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颈部淋巴结转移为首发症状的口腔癌临床分析

以颈部淋巴结转移为首发症状的口腔癌临床分析

一、口腔癌以颈部淋巴结转移为首发症状的临床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姜雪娇[1](2021)在《次发癌为肺癌的多原发癌的临床特征与远期预后相关性的回顾性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研究背景多原发癌(multipleprimary cancer,MPC)指同一机体的器官组织同时或先后发生不止一个且互相独立的原发恶性肿瘤。肺癌由于其高发生率及死亡率一直以来受到学界广泛重视。然而临床研究中对既往确诊癌症患者再次发生第二原发肺癌的临床特征、危险因素及预后分析鲜有报道。第二原发肺癌与肺部转移灶,病理性质完全不一致,其治疗手段及临床预后也不同。临床中由于新出现的第二原发肺癌灶缺乏特异性临床表现,可能导致医务工作者重视首发癌,而忽略第二原发肺癌的发生,甚至直接误诊成首发癌的肺部转移,造成漏诊误诊。第二原发肺癌的漏诊或误诊,给规范化的临床治疗提出严峻挑战,均会造成患者放弃根治性治疗甚至过度治疗失去最佳治疗时机,导致疾病的进一步恶化。因此,对其临床特征、风险因素、诊断与鉴别诊断及预后等深入研究将有助于减少第二原发肺癌的误诊和漏诊,并有助于选择合适的治疗手段,提高治愈率及改善预后。分析同类研究,国内外报道较少,目前已发表的研究大多整理分析了第二原发肺癌的临床特征,并未涉及其远期预后的分析,成为其研究的不足。基于此,我们提出了 72例LCSPM-MPC患者的回顾性分析,从多角度去探究影响其远期预后的危险因素。研究目的探讨肺癌作为第二原发癌的多原发癌的临床特点、形成原因、诊断、鉴别诊断、治疗及预后,分析性别、年龄、个人史、肿瘤家族史、时间间隔、首发癌情况(器官分布、病理分期、治疗方式)、第二原发肺癌情况(首次出现时的症状、病灶最大径、淋巴及器官转移情况、TNM分期、病理类型、ki-67、基因突变、治疗方式)及中医证候等因素对患者远期预后的影响及其生存差异,以期提高医务工作者对LCSPM-MPC的认识,更好的指导临床诊疗。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回顾性研究设计,收集整理中日友好医院2012年7月1日至2018年12月30日收治的经病理确诊为肺癌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按照诊断标准从中筛选出肺癌作为第二原发癌的多原发癌患者纳入研究。详细采集并录入患者的基本信息、临床资料并随访,包括一般情况、病史资料、首发癌相关信息、第二原发肺癌相关信息、中医证候及生存状态。采用SPSS20.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数以中位计数法表示,用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并绘制生存曲线,对再发癌为肺癌的多原发性癌各临床指标运用log-rank单因素检验对比组间差异和Cox风险比例模型做多因素回归分析,探索影响LCSPM-MPC预后可能的风险因素,显示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结果1)发病率:中日友好医院2012年7月1日至2018年12月30日共经病理确诊为肺癌2375例,发现LCSPM-MPC患者72例,发生率约为3.03%。2)性别及年龄:全组男性、女性患者各36例,男女发病比例相近。首发癌确诊中位年龄是62岁(19~83岁),平均年龄60.25±12.74岁,高发年龄段为60~69岁。其中男性中位年龄63岁(49~81岁),平均年龄64.38±7.57岁,高峰年龄段60~69岁;女性中位年龄57岁(19~83岁),平均年龄56.11±15.38岁,高峰年龄段为50~69岁,男女在年龄分层上存在明显差异(P<0.05)。第二原发肺癌确诊中位年龄是69岁(31~90岁),平均年龄66.22±12.21岁,高峰年龄为70~79岁之间。其中男性中位年龄70岁(53~90岁),平均年龄69.55±8.64岁,高峰年龄段为70~79岁;女性中位年龄66岁(31~87岁),平均年龄62.89±14.32岁,高峰年龄段为70~79岁,男女在年龄分层上未见明显差异(P>0.05)。3)两癌灶间隔时间:同时瘤组(SMPC)占20.83%(15/72),异时瘤组(MMPC)占79.17%(57/72),异时瘤组是同时瘤组的3.8倍。SMPC组中,首癌与第二原发肺癌中位间隔时间是0.5个月(0~5.1个月);MMPC组中,首癌与第二原发肺癌中位间隔时间是77个月(10~304个月)。40例(55.56%)在首发癌确诊后的5年内有发生第二原发肺癌,提示发病高峰时间集中于首发癌后的5年内。4)首发癌发病特点:消化系统30例,乳腺12例,泌尿系统8例,头颈部7例,女性生殖系统6例,淋巴系统4例,血液系统及胸腺各2例,腹膜后副神经1例,其中消化道(25/69,34.72%)及乳腺癌(12/72,16.67%)是首发癌的好发部位,其次是泌尿生殖系统肿瘤、头颈部肿瘤及妇科系统肿瘤。从性别差异来看,女性乳腺癌最多见(12/36,33.33%),男性胃肠道肿瘤最多见(16/36,44.44%)。从同时异时性来看,MMPC和SMPC患者在首发癌系统及器官分布上无差异。病理类型以实体瘤多见,白血病、淋巴瘤病理类型少见。在首发癌分期方面,超过三分之二的首发癌临床分期为Ⅰ期(51/72,70.83%)。在首癌治疗方式中,84.72%(61/72)行手术治疗,其中76.39%(55/72)例行根治性手术。5)第二原发肺癌发病特点:54.17%(39/72)患者在确诊前无任何不适症状,仅通过常规体检偶然发现;55.56%(40/72)肿瘤最大径小于3cm;48.61%(35/72)患者伴发转移,37.5%(27/72)患者伴发淋巴结转移,30.56%患者(22/72)伴远处转移;50%(36/72))患者临床分期为Ⅰ期;63.89%患者(46/72)肺部病灶位于上叶;超过三分之二的病理类型为腺癌(58/72,80.56%);25%(18/72)患者具有EGFR敏感基因突变;55.56%(40/72)患者 Ki-67 指数<20%;65.28%(47/72)患者行手术治疗,54.17%(39/72)例行根治术。6)中医证候:31.94%(23/72)痰湿证,19.44%(14/72)血瘀证,15.28%(11/72)阴虚证,13.89%(10/72)气郁证,9.72%(7/72)湿热证,6.94%(5/72)阳虚证,2.78%(2/72)气虚证。7)生存情况:72例LCSPM-MPC患者至随访终点时,54.12%仍存活(39/72),45.83%(33/72)已死亡。总生存时间(overall survival time,OS)范围为 12.93~337.37 个月,中位生存时间(Median survival time,mOS)为155.23个月,1、3、5年生存率分别为100%(72/72)、83.33%(60/72)、62.5%(45/72)。8)影响预后的风险因素:对再发癌为肺癌的MPC各项临床指标与生存时间进行单因素分析,采用Kaplan-Meier、log-rank检验方法,结果显示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包括:性别、冠心病史、同时性或异时性、两癌时间间隔、首发癌年龄、首发癌器官分布(女性特有肿瘤)、首发癌分期、首发癌是否行根治术、第二原发肺癌病灶大小、淋巴转移情况、远处转移情况、第二原发肺癌TNM分期、第二原发肺癌Ki-67数值、第二原发肺癌根治手术、中医证候(阴虚证)是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风险因素。经Cox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后显示,性别、间隔时间、阴虚证、首发癌年龄、首发癌行根治术及第二原发肺癌分期对总生存期影响较大(P<0.05)。研究结论1)LCSPM-MPC好发于中老年人,对于消化道肿瘤及乳腺癌患者,在首发癌确诊前5年内出现的肺部新发病灶,临床上需考虑到有第二原发肺癌的可能性,以便早期诊治,争取为患者赢取更大的生存获益。2)LCSPM-MPC患者均存在证候偏颇状态,以痰湿证居多,其次为血瘀、阴虚及气滞证,其中阴虚证患者预后可能较差。3)对LCSPM-MPC患者多项临床指标进行生存分析显示:①单因素生存分析显示:女性患者、无冠心病史、异时瘤组、首发癌灶与第二原发肺癌发病间隔时间>5年、首癌年龄<62岁,首癌及第二原发肺癌分期为Ⅰ-Ⅱ期、首发癌为女性常见肿瘤(乳腺癌和生殖系统肿瘤)、第二原发肺癌病灶<3cm、无淋巴及周围器官组织转移、第二原发肺癌Ki-67数值<20%,首发癌及第二原发肺癌行根治术患者预后较好,生存期显着延长。②多因素生存分析显示:性别、间隔时间、首发癌年龄、首发癌行根治术、第二原发肺癌分期对LCSPM-MPC患者预后的影响更大,其中男性患者、间隔时间小于5年、首发癌年龄≥62岁、首发癌未行根治术及第二原发肺癌为中晚期,死亡风险显着升高。

秦芩[2](2021)在《剪切波弹性成像在不完全川崎病颈部淋巴结中的初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运用实时剪切波弹性成像技术(SWE)无创定量评估伴有颈部淋巴结增大的川崎病(NEKD)与细菌性淋巴结炎(BCL)患者颈部淋巴结的弹性,分析实验室指标参数与弹性值的相关性,探究SWE在早期诊断KD中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选取62例有发热和颈部淋巴结增大症状就诊并收住我院儿科的患儿,收集并记录其一般资料,血清白细胞(WBC)、血小板(PLT)、C反应蛋白(CRP)、血沉(ESR)、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白介素6(IL-6)水平,颈部淋巴结常规超声特征及弹性值。根据临床确诊结果分为两组:伴有颈部淋巴结增大的不完全川崎病24例为NEKD组,细菌性淋巴结炎38例为BCL组;另选取性别、年龄无明显差异的健康儿童38例为正常对照组。分别比较各组间一般资料,血清WBC、PLT、CRP、ESR、ALT、AST、IL-6水平,颈部淋巴结常规超声特征及弹性值的差异,并分析实验室指标参数与平均弹性值(Emean)的相关性。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or characteristic,ROC),分析颈部淋巴结Emean值诊断NEKD的敏感性、特异性、真实度及最佳截断值。结果:1)除血清WBC计数外,三组血清PLT、CRP、ESR、ALT、AST、IL-6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2)三组间颈部最大淋巴结长径、短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BCL组颈部淋巴结多呈团块状肿大,呈单个孤立性,内回声不均匀,边界欠清,NEKD组颈部淋巴结边界清晰,呈数个均匀性增大,多呈串珠样排列,内回声较均匀。对照组淋巴结呈扁长圆形,皮质及髓质分界清楚,包膜清晰光滑,内部回声均匀。3)颈部最大淋巴结的最大弹性值(Emax)、Emean差异在三组间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NEKD组、BCL组及正常组Emean值分别为:11.8±2.11k Pa、14.92±1.59k Pa、7.84±1.66k Pa;NEKD组、BCL组及正常组Emax值分别为:14.59±2.31k Pa、17.31±1.49k Pa、9.18±1.73k Pa。颈部淋巴结SWE图像示,BCL组为黄蓝色相间,NEKD组为均匀深蓝色,正常组为均匀浅蓝色。4)相关性分析显示,血清CRP、IL-6、ALT、AST与NEKD组Emean呈正相关(r=0.639、0.872、0.72、0.362,均P<0.05)。血清WBC与BCL组Emean呈一定程度正相关(r=0.427,P=0.035)。5)根据ROC统计结果分析显示,Emean诊断NEKD的最佳截断值为13.4k Pa,曲线下面积为0.89,95%可信区间为(0.808-0.972),特异性为86.8%,敏感性为83.3%,约登指数为0.701。Emax诊断NEKD的最佳截断值为16.25k Pa,曲线下面积为0.84,95%可信区间为(0.732-0.948),特异性为78.9%,敏感性为83.3%,约登指数为0.622。结论:NEKD患者颈部淋巴结弹性值与血清CRP、ALT、AST、IL-6与有较强的相关性,而BCL患者颈部淋巴结弹性值仅与血清WBC有一定程度相关性。颈部淋巴结弹性值在BCL和NEKD患者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由此可见,SWE技术通过评估颈部淋巴结弹性鉴别NEKD及BCL,可为临床诊断、实验室指标参数诊断等提供补充信息,可能成为未来诊断不完全川崎病(IKD)的方法之一。

窦红菊,朱虹[3](2020)在《以口腔表征为首发的血液系统疾病500例临床分析》文中认为目的:探讨以口腔表征为首发症状的血液系统疾病的临床特点,为早期诊断,防止漏诊误诊提供依据。方法:回顾近5年因口腔症状首诊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口腔相关科室(口腔黏膜病科、牙周病科、牙体牙髓病科和口腔颌面-头颈肿瘤科)的500例血液系统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口腔表征的多样性及分布情况。结果:500例首诊于口腔各科的血液系统疾病患者的口腔表征有口腔黏膜和牙龈出血、牙龈增生、口腔黏膜溃疡、口腔黏膜感染及口腔颌面部肿块。其中以口腔颌面部肿块症状首诊者数量居首,占19.8%。血常规、凝血机制和口腔病理活检对血液系统疾病的初步筛查与确诊至关重要。结论:多种血液系统疾病都可能在疾病初期就出现口腔表征,正确认识血液系统疾病多样性的口腔表征,结合血常规和凝血机制检查以初步筛选血液系统疾病;对表现为口腔颌面部肿块的患者进行肿块活检,可在临床上更早地对血液系统疾病进行诊断和鉴别诊断,从而避免误诊和漏诊。口腔表征的治疗以针对血液系统疾病为主,口腔局部对症治疗为辅。

柴佳威,朱坤兵,李亚琼,王甜甜[4](2021)在《隐匿性甲状腺癌:1例病例报道和文献回顾》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隐匿性甲状腺癌病灶隐匿的可能原因,分析隐匿性甲状腺癌的临床特点及相关的治疗方式。方法对我科1例隐匿性甲状腺癌(中央区淋巴结查见甲状腺癌病灶,而甲状腺癌病理未证实原发灶)患者进行病例讨论,并通过文献复习,分析总结隐匿性甲状腺癌的病灶可能的隐匿原因、分类、诊断及治疗。结果经分析病例并文献检索,隐匿性甲状腺癌常见病灶隐匿原因:异位甲状腺组织的恶变、病理检测手段的局限、癌细胞的退行性改变。隐匿性甲状腺癌诊断相对困难,需综合应用多元化诊断手段来提高确诊率,治疗方式为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本例患者随访20个月,无疾病进展。结论了解各类隐匿性甲状腺癌的临床特征、病灶可能的隐匿原因、诊断方法、以及手术方式,可以提高隐匿性甲状腺癌的确诊率并改善预后。

冉东辉[5](2020)在《胰头区不同部位肿瘤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预后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壶腹癌,远端胆管癌,胰头癌,钩突癌,胰颈癌五组恶性肿瘤的发生部位、临床因素与病人复发率和生存率之间的关系及预后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92名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患者的临床资料及术后随访数据;采取寿命表法计算五组恶性肿瘤1年,2年,3年存活率及中位生存时间,用Kaplan-Meier方法比较随访肿瘤病人之间的生存状况及单因素生存分析,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对五组肿瘤进行多因素生存分析。结果:1.壶腹癌与胆管下段癌以皮肤巩膜黄染最为常见分别为(75.0%、88.9%);钩突部和胰颈部以腹痛(75%、85.7%)和体重减轻(70%、71.4%)较为常见。2.男性49(53.3%)例,女性43(46.7%)例,平均年龄65.00(53.25,72.00)岁,单因素分析提示性别、年龄与病人预后均无统计学差异(P=0.536,P=0.061)。3.五组肿瘤12个月复发率分别为:壶腹癌12.5%、胆管下段癌22.2%、胰头癌45.8%、钩突癌60%、胰颈癌71.4%,经统计学检验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4.五组恶性肿瘤的复发率及存活率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五组肿瘤的3生存率[中位生存期(月)]分别为56.3%(36.0)、44.4%(25.0)、20.5%(20.0)、15.0%(17.0)、14.3%(14.0)。5.调整各种混杂因素后的COX回归分析发现淋巴侵犯、血管侵犯、R0切除率、肿瘤直径、AJCC分期Ⅲ和肿瘤生长部位(钩突部、胰颈部)均是影响患者术后复发及长期生存的相关危险因素(P<0.05)。结论:1.与胰头癌、钩突癌、胰颈癌相比,壶腹癌和胆管下段癌床表现以黄疸较为常见,总胆红素显着高于钩突癌、胰颈癌。2.病人的性别及年龄与壶腹癌、胆管下段、胰头部,钩突部,胰颈部五组肿瘤的长期生存无显着影响。3.钩突癌和胰颈癌患者的血管侵犯率、淋巴转移率高,肿瘤分期晚,术后1年复发率高,预后较差。4.血管侵犯、淋巴侵犯、R0切除率、肿瘤直径、肿瘤分期Ⅲ、肿瘤部位(钩突部、胰颈部)均是五组肿瘤患者术后复发及长期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

刘洋[6](2020)在《125I粒子治疗头颈部肿瘤近期疗效观察及影响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分析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治疗头颈部肿瘤患者的临床及随访资料,观察患者近期疗效,分析影响近期疗效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收集2015年4月至2019年2月在我科接受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治疗头颈部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及术后随访资料。根据实体肿瘤的疗效评价标准(Response Evaluation Criteria in Solid Tumors,RECIST)1.1版评价125I粒子植入治疗头颈部肿瘤近期疗效,疼痛数字评分表(Numerical Rating Scale,NRS)法评价患者疼痛程度,根据放射治疗肿瘤学组(Radiation Therapy Oncology Group,RTOG)放射性损伤标准分级评价术后毒副反应。并对可能影响近期疗效的相关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对单因素分析有意义的变量及临床认为有可能影响疗效的变量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50例患者共79个病灶均顺利完成手术,其中4处病灶为CT联合超声引导,25处病灶为CT联合3D模板引导,其余为单纯CT引导。术后验证D90(90%的靶体积接受的剂量)89.2Gy-146.3Gy(中位数122.5Gy),活度0.3 m Ci-0.8m Ci(中位数0.5 m Ci),植入粒子数6-100颗(中位数35颗)。随访2-28个月(中位随访时间11月)。术后2月完全缓解1处,部分缓解50处,稳定14处,进展14处,局部控制率为82.3%。术前共30例患者病灶处有疼痛,患者NRS3.8±1.67分,术后2月22例患者疼痛,NRS2.0±1.65分。1例患者肿瘤最大径9cm,术前肿瘤下极存在波动感,术后3天波动感范围较前增大,给予切开引流,并放置引流条。放置引流条第1天共引流出暗红色液体10ml,第2天约5ml,后每日引流约2ml-3ml,1周后撤出引流条,切口处少量渗液,约2周后切口处愈合。9例出现I级放射性皮肤损伤,2例出现II级放射性皮肤损伤,无III、IV级皮肤损伤,无神经、血管损伤。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D90是影响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治疗头颈部肿瘤近期疗效的主要因素。粒子活度、手术引导方式、肿瘤直径、是否联合化疗、肿瘤病理类型、肿瘤来源均与近期疗效无关。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D90是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治疗头颈部肿瘤近期疗效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D90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82,最佳截断值为111 Gy,对应的灵敏度为84.6%,特异度为85.7%。结论:1.125I粒子植入治疗头颈部肿瘤安全有效,可有效改善患者疼痛情况。2.D90是影响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治疗头颈部肿瘤近期疗效的主要因素。3.125I粒子治疗头颈部肿瘤,D90大于111Gy可能能获得更好的近期疗效。

王丽[7](2019)在《口腔颌面颈部恶性淋巴瘤临床病理及影像学特点分析》文中指出目的:总结近10年来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口腔颌面外科收治的恶性淋巴瘤患者的临床表现及影像特点。方法:收集2007年1月-2017年12月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口腔颌面外科行手术治疗且病理确诊为恶性淋巴瘤患者95例,并对患者的性别、年龄、部位、症状,病理分型等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95例患者中,39例失访,56例回访,其中20例死亡。男性患者多于女性,男女之比1.71:1。小于60岁的患者有49例,占51.58%,大于60岁的患者有46例,占48.42%。肿物的大小上,小于3cm的有51例,大于3cm的有43例。通过卡方检验分析,患者的性别、年龄、肿物大小与恶性淋巴瘤的病理分型之间无显着的统计学差异(P>0.05)。发病部位上,以颈部最多见(38/95),其次为颌下及颏下区(22/95)。常见临床体征为无痛性肿大包块。71例首发症状为无痛性肿大包块,22例首发症状为疼痛或压痛的包块,2例以包块伴发热为首发症状。术前有CT检查的患者61例,CT平扫密度中位数为48HU。CT值与恶性淋巴瘤病理类型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MRI检查有24例,其中2例无信号描述,另外22例MRI信号强度与恶性淋巴瘤病理类型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彩超检查有58例,结果显示肿块或淋巴结大部分是边界清,回声低。术前PET-CT检查有34例,PET-CT诊断皆为淋巴瘤,与病理检查相符,准确率100%。术后病理及免疫组化的结果显示,非霍奇金淋巴瘤为90例(94.74%),以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为最常见的恶性淋巴瘤亚型;霍奇金淋巴瘤为5例(5.26%)。在随访的56例患者中,44例进行了化疗,化疗患者与非化疗患者的预后进行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口腔颌面颈部恶性淋巴瘤的临床上以颈部肿大淋巴结为首发症状,PET-CT诊断该病准确。病理上以弥漫大B细胞的非霍奇金淋巴瘤最常见,治疗以化疗为主,预后较好。

胡琰霞[8](2018)在《食管癌围手术期高频症状筛选与评估的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汇总食管癌患者围手术期各类症状,并通过高频症状筛选,进一步形成食管癌围手术期高频症状评估方法,为临床医务人员实施症状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1.通过文献回顾和半结构式访谈汇总食管癌围手术期全症状条目。2.采用自制《食管癌围手术期全症状调查表》对272位食管癌围手术期患者实施横断面调查,运用累积构成比筛选出高频症状,并通过专家咨询法确立食管癌围手术期患者高频症状。3.基于症状体验模型,采用文献回顾和头脑风暴形成《食管癌围手术期高频症状评估方法(初稿)》,通过专家咨询法形成食管癌围手术期高频症状评估方法。结果1.通过对42篇文献分析汇总食管癌围手术期症状条目40个,对20例食管癌患者半结构式访谈提取围手术期症状14个,经合并相同症状后共获取42个食管癌围手术期全症状条目。2.采用自制食管癌围手术期症状调查表对272例患者横断面调查,依据累积发生率构成比超过80%筛选出20个食管围手术期高频症状。再经由两轮专家咨询法对食管癌高频症状进行鉴定,最终确定7个高频症状。即吞咽困难、消瘦、咽部不适、腹部不适、胸骨后烧灼感、焦虑和纳差。3.基于症状体验模型,通过文献回顾和头脑风暴形成《食管癌围手术期高频症状评估方法(初稿)》,经过两轮专家咨询法,最终建立《食管癌围手术期高频症状评估方法》。结论1.食管癌患者围手术期由于疾病本身、手术创伤以及术后并发症的影响,会经历较多症状困扰,其中吞咽困难、消瘦、咽部不适、腹部不适、胸骨后烧灼感、焦虑和纳差7个症状属于高频症状。2.基于症状体验模型,形成食管癌围手术期症状评估方法,为临床症状管理提供依据,提升专科护理质量内涵。

袁文晗[9](2015)在《以Sweet综合征为首发症状的HIV阴性马尔尼菲青霉病1例—病例报告与文献复习》文中认为目的:积累关于马尔尼菲青霉病的临床经验,提高临床医师对该病的认识,以减少误诊。方法:通过对1例确诊病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及文献复习,探讨此病少见皮疹的特点、临床表现、组织病理表现、诊断、鉴别诊断、治疗及预后。结果:患者女性57岁,广西来宾人,以反复双侧颈部淋巴结肿大、面颈部疼痛性丘疹、结节、丘脓疱疹,全身红斑、丘疹伴发热为主要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提示HIV(-),血常规白细胞24.2×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85.2%,多次血细菌真菌培养阴性,皮肤病理早期表现为真皮浅层致密中性粒细胞为主的炎性浸润,后期出现感染性肉芽肿改变。初诊为Sweet综合征,应用激素及抗生素治疗无效,发病8月后经皮损活检组织及脓液培养出马尔尼菲青霉菌,抗真菌治疗后皮疹大部分消退,体温下降,继续抗真菌治疗一年后痊愈,随访至今未见复发。结论:在马尔尼菲青霉病流行地区,HIV(-)病人如果出现不明原因的反复发热、淋巴结肿大、Sweet综合征样皮疹患者,要考虑马尔尼菲青霉菌感染可能,多种组织取材送检进行真菌学培养,有助于早期诊断。

蔡卓莺[10](2012)在《口腔颌面部淋巴结生发中心进行性转化9例报道及文献复习》文中指出目的:探讨淋巴结生发中心进行性转化在口腔颌面部的发生与诊断、治疗,提出持续随诊和重复淋巴结活检的必要性,指导临床实践。方法:收集2007年1月至2012年3月在我科就诊手术切除后病例确诊的9例头颈部发生淋巴结生发中心进行性转化的病人,通过对其临床特点、组织病理学特征、鉴别诊断、预后情况进行分析,结合回顾国内外文献报道,对该疾病进行分析。结果:本组9例男性6例,女性3例,年龄最小14岁,最大68岁,平均年龄为29.6岁,中位年龄25岁,发生在腮腺区5例,颌下区1例,颈部2例,颊部1例。病变大小:最大约3cm*3cm,最小约1cm-1cm。一例有高血压病病史,一例有甲状腺结节病史,余均体健。术中可见肿块包膜完整,质中偏软,剖面鱼肉状。2月至5年3个月随访结果:9例患者术后均无明显不适,无贫血、乏力、消瘦、发热、其余淋巴结不明原因肿大,其中一例偶有腮腺区酸胀感。结论:本病青壮年男性多见,多位于颈部,表现为孤立、无痛性的淋巴结肿大,多数曾以淋巴结炎进行过治疗但疗效不佳,全身脏器无异常,血象基本正常。目前仍认为是淋巴结良性病变。要做到淋巴结生发中心进行性转化的确诊,目前主要依靠组织病理学检查,且需密切随诊观察。淋巴结生发中心进行性转化无特殊治疗,可行局部淋巴结切除,随访观察。虽无明确证据,但仍需注意其与结节性淋巴细胞为主型霍奇金淋巴瘤的相关性。

二、口腔癌以颈部淋巴结转移为首发症状的临床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口腔癌以颈部淋巴结转移为首发症状的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次发癌为肺癌的多原发癌的临床特征与远期预后相关性的回顾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多原发癌的研究现状及进展
    1. 多原发癌的发病率
    2. 多原发癌的临床特征
        2.1 性别及发病年龄
        2.2 癌肿的发病间隔
        2.3 发病部位
    3 多原发癌的形成原因及危险因素
        3.1 多原发癌的现代医学认识
        3.2 多原发癌的中医学认识
    4. 多原发癌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5. 多原发癌的治疗
        5.1 多原发癌的现代医学治疗
        5.2 多原发癌的中医治疗
    6. 多原发癌的预后
    7. 小结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研究内容:次发癌为肺癌的多原发癌的临床特征与远期预后相关性的回顾性分析
    1. 病历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病例选择标准
        1.3 纳排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观察指标
        2.2 随访
        2.3 统计学处理
    3. 结果
        3.1 临床资料
        3.2 生存情况
        3.3 生存分析
    4. 讨论
        1. 发病率
        2. 形成原因
        3. 临床特征
        4. 诊断与鉴别诊断
        5. 治疗
        6 预后
        7. 影响预后的风险因素
        8. 结论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2)剪切波弹性成像在不完全川崎病颈部淋巴结中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1.1 流行病学及发病机制
    1.2 临床评估
    1.3 常规超声及SWE的评估
    1.4 其他评估技术
    1.5 研究现状
第二章 资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仪器与研究方法
        2.2.1 一般资料及实验室数据的收集
        2.2.2 颈部淋巴结常规超声及SWE检查
        2.2.3 质量控制
    2.3 统计学分析
第三章 结果
    3.1 一般资料及实验室指标参数在NEKD组、BCL组及正常组中的比较
    3.2 NEKD组、BCL组及对照组颈部淋巴结常规超声及SWE测值比较
    3.3 NEKD组与 BCL组实验室指标参数与 Emean值的相关性分析
    3.4 SWE对 NEKD的早期诊断效能
    3.5 SWE成像的结果
第四章 讨论
    4.1 各组中一般资料及实验室参数指标的差异性分析
    4.2 各组中颈部淋巴结常规超声及SWE测值的差异性分析
    4.3 NEKD组与 BCL组实验室参数指标与 Emean值的相关性分析
    4.4 SWE对 NEKD的早期诊断效能
    4.5 本研究的局限性
第五章 展望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川崎病颈部淋巴结病变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3)以口腔表征为首发的血液系统疾病500例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病例与方法
    1.1 病例资料
    1.2 方法
2 结果
    2.1 口腔表征
    2.2 诊断
    2.3 治疗方法
        2.3.1口腔局部治疗
        2.3.2全身治疗
    2.4 治疗结果
3 讨论

(4)隐匿性甲状腺癌:1例病例报道和文献回顾(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1.1 基本病史
    1.2 辅助检查
    1.3 手术方式
    1.4 术后病理
2 讨 论

(5)胰头区不同部位肿瘤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预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研究内容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2 诊断及分期
        2.1 肿瘤诊断标准
        2.2 AJCC第八版肿瘤分期
    3 纳入排除标准
        3.1 纳入标准
        3.2 排除标准
    4 方法
    5 统计学处理
    6 技术路线图
    7 质量控制
结果
讨论
小结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导师评阅表

(6)125I粒子治疗头颈部肿瘤近期疗效观察及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写
前言
资料与方法
    1 一般资料
    2 治疗技术
    3 观察指标
    4 统计学方法
结果
    1.近期疗效
    2.疼痛情况
    3.不良反应
    4.影响因素分析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125)I粒子治疗头颈部肿瘤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7)口腔颌面颈部恶性淋巴瘤临床病理及影像学特点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1 前言
2 资料与方法
    2.1 一般资料
        2.1.1 纳入及排除标准
    2.2 研究方法
3 结果
    3.1 性别与年龄的分布
    3.2 发病部位与症状
    3.3 影像检查
    3.4 病理分型
    3.5 治疗及预后
4 讨论
5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介

(8)食管癌围手术期高频症状筛选与评估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文献回顾
    1 食管癌的流行病学、治疗及预后
    2 食管癌围手术期症状的研究现状
    3 症状评估方式及常用评估工具
    4 症状管理理论
    5 小结
第二部分 研究设计
    1 研究目的
    2 研究内容和方法
    3 相关概念
    4 技术路线
    5 质量控制
第三部分 食管癌围手术期全症状条目汇总
    1 研究目的
    2 资料与方法
    3 研究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第四部分 食管癌围手术期高频症状的筛选
    1 研究目的
    2 资料与方法
    3 研究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第五部分 食管癌围手术期高频症状评估的研究
    1 研究目的
    2 资料与方法
    3 研究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第六部分 结论
    1 研究结论
    2 对临床工作的意义
    3 研究的创新之处
    4 研究的局限性
    5 进一步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附录1:食管癌TNM分期(第八版)
附录2:患者知情同意书
附录3:伦理委员会批件
附录4:食管癌围手术期全症状调查表
附录5:《食管癌围手术期高频症状调查问卷》专家咨询表(第一轮)
附录6:《食管癌围手术期高频症状调查问卷》专家咨询表(第二轮)
附录7:《食管癌围手术期高频症状评估方法(初稿)》专家咨询表(第一轮)
附录8:《食管癌围手术期高频症状评估方法》专家咨询表(第二轮)
研究生期间成果
致谢

(9)以Sweet综合征为首发症状的HIV阴性马尔尼菲青霉病1例—病例报告与文献复习(论文提纲范文)

个人简历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1
    病例资料 1.1
    病史 1.2
    体格检查 1.3
    实验室及影像检查 1.4
    分子生物学鉴定 1.5
    真菌药敏试验 1.6
    诊断 1.7
    治疗及随访 2
    病例分析 3
    鉴别诊断 3.1
    皮瘆、发热相关症状鉴别 3.2
    淋巴结肿大、肿瘤等方面鉴别 3.3
    与其它病原菌感染鉴别 4
    讨论 5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10)口腔颌面部淋巴结生发中心进行性转化9例报道及文献复习(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1、材料与方法
2、结果
3、典型病例
4、讨论
5、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四、口腔癌以颈部淋巴结转移为首发症状的临床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次发癌为肺癌的多原发癌的临床特征与远期预后相关性的回顾性分析[D]. 姜雪娇.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2]剪切波弹性成像在不完全川崎病颈部淋巴结中的初步研究[D]. 秦芩. 兰州大学, 2021(12)
  • [3]以口腔表征为首发的血液系统疾病500例临床分析[J]. 窦红菊,朱虹. 上海口腔医学, 2020(06)
  • [4]隐匿性甲状腺癌:1例病例报道和文献回顾[J]. 柴佳威,朱坤兵,李亚琼,王甜甜. 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1(01)
  • [5]胰头区不同部位肿瘤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预后分析[D]. 冉东辉. 新疆医科大学, 2020(07)
  • [6]125I粒子治疗头颈部肿瘤近期疗效观察及影响因素分析[D]. 刘洋. 河北医科大学, 2020(02)
  • [7]口腔颌面颈部恶性淋巴瘤临床病理及影像学特点分析[D]. 王丽. 中国医科大学, 2019(02)
  • [8]食管癌围手术期高频症状筛选与评估的研究[D]. 胡琰霞. 上海交通大学, 2018(01)
  • [9]以Sweet综合征为首发症状的HIV阴性马尔尼菲青霉病1例—病例报告与文献复习[D]. 袁文晗. 广西医科大学, 2015(12)
  • [10]口腔颌面部淋巴结生发中心进行性转化9例报道及文献复习[D]. 蔡卓莺. 浙江大学, 2012(10)

标签:;  ;  ;  ;  ;  

以颈部淋巴结转移为首发症状的口腔癌临床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