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兴水利经济发展水利事业的探讨

振兴水利经济发展水利事业的探讨

一、振兴水利经济与发展水利事业浅探(论文文献综述)

武艳敏[1](2006)在《民国时期社会救灾研究 ——以1927-1937年河南为中心的考察》文中指出本文以1927—1937年的河南为中心,运用历史学、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的理论和方法,在概述河南灾况、灾因、影响以及对救灾行政机构梳理的基础上,对社会救灾的基本程序、措施、救灾资金的来源和分配、救灾物资的运输和救灾信息的传递、救灾的奖惩和监督、制约救灾成效的要素进行了全方位整体性地透视和考察,以期揭示国民政府救灾机制的运作过程以及其中存在的问题,并客观展示政府与民间如何应对灾荒、二者之间的关系怎样、社会应对灾荒的能力、该时段的救灾与传统相比有何变化等等。第一章对1927-1937年间河南省的灾荒状况及其社会后果进行了概述,并在着重对中央和河南救灾行政机构的组织沿革进行回顾梳理基础上,简要论析了具有时代特色的全国性社会慈善团体和河南地方性的慈善机构概况。1927-1937年短短的十年期间,河南省是连年有灾、多灾并发、灾区广大;灾荒频发固然与河南的地理气候等自然因素有关,但水利废弛、种植作物比例失调、农村经济的衰败等社会因素更是灾荒发生的主凶;每一次灾害的发生,在给人民带来生命、财产上的巨大损失的同时,也造成劳动力、耕畜、森林的极度缺乏、田地荒芜,使得农民生存的自然和社会环境进一步恶化,为灾荒提供了再次发生的机缘。第二章详细考察了国民政府救灾的基本程序与执行救灾程序之有关人员的费用,并对河南灾荒的应对措施及其减灾、防灾的措施进行了集中探讨。在继承古代荒政基础上,国民政府时期的救灾一般需经过报灾、勘灾、查赈、放赈一套固定的程序,救灾办赈人员的费用也有明确的条文规定;救灾的措施大致包括以急赈、调粟、除害为主要内容的临灾治标和以工赈、农赈为主的灾后补救两大方面;减灾、防灾则从以挽救农业、复兴农村和重视仓储为内容的改良社会条件和以提倡造林、重视水利等为主的改良自然条件两方面着手。第三章以河南为中心对政府和社会救灾资金的来源进行了梳理考察,并对救灾资金的分配标准及其分配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实证性探讨和分析。大体说来,社会慈善机关通过向海外华侨及国外募捐、向银行商借、向个人或中外厂商劝募、房捐、会费、游艺募捐、新式媒介募捐、政府补助等方式筹募救灾资金,政府则通过发行赈灾公债、摊派、机关捐薪、举办某项税目附加、借款、救灾准备金等方式筹措资金;救灾资金分配原则上是根据灾情轻重,将灾分等的方法进行,但在实际操作中,由于分配标准本身不明确及人为因素,使得赈款分配蒙上了一层并非完全公平的阴影。第四章详细考察了国民政府对赈运物品、移送灾民、信息传递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并结合河南方面相关的史料,对信息传递的渠道、方式、运输和信息传递中存在的问题等政策与实施间的距离进行了探析。国民政府对赈运物品提供一定的免费免税优惠,并对灾民提供免费移送,但道路状况的不尽如人意、运输工具的缺乏、免费执照请领中的耗时等因素,使得制度规定与实际实施上总有一定距离;国民政府对传递救灾信息也提供免费优惠,灾情信息大致通过官方和民间两种渠道,以传统的书信和具有近代气息的电报、电话、报刊、杂志等方式进行传递,救灾信息传递中存在通讯系统的人为自然破坏、振务电报的请领困难、报刊版面有限等问题。第五章从制度的层面对国民政府时期的救灾奖惩法规进行了梳理考察,并结合河南的资料,从实践层面对法规落实状况进行了管窥,同时,也对救灾的监督方式、监督的实效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国民政府时期,针对政府和民间不同的对象、事业,制定了对捐募者、办赈出力者、兴办防灾设施有功者等相关内容的奖励条文,并注重其贯彻执行,同时,政府也对办赈人员和慈善团体救灾中的违规违法行为进行了制度规定,但惩罚制度由于本身的缺陷、监督机制不健全等原因,无法取得应有的成效;救灾的监督方式,官赈中采取因果报应、民众监督、行政系统中的上下级间的监督、监察制度的监督等方式,义赈中采取业报轮回报应、自身体制内的监督、官方的监督、大众的监督等方式,但在缺乏良好的政治环境、其它行政系统的配合下,监督效果不大,贪污仍非常普遍。第六章对制约河南救灾成效的主要因素进行了考察,尤其探讨了救灾行政人员的基本概况,揭示了救灾成效不着的原因。战争频繁、土匪遍地、政局动荡是影响河南救灾成效的社会环境因素,资金短缺、经费支绌是造成救灾治标治本计划不能良好执行的财政因素,大量素质低下、临时凑合、缺少献身服务精神的地方办赈人员的存在是导致救灾低效、办赈不实的主观因素。

余涛[2](2005)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湖北的水灾及水利建设》文中研究指明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农业大国,同时又是一个水患频繁的国家。水利对农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现代社会,水利不仅是农业的命脉,而且是工业发展和城市繁荣的前提。因此,水利对当今社会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认真开展水利史的研究,为当代水利事业的发展服务,也是时代的需要。而学界对水利史的研究相当薄弱,有关的学术专着尚付阙如。 基于以上原因,本文拟对这一薄弱领域作一尝试性研究。论文的题目为《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湖北的水灾及水利建设》主要内容除了导论与结语外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为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湖北水灾状况及政府对水灾的认识。首先介绍湖北的自然生态环境,然后叙述1931年,1935年湖北两次特大水灾灾况及损失,接着分析水灾发生的原因,包括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最后叙述朝野上下对水利的关注。 第二部分为灾后政府的水利建设,此部分是全文的重点。具体探讨灾后政府的各项水利建设举措。在软环境上,如完善水利机构,颁布水利法。在硬环境上加强水利工程建设,如堤工建设和防汛抢险等。笔者希望将三十年代政府在湖北的水利建设尽量真实、完整、清晰地展现给大家。 第三部分对政府水利建设的综合评价。分析了政府水利建设的积极因素及不足。积极因素方面包括把水利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对其考虑较为全面;还有动员地方民众,把社会力量纳入政府统一规划,体现出现代政府的先进性。而政府施政条件的不足则影响了水利建设的成绩。对政府所做的工作进行了客观地评价。结语部分指出兴修水利是人们制约水害,恰当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一种努力。洪水是一种自然现象,人必须正确认识自然规律,采取

赵新[3](2002)在《振兴水利经济与发展水利事业浅探》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如何做到一方面突出水利事业的公益性,坚持以政府投入为主,以社会效益为主,为国民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水资源保障和防洪安全保障;另一方面,通过不断深化改革,壮大水利行业实力,走自我发展的路子。这既是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更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实践问题。本文拟从振兴水利经济的角度,对水利事业发展的出路作粗浅探讨。 水利经济,宏观上反映了水利

二、振兴水利经济与发展水利事业浅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振兴水利经济与发展水利事业浅探(论文提纲范文)

(1)民国时期社会救灾研究 ——以1927-1937年河南为中心的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图表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言
    一、题义界定与研究意义
    二、所在领域研究现状
    三、现有研究的不足与研究目标、思路
第一章 河南灾荒概况及救灾机关之组织沿革
    第一节 连年的灾荒
        一、灾荒一斑
        二、灾荒的成因
        三、灾害的自然、社会影响
    第二节 救灾机构组织沿革
        一、中央救灾机构
        二、地方救灾机构
第二章 救灾的基本程序与措施
    第一节 救灾的基本程序与相关费用
        一、救灾的基本程序
        二、执行救灾程序之有关人员的费用
    第二节 灾荒的应对措施
        一、临灾治标
        二、灾后补救
    第三节 灾荒的减防措施
        一、改良社会条件
        二、改良自然条件
第三章 民国时期救灾资金的来源和分配
    第一节 救灾资金的来源
        一、社会慈善机关团体的捐募
        二、中央及各级政府的资金拨补
    第二节 救灾资金的分配
        一、救灾资金的分配标准
        二、救灾资金分配中存在的问题
第四章 救灾物资及灾民的运输与救灾信息的传递
    第一节 救灾物资及灾民的运输
        一、贩运物品的免费免税申请程序
        二、贩运物品的运费标准及实施
        三、灾民移(遣)送的费用及程序
        四、运输中的问题
    第二节 救灾信息的传递
        一、国民政府对救灾信息传递的规定
        二、对救灾信息传递的考察
        三、信息传递中的问题
第五章 救灾的奖惩与监督
    第一节 救灾的奖惩
        一、救灾奖励的制度规定及实施
        二、救灾惩罚的制度规定及实施
    第二节 救灾的监督
        一、监督的方式
        二、监督的实效
第六章 制约河南救灾成效的要素
    第一节 救灾环境的影响
        一、战争与救灾
        二、土匪与救灾
        三、政局与救灾
    第二节 救灾资金的擎肘
        一、经费与防灾减灾设施的兴建
        二、资金与临灾救助
    第三节 办贩人员的状况
        一、中央办贩人员概况
        二、地方基层办赈人员概况
        三、时人心目中合格办贩人员的形象
结束语
    一河南省的灾荒、救灾特色
    二国家与社会的关系
    三对南京国民党政权十年期间的评价
附录
    附录Ⅰ: 国民政府时期(1927—1937)颁布的与防灾、救灾有关的主要法规
    附录Ⅱ: 河南省各县灾荒及救济状况统计表
    附录Ⅲ: 河南省各县水利状况统计表
    附录Ⅳ: 河南省各县交通通讯状况统计表
征引文献
后记

(2)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湖北的水灾及水利建设(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一、导论
    (一) 选题的缘起和意义
    (二) 研究现状
二、20世纪30年代湖北水灾状况及其认识
    (一) 湖北的自然生态环境
    (二) 水灾概况及损失
    (三) 水灾原因
    (四) 朝野上下对水利的关注
三、政府的水利建设
    (一) 水利建设的制度安排
    (二) 水利工程建设
    (三) 减灾与防患
四、政府水利建设的评价
    (一) 政府水利建设的积极因素
    (二) 政府水利建设的不足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四、振兴水利经济与发展水利事业浅探(论文参考文献)

  • [1]民国时期社会救灾研究 ——以1927-1937年河南为中心的考察[D]. 武艳敏. 复旦大学, 2006(02)
  • [2]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湖北的水灾及水利建设[D]. 余涛. 华中师范大学, 2005(06)
  • [3]振兴水利经济与发展水利事业浅探[J]. 赵新. 山东水利, 2002(01)

标签:;  ;  ;  ;  

振兴水利经济发展水利事业的探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