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殊菩萨起源中的人文伦理内涵

文殊菩萨起源中的人文伦理内涵

一、文殊本迹中的人文伦理内涵(论文文献综述)

张正[1](2019)在《汉译初期大乘经典中的文殊思想研究》文中指出文殊师利菩萨是大乘佛教中最重要的大菩萨之一。文殊思想是大乘思想中独特而重要的一支。随着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文殊菩萨相关的经典就被大量翻译。特别是印度初期大乘佛教,文殊经典所占的比重非常高,文殊可说是在思想上最重要的菩萨。同时文殊信仰逐渐发展壮大,成为了中土四大菩萨信仰之一。对文殊菩萨的研究不仅仅是佛学研究的重点,也是理解佛教中国化的重要途径,特别是理解中国佛教思想史的重要一环。当前的文殊研究十分广泛,涉及哲学、宗教、文化、艺术等多个领域,研究成果十分丰富。因为文殊信仰的基础源于佛教的原始经典,对经典文献中的文殊做一番细致的研究具有重要的价值。本文在前辈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力图立足经典,为文殊研究提供一种最为基础的经典研究材料,尝试将思想上的文殊呈现出来。本文从四个方面展开论述。首先,对《大正藏》内所有与文殊菩萨有关的显教典籍做出整理与归类。根据文殊菩萨的参与程度、所说法义的特质成分、文殊思想的地位等角度,将文殊经典分为四类。再从翻译时间、文体风格、对待声闻态度、文殊身份地位、思想特质成分等角度,大致为文殊典籍描绘一个成立早晚的时间线。同时依据经典中的本生、譬喻传说,探讨文殊菩萨的起源、角色、地位等问题。第二,从佛学义理的角度全面分析文殊思想的特质。以文殊之前的般若思想和文殊之后的唯识、如来藏思想作对比。分别叙述文殊经典中的甚深般若、胜义空、法界、心性本净等思想,及其不同于其它大乘思想的特质。同时论述一行三昧思想的提出与演变、首楞严三昧的理论内涵。最后结合以上思想特征,概括文殊思想中般若与方便的关系,体现不同时期的文殊典籍对二谛思想的不同侧重。并尝试解释法界与佛性两者之间的联系,心性本净与自性清净心间的关系。第三,整理经典中文殊菩萨独特的言行风格,展现原始文献中特重胜义、但说深法的文殊法门。以此探讨文殊思想在传播的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另一方面,系统地论述文殊不拘一格的行为特征,将其与重视在家菩萨的传法路线结合,论述文殊思想在演变过程中的几种重要变化,探究文殊思想早期与晚期的异同。文殊经典中的菩萨思想很有特点,其特别重视秽土功德,反对自修自了的自利主义。强调愿生恶趣,在秽土中实现菩萨救世的大行。相比于同时期的净土思想,文殊菩萨行更具有实践价值。在义理思想的支撑下,文殊法门强调世间与出世间的不二性。以出世之觉悟入世实践,注重自力解脱并下化众生,极具大悲精神。第四,文殊思想对大乘佛教起源问题的研究有重要价值。以文殊为中心的独立教团存在与否,关系到大乘佛教初期流行的状况。特别在历史材料缺乏的情况下,思想的分析具有特殊的价值。结合文殊义理思想和实践风格,论述文殊思想研究的历史价值。结合当代的人间佛教运动,论述文殊入世精神的积极价值。

秦亚红[2](2006)在《合理利用区域文化中的道德教育资源——以五台山文化为中心》文中研究指明大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及其修养需要不断从古今中外一切优秀的文化成果中汲取有益的营养,才能扎深其根系、厚实其底蕴。各种类型的区域文化中即蕴藏着十分丰富的伦理道德内涵。五台山文化中所彰显的悲智精神如果经过深入挖掘与现代转换,或许可以“顺手拈来”而成为对当地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具有地方特色价值资源,进而增加教育的“亲和力”并凸显出自身特有的文化个性,使区域文化在另一个层面有效发挥出道德教育的潜力与功能。

秦亚红[3](2004)在《文殊本迹中的人文伦理内涵》文中研究表明文殊本迹中蕴藏着丰富而独特的人文精神和伦理内涵,是我们今天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与精神文明可资借鉴和转化的一种价值资源。

二、文殊本迹中的人文伦理内涵(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文殊本迹中的人文伦理内涵(论文提纲范文)

(1)汉译初期大乘经典中的文殊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本文研究的范围
    第二节 文殊研究的现状
        一、文殊菩萨相关经典的整理和研究
        二、有关文殊菩萨起源、角色、形象和地位的研究
        三、关于文殊智慧的研究
        四、文殊信仰的研究
    第三节 当前研究的问题
    第四节 研究材料与方法
    第五节 本文研究的创新点和不足
第一章 文殊菩萨相关的经典
    第一节 文殊经典的分类
        一、显教经典的分类
        二、文殊类经典中的核心典籍
    第二节 文殊经典集出的先后顺序
        一、传译至汉地的先后
        二、文体的区别
        三、对待二乘的态度
        四、思想角度的划分
        五、十方世界与多佛信仰
    第三节 文殊经典中的本生、譬喻故事
        一、文殊菩萨的起源
        二、文殊菩萨的身份、地位
第二章 文殊思想的义理特质
    第一节 文殊般若
        一、“甚深”般若波罗蜜多
        二、第一义的空观
        三、法界、法性、实际
        四、本净心、自性清净与心性本净
    第二节 入不二法门
        一、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盘
        二、离言绝虑的秘密义
    第三节 文殊定学与一行三昧
        一、一行三昧的原始涵义
        二、文殊与一行三昧
        三、一行三昧思想的发展
        四、首楞严三昧与疾证
        五、文殊与念佛法门
    第四节 文殊思想中般若与方便的关系
        一、重般若的虚空喻
        二、重方便的总持与不退转
        三、般若与方便的桥梁——心性本净
第三章 文殊教法的实践风格
    第一节 不拘一格的言说风格
        一、宁堕地狱,但说深法
        二、非为初学者说及说法对象的丰富
    第二节 菩萨的次第
    第三节 不重戒律的行为风格
    第四节 文殊经典与天子
    第五节 秽土修行的殊胜功德
第四章 文殊思想的历史价值
    第一节 文殊思想与大乘佛教起源
    第二节 文殊思想与中国佛教
    第三节 入世精神与人间佛教
        一、正精进与重视难行道
        二、入世精神与人间佛教
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四、文殊本迹中的人文伦理内涵(论文参考文献)

  • [1]汉译初期大乘经典中的文殊思想研究[D]. 张正. 中央民族大学, 2019(10)
  • [2]合理利用区域文化中的道德教育资源——以五台山文化为中心[J]. 秦亚红. 忻州师范学院学报, 2006(03)
  • [3]文殊本迹中的人文伦理内涵[J]. 秦亚红. 忻州师范学院学报, 2004(06)

标签:;  ;  ;  ;  

文殊菩萨起源中的人文伦理内涵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