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霉对天麻素的生物转化(英文)

毛霉对天麻素的生物转化(英文)

一、刺囊毛霉对天麻素的生物转化研究(英文)(论文文献综述)

姚磊[1](2015)在《黄芩中黄芩苷和汉黄芩苷的微生物转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文是采用微生物发酵转化技术对中药黄芩进行生物转化,为黄芩的深入开发和利用提供实验数据。方法:1、通过筛选得到能够水解黄酮苷中β-葡萄糖醛酸键的菌种。2、通过考察单因素试验,并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设计L9(34)正交试验,优化黄芩固体发酵方法。3、考察不同碳源、氮源、无机盐的影响,并考察选取的氮源和无机盐的不同浓度对黄芩液体发酵的影响;以及考察发酵时间、装样量、转速、PH、液料比等因素,来确定黄芩液体发酵的最佳工艺。4、溶剂提取法考察发酵样品的提取条件,再联合考察优化大孔吸附树脂法,建立从黄芩发酵样品中提取分离发酵转化产物的方法。利用TLC、HPLC及1H-NMR、13C-NMR和LC-MS鉴定黄芩转化产物。结果:1、纳豆菌能水解黄芩苷和汉黄芩中β-葡萄糖醛酸生成苷元黄芩素和汉黄芩素。2、对液体和固体发酵工艺进行对比,确定了更适宜发酵黄芩的固体发酵方法,并得到了最适发酵条件:纳豆菌种于180r/min培养12h后,接种于粉碎过40目的黄芩,液料比3:1,接种量30%,培养温度37℃,发酵时间7d。发酵后黄芩样品中黄芩苷转化率为96.5%,汉黄芩苷的转化率为98.6%。3、用溶剂法提取黄芩发酵样品,黄芩素提取率为79%,汉黄芩素提取率为76%。经过试验优化得到大孔树脂分离纯化条件:大孔吸附树脂D101,上柱速度2BV/h,上柱液浓度(黄芩素2.47mg·mL-1,汉黄芩素0.57 mg·mL-1),上柱液PH值为5,60%乙醇洗脱黄芩素,80%乙醇洗脱汉黄芩素,洗脱速度3BV/h,径高比1:7,比吸附量为32.6mg/g。通过TLC、HPLC及1H-NMR、13C-NMR、LC-MS鉴定发酵黄芩的2个转化产物分别为苷元黄芩素和汉黄芩素,且分离纯化的黄芩素纯度97%,汉黄芩素纯度为98.6%。结论:根据以上试验结果可以确定纳豆菌作为中药黄芩的发酵菌种,具有高效,专一的特点。使用固体发酵方法对黄芩进行发酵转化,提升了转化产物的含量;通过溶剂提取法与大孔吸附树脂联合作用,分离纯化得到转化产物黄芩素、汉黄芩素。本文确定了黄芩生物转化及提取分离的方法,该方法稳定可行,条件简便,提升了黄芩的生理活性和药用价值。通过微生物转化中药黄芩,对黄芩的继续开发和利用起到一定推动作用。

王龙[2](2012)在《发酵黄芪多糖的菌种生物学特性研究》文中指出黄芪具有多种生物活性成分,尤其是黄芪多糖对免疫、心血管及内分泌系统等有多种药理学活性作用。微生物发酵是中药生物转化的主要方法之一,也是中药新药研制和开发的新途径。实验室前期建立了益生菌体外发酵黄芪和转化多糖的新技术,具有显着改善黄芪发酵产物中多糖水平的效果,但其发酵机理尚不清楚。本研究利用PCR技术,分析了菌种的种属分类,筛选发酵中药菌种的相关酶,并利用荧光定量PCR进行酶表达评估,旨在为阐述发酵黄芪、转化有效成分多糖的机理提供科学依据。(1)利用16S rDNA序列分析方法对发酵黄芪、高效转化有效成分多糖的株菌在分子水平上进行了分类学鉴定,并结合细菌形态学观察和生化特性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发酵黄芪的有效菌株具有链球菌属的特性。(2)采用iCODEHOP简并引物设计法,结合Touchdown PCR扩增技术,从发酵菌株中成功克隆出了具有内切葡聚糖酶和通透酶基因的同源片段,这为发酵菌种功能酶的分析奠定了基础。(3)通过发酵罐放大试验,分析了中和剂、接种量、pH值等因素对菌种发酵性能的影响,结果显示,在厌氧条件下,以碳酸钠为中和剂,pH值保持7.4,接种量4%,37℃恒温发酵,不通气,产物中多糖水平更为稳定。(4)以16S rRNA为内参基因,采用实时定量PCR技术,分析了发酵过程中,0,2,4,6,8,10,12和36h菌株糖代谢途径中葡萄糖激酶(gk)和磷酸甘油激酶(pgk)基因表达的变化。结果表明,在发酵6h时两种酶基因的表达量最高,黄芪发酵6h之后葡萄糖代谢率呈下降趋势,而6h之前呈上升趋势。从转录水平揭示了不同的发酵阶段菌体的糖代谢水平的变化规律,为研究菌株发酵转化多糖的机理提供了依据。

夏静[3](2012)在《鸦胆子内生菌的生物多样性及其抑菌活性初探》文中研究指明前人研究表明,很多传统中药的内生菌能产生与宿主相同或相近的有效成分。为了更好的保护野生中药资源,近年来许多学者开始从药用植物内生菌中筛选活性菌株或活性代谢产物、利用微生物发酵技术实施工业化生产天然药物。鸦胆子是常用的清热解毒,截疟止痢的良药,来源于苦木科鸦胆子属植物Brucea javanica(L.)Merr.的干燥成熟果实,其味苦、性寒,具有较好的抗菌、杀虫功效。现代药理研究显示,鸦胆子油乳因为能有效抑制幽门螺杆菌在临床上用于抗消化道溃疡而鸦胆子油的乙醇提取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等人类致病菌较强的抑制作用。本研究选择传统中药鸦胆子为研究对象,对其内生菌的种群结构特征、次生代谢产物的抗菌活性进行考察,开发鸦胆子内生菌的药用价值,对解决鸦胆子原料紧缺的状态、保护现有的野生资源和传统中药的二次开发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国内外研究综述通过查阅大量相关的国内外文献,对其进行归纳整理。综述中主要分析了鸦胆子在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制剂研究、临床应用、资源等方面的研究进展,重点讨论了药用植物内生菌的生物多样性、活性代谢产物的筛选尤其是抑菌作用和拮抗致病菌方面的研究近况。2鸦胆子内生菌的初步研究鸦胆子内生菌的多样性研究——对鸦胆子不同部位的内生菌进行分离、纯化、鉴定,发现鸦胆子内生菌的组成具有多样性。本实验共分离得到151株鸦胆子内生菌,其中内生真菌92株,内生细菌59株。其中从叶中分离的内生真菌数目最多,茎中的内生细菌最多,果实中仅有1株内生真菌和5株内生细菌,且无专属性。鸦胆子内生真菌的多样性指数H=2.65,表明其多样性相对较高。内生真菌在鸦胆子植株内的分布既有广泛性又有组织专属性,在不同的组织内的内生菌种类差别明显,同属真菌在不同组织的分布情况差别也较大。92株内生真菌,分别归属于20个属。59株内生细菌包含球菌53株(有荚膜类14株,无荚膜类39株)、杆菌4株、弧菌2株。鸦胆子内生菌的抑菌活性——以4种人类致病菌为靶标菌,用滤纸片法考察鸦胆子内生菌发酵液的抑菌活性,共筛选出45株有活性的菌株,其中12株有活性较强,余者对4种靶标菌的抑菌圈均在8mm以下。其中,来自镰孢霉属的7株内生真菌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枯草芽孢杆菌、2株内生细菌对金黄色葡萄球菌、4株对枯草芽孢杆菌的抑制作用较明显。鸦胆子的组织培养研究——在采用组织块法分离鸦胆子内生菌的过程中,同时以鸦胆子茎段为外植体,进行了鸦胆子离体培养试验。探讨了基本培养探讨基本培养基和外源激素对其离体再生的初代培养、继代增殖、生根培养的影响并进行移栽试验,完善了前人对鸦胆子组织培养的研究。鸦胆子的不定芽增殖、壮苗、生根的最佳培养基分别为MS+6-BA1.0mg·L-1+IBA0.1mg·L11,1/2MS+香蕉汁20g·L-1;1/2MS+IBA0.1mg·L-1+NAA0.1mg·L-1。炼苗基质为细沙时,成活率最高。

陈京顺[4](2011)在《色氨酸羟化酶-2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及其毕赤酵母表达菌株的构建》文中研究指明5-羟基色氨酸(5-HTP)是一种重要的抑制性神经递质5-羟色胺(5-HT)的前体物,是脑部控制情绪、行为、睡眠、食欲的重要化学物质。5-HTP不仅成功的应用于抗抑郁、失眠的治疗上,也可有效帮助产生饱足感,从而降低食欲,具有一定的减肥功效。色氨酸羟化酶-2(TPH-2)是5-HT合成过程中的限速酶,直接催化色氨酸生成5-HTP。本研究首次通过外源表达获得了TPH-2蛋白,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并可能成为工业生产5-HTP的新的重要途径。本研究主要致力于来源于人的TPH-2基因在大肠杆菌表达体系中的表达及在毕赤酵母表达体系中表达载体的构建整合。研究中构建了原核表达载体pET32a-TPH、PGEX-4T-1-TPH和毕赤酵母表达载体pPICZa-TPH和pPIC3.5k-TPH,并分别在大肠杆菌BL21(DE3)表达体系和毕赤酵母表达体系中进行了重组蛋白表达的研究。在大肠杆菌表达体系中,通过两个载体分别成功的首次表达出了具有his标签的融合蛋白和具有Gst标签的融合蛋白。在毕赤酵母表达系统中,也首次成功的将目的基因整合至毕赤酵母基因组中,构建了稳定的外源蛋白表达的工程菌。在微物转化色氨酸生产5-HTP的研究中,筛选了40株霉菌、十余株放线菌及从加纳籽中分离纯化的未知菌株。首先通过分批培养转化法在微生物生长对数期添加底物进行底物转化,同时为防止微生物自身代谢体系对底物色氨酸的利用,通过使用静息细胞转化的方法进行了微生物转化,此种方法可以减少因微生物自身代谢而消耗的色氨酸。即将培养后的微生物离心获得菌体,将菌体分散在含有底物的生理盐水中进行对底物的转化。通过两种微生物转化色氨酸生成5-HTP方法的研究,初步探索了微生物转化色氨酸生产5-HTP的能力,为后人开展生物转化生产5-HTP奠定了基础。为了深入研究5-HTP的生理功能,开展了通过小鼠实验验证5-HTP抑制食欲,帮助减肥的功能的研究。通过与阳性对照和空白对照的比较,小鼠每天两次,在喂食前一小时每次灌胃0.5mL浓度为0.1mg/mL的5-HTP,经过为期7d的饲养,经过观察与统计发现,与灌胃生理盐水的小鼠体重增加了7.4%相比,灌胃5-HTP的小鼠体重总体下降了2.5%。证明了5-HTP具有一定的抑制食欲、帮助减肥的功效。

牟淑慧[5](2007)在《大黄素-8-O-β-D-葡萄糖苷制备方法的探索》文中提出大黄素-8-O-β-D-葡萄糖苷存在于大黄、何首乌、虎杖等中药中,近年的研究表明其对脑中真性乙酰胆碱酯酶活力具有可逆性的抑制作用,可提高中枢的乙酰胆碱含量,而且,对海马神经元损伤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因此,大黄素-8-O-β-D-葡萄糖苷既是一种真性乙酰胆碱酯酶可逆性抑制剂,又是海马神经元损伤保护剂,对老年性痴呆等疾病的发生和发展的多个环节有改善作用。大黄素-8-O-β-D-葡萄糖苷显着改善由东莨菪碱导致的小鼠学习记忆功能障碍,并显着提高正常小鼠学习记忆获得能力,与阳性药物石杉碱甲比较,两者无显着性差异。因此,利用大黄素-8-O-β-D-葡萄糖苷来防治老年性痴呆症或提高智力有良好的开发前景。自然界含有大黄素的中药材(虎杖、何首乌、大黄、决明子等)中多含有一定量的大黄素-8-O-β-D-葡萄糖苷,但含量较低。目前,生物转化已成为天然产物结构修饰和改造的有利工具,它是利用生物代谢过程中产生的酶对外源性物质进行结构修饰和改造的化学反应。具有选择性高、条件温和、无污染、成本低、副产物少等优点。因此,本课题欲通过生物技术制备大黄素-8-O-β-D-葡萄糖苷,研制开发防治老年性痴呆的药物,对已逐渐进入老年化的当今社会具有不可低估的意义。本论文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文献研究一、对何首乌、虎杖中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进行综述;二、对生物转化及生物酶法提取在中药中的应用及进展进行综述。第二部分大黄素-8-D-β-D-葡萄糖苷制备方法的研究第一章经典方法制备大黄素-8-O-β-D-葡萄糖苷采用溶剂回流提取—柱色谱分离法分别从中药何首乌和虎杖中分离得到大黄素-8-O-β-D-葡萄糖苷,大黄素甲醚-8-O-β-D-葡萄糖苷,大黄素及白藜芦醇苷。第二章生物法制备大黄素-8-O-β-D-葡萄糖苷一、植物培养物对大黄素的生物转化制备大黄素-8-O-β-D-葡萄糖苷首次采用植物培养物对大黄素进行生物转化,并以转化率为指标筛选出最佳的转化条件。首次建立长春花悬浮细胞培养体系中大黄素-8-O-β-D-葡萄糖苷含量测定的方法:色谱柱:DiamonsilTM(钻石)C18色谱柱(250mm×4.6mm,5μm);流动相:甲醇-水-甲酸(70:29.6:0.4)V/V;流速:1mL·min-1;检测波长:280nm;柱温:室温。回归方程:Y=3E+06X-54.143,相关系数r=0.9998,大黄素-8-O-β-D-葡萄糖苷的线性范围:0.015μg~0.075μg。二、生物酶法从中药材中提取结合蒽醌的最佳工艺筛选首次采用正交实验法优化筛选用纤维素酶法从大黄中提取结合蒽醌的最佳工艺。以结合蒽醌平均含量(%)和干膏率的平均值为两指标,采用加权法来综合评价,结合蒽醌平均含量(%)的得分(X)的权为60%,干膏率平均值的得分(Y)的权为40%,综合评分为Z=60%X+40%Y,最佳工艺40℃,酶解1h,pH=7。三、微生物酶转化法外源物质6-乙酰大黄素制备实验条件筛选6-乙酰大黄素是微生物酶转化制备大黄素-8-O-β-D-葡萄糖苷的外源物质。本实验采用单因素法、以IR光谱测定结果及TLC结果为参考,筛选出制备6-乙酰大黄素的最佳条件:取精制大黄素置三角瓶中,50℃干燥1h,以大黄素-试剂(1:3)加入醋酐,于沸水浴回流,迅速加入冷水,振摇,冰箱放置,抽滤,水洗,50℃干燥,即得。第三部分何首乌药材中大黄素-8-O-β-D-葡萄糖苷的含量测定首次建立何首乌药材中大黄素-8-O-β-D-葡萄糖苷的含量测定的方法:色谱柱:DiamonsilTM(钻石)C18色谱柱(250mm×4.6mm,5μm);流动相:甲醇-水-甲酸(70:29.6:0.4)V/V;流速:1mL·min-1;检测波长:280nm;柱温:室温。回归方程:Y=3E+06X+2187.5,相关系数为r=0.9999,大黄素-8-O-β-D-葡萄糖苷线性范围在0.060μg~0.300μg。含量测定结果表明,该方法操作简便,结果准确,具有良好的重复性,回收率合格,可用于测定何首乌中大黄素-8-O-β-D-葡萄糖苷的含量,测定结果为0.086%。第四部分总结与讨论

占纪勋,郭洪祝,戴均贵,张元兴,果德安[6](2001)在《刺囊毛霉对天麻素的生物转化研究(英文)》文中研究指明利用刺囊毛霉(Mucor spinosus)3.3450的培养液对天麻素进行生物转化,得到其酶水解产物甙元对羟基苯甲醇,转化率接近100%。通过无细胞抽提液对底物转化的研究,证明催化该反应的酶为组成酶、胞外酶。

二、刺囊毛霉对天麻素的生物转化研究(英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刺囊毛霉对天麻素的生物转化研究(英文)(论文提纲范文)

(1)黄芩中黄芩苷和汉黄芩苷的微生物转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词表
第一章 发酵菌种的筛选
    引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第二章 黄芩发酵工艺的研究引言
    引言
    第一部分 黄芩固体发酵工艺的研究
        材料与方法
        结果
    第二部分 黄芩液体发酵工艺的研究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第三章 发酵转化产物的提取与分离引言
    引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致谢
贵阳医学院研究生涉密学位论文审批表
学位论文数据集

(2)发酵黄芪多糖的菌种生物学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表
第一章 引言
    1.1 中药微生物转化
        1.1.1 中药微生物转化的优点
        1.1.2 微生物转化在中药领域在的应用
        1.1.3 中药微生物转化的研究展望
    1.2 实时荧光定量 PCR 技术
        1.2.1 实时荧光定量 PCR 的发展
        1.2.2 实时荧光定量 PCR 原理
        1.2.3 实时荧光定量 PCR 解析方法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发酵黄芪菌种的鉴定
    2.1 实验材料
        2.1.1 菌种
        2.1.2 主要试剂
        2.1.3 培养基及溶液
        2.1.4 主要仪器设备
    2.2 实验方法
        2.2.1 菌种的复苏、活化
        2.2.2 菌种保存
        2.2.3 形态观察
        2.2.4 生化鉴定
        2.2.5 分子生物学鉴定
    2.3 实验结果
        2.3.1 菌落及菌体形态观察
        2.3.2 生化鉴定结果
        2.3.3 16S rDNA 序列分析
    2.4 讨论
第三章 FGM 菌株通透酶、内切葡聚糖酶基因片段的克隆
    3.1 实验材料
        3.1.1 菌株
        3.1.2 主要试剂
        3.1.3 主要仪器
        3.1.4 主要数据库与软件
    3.2 试验方法
        3.2.1 细菌基因组 DNA 提取
        3.2.2 简并引物的设计
        3.2.3 简并扩增酶基因序列
        3.2.4 PCR 产物的鉴定、回收、克隆及测序
    3.3 实验结果
        3.3.1 细菌基因组 DNA 提取检测
        3.3.2 简并引物设计结果
        3.3.3 简并 PCR 扩增结果
        3.3.4 PCR 扩增产物的序列分析
    3.4 讨论
第四章 发酵罐工艺优化及菌种相关酶基因表达研究
    4.1 实验材料
        4.1.1 菌种
        4.1.2 主要试剂
        4.1.3 主要仪器设备
    4.2 实验方法
        4.2.1 细菌计数及菌体生长曲线
        4.2.2 发酵罐接种发酵
        4.2.3 发酵罐工艺条件的优化
        4.2.4 发酵不同生长阶段关键酶基因的实时定量 PCR
    4.3 实验结果
        4.3.1 菌株的生长曲线
        4.3.2 发酵罐工艺优化
        4.3.3 发酵不同阶段关键酶基因的表达量变化
    4.4 讨论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3)鸦胆子内生菌的生物多样性及其抑菌活性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 鸦胆子的研究进展
        1.1 种质资源的研究
        1.2 化学成分的研究
        1.3 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
        1.4 生物杀虫作用
    2 药用植物内生菌的研究
        2.1 内生菌的多样性
        2.2 内生菌次生代谢产物活性的研究
        2.3 内生菌研究方法学中存在的问题
    3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第一章 鸦胆子内生菌生物多样性的研究
        1 材料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鸦胆子内生菌的分离
        2.2 鸦胆子的内生细菌组成和分布
        2.3 鸦胆子的内生真菌组成和分布
        3 讨论
        3.1 鸦胆子内生菌分离不完全
        3.2 鸦胆子内生真菌鉴定不准确
        3.3 鸦胆子内生菌的分布
        3.4 鸦胆子内生菌的价值
        4 小结
        4.1 内生菌的分离
        4.2 内生菌对不同部位的侵染
        4.3 内生菌的初步鉴定
        4.4 内生真菌的多样性分析
    第二章 鸦胆子内生菌的抑菌活性研究
        1 材料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鸦胆子内生真菌对4种靶标菌的抑制作用
        2.2 鸦胆子内生细菌对4种靶标菌的拮抗作用
        3 讨论
        3.1 发酵条件的选择
        3.2 鸦胆子内生菌株的应用价值
        4 小结
    第三章 鸦胆子茎节离体快繁的研究
        1 材料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初代培养
        2.2 不同生长调节剂组合对丛芽增殖培养的影响
        2.3 壮苗培养基的筛选
        2.4 生根诱导培养基的筛选
        2.5 炼苗基质的筛选
        3 讨论
        4 小结
结论与展望
    1 结论
    2 展望
    3 创新性
    4 本研究有待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实验图片
        图版Ⅰ 各种分离方法得到的鸦胆子内生菌(菌源图)
        图版Ⅱ 鸦胆子内生细菌的形态
        图版Ⅲ 鸦胆子内生真菌的形态
        图版Ⅳ 鸦胆子内生菌对靶标菌的抑制作用图
        图版Ⅴ 鸦胆子内生菌对靶标菌的拮抗实验结果
        图版Ⅵ 鸦胆子组织培养各阶段图片
    附录2:英文缩略语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参与课题与获奖情况
致谢

(4)色氨酸羟化酶-2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及其毕赤酵母表达菌株的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5-羟基色氨酸简介
        1.1.1 5-羟基色氨酸理化性质
        1.1.2 基本结构和代谢过程
        1.1.3 5-羟基色氨酸的生理功能和药理作用
        1.1.4 5-羟基色氨酸目前的生产工艺及方法
        1.1.5 5-羟基色氨酸的测定方法
    1.2 色氨酸羟化酶(TPH)
        1.2.1 色氨酸羟化酶-2基因
        1.2.2 色氨酸羟化酶的生理功能
        1.2.3 色氨酸羟化酶的结构特征
    1.3 大肠杆菌表达系统的研究
        1.3.1 大肠杆菌表达宿主菌和载体
        1.3.2 大肠杆菌表达系统的组成
        1.3.3 常见的大肠杆菌表达系统
        1.3.4 培养条件的控制
        1.3.5 培养条件的控制
    1.4 毕赤酵母(P.PASTORIS)表达系统概述
        1.4.1 毕赤酵母表达体系的特点
        1.4.2 常用比赤酵母表达系统载体
        1.4.3 外源基因在酵母中的表达方式
        1.4.4 重组蛋白在酵母表达系统中的表达
    1.5 生物转化
        1.5.1 微生物转化特点及一般过程
        1.5.2 微生物转化的优点
        1.5.3 微生物转化的方法
        1.5.4 与5-色氨酸相关微生物转化方面的应用
    1.6 研究背景及思路
        1.6.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6.2 研究思路
第二章 色氨酸羟化酶-2的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及表达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
        2.2.1 菌株和质粒
        2.2.2 仪器、工具酶和化学试剂
        2.2.3 目的基因的获得及PCR引物
        2.2.4 培养基
    2.3 表达载体构建的实验方法
        2.3.1 色氨酸羟化酶目的基因的克隆
        2.3.2 PET质粒和PGEX-4T-1质粒的提取及酶切
        2.3.3 PCR产物与T载体的连接的连接
        2.3.4 大肠杆菌DH5α和BL21(DE3)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2.3.5 连接产物的转化及验证
        2.3.6 从T载体上获得目的基因
        2.3.7 定向连接
        2.3.8 连接产物转化大肠BL21(DE3)感受态细胞
    2.4 重组质粒在BL21(DE3)中的表达的实验方法
        2.4.1 重组菌株的诱导表达
        2.4.2 大肠杆菌生长曲线的测定
        2.4.3 诱导表达条件优化
        2.4.4 超声波破碎大肠杆菌
    2.5 包涵体复性及活性检测
        2.5.1 包涵体复性
        2.5.2 复性蛋白活性检测
    2.6 实验结果与讨论
        2.6.1 PCR扩增及产物回收
        2.6.2 阳性克隆筛选验证
        2.6.3 重组质粒构建
        2.6.4 重组菌株的构建及PCR验证
        2.6.5 重组菌株生长曲线的测定
        2.6.6 外源蛋白的诱导表达
        2.6.7 包涵体复性及活性检测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色氨酸羟化酶-2真核表达质粒的构建及表达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
        3.2.1 菌株和质粒
        3.2.2 仪器、试剂盒、工具酶、化学试剂
        3.2.3 培养基
    3.3 实验方法
        3.3.1 pPICZαA质粒提取及酶切
        3.3.2 目的基因与表达载体连接
        3.3.3 连接产物转化E.coli并验证
        3.3.4 重组质粒线性化
        3.3.5 P.pastoris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3.3.6 线性化质粒电转P.pastoris
        3.3.7 PCR验证
        3.3.8 甲醇利用HIS~+Mut~+表型的检测
        3.3.9 目的蛋白的诱导表达
        3.3.10 生长曲线的测定
        3.3.11 三氯乙酸(TCA)沉淀蛋白
        3.3.12 超声破碎细胞
    3.4 实验结果与讨论
        3.4.1 pPICZα和pPIC3.5K酶切及回收纯化
        3.4.2 菌落PCR筛选DH5α(pPICZαA-TPH、pPIC3.5K-TPH)阳性转化子
        3.4.3 重组质粒酶切验证
        3.4.4 重组菌P.pastoris GS115构建及验证
        3.4.5 生长曲线的测定
        3.4.6 毕赤酵母表达SDS-PAGE电泳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5-羟基色氨酸微生物转化菌株的筛选
    4.1 实验试剂和仪器
        4.1.1 实验试剂及常用实验仪器
        4.1.2 培养基
        4.1.3 微生物菌株
        4.1.4 5-羟基色氨酸的检测方法
    4.2 试验方法
        4.2.1 5-HTP高效液相色谱标准曲线
        4.2.2 菌株的培养
        4.2.3 底物的底物的处理及添加
        4.2.4 对照组的设立
        4.2.5 发酵液处理及初步纯化
        4.2.6 菌体处理及初步纯化
        4.2.7 HPLC检测
    4.3 实验结果与分析
        4.3.1 高效液相的标准曲线的绘制
        4.3.2 生物转化过程的初步成果及小结
第五章 5-羟基色氨酸减肥效果的小鼠验证实验
    5.1 实验材料与仪器
        5.1.1 实验用小鼠
        5.1.2 药物与主要试剂
        5.1.3 实验仪器
    5.2 对照组药物的制备及用法
        5.2.1 阳性对照
        5.2.2 空白对照组
    5.3 试验方法
        5.3.1 小鼠分组及饲养方法
        5.3.2 药品灌胃方法
        5.3.3 小鼠体重变化数据收集
        5.3.4 实验后小鼠处理
    5.4 结果与讨论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6.1 研究结论
    6.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作者和导师简介
北京化工大学

(5)大黄素-8-O-β-D-葡萄糖苷制备方法的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文献综述
    一、何首乌、虎杖的研究进展
    二、生物转化及生物酶法提取在中药中的应用及进展
大黄素-8-O-β-D-葡萄糖苷制备方法的研究
    第一章 经典方法制备大黄素-8-O-β-D-葡萄糖苷
        第一节 从中药虎杖中分离制备大黄素-8-O-β-D-葡萄糖苷
        第二节 从其他中药材中分离制备大黄素-8-O-β-D-葡萄糖苷
    第二章 生物法制备大黄素-8-O-β-D-葡萄糖苷
        第一节 植物培养物生物转化大黄素制备大黄素-8-O-β-D-葡萄糖苷
        第二节 生物酶法从中药材中提取结合蒽醌的最佳工艺筛选
        第三节 微生物酶转化底物6-乙酰大黄素制备方法条件筛选
何首乌药材中的大黄素-8-O-β-D-葡萄糖苷的含量测定
总结与讨论
致谢
个人简历

(6)刺囊毛霉对天麻素的生物转化研究(英文)(论文提纲范文)

Experimental
Chromatography
Microorganism
Media
Culture and transformation procedures
Purification and identification of transformed product
Results and Discussion

四、刺囊毛霉对天麻素的生物转化研究(英文)(论文参考文献)

  • [1]黄芩中黄芩苷和汉黄芩苷的微生物转化研究[D]. 姚磊. 贵阳医学院, 2015(04)
  • [2]发酵黄芪多糖的菌种生物学特性研究[D]. 王龙.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2(10)
  • [3]鸦胆子内生菌的生物多样性及其抑菌活性初探[D]. 夏静.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2(10)
  • [4]色氨酸羟化酶-2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及其毕赤酵母表达菌株的构建[D]. 陈京顺. 北京化工大学, 2011(05)
  • [5]大黄素-8-O-β-D-葡萄糖苷制备方法的探索[D]. 牟淑慧.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7(04)
  • [6]刺囊毛霉对天麻素的生物转化研究(英文)[J]. 占纪勋,郭洪祝,戴均贵,张元兴,果德安. Journal of Chinese Pharmaceutical Sciences, 2001(04)

标签:;  ;  ;  ;  ;  

毛霉对天麻素的生物转化(英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