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警备区——关注老干部医疗保健工作

青岛警备区——关注老干部医疗保健工作

一、青岛警备区——注重做好老干部医疗保健工作(论文文献综述)

孙振宇,朱丰海,姚茹冰,王丽娜,彭浩,王琳,顾伟,李霞[1](2021)在《基于调查问卷的军队干休所医护人员中医继续教育需求分析》文中提出目的:调查分析某地干休所医护人员中医继续教育需求情况,制定培训计划。方法:自行设计发布中医继续教育需求调查表,干休所在职医护人员同一时间内填写,采用SPSS 25.0统计学软件分析处理数据。结果:180人参调人员中,中医占23.89%,西医占76.11%;认为中医培训对目前工作有帮助者占91.01%。培训内容(多选)的选择,依次为针灸推拿、中医基础及诊断、体质辨识与用药;培训方式(多选)的选择依次为线下教学、线上教学、跟诊抄方;培训时间则多数医护人员认为长期培训具有意义。结论:干休所医护对中医培训需求旺盛,医护人员的专业、工作年限不同对培训内容及方式选择有差别。

夏先波,龚翌,王兵,陈尖兵,胡燕红,申晓娟,王玉佩,谭甜甜,杨宇晴,靖炳新[2](2021)在《军队干休所开展日间照料服务的思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军队干休所老干部(含遗孀)身体健康状况、自理能力、家庭照料等方面出现了新情况,特别是老年照料面临许多困难和问题。该文作者走访了多个军队干休所,结合干休所和老干部实际需求,探讨了老干部日间照料工作的可行性,阐述了其日间照料的主要做法,并从专业队伍、专项经费、评估机制、管理措施等方面对做好老干部日间照料工作进行了思考。

王娜娜,王铁军,陈金星,方智,汪思斌[3](2021)在《军队干休所门诊部文职人员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文中认为文职人员是军队干休所门诊部的一支新兴骨干力量,在当前新一轮军队老干部服务机构调整改革和离退休老干部普遍进入高龄、高发病、高需求的"三高期"背景下,其人才队伍建设重要性日渐凸显。该文结合军队干休所老干部医疗保健工作实际,围绕新体制下军队干休所门诊部文职人员队伍建设,分析了文职人员队伍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提出了加强文职人员队伍建设的对策建议,以提高干休所门诊部文职人员的服务保障能力。

张璐,李建国,朱明兴,刘萍,王康,刘娟[4](2021)在《军队干休所智慧医疗—居家康复养老模式的实践与思考》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军队干休所离退休干部进入高龄期,养老生活的多方面需求与干休所传统服务保障的矛盾逐渐凸显,作为人工智能与医疗健康的结合体,"智慧医疗—居家康复养老模式"具有显着优势。从具体实施方法、成效、存在的弊端、改进建议等方面介绍我干休所对该新模式的探索。

包晨岚[5](2020)在《从老区到新区:中共入浙南下干部研究(1948-1956)》文中研究表明

方智,陈金星,刘广彦,王代美,朱杰,王娜娜[6](2019)在《新体制下军队干休所门诊部做好医疗保健工作的思考》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国防和军队改革的不断推进,军队离退休老干部服务保障体制进行了调整改革,军队干休所整合转隶移交至国防动员系统。该文分析了军队干休所门诊部转隶后面临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从增强专业素质、提高服务质量、开展文化活动、做好心理保健、服务端口前移、满足服务需求、理顺内外关系、落实规章制度和加强队伍建设等方面提出了对策建议。

周晓瑾[7](2018)在《《人民日报》的“英模报道”研究(1950-2002)》文中研究表明《人民日报》“英模报道”是党的政治宣传的具体方式之一,其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中,为宣传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贡献了巨大力量。在此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中国特色的政治宣传理论,极大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政治宣传理论的思想宝库。但是,时代的发展却暴露了《人民日报》“英模报道”的局限性,民众主体意识的高涨、价值观的多元化、新媒体的勃兴、使《人民日报》“英模报道”面临巨大挑战,于此,非改进其报道无以阻止《人民日报》“英模报道”之颓势。本文在绪论部分梳理了《人民日报》“英模报道”研究的历史和界定了相关核心概念。第一章分别阐述了马克思主义政治宣传理论、苏联马克思主义政治宣传理论和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宣传理论,并介绍了《人民日报》创刊和发展的基本情况以及其“英模报道”的历史起源与报道栏目变化。第二章分析了英模报道中的“英模”构成情况。通过结合不同时期《人民日报》“英模报道”数量和类型的变化统计表,分析了变化的整体趋势和不同阶段的发展态势。在第三章中,论文分时期呈现了英模报道数量变化和英模报道类型变化、分析了报道英模的形象变化和形象变化的原因,最后阐述了《人民日报》“英模报道”形象变化造成的社会效应。论文第四章主要论述了时代的发展变化和科技的快速发展对《人民日报》“英模报道”构成的挑战和改进英模报道的建议。具体而言,《人民日报》“英模报道”面临宣传理论更新的挑战、社会价值多元和英模精神单一的挑战以及政治宣传效应衰退的挑战。应对挑战,首先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宣传理论的基本原则、立场和方法,其次,要坚持新闻宣传的“三贴近原则”,再次,要改进报道方式、技巧和风格,最后,要运用新媒体技术提升英模报道的实效性。

王明科[8](2018)在《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代表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政治活动,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组织制度。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进程中,历次全国代表大会是党诞生、成长、发展、壮大的见证,也是党面向未来实现新目标、夺取新胜利、铸造新辉煌的保证;而历次全国代表大会的代表,则是这一重大政治活动的主体,他们以参与者和决策者的政治角色创造历史,也以这样的身份载入史册。从中共一大开始,党的全国代表大会的代表便成为一个重要的政治群体,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改革开放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每个重要历史节点上,都发挥着重要的历史作用。而适应不同的历史环境、革命建设任务变化需要,每次党的全国代表大会的代表在微观上,又呈现出不同的结构特点和个体风貌。更为重要的是,伴随着党的建设的不断加强,党的根本组织制度——全国代表大会制度的不断完善,代表制度也经历了从无到有,从简单到规范,从单一到系统的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而且,随着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深入推进,代表制度也需要持续改进和完善,以保证与其所承担的时代使命相适应。考察代表问题的历史发展,探究代表制度建设的未来走向,正是论文致力于研究的核心问题。论文主要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后面部分共分为五章。绪论部分主要介绍和阐述论文的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概念界定及主要文献史料、学术研究的情况、研究思路和方法、创新点和重点难点等。第一章,主要研究中共一大至七大的代表问题。这七次代表大会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召开,按照重要性,代表制度建设的丰富程度,代表人数等方面的差别划分为四节进行阐述。中共一大代表是代表问题的起点,他们不仅参与了早期党组织的建立,而且亲手缔造了中国共产党,在一大召开期间,他们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创立了代表履职尽责的典范。中共二大是代表制度化的开端,代表中首次出现工人代表,体现了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的属性,由于人数较少,代表在大会上承担了各类角色。中共三大、四大期间,代表制度开始具体化,部分地区的代表产生开始采取选举的方式,而围绕着第一次国共合作问题,代表在大会议事时进行了激烈争论,思想分歧开始呈现。中共五大、六大时,面对大革命失败,代表们经历了五大时的迷茫,也经历了六大时的艰辛,在沉痛中反思,在逆境中崛起,开启了对救亡图存道路的新探索。中共七大时,中国共产党已经走出了一条自己的道路,全党上下思想空前统一,在这样的形势下,七大代表几经波折,最终共同成就了一次独立自主、团结奋进的代表大会,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为代表问题实践积累了丰富经验。第二章,主要探讨八大至十一大的代表问题。这四次代表大会是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召开的,根据历史背景的不同进行分别阐述。八大是新中国成立后召开的第一次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是党代表大会历史上唯一一次提出党代表大会常任制的大会。代表在大会上广泛发言,充分行使选举权,提出了许多影响深远的意见建议。九大、十大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召开,受极“左”思潮影响,在代表推选、代表队伍结构和履职行为方面偏离正确轨道,出现许多偏差。中共十一大虽然没有实现拨乱反正,但对代表制度进行了初步恢复。代表问题在这一期间经历的挫折起伏,恰恰反映了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制度的基础性、根本性作用,对依规治党有重要启示。第三章,主要探讨十二大至十五大的代表问题。这四次代表大会是在改革开放初期特别是邓小平理论形成时期召开的,有着拨乱反正、实现党内生活正常化和规范化、不断加强党的建设的独特历史背景。在此期间,代表制度不仅得到恢复,而且实现了发展,特别是党内选举制度的建立,使得代表产生机制更加规范。代表的先进性标准条件不断提升,候补代表被取消,特邀代表设立,台湾省籍党员代表的选举过程更加规范,代表中党员干部比例总体趋于下降,生产和工作一线代表占比不断增加,代表结构更加科学合理。代表问题进入发展和完善的大好时期,无论是制度建设还是实践层面,都取得了长足进步。第四章,主要探讨十六大至十九大的代表问题。十六大党章对党的性质进行了新概括,“两个先锋队”的性质定位,对党员结构影响深远。从十六大开始,中央逐渐吸取地方常任制试点经验,探索加强代表制度建设,增强代表联系党员群众、发挥作用的途径,建立了以规范代表问题为核心的党内法规——代表任期制。代表的条件更加与时俱进,新社会阶层和新经济组织党员开始进入代表队伍,代表产生程序步骤更加规范,差额公示展现发扬民主新风貌。在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部署下,代表资格审查在十九大时正向发力,传递了强烈的从严信号;而“党代表通道”的开放,也为代表履职增添了新的平台。第五章,主要对代表制度建设与代表作用发挥的路径选择进行展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进入新时代后,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承担着为推进伟大事业,进行伟大斗争,实现伟大梦想提供坚强组织保证的重任。在这样的党情国情背景下,代表问题需要立足基础性、长期性和稳定型的本质属性,以全面从严理念为引领,以新时代党的建设总体要求为指导思想,以党内政治生活若干准则为动力源泉,以发扬党内民主为重要目标,深化代表制度建设,保持代表结构基本稳定,强化对代表政治素质的要求,推进代表提案制的实施,完善代表培训机制,建立党代表大会闭会期间统筹联络代表的日常工作机构,强化代表作用发挥。

胡伟军[9](2015)在《师级干部住院“一卡通”运行状况及其优化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和通讯技术等在医学中的应用,医疗卫生事业也进入了崭新的信息化时代。2004年,中央军委颁布《军队医疗保障制度改革方案》,提出实行持卡(当时是电子医疗卡,现改为军人保障卡)就医等一系列改革措施。之后,随着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从2009年起,相继实现了军级以上干部全军医院就医“一卡通”和师、团级干部全军医院门诊“一卡通”,广大官兵热切期盼扩大保障范围,实现全军官兵在全军医院就医“一卡通”。目的本研究旨在分析师级干部全军医院住院“一卡通”的可行性,并为团级(含)以下干部实现全军医院住院“一卡通”提供参考;同时,通过数据分析,摸准在住院“一卡通”模式下师级干部就医流向和医疗需求,为在后勤体制编制调整改革工作中,进一步科学研究医疗机构布局,合理设置干部床位提供支撑。方法按照“顶层设计、分级筹划,突出重点、积累经验,完善制度、稳步推进”的思路,分两步实施,先是在南京战区进行试点,再在兰州、济南、南京、成都四个战区扩大试点,通过在管理部门建立的监控平台收集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非体系师级干部住院主要集中于师级医院;病员就医趋向先就近、就便,再就优;住院病种多为心脑血管疾病和恶性肿瘤;通过制订就医办法,建立制度机制,医院收容压力在可承受范围内。结论在全军推行师级干部住院“一卡通”是可行的,但应在现有就医办法和制度机制基础上,进一步完善相关制度措施:一是坚持现行的基层医疗机构和体系医院首诊制度,落实各级保障职能,强化基层医疗机构和体系医院的功能;二是搭建院际间的“电子病历信息共享平台”,实现各医院间诊疗信息能互联畅通并实时共享,减少重复检查、重复开药,节约卫生资源,提高保障效益;三是研究建立医院医疗消耗经费补助机制,形成多完成收容任务多经费支持的激励制度,调动医院收治非体系患病干部的积极性。

刘德,陈杰,唐辉[10](2014)在《军队干休所开展健康教育的几点思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军队干休所老干部普遍进入"双高期"(高龄、高发病期),病种繁多、病情复杂,对医疗保健的依赖性增强;渴望长寿,对现实医疗保障的失落感增大[1]。重视健康教育,大力开展健康保健知识宣传,增强老干部自我保健意识,提高老干部健康素质,实现老干部自主保健及养成良好的生活行为方式,促进军队干休所卫生部门由简单的门诊医疗服务向疾病预防、心理咨询、营养保健、康复医疗一体化现代医疗保健服务模式转变,对实现老干部"保健康"的服务目标有着

二、青岛警备区——注重做好老干部医疗保健工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青岛警备区——注重做好老干部医疗保健工作(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调查问卷的军队干休所医护人员中医继续教育需求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2)军队干休所开展日间照料服务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 面临的主要问题
    1.1 老干部高龄化现状
        1.1.1 高龄多病
        1.1.2 照料需求多
        1.1.3 心理问题突出
    1.2 照料功能弱化[7-12]
        1.2.1 家庭照料能力弱
        1.2.2 保姆素质低
        1.2.3 护工招聘难
    1.3 照料条件有限
        1.3.1 照料内容单一
        1.3.2 设施设备简陋
        1.3.3 经费有缺口[13]
2 开展日间照料的可行性
    2.1 框架具备
    2.2 资源充足
    2.3 便于照护
3 主要做法
    3.1 加强领导
    3.2 组建队伍
    3.3 完善设施
    3.4 确立照料模式和内容[14]
    3.5 开展日间照料
        3.5.1 每天有活动
        3.5.2 每周有娱乐
        3.5.3 每月有休闲
        3.5.4 每季有赛事
        3.5.5 重大节日有聚会
4 开展日间照料服务的思考
    4.1 打造专业队伍
        4.1.1 建立老年照料教育培训体系
        4.1.2 提高从业人员素质
        4.1.3 完善人才评价机制
    4.2 确立保障经费
        4.2.1 设立强制老年长期照护保险制度
        4.2.2 落实经费救助
        4.2.3 完善经费补偿
    4.3 拓展服务范围
        4.3.1 丰富养老产品
        4.3.2 开展内外交流
        4.3.3 应用信息化技术
    4.4 建立机构评价体系[20]
    4.5 制定管理规范
        4.5.1 制度规范
        4.5.2 设施规范
        4.5.3 服务规范
        4.5.4 监管规范

(3)军队干休所门诊部文职人员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 现 状
    1.1 基本情况
    1.2 地位作用
    1.3 形势任务
2 问 题
    2.1 军事政治素质与现役军人有差距
    2.2 业务技术能力与岗位要求有差距
    2.3 职业发展前景与个人诉求有差距
3 对策建议
    3.1 进一步强化思想政治素质
    3.2 进一步提高综合业务能力
    3.3 进一步加强人才梯队建设
    3.4 进一步创新管理服务模式

(4)军队干休所智慧医疗—居家康复养老模式的实践与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 实施方法
    1.1 新聘人员配置与工作制度
    1.2 体系医院视频对接
    1.3“智慧医疗”居家监测设备
    1.4 中西医结合:诊治与康复一体化
    1.5 院前急救模式
    1.7 健康指导与照护培训
    1.8 培养干休所工作人员专业素养
2 成效
3 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4 讨论

(6)新体制下军队干休所门诊部做好医疗保健工作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 现状与问题
    1.1 老干部进入“三高期”,医疗需求呈现多元化
    1.2 干休所整合后点多人少,保障压力不断增大
    1.3 改革期间新政策多,需要准确把握加以落实
    1.4 执行药品统一采购,尚需做好解释沟通工作
    1.5 医护人员流失较多,存在人才断档风险
    1.6 不确定因素较多,医疗保健水平有所下降
    1.7 医疗服务矛盾多样化,容易引起医疗纠纷
2 对策与措施
    2.1 强化为老干部服务意识,增强医护人员专业素养
    2.2 把规范化服务做扎实,提高老干部保健服务质量
    2.3 开展丰富多彩文化建设,促进老干部心身健康
    2.4 做好老干部心理保健,落实现代健康理念
    2.5 以老干部为中心,实施服务端口前移
    2.6 积极探索服务保障新模式,更好满足老干部健康服务需求
    2.7 理顺干休所内外关系,合力做好老干部保健服务
    2.8 严格落实各项规章制度,确保医疗服务安全可靠
    2.9 搞好传帮带工作,加强医护保健队伍建设

(7)《人民日报》的“英模报道”研究(1950-2002)(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文献综述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三、研究目的和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四、研究方法和核心概念界定
        (一)研究方法
        (二)核心概念界定
    五、研究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一)研究重点
        (二)研究难点
        (三)创新点
第一章 政治宣传与《人民日报》的英模报道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政治宣传理论的中国化
        一、马克思主义政治宣传理论概述
        二、马克思主义政治宣传理论在苏联的实践
        三、马克思主义政治宣传理论的中国化
    第二节《人民日报》的创刊
        一、创刊及发展
        二、功能地位
    第三节《人民日报》的英模报道
        一、英模报道的历史起源
        二、“英模报道”与《人民日报》新闻报道栏目变化
第二章 英模报道中的“英模”构成
    第一节 历年英模报道总量统计
        一、报道统计概述
        二、报道数量与分布
    第二节 英模构成的类型分布
        一、英模行业结构分布
        二、英模性别结构分析
        三、英模的政治面貌结构统计
    第三节 英模报道的品质结构分析
        一、政治品质
        二、劳动品质
        三、道德品质
第三章 《人民日报》的英模报道演变
    第一节 建国头十七年《人民日报》的英模报道
        一、数量变化
        二、英模形象
        三、形象变化之原因
        四、社会效应
    第二节 极“左”时期《人民日报》的英模报道
        一、数量变化
        二、英模形象
        三、变化原因分析
        四、社会效应
    第三节 改革开放时期《人民日报》的英模报道
        一、报道数量变化
        二、形象分析
        三、形象变化之原因
        四、社会效应
第四章 《人民日报》英模报道的挑战及其应对
    第一节 英模报道的挑战
        一、新时代需要新宣传理论
        二、社会价值观多元,英模精神单一
        三、政治宣传的效应衰退
    第二节 改进英模报道的建议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宣传理论的基本原则、立场、方法
        二、群众路线理论的实践与坚持新闻宣传的“三贴近原则”
        三、改进报道方式、技巧、风格
        四、新媒体技术运用与提升英模报道实效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一:1950 年—1965 年《人民日报》英模报道题目
附录二:1966 年—1976 年《人民日报》英模报道题目
附录三:1977 年—2002 年《人民日报》英模报道题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8)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代表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与选题意义
        一、学科视角:代表问题是中共党史研究中的重要问题
        二、选题意义:丰富和深化中共制度史与人物史的研究
    第二节 概念界定与主要文献史料
        一、概念界定
        二、主要文献史料
    第三节 学术研究综述
        一、关于学术研究过程的概述
        二、关于学术研究内容的概述
        三、评价:关于学术研究的问题与不足
    第四节 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思路
        三、研究重点、创新点和难点
第一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代表问题
    第一节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与代表制度的初步确立
        一、做始也简:早期党组织的建立与一大的筹备
        二、星星之火:一大代表的产生方式与结构
        三、筚路蓝缕,以启山林:一大代表的开创性履职实践
        四、制度发轫:二大党章首次规定代表人数由中央委员会确定
        五、结构变化:二大代表中开始出现工人身份的代表
        六、角色多元:二大代表承担的职能开始丰富化
    第二节 三大、四大:代表制度建设与履职实践情况
        一、代表制度内容开始具体化
        二、选举代表方式的采用与代表结构的多元化
        三、代表议事中的思想分歧与代表培训的萌芽
    第三节 五大、六大:大革命失败前后的代表制度的坚守
        一、背景:党的建设加强与代表大会制度的继续完善
        二、代表制度内容的进一步创新和发展
        三、代表队伍的壮大与代表结构导向的变化
        四、从迷茫到反思:大革命失败对代表履职尽责的影响
    第四节 七大前后:关于代表问题的自主探索与实践
        一、革命形势变化与代表大会制度的作用发挥
        二、中国共产党对代表制度的自主探索与完善
        三、七大代表的产生过程与全面审查
        四、“小长征”与代表选举权的行使
第二章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代表问题
    第一节 新中国成立前后代表制度建设的历史背景
        一、“九月决议”与恢复、扩大党内民主生活
        二、“两个国会”论开启了代表制度建设的新阶段
        三、自下探索:地方党代表大会的实践及其意义
        四、八大“预演”:1955年党的全国代表会议
    第二节 八大期间:代表问题的发展与实践具有开创性
        一、全面执政条件下代表产生机制的巩固与完善
        二、党代表大会常任制的实施及其对代表制度的影响
        三、代表的结构特点——党员干部超八成
        四、代表履职展现积极、热烈、民主的良好会风
        五、极“左”思潮影响下的代表制度式微
    第三节 九大至十一大的代表问题
        一、九大代表推选偏离正确轨道
        二、十大代表推选工作继续错误路线
        三、九大、十大代表履职行为存在偏差
        四、九大、十大:代表制度的根基尚存
        五、十一大对代表制度初步恢复
        六、对九大至十一大期间代表问题的反思
第三章 改革开放初期至十五大的代表问题
    第一节 代表制度恢复与继续发展的历史背景
        一、思想与理论的拨乱反正
        二、党内政治生活逐步正常化与规范化
        三、党的建设:从“整党”到“从严治党”,再到“新的伟大工程”
    第二节 代表制度恢复与继续发展的具体内容及过程
        一、党代表大会制度的规范化建设与发展
        二、代表制度的恢复与发展
        三、党内选举制度的完善及对代表制度的影响
    第三节 十二大至十五大代表的产生
        一、代表先进性的标准衍变
        二、取消候补代表的制度设计,设置特邀代表
        三、代表的产生时间和选举单位
        四、选举代表的程序与方式
        五、台湾省籍党员代表的选举
        六、代表资格审查委员人员结构及审查内容
    第四节 十二大至十五大代表的结构分析及其特点
        一、代表分配名额和人数每次递增
        二、从代表结构变化看党内民主的发展
    第五节 十二大至十五大代表的履职问题
        一、取消大会发言,开启代表分组讨论的议事模式
        二、代表“议政”的主要内容
        三、差额选举方式与代表选举权的行使
        四、代表履职行为的开放程度取得突破性进展
第四章 十六大以来的代表问题
    第一节 新世纪继续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及其影响
        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代表制度建设产生重要影响
        二、“两个先锋队”的性质定位强化了对代表履职的激励
        三、党的建设“主线”推动了代表制度建设与实践取得历史性突破
        四、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部署指明了代表问题完善与发展的新方向
    第二节 代表制度建设取得重大成就
        一、扩大的市、县党代表大会常任制试点对代表制度建设的探索
        二、加强党内监督制度建设对代表履职制度的丰富
        三、代表制度“独立成规”——代表任期制的建立和实施
        四、代表制度建设继续深化——代表提案制的提出与实施
    第三节 代表选举工作的突破与创新
        一、代表条件与时俱进
        二、代表产生程序更加规范
        三、十八大:代表选举首次引入差额公示
        四、十九大:全面从严的代表资格审查
        五、十九大:中央领导人提名参选单位原则变化
    第四节 十六大至十九大代表结构比较
        一、代表人数继续增加
        二、代表选举单位的变化
        三、代表资格审查委员会人员结构
        四、代表中出现新的社会阶层的党员
        五、代表身份构成个案剖析——以十八大代表为例
        六、代表结构的多角度多层次剖析
    第五节 代表的履职问题
        一、党代表大会召开前后代表的基本履职历程
        二、会议期间代表团讨论环节逐步面向媒体开放
        三、十九大:首次设置“党代表通道”
第五章 关于代表制度建设与代表作用发挥的思考
    第一节 代表问题的本质属性
        一、从功能定位看,代表问题属基础性问题
        二、从历史进程看,代表问题属长期性问题
        三、从制度建构看,代表问题属稳定型问题
    第二节 深化代表制度建设、发挥代表作用的基本遵循
        一、以“全面从严”理念为引领
        二、以新时代党建总要求为指导
        三、以落实党内政治生活准则要求为动力
        四、以发扬党内民主为重要目标
    第三节 深化代表制度建设、发挥代表作用的路径选择
        一、保持代表名额、结构的基本固定
        二、更加突出对代表的政治素质要求
        三、代表直选不适合党的全国代表大会代表选举
        四、推进代表提案制在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层面的实践
        五、基层一线代表培训工作应纳入中央统一部署
        六、建立代表联络工作机构,健全完善配套工作制度
参考文献
附录1 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代表问题大事记
附录2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的历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名录
附录3 八大代表选举情况汇总
表格索引
在学期间发表的研究成果
后记

(9)师级干部住院“一卡通”运行状况及其优化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英文摘要
中文摘要
第一章 导论
    1.1 选题缘由
    1.2 研究背景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 研究意义
    1.5 研究思路与路线图
    1.6 现状分析
    1.7 相关概念界定
第二章 师级干部住院“一卡通”先行试点研究
    2.1 研究目的
    2.2 研究内容与实施步骤
    2.3 结果
    2.4 讨论
第三章 师级干部住院“一卡通”扩大试点研究
    3.1 研究目的
    3.2 研究内容与实施步骤
    3.3 结果
    3.4 讨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军队干部保健工作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10)军队干休所开展健康教育的几点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双高期”老干部的特点
    1.1 普遍需要更多关注和照料
    1.2 文化素质较高或离退休前就是从事医疗卫生工作者的特点
    1.3 文化素质较低及医疗保健知识缺乏者的特点
2 干休所开展健康教育存在的主要困难
    2.1 求知欲差异问题
    2.2 自身性生理问题
    2.3 健康教育观念问题
    2.4 健康教育时间落实问题
    2.5 健康教育知识贫乏问题
3 干休所开展健康教育的几点思考
    3.1 更新医务人员医疗保健观念
    3.2 提高医务人员健康教育素质
    3.3 强化健康保健服务意识
    3.4 注重个性化宣传教育

四、青岛警备区——注重做好老干部医疗保健工作(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调查问卷的军队干休所医护人员中医继续教育需求分析[J]. 孙振宇,朱丰海,姚茹冰,王丽娜,彭浩,王琳,顾伟,李霞. 中国社区医师, 2021(33)
  • [2]军队干休所开展日间照料服务的思考[J]. 夏先波,龚翌,王兵,陈尖兵,胡燕红,申晓娟,王玉佩,谭甜甜,杨宇晴,靖炳新. 人民军医, 2021(08)
  • [3]军队干休所门诊部文职人员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 王娜娜,王铁军,陈金星,方智,汪思斌. 人民军医, 2021(07)
  • [4]军队干休所智慧医疗—居家康复养老模式的实践与思考[J]. 张璐,李建国,朱明兴,刘萍,王康,刘娟. 中国初级卫生保健, 2021(07)
  • [5]从老区到新区:中共入浙南下干部研究(1948-1956)[D]. 包晨岚. 浙江大学, 2020
  • [6]新体制下军队干休所门诊部做好医疗保健工作的思考[J]. 方智,陈金星,刘广彦,王代美,朱杰,王娜娜. 人民军医, 2019(10)
  • [7]《人民日报》的“英模报道”研究(1950-2002)[D]. 周晓瑾. 兰州交通大学, 2018(01)
  • [8]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代表问题研究[D]. 王明科. 中共中央党校, 2018(02)
  • [9]师级干部住院“一卡通”运行状况及其优化策略研究[D]. 胡伟军. 第三军医大学, 2015(08)
  • [10]军队干休所开展健康教育的几点思考[J]. 刘德,陈杰,唐辉. 西南国防医药, 2014(11)

标签:;  ;  ;  ;  

青岛警备区——关注老干部医疗保健工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