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性挡土墙绕墙顶旋转时被动土压力分布

刚性挡土墙绕墙顶旋转时被动土压力分布

一、刚性挡土墙绕墙顶转动情况下被动土压力的分布(论文文献综述)

张书恒[1](2021)在《灾变前深基坑主动土压力计算推演及墙土作用试验研究》文中指出在深基坑工程中,土体往往处于非极限状态,当挡土墙位移超过极限状态时则会导致基坑发生灾变。针对临界位移前的非极限土压力有部分学者进行了研究,但超越临界位移到灾变前状态下土压力的相关理论却鲜有报道。据此,以灾变前的整个过程作为研究区间,采用理论分析和试验研究相结合的手段对主动土压力及墙土相互作用进行研究,进一步补充了灾变前状态下土压力的相关理论。为了给灾变前主动土压力计算方法提供理论依据,采用理论推导的方法建了灾变前时空维度下非极限主动土压力计算模型。基于土体在灾变前会向类流体状态转变的特征,以灾变前的整个过程为研究区间,将土体类比为流体,依据流体运动动量方程和土的流变模型,推导出能够准确求解灾变前时空维度下主动土压力的计算方法,解决了灾变前土压力关于时间维度和空间维度相耦合的计算问题。灾变前土压力的变化与墙土界面摩擦作用密切相关,为了探究灾变前整个过程中墙土摩擦作用的变化规律,借助理论研究与试验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灾变前墙土摩擦作用的发展规律进行研究。设计研发了墙土作用剪切试验装置,开展了灾变前墙土界面摩擦角剪切试验,通过对试验结果的分析获得了墙土界面摩擦作用的变化规律。从摩擦学的角度出发,建立了墙土界面摩擦作用的理论模型,结合试验结果对灾变前墙土相互作用的摩擦机理进行了揭示。从墙土相互作用的角度重新审视报警值的设定,依据墙土摩擦角变化规律制定深基坑位移的预警域,对深基坑灾变前的安全性展开有效评价。

刘涛[2](2020)在《基于简化主应力迹线的挡土墙土压力分析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挡土墙土压力是挡墙墙背与土体之间相互作用而产生结果,其计算理论与方法的研究始于18世纪,迄今,最经典且应用最为广泛的仍然是朗金土压力理论与库仑土压力理论。然而,两大经典土压力理论均不能考虑墙土接触面摩擦角的发挥引起墙后土体中主应力方向偏转时对土压力产生的影响,大多学者普遍采用的水平层分析方法需对水平薄层单元界面受力分布情况进行各种假设,存在一定的不合理性。因此,开展对于既能考虑墙土接触面摩擦程度的影响,又能合理划分土体薄层单元并合理分析薄层单元受力情况的挡土墙土压力计算方法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首先对墙后填土的破坏模式进行了详细分析,并概述了土拱效应的产生机理。结合填土中主应力的传递特点,选用圆弧形式的主应力迹线来描述滑动土楔中主应力的传递规律。依据墙土接触面及填土中滑裂面处主应力迹线的偏转情况,采用三种不同的简化处理方式将圆弧迹线近似为直线形式,并推导出倾斜直线形土拱主应力偏转角的理论计算公式。在此基础上,将滑裂土楔沿所得简化倾斜直线主应力迹线方向进行分层,提出了墙后填土的倾斜直线分层方法,用以优化水平层分析方法。然后,将由倾斜直线分层方法得到的倾斜直线薄层单元作为受力分析的研究对象,并考虑到墙后土体应力分布满足重力场特点,假定斜直薄层单元表面主应力的数值大小随深度呈线性变化规律,给出了分层界面上的主应力分布假定。基于斜直薄层单元的受力极限平衡条件及边界条件,提出了考虑墙土摩擦和墙背倾斜影响的平移刚性挡土墙主动与被动土压力分析新方法。通过与试验结果进行对比分析,验证了本文建立的挡土墙极限主动、被动土压力计算方法的合理与可行性,且对于不同高度挡土墙的适用性,并通过敏感性分析,获得了具有工程参考价值的挡土墙土压力变化规律。接着,在极限状态土压力分析方法的基础上,通过探讨填土内摩擦角和墙土接触摩擦角与挡墙平动位移之间的变化规律,提出了一种新的考虑土拱效应影响的挡土墙非极限主动和被动土压力分析方法。通过与试验结果对比分析,可知在挡墙侧移量由零而逐渐增加的过程中,本文非极限主动、被动土压力强度分布曲线与实测结果变化规律一致,证实了本文计算方法的合理性。最后,考虑地震作用的影响,基于拟静力法将地震力视为静力作用在滑楔体上,依据斜直薄层单元的平衡条件及边界条件,提出了考虑土拱效应和地震影响的挡土墙主动和被动土压力分析方法。将水平向地震效应和竖向地震效应对挡墙土压力分布产生的影响进行了敏感性分析并总结了相关规律,为挡墙抗震设计提供一定参考。

邓波[3](2020)在《非饱和土边坡与支挡结构相互作用机理及稳定性分析方法》文中研究说明作为极为常见的边坡支挡结构,挡土墙和抗滑桩在设计计算方面已有大量研究成果。但目前的支挡结构设计方法,主要包括支挡结构的侧向土压力计算和加固边坡的稳定性分析,仅针对坡体处于饱和或干燥状态,忽略了坡体从非饱和到局部饱和,或饱和到非饱和的渐变过程。事实上,在边坡内由于非饱和区基质吸力的存在,一方面使得土体与支挡结构的切向接触特性和法向土压力分布变得更为复杂;另一方面,非饱和土边坡的水力特性不同于完全饱和或干燥土边坡,由于干湿循环作用会使非饱和区大小发生变动,因此也会影响边坡与支挡结构系统的稳定性和防治效果。在实际工程中,由于基质吸力的减少引起支挡结构破坏和边坡失稳的案例常有发生。这些经验教训表明,在支挡结构设计、施工和工后监测的不同阶段,采用非饱和土力学概念和方法,并明确考虑地下水位以上的基质吸力效应极为重要。因此,在前人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本文以室内试验、理论计算以及数值模拟为手段,分别从非饱和土边坡与支挡结构的相互作用机理和稳定性分析方法两个方面展开深入探讨,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非饱和土边坡与支挡结构相互作用机理(1)非饱和土与结构物界面剪切试验及强度理论研究。开展非饱和土与结构物界面的大型剪切试验,研究了基质吸力和界面粗糙度对界面剪切行为的影响,并提出了基于广义有效应力的非饱和土-结构物界面的抗剪强度方法,通过对比已有文献数据,验证了该公式的合理性;此外,基于常规饱和界面直剪试验和SWCC曲线试验结果,提出了一种估算非饱和土与结构物界面抗剪强度的简易方法;(2)非饱和土与刚性挡墙相互作用试验研究。在平移模式下,开展一系列不同墙面粗糙度和填料含水量的刚性挡墙主动土压力室内模型试验,通过埋设的渗压计和土压力盒分别监测基质吸力和土压力,并采用DIC图像关联技术获取破裂面位置,分析了基质吸力和界面粗糙度对土压力和土体破裂面形状的影响;(3)刚性挡墙非饱和土土压力理论计算。基于改进的库伦土楔计算模型,并引入广义有效应力原理,采用极限平衡法求解了考虑界面剪切强度效应的非饱和土主动与被动土压力,通过对比试验和理论计算结果,验证了该计算方法的可靠性,并进行了详细的参数讨论;(4)抗滑桩桩侧非饱和土有效土压力理论计算。基于塑性变形理论,推导了考虑吸应力影响的抗滑桩桩身外力沿桩长分布表达式,通过对比Optum G2数值软件计算结果,验证了该公式的合理性,并详细探讨了抗滑桩布置于四种不同假定土中时,桩侧土压力沿桩长分布形态。2.非饱和土边坡与支挡结构稳定性分析方法(1)非饱和土的上限定理。以广义有效应力原理为基础,将吸应力当作外部应力变量,重新给出了非饱和条件下的功能平衡方程。(2)刚性挡墙-非饱和土边坡稳定性系数上限解。考虑界面剪切强度效应,将非饱和填土和挡墙视作一个整体系统,计算了系统的外力功率和内部能量耗散率,由能量法提出了墙土系统的稳定性系数计算方法,通过与Optum G2数值软件和理论计算结果的对比,验证了该方法的可靠性,并进行了详细的参数讨论。(3)抗滑桩-非饱和土边坡极限阻滑力上限解。将抗滑桩提供的阻滑力看成未知外力,采用强度折减法和非饱和土上限定理,求解了稳态渗流条件下满足非饱和土边坡达到给定稳定性系数的桩侧极限阻滑力,基于算例验证了该方法的可靠性,并进行了详细的参数讨论。(4)抗滑桩-非饱和土边坡极限承载力上限解。采用桩侧非饱和土有效土压力表达式计算抗滑桩提供的阻滑力,并结合强度折减法和上限分析法,求解了稳态渗流条件下抗滑桩加固非饱土边坡的极限承载力,基于算例验证了该方法的可靠性,并进行了详细的参数讨论。

余浩[4](2020)在《衡重式路堤挡土墙土压力作用特性及设计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影响衡重式挡土墙的土压力计算的因素较多,尤其上墙出现第二破裂面,给土压力的计算带来麻烦。此外衡重式路堤挡土墙的上、下墙土压力随位移的变化存在相互影响,目前常用的土压力计算方法所得的结果与实际情况有不同程度的出入,需建立更符合实际的上、下墙背土压力计算方法,特别是上墙。本文以有限元模拟计算为研究手段,进行了衡重式路堤挡墙土压力的相关研究,首先进行简单边界条件下的挡土墙墙背土压力的验证计算,计算结果合理后设计衡重式路堤挡土墙标准工况,控制变量分别改变挡墙位移模式、路堤高度、墙后填土的强度指标、路堤坡度、承重台宽度、墙高以及上下墙比例等条件,分析这些因素对土压力的影响。且针对衡重式挡土墙破坏常出现在上墙,设计正交试验,并通过渐进优化线性回归分析各因素以及因素间交互作用对上墙土压力值的影响程度。得到以下结论:(1)挡墙位移模式的不同将导致挡墙土压力不同,挡墙绕墙踵转动模式下,有限元计算值与理论解析值最为接近,只有在该种工况下,上墙才会出现两个破裂面,与理论解析所做的假设相同。此外,平动模式下所产生的上墙和承重台土压力值大于绕墙踵和绕墙趾位移模式所产生的土压力值,而绕墙踵转动所产生的下墙土压力值是三种位移模式中最大的。(2)随路堤高度和衡重式挡墙高度的增加,墙背所受土压力也增大,施工时应避免高路堤、高挡墙的工况;此外,填筑较缓坡度的路堤,选择内摩擦角较大的填料,能有效改善墙背的受力状况。(3)通过渐进优化线性回归分析法分析,可得到各因素在平动、转动各占50%的耦合位移模式下,对上墙土压力的影响程度。其中路堤高度对上墙土压力的影响程度最大,其次为承重台宽度、墙高、填土内摩擦角和路堤坡度,上下墙比例对上墙土压力的影响程度最小。

夏攀[5](2020)在《填土表面条形荷载作用下刚性挡土墙主动与被动土压力变分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挡土墙墙背土压力问题是经典而极为重要的土力学问题之一。经典土压力理论建立于较为理想的假定基础上,实际应用时常存在局限。尤其对于工程中常遇到的倾斜墙背后侧的一般黏性填土表面作用有局部条形荷载的情况,包括库伦土压力理论在内的经典方法难以合理求解。因此,本文针对刚性挡土墙,考虑这种一般情况且包含地震作用,采用理论分析与数值模拟方法,研究墙后主动与被动土压力的求解方法,主要研究工作与结果如下:(1)基于水平与竖向地震力作用分析的拟静力法,从墙后潜在滑动破裂体的极限平衡条件出发,以滑裂面及滑面上正应力为基本函数,推导了挡墙主动和被动土压力的满足欧拉方程的泛函表达式。可用于计算墙背粗糙、倾斜且填土为黏性土和坡面倾斜等一般情况。其间,对于局部条形荷载考虑其全部作用于滑体、被滑裂面截断和对滑体无作用共3种情况。(2)将极限平衡方程、可动点横截条件与滑面边界条件联立得到非线性方程组,在给定土压力作用点高度条件下,运用Matlab软件编程求解,得到滑裂面的形状为对数螺旋面,而非经典理论假定的平面模式,且其形状只与填土内摩擦角有关。(3)土压力大小与作用点位置有关,作用点并非在墙背任意位置都有精确解,其存在上、下边界值。作用点越靠下,土压力越小,主动情况下滑面越平直而被动情况下滑面越弯曲。(4)填土性质、墙高与墙背倾角、外摩擦角、条形荷载、地震系数是影响土压力的主要因素。在地震工况下,土压力有所增大。随着地震系数的增加,主动和被动土压力基本呈线性增长,在主动情况下临界滑移面逐渐向填土方向发展,而被动情况则相反。(5)对于填土表面作用竖向条形荷载工况,本文方法与包括中国规范法在内的既有方法计算结果相近。实例分析表明,对于主动土压力,本文算法结果比数值模拟方法偏小,相对误差为16%,而被动土压力本文解则偏大,相对误差为15%。本文所得的静力与地震工况下倾斜墙背、一般黏性填土、表面作用有局部条形荷载的土压力计算方法的研究成果,可合理求解较为复杂条件下刚性挡土墙的土压力,为工程设计提供理论指导和参考。

梅明明[6](2020)在《肋板形状对肋板式挡土墙稳定性影响及设计验算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肋板式挡土墙是一种依靠肋板与肋板间土体的摩擦效应平衡墙背土压力的新(轻)型支挡结构,由墙面板、肋板、基础等几部分组成,其稳定性受肋板形状的影响显着。开展了由纸质肋板和有机玻璃面板构成的肋板式挡土墙砂箱模型试验,研究了三种典型肋板形状对肋板式挡土墙稳定性影响规律,分析了在极限平衡状态下肋板形状与肋板面积的内在关系,探讨了墙后破裂面位置随肋板间距改变的变化趋势,根据试验数据初步得出肋板式挡土墙的稳定性分析方法。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1)肋板形状为上小下大的正立三角形肋板面积最小,其次为上大下小的倒三角形肋板,而矩形时所需的肋板面积最大。相对于矩形肋板,正立三角形肋板的面积节约率均值约为25.5%,底部约束的倒三角形肋板约为12.7%,倒三角形肋板约为6.3%。(2)矩形、正立三角形和底部约束的倒三角形肋板式挡土墙均为绕墙趾转动的倾覆破坏模式,倒三角形肋板式挡土墙则随肋板间距减小由沿墙底滑移破坏模式转变为倾覆破坏。(3)墙体肋板布置间距由疏至密变化,处于极限平衡状态的肋板式挡土墙所需肋板长度呈非线性减小趋势,最终趋于稳定。(4)极限平衡状态下,矩形肋板式挡土墙的力学模式为摩擦锚固型或整体土墙型时,库伦理论计算挡墙的极限肋板长度符合试验结果;力学模式为二者的过渡型时,采用库伦理论计算挡墙的极限肋板长度略小于试验值。库伦土压力理论与砂箱模型试验结果基本一致。(5)肋板式挡土墙的挡土原理是主要依靠肋板与肋板之间填土的摩擦力来平衡墙面板所承受的土压力(即肋板式挡土墙的内部稳定);以基础、墙面板、肋板和填料等组成复合结构而构成的整体土墙以抵抗肋板尾部填料所产生的土压力(即肋板式挡土墙的外部整体稳定),从而保证了挡土墙的稳定。(6)肋板式挡土墙的稳定性验算包括内部稳定性验算和整体稳定性验算。内部稳定性验算是保证肋板上的摩阻力能够抵抗墙面板上承受的土压力;整体稳定性验算即将墙面板、肋板和肋间土体看作整体“土墙”,然后按一般重力式挡土墙的稳定性验算方法处理(抗滑移、抗倾覆以及地基承载力验算)。

都浩男[7](2020)在《考虑滑裂面形状和土拱效应的地震土压力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挡土墙作为一种可以有效防止墙后岩石土体变形的支挡结构,被广泛地应用在建筑工程基础、道路交通、水利等工程建设中,来自侧向土体的土压力是其设计计算中主要的研究对象之一,同样也是岩土领域最古老最基本的研究课题。随着近些年世界各地地震频发,地震土压力受到越来越多研究人员的关注,目前对于地震土压力的研究已经涌现了丰硕的成果,但一些特殊情况下的地震土压力研究仍有不足。本文以绕墙底转动的倾斜挡土墙为研究对象,考虑位移对土拱效应及地震土压力的影响,采用水平层分析法与拟静力法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分别研究了不同滑裂面时的地震主被动土压力分布、合力及合力作用点高度,并采用有限元软件进行了数值分析,具体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以位移对土拱效应的分析作为切入点,分析了考虑位移和土拱效应的侧土压力系数,分别讨论了两种不同形状的滑裂面表达式及其影响因素。在挡土墙倾角、土体摩擦角等一定的情况下,侧土压力系数随着位移量的增加而增大,随着土体内摩擦角增大而减小,随着墙土摩擦角增大而增大;直线滑裂面倾角随着地震加速度系数的增大而减小;随着位移量的增加,对数螺线滑裂面逐渐变得陡峭。(2)分别推导了直线和对数螺线两种不同滑裂面形状时的地震主被动土压力分布、合力及合力作用点理论计算公式,并对两种滑裂面所得到的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对地震主动土压力而言,滑裂面形状对其影响较小,两种滑裂面所得结果非常接近;地震被动土压力则不同,虽然两种滑裂面形状所得结果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但对数螺线滑裂面的土压力分布、合力明显小于直线滑裂面,而合力作用点高度则高于直线滑裂面。(3)通过算例分析了地震加速度系数、滑裂面倾角、内外摩擦角、位移量等因素对主被动土压力分布、合力及合力作用点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地震主动土压力随着位移的增大逐渐减小,而地震被动土压力则相反;地震主动土压力合力随着地震加速度系数的增大而增大,当挡土墙倾角从-30°变化到30°时,合力亦随之增大,地震被动土压力变化趋势与主动土压力相反,且??0时地震作用对合力的影响最为明显;地震主动土压力合力作用点高度随地震加速度系数的增大而降低,地震被动土压力合力作用点高度则随之升高。最后通过数值模拟验证了本文理论推导的正确性。

陈奇[8](2019)在《基于钢棒相似土的刚性挡土墙非极限土压力研究》文中指出挡土墙在实际运营过程中受各类荷载及环境因素影响,经常处于非极限位移状态,但工程设计大多采用基于极限平衡理论的Coulomb及Rankine线性土压力理论进行设计计算,造成工程设计结果与挡墙实际受力特征不匹配。目前关于该方面研究大多采用室内模型试验,填料多为砂土,但由于实际加载过程中砂土压实度难控制、易变形,实验结果可靠性难以保证。为了克服试验缺陷,钢棒相似土由于试验条件可控、不存在压缩变形等特点,在研究中逐渐得到了应用。因此,本文在进行充分文献调研的基础上,采用钢棒相似工作为墙后填料,考虑平动(T)、绕墙顶转动(RT)及绕墙顶上某一点转动(RTT)三种位移模式,针对非极限位移状态下刚性挡土墙土压力分布规律开展了模型试验,并引入了粒子图像测速技术(PIV)用于捕捉墙后填土位移变形及破裂面的演化过程,建立了非极限位移模式下的土压力计算模型。根据论文研究,得到如下主要结论:1)通过钢棒相似土直剪试验,得到了不同粒径组合下钢棒相似土的内摩擦角,建立了内摩擦角与钢棒平均粒径的函数关系式,并采用颗粒离散元软件pFC2D进行了试验数据的验证,为理论分析提供了基础数据。2)开展了刚性挡墙平动(T)位移模式的模型试验,揭示了非极限位移模式下墙背土压力分布规律,验证了钢棒相似土作为挡墙模型试验填料的可行性。3)开展了刚性挡墙绕墙顶转动(RT)、绕墙顶上某一点转动(RTT)非极限位移模式下的室内模型试验,分析了不同位移量下墙背土压力分布特征、合力与合力作用点及填土破裂面变化规律,建立了两种非极限位移模式下的土压力实用计算模型。

陈建旭[9](2019)在《平动模式下挡土墙非极限土压力计算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基础建设的进一步推进,挡土墙作为一种常见的支挡结构在水利工程、公路工程、铁道工程、土建工程、采矿工程、岩土工程扮演着愈发重要的角色,为工程的顺利竣工及建筑物的正常运行保驾护航。挡土墙的主要受力来源是墙后土压力,如何能够更加精确的计算土压力是挡土墙设计的关键内容。目前工程中计算土压力常用的库仑理论和朗肯理论其实只在土体达到极限位移时这种特殊工况下才适用,而大量试验证明墙体位移会影响土压力的分布,基于此,本文开展了非极限土压力理论的研究,并针对平动模式下墙背倾斜的挡土墙,建立了位移同内、外摩擦角的函数关系式,同时基于考虑土拱效应的摩尔应力圆,得到了水平应力、竖向应力、剪应力的表达式,并应用于水平层分析法中,推求了非极限主、被动土压力强度、合力、合力作用点高度的理论表达式。本文的理论分析与已有计算理论相比,其非极限主、被动土压力分布解与试验值吻合得更好,充分说明了本论文理论推导的合理性与正确性。此外,还做了相应参数的敏感性分析,主要结论有:非极限主动状态下,无论是否考虑土层间剪应力,土压力的大小均随墙体位移的增大而减小,呈峰值靠近墙底处的凸曲线分布,且考虑剪应力作用的土压力在墙体上部较不考虑剪应力要小,下部反之。剪应力随内摩擦角的增大出现先显着增大后略微减小的状态;随位移、外摩擦角、地面超载的增大而增大;随着墙背倾角的增大,剪应力先减小,再反向增大,土压力随之增大。非极限被动状态下,无论是否考虑土层间剪应力,土压力的大小均随墙体位移的增大而增大,呈凹曲线分布,且考虑剪应力作用的土压力在墙体上部较不考虑剪应力要大,下部则要小。随着位移、内摩擦角、外摩擦角、地面超载的增大,剪应力随之增大,随着墙背倾角的增大,在墙体上部增大,距墙底较小范围内减小。无论土体处于非极限主动状态还是非极限被动状态,土层间剪应力均不能忽略,且对土体均表现为与墙体位移相反的作用力,剪应力的分布情况也与土压力基本一致。并且是否考虑剪应力作用,土压力合力均相同,且考虑剪应力作用的土压力合力作用点位置位于库仑解与不考虑剪应力理论解之间。

石位哲[10](2019)在《刚性挡土墙主动土压力的模型试验与解析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虽然路堤挡土墙在拓宽路堤中常被采用,但差异沉降对路堤挡土墙土压力影响的研究工作很不充分,设计中对其仍只能按新建路堤挡土墙进行计算,这会给工程建设带来潜在的风险。本文采用模型试验方法,对这一问题进行了研究。挡土墙土压力影响因素众多,实际分布规律复杂,与Rankine或Coulomb土压力理论分析结果多有偏差。采用理论方法,本文推导了考虑墙后土体“小主应力拱”影响的主动土压力计算公式,用以分析相关问题。主要做了以下工作:(1)采用可实现填土体不同差异沉降和墙体位移模式的模型箱进行试验,得到了考虑存在差异沉降时,挡土墙在绕墙脚转动(RB模式)、平动(T模式)、绕墙顶转动(RT模式)三种基本位移模式下土体达到极限状态时所需要的墙体位移量。(2)通过模型试验研究了挡土墙在三种基本位移模式(RB模式、T模式、RT模式)下,差异沉降和墙体位移模式对主动土压力分布规律的影响,并与Coulomb土压力理论计算值进行了对比分析,对拓宽路堤挡土墙的设计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参考。(3)在无差异沉降情况下,基于水平层分析法推导了可考虑墙后填土“小主应力拱”影响的无黏性土的主动土压力计算公式;相较于Coulomb土压力理论,本文所得公式的计算结果与模型试验结果更加吻合。(4)通过理论研究,分析了考虑墙背和填土体之间的摩擦影响的墙后填土体的应力状态和小主应力拱的形态;根据推导的主动土压力计算公式,计算了主动土压力系数随内摩擦角φ和墙土摩擦角δ的变化规律以及土压力合力、合力作用点及合力矩随填土内摩擦角φ的变化规律。

二、刚性挡土墙绕墙顶转动情况下被动土压力的分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刚性挡土墙绕墙顶转动情况下被动土压力的分布(论文提纲范文)

(1)灾变前深基坑主动土压力计算推演及墙土作用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灾变前状态土压力研究
        1.2.2 灾变前墙土摩擦角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目前存在的问题
        1.3.2 主要研究内容
        1.3.3 技术路线
第2章 灾变前状态下主动土压力的计算推演
    2.1 引言
    2.2 计算模型和基本理论
        2.2.1 计算模型
        2.2.2 三元件模型
        2.2.3 纳维-斯托克斯方程:
    2.3 灾变前主动土压力计算模型
        2.3.1 修正后的纳维-斯托克斯方程:
        2.3.2 灾变前时空维度下的主动土压力计算方程
    2.4 模型计算及验证
        2.4.1 模型计算
        2.4.2 实例验证
    2.5 计算模型参数分析
        2.5.1 土的瞬时弹性模量E_0的影响
        2.5.2 土的粘弹性模量E_1的影响
        2.5.3 土的粘滞系数η的影响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灾变前状态下墙土作用剪切试验
    3.1 引言
    3.2 墙土作用剪切装置的研制
        3.2.1 试验装置主体结构及试验原理
        3.2.2 剪切盒装置
        3.2.3 控制及数据采集系统和荷载加载系统
    3.3 试验材料、方案及过程
        3.3.1 试验材料
        3.3.2 试验方案及过程
    3.4 试验结果及分析
        3.4.1 剪切试验数据分析及处理
        3.4.2 不同界面粗糙度剪切试验数据分析
        3.4.3 灾变前状态不同转动模式剪切试验数据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灾变前墙土界面摩擦作用机制
    4.1 引言
    4.2 灾变前状态墙土界面摩擦角理论模型
        4.2.1 二体、三体混合摩擦模型
        4.2.2 二体摩擦分量
        4.2.3 三体摩擦分量
        4.2.4 墙土界面摩擦力及摩擦系数
    4.3 灾变前状态墙土摩擦角试验结果及分析
        4.3.1 .灾变前主动状态墙土摩擦角
        4.3.2 .灾变前被动状态墙土摩擦角
    4.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2)基于简化主应力迹线的挡土墙土压力分析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土压力研究现状
        1.2.1 土拱效应研究现状
        1.2.2 水平层分析方法研究现状
        1.2.3 非极限土压力研究现状
        1.2.4 地震土压力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内容与方法
第2章 挡土墙土压力分析方法研究
    2.1 概述
    2.2 挡土墙后填土破坏模式
        2.2.1 挡土墙位移模式
        2.2.2 填土中滑裂面形式
        2.2.3 滑裂面破坏角计算
    2.3 挡土墙后土体应力传递规律
        2.3.1 土拱效应概况
        2.3.2 土体应力分析
    2.4 土压力分析研究方法
        2.4.1 主应力迹线的简化方法
        2.4.2 不同形式土拱的对比
        2.4.3 影响拱形的参数分析
        2.4.4 墙后土体的倾斜分层方法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挡土墙主动土压力计算
    3.1 概述
    3.2 极限状态主动土压力计算
        3.2.1 基本假定与受力分析模型
        3.2.2 计算过程推导
        3.2.3 实例分析
        3.2.4 参数分析
    3.3 非极限状态主动土压力计算
        3.3.1 土体非极限内摩擦角及墙土摩擦角的确定
        3.3.2 基本假定与受力分析模型
        3.3.3 计算过程推导
        3.3.4 实例分析
        3.3.5 参数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挡土墙被动土压力计算
    4.1 概述
    4.2 极限状态被动土压力计算
        4.2.1 基本假定与受力分析模型
        4.2.2 计算过程推导
        4.2.3 实例分析
        4.2.4 参数分析
    4.3 非极限状态被动土压力计算
        4.3.1 土体非极限内摩擦角及墙土摩擦角的确定
        4.3.2 基本假定与受力分析模型
        4.3.3 计算过程推导
        4.3.4 实例分析
        4.3.5 参数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考虑地震作用的挡土墙主动土压力计算
    5.1 概述
    5.2 挡土墙地震土压力分析方法
        5.2.1 拟静力分析法
        5.2.2 拟动力分析法
    5.3 地震作用下主动土压力计算
        5.3.1 地震作用下滑裂面破坏角计算
        5.3.2 基本方程的建立
        5.3.3 地震主动土压力分布
        5.3.4 地震主动土压力合力与作用点高度
    5.4 算例验证
    5.5 参数分析
        5.5.1 各参数对滑裂面破坏角α的影响
        5.5.2 各参数对侧土压力系数K_a的影响
        5.5.3 各参数对法向土压力强度σ_a的影响
        5.5.4 各参数对主动土压力系数K_(a1)的影响
        5.5.5 各参数对总主动土压力合力E_(aw)的影响
        5.5.6 各参数对倾覆弯矩M的影响
        5.5.7 各参数对合力作用点高度h的影响
    5.6 小结
第6章 考虑地震作用的挡土墙被动土压力计算
    6.1 概述
    6.2 地震被动土压力拟静力分析法
    6.3 地震作用下被动土压力计算
        6.3.1 地震作用下滑裂面破坏角计算
        6.3.2 基本方程的建立
        6.3.3 地震被动土压力分布
        6.3.4 地震被动土压力合力与作用点高度
    6.4 算例验证
    6.5 参数分析
        6.5.1 各参数对滑裂面破坏角α的影响
        6.5.2 各参数对侧土压力系数K_a的影响
        6.5.3 各参数对法向土压力强度σ_b的影响
        6.5.4 各参数对被动土压力系数K_(b1)的影响
        6.5.5 各参数对总被动土压力合力E_(bw)的影响
        6.5.6 各参数对倾覆弯矩M的影响
        6.5.7 各参数对合力作用点高度h的影响
    6.6 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一、已发表及录用的学术论文
    二、主要参与科研项目

(3)非饱和土边坡与支挡结构相互作用机理及稳定性分析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边坡与支挡结构相互作用机理研究
        1.2.2 支挡结构加固边坡稳定性评价研究
    1.3 当前研究存在的问题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1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第2章 非饱和土有效应力及强度表达
    2.1 概述
    2.2 非饱和土的吸力特性
        2.2.1 吸力概念
        2.2.2 常见吸力量测技术
    2.3 饱和/非饱和土的有效应力表达
        2.3.1 Terzaghi有效应力原理
        2.3.2 Bishop有效应力原理
        2.3.3 广义有效应力原理
        2.3.4 关于有效应力原理的若干讨论
    2.4 非饱和土的强度准则
        2.4.1 Bishop强度公式
        2.4.2 Fredlund强度公式
        2.4.3 Vanapalli强度公式
        2.4.4 扩展双剪统一强度公式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非饱和土与结构物界面强度理论及试验研究
    3.1 概述
    3.2 饱和/非饱和土与结构物界面剪切强度公式
    3.3 非饱和土与结构物界面剪切试验
        3.3.1 试验材料
        3.3.2 试验设备
        3.3.3 试验方法
        3.3.4 试验结果及分析
    3.4 确定界面剪切强度的简易方法
        3.4.1 界面剪切强度预测方法
        3.4.2 与试验结果对比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支挡结构与非饱和土相互作用机理试验研究
    4.1 概述
    4.2 模型箱系统
        4.2.1 装土箱
        4.2.2 移动挡墙
        4.2.3 墙体移动系统
    4.3 基质吸力量测
        4.3.1 渗压计饱和
        4.3.2 渗压计标定
        4.3.3 渗压计埋设
    4.4 土压力量测
        4.4.1 土压力盒标定
        4.4.2 土压力盒埋设
    4.5 DIC图像关联技术
    4.6 试验方法及步骤
        4.6.1 试验方法
        4.6.2 试验步骤
    4.7 试验结果分析
        4.7.1 填料密实度评价
        4.7.2 土体位移场分析
        4.7.3 基质吸力分布规律
        4.7.4 土压力分布规律
    4.8 本章小结
第5章 作用于支挡结构上的非饱和土土压力统一解
    5.1 概述
    5.2 稳态渗流条件下吸应力分布
    5.3 刚性挡墙非饱和土主动土压力库伦统一解
        5.3.1 基本假设
        5.3.2 主动土压力推导
        5.3.3 试验及理论结果验证
        5.3.4 算例与参数分析
    5.4 刚性挡墙非饱和土被动土压力库伦统一解
        5.4.1 基本假设
        5.4.2 被动土压力推导
        5.4.3 试验结果验证
        5.4.4 算例与参数分析
    5.5 抗滑桩桩侧非饱和土有效土压力统一解
        5.5.1 基本假设
        5.5.2 桩侧有效土压力推导
        5.5.3 数值结果验证
        5.5.4 算例与参数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非饱和土边坡与支挡结构稳定性上限分析
    6.1 概述
    6.2 极限分析上限理论
        6.2.1 基本原理及方法
        6.2.2 考虑孔隙水压力的上限定理
        6.2.3 考虑吸应力的上限定理
    6.3 刚性挡墙-非饱和土边坡稳定性系数上限解
        6.3.1 基本假设和破坏模式
        6.3.2 墙土系统能耗计算
        6.3.3 墙土系统稳定性系数计算
        6.3.4 数值及理论结果验证
        6.3.5 算例与参数分析
    6.4 抗滑桩-非饱和土边坡极限阻滑力上限解
        6.4.1 问题的提出
        6.4.2 桩土系统能耗计算
        6.4.3 抗滑桩极限阻滑力计算
        6.4.4 理论结果验证
        6.4.5 算例与参数分析
    6.5 抗滑桩-非饱和土边坡极限承载力上限解
        6.5.1 问题的提出
        6.5.2 桩土系统能耗计算
        6.5.3 边坡极限承载力计算
        6.5.4 理论及试验结果验证
        6.5.5 算例与参数分析
    6.6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攻读学位期间论文、科研及获奖情况
致谢

(4)衡重式路堤挡土墙土压力作用特性及设计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技术路线
第2章 衡重式挡土墙墙背土压力计算
    2.1 静止土压力的计算
    2.2 主动土压力的计算
        2.2.1 朗肯主动土压力理论
        2.2.2 库伦主动土压力理论
    2.3 衡重式挡墙墙背土压力计算
        2.3.1 上墙土压力的计算
        2.3.2 下墙土压力的计算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衡重式路堤墙有限元计算
    3.1 计算目的
    3.2 有限元计算验证
        3.2.1 垂直墙背工况
        3.2.2 俯斜路肩墙工况
        3.2.3 俯斜路堤墙工况
        3.2.4 小结
    3.3 衡重式路堤挡墙计算
        3.3.1 模型尺寸
        3.3.2 材料参数
        3.3.3 分析步及边界约束
        3.3.4 相互作用及网格划分
    3.4 计算结果
        3.4.1 标准工况
        3.4.2 位移模式
        3.4.3 路堤高度
        3.4.4 路堤坡度
        3.4.5 填料参数
        3.4.6 承重台宽度
        3.4.7 墙高
        3.4.8 上下墙比例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正交试验分析
    4.1 极差分析法
    4.2 渐进优化线性回归分析法
    4.3 本章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实践及学术成果

(5)填土表面条形荷载作用下刚性挡土墙主动与被动土压力变分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刚性挡墙失稳破坏模式
        1.2.2 静力土压力确定方法
        1.2.3 地震土压力计算的拟静力法
        1.2.4 条形荷载作用下的土压力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
    1.5 技术路线
第2章 基于变分原理的挡墙主动土压力计算
    2.1 概述
    2.2 变分极限平衡原理
    2.3 分析模型与计算方法
        2.3.1 分析模型
        2.3.2 计算方法
    2.4 考虑地震作用的拟静力法
        2.4.1 挡墙模型
        2.4.2 变分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变分原理的挡墙被动土压力计算
    3.1 概述
    3.2 分析模型与计算方法
        3.2.1 分析模型
        3.2.2 计算方法
    3.3 考虑地震作用的拟静力法
        3.3.1 挡墙模型
        3.3.2 变分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实例分析与验证
    4.1 概述
    4.2 主动土压力
    4.3 被动土压力
    4.4 本章小节
第5章 主动土压力影响因素分析
    5.1 概述
    5.2 填土性质
        5.2.1 填土重度
        5.2.2 黏聚力
        5.2.3 内摩擦角
    5.3 墙背外摩擦角
    5.4 挡墙高度
    5.5 墙背倾角
    5.6 墙顶地面坡角
    5.7 条形荷载
        5.7.1 荷载大小
        5.7.2 荷载位置
    5.8 地震系数
    5.9 综合分析
    5.10 本章小结
第6章 被动土压力影响因素分析
    6.1 概述
    6.2 填土性质
        6.2.1 填土重度
        6.2.2 黏聚力
        6.2.3 内摩擦角
    6.3 墙背外摩擦角
    6.4 挡墙高度
    6.5 墙背倾角
    6.6 墙顶地面坡角
    6.7 条形荷载
        6.7.1 荷载大小
        6.7.2 荷载位置
    6.8 地震系数
    6.9 综合分析
    6.10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成果

(6)肋板形状对肋板式挡土墙稳定性影响及设计验算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的提出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土压力研究现状
        1.2.2 新型支挡结构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2章 砂箱模型试验设计
    2.1 模型砂箱
    2.2 墙后填土基本物理力学指标测试
        2.2.1 颗粒级配试验
        2.2.2 颗粒密度试验
        2.2.3 密度试验
        2.2.4 相对密度试验
        2.2.5 直接剪切试验
    2.3 模型试验原理
    2.4 模型试验方案及步骤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砂箱模型试验结果与数据分析
    3.1 模型试验结果
    3.2 模型试验数据分析
        3.2.1 肋板数量与肋板长度关系
        3.2.2 肋板数量与肋板面积关系
    3.3 挡墙模型破坏模式
    3.4 肋板间距对破裂面位置影响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肋板式挡土墙稳定性分析
    4.1 模型试验稳定性分析
        4.1.1 摩擦锚固型稳定性分析
        4.1.2 整体土墙型稳定性分析
        4.1.3 稳定性验算方法分析
    4.2 肋板式挡土墙构造要求
        4.2.1 墙面板
        4.2.2 肋板
        4.2.3 其它要求
    4.3 肋板式挡土墙稳定性验算
        4.3.1 内部稳定性验算
        4.3.2 整体稳定性验算
    4.4 离心模型试验稳定性验算
        4.4.1 算例
        4.4.2 计算结果对比与分析
    4.5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科研实践及成果

(7)考虑滑裂面形状和土拱效应的地震土压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地震土压力理论的相关研究
        1.2.1 拟静力法
        1.2.2 拟动力法
        1.2.3 位移效应的相关研究
        1.2.4 土拱效应的相关研究
    1.3 数值计算与模拟相关研究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1.4.2 本文的技术路线
第2章 直线滑裂面倾斜挡土墙地震土压力
    2.1 引言
    2.2 墙后土体滑裂面分析
        2.2.1 传统土压力理论
        2.2.2 M-O理论滑裂面
    2.3 墙后土体拱效应分析
        2.3.1 位移与摩擦角的关系
        2.3.2 墙后土体小主应力拱分析
    2.4 绕墙底转动位移模式侧土压力系数
    2.5 直线滑裂面挡土墙地震主动土压力
        2.5.1 地震主动土压力分布
        2.5.2 地震主动土压力合力及作用点
        2.5.3 滑裂面倾角
    2.6 直线滑裂面挡土墙地震被动土压力
        2.6.1 地震被动土压力分布
        2.6.2 地震被动土压力合力及作用点
    2.7 影响因素分析
        2.7.1 地震土压力分布
        2.7.2 地震土压力系数
        2.7.3 合力作用点高度
        2.7.4 滑裂面倾角
    2.8 本章小结
第3章 曲线滑裂面时倾斜挡土墙地震土压力
    3.1 引言
    3.2 滑裂面分析
    3.3 墙后土体土拱效应分析
    3.4 侧土压力系数
    3.5 曲线滑裂面地震主动土压力
        3.5.1 地震主动土压力分布
        3.5.2 地震主动土压力合力
        3.5.3 地震主动土压力合力作用点
    3.6 曲线滑裂面地震被动土压力
        3.6.1 地震被动土压力分布
        3.6.2 地震被动土压力合力
        3.6.3 地震被动土压力合力作用点
    3.7 影响因素分析
        3.7.1 地震土压力分布
        3.7.2 地震土压力合力
        3.7.3 地震土压力合力作用点
    3.8 两种滑裂面结果对比
    3.9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ABAQUS的地震土压力数值分析
    4.1 引言
    4.2 模型建立
        4.2.1 ABAQUS有限元基本原理
        4.2.2 挡土墙模型
    4.3 结果分析
        4.3.1 数值模拟结果
        4.3.2 数值模拟与理论计算对比
    4.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参与的项目基金

(8)基于钢棒相似土的刚性挡土墙非极限土压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不同变位模式下刚性挡墙土压力分布特性研究现状
        1.2.2 相似土研究现状
        1.2.3 颗粒离散元模拟直剪试验研究现状
        1.2.4 研究现状的不足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研究技术路线
    1.5 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钢棒相似土剪切特性试验研究
    2.1 引言
    2.2 钢棒相似土试验模拟原理
    2.3 钢棒相似土剪切试验
        2.3.1 试验目的
        2.3.2 试验方法
        2.3.3 试验方案
        2.3.3.1 装置
        2.3.3.2 材料
        2.3.3.3 试验步骤
        2.3.3.4 工况
        2.3.4 试验结果
        2.3.4.1 剪应力-应变曲线
        2.3.4.2 内摩擦角确定
    2.4 钢棒相似土颗粒离散元模拟
        2.4.1 颗粒离散元计算方法
        2.4.1.1 颗粒离散元软件简介
        2.4.1.2 颗粒流方法的特点
        2.4.1.3 颗粒流方法的计算流程
        2.4.2 数值模型建立
        2.4.2.1 基本参数
        2.4.2.2 接触本构模型
        2.4.2.3 加载方式
        2.4.2.4 分析工况
        2.4.3 数值模拟结果
        2.4.3.1 剪应力-应变曲线
        2.4.3.2 内摩擦角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平动位移模式下刚性挡土墙非极限土压力模型试验研究
    3.1 引言
    3.2 现有土压力计算理论
        3.2.1 静止土压力
        3.2.2 主动土压力
        3.2.3 非极限主动土压力
        3.2.4 被动土压力
        3.2.5 非极限被动土压力
    3.3 刚性挡土墙土压力模型试验设计
        3.3.1 试验目的
        3.3.2 试验装置
        3.3.3 试验材料
        3.3.4 试验工况
        3.3.5 加载方案
        3.3.6 量测方案
        3.3.7 试验流程
    3.4 试验可行性分析
        3.4.1 墙背土压力
        3.4.1.1 静止土压力
        3.4.1.2 主动土压力
        3.4.1.3 被动土压力
        3.4.1.4 填土面均布荷载土压力
        3.4.2 填土破裂面
        3.4.2.1 分布型式
        3.4.2.2 钢棒粒径的影响
    3.5 非极限土压力分布特性研究
        3.5.1 非极限主动土压力
        3.5.2 非极限被动土压力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绕顶转动位移模式下刚性挡土墙非极限土压力模型试验研究
    4.1 引言
    4.2 现有土压力计算理论
        4.2.1 RT主动土压力
        4.2.2 RT被动土压力
        4.2.3 RTT主动土压力
        4.2.4 RTT被动土压力
    4.3 RT位移模式下土压力研究
        4.3.1 主动土压力
        4.3.1.1 水平土压力
        4.3.1.2 竖向土压力
        4.3.1.3 合力与合力作用点
        4.3.1.4 填土破裂面
        4.3.1.5 土压力计算模型
        4.3.2 被动土压力
        4.3.2.1 水平土压力
        4.3.2.2 竖向土压力
        4.3.2.3 合力与合力作用点
        4.3.2.4 填土破裂面
        4.3.2.5 土压力计算模型
    4.4 RTT位移模式下土压力研究
        4.4.1 主动土压力
        4.4.2 被动土压力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9)平动模式下挡土墙非极限土压力计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来源
    1.2 引言
    1.3 经典土压力理论
        1.3.1 库仑土压力理论
        1.3.2 朗肯土压力理论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基于位移影响的土压力研究现状
        1.4.2 基于土拱效应影响的土压力研究现状
        1.4.3 基于土层剪应力影响的土压力研究现状
        1.4.4 其他土压力理论研究现状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2 平动模式下挡土墙非极限土压力的计算理论
    2.1 引言
    2.2 土体渐进破坏机理
        2.2.1 位移与摩擦角的关系
        2.2.2 摩擦角初始值的确定
    2.3 非极限主动土压力计算理论
        2.3.1 大主应力偏转
        2.3.2 主动状态土应力分析
        2.3.3 非极限主动侧土压力系数
        2.3.4 非极限主动剪应力系数
        2.3.5 主动状态静力平衡分析
    2.4 非极限被动土压力计算理论
        2.4.1 小主应力偏转
        2.4.2 被动状态土应力分析
        2.4.3 非极限被动侧土压力系数
        2.4.4 非极限被动剪应力系数
        2.4.5 被动状态静力平衡分析
    2.5 本章小结
3 平动模式下挡土墙非极限土压力的理论解
    3.1 引言
    3.2 非极限主、被动土压力理论解
    3.3 非极限主、被动土压力分布解与相关试验值的对比
        3.3.1 非极限主动土压力理论解与FANG试验值对比
        3.3.2 非极限被动土压力理论解与陈页开试验值对比
    3.4 本章小结
4 主动状态参数分析
    4.1 引言
    4.2 非极限主动状态土拱位置及形态
    4.3 非极限主动土压力
        4.3.1 不同位移下非极限主动土压力分布
        4.3.2 不同墙背倾角下非极限主动土压力分布
        4.3.3 不同内摩擦角下非极限主动土压力分布
        4.3.4 不同外摩擦角下非极限主动土压力分布
        4.3.5 不同超载下非极限主动土压力分布
    4.4 非极限主动剪应力
        4.4.1 不同位移下非极限主动剪应力分布
        4.4.2 不同墙背倾角下非极限主动剪应力分布
        4.4.3 不同内摩擦角下非极限主动剪应力分布
        4.4.4 不同外摩擦角下非极限主动剪应力分布
        4.4.5 不同超载下非极限主动剪应力分布
    4.5 非极限主动合力作用点
        4.5.1 不同位移下非极限主动合力作用点高度
        4.5.2 不同墙背倾角下非极限主动剪应力分布
        4.5.3 不同内、外摩擦角下非极限主动合力作用点高度
        4.5.4 不同超载下非极限主动合力作用点高度
    4.6 非极限主动土压力合力
    4.7 本章小结
5 被动状态参数分析
    5.1 引言
    5.2 非极限被动状态土拱位置及形态
    5.3 非极限被动土压力
        5.3.1 不同位移下非极限被动土压力分布
        5.3.2 不同墙背倾角下非极限被动土压力分布
        5.3.3 不同内摩擦角下非极限被动土压力分布
        5.3.4 不同外摩擦角下非极限被动土压力分布
        5.3.5 不同超载下非极限被动压力分布
    5.4 非极限被动剪应力
        5.4.1 不同位移下非极限被动剪应力分布
        5.4.2 不同墙背倾角下非极限被动剪应力分布
        5.4.3 不同内摩擦角下非极限被动剪应力分布
        5.4.4 不同外摩擦角下非极限被动剪应力分布
        5.4.5 不同超载下非极限被动剪应力分布
    5.5 非极限被动合力作用点
        5.5.1 不同位移下非极限被动合力作用点高度
        5.5.2 不同墙背倾角下非极限被动合力作用点高度
        5.5.3 不同内、外摩擦角下非极限被动合力作用点高度
        5.5.4 不同超载下非极限被动合力作用点高度
    5.6 非极限被动土压力合力
    5.7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成果
致谢

(10)刚性挡土墙主动土压力的模型试验与解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土压力试验研究现状
        1.2.2 考虑土拱效应的土压力计算方法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
        1.3.1 研究思路
        1.3.2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刚性挡土墙主动土压力模型试验设计
    2.1 引言
    2.2 模型箱设计
        2.2.1 挡土墙及数据量测系统
        2.2.2 差异沉降控制系统
        2.2.3 挡土墙位移控制系统
    2.3 试验设计
        2.3.1 试验土样
        2.3.2 试验主动极限状态的确定
        2.3.3 试验方案设计
    2.4 RB模式试验
        2.4.1 试验方案
        2.4.2 极限状态的判定
    2.5 T模式试验
        2.5.1 试验方案
        2.5.2 极限状态的判定
    2.6 RT模式试验
        2.6.1 试验方案
        2.6.2 极限状态的判定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考虑差异沉降的模型试验结果分析
    3.1 引言
    3.2 土压力分布随差异沉降的变化
        3.2.1 RB模式下土压力分布随差异沉降的变化
        3.2.2 T模式下土压力分布随差异沉降的变化
        3.2.3 RT模式下土压力分布随差异沉降的变化
    3.3 土压力分布随墙体位移的变化
        3.3.1 RB模式下土压力分布随墙体位移的变化
        3.3.2 T模式下土压力分布随墙体位移的变化
        3.3.3 RT模式下土压力分布随墙体位移的变化
    3.4 土压力合力及合力作用点随差异沉降的变化
        3.4.1 RB模式下土压力合力及合力作用点随差异沉降的变化
        3.4.2 T模式下土压力合力及合力作用点随差异沉降的变化
        3.4.3 RT模式下土压力合力及合力作用点随差异沉降的变化
    3.5 公路路基设计规范中挡土墙设计方法
        3.5.1 挡土墙设计原则
        3.5.2 挡土墙作用力计算
        3.5.3 稳定性计算
    3.6 考虑差异沉降影响的挡土墙设计方案
        3.6.1 差异沉降对挡土墙土压力的影响
        3.6.2 RB模式考虑差异沉降影响
        3.6.3 T模式考虑差异沉降影响
        3.6.4 RT模式考虑差异沉降影响
        3.6.5 设计建议值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考虑土拱效应的挡土墙主动土压力计算
    4.1 引言
    4.2 土压力计算方法
        4.2.1 朗肯(Rankine)土压力理论
        4.2.2 库仑(Coulomb)土压力理论
        4.2.3 水平层分析法
    4.3 土拱效应对土压力的影响
        4.3.1 墙后土体的剪应力
        4.3.2 墙后土体的应力状态
        4.3.3 平行墙间土拱效应分析
    4.4 考虑土拱效应的主动土压力计算方法
        4.4.1 滑裂面计算
        4.4.2 应力计算
        4.4.3 小主应力拱分析
        4.4.4 侧向土压力系数计算
        4.4.5 主动土压力计算
        4.4.6 土压力合力及合力作用点
    4.5 算例分析
        4.5.1 土压力系数随内摩擦角及墙土摩擦角的变化
        4.5.2 土压力合力及合力作用点随内摩擦角的变化
        4.5.3 本文模型试验数据对比
        4.5.4 周应英试验结果对比
        4.5.5 FANG试验结果对比
    4.6 本章小节
结论及展望
    主要结论
    进一步研究建议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四、刚性挡土墙绕墙顶转动情况下被动土压力的分布(论文参考文献)

  • [1]灾变前深基坑主动土压力计算推演及墙土作用试验研究[D]. 张书恒. 燕山大学, 2021(01)
  • [2]基于简化主应力迹线的挡土墙土压力分析方法研究[D]. 刘涛. 湖南大学, 2020(09)
  • [3]非饱和土边坡与支挡结构相互作用机理及稳定性分析方法[D]. 邓波. 湖南大学, 2020(01)
  • [4]衡重式路堤挡土墙土压力作用特性及设计关键技术研究[D]. 余浩. 西南交通大学, 2020(07)
  • [5]填土表面条形荷载作用下刚性挡土墙主动与被动土压力变分法研究[D]. 夏攀. 西南交通大学, 2020(07)
  • [6]肋板形状对肋板式挡土墙稳定性影响及设计验算方法研究[D]. 梅明明. 西南交通大学, 2020(07)
  • [7]考虑滑裂面形状和土拱效应的地震土压力研究[D]. 都浩男. 兰州理工大学, 2020(12)
  • [8]基于钢棒相似土的刚性挡土墙非极限土压力研究[D]. 陈奇. 山东大学, 2019(09)
  • [9]平动模式下挡土墙非极限土压力计算研究[D]. 陈建旭. 西华大学, 2019
  • [10]刚性挡土墙主动土压力的模型试验与解析研究[D]. 石位哲. 长安大学, 2019(01)

标签:;  ;  ;  ;  ;  

刚性挡土墙绕墙顶旋转时被动土压力分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