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期心理辅导个案报告

短期心理辅导个案报告

一、短程心理咨询一例报告(论文文献综述)

范喜英,吴月婵,蒋春雷,周凤,梁晓[1](2021)在《整合式短程心理咨询对心理危机干预热线来电者的干预效果》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整合式短程心理咨询对心理危机干预热线来电者的干预效果。方法采取整合短程精神动力学、短程家庭治疗、短程认知行为疗法、焦点解决短程治疗、动机面询等短程咨询技术对90例心理危机干预热线来电者进行干预,分别于首次来电时、来电后24 h、来电1周后,采用北京心理援助热线咨询系统模式评估来电者的抑郁情绪及自杀危险程度评分。结果干预后24 h、1周后,90例来电者的轻度抑郁、重度抑郁比例稍低于干预前,但与干预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干预时间的延长,自杀危险程度评分有下降趋势(均P<0.05)。结论采用整合式短程心理咨询对心理危机干预热线来电者进行干预,能在较短时间内降低来电者的自杀危险程度,有利于促进来电者恢复心理平衡,促进自我成长。

张红梅[2](2021)在《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基于焦点解决短程治疗的个人心态调节》文中认为焦点解决短程治疗作为后现代心理学中一种新的心理咨询范式,因其积极、短程、经济和有效而得到广泛的认可和应用。本文对焦点解决短程治疗的基本观点和假设进行了简要介绍。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个体面对很多不确定性情况和负面信息,如何通过焦点解决短程治疗来进行自我心态调整,本文提出了设置目标—探索资源—促进前进第一步的三阶段心态调整方法,并详细介绍了每个阶段的具体操作内容。最后对这种新的咨询模式的适用情况进行了简要总结和反思。

林秀彬[3](2021)在《咨询过程中效果相关因子 ——基于文本挖掘和集合论方法的文本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心理咨询的过程与效果研究已有几十年的历史,产生了大量的研究成果,促进了对心理咨询作用机制的理解。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发现,尽管研究者和实践者掌握了大量与心理咨询过程-效果相关的知识,但是这些知识并没有促成等量的心理咨询服务质量的进步,原因之一是心理咨询研究和实践之间存在巨大的断裂带(Goldfried,2019)。而连接心理咨询研究与实践的纽带之一,就是使用心理咨询过程中产生的文本数据进行研究。由于研究方法的限制,直接使用文本数据进行研究的难度高、分歧大,是造成研究和实践鸿沟的原因之一。本研究旨在通过新的技术路线,尝试突破当前研究方法对文本研究的限制,以期在心理咨询的研究与实践之间搭起沟通桥梁。具体而言,本研究通过一般的质性方法、质性对比研究、基于文心(Textmind)词典的词类特征分析,以及基于主题模型的文本分析四种方法,对心理咨询的过程文本,尤其是咨询师文本展开探索。每个研究均试图获取两个层面的信息:(1)该方法能否通过研究咨询文本得出有意义的结论;(2)什么样的咨询会谈内容能够带来更好的效果。具体研究设计如下。研究一:旨在得到咨询师在咨询会谈中的回应质量标准。使用一般的质性方法,邀请2位有经验的咨询师从60篇咨询会谈的逐字稿中,标记出咨询师的“高质量”和“低质量”回应,并通过交叉分析,利用归纳法总结咨询师高、低质量回应的文本特征。结果发现,有经验的咨询师更容易做出高质量回应,也更容易无视当事人谈话内容、持续转移话题;聚焦情绪的咨询师回应更容易被评价为高质量回应,而聚焦问题的咨询师回应中较少出现高质量回应;归咎于当事人、没能听懂当事人的话就急于回应,以及提问让当事人难以回答,是咨询师的低质量回应中最常见的问题。研究二:旨在考察哪些变量影响工作同盟的建立。使用基于集合论的模糊集质性对比研究方法,以工作同盟为结果变量,通过研究一得到的关键要素和当事人初始症状严重性等变量对研究一中10个个案的50次会谈进行分析,找到能够区分不同水平工作同盟的条件组合。结果发现,咨询师在会谈中的表现与当事人的初始症状共同影响了咨询会谈的工作同盟质量;在四种高质量工作同盟的条件组合中,有三种条件组合的当事人都表现为初始症状水平较低,而另一条件组合的当事人初始症状较为严重,这要求咨询师在会谈中不犯错,且当事人在会谈后体验到的积极性和唤起较低;如果咨询师在会谈中不断犯错且没有高光表现,那么无论当事人的初始症状严重性如何,咨询会谈的工作同盟水平都比较低。研究三:旨在寻找适合心理咨询文本基于“文心”词典数据的分类方法,并构建分类器区分咨询效果。使用文心词典指标分析心理治疗文本,采用两种有监督的分类算法(线性判别分析和朴素贝叶斯分类器)和两种无监督的分类算法(主成分分析和学生氏分布随机临近嵌入算法),对224篇咨询会谈的逐字稿文本数据进行处理。结果显示,线性判别分析和朴素贝叶斯分类器这两个有监督的算法,都能够对咨询效果进行较好的分类,但尚未达到可以直接应用于实践的水平,这表明有可能通过使用一种分类器来读取咨询会谈逐字稿,从而直接判断咨询效果好坏;无监督的算法中,主成分分析的结果与咨询效果几乎没有关联,学生氏分布随机临近嵌入算法(t-SNE)的分类能够使同等效果的咨询会谈聚拢为多个不同的簇,这表明同等效果的咨询会谈可能表现为不同的风格。研究四:旨在考察可否通过文本向量化和分类计数对咨询师回应的质量和会谈主题进行评估。首先,使用文本向量化算法对研究一的标注结果进行处理,并采用多种文本向量化算法和分类算法,比较对咨询师回应文本的分类效果。结果显示,几种分类器的分类效果相当,F1测度指标支持向量机的分类效果较好;这些分类器的总体分类效果不逊于目前已有的使用机器分类的其他研究,可尝试在督导不足的情况下应用于心理治疗师的训练,即通过机器对咨询师的回应质量做出判断,为咨询师提供反馈来进行咨询会谈练习,但是离实际应用还有一段距离;同时,研究四还使用咨询师的会谈文本对咨询师回应文本的主题萃取结果,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当事人的主诉问题;咨询师文本的聚类结果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咨询师的语言特色,但由于数据与聚类方法适配性不够好,后续研究还需要积累质量更高、数据量更大的数据库;咨询师回应文本的聚类结果还提示,可以通过主题算法直接归总咨询焦点和主诉问题,从而获得更加客观的咨询会谈数据,以供进一步研究。

胡星玥[4](2020)在《高校心理咨询中的结案阶段 ——咨询师行为与当事人视角》文中研究说明结束咨询的过程包含了“分离”、“告别”、“完成”等元素,这些元素对于咨询工作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且近年来国内大学生心理咨询需求量激增,利用结案阶段巩固和延续当事人的咨询收获,是提升高校咨询效率的重要途径。然而学界对结案阶段的关注度并不高,缺乏结案阶段的实证研究。故本研究旨在探索结案阶段的咨询师行为和当事人视角,以此为结案阶段的实践工作提供依据。本研究包含两个质性研究。研究一以16个完整咨询案例为研究对象,分析总结了咨询师在实际咨询中的结案行为;研究二以15位刚结案的当事人为研究对象,从当事人视角探讨了咨询师在结案阶段做的工作以及当事人对结案的看法。两个研究都使用协商一致的质性研究方法对材料进行分析。比较两个研究的结果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并提出对实践工作的建议:(1)高校心理咨询师与结案有关的行为主要包括商定结案、引向完结、检查和巩固效果、讨论未来、处理分离。(2)大学生当事人在结案中的感受是多样的;认为结案阶段有帮助的事主要有当事人可以重返咨询、咨询师给予总结和建议、咨询师推动当事人直面问题、咨询师表达鼓励和认可、咨询师表达关心,不满意的事主要有结案仓促、被动结案、帮助不够、没仪式感;对结案的期待和建议包括咨询师提供建议、有过渡地结束、有回顾与总结、咨询师给予评价、有仪式感;对结案的理解大多符合转变模型,也有少数符合丧失模型。(3)高校心理咨询师对结案阶段和结案行为的重视程度未能充分满足大学生当事人的心理需求。(4)高校心理中心对咨询会谈的次数规定会对结案的提出和确定、咨询师的结案行为、结案的仪式感产生影响。(5)建议高校咨询师重视结案阶段的作用,增加结案行为的使用,并通过以下方式应对次数规定给结案阶段带来的影响:就结案事宜提前结构化并与当事人商量,主动讨论结案原因,觉察“引向完结”的行为及其动机,增加回顾总结、讨论未来、处理分离等行为,重视告别的过程。

邢静南,胡桂英[5](2019)在《心理咨询技术在围棋运动员定段赛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运动员心理素质的提升与技战术水平的提高是相辅相成的,比赛过程中的许多因素都可能对运动员的比赛成绩产生影响,尤其是心理因素的影响已经引起了人们越来越多的重视,比赛心理服务的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一年一度的围棋定段赛集中了全国最具实力的冲段棋手,在这样高水平的赛事中,决定胜负的关键在于运动员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积极稳定的比赛状态,这也是冲段少年实现职业梦想的重要因素。中国棋院杭州分院首开定段赛随队心理咨询之先河,为参赛运动员提供比赛心理咨询服务。本选题通过对围棋运动员在定段赛中的心理状态和行为表现的分析,以及在2017年和2018年两次定段赛随队心理咨询期间,对49名运动员61人次心理咨询案例的技术运用,分析心理咨询技术在围棋运动员定段赛中稳定情绪、提升信心、保持良好比赛状态的应用效果。定段赛期间运动员寻求心理咨询的主要问题是情绪不稳定(64%)、自信心失落(25%)、注意力分散(11%)等,定段赛心理压力主要来自于连续输棋、家长压力、期望值过高、优势失利等。定段赛心理咨询的对象是参赛围棋运动员,咨询师和运动员之间是一种即时性的、短程的、以目标为导向的互动关系。随队心理咨询具有咨询问题的普遍性、咨询技术的实用性,咨询原则的灵活性,咨询效果的直观性等特点。在心理咨询技术的运用上,始终坚持快速实用高效的原则,除了常用心理咨询技术以外,更多采用了EFT情绪释放技术、焦点解决短程心理咨询和正念认知疗法等,帮助运动员迅速处理比赛中的消极情绪,重建内在自信,保持稳定的比赛状态,咨询效果明显。

孙丹阳[6](2019)在《20世纪以来心理治疗视域下信念修正的理论演变与实践发展》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从心理治疗的视角出发,以信念修正为研究对象,基于对信念修正思想在20世纪以来心理治疗领域内演变路径的梳理,结合对个体信念与信念系统特征的探究,反思心理治疗领域内信念修正理论与实践的现状与出路,进而为心理异常个体的信念修正进行理论建构与操作设计。研究内容涉及两大部分,一是心理治疗视域下信念修正的思想演变研究,意在为信念修正在心理治疗实践中的可行性评估提供理论基础;二是在具体心理治疗理论下对信念修正的可行性进行分析,定位信念修正在心理治疗中的作用角色,为信念修正的理论建构和操作设计提供策略导向。主要解决以下问题:1.厘清三大心理治疗流派中信念修正思想的孕育、发展过程;2.澄清信念在个体心理异常状态中所承担的角色;3.探讨信念修正在心理治疗整合趋向下的角色定位及作用模式;4.建构新的理论模型以完善信念修正的具体实践模式。利用文本分析与案例研究的方法,按照时间逻辑对精神分析、存在主义疗法、认知行为疗法的代表性理论进行研究发现:信念修正在精神分析的治疗实践当中尚未被明确提出,一直作为一项改变指标隐含其中;存在主义关注个体存在状态,存在状态决定个体的经验累积,信念是经验的析出,依据这一关系,信念修正的系统特征和核心信念被勾勒出来,但并未形成具体的理论;认知行为治疗将信念作为心理治疗核心的致病因素,并明确提出了信念修正的主张,在实践中将信念修正作为一个治疗环节。信念修正的思想演变路径可概括为:理念广为应用,概念不断凸显,理论并未成型。个体的信念以信念系统的形式存在,具有多样性、流动性、层级性、稳固性等特征,对行为具有预测和指导功能,其确信度受证据影响。当前心理治疗领域实证研究泛滥,理论建设萧索;对信念修正的跨学科研究成果未能向心理治疗领域进行有效注入。在精神分析对潜意识信念的处理、存在主义心理治疗对信念系统的塑造以及认知行为疗法提供的具体干预手段之上,以信念修正作为心理治疗的共同因素,建构专属理论与操作模型,实现基于个体信念的理论构建与应用评估。多元信念整合修正模型将个体信念的多元特征与各心理治疗理念进行融合,既符合整体论哲学的要求,也遵从了认知科学的最新研究进展;核心理念在于通过处理个体的不合理信念来改变或消除异常的情绪和行为反应。在操作性上,覆盖心理干预的全程,并能够以短期治疗的形式进行临床实践,有效的节约经济成本和时间投入;从技术伦理学看,能够有效规避对个体主体性和同一性的损伤。

姚文娟[7](2019)在《力量与爱:一名女性研究生接受心理咨询过程的生命叙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神经症可发生于任何人群,是大学生中最常见的一种心理疾病。严重地影响着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且有逐年升高的趋势(杨玉岩,2012)。神经症性问题虽然不像神经症那么严重,但是如果不加以重视,可能会发展到神经症问题的程度。在心理咨询中,咨询师的经验累积是重要的。咨询师在心理咨询中的自我分析也是专业成长中的一部分,尤其是新手咨询师。笔者在接待了多位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心理咨询后,挑选出最有代表性的女性研究生神经症性心理问题个案作为研究对象。所采用的心理咨询方法以认知行为疗法为主,萨提亚家庭疗法、人际关系疗法、精神分析方法等作为辅助。研究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开展心理咨询;第二阶段,深度访谈。通过深度访谈,笔者和来访者一起梳理生命故事。并且对照叙事资料,在不一致的地方补充完善,然后将她曲折的求助过程展现出来。探索影响她的心理问题解决的因素,心理咨询的有效因素以及生命叙事的梳理效果等。期望能给神经症性心理问题患者及其身边人有益的参考。为研究者本人在神经症问题的咨询上提供理论上的参考和经验上的借鉴,获得个人成长和专业成长。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影响心理咨询效果的有效因素主要有:(1)认知行为咨询的有效性;(2)萨提亚家庭治疗对辅助解决个案家庭关系有益的帮助;(3)心理咨询的叙事效果;(4)自我经验参照对心理咨询的有益性借鉴;(5)关注积极因素是咨询改变的关键。2.女性研究生神经症性心理问题的治疗思路(1)初期:药物治疗和心理咨询相结合;(2)抗争期:自我认同混乱期的应对;(3)改变期:不成熟防御机制的放弃;(4)关键期:焦虑情绪的处理。

陈丹超[8](2018)在《焦点解决短程咨询缓解高中生学业压力的个案报告》文中指出焦点解决短程咨询是一项聚焦于问题解决的心理咨询技术,由来访者提出当前最受困扰的问题,咨询师通过肯定来访者本身具有的能力和资源来帮助其走出困境。本文对焦点解决短程咨询的特点及流程进行了简要论述,同时展示了一例用焦点解决短程咨询缓解高中生学业压力的个案报告,并针对咨询效果进行评价和反思。

赵振海[9](2018)在《低阻抗意念导入疗法(TIP技术)联合抗抑郁药治疗重度抑郁发作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抑郁症是最常见的精神疾病之一,以显着而持久的心情低落、兴趣下降、身体疲乏和精力减退等为主要临床表现,具有患病率高、治愈率低、自杀率和复发率高、疾病负担重等特点。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目前至少有5000万~6000万抑郁症患者,不仅其自身生活质量受到严重影响,还给家庭和社会造成了巨大的疾病负担。如何提高抑郁症患者(尤其是其中治疗难度最大、危害最重的重度抑郁症患者)的临床治愈率,降低其复发率,是广大医务工作者的当务之急。作为一种复杂的精神疾病,抑郁症的病因与发病机制目前尚未完全阐明。随着抑郁症临床研究的逐步深入,人们深刻认识到除生物学因素以外,社会和心理因素与抑郁症的发生、发展和复发亦有着密切的联系。世界多个国家抑郁症治疗指南以及相关研究资料显示,任何一种抑郁症,抗抑郁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皆为首选治疗方式。临床实践表明,心理治疗对于提高抑郁症患者的疗效,减少其复发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心理治疗可以改善抑郁症患者的易感因素,其长期疗效可能优于药物治疗。因此,抑郁症的心理治疗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需要注意的是,心理治疗的各个环节都与文化因素紧密相关,并且具有一定的地域性。但是,目前应用最广的西方心理治疗与中国文化的联系并不紧密,所以西方的心理治疗用于中国人有其较大的不足和局限性。鉴于此,研究、发展适合中国人的本土化心理治疗方法具有重大的临床意义。1.目的根据汪卫东教授的人格毕生发展假说“蚕茧理论”,通过大样本的“忆溯性人格发展量表”(Wang’s Memory-Tracing Personality Development Inventory,WMPI)的测评,研究正常人与心理疾病患者的人格发展特点,分析“胆气”与人格各要素之间的关系,研究抑郁症患者和正常人胆气的差异,阐述“胆气”在抑郁症发病和治疗中的意义。研究低阻抗意念导入疗法(Low Resistance Thought Induction Psychotherapy,TIP技术)联合抗抑郁药物艾司西酞普兰治疗重度抑郁症的临床疗效;研究TIP技术对提高人格要素“胆气”的作用;探讨TIP技术的临床优势及意义。2.研究内容和方法本研究分为三个部分:理论研究、调查研究和临床研究。2.1理论研究研究抑郁症与人格的相关性,通过文献复习、分析、整理,尤其是总结汪卫东教授的人格毕生发展假说“蚕茧理论”,分析抑郁症发病与中医人格理论及人格发展之间的关系,阐述人格要素“胆气”在抑郁症发病和治疗中的作用及意义。2.2调查研究本课题以WMPI为研究工具,采用横断调查法,研究对象为正常人、精神疾病患者及抑郁症患者,分析WMPI中胆气分量表与其他分量表和量表总分的相关性;分析抑郁症患者和正常人胆气的差异性,分析验证胆气的作用、重要性及意义。2.3临床研究以40例重度抑郁发作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一组采用抗抑郁药物草酸艾司西酞普兰联合支持性心理治疗(简称对照组),另一组采用抗抑郁药草酸艾司西酞普兰联合TIP技术(简称TIP组),治疗前后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WMPI胆气分量表进行测评,通过自身前后及组间对照观察疗效,分析影响疗效的关键因素。通过比较两组的的临床疗效,探讨TIP技术在治疗重度抑郁发作中的作用以及临床优势,探讨TIP技术提高人格要素“胆气”的作用。3.结果3.1 理论研究3.1.1 应对方式不当,消极的防御方式及归因方式是患抑郁症高危因素;高神经质、高内倾、依赖和自我批评、诉情障碍、消极完美主义是抑郁症发病的重要人格易感因素。这些因素导致患者的人际关系不和谐、过度自卑、缺乏自信心,对自我的形象和力量过度贬低,从而易患抑郁症。3.1.2汪卫东教授提出了人格毕生发展的假说,即人格蚕茧理论。他认为个体的人格产生、发展是以时间为“纲”,以发展要素为“目”的立体式螺旋上升过程,安全感与不安全感的动态平衡是这个过程中最核心的要素。3.1.3“勇怯,”是人格发展的初始因素,随后形成“胆气”,这是个体最重要、最核心的人格要素。勇怯主要来源于亲子关系状况,勇怯之间具有动态的阴阳平衡关系,胆气的勇怯决定了胆主决断功能的强弱,胆气的勇怯与情志活动紧密相关,胆气的提高对抑郁症等心理疾病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胆气虚怯可能是抑郁症最核心的病因病机。3.2调查研究3.2.1通过WMPI大样本的数据分析,WMPI总分与胆气的相关系数最高,为0.837;其次是自我,为0.805。胆气分量表评分与WMPI总分和其他分量表分具有显着的相关性,胆气与人格总分、自我的相关性最高,相关系数分别是0.837、0.728。统计学检验表明正常人和精神疾病患者在总分、胆气分和人际关系、世界观、思维方式、性发展、教养方式、生活事件、意志力等维度分均存在统计学差异。3.2.2抑郁症患者和正常人胆气量表研究表明:抑郁症患者在童年期胆气总分及胆气的四个维度均明显低于正常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少年期和青年期,抑郁症患者和正常人在胆气及人际恐惧、适应力这两个维度均明显低于正常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自然恐惧和莫名恐惧没有差异。研究表明童年期胆气训练和培养最为重要,抑郁症的心理治疗要重视胆气以及人际恐惧和适应力的提高。3.2.3胆气勇怯平衡能够调节情志、维持个体心理健康、促进人格发展和健全。胆主决断和情志之间关系密切,胆气和情志最相关,胆通过对情志作用而影响五脏六腑,侧面印证了“凡十一脏皆取决于胆”及“百病皆生于气”。调查研究验证了胆气虚怯是抑郁症最核心的病因病机,由此可见胆气对于心理健康非常重要。3.3临床研究3.3.1治疗有效率及HAMD评分改善情况两组组内比较显示,治疗前后两组疗效指标HAMD评分有明显下降(P<0.05),第8周的抑郁症状改善最明显,可见两种治疗方法均有效。两组组间比较显示,以减分率作为疗效指标,治疗8周后TIP组治疗有效率和显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第8周TIP组HAMD评分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采用多重线性回归逐步法(α1=0.05,α1=0.10)筛选对治疗8周HAMD得分有影响的因素,发现最终影响治疗8周后疗效的影响因素有:基线得分情况、年龄、分组代表的治疗方法。提示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治疗前病情越重,年龄越大疗效越差,采用TIP技术治疗的疗效越好。对于重度抑郁发作,TIP技术联合艾司西酞普兰的疗效明显优于支持性心理疗法联合艾司西酞普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3.2 WMPI胆气分量表评分改善情况组内比较显示,对照组4周、8周总分及各维度分与治疗前相比无明显变化,治疗8周与治疗4周相比无明显变化;TIP组除莫名恐惧外,治疗4周和8周总分及各维度分均较治疗前有明显下降;治疗8周除莫名恐惧外,总分及各维度分较治疗4周有明显下降(P<0.05)。组间比较显示,治疗4周与治疗8周两组间除莫名恐惧外,TIP组胆气总分及各维度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IP组除莫名恐惧外,胆气总分及各维度分随疗程呈进行性下降,胆气异常改善作用持续加强。4.结论4.1抑郁症的发病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与先天禀赋不强、应激事件刺激、应对方式不当、消极的心理防御方式、归因方式等密切相关。“胆气”是个体最核心的人格要素,胆气勇怯失衡,“胆主决断”功能失职可能是抑郁症发病重要的病因病机。理论研究表明胆气虚怯可能是抑郁症发病最核心的病因病机。4.2 WMPI人格量表调查研究表明人格总分与胆气具有最高的相关性,“胆主决断”,“凡十一脏取决于胆”,胆与情志最为相关。胆气可以调节情志、促进人格发展和健全、维持心理健康。胆气分量表调查研究表明抑郁症患者在胆气及胆气的四个维度均明显低于正常人,童年期胆气训练和培养最为重要,调查研究验证了胆气虚怯是抑郁症患者最核心的病因病机。抑郁症的治疗首先要重视胆气虚怯的治疗。4.3 TIP技术可以提高重度抑郁发作患者的疗效,矫正胆气虚怯。TIP技术属于本土创新心理治疗方法,是治疗抑郁症的治本之策,对于提高抑郁症的临床治愈率和降低复发率有着积极作用。TIP技术治疗抑郁症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和现实意义。

张木南[10](2018)在《心理咨询师意图与咨询技术分析研究 ——以中学生心理咨询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心理咨询师意图是心理咨询效果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在心理咨询的过程中,咨询师逻辑结构清晰的意图与咨询技术的恰当联结、灵活运用,可以使整个咨询节奏更顺畅,咨询效果更明显,进而达到助人自助的目的。本研究通过共识性质性研究方法旨在建立成熟心理咨询师通用意图与咨询技术使用库。研究选取了1位成熟心理咨询师的40个中学生个案,其中30个个案是首次咨询,11个个案是非首次咨询,一个个案前后收集到两个咨询记录。首先,在经过相关文献的查阅、小组讨论和对咨询师的访谈之后,以咨询的四个过程为框架,得到7个咨询师意图主题。其次,开始对咨询文本内容进行质性分析,得到22个咨询师意图类别编码,再通过对比咨询师在面对不同类型的来访者时所使用的意图类别差异,得到19个通用意图类别。再次,编码并统计出咨询师在41个咨询个案中使用的咨询技术类型和频次。最后,以咨询师的意图类别为单位,通过对比和分析咨询师在面对不同类型的来访者时使用的咨询技术差异,建立成熟咨询师在通用意图类别下的咨询技术库。综合以上研究过程,得出以下研究结论:1、在面对中学生的心理咨询中,成熟心理咨询师有一套已经内化的、且逻辑结构较严谨的7个意图主题。2、成熟咨询师在每一个意图主题下均具备较全面的意图类别,但是在面对不同类型的来访者时,成熟咨询师意图主题下的类别会存在差异。3、在面对不同问题类型的中学生来访者时,成熟心理咨询师根据意图的差异性灵活使用咨询技术,在具体的咨询案例中共使用了16种咨询技术,并将其分为普遍使用的技术、典型使用的技术、部分使用的技术。4、成熟心理咨询师意图主题、意图类别及咨询技术库的建立以7个递进顺序的意图主题为框架,以咨询师面对中学生来访者的19个通用意图类别为单位,以16种咨询技术为元素。

二、短程心理咨询一例报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短程心理咨询一例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整合式短程心理咨询对心理危机干预热线来电者的干预效果(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干预方法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分析
2 结 果
    2.1 干预前后研究对象抑郁程度的比较
    2.2 干预前后来电者自杀危险程度评分的比较
3 讨 论

(2)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基于焦点解决短程治疗的个人心态调节(论文提纲范文)

一SFBT的特点和基本假设
    (一)SFBT的特点
        2. SFBT与传统解决问题思维模式的差别
    (二)SFBT的基本假设
        1. 关于目标
        2. 关于构建解决方案的人
        3. 关于资源
        4. 关于改变
二疫情中基于焦点解决短期治疗的个人调节过程
    (一)设置目标
        1. 确立目标
        2. 评估目标的合理性
        3. 细化目标
    (二)探索资源
        1. 评估现在的状态,积极聚焦已取得的成效
        2. 寻找有效的应对资源
    (三)促进前进第一步
        1. 找到前进一小步的迹象
        2. 梳理有效做法
三结论与反思

(3)咨询过程中效果相关因子 ——基于文本挖掘和集合论方法的文本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研究背景
2 文献综述
    2.1 对心理治疗效果与疗效因子的争论与共识
        2.1.1 对心理治疗效果的共识——心理治疗疗效的证据
        2.1.2 对心理治疗疗效因子的争论
    2.2 过程-效果研究为澄清疗效因子所做的努力
        2.2.1 对基于量表的过程变量的黑箱式研究
        2.2.2 目前研究仍存在的问题
        2.2.3 对改变的过程技术、事件研究
    2.3 过程-效果研究的方法学迷思
        2.3.1 “黑箱里面有什么”?“是什么”到“怎么做”的断裂带
        2.3.2 “你不知道你不知道的”,访谈数据中的“缺失值”
        2.3.3 “越多越好”氛围下的两难困境
        2.3.4 定“量”容易定“质”难,治疗性回应的质量差异
    2.4 “地平线上”的可能性
        2.4.1 基于词典的词频统计
        2.4.2 基于文本挖掘的特征分类
        2.4.3 质性对比研究(QCA)
    2.5 小结
        2.5.1 已有的方法尝试和结论
        2.5.2 现有的研究困境
3 问题提出及初步研究思路
    3.1 问题提出及研究意义
        3.1.1 问题提出
        3.1.2 研究意义
    3.2 初步研究设计与思路
4 研究一: 咨询师回应质量差异评价标准的质性研究
    4.1 研究目的
    4.2 研究方法
        4.2.1 研究材料
        4.2.2 研究工具
        4.2.3 相关伦理问题的处理
        4.2.4 研究程序
    4.3 结果
        4.3.1 基本编码结果
        4.3.2 不同编码间的关系
        4.3.3 高低质量回应的语言特征
    4.4 讨论
        4.4.1 谁更可能产出高质量的回应
        4.4.2 高质量的回应具备何种特征
        4.4.3 研究价值与限制
5 研究二: 工作同盟析因研究:基于集合论的比较分析
    5.1 研究目的
    5.2 研究方法
        5.2.1 分析方法
        5.2.2 分析对象及数据来源
        5.2.3 变量测量
        5.2.4 分析工具
    5.3 研究结果
        5.3.1 描述统计结果
        5.3.2 单因素必要性分析
        5.3.3 条件组合的充分性分析(真值表)
    5.4 讨论
        5.4.1 咨询师回应与工作同盟
        5.4.2 当事人状态与工作同盟
        5.4.3 当事人会谈后感受与工作同盟
        5.4.4 本研究的价值与限制
6 研究三: 咨询过程-效果差异的文心词典指标探索
    6.1 研究思路
    6.2 研究材料
        6.2.1 咨询效果测量和逐字稿分析工具
        6.2.2 文本处理和数据分析工具
        6.2.3 研究数据
    6.3 数据分析思路
    6.4 研究过程及结果
        6.4.1 数据清洗与归一化处理
        6.4.2 文心词典词类特征基于PCA的咨询效果区分效力
        6.4.3 文心词典词类特征基于T-SNE的咨询效果区分效力
        6.4.4 文心词典词类特征基于LDA的咨询效果区分效力
        6.4.4.1 基于咨询师数据的LDA降维效果
        6.4.4.2 基于当事人数据的LDA降维效果
        6.4.5 文心词典词类特征基于朴素贝叶斯分类器的对咨询效果预测力
    6.5 讨论
        6.5.1 线性模型与非线性模型的比较
        6.5.2 有无监督模型的比较
        6.5.3 渡渡鸟效应的语言风格解释
        6.5.4 未来的应用前景
        6.5.5 当事人的语言更具价值
7 研究四: 咨询师会谈中语言特征差异的初步探索
    7.1 研究思路
    7.2 研究材料
        7.2.1 文本处理和数据分析工具
        7.2.2 研究数据
    7.3 数据分析思路
        7.3.1 “高质量回应”、“低质量回应”文本数据
        7.3.2 整个咨询会谈的文本数据
    7.4 数据分析过程及结果
        7.4.1 “高质量回应”、“低质量回应”文本数据的分析结果
        7.4.2 整个咨询会谈的文本数据的聚类结果
    7.5 讨论
        7.5.1 使用机器学习对咨询师回应特征的分类情况
        7.5.2 对咨询师回应进行特征和主题提取的结果
        7.5.3 研究价值与限制
8 结论
    8.1 研究的主要发现
        8.1.1 对咨询师回应质量从差异标准的研究
        8.1.2 基于集合论方法对工作同盟的析因研究
        8.1.3 咨询过程-效果差异的词类指标探索
        8.1.4 使用机器学习算法对咨询师语言特征差异的初步探索
    8.2 研究意义与临床启发
    8.3 研究限制与进一步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研究一部分编码结果示例(节选)
    附录2: 研究二真值表
    附录3: 文心词典词类、英文缩写(数据标签)、总词数
    附录4: 文心词典(节选)
    附录5: 文本清洗代码示例
    附录6: 分类器代码示例
    附录7: 停止词
    附录8: 咨询效果问卷样题(OQ-45)
    附录9: 工作同盟问卷样题(WAI-SR)
    附录10: 会谈效果问卷样题(SEQ)
    附录11: 文本主题汇总(部分)
    附录12: 个案咨询主诉
    附录13: 主题模型代码示例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4)高校心理咨询中的结案阶段 ——咨询师行为与当事人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结案阶段
        2.1.1 结案阶段的界定
        2.1.2 结案阶段的概念化
    2.2 咨询师的结案行为
        2.2.1 咨询流派与结案行为
        2.2.2 结案行为的共识性
        2.2.3 结案行为的作用
    2.3 小结
    2.4 问题提出
        2.4.1 已有研究的局限与本研究的改进之处
        2.4.2 本研究拟探讨的问题
3 研究一: 高校心理咨询中的结案阶段——咨询师行为
    3.1 方法
        3.1.1 研究目的
        3.1.2 研究内容
        3.1.3 研究对象
        3.1.4 研究小组
        3.1.5 数据收集
        3.1.6 数据分析
    3.2 结果
        3.2.1 商定结案
        3.2.2 检查和巩固效果
        3.2.3 讨论未来
        3.2.4 处理分离
    3.3 讨论
        3.3.1 商定结案
        3.3.2 检查和巩固效果
        3.3.3 讨论未来
        3.3.4 处理分离
4 研究二: 高校心理咨询中的结案阶段——当事人视角
    4.1 方法
        4.1.1 研究目的
        4.1.2 研究内容
        4.1.3 研究对象
        4.1.4 研究小组
        4.1.5 访谈提纲
        4.1.6 数据收集
        4.1.7 数据分析
    4.2 结果
        4.2.1 结案的提出与确定
        4.2.2 结案阶段的咨询工作
        4.2.3 结案过程中的感受
        4.2.4 对结案工作的评价
        4.2.5 对结案的期待和建议
        4.2.6 对结案的理解
    4.3 讨论
        4.3.1 结案的提出与确定
        4.3.2 结案阶段的咨询工作
        4.3.3 结案过程中的感受
        4.3.4 对结案工作的评价
        4.3.5 对结案的期待和建议
        4.3.6 对结案的理解
5 讨论
    5.1 心理咨询中的结案阶段——咨询师行为与当事人视角的对比
        5.1.1 结案阶段与结案行为的必要性
        5.1.2 次数规定对结案阶段的影响
    5.2 本研究的价值与不足
        5.2.1 本研究的价值
        5.2.2 本研究的不足
6 结论与对实践工作的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访谈提纲
    附录2: 访谈邀请函
    附录3: 访谈知情同意书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5)心理咨询技术在围棋运动员定段赛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前言
二、定段赛随队心理咨询的必要性
    (一)心理咨询和运动心理咨询
    (二)定段赛随队心理咨询的意义
    (三)定段赛随队心理咨询的特点
三、围棋运动员比赛心理状态分析
    (一)围棋运动员常见比赛心理状态分析
    (二)围棋运动员定段赛心理问题分析
四、心理咨询技术在定段赛中的应用
    (一)EFT情绪释放技术的原理和应用
        1. EFT的基本观点
        2. EFT的操作步骤
        (1)聚焦情绪(Tune-In)
        (2)评估情绪强度(Measurement)
        (3)设定宣告句(Affirmation)
        (4)心理反转(Psychological Reversal)
        (5)敲击(Knocking)
        (6)九广效步骤(The 9 Gamut Procedure)
        (7)检验(Examine)
        3. EFT的案例应用
        (1)个案基本信息
        (2)咨询过程
        (3)咨询后记
    (二)正念认知疗法的原理和应用(MBCT)
        1. MBCT的基本原理
        2. MBCT的操作方法
        (1)正念观呼吸
        (2)正念式行走
        (3)身体扫描
        (4)三分钟呼吸空间
        第一步:觉察
        第二步:聚焦
        第三步:扩展
        3. MBCT的案例应用
        (1)个案基本信息
        (2)咨询过程
        (3)咨询后记
    (三)焦点解决短程心理咨询(SFBT)
        1. SFBT的理论基础
        2. SFBT的基本流程
        (1)目标架构
        (2)例外架构
        (3)假设解决架构
        3. SFBT的案例应用
        (1)个案基本信息
        (2)咨询过程
        (3)咨询后记
五、结语

(6)20世纪以来心理治疗视域下信念修正的理论演变与实践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缘起与研究意义
        1.1.1 心理健康是个体、家庭、社会的共同追求
        1.1.2 心理异常应对的范式转化拓宽心理治疗技术的作用领域
        1.1.3 心理治疗技术的范式整合趋向
        1.1.4 哲学咨询的方法论困境推动信念修正的理论构建与实践取向
        1.1.5 心理治疗技术中的“信念修正”具有研究空间
    1.2 研究现状
        1.2.1 当前心理治疗领域研究内容概述
        1.2.2 “信念修正”研究现状
    1.3 研究视角、方法与目标
        1.3.1 研究视角
        1.3.2 研究目标
        1.3.3 研究方法
    1.4 研究范围、内容与创新点
        1.4.1 研究范围的界定
        1.4.2 文章架构及其主要研究内容
        1.4.3 创新点
第二章 信念与信念修正
    2.1 信念的本质
        2.1.1 信念的解释
        2.1.2 信念的来源
        2.1.3 信念形成的途径
        2.1.4 信念的特性
        2.1.5 信念的功能
    2.2 信念系统的基本问题
        2.2.1 内隐信念与外显信念
        2.2.2 信念系统的解释模型:“中心-外周”模型
        2.2.3 信念系统的解释模型:“真-善-美”模型
        2.2.4 信念在系统中的存在形式
    2.3 信念修正的科学基础
        2.3.1 “4E+S”理论模型
        2.3.2 神经可塑性
        2.3.3 镜像神经元
    2.4 信念修正的原则与策略
        2.4.1 一致性维护
        2.4.2 信息经济原则
        2.4.3 置信度消减
        2.4.4 稀释与降低权重
    2.5 小结
第三章 信念修正的精神分析进路(1900-1950 年)
    3.1 精神分析的思想内核
        3.1.1 心理地形学说
        3.1.2 人格结构理论
        3.1.3 防御机制
        3.1.4 心理动力
    3.2 精神分析对“信念”的关涉
        3.2.1 早期经验与信念塑造
        3.2.2 记忆缺失与潜意识信念
        3.2.3 病理性观念与不合理信念
        3.2.4 情感负载与情绪性信念
        3.2.5 过度联想与信念的衍生
    3.3 精神分析治疗实践对信念修正的启示
        3.3.1 破除象征与转换:不合理信念的识别
        3.3.2 宣泄:信念的情感卸载
        3.3.3 移情:信念传递的基础
        3.3.4 暗示:信念修正的方式
    3.4 案例分析:精神分析对强迫症的信念修正
        3.4.1 强迫症的界定及其特征
        3.4.2 强迫症的潜意识内容解析
        3.4.3 基于信念修正对强迫症的治疗
    3.5 小结
第四章 信念修正的存在主义进路(1940-1980 年)
    4.1 存在主义心理治疗的思想基础
    4.2 存在主义心理治疗的理论与实践
        4.2.1 罗洛·梅的存在分析治疗
        4.2.2 弗兰克尔的意义治疗学
        4.2.3 欧文·亚隆存在主义心理动力学
    4.3 存在主义对个体信念系统的构建
        4.3.1 “自我-人际-外周”模型的基本特征
        4.3.2 “自我-人际-外周”模型在实践中的价值
    4.4 案例分析:信念系统重塑对厌倦的应对
        4.4.1 厌倦的产生与界定
        4.4.2 存在主义哲学对厌倦的研究
        4.4.3 异化实存下的信念系统特征
        4.4.4 存在主义进路下对厌倦患者的信念修正
    4.5 小结
第五章 信念修正的认知行为进路(1960-2000 年)
    5.1 认知行为治疗的理论与应用
        5.1.1 核心预设与特征
        5.1.2 认知行为治疗的行为主义基础
        5.1.3 认知行为治疗的认知理论支撑
        5.1.4 临床适用性及其应用
    5.2 认知行为治疗中的“信念修正”研究
        5.2.1 艾利斯的理性情绪行为疗法
        5.2.2 贝克的标准认知治疗
        5.2.3 认知行为治疗下的信念加工与表征
    5.3 案例分析:信念修正与抑郁症治疗
        5.3.1 抑郁症的产生、界定与治疗实践
        5.3.2 基于信念修正AGM理论对抑郁症的治疗
        5.3.3 抑郁症的行为激活与反向信念修正
    5.4 案例分析:从幻觉干预看信念修正
        5.4.1 幻觉的界定及其特征
        5.4.2 幻觉的解释与表征问题
        5.4.3 信念修正对幻觉的干预要点
    5.5 小结
第六章 整合范式下的信念修正模型构建
    6.1 心理障碍应对的整合趋势
    6.2 心理治疗的整合取向
        6.2.1 治疗理论的整合
        6.2.2 技术折衷主义
        6.2.3 共同因素研究
    6.3 多元信念整合修正模型
        6.3.1 MBIRM的核心理念
        6.3.2 MBIRM的基本要件
        6.3.3 MBIRM的操作流程
    6.4 多元信念整合修正模型的可行性评估
        6.4.1 心理治疗技术的评估要点
        6.4.2 MBIRM的技术可操作性
        6.4.3 MBIRM的经济可行性
        6.4.4 MBIRM的伦理可行性
    6.5 小结
第七章 结语
    7.1 思想到技术:心理治疗视域下信念修正的发展路径
    7.2 对立向整合:信念修正作为共同因素的角色定位
    7.3 技术与心灵:信念修正的效用价值
    7.4 科学与社会:心理治疗的未来
参考文献
致谢
学术论文和科研成果

(7)力量与爱:一名女性研究生接受心理咨询过程的生命叙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问题提出
    1.2 研究背景
    1.3 研究目的及研究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关于心理问题的相关研究
        2.1.1 关于心理健康的相关概念
        2.1.2 几个相关概念的区分
    2.2 关于神经症研究的文献综述
        2.2.1 神经症的特点
        2.2.2 神经症的简易评定、鉴别及分类
    2.3 关于叙事的相关研究
        2.3.1 叙事与故事的区别
        2.3.2 作为治疗方法的叙事心理治疗
        2.3.3 关于个人叙事的质的分析
        2.3.4 生命叙事与心理咨询的关系
    2.4 对已有研究的评价与展望
        2.4.1 关于心理问题的个案研究尚少
        2.4.2 关于生命叙事的文献研究
        2.4.3 本研究的展望
3 研究方法与研究过程
    3.1 研究取向
    3.2 研究方法的确立
        3.2.1 叙事分析方法的选择
        3.2.2 心理咨询过程结合生命叙事的资料整理
    3.3 研究人员
        3.3.1 研究者本人
        3.3.2 督导老师
        3.3.3 研究对象
        3.3.4 研究方法的学习
        3.3.5 录音设备
4 我们的故事
    4.1 同是天涯沦落人
        4.1.1 笔者与心理学
        4.1.2 笔者与心理治疗
        4.1.3 心理治疗的收获
    4.2 认识来访者的契机
        4.2.1 卷土重来,变本加厉
        4.2.2 来访者的基本资料
5 心理咨询过程(阶段一)
    5.1 前期准备
        5.1.1 精神科医生的诊断
        5.1.2 个案概念化
    5.2 咨询过程
        5.2.1 摄入性会谈
        5.2.2 咨询理论选择的背景及原因
        5.2.3 咨询目标的制定
    5.3 正式咨询
        5.3.1 第一阶段(第1 次)
        5.3.2 第二阶段(第2 次~第10 次)
        5.3.3 第三阶段(第11 次):结束阶段
    5.4 咨询评估
        5.4.1 来访者自我评估
        5.4.2 心理测验评估
        5.4.3 咨询师的评估
    5.5 督导与反思
        5.5.1 督导
        5.5.2 反思
6 感觉自己重新活了一次(阶段二)
    6.1 深度访谈法
    6.2 W的心理问题成因的分析
        6.2.1 家庭成长环境的影响
        6.2.2 社会成长环境的影响
        6.2.3 学校方面的影响
        6.2.4 个性特征的原因
    6.3 W的心理问题的发展过程
        6.3.1 对症状觉察过程的困难
        6.3.2 看似正常的个体
        6.3.3 应对困难的心理准备
        6.3.4 对潜力的期望,没有根基的努力
    6.4 心理问题解决的有效因素
        6.4.1 认知行为疗法是核心因素
        6.4.2 积极因素的关注是问题解决的关键因素
    6.5 女性研究生神经症性心理问题的治疗思路
        6.5.1 初期:药物治疗和心理咨询相结合
        6.5.2 抗争期:自我认同混乱期的应对
        6.5.3 改变期:不成熟防御机制的放弃
        6.5.4 关键期:焦虑情绪的处理
    6.6 省思与转变
        6.6.1 个案的省思与转变
        6.6.2 研究者的省思与转变
7 研究不足与建议
    7.1 研究不足
        7.1.1 咨询伦理的考虑不足
        7.1.2 叙事方法的不成熟性
        7.1.3 生命叙事的主线不突出
    7.2 对临床研究建议
        7.2.1 生命叙事提供了个体自我认同的机会
        7.2.2 认知行为咨询的重要性
        7.2.3 咨询中关注来访者的积极资源的必要性
        7.2.4 对未来研究的建议及展望
    7.3 给新手咨询师的建议
    7.4 给神经症性心理问题女研究生的建议
    7.5 给神经症性心理问题的来访者家人和朋友的建议
8 结论
    8.1 影响心理咨询效果的主要因素
        8.1.1 认知行为咨询有效性
        8.1.2 萨提亚家庭治疗对辅助解决个案家庭关系有益的帮助
        8.1.3 心理咨询具有叙事效果
        8.1.4 自我经验参照对心理咨询的有益性借鉴
        8.1.5 结合短程焦点疗法是咨询改变的关键点
    8.2 大学女生神经症性心理问题的治疗思路
参考文献
附录 :咨询过程材料
    附录 A:合理自我分析报告步骤和分析
    附录 B:咨询经过一览表
    附录 C:萨提亚冥想放松术参考引导语
    附录 D:阶段性咨询回访提纲
    附录 E:咨询部分逐字稿
    附录 F:访谈逐字稿及个人记录
    附录 G:田野日记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8)焦点解决短程咨询缓解高中生学业压力的个案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一、什么是焦点解决短程咨询
二、如何进行焦点解决短程咨询
三、案例分析
    (一) 个案一般资料
    (二) 主诉及个人陈述
    (三) 咨询师的观察
    (四) 案例主要问题
    (五) 王某的问题成因及分析
    (六) 咨询过程
    (七) 效果评价
    (八) 反思

(9)低阻抗意念导入疗法(TIP技术)联合抗抑郁药治疗重度抑郁发作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文献综述
综述(一) 抑郁症的西医诊疗
    1. 抑郁症的流行病学研究
    2. 抑郁症的发病机理研究
    3. 抑郁症的诊疗现状研究
    4. 抑郁症的治疗方法研究
    5.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二) 抑郁症的中医诊疗
    1. 抑郁症的中医概述
    2. 抑郁症的病因病机研究
    3. 抑郁症的辨证论治研究
    4. 抑郁症的针灸治疗研究
    5. 抑郁症的中医心理治疗研究
    6. 低阻抗意念导入疗法(TIP技术)概述
    7. 小结
    参考文献 前言
参考文献 研究内容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人格要素“胆气”在抑郁症发病和治疗中的作用
    1. 中医心理学的人格内涵及形成
    
1.1 人格定义及内涵
    
1.2 中医心理学的人格内涵
    
1.3 中医学对人格形成的认识
    2. 抑郁症患者的人格特点
    
2.1 抑郁症与心理因素的相关性
    
2.2 抑郁症与人格因素的相关性
    
2.3 抑郁症人格的测评
    3. 汪卫东教授人格发展“蚕茧”理论”
    
3.1 人格发展“蚕茧”模型概述
    
3.2 蚕茧理论的人格发展模式概述
    
3.3 蚕茧理论的人格结构概述
    4. 基于忆溯性方法的抑郁症人格研究
    
4.1 人格倾向与人格障碍
    
4.2 基于忆溯性方法的人格倾向分类
    
4.3 人格倾向理论下的抑郁症分类
    5. 人格要素胆气与抑郁症
    
5.1 胆气概述
    
5.2 胆气与安全感
    
5.3 胆气与人际关系
    
5.4 胆气与胆主决断
    
5.5 胆气在抑郁症发病和治疗中的作用
    6. 结果
    7. 讨论
    8. 小结
第二部分 调查研究:基于忆溯性人格发展量表(WMPI)的胆气研究
    1. 忆溯性人格发展量表(WMPI)
    
1.1 WMPI的研制
    
1.2 WMPI的理论、研究方法与结构
    
1.3 WMPI的内容与效度
    2. WMPI大样本数据对胆气的研究
    
2.1 研究内容
    
2.2 资料和方法
    
2.3 结果
    
2.4 讨论
    
2.5 小结
    3. 抑郁症患者的WMPI胆气研究
    
3.1 研究内容
    
3.2 资料和方法
    
3.3 结果
    
3.4 讨论
    
3.5 小结
第三部分 临床研究:TIP技术联合抗抑郁药物治疗重度抑郁发作
    1 临床研究内容及路线图
    2. 临床研究资料和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诊断和研究工具
    
2.3 病例入组及排除标准
    
2.4 治疗方法和质量控制
    
2.5 临床观察指标及量表
    
2.6 统计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研究创新点
研究不足之处 致谢 个人简历 附件1: 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 附件2: 忆溯性人格发展问卷(WMPI)胆气分量表 附件3: 抑郁症疾病知识调查表 附件4: 忆溯性人格发展问卷(部分) 附件5

(10)心理咨询师意图与咨询技术分析研究 ——以中学生心理咨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心理咨询
        一、心理咨询的概念
        二、心理咨询要素
        三、心理咨询中的来访者
    第二节 心理咨询师意图
        一、心理咨询师意图的概念
        二、心理咨询师意图的研究方法
        三、心理咨询师意图的研究现状
    第三节 心理咨询的理论与技术
        一、心理咨询的理论
        二、心理咨询技术
    第四节 心理咨询过程研究
        一、心理咨询过程的概念
        二、心理咨询过程研究现状
    第五节 问题提出
    第六节 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第二章 研究方法
    第一节 研究目的
    第二节 研究问题
        一、研究一的研究问题
        二、研究二的研究问题
    第三节 研究参与者与研究工具
        一、研究参与者
        二、研究工具
    第四节 研究步骤
        一、数据收集、转录与编号
        二、编码过程
第三章 心理咨询师意图主题、意图类别分析
    第一节 研究过程
        一、心理咨询师意图主题的确立过程
        二、心理咨询师意图类别的编码和分析过程
    第二节 心理咨询师意图主题分析
    第三节 意图类别分析──通用意图与差异意图
        一、首次咨询中咨询师意图类别分析
        二、非首次咨询中咨询师意图类别分析
        三、中学生心理咨询中咨询师意图主题库
    第四节 讨论
        一、心理咨询师意图主题
        二、心理咨询师意图类别
    第五节 小结
第四章 心理咨询师通用意图类别及技术使用分析
    第一节 心理咨询师通用意图类别下咨询技术的编码过程
        一、域编码
        二、提炼核心观点
        三、交叉分析
        四、稳定性检查
        五、审核
        六、统计频次和对比分析
    第二节 心理咨询技术使用内容分析
        一、心理咨询师技术使用情况频次统计分析
        二、心理咨询技术在具体案例中代表性内容
    第三节 心理咨询师意图主题下咨询技术使用形式分析
        一、心理咨询师意图主题下咨询技术频次分析
        二、心理咨询师意图主题、意图类别及技术库的建立
    第四节 讨论
        一、心理咨询技术类型
        二、心理咨询师在不同意图下的咨询技术使用情况
    第五节 小结
第五章 研究总讨论
    第一节 心理咨询师意图
        一、来访者
        二、咨询师
        三、咨访关系
    第二节 心理咨询技术
        一、来访者
        二、咨询师
        三、咨访关系
    第三节 心理咨询意图与技术的联结
        一、来访者
        二、咨询师
        三、咨访关系
    第四节 研究的不足
        一、研究对象的不足
        二、研究方法的局限性
        三、推广度
    第五节 研究的展望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第六章 研究总结果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成熟心理咨询师的40名个案基本情况介绍
    附录B:心理咨询师意图回顾表
    附录C:心理咨询师意图主题编码
    附录D:心理咨询师意图类别编码
    附录E:心理咨询师咨询技术编码
    附录F:心理咨询师意图主题与技术使用的内容流程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四、短程心理咨询一例报告(论文参考文献)

  • [1]整合式短程心理咨询对心理危机干预热线来电者的干预效果[J]. 范喜英,吴月婵,蒋春雷,周凤,梁晓. 广西医学, 2021(15)
  • [2]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基于焦点解决短程治疗的个人心态调节[J]. 张红梅. 社区心理学研究, 2021(01)
  • [3]咨询过程中效果相关因子 ——基于文本挖掘和集合论方法的文本研究[D]. 林秀彬. 华中师范大学, 2021(02)
  • [4]高校心理咨询中的结案阶段 ——咨询师行为与当事人视角[D]. 胡星玥.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1)
  • [5]心理咨询技术在围棋运动员定段赛中的应用研究[A]. 邢静南,胡桂英. 中国围棋论丛(第4辑), 2019
  • [6]20世纪以来心理治疗视域下信念修正的理论演变与实践发展[D]. 孙丹阳. 上海交通大学, 2019(06)
  • [7]力量与爱:一名女性研究生接受心理咨询过程的生命叙事[D]. 姚文娟. 云南师范大学, 2019(01)
  • [8]焦点解决短程咨询缓解高中生学业压力的个案报告[J]. 陈丹超.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8(23)
  • [9]低阻抗意念导入疗法(TIP技术)联合抗抑郁药治疗重度抑郁发作的临床研究[D]. 赵振海.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18(01)
  • [10]心理咨询师意图与咨询技术分析研究 ——以中学生心理咨询为例[D]. 张木南. 云南师范大学, 2018(01)

标签:;  ;  ;  ;  ;  

短期心理辅导个案报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