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500强企业在华投资布局

世界500强企业在华投资布局

一、500强在华投资布局(论文文献综述)

余方正,明文彪[1](2021)在《世界500强企业在华投资新变化及对浙江的启示建议》文中研究表明要构建国际大循环中的小循环示范、吸引数字化跨国公司在浙江集中布局、提升精准服务外资"链主"企业专业能力、持续优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吸引世界500强直接投资在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全球经济下滑以及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愈演愈烈的背景下,跨国公司在华的直接投资也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这对浙江省利用外资工作既是挑战,也蕴含着机会。本文运用企业工商数据库,对世界500强(不含中资企业,以下简称"世界500强")在华直接注册及投资控股的3906家公司开展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

梁均军,钟雨璇,程宇翔,袁超,梁星,余静,李林,胡世林,吴凤敏[2](2021)在《基于股权结构的世界500强企业投资路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世界500强企业投资路径分析可为各省市制定世界500强招商引资策略提供数据支撑。通过对世界500强企业投资路径开展大数据研究分析,提出了一种新的基于股权结构的世界500强企业投资路径分析模型。基于该模型,结合时空大数据服务技术,可准确高效地获取世界500强企业在华投资路径,建立世界500强企业在华企业数据集,填补世界500强在华投资的头部企业无法准确获取这一研究盲区;继而以该数据集为基础,向下钻取,完成世界500强企业在目标区域投资企业的全量数据库建设。以重庆为试点,利用该模型掌握了世界500强企业来渝投资的所有企业数据。验证结果表明,该模型精练、准确,灵活性好,可通过修改省市参数快速获取世界500强企业在其他省市地区投资的企业数据,可适配性高,具有极大的推广价值。

赵永斌[3](2021)在《山西省利用外资变迁与效益研究(1978-2018)》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利用外资是中国对外开放的关键内容,也是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重要动力。改革开放以来,外资首先弥补了中国经济发展的“双缺口”,发挥了经济增长“催化剂”的作用,然后通过产业关联产生投资带动和乘数效应,间接推动了中国经济增长。此间,外资通过技术和管理溢出、出口促进、就业吸纳和竞争效应等机制,直接或间接提升了中国经济发展质量,带来诸多效益。目前,中国已经从政策型开放进入制度型开放的新阶段,从重点区域开放进入全方位开放的新格局,在利用外资方面,进入了以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落实准入后国民待遇的投资自由化、便利化阶段。在此背景下,内陆地区引进外资,提升利用外资效益,对于支撑全方位开放新格局具有重要意义。山西省作为连接东西,贯通南北的中部省份,经济外向度较低,发展水平不高,如不加强引进外资,提高利用外资效益和经济开放度,势必造成全方位开放新格局的中部“梗阻”。目前,山西省利用外资存在三方面的挑战:一是逆全球化抬头、其他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引资竞争等因素,导致来晋投资流量有减少的风险;二是中国长期对外开放政策的区域异质性,使山西省在新时代利用外资面临“马太效应”;三是外商投资的资源型经济路径依赖可能降低利用外资的效益。在上述背景下,如何在新形势下加强利用外资,提升综合效益,变“马太效应”为“后发优势”,成为山西省推动制度型开放,支撑中国全方位开放新格局需要解答的重大命题。而解答此命题,必须首先梳理利用外资的变迁历程、总结规律、评价效益并剖析影响因素,据此提出针对性强的政策建议,才能鉴往知来,解答上述命题。目前,全国层面对内陆资源型地区利用外资变迁与效益的研究比较少,已有的关于山西省利用外资效益的研究,也因缺乏对史实的把握而解释力不足。山西省作为内陆资源型地区,内陆区位特征和资源型经济特征决定了其在利用外资上具有独特的逻辑和规律。从这两个特征出发,研究山西省利用外资的变迁与效益问题,具有典型的实践意义和理论价值。基于此,本文对改革开放以来山西省利用外资变迁与效益问题进行了研究。首先在文献分析的基础上,参照利用外资史上的标志性事件、山西省利用外资的阶段性主导因素等,将研究时段分为1978-1991年(内陆区位约束下的小规模探索阶段)、1992-2001年(内陆与资源型特征主导易位下的高速流入阶段)、2002-2012年(资源型经济优势强化与服务业快速引资阶段)、2013-2018年(资源型经济转型与内陆开放型经济建设双主导的高质量导向引资阶段)四个阶段。其次采用史料实证分析、规范分析、历史制度分析和归纳演绎等分析方法,对每个阶段利用外资变迁的事实和规律进行梳理总结,评价利用外资的综合效益并剖析其影响因素。最后,结合山西省当下利用外资的内外部环境,提出政策建议,以鉴未来。本文主要研究结论和观点如下:一、关于山西省利用外资变迁的事实梳理改革开放以来,山西省利用外资的总体规模较小,但呈现上升趋势,到现阶段已经与其经济规模相适应。外商直接投资自2006年之后成为主要投资方式。港澳台资项目比例始终占有绝对优势;欧美澳等发达国家投资份额先增后减,但高于全国水平。影响外资来源国别结构的主要因素是金融危机、地缘经济等。在投资方式上,外商独资企业比例持续低于全国,营商环境差、交易成本高和资源型行业股权比例限制使然。外商投资行业上,入世之前以工业为主,入世后服务业逐步增加,工业内部“煤焦冶电”等传统领域投资比例经历了“增-减-增”的过程。外商投资区域上,省会太原引资居多,但投资区域协调性逐渐增加,开发区、综改区等渐成主要载体。二、关于山西省利用外资变迁的规律总结(1)资源禀赋是山西省吸引外商投资的独特条件,也是导致山西省引资特征、使用效益与全国不同的根源,直到现阶段,该条件仍是吸引外商来晋投资的主要因素。(2)内陆特征与资源型经济特征在引资主导地位上彼此制衡。内陆特征下,交通成本约束形成了高附加值、非运输成本敏感型引资偏好,而资源型经济发展形成了初级资源产品(低附加值、高运输成本)引资偏好。交通条件改善的情况下,后者在“资源诅咒”下取得引资主导地位,倾向于降低外资效益,需要政策予以引导和规制。(3)围绕资源型经济的两面(加强优势、补齐短板)不断调整,是山西省利用外资40年政策变迁的主线,导致利用外资的出发点过度聚焦于资源型经济,而忽视其综合效益的释放。(4)外商选择何种方式在晋投资,是其竞争优势内部化成本和经营收益权衡的结果,也是反映山西省市场化程度和营商环境优劣的指标。(5)资本增殖的本性决定了无论是直接外资还是间接外资,盈利性都是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借用外国贷款用途的盈利性不应被公益性完全覆盖。三、关于山西省利用外资效益的表现改革开放以来,山西省利用外资的综合效益总体上升,港澳台资的综合效益高于其他外资,主要是在创新和协调两方面具有优势,其他外资则在共享效益上更胜一筹。到现阶段,创新效益和绿色效益是利用外资亟待提升的两个方面。四、关于影响山西省利用外资效益的因素分析(1)山西省产业结构单一、产业链长度不足、创新吸收能力较低,不利于吸收外资的创新溢出;合资企业管理“国内化”降低了外资管理经验的溢出。(2)鼓励外商投资于“煤焦冶电”等资源型、高退出门槛的行业,降低了外资在晋的协调效益,而且这种降低是持续性的。(3)投资行业高碳化和低环境规制,降低外商投资的绿色效益。(4)资源型经济下,资源收益追逐型外资挤出外向型外资;汇率缺口消失下,创汇动机减弱,引进外资的外向度降低,影响外商投资的开放效益。(5)成本敏感型外资对劳动力的技术要求低、可替代性强,且多投资于低附加值领域,在房地产过热推动土地价格上升的情况下,外资倾向于削减员工工资,从而降低了收入带动效益。上述因素也是山西省提升利用外资效益的切入点。最后,本文基于上述事实梳理、规律总结和原因分析,结合当下山西省利用外资的国际、国内、省内环境,从6个方面提出了15条针对性、可行性较高的建议。这6个方面是:(1)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大局下,加大绿色外资的引进力度和规模。(2)在RCEP、CIA等新型区域投资贸易协定中,立足关键领域和对象开展精准招商引资。(3)在“一带一路”倡议和“双循环”发展格局中,主动承接和引进相对先进和高效益的外资企业。(4)在“煤炭生产向资源富集地区集中”的煤炭生产布局调整下,既要提升外商投资的协调性,又要在煤炭清洁生产、运输和加工领域发挥外资的绿色效益。(5)在资源型经济转型中,提升外资的创新效益,加大生产性服务业引资力度。(6)构建优质引资环境,重引增量更重稳存量,进一步释放既有外资企业的综合效益。

葛琛,万淑贞[4](2019)在《500强医药跨国公司:全球布局与在华投资》文中研究指明目前,全球医药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需求结构的加速调整,以及世界500强医药制造公司全球布局转变进入关键时期。在此情况下,拥有巨大增长潜力的中国医药市场应该如何进一步高质量地引进医药业跨国公司投资便成为颇具理论研究和实践指导意义的课题。本文分析了医药制造业的基本特征,总结了入选世界500强排名的医药制造企业的经营情况、全球投资布局和在华投资发展,最后从战略、制度和政策层面,提出吸引500强医药制造企业投资的策略和建议。

杨亮洁[5](2017)在《企业联系视角下的中国西部城市网络研究》文中指出全球化和信息化推动世界经济向网络化、扁平化格局演进,形成复杂多样的城市网络。企业区位选择是推动城市空间重构的核心力量。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的迅猛发展,生产要素的跨区域流动加速,推动了企业空间组织的变化与调整,越来越多的企业从地方走向全球,并将更多的城市纳入到世界城市网络之中。企业网络和城市网络是20世纪90年代特别是21世纪以来经济地理学、城市地理学研究的重点和热点议题。企业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单元,是各种社会经济活动的重要“行动者载体”,而城市是各类社会经济活动最重要的“空间载体”。在“流动空间”中,人类的各种重要活动通过“行动者载体”以各种要素流的形式在“空间载体”中完成,将大大小小的城市联系在一起,形成复杂多样的城市网络。企业区位空间格局与城市空间格局之间、企业联系网络与城市网络之间存在内在逻辑联系,企业空间格局演变从微观层面表征着城市空间格局,推动城市空间的重构。那么企业网络与城市网络的内在逻辑联系是什么?怎样构建基于企业网络的城市网络概念模型及其数理分析模型?基于世界500强和中国500强企业分支机构(全行业和分行业)联系网络的西部城市网络的结构特征、差异、主要影响因素是什么?因此,本论文立足于理论和实证相结合,研究企业联系对比视角下的中国西部城市网络结构特征及其差异性。尝试融合社会网络理论、行动者网络理论、世界城市网络理论以及经济地理学、城市地理学的研究方法,以taylor的连锁网络模型和Alderson的总部-分支机构模型为基本模型,构建企业网络与城市网络耦合的数理分析模型,从产业维度探讨区域尺度、城市群尺度和城市尺度上的城市网络的结构特征及其差异性。本研究主要在以下方面进行了创新尝试:首先,以嵌入性理论、流空间理论和城市空间相互作用理论为理论基石,以行动者网络理论(ANT)、社会网络分析方法(SNA)和图论方法为基本方法,根据Taylor连锁网络模型和Alderson的总部-分支机构模型,尝试构建了连锁-隶属网络的数理分析模型。其次,对基于世界500强和中国500强全行业、制造业、生产服务业和生活服务业网络的中国西部城市网络结构特征和演化规律进行全面对比分析;采用了母公司-子公司-孙公司-重孙公司…多层次的分析方法,结果更精确。再次,从西部地区、西部城市群和城市内部(成都)三个嵌套的空间尺度,用多时相数据(2005、2010、2015)进行城市网络时空特征系列研究。全文共分为七章对上述研究内容开展深入探索。其中,第一章为绪论部分。第二章为理论基础、研究假设和数量分析模型的构建。第三至六章为实证部分,主要进行了世界500强和中国500强企业分支机构在中国西部的分布格局及演变研究;从西部地区、城市群和城市内部三个尺度对中国西部城市网络结构特征和演化规律进行了分析。最后一章为结论和展望部分。主要研究结论如下:第一,世界500强和中国500强分支企业在中国西部城市的分布格局呈现差异性、趋同性两大基本特征。西部城市的世界500强企业数量少,空间集聚明显,区位选择上更倾向(特)大城市,核心边缘结构强化;中国500强企业数量多,分布相对分散和均衡。中国500强和世界500强企业区位选择趋同,企业空间分布均呈大分散小集聚的格局,即以成都、重庆和西安三城市始终保持绝对优势,形成明显的集聚中心,核心-边缘结构明显;城市群尺度上,成渝、关中、兰西、滇中和北部湾五大城市群以成渝城市群为核心,形成菱形空间结构;企业密度分布以呼和浩特-银川-兰州-成都-昆明一线为界,分为东部高密度区和西部低密度区。第二,基于世界500强和中国500强企业联系网络的西部城市网络差异性、趋同性明显。基于世界500强的城市网络的发育程度低,密度小和集聚明显,对称性低,等级化强,均衡性差,邻近扩散效应较弱,但各省会大城市间联系强于其他城市间联系,城市网络结构形态由星形结构向类鸟巢状结构演进;基于中国500强的城市网络联系紧密、网络发育程度高和区域一体化程度高,网络密度高,对称性高,均衡性高,等级化和邻近扩散效应明显,城市网络结构形态由类鸟巢状向鸟巢状结构演进。同时,以成渝为核心,呼银兰成昆线以东区域形成明显的扩散区,跨行政地域联系特征明显。与此相对应,两者企业联系的城市网络中,成都、重庆、西安三大核心城市在城市网络中始终处于强核心,核心-边缘结构明显。根据点出度和点入度,节点城市可分为四类:高点出度-高点入度的综合全能型城市、低点出度-高点入度的黑洞型城市、低点出度-低点入度的世外桃源型城市、高点出度-低点入度的太阳型。第三,基于制造业网络的城市网络趋同性强。制造业与全行业城市网络中节点城市的中心度的“趋同性”非常高,基于世界500强和中国500强制造业网络的城市网络结构趋同性较大,强者恒强的极化现象显着。基于中国500强制造业联系的城市网络发育程度比世界500强的高,城市网络联系紧密,结构复杂,均衡程度较高。第四,基于中国500强生产服务业网络的城市网络发育程度远高于基于世界500强生产服务业网络的城市网络。基于世界500强生产服务业网络的西部城市网络的中心度极低,网络密度极低,处于网络初建期,其结构形态是简单的放射状或放射状与星形状的组合,核心-边缘结构明显;基于中国500强产生服务业的城市网络与全行业城市网络格局“趋同性”极高,发育相对成熟,层级性显着,各省会大城市间联系强于其他城市间联系,呈现大城市流出、小城市流入的非对称性,重庆、成都、西安、南宁、昆明五城市始终处于强核心地位,网络结构由类鸟巢结构向鸟巢结构演变;二者都呈现点出度高的城市点入度也高,存在强者恒强的“马太效应”。第五,基于世界500强生活服务业网络的城市网络发育程度远低于基于中国500强生活服务业网络的城市网络。基于世界500强生活服务业网络的西部城市网络发育程度极低;基于中国500强生活服务业联系网络的城市网络联系增强,等级效应明显,核心-边缘结构明显,对称性增加,呈现大城市流出、小城市流入的非对称性,各省会大城市间联系强于其他城市间联系,省内、城市群内邻近扩散效应明显,网络结构由放射状向星状再向类鸟巢状演进。第六,西部城市群城市网络差异性显着。基于世界500强企业联系的中国西部的9个城市群网络空间维度的拓扑结构差异大,发育程度差异大,但在时间维度上的网络拓扑结构之间的差异在缩小;基于中国500强企业网络的西部9个城市群的拓扑结构的差异较小,在时间维度上其差异也在缩小。基于世界500强企业网络的9个城市群内部网络的拓扑结构发育不完善,联系矩阵呈现稀疏矩阵特征,网络对称性低,层级性明显,集聚特征明显;基于中国500强企业网络的城市群城市网络拓扑结构发育较好,网络联系矩阵由稀疏矩阵向完全矩阵演变,对称性较高,网络联系分散效应明显。基于世界500强企业联系的西部城市群网络中,只有成渝城市群的内部网络联系较紧密,呈现出一定程度的双核心的一体化网络特征,其余城市群内部网络联系较弱且相对较为松散,即大多呈现以省会为核心的离心式联系,整体城市群网络发育程度低;基于中国500强企业网络的西部城市群内部网络联系紧密程度增加,成渝、兰西、关中城市群城市网络存在明显的集聚核心。城市群的网络拓扑结构关系生成有两个关键的过程:一是城市间不同等级的企业分支机构的异地分离所形成的直接联系动力;二是发育较好的城市群的核心城市的高等级的分支机构的空间集聚。第七,成都城市网络呈多核心结构,权力和威望空间极化不明显。基于世界500强企业联系网络的城市内部网络联系较弱,网络密度很小,结构稳定性差,对称性低,层级性不突出,自溶性较大,区域一体化程度较低,属于低水平上的分散均衡状态,逐渐向复杂多中心网络结构演变。相对应,基于中国500强企业网络的城市网络联系紧密,对称性较好,发育程度高,拓扑结构趋于完善和相对均衡;企业联系活动呈现较好的对称双向流动,呈现多核心网络结构,武侯、金牛、青羊始终处于网络核心地位。

王远[6](2015)在《世界500强企业跨国投资效应研究 ——基于在陕500强跨国公司经营情况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陕西省引进外商直接投资规模逐步扩大、外商投资结构的不断变化,对陕西省外商直接投资企业的投资研究需求变得十分迫切。而其中,研究外商直接投资的规模与技术效应对陕西省今后改善产业结构、提高本土企业技术水平、促进经济增长有着很大的作用。世界500强企业作为外商直接投资企业中的领头企业,其规模与技术优势远超过外商投资企业的平均水平。那么,要研究外商直接投资企业的规模与技术效应,则可研究在陕投资世界500强企业的规模与技术指标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从而推论外商直接投资企业在陕西省投资产生的规模与技术效应。本着以上研究目的,本文通过对《2014年陕西省外商直接投资企业年检数据》进行筛选,得到《2014年世界500强在陕投资企业年检数据》,应用SPSS20.0对世界500强企业经营数据进行分析,了解世界级跨国公司在陕西的投资经营现状。研究发现,世界500强企业拥有充足的资本和先进的技术水平及优秀的管理模式,为陕西省本土技术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及基础。陕西省对其引进可以促进陕西省学习优秀企业的先进技术及管理模式、为陕西省本土企业内部管理及人才管理提供有效的方法,为陕西经济的发展带来增量资本,对于陕西省本土企业的发展,能够提供有力的支持与帮助。为分析跨国公司对于陕西的资本和技术效应,本文选取27家世界500强在陕投资企业2006-2013年的“平衡面板数据”。以标准化资产总额(LnScale3)及研发投入哑变量为解释变量,以外资股权比例(FER)、资产负债率(DAR)、经营年限(YEAR)为控制变量,以总资产收益率(ROT)、总资产净利率(ROA)及净资产收益率(ROE)为被解释变量,通过提出假设、建立三个模型,运用EVIEWS6.0对企业经营绩效指标、资产规模指标与技术指标做回归分析,得到以下资本与技术因子对企业经营绩效的影响结果:规模指标与企业经营绩效正相关,技术指标与企业经营绩效呈正相关。即企业投资规模越大,且技术水平越高,则企业经营绩效越好。由此可见,世界500强企业在陕西省的投资,为陕西省带来了规模效应,且随着其投资额的增长、规模效应逐步扩大,成为陕西省可利用的发展自身经济的外来资本和技术基础,为陕西省带来效益。根据以上结论,本文认为陕西省对外商直接投资企业引进时,应依照资本与技术指标与经营绩效的关系,同时结合本省产业结构发展需求,不断调整外商直接投资企业的引进方向、改善外商直接投资布局,从而对促进本省经济发展做出正确判断。

郑美丽[7](2014)在《生产性服务业视角下中国城市网络格局与特征 ——基于全球500强企业在华投资》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生产性服务业对区域经济和产品创新提供动力和源泉,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于城市、区域经济研究。西方学者在对世界城市及其体系网络的研究中,逐步采用在城市之间占主导联系的生产性服务业企业空间分布数据对城市网络进行分析。我国学者借鉴此方法,将其研究范围从宏观逐渐发展至微观,进而对国家、区域的城市网络进行相关理论构建及实证分析。本文以全球500强企业在华投资生产性服务业企业作为研究数据来源,将企业分布所在城市作为研究对象,构建城市与企业、城市与城市的网络矩阵。运用多元统计分析、空间显示和连锁网络模型等方法,在GIS软件辅助下,对基于全球500强在华投资的生产性服务业视角下中国城市网络格局与特征进行分析,并对形成这种格局的因素进行一些探讨。研究发现:基于全球500强企业在华投资生产性服务业视角下所形成的中国城市网络,具有以下空间特征:第一,该网络体系具有明显的分层集聚特征,传统意义下的中国经济发达地区北京、上海和广州仍然是网络联系的核心,但可以发现深圳、天津、大连和成都等城市也表现出快速融合于全网络的趋势,内陆城市在全网络中联系程度总体较小;第二,网络中联系程度较大的城市集中分布在沿海地区,内陆城市只有成都和重庆表现较好,展示与沿海地区重要城市拥有较强的联系;第三,该视角下形成的中国城市网络骨干网络为上海-北京,次级骨干网络为广州-上海、北京-广州。不同职能视角下形成的中国城市网络特征各异:全网功能中心为上海市的包括金融服务、现代物流、交通运输、商务服务等职能视角,信息服务视角下的全网功能中心为上海和北京两座城市;节点城市之间相对连接率差别较大,导致形成的网络功能分布层级现象明显的职能网络包括金融服务、信息服务、商务服务,反之网络功能分布层级现象不明显的职能网络包括现代物流及交通运输服务;不同职能视角下形成的骨干网络均为北京-上海;内陆地区的网络功能中心城市为成都,它与所有行业视角下形成网络中的其他城市产生较强的联系,成为内陆地区与沿海地区相互联系的主要通道。

贺灿飞,肖晓俊,邹沛思[8](2012)在《中国城市正在向功能专业化转型吗?——基于跨国公司区位战略的透视》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发达国家城市正向功能专业化转型,企业组织形式变革直接导致了城市的功能转型。在功能专业化背景下,城市间将出现更多的信息联系、决策联系以及资本联系,更需要面对面的交流。一些城市专业化高端功能,成为区域的控制中心,另一些城市则承担价值链的低端功能。本文基于全球500强跨国公司在华投资数据,探讨中国城市功能专业化趋势。在1979~2008年间,跨国公司在地理和功能上都显着地进行了扩张。跨国公司相同功能和互补功能集聚在相同城市,跨国公司的渐进式多次投资导致了公司内不同功能在相同城市的地理集聚。本文结果表明,中国城市尤其是在城市体系高端的城市具有吸引价值链高端功能的竞争力,呈现一定功能专业化趋势。跨国公司在东道国内部的功能布局提供了考察城市经济转型的独特视角。

贺灿飞,肖晓俊[9](2011)在《跨国公司功能区位实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交通通讯技术的发展,跨国公司在东道国内部实现功能空间分离。伴随中国渐进式的改革开放进程,全球500强跨国公司逐步在中国实现地理扩张和功能扩张。本文基于1979-2008年电子信息和医药化工产业的全球500强跨国公司在华投资数据研究跨国公司功能区位。研究表明,跨国公司倾向于在已有投资的城市追加投资,不同功能呈现一定差异性地理分布,但功能之间共聚趋势明显。区域性总部和商务功能聚集在一线城市,生产功能布局于省会和一线城市周边地区,研发功能追随生产功能。条件逻辑模型分析表明,跨国公司功能区位存在显着的公司内集聚、跨公司集聚、来源国集聚以及跨功能共聚现象。市场潜力及城市行政地位也是吸引跨国公司投资的重要因素。随着全方位开放格局形成,集聚效应较制度优势更为重要。跨国公司分支机构地理集聚提升一线城市的功能,强化顶级城市的领导力和聚集力。跨国公司的功能片段化布局既依托我国的城市等级体系,又在一定程度上重塑我国城市空间结构,促进城市体系按价值链等级进行专业化分工并推动区域协作。

赵新正[10](2011)在《经济全球化与城市—区域空间结构研究 ——以上海—长三角为例》文中指出经济全球化对当前世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作为地理学基本研究对象的城市-区域显然也受到了极大的冲击:一方面,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各个国家中心城市的国际联系越来越密切,其在世界经济体系中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另一方面,作为经济全球化的输入国,我国的城市-区域受到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尤其明显,区域层面突出表现为传统的城市体系结构向网络体系结构的转变,在城市层面则突出表现为新的经济空间的兴起和城市空间的重构,应对经济全球化是当前我国城市-区域发展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针对第一个层面的趋势,国际学术界已经形成了关于“世界城市”研究的理论体系,而针对第二个层面的趋势,相关研究则非常零散,尤其是对经济全球化在我国城市一区域的影响关注不足,这导致我国城市-区域研究领域没有与时俱进,缺乏理论创新,并且我国城市-区域发展实践中缺乏长期、稳定、积极的指导性政策,从而影响城市一区域总体竞争力的提升。显然,研究经济全球化在我国城市-区域空间的影响是非常必要和迫切的。基于上述背景,本研究确立了研究经济全球化在我国城市-区域层面的空间效应的目标,并尝试回答如下几个问题:(1)经济全球化在城市-区域层面有什么样的空间效应/影响?(2)经济全球化对城市-区域空间发挥作用的影响因素或机制有哪些?(3)上述研究对于世界城市理论的发展是否有所贡献?在确立了研究目标后,共分七章对上述三个问题进行了具体的理论与实证研究:第一章为绪论部分。首先,指出我国城市-区域繁荣发展的实践背景为城市-区域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其次,对经济全球化、城市-区域空间结构及世界城市相关概念进行了说明,重点是:(1)统一了世界城市及相关概念在本研究中的表述;(2)针对本研究以外资企业为主的特点,提出了“城市外资经济空间”和“全球化城市网络”的概念;最后,对本研究的思路、数据和方法进行了介绍。总的来说,本章框架性的工作为后面各章的研究展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第二章为理论梳理部分。本章对理论的梳理分三个部分:(1)第一部分为经济全球化理论的梳理,通过新国际劳动分工、全球生产网络和新区域主义理论的梳理,对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生产组织变化及其空间效应有了基本的把握。(2)第二部分为城市-区域空间结构理论的梳理:通过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研究的回顾,指出其对城市经济空间尤其是全球化背景下城市经济空间研究的不足为本文进行外资经济空间的研究提供了理论空间;通过对区域空间结构研究的梳理,指出其对城市经济网络研究的不足也为本文进行“区域内城市经济网络”提供了理论空间;而对区位和外资区位理论的梳理为本文研究经济全球化力量在城市内部和区域城市网络的作用机制提供了理论依据。(3)第三部是对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城市-区域空间研究的热点理论——世界城市理论研究的回顾,指出经典世界城市研究因为缺乏对城市-区域研究的关注而在路径研究方面存在重要缺陷,世界城市理论中的区域化和路径化新方向实际上就是世界城市理论关注城市-区域内部研究的开始,但是其实证研究(尤其是在中国)仍然非常滞后,这也为本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和研究空间。第三章为上海外资经济空间和集聚研究。本章第一部分主要研究外资企业引导下的外资经济空间的变动情况,基于2008年及以前上海全部外资企业数据,借鉴城市职能分类中的平均值加标准差的方法对外资企业引导下的外资经济空间进行了分类和比较,结果显示:(1)随着上海对外开放步伐的逐步深入,外资经济空间从中心城区逐步扩展到了近郊和远郊,并在上海的产业政策和空间政策的引导下,逐步形成了以外高桥、张江、金桥及虹桥-漕河泾-莘庄为主,郊区嘉定、青浦、松江、南桥新城和出口加工区为辅,其他近近郊区为主要支撑的“三层次多中心连片发展格局”;(2)从分行业的外资经济空间来看:内外环之间是上海主要的外资制造业空间,而内环之间主要是上海的外资服务空间,而浦东的外高桥和张江高科则是综合型外资经济空间。本章第二部分仍然基于上述外资企业数据,采用Moran指数对外资企业在邮区层面的空间集聚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1)外资在上海城市内部空间产生了集聚效应并存在时空转移特征:1990年及其之前的外资企业以中心城集聚为主,主要以卢湾、静安、虹口等区为主;90年代,外高桥保税区和金桥出口加工区的崛起推动浦东迅速崛起为集聚高地,而浦西的外资企业在空间上则向漕河泾和莘庄附近集聚;2000年以来,上海的外资企业基本形成了以浦东张江、金桥和陆家嘴为中心、浦西以漕河泾和虹桥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中心的三大外资企业空间集聚区;(2)在行业方面,制造业外资企业的空间集聚具有明显的郊区化特征,并形成了“浦东”、“沪西南”和“沪西北”三大集聚区;服务业外资企业则呈现出较强的中心城及近郊集聚特点,并初步形成了沿延安西路高架和张江-外高桥的准T字形集聚格局;高技术制造业在近郊区形成了金桥和漕河泾两个集聚中心,而在远郊则形成了从莘庄到松江新城的“沪西南”高技术外资集聚带;生产性服务业基本形成了外高桥、金桥一张江一陆家嘴和浦西延安路高架沿线区域三大生产性服务业外资集聚带。第四章为外资企业在上海城市内部区位选择影响因素的研究。本章在研究中依据区位理论选取了包含传统区位变量、制度变量和集聚变量三类的17个指标,并针对邮区内外资企业数量为离散型数据且不符合正态分布的特点,选用Poisson和负二项回归模型对外资企业区位选择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显示:(1)外资的区位选择过程既包含了传统区位因素的影响,也包含了制度和集聚因素的影响,尤其是制度变量一直是影响外资区位选择的显着因素,这充分反映了全球化力量对城市经济空间的影响是市场和政府共同作用的结果;(2)具体来看,不同的制度因素对外资企业区位选择的影响具有差异:国家级园区是作用最强,其次是新城,而市级园区的影响作用最小;(3)随着时间的发展,外资企业的区位选择影响因素也在发生变化:在早期阶段,全球化力量主要在制度因素的引导下在上海城市内部进行区位选择;随着时间的推移,影响外资区位选择的影响因素也越来越多,尤其是以集聚为代表的经济因素的影响越来越明显,表明全球一地方化过程受市场因素的影响越来越大,市场机制越来越成为上海外资经济空间演变的主要动力机制。第五章是对长三角全球化城市网络体系的研究。本章以跨国公司500强及其分支结构数据为基础,利用网络分析方法,借助UCINET软件,对基于跨国公司500强及分支机构的长三角全球化城市网络体系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1)上海是拥有跨国公司500强及分支机构的全国首位城市,且其分布符合位序规模法则;(2)经济全球化极大的改变着长三角城市网络体系的结构,传统的二级中心城市南京和杭州分别被苏州和宁波所替代,且无锡、南通、常州等城市正在迅速崛起;(3)上海、苏州和宁波之间形成的三角网络已经成为长三角全球化城市网络的核心网络,而上海,苏州,宁波,无锡,常州,南通,杭州和南京等8个城市组成的网络是长三角全球化城市网络的次级核心网络;其他城市组成的网络则为长三角全球化城市网络的边缘地带。(4)市场和制度在推动城市参与全球化方面共同发挥作用,经济基础、到上海的距离、来自国家的政策优惠、开放沿海城市和行政级别等因素对长三角全球化城市网络的形成均有显着影响。第六章是对全球化背景下政府推动城市一区域发展中作用的深入研究和评价。首先,通过梳理和总结政府在上海的城市战略提升、城市经济发展及区域一体化建设中的政策和实践,证实了存在一个从战略规划到实践引导、从城市发展到区域治理,政府多层次、全方位参与的”国家项目”在推动城市-区域发展的实践,并从其作用效果(尤其是在四个中心建设方面取得的成就)证明了国家项目在推动城市一区域发展中的积极作用;随后,论文对“国家项目”的作用进行了更加全面和深入的思考,并从外资企业根植性和长三角区域治理模式的深入分析表明:政府作用推动下的“国家项目”在引导全球-地方化方面具有有限作用,尤其是在全球-地方化过程越来越依靠市场机制的背景下,政府作用在许多方面显得无能为力或作用有限。最后,基于上述客观分析,对中央政府和长三角区域地方政府未来推进城市一区域融合发展和提高城市-区域竞争力方面提出了积极的建议。第七章为研究总结和展望。首先,在总结上述各章研究的基础上,回答了研究初期提出的三个问题:(1)经济全球化显然对城市-区域空间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一方面导致了上海外资经济空间的演变并显现出空间集聚效应,另一方面导致了长三角城市网络体系的变动;(2)经济全球化力量对城市-区域空间发生影响的过程受市场机制和政府机制的双重影响,尤其是在对城市经济空间的影响方面,市场机制越来越重要;(3)显然,上海-长三角城市区域迈向世界城市的过程既非“全球主义者”强调的全球化主导的过程,也非“区域主义者”所强调的完全内生的过程,而是“全球-地方”融合的折衷过程,从而回答了世界城市研究中的“路径之争”,丰富和发展了世界城市理论体系。

二、500强在华投资布局(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500强在华投资布局(论文提纲范文)

(1)世界500强企业在华投资新变化及对浙江的启示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世界500强在华投资新变化
    (一)以日、英、法为母国的世界500强关停数量明显上升
    (二)世界500强在华研发中心的设立大幅减少
    (三)跨国公司正加快向中西部地区及东南亚国家迁移
    (四)轻资产型服务业逐渐成为投资重点
世界500强在浙江投资特征
    (一)近五年浙江引入世界500强企业数量领先长三角
    (二)瑞士在浙投资金额最高,日本在浙注册企业最多
    (三)世界500强在浙投资重点逐渐从传统服务业和劳动密集型制造业转向技术密集型制造业,投资增长明显
    (四)500强金融公司在浙注入资本最多,能源行业在浙注册子公司最多
    (五)500强主要以设立合资企业、设立全资子公司、战略投资等方式进入浙江
启示建议
    (一)做好全球FDI持续低迷和供应链重构的长期准备,构建国际大循环中的小循环示范
    (二)吸引数字化跨国公司在浙江集中布局,推动浙江数字经济发展
    (三)灵活运用各类大数据工具,提升精准服务外资“链主”企业的专业能力
    (四)深化制度型开放,持续优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

(2)基于股权结构的世界500强企业投资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模型设计
    1.1 核心原则
    1.2 模型建立
        1.2.1 世界500强企业在华投资基础库建设
        1.2.2 世界500强企业在华投资头部企业库建设
        1.2.3 舆情矫正补足世界500强企业在华投资头部企业库
        1.2.4 世界500强企业在目标省市投资基础库建设
        1.2.5 舆情矫正补足世界500强企业在目标省市投资企业库
2 模型验证
3 结语

(3)山西省利用外资变迁与效益研究(1978-2018)(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标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标
        1.1.3 研究意义
    1.2 核心概念界定
        1.2.1 利用外资
        1.2.2 利用外资效益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1 利用外资变迁的断代研究与本文的研究阶段划分
        1.3.2 利用外资效益及机制研究
        1.3.3 山西省利用外资变迁与效益研究进展
        1.3.4 文献评述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创新与不足之处
        1.5.1 创新之处
        1.5.2 不足之处
第二章 山西省利用外资变迁的理论基础与效益评价体系构建
    2.1 山西省利用外资变迁的一般理论解释
        2.1.1 发展中国家(地区)利用外资的动因解释
        2.1.2 外商向发展中国家(地区)投资的动因解释
    2.2 山西省利用外资变迁的理论特性分析
        2.2.1 内陆地区资源型省份利用外资动因解释
        2.2.2 外商向内陆资源型地区投资的动因解释
    2.3 山西省利用外资效益评价体系构建
        2.3.1 评价体系构建依据和思路
        2.3.2 评价体系构建过程
        2.3.3 评价体系权重设置和得分计算方法
    2.4 山西省利用外资效益预评价
        2.4.1 综合效益预评价
        2.4.2 综合效益预分解
第三章 山西省利用外资变迁与效益研究:1978-1991 年——内陆区位约束下的小规模探索阶段
    3.1 1978-1991 年山西省利用外资的国内外环境分析
        3.1.1 国际环境:全球产业转移与后石油危机下的能源投资逻辑
        3.1.2 国内环境:“双缺口”下的重点区域开放
        3.1.3 省内环境:消除内陆区位劣势的投资硬环境建设加速
        3.1.4 政策环境:超国民待遇引资规模导向与山西省的资源型产业产能培育倾向
    3.2 1978-1991 年山西省直接利用外资变迁与分析
        3.2.1 主要历程:零星引资转向集中引资,随机引资转向能源重化工重点引资
        3.2.2 总体情况:外资项目数和规模逐渐增大,投资行业快速拓展
        3.2.3 阶段性问题:内陆劣势和营商环境短板导致引资规模小且资金到位率低
        3.2.4 来源国(地区)别特征:港资绝对主导和美资占比较大
        3.2.5 投资形式特征:高交易成本下的合资主导阶段
        3.2.6 投资行业特征:以轻工业为主并逐渐向能源重化工倾斜
        3.2.7 投资区域特征:省会太原“一家独大”和地市引资各具优势
    3.3 1978-1991 年山西省间接利用外资变迁与分析
        3.3.1 变迁历程:外国政府和国际金融机构贷款占主导地位
        3.3.2 间接利用外资特征:政府主导的开发型引资,兼容公益性和盈利性
    3.4 1978-1991 年山西省直接利用外资和间接利用外资的比较
    3.5 1978-1991 年山西省利用外资的效益分析
        3.5.1 经济规模效益:对新增投资依赖较大且产出不稳定
        3.5.2 创新效益:外资企业创新水平显着高于内资企业
        3.5.3 协调效益:“煤焦冶电”四大部门投资比例趋增
        3.5.4 绿色效益:外资企业碳生产率高于内资企业
        3.5.5 开放效益:外向型外资企业引进偏少
        3.5.6 共享效益:就业吸纳规模小但工资水平相对高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山西省利用外资变迁与效益研究:1992-2001 年——内陆与资源型特征主导易位下的高速流入阶段
    4.1 1992-2001 年山西省利用外资的国内外环境分析
        4.1.1 国际环境:冷战结束、金融危机与应对气候变化影响国际资本流向
        4.1.2 国内环境:改革开放政策稳定性确立与“双缺口”缓解
        4.1.3 省内环境:基础设施条件改善,产业转型和国企脱困外资需求量大
        4.1.4 政策环境:投资规则向WTO并轨的主基调与山西省引资导向嬗变
    4.2 1992-2001 年山西省直接利用外资变迁与分析
        4.2.1 变迁历程、阶段特征与问题分析
        4.2.2 来源国(地区)别特征:港澳台资与其他外资的此消彼长
        4.2.3 投资形式特征:合资比例下降与合作比例上升
        4.2.4 投资行业特征:投资行业趋向重型化
        4.2.5 投资区域特征:投资区域协调性增加与开发区引资功能增强
    4.3 1992-2002 年山西省间接利用外资变迁与分析
        4.3.1 变迁历程:注重公益性但限制盈利性,引资面向公共产品和工业设备
        4.3.2 阶段特征、综合效益与问题分析
    4.4 1992-2001 年山西省直接利用外资和间接利用外资的比较
    4.5 1992-2001 年山西省利用外资的效益分析
        4.5.1 经济规模效益:外资工业产值在工业总产值中的占比持续上升
        4.5.2 创新效益:外资企业的创新优势持续扩大
        4.5.3 协调效益:产出协调性下降,投资继续向“煤焦冶电”集中
        4.5.4 绿色效益:外资工业的绿色生产水平优势继续扩大
        4.5.5 开放效益:对经济开放度的促进作用先增后减
        4.5.6 共享效益:小规模就业吸纳,高水平工资示范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山西省利用外资变迁与效益研究:2002-2012 年——资源型经济优势强化与服务业快速引资阶段
    5.1 2002-2012 年山西省利用外资的国内外环境分析
        5.1.1 国际环境:利用外资全球竞争加剧与能源价格驱动的煤炭投资旺盛
        5.1.2 国内环境:吸引外资优势转换和利用外资目标转变
        5.1.3 省内环境:基础设施改善与资源型经济对外资的“排斥”
        5.1.4 政策环境:开放领域渐广、准入前国民待遇与山西省能源原材料引资导向
    5.2 2002-2012 年山西省直接利用外资变迁与分析
        5.2.1 变迁历程、阶段特征与问题分析
        5.2.2 来源国(地区)别特征:港澳台资与其他外资的此长彼消
        5.2.3 投资形式特征:各类投资方式比例保持相对稳定
        5.2.4 投资行业特征:“煤焦冶电”项目偏多而服务业整体偏少
        5.2.5 投资区域特征:区域协调性提升但开发区引资不稳定
    5.3 2002-2012 年山西省间接利用外资变迁与分析
        5.3.1 变迁历程:援助性国际贷款减少,投资性国际银行商业贷主导
        5.3.2 阶段特征、综合效益与问题分析
    5.4 2002-2012 年山西省直接利用外资和间接利用外资的比较
    5.5 2002-2012 年山西省利用外资的效益分析
        5.5.1 经济规模效益:外资工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相对稳定
        5.5.2 创新效益:外资创新水平总体较高但内部出现分化
        5.5.3 协调效益:总体协调下,前期投资重型化导致本阶段产出协调度低
        5.5.4 绿色效益:外资绿色生产水平继续优于内资但优势开始缩小
        5.5.5 开放效益:外企在出口总额中的贡献增加但外企的外向度下降
        5.5.6 共享效益:就业吸纳能力迅速提高但工资低于平均水平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山西省利用外资变迁与效益研究:2013-2018 年——资源型经济转型与内陆开放型经济建设双主导的高质量导向引资阶段
    6.1 2013-2018 年山西省利用外资的国内外环境分析
        6.1.1 国际环境:全球经济增速放缓、投资保护主义抬头和引资竞争加剧
        6.1.2 国内环境:经济新常态与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全方位开放新格局构建
        6.1.3 省内环境:资源型经济转型、营商环境修复和引资便利化条件打造
        6.1.4 政策环境: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政策体系建设与区域开放政策一致性提升
    6.2 2013-2018 年山西省直接利用外资变迁与分析
        6.2.1 变迁历程、阶段特征与问题分析
        6.2.2 来源国(地区)别特征:既有外商增资和跨国公司国内转移成为重要来源
        6.2.3 投资方式特征:独资比例提高但仍然较低
        6.2.4 投资行业特征:资源型经济转型催生独特的行业引资结构
        6.2.5 投资区域特征:开发区的引资载体功能增强推动外商投资区域协调性增加
    6.3 2013-2018 年山西省间接利用外资变迁与分析
        6.3.1 变迁历程:投资性国际商业贷款主导与挖掘山西特色争取援助性贷款
        6.3.2 阶段特征、综合效益与问题分析
    6.4 2013-2018 年山西省直接利用外资和间接利用外资的比较
    6.5 2013-2018 年山西省利用外资的效益分析
        6.5.1 经济规模效益:港澳台资规模扩张推动外资整体规模提升
        6.5.2 创新效益:内外资创新水平差距逐步缩小
        6.5.3 协调效益:产出相对协调但投资再次开始偏向“煤焦冶电”
        6.5.4 绿色效益:碳生产率保持稳定甚至略有降低
        6.5.5 开放效益:外资企业的外向度和外贸贡献度同步上升
        6.5.6 共享效益:就业吸纳保持稳定,收入带动效益有所好转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反思与未来展望
    7.1 山西省利用外资变迁总结
    7.2 山西省利用外资效益反思
    7.3 山西省利用外资的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及荣誉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4)500强医药跨国公司:全球布局与在华投资(论文提纲范文)

一、医药制造业的总体情况
二、世界500强医药制造公司的全球经营情况与区位布局
    (一)强生公司
    (二)辉瑞公司
    (三)勃林格殷格翰公司
三、世界500强医药制造公司在华投资情况
    (一)500强医药制造企业在华子公司的区位分布
    (二)500强医药制造公司在华子公司的持股特征
    (三)典型医药制造企业在华投资情况
四、世界500强医药制造跨国公司的典型投资布局
    (一)葛兰素史克公司的投资布局分析
    (二)诺和诺德公司的投资布局分析
    (三)赛诺菲公司的投资布局分析
五、总结和建议

(5)企业联系视角下的中国西部城市网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基于企业联系的全球城市网络化发展不断强化
        1.1.2 基于企业联系的中国城市网络化发展趋势
        1.1.3 基于企业联系的中国西部城市的网络化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基本概念界定
        1.3.1 企业网络
        1.3.2 城市网络
    1.4 研究进展
        1.4.1 节点等级结构—城市要素规模等级研究
        1.4.2 节点经济联系—基于属性数据的传统经济地理理论方法的网络化
        1.4.3 节点联系结构—城市设施与要素流联系研究
        1.4.4 节点网络结构—城市网络研究范式
        1.4.5 研究评述
    1.5 研究思路、框架及研究方法
        1.5.1 研究思路
        1.5.2 研究框架
        1.5.3 研究方法
    1.6 研究区界定及数据来源
        1.6.1 研究区界定
        1.6.2 数据来源
第二章 理论基础、研究假设和数量分析模型的构建
    2.1 理论基础
        2.1.1 空间相互作用理论—城市网络的根本动力
        2.1.2 流动空间理论—城市网络的理论基石
        2.1.3“嵌入性”理论—企业网络与城市网络的纽带
        2.1.4 行动者网络理论(ANT)—城市网络关系的定性描述
        2.1.5 社会网络分析(SNA)—城市网络结构特征的定量表征
        2.1.6 图论—城市网络的模型化与可视化呈现
        2.1.7 世界城市网络理论—城市网络的模型实现
        2.1.8 连锁-隶属城市网络理论模型构建
    2.2 科学问题与研究假设
        2.2.1 科学问题
        2.2.2 研究假设
    2.3 数量分析模型的构建
        2.3.1 城市联系网络模型—连锁-隶属网络模型
        2.3.2 城市网络节点城市分析模型
        2.3.3 城市网络拓扑结构分析模型
    2.4 小结
第三章 中国西部城市的企业分布时空格局
    3.1 世界500强和中国500强企业的总体分布格局
        3.1.1 世界500强企业的总体分布特征
        3.1.2 中国500强企业的总体分布特征
        3.1.3 世界500强和中国500强企业的总体分布特征比较
    3.2 世界500强和中国500强企业的空间分布特征
        3.2.1 全行业的空间格局
        3.2.2 分行业地域结构分析
    3.3 中国500强和世界500强企业的空间相关分析
        3.3.1 全局自相关整体特征分析
        3.3.2 局部自相关特征分析
    3.4 小结
第四章 中国西部城市网络结构演变研究
    4.1 全行业中国西部城市网络分析
        4.1.1 城市网络联系时空特征分析
        4.1.2 城市网络节点中心性分析
        4.1.3 西部城市网络拓扑结构分析
    4.2 分行业西部城市网络结构分析
        4.2.1 基于制造业网络的城市网络结构分析
        4.2.2 基于生产服务业网络的城市网络结构分析
        4.2.3 基于生活服务业网络的城市网络结构分析
    4.3 西部城市网络结构影响因素分析
        4.3.1 影响因素的选取与理论假设
        4.3.2 全行业城市网络影响因素分析
        4.3.3 分行业城市网络影响因素分析
    4.4 小结
第五章 西部城市群网络结构演变研究
    5.1 西部城市群界定
    5.2 城市群网络拓扑结构研究
        5.2.1 网络拓扑结构的各项特征
        5.2.2 城市群空间网络的类型特征分析
    5.3 城市群空间网络的联系特征分析
        5.3.1 成渝城市群网络联系结构特征
        5.3.2 关中城市群网络联系结构特征
        5.3.3 北部湾城市群网络联系结构特征
        5.3.4 天山北坡城市群网络联系结构特征
        5.3.5 兰西城市群网络联系结构特征
        5.3.6 呼包鄂榆城市群网络联系结构特征
        5.3.7 黔中城市群网络联系结构特征
        5.3.8 滇中城市群网络联系结构特征
        5.3.9 宁夏沿黄城市群网络联系结构特征
    5.4 小结
第六章 成都城市网络结构演变研究
    6.1 成都市企业时空格局分析
        6.1.1 成都市企业的总体分布格局
        6.1.2 成都市企业的空间分布特征
    6.2 成都市城市网络结构分析
        6.2.1 城市网络联系特征
        6.2.2 城市网络节点中心性特征
        6.2.3 成都城市网络拓扑结构特征分析
    6.3 小结
第七章 主要结论、创新点和研究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创新点
    7.3 研究不足
    7.4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6)世界500强企业跨国投资效应研究 ——基于在陕500强跨国公司经营情况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对照表
缩略语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世界500强企业在陕投资对陕西省经济的影响
        1.1.3 研究意义
    1.2 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综述与文献回顾
        1.2.1 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综述
        1.2.2 FDI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1.2.3 FDI与就业的关系
        1.2.4 FDI的技术效应
        1.2.5 理论评述
    1.3 本文研究思路及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本文研究内容
第二章 世界500强企业在陕投资基本经营情况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跨国公司
        2.1.2 外商直接投资(FDI)
        2.1.3 经营绩效
        2.1.4 合作企业
        2.1.5 合资企业
        2.1.6 独资企业
    2.2 2013 年世界500强企业基本经营情况分析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世界500强企业在陕投资的资本效应
    3.1 世界500强企业在陕投资规模情况分析
    3.2 比较世界500强企业与在陕投资外商企业经营情况
    3.3 世界500强企业在陕经营情况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世界500强企业在陕投资的技术效应
    4.1 世界500强企业在陕投资的技术效应
    4.2 三星电子集团在西安投资给陕西省带来的效应
    4.3 因子分析
        4.3.1 企业综合排名
        4.3.2 来源国的综合排名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技术和资本效应的实证分析
    5.1 变量设计
        5.1.1 被解释变量
        5.1.2 解释变量
        5.1.3 控制变量
    5.2 实证分析
        5.2.1 面板数据的选取
        5.2.2 相关性分析
        5.2.3 OLS回归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及相关建议
    6.1 调查分析结论
    6.2 相关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7)生产性服务业视角下中国城市网络格局与特征 ——基于全球500强企业在华投资(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图目录
表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5 数据来源与处理
        1.5.1 数据来源
        1.5.2 数据解读
        1.5.3 数据处理
        1.5.4 连锁网络模型
    1.6 研究特色与创新点
第二章 国内外研究进展
    2.1 城市网络研究进展
    2.2 生产性服务业视角下的城市网络研究进展
    2.3 企业地理研究进展
第三章 全球500强企业在华投资现状
    3.1 全球500强企业在华投资总体分布
    3.2 全球500强企业在华投资地区分布
    3.3 全球500强企业在华投资等级分布
    3.4 全球500强企业在华投资行业分布
    3.5 全球500强企业在华投资生产性服务业空间分布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生产性服务业视角下中国城市网络特征分析
    4.1 城市网络基础数据构建
    4.2 生产性服务业视角下中国城市网络等级结构分析
        4.2.1 基于企业服务值中国城市网络等级特征
        4.2.2 基于城市相对连接度的中国城市网络等级特征
    4.3 生产性服务业视角下中国城市网络特征分析
    4.4 生产性服务业各行业视角下的中国城市网络特征分析
        4.4.1 金融服务职能视角下中国城市网络特征
        4.4.2 现代物流职能视角下的中国城市网络特征
        4.4.3 信息服务职能视角下的中国城市网络特征
        4.4.4 交通运输职能视角下的中国城市网络特征
        4.4.5 商务服务职能视角下的中国城市网络特征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讨论
    5.1 结论
    5.2 讨论
参考文献
附表
致谢

(8)中国城市正在向功能专业化转型吗?——基于跨国公司区位战略的透视(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 跨国公司功能区位
2 跨国公司在华投资特征
    2.1 跨国公司功能扩张
    2.2 跨国公司功能区位模式
3 基于条件逻辑模型的跨国公司功能区位模型
    3.1 条件逻辑模型与变量设定
    3.2 统计结果分析
4 结论与讨论

(9)跨国公司功能区位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跨国公司功能区位
2.1 跟进投资
2.2 功能区位 3 跨国公司功能区位:以电子信息与医药化工产业为例
3.1 投资历程与结构演变
3.2 功能区位
    3.2.1 总体分布
    3.2.2 功能分布
3.3 典型跨国公司跟进投资的功能区位 4 计量模型
4.1 模型与变量
4.2 回归结果
4.3 功能共聚 5 结论和讨论

(10)经济全球化与城市—区域空间结构研究 ——以上海—长三角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起缘
1.2 相关概念回顾与界定
    1.2.1 经济全球化
    1.2.2 城市-区域空间结构
    1.2.3 世界城市相关概念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数据
    1.3.3 研究方法
    1.3.4 研究思路
    1.3.5 篇章结构 第2章 相关理论与研究综述
2.1 经济全球化与生产空间组织理论
    2.1.1 新国际劳动分工理论
    2.1.2 全球生产网络理论
    2.1.3 新区域主义理论
2.2 城市-区域空间结构研究综述
    2.2.1 城市-区域空间结构研究回顾
    2.2.2 城市-区域空间结构研究热点
    2.2.3 城市-区域空间形成机制研究:区位理论的发展
2.3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城市-区域空间结构研究与评价
    2.3.1 西方经典世界城市研究回顾
    2.3.2 国内世界城市研究进展回顾
    2.3.3 世界城市研究新热点和方向
    2.3.4 评价与展望
2.4 小结 第3章 经济全球化推动下上海外资经济空间的演变与集聚
3.1 经济全球化推动下上海向世界城市的迈进
    3.1.1 30年来上海的经济结构调整与城市发展
    3.1.2 经济结构转型与上海向世界城市的迈进
    3.1.3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上海外商投资的兴起
3.3 经济全球化推动下上海城市经济空间演变
    3.3.1 研究数据和研究基本思路
    3.3.2 外资企业的距离分布特征
    3.3.3 外资企业的空间分布特征
    3.3.4 外资企业引导下的城市经济空间重构
3.4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上海外资经济空间的集聚
    3.4.1 问题提出及研究思路
    3.4.2 研究说明与指标选取
    3.4.3 外资企业的空间集聚
3.5 小结 第4章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上海外资经济空间形成机制研究
4.1 模型构建、指标选取及假设
    4.1.1 模型构建
    4.1.2 指标选取
4.2 数据处理
4.3 结果解释
    4.3.1 上海外资经济空间的行业演变机制
    4.3.2 上海外资经济空间的时空演变机制
4.4 小结 第5章 经济全球化推动下长三角区域全球化城市网络体系研究
5.1 跨国公司500强及分支机构的分布与网络
    5.1.1 跨国公司500强及分支机构在中国城市的分布
    5.1.2 基于跨国公司500强的长三角城市间网络联系
5.2 长三角全球化城市网络体系中心性研究
    5.2.1 中心性相关概念的界定
    5.2.2 长三角网络中心性研究
5.3 长三角全球化城市网络体系凝聚子群研究
    5.3.1 凝聚子群相关概念
    5.3.2 长三角凝聚子群实证
5.4 长三角全球化城市网络体系的影响机制研究
    5.4.1 影响因素分析
    5.4.2 实证结果与分析
5.5 小结 第6章 上海-长三角迈向世界城市-区域中的政府作用研究
6.1 缘起:上海的重新崛起与政府作用
    6.1.1 "金三角"机制推动下上海战略定位的提升
    6.1.2 政策引导下的城市发展
6.2 扩展:改革开放以来长三角区域的融合与政府作用
    6.2.1 中央政府主导下地方政府参与阶段
    6.2.2 地方政府积极互动与中央政府参与阶段
6.3 思考:上海-长三角的再全球化,一个国家项目?
6.4 评价:政府主导下全球-地方化与区域治理的考察
    6.4.1 基于外资根植性的政府作用考察
    6.4.2 基于区域治理的政府作用考察
6.5 小结与建议:"国家项目"路在何方? 第7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及政策意义
7.2 主要创新与学术贡献
7.3 研究局限与深化方向 参考文献 致谢 硕博期间发表的成果及参与的项目 附录:派系分析结果

四、500强在华投资布局(论文参考文献)

  • [1]世界500强企业在华投资新变化及对浙江的启示建议[J]. 余方正,明文彪. 浙江经济, 2021(11)
  • [2]基于股权结构的世界500强企业投资路径研究[J]. 梁均军,钟雨璇,程宇翔,袁超,梁星,余静,李林,胡世林,吴凤敏. 地理空间信息, 2021(07)
  • [3]山西省利用外资变迁与效益研究(1978-2018)[D]. 赵永斌. 山西大学, 2021(02)
  • [4]500强医药跨国公司:全球布局与在华投资[J]. 葛琛,万淑贞. 国际经济合作, 2019(06)
  • [5]企业联系视角下的中国西部城市网络研究[D]. 杨亮洁. 兰州大学, 2017(12)
  • [6]世界500强企业跨国投资效应研究 ——基于在陕500强跨国公司经营情况分析[D]. 王远.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5(04)
  • [7]生产性服务业视角下中国城市网络格局与特征 ——基于全球500强企业在华投资[D]. 郑美丽. 首都师范大学, 2014(09)
  • [8]中国城市正在向功能专业化转型吗?——基于跨国公司区位战略的透视[J]. 贺灿飞,肖晓俊,邹沛思. 城市发展研究, 2012(03)
  • [9]跨国公司功能区位实证研究[J]. 贺灿飞,肖晓俊. 地理学报, 2011(12)
  • [10]经济全球化与城市—区域空间结构研究 ——以上海—长三角为例[D]. 赵新正. 华东师范大学, 2011(11)

标签:;  ;  ;  ;  ;  

世界500强企业在华投资布局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