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木瓜育苗技术综述

闽南木瓜育苗技术综述

一、闽南地区番木瓜育苗技术总结(论文文献综述)

吴应其[1](2019)在《埭美村的旅游发展实践 ——一个闽南传统村落的旅游人类学个案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世纪60年代正当发展中国家经济低迷之际,所谓投资少、见效快、无污染的大众旅游被认为是拯救经济的万灵丹,因而在第三世界国家蓬勃兴起,引起人类学者及其他学科学者的研究兴趣,但是不久学者即揭露旅游业带来的环境退化、贫富差距扩大、社会矛盾加剧等问题。因大众旅游对东道地区产生的过度影响,80年代之后人类学者提倡生态旅游、基于社区的旅游、文化旅游等替代性旅游。此类旅游被视为与自然、社会和社区价值观相一致的旅游形式,游客与主人进行积极和有价值的互动,分享经验,东道地区也因此广泛受益。人类学者旅游研究的一个重大缺陷是对东道地区多谈被动的社会文化冲击,很少注意到东道主如何决定参与旅游业、为何提供某种旅游商品及服务等主动层面。本文是以漳州龙海市的埭美村旅游业的兴起为例,持续六年近距离观察村人参与旅游业的来龙去脉,并根据长期参与观察所得到的民族志材料,整合出一个具有全貌观的草根性深度旅游方案,提供村人未来继续发展旅游的参考,同时也对于人类学缺乏东道主主动性研究的缺失,提供一个补充案例。本文共分八章,第一章为导论,简述选题缘由、研究意义,回顾前人研究成果并勾勒田野点埭美村概况。第二章至第四章是民族志材料,从经济、社会、宗教三个层面介绍埭美人的社会文化,以做为其后章节讨论的基础。第五、六章叙述自2011年至今埭美村人探索旅游开发的历程,分析其中村人的行为表现。第七章阐明埭美旅游发展面临的困境与问题,并基于民族志资料探讨该村深度旅游开发的方案。第八章结论以替代性旅游原则检讨埭美旅游的问题,强调人类学全貌观指导乡村旅游开发的重要性,并反思埭美村人参与旅游开发的主动性及其制约因素。

周婉婷[2](2019)在《龙海市松岭村清风山庄规划与设计》文中指出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日益加快,长期在都市中生活、工作的人们升始向往自然纯朴的乡村生活。与此同时,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下,乡村旅游开始兴起,休闲山庄作为其重要的一种旅游度假形式,也在不断的快速更新发展。而因快速发展所导致的旅游产品单一、山庄规划设计雷同以及生态资源过度开发等一系列问题也随之而来。因此,在对山庄进行规划设计时,应当以生态保护为原则,积极运用当地独有的文化符号与特色,融合文化产业与农业产业,打造一个多元化、充满着地域风情的休闲山庄。而如何将地域文化、农业与休闲度假相结合,使山庄具有独特性也成为了目前一项研究课题。论文以休闲山庄作为研究对象,对龙海市松岭村清风山庄进行实践研究,取得了以下成果:(1)通过对休闲山庄以及地域文化相关文献研究,对相关知识进行分析与整理;总结了休闲山庄规划设计和地域文化相关概念和理论。同时对国内外发展现状进行综述,并对其提出不足与研究展望。(2)分析探讨了休闲方式与休闲山庄规划设计之间的关系,探索休闲山庄的选址原则和整体规划理念。通过对地域文化类型的研究,总结其地域文化提取方法,在对休闲山庄的特点以及景观要素进行了总结分析后,研究地域文化在山庄规划设计中的表达方法与应用。(3)选取了 5个国内外休闲山庄相关案例,总结了其在主题定位、规划特色和分区设计等方面的优点,为龙海市松岭村清风山庄的规划设计提供了实践借鉴。(4)以龙海市松岭村清风山庄为实践案例,在了解项目地自然资源、开发现状、旅游市场需求等相关条件下,对该山庄特有资源进行提炼,总结出清风山庄的现状资源优势,结合松岭村地域文化,从旅游项目规划、总体规划、分区规划与设计以及专项规划与设计四个方面对龙海市松岭村清风山庄进行规划设计,得到以“清风拂月,趣野山林”为主题形象,以家庭休闲度假,感受自然魅力为主打,提倡休闲游憩于一体的闽南地域特色休闲度假山庄的规划设计方案,为今后如何在休闲山庄规划与设计中避免雷同,体现地域独特性等问题提供了参考解决方法和借鉴意义。

陈嘉[3](2016)在《台商对大陆农业投资的技术扩散研究 ——以福建省为例》文中认为技术进步是推动一国或地区经济增长的核心因素之一,如何更好地吸收先进技术、促进技术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的技术扩散,是目前各个国家发展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也是目前经济学、地理学等诸多学科研究的热点之一。外商直接投资(FDI,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是国际间技术扩散的重要渠道,而台商直接投资除具备外商直接投资的一般特征外,其在大陆投资又具有一定的独特性,以此为切入点,探究台湾农业先进技术通过直接投资,向大陆地区扩散的现状、机制及特征等,是对现有技术扩散研究、农业研究及外商直接投资研究的一个重要补充与拓展。随着台商对大陆地区农业投资的不断发展,其集中于东南沿海的投资态势必将有所转变,而农业投资区位选择及其技术扩散,与地区自然条件等资源禀赋息息相关,因此研究台商对福建农业投资及其技术扩散的现状、趋势及驱动机制等,将为两岸农业合作交流及农业现代化发展提供有力的政策依据。文章首先充分对比了两岸农业及农业技术发展的历程、禀赋及现状,认为闽台间具有相似的农业发展条件及一定程度的经济发展时序递差性,具有较大的农业产业转移与合作潜力。通过长时间尺度的台商在大陆及福建省农业投资的时空格局研究,结论表明台商对大陆农业投资整体处于波动下降的趋势,从投资累积量看,台商对大陆农业投资显着集中于沿海地区,其空间格局呈“T型”分布,以沿海与长江经济带为主要轴线,在沿海地区以广东与江苏为双核心,同时沿闽、浙两省形成双核心的“过度地带”;而在福建省内的台商农业投资则显着集中于福州、漳州两市,在空间格局上呈现集聚—分散—再集聚的变化态势。在此基础上,本文侧重从地理学视角,以地理学研究范式研究台湾先进农业技术在大陆及福建省内的空间扩散,从宏观、中观及微观三种空间尺度对比分析台商农业投资的技术扩散效应、机制、途径与模式,得到结论如下:①在宏观尺度下,开放因子对于福建省农业技术效率的影响十分显着,FDI、TDI及闽台农业贸易对于福建农业均存在持续的技术溢出,但其溢出效应的大小及其作用方向却存在变化,体现出“边际效应递减”规律。闽台农业贸易是主要溢出渠道,闽台贸易则在闽台全面开放阶段方显示出其对福建农业的显着溢出效应。②在中观尺度下,台商农业技术扩散表现出独特的时空规律。台商对福建农业投资并随之带来的新品种技术,其时间维度的扩散符合“S型”曲线发展,技术扩散速率的变动符合“钟型”曲线变化,但其扩散周期较其他果树品种更短,且扩散发展迅速,目前扩散已进入平稳发展期。而空间维度扩散,则由于其非政府主导、较少市场经营机构参与的扩散机制,表现为在福建省内形成以一级扩散源为主,叠加二级扩散源扩散效应,呈蔓延式接触扩散与跳跃式扩散并存的扩散格局,而影响技术扩散强度及效果的主要因子有农业投入及地区政府推广机制,同时距离因子、技术扩散源的技术保护对技术扩散也存在显着影响。③在微观尺度下,通过台商农业投资的技术源(台资企业)及技术受体(本地农户)研究,认为台商对大陆农业投资透过多向联系、劳动力流动效应及示范效应多种渠道产生技术的溢出,而其溢出效应的独特性表现在:以“前向溢出”为主的产业链方向的溢出效应,且劳动力流动的溢出效应对于台资企业的影响较小。而形成上述特殊的溢出效应,与台资企业的发展战略及技术保护策略有关,还与本地企业的资金、人力资源与公司战略有关。而技术受方的采纳行为,则与家庭劳动力、兼业情况、作物种植现状及种植历史等因子息息相关。在此基础上,文章提出加强闽台农业合作及台商对福建农业投资技术扩散的政策建议,并对未来研究做出展望。

陈华[4](2015)在《长泰县农业经济发展模式多样性分析》文中指出中国一直是农业发展的大国,农业发展在历史发展进程中曾经处于被忽视地位,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断深入,农业发展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农业、农村和农民的“三农”问题成为我国工作的重中之重,农业现代化滞后一直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中最急需解决的问题。因此,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在于解决城乡发展步调不平衡、城乡居民收入差异大的问题,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发展农业,建设农村和提高农民收入。我国地域辽阔,各个地方的发展不平衡,研究农业经济发展模式,使其更为符合当地社会发展趋势,是引导农业经济发展,提高农民收入的根本保证。本研究以长泰县农业经济发展模式为分析对象,采用阅读文献法、列举法、引证法和对比分析法等研究方法,研究长泰县现有的农业经济发展模式的类型、特点,同时对比长泰县与周边县域的农业经济发展模式,寻找多样渠道发展长泰县农业经济。通过阅读文献,综述国外发展成功的农业经济发展模式,分析这些农业经济发展模式形成的背景和因素,以及给当地带来的环境效应和经济效益。综合分析国内目前发展比较成功的农业经济发展模式,得出中国农业经济发展的特点,总结中国农业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结合相关调查资料及地域优势,文章研究了长泰县目前发展比较好的农业经济发展模式,既长泰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模式、长泰县循环农业经济发展模式和长泰县休闲农业经济发展模式,分析三种模式的发展现状以及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总结长泰县农业经济的结构以及结构特点;通过比较不同县域农业经济发展模式,总结出长泰农业经济发展模式的优缺点,特别是长泰县现有农业经济发展模式在发展中的缺陷,并提出相应的优化措施,试图为长泰县今后农业发展模式选择提供参考,并为其他县域农业经济模式的选择提供借鉴。

王任艺[5](2014)在《漳浦县台湾农民创业园创新型农业推广组织模式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农业推广与农业科研、农业教育并称为农业发展的“三大支柱”,是科技进步转化为农业生产力极为重要的关键环节。在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全面铺开和世界农业科技革命的迅速发展的背景下,农业推广在促进农村社会发展、农业科技进步等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实现农业推广,对社会科技进步推动、社会经济发展促进具有重要意义。台湾农民创业园是海峡农业交流和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现代农业推广的新型模式,对于发挥台海间农业比较优势、提高农业资源配置效率为目标的产业合作与要素流动规律,适应了两岸现代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及其转型升级的要求具有贡献作用。本文首先在对国内外农业推广和农业推广组织模式的文献进行综述,归纳国内外农业推广的发展阶段,及国内外不同农业推广组织和模式的特征,指出农业推广的组织体系和运行模式具有创新的可能性。在综述的基础上,对福建省漳浦县农业的基本情况进行论述,着重介绍漳浦县粮食、蔬菜、水果和农业技术的推广的状况,并对其农业推广过程中的主要成效和存在问题进行评价。以漳浦县台湾农民创业园为研究对象,解释其规划特色、空间布局、发展历程以及农业推广的成果。运用SWOT分析法,从优势、劣势、机会和风险四个角度对漳浦县台湾农民创业园的农业推广情况进行定性分析,结合描述性分析来论证漳浦台创园的发展特征,寻找农业推广组织模式创新的切入点,为政策建议部分提供分析的基础。研究聚焦于漳浦县台湾农民创业园的创新型农业推广组织模式进行重点研究。提出漳浦县台湾农民创业园是以“企业、农户+科研机构”为主体,“融资体系+保障体系”为支撑的创新型农业推广组织模式。分析创新型农业推广组织模式中组织体系和模式特征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由主体架构和支撑架构论述其农业推广组织体系创新,另一方面是包括创新平台和创新保障的农业推广模式创新特征。最后,结合上述的分析和研究,结合漳浦台湾农民创业园目前存在的问题,分别从加强领导作用、完善管理规范、构建多元平台、坚持科技支撑、评估实施进度和推动平台构建等六个方面对漳浦县台湾农民创业园的农业推广提出实施建议,并从产业、创新和项目等内容提出创新农业推广内容、完善农业推广模式和加快农业推广实施提供农业推广组织模式的启示,为推动创新型农业推广组织模式提供借鉴。

吴振强,黄枝英[6](2013)在《番木瓜马来9号在闽南地区引种表现及栽培技术》文中指出总结了马来9号番木瓜的引种表现及品种特征特性,介绍了其栽培技术,主要包括培育壮苗、科学施肥、斜拉矮化与抹芽、及时疏果与定果、增湿降温、病虫害防治、适时收获等内容,以期为该品种的推广种植提供参考。

吕智鹏,黄大龙[7](2011)在《优质番木瓜品种“马来西亚6号”特征特性及栽培技术要点》文中认为通过引进番木瓜品种"马来6号"试种,观测其主要特征、特性,总结"马来6号"的主要栽培技术。

王震红[8](2010)在《荔枝龙眼文化与产业发展》文中提出荔枝龙眼起源于我国,栽培历史有两千多年,是我国南方水果中占有重要经济地位。17世纪末从我国传入其他国家,故我国传统文化中蕴含了世界上其他国家所没有的荔枝龙眼相关文化。对于荔枝龙眼的生产和科学研究成果很多,但很少有人将其文化价值及其对产业发展的作用进行系统研究。本文通过广泛收集社会学、历史学、农学、经济学方面的文献资料,论述了荔枝龙眼的经济价值、栽培历史、文化发展史,分析了文化的表现形式、荔枝龙眼的产业化现状,提出了如何利用荔枝龙眼的文化价值来提升产业竞争力的建议或方法。如下是主要结论:1.提出“荔枝文化”、“龙眼文化”的定义。荔枝文化是指人与荔枝这一载体相互作用产生的物质方面财富和精神方面财富的总和。龙眼文化是指人与龙眼这一载体相互作用产生的物质方面财富和精神方面财富的总和。荔枝龙眼文化具有食用性、医用性、区域性、象征性和多层面性等多方面特点。2.以时间为顺序,阐述荔枝龙眼的栽培历史,详细论述了荔枝龙眼的起源和在各个历史时期的栽培情况、分布区域、品种类型、食用情况和医药发展,指出荔枝龙眼在食用和医药方面开发的潜力和价值,包括潜在的开发产品等。3.提出将我国荔枝龙眼文化的发展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人类开始栽培到唐宋之前为荔枝龙眼文化产生和发展时期;唐宋时期到清代,为荔枝龙眼文化繁盛发展时期;“民国”时期一直到现在为荔枝龙眼文化继承和再发展时期。4.归纳总结了各个历史时期荔枝龙眼文化的表现形式。对各个历史时期荔枝龙眼的文学、民俗、传说、绘画、雕刻、戏曲、电影、文化节以及荔枝龙眼古树等方面资料的搜集整理总结,可见我国荔枝龙眼文化多样性、丰富性。5.阐述了荔枝龙眼产业的现状,重点提出了荔枝龙眼农村专业合作社在产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归纳总结了荔枝龙眼产业化的模式,以及该产业出现的问题。6.提出了利用荔枝龙眼文化来提升其产业的竞争力的建议。通过产品的设计、各种商品质量标识、象征意义的重塑、区域特色、媒体宣传、文化旅游节以及科研单位间的合作等来提高产业竞争力。

郑南[9](2010)在《美洲原产作物的传入及其对中国社会影响问题的研究》文中认为16世纪以来,约近30种可食性美洲植物品种相继传入我国,尤其是其中的玉米、甘薯、马铃薯、辣椒、烟草等品种的扩布,其影响更是重大深远。作者将这一历史阶段性现象称之为“美洲作物涌入中国”。本文从饮食史、中外食事交流史的视域展开,以对既往传入研究的得失检讨及关于美洲原产作物文献的勘识为基础,通过文献考订讨论了诸传入品种的异称名实、时间途径、传播分布。侧重讨论了美洲作物传入对中国社会饮食生活、食物结构、人口增长、生态环境、农业生产等相关方面的影响。同时辅以田野工作对作物传入的线路与分布实施深入的研究。文章认为:“民艰于食”是中国具有长久历史的基本国情。美洲作物涌入中国与人口增长是互为因果的关系,美洲作物的传种导致了人口增多、山地垦荒、生态环境破坏,这与当时的政体、国情紧密相关,百姓要存活,政府要稳定,于是都顾及眼前而忽略长远,没有人对社会做可持续性的长远考量。作为一桩持续性的历史事件,“美洲作物涌入中国”带给了中国社会和历史的影响可以高度简约为正负两个基本方面。积极意义是使中国人的食生产、食生活更趋丰富多彩,丰富了中国的食料作物品种,改变了中国传统的食料生产结构,改善了人们的餐桌,同时也开阔了中国人的视野、滋润了中国人的心灵。其消极方面,并非是作物本身的过失,那是政体、国情和文化机制作用的结果,所谓“因人因地而异”。一方面,易长高产粮食作物带来了社会粮食总产提高的积极结果,但继之却是人口滋蔓繁殖——加重土地压力,深度开荒——生态破坏扩大,灾害频发——饥馑严重,中国人生存心态危机加深。粮食总产增加了,但是饥饿问题并没有解决,人口和土地矛盾更趋尖锐。美洲作物涌进中国造成了更多的中国饥民和更严重的生态破坏。这种情况在整个有清一代都非常严重。17世纪中叶以后中国灾荒、饥馑节律呈现时间缩短、程度加深、危害严重,从社会经济着眼,根本上就是人口与土地矛盾的日趋尖锐化所致。在日益加深的人口和土地矛盾中,越来越多的中国人被吃饭难题苦恼,长久、沉重、普遍的生存压力最终会严重伤害承受者的心理健康,会扭曲人们的心灵。世世代代忍受肚子的基本需求而痛苦的人们,是很容易萎靡萎缩、缺乏信心,也易于使人们丧失理想和幻想能力。中国传统本草学与农学对新物种关注的观念、视角有明显的不同,因而有宋应星对明末全国粮食作物结构评估的失衡。同时指出:中国人嗜辣的根本原因是庶民大众的膳食过于粗糙贫苦,单纯地归于地理环境与维系文化现象的诠释是有片面性的。辣椒的传入对中国人餐桌、口味和族群心理、社会文化的影响是最具综合性的,与玉米、甘薯、马铃薯等淀粉质粮食作物的充饥活命作用不同,辣椒作为调味品不是生命的必须,却最终成了中国人生活的必需。在论及烟草的危害性时,文章还指出:中国人对烟草嗜好的迅速普及,不仅夺占了大量的良田肥壤,而且也是因循过渡到吸食鸦片的诱因,吸食黄烟与吸食大烟二者有行为习惯上的联通性。

黄枝英,吴振强,陈汉鑫,李明杰,林德锋,张朝坤,张金文[10](2008)在《“漳红”番木瓜组培苗与实生苗田间种植性状比较试验》文中研究表明

二、闽南地区番木瓜育苗技术总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闽南地区番木瓜育苗技术总结(论文提纲范文)

(1)埭美村的旅游发展实践 ——一个闽南传统村落的旅游人类学个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选题缘由
    第二节 研究意义
    第三节 相关研究综述
        一、人类学的旅游研究
        二、中国的旅游人类学研究
        三、人类学视角的传统村落旅游研究
    第四节 研究方法与基本框架
    第五节 田野点埭美村简介
第二章 埭美的经济生活
    第一节 自然条件与土地制度
        一、自然条件
        二、土地制度
    第二节 传统农业经营
        一、水稻种植
        二、小麦、大麦与高粱种植
        三、其他农副产品
    第三节 现代农业的转型与外出经商
        一、食用菌种植
        二、对虾养殖
        三、蔬果的种植
        四、外出经商与务工
    第四节 埭美人生活水平的变化
        一、食
        二、住
        三、行
第三章 埭美的社会关系
    第一节 人口与家庭
        一、人口结构
        二、家庭类型
    第二节 婚姻状况
        一、婚姻形式
        二、初婚年龄
        三、通婚地域
    第三节 宗族组织
        一、宗族源流
        二、宗族的象征
        三、祭祖活动
        四、宗族关系
第四章 埭美的信仰体系
    第一节 宗教设施
        一、公共宗教场所
        二、家宅祭祀空间
    第二节 宗教实践
        一、庙宇管理
        二、聚落性的宗教活动
        三、岁时祭仪
        四、家宅建造
        五、婚姻仪式
        六、生育与养育
第五章 埭美发展旅游的初期实践(2011~2013年)
    第一节 埭美发展旅游的优势
        一、区位优势
        二、旅游资源
    第二节 埭美古民居群理事会的创建
        一、埭美村被发现
        二、埭美理事会的重建
    第二节 发展旅游的初步尝试
        一、了解民意,动员群众,争取支持
        二、整治村落环境,增添旅游接待设施
        三、向他人取经,尝试旅游接待
        四、保护传统民居,启动安置房建设
        五、编制保护和发展规划,积极争取荣誉
        六、主动对接媒体,积极宣传营销
第六章 大拆大建与旅游再开发(2014年至今)
    第一节 理事会的改组
    第二节 大拆大建
        一、大拆除
        二、制订保护规划
        三、河道清淤与驳岸建设
        四、道路与桥梁建设
        五、古厝维修
        六、建设莲花岛公园
    第三节 新一轮旅游开发
        一、挖掘历史文化资源
        二、对外宣传推介
        三、旅游开发的再探索
        四、村民的积极参与
    第四节 保护建设与旅游开发中政府与村民的冲突
第七章 埭美旅游发展构想
    第一节 埭美旅游发展面临的困境
    第二节 埭美旅游发展建议
        一、埭美可资旅游利用的资源
        二、埭美资源旅游利用原则
        三、埭美旅游项目策划
第八章 结语
    一、传统村落的旅游价值与旅游资源开发路径
    二、社区的积极作为及其制约因素
参考文献
附录: 埭美家庭结构表
后记

(2)龙海市松岭村清风山庄规划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1.1 美丽乡村建设的政策支持
        1.1.1.2 乡村旅游与休闲山庄的发展
        1.1.2 研究意义
    1.2 相关概念解析
        1.2.1 地域文化
        1.2.2 休闲农业
        1.2.3 休闲山庄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1.3.1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1.3.2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1.3.3 研究不足与展望
    1.4 相关研究理论基础
        1.4.1 可持续发展理论
        1.4.2 景观生态学理论
        1.4.3 旅游学相关理论
        1.4.4 环境心理学理论
        1.4.5 园林美学理论
    1.5 研究目的和内容
        1.5.1 研究目的
        1.5.2 研究内容
    1.6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6.1 研究方法
        1.6.2 技术路线
2 休闲山庄规划与设计理论探讨
    2.1 休闲生活方式的探讨
        2.1.1 休闲山庄中休闲生活方式的类型
        2.1.2 休闲生活方式对休闲山庄规划设计的影响
    2.2 休闲山庄规划设计的方法探讨
        2.2.1 以生态保护为基础
        2.2.2 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
        2.2.3 多功能、多产业相结合
        2.2.4 多元素景观相融合
    2.3 休闲山庄的选址以及整体规划
        2.3.1 休闲山庄的选址
        2.3.2 休闲山庄整体规划
        2.3.2.1 休闲山庄的总平面规划设计
        2.3.2.2 休闲山庄的竖向设计
    2.4 地域文化在休闲山庄规划设计中的表达研究
        2.4.1 休闲山庄的景观要素
        2.4.2 休闲山庄中地域文化类型
        2.4.3 地域文化元素的提取
        2.4.4 地域文化的表达载体
        2.4.5 地域文化营造手法及应用
3 国内外典型案例借鉴
    3.1 泰山卧云山庄
        3.1.1 项目概况
        3.1.2 总体布局及主要特色
        3.1.3 活动项目策划
        3.1.4 案例总结及借鉴
    3.2 昆山星期九休闲山庄
        3.2.1 项目概况
        3.2.2 总体布局及主要特色
        3.2.3 活动项目策划
        3.2.4 案例总结及借鉴
    3.3 湖州长兴果圣休闲山庄
        3.3.1 项目概况
        3.3.2 总体布局及主要特色
        3.3.3 活动项目策划
        3.3.4 案例总结与借鉴
    3.4 日本MOKUMOKU农场
        3.4.1 项目概况
        3.4.2 总体布局及主要特色
        3.4.3 活动项目策划
        3.4.4 案例总结与借鉴
    3.5 玛克辛骑士休闲山庄
        3.5.1 项目概况
        3.5.2 总体布局及主要特色
        3.5.3 活动项目策划
        3.5.4 案例总结与借鉴
4 龙海市松岭村清风山庄规划与设计
    4.1 项目所在地概况
        4.1.1 地理区位
        4.1.2 自然条件分析
        4.1.3 村庄特色分析
        4.1.4 旅游产业分析
        4.1.4.1 区域旅游市场背景
        4.1.4.2 区域旅游格局分析
        4.1.4.3 目标客源市场定位
        4.1.4.4 游客规模预测
    4.2 项目解析
        4.2.1 地理区位
        4.2.2 规划范围
        4.2.3 现状条件分析
        4.2.4 项目资源分析
        4.2.4.1 自然景观资源分析
        4.2.4.2 地域文化资源
        4.2.5 清风山庄SWOT分析
    4.3 规划总则
        4.3.1 规划依据
        4.3.2 规划目标
        4.3.3 规划原则
        4.3.4 规划定位
        4.3.5 规划策略
        4.3.6 规划理念
    4.4 旅游项目规划
        4.4.1 项目总览
        4.4.2 旅游节日活动策划
        4.4.3 旅游产品规划
        4.4.4 环境容量测算
    4.5 总体规划
        4.5.1 规划结构
        4.5.2 功能分区
        4.5.3 总体布局
        4.5.4 经济技术指标
    4.6 分区规划与设计
        4.6.1 七彩缤纷入口区
        4.6.2 民俗文化观光区
        4.6.3 修禅品茶体验区
        4.6.4 滨水休闲娱乐区
        4.6.5 蔬果田园采摘区
        4.6.6 森林氧吧保护区
    4.7 专项规划与设计
        4.7.1 道路系统规划
        4.7.2 竖向专项设计
        4.7.3 植物专项设计
        4.7.4 水系规划
        4.7.5 给水排水规划
        4.7.5.1 给水工程规划
        4.7.5.2 排水工程规划
        4.7.6 电力通讯系统规划
        4.7.6.1 电力系统规划
        4.7.6.2 通信系统规划
        4.7.7 照明系统专项设计
        4.7.8 附属公共设施及小品专项设计
    4.8 重点节点初步设计
5 结论与讨论
    5.1 结论
    5.2 讨论
参考文献
附表A:龙海市松岭村清风山庄主要植物选择表
附录A:龙海市松岭村清风山庄规划与设计主要图纸
附录B:龙海市松岭村清风山庄规划与设计主要节点初步设计
附录C:攻读学位期间主要学术成果
致谢
附件

(3)台商对大陆农业投资的技术扩散研究 ——以福建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绪论
1.选题背景与意义
2.研究目标与内容
    2.1 研究目标
    2.2 研究内容
3.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3.1 研究方法
    3.2 研究技术路线
4.研究特点与创新之处 第一章 研究理论基础与综述
1.研究对象及概念界定
    1.1 技术与农业技术
    1.2 技术扩散及相关概念
    1.3 技术扩散相关概念辨析
    1.4 农业技术扩散及其特征
2.技术扩散研究的理论基础
    2.1 熊彼特创新理论
    2.2 罗杰斯创新扩散理论
    2.3 地理学的空间扩散理论
3.技术扩散研究进展
    3.1 技术扩散国内外研究进展
    3.2 FDI技术扩散研究进展
    3.3 国内外农业技术扩散
    3.4 国内外研究述评 第二章 闽台农业技术发展条件及历程比较
1.农业发展条件
    1.1 自然地理概况
    1.2 农业资源
    1.3 经济发展水平
    1.4 人口与劳动力
2.闽台农业发展历程
    2.1 福建农业发展历程
    2.2 台湾农业发展历程
3.本章小结 第三章 台商农业投资的时空格局研究
1.数据来源
2.台商对大陆农业投资的时空格局
    2.1 台商对大陆农业投资历程
    2.2 台商对大陆农业投资的空间格局
    2.3 台商对大陆农业投资的行业分布
3.台商对福建农业投资的时空格局
4.本章小结 第四章 闽台农业发展及其技术进步对比
1.引言
2.模型与数据
    2.1 农业生产效率计算模型
    2.2 数据来源与处理
3.计算结果及分析
    3.1 农业产值及部门结构对比
    3.2 闽台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变化及其动因分析
4.本章小结 第五章 宏观尺度下的台商农业技术扩散
1.福建省农业技术进步
2.闽台开放对福建农业技术进步的溢出效应
    2.1 回归分析模型
    2.2 变量选取及说明
    2.3 回归分析结果
3.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中观尺度下的台商农业技术扩散
1.研究区概况
2.台湾农业技术的时空扩散—以台湾青枣为例
    2.1 农业技术的时间维扩散
    2.2 农业技术的空间维扩散
    2.3 农业技术的时空扩散机制
3.本章小结 第七章 微观尺度下的台商农业技术扩散
1.台商农业投资的技术溢出—技术源分析
    1.1 研究区概况
    1.2 数据来源
    1.3 调研结果分析
2.农户技术采纳行为研究—技术受方行为分析
    2.1 数据来源及分析框架
    2.2 台商农业技术扩散及其影响因素描述性分析
3.本章小结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1.研究主要结论
    1.1 农业发展条件及发展水平对比研究
    1.2 宏观尺度下台商农业技术的扩散效应
    1.3 中观尺度下特殊的农业技术时空扩散模式
    1.4 微观尺度下台商农业技术源及技术受方技术扩散及其影响因子
    1.5 政策建议
2.研究展望 附录1:漳浦县青枣种植面积各年扩散分布图 附录2:农业技术扩散与扩散环境(企业主)调查问卷 附录3:农业技术扩散与扩散环境(农户)调查问卷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4)长泰县农业经济发展模式多样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文献综述
        1.2.1 农业经济发展模式的概念
        1.2.2 农业经济发展模式选择的影响因素
        1.2.3 国外农业经济发展模式
        1.2.4 国内农业经济发展模式
        1.2.5 中国农业经济发展模式的特点
        1.2.6 制约中国农业经济发展模式选择的因素
        1.2.7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及目的意义
第二章 长泰县农业经济发展的基础条件
    2.1 长泰县农业发展的自然基础
    2.2 长泰县农业发展的人文基础
    2.3 长泰县农业发展的经济基础和社会基础
        2.3.1 工业发展
        2.3.2 项目投资
        2.3.3 农村建设
        2.3.4 第三产业创收
        2.3.5 民生建设
第三章 长泰县农业经济发展模式选择原则
第四章 长泰县农业经济发展模式
    4.1 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模式
        4.1.1 长泰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
        4.1.2 长泰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表现形式
        4.1.3 长泰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4.2 循环农业经济发展模式
        4.2.1 循环农业的定义
        4.2.2 长泰县循环农业经济发展模式的表现形式
        4.2.3 长泰县循环农业经济发展模式存在的问题
    4.3 休闲农业经济发展模式
        4.3.1 休闲农业经济的定义
        4.3.2 长泰县休闲农业的表现形式
        4.3.3 长泰县休闲农业经济发展模式存在的问题
    4.4 长泰农业经济发展模式的结构特征
        4.4.1 长泰农业结构
        4.4.2 长泰农业经济发展结构特征
    4.5 长泰县农业经济发展模式与周边县域农业经济发展模式比较
        4.5.1 与平和县产业化农业经济发展模式对比
        4.5.2 与漳浦县品牌化农业经济发展模式对比
        4.5.3 与华安县单一化农业经济发展模式对比
    4.6 与台湾农业经济发展对比
        4.6.1 台湾现代农业发展简介
        4.6.2 台湾农业发展启示
第五章 长泰县农业经济发展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5.1 长泰县农业经济发展模式存在的问题
    5.2 优化长泰县农业经济模式的建议
第六章 结论
    6.1 主要结论
    6.2 存在的不足
致谢
参考文献

(5)漳浦县台湾农民创业园创新型农业推广组织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1.2 研究思路
    1.3 研究框架和方法
2 国内外研究综述
    2.1 国外研究进展综述
    2.2 国内研究进展综述
        2.2.1 农业推广模式
        2.2.2 农业推广创新
3 漳浦县农业发展现状
    3.1 漳浦县农业基本情况
    3.2 漳浦县农业推广基本情况
    3.3 漳浦县台创园发展现状
    3.4 漳浦县台创园SWOT分析
        3.4.1 优势
        3.4.2 劣势
        3.4.3 机会
        3.4.4 风险
4 漳浦县台创园创新型农业推广现状与成效
    4.1 促进农业做大做强
    4.2 提升园区投资环块
    4.3 拓宽产业发展领域
    4.4 深化两岸合作交流
5 漳浦县台创园创新型农业推广组织模式的探索
    5.1 漳浦县台创园农业推广组织体系
        5.1.1 主体构架
        5.1.2 支撑构架
    5.2 漳浦县台创园农业推广模式特征
        5.2.1 平台创新
        5.2.2 机制创新
6 漳浦县台创园创新型农业推广实施对策
    6.1 加强领导作用,提升农业推广创新
    6.2 完善管理规范,促进农业推广实施
    6.3 构建多元平台,提高农业推广效率
    6.4 坚持科技支撑,推进农业推广发展
    6.5 评估实施进度,完善农业推广建设
    6.6 推动平台构建,深化农业推广交流
7 漳浦县台创园创新型农业推广组织模式启示
    7.1 以产业为导向,创新农业推广内容
    7.2 以创新为基础,完善农业推广模式
    7.3 以项目为载体,加快农业推广实施
8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6)番木瓜马来9号在闽南地区引种表现及栽培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引种和试种示范及推广过程
    1.1 引种过程
    1.2 试种示范结果
    1.3 应用推广过程
2 品种特征特性
    2.1 植物学特征
    2.2 生物学特性
    2.3 主要经济性状
3 栽培技术
    3.1 冬播春植, 培育壮苗
    3.2 科学施肥, 适当补充硼肥
    3.3 斜拉矮化, 抹除侧芽
    3.4 及时疏果及定果
    3.5 增湿降温
    3.6 病虫害防治
    3.7 适时采收
4 应用前景

(7)优质番木瓜品种“马来西亚6号”特征特性及栽培技术要点(论文提纲范文)

1 植物学特征特性
2 主要栽培要点
    2.1 精选种苗, 培育壮苗
    2.2 选好园地, 高畦定植
    2.3 施足基肥, 加强前期肥水管理。
    2.4 竖竿防倒、蔬果去劣。
    2.5 花叶病防治。
    2.6 去除黄叶, 适时采收。

(8)荔枝龙眼文化与产业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 研究背景及意义
    2 当前国内外荔枝龙眼相关研究概况
        2.1 国外相关研究
        2.2 国内相关研究
    3 本研究目的及主要内容
第二章 荔枝龙眼生产概况
    1 我国荔枝龙眼的现状
    2 荔枝龙眼的营养成分
        2.1 荔枝果肉的营养成分与功能
        2.2 荔枝皮的成分与功能
        2.3 荔枝核的成分与功能
        2.4 新鲜龙眼果肉的营养成分
        2.5 龙眼果肉干的化学成分和营养成分
    3 荔枝龙眼的食用价值
        3.1 鲜食性
        3.2 熟食性
        3.3 荔枝龙眼加工品
    4 荔枝龙眼的药用价值
        4.1 传统中医的记载
        4.2 现代药理学研究
    5 其他利用价值
第三章 荔枝龙眼栽培历史
    1 名称的由来
        1.1 荔枝
        1.2 龙眼
    2 荔枝龙眼栽培历史
        2.1 起源
        2.2 各个历史时期栽培情况
        2.3 各个历史时期栽培品种
        2.4 各个历史时期的栽培分布
    3 荔枝龙眼的医用史
第四章 荔枝龙眼文化的起源与发展
    1 中国农史及果树史的发展
    2 荔枝龙眼文化形成的原因和背景
    3 荔枝龙眼文化史
        3.1 产生与发展时期
        3.2 繁盛发展时期
        3.3 继承和再发展时期
    4 荔枝龙眼的对外文化交流
第五章 荔枝龙眼的文化表现
    1 荔枝、龙眼古代专着
    2 荔枝龙眼之诗词歌赋
        2.1 赞誉荔枝龙眼
        2.2 借物抒情
        2.3 借物批判
        2.4 生活乐趣
    3 荔枝龙眼的传说
        3.1 绛襄生传
        3.2 十八娘传
        3.3 “枫亭怪荔”的传说
        3.4 江妃传
        3.5 宋家香
        3.6 “荔枝皇”的传说
        3.7 “荔蒲”地名的传说
        3.8 荔枝核始为中药的传说
        3.9 杨贵妃与荔枝
        3.10 龙眼治病的传说
        3.11 “东璧”龙眼传说
    4 荔枝龙眼的习俗
        4.1 祭荔枝神
        4.2 红云宴
        4.3 怡山啖荔
        4.4 闽俗
        4.5 腊八粥
        4.6 孕妇与龙眼
        4.7 回族的刮碗子茶
        4.8 闽南地区的敬茶礼
        4.9 “洗三朝”仪式
    5 绘画艺术
    6 荔枝龙眼雕刻
    7 以荔枝龙眼命名的地名
    8 荔枝与戏剧
    9 荔枝龙眼与电影
    10 荔枝龙眼文化节
    11 历史文化的见证——古荔枝树、古龙眼树
        11.1 古树名木
        11.2 荔枝龙眼古树的价值及意义
        11.3 荔枝龙眼古树资源
        11.4 保护荔枝龙眼古树的建议
第六章 荔枝龙眼产业的现状
    1 荔枝龙眼产业化发展现状
        1.1 农民专业合作社
        1.2 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意义
        1.3 荔枝龙眼产业的现状
    2 荔枝龙眼产业模式
    3 荔枝龙眼产业的特点
        3.1 地理纬度的优势
        3.2 栽培区域趋于集中,品种区划明显
        3.3 优势品种突出
    4 我国荔枝龙眼产业出现的问题
        4.1 栽培技术推广不足,投入少
        4.2 品种结构不合理,周年生产技术不成熟
        4.3 保鲜、加工、贮运技术和设施落后
        4.4 质量监管不到位
    5 荔枝龙眼旅游业的发展
第七章 利用果树文化提升荔枝龙眼产业竞争力
    1 无公害产品、有机食品
    2 地理标识
    3 挖掘荔枝龙眼文化的区域特色
    4 重塑荔枝龙眼的象征意义
    5 荔枝龙眼产品设计
    6 借助媒体的力量
    7 与文化科研单位合作
    8 荔枝龙眼文化旅游节
第八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9)美洲原产作物的传入及其对中国社会影响问题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论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关于选题
    1.2 研究对象的界定
    1.3 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4 关于本选题既往研究的一般情况
    1.5 研究难点与方法
    1.6 基本思路与篇章布局
    1.7 本文创新点与不足
2 关于玉米登陆中国与扩布问题的讨论
    2.1 玉米传入的时间
    2.2 玉米传入途径
    2.3 玉米异称识辨
    2.4 玉米在我国各地的传播分布
        2.4.1 西南地区
        2.4.2 西北地区
        2.4.3 东南地区
        2.4.4 中南地区
        2.4.5 华北地区
        2.4.6 东北地区
3 番薯名实辨析与在中国的传布
    3.1 番薯与中国古甘薯
    3.2 番薯的异名别称
    3.3 番薯的传入时间和途径
        3.3.1 东南海路传入闽粤地区
        3.3.2 西南陆路传入中国云南、广西地区
        3.3.3 番薯引种中国过程中的西班牙人、葡萄牙人与中国商人、华侨
    3.4 番薯在我国各地的传播和分布
        3.4.1 番薯在南方地区的推广传播
        3.4.2 番薯在北方地区传种概况
4 关于马铃薯传入中国问题的讨论
    4.1 考古发现的马铃薯遗存
    4.2 马铃薯的驯化栽培与印第安人
    4.3 马铃薯在世界各国的早期传播
    4.4 马铃薯传入中国的历史
5 辣椒的传入及中国辣椒文化
    5.1 中国历史文献对"辣"的记述和理解
    5.2 辣椒的传入
    5.3 辣椒传入中国的路线
        5.3.1 古老的陆上丝绸之路并非辣椒传入的首选线路
        5.3.2 海路交通在15、16世纪国际交往中的垄断地位
        5.3.3 盛极一时的"大帆船贸易"及马尼拉港的中转作用
        5.3.4 西班牙人、葡萄牙人在辣椒传播过程中扮演的角色
        5.3.5 辣椒传入中国的最早地点
    5.4 中国辣椒文化的特点及深层认识
        5.4.1 辣椒在中国
        5.4.2 辣椒在国内的引种及分布
6 烟草传入的史录与辨析
    6.1 关于烟草传入中国途径的记载与学界意见
    6.2 烟草种植在中国的迅速普及
        6.2.1 闽粤地区
        6.2.2 江浙地区
        6.2.3 湘鄂地区
        6.2.4 赣皖地区
        6.2.5 川黔滇桂青藏地区
        6.2.6 盛京吉黑地区
        6.2.7 直隶晋鲁豫地区
        6.2.8 陕甘宁蒙疆地区
7 美洲作物传入对中国社会的深刻影响
    7.1 美洲作物的传入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7.1.1 美洲作物的传入为我国提供了粮食生产的新品种,改变了我国的农作物结构
        7.1.2 美洲作物的传入增加了我国的耕地面积
        7.1.3 美洲作物的传入提高了我国的粮食产量
    7.2 美洲作物传入对我国社会经济的影响
        7.2.1 美洲作物的综合性利用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7.2.2 美洲作物传入对粮食市场价格的调节作用
    7.3 美洲作物传入对饮食生活的影响
        7.3.1 对人们平居生活的影响
        7.3.2 美洲作物在备荒、救荒中的作用
    7.4 美洲作物传入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7.5 辣椒在中国引发的革命
    7.6 "无人不吃烟"的后果
        7.6.1 烟夺良田,粮产日耗
        7.6.2 大半国人吞云吐雾
        7.6.3 烟夺口粮,忧患难解
8 结语
9 附录
    主要参考文献
        古籍
        方志类
        资料汇编类
        今人论着
        外文文着
        翻译文着
    附图
        图1:欧洲第一幅玉米图(1542)
        图2:玉米近缘祖先——大刍草
        图3:印度十二、十三世纪赫所那(Hoysala)庙的玉米雕刻
        图4:印度十二、十三世纪赫所那(Hoysala)庙的玉米雕刻
        图5:印度十二、十三世纪赫所那(Hoysala)庙的玉米雕刻
        图6:印度十二、十三世纪赫所那(Hoysala)庙的玉米雕刻
        图7:印度十二、十三世纪赫所那(Hoysala)庙的玉米雕刻
        图8:李时珍《本草纲目》玉蜀黍图
        图9:吴其浚《植物名实图考》玉蜀黍图
        图10:吴其浚《植物名实图考》甘薯图
        图11:吴其浚《植物名实图考》马铃薯图
        图12:吴其浚《植物名实图考》辣椒图
        图13:印加时期印第安人制作的马铃薯形状的陶器
        图14:西班牙人阿亚拉绘制的印加帝国时期的印第安人播种和收获马铃薯的风情画
        图15:1601年法国植物学家克拉萨斯着作中的马铃薯木刻画
后记
作者简介

(10)“漳红”番木瓜组培苗与实生苗田间种植性状比较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植物学性状及生育期比较
    2.2 果实经济性状及产量比较
    2.3 抗逆性比较
3 小结

四、闽南地区番木瓜育苗技术总结(论文参考文献)

  • [1]埭美村的旅游发展实践 ——一个闽南传统村落的旅游人类学个案研究[D]. 吴应其. 厦门大学, 2019
  • [2]龙海市松岭村清风山庄规划与设计[D]. 周婉婷.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9(01)
  • [3]台商对大陆农业投资的技术扩散研究 ——以福建省为例[D]. 陈嘉. 福建师范大学, 2016(04)
  • [4]长泰县农业经济发展模式多样性分析[D]. 陈华. 集美大学, 2015(06)
  • [5]漳浦县台湾农民创业园创新型农业推广组织模式研究[D]. 王任艺. 福建农林大学, 2014(05)
  • [6]番木瓜马来9号在闽南地区引种表现及栽培技术[J]. 吴振强,黄枝英. 现代农业科技, 2013(21)
  • [7]优质番木瓜品种“马来西亚6号”特征特性及栽培技术要点[J]. 吕智鹏,黄大龙. 福建热作科技, 2011(04)
  • [8]荔枝龙眼文化与产业发展[D]. 王震红. 福建农林大学, 2010(04)
  • [9]美洲原产作物的传入及其对中国社会影响问题的研究[D]. 郑南. 浙江大学, 2010(11)
  • [10]“漳红”番木瓜组培苗与实生苗田间种植性状比较试验[J]. 黄枝英,吴振强,陈汉鑫,李明杰,林德锋,张朝坤,张金文. 中国南方果树, 2008(06)

标签:;  ;  ;  ;  ;  

闽南木瓜育苗技术综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