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福建省经济工作重点任务

2002年福建省经济工作重点任务

一、2002年福建经济工作的重点和任务(论文文献综述)

郭立忠[1](2021)在《中国现代漆画研究》文中认为中国现代漆画是从中国传统漆绘发展而来的一个年轻的新画种,经过近百年、几代人的不断努力探索,逐渐建立了一套较为完善的发展体系,伴随现代漆画教育、官方展览、组织机构等诸多因素的推动,终于进入了发展的快车道。文章主要从中国现代漆画的源流、产生、发展、繁荣四个方面进行展开,以中国传统漆艺术发展的历史传承性作为主线,系统的整理、研究中国现代漆画完整的发展脉络,理清其血脉基因联系。并将中国现代漆画放在世界范围内的漆艺术交流中整体去研究,从国内国外两个方面入手,将对中国现代漆画的产生和发展起到重要作用的欧洲、日本和越南等国的漆画、漆艺术纳入到中国现代漆画的发展研究过程中,从历史的纵向长度和横向宽度两条路径作系统分析研究,以提高中国现代漆画发展过程研究的全面性、完整性和科学性。文章主要运用设计学、美术学、考古学、艺术学、社会学等研究方法来研究和探讨中国现代漆画所涉及的诸多内容,试图通过对中国现代漆画发展过程中的众多事件、人物、工艺、展览等等方面的全面分析,阐释中国现代漆画发展的完整路径,发掘其中必然联系和发展规律,进而对中国现代漆画的未来发展提供必要的理论和实践经验支持,以期逐步完善中国现代漆画的理论体系建设,为中国现代漆画的发展提供可借鉴的历史经验和启迪意义。

梁建飞[2](2020)在《福建省建设用地利用效率及驱动因素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镇化率从1978年的17.92%跃升至2016年的57.35%,年均提高1.04个百分点。随着城镇化和工业化的快速推进,建设用地空间不断外延式扩张、优质耕地资源锐减和土地资源低效利用并存现象日益突出,建设用地利用的环境硬约束和刚性压力也日益加剧,这反过来又严重制约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显然,在经济迅速发展以及土地资源日趋紧缺的时代背景下,研究建设用地利用效率,探索有效的经济发展路径具有明显的紧迫性和长远的现实性。研究以福建省及其9个设区市为研究单元,以2006—2016年为研究时间尺度,以效率的测度为切入点,重点考虑建设用地利用过程中的污染物排放对建设用地利用效率的约束影响,将污染物排放作为非期望产出引入效率的测度框架中,借鉴经典的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理论,构建“投入+期望产出+非期望产出”的效率评价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运用非期望产出SE-SBM模型对福建省建设用地利用静态效率的时空异质性进行分析;且借助基尼系数和泰尔指数两种方法对效率的区域差异趋势及其成因展开探究;研究进一步采用Global Malmquist-Luenberger生产率指数和变异系数剖析福建省建设用地利用动态效率的演变特征及内部驱动因素;并借助灰色关联模型分析福建省建设用地利用效率时空分异的主要驱动因素;最后,为了更好掌握福建省建设用地利用效率的发展态势,采用灰色GM(1,1)模型予以预测。研究的主要结论:(1)从静态效率的时空格局特征来看,福建省建设用地利用效率的高低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并无必然的关系;高效率的城市集中分布于东部沿海地区,形成明显的集群效应,但高效率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弱。(2)从效率的区域差异来看,福建省沿海地区的建设用地利用效率差异有急剧扩大趋势,内陆地区整体呈收敛态势;缩小地区内效率差距尤其是沿海各城市的效率差距是提升福建省建设用地利用效率的关键。(3)从动态效率的演变特征来看,生产力基础较好,起点较高,这种庞大的基数再加上边际生产力递减规律的影响造成厦门、泉州等经济发达城市的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速慢于充分发挥其后发势力的南平、三明等经济欠发达地区;技术因素是缩小地区间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差异的关键。(4)从效率时空分异的驱动因素来看,城镇化水平、生态投入、政府规制、耕地资源禀赋、科技研发投入和产业结构高级化是福建省建设用地利用静态效率时空格局演变的主要驱动因素,其中城镇化水平是最主要的影响因素。(5)从效率的预测情况来看,未来10年福建省建设用地利用静态效率呈稳步提高的态势,始终位于有效前沿面。

苏佳燕[3](2019)在《福建学校舞蹈教育六十年历史演进及其成因》文中研究表明自1958年厦门艺术学校创立舞蹈科后,福建学校舞蹈教育肇始,期间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从中专层次到硕士层次的艰辛历程,至2018年适逢六十年的光景,福建学校舞蹈教育已形成了较为可观的局面。因此,本文以福建学校舞蹈教育的六十年(1958-2018年)作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采访六十年相关的舞蹈教育工作者35人,力求把福建学校舞蹈教育六十年的基本发展情况进行系统性梳理,并依此深入分析其形成原因。全文将福建学校舞蹈教育分为六章进行研究,前五章依据福建学校舞蹈教育的增设情况和相关的国家政策将福建学校舞蹈教育分为五个时期,起步期(1958-1969年):以厦门艺术学校舞蹈科和福建艺术专科学校舞蹈系的创立为标志,福建舞蹈教育崭露头角;停滞期(1970-1974年):文化大革命期间,全省学校舞蹈教育戛然而止;复苏期(1975-1996年):福建艺术专科学校槁苏暍醒,并在全省各地开设分班;发展期(1997-2009年):高等院校兴办舞蹈专业,福建师范大学建立舞蹈硕士点;改革期(2010-2018年):各级各类学校调整、改革舞蹈学科办学,对每个时期进行真实而详尽的描述,尽可能追根溯源,探究各个阶段学校舞蹈教育的发展原因,第六章则总结出福建省区域性学校舞蹈教育历史演进存在办学地理位置由点状分布向线状分布推进、办学性质由公办转向公办为主民办为辅、从依托其他艺术学科办学到独立办学、办学层次逐步高层化规范化、专业设置由单一向多元转变、地方特色课程日益突出、就业由统一分配到自主择业等七大特点,基于以上特点及分析,提出应鼓励民办学校开设舞蹈专业、拓展舞蹈专业设置的新门类、深挖区域性的舞蹈特色课程、推进中小学舞蹈课程的开设、加强国内外校际间合作交流、传承舞蹈名师优秀教育理念等六点反思。通过对福建学校舞蹈教育六十年历史演进及其成因进行研究,以史为鉴,以期为未来福建学校舞蹈教育的发展提供一些建设性意见,并在此基础上将区域性舞蹈教育与全国舞蹈教育进行个性与共性的对比,探寻二者之间的差异性,在差异性中辨析出区域的特色与不足,亦能作为区域性舞蹈教育的一些历史经验,为全国舞蹈教育的健康发展做出其应有的贡献。

廖伟杰[4](2019)在《可持续生计视角下流动人口多维贫困测度及影响因素 ——基于福州市的调查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改革开放后我国形成大规模的流动人口,2017年全国流动人口规模达2.44亿,预计到2020年,中国的流动人口规模不低于2亿。大量的流动人口流入城市后,部分由于制度、家庭及个人等原因,已经成为城市贫困问题主要来源之一,对我国全面实现小康社会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该问题也引起了政府与学术界的广泛关注。流动人口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特殊群体,囿于官方统计数据的缺失,目前尚无公认且精度较高的流动人口贫困数量,但流动人口的贫困问题的客观存在已是学术界的共识。以往对其贫困状况的研究案例以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或中西部区域性中心城市居多,且传统研究多侧重于单一收入指标的贫困识别方法,难以全面描述其特征及较为复杂的贫困状况。福州市作为东南沿海重要省会城市,2016年流入人口高达122.74万人,但关于其贫困状况的研究鲜见于报道。鉴于此,本文以福州市为例,结合多维贫困理论、可持续生计理论、社会排斥理论等,首先定性分析流动人口多维生计资本现状;其次,构建流动人口多维贫困指标体系,从多维贫困视角识别流动人口的贫困状况,通过问卷调查,采用AF多维贫困测度法定量测算其多维贫困水平。基于此,结合其产生的历史原因与现实背景,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别从宏观制度政策和微观家庭个人方面剖析多维贫困的影响因素。结果显示:(1)流动人口生计呈现多维脆弱性的特征,表现为物质资本薄弱、人力资本不足、社会资本相对匮乏、金融资本虚化、心理资本贫困化等。(2)流动人口多维贫困状况普遍存在,极端多维贫困状况严峻。首先,从单维贫困发生率看,各维度贫困发生率普遍偏高,说明以往基于收入或消费的传统单维贫困识别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而通过多维贫困的视角识别贫困更能全面反映其真实贫困的状况。其次,从多维贫困发生率看,多维贫困普遍存在,极端多维贫困状况也客观存在。最后,通过对多维贫困指数的分解状况来看,就二级指标而言,在中低维度,政府帮扶、邻里交往频率、住房面积等对于多维贫困始终保持较高的贡献率,表明流动人口在这个三个方面的贫困状况更为严重,这是多维贫困的短板内容,可能也是解决多维贫困的关键所在;收入、家庭内部和谐程度、自我效能的贡献率较低,说明这三者不是决定流动人口多维贫困主要因素;生计资本一级维度指标分解结果表明,社会资本的贡献率排在首位,排在最末位的是金融资本,说明在社会资本的剥夺最为严重,金融资本的贡献率最低,城市反贫困应该注重社会资本的提升。(3)宏观政策制度与微观家庭个人因素均对流动人口有不同程度的影响。通过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发现制度政策与家庭个人两组自变量与多维贫困发生率之间存在显着相关性。首先,宏观制度政策对多维贫困产生显着的影响,户籍类型、户籍地属性、流入地有无医疗保险对多维贫困的影响在统计学上具有显着意义。其次,受访者家庭个人因素对其多维贫困产生了显着的影响。性别、年龄、年龄的平方、婚姻、政治面貌、家中上学成员数量在多维贫困的影响均在统计学上具有显着的意义。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构建多维贫困监测预警机制等政策建议。综上,流动人口多维贫困的现象普遍存在,且宏观制度政策、微观家庭个人因素均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其多维贫困水平。本研究丰富了流动人口多维贫困的实证案例,拓宽了多维贫困指标构建视角,可以为流动人口城市反贫困政策提供有益的借鉴。

黄美意[5](2019)在《基于口述史方法的闽南溪底派大木匠师谱系研究》文中提出“溪底派”作为清末以来闻名闽台的大木匠帮。他们世代相传,建立起自己的建筑风格。时至今日对于闽南溪底派的的研究台湾方面较多,但台湾和大陆方面对溪底派的研究缺少横向联系。本文以族谱的角度切入,结合口述史的方法,从匠师族谱与师承的联系、去台匠师谱系对清末以来溪底派大木匠师的谱系进行探讨,以期与台湾现有研究进行对接,完善溪底派的研究,更好地保护传统民间建筑匠派,传承闽南传统建筑文化。1)首先,本论文整理了溪底大木匠派匠师以王氏为代表的族谱,并分析了已知匠师在族谱的分布情况,就族谱记录的信息如生卒情况及其匠师身份进行了探讨。2)其次,结合大木匠师的学艺方式,将溪底大木匠师的师承关系与族谱进行比对联系,进而推出师承关系可分为家族传艺、家庭相承和异姓学艺。主要以家族传艺为主。3)再者,收集了去台匠师及其营建活动的台湾文献方面记载,并以族谱和口述收集的资料与其进行比对,建立去台湾大木匠师的谱系。最后得出结论:溪底派大木匠师的谱系是主要以家族传艺的形式得以传承,还结合家庭相承和异姓学艺的师承形式。此外,溪底派的谱系还延伸到台湾等地区。

蔡惠茹[6](2019)在《明代福建科举家族研究》文中指出科举家族是指直系五代内与同父兄弟中,至少考出一名进士及一名举人,或者至少考出三名举人的家族。明代福建先后出现这样的科举家族共679个,它们的姓氏分布十分广泛,分别来自98个姓氏,但陈、林、黄、郑、李、张、王、吴等8姓科举家族就占了总数的54.2%,这主要是由福建姓氏虽多但各自人口数量相差悬殊造成的。这些科举家族既广泛分布于福建八府一州的41个县份及6个卫,又高度集中于沿海地区及各府、州的附郭县及大邑,这又主要是受地区科举实力差异的影响。得益于宋代深厚的科举文化积淀,福建早在洪武十七年就产生了首个科举家族,此后由于不同时段举人、进士总数及家族文化发展水平的差异,明代福建科举家族数量呈现出前期最少、中期大幅增长、后期最多但增幅有所放缓的变化态势;而明代福建各府、州因其不同的开发轨迹,又导致其科举家族在时段分布上的不同特点。明代福建科举家族发展水平居全国前列。不过,明代福建属于科举家族的举人、进士总数2128人,仅占明代福建举人、进士总数的25.9%;而出自科举家族的举人、进士就更少,仅1434人,只占全省举人、进士总数的17.43%,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科举制度之下的明代福建总体上仍保持着很高的社会流动率。明代福建科举家族最长者绵延了九代,三代以上的科举家族也占到总数的十分之一强。但是,明代福建二代科举家族占比高达55.08%,且43.46%的二代及以上科举家族为断代中式,可见科举家族赓续之不易,这与明代科举考试竞争空前激烈、地区整体科举实力及家族自身竞争力息息相关。明代福建科举家族主要来自民籍和军籍,少数来自匠籍、官籍、盐籍和儒籍,在有户类记载的福建进士和科举家族中,民籍进士及科举家族各占其总数的57.7%和61.22%;军籍进士及科举家族各占其总数的30.33%和27.3%;可见,军籍科举家族总体上比民籍科举家族的产生更为困难。明代福建科举家族的官员中,任宰辅、七卿等中央高官者,大体上能辅弼君主决策、分理中央政务;任地方官者,总体上能兴利除弊、平乱安民;而无论京官、地方官,绝大多数敢于直言时政、绳愆纠谬,对明代政治产生积极而重要的影响。科举家族是影响福建地方社会的重要力量,虽然也个别科举家族仗势横行乡里,对地方社会秩序产生消极影响,但总体而言,科举家族是当时的模范家族,对福建地方文教事业、地方事务及地方社会秩序主要起着积极的影响。必要的经济基础、良好的家风、深厚的家学,以及地方良好的教育条件,是科举家族形成与延续的主要原因,而优良家风的传承又在其中起着最为关键的作用。

徐思凡[7](2019)在《对“媒介即讯息”命题的再思考:印刷文化视域下的宋明儒学发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20世纪60年代,加拿大媒介理论家马歇尔·麦克卢汉提出其媒介理论的着名命题——“媒介即讯息”。该命题强调了长期以来被研究者忽视的“媒介”的重要性,并以其独特的神喻式表达方式提示了有关媒介的丰富思想,其中影响较大的是指出真正影响人类文明史的乃是不断发展变革的媒介,而不是人们通常认为的内容,这使得人们重新审视了人类文明的发展形态及其原因。美国媒介环境学者伊丽莎白·爱森斯坦花费十七年时间写出的巨着《作为变革动因的印刷机:早期近代欧洲的传播与文化变革》则从欧洲近代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科学革命三个方面出发,论证了印刷媒介为近代欧洲带来的巨变——它是欧洲走进现代的“动因”,有力地证明了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由于麦克卢汉神喻式的表达方式,人们对这一命题产生了许多不同的理解。他关于“媒介窃贼,内容鲜肉”的比喻带有一定的“技术决定论”倾向,极易使人们忽视“内容”在传播过程中重要性。然而,中国社会并没有产生类似西方的社会巨变,与爱森斯坦的研究结果有所不同,印刷媒介反而给宋明社会带来了某种程度的稳定,其主要原因就在于印刷媒介所承载的内容——宋明理学。因此,本文将从内容重要性的角度来反思麦克卢汉的“媒介即讯息”命题。本文重点梳理了中国印刷媒介从唐末至宋明的发展史略,并结合科举制度史、宋明理学史来阐释权力对印刷媒介内容的利用与控制。经过深入研究,本文现有以下研究发现:首先,媒介本身的技术属性固然重要,但其在内容方面的影响力仍旧不容忽视。在内容方面,西欧印刷媒介承载了大量有关变革甚至革命的内容,而中国印刷媒介则被用来传播有助于社会稳定的宋明理学。随着宋明理学的广泛传播,异端言论渐渐失去了生存的舒适土壤,任何有违正统的言行都会招致大众的反对。其次,中国印刷媒介的发展与儒学复兴运动相伴而生。在印刷媒介的助力下,儒学重新占据了思想文化领域的主流位置。宋初儒学一反汉唐儒学的繁杂与琐碎,大胆地吸收佛老思想,建构起思辨性更强的思想体系——宋明理学。得益于科举制的推动作用,印刷媒介成为宋明理学思想的重要载体,从而促进了社会的稳定。其三,统治者对王朝稳定的追求改变了中国印刷媒介发展轨迹。在印刷媒介诞生之初,统治阶级并不了解这种新媒介所具有的优势,直到五代末期,政府才开始组织大规模的典籍刊刻活动。进入两宋以后,统治者逐渐意识到印刷媒介之于政治的重要性,他们成立了专门的官方出版机构,出台各类相关法令,严厉打击不利于王朝统治的出版活动,维护社会稳定。从整体上看,中国印刷媒介承载着有利于社会稳定的宋明理学思想而不是引发社会动荡的变革性内容,这间接地促进了宋明社会的稳定,体现了权力和内容对印刷媒介的重要影响。因此,我们既不能对麦克卢汉“媒介窃贼,内容鲜肉”的比喻做出过度解读,走上技术决定论的道路;又要考虑“媒介即讯息”命题在中华文明中的适用性,批判地审视不合乎我国媒介发展特点的媒介理论。

黄耀允[8](2019)在《福建省出口贸易碳排放的国际转移及国内溢出效应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创造了人类经济史上不曾有过的奇迹。作为“世界工厂”的中国,其出口贸易规模的迅猛扩大不仅带来了中国经济的腾飞,同时其粗放型的增长模式也导致国内能源消耗量和二氧化碳排放量加速上升,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与碳排放的矛盾日益凸显。中国目前已成为世界第一大碳排放国,且在国际和国内面临着巨大的双重减排压力。中国在《巴黎协定》中自愿减排承诺,到203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排放比2005年下降60%-65%;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进一步要求我们加快绿色发展,建立健全的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落实减排承诺。这意味着我国碳减排任务时间紧迫,减排工作必须落到实处,国家减排目标最终要以各省份的减排落实效果为基础。福建省是我国的进出口大省,尤其是2001年加入WTO后,对外贸易随即步入高速发展轨道。然而,随之也付出了较高的能源与环境代价。目前,已有少量文献针对福建省对外贸易与环境污染的关系进行了研究,为探究福建省对外贸易对碳排放的影响,本文基于省际间多区域投入产出数据,突破已有文献因单区域数据在相关问题研究中存在的诸多局限,采用投入产出模型测算福建省贸易隐含碳排放量与贸易污染条件,运用结构分解分析技术进一步探究福建出口隐含碳排放变化的驱动因素。同时,考虑到省区间的贸易联系日趋密切,导致省际间贸易碳排放溢出现象不可避免,本文突破性地将福建省出口引致增加值创造与碳排放转移延伸到国内省际层面,并将两者的国内流向分布进行比较,客观的认识各地区的排放成本差异,为国家合理分配减排任务提供科学参考。本文的实证结果发现福建省处于贸易顺差和贸易隐含碳顺差地位,但并没有成为国外转移高污染产业的“污染避风港”。碳排放系数效应是减少出口隐含碳排放的最主要因素。福建省通过出口为其他省份创造了增加值的同时也转移了大量的碳排放,从碳排放成本的角度分析,发现与福建出口相关的国内中间产品贸易结构与生产分工有待进一步调整与升级。综合以上研究,本文建议福建省应提高出口贸易结构的合理性,优化贸易结构,促进贸易低碳化发展。并基于各省区的比较优势以及发展需要制定差异化的碳减排政策与目标。

郭妍[9](2018)在《中医药期刊史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医药期刊是记录和保存中医药知识的重要载体,也是中医药学术传播与交流的重要媒介。研究中医药期刊的总体发展史,既能够反映中医药学术发展的某些特点,又能够揭示中医药学术交流的特征和趋势。鉴于此,本研究系统梳理了中医药期刊的发展历程,阐述了中医药期刊在发展进程中呈现的各种特征,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中医药期刊发展的总体趋势,对中医药期刊在中医药发展中的作用进行了评价,并尝试探寻中医药期刊发展的方向。本研究搜集从1897年至2017年出版的中医药期刊共568种,考察期刊创刊数量,并按照中国近现代历史分期作为参照系,将中医药期刊的发展历程分为七个阶段,即萌发期(1897年-1920年)、数量上的繁盛期(1921年-1937年6月)、低谷期(1937年7月-1949年9月)、恢复期(1949年10月-1959年)、曲折发展期(1960年-19 75年)、复兴期(1976年-1995年)、平稳发展期(1996年至今)。本研究从形式特征、类别分布特征、刊名特征、内容特征等方面阐述了中医药期刊的发展特征。其中形式特征从中医药期刊生存状态、刊期情况、地域分布情况和文章合着情况等方面进行论述,类别分布特征从中医药期刊的总体类别情况和中医药学术类期刊的学科分布情况等方面进行论述,刊名特征从中医药期刊刊名的变迁和深刻寓意等方面进行论述,内容特征通过考察各个发展阶段的栏目设置情况予以呈现。在阐述中医药期刊发展历程和发展特征的基础上,本研究对中医药期刊发展的总体情况进行了全面的论述,阐述了中医药期刊传播中医药文化、普及中医药知识、促进中医药学术交流、助力中医药教育事业发展、推动中医药事业发展的积极作用,并指出中医药期刊在发扬中医药传统特色、鼓励学术评论与争鸣、促进中医药知识普及推广、保障文章质量和专题策划等方面存在的不足,进而探寻中医药期刊的发展方向,以期为中医药期刊发展提供参考与借鉴,更好地为中医药事业发展服务。

上官小红[10](2018)在《民国时期福建侨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民国时期福建省政府陆续出台了一系列华侨政策,分别在侨乡与海外展开了侨务工作。论文以现有档案资料为基础,对此展开较为系统的研究。绪论部分介绍了问题的缘起与研究现状等基本问题,指出民国时期中央政府的研究成果较为丰硕,而侨乡政府的华侨政策与侨务工作是研究的薄弱环节。闽省政府施行的侨政是基于海外华侨的重要性。因此,第一章主要阐述这一时期闽籍华侨在海外的人口规模约占世界华侨华人总数的三分之一,大量集中于东南亚;其经济实力颇为可观;闽籍华侨在海外的华侨教育与华文报纸方面的起步较早,发展迅速,而闽属社团与闽籍侨领亦在华侨社会中有重要的影响。第二章则论述民国时期福建省侨务机构的历史沿革及其职责、机构自主性等,这些机构处理的侨务工作以侨乡事务为主,海外事务相对较少。论文将华侨政策与侨务工作分为侨乡施政与海外侨政两个部分。福建省府的侨乡施政内容较多,为保持章节平衡,故将其分为上下两章,第三章与第四章包括了出入境管理制度的演变与完善,尤其是战时兵役制度对华侨出入境的影响尤大;省府争取侨汇,动员与鼓励华侨汇寄侨款,支持银行与邮局介入侨汇工作,疏导战时侨汇汇寄阻隔,清理积压侨汇等;省府积极传达中央政府对华侨投资的鼓励政策,并因地制宜地制定福建省的鼓励政策,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之下,引导华侨积极参与不同行业的投资,如战时的矿产、垦殖等,并承诺为华侨回国投资之实业提供便利与保护;倡导侨办教育,出台褒奖华侨兴资办学的政策,并对这些私立学校加强监管,要求设立校董会并向政府立案,鼓励华侨配合政府开展五年教育计划;为弥补侨务机构的不足,省府对归侨团体加强管控并使之协助政府处理侨务工作,如处理华侨出入境手续、协助赈济侨胞及引导华侨等工作;太平洋战争后,华侨大量回国,省府积极开展救济困难归侨侨眷的工作,设立了许多临时救济机构,负责救济工作,包括紧急救济与生产救济;为赢取海外闽籍华侨的侨心,保护归侨侨眷无疑是重中之重的工作,保护其免受勒索与压迫,处理侨民诉讼案件,除此之外,采取一些针对归侨侨眷的优惠政策等。第五章是关于民国时期的福建海外侨政。从第一章中民国时期海外闽籍华侨侨情可知,闽籍华侨社会及其社团组织等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中央政府对海外闽属社团加强管理,在此基础上,省府努力争取华侨社团的支持,交由其主导劝募工作,并利用其宣传闽省政,福建省政府的海外侨务工作离不开闽属华侨社团的支持与配合,闽属华侨社团也借此提出省府改善侨乡政治等。海外宣慰、宣传亦是侨乡政府追求经济利益与争取侨心的重要工作;民初,闽省府积极呼吁外交部交涉荷属华侨升旗被虐案,闽省民政厅第四科还发表了保护海外闽侨的声明,战后吁请保护荷属华侨等。论文认为侨乡政府施行华侨政策是为了实现政治目标与经济目标,基于此,第六章对上述华侨政策及施政情形进行效果分析,认为福建的侨政以侨乡政策为主,争取侨汇、鼓励华侨投资、倡导侨资兴学、管理归侨团体等内容有明显的成效。但在管理出入境侨民、保护归侨侨眷等内容中难以落实到位,尤以争取侨心之关键的保护归侨侨眷的政策弊端最为显着。侨乡施政在经济上获得了不错的效果,但在政治上则少有成效。而海外侨政则受制于各种因素,使侨乡政府难以插手,仅能通过对海外侨团的管理与宣慰、各种途径的宣传及少有的保护华侨措施以加强其向心力,获得一定的效果,但保护海外华侨的效果并不显着。

二、2002年福建经济工作的重点和任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2002年福建经济工作的重点和任务(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现代漆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的缘起
    第二节 现代漆画研究问题的提出及其理论梳理
    第三节 中国现代漆画研究的相关说明
    第四节 研究方法、研究目的、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第五节 研究的基本思路、内容与结构框架
第一章 中国现代漆画的源流
    第一节 中国古代传统漆绘
        一 中国古代漆艺术的历史源流
        二 中国古代漆艺术的工艺传承
        三、中国古代漆艺术的文化发展脉络与缺失
        四、中国古代漆绘的发展沿革
    第二节 东亚古代漆绘的源流
        一、汉四郡时代的朝鲜半岛漆艺术
        二 鉴真东渡与日本古代漆艺术的“师法中华”
        三 南洋漆艺术的“副中心”
        四 琉球与台湾的古代漆艺术
    第三节 欧洲近现代漆艺术的崛起
        一 十三世纪始始中欧漆艺交流简述
        二 欧洲新艺术运动与1900 年巴黎博览会
        三 欧洲装饰艺术运动与漆画代表人物
        四 近现代欧洲化学漆及其工艺价值与影响
第二章 中国现代漆画的产生
    第一节 日本江户时代的漆艺术与明代“倭漆”的兴起
        一 飞鸟时代的漆艺术觉醒与镰仓时代漆艺术的成熟
        二 江户时代漆艺术的崛起
        三 中国明代漆艺术的退步
        四 福州沈家脱胎与薄料工艺
    第二节 中国现代漆画的“洋血统”
        一 密陀绘工艺
        二 螺钿镶嵌工艺的历史传承
        三 明清时期漆器的“和风”盛行
        四 近现代欧洲漆艺崛起的影响
    第三节 中国现代漆画三位奠基人
        一 雷圭元:“代用品”与新观念的首倡者
        二 沈福文:西洋绘画与古代漆绘的合成者
        三 李之卿:古代漆艺现代化的推陈出新者
第三章 中国现代漆画的发展
    第一节 越南磨漆画的影响
        一 越南磨漆画的源起
        二 抗法抗美战争中的越南漆画家
        三 越南磨漆画在“世界社会主义阵营”系列美展的影响
        四 五十年代末越南磨漆画对中国美术界引起的轰动
    第二节 艺术魅力、时局影响与体制因素
        一 由“漆绘”到“漆画”、由“手艺人”到“画家”
        二 20 世纪新材料、新技法和新工艺的突破
        三 “美展体制”与政府主管部门的鼓励、扶植
        四 现代绘事与古代工艺的契合点
    第三节 中国现代漆画发展时期的人和事
        一 五六十年代的中国现代漆画创作群体
        二 领军人物乔十光
        三 院校与企业的合作价值
        四 20 世纪后半叶的中国漆画展事活动
第四章 中国现代漆画的繁荣
    第一节 中国现代漆画发展现状
        一 全国院校现代漆画教育现状评估
        二 代表人物与代表作品
        三 漆艺企业总体没落与工作坊的兴起
        四 “院体派”的艺术高度
    第二节 中国现代漆画得失谈
        一 “美展体制”退潮的巨大影响
        二 画廊的市场主导作用
        三 东西洋漆艺术的启示
        四 漆画家的“内修”与“外功”
    第三节 中国现代漆画的评估与前瞻
        一 不可遏止的潮流:新材料、新工艺、新形式
        二 传统绘事技法的保留与革新
        三 漆艺术在艺术表现体系中的生存与定位
        四 坚守“以漆画世”的宗旨
结论
附录
参考文献
读博期间公开发表的成果
致谢

(2)福建省建设用地利用效率及驱动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1 研究背景
    2 研究意义
        2.1 理论意义
        2.2 现实意义
    3 国内外研究进展
        3.1 国外研究进展
        3.2 国内研究进展
        3.3 文献述评
    4 研究内容
    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5.1 研究方法
        5.2 技术路线
第一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1.1 概念界定
        1.1.1 效率
        1.1.2 建设用地利用效率
        1.1.3 全要素生产率
    1.2 理论基础
        1.2.1 系统论
        1.2.2 土地边际报酬理论
        1.2.3 土地可持续发展理论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
    2.1 自然地理条件
    2.2 社会经济条件
    2.3 土地利用现状
第三章 建设用地利用静态效率研究
    3.1 建设用地利用静态效率的测度
        3.1.1 传统DEA模型
        3.1.2 非期望产出SE-SBM模型
    3.2 评价指标、研究单元及数据说明
        3.2.1 评价指标选取
        3.2.2 研究单元及数据说明
    3.3 建设用地利用效率时空异质性
        3.3.1 时序演化特征
        3.3.2 空间格局演变特征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建设用地利用效率区域差异研究
    4.1 研究模型选择
        4.1.1 基尼系数
        4.1.2 泰尔指数
    4.2 建设用地利用效率区域差异及其成因
        4.2.1 建设用地利用效率总体差异
        4.2.2 建设用地利用效率总体差异分解
        4.2.3 建设用地利用效率组内差异分解
        4.2.4 建设用地利用效率差异形成原因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建设用地利用动态效率研究
    5.1 建设用地利用动态效率的测度
        5.1.1 Global Malmquist-Luenberger(GML)指数模型
        5.1.2 变异系数法
    5.2 建设用地利用动态效率演变特征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建设用地利用效率驱动因素研究
    6.1 研究模型选择
    6.2 驱动因素选取、数据来源及处理
    6.3 驱动因素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建设用地利用效率灰色预测
    7.1 预测模型选择
        7.1.1 数据的检验与处理
        7.1.2 建立灰色预测模型
        7.1.3 模型精度检验
    7.2 建设用地利用效率发展趋势的灰色预测
    7.3 本章小结
第八章 提高建设用地利用效率的对策
    8.1 创新土地管理模式,持续推进绿色发展
    8.2 聚焦地区合作发展,强化辐射带动作用
    8.3 制定并严格实施差别化的区域土地管控政策
    8.4 推动新型城镇化发展,提高土地利用期望产出
    8.5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强地区间技术交流与合作
第九章 结论与展望
    9.1 研究结论
    9.2 研究创新
    9.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3)福建学校舞蹈教育六十年历史演进及其成因(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福建学校舞蹈教育的起步期(1958-1969 年)
    第一节 厦门艺术学校舞蹈科的创立
    第二节 福建艺术专科学校舞蹈系的创立
    第三节 起步期的成因分析
第二章 福建学校舞蹈教育的停滞期(1970-1974 年)
    第一节 全省学校舞蹈教育的全面停办
    第二节 停滞期的成因分析
第三章 福建学校舞蹈教育的复苏期(1975-1996 年)
    第一节 福建艺术学校舞蹈专业的复办
    第二节 福建艺术学校在全省各地的分班
    第三节 厦门戏曲舞蹈学校的独立组建
    第四节 复苏期的成因分析
第四章 福建学校舞蹈教育的发展期(1997-2009 年)
    第一节 八所高等院校舞蹈专业的建立
    第二节 福建师范大学舞蹈硕士点的建立
    第三节 四所中专学校舞蹈教育的发展
    第四节 发展期的成因分析
第五章 福建学校舞蹈教育的改革期(2010-2018 年)
    第一节 中专层次舞蹈教育的独立、停办与兼并
    第二节 大专本科层次舞蹈教育的增办与改革
    第三节 研究生层次舞蹈教育的调整与增办
    第四节 改革期的成因分析
第六章 福建省区域性学校舞蹈教育历史演进的特点及其思考
    第一节 福建省区域性学校舞蹈教育历史演进的特点
        一、办学地理位置由点状分布向线状分布推进
        二、办学性质由公办转向公办为主民办为辅
        三、从依托其他艺术学科办学到独立办学
        四、办学层次逐步高层化规范化
        五、专业设置由单一向多元转变
        六、地方特色课程日益突出
        七、就业由统一分配到自由择业
    第二节 对福建省区域性学校舞蹈教育历史演进的思考
        一、鼓励民办学校开设舞蹈专业
        二、拓展舞蹈专业设置的新门类
        三、深挖区域性的舞蹈特色课程
        四、推进中小学舞蹈课程的开设
        五、加强国内外校际间合作交流
        六、传承舞蹈名师优秀教育理念
结论
附录1 访谈问题大纲
附录2 访谈录概况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索引
个人简历

(4)可持续生计视角下流动人口多维贫困测度及影响因素 ——基于福州市的调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价值
        1.2.2 实践意义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技术路线与创新点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1.4.3 特色与创新
    1.5 研究区概况
    1.6 研究数据来源与样本属性
        1.6.1 数据来源
        1.6.2 样本属性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研究进展
    2.1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1 相关概念界定
        2.1.2 理论基础
    2.2 流动人口贫困研究进展
        2.2.1 流动人口贫困表现特征
        2.2.2 流动人口贫困测度
        2.2.3 流动人口贫困的产生机理
        2.2.4 流动人口反贫困政策
    2.3 研究述评
第三章 流动人口多维度生计资本特征
    3.1 多维生计资本分析框架构建
    3.2 流动人口多维生计资本特征
        3.2.1 物资资本
        3.2.2 人力资本
        3.2.3 金融资本
        3.2.4 社会资本
        3.2.5 心理资本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流动人口多维贫困测度
    4.1 测度方法与指标体系构建
        4.1.1 测度方法与步骤
        4.1.2 指标构建
    4.2 贫困测量结果
        4.2.1 单维贫困测量结果
        4.2.2 多维贫困测量结果
        4.2.3 多维贫困测度结果分解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流动人口多维贫困的影响因素
    5.1 模型构建与研究方法
        5.1.1 模型构建
        5.1.2 研究方法
    5.2 结果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讨论与政策建议
    6.1 主要结论
    6.2 政策启示与展望
        6.2.1 政策启示
        6.2.2 不足与展望
附录1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5)基于口述史方法的闽南溪底派大木匠师谱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研究对象
        1.2.1 溪底派大木匠师
        1.2.2 溪底派大木匠师谱系
    1.3 研究现状
        1.3.1 关于口述史的研究
        1.3.2 关于溪底大木匠派的研究
        1.3.3 关于匠师谱系及师承方式的研究
    1.4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1.5 研究特色及创新之处
        1.5.1 重视民间匠师系统研究
        1.5.2 利用口述史方法进行研究
第2章 溪底传统大木作历史背景
    2.1 闽南传统建筑概述
        2.1.1 闽南地理与自然环境
        2.1.2 闽南的社会与人文环境
        2.1.3 闽南与台湾的渊源
        2.1.4 闽南传统建筑类型
        2.1.5 闽南代表性营造技艺
    2.2 崇武镇溪底村背景概况
        2.2.1 历史沿革
        2.2.2 生产与物质生活
        2.2.3 民风习俗及信仰
    2.3 溪底派概况
        2.3.1 “溪底派”的词源
        2.3.2 执业方式
        2.3.3 分工协调
        2.3.4 营造范围
        2.3.5 工匠收入
        2.3.6 设计特色
    2.4 溪底派大木作发展
    2.5 溪底派的影响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溪底派大木匠师族谱
    3.1 溪底姓氏构成及变迁
    3.2 溪底王氏族谱
        3.2.1 修订与编篆
        3.2.2 房派刊头
        3.2.3 宗祠与祖厝
    3.3 已知王姓匠师
        3.2.1 族谱分布情况
        3.2.2 祖厝刊
        3.2.3 前落后刊
        3.2.4 大厅刊
        3.2.5 后落刊
    3.4 已知其他姓匠师
        3.4.1 刘姓代表匠师
        3.4.2 杨姓代表匠师
    3.5 族谱记录信息分析
        3.5.1 概况
        3.5.2 生卒情况
        3.5.3 匠师身份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溪底派大木匠师师承关系
    4.1 匠师出身
    4.2 学艺对象
        4.2.1 自然
        4.2.2 建筑
        4.2.3 书籍
        4.2.4 匠师
    4.3 学艺方式
        4.3.1 拜师学艺
        4.3.2 家业祖传
        4.3.3 参与学习
    4.4 教学方式
    4.5 溪底师承与族谱联系
        4.5.1 家族传艺
        4.5.2 家庭相承
        4.5.3 异姓学艺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溪底派去台湾大木匠师谱系
    5.1 去台湾匠师概况
    5.2 后落去台湾匠师
        5.2.1 后落四房六房去台匠师
        5.2.2 后落二房去台匠师
        5.2.3 在台作品
    5.3 前落后刊去台湾匠师
        5.3.1 台湾信息
        5.3.2 与族谱口述对照
        5.3.3 在台作品
    5.4 其他去台湾匠师
    5.5 竞技与合作
        5.5.1 对场特点
        5.5.2 台湾其他木作工匠家族匠派
        5.5.3 在台湾的对场及“四柱建造法”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语
    6.1 溪底派大木匠师谱系特点
    6.2 溪底大木匠派的传承与保护
    6.3 后续研究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 王氏已知匠师族谱总图
    附录B 溪底派代表匠师师承关系图
    附录C 溪底派匠师口述资料整理(部分)
    附录D 溪底派匠师调查表(部分)
    附录E 匠师作品汇总表
    附录F 图表目录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6)明代福建科举家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学术史回顾
    三、本文的基本思路与方法
    四、本文的主要内容
    五、本文“科举家族”的界定及相关说明
    六、本文主要创新点
    七、本文依据的基本史籍
第一章 明代以前福建科举家族概况
    第一节 唐五代福建科举家族的滥觞及其背景
        一、福建科举家族的滥觞
        二、福建科举家族产生的背景
    第二节 宋代福建科举家族的发展及原因
        一、福建科举家族的发展
        二、福建科举家族发展的原因
    第三节 元代福建科举家族的凋零及原因
        一、福建科举家族的凋零
        二、福建科举家族凋零的原因
第二章 明代福建科举家族的姓氏、地域、时段分布特点及成因
    第一节 科举家族的姓氏分布及其特点与成因
        一、姓氏分布及其特点
        二、姓氏分布特点的成因
    第二节 科举家族的地域分布及其特点与成因
        一、地域分布及其特点
        二、地域分布特点的成因
    第三节 科举家族的时段分布及其特点与成因
        一、时段分布及其特点
        二、时段分布特点的成因
第三章 明代福建科举家族的规模、代数、户类分布特点及成因
    第一节 科举家族举人、进士的规模
        一、科举家族举人、进士的总规模与不同量级
        二、科举家族举人、进士规模的地域差异与时段变化
        三、科举家族的举人、进士规模与社会流动
    第二节 科举家族的代数分布及其特点与成因
        一、代数分布及其特点
        二、代数分布特点的成因
    第三节 科举家族的户类分布及其特点与成因
        一、户类分布
        二、户类分布的特点及其成因
        三、户类的变动及其原因
第四章 福建科举家族对明代政治的影响
    第一节 科举家族举人、进士的官至状况
        一、科举家族举人、进士所至最高官品分布
        二、科举家族举人、进士所任最高官职分布
    第二节 科举家族之高级京官的影响
        一、辅弼君主决策
        二、分理中央政务
    第三节 科举家族之地方官员的影响
        一、兴利除弊
        二、平乱安民
    第四节 科举家族官员对时政的态度
        一、直言时政
        二、绳愆纠谬
第五章 科举家族对明代福建地方社会的影响
    第一节 科举家族与福建地方文教事业
        一、积极推动地方文化的发展
        二、热心地方教育事业
    第二节 科举家族与福建地方事务
        一、积极投身公共设施的建设
        二、身先士卒抗倭御贼
        三、为民陈情赈灾济民
    第三节 科举家族与福建地方社会秩序
        一、对福建地方社会秩序的积极影响
        二、对福建地方社会秩序的消极影响
第六章 明代福建科举家族兴衰的原因
    第一节 经济基础对科举家族兴衰的影响
        一、良好的经济基础有利于科举家族的形成与延续
        二、外来资助为少数科举家族的形成提供必要支撑
        三、家境窘迫是科举家族断绝的重要原因
    第二节 家风对科举家族兴衰的影响
        一、良好家风的传承是科举家族兴盛的内在动力
        二、母教对家风的特殊影响
    第三节 家学对科举家族兴衰的影响
        一、明代科举分经考试和福建科举家族的治经情况
        二、“一经传家”是科举家族成功的秘诀
    第四节 影响科举家族兴衰的其他因素
        一、地方教育水平
        二、地方治安状况
结语
附录1 :明代福建举人、进士相关统计表
附录2 :明代福建科举家族基本信息长编
附录3 :明代福建科举家族基本信息汇总简表
征引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7)对“媒介即讯息”命题的再思考:印刷文化视域下的宋明儒学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选题缘起
    1.2 文献综述
        1.2.1 作为技术发明的印刷术研究
        1.2.2 中国学者对印刷媒介起源、发展和影响问题的关注
        1.2.3 外国学者对印刷媒介与中国社会互动关系的探讨
        1.2.4 媒介理论研究: 基于媒介环境学的探讨
    1.3 研究问题
    1.4 研究方法
        1.4.1 文献分析法
        1.4.2 比较研究法
    1.5 研究意义
        1.5.1 以中国印刷媒介与宋明王朝的关系为例对麦克卢汉媒介理论进行补充
        1.5.2 从媒介与社会发展的角度丰富了华夏传播的研究成果
2. “媒介即讯息”命题的缘起、内涵与应用
    2.1 命题的缘起与内涵
        2.1.1 缘起: 麦克卢汉的生平和学术历程
        2.1.2 内涵: 对“媒介即讯息”命题的解读
    2.2 命题的应用: 媒介环境学派与印刷媒介研究
        2.2.1 深化: 爱森斯坦的尝试
        2.2.2 呼应: 站在电子媒介时代回望印刷技术革命
3. 前奏: 印刷媒介的诞生与儒学复兴
    3.1 雕版印刷术和印刷媒介的诞生
        3.1.1 前印刷时代的儒学传播媒介
        3.1.2 雕版印刷术诞生的物质和技术基础
        3.1.3 孕育雕版印刷术的社会文化背景
        3.1.4 中国印刷媒介的诞生、早期应用及主要特征
    3.2 儒学复兴的尝试
        3.2.1 科举制: 儒学与最高权力结盟的制度保障
        3.2.2 文以明道: 儒学复兴的萌芽
4. 从边缘到中心: 成长中的印刷媒介与理学
    4.1 印刷媒介的兴盛: 繁荣的两宋出版业
        4.1.1 序曲: 五代十国的印刷出版活动
        4.1.2 奠基期: 北宋出版业的发展
        4.1.3 兴盛期: 厚积薄发的南宋出版业
    4.2 好风凭借力: 印刷媒介与理学的良性互动
        4.2.1 于无色处见繁花: 理学的勃兴
        4.2.2 “道统”的承续与传播: 理学家的出版实践
    4.3 沉默的螺旋: 权力阴影下的印刷媒介与理学
        4.3.1 “致君尧舜”: 理学的实践性与批判性
        4.3.2 作为统治工具的印刷媒介: 皇权对理学势力的打压与理学的“内倾化”
5. “正统”的胜利: 印刷媒介与理学正统地位的维系
    5.1 “正统”的确立: 理学的意识形态化
        5.1.1 理学正统地位的确立
        5.1.2 正统的维系: 印刷媒介的政治角色
    5.2 “心学”的崛起与沉寂: 中断的启蒙
        5.2.1 思想多元化的起点: 从陈献章到王守仁
        5.2.2 觉民救世: 泰州学派的启蒙实践
        5.2.3 特立独行者的背影: 禁而不止的异端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8)福建省出口贸易碳排放的国际转移及国内溢出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贸易对气候环境影响的理论机制
        1.2.2 国际贸易对碳排放影响的实证研究
        1.2.3 简要评述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与主要贡献
        1.3.1 研究内容及框架
        1.3.2 数据来源说明
        1.3.3 本文的可能创新与贡献
第二章 福建省对外贸易发展与能耗及碳排放现状分析
    2.1 福建省经济与对外贸易的现状分析
        2.1.1 福建省经济发展现状及特点
        2.1.2 福建省对外贸易现状及特点
    2.2 福建省能源消耗及二氧化碳排放现状
        2.2.1 福建省能源消耗现状
        2.2.2 福建省二氧化碳排放现状
第三章 福建省对外贸易碳排放国际转移分析
    3.1 引言
    3.2 模型构建与数据处理
    3.3 实证结果分析
        3.3.1 总量分析
        3.3.2 部门层面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福建省出口贸易中碳排放变化的影响因素分析
    4.1 引言
    4.2 模型与方法
    4.3 证结果分析
        4.3.1 总量分析
        4.3.2 部门层面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福建省出口引致的国内省际间碳排放溢出效应研究
    5.1 引言
    5.2 模型与方法
    5.3 实证结果分析
        5.3.1 总量分析
        5.3.2 部门层面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及政策建议
    6.1 主要结论
    6.2 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9)中医药期刊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绪论
    1.1 选题意义
        1.1.1 挖掘中医药期刊的文献研究价值
        1.1.2 呈现中医药期刊的史学研究价值
        1.1.3 促进中医药期刊的发展和提高
    1.2 中医药期刊史研究现状
    1.3 研究对象的界定
        1.3.1 具有“期刊”的基本属性
        1.3.2 具有“中医药”的基本属性
        1.3.3 出版地区为中国大陆
    1.4 研究方法
        1.4.1 资料来源
        1.4.2 研究方法
2. 中医药期刊发展历程
    2.1 中医药期刊创刊的时代背景
        2.1.1 传统中医药学面临西方医学的严峻挑战
        2.1.2 西医学期刊率先出现
    2.2 中医药期刊的雏形--《吴医汇讲》
        2.2.1 《吴医汇讲》产生的时代背景
        2.2.2 《吴医汇讲》的编辑体例和内容
    2.3 中医药期刊发展的历史分期
        2.3.1 中医药期刊的萌发期
        2.3.2 中医药期刊数量上的繁盛期
        2.3.3 中医药期刊的低谷期
        2.3.4 中医药期刊的恢复期
        2.3.5 中医药期刊的曲折发展期
        2.3.6 中医药期刊的复兴期
        2.3.7 中医药期刊的平稳发展期
3. 中医药期刊形式特征
    3.1 期刊生存状态
        3.1.1 民间团体或个人主持办刊,生存状态以速生速灭为主
        3.1.2 政府参与办刊,仍未完全脱离速生速灭的生存状态
        3.1.3 期刊出版步入正轨,生存状态趋于稳定
        3.1.4 期刊办刊主体向系列化、集群化发展,生存状态稳定
    3.2 期刊刊期情况
        3.2.1 以月刊为主,出版周期不稳定
        3.2.2 刊期逐渐缩短,出版周期趋于稳定
        3.2.3 刊期再次延长,出版周期极不稳定
        3.2.4 以季刊和双月刊为主,出版周期趋于稳定
        3.2.5 以月刊和双月刊为主,刊期呈逐渐缩短的趋势
    3.3 期刊地域分布情况
        3.3.1 萌发自江浙沪地区
        3.3.2 以上海为中心,发展于东南沿海地区
        3.3.3 仍以上海为中心,有向西南地区转移的倾向
        3.3.4 办刊中心向北京转移,初现全国散发的趋势
        3.3.5 以北京为中心,呈现全国散发的态势
    3.4 期刊文章合着情况
        3.4.1 文章以独着为主,合着文章极为少见
        3.4.2 文章以独着居多,合着文章有所增加
        3.4.3 合着文章数量超越独着文章,跨机构、跨地域合着显着增加
4. 中医药期刊类别特征
    4.1 中医药期刊的主体--学术类期刊
        4.1.1 中医药学术类期刊总体情况
        4.1.2 中医药学术类期刊的学科分布情况
    4.2 中医药宣传推广的重要媒介--普及类期刊
        4.2.1 中医药普及类期刊的初创
        4.2.2 中医药普及类期刊的发展
    4.3 中医药信息资源查找和利用的工具--情报检索类期刊
        4.3.1 中医药检索类期刊的兴起与衰落
        4.3.2 中医药情报类期刊的兴起与衰落
5. 中医药期刊刊名特征
    5.1 中医药期刊刊名的变迁
    5.2 中医药期刊的一般命名方式
        5.2.1 仅以“学科属性”命名
        5.2.2 以“地域名称+学科属性”命名
        5.2.3 学报类中医药期刊的命名
    5.3 中医药期刊刊名的深刻寓意
6. 中医药期刊内容特征
    6.1 刊载内容体裁丰富,兼具学术性和普及性
    6.2 刊载内容向纯学术性过渡,中医药传统文体载文量下降
    6.3 以学术性内容为主,中医药现代化研究内容激增
7. 中医药期刊发展总体情况、作用与展望
    7.1 中医药期刊发展总体情况分析
        7.1.1 总体历程分析
        7.1.2 总体形式特征分析
        7.1.3 总体类别特征分析
        7.1.4 总体刊名特征分析
        7.1.5 总体内容特征分析
    7.2 中医药期刊在中医药发展中的作用评价
        7.2.1 传播中医药文化,获取民众之认可
        7.2.2 普及中医药知识,解救民众之疾苦
        7.2.3 搭建中医药沟通平台,促进学术交流
        7.2.4 刊学相辅,助力中医药教育事业发展
        7.2.5 凝心聚力,推动中医药事业发展
    7.3 中医药期刊发展的方向探寻
        7.3.1 重视传统中医药栏目,发扬中医药特色
        7.3.2 鼓励学术评论与争鸣,发挥期刊学术导向作用
        7.3.3 栏目设置多样化,促进中医药知识的普及和推广
        7.3.4 加强约稿力度,保障文章质量
        7.3.5 重视专题策划,发展专栏专刊,鼓励专题专科的集中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中医药期刊总目
    附录2: 当前持续出版中医药期刊目录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个人简历

(10)民国时期福建侨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意义
    二、研究综述
    三、研究框架与研究方法
    四、本文创新
    五、相关概念界定
第一章 民国时期海外闽籍华侨概况
    第一节 民国时期闽籍华侨数量估算与海外分布
    第二节 闽籍华侨的经济地位与职业结构
    第三节 闽籍华侨的文教社团及其影响力
第二章 民国时期福建侨务机构设置与侨务理念的演变
    第一节 福建暨南局的兴废
    第二节 国民政府时期闽省的侨务机构
第三章 民国时期福建侨乡施政(上)
    第一节 出入境管理与移民
    第二节 争取与疏通侨汇
    第三节 鼓励华侨回省投资政策
    第四节 倡导侨办教育
第四章 民国时期福建侨乡施政(下)
    第一节 侨政与福建归侨团体的兴起
    第二节 福建归侨侨眷之战时救济
    第三节 保护归侨侨眷
第五章 民国时期福建海外侨政
    第一节 管理与密切联络海外闽侨社团
    第二节 海外宣慰与宣传
    第三节 保护海外华侨
第六章 侨政效果
    第一节 侨乡施政效果
    第二节 海外侨政效果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四、2002年福建经济工作的重点和任务(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现代漆画研究[D]. 郭立忠. 南京艺术学院, 2021(02)
  • [2]福建省建设用地利用效率及驱动因素研究[D]. 梁建飞. 福建师范大学, 2020(12)
  • [3]福建学校舞蹈教育六十年历史演进及其成因[D]. 苏佳燕. 福建师范大学, 2019(12)
  • [4]可持续生计视角下流动人口多维贫困测度及影响因素 ——基于福州市的调查分析[D]. 廖伟杰. 福建师范大学, 2019(12)
  • [5]基于口述史方法的闽南溪底派大木匠师谱系研究[D]. 黄美意. 华侨大学, 2019(01)
  • [6]明代福建科举家族研究[D]. 蔡惠茹. 福建师范大学, 2019(10)
  • [7]对“媒介即讯息”命题的再思考:印刷文化视域下的宋明儒学发展研究[D]. 徐思凡. 厦门大学, 2019(07)
  • [8]福建省出口贸易碳排放的国际转移及国内溢出效应研究[D]. 黄耀允. 厦门大学, 2019(08)
  • [9]中医药期刊史研究[D]. 郭妍.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18(01)
  • [10]民国时期福建侨务研究[D]. 上官小红. 厦门大学, 2018(12)

标签:;  ;  ;  ;  ;  

2002年福建省经济工作重点任务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