        4.3.3 开发建设
        4.3.4 产业构成
        4.3.5 经验借鉴
    4.4 日本群马县利根沼田区乡村振兴事例一——川场田园Plaza
        4.4.1 项目概况
        4.4.2 资源构成
        4.4.3 开发建设
        4.4.4 经验借鉴
    4.5 日本群马县利根沼田区乡村振兴事例二——水上町事例
        4.5.1 项目概况
        4.5.2 资源构成
        4.5.3 开发建设
        4.5.4 经验借鉴
    4.6 案例对比与小结
5 内蒙古科右前旗科尔沁镇田园综合体规划设计研究
    5.1 项目概况
        5.1.1 项目背景
        5.1.2 旗域条件
        5.1.3 基地条件
    5.2 旅游资源开发分析
        5.2.1 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分析
        5.2.2 旅游市场分析
        5.2.3 现状条件总结
    5.3 规划目标、定位与策略
        5.3.1 目标与定位
        5.3.2 规划策略
    5.4 总体规划设计
        5.4.1 规划平面
        5.4.2 规划结构
        5.4.3 规划分区
        5.4.4 用地分类
        5.4.5 道路交通规划
        5.4.6 建筑布局规划
        5.4.7 植物规划
        5.4.8 水系利用规划
        5.4.9 游憩规划
    5.5 分区规划设计
        5.5.1 旅游门户区
        5.5.2 田园生产区
        5.5.3 田园生态区
        5.5.4 田园生活区
    5.6 专项规划
        5.6.1 旅游产品专项
        5.6.2 生态设计专项
        5.6.3 住宿设施专项
        5.6.4 公共服务设施专项
6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成果与创新点
        6.1.1 研究成果
        6.1.2 研究创新点
    6.2 讨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致谢
附件

(3)绥滨县淡水渔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国外研究综述
        1.3.2 国内研究综述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技术路线
第2章 绥滨县淡水渔业发展现状
    2.1 绥滨县淡水水域资源概况
    2.2 绥滨县淡水渔业养殖现状
    2.3 绥滨县淡水渔业养殖模式及产量变动分析
        2.3.1 绥滨县淡水鱼的主要养殖模式
        2.3.2 绥滨县淡水鱼的主要养殖品种及产量变动
    2.4 绥滨县淡水渔业产业结构组成概况
        2.4.1 绥滨县淡水渔业产业结构现状
        2.4.2 绥滨县淡水渔业经济产值现状
第3章 绥滨县渔业发展的SWOT分析
    3.1 问卷设计与数据搜集
        3.1.1 调查问卷的设计
        3.1.2 样本选取与数据收集
        3.1.3 问卷回收的结果
        3.1.4 样本特征统计分析
    3.2 绥滨县淡水渔业发展的有利因素分析
        3.2.1 自然环境优势
        3.2.2 资源储备优势
        3.2.3 特色文化优势
    3.3 绥滨县淡水渔业发展的不利因素分析
        3.3.1 养殖特色欠缺
        3.3.2 品牌效应不强
        3.3.3 产业结构滞后
        3.3.4 资源利用率低
    3.4 绥滨县淡水渔业发展面临的机遇分析
        3.4.1 绿色渔业发展潜力巨大
        3.4.2 淡水渔业市场需求扩大
        3.4.3 经济转型发展带来契机
        3.4.4 国家地方政策大力支持
    3.5 绥滨县淡水渔业发展面临的风险分析
        3.5.1 当地市场流通体系滞后
        3.5.2 外埠淡水渔业带来冲击
        3.5.3 电子商务发展进程缓慢
        3.5.4 科技创新力度后劲不足
    3.6 绥滨县淡水渔业发展的矩阵分析和战略选择
        3.6.1 绥滨县淡水渔业SWOT战略组合分析
        3.6.2 绥滨县淡水渔业发展战略选择
第4章 绥滨县淡水渔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4.1 主打绿色渔业,提升特色化优势
    4.2 强化品牌效应,推动规模化进程
    4.3 改善产业结构,实现合理化布局
    4.4 重视资源保护,力求发展可持续
    4.5 完善市场体系,增强产业竞争力
    4.6 加快科技创新,发展渔业“互联网+”
第5章 结论与未来发展预测
    5.1 结论
        5.1.1 采取增长型战略,使淡水渔业发展产业化
        5.1.2 合理布局三产,从根本上改善产业结构
        5.1.3 发展特色渔业,向绿色渔业转型
        5.1.4 推进龙头企业发展,进一步强化品牌效应
    5.2 绥滨县淡水渔业未来发展预测
参考文献
附录 绥滨县淡水渔业发展调査间卷
致谢

(4)基于生态复合体的乡村人居环境规划研究 ——以博贺镇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生态环境建设战略
        1.1.2 乡村振兴战略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2.3 研究对象
        1.2.4 研究内容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人居环境研究概况
        1.3.2 国内人居环境研究概况
    1.4 研究方法
        1.4.1 文献研究法
        1.4.2 实地调研法
        1.4.3 数据分析
        1.4.4 系统研究法
    1.5 论文框架
    1.6 创新点
        1.6.1 运用POET生态复合体理论研究乡村规划
        1.6.2 完善乡村人居环境的研究内容
二、相关理论研究
    2.1 POET生态复合体理论
        2.1.1 POET生态复合体简述
        2.1.2 POET生态复合体理论的其他相关研究
    2.2 乡村人居环境概况
        2.2.1 乡村人居环境概念及构成
        2.2.2 乡村人居环境营造特点
    2.3 生态农业
        2.3.1 生态农业概念
        2.3.2 生态农业的基本原理
        2.3.3 国内外生态农业研究
    2.4 本章小结
三、乡村问题及其对人居环境影响
    3.1 影响乡村人居环境的因素
        3.1.1 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
        3.1.2 生态环境与人文环境
    3.2 乡村产业现状
        3.2.1 产业结构单一
        3.2.2 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影响关系
        3.2.3 农业生产方式的演变
    3.3 现农业生产方式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3.3.1 化肥施用过量、农业肥料结构不合理
        3.3.2 农药使用过度
        3.3.3 农业薄膜造成环境危害
    3.4 本章小结
四、POET生态复合体理论运用研究
    4.1 生态复合体概念下的乡村分析
        4.1.1 乡村生态环境与产业的整体演变
        4.1.2 乡村人居环境演变
    4.2 运用POET生态复合体理论进行乡村规划
        4.2.1 乡村要素划分
        4.2.2 建立乡村结构模型
        4.2.3 维护乡村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
        4.2.4 发展乡村生态农业
        4.2.5 生产、生活、生态三者的协调
        4.2.6 “三生”理念中的人居环境演变
    4.3 本章小结
五、博贺镇规划案例
    5.1 博贺镇概况
        5.1.1 规划研究范围
        5.1.2 自然生态情况
        5.1.3 农业生产情况
        5.1.4 经济产业情况
        5.1.5 人居环境情况
    5.2 博贺镇规划研究
        5.2.1 乡村要素划分
        5.2.2 自然生态环境(E1)
        5.2.3 乡村人居环境(E2)
        5.2.4 乡村产业(T)
    5.3 区域规划方案
        5.3.1 区域规划平面图
        5.3.2 生态农业示范片区
        5.3.3 精致农旅及农耕文化片区
        5.3.4 农业培育科研片区
    5.4 本章小结
六、结论
    6.1 研究结论
    6.2 不足之处和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5)以结构调整带动产业升级 以产业扶贫促进高质量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一、做法与成效
    (一)规划引领,合理布局
    (二)政策支持,提供保障
    (三)转变方式,调整结构
    (四)整合资源,提高效益
    (五)培养人才,提升素质
    (六)完善机制,扶贫带贫
二、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基础设施条件落后
    (二)产品结构有待优化
    (三)缺少知名品牌
    (四)风险控制不够有力
    (五)支撑保障有待加强
    (六)水产第二、三产业发展滞后
三、高质量发展对策与措施
    (一)大力发展水产绿色养殖
    (二)加快培育水产经营主体和品牌
    (三)探索完善水产产业扶贫长效机制
    (四)提高水产保障支持能力

(6)经济人类学视域下黔东南州稻田养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一)国内稻“鱼”种养时代背景
        (二)经济增长方式与消费观念的转变
        (三)黔东南州稻田养鱼发展背景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三、相关研究动态
        (一)国外经济人类学的研究
        (二)国内经济人类学研究
        (三)国内稻田养鱼研究
        (四)国外稻田养鱼研究
        (五)研究评述
    四、研究内容、方法、拟解决问题和技术战略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三)拟解决的问题
        (四)技术路线
第一章 概念界定与相关理论基础
    一、相关概念界定
        (一)经济人类学
        (二)稻田养鱼
    二、相关理论
        (一)“嵌合”理论
        (二)文化变迁与现代化理论
        (三)文化资本理论
        (四)生态农业理论
    三、本章小结
第二章 黔东南州稻田养鱼概况
    一、黔东南州传统的养鱼方式——稻田养鱼
        (一)鱼苗繁殖
        (二)稻田选择、建设与管理
        (三)放养数量、规格与捕鱼方式
    二、黔东南州稻田养鱼中的文化体现
        (一)稻田养鱼中的祭祀体现
        (二)稻田养鱼中的物质体现
        (三)稻田养鱼中的鱼文化体现
    三、黔东南州稻田养鱼在传统经济社会中的体现
        (一)稻田养鱼为经济社会提供基础
        (二)稻田养鱼在经济社会中的作用
        (三)群族联系的关键
    四、本章小结
第三章 黔东南州稻田养鱼的兴起、变迁与效益分析
    一、黔东南州稻田养鱼的起源与发展
        (一)黔东南州稻田养鱼的起源
        (二)黔东南州稻田养鱼的发展
    二、黔东南州稻田养鱼习俗与文化的变迁
        (一)生计方式与稻田养鱼习俗的变迁
        (二)消费需求与稻田养鱼习俗的变迁
        (三)新的生计方式下黔东南州稻田养鱼文化的变迁
    三、促进黔东南州稻田养鱼发展的综合效益分析
        (一)稻田养鱼的生态效益
        (二)稻田养鱼的社会效益
        (三)稻田养鱼的经济效益
    四、本章小结
第四章 黔东南州稻田养鱼现状及其产业发展途径探索
    一、黔东南州台江县A村合作社稻田养鱼发展现状
        (一)黔东南州台江县A村合作社发展现状
        (二)稻田养鱼习俗与文化的变迁
    二、黔东南州稻田养鱼的经济意义及与现代经济的融合
        (一)黔东南州稻田养鱼体现的经济意义
        (二)黔东南稻田养鱼与现代经济的融合
    三、国内其他稻田养鱼产业发展借鉴
        (一)浙江省青田县稻田养鱼产业发展经验分析
        (二)湖北省潜江市升级版的“稻鱼模式”产业发展经验分析
    四、黔东南州稻田养鱼产业问题、发展思路与对策建议
        (一)黔东南州稻田养鱼产业发展问题
        (二)促进黔东南州稻田养鱼产业发展的思路
        (三)黔东南州稻田养鱼产业对策建议
    五、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一、研究结论
    二、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校期间科研成果
附录
    附录A:黔东南州稻田养鱼访谈提纲
    附录B:黔东南州稻田养鱼访谈记录摘要

(7)浙南欠发达山区旅游型美丽乡村规划研究 ——以丽水市庆元县东川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研究方法
        1.4.1 文献分析法
        1.4.2 实地调查法
        1.4.3 多学科交叉的研究法
        1.4.4 案例研究法
2 国内外“美丽乡村”建设研究综述
    2.1 国外乡村规划研究综述
    2.2 国内美丽乡村研究综述
        2.2.1 从美丽乡村发展模式出发
        2.2.2 从旅游资源整治出发
        2.2.3 从城乡一体化视角出发
        2.2.4 从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出发
        2.2.5 从“美丽乡村”建设存在的问题出发
        2.2.6 从“美丽乡村”建设对策及建议角度出发
        2.2.7 国内农村发展进程
    2.3 本章小结
3 浙南欠发达山区旅游型“美丽乡村”发展现状分析
    3.1 浙南欠发达山区基本概况
        3.1.1 欠发达地区的界定
        3.1.2 自然条件
        3.1.3 社会经济
        3.1.4 人口状况
    3.2 浙南欠发达山区现有旅游型美丽乡村发展情况
        3.2.1 民族风情旅游形式
        3.2.2 红色文化旅游形式
        3.2.3 古村落保护开发形式
        3.2.4 特色产业旅游形式
        3.2.5 山水景观旅游形式
        3.2.6 田园农业旅游形式
    3.3 浙南欠发达山区旅游型美丽乡村规划存在的问题
        3.3.1 浙南地处偏远山区,后续发展不足
        3.3.2 山区民众发展意识淡薄,建设人才不足
        3.3.3 生态环境改造不完善,村庄建设格局有待提高
        3.3.4 旅游资源开发不合理,旅游产业发展不平衡
        3.3.5 文化保护意识不强烈,开发利用不完全
    3.4 浙南欠发达山区建设条件SWOT分析
        3.4.1 建设优势(Strengths)
        3.4.2 建设劣势(Weaknesses)
        3.4.3 机遇(Opportunities)
        3.4.4 威胁(Threats)
        3.4.5 SWOT分析结论
    3.5 本章小结
4 国内外美丽乡村规划案例与启示
    4.1 国外乡村规划实践与启示
        4.1.1 韩国的“新村运动”
        4.1.2 日本的“造村运动”
        4.1.3 德国的“村庄更新”
        4.1.4 美国的“特色乡村”
        4.1.5 国外乡村规划特色总结
    4.2 国内旅游型美丽乡村规划案例与启示
        4.2.1 杭州市淳安县下姜村
        4.2.2 杭州市桐庐县环溪村
        4.2.3 广州市增城区大埔围村
        4.2.4 桂林市大埠乡上等元村
        4.2.5 国内旅游型美丽乡村的成功案例经验总结
    4.3 本章小结
5 浙南欠发达山区旅游型“美丽乡村”规划研究
    5.1 浙南欠发达山区旅游型美丽乡村规划技术路线
    5.2 现状分析
        5.2.1 村庄基本情况调研
        5.2.2 村庄产业情况调研
        5.2.3 旅游资源现状调研
        5.2.4 乡村设施现状调研
    5.3 总体思路
        5.3.1 规划原则
        5.3.2 目标定位
        5.3.3 总体空间规划
    5.4 浙南欠发达山区旅游产业发展规划
        5.4.1 明确“旅游”作为产业主导
        5.4.2 推进乡村“农旅”融合发展
        5.4.3 创建乡村“工旅”发展模式
        5.4.4 实现乡村“文旅”传承发展
        5.4.5 重点项目策划
    5.5 村庄用地布局规划
        5.5.1 村庄规划用地分类
        5.5.2 规划用地布局
    5.6 环境整治规划
        5.6.1 环境整治总体思路
        5.6.2 建筑整治规划
        5.6.3 人文景观规划
        5.6.4 绿地景观规划
        5.6.5 标识标牌设计
    5.7 乡村设施规划
        5.7.1 基础设施规划
        5.7.2 公共服务设施规划
    5.8 本章小结
6 案例研究——丽水市庆元县东川村旅游型美丽乡村规划
    6.1 东川村基本概况
        6.1.1 交通区位
        6.1.2 资源概况
        6.1.3 社会经济
    6.2 东川村旅游型美丽乡村建设思路
        6.2.1 开发形式
        6.2.2 指导思想
        6.2.3 开发主题
        6.2.4 规划思路
    6.3 空间布局规划
    6.4 旅游产业发展规划
        6.4.1 乡村旅游休闲观光产业
        6.4.2 农旅结合产业发展
        6.4.3 标准化食用菌栽培产业
        6.4.4 项目策划
        6.4.5 重点项目
    6.5 整治规划
        6.5.1 整治总体思路
        6.5.2 建筑及立面整治
        6.5.3 绿化景观系统规划
        6.5.4 环境设施整治
    6.6 乡村设施规划
        6.6.1 规道路系统规划
        6.6.2 公共服务设施规划
    6.7 本章小结
7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致谢

(8)邹城后屯村采煤塌陷地生产性景观规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1.1 发展背景
        1.1.2 存在问题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1.2.1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1.2.2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1.3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方法与论文框架
        1.4.1 研究方法
        1.4.2 论文框架
2 相关概念界定和基础研究内容
    2.1 研究涉及相关概念
        2.1.1 土地复垦
        2.1.2 土壤熟化
        2.1.3 土地整理
        2.1.4 生产性景观
        2.1.5 参与性农业景观
    2.2 基础研究内容
        2.2.1 综合治理政策研究
        2.2.2 综合调查分析
        2.2.3 综合治理模式分析
        2.2.4 高效农业建设
        2.2.5 综合治理效益分析
3 后屯村采煤塌陷区基础条件、土地演变及适宜性评价
    3.1 后屯村采煤塌陷区基础条件分析
        3.1.1 区位环境
        3.1.2 自然资源条件
        3.1.2.1 气候条件
        3.1.2.2 水文地质条件
        3.1.2.3 地形地貌
        3.1.2.4 土壤
        3.1.2.5 自然灾害
        3.1.3 社会经济条件
        3.1.4 农作物种植情况
        3.1.5 基础设施条件
        3.1.5.1 交通
        3.1.5.2 灌溉排水
        3.1.5.3 电力
        3.1.5.4 其他
        3.1.6 土地利用现状
    3.2 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分析
        3.2.1 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
        3.2.2 土地利用类型变化规律分析
    3.3 土地适宜性评价
        3.3.1 选定评价因子
        3.3.2 评价方法与结果
    3.4 土地演变及适宜性评价结论
    3.5 后屯村采煤塌陷区存在问题与优势条件
4 邹城市后屯村采煤塌陷区生产性景观总体规划
    4.1 后屯村塌陷区生产性景观规划建设的指导思想
    4.2 后屯村塌陷区生产性景观规划建设的总体目标
    4.3 后屯村塌陷区生产性景观规划建设的设计依据与原则
        4.3.1 法律法规、土地整理的相关政策
        4.3.2 行业技术标准规程规范
        4.3.3 相关规划、文件
        4.3.4 规划设计标准
        4.3.5 矿区塌陷地生产性景观营造原则
    4.4 土地复垦工程
        4.4.1 土地复垦布局
        4.4.1.1 土地复垦方案的选择
        4.4.1.2 复垦工程布局
        4.4.2 土地复垦工程
        4.4.2.1 土地平整土方量
        4.4.2.2 田间土方调配和土地平整
    4.5 土壤熟化
        4.5.1 土壤熟化措施
        4.5.2 土壤熟化过程
    4.6 产业布局规划
        4.6.1 马铃薯产业
        4.6.1.1 马铃薯品种选择
        4.6.1.2 大棚马铃薯种植
        4.6.1.3 大田马铃薯种植
        4.6.2 大枣和水杉产业
        4.6.2.1 大枣种植
        4.6.2.2 水杉种植
        4.6.3 籽莲种植
        4.6.4 网箱与鱼塘养鱼
        4.6.4.1 网箱养鱼
        4.6.4.2 鱼塘养鱼
        4.6.5 麻鸭与肉鸭养殖
    4.7 基础工程规划
        4.7.1 排灌工程
        4.7.1.1 排灌工程分析
        4.7.1.2 灌溉工程设计
        4.7.1.3 排水工程设计
        4.7.2 道路工程
        4.7.3 其他工程
        4.7.3.1 电力工程
        4.7.3.2 典型田块设计
        4.7.3.3 建筑设施
    4.8 参与性生产性景观规划
        4.8.1 参与性生产性景观的设计方式
        4.8.2 参与性生产性景观的设计层次
        4.8.3 参与性生产性景观的具体体现
    4.9 规划建设的保障措施
        4.9.1 经济保障
        4.9.2 技术保障
    4.10 效益分析
        4.10.1 社会效益
        4.10.2 环境效益
        4.10.3 经济效益
5 结论与展望
    5.1 研究结论
    5.2 创新点
    5.3 需要进一步讨论的问题
图表目录
参考文献
致谢
附:攻读研究生学位期间社会实践经历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获奖情况

(10)鱼藕共生模式下藕田节肢动物多样性及其重要害虫的发生动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文献综述
        1.1.1 莲藕产业现状及发展
        1.1.2 莲藕田害虫防治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1.1.3 农田生物多样性与害虫控制的关系
        1.1.4 鱼藕共生对病、虫、草害的作用
    1.2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不同放鱼密度对节肢动物群落多样性的影响
    2.1 前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试验样地及供试莲藕品种
        2.2.2 鱼藕共生模式设置及调查方法
        2.2.3 数据分析
    2.3 结果与分析
        2.3.1 节肢动物群落组成类群
        2.3.2 藕田节肢动物主要害虫和天敌数量
        2.3.3 节肢动物多样性指数
        2.3.4 节肢动物营养功能群结构
        2.3.5 各处理间节肢动物、害虫、天敌群落相似性
    2.4 小结
第三章 不同放鱼密度下藕田节肢动物季节性动态
    3.1 前言
    3.2 材料与方法
    3.3 结果与分析
        3.3.1 藕田节肢动物群落组成季节性变化
        3.3.2 藕田节肢动物群落物种多样性指数季节性分析
        3.3.3 莲藕田节肢动物群落主要害虫及天敌种群动态分析
        3.3.4 害虫和天敌亚群落时间动态
    3.4 小结
第四章 不同放鱼密度下藕田主要害虫及天敌的生态位
    4.1 前言
    4.2 材料与方法
    4.3 结果与分析
        4.3.1 主要害虫和天敌时间生态位
        4.3.2 主要害虫和天敌空间生态位
    4.4 小结
第五章 鱼藕共生模式下藕田直接经济效益的初步探究
    5.1 前言
    5.2 材料与方法
    5.3 结果与分析
        5.3.1 鱼种的经济效益成活和生长
        5.3.2 经济效益分析
    5.4 小结
第六章 重要害虫莲藕食根金花虫年发生规律及其成虫的行为学特性
    6.1 前言
    6.2 材料与方法
        6.2.1 年发生规律及其主要行为学特性
        6.2.2 莲藕食根金花虫成虫活动行为的日节律
    6.3 结果与分析
        6.3.1 年发生规律及不同寄主源成虫主要行为学特性
        6.3.2 莲藕食根金花虫成虫活动行为日节律
    6.4 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四、农村坑塘莲田养鱼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 [1]凯里市仫佬族生计方式变迁研究[D]. 聂开吉. 贵州民族大学, 2020(07)
  • [2]基于乡村旅游资源开发的田园综合体景观规划设计研究 ——以内蒙古科右前旗科尔沁镇田园综合体规划设计为例[D]. 鱼小芸. 北京林业大学, 2020(02)
  • [3]绥滨县淡水渔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D]. 代国锋.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0(02)
  • [4]基于生态复合体的乡村人居环境规划研究 ——以博贺镇为例[D]. 彭劲源. 广州大学, 2020(02)
  • [5]以结构调整带动产业升级 以产业扶贫促进高质量发展[J]. 朱文锦. 河南水产, 2019(05)
  • [6]经济人类学视域下黔东南州稻田养鱼研究[D]. 魏榆帛. 贵州民族大学, 2019(09)
  • [7]浙南欠发达山区旅游型美丽乡村规划研究 ——以丽水市庆元县东川村为例[D]. 徐航. 浙江农林大学, 2018(01)
  • [8]邹城后屯村采煤塌陷地生产性景观规划研究[D]. 夏彩杰. 山东农业大学, 2017(01)
  • [9]河池市人民政府办公室转发市水产畜牧兽医局关于河池市养殖水域滩涂规划(2016-2025年)的通知[J]. 河池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河池市人民政府公报, 2015(12)
  • [10]鱼藕共生模式下藕田节肢动物多样性及其重要害虫的发生动态[D]. 朱捷. 湖南农业大学, 2015(08)

标签:;  ;  ;  ;  ;  

农村坑塘荷田养鱼技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