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光传输网管控技术

核心光传输网管控技术

一、核心光传输网络的管理与控制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屈永瑶[1](2021)在《面向IP+光协同网络的跨层资源灵活调度研究》文中认为随着网络数据存储的全面云化、互联网业务的快速发展以及新型业务不断增加,网络业务IP化趋势越来越明显,伴随这种趋势而来的是不断扩大的网络规模和各种异构动态应用的增长。在此情境下,IP分组业务往往呈现出高动态性、高突发性以及高峰均比的特征,但目前骨干网中采用IP+光层叠式的架构,该架构下IP层与光层分层管控、独立运维,存在灵活性不足、资源利用率低、可靠性不足、管控与维护困难、投资及运维成本高等问题。如何对IP+光网络进行有效协同以跨层协同调度网络资源、降低运维成本、提高网络资源利用率和保证网络服务质量,同时尽可能的降低能耗、节约成本是运营商面临的关键难点。因此,针对以上问题本文主要以IP+光协同传输为基础,从协同管控架构、资源优化分配及时延优化控制机制三方面进行研究。一、基于SDN的核心思想,设计基于资源池化的IP+光跨层网络的协同控制架构。针对IP与光网络分层管控导致协同困难以及不同厂商设备拥有各自不同的控制接口与私有协议导致的网络异质性增加、维护控制复杂、协同调度流程繁琐周期长、资源调度缺乏灵活性等问题。本文基于SDN设计了四层分层分级协同管控架构,实现IP路由器端口资源以及光链路资源的全局监控形成网络资源池,并通过控制器对设备进行灵活管理与配置实现跨层资源灵活调度达到网随云动、资源高效利用的目的,最后通过硬件实验平台的搭建验证了跨层协同控制方案的可行性。二、提出基于资源池化的跨层网络灵活调整及资源分配机制。针对新兴业务引起的业务高动态性以及高峰均比所导致的网络带宽资源利用率低以及能耗高等问题。本文深入分析IP+光网络模型下,以不同资源分配方式分配网络带宽时,业务流量与网络资源利用率及网络能耗之间的关系。建立了多业务场景下,基于时间表的分阶段能耗最优资源分配模型。同时在跨层网络动态调整前提下,提出了基于遗传算法的多业务跨层资源实时分配算法(MS-SNA)。该算法根据多业务流量矩阵以及最大忍受时延为输入,按时间表分时段规划能耗最优网络资源分配方案,并通过实时配置IP网络和光网络划分网络资源,以最低能耗高效利用网络资源同时保证业务服务质量。通过大量实验仿真验证了所提算法能有效利用网络资源并降低业务阻塞率及能耗。三、提出基于机器学习的光路预配置及延迟释放的多周期网络自适应重配机制。针对网络业务动态性和高突发性所导致的光路频谱碎片化及低利用率以及为有效利用光路资源进行光路的拆建所带来的业务服务时延变长等问题,本文深入分析了光路调整与业务服务时延的关系,建立了不同业务流量模型下,周期性光路自适应重配及频谱整理模型,提出了基于机器学习的光路预配置及资源延迟释放的多周期网络自适应重配算法,该算法利用深度学习长短期记忆模型对历史频谱分配数据进行训练,预测出每条链路的频谱分配方案进行光路预配置以降低业务服务时延、提高频谱利用率。同时结合热点光路资源延迟释放的策略以应对异常突发流量下新建光路所引入的时延从而对时延进行优化控制。通过仿真实验验证了本算法在不同流量负载及网络模型下能有效提高频谱利用率及降低业务平均服务时延。

张雨[2](2020)在《Z公司光传输产品研发项目进度管理优化研究》文中提出通信光传输产品迫于单波长传输速率和系统容量不断增长的压力,要求产品迅速更新迭代,以满足市场竞争的需求。但在Z公司光传输产品的实际研发过程中,经常面临里程碑延期、员工工作效率不高、资源投入和外界环境变化等诸多状况,最终导致项目研发周期超出计划,产品功能和性能被牺牲等问题。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论文结合进度管理相关理论、方法和技术,引入基于关键链的项目进度管理模型,对Z公司光传输产品研发项目进度管理进行优化研究。首先对Z公司光传输产品市场和功能进行现状调研,通过进度管理体系和特征分析、员工问卷调查等方式确定进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从而进行优化内容识别和优化方法选择。然后构建基于关键链的项目进度管理模型,采用三点估算法将项目中的不确定因素纳入到工期估算中,使用双代号时标网络图进行项目关键路径和关键链确认,设置合理有效的缓冲区监控方案。并且在ZXONE 8X00项目中进行了应用实践,结果表明:采用了关键链模型优化方法的项目在产品开发时效性和功能覆盖率方面均优于前期同类开发项目。以上研究不但可以有效促进Z公司缩短项目研发周期,提高员工工作效率,促进光传输产品快速研发上市,赢取时间差,获得市场竞争优势,也可以为我国其他通信公司项目进度管理的优化提供借鉴和指导。

梁永燊[3](2020)在《基于区块链的可信光网络高效控制技术研究》文中认为随着各类网络应用的不断发展以及数据量的不断激增,静态、中心化的软件定义光网络控制模式无论从安全角度还是效率角度都不再能适应新型网络需求。因此,更为高效安全的网络控制技术成为了业界广泛关注的研究重点。传统的控制安全技术通常依赖于防火墙的阻隔作用,但被动防御的方法并不能百分百阻断各种层出不穷的网络攻击。另外,当前网络的资源复杂性使得单一资源优化容易使资源分配陷入局部最优解,资源利用效率也随之降低。区块链作为一项新兴的去中心化网络技术,能够缓解各类中心化网络场景的负载与信任问题,为多方组织提供可信的分布式组网方案,显着提高分布式网络的安全性能。本文围绕软件定义光网络中多方可信、资源高效的重要需求,归纳总结当前光网络控制结构的设计原则,基于区块链技术构建了光网络可信控制模型。对软件定义光网络中的安全性、数据一致性等问题做出详细分析,在控制器故障恢复以及多域光网络协作方向上设计了革新方案,并在实验平台进行了可行性验证与性能仿真。本文主要的工作内容与创新点包括以下几点:第一,针对软件定义光网络中的分布式信任需求,重点探究了当前分布式软件定义光网络控制模型中的节点可信、数据一致问题,设计了基于区块链的分布式光网络可信控制模型。以区块链共识为手段完成光网络控制器分布式可信组网,采用智能合约实现光网络业务智能化。同时在光网络可信控制模型中引入了资源负载均衡机制,有效整合复杂网络场景中的多维资源,提升网络资源利用效率。第二,针对软件定义光网络中控制层故障恢复需求,重点探究了当前光网络控制器故障恢复方案中的业务关联性、恢复实时性问题,设计了面向区块链可信光网络的即时故障恢复机制。以区块链账本为数据基础实现即时故障恢复,在故障恢复的同时不影响业务持续运作。同时引入业务关联权重,进一步提升业务的服务质量。仿真实验结果表明,在正常业务流量负载环境下,这一方案相比于常规网络控制方案,容错处理能力提高了三倍,故障恢复时延降低了 15%至30%,并且网络资源利用率提高了 20%。第三,针对软件定义光网络中多域可信协作需求,重点探究了当前光网络多域协作模型中数据共享与隐私保护之间的矛盾,设计了面向区块链可信光网络的跨域路由验证机制。以区块链共识为验证手段,采用自适应布隆过滤器为数据载体,为光网络多域协作模型提供多维资源联合优化的跨域路由协作方案。仿真实验结果表明,这一方案在光网络多域协作场景中能够有效提供跨域路由计算服务,并且在路由错误场景中错误检测时延比常规方案降低40%至70%。

李进[4](2020)在《智能感知光网络中光性能监测与信号处理关键技术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随着新兴数据业务、复杂高阶调制、动态波长切换、灵活频谱栅格与混合传输技术的发展,光网络正朝着动态化、复杂化与异构化的方向演进,对光网络的管理控制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在传统光网络管控中,传输系统自适应能力薄弱,网络管控可信有效数据缺乏,且传输系统与网络管控间缺乏跨层感知与智能反馈功能。面对上述问题,在人工智能(AI)与软定义网络技术的支持下,具有网络状态立体感知、网络数据智能分析以及网络组件自适应控制优势的智能感知光网络(CON)成为研究热点之一。本文以智能感知光网络中的光性能监测与信号处理技术为核心,围绕AI驱动的智能感知光网络架构、光传输系统损伤自适应监测与补偿、面向智能感知光网络数据库的数据增强,以及基于物理层感知与网络层反馈的资源管控等问题,提出了若干技术创新方案。主要论文工作与创新点如下:1、基于感知光网络中核心思想即“感知-学习-动作”闭环控制,设计了一种AI驱动的智能感知光网络结构,规范了网络状态监测中数据源、监测方式、数据存储与数据表示的实现方式。此外,在网络管理控制中引入了各类AI驱动型智能网络管控应用,包括光性能监测、物理损伤补偿、网络设备控制、传输链路质量估计、网络资源分配、网络流量预测与网络故障管理。另外,总结了软定义网络组件的工作原理与实现方案,以闭环形式实现“观察-学习-动作”的功能设计,为智能感知光网络的实现提供基础架构支持。2、针对光传输系统中物理损伤补偿算法缺乏智能学习能力、依赖传输链路信息且自适应性不足等问题,提出了两种基于机器学习的自适应损伤监测与补偿算法。面向光纤传输系统,论文提出了一种基于深度神经网络(DNN)的自适应色散(CD)监测与补偿算法。仿真结果表明该算法在2000ps/nm动态范围内的平均监测误差约为20ps/nm,与基于CD扫描与频域均衡的经典方法相比,计算复杂度显着降低,需要的乘法器,加法器和比较器的数量分别减少了 98.6%,98.8%和64.4%。另外,面向自由空间光传输系统,提出了一种基于卷积神经网络(CNN)的大气湍流监测与轨道角动量键控(OAM-SK)自适应解调方案。该方案对于8-OAM-SK系统的自适应解调误差约为0.86%,比传统方案的解调精度提高了 19.2%。同时,首次提出基于CNN的大气湍流监测方案,对6种典型大气湍流信道的监测精度达到95.2%。3、针对光网络智能管控中AI驱动型应用缺乏有效可信网络流量数据,以及实际网络故障数据严重不均衡的难题,提出了基于深度学习的自适应时序数据增强算法与基于生成对抗网络(GAN)的网络故障数据均衡算法。实验数据表明,对于接入网与核心网中6种典型流量类型,合成的增强流量数据与对应实际流量数据关于均值,方差和Hurst指数平均偏差分别为0.7%,1.3%与7.0%,明显低于传统的统计参数配置法(SPC)的对应值。另外,实验结果显示,当在基于支持向量机(SVM)的故障识别模型中采用本文所提出的基于GAN的网络故障均衡算法时,相对于采用原始不均衡数据集的情况,故障漏报率从24.7%降低至3.8%。对于基于SVM、K最近邻算法(KNN)、决策树(DT)、随机森林(RF)以及梯度下降树(GBDT)的故障识别算法,结合了本方案所提出的故障数据均衡算法的GBDT模型在漏报率、准确率与召回率指标上综合优于其他算法,有效减少了数据不均衡对网络故障识别的影响。4、针对光网络中网络资源控制技术依赖人工干预、缺乏响应反馈以及动态建模能力薄弱的局限,提出了基于物理层感知与网络层反馈的资源管控机制,并通过引入基于深度强化学习(DRL)的数字孪生技术,有效提高了可编程光收发机(POT)的动态建模与智能控制能力,实现了 POT中调制格式、波特率与前项纠错(FEC)编码按需自动调整。与经典的基于最大传输容量(MaxCap)的POT相比,本文所提出的DRL-POT可以节约19.4%的频谱资源,并可以获得类似的网络时延性能。受益于双引擎DRL中的双神经网络结构和反馈控制机制,本文所提出的DRL-POT有效建立动态POT模型,以适应随时间变化的流量负载和链路传输质量,并且根据最大传输效能选择对应的最佳POT控制动作,反馈控制物理空间的POT,以确保满足业务网络时延需求并提高频谱资源使用效率。

王泽禹[5](2020)在《基于负荷平衡机理的配电网一、二次协同规划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配电网是整个电力环节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规划设计更是保障配电环节良好运行,衔接发电、输电及送电环节良好运行,乃至整个电力系统完整、稳定运行的基础。因此,如何对配电网进行规划,使其在达到现有运行要求及标准的前提下,在提高供电可靠率的同时,尽可能地降低规划设计和建设成本,是未来配电网规划设计的主要研究方向。近年来,由于电力设备中一次设备相对成熟,二次设备的精度、可控程度等参数不断提高,使得配电网规划开始向新的方向发展,逐渐提出了配电网一次二次协同规划的思路。本课题围绕着配电网规划设计方案进行了一系列研究。首先,对配电网的发展现状及背景进行分析,对各类配电网规划方法及思路进行了初步研究,并介绍了在智能电网的未来需求背景下,由传统配电网逐步发展为主动配电网及智能配电网的参数指标。第二,基于配电网未来规划的各项参数,从供电可靠性的角度,结合负荷平衡机理的基本原理,对配电网一次二次协同规划进行研究和设计,并选取适当的“二遥”或“三遥”二次设备,分析其可测得的各项配电线路参数。最后,根据我国安徽省某市的实际工程案例区域,应用基于负荷平衡机理的配电网一、二次协同规划和传统规划两种方案,分别对实际工程案例区域配电网进行规划设计,并通过“移峰填谷”效果曲线、计算线路容量释放率、正负指标分析方法、工程建设资金投入情况等进行对比前者的优化效果,分析并研究一次二次协同规划方案的优点。

杨思豪[6](2020)在《重载铁路列车辅助驾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指明货运重载具有“载重大,编组长”特点,列车运行中纵向冲动大,操作不当甚至会导致脱钩断钩;另外重载铁路线路距离长、运行环境变化较大,复杂路段和制动方式的组合使用加大了控车难度,控车模式基本为人工控车模式,一般需要多个司机长时间驾驶,劳动强度大。目前城轨和高铁领域自动驾驶应用已较为广泛,但在货运列车领域,自动驾驶尚处于起步阶段。研究适用于货运重载铁路的列车辅助驾驶系统,以自动化的控制系统替代人工操作,既适应了发展铁路智能化装备的需求,又可以提升列车安全性、平稳性、准点性和节能性,对于扩展我国铁路自动驾驶技术的应用领域具有重要意义。论文根据建立的重载列车多质点模型及列车运行相关模型,利用隐式平衡迭代数值积分法求解纵向动力学方程,运用面向对象编程技术、网络通信技术、数据库技术等设计完成重载列车辅助驾驶系统。系统通过接收货运列车现有车载设备的数据,获得列车运行与机车工作的状态信息,在有司机值守、不影响LKJ系统和机车运行安全的情况下,司机仅实施启车前/停车后及其它有限干预操作,辅助驾驶系统代替司机进行牵引、制动操作,实现自动控制列车运行的功能。系统主要包括基础数据解析处理模块、车钩力估算模块、系统逻辑模块、人机交互模块、数据通信模块,基础数据解析处理模块完成对辅助驾驶系统从列车运行监控记录装置、列尾装置、列车控制和管理系统等设备读取原始数据,同时对原始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车钩力估算模块根据建立的重载列车多质点模型和车钩缓冲器模型,利用数值迭代算法估算列车运行时的车钩力;系统逻辑模块是系统的核心,将系统工作状态分为预备状态、指导状态、辅助驾驶状态,可完成对列车的辅助控车和辅助指导司机控车;人机交互模块实现列车运行关键信息的显示;系统通信模块主要实现辅助驾驶系统与LKJ、与机车控制系统、与列尾装置、与空气制动系统的通信。论文基于机车辅助驾驶系统架构方案设计软件功能结构,设计通信协议,搭建系统数据库,完成了辅助驾驶系统的开发,并在实验条件下对辅助驾驶系统进行仿真验证。辅助驾驶系统覆盖了货运重载列车主要运营场景,初步仿真结果表明系统基本能实现零速起车-停车到零的辅助驾驶,对货运列车自动驾驶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涂昕[7](2020)在《电力通信网IP与光层融合模型及协同控制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电网二次系统不断向网络化和智能化发展,调度自动化、配电自动化等系统均趋向IP化,IP业务呈现出种类日益繁多,流量快速增长的特点。在传统的分布式网络中,IP层和光层的控制分别独立运行,分别独立的控制层面使IP业务难以合理有效的利用传送网资源,这导致了网络传输质量低,运维效率低,运维成本高等问题,同时也提高了传送网的单位带宽成本。针对上述问题,本文结合课题组参与的国网总部科技项目“面向电力业务的‘IP+光’协同编排关键技术”的研究情况,设计了基于SDN技术的“IP+光”融合方案,并对相关技术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对融合模型的网络虚拟映射技术进行了研究,包括基于最大质量优先的节点映射算法和基于丢包率和可用带宽的多商品流链路映射算法,通过仿真表明可实现节点和链路的负载均衡,优化资源的配置。基于构建的“IP+光”融合方案通过对“IP+光”融合配电通信网生存性进行分析,对基于SDN的IP与光层的协同保护机制进行了研究,研究了基于风险度计算的链路保护策略以及基于节点故障风险的节点保护策略,并通过仿真表明本文对保护策略的研究能够实现对关键节点及链路的保护,提高网络中业务传输的可靠性,进一步地提升“IP+光”融合网络运行的可靠性。最后,根据课题组参与的国网总部科技项目执行进度安排,参与了电力通信IP与光网络协同控制实验方案的设计,包括验证本文映射算法及协同保护的现场实验方案;总之,本文对“IP+光”融合模型、映射算法及协同保护策略的研究将为IP与光层协同控制的深入研究创造有利条件。

张融寒[8](2019)在《普洱电网地区调度数据网需求分析与设计》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经济社会水平的不断发展,全社会对电力供应的需求也在不断提高,电网规模发展越来越庞大,结构也越来越复杂,对电网调度系统的控制要求随之提高,电网通信是电力监控系统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通信网络的发展直接决定了智能电网的建设步伐。普洱电网现有的通信网络以传统的专线通道为主,传输业务在物理层面上表现为线缆连接复杂、接线端子多,在日常运维中很难对所发生的故障做出精确地位置判断,在业务网络的扩展性上也表现的捉襟见肘,同时通道的安全性在强调网络信息安全的大环境下也得不到保障,通过建设调度数据网来解决以上问题变得紧迫和必要。调度数据网的建设能为电网调度实时控制数据、生产管理业务信息、通信网络监测数据的传输提供保障,以此来保证各级电网安全和可靠稳定的运行。本文结合云南普洱电力通信网络的现状及现有通信网络承载业务,以及未来预期扩容的网络规模,对调度数据网承载业务流量进行了统计,同时从组网原则、组网技术体制、组网技术方案、网络方案、路由协议、VPN规划、IP地址、Qo S设计和策略几个重要维度来分析,确定了适合普洱地区调度数据网建设的网络方案;另外根据调度数据网络的发展要求,对普洱地区光传输网络进行了必要的网络优化,最后通过实际应用验证了网络的通达性及可靠性。

周宇[9](2018)在《面向IP及光网络融合的控制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人们生活需求和技术发展的不断变化,当今社会的信息传递已经渗透到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小到即时聊天通信、在线游戏,中有在线流媒体、网络电视,大即异地数据备份、内容分发,信息网络所承载的业务不仅其类型在不断增多,同时业务流量也在快速增长。面对这一变化,网络服务提供商也在寻找着能够提高网络服务提供能力的解决方案。大型服务提供商通常支持两种网络基础设施—处于3层的IP网络和处于1/0层的光传输网络。当前,不同层的网络都是由不同人群所规划和设计,并且是分开运维的。这一方面是由于网络本身在功能上的角色不同—三层网络适用于小粒度大规模的分布式交互,而光传输网则侧重于大粒度长距离的高可靠性数据传输。另一方面两层网络的技术也非常不同—IP网络是采用分组交换技术,而光传送网则采用电路交换。然而,这样使用两种不同的机制来操作两个网络显然比运维一个具有统一控制机制的融合网络更加昂贵和低效。本论文以面向IP网络和光网络融合的控制为核心,针对服务提供商网络的不同组网方式,围绕着自动化智能化的服务提供问题,在架构设计、实现方式和控制策略方法三个方面深入展开,并在软件定义异构网络实验平台和仿真平台进行了实验和性能验证。本论文具体包含以下几点工作:(1)对于面向IP网络和光网络的融合控制问题,综合考虑多种网络的组网模式,提出了一种具有通用性的通用模块化混合架构(GMHA),设计了支持该架构的通用控制器模型,以及该架构下的控制机制和典型工作流程。通过在开源项目工作的基础上,通过对其进行扩展设计,实现了通用控制器模型的实例。并进一步的针对使用基于通用多协议标签交换(GMPLS)控制平面的光传输网络平滑接入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可支持抽象模式和全局模式的GMPLS网络适配单元。通过搭建软件定义的多层异构网络实验与仿真平台,验证了通用模块化混合架构和通用控制器模型的可行性和有效性。(2)在服务提供网络场景下,针对差异化服务提供和资源分配动态优化问题,创新性提出了一种基于OpenFlow中GroupTable控制的虚拟传输链路(VTL)的概念,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一种动态带宽调整的方法(VTL-DBA)。VTL可以支持异构的光传输资源的聚合,并以虚拟链路的方式提供给OpenFlow使能的边界IP层设备。通过使用VTL可以极大的简化了动态带宽调整所带来的操作复杂度,简化了运维。而VTL-DBA通过支持差异化的服务提供、共享闲置资源、动态约束低等级业务占用带宽等方法,提高了网络带宽资源的使用效率,降低了服务提供阻塞率,降低了传输资源的占用。(3)在服务提供网络场景下,围绕着服务提供时延问题,重要研究了光层传输通道的动态拆建对服务提供性能的影响。提出了资源延迟释放策略,即当传输信道不再承载任何业务时,通过延迟光通道的方法来提高服务提供时间性能。通过分析服务持续时间不同、业务类型比例不同时,设定的延时时间值对策略的影响。根据将影响因素设置为参数,通过公式计算得出不同网络情况下需设定延时时间的值,从而能够更好的降低服务提供时延,并降低网络阻塞率。

张俊[10](2018)在《基于智能电网的区域电力通信系统规划设计》文中认为区域电力通信统作为坚强智能电网的基础支撑平台和全面实现能源互联网+的重要载体,在保障电网安全运行、市场经营和电网现代化管理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而科学合理地进行区域电力通信系统规划以适应智能电网时代发展需求是至关重要的。本文通过描述区域电力通信系统传输网、业务网、支撑网的现状情况,并对现有通信系统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分析,明确了现有系统的薄弱环节。同时介绍了智能电网时代下现有电力通信系统面临的形势、其它电力二次系统发展对其的要求、业务需求特点,并运用流量预测模型对未来业务流量进行了测算。再结合区域跨省OTN、区域主干SDH双平面、区域IMS行政核心网和接入网的建设总目标以及通信管理系统信息化平台的发展要求,确立了传输网、业务网、支撑网的规划目标及原则。最后依照规划目标和原则,并结合调度数据网带宽扩容、系统保护专网的建设等主要需求,对现有区域电力系统进行规划设计。

二、核心光传输网络的管理与控制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核心光传输网络的管理与控制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面向IP+光协同网络的跨层资源灵活调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
        1.3.1 基于资源池化的IP+光跨层网络的协同控制架构设计
        1.3.2 基于资源池化的动态跨层网络资源分配机制
        1.3.3 基于机器学习的光路预配置及延迟释放的网络自适应重配机制
    1.4 论文结构安排
    1.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基于资源池化的IP+光跨层网络协同管控机制
    2.1 “IP+光”跨层协同网络总体架构
    2.2 基于资源池化的跨层网络协同控制平台详细设计与实现
        2.2.1 开源控制器RYU研究
        2.2.2 弹性光网络研究
        2.2.3 “IP+光”整体模块设计及工作流程
    2.3 硬件实验平台搭建与验证
        2.3.1 实验平台搭建
        2.3.2 实验结果与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资源池化的动态跨层网络资源分配机制
    3.1 背景及相关工作
    3.2 模型建立
        3.2.1 MS-SNA算法整体概述
        3.2.2 MS-SNA算法模型建立
    3.3 算法实现
    3.4 实验仿真与分析
        3.4.1 仿真条件
        3.4.2 实验仿真结果与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深度学习的跨层网络自适应主动调整机制
    4.1 背景及相关工作
        4.1.1 问题描述
        4.1.2 光资源延迟释放
        4.1.3 基于深度学习的光路预配置
        4.1.4 基于机器学习的光路预配置和延迟释放的网络自适应重配机制
    4.2 模型建立
    4.3 算法实现
        4.3.1 PNA-RA算法实例说明
        4.3.2 算法实现
    4.4 实验仿真与分析
        4.4.1 仿真条件
        4.4.2 仿真结果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论文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缩略语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2)Z公司光传输产品研发项目进度管理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研究现状总结
    1.3 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1.4 论文结构
2 理论、方法与技术概述
    2.1 理论概述
        2.1.1 项目进度管理理论
        2.1.2 约束理论
    2.2 方法概述
        2.2.1 关键链法
        2.2.2 问卷调查法
    2.3 技术概述
        2.3.1 双代号时标网络图
        2.3.2 进度计划编制常用工具
    2.4 本章小结
3 Z公司光传输产品研发项目进度管理现状与优化分析
    3.1 进度管理现状
        3.1.1 进度管理体系分析
        3.1.2 进度管理特征分析
        3.1.3 研发项目员工问卷调查
        3.1.4 进度管理存在问题
    3.2 进度管理优化分析
        3.2.1 优化内容识别
        3.2.2 优化方法选择
    3.3 本章小结
4 基于关键链的光传输产品研发项目进度管理模型构建
    4.1 工序工期确认
        4.1.1 硬件开发与测试工作结构分解
        4.1.2 工期估算方法选择
    4.2 项目关键链确认
        4.2.1 引入双代号时标网络图
        4.2.2 识别关键路径
        4.2.3 确认关键链
    4.3 缓冲区设置
        4.3.1 缓冲区设置方法
        4.3.2 缓冲区监控方案
    4.4 本章小结
5 ZXONE8X00 产品研发项目进度管理实施
    5.1 ZXONE8X00 产品研发项目概况
    5.2 关键链模型应用
        5.2.1 工序工期确认
        5.2.2 关键链确认
        5.2.3 缓冲区设置
        5.2.4 项目进度计划
    5.3 效果评估
        5.3.1 开发时效性评估
        5.3.2 功能覆盖率评估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问卷调查表]
附录 B [问卷调查统计表]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3)基于区块链的可信光网络高效控制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软件定义光网络
        1.1.2 区块链技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软件定义光网络控制
        1.2.2 区块链与分布式网络
    1.3 主要工作和论文构成
        1.3.1 主要工作
        1.3.2 论文构成
第二章 基于区块链的分布式光网络可信控制架构
    2.1 分布式软件定义光网络控制
        2.1.1 分布式软件定义光网络控制模型
        2.1.2 分布式软件定义光网络控制需求分析
    2.2 基于区块链的分布式光网络可信控制架构
        2.2.1 基于区块链的分布式光网络可信组网结构
        2.2.2 基于区块链的分布式光网络可信控制功能
    2.3 分布式多维网络资源负载均衡机制
        2.3.1 分布式光网络异构资源模型
        2.3.2 分布式多维网络资源负载均衡机制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面向区块链可信光网络的即时故障恢复机制
    3.1 软件定义光网络控制器故障恢复技术
        3.1.1 软件定义光网络控制器故障恢复需求分析
        3.1.2 基于冗余的控制器故障恢复技术
        3.1.3 基于共识的控制器故障恢复技术
    3.2 基于区块链账本的控制器即时故障恢复机制
        3.2.1 基于区块链共识的容错工作流程
        3.2.2 控制器即时故障恢复算法
        3.2.3 故障恢复中业务关联权重
    3.3 仿真结果与性能分析
        3.3.1 仿真环境与评价指标
        3.3.2 容错处理仿真分析
        3.3.3 故障恢复仿真分析
        3.3.4 网络运行仿真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面向区块链可信光网络的跨域路由验证方案
    4.1 分布式软件定义光网络多域协作模型
    4.2 基于区块链的光网络跨域可信路由方案
        4.2.1 多维资源联合优化的跨域路由方案
        4.2.2 网络驱动跨域路由共识算法
        4.2.3 云驱动跨域路由共识算法
    4.3 基于自适应布隆过滤器的跨域路由验证
        4.3.1 自适应布隆过滤器
        4.3.2 路由元素集的插入过程
        4.3.3 路由元素集的检索过程
    4.4 仿真结果与性能分析
        4.4.1 仿真环境与评价指标
        4.4.2 网络运行仿真分析
        4.4.3 路由检测仿真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论文总结
    5.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4)智能感知光网络中光性能监测与信号处理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光网络发展进程
        1.1.2 光网络发展需求与问题
        1.1.3 感知光网络的提出
        1.1.4 感知光网络关键技术
    1.2 感知光网络研究现状
    1.3 论文主要工作和创新点
    1.4 论文各章的关联关系
    参考文献
第二章 人工智能驱动的智能感知光网络架构
    2.1 智能感知光网络基本概念
    2.2 智能感知光网络核心要素
        2.2.1 网络状态感知
        2.2.2 网络管理控制
        2.2.3 软定义网络组件
    2.3 AI驱动型智能感知光网络总体架构
    2.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光传输系统自适应损伤监测与补偿算法研究
    3.1 相干光传输系统中自适应色散监测算法
        3.1.1 低复杂度自适应色散监测的意义
        3.1.2 基于深度神经网络的低复杂度色散监测算法工作原理
        3.1.3 仿真系统
        3.1.4 仿真结果与对比分析
    3.2 自由空间光通信系统中大气湍流监测与自适应解调算法研究
        3.2.1 大气湍流监测与OAM-SK自适应解调的意义
        3.2.2 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大气湍流监测与自适应解调算法工作原理
        3.2.3 数值仿真系统
        3.2.4 数值仿真结果与对比分析
    3.3 本章总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面向智能感知光网络数据库的数据增强算法研究
    4.1 基于深度学习的时序数据增强算法
        4.1.1 自适应时序数据增强的意义
        4.1.2 基于深度学习的自适应流量数据增强算法工作原理
        4.1.3 实验数据与对比分析
    4.2 基于生成对抗网络的网络故障数据均衡方案
        4.2.1 网络故障数据均衡的意义
        4.2.2 典型数据均衡方法
        4.2.3 基于生成对抗网络的网络故障数据增强算法工作原理
        4.2.4 实验数据与对比分析
    4.3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基于物理层感知与网络层反馈的资源管控机制研究
    5.1 物理层感知与网络层反馈对于资源管控的意义
    5.2 基于双引擎深度强化学习的可编程光收发机工作原理
    5.3 实验与仿真平台
    5.4 结果分析与讨论
    5.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工作总结
    6.2 未来工作展望
附录缩略语
致谢
博士期间发表论文

(5)基于负荷平衡机理的配电网一、二次协同规划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发展现状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一、二次系统协同规划及负荷平衡机理
    2.1 智能配电网相关概念及特性
        2.1.1 智能配电网概念的提出
        2.1.2 智能配电网概念辨析与演进过程
    2.2 一、二次协同规划新理念
        2.2.1 传统配电网规划
        2.2.2 一、二次协同规划的提出
    2.3 基于配电网的负荷平衡机理
        2.3.1 一、二次协同规划中的负荷平衡机理原理
        2.3.2 一、二次协同规划中的负荷平衡机理数学模型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配电自动化设备及通信装置
    3.1 适用于一、二次协同规划的配电自动化设备
        3.1.1 配电自动化“三遥”设备
        3.1.2 SOP柔性联络开关
        3.1.3 IDU综合安全合环装置
    3.2 配电通信网及通信装置
        3.2.1 配电通信网络
        3.2.2 配电通信设备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负荷平衡机理的供电区域优化研究
    4.1 传统规划模式下各供电区域现状
    4.2 负荷平衡机理的供电区域优化方案
        4.2.1 双电源双单环式电缆网电网
        4.2.2 多电源多环式电缆网电网
        4.2.3 双多分段适度联络架空网电网
        4.2.4 多通信/多联络辐射式架空网电网
    4.3 基于负荷平衡机理的协同规划优化评价指标
        4.3.1 “移峰填谷”效率的优化
        4.3.2 变电站容量的优化
        4.3.3 正负指标计算法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实际应用案例分析及效果评估
    5.1 案例区域整体情况
        5.1.1 案例区域基本情况
        5.1.2 案例区域配电网现状
    5.2 案例区域负荷预测及配电网发展目标
    5.3 案例区域传统规划方案
        5.3.1 一次系统规划
        5.3.2 二次系统规划
        5.3.3 传统规划投资估算
    5.4 案例区域一、二次协同规划方案
        5.4.1 一次系统规划
        5.4.2 二次系统规划
        5.4.3 一、二次协同规划优化分析
        5.4.4 一、二次协同规划投资估算
    5.5 案例区域规划建设效果评估
        5.5.1 “移峰填谷”效果
        5.5.2 正负指标评估
    5.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6)重载铁路列车辅助驾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论文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4 论文章节安排
第2章 轨道交通自动驾驶系统对比分析
    2.1 高速铁路自动驾驶
    2.2 城市轨道交通自动驾驶
    2.3 重载与城轨及高铁的区别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设计思想及需求分析
    3.1 系统设计思想
    3.2 系统可行性研究
        3.2.1 技术可行性
        3.2.2 经济可行性
        3.2.3 管理可行性
    3.3 系统需求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系统总体设计
    4.1 总体架构方案设计
        4.1.1 架构方案设计
        4.1.2 软件功能结构
    4.2 数据库表设计
    4.3 系统设计流程
    4.4 系统关键技术
        4.4.1 重载列车运行相关模型
        4.4.2 纵向动力学方程的平衡迭代数值算法
        4.4.3 目标速度曲线规划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系统详细设计
    5.1 数据通信模块设计
        5.1.1 通信协议帧格式设计
        5.1.2 通信类设计
    5.2 车钩力估算模块设计
    5.3 系统逻辑控制模块设计
        5.3.1 系统工作状态转换
        5.3.2 辅助驾驶控制
        5.3.3 辅助指导功能
    5.4 故障安全设计
    5.5 人机交互界面设计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辅助驾驶系统的仿真验证
    6.1 系统逻辑功能测试
    6.2 测试结果及分析
    6.3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7)电力通信网IP与光层融合模型及协同控制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3 论文的主要工作和结构安排
第2章 电力通信网IP与光层协同控制技术
    2.1 IP网络与光网络在电力通信领域的应用情况
        2.1.1 电力通信业务数据的IP化情况
        2.1.2 电力光网络的发展与应用情况
    2.2 IP层与光层协同控制对于建设电力物联网的支撑优势
    2.3 IP与光网络融合技术的选择与基本思路
        2.3.1 网络虚拟化技术
        2.3.2 SDN核心技术
        2.3.3 IP-over-WDM技术
        2.3.4 基于SDN技术实现IP与光协同控制的基本思路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SDN的IP与光网融合模型与资源协同研究
    3.1 基于SDN技术的“IP+光”方案与相关技术分析
        3.1.1 基于SDN控制的“IP+光”融合方案
        3.1.2 电力业务识别与光网络虚拟映射方案
        3.1.3 基于网络虚拟化的“IP+光”协同路由策略与智能编排
        3.1.4 基于业务性能IP+光运维协同与保护
    3.2 基于网络虚拟化的节点融合算法
        3.2.1 面向多业务场景的网络虚拟化问题分析
        3.2.2 虚拟网络节点映射算法现状分析
        3.2.3 基于最大质量优先的节点映射改进算法设计
    3.3 基于网络虚拟化的链路融合研究
        3.3.1 虚拟网络链路映射算法的选择
        3.3.2 基于丢包率和可用带宽的多商品流算法
    3.4 基于“IP+光”融合模型的电力通信网映射算法仿真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SDN控制架构下的“IP+光”协同与保护
    4.1 “IP+光”融合配电通信网生存性分析与策略选择
        4.1.1 电力光网络的故障处理机制
        4.1.2 电力“IP+光”融合网络的生存性策略选择标准
        4.1.3 电力“IP+光”融合网络的生存性策略选择
    4.2 集中控制架构下IP与光协同保护机制的构建
        4.2.1 基于SDN的IP路由保护机制
        4.2.2 基于SDN的光传输层路径保护机制
        4.2.3 “IP+光”融合网络中IP与光层的协同保护
    4.3 电力“IP+光”网络风险感知的保护策略研究与仿真
        4.3.1 基于风险度计算的链路保护策略
        4.3.2 基于节点故障风险的节点保护策略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电力通信网IP与光层协同控制实验方案设计
    5.1 冀北电网业务数据网与光网络建设现状
    5.2 电力通信IP与光网络协同控制实验系统方案设计
        5.2.1 面向冀北电力数据通信网场景的“IP+光”网络部署方案设计
        5.2.2 基于“IP+光”融合网络的相关技术测试流程规划
        5.2.3 基于“IP+光”融合网络的资源配置优化与保护协同测试方案
    5.3 远景规划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工作总结与展望
    6.1 工作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8)普洱电网地区调度数据网需求分析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课题研究方法及内容
    1.4 论文主要内容及章节安排
第二章 普洱电力通信网络现状
    引言
    2.1 电网调度集控现状
    2.2 通信系统现状
    2.3 普洱地区省级调度数据网现状
    2.4 OTN设备现状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系统规模分析
    引言
    3.1 建设需求分析
    3.2 承载业务分类
    3.3 网络流量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调度数据网络建设方案及传输网改造
    引言
    4.1 云南省级调度数据网发展现状
    4.2 组网规划原则
    4.3 组网技术方案
    4.4 网络方案
    4.5 路由协议
    4.6 IP地址
    4.7 QoS设计和策略
    4.8 光设备配置
    4.9 各站点传输路径选择
    4.10 系统富余度计算
    4.11 网络性能测试
    4.12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9)面向IP及光网络融合的控制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服务提供商网络发展现状与面临的挑战
        1.1.1 服务提供网络现状
        1.1.2 面临的挑战
    1.2 IP网络和光网络融合关键问题
        1.2.1 面向服务提供的异构多层网络的互通问题
        1.2.2 面向差异服务的多层资源优化问题
        1.2.3 面向动态服务提供的资源调度问题
    1.3 研究现状
        1.3.1 国外相关研究
        1.3.2 国内相关研究
    1.4 本论文主要工作与论文组成
        1.4.1 主要工作
        1.4.2 论文组成
    参考文献
第二章 面向IP网络和光网络融合的管控体系
    2.1 需求分析
    2.2 关键技术
        2.2.1 GMPLS
        2.2.2 PCE
        2.2.3 OpenFlow
    2.3 IP网络与光传输网络的组网模式与映射关系
        2.3.1 IP网络与光传送网络的组网模式
        2.3.2 IP网络和光传输网络资源的映射关系
    2.4 相关研究工作分析对比
    2.5 面向IP网络和光网络融合的通用模块化混合架构
        2.5.1 层次划分以及层间关系
        2.5.2 通用模块化混合架构
        2.5.3 通用控制器模型
        2.5.4 功能及工作流程设计
    2.6 本章小节
    参考文献
第三章 面向IP网络和光网络融合的控制技术实现
    3.1 支持通用模块化混合架构的通用控制器实现
        3.1.1 ONOS概述
        3.1.2 ONOS协调模式扩展
    3.2 针对ASON/GMPLS网络的适配单元
        3.2.1 适配单元功能设计
        3.2.2 适配单元内部设计与工作流程
    3.3 实验验证和性能分析
        3.3.1 实验与仿真系统
        3.3.2 集中控制模式的端到端服务提供实验验证
        3.3.3 针对传统光传输平面的架构性能验证
    3.4 本章小节
    参考文献
第四章 基于虚拟传输链路的动态带宽调整方法
    4.1 面向分组网络和光传送网络融合的动态带宽调整问题
    4.2 动态带宽调整
        4.2.1 多层网络的统一控制
        4.2.2 动态链路聚合
    4.3 基于虚拟传输链路的动态带宽调整策略
        4.3.1 面向分组网络over光传送网场景下的服务感知架构
        4.3.2 虚拟传输链路
        4.3.3 基于虚拟传输链路的动态带宽调整方法
    4.4 实验验证及仿真结果
        4.4.1 实验平台和验证结果
        4.4.2 仿真实验和结果
    4.5 本章小节
    参考文献
第五章 资源延时释放策略
    5.1 背景和相关工作
    5.2 问题展示和资源延时释放策略
        5.2.1 问题描述
        5.2.2 资源延时释放
    5.3 仿真实验和结果
        5.3.1 业务持续时间的影响
        5.3.2 服务类型组合的影响
    5.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论文工作总结
    6.2 未来相关工作展望
附录 缩略语表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10)基于智能电网的区域电力通信系统规划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3 本文主要工作及内容安排
第二章 区域电力通信系统现状分析
    2.1 一次系统现状
    2.2 通信系统现状
        2.2.1 传输网
        2.2.2 业务网
        2.2.3 支撑网
    2.3 现有通信系统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区域电力通信系统业务发展需求分析
    3.1 智能电网时代下面临的形势
    3.2 其它二次系统的发展对通信的要求
        3.2.1 调度自动化需求
        3.2.2 系统保护需求
    3.3 业务需求特点
        3.3.1 业务类型及承载方式
        3.3.2 厂站业务构成及测算模型
    3.4 业务需求分析及预测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区域电力通信系统规划目标与原则
    4.1 规划目标
        4.1.1 总体目标
        4.1.2 传输网
        4.1.3 业务网
        4.1.4 支撑网
    4.2 规划原则
        4.2.1 传输网
        4.2.2 业务网
        4.2.3 支撑网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智能电网的区域电力通信系统规划设计
    5.1 传输网
        5.1.1 光缆线路
        5.1.2 光传输网络
        5.1.3 微波电路
        5.1.4 载波电路
    5.2 业务网
        5.2.1 调度数据网
        5.2.2 调度交换网
        5.2.3 行政交换网
        5.2.4 数据通信网
        5.2.5 系统保护数据网
    5.3 支撑网
        5.3.1 频率同步网
        5.3.2 网管系统
        5.3.3 应急通信系统
        5.3.4 电源等基础设施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全文总结
    6.1 主要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四、核心光传输网络的管理与控制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 [1]面向IP+光协同网络的跨层资源灵活调度研究[D]. 屈永瑶. 北京邮电大学, 2021(01)
  • [2]Z公司光传输产品研发项目进度管理优化研究[D]. 张雨.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3)
  • [3]基于区块链的可信光网络高效控制技术研究[D]. 梁永燊. 北京邮电大学, 2020(05)
  • [4]智能感知光网络中光性能监测与信号处理关键技术研究[D]. 李进. 北京邮电大学, 2020(04)
  • [5]基于负荷平衡机理的配电网一、二次协同规划优化研究[D]. 王泽禹. 东北电力大学, 2020(02)
  • [6]重载铁路列车辅助驾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杨思豪. 西南交通大学, 2020(07)
  • [7]电力通信网IP与光层融合模型及协同控制技术研究[D]. 涂昕.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20(06)
  • [8]普洱电网地区调度数据网需求分析与设计[D]. 张融寒. 昆明理工大学, 2019(04)
  • [9]面向IP及光网络融合的控制技术研究[D]. 周宇. 北京邮电大学, 2018(09)
  • [10]基于智能电网的区域电力通信系统规划设计[D]. 张俊. 上海交通大学, 2018(01)

标签:;  ;  ;  ;  ;  

核心光传输网管控技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