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灵脂B_1抑制大鼠胃酸分泌的实验研究

五灵脂B_1抑制大鼠胃酸分泌的实验研究

一、五灵脂B_1抑制大鼠胃酸分泌的实验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雷健茨[1](2021)在《黄贵华教授治疗消化性溃疡的临床用药规律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挖掘黄贵华教授治疗消化性溃疡的遣方处药规律,总结导师诊治此病的临证经验及学术思想,以期传承名家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经数据挖掘得到的核心组方药物,使用网络药理学方法预测药物活性成分-疾病靶点-通路之间的联系,探索核心药物对疾病的作用机制。方法:(1)按照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收集导师门诊诊疗消化性溃疡的医案,将要素输入Excel表格后利用中医传承计算平台对药物频次和患者症状频数进行统计,算法采用关联规则和K均值聚类。(2)数据挖掘得到治疗消化性溃疡的核心药物组方后,综合应用TCMSP数据库、Gene Cards数据库、OMIM数据库等收集药物活性成分和疾病潜在靶点信息,绘制PPI网络图,使用Metascape数据平台进行GO功能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采用iGEMDOCK软件进行分子对接。结果:1.黄贵华教授治疗消化性溃疡医案研究结果药物信息:共88味药,出现频次为1789次,高频药物有白术、砂仁、豆蔻、炙甘草等。使用频率最高的是补虚药、化湿药以及消食药三类。补虚药中补气药频次最高,其次为补阳药。药物多为甘温之品。高频药对有砂仁+豆蔻、砂仁+白术、白术+豆蔻、白术+炙甘草、砂仁+炙甘草等,小茴香→白术、苍术→广藿香、补骨脂→白术这3个组合药对置信度为1。药物聚类中白术、豆蔻、姜半夏、茯苓、砂仁、党参为主的类似处方频次最高。症状-舌脉信息:整理规范后的病案统计临床症状和舌脉象共计117个,频次共1067次,频次前列的有胃脘痛、舌淡白、反酸、口干等。高频症状组合有口干+口苦、反酸+嗳气、胃脘痛+舌淡白、舌淡白+苔白等,胃脘痛,口苦,大便稀烂→口干、舌淡白,嗳气,脉弱→反酸等17条关联规则置信度均为1。聚类分析中苔薄白、胃脘痛、舌淡红、胃脘痞闷、舌淡白、反酸为主的核心症状频次最高。2.核心组方网络药理学预测结果药物活性成分与疾病的潜在交集靶点共64个;PPI网络中JUN、AKT1、TNF等是连接度较高的靶点;其生物过程有活性氧代谢过程、对脂多糖的反应、氧化应激反应等;相关分子功能富集主要有细胞因子受体结合、血红素结合、抗氧化活性等;分子对接中结合性最好的靶点和化合物分别是MMP9和槲皮素。结论:1.黄贵华教授治疗消化性溃疡用药规律研究结论黄贵华教授诊疗消化性溃疡,细查寒热阴阳随证而治,兼顾地区湿热气候和现代环境影响,湿恋先化湿开路,再行健脾护肾之法固本培元,治疗中能预判疾病变化,遣方有攻有守,同时善用药对配伍,以达协同增效之功。2.核心组方网络药理学分析结论数据挖掘用药规律得到黄贵华教授治疗消化性溃疡的核心药物组方(白术、豆蔻、姜半夏、茯苓、砂仁、党参),运用网络药理学方法工具预测发挥重要作用的药物成分,直观呈现靶点在通路上的机制。在以四君子汤类方为代表的核心组方药物中,推测槲皮素、木犀草素、黄芩素等中药成分能够通过影响PPARG、MMP9、VEGF、PTGS2等关键靶点,发挥抗氧化、抗炎、修复胃黏膜、参与免疫调节等作用,结合GO功能富集分析以及KEGG通路富集分析,这些潜在靶点在生物功能以及信号通路的富集上与细胞活性氧代谢过程、氧化应激反应、对有毒物质的反应等密切相关,从而起到治疗效果。

范铭沁[2](2020)在《中药水煎液对Al3+络合能力的分析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铝是人体内的非必须元素,广泛地存在于人类的生活环境中。日常生活中,铝可以通过食物、含铝药物、饮用水、铝制炊具等途径进入人体,被人体小肠末端吸收后,不易排出,易在体内蓄积,产生慢性毒性。长期摄入铝会蓄积在大脑、骨骼等部位,引起阿尔兹海默病与骨质疏松症。中药治疗这两类疾病有很好的疗效,毒副作用小,但作用机理还未得到全方面的解释,仍需不断补充与完善,并且还有很多中药难以用现代科学去解释其作用机理与物质基础。基于这两类疾病都与体内铝过载有关,从铝过载的角度考虑,我们推测中药治疗这两类疾病的机制可能是中药中所含的成分与Al3+形成络合物使体内过量的铝排出体外。由于体内Al3+的含量难以测定,中药中能够与Al3+络合的成分也未知,使得此项研究在体内难以深入进行。由此,本文建立一种能快速分析评估中药络合Al3+能力的方法,筛选出对Al3+络合能力强的中药,并进一步分析筛选出中药中可能络合Al3+的成分,为阐明中药治疗铝过载疾病的机制与物质基础提供更多的研究基础。本研究以铝试剂为显色剂,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中药水煎液中游离态Al3+的含量。对试验条件进行优化,结果最佳的条件是:缓冲溶液p H值为3.5;铝试剂用量是1 m L浓度为0.25 mg/m L;反应时间为25 min;抗坏血酸用量是1 m L浓度为20 mg/m L;样品的测定波长为525 nm。在此优化条件下,Al3+浓度的线性范围为5.00~20.00 mg/L(r2=0.9982);重复性与精密度良好。基于此方法,测定中药水煎液中外加一定量Al3+前后游离态Al3+的含量,计算Al3+的回收率。Al3+的回收率与中药络合Al3+的能力呈负相关,以此评估了169种中药水煎液对Al3+的络合能力。初步筛选出紫花地丁、鱼腥草、白豆蔻、郁金、生晒参、益智仁、百合、石榴皮、党参等9味对Al3+络合能力强的中药。这些中药可能是治疗铝过载疾病的关键中药。其中生晒参、益智仁、百合、党参与郁金治疗阿尔兹海默病与骨质疏松症的机制可能与排出体内过量的铝有关;紫花地丁、鱼腥草、石榴皮与白豆蔻也可能是治疗铝过载疾病的潜在药物。经质谱分析初步探究郁金、紫花地丁、鱼腥草、白豆蔻、益智仁、百合、石榴皮、党参、生晒参络合Al3+的成分,郁金中的原儿茶酸与双去甲氧基姜黄素、紫花地丁中的芹菜素、鱼腥草与百合中的槲皮素、石榴皮中的没食子酸及党参中的木犀草素与咖啡酸可能是这6味中药络合Al3+的主要成分。

赵兵[3](2020)在《基于人胃黏膜端粒调控网络与衰老学说探讨固本通络汤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机制》文中提出研究目的:端粒缩短是反应细胞衰老的生物学标志物,研究显示,慢性萎缩性胃炎(CAG)患者胃黏膜端粒长度较同龄正常人缩短,提示CAG或与胃黏膜衰老有关,然相关分子机制尚未阐明。既往临床研究证实,导师根据“胃天年”理论运用固本通络汤治疗CAG在临床上具有较好的疗效,然固本通络汤疗效发挥的机制尚不明确。本研究通过对CAG患者胃黏膜端粒长度与端粒结合蛋白TRF1、TRF2、POT1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细胞衰老通路关键因子p53mRNA表达水平的研究,从端粒调控网络与衰老角度探讨CAG的发病机制以及固本通络汤治疗CAG的机制。研究方法:(1)CAG患者胃黏膜端粒长度、TRF1、TRF2、POT1mRNA及蛋白表达与p53mRNA表达水平的病例-对照研究采用病例对照研究的实验设计,收取30例CAG患者及30例CNAG患者作为对照组,所有患者均于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行胃镜检查及病理活检,明确诊断。通过填写调查问卷以确定两组患者疾病发生的危险因素,通过检测患者胃窦部黏膜端粒长度、TRF1、TRF2、POT1mRNA及蛋白表达以及细胞衰老通路关键因子p53mRNA表达,探讨人胃黏膜端粒调控网络及衰老与CAG的相关性,以进一步明确CAG发病的分子机制。(2)固本通络汤治疗CAG的机制研究采用自身前后对照的实验设计,回顾性的收取经固本通络汤治疗3个月后胃窦部黏膜病理至少改善一个等级的患者30例,对其治疗前后的胃窦部病理标本进行再切片,通过检测胃窦部黏膜端粒长度、TRF1、TRF2、POT1mRNA及蛋白表达以及细胞衰老通路关键因子p53mRNA表达,探讨固本通络汤对端粒调控网络及细胞衰老通路关键基因p53的影响,从而明确固本通络汤疗效发挥的机制。研究结果:(1)CAG患者胃黏膜端粒长度、TRF1、TRF2、POT1mRNA及蛋白表达与p53mRNA表达水平的病例-对照研究两组患者基线比较:性别、年龄组成无明显差异,基线一致,具有可比性。两组患者相关危险因素比较:与CNAG组相比,CAG患者中有Hp感染史者更多、病程更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MI、吸烟史、饮酒史、熬夜、暴饮暴食、喜食辛辣刺激、生冷及高盐饮食、胃癌家族史及现症感染Hp等危险因素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病理情况比较:CAG组患者中,伴萎缩22例(占73.3%)、伴肠化29例(占96.7%)、伴异型增生1例(占3.3%),两组患者胃黏膜病理积分有明显差异(t’=9.682,P<0.001)。两组患者胃黏膜端粒长度比较:两组患者胃黏膜相对端粒长度均不符合正态分布,CAG组相对端粒长度中位数为0.67,CNAG组相对端粒长度中位数为1.06,CAG组较CNAG组相对端粒长度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297.000,P=0.024)两组患者胃黏膜TRF1、TRF2、POT1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的比较:胃黏膜TRF1mRNA在CNAG组高表达,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788,P=0.434);TRF2mRNA在CAG组高表达,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969,P=0.054);POT1mRNA在CNAG组高表达,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225,P=0.226);TRF1、TRF2、POT1蛋白在CAG组均高表达,与CNAG组比较差异显着,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者胃黏膜p53mRNA表达水平的比较:p53mRNA在CAG组高表达,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60,P=0.796)。胃黏膜端粒长度与年龄的相关性分析:CAG组及CNAG组胃黏膜端粒长度与年龄均无相关性(CAG 组:r=-0.303,P=0.131;CNAG 组:r=-0.195,P=0.302)胃黏膜端粒长度与 TRF1、TRF2、POT1、p53mRNA 及 TRF1、TRF2、POT1蛋白表达的相关性分析:CAG组p53mRNA表达水平与胃黏膜端粒长度存在轻度负相关(r=-0.396,P=0.031),回归方程Y=-0.321X+1.099(F=3.438,P=0.074),提示该回归方程无统计学意义,因而不能用p53mRNA表达水平预测CAG胃黏膜端粒长度,CNAG组胃黏膜端粒长度与TRF1、TRF2、POT1及p53mRNA水平均无相关性;CAG组TRF2、POT1蛋白表达量与胃黏膜端粒长度呈负相关,其中TRF2蛋白表达量与端粒长度的线性回归方程为Y=-0.041X+1.249(F=1.741,P=0.198),提示该回归方程无统计学意义,不能用TRF2蛋白表达量预测CAG胃黏膜端粒长度,POT1蛋白表达量与端粒长度的线性回归方程为Y=-0.103X+1.272(R2=0.206,F=7.249,P=0.012),CNAG 组胃黏膜端粒长度与 TRF1、TRF2、POT1蛋白表达量均无相关性。胃黏膜病理积分与胃黏膜相对端粒长度、TRF1、TRF2、POT1、p53mRNA表达水平及TRF1、TRF2、POT1蛋白表达水平的相关性:60例受试者胃黏膜病理积分与胃黏膜相对端粒长度呈负相关(r=-0.410,P=0.001),线性回归方程为Y=-5.018X+11.54(R2=0.181,F=12.81,P<0.001);胃黏膜病理积分与 TRF1mRNA表达水平无相关性(r=-0.054,P=0.682),与TRF2mRNA表达水平呈正相关(r=0.339,P=0.008),与 POT1mRNA 表达水平无相关性(r=0.052,P=0.695),与p53mRNA表达水平亦无相关性(r=0.037,P=0.778);胃黏膜病理积分与TRF1、TRF2、POT1蛋白表达量均呈正相关,与TRF1蛋白表达量回归方程为Y=1.974X+0.534(R2=0.437,F=45.04,P<0.001),与 TRF2 蛋白表达量回归方程为Y=0.848X-1.457(R2=0.138,F=9.312,P=0.003),与POT1蛋白表达量回归方程为 Y=1.743X+0.814(R2=0.294,F=24.15,P<0.001)。CAG发病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TRF1与POT1蛋白表达阳性为CAG的独立危险因素,TRF1蛋白表达阳性者发生CAG的风险是阴性者的16.54倍(95%CI:1.84-149.03),POT1蛋白表达阳性者发生CAG的风险是阴性者的9.11倍(95%CI:1.64-50.54)。(2)固本通络汤治疗CAG的机制研究治疗前后病理资料比较:萎缩、肠化、慢性炎症治疗前后的构成比差异显着,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萎缩、肠化治疗前后积分及治疗前后总积分差异显着,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慢性炎症治疗前后积分无明显差异(P>0.05);异型增生病例数仅为1例,因而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前后胃黏膜端粒长度的比较:治疗前胃黏膜相对端粒长度为0.30±0.16,治疗后为0.32±0.19,治疗前后差值为-0.02±0.2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549,P=0.587),无法证明固本通络汤对治疗前后的胃黏膜端粒长度有影响。治疗前后胃黏膜TRF1、TRF2、POT1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比较:治疗前后TRF1表达水平较治疗前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TRF2及POT1mRNA表达水平无差异,因此无法证明固本通络汤对TRF2及POT1mRNA表达有影响;治疗前后胃黏膜TRF1、TRF2及POT1蛋白表达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无法证明固本通络汤对TRF1、TRF2及POT1蛋白表达有影响。治疗前后胃黏膜p53mRNA表达水平比较:治疗后p53mRNA的表达水平较治疗前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我们通过对CAG患者胃黏膜端粒长度、TRF1、TRF2、POT1mRNA及蛋白表达与p53mRNA表达水平的病例-对照研究发现:(1)CAG患者胃黏膜端粒长度较CNAG患者缩短,端粒的缩短与CAG的发生密切相关。(2)CAG患者胃黏膜TRF1、TRF2、POT1蛋白表达量显着高于CNAG患者;CAG患者胃黏膜TRF2、POT1蛋白表达量与胃黏膜端粒长度呈负相关,考虑CAG患者胃黏膜端粒缩短与TRF2、POT1蛋白的过表达有关。(3)CAG患者的p53mRNA表达水平与胃黏膜端粒长度存在轻度负相关,CAG患者中端粒长度缩短伴随着p53mRNA表达增高,初步考虑为p53通路的激活以介导细胞衰老,防止端粒过短被识别为DNA损伤,引起染色体不稳定而发生癌变,有待进一步研究证实。(4)本研究60例受试者胃黏膜病理积分与胃黏膜相对端粒长度呈负相关,与TRF2mRNA表达水平及TRF1、TRF2及POT1蛋白表达量均呈正相关,且有统计学意义,因此胃黏膜端粒长度、TRF2mRNA表达水平、TRF1、TRF2、POT1蛋白表达量均可以预测胃黏膜的病变程度。(5)TRF1和POT1蛋白表达阳性是CAG的独立危险因素,TRF1蛋白表达阳性者发生CAG的风险是阴性者的16.54倍,POT1蛋白表达阳性者发生CAG的风险是阴性者的9.11倍。临床上对胃黏膜TRF1及POT1蛋白的免疫组化检测可作为CAG诊断和预后的参考指标。通过对固本通络汤治疗后胃黏膜病理改善者的自身前后对照研究发现:(1)固本通络汤治疗前后胃黏膜相对端粒长度无明显差异,尚不能说明固本通络汤对胃黏膜端粒长度有影响。(2)固本通络汤可以下调TRF1mRNA的表达水平。(3)固本通络汤治疗前后TRF1、TRF2、POT1蛋白表达无明显差异,尚不能说明固本通络汤对TRF1、TRF2、POT1蛋白表达有影响。(4)固本通络汤可以下调p53mRNA表达水平,初步考虑固本通络汤可能是通过延缓端粒缩短的速度,为DNA损伤修复机制提供机会,阻断p53介导细胞衰老通路的激活,从而达到延缓胃衰老、逆转CAG的作用,然其机制尚有待于进行细胞体外和动物体内实验做进一步的验证。

王菀[4](2020)在《基于meta分析对益气化瘀解毒法干预慢性萎缩性胃炎有效性及安全性的系统评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基于meta分析对益气化瘀解毒法干预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有效性及安全性进行客观、科学、系统的评价,为临床应用益气化瘀解毒法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提供循证医学依据。研究方法参照《meta-分析设计与实施方法》与《系统评价指导手册》制定研究方案并严格执行。计算机检索4个中文数据库(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期刊中文期刊服务平台、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和4个英文数据库(Pub 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全面获取关于益气化瘀解毒法干预CAG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建库-2019年7月1日),由2名研究人员独立进行文献筛选与数据提取,meta分析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对OR(二分类资料)和MD(连续型资料)进行合并效应量。采用ROB量表对纳入文献进行方法学质量评价,GRADE证据质量分级对纳入的所有结局指标进行评级。研究结果本系统评价研究共纳入78篇文献(80项研究,7 888例病人),根据治疗组干预方式不同分为“益气化瘀解毒法组方vs西药”与“益气化瘀解毒法组方联用西药vs西药”两组进行研究,各组按照对照组干预药物差异进行亚组分析。主要研究结果如下:单一用药组的meta结果显示:益气化瘀解毒法治疗CAG可明显改善患者胃胀(O R=4.43,95%CI[2.37,8.27])、胃痛(OR=3.33,95%CI[1.45,.7.66])、纳呆(OR=8.19,95%CI[3.76,17.85])、嗳气(OR=4.51,95%CI[2.12,9.60])及嘈杂(OR=6.51,95%CI[3.05,13.90])的症状,在综合疗效有效率(OR=3.92,95%CI[3.26,4.72])和治愈率(OR=2.51,95%CI[2.05,3.08])、临床疗效有效率(OR=4.06,95%CI[2.70,6.10])和治愈率(OR=3.85,95%CI[2.24,6.62])、胃镜有效率(OR=5.09,95%CI[3.45,7.53])和治愈率(OR=3.75,95%CI[2.45,5.76])、Hp 根除率(OR=3.05,95%CI[1.44,6.48])、中医证候积分变化(MD=-2.44,95%CI[-2.68,-2.20])方面均明显优于维酶素、抗Hp疗法、胃肠促动药及抑酸护胃剂等西药,在病理病变萎缩(OR=2.47,95%CI[1.70,3.60])、肠化(OR=7.14,95%CI[4.04,12.62])及异型增生(OR=8.37,95%CI[4.02,17.45])的改善及逆转方面也展现出独特优势。联合用药组的meta结果显示:益气化瘀解毒法联用抗Hp疗法、抑酸护胃剂或胃肠促动药在综合有效率(OR=3.92,95%CI[3.26,4.72])和治愈率(OR=2.05,95%CI[1.67,2.53])、临床症状有效率(OR=3.91,95%CI[2.62,5.86])和治愈率(OR=3.12,95%CI[21.51,6.46])、胃镜有效率(OR=3.89,95%CI[2.89,5.23])和治愈率(OR=1.76,95%CI[1.04,2.98])、Hp 根除率(OR=3.05,95%CI[1.44,6.48])均优于单用西药,其中胃镜治愈率(P=0.03)结果把握度较低;在病理组织学改善及逆转方面仅对萎缩改善(OR=2.42,95%CI[1.27,4.60])的疗效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该组有7项研究报道不良事件发生情况,meta分析结果(OR=0.71,95%CI[0.41,1.23])提示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血清学指标的meta结果显示:应用益气化瘀解毒法可下调TNF-α(SMD=-1.15,95%CI[-1.35,-0.94])、IL表达,减轻胃黏膜炎性反应;调节血清GAS水平,改善胃黏膜功能;降低MTL(SMD=-2.84,95%CI[-3.16,-2.53])、ET(SMD=-3.32,95%CI[-4.84,-1.80])水平,增加胃黏膜血供,促进胃肠运动。研究结论益气化瘀解毒法单用或联用西药干预CAG在减轻患者临床症状、改善萎缩、肠化与异型增生及调节炎症因子(TNF-α、IL)与GAS、MTL、ET水平方面较优于单纯西药组,但在Hp根除方面尚不能认为有一定优势性;在药物安全性方面,考虑无法解释药物不良事件发生来源,对结果暂持保留态度。由于纳入研究数量较少,文献质量普遍偏低,可能存在多种偏倚对研究结果造成影响,仍需要更多高质量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进一步验证。

钱玉春[5](2019)在《脾胃方1号调控CYP2C19酶活性及其药效物质初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消化性溃疡疾病(pepticulcer,PU)是脾胃相关病科常见的慢性疾病,发病范围波及全球。西医认为其形成的原因是在各种攻击因子的影响下,引起的胃黏膜损伤。其常好发部位是十二指肠和胃,其病变可侵犯至黏膜下层肌肉层,甚至穿透浆膜层进入更深组织。食管、美克尔(Meckel)憩室、胃肠术后的缝合口及邻近的肠褶也可发生消化性的溃疡。消化性溃疡疾病的全球发病率约在10%左右,其本身可以有一定概率自愈,但是同时又容易反复发作[1]。消化性溃疡疾病可以发病于任何年龄段,但是胃溃疡的好发年龄要高于十二指肠溃疡。质子泵抑制剂的问世,对提高消化性溃疡疾病的疗效有着重要的意义,但是依旧不能完全避免出血、穿孔甚至癌化恶变等并发症的发生。随着质子泵抑制剂在临床运用的时间越来越长,其药物的副作用也逐渐显露。中医中药在治疗消化性疾病,包括溃疡方面同样具有不错的疗效,并且中医运用辨证论治对患者使用个体化的用药方案,临床疗效稳定,但是治疗机制尚不完全明确。中药多为复方制剂,胜在多组分、多靶点治疗,对人体起到整体调节作用;西药作用靶点单一,但机制确定,局部疗效强。所以中西药联合使用是否能进一步提高疗效,同时中西药结合能否弥补各自的不足,是今后研究的重要方向。奥美拉唑作为第一个问世的质子泵抑制剂,已在临床上广泛的使用,消化性溃疡疾病的患者从中受益匪浅。然而,临床观察发现奥美拉唑在治疗消化性溃疡疾病时存在“同病同药不同效”的现象,部分患者甚至在加大剂量后仍然无法得到预期的疗效。目前已经发现奥美拉挫在人体内代谢时会受P450酶系的影响,其中CYP2C19是代谢奥美拉唑的主要酶,奥美拉唑的疗效受到CYP2C19基因多态性的影响。具体而言,由于CYP2C19基因在不同人群体内的表达各不相同,使得奥美拉唑在不同人群中治疗消化性溃疡疾病时的疗效大相径庭。其中强代谢型患者对奥美拉唑的代谢作用增强,从而导致奥美拉唑的疗效降低;而弱代谢型患者虽然使用奥美拉唑疗效较好,但是容易造成药物在人体内的堆积,存在增加副作用风险的可能。所以不同基因表达的患者其临床疗效会出现较大的差异性。西医目前尚无特别有效的手段来干预此现象。祖国医学历经数千年的实践中,中药同样能有效地治疗消化性溃疡疾病,其疗效稳定,且在治疗过程中的药物副作用较少。本课题选用的脾胃方1号在临床应用中与奥美拉唑联用治疗消化性溃疡疾病,可有效提高疗效,降低溃疡复发率及药物的副作用。在实验研究中也证实了脾胃方1号联用奥美拉唑,可有效提高乙酸性大鼠消化性溃疡疾病模型的溃疡愈合质量,从而降低溃疡复发。增加新生血管数量是其主要作用特点[2-3]。因此本课题通过实验和临床两方面研究脾胃方1号联用奥美拉唑时,脾胃方1号对于奥美拉唑的主要代谢酶CYP2C19活性的影响。对于调整临床中西药联合应用的方案,提高消化性溃疡疾病的疗效、降低溃疡复发率、减少药物副作用,最终实现个体化给药,具有极其积极的意义。

程若东[6](2019)在《基于网络药理学的“固本通络汤”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作用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目的:筛选固本通络汤中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主要活性成分,预测其活性成分的作用靶点,建立药物-成分-靶点-疾病网络,探讨固本通络汤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作用机制。研究方法:采用中药系统药理学技术平台(TCMSP)中的药动学参数[口服利用度(OB)和药物相似性(DL)]筛选固本通络汤的潜在活性成分,整合靶点预测网站服务器(STPD)与人类基因数据库(Gene card)、人类孟德尔遗传数据库(OMIM)预测和筛选其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作用靶点,借助Cytoscape构建“药物-成分-靶点-疾病”网络。通过String数据库与Cytoscape软件绘制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利用DisGeNET数据库对作用靶点类型进行归属。通过DAVID数据库对固本通络汤作用靶点进行生物功能及代谢通路分析。研究结果:(1)通过数据库共检索到固本通络汤21味组成药物活性成分2354个,根据“OB≥30%和DL≥0.18”筛选共得到407个活性成分,去除药物共同的活性成分共获得339个活性成分,其中:党参的活性成分共134个,经筛选共得到21个潜在活性成分;茯苓的活性成分共34个,经筛选共得到15个潜在活性成分;白术的活性成分共55个,经筛选共得到7个潜在活性成分;半夏的活性成分共116个,经筛选共得到13个潜在活性成分;柴胡的活性成分共349个,经筛选共得到17个潜在活性成分;香附的活性成分共104个,经筛选共得到18个潜在活性成分;白芍的活性成分共85个,经筛选共得到13个潜在活性成分;甘松的活性成分共57个,经筛选共得到5个潜在活性成分;莪术的活性成分共81个,经筛选共得到3个潜在活性成分;丹参的活性成分共202个,经筛选共得到65个潜在活性成分;薏苡仁的活性成分共38个,经筛选共得到9个活性成分;甘草的潜在活性成分共280个,经筛选共得到92个活性成分;砂仁的潜在活性成分共165个,经筛选共得到10个活性成分;乌梅的潜在活性成分共40个,经筛选共得到8个活性成分;仙茅的潜在活性成分共78个,经筛选共得到7个活性成分;淫羊藿的潜在活性成分共130个,经筛选共得到23个活性成分;蛇床子的潜在活性成分共114个,经筛选共得到19个活性成分:续断的潜在活性成分共31个,经筛选共得到8个活性成分;桑寄生的潜在活性成分共46个,经筛选共得到2个活性成分;黄柏的潜在活性成分共140个,经筛选共得到37个活性成分;知母的潜在活性成分共75个,经筛选共得到15个活性成分。(2)本研究共获得542种药物作用靶点,其中党参有149个作用靶点,茯苓有67作用靶点,白术有53个作用靶点,半夏有124个作用靶点,柴胡有120个作用靶点,香附有167个作用靶点,白芍有98个作用靶点,甘松有57个作用靶点,莪术有38个作用靶点,丹参有216个作用靶点,薏苡仁有45个作用靶点,甘草有211个作用靶点,砂仁有56个作用靶点,乌梅有61个作用靶点,仙茅有37个作用靶点,淫羊藿有121个作用靶点,蛇床子有100个作用靶点,续断有70个作用靶点,桑寄生有30个作用靶点,黄柏有161个作用靶点,知母有124个作用靶点。(3)本研究发现固本通络汤作用靶点与CAG相互作用网络共涉及nodes973个,edges2739条,P<0.01,经Cytoscape软件分析网络分析功能获取网络拓扑关系,以“degree”、“紧密度(closeness)”和“介度(betweenness)”的中位数为卡值,本文 degree 为 112,closeness 为 0.49767,betweenness 为 0.002008,选取同时满足3个卡值的节点为固本通络汤的潜在靶标-CAG疾病靶标相互作用网络的关键节点共69个。其中degree较高的有AKT1、IL6、ALB、TP53、TNF、VEGFA、EGFR、CXCL8、STAT3、EGF、MAPK1、SRC、CASP3、IL10、MAPK8、JUN、PTGS2、MMP9、ESR1、ILIB,degree 均大于 230,P<0.05。(4)本研究从GO-BP分析从而确定靶蛋白最主要的生物学过程。针对核心靶点进行GO-BP分析获得211个生物过程信息,具有显着意义(P<0.01)的生物过程信息有201条,从中筛选基因数目≥20个基因的生物过程信息,共得到13条主要生物过程信,分别类属于:信号转导、氧化还原、RNA聚合酶调控、细胞增殖和凋亡调控、炎症反应、蛋白水解、基因表达调控、蛋白质磷酸化。(5)本研究通过KEGG分析共富集到药物-靶点-靶点核心网络的基因通路共177条,具有显着意义的(P<0.01)有147条基因通路信息,其中慢性萎缩性胃炎显着相关通路 43 条,以 Pathways in cancer、PI3K-Akt signaling pathway、TNF signaling pathway、MAPK signaling pathway、Rap 1 signaling pathway、FoxO signaling pathway、Toll-like receptor signaling pathway、HIF-1 signaling pathway 的inputnumber较高,分别为36、26、18、16、16、16、16、16,涉及靶点数分别为 397、342、110、255、211、134、106、103。结论:(1)固本通络汤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是多种活性成分共同发挥作用,其中Stigmasterol、quercetin、kaempferol、sitosterol、beta-sitosterol、isorhamnetin、Mairin等可能为固本通络汤的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核心化合物。(2)通过活性成分的靶点预测筛选发现固本通络汤的活性成分可作用于多个靶点,固本通络汤主要通过转录因子(Transcription Factor)、酶(Enzyme)、转运蛋白(Transporter)、细胞膜受体(Membrane receptor)、酪氨酸激酶(Tyr Kinase)、丝氨酸-苏氨酸激酶(Ser Thrkinase)、酪氨酸磷酸酶(Tyr Phosphatase)、丝氨酸蛋白酶(Serine Protease)、离子通道(Ion channel)、天冬氨酸蛋白酶(Aspartic Protease)、半胱氨酸蛋白酶(Cysteine Protease)等类型靶点发挥治疗作用。(3)通过成分—靶标—疾病网络相互作用可以发现固本通络汤的有效活性成分与多个靶蛋白、多条通路有关,同时也可以发现该处方在治疗CAG过程中与少数重要靶点有较强的联系。研究发现AKT1、IL6、ALB、TP53、TNF、VEGFA、EGFR、CXCL8、STAT3、EGF、MAPK1、SRC、CASP3、IL10、MAPK8、JUN、PTGS2、MMP9、ESR1、IL1B等靶标与固本通络汤活性成分及慢性萎缩性胃炎有密切关系。(4)通过GO分析发现固本通络汤主要通过调节信号转导、氧化还原、RNA聚合酶调控、细胞增殖和凋亡调控、炎症反应、蛋白水解、基因表达调控、蛋白质磷酸化等过程均发挥生物学作用。(5)通过KEGG对通路分析发现固本通络汤主要通过干预Pathways in cancer、P13K-Akt signaling pathway、TNF signaling pathway、MAPK signaling pathway、Rap 1 signaling pathway、FoxO signaling pathway、Toll-like receptor signaling pathway、HIF-1 signaling pathway等发挥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作用。

李柯更[7](2019)在《调气和胃化瘀法治疗肝胃不和型消化性溃疡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研究通过观察中医与西医在治疗肝胃不和型消化性溃疡的临床疗效,比较、分析中医调气和胃化瘀法治疗和西医治疗两种方法,阐明调气和胃化瘀法在治疗本病中的优势,为中医气机升降平衡理论的发展寻求临床支持依据及中西医结合的理念探索新的角度。方法:将60例符合纳入标准、排除标准的消化性溃疡患者随机分组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各30例。治疗组依据调气和胃化瘀法所拟之方治疗,对照组用奥美拉唑镁肠溶片治疗,两组均治疗1疗程,时间为6周。观察记录临床症状疗效、证候积分及主症和次症积分改善、胃镜下溃疡疗效、治疗6个月后的总有效病例复发情况及治疗过程中安全性。将两组数据进行比较并用统计学方法得出结果。结果:1.临床症状疗效:疗程结束后,临床症状疗效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3.33%,对照组为80.00%,治疗组与对照组疗效差异显着(P<0.05),表明治疗组疗效较对照组有优势。2.证候积分改善:(1)平均证候积分:疗程结束后,两组平均证候积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证候积分差异有显着性意义(P<0.05),表明治疗组改善证候积分优于对照组。(2)主症积分:治疗后两组间各主症积分差异均有显着性意义(P<0.05),表明治疗组改善主症优于对照组。(3)次症积分:治疗后两组间各次症积分差异有显着性意义(P<0.05),表明治疗组改善次症优于对照组。3.胃镜下溃疡疗效:两组胃镜下溃疡疗效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2.86%,对照组为81.48%,两组间总有效率差异无显着意义(P>0.05)。4.复发情况:停药6个月随访结果:治疗组复发率为17.86%,对照组复发率为45.83%,治疗组与对照组间复发情况差异有显着意义(P<0.05),表明治疗组控制复发优于对照组。5.用药安全性:各组病例均未发生不良事件、明显不良反应及检验检查结果的异常,说明两组治疗较安全。结论:本临床研究运用中医调气和胃化瘀法治疗肝胃不和型消化性溃疡,此治法以中医气机升降理论为基础,将消除西医发病机理的思维融入依法遣方用药中,相比西医治疗在临床症状疗效及控制复发方面有优势,且用药安全,值得临床进一步深入研究。

沈贤敏[8](2019)在《基于CYP2C19基因多态性探讨益气活血方联合奥美拉唑治疗消化性溃疡的增效机制》文中指出目的:运用益气活血方联合奥美拉唑治疗消化性溃疡,进行疗效观察,并结合动物实验结果共同探讨益气活血方联合奥美拉唑治疗消化性溃疡的增效机制。方法:临床研究:将100例依据中医证候诊断标准筛选出的脾胃虚寒证消化性溃疡患者随机分为中西药组和西药组,治疗前对所有患者进行CYP2C19基因的测定。西药组50例患者服用奥美拉唑(20mg,2次/日),中西药组50例患者服用奥美拉唑(20mg,2次/日)+益气活血方(1剂/日),观察治疗4周。两组中合并Hp感染的患者治疗前两周予奥美拉唑(20mg,2次/日)+阿莫西林(1OOOmg,2次/日)+克拉霉素(500mg,2次/日)+枸橼酸铋钾(220mg,2次/日)口服抗Hp。观察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评分、镜下溃疡愈合情况以及Hp根除率。动物实验:研究分析益气活血方在消化性溃疡大鼠血液中的入血成分;并且运用“Cocktail”探针法,观察益气活血方对大鼠CYP450酶6种亚型(CYPlA2、CYP2C9、CYP2C19、CYP2D6、CYP3A4、CYP2E1)的影响。结果:临床研究:治疗4周后,中西药组在中医临床症候评分方面痊愈15例,显效24例,有效9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6%,西药组中痊愈5例,显效20例,有效1 8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86%,中西药组在临床症候改善方面优于西药组(P<0.05);复查胃镜显示:中西药组镜下溃疡痊愈18例,显效18例,有效11例,无效3例,镜下溃疡愈合率94%,西药组痊愈12例,显效20例,有效8例,无效10例,镜下溃疡愈合率80%,中西药组镜下溃疡愈合率高于西药组(P<0.05);中西药组Hp根除率88.6%,西药组80.5%,中西药组在Hp根除率方面优于西药组(P<0.05)。西药组不同基因型患者在上述3方面的疗效比较显示:强代谢型<中间代谢型<弱代谢型(P<0.05)。中西药组3种基因型患者相互比较,疗效无明显差异(P>0.05)。中西药组强代谢型患者在上述3方面的疗效均优于西药组(P<0.05);中间代谢型患者在镜下溃疡愈合率及Hp根除率上疗效优于西药组(P<0.05),在临床症候评分上与西药组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弱代谢型患者在上述3方面比较,疗效无明显差异(P>0.05)。动物实验:益气活血方的单药有效成分芒柄花素、毛蕊异黄酮、甘草皂苷、没食子酸在益气活血方组大鼠血液中被检出。连续给予益气活血方2周后,大鼠CYPlA2酶和CYP3A4酶的活性无明显改变;CYP2C9酶和CYP2E1酶的活性增强;CYP2C19酶受到轻度抑制;CYP2D6酶受到中强度抑制。结论:益气活血方治疗脾胃虚寒型的消化性溃疡患者有确切的疗效,能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促进溃疡愈合,提高Hp的根除率。其可能通过抑制CYP2C19酶的活性,减缓奥美拉唑在人体内的代谢速度,从而增强奥美拉唑的临床疗效。益气活血方单药有效成分芒柄花素、毛蕊异黄酮、甘草皂苷、没食子酸对大鼠消化性溃疡有治疗作用;益气活血方能影响大鼠P450酶系的活性,能轻度降低大鼠CYP2C19酶的活性。

李叙颖[9](2016)在《五灵脂宽中汤治疗消化性溃疡的实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目的:对胃溃疡模型大鼠给予五灵脂宽中汤灌胃治疗,通过检测相关胃黏膜的损伤因子和保护因子,从双向性角度探讨该方对消化性溃疡的影响及作用机理。实验方法:取50只SD大鼠,分为正常、模型、阳性对照、高低两个不同剂量治疗组等5个组,每组10只大鼠,均雌雄各半。正常饲养5天以适应环境后,在大鼠胃前壁用冰乙酸贴敷的方法制备胃溃疡模型,正常组与模型组灌胃无菌生理盐水,阳性对照组灌胃西咪替丁混悬液,五灵脂宽中汤的两个治疗组,以10g/kg,5g/kg的剂量灌胃浓缩汤药。连续灌胃14天后,在麻醉状态下,手术暴露胸腔和腹腔,采取心脏血液并摘取胃采取胃液,所采血液与胃液进行离心取上清液等处理。样本制备完成后,观察胃黏膜大体观,检测大鼠胃液量,胃液PH值和胃蛋白酶活力,血清胃泌素和一氧化氮等指标,进行比较分析。实验结果:1.各项指标检测中发现模型组与正常组比较,胃黏膜损伤因子明显增加,而保护因子减少,提示本次实验造模方法是可行的。2.胃液量检测结果,西咪替丁和五灵脂宽中汤高、低剂量组与模型组比较均减少,但无统计学意义。3.胃液PH值检测结果,五灵脂宽中汤可升高胃液PH值,其中以低剂量治疗组作用最明显并优于西咪替丁治疗组,经比较分析示,西咪替丁组与模型组(P<0.05)、高低剂量治疗组与模型组(P<0.01)、低剂量组与西咪替丁组(P<0.05),比较均有差异。4.胃蛋白酶活力检测结果,五灵脂宽中汤可降低胃蛋白酶活力,其中以高剂量组作用最明显,经比较分析示,西咪替丁、低剂量治疗组与模型组(P<0.05)、高剂量组与模型组(P<0.01),比较均有差异。5.胃泌素含量检测结果,五灵脂宽中汤可降低胃泌素含量,其中以低剂量治疗组作用最明显,经比较分析示,高低两个不同剂量治疗组与模型组经比较有差异(P<0.05)。6.血清一氧化氮含量检测结果,五灵脂宽中汤可增加一氧化氮含量,其中以低剂量治疗组作用明显,经比较分析示,西咪替丁组与模型组(P<0.05)、高低两个不同剂量治疗组与模型组(P<0.01)、低剂量组和西咪替丁组(P<0.05)比较均有差异。结论:五灵脂宽中汤对消化性溃疡有治疗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该方能降低胃蛋白酶活力和升高胃液PH值,以及降低胃泌素含量等胃黏膜的损伤因素的变化和增加一氧化氮对胃黏膜的保护作用有密切关系。

王晓帆[10](2015)在《失笑散治疗高脂血症的药效物质基础研究》文中认为本文以失笑散为研究对象,将药物分析学、植物化学、药理学和分子生物学等多学科相结合,对其进行了如下研究:首先,依据体内药效学实验结果初步筛选了失笑散的有效部位;其次,基于定量代谢组学技术确定了该有效部位;再者,对其有效部位相关成分进行了药动学研究;最后,利用细胞药理实验探索了失笑散对高脂血症并发症(血管内皮损伤)的治疗作用和机制,并且筛选了有效部位与活性成分,为中药复方药效物质基础的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1.失笑散治疗高脂血症的有效部位初选以血脂、载脂蛋白等血清生化指标和大鼠胸主动脉弓的病理切片结果作为指标,考察不同剂量失笑散对大鼠高脂血症的治疗效果,确定剂量为2.8 g/kg/d的失笑散可有效纠正高脂血症大鼠的脂质代谢紊乱。采用不同极性有机溶剂对失笑散进行萃取,以血脂、载脂蛋白等生化指标和大鼠胸主动脉弓的病理切片结果作为指标,考察不同萃取物对大鼠高脂血症的治疗效果。实验结果表明,乙酸乙酯和正丁醇萃取物组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载脂蛋白B(ApoB)、丙二醛(MDA)与模型组相比显着性下降,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载脂蛋白A-I(ApoA-I)、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含量显着上升,且对模型组胸主动脉弓的病理状态有回调作用,而其他各萃取物组与模型组相比无显着性差别。因此,初步确定乙酸乙酯和正丁醇萃取物为失笑散的有效部位。2.失笑散治疗高脂血症的有效部位确定和主要化学成分的质谱鉴定建立了同时测定大鼠血清中丙氨酸(Ala)、精氨酸(Arg)、赖氨酸(Lys)、甲硫氨酸(Met)、丝氨酸(Ser)、苏氨酸(Thr)、酪氨酸(Tyr)和缬氨酸(Val)等8种氨基酸浓度的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HPLC-MS)方法。以替硝唑为内标,血清经0.01%的甲酸甲醇溶液沉淀蛋白,取上清液,吹干,流动相复溶后进样10 μL。待测物在各测定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r≥0.9962,待测物和内标的提取回收率均大于77.30%,方法的专属性、基质效应、精密度、准确度和稳定性均符合生物样品分析要求。采用所建立的测定大鼠血清中Ala、Arg、Lys、Met、Ser、Thr、Tyr和Val浓度的HPLC-MS方法,考察了失笑散和筛选出的有效部位对高脂血症大鼠的改善作用。设正常对照组、模型组、失笑散组、乙酸乙酯组、正丁醇组和阳性对照组(复方丹参滴丸)。采用灌胃给予高脂乳剂14d的方法制备高脂血症模型,连续给药治疗28d,检测大鼠血清中Ala、Arg、Lys、Met、Ser、Thr、Tyr和Val的浓度。结果表明,各给药组与模型组相比,大鼠体内Ala、Arg、Lys、Met、Ser、Tyr、Val浓度均有不同程度恢复;乙酸乙酯、正丁醇萃取物组与失笑散组相比,氨基酸浓度变化趋势一致,其中,乙酸乙酯萃取物对Ala、Tyr和Val的回调效果最佳,正丁醇萃取物对Arg、Lys、Met和Ser的回调效果最佳。因此本研究确定乙酸乙酯与正丁醇萃取物为失笑散的有效部位。应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级杆飞行时间质谱联用(UPLC/Q-TOF/MS)技术对失笑散乙酸乙酯和正丁醇萃取物主要化学成分进行鉴定。根据各个色谱峰一级质谱信息和二级质谱信息初步鉴定出19个化合物,其中黄酮苷元类化合物6个,黄酮糖苷类化合物11个,黄烷酮苷元类1个,黄酮醚类化合物1个。本实验结果初步阐明了失笑散乙酸乙酯和正丁醇萃取物的主要化学物质基础为黄酮类化合物,该研究结果为失笑散药效物质基础和质量控制方法的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3.失笑散相关成分在高脂血症模型与健康大鼠体内药动学对比研究黄酮苷元类化合物在肠道吸收和体内代谢的过程中大量的转换成它们相应的二相代谢产物(葡萄糖醛酸结合物和硫酸结合物),少量的黄酮苷元(原型黄酮)与大量的葡萄糖醛酸结合物和硫酸结合物(代谢型黄酮)在体内共同发挥生物作用。因此,本论文建立了同时测定大鼠血浆中穗花杉双黄酮、异鼠李素、柚皮素、山奈酚和槲皮素等5种黄酮苷元原型浓度和总(原型+代谢型)浓度的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联用(UHPLC-MS/MS)方法。使用ZORBAX Eclipse XDB-C8 USP L7色谱柱,流动相为乙腈-0.1%甲酸水(5mM醋酸铵),梯度洗脱;流速0.6 mL/min。以葛根素为内标,血浆经乙酸乙酯萃取,取上清液,吹干,流动相复溶后进样分析。5种待测物线性关系良好(r≥0.9952),提取回收率均大于82.8%,方法的专属性、基质效应、精密度、准确度和稳定性均符合生物样品分析要求。采用所建立的方法测定了健康和高脂血症大鼠分别灌胃给予失笑散后血浆中穗花杉双黄酮、异鼠李素、柚皮素、山奈酚和槲皮素原型和总浓度,考察了给药后5种待测物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行为。结果表明:大鼠灌胃给予失笑散后,模型组中原型黄酮各项参数与健康组相比无显着性变化,模型组中总黄酮的药时曲线下面积(AUC)与健康组相比显着性升高。4.基于细胞药理模型筛选失笑散治疗血管内皮损伤的有效部位与活性成分高脂血清中低密度脂蛋白(LDL)被氧化修饰成的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是导致血管内皮损伤的主要原因,血管内皮损伤是高脂血症的常见并发症。本论文通过Ox-LDL干扰人源血管内皮细胞(EA.hy926)建立了高脂血症损伤的血管内皮细胞模型,采用不同极性有机溶剂对失笑散进行萃取,通过考察给予失笑散和各萃取物后,细胞生长增殖活性,活性氧(ROS)水平,MDA、SOD等氧化指标和一氧化氮(NO)、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OS)、人内皮素-1(ET-1)、人前列腺素E2(PGE2)和人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sICAM-1)等炎症指标的变化,系统的探索了失笑散对血管内皮损伤的治疗作用和机制,并分析了失笑散和各萃取物之间的相关性。结果显示正丁醇萃取物可以回调Ox-LDL导致的细胞活性的降低,并提高NO的释放,降低ET-1的含量,提高eNOS的活性。此外,正丁醇萃取物可以通过提高自由基清除酶SOD的活性来降低细胞内的ROS和过氧化物(MDA)的含量,通过削弱sICAM-1和PGE2的表达展现了其强大的抗炎能力。以上实验初步证明了正丁醇萃取物为失笑散治疗内皮细胞损伤的有效部位。进一步对正丁醇提取物中的7种成分进行细胞活性筛选,快速检测出4种黄酮类候选活性化合物,分别为槲皮素-3-O-(2G-α-1-鼠李糖基)-芸香糖苷、槲皮素-3-O-新橙皮糖苷、异鼠李素-3-O新橙皮糖苷和异鼠李素-3-O-芸香糖苷,推测这4种成分通过抗氧化和抗炎两大活性来发挥其药理作用,该结果为失笑散治疗高血脂引起的血管内皮损伤机理的深入研究提供依据。

二、五灵脂B_1抑制大鼠胃酸分泌的实验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五灵脂B_1抑制大鼠胃酸分泌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黄贵华教授治疗消化性溃疡的临床用药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资料来源
    1.1 处方来源
    1.2 纳入和排除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数据收集
    2.2 数据预处理
    2.3 挖掘方法
    2.4 网络药理学机制研究
3 研究结果
    3.1 基本信息
    3.2 频数分析
    3.3 关联规则
    3.4 聚类分析
    3.5 核心组方网络药理学分析
4 讨论与小结
    4.1 古代典籍关于PU的认识
    4.2 当代医家对PU的诊治经验
    4.3 黄贵华教授辨治PU学术思想
    4.4 数据挖掘分析
    4.5 核心组方的网络药理学机制分析
    4.6 问题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缩略词表
综述 消化性溃疡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2)中药水煎液对Al3+络合能力的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现状
        1.2.1 阿尔兹海默病用药现状
        1.2.2 骨质疏松症用药现状
        1.2.3 中药与铝相关的现代研究
        1.2.4 铝含量测定方法
第二章 中药水煎液对Al~(3+)络合能力的评估方法
    2.1 实验仪器与试剂
        2.1.1 实验仪器
        2.1.2 实验试剂
    2.2 实验方法
        2.2.1 标准Al~(3+)溶液的配制
        2.2.2 标准Fe~(3+)溶液的配制
        2.2.3 缓冲溶液的配制
        2.2.4 铝试剂溶液的配制
        2.2.5 抗坏血酸溶液的配制
        2.2.6 鱼腥草与紫花地丁水煎液的配制
        2.2.7 最大吸收波长考察
        2.2.8 缓冲溶液pH考察
        2.2.9 显色剂用量的考察
        2.2.10 显色时间考察
        2.2.11 抗坏血酸屏蔽Fe~(3+)的作用考察
        2.2.12 标准曲线的制备
        2.2.13 精密度考察
        2.2.14 重复性考察
    2.3 结果与讨论
        2.3.1 最大吸收波长的选择
        2.3.2 缓冲溶液最佳pH的选择
        2.3.3 显色剂用量的选择
        2.3.4 显色时间的选择
        2.3.5 抗坏血酸浓度的选择
        2.3.6 线性关系
        2.3.7 精密度
        2.3.8 重复性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中药水煎液对Al~(3+)络合能力的评估
    3.1 实验仪器与材料
        3.1.1 实验仪器
        3.1.2 实验试剂
        3.1.3 实验药材
    3.2 中药水煎液对Al~(3+)络合能力的测定方法
        3.2.1 中药水煎液的制备
        3.2.2 正测
        3.2.3 反测
    3.3 中药水煎液对Al~(3+)络合能力的测定结果
        3.3.1 正测结果
        3.3.2 反测结果
        3.3.3 讨论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中药水煎液中与Al~(3+)络合成分的探索
    4.1 实验仪器与试剂
        4.1.1 实验仪器
        4.1.2 实验试剂
    4.2 实验方法
        4.2.1 样品溶液的配制
        4.2.2 质谱条件
    4.3 结果与分析
    4.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3)基于人胃黏膜端粒调控网络与衰老学说探讨固本通络汤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索引
前言
    附: 技术路线图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1. 慢性萎缩性胃炎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1.1 GA、GIM、Dys
        1.2 病因学
        1.3 临床表现
        1.4 诊断
        1.5 治疗
        1.6 结语与展望
        参考文献
    2.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中医药研究进展
        2.1 病名溯源
        2.2 病因病机
        2.3 中医药治疗
        2.4 实验研究
        2.5 结语与展望
        参考文献
    3. 端粒调控网络与衰老及慢性萎缩性胃炎相关研究现状
        3.1 端粒概述
        3.2 端粒调控网络与衰老
        3.3 端粒与慢性萎缩性胃炎相关研究
        3.4 结语与展望
        参考文献
    4. 周斌教授从“胃天年”论治慢性萎缩性胃炎经验述要
        4.1 “胃天年”理论的创立及学术思想溯源
        4.2 周斌教授基于“胃天年”理论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经验述要
        4.3 结语与展望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CAG患者胃黏膜端粒长度、TRF1、TRF2、POT1mRNA及蛋白表达与p53mRNA表达水平的病例-对照研究
    1. 临床资料与方法
    2. 研究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固本通络汤治疗CAG的机制探讨
    1. 临床资料与方法
    2. 研究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参考文献
结语
    1. 全文结论
    2. 创新点
    3. 局限性与展望
致谢
个人简历
附录

(4)基于meta分析对益气化瘀解毒法干预慢性萎缩性胃炎有效性及安全性的系统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写词表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CAG发病机制及治疗药物研究进展
        1 CAG发病因素和机制
        1.1 幽门螺杆菌感染
        1.2 胆汁反流
        1.3 药物
        1.4 自身免疫
        1.5 其他危险因素
        2 CAG药物治疗
        2.1 根除Hp治疗
        2.2 抗胆汁反流治疗
        2.3 抗氧化治疗
        2.4 对症治疗
        3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二 CAG中医病机认识及治疗研究进展
        1 中医病机认识
        1.1 脾虚肝乘为本
        1.2 滞、湿、瘀、毒为标
        2 中医治疗研究进展
        2.1 临床疗效研究
        2.2 作用机制研究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系统评价
    前言
    研究方案
        1 资料
        1.1 检索策略
        1.2 纳入标准
        1.3 排除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文献筛选
        2.2 纳入文献的偏倚风险评估
        2.3 数据提取
        2.4 统计分析
        3 用药规律分析
        4 结果报告
    研究结果
        1 资料
        1.1 文献检索结果
        1.2 文献筛选流程
        2 纳入文献的基本特征
        2.1 一般情况
        2.2 研究设计
        3 Meta分析结果
        3.1 益气化瘀解毒法组方vs西药
        3.1.1 有效率
        3.1.2 治愈率
        3.1.3 主要症状缓解率
        3.1.4 中医证候积分变化
        3.1.5 Hp根除率
        3.1.6 发表偏倚检测
        3.1.7 敏感性分析
        3.2 益气化瘀解毒法组方联合西药vs西药
        3.2.1 有效率
        3.2.2 治愈率
        3.2.3 Hp根除率
        3.2.4 血清GAS水平
        3.2.5 血清MTL水平
        3.2.6 血清ET水平
        3.2.7 不良事件发生率
        3.2.8 发表偏倚检测
        3.2.9 敏感性分析
        3.3 复发率
        3.4 血清TNF-α水平
        3.5 血清IL水平
        3.6 敏感性分析
        4 证据质量分级
        4.1 评级方法
        4.2 评级结果
        5 纳入文献组方的药物关联规则
    讨论
        1 方法学特征
        1.1 研究设计与实施
        1.2 纳入文献质量
        2 结果分析
        2.1 异质性分析
        2.2 Meta结果分析
        2.3 结局指标
        3 用药规律
        3.1 频数分析结果
        3.2 关联规则分析结果
        3.3 规律总结
        4 小结
        4.1 益气化瘀解毒法为干预CAG的有效治法
        4.2 本研究与类似研究的异同点
        4.3 问题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附录1 文献检索策略
    附录2 益气化瘀解毒法干预CAG资料评价表
    附录3 诊断、疗效标准参考文献
    附录4 纳入文献的中医组方及频数分布
    附录5 敏感性分析结果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5)脾胃方1号调控CYP2C19酶活性及其药效物质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1. 现代医学对消化性溃疡疾病的研究
        1.1 消化性溃疡疾病的发病机制
        1.2 消化性溃疡疾病的治疗
        1.3 消化性溃疡疾病的西医治疗进展
    2. CYP2C19研究进展
        2.1 CYP2C19的基因多态性
        2.2 CYP2C19与PPI的关系研究
    3. 祖国医学对消化性溃疡疾病的相关研究
        3.1 关于病名的认识
        3.2 关于病因病机的认识
        3.3 关于辨证论治的认识
        3.4 中药治疗消化性溃疡疾病的临床及实验研究
        3.5 中医非药物治疗消化性溃疡疾病的临床及实验研究
        3.6 中医药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研究进展
        3.7 小结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实验一 脾胃方1号对大鼠CYP450酶系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实验药品与试剂
        1.3 实验仪器
        2. 实验方法
        2.1 溶液的配制
        2.2 色谱条件
        2.3 质谱检测条件
        2.4 动物给药方法
        2.5 大鼠血浆样品处理
        2.6 数据处理
        3. 实验结果
        3.1 色谱行为
        3.2 标准曲线
        3.3 精密度
        3.4 提取回收率
        3.5 介质效应
        3.6 样品稳定性考察
        3.7 药动学参数
        3.8 脾胃方1号对6种CYP450酶亚型的影响
        4. 讨论
    实验二 脾胃方1号治疗消化性溃疡疾病主要的入血成分分析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实验药物
        1.3 实验试剂
        1.4 实验仪器
        2. 实验方法
        2.1 脾胃方1号的配制
        2.2 实验分组及给药
        2.3 血样处理
        2.4 检测分析
        3. 实验结果
        3.1 脾胃方1号中主要中药成分的标准品检测
        3.2 空白组大鼠血清检测结果
        3.3 脾胃方1号组大鼠血样检测结果
        3.4 脾胃方1号入血成分分析
        4. 讨论
第三部分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6)基于网络药理学的“固本通络汤”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中医研究进展
        1 病名范畴与历史沿革
        2 病因
        2.1 外邪犯胃
        2.2 药食伤胃
        2.3 情志失和
        2.4 体虚久病
        3 病机
        4 治疗
        4.1 名医经验
        4.2 分型论治
        4.3 分法论治
        4.4 中成药治疗
        4.5 其他治疗
        5 实验研究
        6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二 周斌主任医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经验总结
        1 病因病机认识
        1.1 脾肾不足是“胃痞”发病的内在原因
        1.2 寒凝、气滞、痰湿、瘀血是“胃痞”发病的始动因素
        1.3 胃络瘀阻是“胃痞”发展的必然阶段
        2 固本通络治疗CAG
        2.1 固本通络法的理论基础与运用
        2.2 固本通络汤组成药物的现代药理学研究
        3 固本通络法前期临床研究基础
        4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三 慢性萎缩性胃炎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1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发病因素
        1.1 幽门螺杆菌感染
        1.2 胆汁反流
        1.3 饮食与环境
        1.4 自身免疫
        1.5 血管活性因子改变
        1.6 药物
        1.7 吸烟与饮酒
        2 发病机制
        2.1 氧化—抗氧化失衡
        2.2 JAK/STAT信号通路
        2.3 NF-κB信号通路
        2.4 Wnt/β-catenin信号通路
        2.5 Hedgehog信号通路
        2.6 PI3K/Akt信号通路
        2.7 ERK/MAPK信号通路
        3 诊断
        3.1 内镜诊断
        3.2 病理诊断
        3.3 相关指标
        4 治疗
        4.1 根除H.pylori
        4.2 保护胃黏膜
        4.3 其他药物
        4.4 内镜下治疗
        5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四 网络药理学的研究
        1 网络药理学概述
        2 网络药理学方法
        2.1 药物组网络及其相关数据库
        2.2 疾病组网络及其相关数据库
        2.3 分子相互作用组网络及其相关数据库
        2.4 复杂网络可视化
        3 中医药与网络药理学
        3.1 网络药理学与中医证候生物学基础研究
        3.2 网络药理学与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的研究
        3.3 网络药理学与中药方剂配伍理论的研究
        3.4 网络药理学与中药方剂毒理学的研究
        3.5 网络药理学与中药复方新药的开发
        4 网络药理学在中医药研究中存在问题及其对策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固本通络汤”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作用机制的网络药理学研究
    研究一 固本通络汤化学成分检索和筛选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小结
    研究二 固本通络汤药物-靶点和慢性萎缩性胃炎疾病-靶点的筛选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小结
    研究三 固本通络汤活性成分-靶点-CAG网络的构建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小结
    研究四 核心靶点生物功能注释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小结
    讨论
        1 固本通络法与固本通络汤
        2 固本通络汤的网络药理学分析
        3 结语
    参考文献
结论
创新点
附表
致谢
个人简介
附录

(7)调气和胃化瘀法治疗肝胃不和型消化性溃疡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注释表
引言
历史回顾
    1 中医学对消化性溃疡(PU)的认识
        1.1 中医关于PU病名的认识
        1.2 中医对PU病因病机的认识
        1.3 中医药治疗PU的认识
    2 现代医学对消化性溃疡(PU)的认识
        2.1 PU定义及流行病学
        2.2 现代医学对PU发病机制的认识
        2.3 现代医学对PU病因的认识
        2.4 现代医学对PU治疗的认识
1 临床试验标准
    1.1 PU诊断标准
    1.2 病例入组及排除标准
    1.3 剔除、脱落标准
    1.4 病例脱落的处理
    1.5 疗效评定标准
2 资料与方法
    2.1 病例来源
    2.2 研究方法
    2.3 观察内容
    2.4 统计学分析
    2.5 治疗前病例资料
3 结果与安全性分析
    3.1 治疗结果分析
    3.2 安全性分析
4 讨论
    4.1 肝胃不和型PU的中医研究
    4.2 调气和胃化瘀法的立法依据
    4.3 调气和胃化瘀法结合西医发病机理的创新探讨
    4.4 调气和胃化瘀法组方及药物分析
    4.5 疗效总结与分析
    4.6 治疗方法分析评价
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

(8)基于CYP2C19基因多态性探讨益气活血方联合奥美拉唑治疗消化性溃疡的增效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1. 现代医学对消化性溃疡的研究
        1.1 消化性溃疡的发病机制
        1.2 消化性溃疡的治疗
        1.3 消化性溃疡的西医治疗进展
    2. CYP2C19研究进展
        2.1 CYP2C19的基因多态性
        2.2 CYP2C19与PPI的关系研究
    3. 祖国医学对消化性溃疡的相关研究
        3.1 关于病名的认识
        3.2 关于病因病机的认识
        3.3 关于辨证论治的认识
        3.4 中药治疗消化性溃疡的临床及实验研究
        3.5 中医非药物治疗消化性溃疡的研究
        3.6 中医药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研究进展
        3.7 小结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一般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病例分组
        1.3 观察病例标准
        1.4 治疗方法
        1.5 观察资料
        1.6 统计方法
    2. 100例患者CYP2C19基因的测定
        2.1 试剂和仪器
        2.2 检测方法
        2.3 基因测定结果
    3. 西药组不同基因患者的疗效分析
        3.1 西药组不同基因患者中医症候疗效分析
        3.2 西药组不同基因患者胃镜下溃疡疗效分析
        3.3 西药组不同基因患者Hp根除率分析
    4. 中西药组与西药组的疗效分析
        4.1 中医症候疗效的比较与分析
        4.2 胃镜下溃疡愈合情况的比较与分析
        4.3 Hp根除率的比较与分析
    5. 讨论
        5.1 益气活血方治疗消化性溃疡的立方思想和理论依据
        5.2 益气活血方组方分析
        5.3 益气活血方药物的作用研究
        5.4 临床疗效总结
        5.5 益气活血方对奥美拉唑增效机制的讨论
第三部分 实验研究
    实验一 益气活血方治疗消化性溃疡主要的入血成分分析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实验药物
        1.3 实验试剂
        1.4 实验仪器
        2. 实验方法
        2.1 益气活血方的配制
        2.2 实验分组及给药
        2.3 血样处理
        2.4 检测分析
        3. 实验结果
        3.1 益气活血方中主要中药成分的标准品检测
        3.2 空白组大鼠血清检测结果
        3.3 益气活血方组大鼠血样检测结果
        3.4 益气活血方入血成分分析
        4. 讨论
    实验二 益气活血方对大鼠CYP450酶系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实验药品与试剂
        1.3 实验仪器
        2. 实验方法
        2.1 溶液的配制
        2.2 色谱条件
        2.3 质谱检测条件
        2.4 动物给药方法
        2.5 大鼠血浆样品处理
        2.6 数据处理
        3. 实验结果
        3.1 色谱行为
        3.2 标准曲线
        3.3 精密度
        3.4 提取回收率
        3.5 介质效应
        3.6 样品稳定性考察
        3.7 药动学参数
        3.8 益气活血方对6种CYP450酶亚型的影响
        4. 讨论
第四部分 结论
创新点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9)五灵脂宽中汤治疗消化性溃疡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实验材料
    1.1 实验用动物及饲养环境
    1.2 实验用药物
    1.3 实验用试剂
    1.4 实验用设备及仪器
第二章 实验步骤
    2.1 总体实验步骤
    2.2 具体实验步骤
第三章 实验结果
    3.1 肉眼观察
    3.2 五灵脂宽中汤对胃液量的影响
    3.3 五灵脂宽中汤对胃液PH值的影响
    3.4 五灵脂宽中汤对胃蛋白酶活力的影响
    3.5 五灵脂宽中汤对胃泌素的影响
    3.6 五灵脂宽中汤对一氧化氮的影响
第四章 讨论
    4.1 对消化性溃疡发病机理的中西医比较
    4.2 实验指标的调节机制与意义
    4.3 大鼠胃溃疡模型制造方法的筛选
    4.4 五灵脂宽中汤的组方分析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10)失笑散治疗高脂血症的药效物质基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失笑散的研究概况
        1.1.1 失笑散的溯源与药理作用
        1.1.2 失笑散的组成药味
    1.2 高脂血症概述
        1.2.1 高脂血症与氨基酸代谢
        1.2.2 高脂血症的常见并发症血管内皮损伤
    1.3 立题依据和研究思路
第二章 失笑散治疗高脂血症的有效部位初选
    仪器、试剂与药品
    药材
    动物
    2.1 失笑散治疗高脂血症的有效剂量确定
        2.1.1 失笑散的制备
        2.1.2 高脂乳剂的制备
        2.1.3 高脂血症动物模型的制备
        2.1.4 给药方案
        2.1.5 血清生化指标测定和组织病理切片观察
        2.1.6 统计学处理
        2.1.7 实验结果
    2.2 失笑散治疗高脂血症的有效部位药效学初探
        2.2.1 样品溶液的制备
        2.2.2 高脂乳剂的制备
        2.2.3 高脂血症动物模型的制备
        2.2.4 给药方案
        2.2.5 血清生化指标测定和组织病理切片观察
        2.2.6 统计学处理
        2.2.7 实验结果
    2.3 讨论
        2.3.1 失笑散治疗高脂血症的相关机制
        2.3.2 失笑散对动脉粥样硬化的预防作用
        2.3.3 失笑散有效部位的初步筛选
第三章 失笑散治疗高脂血症的有效部位确定和主要化学成分的质谱鉴定
    仪器、试剂与药品
    药材
    动物
    3.1 基于定量代谢组学技术的失笑散有效部位的确定
        3.1.1 样品溶液制备
        3.1.2 高脂乳剂的制备
        3.1.3 高脂血症动物模型的制备
        3.1.4 给药方案
        3.1.5 色谱条件与质谱条件
        3.1.6 标准溶液的制备
        3.1.7 血清样品预处理
        3.1.8 分析方法确证
        3.1.9 实际样品测定和数据处理
        3.1.10 实验结果
    3.2 失笑散有效部位主要化学成分的质谱鉴定
        3.2.1 色谱与质谱条件
        3.2.2 样品溶液的制备
        3.2.3 化合物信息数据库的建立
        3.2.4 质谱鉴定结果
    3.3 讨论
        3.3.1 基于定量代谢组学技术的失笑散有效部位的确定
        3.3.2 失笑散有效部位主要化学成分的质谱鉴定
第四章 失笑散相关成分在高脂血症模型与健康大鼠体内药动学对比研究
    仪器、试剂与药品
    药材
    动物
    4.1 失笑散相关成分的大鼠血浆药动学
        4.1.1 色谱条件与质谱条件
        4.1.2 溶液的制备
        4.1.3 血浆样品预处理
        4.1.4 分析方法确证
        4.1.5 高脂血症动物模型的制备
        4.1.6 给药方案和样品采集
        4.1.7 实际样品测定和数据处理
    4.2 实验结果
    4.3 讨论
        4.3.1 UHPLC-MS/MS条件的优化
        4.3.2 血浆样品处理方法的考察
        4.3.3 药动学结果
第五章 基于细胞药理模型筛选失笑散治疗血管内皮损伤的有效部位与活性成分
    仪器、试剂与药品
    试验细胞系
    药材
    5.1 基于细胞药理模型筛选失笑散的有效部位
        5.1.1 样品溶液制备
        5.1.2 细胞的培养
        5.1.3 分组与给药
        5.1.4 细胞存活率的测定
        5.1.5 细胞内ROS测定
        5.1.6 细胞内MDA和SOD的测定
        5.1.7 细胞外液NO、eNOS、ET-1、PGE2和sICAM-1的测定
        5.1.8 统计学处理
    5.2 细胞药理模型筛选失笑散有效部位的结果
        5.2.1 失笑散与各萃取物对细胞存活率的作用
        5.2.2 失笑散与各萃取物对细胞内ROS水平的作用
        5.2.3 失笑散与各萃取物对细胞内SOD活性和MDA水平的影响结果
        5.2.4 失笑散与各萃取物对细胞eNOS的表达和NO、ET-1释放的影响
        5.2.5 失笑散与各萃取物对细胞PGE_2和sICAM-1释放的影响
    5.3 基于细胞药理模型筛选失笑散有效部位的活性成分
        5.3.1 细胞的培养
        5.3.2 分组与给药
        5.3.3 细胞存活率的测定
        5.3.4 细胞内ROS测定
        5.3.5 细胞内MDA和SOD的测定
        5.3.6 细胞外液NO、eNOS、ET-1、PGE2和sICAM-1的测定
        5.3.7 统计学处理
    5.4 细胞药理模型筛选有效部位中活性成分的结果
    5.5 讨论
        5.5.1 失笑散治疗血管内皮损伤的有效部位
        5.5.2 失笑散治疗血管内皮损伤的活性成分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学位论文自愿预先检测申请表

四、五灵脂B_1抑制大鼠胃酸分泌的实验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黄贵华教授治疗消化性溃疡的临床用药规律研究[D]. 雷健茨.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1(02)
  • [2]中药水煎液对Al3+络合能力的分析研究[D]. 范铭沁. 西北大学, 2020(02)
  • [3]基于人胃黏膜端粒调控网络与衰老学说探讨固本通络汤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机制[D]. 赵兵.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0(01)
  • [4]基于meta分析对益气化瘀解毒法干预慢性萎缩性胃炎有效性及安全性的系统评价[D]. 王菀.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5]脾胃方1号调控CYP2C19酶活性及其药效物质初步研究[D]. 钱玉春. 苏州大学, 2019(02)
  • [6]基于网络药理学的“固本通络汤”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作用机制研究[D]. 程若东.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19(11)
  • [7]调气和胃化瘀法治疗肝胃不和型消化性溃疡的临床研究[D]. 李柯更.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19(02)
  • [8]基于CYP2C19基因多态性探讨益气活血方联合奥美拉唑治疗消化性溃疡的增效机制[D]. 沈贤敏.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9(08)
  • [9]五灵脂宽中汤治疗消化性溃疡的实验研究[D]. 李叙颖. 延边大学, 2016(02)
  • [10]失笑散治疗高脂血症的药效物质基础研究[D]. 王晓帆. 沈阳药科大学, 2015(01)

标签:;  ;  ;  ;  

五灵脂B_1抑制大鼠胃酸分泌的实验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