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可可产量预测增加

国际可可产量预测增加

一、国际可可产量预测增加(论文文献综述)

孙彤彤[1](2021)在《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业已取得长足进步,但受农业经营规模、技术进步程度、国际环境形势等条件变化影响,中国农业发展及其国际竞争力提升仍然面临很大挑战。当前,国际农业交流合作已成为世界各国把握新的趋势和格局的重要途径和必然趋势,面临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环境,提高农业国际竞争力是关键,而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需要汲取其他国家的经验和教训。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世界各国的现代农业在工业化的推动下均得到了一定发展,其中,美国的农业发展具有代表性和先进性。美国农业历经一个多世纪的发展塑造了世界一流的农业强国,对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进行深入研究,对促进中国农业发展及增强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为研究对象,在对农业国际竞争力的相关概念进行界定后,确定了农业国际竞争力的理论内涵及分析框架,以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等理论为基础,以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历史演进为背景,综合评价了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水平,详细分析了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成本优势与差异化优势,深入探讨了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并结合美国提升农业国际竞争力的经验教训,针对中国农业发展困境提出对增强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启示。回顾南北战争以来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历史演进情况,可以将其划分为三个时期:(1)1860年至1945年是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发生重大变化的历史时期。在此期间,美国农业先后经历了农业半机械化(1860-1914年)与农业机械化(1915-1945年)阶段,美国农业完成了由手工到半机械化、基本机械化、再到全面机械化的生产方式转变,这一时期的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主要依靠简单机械化来维持。(2)1945年至2000年间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推动下发生了重大变化。二战以后,美国形成了以家庭农场为主体的农业社会结构,美国农业区域化和专业化更加明显,并实现了农业科学化,这一时期的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主要依靠农业科技创新来提升。(3)2000年以后美国农业进入“新时代经济”。在此期间,美国农业经济实现空前增长,农业贸易迅速扩张并且持续保持贸易顺差,这一时期的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主要依靠外部市场需求来支撑。本文建立了包含农业国际竞争力的评价指标、农业国际竞争力的路径选择、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因素的分析框架,分别对应竞争力结果、竞争力维度、竞争力来源三个层面。第一部分从显示性指标和解释性指标两方面对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进行测度与评价。基于显示性指标的评价:从国际市场占有率看,美国农业出口竞争优势明显,但有减弱趋势,其中植物产品比较优势最为突出,其次是活动物及动物产品、食品及饮料等;从净出口情况看,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不具有明显竞争优势,因为美国对农业进口依赖程度也很高,其中谷物产品、稻草秸秆及饲料具有较强净出口能力。基于解释性指标的评价:从建立的国际竞争力“基础——形成过程——结果”三个层面评价指标体系的实证结果来看,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综合得分在18个观察对象中排名第一,其中,美国农业在国际竞争力形成过程指标上表现最好,可以发现美国充足且高素质的科技人才及雄厚的研究开发资金,有效地将美国现有技术和自然资源转化为农业生产力,同时美国在农业适用技术和专利开发方面具有显着优势,这大幅提升了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第二部分从成本优势与差异化优势两个维度探讨美国农业国际竞争优势的获取路径。可以得出两点结论:第一,美国较高的农业生产成本在一定程度上被其更高产量所抵消,同时较低的内陆运输成本和装卸成本弥补了其较高的农场价格劣势,促使美国农业获得成本优势,进而提高国际竞争力水平;第二,美国在食品供应安全方面走在世界前列,各种农产品质量附加值均较好,健全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及专业化的农业营销方式促进美国农业差异化优势快速形成,农业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第三部分根据迈克尔·波特的“钻石模型”理论,从基本因素和辅助因素两方面讨论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基本因素包括农业生产要素、农业需求条件、农业相关与支持性产业和农业经营主体,辅助因素包括政府因素和历史机遇。通过对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分析可知,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获得由一定的农业经营规模、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健全的相关支持产业和有效的联邦政府行为等多个方面综合决定。然而,美国农业仍面临长期产能过剩、中小型农场经营压力增大、农业环境保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问题。美国提升农业国际竞争力的经验教训给中国农业发展带来重要启示。相较于美国农业,中国农业尚面临农产品国内库存高企与国际市场进口大量增加、农业科技推广与创新体系仍有许多不足、农业育种和加工及冷链等社会化服务发展落后、农业经营规模太小且农业劳动者素质普遍偏低等问题。基于中国农业发展困境及上述对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深入研究,现阶段中国提升农业国际竞争力可以通过持续深入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工作、加快推进农业相关支持产业发展、多种形式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增强农业劳动者素质和能力建设四个方面来实现。

Coulibaly Kigbajah Salifou[2](2020)在《Economic Effects of Cocoa Price Changes and Production Uncertainty in Cote D’ Ivoire》文中认为科特迪瓦自开始实行商品出口以来,农业政策可以算是经历改革次数最多的政府决策系统之一。科特迪瓦的农产品市场以可可,咖啡,棉花和腰果等为主导出口产品,在过去的几十年中,科特迪瓦的农产品市场偶尔会进行短期的暂时调整。自科特迪瓦实现国家独立以来,政府就对可可市场进行规范的监管,以保障政府的出口收入。可可占科特迪瓦全国出口收入的50%以上,对国家投资有隐性的影响。1960年至1978年,科特迪瓦在独立后第一任总统费利克斯·霍普维特·博伊尼(Felix Houphouet Boigny)(1905-1993)的领导下,在全国各地兴起基础设施建设。在此期间,由于可可行业的贡献,该国的经济显着增长。此外,这位总统是种植可可的农民出身,因此他大力倡导改善科特迪瓦农民的福利状况。在此期间,经济增长率稳定在9%至10%之间,但在1964年达到了17%(世界银行,世界发展指标,2017)。这些经济收益使该国的人均收入实现了总体增加,特别是农民的人均收入,在1961年至1978年之间实现了年均4%的增长,从而使科特迪瓦成为了非洲最具竞争力的经济体之一。在不到四个月之内,两项针对可可的运动就可能会显着拉大可可这一货物的税率差额。然而,这种政策是以破坏科特迪瓦的可可经济,让国家的市场发生混乱为代价的。本论文研究发现,科特迪瓦出现了以下现象:非法向加纳等邻国进行可可贩运、劳动力稀缺、竞争力下降、竞争成本提高、生产者收入下降,等等。准公共机构任意设定生产者价格时,就会引发市场混乱。因为小农生产者们已经接受了要付出高额生产成本这一事实,所以此后一旦价格被任意设定,这种价格就无法准确反应可可的最优价格。尽管这项针对可可市场的农业政策在科特迪瓦取得了一些令人满意的结果,但其还是受到一些学术研究的批评和质疑。西非国家引进可可种植的一问题引发了一些争议,特别是在市场管理方式这一方面。在此方面,可可生产者和行业工人曾经进行了一系列的抗议活动。其中一个人们的重大关切问题就是市场价格管制政策。1902年,1937年至1938年,以及当今,此政策都遭到了抵制。本次改革使生产者转向种植咖啡、橡胶、油棕、香蕉和玉米。国家大规模招聘国家工作人员、半国营企业雇员、可可市场监管机构工作人员,这些招聘活动的一部分基于以可可征税获得的出口收入。1982年至1990年期间,出口收入的突然下降和3%的经济下滑导致了一些国有企业的破产,也减少了农民的收入。此外,这种不景气导致邻国加纳的农民发起了抵制运动。科特迪瓦为稳定全球可可供应做出了贡献,使全球可可生产维持在当前的水平,因此有必要对科特迪瓦的可可政策进行经济分析。该国对当前的可可政策进行了改进,但新政策的实行却遭受了许多挫折。新政策旨在提高科特迪瓦可可行业的竞争力。因此,应该修改科特迪瓦基于价格规定,市场调节和出口收益最大化的现行政策,将农民的福利和收入考虑在内。现在的科特迪瓦国内的可可市场,是以牺牲小农利益和其他相关者的利益为代价的,而并不是那种实行严格监管,并强调利润最大化的市场。这种市场模式使可可生产者的利润大大减少,收入大肆缩水,让可可生产者成为最贫穷的人群。施行该政策的理由是,通过规定国内的可可价格对整个国民经济产生积极影响。然而,这种对价格的规定是主观臆断的,没有将可可的生产因素和当地可可行业利益相关者的期望考虑在内。预期生产者价格是农民进行生产的动机,但这也只是为了支撑国内消费市场。如将市场价格定得太高,也将使生产者受益并改善其福利状况。这两种情况都将导致可可市场性质的转变,尤其是科特迪瓦的可可市场。因此本研究根据上述观察结果分析这种定价政策对科特迪瓦可可生产者的福利、以及未来可可供应不确定性的影响。发达国家实行最优原材料税收是有好处的。此外,本研究旨在对科特迪瓦的可可行业进行全面的经济分析。因此,必须对可可生产和生产者福利进行经济分析,本研究将分析价格规定政策对国内可可生产、可可出口以及科特迪瓦小生产者的行为产生的影响。本研究在综述中分析了科特迪瓦生产者价格波动的演变过程,该变化系统地取决于国际可可价格的变化。它总结了价格变动对收入的影响,让我们深入地了解可可在其主要生产国中所扮演的角色,在这些国家,四分之三的人口都以可可生产为主要收入来源。此外,本研究还分析了美国和欧洲驱动的生产增长变化和需求侧影响,借此判断市场的反应。尽管可可市场是政府支撑预算的重要收入来源,但它同时也是让小农生产者满足世界需求的重要途径,因此梳理清楚小农生产者的反应也是很重要的。首先,本研究的第2章旨在分析科特迪瓦人均GDP与国际可可价格之间的关系。本研究对国际可可价格对国民收入的影响进行了假设验证,并使用相关技术对人均GDP和可可豆国际价格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经验分析,具有统计上的意义。因此,可以假设可可生产者收入与国际价格是相关的。全球的可可消费本质上集中在欧洲和美国。因此,这些地区的人均GDP可能会影响国际可可价格。研究发现,科特迪瓦人均GDP每增加1美元,国际可可价格就上涨0.71美元。欧洲和美国人均GDP每增加1美元,国际可可价格就分别上涨0.31美元和0.34美元。总体结果在95%的置信区间内表现得十分显着。分析表明,1960年至2017年,国际可可价格与科特迪瓦、欧洲、美国的人均GDP之间存在相关性。研究还发现,国际可可价格与科特迪瓦的人均GDP之间存在单向因果关系。因此,科特迪瓦的人均GDP影响国际可可价格,同时也受其影响。考虑到科特迪瓦3/4的活跃劳动人口都从事与可可相关的产业,可以推断出科特迪瓦的可可国民收入可能与国际可可价格有关。首先,此描述性经验分析发现,此分析使用的VAR模型变量之间存在短期因果关系。分析结果还指出,欧洲和美国与国际可可价格之间没有因果关系。但是,研究发现,美国和欧洲的人均GDP和科特迪瓦的人均GDP存在单向因果关系。美国和欧洲的人均GDP之间存在单向因果关系。这一发现表明,科特迪瓦,欧洲和美国的人均GDP与国际可可价格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这些国家的人均GDP与国际可可价格之间存在一种函数关系。因此,小农的收入在某种程度上取决于国际可可的价格。因此,这些小农生产者为增加科特迪瓦的国民收入做出了贡献。而且,结果表明该模型没有受到任何序列自相关的不良影响;但该模型不是正态分布的。因此,欧洲和美国的人均GDP不会影响国际商品市场价格,美国增长的可可消费需求可能也带动了人均GDP的增长,以及揭示了其他的外部因素,比如拉丁美洲的可可产量低。由于以下原因,本章所述的研究发现对于本论文的下一部分至关重要:首先,国际可可价格与人均GDP相关,这种紧密的关系会影响小农生产者的收入,因为可可的价格是受到独立规定的,但一些国内因素也会影响可可生产者的福利,我们将在本文后面的部分讨论这个问题。本论文的第二部分,即第3章,对科特迪瓦的可可出口税进行了分析研究。本分析对政府干预可可出口提出了理论上的认识,与关于可可出口的传统经验分析是相背离的。出口税产生的影响与国民福利,消费者盈余,无谓损失和生产者盈余是成正相关的。这项研究特别关注了生产者价格,以确定其产生的实际影响。研究发现,在通过可可经销国家委员会规定可可收购价格,以及指定可可的出口商这两方面,是存在政府干预的。本文分析了国际可可价格和生产者价格与全国可可产量对应产生的价格变化。如果可可收购价接近或等于国际可可价格,可可需求将从较低的产量转向增加的产量。结果表明,当生产者价格等于国际价格时,国内对可可的需求就会从显着需求转向急剧下降。这种可可的供需情况是真实的,并且无论在何条件下,当且仅当国家需求是动态的,且可可消费与国内生产的增量相等时,这种供需情况适用于所有特定的产品。但是,科特迪瓦国内对可可的需求还不足总产量的20%。因此,国内价格上涨可能会减少国内对可可的需求。这不会影响国内的可可消费量,因为科特迪瓦的可可生产主要是为了满足全球的需求。此外,科特迪瓦的可可出口目标国家的消费需求都是逐年增加的。这是在供需方向对可可总出口量的分析。可可价格上涨到与国际价格持平,会引发混合需求的转变。它可能会通过增加进口需求而对需求方面产生积极影响,或者也可能会减少进口需求。过去几十年来,由于新兴经济体的出现,全球消费迅速增长,新兴经济体可能就是全球需求增长的根源。但是,生产国面临着新的挑战。环境问题,出口限制和生产成本增加是可可生产国面临的新问题。因此,如果国际供应下降,科特迪瓦的可可产量和生产者价格上涨,这将对科特迪瓦的总出口产生积极影响。但是,如果科特迪瓦的可可出口量随着全球可可产量的增加和需求的下降而下降,那么按照国际价格计算,全球对科特迪瓦可可出口的需求可能会出现急剧的下降。最后是在美国,欧洲和世界其他地区,供求关系在价格变化下的变化图例。在此期间,由于需求旺盛和产量不足,对这些特定地区的供应量增加。因此,在生产者价格较低的情况下,产量将大大增加,并且上涨的生产者价格将会满足其贸易伙伴们的需求。总体来说,假设当科特迪瓦地区可可经销委员会规定的生产者价格低于全球供求的平衡价格,此时由于需求增加,需求曲线向右移动;由于供应急剧减少,供应曲线向左移动。生产者盈余再次低于消费者盈余。比较这两个假设的分析结果,在生产者价格高于平衡市价的情况下,生产者盈余是非常高的。可以看出,在补贴消费的同时,可可的小农生产者也要缴税。总的来说,科特迪瓦的出口税有利于消费者盈余和国民福利,但补贴的国内消费与可可的出口总量相比而言就无足轻重了。而且,仅当规定生产者价格高于国际市场平衡出清均价时,可可行业的盈余才与可可市场相符,且能让人接受。然而,生产者获得了大大低于消费者盈余的利润,政府获益却大于农民的收益。最后,这一点对于可能对国内可可市场和可可出口市场产生影响的价格而言,是至关重要的。本研究根据不同进口地区,对价格和数量的变化进行区别比较。我们发现〖ES〗_1,〖ES〗_6,〖ES〗_3,〖ES〗_10,〖ES〗_11,ES12和ES13是无弹性的。这意味着可可的价格和数量不受影响。因此,当可可的价格发生变化时,其数量不变。例如,可可产品的购买者和出口者不受科特迪瓦可可价格上涨或下跌的影响。本研究发现,与其说科特迪瓦针对可可采取的农业政策是生产补贴,不如说是消费补贴。这是因为这样一种悖论,科特迪瓦的可可消费量是世界上最低的国家之一,而且这个国家几乎所有的可可产品都要供应国际市场。可可经销委员会造成的无谓损失在可可出口中占据相当可观的部分,并且尚未得到统计。然而,该图也显示出了一项重大损失。造成这种损失的原因是把可可的收购价格规定得比国际价格低,并且政府对可可市场进行了干预。本研究没有考虑可可的供应链模型,在该模型中,价格影响因素正显着增加。把提高可可行业出口税作为目标,垄断了供应价值链,对生产施加了负面影响,并让市场效率更加低下。本研究表明,在第二个假设中价格较低的情况下,当生产者价格低于国际市场平衡价格,可可生产会减少,大大改变国际供应量,从而严重影响科特迪瓦当前对世界可可供应做出的重要贡献。如果生产者价格受到控制,并被定为能够保障农民投资的最低水平,农民往往会放弃生产。这种安全保证功能,可能会激励新兴企业家。无论是在加纳还是在科特迪瓦,都针对可可行业开展了许多研究,但均未充分探讨可可营销政策。因此,本研究的发现对科特迪瓦1960年独立以来的可可价格政策进行了说明。本论文的第三部分,即第4章,对1960年至2017年间的每届政府实施的可可政策进行了经验分析。可可出口一直被课以重税,以此增加出口收入,支撑政府的预算。但是从小农户的角度来看,由于通过政府定价和汇率原因,这项税收政策对他们的福利和收入产生了负面影响。从政府的角度来看,可可是GDP的重要来源,占出口总收入的50%以上。由于可可对科特迪瓦的GDP做出了重要贡献,因此1960年到2017年的每届科特迪瓦政府都利用这一事实为可可的差别征税政策辩护。本研究使用名义保护系数方法来衡量政府干预的水平,NPC计算的开始基准年份定为1966年,原因是缺乏1960年至1965年至2017年期间生产者价格的数据,无法涵盖科特迪瓦在四届政府执政期间对可可实行的四种政策。此方法发现,科特迪瓦的小农户的税率一直居高不下,为约67%,这种异常的税率对生产者的福利产生了消极影响。从1966年到2017年,四届不同的政府分别上台执政。本文对这四个时期的NPC进行了比较:1966-1993年,1994-1999年,2000-2010年和2011-2017年分别为0.62、0.64、069、0.89。该结果表明,第四个时期和其余时期之间存在很大差异。在过去的十年中,NPC显着增长,最低的NPC是0.30,最高的是1.30。在这四届政府中,其中三届政府实施了此种针对生产者的税收政策。该税收政策于1966年至2010年实施,本研究发现,名义保护系数解释了政府对可可市场的干预。然而,本研究通过名义保护系数发现,可可市场存在非政府干预。此外,本研究认为,几乎没有证据表明科特迪瓦可可生产者得到了补贴。此外本研究还揭示了在1989年和2012年,市场保护政策是对农民有益的。这些计算的结果取决于本研究中每个阶段的管理情况。除非经特别说明,则默认每种可可营销策略都是独立的、不同的。1989年,科特迪瓦发生了一场多党派政治运动,因此,高价背后的动机可能与政治有关,旨在获得更多农民的支持,因为农民占选民人数的比例相当可观。一旦对非洲国家总统大选和土地政策之间的关系有所了解,可能就会发现关键原因所在。科特迪瓦在后选举危机发生之后,建立了Conseil CaféCacao(CCC),让农民从高昂的生产者价格中获益。考虑到他们是弱势群体,并因政治动荡付出了沉重的代价,这种高昂的生产者可能看做是一种补偿。另外,新政策的实施倾向于以农民的收入为中心。每届政府的治理年限不均衡,这可能就是为什么第一届政府对生产者征税超过33年,而后面几届政府对可可定价模式的税收政策却持续了6年,并于1999年因政变而中断。随后的一届政府控制可可行业长达十年,于2003年因军事动荡下台。现任政府制定的政策仅推行了7年。因此,政府执政时间段和国家经济结构改革的时间段可能是各个可可定价政策的决定因素。第一届监管可可行业的政府已经制定了一项政策,即从政府收入的主要来源筹集资金,以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因此国家实行了重税政策,以增加出口收入,鼓励可可生产。政府种植园遍布全国,政府代理,政府机构和垄断体系是在国内发展可可行业的主要途径。在这些负责监管可可行业的政府机构中,大部分从业者未能给农民提供更多的行业份额,从而使该行业得到发展。到后来,部分可可行业的自由化也并没有改变可可行业的农民政策。其次,行政当局和第三放行政管理采用之前的政策来组织管理结构,并通过略微增加生产者的份额来维持类似的管理。在此期间,发生了多起关于出口税与可可销售挂钩的腐败案件。但是,价格规定的政策机制已导致科特迪瓦的纳税人被课以重税。最后,尽管现行的行政管理似乎与过去有所不同,尽管市场结构和之前有所相同。到目前为止,通过Conseil CaféCacao(CCC)的干预,生产者已经获得了相当高的收购价格。尽管这届政府机构通过固定价格进行干预,但研究结果表明,由于为农民设定的收购价格比很高,政府采取了不干预的政策。自1960年以来,可可行业的主管部门都采取贴合这一新趋势的政策以增加农民的收入。2011年以来的高经济增长,年平均增长率为8%,可以完美地阐明这一点。经济多样化,基础设施投资和对外国直接投资的吸引力是从生产者层面影响可可行业政策的因素。过去影响可可出口收入的价格波动不会显着影响科特迪瓦的经济增长,而对于上届政府来讲,情况并非如此。尽管科特迪瓦对可可的定价政策有所改善,但仍然存在管理不善、政府干预、限制农民收入的情况。因此,该国机械化进程缓慢,仍然持续采用传统可可种植技术。所以本研究建议遵循实践指导的不干预政策,从长远来看,最好建立一个自由的市场,并对生产者进行补贴。本文的第四部分,即第5章分析了主要非洲可可生产国(科特迪瓦,加纳,尼日利亚和喀麦隆)可可价格上涨对产量的影响。本研究调查了主要非洲可可生产国从1991年到2016年的近期价格变化对可可生产的影响。本研究还通过一种全球化指数KOF来分析贸易自由化对可可产量变化的影响。该研究对假说进行了检验,以分析价格变化时可可产量会如何反应。本研究还观察和搭建了农民的行为转向机制,这种机制让他们从可可生产转向种植其他竞争性非可可经济作物。本研究搭建了一个开放经济两部门理论框架,对供需函数进行建模以产生一个内尔洛文的供给反应函数来检验这些假设。通过使用Fully Modified Ordinary Least Square(FMOLS),Dynamic Ordinary Least Square(DOLS)和Canonical Correlation Regression(CCR)对此供给反应函数进行检验,可以确定在可可生产中,可可和非可可作物价格之间关系的性质。研究结果表明,正如第一个假设所预测的那样,可可价格变化与产量之间存在显着的统计上的反比关系。研究结果还指出,咖啡和可可的价格之间成反比关系,导致了相反的反应。因为当可可价格变得过高时,农民倾向于转向利润更高的经济作物——通常是咖啡豆。这项调查还提出了一个假设,数据显示,这些国家的可可价格已经连续十多年下滑,因此这可能是刺激农民转向种植非可可作物(比如咖啡)的原因。造成农民转向种植非可可作物的其他原因也可能包括新兴国家非可可产品的高消费率。目前,亚太地区在全球天然橡胶消费中居于首位,巴西是最大的咖啡出口国,这阐明了橡胶和咖啡产量的变化(International Cocoa Organization,ICCO,2018)。ICCO还报告说,从2012年到2018年,本研究提及的非洲国家的咖啡消费量增长了2.1%,同期咖啡产量也急剧上升。通过价格激励制定定价政策以利用非洲的咖啡出口优势,可能会刺激农民转向种植咖啡作物。研究结果表明,贸易自由化和多样化对可可的产量反应有积极的影响。可可和橡胶的价格对可可的产量有负面影响。FMOLS和CCR的结果达成一致时,可可价格对产量会产生负面影响。本研究发现,咖啡价格对咖啡生产具有显着的积极影响,这意味着当可可豆产量增加时,咖啡价格在短期内也会上升。而且,从长期来看,为满足需求而进行的大规模可可生产导致了价格下降。本研究表明,针对研究中涉及到的所有国家中,咖啡价格隐含着对可可产量的负面影响。因此,可以说,当且仅当可可的价格下降,咖啡价格才受到负面影响,并将总体上影响农民选择种植哪种经济作物。研究发现农民倾向于种植咖啡,而不是继续种植由于产量增加而价格下跌的可可。研究结果表明,当可可价格下降1%,产量增加0.05%-0.09%。当咖啡价格上涨1%,可可豆产量则增加0.08%-0.29%,这导致农民从生产可可转向生产咖啡和橡胶。为了解决农民的收入损失和收入的不确定性问题,决策者可以鼓励贸易自由化,并通过制定区域价格来协调可可的定价。本论文的第五部分,即第6章分析了降水对科特迪瓦可可出口的影响。降水量的变化可能影响农作物的产量,与可可行业的深入调查高度相关。因此,研究气候变化对可可出口收入的长期影响是有意义的。本文应用了自回归分布滞后模型,从长期角度研究科特迪瓦可可行业各变量之间的关系。从1966年到2011年,本文将可可的出口收入,降水量,官方发展援助,产量和汇率视为科特迪瓦可可行业中的各个变量。本研究的平稳性检验确认了所有变量在第一次出现差异后的非定常性。因此应该选用Autoregressive Distributed Lag(ARDL)模型,同时边限检验法表明各变量之间存在长期关联性。本研究发现,降水可能影响科特迪瓦国民经济中的可可出口收入。Official Development Assistance(ODA)(官方发展援助)和降水在短期内对可可出口收入会产生5%的负面影响。降水将使出口收入系数下降0.023。这一发现与Jones和Olken 2010年的研究结果相吻合,后者认为,降水因素对最不发达国家的出口会产生不利的影响。鉴于科特迪瓦的整个农业体系,特别是有关可可的行业,对国民经济的产出都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因此对于像可可这样的商品,其产量通过出口收入的变化所造成的长短期影响就都显得尤为重要。鉴于科特迪瓦可可种植区降雨量不稳定,因此必须把气候变化也考虑在内。新种植的可可树的性状,气温水平和表层土壤侵蚀水平也对可可的总产量有重要影响。政府当局必须分两个阶段来实施政策。在短期内,研究已经观察到,可可年产量的下降速度正在加快。这说明在未来几年内,与之相关的收入或利润将对应减少。政府当局需要做的是通过向生产者提供化肥、农药等补贴来刺激和促进生产。改善可可生产的基础设施,比如修缮从农场到市场的道路,可以将可可出口的最低价格至少提高至国际销售价格的65%。从长远来看,这样做可以使年产量的下降速度变慢。这一战略适用于多种农产品的生产,从可可到棕榈油,从橡胶到腰果、棉花等其他软商品。这一战略能够有效帮助科特迪瓦的国民经济吸收大宗商品市场的冲击,并保持舒适的领先地位,并从国际商品贸易中获得稳定的国民收入来源。

王芳[3](2020)在《锂矿资源研究》文中提出锂的化学性质十分活泼,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被誉为“工业味精”、“21世纪的能源金属”、“白色石油”。近年来,在高新产业的带动下锂行业市场高速发展,锂的战略地位逐渐凸显,仅过去5年全球锂勘查投入涨幅达50倍,锂成为全球竞争的焦点。中国锂资源虽然非常丰富,但受锂提取技术等因素的限制,对外依存度较高,因此除了在国内加大勘查力度外,同时需借鉴国外矿业公司的经验,结合中资企业在当地投资情况为中国矿业公司“走出去”提供一定的参考。本文对比中国锂市场的具体情况,突出锂市场未来的变化,同时通过对全球锂资源分布情况、矿床类型及成矿规律等特点的分析总结,在国内、外分别划分锂资源潜力区,并结合海外相关国家锂资源勘探、国家政治稳定、矿业政策、矿业市场活跃度和中资企业的成功案例对其进行投资环境分析。本文得出的主要结论如下:(1)全球锂资源非常丰富且分布高度集中,分布在南美洲“锂三角”地区、美国、澳大利亚和中国。其中,盐湖锂矿集中分布在中国青藏高原和南美安第斯山脉,伟晶岩锂矿分布较为广泛,主要分布在澳、美、津、加等国家。成矿时代从太古宙到新生代都有发育。(2)中国锂资源丰富,但作为全球最大的锂消费国,受锂矿提取技术等因素的限制,对外依存度仍然较高,未来随着新能源汽车的高速发展,供应缺口可能会进一步扩大。(3)在国内可重点关注13个锂潜力区,加大对新疆、青海、四川等地区锂资源勘查开发力度,同时对提锂技术做进一步研究。(4)海外投资应重点关注10大锂资源潜力区,在加拿大、澳大利亚这些锂矿勘查叫成熟的国家可以参股投资,在阿根廷、墨西哥、塞尔维亚、津巴布韦等勘查较低的国家可以投资绿地项目,参与勘查的整个过程。

牛群[4](2019)在《美国《非洲增长与机遇法案》的实施成效和发展展望》文中提出2000年,美国国会通过了《非洲增长与机遇法案》(下文简称AGOA),这标志着美国对非政策的重大转变,该法案的出台并非偶然,而是具有深刻的历史背景。AGOA是一部针对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的非互惠贸易和投资法案,是21世纪美国对非政治和经济政策的基石。后经过几次修订,并于2015年由奥巴马政府从新签署将该法案延伸至2025年。作为受益国必须要遵守美国设定的标准,即:建立市场经济,保护私有财产;政治多元化和民主化;保护人权和公平审判;消除童工、保护工人的权利以及不得从事危害美国的恐怖活动等。AGOA在实施近20年中,的确促进了美国和非洲国家部分领域的贸易增长、创造就业和投资的增长。但在实施过程中也存在诸多问题,比如:受益国对法案的利用率不高、出口产品过于单一、农产品出口受到限制等。同时,部分官员和学者对其成效表示质疑。部分学者认为,AGOA在实施近20年中对非洲经济增长的影响有限,并认为该法案对美国比较有利,它帮助美国打开了非洲市场,并成功移植了美国民主和价值观。而对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的影响却微乎其微。虽然在新法案中对部分问题得到修正,但是要充分利用AGOA提供的机遇,美非要共同努力正视并解决问题。部分官员和学者对2025年AGOA到期后美非经贸关系的走向表示担忧。无论未来美非关系走向何方,AGOA的确促进了以出口导向型的贸易增长。2010-2016年期间,美国向非洲出口增长最快的领域是农业、化学、药品、高科技和服务业。与此同时,非洲向美国出口最快的产品是农产品、服装、精炼铜、鞋类以及教育服务。虽然在AGOA实施过程中遇到诸多问题,但预计未来美非经贸合作多元化持续扩大,美国对非洲的直接投资变得多元且灵活。美非经贸关系将会更加紧密。

吕有军[5](2019)在《棉花零式果枝基因的精细定位及PEBP基因家族适应性进化分析》文中指出目的:株型结构是影响作物产量和品质的重要综合性状。开花标志着植株从营养生长阶段向生殖生长阶段的转换,是开花植物对内部信号和外部刺激作出的响应,也深刻影响植物的生长特性和株型结构。自然条件下,棉花植株由主茎顶端生长点持续产生侧枝和花序,形成无限生长的株型结构。棉花的枝包括营养枝和果枝两种,果枝又可分为有限果枝和无限果枝。零式果枝是典型的有限果枝类型,其主茎直接着生花蕾,或仅有一个短果节,果节顶端为单生花或丛生花,从而形成非常紧凑的株型结构。本文围绕棉花零式果枝性状,对其遗传控制基因进行精细定位和初步验证,在此基础上,对棉花零式果枝控制基因所属的植物PEBP基因家族进行系统地生物信息学和适应性进化分析,以揭示植物PEBP基因家族的进化特征、进化动力和关键分子信息,重建棉花PEBP基因家族进化模式和历史,为全面解析PEBP基因家族在棉花中的多样化功能,阐明棉花零式果枝遗传的分子机制,指导棉花株型育种奠定基础。方法:(1)本研究中,采用集团分离分析法(BSA)并结合高通量测序技术(NGS),通过零式果枝海岛棉品种新海18号与无限果枝陆地棉材料TM-1杂交,获得海陆杂种F2代作图群体,构建精细图谱对棉花零式果枝控制基因进行精细定位;(2)通过转基因互补表达,初步确定零式果枝控制基因;(3)根据棉花全基因组测序与注释结果,采用序列比对和同源克隆的方法,对各主要棉种基因组中(包括10个二倍体物种和5个四倍体物种)的PEBP家族基因进行鉴定、克隆,以获得PEBP基因家族在棉属主要基因组(或物种)中的分布情况,并对棉花PEBP基因家族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4)采用分枝模型(Branch model)、位点模型(Site model)和枝-位点模型(Branch-site model),分别对棉属和蔷薇类植物PEBP基因家族进行适应性进化分析;(5)结合植物进化中所发生的历次全基因组加倍事件,通过祖先基因鉴定、直系同源基因鉴定分组、系统发育分析、分化分析等方法,阐明棉花PEBP基因家族扩张、删除与分化的进化模式,重建棉花PEBP基因家族的进化历史。结果与结论:(1)遗传分析表明,棉花零式果枝性状由单位点隐性基因gbnb1控制;采用简化基因组测序技术,获得父、母本间等位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并对SNP位点在F2代零式果枝和无限果枝群体中的分布特征进行了鉴定;通过分离分析,发现一个包含42个SNP标记的、长度约9.0Mb的候选区域与零式果枝控制基因gbnb1存在关联,最终将gbnb1定位于陆地棉Chr16上一长度约600kb的区间。(2)拟南芥互补试验表明,位于该区间内的拟南芥ATC同源基因GhNB(GhD07G1075)为零式果枝控制基因,该基因属于植物PEBP基因家族。(3)采用序列比对和同源克隆方法,鉴定、克隆了棉属15个种内的PEBP家族基因共计160个;系统发育分析表明,棉属PEBP家族基因分为MFT-Like、FT-Like和TFL1-Like等3个亚家族,包括MFT-L1、MFT-L2、FT、BFT-L1、BFT-L2、TFL1-L1、TFL1-L2、CEN等8个直系同源组;二倍体棉种基因组含有8个分别属于不同直系同源组的单拷贝PEBP基因,而四倍体棉种基因组则含有16个分别属于8个直系同源组的双拷贝PEBP基因。(4)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在基因长度、基因结构、DNA序列、CDS序列、蛋白质序列等方面,不同直系同源组之间存在明显差异,而来自于不同棉种的、同一直系同源组内的PEBP基因高度相似甚至完全一致;棉花PEBP基因具有典型的PEBP家族基因结构,包括4个外显子和3个内含子;陆地棉PEBP基因时空表达模式分析表明,不同PEBP基因的时空表达模式存在显着差异;对PEBP基因启动子的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光响应顺式作用元件在PEBP家族基因启动子区域普遍存在;植物原始祖先胶球藻和小立碗藓的PEBP基因启动子区域的光响应顺式作用元件的数量明显少于棉花PEBP基因;棉花PEBP家族基因上游顺式作用元件呈不均衡分布,不同PEBP直系同源组间启动子所包含的顺式作用元件种类和数量存在明显差异,而直系同源组内PEBP基因上游的顺式作用元件分布则具有极高的相似性。(5)棉属PEBP基因家族的适应性进化分析表明,棉属PEBP基因家族的平均选择压力ω仅为0.12396,表明棉属PEBP基因家族是一个极端保守的、呈高度负向(纯化)选择的基因家族;分枝模型分析表明,棉属PEBP基因家族中的MFT-L1、MFT-L2与FT分枝(直系同源组)在进化中所受到的选择压力与背景枝存在显着的异质性差异;采用枝-位点模型在棉属PEBP家族MFT-L2和FT分枝分别检测到7个和2个正向选择位点,而MFT-L1分枝未检测到正向选择位点。(6)蔷薇类植物PEBP基因家族适应性进化检测表明,蔷薇类植物PEBP基因家族受到的选择压力ω均值为0.09675,印证了PEBP基因家族的进化保守特性;分枝模型分析表明,蔷薇类植物PEBP基因家族中MFT和FT分枝的选择压力与背景枝存在显着的异质性差异;采用枝-位点模型在MFT分枝和FT分枝分别检测到13个、6个正向选择位点;蛋白质分子三维模拟表明,除VvFT蛋白质分子中的69V(对应于VvTFL1中的65T)外,所检测到的正向选择位点都分布在PEBP蛋白质分子表面。(7)植物PEBP基因家族在藻类祖先中至少包含2个拷贝;植物MFT-L1分支与MFT-L2分支的分化对应于被子植物祖先ε全基因组加倍事件,而棉花TFL1-L1与TFL1-L2、BFT-L1与BFT-L2则来自于棉属祖先的全基因组加倍事件;随着植物中全基因组加倍事件的持续发生,PEBP基因家族亦不断发生基因的复制、删除和分化等进化事件,现存棉花PEBP基因家族是历次植物全基因组加倍以及基因删除、分化的结果;在此基础上,重建了棉花PEBP基因家族的复制、删除和分化的进化模式和历史。

邓昂[6](2019)在《腐蚀环境与荷载共同作用下钢筋混凝土受压构件长期力学性能研究》文中指出钢筋混凝土结构作为常用结构之一,广泛应用于建筑工程领域。一般情况下,钢筋混凝土结构不仅要承受使用荷载作用,还会受到外部环境的侵蚀作用,影响其耐久性能。目前针对腐蚀环境与荷载共同作用下的结构耐久性研究主要对象是钢筋混凝土梁,对柱的研究相对较少,对钢筋锈蚀条件下偏压柱长期力学性能研究更是罕见。钢筋混凝土柱作为竖向承重构件,其力学性能退化将直接影响建筑物的使用寿命。基于此,进行钢筋锈蚀条件下混凝土柱长期力学性能研究,对了解其在正常使用期间的力学性能退化规律,真实反映结构受力状态,具有重要的工程应用价值及理论意义。针对目前钢筋混凝土柱的研究现状,选取钢筋混凝土大偏压柱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室内恒电流加速锈蚀方法,对构件进行腐蚀环境与荷载共同作用的长期力学性能试验,完成了以下主要工作:(1)对12根钢筋混凝土柱,包括4根轴压柱、4根大偏压柱和4根收缩对比柱进行了210天的收缩徐变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偏心距对混凝土徐变影响较小,但徐变系数终值较轴压柱大;钢筋锈蚀率越大,混凝土徐变越大,徐变稳定时间越长;腐蚀偏压柱徐变会受到偏心荷载与钢筋锈蚀共同影响,这两种影响相互叠加,导致混凝土徐变增大。(2)对卸载后的钢筋混凝土柱进行极限承载力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钢筋锈蚀对大偏压柱承载能力影响较小,对轴压柱影响较大;钢筋锈蚀对大偏压柱的挠度值影响较小;对结构进行耐久性评估时,长期荷载的影响不可忽略。(3)将常用的几个混凝土徐变模型理论计算值与试验结果计算值进行比较分析,根据按龄期调整的有效模量法,修正了ACI-209R徐变模型,建立了考虑偏心距、钢筋锈蚀率的混凝土大偏压柱徐变预测模型,修正模型理论计算值与试验结果计算值能较好吻合,整体预测结果良好。(4)通过理论分析、试验数据拟合,建立钢筋锈蚀与长期荷载共同作用效应系数公式,推导长期荷载作用下钢筋锈蚀的混凝土大偏压柱极限承载力计算模型,理论计算值与试验结果能较好吻合,计算模型有较高的精度。

刘伟[7](2015)在《桃儿七化学多样性研究及鬼臼毒素生物合成相关基因发掘》文中提出桃儿七(Sinopodophyllum hexandrum(Royle)Ying)属小檗科(Berberidaceae)桃儿七属植物,单属单种,是一种珍稀濒危中药材。桃儿七根和根茎中含有丰富的鬼臼毒素,鬼臼毒素是合成VP-16(etoposide)、VM-26(teniposide)、GP7、NK6ll等抗癌药物的前体物质,因其具有较好的抗癌活性而倍受青睐。在生物学研究领域中,桃儿七堪称为研究的热点和重点。桃儿七是一个广布种,巨大的区域环境差异可能导致其化学成分、表型性状及遗传多样性的不同,进而导致品质差异。随着桃儿七巨大药用价值被逐步发现,人们对它的研究与日剧增,涌现出大量的报道,主要集中于化学成分的提取、分离与测定及生物功能研究方面,缺乏对桃儿七化学多样性的相关研究。因此本研究在资源调查的基础上,采用化学计量学方法和数量生态学方法全面系统地研究了桃儿七的化学多样性及其与表型多样性、遗传多样性、环境因素的关系并基于高通量测序技术对其转录组测序与分析,确定桃儿七化学成分的主导影响因素、评价桃儿七资源品质、揭示桃儿七的最佳产区,了解桃儿七的转录水平及发掘鬼臼毒素生物合成关键基因,提出桃儿七的保护建议,为揭示桃儿七化学多样性的机理、优良性状品种的定向选育、新药研发、实施药材的GAP种植、调控鬼臼毒素的生物合成以及更深入研究该基因的功能提供依据;保证临床用药的安全有效,从源头上促进中药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保护和现代中药产业发展。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建立了稳定的桃儿七指纹图谱测定方法。基于指纹图谱数据分析表明不同产地桃儿七的化学成分含量随着地理位置的不同存在较大差异,表现出丰富的化学多样性。通过化学计量法联用色谱数据等多元分析方法对不同产地同种桃儿七资源进行品质评价。形态分类、视觉分类、层次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和判别分析结果一致表明8批桃儿七药材被归为3个类群,其中甘肃省永登县桃儿七(S4)品质最好。2.通过对8个不同区域240个桃儿七个体的30个表型性状多样性的研究,发现桃儿七表型性状在群体间(调查区域间)和群体内(调查区域内)存在丰富变异且差异显着(P<0.05)。调查区域内个体间的分化大于调查区域间的分化,且个体表型性状的稳定性差于调查区域间的稳定性。生殖器官表型性状较营养器官分化严重,稳定性较差(VST排序:株高(25.827%)>花(19.376%)>果实(16.248%)>叶(14.914%))。通过线性回归分析表明表型多样性与其化学多样性的相关性不显着(P<0.05),即桃儿七化学多样性不是由表型差异导致的,这意味着桃儿七种群可能产生了不同的化学型。3.11条ISSR引物共扩增出263条清晰、稳定的条带,多态性率为55.89%,He均值为0.0585,桃儿七种群有较低的遗传多样性。UPGMA、PCOA和Bayeian聚类分析一致表明32个桃儿七种群被分为3类,且存在清晰的遗传结构。AMOVA分析(63.77%,P<0.0002)和Gst统计(Gst=0.3623)表明显着的遗传变异发生在桃儿七种群内。Mantel检测表明桃儿七空间格局与其地理位置的相关性不显着(r=0.213,P=0.289)(P<0.05)。高的遗传分化可能与这个种有限的基因流(Nm=0.8801)和有限的种子传播距离有关。通过线性回归分析表明遗传多样性与化学多样性的相关性不显着(P<0.05),即桃儿七化学多样性不受遗传多样性的显着影响。考虑到种群较低的遗传多样性、高度的遗传分化和丰富的化学多样性以及来自人类的压力,原位保护被推荐为最佳的保护措施,迁地保护作为原位保护的补充措施。在迁地保护中,必需充分取样以尽可能多地涵盖桃儿七种群的遗传多样性。4.环境因素显着影响桃儿七化学成分的地理差异,贡献了桃儿七的化学多样性。影响化学多样性的主要环境因素是年均降雨、七月份均温、无霜期、光照时数、p H、有机质和速效钾。年均降雨、光照时数、无霜期和七月份均温是决定因素。年均降雨是最重要的决定因素,与化学成分含量显着负相关(P<0.05)。有机质、p H和速效钾是限制因素。有机质是最重要的限制因素,与化学成分含量显着正相关(P<0.05)。基于化学成分含量,甘肃省永登县(S4)是生产高含量鬼臼毒素和木脂素的最佳产地,云南省香格里拉县(S6)和西藏林芝县(S7)分别是生产高含量槲皮素和山奈酚的最佳产地。5.本次转录组测序共获得了1634670条高质量的序列,通过从头组装与功能注释,得到74026个具较高注释可信度的Unigenes。通过与Nr、Swiss-Prot、KEGG和COG蛋白数据库的blastx比对(e value<0.00001)和基于软件ESTScan对编码区的预测,共有34175个Unigenes可以直接确定其CDS区及序列方向。比对到野草莓(Fragaria vesca)、可可(Theobroma cacao)和葡萄(Vitis vinifera)的Unigenes最多,分别占Unigenes总数的23.16%、14.61%、4.88%。通过GO功能分类,共有14885个terms被归类到69个功能类别中。被归类到代谢过程功能和细胞功能的基因数目最多,分别占Unigenes总数的21.62%、10.34%。通过COG分类,共有21604条Unigenes被归类到24个功能类别中,被归类到一般功能预测(R)、翻译后修饰、蛋白质转换、蛋白伴侣类(O)和翻译、核糖体结构与生源论(J)的基因较多,分别占Unigene总数的17.21%、9.74%和7.87%。通过KEGG代谢通路分析,共有11071条Unigenes归入125个主要的代谢通路中,包括与鬼臼毒素合成有关的苯丙素生物合成途径及与黄酮合成有关的黄酮和黄酮醇生物合成途径代谢通路。6.发掘直接与鬼臼毒素合成相关的酶基因14条,分别是肉桂醇脱氢酶(CAD)(11条)、松脂酚-落叶松脂醇还原酶(PLR)(2条)和dirigent蛋白(DIR)(1条),对这些基因和转录因子进行相关实验可进一步深入研究鬼臼毒素的合成机理。

杨文丽[8](2014)在《中国饮料出口比较利益增进研究》文中提出中国是世界第二大饮料生产国,饮料总产量从2000年的0.149亿吨增长到2013年的1.49亿吨,年均增长率高达19.37%,成为中国传统产业中最具经济潜力的行业之一。中国饮料出口增长迅猛,出口额从2000年的8.54亿美元增长到2013年的34.79亿美元,年均增长率达9%,接近同期国民经济平均增长水平,贸易比较利益增长潜力巨大。尽管饮料产业对中国经济发展发挥着积极的推动作用,但研究经济增长问题的国内经济学家们却未能给予较多的关注,国家政策也往往倾向于高新技术产业和钢铁、汽车等资本密集型产业,缺乏完善的相应措施来发展传统饮料产业。事实上,依要素密集度划分产业属于一个相对范畴。在不同的社会经济发展阶段,随着技术的进步和资本的积累,技术和资本的密集度不断提高,传统产业也会逐步从原有的产业中分化出去,演化为知识密集型或资本密集型产业。中国饮料产业的发展也将遵循这一轨迹。那么,纠正那些将饮料产业始终视为以资源和劳动为主要生产要素的传统产业的教条式认识,对于准确把握中国饮料生产和贸易的经济潜力具有重要意义。有鉴于此,论文旨在国内产业结构调整与发展的大背景下,基于中国饮料贸易的经验数据,运用贸易理论,特别是动态比较优势理论来研究贸易比较利益增进问题。论文的主要研究结论是:(1)中国饮料贸易比较利益增进的焦点问题,不在于是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还是发展资本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产业,而是如何促进比较优势的提升与发展。中国当前必须跳出静态比较优势的固有思维模式,大力发展动态比较优势,通过比较优势的提升,推动传统饮料产业的升级,实现贸易比较利益的增进。(2)比较优势绝非仅源于国家间生产率的差异,也非仅源于国家间要素禀赋的不同,结合近现代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论文认为供给、需求与制度彼此配合,从多层次共同展开,从多角度相互作用,共同推动了比较优势的动态提升。也就是说,比较优势的提升应当是合力的结果。这种合力不仅依赖供给和需求机制的有效结合,也离不开市场和政府的密切合作。由此可以得出结论,在贸易比较利益增进问题上,同样存在着如何处理供给与需求、市场机制与政府干预的关系问题。(3)论文试图建立一个较为科学合理的、能够全面解释其作用机理的饮料出口比较利益增进模型,并将该模型命名为起飞模型。在起飞模型中,航线的设计按由基本要素推动阶段到投资推动阶段,再到创新推动阶段的动态过程进行设定,不同阶段的贸易比较利益来源有所不同;供给优势和需求优势相互配合,犹如飞机之两翼,对中国传统饮料行业这架巨型飞机产生巨大的向上作用力,为中国饮料贸易比较利益增进的实现提供了可能;制度优势犹如飞机之发动机,能够产生巨大的向前推动力,推动中国饮料贸易比较利益增进的真正实现。(4)当前,中国饮料出口以资本和技术含量较低的初级产品为主,饮料产业的发展水平仍然较低,影响了比较利益的增进。随着中国原有比较优势在数量上的弱化和在质量上的提升,中国饮料的比较优势部门也在发生更为复杂的变动,大部分饮料产业部门正处在不断累积的变化过程中。当前决定比较优势的主要因素不再是要素价格等成本因素,在全球产业链分工体系中所处的环节、企业对利润的控制以及国际市场需求规模的扩大和市场结构的改善,正在成为决定比较优势乃至比较利益的重中之重。与此同时,由于不熟悉国际规则,缺乏开拓国际市场的能力和经验,面对国际市场日益激烈的竞争,中国饮料出口频频遭遇国外贸易壁垒的冲击,再加上中国现有制度的不完善,加剧了近年来中国饮料出口增长的减缓趋势。(5)在构建符合中国饮料出口现实的比较利益增进战略时,应当结合中国饮料出口发展三个阶段的不同特点,从供给、需求和制度三个方面共同设计。在基本要素推动阶段,应继续发挥中国传统比较优势,并认识到基于静态比较优势发展模式的不足,制度供给以消除不公平竞争影响为主;在投资推动阶段,应从要素积累、规模经济提升、市场需求开拓以及制度导向等方面,推动比较优势的动态提升;在创新推动阶段,应改变长期依赖价格竞争的比较利益增进策略,转向提升产品技术密集度、提高要素效率、改善市场需求性质的新思路,同时注意制度供给的果断、有远见和高技巧。论文创造性的研究是:将国际贸易理论研究的丰硕成果与具体行业亟待解决的贸易比较利益增进问题有效结合,并融入到中国产业调整和发展的大背景中,构建了起飞模型,将关注焦点集中在动态比较利益的获取上,使比较利益增进问题的研究更深入、更具有现实意义;强调对比较利益来源的系统研究,主张比较利益增进的焦点在于比较优势的提升,比较优势的提升应当是市场供求机制和政府干预合力的结果,同时也离不开供给与需求的共同作用,以确保研究结论的科学系和完整性;考虑到当前国内和国际市场已融合成一个供需紧密结合的大市场,论文除对国际市场需求进行实证研究外,还重点讨论了国内市场需求在比较利益增进中的重要作用,并关注到技术对比较利益增进的重要意义,力图深化和完善贸易需求理论这一前沿问题。

刘昱希,刘明学[9](2014)在《可可的种植·加工与产品发展》文中指出可可(Theobroma cacao L.)为世界三大饮料作物之一,在全球热带地区广泛种植。可可豆是可可树的种子,经加工形成的可可脂、可可粉是生产巧克力、糖果、糕点的主要原材料。利用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数据库数据,通过对全球可可的种植面积、产量等的发展变化,可可豆及其加工产品、巧克力全球与国内进出口贸易数据的对比、分析,揭示可可的种植、加工和产品的发展变化趋势。同时结合我国的可可研究、种植现状与市场需求提出了我国可可发展的建议。

叶星星[10](2012)在《加纳经济恢复与结构调整(1983年至90年代中期)》文中认为经济复兴计划(Economic Recovery Program)与经济结构调整计划(Structural Adjustment Program)是加纳罗林斯政府在面临国家经济多年下滑并面临可能崩溃的背景,与国际社会合作,得到世界银行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及个人等贷款和援助以及监督、指导下进行的。加纳政府于1983年开始实施经济恢复项目至90年代中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大力发展粮食和可可生产,增加对农业的投入;努力增加出口,尤其是传统的矿产品和木材的出口;紧缩开支,抑制通货膨胀;大力调整经济政策,争取国际援助和吸收外资措施。经过三年多的恢复与发展,加纳经济十多年来的倒退趋势得到扭转,传统出口产品的出口量明显增加,创汇也增加了。1984年至1986年,经济年平均增长率达到6%,远高于其它非洲国家。通货膨胀率得到有效控制,从1983年的122%,降至1984的40%以及1985年的10%。从1987年开始,加纳开始实施经济结构调整计划,目标是:年经济增长率要达到5%至5.5%的水平,人均收入年增长率不低于1.5%。为此,政府进行了相关结构调整与改革:国有企业改革;大力扶持中小私营企业的壮大和发展;开放外汇市场;贸易自由化等措施。改革收益显着:1983年至1991年财政连年无赤字,国内生产总值年增长率达到5%,1994年被联合国取消“世界最不发达国家”称谓。从1983年开始至1994年改革基本告一段落,之后十数载加纳经济继续向前发展。自1984年至2011年,加纳经济增长率连续27年保持在5%左右,虽然发展速度不是很快,但是发展稳定,实现了多党选举,政局趋稳。2011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达到13.6%,加纳经济看好。论文分四个部分对加纳经济恢复与经济结构调整改革进行论述分析:第一部分主要介绍改革的历史背景,剖析加纳改革前十多年经济及各方面的发展情况以及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加纳改革的关系;论文第二部分论述了改革的具体内容与措施,诸如政府角色、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财政与预算改革、银行业和货币改革等;第三部分论述了经济改革实施的效果。文章最后是本文的结语,指出改革的成就、问题和前景。

二、国际可可产量预测增加(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国际可可产量预测增加(论文提纲范文)

(1)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关于农业国际竞争力基本概念的研究
        1.2.2 关于农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模型的研究
        1.2.3 关于农业国际竞争力评价体系的研究
        1.2.4 关于农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方法的研究
        1.2.5 关于农业国际竞争力影响因素的研究
        1.2.6 关于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相关研究
        1.2.7 研究述评
    1.3 文章框架与研究方法
        1.3.1 文章框架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1.4.1 创新点
        1.4.2 不足之处
第2章 相关概念、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
    2.1 相关概念
        2.1.1 产业的内涵
        2.1.2 农业的内涵
        2.1.3 国际竞争力的内涵
        2.1.4 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内涵
    2.2 理论基础
        2.2.1 比较优势理论
        2.2.2 要素禀赋理论
        2.2.3 竞争优势理论
    2.3 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分析框架
        2.3.1 农业国际竞争力的评价指标
        2.3.2 农业国际竞争力的路径选择
        2.3.3 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因素
        2.3.4 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分析框架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历史演进
    3.1 农业机械化时期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1860-1945 年)
        3.1.1 土地制度改革促进美国农业经济大发展
        3.1.2 农业半机械化与农业基本机械化的实现
        3.1.3 以简单机械化维持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
    3.2 农业现代化时期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1945-2000 年)
        3.2.1 家庭农场成为美国农业社会经济结构主体
        3.2.2 农业机械化全面进步与农业科学化的实现
        3.2.3 以农业科技创新提升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
    3.3 新时代经济时期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2000 年以后)
        3.3.1 新世纪以来美国农业经济实现空前增长
        3.3.2 农业贸易迅速扩张且持续保持贸易顺差
        3.3.3 以外部市场需求支撑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测定与评价
    4.1 基于显示性指标的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实证分析
        4.1.1 显示性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4.1.2 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具体测定
    4.2 基于解释性指标的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实证分析
        4.2.1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4.2.2 评价指标数据的处理
        4.2.3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4.2.4 选择合适的评价方法
        4.2.5 样本与数据来源
        4.2.6 评价结果与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成本优势与差异化优势分析
    5.1 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成本优势分析
        5.1.1 美国农业生产成本的总体变化
        5.1.2 美国农业生产成本的构成分析
        5.1.3 美国农业成本优势分析——以大豆和玉米为例
        5.1.4 一个案例:美国与巴西大豆在中国市场的价格优势分析
    5.2 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差异化优势分析
        5.2.1 以农业质量获取差异化优势
        5.2.2 以农业安全保障获取差异化优势
        5.2.3 以农业专业化营销获取差异化优势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基本影响因素分析
    6.1 生产要素对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分析
        6.1.1 丰富的天然资源为美国农业提供竞争基础
        6.1.2 高水平的人力资本提高美国农业生产效率
        6.1.3 技术创新是美国农业经济增长的强劲动力
    6.2 需求条件对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分析
        6.2.1 国内需求助推美国农业竞争优势快速形成
        6.2.2 国际需求驱动美国农业竞争优势明显增强
        6.2.3 新兴市场促使美国农业竞争优势得以维持
    6.3 相关与支持性产业对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分析
        6.3.1 种子培育体系为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奠定基础
        6.3.2 农产品加工业使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得到强化
        6.3.3 冷链物流业促进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迅速扩张
    6.4 农业经营主体对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分析
        6.4.1 家庭农场在美国农业经营方式中占据主导地位
        6.4.2 独资经营是美国农场类型中最常见的组织形式
        6.4.3 专业化农场经营创造和保持美国农业竞争优势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辅助影响因素分析
    7.1 政府因素对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分析
        7.1.1 美国农业价格支持政策
        7.1.2 美国农业资源支持政策
        7.1.3 美国农业出口市场计划
        7.1.4 美国农业信贷和税收政策
        7.1.5 美国农业保险补贴机制
    7.2 历史机遇对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分析
        7.2.1 西进运动给美国农业发展带来重要契机
        7.2.2 第二次世界大战促进美国农业发展提速
        7.2.3 科技革命加快了美国农业科技创新步伐
        7.2.4 世界人口暴增使美国农业继续蓬勃发展
    7.3 本章小结
第8章 美国提升农业国际竞争力的经验教训及对中国的启示
    8.1 美国提升农业国际竞争力的主要经验
        8.1.1 一定的农业经营规模是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前提条件
        8.1.2 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是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内在动力
        8.1.3 强势的相关支持产业是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有力支撑
        8.1.4 有效的联邦政府行为是农业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保障
    8.2 美国提升农业国际竞争力的主要教训
        8.2.1 长期产能过剩易使美国爆发农业经济危机
        8.2.2 农业企业垄断使中小型农场经营压力增大
        8.2.3 农业发展过程中造成的资源与环境的破坏
    8.3 中国提升农业国际竞争力的主要困境
        8.3.1 农业科技推广与创新体系仍然存在着许多不足
        8.3.2 农产品国内库存高企与国际市场进口大量增加
        8.3.3 农业育种和加工及冷链等社会化服务发展落后
        8.3.4 农业经营规模太小且农业劳动者素质普遍偏低
    8.4 对提升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启示
        8.4.1 持续深入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工作
        8.4.2 加快推进农业相关支持产业发展
        8.4.3 多种形式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
        8.4.4 增强农业劳动者素质和能力建设
    8.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2)Economic Effects of Cocoa Price Changes and Production Uncertainty in Cote D’ Ivoire(论文提纲范文)

ABSTRACT
摘要
LIST OF ACRONYMS AND ABBREVIATIONS
CHAPTER 1:INTRODUCTION
    1.1 The Background of the study
    1.2 Literature review of agricultural export tax policy
    1.3 Problem Statement
    1.4 Research questions
    1.5 Objectives of the study
    1.6 Significance of the study
    1.7 Organization of the study
CHAPTER2:OVERVIEW OF COCOA INDUSTRY IN COTE D’IVOIRE
    2.1 Overview of Cote d’Ivoire’s agricultural potential and cocoa production
    2.2 Overview of the international price of cocoa beans from1960 to 2017
        2.2.1 Introduction
        2.2.2 Descriptive analysis of international price of cocoa beans
        2.2.3 Correlations and Cointegration
    2.3 Chapter Summary
CHAPTER3:THE EFFECT OF COCOA PRODUCER PRICE ON SMALLHOLDER FARMER’S WELFARE IN COTE D’IVOIRE
    3.1 Introduction
    3.2 Literature review
    3.3 Theoretical model of producer price on farmer’s welfare in Cote d’Ivoire
    3.4 Discussion
    3.5 Chapter Summary
CHAPTER4:MEASURING PRODUCER PRICES CHANGE EFFECT ON COCOA MARKET IN COTE D’IVOIRE
    4.1 Introduction
    4.2 Pricing policy Analysis of Cocoa in six selected producing countries
    4.3 NPC theoretical framework Methodology
    4.4 Data for NPR and NPC Calculations
    4.5 NPC results analysis
    4.6 Chapter Summary
CHAPTER5:SMALLHOLDER’S FARMER’S BEHAVIORAL ECONOMIC RESPONSE TO PRICES CHANGE
    5.1 Introduction
    5.2 Literature Review
    5.3 Theoretical framework,empirical methodology,and data
        5.3.1 Theoretical Framework
        5.3.2 Estimation Technique
    5.4 Data and methodology
        5.4.1.Data
        5.4.2 Methodology
    5.5 Results and discussions
    5.6 Chapter Summary
CHAPTER6:COCOA SUPPLY UNCERTAINTY AND ENVIRONMENT CHALLENGE IN COTE D’IVOIRE
    6.1 Introduction
    6.2 Data and Methodology
    6.3 The effect of Precipitation on cocoa export activity
    6.4 Empirical Results
    6.5 Chapter Summary
CHAPTER7:CONCLUSION
    7.1 Summary of empirical and theoretical findings
    7.2 Recommended policy implications
    7.3 Limitations and future research
REFERENCES
ACKNOWLEDGEMENTS
RESEACH PUBLICATIONS

(3)锂矿资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
    1.3 完成工作量
2 锂的应用概况及矿床主要类型
    2.1 锂的应用概况
    2.2 主要含锂矿物
    2.3 锂的主要矿床类型
3 锂资源分布概况
    3.1 全球锂资源分布概况
    3.2 中国锂资源分布概况
    3.3 锂矿的时间分布规律
    3.4 典型锂矿床分析
4 锂资源供需状况
    4.1 全球锂矿供需情况
        4.1.1 全球锂资源消费及需求情况
        4.1.2 全球锂资源供应情况
    4.2 中国锂资源供需概况
        4.2.1 主要锂提取技术及成本
        4.2.2 中国锂资源供需情况
        4.2.3 主要锂生产商
        4.2.4 中国锂资源贸易概况
    4.3 锂产品价格走势
5 全球锂矿投资潜力分析及投资环境
    5.1 中国锂矿资源潜力分析
    5.2 国外锂成矿潜力区
    5.3 国外锂资源潜力国投资环境
    5.4 沉积型锂矿发展潜力
6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4)美国《非洲增长与机遇法案》的实施成效和发展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选题意义
    第二节 研究综述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综述
    第三节 创新之处和研究方法
        一、创新之处
        二、研究方法
第二章 《非洲增长与机遇法案》的基本情况
    第一节 《非洲增长与机遇法案》的历史背景
    第二节 《非洲增长与机遇法案》的主要内容
        一、《非洲增长与机遇法案》发展历程
        二、2015年之前《非洲增长与机遇法案》的主要内容
        三、2015年之后《非洲增长与机遇法案》的主要内容
    第三节 《非洲增长与机遇法案》预期目标
    第四节 商贸优惠政策
        一、纺织品和服装享受的贸易优惠政策
        二、农产品的优惠和严格标准
        三、汽车产品可享受的贸易利益
        四、化工产品可享受的贸易利益
第三章 《非洲增长与机遇法案》框架下美国与非洲贸易的数据分析
    第一节 2000-2008年AGOA国家对美国出口贸易情况数据分析
    第二节 2008-2017年,AGOA国家对美国出口贸易情况数据分析
    第三节 2000-2008年美国对AGOA国家出口贸易情况数据分析
    第四节 2008-2017年期间,美国对AGOA非年度出口情况
    第五节 AGOA国家对美国出口领域情况数据分析
    第六节 美国对AGOA国家出口年度领域情况数据分析
        一、2000-2008年,美国对AGOA国家主要领域年度出口数据情况
        二、2008-2017年,美国对AGOA国家年度出口领域情况数据分析
第四章 《非洲增长与机遇法案》的实施成效和存在的问题
    第一节 《非洲增长与机遇法案》的成效
    第二节 最初目标和实现情况的实际成效
        一、非洲增长与机遇法案最初目标
        二、非洲增长与机遇法案的成效评估
        三、存在的问题
第五章 案例分析
    第一节 南非与《非洲增长与机遇法案》:农业、汽车零部件领域的情况
        一、汽车领域:AGOA促进南非汽车零部件制造业快速发展,使其成为AGOA实施以来的一个成功的案例
        二、农业领域:美国AGOA限制南非农产品对美国出口
    第二节 莱索托与《非洲增长与机遇法案》:纺织业的情况
        一、AGOA对莱索托经济发展的影响
        二、AGOA影响莱索托经济发展的消极一面
第六章 《非洲增长与机遇法案》的发展展望
    第一节 延长《非洲增长与机遇法案》后将继续强化美非政治、经贸关系
        一、美非政治、经贸关系强化
        二、延长后AGOA将进一步促进美国对非投资增长和合作多元化
    第二节 延长《非洲增长与机遇法案》后美非贸易存在的结构性制约因素
        一、美非贸易结构仍然单一,受益国较少
        二、单边贸易优惠向互惠贸易协定转移的趋势
    第三节 对美非经贸发展未来的展望
        一、美非经贸合作将多元化、对非投资持续增加
        二、可再生能源、金融服务、农产品及科技将成为合作新热点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5)棉花零式果枝基因的精细定位及PEBP基因家族适应性进化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与研究背景
    1.1 植物基因组研究现状
        1.1.1 全基因组加倍
        1.1.2 基因组进化
    1.2 基因家族
        1.2.1 基因家族的定义
        1.2.2 基因家族的产生
        1.2.3 基因家族的进化
    1.3 植物PEBP基因家族
        1.3.1 植物PEBP基因家族的发现
        1.3.2 植物PEBP家族基因的功能
        1.3.3 植物PEBP基因家族的进化
    1.4 棉花株型与PEBP基因家族
        1.4.1 棉花的基因组
        1.4.2 棉花株型和PEBP基因家族
第二章 棉花零式果枝基因的精细定位和初步验证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简化基因组测序与SNP鉴定
        2.1.3 关联分析
        2.1.4 SNP标记校对
        2.1.5 连锁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棉花零式果枝性状的遗传分析
        2.2.2 测序与SNP鉴定
        2.2.3 关联分析
        2.2.4 SNP标记的校验与作图
    2.3 GhNB基因的初步验证
    2.4 讨论
第三章 棉花PEBP基因家族的鉴定、克隆及分析
    3.1 材料与方法
        3.1.1 实验仪器
        3.1.2 试验试剂
        3.1.3 软件与网络资源
        3.1.4 试验材料
        3.1.5 雷蒙德氏棉、亚洲棉、陆地棉、海岛棉PEBP家族基因鉴定
        3.1.6 样品收集、处理与DNA提取
        3.1.7 PCR产物鉴定
        3.1.8 PCR产物纯化
        3.1.9 PEBP家族基因结构预测与可视化
        3.1.10 PEBP家族基因表达分析
        3.1.11 PEBP家族基因启动子顺式作用元件预测
        3.1.12 棉属PEBP基因家族适应性进化研究
    3.2 结果与分析
        3.2.1 棉属PEBP家族基因的鉴定、克隆
        3.2.2 棉属PEBP基因家族系统发育分析
        3.2.3 PEBP家族基因的染色体定位
        3.2.4 棉花PEBP基因启动子区域的顺式作用元件
        3.2.5 陆地棉PEBP家族基因表达模式
        3.2.6 棉属PEBP基因家族适应性进化分析
    3.3 讨论
第四章 植物PEBP基因家族适应性进化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材料
        4.1.2 分析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蔷薇类植物PEBP基因家族适应性进化分析
        4.2.2 植物PEBP基因家族直系同源分组
        4.2.3 植物PEBP基因家族系统发育及分化分析
        4.2.4 植物PEBP基因家族复制与删除模式的重建
    4.3 讨论
第五章 全文结论与创新点
    5.1 主要结论
    5.2 特色与创新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
导师评阅表

(6)腐蚀环境与荷载共同作用下钢筋混凝土受压构件长期力学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钢筋混凝土结构耐久性研究进展
        1.2.2 钢筋锈蚀条件下混凝土结构力学性能研究进展
        1.2.3 钢筋混凝土结构徐变研究进展
    1.3 存在的问题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钢筋锈蚀条件下受压构件徐变变形试验
    2.1 引言
    2.2 试验概况
        2.2.1 试验设计
        2.2.2 试件制作
        2.2.3 锈蚀原理及电流计算
        2.2.4 试件加载及变形位移测量
    2.3 试验结果及分析
        2.3.1 混凝土试块强度试验结果分析
        2.3.2 加载瞬时试验数据分析
        2.3.3 钢筋锈蚀结果分析
        2.3.4 锈胀裂缝分布规律
        2.3.5 偏心距对混凝土徐变的影响
        2.3.6 锈蚀率对混凝土徐变的影响
        2.3.7 锈蚀率对大偏压柱长期荷载下的挠度影响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钢筋锈蚀条件下受压构件承载力试验
    3.1 引言
    3.2 试验概况
        3.2.1 试验设计
        3.2.2 钢筋锈蚀混凝土柱的处理
        3.2.3 承载力试验与数据测量
    3.3 试验结果及分析
        3.3.1 试验现象及分析
        3.3.2 承载力试验结果分析
        3.3.3 混凝土应变结果分析
        3.3.4 混凝土纵向位移结果分析
        3.3.5 大偏压柱挠度结果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钢筋锈蚀条件下混凝土大偏压柱长期力学性能理论研究
    4.1 引言
    4.2 钢筋混凝土徐变理论
        4.2.1 有效模量法
        4.2.2 老化理论
        4.2.3 继效流动理论
        4.2.4 按龄期调整的有效模量法
    4.3 钢筋锈蚀条件下大偏压柱徐变预测模型
        4.3.1 徐变系数的计算
        4.3.2 常用徐变预测模型与试验结果比较
        4.3.3 钢筋锈蚀条件下大偏压柱徐变预测模型推导
        4.3.4 徐变预测模型精度分析
    4.4 长期荷载作用下钢筋锈蚀的大偏压柱极限承载力计算模型
        4.4.1 钢筋锈蚀条件下大偏压柱承载力计算公式
        4.4.2 锈蚀率对大偏压柱承载力的影响
        4.4.3 钢筋锈蚀与长期荷载共同作用对大偏压柱承载力的影响
        4.4.4 极限承载力计算模型精确性验证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主要研究成果
    5.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7)桃儿七化学多样性研究及鬼臼毒素生物合成相关基因发掘(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桃儿七概述
        1.1.1 桃儿七的起源与分布
        1.1.2 桃儿七属的命名考订
        1.1.3 形态特征
        1.1.4 桃儿七的种质资源现状
    1.2 桃儿七化学成分研究现状
        1.2.1 木脂素类化学成分
        1.2.2 黄酮及其它类化合物
        1.2.3 化学成分的提取、分离纯化与含量检测
        1.2.4 化学指纹图谱
    1.3 桃儿七的药理作用研究
        1.3.1 抗肿瘤作用
        1.3.2 抗病毒作用
        1.3.3 毒性
        1.3.4 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1.3.5 对肠平滑肌的影响
        1.3.6 止咳祛痰-抗炎作用
        1.3.7 抑菌杀虫作用
        1.3.8 抗氧化及辐射防护作用
        1.3.9 其它作用
    1.4 鬼臼毒素生物合成途径及其关键基因
    1.5 桃儿七遗传多样性研究
        1.5.1 遗传多样性研究方法
        1.5.2 桃儿七遗传多样性研究现状
    1.6 桃儿七研究热点及亟待解决的问题
        1.6.1 引种栽培
        1.6.2 桃儿七的组织培养
        1.6.3 桃儿七的细胞培养
        1.6.4 应用生物反应器生产鬼臼毒素
        1.6.5 毛状根诱导桃儿七中鬼臼毒素
        1.6.6 植物内生真菌发酵生产鬼臼毒素
        1.6.7 鬼臼毒素的化学合成
    1.7 转录组测序技术在植物上的应用
        1.7.1 转录组概述
        1.7.2 转录组测序技术在植物上的应用研究进展
    1.8 本研究选题依据
    1.9 本研究目的和意义
    1.10 研究内容和预期结果
        1.10.1 研究内容
        1.10.2 预期结果
    1.11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桃儿七资源现状调查
    2.1 调查方法与内容
        2.1.1 文献调查
        2.1.2 走访调查和市场调查
        2.1.3 样方调查
    2.2 结果与分析
        2.2.1 样地设置情况及调查结果
        2.2.2 地理分布
        2.2.3 桃儿七生境条件
        2.2.4 桃儿七资源状况
        2.2.5 种群特征和群落类型
    2.3 讨论
    2.4 小结
第三章 基于色谱学、化学计量学的桃儿七化学多样性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仪器与试剂
        3.1.2 试验材料
        3.1.3 试验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检测波长的选择
        3.2.2 流动相的选择
        3.2.3 空白试验
        3.2.4 线性关系的考察
        3.2.5 精密度试验
        3.2.6 重复性试验
        3.2.7 稳定性试验
        3.2.8 检测限(LOD)与定量限(LOQ)试验
        3.2.9 加样回收率试验
        3.2.10 桃儿七指纹图谱研究
        3.2.11 基于化学计量学联用色谱数据等多元分析方法评价桃儿七资源品质
    3.3 讨论
        3.3.1 桃儿七指纹图谱
        3.3.2 桃儿七资源品质评价
        3.3.3 桃儿七的化学多样性
    3.4 小结
        3.4.1 指纹图谱的构建
        3.4.2 丰富的化学多样性
        3.4.3 桃儿七资源品质评价
第四章 桃儿七表型多样性及其对化学多样性的影响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调查所用工具/仪器
        4.1.2 调查对象
        4.1.3 性状选择和测定
        4.1.4 不同产地桃儿七化学成分的测定
        4.1.5 数据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桃儿七表型均值变异
        4.2.2 调查区域间(内)形态性状差异分析
        4.2.3 研究区域间桃儿七表型分化程度
        4.2.4 表型特征稳定性
        4.2.5 表型多样性与化学多样性的关系
    4.3 讨论
        4.3.1 桃儿七表型多样性
        4.3.2 桃儿七表型多样性与化学多样性的关系
    4.4 小结
第五章 桃儿七遗传多样性及其对化学多样性的影响
    5.1 材料与方法
        5.1.1 试验材料
        5.1.2 试验方法
    5.2 结果与分析
        5.2.1 紫外分光度法检验DNA纯度
        5.2.2 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DNA纯度
        5.2.3 基因组DNAISSR-PCR扩增结果
        5.2.4 桃儿七种群遗传多样性
        5.2.5 桃儿七种群的遗传结构和分化
    5.3 讨论
        5.3.1 桃儿七种群的遗传多样性
        5.3.2 高的遗传分化和显着的遗传结构
        5.3.3 桃儿七遗传多样性对其化学多样性的影响
        5.3.4 桃儿七种群的遗传保护
    5.4 小结
        5.4.1 桃儿七种群存在低的遗传多样性、高的遗传分化和清晰的遗传结构
        5.4.2 桃儿七遗传多样性与化学多样性的关系及其保护
第六章 环境因素对桃儿七化学多样性的影响
    6.1 材料和方法
        6.1.1 试验材料
        6.1.2 试验方法
    6.2 结果与分析
        6.2.1 八个产区的环境因素分析
        6.2.2 不同产地桃儿七有效成分的差异(多样性)
        6.2.3 环境因素对桃儿七化学多样性的影响分析
    6.3 讨论
        6.3.1 地理因素对桃儿七化学多样性的影响
        6.3.2 降雨对桃儿七化学多样性的影响
        6.3.3 光照对桃儿七化学多样性的影响
        6.3.4 温度对桃儿七化学多样性的影响
        6.3.5 土壤因素对桃儿七化学多样性的影响
        6.3.6 桃儿七药材的道地性
    6.4 小结
第七章 桃儿七转录组测序与分析及鬼臼毒素生物合成相关基因发掘
    7.1 材料与方法
        7.1.1 试验材料
        7.1.2 仪器与试剂
        7.1.3 方法
    7.2 结果与分析
        7.2.1 RNA样品制备及质量分析
        7.2.2 测序产量统计与质量分析
        7.2.3 RNA-seq序列组装结果
        7.2.4 RNA-seq序列比对及功能注释结果
        7.2.5 Unigenes功能分类及代谢通路注释
        7.2.6 鬼臼毒素生物合成相关基因
    7.3 讨论
        7.3.1 RNA样品质量
        7.3.2 测序产量及组装情况
        7.3.3 Unigene功能注释
        7.3.4 编码蛋白框预测及近缘模式生物同源基因CDS的比较
        7.3.5 桃儿七转录组功能分类
        7.3.6 鬼臼毒素生物合成相关基因发掘
    7.4 小结
第八章 结论
    8.1 主要结论
    8.2 本研究的创新点
    8.3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及展望
        8.3.1 不足之处
        8.3.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缩略词
致谢
作者简介

(8)中国饮料出口比较利益增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中国出口贸易发展迅速
        1.1.2 中国饮料出口快速增长
        1.1.3 按传统比较优势理论发展饮料贸易是否会陷入比较利益陷阱
        1.1.4 中国饮料出口比较利益增进战略的选择
    1.2 研究文献综述
        1.2.1 关于比较利益的概念及其动态性的研究
        1.2.2 关于比较利益增进的研究
        1.2.3 关于贸易壁垒对比较利益影响的研究
        1.2.4 关于比较利益增进战略的选择
        1.2.5 关于饮料比较利益的研究
        1.2.6 评述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对象的界定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方法
        1.3.4 研究路线
        1.3.5 结构安排
    1.4 可能的创新点与不足
        1.4.1 可能的创新
        1.4.2 存在的不足
第二章 比较利益增进研究的理论基础
    2.1 比较利益增进研究的基本理论
        2.1.1 静态比较优势与比较利益的获取
        2.1.2 动态比较优势与比较利益的增进
    2.2 中国饮料比较利益增进模型的作用机理
        2.2.1 比较利益增进模型之“航线”设计
        2.2.2 比较利益增进模型之“两翼”设计
        2.2.3 比较利益增进模型之“发动机”设计
    2.3 本章结论
第三章 中国饮料出口比较利益现状及特点
    3.1 中国饮料生产与出口的现状与特点
        3.1.1 中国饮料生产现状与特点
        3.1.2 中国饮料贸易现状与特点
    3.2 中国饮料出口比较利益评价
        3.2.1 比较利益测度指标的选择
        3.2.2 基于贸易差额的评价
        3.2.3 基于国际市场占有率的评价
        3.2.4 基于出口价格的评价
        3.2.5 基于附加值的评价
        3.2.6 基于 TC 指数的评价
        3.2.7 基于 RCA 指数的评价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中国饮料出口比较利益增进的路径:“起飞”模型之“航线”分析
    4.1 “航线”设计与中国饮料比较利益的增进
    4.2 中国饮料出口比较利益增进路径的现状
        4.2.1 从出口产品结构角度的分析
        4.2.2 从出口价格角度的分析
        4.2.3 从遭遇国外贸易保护情况角度的分析
        4.2.4 从产品差异化角度的分析
    4.3 中国饮料出口比较利益增进路径的案例分析
        4.3.1 研究对象的选取
        4.3.2 中国苹果汁国际市场势力估算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中国饮料出口比较利益增进的基础:“起飞”模型之“两翼”分析
    5.1 “两翼”设计与中国饮料比较利益的增进
    5.2 中国饮料出口供给优势分析
        5.2.1 中国饮料出口供给现状
        5.2.2 供给优势影响中国饮料出口比较利益增进的实证检验
    5.3 中国饮料出口需求优势分析
        5.3.1 中国饮料需求现状
        5.3.2 需求优势影响中国饮料出口比较利益增进的实证检验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中国饮料出口比较利益增进的推动力:“起飞”模型之“发动机”分析
    6.1 “发动机”设计与中国饮料出口比较利益的增进
    6.2 中国饮料出口制度的现状
        6.2.1 从关税水平角度的分析
        6.2.2 从非关税壁垒角度的分析
        6.2.3 从汇率角度的分析
        6.2.4 从加工贸易与一般贸易比率角度的分析
    6.3 制度安排对中国饮料出口比较利益增进的影响——基于食品包装安全法规的实 证检验
        6.3.1 食品包装安全法规对饮料出口的限制和保护
        6.3.2 美国食品包装安全法规的影响估算
    6.4 制度安排对中国饮料出口比较利益增进的影响——基于专利标准化的实证检验
        6.4.1 专利标准化促进生产和出口的机理分析
        6.4.2 模型构建和变量说明
        6.4.3 回归结果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中国饮料出口比较利益增进战略的构建
    7.1 基本要素推动阶段比较利益实现战略
        7.1.1 继续发挥中国传统比较优势
        7.1.2 基于静态比较优势的发展模式存在不足
        7.1.3 制度供给应以消除不公平竞争影响为目的
    7.2 投资推动阶段比较利益增进战略
        7.2.1 重视比较优势的动态提升
        7.2.2 积极推动要素积累
        7.2.3 创造规模经济优势
        7.2.4 拓展饮料消费需求
        7.2.5 通过制度设计优化资本配置
    7.3 创新推动阶段比较利益增进的战略
        7.3.1 改变长期依赖价格竞争的策略
        7.3.2 以提升产品技术密集度作为比较利益增进的新思路
        7.3.3 以提升要素效率作为比较利益增进的基础
        7.3.4 以改善市场需求性质作为比较利益增进的催生剂
        7.3.5 充分发挥制度的调控、催化和激发作用
    7.4 本章小结
第八章 主要结论、政策建议与研究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政策建议
        8.2.1 以可持续的动态发展战略为导向
        8.2.2 通过高附加值产品生产提高企业定价能力
        8.2.3 通过生产要素整合实现规模经济提升
        8.2.4 通过国内外市场并重拓展消费需求
        8.2.5 创造公平竞争、以质取胜的制度环境
    8.3 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论文创新点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附录B
附录C

(9)可可的种植·加工与产品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国际可可种植、加工及其制品贸易情况
2 我国可可种植、加工及其制品贸易情况
3 我国可可种植加工产业现状与建议

(10)加纳经济恢复与结构调整(1983年至90年代中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第一章 70年代起至1983年初加纳经济发展情况
    第一节 加纳改革的背景
    第二节 本国财政资源
    第三节 国内经济发展
    第四节 对外经济贸易
    第五节 人力资源和改革的外部环境
第二章 经济改革的内容与措施
    第一节 经济改革中政府的措施
    第二节 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以及财政与预算改革
    第三节 银行业和货币改革
    第四节 国内生产总值、外债、通货膨胀及贸易
    第五节 劳动力、收入和工资
第三章 经济改革实施的效果
    第一节 改革的总体成效
    第二节 可可及其它经济作物
    第三节 粮食作物、牲畜、渔业和林业
    第四节 加纳矿业和石油
    第五节 加纳制造业
    第六节 服务业的发展
结语:改革中的问题及前景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

四、国际可可产量预测增加(论文参考文献)

  • [1]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研究[D]. 孙彤彤. 吉林大学, 2021(01)
  • [2]Economic Effects of Cocoa Price Changes and Production Uncertainty in Cote D’ Ivoire[D]. Coulibaly Kigbajah Salifou. 湖南大学, 2020
  • [3]锂矿资源研究[D]. 王芳.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0(09)
  • [4]美国《非洲增长与机遇法案》的实施成效和发展展望[D]. 牛群. 云南大学, 2019(03)
  • [5]棉花零式果枝基因的精细定位及PEBP基因家族适应性进化分析[D]. 吕有军. 石河子大学, 2019(01)
  • [6]腐蚀环境与荷载共同作用下钢筋混凝土受压构件长期力学性能研究[D]. 邓昂. 湘潭大学, 2019(02)
  • [7]桃儿七化学多样性研究及鬼臼毒素生物合成相关基因发掘[D]. 刘伟.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5(06)
  • [8]中国饮料出口比较利益增进研究[D]. 杨文丽. 江南大学, 2014(03)
  • [9]可可的种植·加工与产品发展[J]. 刘昱希,刘明学. 安徽农业科学, 2014(22)
  • [10]加纳经济恢复与结构调整(1983年至90年代中期)[D]. 叶星星. 上海师范大学, 2012(02)

标签:;  ;  ;  ;  ;  

国际可可产量预测增加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