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能建筑的研发

太阳能建筑的研发

一、太阳能建筑的研究及发展(论文文献综述)

舒波,张阳,王家倩,杨尽,丁玎[1](2021)在《被动式太阳能建筑整合设计研究进展及展望》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面对全球能源危机和环境问题,被动式太阳能建筑因具有低能耗、低成本、无污染等特点而备受关注,全球学者对"被动式太阳能建筑"的部件、性能等开展了广泛的研究。通过对近20年来被动式太阳能建筑整合设计的研究进展及态势的分析,发现目前被动式太阳能建筑设计研究的框架体系已初步形成,被动式太阳能建筑地域分布与太阳能辐射具有显着的地理空间契合性特征;在研究技术上,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还存在一定差距;我国的被动式太阳能建筑研究主要集中在严寒、寒冷及夏热冬冷地区等。最后,对加强被动式太阳能建筑整合设计的研究、地区的拓展、建筑部件组合运用等方面提出了建议。

周薇[2](2021)在《BIM技术在太阳能建筑能耗模拟中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建筑工程的能耗量日渐提升,科学地利用太阳能资源,可以有效降低建筑工程的能耗,这也是未来建筑发展的必然趋势。目前BIM技术正广泛应用于建筑行业,"BIM软件平台—数据格式—专业分析软件"构成了BIM技术在建筑能耗和环境综合应用领域的基本模型。使用BIM应用软件创建建筑信息模型,专业工程师能够进行建筑物能耗需求分析,优化建筑工程管理措施,更好地实现节能、环保的目的。本文主要对BIM技术建立的太阳能建筑能耗模型进行简要分析,并提出合理的模型优化建议。

贾瑞雪[3](2020)在《太阳能采暖建筑相变储能墙体对室内热环境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发展生态宜居节能住宅是社会主义新民居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我国拥有非常富的太阳能资源,利用地域太阳能资源优势发展被动式太阳能建筑,是推进乡村建筑节能的重要举措。然而,太阳能具有间歇性和不稳定性的特点,易造成室内热环境波动过大。与一般显热性材料不同,相变储能材料具有储热密度高、蓄放热过程等温等优点。发展相变储能墙体,对缓解太阳能建筑室内热能在时间与空间上供需失配问题,具有积极作用。本文将相变储能墙体应用于被动式太阳能采暖建筑设计中,以期解决室内热舒适提升与节能减排的矛盾。通过对拉萨地区既有乡村建筑进行实地测试,掌握了乡村建筑围护结构构造特征与相应的热工参数,以及当地乡村住宅的室内热环境状况。针对室内空气温度偏低、温度波幅大等缺点,提出将相变储能墙体与太阳能采暖建筑结合的构想,以提升室内热环境质量。本研究基于显热容法推导出相变储能墙体的传热方程,以COMSOL软件为平台建立相变储能墙体的传热模型,分析相变储能墙体的热特性。结合影响相变储能墙体传热性能的主要因素,建立相变储能墙式太阳能采暖建筑模型,探究相变温度、相变潜热值等因素变化对室内热环境的影响。研究得到的成果如下:(1)基于COMSOL软件构建四种构造方式下的墙体几何模型和网格划分模型,并对墙体传热过程进行模拟计算,以室内空气温度为评价指标选择合适的墙体构造,发现相变材料层布置于墙体内侧时,室内热环境的调温效果最好。(2)为探究相变储能墙体的蓄热能力,以相变温度和相变材料层厚度为双因素变量,以内表面温度波幅比、内表面温度峰值时差、蓄热量作为评判标准,确定相变储能墙体的传热特性。将相变储能墙体和普通墙体内表面温度与热流密度进行对比,分析在静态/动态边界条件下相变温度和相变材料层厚度对相变储能墙体热特性的影响,发现相变材料可以降低内壁面温度波动、延迟温度峰值的出现时间和提高墙体的蓄热能力。(3)本研究以拉萨地区和银川地区为例,对太阳能建筑相变储能墙体热工参数及厚度的适宜性进行分析。拉萨地区的适宜相变温度为13~15℃,银川地区的适宜相变温度为12~14℃。相变材料的潜热值是影响相变复合墙体蓄热能力的重要影响之一。与银川地区相比,等值增加相变墙体潜热值时,拉萨地区太阳能建筑所形成的墙体蓄热量增量更大。由此表明,对于太阳辐射强度高的地区相变潜热值增加所产生的蓄热量更为显着。在拉萨地区,相变材料层的适宜厚度为30mm;在银川地区,相变材料层的适宜厚度为20mm。(4)对于应用相变储能墙体的建筑,不同布置方案对室内热环境的调节效果不同。在三面墙体中使用相变材料时,西向、南向和北向使用相变材料对于室内温度的调节效果最好,与四面墙体全部使用相变材料的调节效果相近。在两面墙体和一面墙体中使用相变材料时,相变材料对室内热环境起到了一定的调节作用,但仍然无法满足室内的热舒适要求。(5)在拉萨地区,优化前的采暖期不舒适度时数为1962℃·h,优化后的采暖期不舒适度时数为1065℃·h,优化后相比于优化前采暖期不舒适度时数减少了 45.7%,过于舒适度时数和冷不舒适度时数分别减少了 22.8%和44.9%。在银川地区,优化前的采暖期不舒适度时数为2038℃·h,优化后的采暖期不舒适度时数为1307℃·h,优化后相比于优化前的采暖期不舒适度时数减少了 35.9%,冷不舒适度时数和过于舒适度时数分别减少了37.3%和14.6%。由此可见,在冬季自然运行的条件下,通过优化可以使室内温度最低值得到显着提高,热环境得到明显的改善,同时降低了能源消耗。通过本文的研究以期对相变材料在太阳能建筑中的应用提供有益的理论参考。

蔺阿琳[4](2020)在《城市太阳能可利用空间评估与规划研究 ——以哈尔滨为例》文中研究说明人类对太阳能的高效利用已使得现代生活变得舒适环保,尤其在应对当今全球能源短缺问题方面,太阳能在其能源转化领域发挥着突出贡献,促进了人类社会的绿色可持续发展。城市具有人口高度聚集、用电需求量多、建筑密度大等特征,城市太阳能利用由此受到了多种因素的制约。本研究基于城市环境现状及能源需求、太阳能利用的客观发展趋势和太阳能可利用空间规划缺失等研究背景,以太阳能可利用空间有序、高质量开发建设为目标,挖掘城市规划与太阳能可利用空间的作用机理,揭示空间尺度与太阳能可利用空间评估的关系并构建城市太阳能可利用空间评估模型。以哈尔滨市为例,评估主城区太阳能可利用空间,提出太阳能可利用空间规划策略。全文在“理论研究-机理解析-模型构建-空间评估-规划实施”的技术框架下展开研究。在理论研究层面,对城市太阳能利用与城市规划相互影响关系和城市太阳能利用空间规划等方面进行梳理,以此奠定了本文的研究基础。结合能源景观和能源规划理论、空间规划相关理论和太阳能利用相关理论分析,对太阳能可利用空间现有的评估指标、评估方法和设计框架进行归纳,为研究构建了理论基础与技术支撑。在机理解析层面,阐述城市太阳能可利用空间分异特征和制约因素。通过实地踏勘、公众和专家问卷访谈、视觉Q方法以及文献分析法对我国城市太阳能利用的安装现状、使用偏好、视觉景观影响以及地理空间、行政空间和用地类型的分布特征进行调查分析。以上述研究结果为基础,总结我国城市太阳能可利用空间的影响因素有如下四个方面:空间分布与开发秩序、自然环境与建筑环境、国家政策与地方制度、视觉感知与使用偏好,可为太阳能可利用空间评估提供基础数据和评估指标选取等方面的支持,并为模型构建奠定基础。在模型构建层面,以评估目标框架为指导,按照“评估指标体系构建-评价标准构建-评估模型解析”的思路构建城市太阳能可利用空间评估模型。综合关键词频度分析、主成分分析、层次分析法与可转换主观评价量化法等方法构建太阳能可利用空间评估指标体系并确定权重,结合概念内涵、设立依据、衡量标准以及描述方法建立评估指标的评价标准。最后依据空间应用尺度划分评估模型为三个子模型,分别是城市整体尺度下的宏观层级子模型、城市分区尺度下的中观层级子模型和单体建筑尺度下的微观层级子模型。通过探究城市空间要素、主观感知偏好与太阳能可利用空间评估的关系,为城市太阳能可利用空间评估与规划研究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撑和技术支持。在空间评估层面,论文以城市太阳能可利用空间评估子模型为基础,以哈尔滨市主城区为研究范围,借助Arc GIS工具,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级评估哈尔滨市太阳能可利用空间。其中宏观层级评估结果是基于城市整体尺度借助规划数据的评估,适用于整体城区;中观层级评估结果是基于分区尺度借助现状数据的评估,偏重已建成区;微观层级评估结果是基于单体建筑尺度借助现状数据的评估,偏重已建成区。通过宏观和中观层级评估结果的耦合,从城市空间和建筑布局视角得到太阳能可利用空间适宜性评估结果,从而形成规划框架。同时,通过微观层级评估结果,归纳形成太阳能可利用空间的规划引导。在规划实施层面,从控制性和引导性两个维度提出哈尔滨太阳能可利用空间规划策略。根据宏观和中观层级耦合结果提出控制性规划策略,着眼于提出不同空间类型的管控策略,以及实现新旧城区重点性布局。同时,探索太阳能可利用空间的发展时序和功能定位。根据微观层级结果提出引导性规划策略,着眼于提升太阳能可利用空间的开发质量。通过规划重点区域,提出太阳能可利用空间质量提升的措施;同时通过协调建筑个体太阳能利用形式来促进景观风貌的保护,结合创新设计用以提升公众的视觉审美。此外,为了保障太阳能可利用空间规划实施还应该建立各部门协调的管理监督机制,促进与法定规划衔接,从资金和政策等方面完善城市太阳能开发的保障机制。为了应对当前城市太阳能利用空间开发失序以及与城市规划脱节等问题,本研究深入探索了城市太阳能可利用空间评估问题,通过城市太阳能可利用空间规划研究将太阳能利用空间和城市空间环境品质塑造有机结合。通过控制建设范围、提出建设要求、规划建设时序等手段为城市太阳能可利用空间发展提供有力支持。同时城市太阳能可利用空间评估模型作为一个评估方法将空间规划与能源规划相结合,是对相关理论和方法的补充,也是对空间规划的深入探讨和思考。

杨晓静[5](2020)在《西部地区城镇太阳能住宅全生命周期碳排放研究》文中认为在全球气候变迁且建筑能耗相对较大的背景下,节能减排成为我国重点关注的问题,建筑物在建筑生产、运行及最后拆除过程中消耗大量能源并排放出大量的温室气体,降低建筑物二氧化碳排放量改善全球气候刻不容缓。目前国内建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研究相对成熟,但对太阳能建筑碳排放研究较少,我国西部地区太阳能资源丰富,这些地区大部分又处于建筑热工分区中的严寒、寒冷地区,可因地制宜的发展太阳能采暖建筑,明确建筑太阳能采暖效率,对太阳能建筑碳排放特点进行研究,以便更好的降低环境负荷。本研究主要工作内容如下:首先,本研究通过前期的国内外文献调研以及分析总结,对建筑生命周期评价研究方法、碳排放的计算方法以及太阳能建筑现状进行系统结构化的综述,针对当前研究的不足以及太阳能建筑发展现状,确定了论文的研究框架。其次,通过数据收集整理,对全国城镇住宅建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量进行计算分析,可以发现不论东部地区还是西部地区建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中运行阶段所占比重最大,高达85%96%,建筑全生命周期减碳的重点在建筑运行阶段,建筑运行阶段碳排放量与建筑运行阶段能耗相关,降低建筑运行阶段能耗是减碳的关;20152018年之间全国城镇住宅建筑单位建筑面积碳排放量呈现上升趋势;西部地区城镇住宅总碳排放量低于东部地区,这与东部地区总建筑面积相对较多相关;由于资源利用的不合理,西部地区单位住宅建筑面积碳排放量高于东部地区。西部地区太阳能资源丰富,合理利用太阳能资源进而降低西部地区住宅建筑运行阶段碳排放十分必要。然后,通过文献调研分析总结西部地区城镇能住宅太阳能利用的建材、构造等被动式太阳能利用形式及主动式太阳能系统的特点,对其全生命周期碳排放特点进行分析。根据太阳能住宅建筑特点合理利用太阳能资源,对西部不同太阳能分区中普通住宅与太阳能住宅的直接受益式、附加阳光间式及主动式太阳能采暖三种不同采暖形式交互作用对建筑太阳能采暖效率的影响进行量化分析,结果表明主动式太阳能采暖设备贡献最大;对西部地区太阳能住宅建筑全生命周期中运行阶段碳排放特点进行分析,并与普通住宅运行阶段碳排放进行对比,结果表明西部地区住宅通过提高太阳能采暖效率进而降低建筑碳排放量潜力最大的为太阳能采暖分区中的适宜区A区,其次为适宜区B区,最后为可用区,而提高最佳区住宅建筑太阳能采暖效率会增加建筑运行期间碳排放量,适宜区A区、适宜区B区、可用区太阳能住宅建筑运行阶段碳排放量比普通住宅建筑运行阶段碳排放量最高分别降低49.2%、22.3%、13.1%。最后,通过具体案例分析,运用建筑太阳能采暖效率的计算函数对建筑太阳能采暖系统进行优化,对太阳能住宅及普通住宅进行全生命周期碳排放案例分析可以发现,太阳能住宅物化阶段碳排放由于主动式太阳能采暖系统的设置比普通住宅建筑高15%,但太阳能建筑运行期间碳排放量比普通住宅建筑低37%,与前文计算相符,太阳能住宅建筑比普通住宅建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量低30.1%。

杨婧[6](2020)在《被动太阳能采暖地区适用技术类型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被动太阳能采暖技术是一种“利用建筑本体南向设置的集热构件有效吸收和贮存太阳能,并将太阳能及时转化为热能为房间提供热量”的技术,具有经济效益好、构造简单和无需使用机械动力的优势,在我国被广泛采用。但是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气候存在显着差异,不同被动太阳能采暖技术的应用效果也各不相同,因此对我国进行被动太阳能采暖气候适宜性分区并在不同地区选出适用的被动太阳能采暖技术类型是十分必要的。目前对于被动太阳能采暖的气候分区主要是依据辐射和温度,大多忽略了采暖需求对被动技术应用的影响,易造成低需求地区利用被动太阳能采暖产生夏季过热和资源浪费等问题。也未充分考虑室外温度波动对选择被动太阳能采暖适用技术类型的影响,仅能得出被动太阳能采暖的地区适宜性,而无法准确指导不同地区被动技术的选择。基于此,本研究采用理论分析、数理统计和模拟计算等方法,对被动太阳能采暖地区的适用技术类型进行了研究。本研究利用最冷月南向辐射温差比、采暖度日数和冬季室外温度日较差度日数三级指标,分别表征气候适宜性、采暖需求和冬季室外温度的波动差异,采用k-means聚类方法分析我国270个气象台站典型气象年的指标参数,划分出22个不同适宜性、采暖需求及温度波动差异的地区。排除低采暖需求地区和不适用被动太阳能采暖地区,对各区域选用相应的典型城市,利用TRNSYS软件建立模型分别模拟室内温度和采暖负荷。选取典型城市最冷月典型日的室内温度波动幅度、平均温度、大于15℃的维持时间和采暖负荷作为评价指标,基于离差最大化综合属性评价方法得出不同地区适用的被动太阳能采暖技术类型。针对部分地区选择适用的技术无法满足太阳能采暖建筑要求的问题,对不同地区采暖期被动太阳能采暖技术的应用效果进行分析,提出不同时间段推荐的被动技术应用策略。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研究将我国分为22个不同适宜性、采暖需求及温度波动差异的被动太阳能采暖地区,得到5类不同适宜性地区,3类不同采暖需求地区,3类冬季不同室外温度波动地区。其中,西藏中南部、青海北部和南部部分地区属于高需求、冬季温度波动大的适宜被动太阳能采暖地区,应在推广被动太阳能采暖的同时,避免室温波动过大;内蒙古中部、新疆中部、黑龙江西南部、重庆、广西南部、广东南部、福建南部等地区为不适用被动太阳能采暖地区。2)研究得到了不同地区适用的被动太阳能采暖技术类型。其中,新疆西部、甘肃大部、内蒙古西南部、山东北部、河北南部、陕西北部地区适用附加阳光间式技术,室内温度波动较小;青海大部、新疆北部、西藏大部、四川大部、内蒙古北部、黑龙江东部、山西大部地区适用“集热蓄热墙+直接受益窗(窗墙比为0.3)”组合式技术,具有较好的得热和蓄热效果;内蒙古中部、新疆东北部、青海东北部、黑龙江西部地区适用“集热蓄热墙+直接受益窗(窗墙比为0.5)”的组合式被动太阳能采暖技术,这些地区冬季室外温度很低,提升室内温度为主要目标。3)研究以“优先利用被动技术,以被动定主动”的原则得出了适用被动太阳采暖技术但无法满足采暖要求地区采暖期不同时间段被动技术的四种应用策略:仅采用被动采暖技术、仅采用被动采暖技术但需采用遮阳措施或夜间保温、白天仅采用被动技术且夜间主动技术辅助采暖、全天主被动采暖技术相结合。研究中得出我国不同气候适宜地区适用的被动技术类型和推荐的被动技术应用策略,为我国被动太阳能采暖的工程技术人员提供设计和应用参考。

江舸[7](2020)在《青藏高原被动太阳能技术对建筑热环境的改善效果及其设计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青藏高原地区气候常年寒冷干燥,建筑采暖需求大,但常规能源稀缺,当地丰富的太阳能资源为改善建筑室内热环境提供了良好的能源资源条件。然而,青藏高原各地区太阳能资源分布不均,室外气象参数也存在极大差异,使得被动太阳能技术呈现不同的利用效果,为被动太阳能技术在当地的推广应用带来严峻挑战。同时,目前尚缺乏针对青藏高原不同气候区适用的被动太阳能技术差异化设计的研究及相关技术规程。因此,亟待分析青藏高原地区被动太阳能技术利用的气候条件及被动太阳能技术对建筑热环境的提升效果,为青藏高原地区被动太阳能建筑的舒适节能设计提供科学基础和参考依据。本文首先将室外空气温度和太阳辐射两个主要影响被动太阳能技术热特性的环境因素结合,将青藏高原具有采暖需求的地区划分为Ⅰ类-严寒地区、Ⅰ类-寒冷地区、Ⅱ类-严寒地区、Ⅱ类-寒冷地区、Ⅲ类-严寒地区、Ⅲ类-寒冷地区六个地区;进而,调研归纳出各气候区的典型建筑形态,并依据房间的使用时段将房间分为三类模式。其次,通过数值模拟,探究了各气候区典型建筑使用传统单项被动太阳能技术、传统组合被动太阳能技术的室内热环境特征,并对影响室内热环境的关键因素进行优化;进而,基于温度保障原则,提出了青藏高原不同气候区三类房间模式适用的被动太阳能技术设计策略。同时,对于仅使用传统被动太阳能技术无法满足室内低温保障要求的部分青藏高原地区,进一步研究了集蓄热一体的屋顶强化太阳能技术(楼板蓄热热风供暖系统)与传统被动太阳能技术相组合对建筑室内热环境的改善效果,提出了传统被动与屋顶强化太阳能组合技术设计策略。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对于Ⅰ类-寒冷地区及Ⅱ类-寒冷地区,利用传统被动太阳能技术即可使使用时段内室内最低温度高于15℃。被动太阳能技术参数推荐如下:墙墙比0.71的集热蓄热墙式技术;窗墙比小于0.6的集热蓄热墙与直接受益窗组合式技术。此外,对于21:00次日8:00时段使用的模式3房间,上述两地还推荐窗墙比分别大于0.6、大于0.7的直接受益式技术;公用墙窗墙比大于0.4且进深小于1.8m、公用墙窗墙比大于0.5且进深小于1.4m的附加阳光间与直接受益窗组合式技术。(2)对于Ⅰ类-严寒地区、Ⅱ类-严寒地区及Ⅲ类-寒冷地区这三类地区,采用传统被动与屋顶强化太阳能组合技术,可使室内温度全天高于15℃;且窗墙比为0.2的集热蓄热墙与直接受益窗组合式技术或墙墙比为1的集热蓄热墙式技术所需集热器最少,集热器面积与供热房间面积比值,上述三地分别约占28%、15%、30%。此外,为避免室内昼夜温差过大,建筑窗墙比不宜大于0.5。(3)对于Ⅲ类-严寒地区,在传统被动太阳能技术基础上结合屋顶强化太阳能技术可改善室内热环境;但即使建筑南向与建筑屋顶的太阳能利用面积最大化,室内热环境舒适水平仍较差,全天仅30%左右的时间室内温度高于15℃。本研究立足青藏高原地区室外气象条件的地区差异性,基于建筑节能和舒适宜居的热环境营造目标,逐级量化剖析了“传统单项被动太阳能技术—传统组合被动太阳能技术—传统被动与屋顶强化太阳能组合技术”对各地区建筑热环境的调节效果;掌握了被动太阳能技术对青藏高原地区建筑热环境的改善能力;基于温度保障原则,归纳提炼了青藏高原各地区适用的被动太阳能技术组合方法、技术参数和设计策略。本研究为被动太阳能技术在青藏高原地区建筑热环境调节中的科学设计及合理应用提供了参考依据,对青藏高原地区充分利用太阳能资源、推动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工程意义。

李宗杰[8](2019)在《基于文本挖掘技术的建筑节能领域主题网络模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建筑节能是应对气候变化和能源紧缺最重要的领域之一,与建筑节能相关的在线资源和文献数量呈指数性增长,海量文献数据为研究者和从业者及时准确地掌握领域研究主题和发展趋势带来挑战,现有文献分析研究中以文献综述和文献计量法为主,分析内容和形式存在明显局限性。因此,通过文本挖掘技术对建筑节能领域文献进行系统分析,对促进建筑节能研究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本文以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5712篇建筑节能相关的文献为数据对象开展研究。首先,根据建筑能耗和气候变化之间的关系,将数据划分为5个阶段并分别进行数据清洗和数据结构化,构建建筑节能领域文献数据语料库。其次,对不同阶段建筑节能文献进行关键词分析和LDA主题模型建模,系统分析建筑节能的主要研究主题。然后,基于LDA主题模型的不足,利用word2vec词向量模型优化LDA主题模型,完善研究主题的语义关系,并结合社交网络模型构建主题间关联,依托Gephi网络模型可视化平台,提出一种新的建筑节能文献数据主题网络模型。最后,通过不同阶段主题网络模型结果分析,阐明1973-2018年间建筑节能领域的研究主题,揭示主题间关联性及主题演化。经过建模及分析,本文得出如下结论:(1)建筑节能领域的主要研究主题建筑节能研究中最受关注的3个影响因素,按重要性排序依次是室内热环境,室内照明及居住者行为;最受关注的3个能耗系统是暖通系统,照明系统及电力系统;最重要的2个节能手段是建筑围护结构设计和太阳能利用;推动建筑节能发展最主要的3个原因是经济影响,环境影响和政府政策。(2)建筑节能领域研究主题间的关联居住者对建筑室内热环境、室内照明的需求导致暖通系统、照明系统和电力系统能耗的产生;建筑围护结构是降低暖通系统和照明系统能耗的主要手段,通过建筑围护结构设计及围护结构材料使用有效利用太阳能,提高建筑隔热性和保温性;能耗成本和环境影响是影响政府政策的重要因素。(3)建筑节能领域的主要主题演化影响建筑能耗的因素和能耗系统的研究始终是建筑节能领域的研究重点,特别是室内热舒适度和暖通系统,关于照明系统和电力系统的研究热度则趋于平缓;建筑节能研究前期更关注能源紧缺带来的经济影响,后期则更关注能源消耗带来的环境影响;建筑节能研究的未来发展趋势是建筑节能改造、绿色建筑以及智能建筑。本文基于文本挖掘技术构建出一种新的主题网络模型,实现了对建筑节能领域的主题挖掘、主题关联分析及主题演化分析,为建筑节能领域研究人员和从业者科学的把握行业研究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提供了更加客观的技术方法。同时,也为建筑行业的文本数据分析拓宽了思路,未来研究可以将提出的主题网络模型应用到建筑领域的其它数字化文本数据中,实现建筑文本信息的科学化管理与分析。

方倩[9](2019)在《太阳能建筑相变储能墙体适宜性分析及优化设计》文中认为我国西部地区具有丰富的太阳能,采用被动式手段因地制宜地建造太阳能采暖建筑,可以降低建筑的采暖能耗。然而,受太阳能的不稳定性和间断性特点的影响,被动式太阳能建筑的室内空气温度波动较为明显,室内温度往往无法满足人体热舒适的要求。通过围护结构进行热量储存,能够使被动式太阳能建筑的热性能得到提升。为此,本文将被动式太阳能建筑与相变储能墙体相结合,通过相变材料的蓄热特性解决太阳能的间歇供应与建筑采暖负荷在时间和需求量方面的矛盾。本文通过对既有太阳能建筑进行实地调研与测试,针对乡村太阳能建筑室内温度波动幅度大、热环境稳定性差等问题,提出了将相变储能墙体与太阳能建筑结合应用的研究构思。基于相变传热特性分析,建立相变储能墙体模型并进行热工评价。进而建立相变储能被动式太阳能乡村采暖建筑传热理论模型,从室内热舒适度角度出发,考虑相变材料的相变温度、导热系数、潜热值、建筑模型参数及用量等因素的影响,对相变储能被动式太阳能乡村采暖建筑的应用效果进行分析。最后,通过热渗透原理进行相变材料层厚度的设计,并对优化设计后的房间进行热舒适评价。本文的主要成果如下:(1)通过对拉萨地区某民居进行热环境现状的测试发现,该地区太阳辐射强度较高,对室内热环境的贡献较大,但当前仍然存在室内空气温度波动较大的问题,提出将被动式太阳能建筑与相变储能墙体结合应用的构想。并指出,对于结合相变储能墙体的太阳能建筑,其室内热舒适度的改善效果应从客观环境及人体热舒适需求的角度综合考虑,最终确定相变储能墙体应用效果评价指标为室内空气温度波动及“日室内温度不舒适度时数”。(2)基于被动式太阳能乡村采暖建筑的特点,确定了具有代表性的建筑模型,并基于此模型,采用傅氏级数表达方法对建筑在内外双侧热扰耦合下的内表面温度进行了相应的表达。从室内侧波动热扰变化可以看出,设置相变材料层于墙体内侧,可使相变材料更好地发挥对室内空气温度波动的平抑作用。(3)通过对相变材料的热物性参数进行优化发现,当相变温度过高或过低,均不利于材料性能的发挥。导热系数在材料放热阶段对室温影响不大,在吸热阶段对室温影响较为显着。在拉萨地区气候条件下,为使所选相变材料在墙体中的使用达到较好的效果,建议建筑长宽比为1.4:1。(4)通过计算得到不同朝向墙体的热渗透深度:南墙热渗透深度为39mm,东墙的热渗透深度为35mm,北墙与西墙的热渗透深度为34mm。优化前的室内温度波动范围为10.9℃~26.5℃,优化后的室内温度波动范围为14.5℃~24.3℃,通过优化使室内温度波动明显受到抑制,且日室内温度不舒适度减小了63.0%。通过本文的研究,以期对相变材料在围护结构中的应用与优化提供有益的理论参考。

杨坤[10](2019)在《拉萨市多层住宅优先利用太阳能的建筑设计模式研究》文中提出由于拉萨市冬季寒冷,且采暖期较长,因此当地建筑的采暖能耗普遍居高。与此同时,拉萨市有着丰富的太阳能资源,无论是以年辐射强度,还是以晴空指数为划分依据,其都位于我国太阳能资源的最富集区,这为建筑利用太阳能来降低采暖能耗提供了良好的条件。近年来,拉萨市集合住宅的发展势头迅猛,考虑到城市空间布局和太阳能利用等诸多因素,可以发现多层住宅是当地集合住宅中较具潜力的一类,故而极具研究价值。本文共分六个章节,第一章节为绪论,主要介绍了本文的研究背景、范围、内容、及方法等;第二章节为对拉萨市多层住宅的现状调研,通过对拉萨市多层住宅的实地调研、测量及施工图收集,从而了解拉萨市多层住宅单体及太阳能利用的现状;第三章节为建筑利用太阳能的热原理分析,并对三种基本形式的热过程进行了探讨;第四章节为对太阳能设计策略的总结归纳,设计策略分为空间设计策略和界面设计策略。第五章节为太阳能设计策略在拉萨多层住宅设计应用上的分析,将前两章对原理、策略的分析借鉴与拉萨市多层住宅的设计相结合,通过Designbuilder软件对设计的节能效果进行数据验证,从而得出适合拉萨当地的太阳能建筑设计模式,其主要成果有:(1)多层住宅的朝向最佳朝向应为南偏东15°左右,并且尽量避免朝西偏向。(2)多层住宅应优先考虑大开间、短进深的平面。(3)多层住宅的北卧应尽量和南向空间组成连通空间,以增强南北空间的热对流效果。(4)南向阳台和南北双向阳台能增强对太阳辐射热的汲取、分配及保存。(5)集热蓄热墙、Low-E玻璃和中空屋面在多层住宅中应用,不仅能起到分隔室内外的外围护结构作用,同时其对太阳能辐射热的汲取和储存性能使多层住宅的采暖能耗大大降低,起到节能作用。在本文的最后一章,作者通过一个多层住宅的设计方案,将前几章节总结归纳的理论进行了运用。

二、太阳能建筑的研究及发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太阳能建筑的研究及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1)被动式太阳能建筑整合设计研究进展及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被动式太阳能建筑的内涵
2 被动式太阳能建筑的发展历程及地域分布特征
    2.1 被动式太阳能建筑的发展历程
    2.2 被动式太阳能建筑地域分布特征
        2.2.1 太阳能资源分布特征
        2.2.2 被动式太阳能建筑分布特征及其对比分析
3 被动式太阳能建筑整合设计主要研究内容
    3.1 基于性能提升的被动式太阳能建筑设计
        3.1.1 基于建筑布局提升的被动式太阳能建筑设计
        3.1.2 基于建筑材料改善的被动式太阳能建筑设计
        3.1.3 基于建筑部件提升的被动式太阳能建筑设计
    3.2 基于热工性能评估的被动式太阳能建筑设计
    3.3 被动式太阳能建筑设计数值模拟
4 结束语

(2)BIM技术在太阳能建筑能耗模拟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概述
2 基本内容
    2.1 定义
    2.2 BIM技术特征
    2.3 应用BIM技术的优势
3 太阳能建筑能耗分析的BIM技术应用流程
4 应用BIM技术对太阳能建筑能耗分析的实施概况
5 在太阳能建筑能耗节能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6 结语

(3)太阳能采暖建筑相变储能墙体对室内热环境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太阳能资源分布
        1.1.2 太阳能采暖建筑概述
        1.1.3 相变储能材料概述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 存在问题及主要研究内容
        1.3.1 存在问题
        1.3.2 主要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2 太阳能采暖乡村建筑室内热环境
    2.1 太阳能采暖建筑适宜地区
        2.1.1 太阳能采暖气候分区
        2.1.2 太阳能采暖建筑适宜气候区
    2.2 太阳能采暖建筑室内热环境测试调研
        2.2.1 测试对象
        2.2.2 测试方案
    2.3 建筑室内热环境评价指标
        2.3.1 室内热环境评价指标
        2.3.2 太阳能采暖乡村建筑室内热环境评价指标的确定
    2.4 本章小结
3 相变储能墙体的模型构建及热特性分析
    3.1 COMSOL软件及相关模块
    3.2 相变储能墙体模型的有限元分析
        3.2.1 相变储能墙体的模型建立
        3.2.2 传热方程及边界条件
        3.2.3 相变储能墙体的模型验证
    3.3 相变储能墙体的确定
        3.3.1 材料参数的确定
        3.3.2 相变储能墙体构造的确定
    3.4 相变储能墙体的热工评价指标
    3.5 相变储能墙体的热特性分析
    3.6 本章小结
4 相变储能墙体在太阳能采暖建筑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4.1 太阳能采暖建筑模型的确定
        4.1.1 建筑物理模型
        4.1.2 边界条件的确定
    4.2 相变材料热物性对室内温度调节效果分析
        4.2.1 相变温度对室内温度的影响
        4.2.2 相变潜热对室内温度的影响
        4.2.3 导热系数对室内温度的影响
    4.3 相变材料层厚度及布设方式对室内温度调节效果分析
        4.3.1 相变材料层厚度对室内温度的影响
        4.3.2 相变储能墙体布设方式对室内温度的影响
    4.4 基于不舒适度时数的室内热环境评价
    4.5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研究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4)城市太阳能可利用空间评估与规划研究 ——以哈尔滨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城市环境危机及其能源需求
        1.1.2 城市太阳能利用的客观发展趋势
        1.1.3 构建太阳能可利用空间规划诉求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
        1.3.1 国外相关研究
        1.3.2 国内相关研究
        1.3.3 国内外文献综述简析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框架
第2章 相关理论与研究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太阳能与太阳辐射
        2.1.2 城市太阳能利用
        2.1.3 城市太阳能可利用空间
    2.2 相关理论支撑
        2.2.1 能源规划相关理论
        2.2.2 空间规划相关理论
        2.2.3 太阳能利用相关理论
    2.3 太阳能利用与城市规划相互影响研究
        2.3.1 城市规划对太阳能利用的影响
        2.3.2 太阳能利用对城市规划的影响
    2.4 城市太阳能利用空间规划研究基础
        2.4.1 城市太阳能利用空间规划框架
        2.4.2 城市太阳能利用空间规划方法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城市太阳能可利用空间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3.1 调研内容与方法
        3.1.1 基础调研阐述
        3.1.2 实地调研阐述
    3.2 城市太阳能可利用空间分布现状分析
        3.2.1 地理空间分布特征
        3.2.2 行政空间分布特征
        3.2.3 城市用地分布特征
    3.3 城市太阳能可利用空间使用现状分析
        3.3.1 太阳能安装情况分析
        3.3.2 太阳能使用偏好分析
        3.3.3 太阳能视觉影响分析
    3.4 城市太阳能可利用空间影响因素分析
        3.4.1 空间分布与开发秩序
        3.4.2 自然环境与建筑环境
        3.4.3 国家政策与地方制度
        3.4.4 视觉感知与使用偏好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城市太阳能可利用空间评估模型的建立
    4.1 太阳能可利用空间评估的目标框架
    4.2 太阳能可利用空间评估指标体系构建
        4.2.1 评估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4.2.2 评估指标筛选与指标层构成
        4.2.3 评估指标体系层次结构的建立
        4.2.4 评估指标权重的计算
    4.3 太阳能可利用空间评估指标评价标准建立
        4.3.1 评估指标的数据来源与等级划分
        4.3.2 可利用条件准则下评价标准阐释
        4.3.3 可利用程度准则下评价标准阐释
        4.3.4 可持续效果准则下评价标准阐释
    4.4 城市太阳能可利用空间评估模型的构建
        4.4.1 太阳能可利用空间评估总模型构建
        4.4.2 太阳能可利用空间评估子模型划分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哈尔滨市太阳能可利用空间评估
    5.1 太阳能可利用空间评估的研究思路
        5.1.1 太阳能可利用空间评估的原则
        5.1.2 太阳能可利用空间评估研究框架
    5.2 哈尔滨市宏观层级太阳能可利用空间评估
        5.2.1 基于可利用条件的太阳能可利用空间评估
        5.2.2 基于可利用程度的太阳能可利用空间评估
        5.2.3 基于可持续效果的太阳能可利用空间评估
        5.2.4 哈尔滨市太阳能可利用空间宏观布局
    5.3 哈尔滨市中观层级太阳能可利用空间评估
        5.3.1 基于可利用条件的太阳能可利用空间评估
        5.3.2 基于可利用程度的太阳能可利用空间评估
        5.3.3 哈尔滨市太阳能可利用空间分区布局
    5.4 哈尔滨市微观层级太阳能可利用空间评估
        5.4.1 基于可利用程度的太阳能可利用空间评估
        5.4.2 哈尔滨市太阳能可利用空间微观识别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哈尔滨市太阳能可利用空间规划策略
    6.1 太阳能可利用空间规划策略目标指引
        6.1.1 保障城市太阳能资源合理利用
        6.1.2 对接城市不同尺度的空间格局
        6.1.3 推动规划统筹协调与一体化发展
    6.2 哈尔滨太阳能可利用空间控制性规划策略
        6.2.1 空间布局的差别化管控
        6.2.2 新旧城区的重点性布局
        6.2.3 时序策划的渐进式发展
    6.3 哈尔滨太阳能可利用空间引导性规划策略
        6.3.1 优化重点区域实现质量提升
        6.3.2 协调建筑个体促进风貌保护
        6.3.3 加强创新设计提升视觉审美
    6.4 太阳能可利用空间规划的保障实施策略
        6.4.1 建立各部门协调的管理监督体制
        6.4.2 建立与法定规划衔接的技术路线
        6.4.3 完善城市太阳能开发的保障机制
    6.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5)西部地区城镇太阳能住宅全生命周期碳排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s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建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研究现状
        1.2.2 太阳能建筑发展现状
    1.3 研究内容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2 住宅建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计算
    2.1 全生命周期碳建筑排放计算方法
        2.1.1 建筑生命周期评价
        2.1.2 建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核算范围
        2.1.3 建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计算方法
    2.2 全国各省份城镇住宅建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量计算
        2.2.1 西部地区建筑材料消耗量分析
        2.2.2 西部地区住宅建筑各个生命周期碳排放特点
        2.2.3 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的碳排放对比情况
    2.3 本章小结
3 西部地区城镇太阳能住宅建筑碳排放特点
    3.1 西部地区太阳能资源情况
    3.2 西部地区城镇太阳能住宅现状
        3.2.1 西部地区被动式太阳能利用材料及构造特点
        3.2.2 西部地区主动式太阳能利用特点
        3.2.3 建筑模型设定
    3.3 西部地区住宅建筑太阳能采暖效率优化设计
        3.3.1 建筑太阳能采暖潜力评价方法
        3.3.2 影响建筑太阳能采暖效率的主被动太阳能利用形式
        3.3.3 基于多要素太阳能利用形式的建筑太阳能采暖效率正交试验设计
        3.3.4 基于多要素太阳能利用形式的建筑太阳能采暖效率计算拟合分析
    3.4 西部地区城镇太阳能住宅碳排放特征
        3.4.1 建筑物化阶段
        3.4.2 建筑运行阶段
        3.4.3 建筑拆除阶段
    3.5 西部地区城镇太阳能住宅与普通住宅建筑运行期间碳排放对比分析
        3.5.1 最佳区太阳能住宅与普通住宅建筑运行期间碳排放
        3.5.2 适宜区A区太阳能住宅与普通住宅建筑运行期间碳排放
        3.5.3 适宜区B区太阳能住宅与普通住宅建筑运行期间碳排放
        3.5.4 可用区太阳能住宅与普通住宅建筑运行期间碳排放
    3.6 小结
4 西部地区城镇太阳能住宅碳排放计算案例研究
    4.1 太阳能住宅模型信息及普通住宅模型建立
        4.1.1 太阳能住宅模型信息
        4.1.2 普通住宅模型建立
    4.2 建筑太阳能采暖潜力及碳排放计算
        4.2.1 建筑太阳能采暖潜力计算
        4.2.2 建筑物化阶段
        4.2.3 建筑运行阶段
        4.2.4 建筑拆除阶段
    4.3 .案例太阳能建筑与普通建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对比
    4.4 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本文创新点
    5.3 研究不足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附录1 全国各省份建材用量
    附录2 2014 年全国各省份城镇住宅全生命周期碳排放量
    附录3 案例住宅工程量消耗清单
表录
图录
在校期间发表研究成果

(6)被动太阳能采暖地区适用技术类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被动太阳能建筑的研究
        1.3.2 被动太阳能采暖气候分区研究
        1.3.3 被动太阳能采暖技术适用性评价指标研究
    1.4 存在的问题
    1.5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5.1 研究内容
        1.5.2 技术路线
2 被动太阳能采暖技术类型及适用技术分析研究方法
    2.1 被动太阳能采暖常用技术类型分析
        2.1.1 直接受益式被动太阳能采暖技术
        2.1.2 附加阳光间式被动太阳能采暖技术
        2.1.3 集热蓄热墙式被动太阳能采暖技术
        2.1.4 组合式被动太阳能采暖技术
    2.2 被动太阳能采暖技术适用类型分析研究方法
        2.2.1 k-means聚类
        2.2.2 改进的归一化方法
        2.2.3 基于离差最大化的多属性决策方法
    2.3 本章小结
3 用于被动太阳能采暖适用技术选择的气候分区研究
    3.1 气候分区指标
        3.1.1 适宜性指标
        3.1.2 采暖需求指标
        3.1.3 基于温度日较差差异的区划指标
    3.2 数据来源与处理
        3.2.1 中国典型气象年逐时参数
        3.2.2 数据处理
    3.3 被动太阳能采暖气候适宜性分区结果
        3.3.1 适用被动太阳能采暖技术的气候分区结果
        3.3.2 基于采暖需求差异的气候适宜性分区结果
        3.3.3 基于气温日较差的被动太阳能采暖气候适宜性分区结果
    3.4 本章小结
4 被动太阳能采暖技术地区适用类型分析研究
    4.1 被动太阳能采暖技术适用性评价指标
    4.2 TRNSYS模型建立
        4.2.1 典型城市及典型日的选取
        4.2.2 建筑及模型的信息
        4.2.3 模拟参数设置
    4.3 被动太阳能采暖技术地区适用类型分析
        4.3.1 中需求最佳适宜地区适用技术类型分析
        4.3.2 高需求高适宜地区适用技术类型分析
        4.3.3 中需求高适宜地区适用技术类型分析
        4.3.4 高需求较适宜地区适用技术类型分析
        4.3.5 中需求较适宜地区适用技术类型分析
        4.3.6 高需求一般气候区适用技术类型分析
        4.3.7 中需求一般气候区适用技术类型分析
        4.3.8 不同地区适用技术有效性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被动太阳能采暖技术的应用策略分析
    5.1 被动太阳能采暖技术应用策略的分析
        5.1.1 被动太阳能采暖技术应用策略的分析指标
        5.1.2 被动太阳能采暖技术应用策略分析的地区选取
        5.1.3 各地区的采暖期选取
    5.2 各地区被动太阳能采暖技术应用策略分析
        5.2.1 中需求最佳适宜区被动技术应用策略分析
        5.2.2 高需求高适宜地区适被动技术应用策略分析
        5.2.3 中需求高适宜区被动技术应用策略分析
        5.2.4 高需求较适宜区被动技术应用策略分析
        5.2.5 中需求较适宜地区被动技术应用策略分析
        5.2.6 高需求一般气候区被动技术应用策略分析
        5.2.7 中需求一般气候区被动技术应用策略分析
    5.3 各地区被动太阳能采暖技术应用策略结果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和展望
    6.1 主要研究结论
    6.2 研究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A 附表
    附录 B 图表目录
    附录 C 本人已发表或录用的学术论文
    附录 D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项目
致谢

(7)青藏高原被动太阳能技术对建筑热环境的改善效果及其设计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被动太阳能技术热特性研究
        1.2.2 被动太阳能技术设计应用研究
        1.2.3 被动太阳能建筑气候适宜性研究
        1.2.4 国内外研究现状总结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2 青藏高原气候分布与建筑热工现状分析
    2.1 基于太阳能技术利用的青藏高原气候资源分布
        2.1.1 青藏高原地区气候资源分布特征
        2.1.2 青藏高原太阳能技术利用条件气候区划
    2.2 青藏高原建筑典型设计形态及热工设计参数
        2.2.1 青藏高原村镇建筑典型设计形态
        2.2.2 青藏高原村镇建筑热工设计参数
    2.3 模型验证
    2.4 本章小结
3 传统单项被动太阳房设计策略
    3.1 概述
    3.2 直接受益式被动太阳房
        3.2.1 直接受益式太阳房热特性分析
        3.2.2 直接受益式太阳房热环境规律分析
        3.2.3 直接受益式太阳房适用性及其设计策略
    3.3 集热蓄热墙式被动太阳房
        3.3.1 集热蓄热墙式太阳房热特性分析
        3.3.2 集热蓄热墙式太阳房热环境规律分析
        3.3.3 集热蓄热墙式太阳房适用性及其设计策略
    3.4 本章小结
4 传统组合被动太阳房设计策略
    4.1 概述
    4.2 附加阳光间与直接受益窗组合式太阳房
        4.2.1 附加阳光间与直接受益窗组合式太阳房热特性分析
        4.2.2 附加阳光间与直接受益窗组合式太阳房热环境规律分析
        4.2.3 附加阳光间与直接受益窗组合式太阳房适用性及其设计策略
    4.3 集热蓄热墙与直接受益窗组合式被动太阳房
        4.3.1 集热蓄热墙与直接受益窗组合式太阳房热特性分析
        4.3.2 集热蓄热墙与直接受益窗组合式太阳房热环境规律分析
        4.3.3 集热蓄热墙与直接受益窗组合式太阳房适用性及其设计策略
    4.4 本章小结
5 传统被动—屋顶强化组合式太阳房设计策略
    5.1 概述
    5.2 楼板蓄热热风供暖系统模型
        5.2.1 楼板蓄热热风供暖系统原理
        5.2.2 楼板蓄热热风供暖系统模型
    5.3 楼板蓄热热风供暖系统与被动太阳能技术组合热环境分析
        5.3.1 建筑能耗与供热量分析
        5.3.2 楼板蓄热热风供暖系统供热量
        5.3.3 楼板蓄热热风供暖系统与被动太阳能技术组合热环境分析
    5.4 楼板蓄热热风供暖系统与被动技术组合式太阳房设计策略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
    6.1 主要结论
    6.2 创新点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
        附录1 各气候区建筑外围护结构构造及热工参数
        附录2 楼板下表面综合换热系数UDF
        附录3 太阳能空气集热器出口温度UDF
        附录4 青藏高原被动太阳能技术组合方法及设计策略
    附录B 图表目录
    附录C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致谢

(8)基于文本挖掘技术的建筑节能领域主题网络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标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论文框架
第2章 建筑节能文献分析与文本挖掘技术研究综述
    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2.1.1 建筑节能文献分析
        2.1.2 文本挖掘技术发展研究
        2.1.3 LDA主题模型改进研究
    2.2 研究问题提炼
    2.3 研究内容
        2.3.1 建筑节能文献数据采集及分析
        2.3.2 构建筑节能主题网络模型
    2.4 技术路线
第3章 研究理论基础及方法
    3.1 LDA(Latent Dirichlet Allocation)主题模型
        3.1.1 LDA主题模型理论介绍
        3.1.2 LDA主题模型实现步骤
        3.1.3 LDA模型可视化
    3.2 Word2vec词向量模型
        3.2.1 Word2vec词向量概念
        3.2.2 Word2vec词向量实现
    3.3 社交网络模型
        3.3.1 社区检测算法
        3.3.2 Gephi可视化平台
第4章 建筑节能文献数据语料库搭建
    4.1 数据采集
        4.1.1 数据采集范围
        4.1.2 数据采集来源
    4.2 数据预处理
        4.2.1 数据清洗
        4.2.2 文本数据结构化
        4.2.3 数据再清洗
第5章 建筑节能领域主题网络模型构建及分析
    5.1 研究问题
    5.2 基于特征提取的建筑节能研究热点
        5.2.1 不同阶段建筑节能研究热点对比
        5.2.2 不同阶段建筑节能研究热点变化趋势
    5.3 基于LDA主题模型的建筑节能研究主题
        5.3.1 构建LDA模型并可视化
        5.3.2 不同阶段建筑节能研究主题对比
        5.3.3 不同阶段建筑节能研究主题变化趋势
    5.4 建筑节能领域主题网络模型构建
        5.4.1 基于word2vec的主题模型优化
        5.4.2 结合社交网络模型构建主题网络模型
        5.4.3 不同阶段建筑节能主题网络结果分析
        5.4.4 基于主题网络模型的建筑节能领域研究主题变化分析
    5.5 模型应用
第6章 结论及建议
    6.1 结论
    6.2 本文创新点
    6.3 后续研究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9)太阳能建筑相变储能墙体适宜性分析及优化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被动式太阳能建筑概述
    1.3 相变材料概述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5 尚存在的问题及本文研究内容
        1.5.1 尚存在的问题
        1.5.2 本文研究内容
    1.6 技术路线
2 太阳能建筑室内热环境测试分析
    2.1 被动式太阳能建筑地域适应性
        2.1.1 被动式太阳能采暖气候分区与集热方式
        2.1.2 被动式太阳能建筑适宜气候区
    2.2 被动式太阳能建筑热环境测试与分析
        2.2.1 地理气候特征
        2.2.2 测试对象
        2.2.3 测试方案
        2.2.4 室内外热环境分析
    2.3 被动式太阳能建筑室内热环境评价指标
        2.3.1 室内热环境评价指标
        2.3.2 被动式太阳能乡村建筑室内热环境评价指标
    2.4 相变储能墙体房间热环境评价指标
    2.5 本章小结
3 相变储能墙体传热性能分析
    3.1 相变材料的选择
    3.2 相变传热问题分析
        3.2.1 相变传热概念及特性
        3.2.2 两相界面能量平衡非线性表达
    3.3 相变储能墙体传热模型
        3.3.1 相变储能墙体传热模型的建立
        3.3.2 相变储能墙体传热模型的验证
    3.4 相变储能墙体热工评价
    3.5 本章小结
4 相变储能太阳能建筑数学物理模型分析
    4.1 被动式太阳能乡村采暖建筑热过程概述
    4.2 太阳能建筑外边界条件
        4.2.1 太阳辐射的计算
        4.2.2 室外综合温度的计算
    4.3 太阳能建筑内边界条件
        4.3.1 围护结构内表面热平衡方程的建立
        4.3.2 室内空气热平衡方程的建立
        4.3.3 建筑热平衡方程组的建立
    4.4 建筑传热理论模型
        4.4.1 建筑物理模型
        4.4.2 构造做法及热物性参数
    4.5 内外双侧热扰耦合下的建筑内表面温度
        4.5.1 室外综合温度的傅氏级数表达
        4.5.2 室内空气温度的傅氏级数表达
        4.5.3 双侧热扰耦合下的内表面温度
    4.6 本章小结
5 相变储能墙体在太阳能建筑中的应用设计优化
    5.1 相变储能墙体构造的确定
    5.2 相变材料热工参数优化
        5.2.1 相变材料相变温度的优化
        5.2.2 相变材料导热系数的优化
        5.2.3 相变材料潜热的优化
    5.3 建筑长宽比对室内空气温度的影响
    5.4 相变材料层厚度优化
        5.4.1 相变材料层厚度对室内空气温度波动的影响
        5.4.2 热渗透深度估计
    5.5 基于不舒适度时数评价室内热环境
    5.6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研究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10)拉萨市多层住宅优先利用太阳能的建筑设计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拉萨市独特的气候特征
        1.1.2 拉萨市利用太阳能资源的必要性
        1.1.3 拉萨市对太阳能建筑设计方法的需求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范围与对象
        1.3.1 研究范围
        1.3.2 研究对象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4.1 国外对太阳能利用研究现状
        1.4.2 国内对太阳能利用研究现状
    1.5 研究内容
    1.6 研究方法
        1.6.1 文献研究
        1.6.2 实地调研
        1.6.3 实验性研究
    1.7 研究框架
2 拉萨市多层住宅现状的调研与分析
    2.1 拉萨市城镇住宅建筑的发展格局
        2.1.1 拉萨住宅的分布概况
        2.1.2 拉萨市住宅的组成
        2.1.3 拉萨市多层住宅的发展潜力
    2.2 拉萨市多层住宅现状
        2.2.1 拉萨市多层住宅的空间设计现状
        2.2.2 拉萨市多层住宅的界面设计现状
    2.3 拉萨市对太阳能技术的利用现状
        2.3.1 直接收益式窗
        2.3.2 集热蓄热墙
    2.4 模拟拉萨市多层住宅能耗的现状
        2.4.1 数据模拟分析软件
        2.4.2 模拟软件的参数设置及结果分析
    2.5 本章小结
3 太阳能热利用的原理及其基本形式
    3.1 太阳能热利用的分类
        3.1.1 主动式太阳能热利用
        3.1.2 被动式太阳能热利用
    3.2 建筑利用太阳能的原理分析
        3.2.1 温室效应
        3.2.2 扩散效应
    3.3 太阳能热利用的基本形式
        3.3.1 直接受益式
        3.3.2 集热蓄热墙式
        3.3.3 附加阳光间
        3.3.4 太阳能基本形式的总结
    3.4 本章小结
4 优先利用太阳能热的设计策略
    4.1 优先利用太阳能的空间设计策略
        4.1.1 辐射接受面的朝向
        4.1.2 平面布置的形状
        4.1.3 缓冲空间
        4.1.4 阳光间
    4.2 优先利用太阳能的界面设计策略
        4.2.1 外墙
        4.2.2 外窗
        4.2.3 屋面
    4.3 本章小结
5 太阳能设计策略在拉萨市多层住宅上的应用与分析
    5.1 空间设计策略
        5.1.1 建筑朝向设计及分析
        5.1.2 平面尺寸设计及分析
        5.1.3 空间组合设计及分析
        5.1.4 南向阳台的设计及分析
        5.1.5 南北双阳台的设计及分析
    5.2 界面设计策略
        5.2.1 外墙的设计及分析
        5.2.2 外窗的设计及分析
        5.2.3 屋面的设计及分析
    5.3 本章小结
6 拉萨市多层住宅的方案设计
    6.1 方案设计效果图
    6.2 设计说明
        6.2.1 空间设计
        6.2.2 界面设计
        6.2.3 色彩设计
    6.3 软件模拟评价
        6.3.1 软件参数设置
        6.3.2 概念方案的模拟分析
7 结论
    7.1 论文主要结论
    7.2 论文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图表目录
附录
攻读硕士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四、太阳能建筑的研究及发展(论文参考文献)

  • [1]被动式太阳能建筑整合设计研究进展及展望[J]. 舒波,张阳,王家倩,杨尽,丁玎. 工业建筑, 2021(07)
  • [2]BIM技术在太阳能建筑能耗模拟中的应用[J]. 周薇. 房地产世界, 2021(04)
  • [3]太阳能采暖建筑相变储能墙体对室内热环境的影响[D]. 贾瑞雪. 西安理工大学, 2020
  • [4]城市太阳能可利用空间评估与规划研究 ——以哈尔滨为例[D]. 蔺阿琳.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0(01)
  • [5]西部地区城镇太阳能住宅全生命周期碳排放研究[D]. 杨晓静.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0(01)
  • [6]被动太阳能采暖地区适用技术类型分析[D]. 杨婧.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0
  • [7]青藏高原被动太阳能技术对建筑热环境的改善效果及其设计策略研究[D]. 江舸.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0
  • [8]基于文本挖掘技术的建筑节能领域主题网络模型研究[D]. 李宗杰. 深圳大学, 2019(09)
  • [9]太阳能建筑相变储能墙体适宜性分析及优化设计[D]. 方倩. 西安理工大学, 2019(08)
  • [10]拉萨市多层住宅优先利用太阳能的建筑设计模式研究[D]. 杨坤.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9(06)

标签:;  ;  ;  ;  ;  

太阳能建筑的研发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