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山文化的原始宗教与红山古玉的保存数量

红山文化的原始宗教与红山古玉的保存数量

一、红山文化的原始宗教与红山古玉存世数量(论文文献综述)

鞠荣坤[1](2021)在《玉中识古——邓淑苹的中国古玉研究述评》文中提出邓淑苹的玉器研究,始自20世纪70年代。在长达半个世纪的研究生涯中,从搜集材料到建立体系,她在每个环节都有着开阔的视野和敏锐的洞察力,在考古学、历史学、矿物学等多重学科背景,以及博物馆工作经验的共同作用下,采用"通史、通识"的治学方式,基于详实的材料与文献,构建了中国自史前至清代玉器发展的大框架。经过对史前至夏时期华东与华西玉文化分项探索、三代至近世玉器发展的多元面相等几个专题性研究,邓淑苹将纵贯九千年的玉器史总结为从"‘东、西’到‘南、北’的发展历程",

姜亚飞[2](2021)在《西周时期玉器流通状况的初步研究》文中提出西周时期是我国玉文化的高峰,也是玉礼发展的重要阶段。《论语·八佾》中孔子曾感慨:“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玉器出现在西周社会活动中的赏赐、祭祀、朝聘、丧葬、交易等方方面面,成为西周贵族阶层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本文以出土文献和传世文献材料为基础,同时结合考古出土的西周时期的玉器材料,从玉器的赏赐、相见礼中的赠玉、玉器的交易、掠夺等西周社会用玉所涉及到的各个方面,探讨了西周时期玉器的使用和流通情况。西周时期盛行各类赏赐活动中,而玉器为赏赐物中的重要门类。赐物中包含玉器的赏赐活动主要为册命礼、飨礼和军功赏赐。通过对金文、简帛等出土文献和传世文献的梳理,本文对册命礼赏赐玉器中常见的瓒的定名、瓒与圭瓒的关系问题展开探讨。根据传世文献对“瓒”与“圭瓒”的描述、“瓒”字字形结构、“瓒”字与“裸”字的辨别,同时结合洛阳北窑西周墓、滕州前掌大墓地及鹿邑长子口墓中的玉柄形器出土情况,认定金文中的“瓒”即为考古学材料中的玉柄形器,玉柄形器是裸玉的一种。在确认“瓒”为玉柄形器的基础上,探讨“瓒”和“圭瓒”二者的关系。“瓒”和“圭瓒”在金文中存在着前后交替的现象,从这一现象入手,本文认为其与发生于西周中晚期的礼制改革相关。礼制改革虽不见于文献记载,但从玉柄形器(瓒)在西周中晚期后的种种变化可以证实改革的存在。在西周中晚期后周人开始形成自己的祭祀体系,圭瓒便在此时出现。另对目前学界中认为存在“璋瓒”、“璜瓒”等字的青铜器铭文的重新审视,可知这些器铭均不见明确的“璋瓒”二字。整个西周时期只见“瓒”与“圭瓒”,而不见“璋瓒”。西周时期的军功赏赐不以赐玉为通例。在西周中晚期礼制改革之后,周王对军功卓着的将领赐以圭瓒,高等级贵族也可以赐予臣属圭瓒。圭瓒和文献中记载的“命圭”二者有别,圭瓒是祭器,是裸礼中的裸玉,命圭则是周王赐予的具有符信作用的玉器。西周中晚期礼制改革也使飨礼和宾礼中赐(赠)物发生变化,在西周早期多用贝、金,到西周中晚期以后则以玉器与马匹等物品为主。以玉器代替贝、金作为赏赐及宾赠用品或与西周中期周王室与南国诸夷关系的恶化有关,但根源还是在于周王对贵族施行以“恩惠换忠诚”的笼络方式。另飨礼赐玉玉器数量多见“某”瑴,具体数量虽未有定数,但已经显示出等级差别。飨礼中对年长者的酬币较为丰厚,体现出飨礼的敬老之义。西周时期贵族相见时的贽见、觐礼、宾礼及聘礼中涉及到大量用玉行为。据金文可知,赠玉种类、所用宾赠动词也会因赠送对象不同而发生改变。另通过对霸伯盂铭文中“瓒”和“馈”字的释读,使得器铭中所记载的西周时期的聘礼的具体仪节及用玉情况得以明晰,据霸伯盂铭文,霸伯在聘享礼结束后对天子使者伯考举行过宾礼、飨礼和食礼,赠玉丰厚。玉器的交易行为鲜见于文献记载,本文通过金文中两则玉器交易事例中玉器器类及交易方式的研究推论整个西周时期玉器可以私下交易,但玉器交易并不是普遍行为,交易的目的更多是出于礼仪活动的需要。玉器交易方式也并非停留在以物易物的阶段,但到了西周中晚期,土地开始成为玉器交易中主要的交易对象。另西周时期玉器的掠夺行为只见于周初对商人玉器的掠夺,虽然大大小小的战争也充斥于整个西周时期,但不见掠夺的记载。本文通过对目前公布的西周时期墓葬材料整理,在对玉器形制、纹饰等方面进行观察的基础上,共辨识出260件来自于史前时期、二里头文化时期和商代的玉器。通过对这些遗玉出土背景的考察可知其大多出自西周早期和西周晚期及以后的姬姓高等级贵族墓。另通过一些遗玉的出土位置可知在一些墓葬中墓主已经有意识的将遗玉与时玉进行区分。本文所辨识出的遗玉大多来自周初克商所得,但也见本地流传和墓主竭力收藏而来。另从芮国墓地和虢国墓地均见的“小臣系”刻铭玉器这一现象入手,笔者通过对虢国墓地M2009和芮国墓地M26两位墓主的身份分析并结合《左传》中的相关记载,推测并论证芮国墓地所出的“小臣系”玉戚当是虢国聘问所赠。

张镜娴[3](2021)在《论红山文化玉器造型审美特征》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红山文化是新石器时代发展的重要标志,红山文化的发展代表着人类已经进入了初级文明社会,并且已经与同时期的其他地区文化相互交流。红山文化是新石器时代发展的高级阶段,古玉礼制的形成、等级制度的确立,以及信仰和祭祀礼仪的发展都是最具代表性的地域文化。这些礼制影响了玉器的造型。红山文化不仅拥有物质方面的成就,也同样重视精神层面的发展。这些都是红山文化进入文明社会的表现。红山文化玉器造型多种多样,使用功能也各不相同。原始先民在玉器创作上将抽象和具象结合,夸张又写实,呈现出了不同于现在的美感。从红山文化玉器的造型之美,充分可以看出先民的智慧和创造力以及审美方式。作为当时社会精神文化的物质载体,玉器造型设计表达了当时红山先民的生活方式和美学理念,通过物质创造的方式来表达理性从而记录红山先民最重要的文化。红山玉器就是红山文化最精华也是最精美的代表。玉器是种特殊的传统文化,受审美文化的影响,玉器的审美文化含蓄却不张扬。玉器的造型设计精美,且不同时期都蕴含着不同的审美理念。通过审美角度对红山文化玉器进行研究,能够进一步领略到美学理念和红山玉器的融合发展。审美是在人与自然的交往中出现的,自然物中所含有的色彩和它美丽、优雅、洁净的形象特征深深地吸引了人们,使人们在认识的过程中得到了美的感受,这种感受更方便于我们全面地了解传统文化。了解早期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情况,成为了如今我们理解美学在新石器时期的思想高度和审美文化的表达。玉器的审美文化与社会发展的水平息息相关,虽然受社会制约,但它同时也具备着独特的个性特征。在如今,审美和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更加的融合。审美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社会的发展,并融入社会成为社会发展中的一部分。人们对古玉的热爱,不仅仅是它的造型之美,更是因为它的审美价值。它不仅是对美好事物的呈现,更因为它还是历史的见证。也正如此,古玉文化一直得以流传下来,并且使古代玉器文化的器物更具有收藏价值。

杨岐黄[4](2020)在《新石器时代至汉代玉璧研究》文中指出玉璧贯穿了我国古代玉器发展的全过程,是古代玉器发展演变及玉文化滥觞繁盛的实践者与见证者,在玉文化的发展演变及考察研究中有着独特的地位和价值。玉璧承载了近万年来人们对自然、社会、人伦的观察,体现了古人的宇宙观、生死观、伦理观、等级观、价值观等意识观念,可以说玉璧的演变史就是古代玉文化发展的缩影。本文以全国范围内新石器至汉代的考古遗址和墓葬中出土的玉璧为对象,兼以部分有明确出土地点的征集、采集标本,以时代为序,从形制、制作工艺、使用、功能等几个方面入手,结合历史文献和已有的研究成果,对玉璧进行综合分析与研究,厘清玉璧在形制、制作工艺、功能、发展阶段等方面的发展演变脉络,并在此基础上对玉璧的起源、定名、所蕴含的观念等相关问题进行多维思考与探讨。玉璧的形制在新石器时代至汉代经历了数次演变,大型圆璧逐渐成为主要玉璧种类,多孔璧及其他造型的单孔壁,如牙璧、璜联璧、有领璧等衰落。纹饰璧替代素面璧成为玉璧主要类型。玉璧的形制变化逐步由器物形态的差异,转变为玉璧纹样的差异。玉璧在出现伊始的制作方式承袭新旧石器时代石器加工方法。切割、管钻技术的应用,是玉璧制作的第一次技术提升,为玉璧的量化、器形规范提供了技术条件,这两种制作技术充分发挥其作用,应该还有赖于旋转工具的辅助。春秋时期铁质砣具的出现与使用是玉璧的制作又一次技术提升,从技术层面促成了东周时期及汉代玉璧的大量出现,纹饰玉璧比例的大幅提高,并且纹样更为丰富、复杂。璧的出现基于先民原始的、朴素的对美的追求以及对自然的观察与模仿。玉璧的概念在发展中不断变化与完善,其内涵和外延都发生改变。各时期的流行观念与思想对玉璧的功能衍生与转化有着深刻的影响。玉璧的使用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完善,使用制度与等级制度在西周时形成,并在汉代完备。璧的承载形式逐渐多样化,玉璧的地位也随着时代与功能的改变而得到逐步提升。通过对新石器时代至汉代玉璧的发展脉络的梳理,可将这一阶段玉璧的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新石器时代至夏纪年时期,是玉璧的起源及定型阶段,规范玉璧的形制;第二阶段为商周时期,是玉璧的延伸发展阶段,规范玉璧的功能;第三阶段为汉代,是玉璧的鼎盛发展阶段:玉璧的形制及功能完备。玉璧的发展历程伴随着我国文明的起源与发展,政权组织形式的演变,三个发展阶段与我国文明演进的古国、王国、帝国阶段大致相合。玉璧作为被选中的权力象征物,随着社会结构复杂化,接纳、赋予自身更多的功能与意义以适应权力拥有者的需求,在古人对玉器种类不断的摒弃、调整、创新的过程中,得以延续发展。其背后所蕴藏的动因是玉璧研究的意义所在。

王文轶[5](2020)在《先秦辽西地区的早期国家起源模式与形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区域性早期国家起源模式与形态研究,是建构和完善中国早期国家起源与形成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途径。先秦时期是辽西地区的早期国家形成的重要历史阶段。本文整体上以传世典籍、出土文献和考古资料为线索,借鉴和综合运用了历史学、考古学、社会学、民族学等研究理论与方法,在前贤研究的基础之上,对素有争议的红山文化晚期社会形态(属于“早期国家”或“酋邦”两种主流观点)予以了多维度的比较观察;分别从“早期国家起源模式”和“早期国家形态”两个层面,对考古和文献资料相对丰富的夏家店下层文化、孤竹、东胡(夏家店上层文化)的社会演进情况及其早期国家类型予以了专题研究。除绪论和结语之外,按研究对象的文化关系、年代顺序等,共分为四章。辽西地区的新石器时代具有较为完整的文化发展序列,红山文化是该区青铜时代到来以前最为发达的考古学文化。目前,学界基本认同红山文化的晚期阶段已步入了较为复杂的不平等社会,一般将其视作早期国家的“古国”,抑或是前国家社会的“酋邦”。这就意味着,红山文化晚期社会形态的界定,直接关系到对辽西地区早期国家发端的判断。对此,本文以“酋邦”与“早期国家”概念的内涵、特征为指导,先后以祭祀遗址、聚落、玉器等为主要观察对象,分别解析了祭祀中心和中心聚落为代表的红山文化晚期社会分层现象与社会等级结构,及其玉礼所反映的礼制雏形与“神圣化”特点;从陶器、玉器手工业方面入手,探究了其专门化社会分工及所反映的再分配机制问题;通过对牛河梁墓葬群等级结构和墓主人身份地位等的分析,论证了红山文化晚期社会权力的神权权威。其中,社会分层和礼制的发展程度,以及社会权力鲜明的神权特征表明,红山文化晚期的社会形态仍属于酋邦阶段,而未进入阶级社会。夏家店下层文化社会形态的考察则以演进轨迹的动态变化为视角。起源模式部分主要借鉴了考古学的分期研究成果和“中心聚落形态”理论,以该考古学文化的自身发展序列为线索,探究了其“普通聚落—环壕聚落—城”的演进过程,及其聚落集群分布和山顶型祭祀场所出现为标志的“酋邦”特征。并且,以大甸子墓葬和城址等考古资料为基础,分别从社会等级与阶层分化、军政化礼制、城址结构与军事防御功能,以及筑城与阶级、社会矛盾冲突等角度,分析了该文化晚期阶段早期国家形成的标志。早期国家形态部分,首先辨析了“邦国”与“方国”的联系与区别,疏证了中国历史上邦国联盟型方国的史实,重点以夏家店下层文化的城址和聚落址为载体,解构了该文化晚期阶段的“中心城邑—城邑(城邑群)—鄙邑”的邦国形态,并从城址流域集群分布、防御体系和祭祀中心城的角度,分析了其邦国联盟型的方国结构与特征。关于孤竹早期国家的研究,同样分为“起源模式”和“国家形态”两大部分。起源模式部分以相关文献典籍记载和卜辞、金文材料为基础,从商周内外服制、分封制的角度,缕析了孤竹与商、周关系的变化及其“辟纣”北迁的历史背景,进而比较了孤竹在成为殷商诸侯国前后社会形态的改变。在国家形态部分,通过对历史文献和考古资料的爬梳,重点考证了孤竹在商周之际的迁都情况及其都城地望与疆域的变化,并以此说明孤竹都、国同构的特点,即“都邑型邦国”。在对东胡早期国家起源模式与形态的讨论中,通过对相关史料价值的辨析,以山戎、燕地、燕国等为参考坐标,厘定了东胡的族属、起源与地理分布问题,并从存续时间、人种构成、经济形态、族群演进等角度,进一步补充和夯实了以往学界关于夏家店上层文化族属为东胡观点,从而建构了本文关于东胡讨论的时空框架和资料基础。早期国家起源部分则打破了东胡始终为氏族部落社会的传统命题,历史文献与考古资料相结合,论证了西周时期东胡酋邦社会的形成,以及重点讨论了春秋时期东胡社会所出现的阶级分化现象和强制性权力特征,将东胡早期国家建立的时间下限确定为春秋早期。并且,从王权、疆域、军队与战争三个维度,补充了战国至秦汉时期东胡为国家社会的标志。另外,没有筑城是东胡社会与夏家店下层文化和孤竹的重要区别。故而,本文在对其国家形态展开研究之际,援引了民族学的“部族”概念。鲜卑、乌桓不仅是东胡部族集团的两大成员,而且鲜卑、乌桓、契丹作为东胡后裔的主要代表,其类似的部族制“文化基因”也印证了东胡立国的部族制基础,进而以“部族型国家”来区别以“城”为重要标志的都邑型邦国和邦国联盟型方国。同时,“各有分地”是部族形成的重要前提,也是社会集团向地缘关系所迈出的重要一步,但血缘关系并未被完全取代,且在其形成的过程中始终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东胡的部族国家也仍然属于早期国家阶段。

蒋振凤[6](2019)在《从高古玉收藏看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魅力》文中研究说明一直以来,笔者都认为,说"高古玉会成为收藏界的一批黑马"这纯属炒作。但是最近粗略盘点高古玉在一些国际大型拍卖行的成交情况,发现高古玉成交价攀升得很明显。看着这样的外海市场,国内藏家自然是不淡定了。其实国内市场从表面上看,包括一些拍卖行在内,大都会避开高古玉藏品,但实际上,不少平台都扮演着搬运工的角色。高古玉交易其实从未停止。真正的高古玉源于几千年前,那份沉甸甸的价值和神秘感,并非可以用现在的市场交易能够衡量得出来的。想要了解高古玉,还要从史前文化入手。

蔡青[7](2019)在《后石家河文化玉器艺术的特征与源流考》文中研究表明后石家河文化玉器是龙山时代长江中游地区的重要物质遗存,为多元文化融合的产物,具有高的历史价值及艺术价值。其在以往的研究中,多被视作考古材料,用以讨论考古学、历史学方面的问题。相较而言,将其视为史前艺术品,从艺术史学角度对其进行的研究是匮乏的。本文以考古材料为出发点,从艺术史的视角对后石家河文化玉器加以系统研究,建立其艺术特征谱系,并考究其来踪去迹,以期能明确后石家河文化玉器在中国古代艺术史上的贡献和地位。本论文中,以后石家河文化玉器为主要的研究对象,而山东龙山、良渚、凌家滩文化的玉器,以及后世中原、古蜀、楚文化的各类器物也被纳入研究视域,作为重要的比照对象。综合来看,本文的研究内容属于艺术考古学的范畴,涉及多学科的交叉。在文中,笔者首先通过历史学的研究方法对后石家河玉器艺术的产生背景进行了考据,基于考古学的研究成果对实物史料信息做了全面梳理。接着运用艺术学的理论,分析了后石家河玉器的造型、工艺等可视艺术特征,概括了其中所凸显的美学原则。此外,文中通过图像考古的方法,依照历史时间的排序和文化区域的划分,将相关图像信息进行了排比,对后石家河文化玉器艺术的来源与流向问题作出了分析。

蒋桐阳[8](2019)在《良渚玉器神人兽面纹的原型和涵义新探》文中提出良渚文化以玉器闻名于世,玉器上的神人兽面纹更是与良渚先民的精神生活有特别密切的关系,直接关系到良渚先民的信仰。自其面世以来,相关的研究已经很多。但是对其纹饰的原型及涵义的探讨,至今未能取得一致的意见。在我们看来,对良渚玉器神人兽面纹的研究有可能成为揭开良渚先民信仰的一个突破口,同时可能为探索中国自古以来的龙信仰找到新的线索,本文尝试引入相关古生物学与宗教学资料进行新的探讨。通过对神人兽面纹的构形分析,上神下兽的构图应当具有其特殊含义,上方神人或许与祖先崇拜有关;下方的兽面纹在其文化的发展中有一个自成体系的清晰的演变脉络,并发现兽面纹有极大的可能来自于出现在该地崧泽晚期到良渚文化早期信仰的“龙首纹”。与良渚文化相近的时期里,中国的辽河、黄河流域都有相关的龙形玉器出土,说明中国在很大的地域范围内有龙信仰的存在,良渚文化的龙首纹玉器与这些时期内的龙形玉器有着很大的相似之处,这可能意味着良渚文化其实也存在着龙信仰。同时相关的考古与文献材料也显示,中国曾出现过相对于传说的龙而存在的生物龙,学者们认为生物龙的原型就是鳄鱼,且很有可能是有活化石之称的扬子鳄。良渚玉器上兽面纹所反映的生物原型,应与当时的生物环境有密切的关系,很可能取自当时普遍存在而对当地居民又有较大威胁的某种动物。而我们通过对良渚时代长江三角洲地理、气候和生物背景的整理,发现不止在良渚文化地区,在全国很大范围内都有合乎文献对于生物龙的特征描述的鳄鱼存在。对比分析对于神人兽面纹的各类原型研究发现,鳄鱼的习性与外貌特征更加符合兽面纹所描述的对象,而宗教学对于原始宗教的发展演变的定义更是将兽面纹原型指向了源自于鳄鱼的自然崇拜,将神人纹的原型指向了祖先崇拜。综上我们认为良渚玉器神人兽面纹其主要纹饰兽面纹的原型是鳄鱼,到目前为止,关于龙的起源至少可以追溯到河南濮阳西水坡的蚌龙,从史前时期开始就普遍存在于华夏大地的龙信仰与良渚文化之间应当存在着某种联系,这也是本文着重探讨的。

全博涵[9](2019)在《辽西地区新石器时代出土玉玦研究》文中指出辽西地区新石器时代玉玦见于目前发表的材料中共有44件,分布于西拉沐沦河流域和大凌河流域。主要出土于兴隆洼和红山文化遗址内,赵宝沟文化遗址较少,目前仅在翁牛特旗小善德沟遗址内发现1件。其中兴隆洼文化有明确出土单位的共30件,包括西辽河流域白音长汗遗址2件;大凌河流域兴隆洼遗址16件,兴隆沟遗址5件,查海遗址7件。红山文化遗存的有西辽河流域南台子遗址2件,大凌河流域牛河梁遗址1件。因盗掘无法确认年代及遗存关系的共有10件,包括锡本包楞遗址1件,洪格力图9件。其它途径所知共有4件,包括王家营子采集1件,赵宝沟遗存采集2件,商代妇好墓中出土1件。本文对具有明确出土信息的玉玦于类型、年代、功能等方面进行了具体分析。据玉玦直径与厚度比例及视觉特征可大体分为“扁平玦”和“柱状玦”。其中扁平玦数量最多,又可大体分为I型和II型,其中I型即“璧式玦”,II型又粗分为“环式玦”和“瑗式玦”。参照现有玉玦制作加工工艺的研究成果、对比同期石器加工技术、辽西地区玉器体量特征由小到大等因素,依据玉玦玦孔(钻孔技术)、外缘加工(磨制、抛光技术)、玦体是否存在凸起(切割技术),文中将其制作年代大体分为三段八期。通过对比,发现其成型规律为璧式最早、瑗式最晚。参考目前辽西地区同期人形造像有耳孔者极少、牛河梁积石墓内玦器出于墓主右臂等特点。本文认为玉玦不是耳饰,应为冠饰或头饰,其意为“绕龙”。

范杰[10](2018)在《红山文化龙纹玉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兽首、蜷曲、无足的动物形象是早期龙的特征,由此推及红山文化中龙纹玉器,可分为“C”字形玉龙、玦形玉龙和其他龙纹玉器。“C”字形玉龙与红山文化玉器相似点较多,是赵宝沟文化尊形器动物纹的发展,夏家店下层文化则不具备产生“C”字形玉龙的经济和社会条件。两件采集的“C”字形玉龙有着相同的埋藏环境,是墓葬中的随葬品,具有祭祀的性质。没有测年条件下,将其年代定于红山文化早中期较妥。玦形玉龙按形态和工艺等特征,可分为A、B两个类型。A型玦口相连,五官用阴线刻画,面部较平整,B型玦口断开,五官刻画复杂。左家山石龙可将玦形玉龙推及红山文化中期,其中A型在大致上早于B型。传世与馆藏的玦形玉龙填补了考古发掘的缺失,丰富了其形态。其他龙纹玉器包括众多玉器,按特征可分为双首龙纹玉器、直体龙纹玉器以及蚕形玉器。双首龙纹玉器文化内涵不仅暗合中国古代神话,也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体现。直体龙纹玉器中兽面“丫”形器为玉蛇耳坠的变形,蛇躯即龙躯。其背部的鳞片、玉臂饰的瓦沟纹和彩陶垂鳞纹同属一类。龙首形柄端饰反映了权杖辽海地区的悠久历史,其影响远及良渚文化。蚕形玉器与玉蛇耳坠在形态和作用上一致,是兽面“丫”形玉器的来源之一。原始人类思维的“互渗律”造成了红山先民对于蚕和蛇认识的等同,而古代文献中蛇与蚕不仅在字形上相似,同时经常被古人置于同一范畴,这一现象则是原始居民思维的孑遗,因而蚕也应是龙重要的来源之一。龙纹玉器的出现是渔猎经济的反映,其头部造型包含了鹿、猪、熊等动物,躯干则包含了蛇和蚕,因而龙是人文的合体动物。龙纹玉器出现于距今6000年前后,其中“C”字形玉龙和玦形玉龙出现较早。其他龙纹玉器大致处于红山文化晚期,基本一式一件,因而墓葬年代即为玉器年代,距今约5500-5000年。龙纹玉器以努鲁儿虎山为界可分为西拉木伦河流域和大、小凌河流域两个区域。“C”字形玉龙分布于西拉木伦河流域,玦形玉龙在两区皆有分布,其他龙纹玉器基本分布在大、小凌河流域。“C”字形玉龙之后,玦形玉龙在大、小凌河流域发展起来,逐渐孕出其他龙纹玉器。其后扩展到西拉木伦河流域,并波及到周边文化。

二、红山文化的原始宗教与红山古玉存世数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红山文化的原始宗教与红山古玉存世数量(论文提纲范文)

(2)西周时期玉器流通状况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凡例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综述
    三、本文研究思路和方法
第一章 西周时期的赏赐用玉
    第一节 册命礼赐玉
        一、瓒的定名
        二、瓒与圭瓒
        三、瓒与璋瓒
        四、册命礼中的其它赐玉
    第二节 军功赐玉
        一、军功赐玉种类
        二、赐玉原因探析
    第三节 飨礼赐玉
        一、飨礼赐玉性质
        二、飨礼赐玉的种类、数量
        三、飨礼赐物与礼制改革
第二章 西周时期的相见礼用玉
    第一节 贽见礼与觐礼用玉
        一、贽见礼用玉
        二、觐礼用玉
    第二节 宾礼用玉
    第三节 霸伯盂铭文与西周聘礼用玉
第三章 西周时期玉器的交易与掠夺
    第一节 西周时期玉器的交易
        一、玉器交易的器类
        二、玉器交易的方式
    第二节 西周时期玉器的掠夺
第四章 西周时期墓葬出土遗玉研究
    第一节 出土遗玉的辨识
        一、史前时期遗玉
        二、二里头文化遗玉
        三、商代遗玉
    第二节 遗玉使用背景考察
        一、出土墓葬年代
        二、姬姓与异姓使用遗玉差异
        三、墓葬等级与遗玉数量
        四、遗玉出土位置
    第三节 遗玉的来源途径
        一、战争掠夺
        二、墓主特意收集
        三、本地流传
        四、朝聘赏赐和诸侯往来
结语
附表一 出土遗玉情况统计表
附表二 遗玉出土单位统计表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3)论红山文化玉器造型审美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一、研究的背景
    二、研究历史和现状
    三、研究目的与意义
    四、论文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关于红山文化玉器
    一、红山文化的考古界定
    二、红山文化中玉器的发现
    三、红山文化玉器的“价值”
        (一)自然
        (二)图腾
        (三)敬祖
        (四)丧葬
第三章 红山文化玉器审美特征
    一、设计风格的外在之美
        (一)造型
        (二)纹饰
        (三)风格
    二、设计风格的内在之美
        (一)精美传神
        (二)审美理念
第四章 红山文化玉器审美意蕴
    一、气韵生动
    二、中和为美,兼容并蓄
        (一)天人合一
        (二)天圆地方
        (三)礼仪文化
    三、美善思想
第五章 红山文化玉器的市场价值
结论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致谢

(4)新石器时代至汉代玉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研究现状述评
    1.3 研究对象及时空范围
        1.3.1 研究对象
        1.3.2 时空范围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思路及方法
第二章 新石器时代至夏纪年时期玉璧研究
    2.1 新石器时代至夏纪年时期的文化框架与背景
    2.2 新石器时代至夏纪年时期玉璧的发现与分布
        2.2.1 东北北部地区
        2.2.2 燕辽地区
        2.2.3 海岱地区
        2.2.4 长江中游地区
        2.2.5 长江下游地区
        2.2.6 中原地区(黄河中游地区)
        2.2.7 甘青地区(黄河上游地区)
    2.3 新石器时代至夏纪年时期玉璧的型式分析
        2.3.1 单孔壁
        2.3.2 联璧
    2.4 新石器时代至夏纪年时期玉璧的制作方式
        2.4.1 成坯
        2.4.2 钻孔及成形
        2.4.3 修整成器
    2.5 新石器时代至夏纪年时期玉璧的使用
        2.5.1 玉璧的出土位置
        2.5.2 玉璧的出土组合
        2.5.3 玉璧的使用方式
    2.6 新石器时代至夏纪年时期玉璧的功能愈用途
        2.6.1 佩饰
        2.6.2 身份、地位的象征
        2.6.3 沟通天地、神灵的法器
        2.6.4 财富货币
        2.6.5 随葬
        2.6.6 乐器
    2.7 新石器时代至夏纪年时期玉璧的分期与特征
第三章 商代玉璧研究
    3.1 商代的文化框架与背景
    3.2 商代玉璧的发现与分布
        3.2.1 商文化地区
        3.2.2 四川地区
        3.2.3 湘江与资江下游地区
        3.2.4 赣鄱流域
        3.2.5 闽粤地区
    3.3 商代玉璧的型式分析
        3.3.1 圆璧
        3.3.2 有领璧
        3.3.3 牙璧
        3.3.4 有领牙璧
    3.4 商代玉璧制作工艺
    3.5 商代玉璧的使用
        3.5.1 商代玉璧出土遗迹类型
        3.5.2 商代玉璧出土位置
        3.5.3 商代玉璧出土组合
        3.5.4 商代玉璧使用方式
        3.5.5 商代玉璧的等级关联
    3.6 商代玉璧的功能与用途
        3.6.1 祭祀用器
        3.6.2 财富宝货
        3.6.3 身份地位象征
        3.6.4 纳贡之物
        3.6.5 随葬用器
        3.6.6 乐器
    3.7 商代玉璧的分期与分区
        3.7.1 商代玉璧的分期
        3.7.2 商代玉璧的分区
第四章 西周玉璧研究
    4.1 西周的文化框架与背景
    4.2 西周玉璧的发现与分布
        4.2.1 周原地区
        4.2.2 丰镐地区
        4.2.3 洛邑及周边地区
        4.2.4 晋及其周边地区
        4.2.5 燕及其周边地区
        4.2.6 鲁及其周边地区
        4.2.7 其他诸侯国
        4.2.8 四川地区
        4.2.9 湖湘地区
    4.3 西周玉璧的型式分析
        4.3.1 圆璧
        4.3.2 有领璧
        4.3.3 牙璧
        4.3.4 璜联璧
    4.4 西周玉璧的制作工艺
    4.5 西周玉璧的使用
        4.5.1 西周玉璧出土遗迹类型
        4.5.2 西周玉璧出土位置
        4.5.3 西周玉璧出土组合
        4.5.4 西周玉璧的使用制度
    4.6 西周玉璧的功能与用途
        4.6.1 礼仪用器
        4.6.2 祭祀用器
        4.6.3 宾赠用器
        4.6.4 丧葬用器
    4.7 西周玉璧的分期与分区
        4.7.1 西周玉璧的分期
        4.7.2 西周玉璧的分区
第五章 东周玉璧研究
    5.1 东周的文化框架与背景
    5.2 东周玉璧的发现与分布
        5.2.1 成周及其周边地区
        5.2.2 晋及其周边地区
        5.2.3 齐鲁及其周边地区
        5.2.4 秦及其周边地区
        5.2.5 吴越及其周边地区
        5.2.6 楚及其周边地区
        5.2.7 燕及周边地区
        5.2.8 滇及其他地区
    5.3 东周玉璧的型式分析
        5.3.1 圆璧
        5.3.2 出廓璧
        5.3.3 有领璧
        5.3.4 牙璧
        5.3.5 双联璧
    5.4 东周玉璧的制作工艺
    5.5 东周玉璧的使用
        5.5.1 东周玉璧出土遗迹类型
        5.5.2 东周玉璧出土位置
        5.5.3 东周玉璧出土组合
        5.5.4 东周玉璧的使用制度
    5.6 东周玉璧的功能与用途
        5.6.1 礼仪用器
        5.6.2 祭祀用器
        5.6.3 盟誓用器
        5.6.4 宾赠用器
        5.6.5 丧葬用器
        5.6.6 财富货币
        5.6.7 佩饰
        5.6.8 陈设用器
    5.7 东周玉璧的分期与分区
        5.7.1 东周玉璧的分期
        5.7.2 东周玉璧的分区
第六章 汉代玉璧研究
    6.1 汉代的文化框架与背景
    6.2 汉代玉璧的发现与分布
        6.2.1 陕西地区(关中地区)
        6.2.2 河南地区
        6.2.3 河北、山西地区
        6.2.4 山东地区
        6.2.5 江苏地区
        6.2.6 两湖地区
        6.2.7 云贵地区
        6.2.8 福建、两广地区
        6.2.9 其他地区
    6.3 汉代玉璧的型式分析
        6.3.1 圆璧
        6.3.2 出廓璧
        6.3.3 有领璧
        6.3.4 其他玉璧种类
    6.4 汉代玉璧的制作工艺
    6.5 汉代玉璧的使用
        6.5.1 汉代玉璧出土遗迹类型
        6.5.2 汉代玉璧出土位置
        6.5.3 汉代玉璧出土组合
        6.5.4 汉代玉璧使用方式
        6.5.5 汉代玉璧的使用制度
    6.6 汉代玉璧的功能与用途
        6.6.1 礼仪用器
        6.6.2 祭祀用器
        6.6.3 丧葬用器
        6.6.4 财富货币
        6.6.5 馈赠用器
        6.6.6 佩饰
        6.6.7 陈设用器
        6.6.8 建筑装饰用器
    6.7 汉代玉璧的分期与分区
        6.7.1 汉代玉璧的分期
        6.7.2 汉代玉璧的分区
第七章 相关问题探讨
    7.1 玉璧的起源问题探讨
    7.2 玉璧形器的定名
    7.3 玉璧的形制演变
    7.4 玉璧制作工艺的发展脉络
    7.5 玉璧的使用习俗与制度
    7.6 玉璧功能的发展演变
        7.6.1 玉璧的出土位置与玉璧功能的关联
        7.6.2 新石器时代至汉代玉璧基础功能的转化
        7.6.3 各时期的流行观念对玉璧功能的影响
    7.7 玉璧承载形式的转变
    7.8 玉璧在玉器中的地位变化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5)先秦辽西地区的早期国家起源模式与形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一、选题缘起
    二、文献综述
    三、研究思路、方法与创新
第一章 红山文化晚期的酋邦社会
    第一节 “酋邦”与“早期国家”内涵辨析
        一、“酋邦”的内涵与特征
        二、“早期国家”的内涵与特征
        三、“酋邦”与“早期国家”的区别
    第二节 红山文化晚期酋邦社会形成的标志
        一、红山文化晚期的祭祀中心与社会分层
        二、红山文化晚期的聚落等级与社会结构复杂化
        三、红山文化晚期的礼制雏形
        四、红山文化晚期的手工业分工与再分配机制
        五、红山文化晚期社会权力的神权权威
第二章 夏家店下层文化的早期国家起源模式与形态
    第一节 夏家店下层文化的早期国家起源模式
        一、夏家店下层文化的前国家社会形态
        二、夏家店下层文化晚期阶段国家形成的标志
    第二节 夏家店下层文化的早期国家形态
        一、“邦国”与“方国”的内涵
        二、夏家店下层文化的“城邑—鄙邑”结构
        三、夏家店下层文化的邦国:以核心城邑为标志的城邑群
        四、夏家店下层文化的邦国联盟型方国
第三章 孤竹的早期国家起源模式与形态
    第一节 孤竹国的早期国家起源模式
        一、孤竹国与殷商的关系
        二、孤竹国与周的关系
        三、孤竹的早期国家起源路径
    第二节 孤竹的早期国家形态
        一、商周时期孤竹国地望的变迁
        二、孤竹国的都邑型邦国
第四章 东胡的早期国家起源模式与形态
    第一节 东胡的起源与地理分布
        一、东胡的族属与起源
        二、东胡的地理分布
        三、东胡考古文化的辨识
    第二节 东胡的早期国家起源模式
        一、西周时期东胡酋邦社会的形成
        二、春秋战国时期东胡早期国家的形成
    第三节 东胡的早期国家形态
        一、东胡无“城”考
        二、东胡的部族王国
        三、余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表1:克里默和哈斯对部落与酋邦的考古学比较
    表2:东山嘴、牛河梁遗址碳十四测年数据表
附录二
    图1:牛河梁遗址群分布图
    图2:红山文化类型分布示意图
    图3:红山文化类型划分示意图
    图4:西台遗址平面图
    图5:敖汉旗红山文化、夏家店下层文化聚落分布示意图
    图6:半支箭河中游夏家店下层文化集群分布图(加权值3)
    图7:半支箭河中游夏家店下层文化集群分布图(加权值8)
    图8:赤峰四分地东山咀遗址房址、窖穴、灰坑分布示意图
    图9:赤峰市松山区三座店夏家店下层文化石城遗址
    图10:城子山石城址平面图
    图11:北票康家屯石城探方分布平面图
    图12:南山根M102:18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6)从高古玉收藏看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魅力(论文提纲范文)

高古玉拍卖价格被不断刷新
从高古玉收藏看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魅力
古人逐玉比今人狂
高古玉受热捧但鉴藏难度大

(7)后石家河文化玉器艺术的特征与源流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对象与意义
    二、研究现状评述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四、新收获与展望
        (一)新收获
        (二)后期研究展望
第一章 后石家河文化玉器概况
    第一节 产生背景
        一、龙山时代长江中游的文化环境
        二、龙山时代各区系文化的共存状态
    第二节 存世状况
        一、考古发掘出土状况
        二、传世品流布状况
    第三节 属性特征
        一、材料属性
        二、性质属性
第二章 后石家河文化玉器的工、形特征
    第一节 治玉工艺特征
        一、治玉模式
        二、治玉技法
        三、治玉工具
    第二节 造型母题
        一、人
        二、鸟
        三、虎
        四、蝉
    第三节 造型思维
        一、模块思维
        二、意象思维
    第四节 审美特征
        一、材质的审美特征
        二、造型的审美特征
第三章 后石家河文化玉器艺术的来源分析
    第一节 与山东龙山文化玉器艺术的关系
        一、山东龙山文化玉器的刻纹题材及其表现方式
        二、山东龙山和后石家河文化玉器题材表现的异同
        三、山东龙山与后石家河玉文化的异同
        四、山东龙山与后石家河玉器的关系
    第二节 对长江中-下游早期文化的吸收
        一、题材与造型的承袭
        二、治玉工艺的继承
        三、玉文化的继承
        四、文化基因吸收途径分析
第四章 后石家河文化玉器艺术的流向
    第一节 融入夏商中原地区文化
        一、夏商兽面纹样的来源
        二、商代蝉形器的来源
    第二节 图像系统在古蜀文明中的接续
        一、人首图像系统
        二、鸟图像系统
        三、虎、蝉图像系统
    第三节 美学精神在楚艺术中的再现
        一、流观自然
        二、彰显气韵
        三、兼包并容
结论
主要参考文献
附表1 后石家河文化遗址出土玉器表
附表2 国内外馆藏后石家河文化玉器表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8)良渚玉器神人兽面纹的原型和涵义新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目的与意义
    第二节 相关学术史回顾
        一、良渚文化的发现与早期研究
        二、20世纪后期的相关研究
        三、进入新世纪后的相关研究
        四、取得的共识和存在的问题
    第三节 研究重点与创新之处
第一章 与良渚玉器动物纹饰相关的地理、气候与生物背景
    第一节 相关的地理、气候背景
        一、相关地理背景
        二、相关气候背景
    第二节 相关的生物环境
        一、相关的植物背景
        二、相关的动物背景
第二章 神人兽面纹的原型
    第一节 神人兽面纹的构形
    第二节 神人兽面纹的原型
        一、神人纹原型
        二、兽面纹的原型
第三章 神人兽面纹的涵义
    第一节 兽面纹中的自然崇拜
    第二节 神人纹中的祖先崇拜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9)辽西地区新石器时代出土玉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
    (二)发现与研究回顾
    (三)本文选题意义与研究方法
        1、选题意义
        2、研究方法
二、基础材料分析
    (一)兴隆洼文化玉玦
        1、兴隆洼遗址
        2、兴隆沟遗址
        3、查海遗址
        4、白音长汗遗址
        5、洪格力图遗址
        6、锡本包楞遗址
    (二)赵宝沟文化玉玦
    (三)红山文化玉玦
        1、南台子遗址
        2、牛河梁遗址
三、相关问题研究
    (一)类型划分
    (二)年代考辨
    (三)用法考辨
四、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10)红山文化龙纹玉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 龙纹玉器的界定
    (二) 发现历程及研究现状
    (三) 选题意义与研究方法
二、“C”字形玉龙
    (一) 发现与认识概况
    (二) “C”字形玉龙的文化归属
    (三) 年代与出土地点性质
三、玦形玉龙
    (一) 玦形玉龙的分型
    (二) 玦形玉龙年代的判定
    (三) 传世与博物馆藏遗物
四、其他龙纹玉器
    (一) 双首龙纹玉器
    (二) 直体龙纹玉器
    (三) 蚕形玉器
五、造形原型、年代判断及分区研究
    (一) 龙纹玉器的造形原型
    (二) 龙纹玉器的年代判断
    (三) 龙纹玉器分区研究
六、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四、红山文化的原始宗教与红山古玉存世数量(论文参考文献)

  • [1]玉中识古——邓淑苹的中国古玉研究述评[J]. 鞠荣坤. 南方文物, 2021(03)
  • [2]西周时期玉器流通状况的初步研究[D]. 姜亚飞. 山东大学, 2021(11)
  • [3]论红山文化玉器造型审美特征[D]. 张镜娴. 沈阳师范大学, 2021
  • [4]新石器时代至汉代玉璧研究[D]. 杨岐黄. 西北大学, 2020(07)
  • [5]先秦辽西地区的早期国家起源模式与形态研究[D]. 王文轶.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7)
  • [6]从高古玉收藏看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魅力[J]. 蒋振凤. 收藏投资导刊, 2019(07)
  • [7]后石家河文化玉器艺术的特征与源流考[D]. 蔡青. 西安美术学院, 2019(01)
  • [8]良渚玉器神人兽面纹的原型和涵义新探[D]. 蒋桐阳. 天津师范大学, 2019(01)
  • [9]辽西地区新石器时代出土玉玦研究[D]. 全博涵. 辽宁师范大学, 2019(01)
  • [10]红山文化龙纹玉器研究[D]. 范杰. 辽宁师范大学, 2018(12)

标签:;  ;  ;  ;  ;  

红山文化的原始宗教与红山古玉的保存数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