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绿化设计应符合国情

城市绿化设计应符合国情

一、城镇绿化设计应符合国情(论文文献综述)

汤晓宇[1](2021)在《基于绿色基础设施理论的藻溪镇绿地系统规划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二十一世纪以来,我国的城镇化发展迅速,城镇化建设面临着巨大的机遇与挑战。我国现阶段小城镇绿地系统规划对小城镇绿地的重要性意识缺乏,在土地利用规划上同样也缺乏合理性。这些都需要预先进行有效、科学的建设规划,才能有效完善小城镇绿地体系建设。绿色基础设施理论的运用可以有效地进行优先规划。因此本文立足于我国小城镇绿地发展的现实背景,以苍南县藻溪镇为例,对目前绿地系统规划方法进行多层次的地深入研究。试图解决藻溪镇在绿地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现实问题,以期为同类具有山地平原地貌特征的小城镇公园绿地可达性研究提供参考。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指出城镇绿地系统规划未来趋势,其中融合绿色基础设施理论的绿地规划前景广阔。对藻溪镇绿地建设现状以及小城镇现状绿地系统规划局限性进行分析,提出了基于绿色基础设施理论的城镇绿地分类、绿地布局和绿地系统评价指标体系。(2)根据藻溪镇2018年卫星影像等资料,对藻溪镇绿地现状进行景观格局研究,分析藻溪镇景观空间格局特征并提出空间要素优化建议,提出了优化“连接通道”建设,加强构建生态林网络构建的方法。(3)选择藻溪镇面积不小于0.5hm2的公园绿地,利用GIS网络分析方法,探讨不同出行方式下的公园绿地可达性。并结合藻溪镇人口分布特点,综合评价小城镇公园绿地空间布局特征,并提出相应的公园绿地可达性优化建议。提出通过新建公园绿地等措施来消除公园绿地服务盲区和优化藻溪镇绿地布局方法。(4)根据藻溪镇现状条件,结合景观格局、绿地可达性及绿地评价指标体系的优化对策,确定基于绿色基础设施的藻溪镇绿地系统规划目标,并针对镇域“中心控制区”、“连接通道”和“节点”提出具体的绿色空间优化方案。

刘欣瑜[2](2020)在《基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城乡绿道规划设计研究 ——以内蒙古科右前旗科尔沁镇为例》文中认为随着城乡一体化、城乡统筹发展的提出,城乡绿道建设已经逐渐融入城乡规划体系中,受到更多地关注。但由于城乡地区生态系统较为脆弱,以追求短期效果、大规模开发建设的城乡绿道会使城乡地区原有的生态平衡遭到破坏,生物多样性降低。既造成环境破坏,也不利于城乡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因此,要怎样在城乡地区规划建设合理的绿道网络,发挥出生态、游憩及交通等综合性功能,保护地区自然与人文资源,改善人居环境是需要研究的题目。本文旨在探索基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城乡绿道规划设计方法。通过研究城乡绿道的发展现状,梳理城乡绿道的实践与理论研究概况;阐述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相关理论基础和方法,选取焦点物种途径与绿色廊道途径进行应用,探讨基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城乡绿道构建方法。结合焦点物种途径,研究区域内焦点物种及其行为生境特征,利用GIS技术进行生境适宜性分析确定生物多样性保护分区,然后通过绿色廊道途径结合区域资源及连接路径的评价分析,确定城乡绿道的总体规划布局。在此基础上,对城乡绿道的构成要素即绿廊系统、游径系统和服务设施系统的规划设计要点进行总结。借鉴国内外典型案例,在内蒙古科右前旗科尔沁镇城乡绿道的规划设计实践中对以上研究成果进行应用。

郑雅心[3](2020)在《乡村振兴战略下黑龙江省乡镇政府治理能力提升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做出的重大决策部署,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对新时代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进行了全面部署和顶层设计。提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乡镇政府是我国政权体制中最后一级,是国家政策最终落实者,也是国家治理体系的基础。其治理能力的发展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利益,关系到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好坏,更关系到新时代中国梦的实现。因此,乡镇政府的治理能力必须与时俱进,随时代的发展不断提升。乡村振兴一方面为乡镇政府治理能力的发展提供机遇和平台,另一方面又对其提出更高的要求。虽然目前学者们对乡镇政府治理方面的研究颇为丰富,但在乡村振兴的战略背景下,面对各个地区不同的发展情况,提升各乡镇政府治理能力的措施仍不够具体化。因此,本文对乡村振兴背景下黑龙江省乡镇政府治理能力如何进行提升进行更为具体的探析。本文在对国内外政府治理能力相关文献进行梳理的前提下,首先阐释了乡村振兴、乡镇政府、政府治理能力以及乡村振兴与乡镇政府治理能力间的关系等内涵与主要内容;基于治理理论和元治理理论和协同治理理论,从经济调控能力、社会保障能力、政治治理能力、文化引领能力和生态治理能力五个方面解析乡镇政府治理能力。本文以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后黑龙江省乡镇政府治理能力建设情况进行分析,从现状中得出目前黑龙江省乡镇政府的治理上的问题所在。乡村振兴的发展给黑龙江省乡镇政府注入了新的活力,但黑龙江省乡镇政府在治理上仍存在一些问题,包括:财政力量薄弱,经济调控能力弱化;保障标准低,社会保障能力不充分;人员素质落后,政治治理能力难发挥;文化治理起点较低,文化引领能力提升不足;生态保障不足,生态治理能力落后等。进而从乡镇经济发展状况不佳、社会保障机制不健全、乡镇管理体制机制不完善、文化人才队伍缺失和生态环保理念缺乏五个方面分析问题出现的原因。本文还建立了黑龙江省乡镇政府治理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并选取哈尔滨市宾县的其中八个乡镇进行测评。结合目前乡村振兴中“治理有效”的提出,最终总结出加强黑龙江省乡镇政府治理能力的建议。包括五个方面:落实乡村振兴战略,提高经济调控能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完善社会保障能力;提升干部发展意识,增强政治治理能力;促进乡风文明,创新发展文化引领能力;加强生态保护,提升生态治理能力。本文提出相关对策以期对乡村振兴战略下黑龙江省乡镇政府治理能力的提升尽绵薄之力。

张波[4](2019)在《乡村振兴战略下产业型乡村绿道规划设计研究 ——以义杭线产业型乡村绿道规划设计为例》文中研究指明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以来,国家对乡村地区的发展给予更多的关注,促使了乡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村容村貌整治、民生生活等条件均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改善。由于不同的区域发展的基础条件不同,乡村地区生态与经济发展不协调、产业带带动力低下、城乡区域发展失衡等问题仍然突出。产业型乡村绿道具有经济、社会、游憩等多方面的功能,将成为构建新型城乡关系中绿色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措施。产业振兴是实现乡村振兴的物质基础,产业型乡村绿道利用产业集聚功能的耦合作用打造乡村农林产业带与服务产业带,有利于实现乡村产业的全面兴旺,为农民实现持续增收提供保障的同时也有利于构建新型城乡关系,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本文对国内外绿道及乡村绿道的基础理论、发展历程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在景观规划设计理论、城乡规划学理论、景观生态学理论、农业产业集聚理论等基础理论的指导下,并结合我国在乡村绿道建设方面优秀的实践案例,阐述了产业型乡村绿道的概念、特点、分类及产业型乡村绿道所具有的功能。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产业型乡村绿道的类型、构成要素、设计层次及流程,利用AHP层次分析法构建评价模型,使产业型乡村绿道的规划设计建立在相对科学的基础上。通过对浙江省乡村振兴发展中的成果和难点进行分析,从乡村振兴与构建新型城乡关系的角度分析了产业型乡村绿道与实现乡村振兴的契合性,并以此为基础全面性探究了产业型乡村绿道各要素内部系统的规划重点与设计方法。文章最后以义亭镇义杭线产业型乡村绿道规划建设为例,对该产业型乡村绿道的打造进行了全面的实践分析,期望产业型乡村绿道在构建新型城乡关系中能够更有效的解决城乡间的协同发展与生态矛盾问题,为乡村地区的产业发展提供活力,加快城乡协调发展,推动实现乡村的全面振兴。

肖先柳[5](2019)在《昆明市主城区公共空间规划管理体系研究》文中指出长久以来,昆明市主城区公共空间系统不能满足市民的使用需求,为应对供需关系的转变,政府在政策法规和机构设置中有所调整,但管理改革方向和思路仍不清晰。论文以昆明市主城区为研究范围,以主城区公共空间系统和管理体系为研究对象,围绕主城公共空间系统“管什么”和公共空间管理体制“怎么管”两条研究逻辑线,通过文献综述、田野调查、问卷访谈、对规划管理部门行政工作观察研究(一年)、规划设计管理会议旁听以及对一手政策法规文件分析比较的综合研究方法,得出昆明市公共空间系统管理的主要矛盾和未来公共空间规划-建设-管理应朝向“公共空间系统化完善”和“消极空间积极化”的努力方向。“管什么”是理现象的逻辑,主要通过三方面展开:构建“管理者视角”的公共空间质量评价体系;对昆明主城区量和质进行分析评价;梳理出主城区公共空间系统的主要特征和矛盾。“怎么管”是梳机制的逻辑,主要通过两方面展开:对昆明市公共空间“量”的法规、规划编制及管理和建设管理进行分析建议;对昆明市公共空间“质”的法规、设计管理和后期管理进行分析建议。

周秀[6](2019)在《基于景观都市主义的山地生态城镇规划研究 ——以安宁市温泉镇为例》文中研究说明我国山地建制镇的数量高达一万多个,山地城镇是城镇多种类型中的一种。虽然山地城镇具有生态资源丰富的显着优势,但是在生态建设过程中忽略了自然生态环境在城镇中的作用,产生了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本论文通过以安宁市温泉镇为研究对象,在景观都市主义的理论背景下,将山地生态城镇根据相关标准分为绿色生态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三种类型的城镇,选取山地城镇建设过程中符合景观都市主义标准的生态指标,对不同类型的城镇进行研究总结,得出建设对策。在山地城镇中,将不同类型指标、大量文献共同指标和山地指标三种指标构建综合生态指标,影响山地城镇的五级指标共计29个。在此基础上,本论文从景观都市主义的生态视角出发,设计调查问卷,运用层次分析法进行定性研究,得出权重系数,以及重要性排序。结合相关指标标准和温泉镇部分指标,得到综合生态指标的具体内容,并运用柯布西耶函数设计综合模型,对某项指标进行评价。山地生态城镇中的生态指标体系能够衡量规划设计实施的成效,与城镇的规划设计存在关联性。生态指标逐渐向规划设计进行转变。转变的过程,是指生态指标转换成为生态建设可依赖的具体数据。因此,提出山地生态城镇中的运用策略,并运用于城镇生态可持续发展中。通过本论文研究得出:在景观都市主义理论的基础上,对山地生态城镇的规划进行研究,城镇建设需要综合山地、生态、经济和社会等多方面的因素,总结了山地生态城镇的生态指标和规划设计的关系,生态指标对城镇的规划设计进行指导和控制。生态指标虽然作为引导性指标,但是为指标体系的定量研究和生态规划设计建立了一定的基础,且研究成果对其它山地城镇的生态建设提供有效的参照依据,具有一定的借鉴性。

何金全[7](2017)在《珠江三角洲地区平原绿化模式研究》文中指出平原植树造林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有文字记载时期,从最初的栽植行道树,发展到现在的多层次、多结构、多功能的体系工程。广东省珠三角洲地区自然地理条件优越,区位优势明显,适合建设平原绿化的树种较多,具备开展平原绿化建设的优越条件。因此,建设符合国情、民情的平原绿化工程,对于维护地区生态安全、提升区域绿化水平、保障农业高产稳产、提高农民整体收入、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珠江三角洲地区平原绿化为研究对象,采取文献检索法、实证研究法、专家咨询法、逼近理想解排序法(TOPSIS)进行研究,通过充分查阅、归纳、分析、整理国内外相关文献资料,综合运用林学、森林经理学、景观生态学、森林美学、系统论以及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理论等相关理论,充分分析珠江三角洲地区平原绿化建设现状、有利条件、不利条件,并对发展趋势做出研判。从点、线、面结合珠江三角洲地区实际划分出六种平原绿化类型;论文将逼近理想解排序法运用到了平原绿化树种择优中,对适合珠江三角地区平原绿化的188个树种进行了择优排序;提出三种植物配置形式、六种植物配置方式;论文为适地适树、合理栽植提供科学依据。结合珠江三角洲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和林业生态建设的大趋势,根据六种平原绿化类型,运用珠江三角洲地区平原绿化树种择优顺序,通过选择不同的植物配置形式和方式,提炼了33个集用材、生态、景观、碳汇等多功能于一体,分别适用于城镇绿化、村庄(屯)绿化、农田林网绿化、道路绿化、水系绿化、荒地绿化的平原绿化配置模式。为珠江三角洲地区平原绿化提供科学依据和参考意义。

蒋思旸[8](2017)在《小城镇绿地系统规划实证研究 ——以祁县东观镇为例》文中认为随着我国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推进,小城镇的发展也步入了一个繁荣时期。小城镇的发展繁荣了地方经济,但也存在很多的问题。我国小城镇绿地系统规划的发展在总体上较为无序,有效引导不够,没有一套完整的规划与管理体系,对“推进城镇化”、“高起点”、“高标准”、“超前性”等缺乏全面准确地理解。在小城镇绿地系统的整体布局上,呈现出全局较散,没有系统的景观结构,更没有整体化的绿地布局。无论在公园、道路,还是住区的景观建设,都没有达到一定的水平,小城镇整体环境较差。另外,很多小城镇绿地景观的建设过分屈从于现实和眼前的利益,普遍重形象建设,轻功能建设,并不考虑小城镇绿地系统的现状以及地域特色,追求时髦与创新,反而丢失了小城镇固有的景观特色。针对这样的状况,本论文主要针对小城镇进行绿地系统规划方面的阐述,提出一些新的思考和应对措施,并在论文中引入山西省东观镇作为一个代表性实例进行分析,提出其绿地系统规划与实施的建议。

彭羽[9](2017)在《内蒙古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管理体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小城镇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之一,是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桥梁和纽带,在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绿色低碳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培育发展特色小城镇是“十三五”时期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措施,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抓手。特色小镇也是未来小城镇发展中的重要招商引资平台。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推进特色小城镇建设对于内蒙古实现科学发展,打造北疆亮丽风景线具有重要意义。小城镇数量巨大,上联城市下接农村,与农村、农业和农民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因此,小城镇建设是我国城镇化进程中绕不开的问题。其中,基础设施建设是实现小城镇的可持续发展和经济稳定增长重要条件,是增强小城镇吸纳能力和承载能力的基础和关键。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不仅缺少资金,更缺少吸引资金可持续进入的投融资管理体制,因此,完善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管理体制受到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内蒙古自治区是国家脱贫攻坚重点地区,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推动下,通过特色小镇建设带动区域性脱贫,引导特色小镇开发建设与脱贫攻坚有机结合,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内蒙古作为我国重要的生态功能区,生态环境质量不仅关系到本地区人民生产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同时也关系到周边省市区乃至全国的生态安全。因此,内蒙古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要践行生态文明理念、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兼顾绿色、低碳、循环、集约、效率等多重发展目标,实现区域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内蒙古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和发展过程中,长期面临资金短缺问题,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大大降低了小城镇对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吸纳能力,因此,解决好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筹集、使用及管理问题是内蒙古小城镇改革与发展的重点。另外,小城镇基础设施投融资管理体制顺畅与否直接决定了投融资效率。内蒙古应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地完善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管理体制,建立“资金可获得、融资可持续、用资低成本、权益可主导”的国家、地方、社会和个人的多元化投融资管理体制。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是投融资管理体制创新的关键所在。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管理体制市场化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良好的投融资管理体制是规范投融资行为的基础和前提。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需要政府与市场共同发挥作用,政府应逐步转变职能定位,引导和促进社会资本逐步进入基础设施领域,实现基础设施的有效供给。要加强政府引导,营造良好环境,充分发挥市场作用,建立和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主体、融资渠道、融资方式以及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决策、资金筹措、投入、使用、监督的全过程的制度安排和运作机制。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七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阐述论文的研究背景及意义,综述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及实践,对研究的基本概念进行界定的基础上,分析了基础设施与投融资管理体制的关系,并对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进行阐述。第二部分为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管理体制研究的理论基础。主要归纳总结了公共物品理论、公共选择理论、政策性金融理论和城市管理理论等理论基础,并阐述了各理论对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管理体制的指导意义。第三部分为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管理体制的国际经验。介绍了美国、德国、英国、加拿大、日本5个具有一定先进性和代表性的国家在小城镇建设及基础设施投融资方面的基本情况,总结和分析发达国家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管理体制特点,借鉴美国市场主导型、德国政府主导型、英国政府与市场并重型及加拿大区域融资机构主导型的基础设施投融资管理体制经验,为内蒙古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管理体制的完善奠定经验基础。第四部分为国内典型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管理体制案例分析。国内小城镇在各个领域进行了多元化投融资主体参与基础设施建设的探索和实践,社会资本参与小城镇基础设施投融资建设已经取得了诸多成功经验。各种基础设施投融资管理体制各具特色,对4个国内不同省区市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投融管理典型案例的基础设施投融资管理体制进行研究,分析各类投融资管理体制特点,对其投资主体、融资方式、运行机制、政府职能等问题进行深入探讨,为内蒙古小城镇基础设施投融资管理体制创新提供借鉴方案。第五部分为内蒙古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管理体制现状及存在问题。通过对内蒙古小城镇发展的现状、基础设施建设总体现状及内蒙古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管理体制现状进行分析,并重点从政府部门职能划分、政府投资范围、融资方式及渠道、投融资管理职责、风险管理、投融资效率等几个方面分析了内蒙古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管理体制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资金不足是内蒙古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面临的最大难题。内蒙古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总体上政府部门的投资仍然是最重要的,参与投资的各类企业、个人仍然很少,内蒙古大多数小城镇基础设施依然是单一的投资渠道,在吸引社会资本上扶持政策少、资源稀缺、项目边界条件较差、项目预期收益不明朗、政府财政力量薄弱等因素影响,很难调动社会资本投入到内蒙古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中来,导致基础设施投融资管理体制不畅,制约了内蒙古小城镇基础设施的建设发展。第六部分为内蒙古小城镇基础设施投融资效率的实证研究。运用三阶段DEA和超效率DEA方法全面评估内蒙古小城镇基础设施投融资效率。通过实证反映出改善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是内蒙古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管理体制改革要考虑的方向。通过提高内蒙古小城镇基础设施的投融资规模,可以有效提高内蒙古小城镇基础设施的投融资的整体效率,在当前“三期叠加”、财政赤字进一步加大的宏观环境下,内蒙古应采取多种措施在小城镇基础设施投融资领域引入社会资本,共同提高基础设施投融资规模。比如,通过设立内蒙古特色小城镇基础设施政府引导基金,打造“互联网+特色小镇”模式,撬动社会资本投入到小城镇基础设施领域。另外,纯技术效率较低,说明内蒙古各小城镇基础设施投融资在管理体制方面的效率偏低,小城镇基础设施投融资的管理体制体现的是从政府到市场的多主体之间权责利关系,通过转换政府职能,内蒙古可以进一步提高小城镇基础设施投融资效率。第七部分为内蒙古小城镇基础设施投融资管理体制政策建议。借鉴第三部分和第四部分的国内外经验,总结第五部分和第六部分发现的存在问题。结合内蒙古自治区蒙元文化特点和草原特色,因地制宜的完善内蒙古小城镇基础设施市场化投融资管理体制提出针对性的政策建议。统筹规划,制度先行,突出草原文化特色,明确投融资生态功能定位;定位明确,产业支撑,依托内蒙古小城镇资源优势和特色,构建多元化投资体制,拓宽内蒙古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渠道;健全牧区及“三少民族”生态转移小城镇基础设施资金保障机制,理顺内蒙古小城镇基础设施投融资体制;加强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创新内蒙古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PPP应用机制;推进开发性金融,加大金融支持力度,落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完善内蒙古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管理体制;因地制宜,发展内蒙古绿色债券市场,完善内蒙古小城镇基础设施投融资特色制度建设,引导社会资本为绿色转型。总之,本文以投融资管理体制为主线,围绕城镇化与小城镇、小城镇与基础设施、基础设施与投融资之间的关系对小城镇基础设施投融资管理体制问题展开研究,以公共物品理论、公共选择理论、政策性金融理论及城市管理理论为基础,从基础设施基本属性出发,明确政府财政责任边界,以提高内蒙古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管理效率为目标,探索城镇化进程中内蒙古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管理体制创新方法和路径。提出了结合内蒙古自治区草原生态文化特色,因地制宜的完善内蒙古小城镇基础设施投融资管理体制,建立国家、地方、社会企业和个人多方参与的投融资管理体制的主要政策建议。本文的创新点在于:1.在内蒙古小城镇基础设施投融资效率实证分析中,首先采用两步法(Spearman检验+Pastor法)筛选小城镇基础设施投入产出指标体系,然后运用三阶段DEA和超效率DEA模型剔除外部环境和随机扰动对效率的显着影响,对内蒙古69个旗县政府所在建制镇的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效率进行分析,更为全面准确的评估了内蒙古小城镇基础设施投融资效率,为完善内蒙古小城镇投融资管理体制提供依据。2.立足草原文化保护和生态环境建设,明确内蒙古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生态功能定位,加强生态环境规划,打造宜居草原特色小城镇。完善农牧区、半农半牧区及“三少民族”地区小城镇基础设施资金保障机制,加强小城镇投融资金融组织体系服务功能等提出相应对策。

苏潇[10](2015)在《垂直绿化在城镇住户阳台的应用及可行性》文中研究表明在经济腾飞的今天,城镇化建设迅猛,城镇的规模不断扩大。本文中城镇指的是城市及小城镇。基于中国国情,中国正确的城镇化道路应该是稳步发展特大城市和大城市,积极发展中小城市,有重点的发展小城镇,这样才能使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因此小城镇的建设发展的也相当迅猛,对于小城镇的阳台垂直绿化的研究也是相当重要,不可或缺。那么随着城市用地矛盾的出现,人们对“生态建设”这一话题的关注力度大大加强。为了使城镇的绿化水平得以提高,各地政府加强对绿地建造的投资力度。但城市用地本就紧缺,可供绿化使用的土地更是少之又少,于是垂直绿化便是一个很好的切入口,它是占地面积最少,但绿化面积最大的一种形式。它是将生态与建筑物结合完美的产物,四季常青、样式丰富多彩,运用在建筑中可以让室内的噪音降低70%左右,它可以使得室内的温度保持稳定,易拆易换,冬暖夏凉,是建造完美生活环境的模范。垂直绿化同时是一个具有支撑构件,自动灌溉系统的生态系统,结合设计师和住户的需求,通过对气候、光照、温度等方面的综合,搭配出具有形式美的墙面垂直绿化设计,在任何空间里为人类的需求建立一个具有大自然气息的生活环境。自从2010年上海世博会出现垂直绿化,吸引众多人眼球,使得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关注垂直绿化。在一些户外广场,城市公园等公共场所,我们已经能够经常见到垂直绿化的踪影。可是绿化效果仍然不够显着。所以本文便提出了阳台垂直绿化,这样一个“个人绿化”的方案。本文从垂直绿化常见的攀援式、模块式、花槽倾斜放置式、铺贴式、水培式,这五种形式做了对比分析,找出了适用于阳台的垂直绿化方式。然后阐述了阳台墙面的垂直绿化对小区景观生态系统和对室内生态环境的影响。并指出了垂直绿化在设计上需要解决的问题,植物选择,和后期维护与保养。最后表明了垂直绿化作用于阳台的深远意义。

二、城镇绿化设计应符合国情(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城镇绿化设计应符合国情(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绿色基础设施理论的藻溪镇绿地系统规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生态困境
        1.1.2 温州市行政区划调整——构建“1650”新格局
        1.1.3 苍南县“大花园”建设的积极推动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
    1.5 技术路线
2 基本概念与相关理论
    2.1 基本概念
        2.1.1 绿色基础设施
        2.1.2 小城镇
        2.1.3 小城镇绿地
        2.1.4 小城镇绿地系统
        2.1.5 小城镇绿地系统规划
        2.1.6 景观生态学
    2.2 国内外研究动态
        2.2.1 国外研究动态
        2.2.1.1 国外绿色基础设施发展历程
        2.2.1.2 国外城镇发展历程
        2.2.1.3 国外城镇绿地系统规划发展现状
        2.2.2 国内研究动态
        2.2.2.1 国内绿色基础设施发展历程
        2.2.2.2 国内城镇发展历程
        2.2.2.3 国内城镇绿地系统规划发展现状
    2.3 绿色基础设施理论与绿地系统规划
        2.3.1 绿色基础设施的内容及构成
        2.3.2 绿色基础设施的基本特征
        2.3.3 绿色基础设施与绿地系统规划的关系
        2.3.4 基于绿色基础设施理论的绿地系统规划基本步骤
        2.3.5 基于绿色基础设施理论的绿地系统规划的优势
        2.3.6 小结
3 藻溪镇概况分析
    3.1 地理区位
    3.2 自然条件
        3.2.1 地形地貌
        3.2.2 土壤条件
        3.2.3 河流水系
        3.2.4 气候条件
        3.2.5 森林植被
    3.3 社会经济条件
        3.3.1 行政区划与人口
        3.3.2 国民经济现状
        3.3.3 交通现状
    3.4 历史人文
        3.4.1 历史发展沿革
        3.4.2 旅游资源
    3.5 藻溪镇绿地建设现状
        3.5.1 镇域范围绿化现状
        3.5.2 建成区范围绿化现状
        3.5.3 优势因素评价
        3.5.4 劣势因素评价
4 景观格局分析研究
    4.1 景观格局分析方法
        4.1.1 研究数据来源
        4.1.2 景观格局指数选取与计算
        4.1.2.1 指数选取及生态意义
        4.1.2.2 指数的软件处理
        4.1.3 景观格局斑块分类
    4.2 景观格局分析
        4.2.1 景观斑块数据库的建立
        4.2.1.1 数据预处理
        4.2.1.2 数据库的建立
        4.2.2 斑块构成分析
        4.2.3 空间特征分析
        4.2.4 多样性分析
    4.3 景观格局分析总结评价
    4.4 景观格局优化建议
5 可达性分析研究
    5.1 可达性分析方法
    5.2 可达性分析
        5.2.1 建立数据库
        5.2.1.1 道路数据库
        5.2.1.2 公园绿地数据库
        5.2.1.3 人口数据库
        5.2.2 网络分析模型构建
        5.2.2.1 构建道路网络数据集
        5.2.2.2 构建公园绿地服务区
        5.2.2.3 不同出行方式对可达性分析的影响
        5.2.2.4 等时面数据分析
        5.2.3 人口密度分析
        5.2.3.1 构建人口密度分布图
        5.2.3.2 地形及人口对可达性分析的影响
        5.2.4 识别服务盲区
    5.3 可达性分析总结评价
    5.4 可达性优化建议
6 基于绿色基础设施理论的藻溪镇绿地系统规划
    6.1 规划范围
    6.2 规划分析
        6.2.1 藻溪镇景观格局分析
        6.2.2 藻溪镇可达性分析
        6.2.3 藻溪镇绿地系统规划分析
        6.2.3.1 绿地系统规划局限性分析
        6.2.3.2 基于绿色基础设施理论的绿地系统规划优化内容
    6.3 规划目标与规划原则
        6.3.1 规划目标
        6.3.2 规划原则
    6.4 规划布局结构
    6.5 中心控制区规划
        6.5.1 生态林建设规划
        6.5.2 森林防护规划
        6.5.2.1 有害生物防治
        6.5.2.2 森林防火
        6.5.2.3 森林资源监测
        6.5.3 特色产业规划
        6.5.4 湿地公园规划
    6.6 连接通道规划
        6.6.1 绿色通道规划
        6.6.1.1 镇域绿色通道建设规划
        6.6.1.2 建成区绿色通道建设规划
        6.6.2 生态水网建设
    6.7 节点规划
        6.7.1 森林村庄建设规划
        6.7.2 古树名木保护
        6.7.3 公园建设
    6.8 树种规划
        6.8.1 树种选择原则
        6.8.2 树种选择及分类规划
        6.8.2.1 公园绿地树种选择规划
        6.8.2.2 道路林网树种选择规划
        6.8.2.3 水系林网树种选择规划
        6.8.2.4 农田林网树种选择规划
        6.8.2.5 附属绿地树种选择规划
        6.8.2.6 景观林树种选择规划
        6.8.2.7 湿地树种选择规划
        6.8.2.8 荒地树种选择规划
7 研究总结与展望
    7.1 研究总结
    7.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图表索引
个人简介
致谢

(2)基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城乡绿道规划设计研究 ——以内蒙古科右前旗科尔沁镇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相关领域研究概述
        1.3.1 相关概念及辨析
        1.3.2 相关理论基础
        1.3.3 国内外绿道研究进展
        1.3.4 国内外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现状及研究进展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的技术路线
2 生物多样性保护方法研究
    2.1 生物多样性概述
        2.1.1 生物多样性的功能
        2.1.2 生物多样性丧失的原因
    2.2 生物多样性保护途径
        2.2.1 景观稳定性途径
        2.2.2 焦点物种途径
        2.2.3 绿色廊道途径
        2.2.4 生态安全格局
        2.2.5 Gap分析途径
    2.3 本章小结
3 基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城乡绿道规划设计策略与方法
    3.1 城乡绿道一般规划方法与问题
        3.1.1 目前城乡绿道建设中存在问题
        3.1.2 城乡绿道的功能
        3.1.3 城乡绿道的规划方法
    3.2 基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城乡绿道规划设计方法
        3.2.1 基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城乡绿道规划原则
        3.2.2 基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城乡绿道规划设计方法
    3.3 绿道构成要素规划——绿廊系统规划与方法
        3.3.1 绿廊系统概述
        3.3.2 绿廊分类规划
        3.3.3 绿廊宽度设计
        3.3.4 植物规划
        3.3.5 水系规划
    3.4 绿道构成要素规划——游径系统规划与方法
        3.4.1 交通衔接规划
        3.4.2 慢行道规划设计
    3.5 绿道构成要素规划——服务设施规划与方法
        3.5.1 驿站规划
        3.5.2 标识系统规划
    3.6 本章小结
4 国内外相关案例研究
    4.1 美国佛罗里达州区域绿道网络建设
        4.1.1 项目概况
        4.1.2 相关经验借鉴
    4.2 广州增城城乡绿道建设
        4.2.1 项目概况
        4.2.2 相关经验借鉴
    4.3 武汉东湖郊野绿道
        4.3.1 项目概况
        4.3.2 相关经验借鉴
    4.4 伦敦城市与自然连接的绿色廊道——利山谷绿链公园
        4.4.1 项目概况
        4.4.2 相关经验借鉴
    4.5 意大利兰布罗河流域绿道建设
        4.5.1 项目概况
        4.5.2 相关经验借鉴
    4.6 本章小结
5 内蒙古兴安盟科右前旗科尔沁镇城乡绿道规划设计
    5.1 总体概况及解读
        5.1.1 区位及自然条件
        5.1.2 政策解读
        5.1.3 周边交通条件
        5.1.4 周边旅游资源
        5.1.5 生物资源
        5.1.6 规划范围
    5.2 规划区域分析
        5.2.1 地形分析
        5.2.2 现状水系分析
        5.2.3 现状交通分析
        5.2.4 现状绿地及植被分析
        5.2.5 现状游憩资源分析
        5.2.6 SWOT分析
    5.3 规划目标与策略
        5.3.1 规划依据
        5.3.2 规划原则
        5.3.3 规划目标与愿景
        5.3.4 规划策略
    5.4 绿道选线规划
        5.4.1 生物多样性保护分区
        5.4.2 内蒙古科右前旗科尔沁镇城乡绿道备选路线评价分析
        5.4.3 绿道总体规划布局
    5.5 绿道构成要素规划
        5.5.1 绿廊系统规划
        5.5.2 游径系统规划
        5.5.3 服务设施系统规划
        5.5.4 绿道建设指引
    5.6 绿道示范段
        5.6.1 示范段1
        5.6.2 示范段2
6 结论与讨论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致谢
附件

(3)乡村振兴战略下黑龙江省乡镇政府治理能力提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文献述评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方法
        1.4.1 研究的主要内容
        1.4.2 研究的主要方法
    1.5 技术路线及创新点
        1.5.1 技术路线
        1.5.2 创新点
2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乡村振兴战略
        2.1.2 乡镇政府
        2.1.3 政府治理能力
        2.1.4 乡镇政府治理能力
    2.2 理论基础
        2.2.1 治理理论
        2.2.2 元治理理论
        2.2.3 协同治理理论
    2.3 乡村振兴战略与提升乡镇政府治理能力的互动关系
        2.3.1 乡村振兴战略为乡镇政府治理能力的提升提供发展平台
        2.3.2 乡镇政府治理能力的提升对实现乡村振兴产生推动作用
3 黑龙江省乡镇政府治理能力现状分析
    3.1 黑龙江省乡镇政府架构体系
    3.2 黑龙江省乡镇政府治理能力现状
        3.2.1 经济治理能力现状
        3.2.2 社会保障治理能力现状
        3.2.3 政治治理能力现状
        3.2.4 文化治理能力现状
        3.2.5 生态治理能力现状
4 乡村振兴战略下黑龙江省乡镇政府治理能力存在问题及成因分析
    4.1 黑龙江省乡镇政府治理能力存在的问题
        4.1.1 财政力量薄弱,经济调控能力弱化
        4.1.2 保障标准不高,社会保障能力不充分
        4.1.3 人员素质落后,政治治理能力难发挥
        4.1.4 治理起点较低,文化引领能力不足
        4.1.5 生态保障不足,生态治理能力落后
    4.2 黑龙江省乡镇政府治理能力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4.2.1 乡镇经济不够发达
        4.2.2 社会保障机制不健全
        4.2.3 乡镇管理体制机制不完善
        4.2.4 文化人才队伍缺失
        4.2.5 生态环保理念缺乏
5 黑龙江省乡镇政府治理能力评价
    5.1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5.1.1 指标体系的选择
        5.1.2 指标体系的原则
        5.1.3 指标体系的依据
    5.2 指标权重与计算方法
        5.2.1 指标权重
        5.2.2 计算方法
    5.3 黑龙江省宾县乡镇政府治理能力测评
        5.3.1 实现程度测评
        5.3.2 测评结果分析
6 乡村振兴战略下提升黑龙江省乡镇政府治理能力的对策
    6.1 落实乡村振兴战略,提高经济调控能力
        6.1.1 改善财政收支水平
        6.1.2 大力发展乡镇经济
        6.1.3 提高村民在产业振兴中的参与度
    6.2 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完善社会保障能力
        6.2.1 保证基本社会保障不断完善
        6.2.2 推进城乡融合,提高就业促进能力
    6.3 提升干部发展意识,增强政治治理能力
        6.3.1 加强党组织建设
        6.3.2 增强协同治理理念
        6.3.3 提高工作人员专业素质
        6.3.4 优化政策执行和法治水平
    6.4 促进乡风文明,创新发展文化引领能力
        6.4.1 推进乡风文明建设
        6.4.2 推进农村教育科研发展
        6.4.3 提高信息化程度
    6.5 加强生态保护,提升生态治理能力
        6.5.1 提高生态治理的财政投入
        6.5.2 优化乡镇居住环境
        6.5.3 加强生态治理理念的宣传教育
7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4)乡村振兴战略下产业型乡村绿道规划设计研究 ——以义杭线产业型乡村绿道规划设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
        1.1.2 产业型乡村绿道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作用及意义
    1.2 研究内容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 国内外研究动态
        1.4.1 国外研究动态
        1.4.2 研究启示
        1.4.3 国内研究动态
        1.4.4 研究启示
    1.5 研究思路与方法
        1.5.1 研究思路
        1.5.2 研究方法
    1.6 技术路线
2 相关概念、基础理论研究和案例分析
    2.1 相关概念
        2.1.1 “乡村振兴”概念
        2.1.2 乡村产业结构
        2.1.3 绿道、乡村绿道的相关概念
        2.1.4 产业型乡村绿道的概念
        2.1.5 产业型乡村绿道的分类
        2.1.6 产业型乡村绿道的特点
        2.1.7 产业型乡村绿道的功能
    2.2 基础理论研究
        2.2.1 景观规划设计理论
        2.2.2 城乡规划学理论
        2.2.3 农业产业集群理论
        2.2.4 景观生态学理论
        2.2.5 道路生态学理论
        2.2.6 可持续发展理论
    2.3 国内相关案例研究
        2.3.1 广东增城乡村绿道规划实践
        2.3.2 深圳市淘金山乡村绿道规划实践
        2.3.3 浙江仙居永安溪绿道规划实践
3 乡村振兴战略下产业型乡村绿道规划设计研究
    3.1 浙江省“乡村振兴”发展概况
        3.1.1 指导思想
        3.1.2 建设成效
        3.1.3 发展瓶颈
    3.2 产业型乡村绿道与实现乡村振兴的契合性
        3.2.1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构建新型城乡关系
        3.2.2 产业型乡村绿道在构建新型城乡关系中原理的运用
        3.2.3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产业型乡村绿道建设要求
    3.3 产业型乡村绿道与乡村产业
        3.3.1 产业型乡村绿道与乡村产业结构的等级特征
        3.3.2 乡村绿道与乡村产业结构变化的相关关系
        3.3.3 产业型乡村绿道的乡村产业系统构建
    3.4 产业型乡村绿道的构建
        3.4.1 产业型乡村绿道类型
        3.4.2 产业型乡村绿道构成要素
        3.4.3 产业型乡村绿道规划设计层次
    3.5 产业型乡村绿道规划设计方法
        3.5.1 资料收集与调查
        3.5.2 制定产业开发思路与目标定位
        3.5.3 构建产业型乡村绿道产业性资源评价模式
        3.5.4 选线规划
        3.5.5 规划布局
        3.5.6 专项规划
        3.5.7 打造产品开发体系及开发路径
        3.5.8 技术路线
    3.6 本章小结
4 浙江省义亭镇义杭线产业型乡村绿道规划设计实践
    4.1 义亭镇实现乡村振兴的基础
        4.1.1 地理区位
        4.1.2 沿线景观现状
        4.1.3 社会经济条件
        4.1.4 历史文化资源
        4.1.5 自然景观资源
    4.2 义杭线产业型乡村绿道沿线产业分布特征
    4.3 义杭线产业型乡村绿道建设总体布局
        4.3.1 选线评价与布局
        4.3.1.1 点状要素分析
        4.3.1.2 线性要素分析
        4.3.2 规划布局
    4.4 义杭线产业型乡村绿道规划设计构思
        4.4.1 规划构思
        4.4.2 规划理念
        4.4.3 规划设计目标
        4.4.4 乡村旅游与产业融合项目规划
    4.5 义杭线产业型乡村绿道专项及附属设施规划设计
        4.5.1 绿道游径系统规划
        4.5.2 绿道沿线水域景观规划
        4.5.3 绿道解说标识系统设计
        4.5.4 绿道驿站规划
    4.6 义亭镇实现乡村振兴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振兴策略
        4.6.1 义亭镇实现乡村振兴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4.6.2 义亭镇实现乡村振兴规划策略
    4.7 绿道开发营销策略规划
        4.7.1 生态环境与文化资源的营销开发
        4.7.2 绿道知名度开发
        4.7.3 产品品牌形象开发
    4.8 保障体制规划
        4.8.1 制定政府宏观调控和市场调节策略
        4.8.2 制定产业型绿道建设法律法规,加强执法力度
        4.8.3 加强产业型乡村绿道的产品营销和建设宣传
        4.8.4 建立和完善多元化的投融资渠道,提供技术人才保障
    4.9 本章小结
5 总结与不足
    5.1 总结
    5.2 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个人简介
致谢

(5)昆明市主城区公共空间规划管理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必要性
        1.1.1 研究政策背景
        1.1.2 研究课题来源
        1.1.3 研究必要性
    1.2 研究对象
        1.2.1 研究范围
        1.2.2 研究对象
        1.2.3 研究层次的确定
    1.3 重要概念界定
        1.3.1 城市公共空间及其相关概念的辨析
        1.3.2 公共空间管理及其相关概念辨析
        1.3.3 系统与体系概念辨析
    1.4 城市公共空间类型的划分
        1.4.1 传统研究划分方式
        1.4.2 按照用地的独立-非独立角度划分
        1.4.3 按照用地配建-非配建划分
        1.4.4 按照服务等级性质划分
        1.4.5 采用综合的公共空间分类
    1.5 研究综述
        1.5.1 对“城市公共空间系统完善”的综述
        1.5.2 对“消极空间积极化”的综述
        1.5.3 对“城市公共空间管理机制”的综述
    1.6 调查研究方法与框架
        1.6.1 调查方法的准备
        1.6.2 研究方法的准备
    1.7 研究框架(图1.15)
第二章 “管理者视角”的公共空间质量评价研究
    2.1 管理者在公共空间评价中应有之视角
        2.1.1 视角梳理
        2.1.2 属性梳理
        2.1.3 评价方法梳理
    2.2 对“规划管理者视角”的公共空间指标梳理分析
        2.2.1 环境属性相关指标
        2.2.2 社会属性相关指标
        2.2.3 经济属性相关指标
        2.2.4 法律属性相关指标
        2.2.5 小结
    2.3 建立评价体系
第三章 对昆明市主城区公共空间现状的调查分析
    3.1 昆明市主城区公共空间系统建设发展概况
        3.1.1 主城区城市形态圈层蔓延特征
        3.1.2 主城区城市形态扩张与公共空间系统建设关系
    3.2 昆明市主城区公共空间系统特征分析
        3.2.1 G类用地公共空间规划的基本概况
        3.2.2 G类用地公共空间的系统特征
    3.3 对公共空间“量”的分析评价
        3.3.1 对公共空间总量相关指标分析评价
        3.3.2 对步行可达范围覆盖率分析评价
    3.4 对公共空间“质”的分析评价
        3.4.1 对主要类型公共空间的“质”分析评价
        3.4.2 对系统完善类型公共空间的“质”分析评价
        3.4.3 对公共空间整体性的分析和评价
    3.5 小结
        3.5.1 对主城公共空间系统“量”的特征和问题
        3.5.2 对主城公共空间系统“质”的特征和问题
        3.5.3 策略建议
第四章 对昆明市主城区公共空间“量”的管理机制的研究分析
    4.1 相关法规的分析建议
        4.1.1 分析
        4.1.2 评价建议
    4.2 对于相关规划编制及管理分析建议
        4.2.1 分析
        4.2.2 评价和建议
    4.3 对于建设管理的分析建议
        4.3.1 分析
        4.3.2 评价和建议
    4.4 小结
第五章 对昆明市主城区公共空间“质”管理机制的研究分析
    5.1 相关法规分析建议
        5.1.1 分析
        5.1.2 评价和建议
    5.2 对设计管理分析建议
        5.2.1 分析
        5.2.2 评价和建议
    5.3 对后期管理分析建议
        5.3.1 分析
        5.3.2 评价和建议
    5.4 小结
第六章 结论
    6.1 研究结论
        6.1.1 “管理者视角”的公共空间质量评价体系
        6.1.2 主城区公共空间系统的主要矛盾
        6.1.3 主城区公共空间“量”管理工作上的机制矛盾
        6.1.4 主城区公共空间“质”管理工作上的机制矛盾
        6.1.5 基于现实矛盾和改革层面试提出主城区公共空间管理的完善方向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附录B:昆明市主城区公共空间调查记录表(部分)
附录C:《昆明市绿地系统规划》带状空间梳理
附录D:论文调查问卷及民意反馈总结
附录E 访谈及会议记录
附录F 图片索引

(6)基于景观都市主义的山地生态城镇规划研究 ——以安宁市温泉镇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提出及研究背景
        1.1.1 快速城镇化背景下的生态环境的破坏
        1.1.2 城镇的生态系统发挥不出应有的功能
        1.1.3 生态环境的建设重点在于引导和实施
    1.2 研究对象、目标及意义
        1.2.1 研究对象
        1.2.2 研究内容
        1.2.3 研究目标
        1.2.4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的研究动态
        1.3.1 景观都市主义的相关研究概况
        1.3.2 山地生态城镇的相关研究概况
        1.3.3 研究中存在的空缺方面
    1.5 研究方法及框架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框架
第二章 景观都市主义与山地生态城镇的关系
    2.1 相关概念辨析
        2.1.1 景观都市主义相关概念
        2.1.2 生态指标相关概念
        2.1.3 山地生态城镇相关概念
    2.2 从景观都市主义理论到生态指标
        2.2.1 景观都市主义的三个研究视角
        2.2.2 景观都市主义与生态的联系
        2.2.3 从景观都市主义到生态指标
    2.3 从生态指标到生态规划设计
        2.3.1 山地生态城镇的类型划分
        2.3.2 山地生态城镇的生态指标
        2.3.3 生态指标与生态规划设计
    2.4 生态指标在山地生态城镇的典型案例
        2.4.1 欧盟生态城镇计划
        2.4.2 唐山市曹妃甸生态城
        2.4.3 中新天津生态城
        2.4.4 案例的经验小结
    2.5 景观都市主义对山地生态城镇的影响
        2.5.1 充分完善山地城镇的景观设施
        2.5.2 拓展山地城镇的绿色生态片区
        2.5.3 丰富山地生态城镇空间多样性
        2.5.4 基于生态指标的生态规划设计
        2.5.5 推动山地城镇生态可持续发展
第三章 山地生态城镇的分类与指标分析
    3.1 安宁市温泉镇与山地生态城镇的关系
        3.1.1 安宁市温泉镇属于山地生态城镇
        3.1.2 安宁市温泉镇生态建设发展概况
        3.1.3 安宁市温泉镇生态建设优化思路
    3.2 绿色生态型城镇指标与对策
        3.2.1 绿色生态的指标体系
        3.2.2 绿色生态的实践途径
        3.2.3 绿色生态的建设对策
    3.3 资源节约型城镇指标与对策
        3.3.1 资源节约的指标体系
        3.3.2 资源节约的实践途径
        3.3.3 资源节约的建设对策
    3.4 环境友好型城镇指标与对策
        3.4.1 环境友好的指标体系
        3.4.2 环境友好的实践途径
        3.4.3 环境友好的建设对策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山地生态城镇的综合指标分析
    4.1 综合指标体系的构建前提
        4.1.1 指标体系的基本原则
        4.1.2 指标体系的结构组成
        4.1.3 指标体系的内容分析
    4.2 山地生态建设的综合指标
        4.2.1 模糊层次综合分析
        4.2.2 定性与定量的综合
        4.2.3 综合指标构建原则
        4.2.4 综合指标项的构建
        4.2.5 综合指标项的权重
        4.2.6 综合指标的具体内容
    4.3 山地生态建设的综合模型
        4.3.1 指标的无量纲化
        4.3.2 综合评价的模型
    4.4 山地生态建设的综合评价
    4.5 山地生态建设的综合建议
        4.5.1 生态建设的生态建议
        4.5.2 生态建设的预警建议
        4.5.3 生态建设的综合建议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山地生态城镇的生态指标与策略
    5.1 山地生态城镇的规划目标
        5.1.1 山地生态城镇发展内涵
        5.1.2 山地生态城镇发展目标
    5.2 山地生态城镇的生态指标
        5.2.1 生态指标在规划设计中的转变
        5.2.2 生态指标与规划设计的关系
    5.3 生态指标与安宁市温泉镇规划设计
        5.3.1 安宁市温泉镇的现状与问题分析
        5.3.2 安宁市温泉镇的规划调整与设想
        5.3.3 安宁市温泉镇的策略实践与响应
        5.3.4 山地生态指标与温泉镇规划设计
    5.4 生态指标在生态规划中的运用策略
        5.4.1 生态环境的优化提升
        5.4.2 山地区域的安全构建
        5.4.3 经济层次的战略提升
        5.4.4 社会文明的发展行动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
    6.1 基本结论
        6.1.1 景观都市主义理论的反思
        6.1.2 景观都市主义理念的深化
        6.1.3 山地生态城镇建设的反思
        6.1.4 生态建设比城镇建设重要
        6.1.5 研究结论具有普遍适用性
    6.2 主要的创新点
        6.2.1 景观生态城镇的初现
        6.2.2 弹性规划的生态城镇
        6.2.3 生态指标的预警作用
    6.3 研究的局限性与未来展望
        6.3.1 局限性
        6.3.2 后续研究
        6.3.3 未来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附录 B:图片索引
附录 C:表格索引
附录 D:山地生态城镇综合生态指标调查问卷
附录 E:安徽省绿色生态城市建设指标体系(试行)

(7)珠江三角洲地区平原绿化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1.1 新一轮绿化广东大行动是珠三角地区今后一段时期内林业中心工作
        1.1.2 国家级森林城市群建设示范区是珠江三角洲地区生态建设目标之一
        1.1.3 广东省平原绿化建设概况
        1.1.4 珠江三角洲地区平原绿化建设有利条件
        1.1.5 珠江三角洲地区平原绿化建设不利条件
        1.1.6 珠江三角洲地区平原绿化建设趋势预判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理论基础
        1.3.1 基本概念
        1.3.2 相关理论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农田林网绿化模式
        1.4.2 道路与水系绿化模式
        1.4.3 荒地绿化模式
        1.4.4 城镇绿化模式
        1.4.5 村庄(屯)绿化模式
        1.4.6 平原绿化发展阶段
2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区域概况
        2.1.1 区域范围及对象
        2.1.2 自然环境
        2.1.3 社会经济
        2.1.4 生态建设
    2.2 研究内容
    2.3 研究目标
    2.4 研究方法
    2.5 技术路线
3 结果与分析
    3.1 平原绿化类型确定
        3.1.1 城镇绿化(点)
        3.1.2 村庄(屯)绿化(点)
        3.1.3 农田林网绿化(线)
        3.1.4 道路绿化(线)
        3.1.5 水系绿化(线)
        3.1.6 荒地绿化(面)
    3.2 绿化树种选择
        3.2.1 评价树种的确定
        3.2.2 指标的确立过程
        3.2.3 平原绿化类型与指标侧重
        3.2.4 逼近理想解排序法
        3.2.5 综合评价结果
    3.3 植物配置
        3.3.1 植物配置形式
        3.3.2 植物配置方式
    3.4 配置模式
4 结论与讨论
    4.1 结论
        4.1.1 划分了六种平原绿化类型
        4.1.2 确定了绿化树种择优顺序
        4.1.3 提出了33种平原绿化配置模式
    4.2 讨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表 1 TOPSIS法陆地型树种量化指数(评价矩阵)
附表 2 陆地型树种矩阵标准化变换
附表 3 陆地型TOPSIS计算结果

(8)小城镇绿地系统规划实证研究 ——以祁县东观镇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相关概念
    1.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4 研究内容,方法,技术路线
2 国内外绿地系统规划研究现状
    2.1 国外城镇绿地系统规划研究现状
    2.2 国内城镇绿地系统规划研究现状
3 我国小城镇绿地规划与建设问题研究
    3.1 现状与问题
    3.2 对小城镇绿地系统规划若干问题的思考
    3.3 我国小城镇绿地系统发展的前景展望
4 小城镇绿地系统规划实训——东观镇城镇绿地系统规划
    4.1 东观镇基本概况
    4.2 东观镇绿地现状及问题
    4.3 东观镇绿地系统规划原则
    4.4 东观镇绿地系统规划要点
    4.5 东观镇绿地系统分类规划说明
    4.6 绿化树种规划
结语
参考文献
英文摘要
附图
致谢

(9)内蒙古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管理体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文献回顾和评析
        1.2.1 国外相关文献综述
        1.2.2 国内相关文献综述
        1.2.3 国内外文献评析
    1.3 研究的基本概念界定
        1.3.1 小城镇
        1.3.2 基础设施
        1.3.3 财政投融资
        1.3.4 投融资管理体制
        1.3.5 基础设施与投融资的关系
    1.4 研究方法与思路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内容
        1.4.3 研究思路结构图
    1.5 本文的创新点
第2章 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管理体制研究的相关理论
    2.1 公共物品理论
        2.1.1 公共物品理论概述
        2.1.2 公共物品理论对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管理体制研究的指导意义
    2.2 公共选择理论
        2.2.1 公共选择理论概述
        2.2.2 公共选择理论对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管理体制研究的指导意义
    2.3 政策性金融理论
        2.3.1 政策性金融理论概述
        2.3.2 政策性金融对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管理体制研究的指导意义
    2.4 城市管理理论
        2.4.1 城市管理理论概述
        2.4.2 城市管理理论对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管理体制研究的指导意义
第3章 国外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管理体制借鉴
    3.1 美国市场主导型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管理体制
        3.1.1 美国小城镇建设
        3.1.2 美国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管理体制的特征
    3.2 德国政府主导型小城镇基础设施投融资管理体制
        3.2.1 德国的小城镇建设
        3.2.2 德国小城镇基础设施投融资管理体制的特征
    3.3 英国政府与市场并重型基础设施投融资管理体制
        3.3.1 英国小城镇的建设
        3.3.2 英国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管理体制的特征
    3.4 加拿大政府区域融资机构主导型基础设施投融资管理体制
        3.4.1 加拿大小城镇的建设
        3.4.2 加拿大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管理体制的特征
    3.5 日本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管理体制
        3.5.1 日本小城镇的建设
        3.5.2 日本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管理体制特征
    3.6 国外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管理体制启示
第4章 国内典型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管理体制案例分析
    4.1 北京市小城镇建设及其小城镇发展基金
        4.1.1 北京市小城镇建设
        4.1.2 北京市小城镇发展基金
    4.2 河北固安产业园区投融资模式——固安模式
        4.2.1 背景
        4.2.2 基础设施建设成果
        4.2.3 “固安模式”管理体制
        4.2.4 园区财政支付能力分析
    4.3 大汉模式——小城镇集中连片综合开发
        4.3.1 背景
        4.3.2 管理体制
    4.4 内蒙古小城镇基础设施投融资市场化的PPP实践
        4.4.1 项目简介
        4.4.2 项目运作的方式
        4.4.3 项目建设过程中财政投入资金的处置方式
        4.4.4 项目回报机制
        4.4.5 监管架构
第5章 内蒙古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管理体制现状及问题
    5.1 内蒙古小城镇发展现状
        5.1.1 内蒙古城镇化率显着提高
        5.1.2 城乡规划不断完善
        5.1.3 小城镇基础设施承载能力不断提高
        5.1.4 小城镇建设呈现边疆民族地区城镇特点
    5.2 内蒙古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现状
        5.2.1 内蒙古小城镇类型及基础设施特点
        5.2.2 分类型内蒙古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情况
        5.2.3 分行业内蒙古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情况
        5.2.4 按资金来源结构内蒙古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情况
        5.2.5 内蒙古东、中、西部地区小城镇部分基础设施建设情况
        5.2.6 按经济发展类型内蒙古小城镇部分基础设施存量情况分析
    5.3 内蒙古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管理体制现状
        5.3.1 内蒙古小城镇分行业基础设施投融资管理体制
        5.3.2 内蒙古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主体
        5.3.3 内蒙古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融资方式
        5.3.4 内蒙古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融资渠道
    5.4 内蒙古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
        5.4.1 投融资主体的责、权、利不统一,投融资效率较低
        5.4.2 投资决策集中,管理分散,缺乏完善的监督和约束机制
        5.4.3 政府投资范围界定不清,“越位”与“缺位”并存
        5.4.4 投融资渠道逐渐扩展,尚未真正实现多元化
        5.4.5 融资方式单一,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PPP)的良好局面尚未形成
        5.4.6 投融资管理体制缺乏规范和协调,致使地方政府性债务沉重
        5.4.7 投融资管理体制不完善,风险管理薄弱
第6章 内蒙古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效率的实证研究
    6.1 研究模型介绍
        6.1.1 三阶段DEA方法
        6.1.2 超效率DEA方法
    6.2 指标选取及数据处理
        6.2.1 投入产出指标体系的确定
        6.2.2 环境变量选取
    6.3 计量实证分析
        6.3.1 第一阶段传统DEA
        6.3.2 第二阶段SFA回归模型
        6.3.3 第三阶段调整后的DEA
    6.4 结论
第7章 完善内蒙古小城镇基础设施投融资管理体制政策建议
    7.1 突出草原文化特色,明确投融资生态功能定位
        7.1.1 加快地方立法工作,完善草原生态保护投融资相关的法律法规
        7.1.2 做好基础设施投融资规划,突出生态导向功能
        7.1.3 支持草原宜居环境塑造和蒙古族传统文化传承的工程建设
        7.1.4 完善农牧区小城镇投融资金融组织体系服务功能,支持草原生态建设
    7.2 依托资源优势和地方特色,探索多元化投融资体制
        7.2.1 制定优惠政策措施,安排专项资金支持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
        7.2.2 发挥资源优势和特色,拓宽小城镇基础设施投融资渠道
        7.2.3 健全“三少民族”、扶贫开发连片地区小城镇基础设施资金保障机制
    7.3 转变政府职能,明确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管理主体责任
        7.3.1 明确各级政府之间的职责权限,建立和完善地方政府权力清单制度
        7.3.2 整合政府内部职责,建立各部门分工负责的投融资管理机制
        7.3.3 转变政府职能,营造市场环境
        7.3.4 推进配套改革,建立投资风险管控机制和融资激励机制
    7.4 投资基金化,健全财政资金可持续介入的投融资扶持方式
        7.4.1 引入小城镇基础设施产业基金
        7.4.2 探索设立自治区、盟市政府基础设施开发基金
        7.4.3 着力完善小城镇基础设施投资基金
    7.5 完善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PPP应用机制
        7.5.1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PPP模式应用的政府监管机制
        7.5.2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PPP模式应用的权力监督机制
    7.6 推进开发性金融,落实供给侧改革,完善投融资管理体制
        7.6.1 完善内蒙古小城镇基础设施项目储备库
        7.6.2 加强信贷支持,优先提供小城镇基础设施储备库项目贷款
        7.6.3 创新融资方式,提供综合性金融服务
        7.6.4 建立工作协调机制,保障投融资管理体制顺畅运行
    7.7 发展内蒙古绿色债券市场,完善投融资特色制度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10)垂直绿化在城镇住户阳台的应用及可行性(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前言
    1.2 课题背景
    1.3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3.1 研究的目的
        1.3.2 研究的意义
    1.4 垂直绿化在国内外相关研究的概括及发展状况
        1.4.1 垂直绿化在国内的发展状况
        1.4.2 垂直绿化在国外的发展状况
第二章 垂直绿化在环境优化中的重要性
    2.1 垂直绿化的内涵及作用
        2.1.1 垂直绿化的含义
        2.1.2 垂直绿化在环境优化中的作用
    2.2 垂直绿化中绿色植被的重要性
        2.2.1 绿色植被对有害气体的吸收作用
        2.2.2 绿色植被在环境中的杀菌减尘作用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垂直绿化在城镇住户阳台应用形式的比较分析
    3.1 垂直绿化应用于城镇住户阳台的原由及优势
        3.1.1 城镇住户阳台应用垂直绿化的原由
        3.1.2 城镇住户阳台应用垂直绿化的优势
        3.1.3 城镇住户阳台应用垂直绿化与传统植物平摆的比较分析
    3.2 适用于城镇住户阳台的垂直绿化分类及其方法
        3.2.1 攀援式垂直绿化
        3.2.2 模块式垂直绿化
        3.2.3 花槽倾斜放置式垂直绿化
        3.2.4 铺贴式垂直绿化
        3.2.5 新型水培式垂直绿化
    3.3 适用于城镇住户阳台五种形式的比较分析
    3.4 五种形式在阳台垂直绿化设计中的应用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城镇住户阳台中垂直绿化的设计
    4.1 室内景观设计的多元化
    4.2 垂直绿化在阳台空问设计中的可行性要求
    4.3 垂直绿化适用于城镇住户阳台的植物选择
        4.3.1 适用于阳台的植物选择原则
        4.3.2 适用于阳台的植物种类
    4.4 美学特征在阳台垂直绿化设计中的体现
        4.4.1 平衡美
        4.4.2 简洁美
        4.4.3 色彩美
        4.4.4 形式美
    4.5 垂直绿化对于阳台设计后期的持久性发展
        4.5.1 阳台垂直绿化的可持续原则
        4.5.2 阳台垂直绿化后期的维护与保养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垂直绿化在城镇住户阳台中的发展前景
    5.1 阳台垂直绿化对室内外生态系统的发展影响
        5.1.1 阳台垂直绿化对小区景观生态系统的影响
        5.1.2 阳台垂直绿化对室内生态环境的影响
    5.2 阳台垂直绿化的推动意义
    5.3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四、城镇绿化设计应符合国情(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绿色基础设施理论的藻溪镇绿地系统规划研究[D]. 汤晓宇. 浙江农林大学, 2021(08)
  • [2]基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城乡绿道规划设计研究 ——以内蒙古科右前旗科尔沁镇为例[D]. 刘欣瑜. 北京林业大学, 2020(02)
  • [3]乡村振兴战略下黑龙江省乡镇政府治理能力提升研究[D]. 郑雅心. 东北农业大学, 2020(07)
  • [4]乡村振兴战略下产业型乡村绿道规划设计研究 ——以义杭线产业型乡村绿道规划设计为例[D]. 张波. 浙江农林大学, 2019(02)
  • [5]昆明市主城区公共空间规划管理体系研究[D]. 肖先柳. 昆明理工大学, 2019(07)
  • [6]基于景观都市主义的山地生态城镇规划研究 ——以安宁市温泉镇为例[D]. 周秀. 昆明理工大学, 2019(04)
  • [7]珠江三角洲地区平原绿化模式研究[D]. 何金全. 华南农业大学, 2017(08)
  • [8]小城镇绿地系统规划实证研究 ——以祁县东观镇为例[D]. 蒋思旸. 山西农业大学, 2017(01)
  • [9]内蒙古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管理体制研究[D]. 彭羽. 中央财经大学, 2017(08)
  • [10]垂直绿化在城镇住户阳台的应用及可行性[D]. 苏潇. 西北大学, 2015(10)

标签:;  ;  ;  ;  ;  

城市绿化设计应符合国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