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合结构建筑的震害及抗震施工措施

混合结构建筑的震害及抗震施工措施

一、混合结构房屋的震害及抗震构造措施(论文文献综述)

李碧雄,王甜恬,赵开鹏,胡相鑫[1](2021)在《传统藏式民居的典型震害及易损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西部川、藏、甘、青、滇地区地震频发,藏式民居的震害严重威胁藏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为科学评估传统藏式民居的抗震水平,以藏区最为常见的石木结构房屋为主要研究对象,分析其结构组成特征。结果表明,该类结构普遍具有收分墙、木构架和重楼屋盖的结构构造特点,且承重体系混杂。在此基础上,结合2014年康定6.3级地震现场震害调研,总结石木结构的典型震害特征,并探讨其震害原因。广泛收集历年来藏区所遭受的几次典型地震中藏式石木结构的震损数据,统计分析得到了石木结构的易损性矩阵及易损性指数,并与普通砖混结构、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易损性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藏式民居石砌外墙刚度大、石砌体抗拉和抗剪强度低、房屋整体性差、各部分地震反应不协调以及缺乏专业抗震设计建造,在地震中表现出石砌外承重墙率先震坏、门窗洞口处薄弱且裂缝形态与普通砖混结构显着不同、上层破坏程度大于下层等特点;藏式民居的易损性明显高于砖混结构和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其中外围墙体承重与否对藏式民居的抗震性能有较大影响;建议震害评估或震害预测时将藏式民居单独列为一类考虑。

田得元[2](2021)在《农村建筑区域特点及典型结构地震易损性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农村地区房屋建筑抗震能力相对于城镇较为薄弱,在历史大地震中破坏严重。我国疆域辽阔,气候条件多样,民族众多,不同地区农村房屋建筑受建筑习惯、地理环境以及经济因素等诸多条件影响在结构特点和建筑风格上往往存在一定差异,从而导致了不同地区房屋抗震能力的差别。因此,了解不同地区农村房屋建筑特点,研究各类农村房屋建筑结构的地震易损性,对于推进我国农村地区房屋的防灾减灾工作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农村地区房屋建筑情况实地调研考察资料以及相关研究成果,对我国农村地区房屋建筑结构类型进行了分类,介绍了各类房屋结构在不同区域的结构特点和构造差异,对比分析了各类型农居结构在不同区域的分布情况。通过研究历史地震中农村房屋的实际震害,总结分析了各类农居结构的震害特点及成因,比较分析了各类房屋结构的相对抗震能力,对不同破坏等级下的各类农居结构的地震易损性曲线进行了对比分析。最后利用模糊层次分析法,提出了农村房屋结构地震易损性分析的类比计算方法,并对西藏日喀则地区土木结构房屋进行了地震易损性分析。论文主要完成了以下工作:1.基于农村房屋结构类型研究成果和实地调研资料,将农村房屋建筑分为七种主要结构类型,并给出了各结构类型的定义标准和划分范围;为了方便不同地区农居结构的比较研究,综合考虑我国地理区域划分成果和各地区农村房屋实际情况,将我国划分为六个农村房屋地理区域。2.通过整理分析大量农村房屋建筑实地调研考察资料和研究成果,总结了各类农居结构房屋在不同区域的结构特点和建筑风格,对同一结构类型房屋在不同地区的结构差异进行了比较;对我国各地区以及少数民族特色农居结构形式和建筑特点进行了介绍和分析。3.利用农村地区房屋实地调研考察数据和第六次人口普查中农村房屋情况普查数据,确定了各区域农居结构类型整体分布比例情况;提出了农居比例与数量等级的对应关系,绘制了各类农居结构在不同省份地区的数量等级分布图,对比分析了各类农居结构在不同区域的分布情况;基于各区域农居结构类型实际情况和农居发展特点,总结提出了我国农村地区房屋建筑结构类型的4条主要发展进程。4.基于我国历史大地震中农村房屋实际震害情况,总结分析了各类农居结构的破坏特点及成因,针对各类农居结构提出了提升房屋抗震能力的措施和建议;在已有农村房屋地震易损性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计算了各类农居结构的平均震害指数,对比了各类农居结构的相对抗震能力,给出了不同破坏等级下的地震易损性曲线,分析了不同地震烈度下各类农居结构的整体破坏情况。5.在研究农居结构整体破坏情况与地震烈度关系的基础上,利用模糊层次分析法,考虑农居结构抗震能力主要影响因素在不同地震烈度下对房屋相对抗震能力的影响差异,提出了一种针对农村房屋建筑的地震易损性类比计算方法。利用基准地区某类房屋结构的地震易损性矩阵,考虑同类农居结构抗震能力主要影响因素在不同地区的结构差异,通过类比计算获得目标地区该类农居结构的地震易损性矩阵。利用本文提出的地震易损性计算方法,对西藏日喀则地区土木结构房屋进行了地震易损性分析,得到了其地震易损性曲线。

尹志勇[3](2021)在《农村民居减隔震实用方法及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农村民居的抗震性能普遍较差,在历次强烈地震中,农村地区的房屋都遭受了严重的损坏甚至倒塌,造成了大量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因此,开展农村民居抗震性能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结构抗震加固技术和减隔震技术是提高建筑物抗震性能的两个主要途径。目前,适合农村民居的减隔震技术研究主要在基础隔震方向,而岩土隔震方向的研究尚少且缺少室内或室外大型模型试验工作。为了降低农村房屋的地震灾害风险,本文基于岩土隔震技术的概念提出了两种针对农村民居的低成本岩土隔震系统,对其隔震机理进行了理论分析,利用大型地震模拟振动台开展了农居模型-基础-岩土隔振系统-地基的地震模拟试验,利用ABAQUS有限元软件,对振动台模型试验以及原型农居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在此基础上,初步提出了实际工程应用两种岩土隔震系统的设计与施工建议。具体研究工作和取得的成果如下:1)两种岩土隔震系统的提出与理论研究基于岩土隔震(GSI)技术的概念,提出了两种低成本的岩土隔震系统,即基于砂垫层的岩土隔震系统(GSI-SC)和基于玻璃珠-砂垫层的岩土隔震系统(GSIGBSC),并建立了简化分析模型,通过算例验证了岩土隔震系统的隔震机理。2)岩土隔震系统的振动台试验研究设计了振动台模型试验方案,通过制作1/4缩尺比例的砌体结构模型进行了农居结构-基础-岩土隔振层-地基大型振动台试验。对试验现象以及结构模型的加速度反应、位移反应、应变反应等进行了详细的对比分析,试验结果表明:大震时,两种岩土隔震系统的隔震效果表现良好,验证了两种岩土隔震系统的隔震有效性;随着输入加速度幅值增大,提出的GSI-SC隔震系统和GSI-GBSC隔震系统的隔震效果越明显;GSI-GBSC隔震系统的隔震效果好于GSI-SC隔震系统。3)岩土隔震系统的振动台试验数值模拟通过有限元软件ABAQUS开展了振动台试验数值模拟工作,对振动台试验的数值模拟结果与试验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数值模拟结果与试验结果总体上吻合程度较好,验证了有限元建模方法的可靠性。4)岩土隔震系统的隔震效应及其影响因素研究采用ABAQUS有限元软件建立了原型结构及场地的有限元模型,通过对比有、无隔震工况有限元模型的结构加速度反应、结构损伤云图、位移反应及土体累计塑性变形等地震响应,结果表明岩土隔震系统具有良好的隔震效应。通过大量数值模拟讨论了岩土隔震系统隔震效应的影响因素。5)通过对振动台模型试验及数值模拟分析,提出了实际工程应用两种岩土隔震系统的设计与施工建议。

常想徳,孙静,谭明[4](2021)在《新疆农牧区民居房屋结构类型与震害特征分析》文中提出自2000年1月至2019年12月新疆共发生5级以上破坏性地震93次,地震灾害损失十分严重。地震中房屋震害特征及其抗震性能差异与房屋的结构形式相关。通过搜集整理新疆境内历年典型破坏性地震民居房屋震害资料及房屋调研相关资料,结合房屋震害特征,依据房屋的建造年代、结构形式、有无构造措施、砌筑粘结剂强度、施工质量及材料强度等抗震性能影响因素将新疆民居房屋结构类型分为土木-木架-石木简易结构、砖木结构及砖混结构3大类,并细化为10小类。结合新疆历史破坏性地震房屋震害资料,对细化分类房屋的震害特征进行总结,分析影响各结构类型房屋抗震性能的原因。除房屋本身抗震性能因素外,场地工程地质条件、地震作用及其他自然灾害的累积叠加作用也是造成房屋破坏加重的主要因素。

池斌[5](2020)在《村镇低层建筑新型装配式砌体结构抗震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中央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重大决策部署。作为村镇现存主流结构形式的砌体结构,受历史、技术、社会管理和经济等多方面因素的综合影响,一般多为无专业设计、无专业施工、依照习惯经验自行建造的低层建筑。这类建筑正常使用期间尚能满足要求,一旦遭遇地震或其他灾害则极易出现损毁现象,造成人员伤亡和巨大的财产损失。与此同时,以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为基材的配筋砌块砌体剪力墙结构经过多年的理论分析、试验研究和工程应用,已成为现代砌体结构新的发展方向。随着建筑工业化、产业化的发展推进,实现非原位砌筑装配式配筋砌块砌体剪力墙结构得到发展和应用,进一步体现出配筋砌块砌体剪力墙结构的理论意义和工程价值。目前,村镇低层砌体结构地震损毁的现象仍然普遍存在,从损毁角度对结构性能和损伤机理研究仍不够深入,未能提出更适用于村镇建设、更符合村镇特点的新型结构体系,助力乡村振兴。本文立足于村镇建设需求,基于实现村镇防灾减灾目标,采用震损资料分析、拟静力试验和有限元分析等研究方法,分析了村镇低层建筑中竖向承重墙的震损机理,提出了适宜于村镇低层建筑的新型装配式砌体结构体系,并进行了系统研究。主要研究工作包括:(1)归纳整理了多次地震村镇低层砌体结构中竖向承重墙的震损资料,总结了该类墙体的易损部位及其破坏特征,在普遍认为房屋地震损毁是结构整体性不足的共识下,对村镇低层砌体结构中竖向承重墙的震损机理开展了进一步分析。综合考虑建筑质量、地震剪力、构件承载力、构件稳定性等几方面因素和单层砌体结构有限元模型计算结果,分析得到了村镇低层砌体结构中竖向承重无筋砌体墙在地震剪力不大的前提下,由于正应力不足而发生平面内损毁,由于连接构造失效和稳定性较差而发生平面外倒塌的震损机理,为有针对性提出适用于村镇建设的新型装配式砌体结构体系奠定技术理论基础。(2)针对村镇低层砌体结构竖向承重墙的震损机理特点、发展需要和目标需求,提出了结合装配式技术的预应力配筋砌块砌体墙结构体系,该方案通过对墙体施加轴向预应力增加其所受的竖向压应力,从而提高墙体的在平面抗震性能;通过竖向承重墙与填充墙的刚柔连接性能一体化设计,在保证结构正常使用阶段性能的前提下设置地震作用下的破坏区域,实现改善承重墙与填充墙在地震受力过程中协同工作性能的目的。(3)为研究竖向承重结构体系的抗震性能,设计完成了8个试件试验,其中包含4个装配式连肢配筋砌块砌体承重墙拟静力试验和4个连肢配筋砌块砌体承重墙与填充一体化墙体拟静力试验,研究比较了预应力、承重结构截面形状和填充墙对竖向承重结构体系抗震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破坏形态不变的前提下,预应力提高了试件的初始刚度和峰值承载力;翼缘的存在提高了试件的初始刚度和峰值承载力,改变了试件的破坏形态;实现了填充墙在试验加载前期参与整体抗侧力工作,提高了试件的初始刚度和峰值承载力,在试件过峰值承载力后,由于预设区域破坏而实现填充墙与承重结构分离,在保护填充墙的同时降低填充墙对承重结构影响的设计目标,得到了期望的破坏状态。(4)在试验研究基础上,开展了力学模型分析和有限元模拟分析工作,对新型装配式砌体结构抗震性能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考虑灌芯砌块砌体材料受压特点的软化拉压杆模型可有效预测剪跨比小于2.0的配筋砌块砌体剪力墙受剪承载力;建立了考虑界面模型的新型装配式砌体结构精细化有限元模型,通过与本文试验结果对比验证了有限元模型的合理性;竖向压应力的增加提高了新型装配式砌体墙体的峰值承载力和初始刚度,而填充块受压强度的变化对其峰值承载力影响较小。结合本文完成的试验和数值模型研究工作,给出了新型装配式砌体结构设计、施工与构造措施的初步建议。

鲁若帆[6](2020)在《分类分区砖砌体房屋地震易损性分析》文中指出由于我国地域广阔,不同种类的砖砌体结构并存等原因,造成了影响砖砌体结构抗震性能的因素很多,如结构的使用功能、建造年代、层数、设防烈度、区域等等。因此,为了详细研究全国范围内砖砌体结构的抗震性能,本文通过分类分区的方法,充分考虑了上述影响因素,给出并分析了不同种类、不同区域砖砌体结构的地震易损性分析结果,以此来研究不同类别不同区域砖砌体结构的抗震性能。本文的研究内容对全国范围内各类砖砌体结构的抗震性能评估、风险评估、地震损失评估、地震保险以及防灾减灾规划均具有重要意义。论文主要完成了以下工作:(1)考察了全国范围内各地区不同砖砌体结构的设计资料,在此基础之上,考虑结构的使用功能、建造年代、层数、设防烈度、区域等影响因素,将砖砌体结构按照规范完成了不同使用功能、不同建造年代、不同层数、不同设防烈度、不同区域的分类分区共84类砖砌体房屋的设计。(2)对砖砌体结构进行地震易损性分析是了解砖砌体结构抗震性能的主要手段之一。首先,选择了砖砌体结构的分析模型、恢复力模型、破坏状态指标和数值计算方法,建立了砖砌体结构非线性分析方法;然后,在砖砌体结构非线性分析方法的基础之上,采用考虑地震动和结构不确定性的增量动力分析方法,对(1)中设计的84类砖砌体房屋的地震易损性进行了分析。(3)在(2)的砖砌体结构地震易损性分析结果的基础之上,分别对不同种类(建造年代、层数、设防烈度)、不同区域的砖砌体结构进行地震易损性的对比分析,分类分区地研究了不同类型砖砌体结构的抗震性能。(4)在(1)中影响因素的基础之上,进一步考虑了构造柱对砖砌体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首先,分别从实际震害、试验研究、数值分析等三个方面总结了构造柱对砌体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然后,在此基础之上通过地震易损性分析研究了构造柱对砖砌体结构受力性能和破坏状态的影响。(5)由于我国地域广阔,从南到北气温差别很大,各区域砖砌体房屋墙厚不同,因此,在不同区域砖砌体结构地震易损性对比的基础之上,研究了墙厚对砖砌体结构不同破坏状态的影响。

李龙师[7](2020)在《松原查干花震区农村房屋抗震性能研究及震害预测》文中提出我国是世界上地震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地震的频发给国家带来了惨痛的人员伤亡和巨大的经济损失。历次震害表明,农村地区的受灾程度最为严重,房屋质量参差不齐导致抗震能力难以保证,因此对于现有农村房屋进行抗震性能分析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松原市周边地区近些年断层活跃度高,地震的频繁发生对当地的房屋产生了严重不利影响,未来几年该地区仍有发生中强地震的可能性。基于以上原因本文对松原查干花震区的农村房屋进行了抗震性能分析。首先,对查干花震区范围内的房屋现状进行了为期两个月的实地调查,概括总结了当地农村房屋的特点和使用现状,指出了房屋存在的主要问题并针对性的提出了应对措施和建议。其次,根据调查结果,利用有限元软件ABAQUS建立了三个符合当地特点的农村房屋模型,参考结构的材料特点和ABAQUS相关特性,着重分析了砌体、钢筋和混凝土的本构关系,详细介绍了模型中各项参数的设定,验证了有限元模型的可行性,并对本文所建模型进行了模态分析,探究了不同构造措施对模型周期的影响。第三,选取了三条实际的地震记录,其中包括了2013年查干花震区的Ms5.8级地震,对三种模型进行了弹塑性时程分析,得到模型在地震作用下的位移响应和损伤情况,确定了在不同烈度地震作用下三种模型的性能水准和破坏程度。最后,结合调查资料将查干花震区已完成的震害预测项目的基础数据和结果作为数据库的样本来源,将施工质量、砂浆标号、房屋现状等7个易获取且关联度较高的数据作为震害影响因子,利用MATLAB训练了一个基于LM算法的BP神经网络震害预测模型,对当地的农村房屋进行了快速震害预测,得到了查干花震区单层砖房的震害矩阵,旨在为有关决策部门开展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提供直接指导意见。

岳永盛[8](2020)在《单层砖木结构房屋抗震加固振动台试验与损伤机理研究》文中认为目前广泛存在于我国村镇的砌体结构,有相当一部分未设防或者设防不达标,住房和城乡建设部2016年印发了《城乡建设抗震防灾“十三五”规划》,规划要求提升既有住房抗震能力,通过加固拆除等,提升抗震能力不足住房的安全性,继续实施农村危房改造工程,统筹推进农房抗震加固改造。在深入调查对比研究的基础上,本着高效、经济、环保、可靠的原则,提出了适用于北京地区单层砖木混合承重结构房屋的新型抗震加固方案,方案内容主要包括:砖墙采用后张预应力筋加固,房屋整体增设钢筋网砂浆带圈梁、构造柱,前纵墙增设钢拉杆,屋架之间增设剪刀撑等。进行了采用新型方案加固和未加固的1/2缩尺房屋模型模拟地震振动台的对比试验,研究了房屋模型在不同工况地震作用下的破坏形态、耗能性能、刚度退化、位移变化,加速度变化等指标。试验研究表明:(1)未加固模型设防烈度不足8度,加固模型在8度大震作用下只有轻微裂缝,动力响应的各项指标均较小,加固方案提高了模型在大震下的抗倒塌能力。(2)加固后的模型初始阻尼比有所增加,结构的耗能效果明显,刚度退化得到改善。(3)加固前后模型在8度大震作用下X方向的最大层间位移角分别达到1/83和1/229,加固模型的最大层间位移较未加固模型减小了59%,满足建筑抗震“大震不倒”设防要求。在试验研究基础上,进一步采用有限元软件MSC.Marc对试验模型进行了非线性动力时程分析和Pushover静力推覆仿真分析,分析了模型在不同工况下的破坏形态和抗震性能指标。有限元仿真分析结果表明:(1)加固方案可以显着改善前脸刚度弱的单层砖木混合承重结构房屋的扭转效应,有效抑制结构变形。(2)加固与未加固两个模型X、Y方向的底部剪力之比分别为1.35和1.24,相应的位移值分别提高了58%和32%,加固后结构的受剪承载力和延性提高。(3)加固前后模型的初始裂缝出现位置、时间、发展速度和最终破坏状态等均有明显差异。加固方案极大的改善了破坏形态,更多的破坏参与了耗能。所做的研究不仅为后张预应力加固技术的推广应用提供了新的思路,同时为全国尤其是北京地区村镇既有砌体结构的加固改造提供了理论指导和科学依据。

毛立[9](2020)在《粘滞阻尼器加固底框砌体结构减震设计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底框砌体结构是我国特有的一种混合结构形式,使用功能良好但抗震性能较差,大量既有底框砌体结构急需升级加固改造。粘滞阻尼器减震技术依靠布置在结构中的阻尼器耗散地震能量,从而减小主结构的变形和损伤。目前,粘滞阻尼器在底框砌体结构加固设计中缺少简单有效的设计方法,但其施工简单、便于修复替换等优势必将在今后底框砌体结构加固中得到广泛应用。本研究工作以底框砌体结构的社会现状、抗震性能与消能减震加固技术理论为研究背景,通过底框砌体结构抗震性能与加固设计有限元分析、粘滞阻尼器力学性能试验、粘滞阻尼器减震加固设计方法理论计算三个方面对粘滞阻尼器减震加固设计方法在底框砌体结构中的应用进行深入研究,主要研究成果如下:首先,采用ETABS有限元软件对比分析未加固底框砌体结构模型、抗震墙加固底框砌体结构模型、粘滞阻尼器加固底框砌体结构模型的地震反应,进一步掌握底框砌体结构的抗震性能,研究增设粘滞阻尼器加固底框砌体结构的可行性和相较于传统抗震墙加固方法的优势。其次,以3种规格粘滞阻尼器为例,进行力学性能试验,以输入正弦波、地震波两种激励加载方式测得各工况下阻尼器出力情况,研究不同规格阻尼器所具有的耗能规律与耗能特性;对比阻尼器出厂测试结果,定量分析其设计与实际力学性能之间的差异。此外,提出一种应用于底框砌体结构加固的粘滞阻尼器减震加固设计方法,并通过工程应用实例验证该设计方法的有效性,同时验证阻尼器出厂性能与实际性能之间存在的差异。结果表明:底框砌体结构底层较柔弱,在地震作用下会产生破坏集中现象;增设抗震墙能有效改善底层抗震能力,增加底层刚度,但会引起上部砌体结构地震反应增大,而附加粘滞阻尼器在控制薄弱层的同时大大提高结构整体抗震性能;在既有底框砌体结构采用传统抗震加固方式的基础上,提供一条减震加固思路与加固方法。阻尼器工作性能较好,且具有优秀的耗能能力,但阻尼器在不同工作环境下阻尼力试验测试值均略小于理论计算值,因此,根据阻尼器实际耗能能力针对其恢复力模型提出修正公式。提出的减震加固设计方法计算简单,能有效应用于底框砌体结构加固工程中;阻尼器的实际耗能能力在出厂时被高估,因而在实际设计时应对阻尼器参数进行适当折减。

王骁[10](2019)在《考虑圈梁构造柱影响的砌体结构震害预测方法初步研究》文中认为砌体结构因其原材料分布广泛、经济廉价,耐火性好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城市和农村如民用住宅、办公楼等建筑中。历次地震现场震害调查发现,砌体结构因其抵御水平地震作用的脆性等缺点,震害极为严重。随着工程界对其抗震能力的深入研究发现,圈梁构造柱的设置可以有效提高砌体结构的抗震能力,同时抗震设计规范的不断修订使这一构造措施日趋完善。对砌体结构进行科学有效的震害预测可对其易损性分析以及防震减灾规划提供技术支持,然而以往的砌体结构的震害预测方法大多基于非设防砌体结构的震害资料进行统计分析,需要进一步的改进以满足社会的发展需求。因此,本文在以往砌体结构震害预测方法的基础上考虑圈梁构造柱的影响,并研究其修正系数以完善原方法。首先,本文总结了国内外主流的砌体结构震害预测方法并分析其优劣。选取应用最广泛的尹之潜砌体结构易损性分析的确定性方法(简称“尹方法”)为理论基础,对该方法的原理以及应用流程进行了详细阐述。通过实际震例的验证发现其预测结果与实际震害不符合,引入新的修正系数——构造柱修正系数对其进行修正,为后续的工作打下了理论基础。其次,介绍了我国砌体结构的发展历程及优缺点。通过对其震害的详细分析,揭示了砌体结构的破坏规律及机理。同时简要介绍了圈梁和构造柱的工作原理,通过对砌体结构设防和非设防的震害现象的对比,引出构造柱布置数量与实际震害的对应关系。最后,选取漩口中学教师宿舍(南西栋)的平面布置为原型,严格按照三版建筑抗震设计规范规(GBJ11-89、GB50011-2001和GB50011-2010)中对圈梁和构造柱的布置要求进行工况设置。通过有限元软件Abaqus对其进行时程分析,提取各工况底层层间位移角最大值(?),分析了其随层数、设防烈度和PGA的变化规律。通过数学关系找到(?)与震害指数的对应关系,并与“尹方法”计算的结果相结合,最终得出综合考虑结构层数、设防烈度和遭遇地震烈度三种因素的构造柱修正系数,并对其变化规律进行了讨论,以对原修正系数进行进一步补充,同时拟合出了相对应的经验公式。最后选取震害实例对修正后的“尹方法”的准确性进行验证,结果表明,该修正系数能很好地反映圈梁构造柱对砌体结构的抗震性能的影响,达到了初步修正“尹方法”的目的。

二、混合结构房屋的震害及抗震构造措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混合结构房屋的震害及抗震构造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1)传统藏式民居的典型震害及易损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藏式民居的建筑形式及结构特征
    1.1 建筑形式
    1.2 藏式石木结构的结构特征
2 藏式民居的典型震害现象
    2.1 康定地震基本情况
    2.2 典型震害现象
        2.2.1 外围承重墙体震害
        1) 门窗洞口墙体开裂。
        2) 墙体外层剥落。
        3) 木梁搁置处墙体破坏。
        4) 墙体局部或整体坍塌。
        2.2.2 木构架震害
        2.2.3 其他震害
3 地震易损性分析
    3.1 震损程度分类及藏式民居震害调查
    3.2 地震易损性矩阵
4 结论和建议

(2)农村建筑区域特点及典型结构地震易损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农村房屋情况
        1.1.2 农村地震灾害
        1.1.3 农村房屋抗震能力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本文研究内容与章节安排
第二章 农村建筑主要结构类型及地理区域划分
    2.1 农村建筑主要结构类型分类
        2.1.1 房屋建筑结构类型分类研究成果
        2.1.2 农村房屋建筑整体情况
        2.1.3 农村房屋建筑主要结构类型分类结果
    2.2 农村建筑地理区域划分
        2.2.1 中国地理区域划分
        2.2.2 中国地震带分布
        2.2.3 农村建筑地理区域划分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农村房屋建筑形式及区域特点
    3.1 土木结构房屋建筑形式及区域特点
        3.1.1 土木结构房屋基本形式
        3.1.2 土木结构房屋区域特点
        3.1.3 各区域土木结构房屋结构特点整理分析
    3.2 木结构房屋建筑形式及区域特点
        3.2.1 木结构房屋基本形式
        3.2.2 木结构房屋区域特点
        3.2.3 各区域木结构房屋结构特点整理分析
    3.3 石结构房屋建筑形式及区域特点
        3.3.1 石结构房屋基本形式
        3.3.2 石结构房屋区域特点
        3.3.3 各区域石结构房屋结构特点整理分析
    3.4 砖木结构房屋建筑形式及区域特点
        3.4.1 砖木结构房屋基本形式
        3.4.2 砖木结构房屋区域特点
        3.4.3 各区域砖木结构房屋结构特点整理分析
    3.5 砖混结构房屋建筑形式及区域特点
    3.6 框架结构房屋建筑形式及区域特点
    3.7 其他结构
    3.8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农村房屋建筑区域分布及发展
    4.1 农村房屋建筑分布数据
        4.1.1 农村实地调研及历史研究资料
        4.1.2 第六次人口普查各省份农村房屋数据
        4.1.3 农村房屋数据对比分析
    4.2 农村房屋建筑分布特点
        4.2.1 农村房屋建筑结构区域比例
        4.2.2 农村房屋建筑结构数量等级
        4.2.3 农村房屋建筑分布情况对比分析
    4.3 农村房屋建筑结构发展历程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农村房屋建筑震害特点及抗震能力分析
    5.1 农村房屋建筑震害分析
        5.1.1 农村房屋建筑历史地震震害分析
        5.1.2 农村房屋建筑震害特点及成因
    5.2 农村房屋建筑抗震能力分析
        5.2.1 房屋破坏等级及震害指数
        5.2.2 农村房屋建筑抗震能力对比分析
        5.2.3 农村房屋建筑地震易损性曲线对比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基于模糊层次分析的农村房屋地震易损性计算方法
    6.1 引言
    6.2 农村房屋建筑地震易损性分析计算方法研究思路
        6.2.1 主要影响因素的选择及权重确定
        6.2.2 房屋抗震能力综合评分
        6.2.3 地震易损性矩阵模拟
    6.3 方法验证
    6.4 西藏日喀则地区土木结构房屋地震易损性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文章
攻读硕士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3)农村民居减隔震实用方法及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隔震技术的原理及分类
        1.2.1 隔震技术的原理
        1.2.2 隔震技术的分类
    1.3 农村民居减隔震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基础隔震技术
        1.3.2 岩土隔震技术
        1.3.3 混合隔震技术
    1.4 隔震技术在农村民居中的应用
        1.4.1 农村民居中应用隔震技术的工程实例
        1.4.2 农村民居中推广应用隔震技术的阻力
        1.4.3 农村民居中推广应用隔震技术的建议
    1.5 本文的研究内容与工作
第二章 两种岩土隔震系统的提出与理论研究
    2.1 引言
    2.2 两种岩土隔震系统的提出
        2.2.1 两种岩土隔震系统的提出背景
        2.2.2 两种岩土隔震系统介绍及特点
        2.2.3 摩擦性能试验
    2.3 两种岩土隔震系统隔震机理
    2.4 两种岩土隔震系统的简化计算模型
        2.4.1 摩擦力模型
        2.4.2 简化计算模型
        2.4.3 计算方法
    2.5 算例验证
        2.5.1 计算模型
        2.5.2 输入地震动
        2.5.3 计算结果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岩土隔震系统的振动台试验方案
    3.1 引言
    3.2 试验设备
        3.2.1 地震模拟振动台
        3.2.2 试验土箱
        3.2.3 传感器
    3.3 模型相似比设计
    3.4 模型设计与制作
        3.4.1 结构模型设计与制作
        3.4.2 地基土模型设计与制作
    3.5 传感器布置方案
    3.6 地震波选取及加载制度
    3.7 试验材料
        3.7.1 结构模型材料
        3.7.2 地基土模型材料
    3.8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岩土隔震系统振动台试验结果及分析
    4.1 引言
    4.2 试验现象分析
        4.2.1 结构模型
        4.2.2 地基土模型
    4.3 结构动力特性
    4.4 结构加速度反应
        4.4.1 振动台控制性能分析
        4.4.2 结构加速度时程反应
        4.4.3 结构加速度放大系数
        4.4.4 结构加速度放大系数减震率
    4.5 结构位移反应
        4.5.1 层间位移反应
        4.5.2 相对位移反应
    4.6 结构应变反应
        4.6.1 钢筋应变
        4.6.2 混凝土应变
        4.6.3 砖墙应变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岩土隔震系统的振动台试验数值模拟
    5.1 引言
    5.2 有限元软件ABAQUS介绍
        5.2.1 单元类型及划分网格技术
        5.2.2 岩土材料的本构模型
    5.3 有限元模型建立
        5.3.1 单元选取及网格划分
        5.3.2 接触设置
        5.3.3 边界设置
        5.3.4 地震动荷载
        5.3.5 模型材料及计算参数
    5.4 数值模拟结果与试验结果对比
        5.4.1 无隔震试验模拟
        5.4.2 GSI-SC隔震试验模拟
        5.4.3 GSI-GBSC隔震试验模拟
        5.4.4 数值模拟与试验的隔震效果对比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岩土隔震系统的隔震效应及影响因素分析
    6.1 引言
    6.2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6.2.1 原型结构及场地介绍
        6.2.2 有限元模型
        6.2.3 人工边界的选取及验证
        6.2.4 材料本构模型
        6.2.5 材料参数确定
        6.2.6 输入地震动
        6.2.7 计算工况
    6.3 岩土隔震系统的隔震效应分析
        6.3.1 结构加速度反应
        6.3.2 结构损伤云图
        6.3.3 位移反应
        6.3.4 土体累计塑性变形
    6.4 隔震效应的影响因素分析
        6.4.1 砂垫层密实度
        6.4.2 回填砂土的宽度
        6.4.3 回填砂土的密实度
        6.4.4 摩擦系数
        6.4.5 砂垫层厚度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岩土隔震系统设计与施工建议
    7.1 引言
    7.2 设计与施工建议
        7.2.1 适用范围
        7.2.2 一般规定
        7.2.3 材料选取
        7.2.4 设计建议
        7.2.5 施工建议
    7.3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全文总结
    8.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文章
攻读博士期间获得的专利
攻读博士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4)新疆农牧区民居房屋结构类型与震害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新疆农牧区房屋结构类型研究现状
2 农牧区房屋各结构类型震害特征分析
    2.1 土木-木架-石木简易结构
        2.1.1 夯土墙类
        2.1.2 土坯墙类
        2.1.3 砖土混合墙类
        2.1.4 木构架类
        2.1.5 石木结构类
    2.2 砖木结构
        2.2.1 无抗震措施的泥浆砌筑砖木结构
        2.2.2 无抗震措施的砂浆砌筑砖木结构
        2.2.3 有抗震措施的砂浆砌筑砖木结构
    2.3 砖混结构
        2.3.1 无抗震措施的砖混结构
        2.3.2 有抗震措施的砖混结构
3 结论

(5)村镇低层建筑新型装配式砌体结构抗震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及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1.2.1 村镇低层建筑抗震防灾研究现状
        1.2.2 配筋砌块砌体剪力墙抗震性能研究现状
        1.2.3 承重墙与非承重墙连接方法研究现状
        1.2.4 国内外研究现状总结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村镇低层砌体结构承重墙震损机理研究
    2.1 引言
    2.2 村镇低层砌体结构震损现象调研
    2.3 村镇低层砌体结构中承重墙震损现象总结与分析
        2.3.1 承重墙开裂现象总结与分析
        2.3.2 承重墙倒塌现象总结与分析
    2.4 村镇低层砌体结构承重墙震损原因力学分析
        2.4.1 承重墙开裂成因分析
        2.4.2 承重墙倒塌成因力学分析
        2.4.3 竖向压应力对承重墙抗震性能影响讨论
    2.5 村镇低层砌体结构承重墙震损机理数值模型验证
        2.5.1 结构模型介绍
        2.5.2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2.5.3 模态计算与分析
        2.5.4 地震作用下模型计算结果分析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新型装配式砌体结构抗震性能试验
    3.1 引言
    3.2 村镇低层建筑新型装配式砌体结构设计
        3.2.1 村镇低层砌块砌体结构工程实践
        3.2.2 村镇低层砌块砌体结构的结构设计方案
    3.3 新型装配式砌体结构试验设计与试件制作
        3.3.1 新型装配式砌块砌体墙试验设计概况
        3.3.2 砌块砌体承重墙设计
        3.3.3 刚柔连接型填充墙设计与构造
        3.3.4 预应力配筋砌块砌体承重墙设计与构造
        3.3.5 新型装配式砌块砌体墙材料性能试验
        3.3.6 新型装配式砌块砌体墙试件制作
    3.4 新型装配式砌体结构试验装置与试验方案
        3.4.1 新型装配式砌块砌体结构试验装置
        3.4.2 新型装配式砌体结构试验方案
    3.5 新型装配式砌体结构抗震性能试验过程描述
        3.5.1 试件描述定义
        3.5.2 试件BMF与BMFP试验过程描述
        3.5.3 试件BMFT与BMFTP试验过程描述
        3.5.4 试件IMF与IMFP试验过程描述
        3.5.5 试件IMFT与IMFTP试验过程描述
        3.5.6 试验特征点数据汇总
    3.6 试件试验破坏状态与村镇低层砌体结构震损现象对比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新型装配式砌体结构抗震性能试验结果分析
    4.1 引言
    4.2 新型装配式砌体结构试验破坏形态分析
        4.2.1 无填充部分试件组
        4.2.2 有填充部分试件组
        4.2.3 填充部分对承重结构破坏形态影响分析
    4.3 试件抗震性能典型参数分析
        4.3.1 滞回曲线对比
        4.3.2 初始刚度与刚度退化
        4.3.3 位移延性系数
        4.3.4 耗能与等效粘滞阻尼系数
        4.3.5 试件局部变形规律
        4.3.6 无填充部分试件组刚度计算模型讨论
    4.4 性能水平评价指标
        4.4.1 抗倒塌性能分析
        4.4.2 基于位移的性能指标评价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新型装配式砌体结构抗震性能数值模型分析与设计建议
    5.1 引言
    5.2 配筋砌块砌体剪力墙受剪性能模型分析
        5.2.1 配筋砌块砌体剪力墙受剪破坏特征总结
        5.2.2 配筋砌块砌体剪力墙软化拉压杆模型构建
        5.2.3 软化拉压杆模型试验验证
        5.2.4 软化拉压杆模型与已有计算公式对比
    5.3 配筋砌块砌体承重墙有限元模型验证
        5.3.1 材料本构模型
        5.3.2 单元类型与网格划分
        5.3.3 边界条件与加载方式
        5.3.4 模拟结果验证
    5.4 刚柔连接型填充墙-砌体承重组合墙有限元模型验证
        5.4.1 材料本构关系
        5.4.2 相互作用关系
        5.4.3 网格划分与加载方式
        5.4.4 模拟结果验证
    5.5 新型装配式砌体结构抗震性能参数分析
        5.5.1 竖向压应力影响
        5.5.2 填充块强度影响
    5.6 新型装配式砌体结构的设计与施工建议
        5.6.1 一般设计建议
        5.6.2 新型装配式砌体结构各组分布置原则
        5.6.3 预应力配筋砌块砌体承重墙设计建议
        5.6.4 刚柔连接型填充墙-砌体承重组合墙设计建议
    5.7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A
附录 B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6)分类分区砖砌体房屋地震易损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1.2 地震易损性研究方法
        1.2.1 经验法
        1.2.2 解析法
        1.2.3 混合法
    1.3 我国砖砌体结构地震易损性的研究进展
    1.4 现有研究存在的问题
    1.5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章节安排
        1.5.1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1.5.2 章节安排
第二章 砖砌体房屋代表性结构设计
    2.1 砖砌体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因素
    2.2 代表性多层砖砌体结构的设计
    2.3 小结
第三章 砖砌体结构地震易损性分析
    3.1 砖砌体结构非线性分析
        3.1.1 砌体结构的分析模型
        3.1.2 砌体结构的恢复力模型
        3.1.3 砌体结构的破坏状态指标
        3.1.4 砌体结构的非线性数值计算方法
        3.1.5 算例验证
    3.2 地震易损性的不确定性
        3.2.1 地震动不确定性以及地震动的选取
        3.2.2 结构不确定性以及结构样本的生成
    3.3 地震易损性曲线的生成
    3.4 小结
第四章 分类分区砖砌体结构地震易损性的对比分析
    4.1 不同建造年代的砖砌体结构地震易损性分析
    4.2 不同层数的砖砌体结构地震易损性分析
    4.3 不同设防烈度的砖砌体结构地震易损性分析
    4.4 不同区域的砖砌体结构地震易损性分析
    4.5 小结
第五章 构造柱对砖砌体结构地震易损性的影响
    5.1 构造柱对砌体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综述
        5.1.1 实际震害
        5.1.2 试验研究
        5.1.3 数值分析
    5.2 构造柱对砖砌体结构地震易损性的影响
        5.2.1 构造柱对不同层数砖砌体结构地震易损性的影响
        5.2.2 构造柱数量对砖砌体结构地震易损性的影响
        5.2.3 构造柱和墙厚对砖砌体结构地震易损性的影响
    5.3 小结
第六章 墙厚对砖砌体结构破坏状态的影响
    6.1 不同区域砖砌体结构的破坏矩阵差值
    6.2 墙厚对砖砌体结构破坏状态变化的影响
    6.3 墙厚对砖砌体结构不同破坏状态的影响程度
    6.4 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全文总结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文章
攻读硕士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7)松原查干花震区农村房屋抗震性能研究及震害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农村房屋抗震性能与震害预测研究现状
        1.2.1 农村房屋抗震性能调查
        1.2.2 砌体结构的有限元分析的发展
        1.2.3 建筑物震害预测方法研究进展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及安排
第二章 松原查干花震区农村房屋抗震性能调查
    2.1 调查背景及意义
    2.2 调查内容及方式
    2.3 调查结果
        2.3.1 地基与基础
        2.3.2 结构类型及分布比例
        2.3.3 结构特点与抗震构造
        2.3.4 房屋外观特点
    2.4 典型震害特点及防治对策
        2.4.1 不同结构形式房屋震害特点及原因分析
        2.4.2 不同震害形式的防治策略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查干花震区典型农居有限元模型的建立及模态分析
    3.1 有限元软件的选取
    3.2 ABAQUS砌体结构有限元模型选择
    3.3 查干花震区农村房屋的有限元模型
    3.4 砌体结构材料模型的研究
        3.4.1 混凝土损伤塑性模型(CDP模型)研究
        3.4.2 砌体材料本构关系及损伤因子的确定
        3.4.3 混凝土本构关系模型及损伤因子的确定
        3.4.4 钢筋本构关系模型
    3.5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及材料参数的确定
        3.5.1 部件的创建、装配及网格划分
        3.5.2 模型材料参数的确定
        3.5.3 相互作用模块
        3.5.4 分析步与荷载的设定
    3.6 模态分析
        3.6.1 有限元模型可行性验证
        3.6.2 查干花震区有限元模型的模态分析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查干花震区农村房屋抗震性能分析
    4.1 地震波的选取原则
    4.2 地震动记录的输入
    4.3 结构的破坏状态分析
        4.3.1 通过层间位移角判别结构的破坏状态
        4.3.2 通过损伤云图判别结构的破坏状态
        4.3.3 两种方法下各模型破坏状态综合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查干花震区典型农居的震害矩阵
    5.1 单层砖房震害预测网络模型建立
        5.1.1 神经网络模型震害预测流程
        5.1.2 神经网络的设计方法
    5.3 BP神经网络模型的学习和训练
    5.4 模型的训练结果分析
    5.5 查干花震区单层砖房的震害预测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文章
攻读硕士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8)单层砖木结构房屋抗震加固振动台试验与损伤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相关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既有砌体结构加固的研究现状
        1.2.2 既有砖木结构加固的研究现状
        1.2.3 预应力加固砌体结构的研究现状
        1.2.4 既有砖木砌体结构的发展趋势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2 单层砖木结构抗震加固模拟地震振动台试验设计
    2.1 模型设计
        2.1.1 未加固模型设计
        2.1.2 加固模型设计
        2.1.3 其他构件设计
    2.2 试验方案
        2.2.1 模拟地震振动台性能指标
        2.2.2 模型相似关系的确定
        2.2.3 加速度、位移传感器布置
        2.2.4 试验用地震波的选用
        2.2.5 试验步骤及工况
    2.3 试验模型加工与制作
        2.3.1 未加固模型制作流程
        2.3.2 预应力加固模型制作流程
        2.3.3 材料性能试验
    2.4 本章小结
3 单层砖木结构抗震加固模拟地震振动台试验结果分析
    3.1 试验现象及破坏情况
        3.1.1 试验现象描述
        3.1.2 试验现象分析
    3.2 试验数据分析
        3.2.1 地震波的再现情况分析
        3.2.2 模型结构的动力特性
        3.2.3 模型结构的加速度反应
        3.2.4 模型结构的位移反应
    3.3 本章小结
4 单层砖木结构抗震加固有限元动力分析与损伤机理研究
    4.1 材料的本构关系
        4.1.1 砌体本构关系
        4.1.2 混凝土本构关系
        4.1.3 钢筋本构关系
        4.1.4 木材本构关系
    4.2 有限元建模过程
        4.2.1 基本假定
        4.2.2 有限元模型的选取
        4.2.3 模型的建立
        4.2.4 边界条件
        4.2.5 求解过程
    4.3 动力时程响应分析
        4.3.1 动力模态分析
        4.3.2 加速度反应分析
        4.3.3 位移反应分析
        4.3.4 应力分析
    4.4 静力弹塑性分析
        4.4.1 荷载位移曲线分析
        4.4.2 裂缝开展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单层砖木结构房屋抗震加固工程实践
    5.1 工程概况
        5.1.1 工程背景介绍
        5.1.2 结构检测与鉴定
    5.2 抗震加固方案设计
        5.2.1 预应力加固设计
        5.2.2 常规方式加固设计
    5.3 后张预应力抗震加固施工流程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9)粘滞阻尼器加固底框砌体结构减震设计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意义及背景
        1.1.1 底框砌体结构的受力特点
        1.1.2 底框砌体结构的震害特征
    1.2 底框砌体结构的发展与研究现状
        1.2.1 底框砌体结构的服役现状
        1.2.2 底框砌体结构的研究现状
        1.2.3 底框砌体结构传统抗震加固方法存在的不足
    1.3 消能减震加固技术在底框砌体结构中的应用与研究现状
        1.3.1 消能减震加固技术的概念及原理
        1.3.2 消能减震加固技术应用于底框砌体结构的研究现状
        1.3.3 消能减震加固技术应用于底框砌体结构的不足之处
    1.4 本研究涉及的减震加固设计方法
    1.5 论文研究目的与研究内容
        1.5.1 研究目的
        1.5.2 研究工作内容
    1.6 研究工作技术路线
2 底框砌体结构减震加固理论研究
    2.1 粘滞阻尼器加固底框砌体结构可行性
        2.1.1 模型介绍
        2.1.2 材料属性
        2.1.3 结构抗震分析方法
        2.1.4 地震波选取
        2.1.5 多遇地震下的弹性时程分析
        2.1.6 罕遇地震下的弹塑性时程分析
        2.1.7 分析结果小结
    2.2 粘滞阻尼器的发展与分类
    2.3 粘滞阻尼减震基本原理与恢复力模型
    2.4 本章小结
3 粘滞阻尼器力学性能试验
    3.1 粘滞阻尼器出厂动力性能测试
    3.2 粘滞阻尼器力学性能测试
        3.2.1 正弦波加载
        3.2.2 地震波加载
        3.2.3 粘滞阻尼器恢复力模型
    3.3 本章小结
4 底框砌体结构粘滞阻尼器减震加固设计方法
    4.1 粘滞阻尼器加固底框砌体结构减震设计方法
    4.2 工程应用实例
        4.2.1 建筑结构概况
        4.2.2 建筑结构检测鉴定
        4.2.3 建筑结构抗震能力校核
        4.2.4 确定减震加固方案及减震加固性能目标
        4.2.5 减震结构抗震验算
        4.2.6 分析结果小节
    4.3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在读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10)考虑圈梁构造柱影响的砌体结构震害预测方法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砌体结构震害预测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设防砌体结构及其易损性探究
    2.1 概述
    2.2 砌体结构震害分析
        2.2.1 砌体结构常见震害现象及规律
        2.2.2 设防砌体与非设防砌体结构震害对比
    2.3 圈梁和构造柱对砌体抗震性能的影响
        2.3.1 圈梁
        2.3.2 构造柱
    2.4 尹之潜砌体结构易损性分析的确定性方法
        2.4.1 结构破坏状态的确定
        2.4.2 结构的抗力
        2.4.3 结构易损性分析的确定性方法
        2.4.4 震害实例验证
    2.5 尹方法修正初步探究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设防砌体结构有限元模拟
    3.1 有限元模拟原型选取及介绍
    3.2 工况设置及简化
    3.3 教师宿舍有限元模拟
        3.3.1 有限元软件选用
        3.3.2 有限元模型选取
        3.3.3 材料本构关系
        3.3.4 模型单元选取及接触条件确定
        3.3.5 模型建立及简化
        3.3.6 模型合理性的验证
    3.4 地震破坏状态指标选用
    3.5 地震动选取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构造柱修正系数计算分析
    4.1 不同层数教师宿舍楼时程分析结果
        4.1.1 三层教师宿舍时程分析
        4.1.2 四层教师宿舍时程分析
        4.1.3 五层教师宿舍时程分析
        4.1.4 六层教师宿舍时程分析
    4.2 构造柱修正系数计算
        4.2.1 构造柱修正系数计算原理
        4.2.2 三层宿舍楼构造柱修正系数计算
        4.2.3 四层宿舍楼构造柱修正系数计算
        4.2.4 五层宿舍楼构造柱修正系数计算
        4.2.5 六层宿舍楼构造柱修正系数计算
    4.3 构造柱修正系数统计
    4.4 1stOpt曲线拟合
        4.4.1 1stOpt软件简介
        4.4.2 公式拟合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改进后“尹方法”可靠性验证及实例分析
    5.1 教师宿舍南东栋易损性分析
    5.2 其他典型砌体结构易损性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全文结论
    6.2 研究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攻读硕士期间的发表论文
攻读硕士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四、混合结构房屋的震害及抗震构造措施(论文参考文献)

  • [1]传统藏式民居的典型震害及易损性研究[J]. 李碧雄,王甜恬,赵开鹏,胡相鑫. 建筑结构学报, 2021(S1)
  • [2]农村建筑区域特点及典型结构地震易损性分析[D]. 田得元. 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 2021
  • [3]农村民居减隔震实用方法及技术研究[D]. 尹志勇. 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 2021(02)
  • [4]新疆农牧区民居房屋结构类型与震害特征分析[J]. 常想徳,孙静,谭明. 内陆地震, 2021(01)
  • [5]村镇低层建筑新型装配式砌体结构抗震性能研究[D]. 池斌.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0
  • [6]分类分区砖砌体房屋地震易损性分析[D]. 鲁若帆. 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 2020(02)
  • [7]松原查干花震区农村房屋抗震性能研究及震害预测[D]. 李龙师. 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 2020(02)
  • [8]单层砖木结构房屋抗震加固振动台试验与损伤机理研究[D]. 岳永盛.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3)
  • [9]粘滞阻尼器加固底框砌体结构减震设计方法研究[D]. 毛立.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0(01)
  • [10]考虑圈梁构造柱影响的砌体结构震害预测方法初步研究[D]. 王骁. 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 2019(01)

标签:;  ;  ;  ;  ;  

混合结构建筑的震害及抗震施工措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