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陆桥物流枢纽城市

打造陆桥物流枢纽城市

一、建设陆桥物流枢纽城市(论文文献综述)

田红英,黄远新[1](2020)在《供应链枢纽城市创新发展的模式》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今世界已进入与互联网、物联网深度融合的供应链时代,城市规划建设面临新技术、新模式与新业态的挑战,培育和壮大供应链枢纽经济成为城市创新发展的动力源和新引擎。借鉴发达国家规划建设创新型城市和供应链枢纽城市的经验,深入剖析供应链枢纽城市创新发展运行机理,从供应链与枢纽经济协同互动的维度、以"需产供"一体化视角,构建基于产业集群的供应链枢纽城市创新发展模式,涵盖供应链枢纽基础设施网络、产业经济、社会事业、国际化等方面的建设。采用供应链"拉式"模式推进城市供给侧改革,利用"点"与"轴"互动发挥枢纽城市增长极作用。通过供应链与产业链融合、城镇化和产业化协同推进"港(站)—产—城"一体化发展,积极引导流通节点城市、重要物流节点城市向供应链节点城市、供应链枢纽城市和国际供应链枢纽城市迈进,提升城市国际化水平。供应链枢纽城市创新发展,要运用供应链与供应链管理思维,提高城市运行效率;在需求侧与供给侧两端发力,提升城市供应链总价值;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加快枢纽城市国际化步伐。

郭卫东[2](2019)在《中国高铁城市结构特征及地域组织模式》文中研究表明城市网络是地理学研究的新兴热点,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了新型交通工具的诞生并带来了一系列的网络效应为城市网络的研究带来了新的课题。作为世界高铁里程最长、在建规模最大、高铁技术最为全面的国家,对中国高铁城市网络特征进行研究对于推进城市高铁建设、厘清高铁发展效应具有重要意义。在梳理了世界和中国高铁网络的发展历程的基础上,以中国高铁城市为研究对象,构建了基于高铁车流量数据的城市网络,进而对中国高铁城市等级规模、城市网络结构特征及其地域组织模式进行探讨,并对比分析了不同交通方式的地域组织模式差异。主要结论如下:(1)世界高铁发展经历了起源于日本、发展于欧洲、繁荣于中国的历程;中国高铁建设的发展可划分为四个阶段:萌芽阶段(1978-2002)、起步阶段(2003-2008)、曲折发展阶段(2009-2015)、繁荣阶段(2016-)。(2)铁路高速化对不同的城市具有不同的影响,高行政级别城市提升相对较大,铁路始发城市规模数量有所扩大;城市类型变化分为无始发城市-普铁始发城市、无始发城市-高铁始发城市、无始发城市-复合始发城市、普铁始发城市-高铁始发城市、普铁始发城市-复合始发城市、普铁始发城市-无始发城市等6种演变类型。(3)高铁城市表现出典型的金字塔等级特征典型结构特征并明显受到城市行政等级的影响;城市等级在空间分布上具有显着的不均衡性和区域差异性,同时与国土开发战略格局和国家级城市群分布高度耦合。(4)城市节点中心度表明重要高铁通道具有显着的“廊道效应”,总体上呈现出以京广、京沪和沪昆高铁组成的“三角旗状”空间格局并向两侧城市呈不规则递减的态势,中介中心度则体现出中心枢纽城市的随机分布能更好的发挥衔接作用;城市节点在全国层面则形成了“四片区、八子群”的空间组团特征,四大板块的凝聚子群也呈现着不同的特征。(5)城市网络整体较为松散,四大板块内部联系相对紧密但跨板块间的密度相对较低;城市网络整体的传输效率有待提升,东北、东部、中部地区的网络传输性优于全国网络,但西部地区的网络传输效率明显受限;网络集聚性表明高铁城市网络城市之间存在小世界效应,聚类效应相对明显,四大板块的网络集聚性均优于全国网络,东北的网络一体化程度最高;高层级网络揭示了紧密关联区域、四横四纵高铁骨架网络,低层级网络基本识别了高铁网络向八横八纵拓展的态势和全局空间细节网络特征。(6)高铁城市网络的地域组织模式分为点轴串珠模式、双核组团模式、极核模式,高铁路网的发育与地域组织模式的复杂性呈现出显着的相关性,高铁路网较为迟缓的西部地区往往表现出极核模式,东中部高铁网络较为密集则表现出以双核组团、点轴串珠模式为主的地域组织模式;不同交通方式的地域组织模式在组织类型和覆盖范围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性。

张雪[3](2018)在《物流通道的服务效率对其产业粘性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经济新常态下的物流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物流业提出新的发展要求。科学研判宏观经济新走势,准确认识经济新常态下的发展特征,主动适应并引领经济新常态,是物流业发展的根本出路,也是物流通道规划建设的根本出路。2016年12月,交通运输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推进物流大通道建设行动计划(2016—2020年)》(交规划发[2016]217分),提出重点推进11条物流大通道和85个节点的建设方案。该政策不仅为“一带一路”国家战略实施提供保障,同时为区域经济“带状”发展提供重要依托。本文基于上述背景和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物流大通道的产业粘性研究》(17G010),以11条物流大通道为研究对象,研究其服务效率对物流通道产业粘性的影响。首先,通过界定物流通道及其产业粘性的概念,运用区域经济学和空间经济学等相关理论对服务效率影响物流通道产业粘性的机理进行分析。其次,搜集2000-2016年物流大通道的相关数据,运用DEA模型对物流大通道的服务效率进行评价研究,并结合产业区位理论对物流大通道产业粘性进行度量。最后,基于相关系数检验和面板数据的回归模型,研究服务效率对物流大通道产业粘性的影响程度。研究结论如下:(1)从空间维度看,南北沿海物流大通道、京港澳(台)物流大通道和陆桥物流大通道的服务效率较高,东北物流大通道的服务效率较低;西北能源外运及出海物流大通道的全要素生产率实现最高增长,青银物流大通道全要素生产率下降程度最大。从时间维度看,物流大通道各年份的服务效率整体呈上升趋势;全要素生产率在2008年实现最高增长,2002年下降程度最大。(2)从空间维度看,11条物流大通道中,南北沿海物流大通道产业粘性较大;西南出海物流大通道产业粘性较小。从时间维度看,物流大通道产业梯度系数各年份的平均值随时间变化呈上升趋势,与物流大通道服务效率变化趋势相同。(3)服务效率对物流通道产业粘性具有正向影响。不同要素对物流通道产业粘性的影响程度由大到小的顺序为:运输通道节点、运输组织模式、信息化水平、政府支持力度、物流技术进步、运输干线线路。

江志娟,董千里[4](2016)在《丝绸之路经济带省域空间联系与物流枢纽布局》文中研究指明丝绸之路经济带作为国际产业合作区域,是中国与中亚、西亚进行产业合作的重要区域。丝绸之路经济带辐射地区间的差异较大,故其相互之间的引力相对较弱,且丝绸之路经济带区域内物流产业尚未形成集聚,进而影响物流枢纽的形成。为此,一方面,要通过衔接丝绸之路经济带和长江经济带两大经济圈,发展丝绸之路经济带区域物流及相关产业,建立相应的物流枢纽节点;另一方面,要将南京、西安、成都和重庆市培育为新亚欧大陆桥国际物流通道的一级物流枢纽城市,贯通新亚欧大陆桥国际物流大通道,进而实现国内优势产业由东向西,向中亚、西亚国家转移的国际产能合作。

张建嫱[5](2015)在《基于集成引力模型的陆桥物流系统发展模式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构想的形成,陆桥物流系统的发展越来越受到政府和企业关注。针对陆桥物流系统发展现状存在的诸多问题,对现有的物流系统发展模式进行优化,对陆桥物流发展模式进行构建。本文从集成场视角审视陆桥物流系统并且从相关理论概述入手,提出了陆桥物流系统的概念界定以及简述了陆港在陆桥物流系统中的作用。之后,建立陆桥(中国段)沿桥6个陆港间外贸集成引力模型,通过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和Ucinet软件对外贸集成引力计算研究,甄选成为国际陆港的首选城市。通过社会网络分析对结果进行评价,对陆桥物流系统发展模式进行构建。建立以西安为国际陆港的陆桥物流系统联动发展方式,即形成陆港与国际陆港联动发展模式,西安国际陆港与境外陆港的联动发展模式。以及从提高集成体的全局观念、完善产权制度、标准化、通关制度和信息平台的构建等几方面探讨陆桥物流系统联动发展的实现机制。对当前陆桥物流系统发展模式进行优化,解决了内陆地区发展外向型经济的瓶颈问题,从而对陆桥沿桥节点城市的经济发展起到带动作用,推动东西部地区外贸经济合作一体化进度。提高陆桥物流主通道的发展效率,形成陆桥物流系统联动模式。为陆桥物流系统未来的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及参考条件。

孙峻岭[6](2013)在《发展现代物流业,打造陆桥东部国家一级综合物流枢纽城市》文中指出徐州是新亚欧大陆桥东部第一个特大型城市,地处东部沿海地带与新亚欧大陆桥经济带、环渤海经济区与长三角经济区的结合部,是联系东、中、西三大经济带的枢纽,具有东靠西移、南北对接、双向开放、梯度推进的战略区位特征,在全国经济发展格局中占有重要地位。2012年徐州市始终坚持稳中求进、好中求快的工作导向,牢牢把握科学发展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

刘洁[7](2012)在《亚欧大陆桥物流通道发展理论和实证研究》文中提出在世界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的大趋势下,日益增长的中欧问国际贸易对国际物流服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亚欧大陆桥物流通道以其特有的优势和特点,逐步受到沿桥各国的关注和重视。但是目前唯一实现常态化运营的只有西伯利亚大陆桥,始发自我国的新亚欧大陆桥和发自天津经二连出境的亚欧大陆仅仅进行了示范性班列或短期运营。深入分析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拿出相应对策非常紧迫。但目前国内外关于亚欧大陆桥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基础设施、技术标准、或者针对区域经济影响等方面,缺乏对陆桥通道整个系统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分析研究。因此全面考虑整体性,从挖掘内因入手,透过造成陆桥通道有路不通的制度安排的视角,系统的研究亚欧大陆桥物流通道运作和发展机理十分必要。对提高陆桥通道运作效率和效益,提升通道经营企业物流服务和管理水平、推动陆桥通道科学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论文在借鉴新制度经济学理论的基础上,建立了基于制度因素的亚欧大陆桥物流通道发展理论体系,主要从陆桥通道的运作机理和发展机理对其进行了系统研究,并在此基础上从客户微观实操的角度建立了陆桥通道服务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方法,并做了实证分析。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方面:1、对亚欧大陆桥物流通道运作机理进行了研究。从国际物流通道角度对亚欧大陆桥进行了概念界定,提出大陆桥是以集装箱多式联运为运输组织方式的综合国际物流通道系统的实质;在此基础上从陆桥通道的内在动力和内外部影响因素两方面分析了亚欧大陆桥物流通道的运作机理,提出了陆桥通道市场定位方向和国际物流路径选择综合指数模型。2、对亚欧大陆桥物流通道的发展机理进行了研究。论文以新制度经济学为理论基础,从宏观方面提出了促进陆桥通道发展的制度对策。从微观方面构建了陆桥通道交易成本计算模型,并进行了特性研究,通过量化分析的方式提出了影响陆桥通道交易成本的因素和通道选择与交易成本的关系;进而基于系统发展理论框架和路径演化形态研究,建立了陆桥通道发展路径模型,并对中国陆桥通道发展路径进行实证分析。3、构建了亚欧大陆桥物流通道服务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对三条通道进行实证评价。在明晰了亚欧大陆桥物流通道发展机理的条件下,论文分析了亚欧大陆桥物流通道服务的内涵,建立了陆桥通道服务综合评价的指标体系并对其进行了细分、归类和定义。并通过“基于数据包络分析的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对其进行了实证分析。此项研究为未来陆桥通道企业完善通道服务和客户进行通道选择提出了借鉴和参考。

范晓林[8](2011)在《中国西部地区现代物流业发展研究》文中认为物流业作为一个集商流、资金流、信息流为一体的新兴产业,在国民经济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西部地区独特的资源优势和产业特色以及区位优势,决定了其强大的物流需求及广阔的物流发展空间,积极发展现代物流业将为推进西部地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最合理的综合服务,从而对西部地区和谐社会构建产生深远的影响。西部地区发展现代物流业的主要优势依托资源优势,西部地区具有较强大的物流需求。近年来,依托丰富的绿色农畜产品和煤炭、电力、绒毛、稀土、石油化工、有色金属等资源,借助西部地区一批有实力的大中型企业集团和上市公司走出去,请进来,积极参与国际国内的竞争与合作,经济社会发展态势良好。经济的持续高涨带动了消费品流通市场的大发展和逐年庞大的外需贸易,形成了强大的物流需求。由于外生环境的不断变化和企业自身经营管理素质的提高,使得企业对物流环境的改善变得尤为迫切,现代物流业发展已经提上议程。专业的第三方物流服务己是其必然选择,这为物流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以及中国加入WTO为西部地区物流业的发展奠定了政策基础和发展规则。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国家加大了对西部地区生态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使通讯、交通、城市基础设施等硬环境得到明显改善,特别是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为物流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条件。利用外资的渠道也逐步拓宽。国家在投资项目、税收政策和财政转移支付等方面加大对西部地区的支持,逐步建立起长期稳定的西部开发资金渠道,建设了若于各具特色的经济区和经济带,引导外资和国内资本参与西部开发。随着这些优惠政策的贯彻落实,都为西部地区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带来大好机遇。目前,中国学界对国内物流业研究较多,成果也很多。特别是2009年3月国务院发布《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正式把物流业列入调整和振兴十大产业后,中国物流业发展面临着新的历史机遇,同时对中国现代物流理论与实践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理论与应用研究必须有新突破和提升。中国西部地区地域辽阔,资源丰富,但由于受历史、地理区位、基础设施、市场发育程度、体制机制等方面因素的制约,现代物流发展一直比较滞后,理论研究成果也较为零散,对西部区域物流研究成果也较为鲜见。本论文研究将弥补学界对西部地区物流研究之不足,具有一定的理论。本论文从区域物流视角切入,以可持续发展理论、精益物流和准时制理论、产业结构理论等为基础,在梳理学界已有研究成果和西部地区现代物流发展状况基础上,分析了西部地区发展现代物流业的优劣势条件及面临着的机遇与挑战,提出了“十二五”期间及西部大开发新10年西部地区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思路、原则、战略定位及基本构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西部地区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架构体系和政策体系。论文的创新主要体现在:一是理论基础系统完整;二是目标定位明确,有一定的战略前瞻性;三是物流架构体系比较独特;四是论文部分内容在相关研究领域属首次提出。论文的不足体现在:一是对现代物流的相关政策解读不够,导致论文中缺少深入的理论分析;二是第一手实证资料较少,文献资料较多,故使该论文对整个西部地区现代物流发展的微观研究不够;三是由于目前西部地区现代物流发展在中国尚属初阶段,论文有些观点会存在一定的偏差。

古璇,古龙高[9](2010)在《加快新亚欧大陆桥沿线无水港建设问题的探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无水港是一个相对"有水港"的概念,源自上世纪的欧美大陆,意指在内陆地区建设的具有报关、报验、签发提单等港口服务功能的物流中心。在无水港内,海关、商检、卫检、动

赵巍,古龙高[10](2008)在《设立“东中西区域协调发展试验带”研究报告》文中研究指明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全面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积极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突破行政区划界限,形成若干带动力强、联系紧密的经济圈和经济带。"实现

二、建设陆桥物流枢纽城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建设陆桥物流枢纽城市(论文提纲范文)

(1)供应链枢纽城市创新发展的模式(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文献综述
    (一)供应链与供应链战略研究
    (二)产城一体化城市协同创新研究
    (三)流通节点城市差异化递进演化研究
    (四)供应链枢纽城市发展路径研究
三、发达国家城市创新发展的经验启示
    (一)创新型城市建设模式
        1. 伦敦——创意驱动模式。
        2. 东京——研发驱动模式。
        3. 新加坡——政策带动模式。
    (二)供应链枢纽城市发展模式
        1. 美国孟菲斯发展模式。
        2. 德国法兰克福发展模式。
        3. 爱尔兰香农发展模式。
        4. 韩国仁川发展模式。
        5. 荷兰史基浦发展模式。
四、供应链枢纽城市创新发展运行机理
    (一)供应链与枢纽经济理论探析
        1. 供应链与供应链管理
        2. 枢纽经济
        3. 供应链枢纽经济与枢纽城市
    (二)供应链枢纽城市发展模式与实施路径
        1. 供应链枢纽城市创新发展模式构建
        2. 供应链枢纽城市创新发展实施路径
五、我国流通节点与枢纽城市规划及四川省三级供应链枢纽城市创新实践
    (一)我国流通节点、物流与供应链枢纽城市发展规划
        1. 规划培育全国流通节点城市。
        2. 推进供应链枢纽城市建设。
    (二)四川省三个层级供应链枢纽城市创新实践
        1. 成都市——国家供应链体系首批试点建设城市。
        2.“长江第一城”宜宾市——区域级流通节点城市。
        3.“成渝之心”遂宁市——地区级流通节点城市。
六、结论与建议
    (一)运用供应链与供应链管理思维,提高城市运行效率
    (二)需求侧与供给侧两端发力,提升城市供应链总价值
    (三)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加快枢纽城市国际化步伐

(2)中国高铁城市结构特征及地域组织模式(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1.1 铁路高速化重构了城市等级体系
        1.1.2 高铁使城市网络化发展
        1.1.3 中国区域协调发展的新要求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研究对象和数据来源
        1.3.1 研究对象
        1.3.2 数据来源
    1.4 研究方法
        1.4.1 文献综述法
        1.4.2 模型分析法
        1.4.3 空间分析法
        1.4.4 比较分析法
    1.5 研究思路和框架
        1.5.1 研究思路
        1.5.2 研究框架
2 研究进展与理论基础
    2.1 国内外研究进展
        2.1.1 城市网络的概念与研究背景
        2.1.2 国外城市网络研究进展
        2.1.3 国内城市网络研究进展
        2.1.4 研究述评
    2.2 理论基础
        2.2.1 流动空间理论
        2.2.2 世界城市网络理论
        2.2.3 中心-外围理论
        2.2.4 点-轴理论
3 高铁网络发展演变
    3.1 世界高铁网络发展历程
    3.2 中国高铁网络的发展阶段
        3.2.1 萌芽阶段(1978-2002)
        3.2.2 起步阶段(2003-2008)
        3.2.3 曲折发展阶段(2009-2015)
        3.2.4 繁荣阶段(2016-)
    3.3 本章小结
4 铁路高速化下的城市体系结构演变
    4.1 普铁时代的城市等级体系
        4.1.1 铁路网络与城市规模相关性分析
        4.1.2 城市等级体系的划分
    4.2 复合铁路下的城市等级体系
        4.2.1 复合铁路与城市规模相关性分析
        4.2.2 城市等级体系的划分
    4.3 铁路高速化下城市等级演变及类型
        4.3.1 铁路高速化下的城市地位变化
        4.3.2 铁路城市变化类型
    4.4 本章小结
5 中国高铁城市等级体系结构特征
    5.1 高铁城市日流量特征
    5.2 高铁与城市规模相关性分析
    5.3 基于高铁的中国城市等级体系
        5.3.1 城市等级体系划分
        5.3.2 城市等级体系特征
    5.4 基于高铁的中国城市体系空间格局
        5.4.1 城市体系等级分布区域差异显着
        5.4.2 高等级城市构成高铁基本骨架
        5.4.3 城市等级与国家城市群等级分布格局吻合
    5.5 本章小结
6 中国高铁城市网络结构特征
    6.1 高铁城市网络的构建及其分析方法
    6.2 高铁城市网络节点特征
        6.2.1 中心度特征
        6.2.2 中介中心度特征
        6.2.3 凝聚子群特征
    6.3 高铁网络结构特征
        6.3.1 网络密度特征
        6.3.2 网络传输性特征
        6.3.3 网络集聚性特征
    6.4 高铁网络层级特征
    6.5 本章小结
7 中国高铁城市网络组织模式
    7.1 不同交通方式的地域组织模式
        7.1.1 公路交通的地域组织模式
        7.1.2 普通铁路的地域组织模式
        7.1.3 航空的地域组织模式
    7.2 高铁城市网络地域组织模式
        7.2.1 首位联系
        7.2.2 高铁城市网络地域组织模式
    7.3 高铁与不同交通方式地域组织模式的比较
        7.3.1 高铁与公路地域组织模式的比较
        7.3.2 高铁与普通铁路地域组织模式的比较
        7.3.3 高铁与航空地域组织模式的比较
    7.4 本章小结
8 结语
    8.1 主要结论
    8.2 可能创新点
    8.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

(3)物流通道的服务效率对其产业粘性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1.2.1 物流通道
        1.2.2 产业粘性
        1.2.3 文献评述
    1.3 技术路线与创新点
        1.3.1 技术路线
        1.3.2 创新点
第2章 物流通道概述
    2.1 物流通道理论的形成
        2.1.1 运输通道理论
        2.1.2 物流通道的定义
        2.1.3 物流通道形成动因
    2.2 物流通道的服务效率
        2.2.1 服务效率
        2.2.2 影响因素
    2.3 物流通道的产业粘性
        2.3.1 产业粘性
        2.3.2 物流通道产业粘性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理论基础与影响机理
    3.1 理论基础
        3.1.1 增长极理论
        3.1.2 生长轴理论
        3.1.3“点-轴”理论
        3.1.4 空间经济学理论
    3.2 内在特征
        3.2.1 物流通道服务效率
        3.2.2 物流通道产业粘性
    3.3 影响机理
        3.3.1 本地市场放大效应
        3.3.2 价格指数效应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DEA模型的物流通道服务效率评价
    4.1 DEA模型理论概述
        4.1.1 CCR模型
        4.1.2 Malmquist指数
    4.2 物流通道服务效率评价指标体系
        4.2.1 投入产出指标选择
        4.2.2 数据来源说明
    4.3 模型结果分析
        4.3.1 CCR模型结果分析
        4.3.2 Malmquist指数结果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物流通道产业粘性的客观性与度量指标
    5.1 物流通道产业粘性的客观性辨析
        5.1.1 物流大通道GDP比重
        5.1.2 物流大通道工业企业增加数
        5.1.3 物流大通道外商实际投资额
    5.2 物流通道产业粘性度量指标
        5.2.1 物流通道区位熵
        5.2.2 物流通道比较劳动生产率
        5.2.3 物流通道产业梯度系数
    5.3 物流大通道产业粘性的度量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基于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
    6.1 影响模型与分析
        6.1.1 相关关系
        6.1.2 回归分析
    6.2 多因素计量模型
        6.2.1 模型构建
        6.2.2 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6.3 多因素模型结果分析
        6.3.1 单位根检验
        6.3.2 协整检验
        6.3.3 回归结果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与建议
        7.1.1 研究结论
        7.1.2 相关建议
    7.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与学位论文相关的科研成果目录
附录

(4)丝绸之路经济带省域空间联系与物流枢纽布局(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区域空间联系与聚类分析
    (一)研究区域
    (二)区域空间联系
    (三)基于聚类分析的空间区域划分
三、基于丝绸之路经济带发展战略的物流枢纽布局
    (一)基于丝绸之路经济带发展战略的物流节点布局
    (二)基于丝绸之路经济带发展战略的物流枢纽城市布局
四、研究结论

(5)基于集成引力模型的陆桥物流系统发展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研究综述
        1.3.1 陆桥物流系统的集成基础——陆港文献综述
        1.3.2 陆桥物流系统文献研究
        1.3.3 文献研究评析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第二章 陆港在陆桥物流系统的作用理论
    2.1 从集成场的视角审视陆桥物流系统
    2.2 陆桥物流系统的概念界定
        2.2.1 国际物流服务系统
        2.2.2 物流网络
        2.2.3 综合物流系统
        2.2.4 陆桥物流系统的概念界定
    2.3 陆港在陆桥物流系统中的作用
        2.3.1 促进中西部地区外向型经济发展
        2.3.2 完善物流功能
        2.3.3 降低物流成本
第三章 陆桥(中国段)沿桥陆港间物流集成引力探讨
    3.1 沿桥陆港间物流集成引力模型
        3.1.1 物流集成引力模型的定义
        3.1.2 陆港间外贸集成引力模型的建立
        3.1.3 陆港间外贸集成引力的作用
    3.2 沿桥陆港间外贸集成引力计算
        3.2.1 研究范围选择
        3.2.2 集成引力计算
    3.3 结果分析
第四章 陆桥(中国段)陆港间集成引力的社会网络分析
    4.1 社会网络相关概念
        4.1.1 社会网络基本概念
        4.1.2 社会网络分析法的相关概念
    4.2 陆港间外贸集成引力网络分析
        4.2.1 数据处理
        4.2.2 陆港中心性分析
        4.2.3 核心—边缘结构分析
        4.2.4 中间人分析
    4.3 结果分析
第五章 陆桥物流系统发展模式构建
    5.1 建立以西安为国际陆港的物流联动发展方式
        5.1.1 形成陆港与国际陆港的联动发展模式
        5.1.2 西安国际陆港与境外国际陆港的联动发展模式
    5.2 陆桥物流系统联动发展模式的实现机制
        5.2.1 提高物流集成体的全局观念
        5.2.2 完善产权制度,加快物流系统标准化步伐
        5.2.3 区域大通关改革
        5.2.4 构建统一的信息平台
结论及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致谢

(6)发展现代物流业,打造陆桥东部国家一级综合物流枢纽城市(论文提纲范文)

徐州市陆桥物流发展总体情况
    1.徐州物流业总体情况
    2.徐州陆桥国际物流情况
“十二五”徐州陆桥物流业规划及发展重点
    1.推进物流载体建设
    2.做强四大重点领域物流
    3.加快物流信息平台建设
    4.推动城乡配送物流体系建设
促进徐州陆桥物流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1.积极推进陆桥沿线城市物流业跨区域交流与合作,共同建立统一开放、通畅高效的现代物流体系
    2.实行土地、资金、税收更加优惠政策,促进徐州物流业自身发展

(7)亚欧大陆桥物流通道发展理论和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论文研究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大陆桥运输的研究现状
        1.2.2 新制度经济学及其制度变迁理论研究现状
    1.3 论文研究定位和研究方法
        1.3.1 论文研究定位
        1.3.2 论文研究方法
    1.4 论文的框架结构
    1.5 本章小结
2 亚欧大陆桥物流通道发展概述
    2.1 大陆桥运输的起源与发展
        2.1.1 大陆桥运输的涵义和优越性
        2.1.2 北美大陆桥运输发展概况
        2.1.3 亚欧大陆桥运输发展概况
    2.2. 亚欧国际物流通道
        2.2.1 海运通道
        2.2.2 经纳霍德卡港的西伯利亚大陆桥
        2.2.3 经阿拉山口的新亚欧大陆桥
        2.2.4 经二连浩特的亚欧大陆桥
    2.3 本章小结
3 亚欧大陆桥物流通道运作机理研究
    3.1 亚欧大陆桥物流通道的概念界定
        3.1.1 物流、物流系统与国际物流
        3.1.2 运输通道、物流通道
        3.1.3 集装箱、集装箱多式联运、综合物流系统
        3.1.4 亚欧大陆桥物流通道系统的概念界定
    3.2 亚欧大陆桥物流通道结构分析
        3.2.1 构成要素
        3.2.2 各要素相互关系分析
    3.3. 亚欧大陆桥物流通道的运输组织方式
    3.4 亚欧大陆桥物流通道业务流程和功能分析
        3.4.1 业务流程
        3.4.2 功能体系
    3.5 亚欧大陆桥物流通道相关主体和相互关系分析
        3.5.1 相关主体
        3.5.2 相互关系
    3.6 亚欧大陆桥物流通道运作影响因素
        3.6.1 内部因素
        3.6.2 外部因素
    3.7 本章小结
4 基于制度因素的亚欧大陆桥物流通道发展机理研究
    4.1 制度、制度变迁与亚欧大陆桥物流通道的发展
        4.1.1 经济学中的制度
        4.1.2 制度变迁理论
        4.1.3 影响物流业发展的制度因素
    4.2 亚欧大陆桥物流通道发展的制度创新必要性
        4.2.1 提升发展水平需要制度创新
        4.2.2 突破发展瓶颈需要制度创新
    4.3 基于制度因素的亚欧大陆桥物流通道发展对策
        4.3.1 打破传统观念,建立通道整体意识
        4.3.2 完善产权制度,深化组织形式创新
        4.3.3 突破区域壁垒,完善市场机制
        4.3.4 推动技术创新,优化系统服务
        4.3.5 明确政府职能,加强政策倾斜
    4.4 交易成本与亚欧大陆桥物流通道发展
        4.4.1 交易成本理论
        4.4.2 亚欧大陆桥物流通道交易成本
        4.4.3 亚欧大陆桥物流通道交易成本的细分与特性
        4.4.4 影响亚欧大陆桥物流通道交易成本的因素
        4.4.5 物流通道选择与交易成本
    4.5 亚欧大陆桥物流通道发展路径演化分析
        4.5.1 路径演化的理论基础
        4.5.2 路径演化形态
        4.5.3 路径演化模型
        4.5.4 陆桥通道发展路径实证分析
    4.6 本章小结
5 亚欧大陆桥物流通道服务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5.1 综合评价亚欧大陆桥物流通道服务的必要性
    5.2 亚欧大陆桥物流通道服务的内涵和特点分析
        5.2.1 物流通道服务与物流能力
        5.2.2 亚欧大陆桥物流通道服务的内涵
        5.2.3 亚欧大陆桥物流通道服务的特点
    5.3 亚欧大陆桥物流通道服务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5.3.1 亚欧大陆桥物流通道服务水平评价基本步骤
        5.3.2 亚欧大陆桥物流通道服务水平评价指标
    5.4 亚欧大陆桥物流通道服务评价指标说明
        5.4.1 运输能力
        5.4.2 通畅性
        5.4.3 安全性
        5.4.4 经济性
        5.4.5 合作协调
        5.4.6 资源优化整合
        5.4.7 战略决策
        5.4.8 服务稳定性
        5.4.9 信息网络
        5.4.10 客服响应
        5.4.11 市场反应
    5.5 本章小结
6 亚欧大陆桥物流通道服务综合评价实证分析
    6.1 评价对象说明
    6.2 基于数据包络分析的模糊综合评价方法
        6.2.1 模糊综合评价模型与数据包络分析模型的互补性分析
        6.2.2 基于数据包络分析的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和步骤
    6.3 指标权重的确定
    6.4 亚欧大陆桥物流通道服务综合评价实证分析
        6.4.1 数据来源和说明
        6.4.2 量化指标DEA计算
        6.4.3 量化及非量化指标模糊化处理
        6.4.4 次级模糊合成
        6.4.5 综合评价结果
    6.5 综合评价结果分析
        6.5.1 对于客户选择决策的依据
        6.5.2 对于陆桥通道经营的借鉴
    6.6 本章小结
7 主要研究结论与展望
    7.1 论文主要结论与创新点
        7.1.1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
        7.1.2 论文主要创新点
    7.2 研究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历
发表论文
参与的主要科研项目
学位论文数据集

(8)中国西部地区现代物流业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背景、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论文主要内容
    四、论文研究方法
    五、论文的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现代物流发展理论
    第一节 现代物流概述
        一、物流的起源与发展
        二、现代物流业的基本内涵
    第二节 现代物流业发展的理论基础
        一、发达国家物流理论
        二、中国的现代物流理论
第二章 中国西部地区物流业演进历程及发展现状
    第一节 中国物流业发展概况
        一、中国物流业演进历程
        二、中国物流业发展现状
        三、中国现代物流业发展趋势分析
    第二节 中国西部地区物流业发展现状及特点
        一、西部地区物流业发展现状
        二、西部地区现代物流业的发展特点
        三、西部地区现代物流业发展的主要类型
    第三节 中国西部地区物流业对地区经济发展的作用分析
        一、西部地区物流业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相关性分析
        二、西部地区物流业发展与产业的相关性分析
    第四节 中国西部地区现代物流业发展存在的宏观性问题
        一、政府关于现代物流业发展的理念问题
        二、区域经济发展水平问题
        三、产业结构布局与调整问题
        四、现代物流市场行为规范性问题
        五、宏观管理体制与机制问题
        六、现代技术支撑与人才支撑方面的问题
第三章 中国西部地区现代物流业发展的SWOT分析
    第一节 中国西部地区现代物流业发展的优势条件分析
        一、西部地区物流业发展的现有基础优势
        二、西部地区物流业发展的资源优势
        三、西部地区物流业发展的政策优势
        四、西部地区物流业发展的地缘优势与亲缘优势
        五、西部地区物流业发展的潜在市场空间巨大
        六、西部地区已经形成了一定规模的现代物流中心城市
        七、西部地区后发优势凸显
    第二节 中国西部地区现代物流业发展的劣势条件分析
        一、西部地区自然地理条件比较恶劣
        二、国家及地方政府发展政策资源的稀缺
        三、西部地区物流业市场集中度较低
        四、西部地区现代物流业发展整体落后
        五、西部地区现代物流业发展体制不健全
        六、西部地区物流业人力资源匮乏
    第三节 中国西部地区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机遇条件分析
        一、西部地区宏观经济快速稳定发展为物流业提供了保障
        二、区域经济一体化为西部地区物流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三、经济全球化为西部地区物流业发展提供了国际视野
        四、国家物流发展规划及省级物流发展规划为西部地区物流业提供了依据
        五、扩大内需为西部地区物流业发展提供了有利时机
        六、"兴边富民"行动促进边境地区物流业发展
    第四节 中国西部地区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挑战因素分析
        一、西部地区物流业发展的内部挑战因素分析
        二、西部地区物流业发展的外部挑战因素分析
第四章 中国西部地区现代物流业发展的基本思路
    第一节 西部地区现代物流业发展的功能定位
        一、现代物流业的功能定位
        二、影响西部地区现代物流业发展功能定位的主要因素
        三、西部地区现代物流业发展功能定位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四、西部地区现代物流业发展的功能定位
    第二节 中国西部地区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总体思路与目标
        一、西部地区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总体思路
        二、西部地区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战略定位
        三、西部地区现代物流业发展的目标要求
    第三节 中国西部地区现代物流业的发展阶段
        一、第一阶段:"十二五"期间(2010-2015年)
        二、第二阶段:"十三五"期间(2015-2020年)
        三、第三阶段:"十四五"期间(2020-2025年)
第五章 中国西部地区现代物流业发展的体系构建
    第一节 构建中国西部地区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架构体系
        一、西北地区现代物流业的基本构架及发展重点
        二、西南地区现代物流业的基本构架及发展重点
        三、西北地区与西南地区现代物流业的衔接带
    第二节 促进中国西部地区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政策体系
        一、改善西部地区物流业发展的宏观环境
        二、增强西部地区现代物流业发展的微观条件
        三、构建西部地区现代物流业发展的财税政策体系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后记

(9)加快新亚欧大陆桥沿线无水港建设问题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一、加快新亚欧大陆桥沿线地区无水港建设的必要性
    1. 无水港建设有利于陆桥沿线地区开发开放
    2. 无水港建设有利于提高新亚欧大陆桥沿线地区物流园区的整体素质
    3. 无水港建设有利于沿桥地带增长极培养和物流业的合作与发展
    4. 加快无水港建设有利于东桥头堡的建设与发展
二、加快新亚欧大陆桥沿线地区无水港建设的可行性
    1. 我国的无水港建设已覆盖沿海主要港口
    2. 连云港在无水港建设方面亦独树一帜
    3. 新亚欧大陆桥沿线地区对无水港建设具有强烈需求
三、新亚欧大陆桥沿线无水港建设的基本构想
    1. 新亚欧大陆桥沿线无水港建设的区域特色
    2. 新亚欧大陆桥沿线无水港建设的类型选择
    3. 新亚欧大陆桥沿线无水港建设的运作方式
四、加快建设霍尔果斯口岸无水港
    1. 加快设立设立霍尔果斯口岸无水港的重要性
    2. 霍尔果斯口岸具有加快建设无水港的有利条件
    3. 采取有效措施, 帮助解决影响霍尔果斯口岸无水港建设的制约因素和主要问题

四、建设陆桥物流枢纽城市(论文参考文献)

  • [1]供应链枢纽城市创新发展的模式[J]. 田红英,黄远新. 中国流通经济, 2020(11)
  • [2]中国高铁城市结构特征及地域组织模式[D]. 郭卫东. 江西师范大学, 2019(03)
  • [3]物流通道的服务效率对其产业粘性的影响研究[D]. 张雪. 武汉理工大学, 2018(07)
  • [4]丝绸之路经济带省域空间联系与物流枢纽布局[J]. 江志娟,董千里. 中国流通经济, 2016(08)
  • [5]基于集成引力模型的陆桥物流系统发展模式研究[D]. 张建嫱. 长安大学, 2015(01)
  • [6]发展现代物流业,打造陆桥东部国家一级综合物流枢纽城市[J]. 孙峻岭. 大陆桥视野, 2013(10)
  • [7]亚欧大陆桥物流通道发展理论和实证研究[D]. 刘洁. 北京交通大学, 2012(10)
  • [8]中国西部地区现代物流业发展研究[D]. 范晓林. 中央民族大学, 2011(10)
  • [9]加快新亚欧大陆桥沿线无水港建设问题的探讨[J]. 古璇,古龙高. 大陆桥视野, 2010(08)
  • [10]设立“东中西区域协调发展试验带”研究报告[J]. 赵巍,古龙高. 大陆桥视野, 2008(10)

标签:;  ;  ;  ;  ;  

打造陆桥物流枢纽城市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