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证论》治疗血证经验浅析

《血证论》治疗血证经验浅析

一、浅析《血证论》论治血证的经验(论文文献综述)

张开波,张璐鹏,李治兵,任宗浩,李鲜[1](2022)在《唐容川论治血证特色经验探析》文中认为唐容川集治血之大成,临证遣方用药看重理法,深谙药性,融会贯通。该文主要从《血证论》治血四法之理法方药探讨唐容川论治血证的要点与特色。

白雪芳[2](2021)在《唐宗海脾胃学术思想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本文以中国中医药出版的《唐容川医学全书》为研究蓝本,主要对唐宗海的脾胃理论特色及其论治血病中脾胃证治的遣方用药特点进行分析研究,系统总结唐宗海的脾胃学术思想,以期更好地为临床提供理论参考。方法:1查阅相关文献,探讨脾胃思想发展源流,借助中华医典整理脾胃阴阳的相关观点,总结整理《唐容川医学全书》中所论及脾胃的生理病理、脾胃的治则治法、脾胃的用药特点等方面的理论;2参考《中医内科学》脾胃病证、《中药学》、《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整理《血证论》中有关脾胃证治的方剂用药,并利用Excel和古今医案云平台进行数据的整理和分析,了解唐宗海治疗血病中脾胃证治的用药特点,从而系统且深入地探讨唐宗海的脾胃学术理论特色。结果:唐宗海的脾胃相关理论内容主要源于《内经》、取法于仲景、补东垣之不足,亦缬采各家之长,结合自身临床经验,丰富了脾胃理论。其理论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4个方面:提出脾阴学说;主张脾胃阴阳分治;阴阳气血水火以脾胃为枢纽;治则治法主要包括:降逆止血,泻热宁血,消散瘀血,清热宁血,补脾摄血,补土生血,健脾和胃,通腑泻热,滋阴健脾,滋胃生津,温补中焦,培土生金,调肝和脾,调中利水,补益心脾,温补脾肾。总不离补、温、清、消、下、和法。脾胃论治血证的用药特点:《血证论》明确记载与脾胃证治相关的方剂用药为212方,涉及169味药物,使用频次为1760次。出现频次前20个方剂依次为:玉女煎、犀角地黄汤、归脾汤、六君子汤、小柴胡汤、逍遥散、三一承气汤、甲己化土汤、泻心汤、二陈汤、白虎汤、甘露饮、麦门冬汤、越鞠丸、清燥救肺汤、四物汤、玉烛散、血府逐瘀汤、平胃散、竹叶石膏汤;频数前20味中药依次为:甘草、人参、白芍、茯苓、当归、白术、枳壳、地黄、麦冬、半夏、大黄、陈皮、黄芩、柴胡、生姜、知母、石膏、大枣、熟地黄、厚朴。中药配伍相关性分析中以甘草-人参、甘草-茯苓、甘草-半夏、甘草-白术关系较为紧密。将前25味药物进行聚类分析发现5组药物是六君子汤、四物汤、玉女煎、承气汤、小柴胡汤的基础方加减。将所有药物进行四气五味归经分析,发现药味以甘味最多,使用频次前5位依次为:甘、苦、辛、酸、微苦;药性以温性为首,使用频次前5位依次为:温、平、微寒、寒、微温;药物归经以脾经为首,使用频次前5位依次为:脾、肺、胃、心、肝。结论:唐宗海脾胃理论以阴阳为纲,引经据典,从阴阳角度补充完善了脾胃理论。《血证论》中脾胃证治的内服用药用法灵活,重视辨证论治,方药运用特点是以补益药和清热药为主,性味突出甘温、甘寒,甘温以益气、甘寒以清热滋阴,也说明脾胃证治中虚证以阴虚、气虚多见,实证以热证为主,治以益气滋阴或清热为主,归经以脾肺胃心肝为多,而肺心肝三脏中肺肝在血证论治中关系较为紧密,除了脾胃,用药角度亦可考虑多从肺、肝入手,用药规律印证了其学术思想。

吴安迪[3](2021)在《张景岳论治血证学术思想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文通过对明代着名医学家张景岳《书作中有关血证理论及治疗血证相关方药研究,整理出张景岳论治血证学术思想与用药规律。方法:研读张景岳《景岳全书》、《类经》、《类经附翼》、《质疑录》原着,对其中有关血证理论,运用文献学方法进行归纳、整理、总结。收集《景岳全书·血证》中的方剂,建立方剂数据库,采用中医传承计算平台V3.0软件分析方剂中的组方用药规律。结果:张景岳论血证源于道《易》,尊《内经》兼历代诸家,论治强调辨证,外感在解散,内伤重补脾,擅清火,重补肾益真阴并兼数法。通过中医传承计算平台V3.0,共收录方剂136首,涉及中药157味,使用频次较高药物31味(频次≥7),排名前5位分别为:甘草(65)、人参(42)、茯苓(36)、当归(32)、熟地黄(30),药物四气以温、寒为主,五味以甘、苦为主,归经以脾经最多,功效以补虚类药最高,核心药物组合26组,药物关联规则9条,K-means聚类得到新方4首。结论:通过文献学方法及中医传承计算平台V3.0软件揭示了张景岳论治血证学术思想与用药规律,治法上重视调补气血,亦不忽视祛除火热外邪,擅补脾肺元气,滋养肝肾命门精血,为现代临床治疗出血性疾病提供参考。

莫雅婷,梁毓娴,马琴,李丹玉,杨薇[4](2021)在《张锡纯辨治血证学术思想探析》文中研究指明张锡纯为民国时期名医,《医学衷中参西录》为其一生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的总结,其中对于血证的论治颇具特色。张锡纯对血证病因病机的认识源于《黄帝内经》和《伤寒杂病论》,提出血证总与气机升降失调相关,并结合西医生理病理提出脑充血证实属中医血证范畴,重视通过双手各部脉象审察一身气机升降。治疗上反对见血止血,审慎使用炭类药,主张以理气为主,在上部出血证中常用生代赭石、半夏、牛膝等降逆气药物,在下部出血证的急症中适时选用生黄芪、升麻、人参等升提药物,形成了较为完整的血证论治思想,为后世提供了实用经验。

闫业富[5](2020)在《吴鞠通治疗血证用药特色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本文基于吴鞠通血证治疗经验,选取了清代温病大家吴鞠通代表作《吴鞠通医案》进行研究,收集吴鞠通治疗血证的医案及方药,分析其血证用药规律,深度挖掘吴鞠通治疗血证的用药特色及常用治血方法,为现代临床治疗血证提供理论依据和经验指导。方法:采用文献研究、数据分析和理论探讨相结合的方法。基于Excel2010,以《吴鞠通医案》中涉及血证治疗的方剂为数据来源,将上述筛选后的处方录入Excel2010。通过该软件中“数据透视表”和“图表统计”等相关功能,对用药频次、用药性味、用药归经、药物分类等进行系统梳理。结果:数据分析:统计得出《吴鞠通医案》中涉及血证治疗的方剂共68首,药物组成共148种,828味。其中治疗上、中、下三焦血证常用药物,使用频次5次以上的共48种,总频次为538,约占总频次65%。治疗上焦血证的药物共67种,264味。其中使用频次5次以上的药物共19种,约占上焦血证用药总数的62.1%。使用频次最高的为丹皮15次,约占上焦血证用药总数的5.7%。治疗中焦血证的药物共82种,257味。其中使用频次5次以上的药物为20种,约占中焦血证用药总数的60.0%。使用频次最高的为白芍16次,约占中焦血证用药总数的6.2%。其次为茯苓12次,约占4.7%。治疗下焦血证的药物为68种,共298味。其中使用频次5次以上的药物为22种,约占下焦血证用药总数的73.8%。使用频次最高的为当归20次,约占下焦血证用药总数的6.6%。其次为旋覆花16次,约占5.3%。按药性划分:寒性药物使用频次为284,约占样本总数的36.5%;温性药物使用频次为275,约占样本总数的35.3%;凉性、热性药物使用频次较少。按药味划分:多以苦、甘、辛味药为主。苦味药使用频次最高为404,约占32.7%;甘味药使用频次为360,约占29.2%;辛味药使用频次为354,约占28.7%。咸味、酸味药使用频次较少。按归经划分:肺经药应用最多,为417次约占样本总数的19.3%;其次为脾经药356次、肝经药321次、心经药311次、胃经药300次、肾经药203次。五脏之中,归肺经的药物使用频次最高;六腑之中,归胃经的药物使用频次最高。规律分析:通过对吴鞠通治疗血证的用药研究,总结出吴鞠通治疗血证的用药特色。第一,三焦分治,用药权变。上焦血证:清轻宣肺,甘润养阴;中焦血证:健脾和胃,顾护中土;下焦血证:疏肝解郁,宣络降气。第二,脏腑定位,首重肺胃。第三,清补通涩,四法兼备。第四,巧用炭药,善用生鲜。第五,重视性味,配伍得当。第六,寒温并用,非独寒凉。第七,调气治血,多用气药。第八,温镇冲脉,顾护阳气。结论:通过研究吴鞠通治疗血证的医案,总结出吴鞠通血证治疗用药特色为三焦分治,用药权变;分经用药,重视肺胃;寒温并用;巧用炭药,善用生鲜;多用气药;注重药性配伍,以“辛凉甘润、甘苦合化、辛甘化阳、苦辛通降”为主。此外,吴鞠通治疗血证必审证求因,并非见血止血,处方灵活多变,师古而不泥古,在治疗血证的理论与方法上多有创见。为中医临证辨治血证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法。

李金盈[6](2020)在《尤在泾对《伤寒杂病论》血证理论的学术思想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和意义:血证是《伤寒论》和《金匮要略》(统称《伤寒杂病论》)中讨论较多的一个证,而血证理论是仲景学说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伤寒杂病论》的血证内容涵盖范围较广,具体可分为衄血、吐血、唾血、便血、尿血、妇人下血、亡血、瘀血等,包括现代医学很多出血及血液类疾病。尤在泾作为清代着名医家,师承李中梓,私淑喻嘉言,广览医籍,更为精研《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等经典之作,在继承和发展仲景血证理论方面有深远意义。其着作《伤寒贯珠集》、《金匮要略心典》、《金匮翼》、《医学读书记》和《静香楼医案》影响深远,后人评价甚高。探究尤在泾对仲景《伤寒杂病论》血证理论的阐发及其独特的证治思想,有助于更好理解其学术思想,为当今中医临床辨证施治提供更完善的理论指导。方法:本论文以《尤在泾医学全书》为核心文献,通过对其深入学习,采用中医文献研究、古籍文本内容分析等方法,进行梳理、分析、概括、总结尤在泾对《伤寒杂病论》血证理论学术思想的继承,分析尤氏血证理论学术思想在临床中的运用规律。内容:按照血证疾病分类,系统梳理尤在泾注解《伤寒杂病论》血证理论内容,总结不同血证的病因病机及相关治法、禁忌等;归纳整理尤在泾对血证病因、病机的认识,以及其对不同原因、不同部位血证的针对性治疗方法,并对尤在泾的血证用药规律加以总结,以便为临床辨证论治提供更为有效的方法。结论与启示:本文试从《尤在泾医学全书》中有关血证的内容,概述尤氏治疗血证的经验,以启后学,通过整理总结得出:1尤在泾编纂《伤寒贯珠集》、《金匮要略心典》,综合前人观点注解仲景血证理论,本文对其中衄血、吐(唾)血、便血、尿血、妇人下血、亡血的病因、病机、治法、方药、禁忌等进行分类及归纳总结,血证病因大体为外感、误治、饮食、房劳、外伤等,病机总体上可归纳为热、寒、湿、虚、瘀五类,并总结了尤氏对各类血证临床辨证、治疗、方药提出的个人见解。2尤在泾继承仲景血证医学思想,其通过对历代医家治疗血证的经验研究,总结在《金匮翼·血症》中。尤在泾认为治疗血证必须辨明病因、病机,认为出血因部位、颜色、伴随症状、出血量的不同而病机各异,治疗上若有外感、火热、湿邪、瘀血等实邪,应该以祛邪为先,并且反对当时社会医家单用寒凉药物、过度止血的观点,认为治疗应以出血部位、病情轻重缓急的不同,配有不同的服药方式;尤氏治疗血证更重视固护脾胃、培本固元,其对于血证的愈后及日常养护方法也有个人独到见解。3通过统计尤氏临床血证常用治疗方药,其治疗血证使用方剂以理血剂、清热剂为主,理血剂中多为凉血止血剂和化瘀止血剂,清热剂中以清热凉血剂居多,其次使用的补益剂以补阴、补血、阴阳双补的方剂居多;其在治疗血证用药以清热药、补气药、活血化瘀药为主,使用频率较高的药物(由高到低)依次为:地黄、甘草、茯苓、丹皮、阿胶、白芍、小蓟、人参、白术、郁金、牛膝等;用药四气以寒性药物为主,其次为平、温药物,五味以甘、苦药物为主,辛味药物次之;尤氏治疗血证比较重视脾胃经和肝胆经用药,其他经相对较少。

苏苑苑[7](2019)在《基于医案的章次公血证辨治规律研究》文中提出1研究目的本研究以章次公先生治疗血证相关医案为研究资料,总结、分析章次公先生用药规律及辨治思路,反映其学术思想,并从血证认识源流层面探讨历代先贤对于章次公先生治疗血证的影响,从而为提高中医药治疗血证的临床疗效提供借鉴,并对名医经验传承提供新思路。2研究方法本研究主要运用数据挖掘方法与悟道参术方法对于章次公先生治疗血证用药规律及辨治思路进行梳理。数据挖掘方法主要包含频次统计及关联规则两种方法。频次统计主要是对章次公先生治疗血证相关症状,治疗血证常用中药、常用中药性味归经、常用中成药进行统计;关联规则即进行对药关联(两味中药相关)、组药关联(三味中药相关)、症药关联(症状与药物相关),且将关联结果运用Cyt oscape3.6.0软件进行可视化展示。悟道参术方法主要用于典型医案分析及章次公先生辨治血证源流探析两方面。典型医案分析则是基于章次公先生治疗血证医案,选取就诊次数不低于两次且疗效为好转或治愈的医案及两则失治误治的医案进行理法方药分析;源流探析则以《黄帝内经》《金匮要略》《临证指南医案》《血证论》《丁甘仁临证医集》为底本,通过历代医家辨治血证理法方药等方面对章次公先生辨治血证产生的影响进行悟道参术。3研究结果(1)章次公先生治疗血证相关症状的频次依次为月经淋漓不断、便血、咯血、痰中夹血、鼻衄、经血如崩、吐血、尿血、齿衄、舌衄、紫癜;治疗血证常用中药频次依次为阿胶、仙鹤草、熟地黄、墨旱莲、生地黄、五味子、桑白皮、白芍、麦冬等;常用中药四气频次依次为寒、平、温、微寒、微温、凉、大热;常用中药五味频次依次为甘、苦、辛、涩、酸、咸、淡、微苦、微甘、微辛;常用中药归经频次依次为肝、肾、肺、心、脾、胃、大肠、胆、膀胱、小肠、心包经;常用中成药频次依次为震灵丹、黛蛤散、两仪膏、十灰丸、千金驻车丸、夏枯草膏、失笑散、威喜丸等。(2)章次公先生治疗血证对药关联按支持度排序依次为熟地黄—阿胶、仙鹤草—阿胶、五味子—阿胶、熟地黄—仙鹤草、墨旱莲—阿胶等;组药关联按支持度排序依次为仙鹤草,熟地黄—阿胶、熟地黄,五味子—阿胶、仙鹤草,墨旱莲—阿胶等;症药关联按支持度排序依次为月经淋漓不断—阿胶、月经淋漓不断—熟地黄、月经淋漓不断—仙鹤草、月经淋漓不断—瞿麦等。(3)典型医案中齿衄医案一则,辨证为热病后伤阴齿衄;咯血医案两则,辨证为阴虚肺燥咯血、瘀热咯血;吐血医案一则,辨病为胃溃疡吐血;尿血医案一则,辨证为脾肾气虚尿血;便血医案两则,辨证为脾不统血便血、湿热内盛便血;崩漏医案两则,辨证为血瘀崩漏、阳虚崩漏;误诊误治医案分别表现为尿血去附子、当归后方见效与使用温性药后咯血不止。(4)源流探析方面,章次公先生基于《黄帝内经》,在血证病因上重视情志,病机方面则不离虚与热,另外还强调嗜酒对于血证的影响;基于《金匮要略》,章次公先生多借鉴其方药以论治血证,如施以黄土汤、白头翁汤治疗便血;依据《临证指南医案》,章次公先生根据卫气营血辨治思路辨治血证;章次公先生遵循《血证论》中止血、消瘀、宁血、补虚四法并且将四法灵活变通施治;在丁甘仁先生的教导下,章次公先生遵循经时并用的治疗方药,并将中西汇通的思想在其血证医案当中得以充分体现。4研究结论(1)章次公先生治疗血证多立足虚实辨证,虚以气血阴阳亏虚为主,实为热邪炽盛,同时不离瘀血,故临床上多以补虚清热、活血止血为主。(2)章次公先生治疗血证重视阿胶、仙鹤草、熟地黄以滋阴养血、益气止血;常用中药多寒温并用,以寒为主;常用中药多味甘、苦;常用中药归经以肝、肾为主,兼顾心、肺、脾、胃。(3)章次公先生治疗血证重视对药,以阿胶、仙鹤草、熟地黄为核心,以滋阴止血为主,兼顾益气、补血、助阳、滋阴、清热、活血。如滋阴止血对药:阿胶—藕节,阿胶—小蓟,墨早莲—仙鹤草,生地黄—仙鹤草;气血同调止血对药:黄芪—熟地黄,仙鹤草—熟地黄;阴阳通调对药:杜仲—熟地黄,续断—熟地黄;滋阴对药:墨旱莲—女贞子;清热对药:桑白皮—知母;活血对药:瞿麦—益母草,川芎—瞿麦。(4)章次公先生治疗不同部位出血时,以补肺阿胶汤治疗咯血;以胃溃疡出血经验方治疗吐血;以黄土汤、白头翁汤治疗便血;以自拟方益母瞿芎汤治疗月经淋漓不断;以经验方固崩救脱方治疗经血如崩。(5)章次公先生重视分阶段治疗,尤强调顾护脾胃以善后。(6)章次公先生治疗血证时仍重视附子一药的应用。(7)章次公先生对于血证的理、法、方、药认识多崇尚经典及各家之说,但不拘泥于此,如其创造性的提出以护膜疗法来治疗消化性溃疡,以及贯彻中西汇通以辨治血证,充分展现其“发皇古义,融会新知”的学术思想。

刘建材,陆娟,郑涵尹,李传芬[8](2018)在《倪宣化辨治血证经验》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倪宣化根据气血互根互用,"脾主统血,又为气血生化之源""离经之血便是瘀"等经典理论,提出"治血必治气""血贵在运治血以活"等学术主张,指导血证的治疗。倪老论治咯血、紫斑、便血、崩漏等血证时,重视气血的相互关系,提倡气血同治;善用化瘀止血药,止血不留瘀;注意脾胃的生血统血功能,尤其对长期慢性出血者务必顾护脾胃;血证变化快,变症多,临证必须审时度势,灵活施治。

刘宇,刘旭莹,张玉,李登云,辛雨,张一昕[9](2018)在《基于频数分析和聚类分析的《类证治裁》血证用药规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清代医家林佩琴的血证论治规律。方法:收集整理林佩琴《类证治裁》血证部分涉及方药,建立数据库,运用频数分析及聚类分析方法行统计。结果:共纳入方剂152首,中药236味,总用药频次为958次;由频数分析得出林氏治疗血证的高频用药有当归(55),人参(48),天门冬(48),甘草(46),白术(41),熟地黄(38),黄芪(31),茯苓(28),川芎(25),生地黄(24)等;由聚类分析得出血证治疗常用药对8组,角药5组。结论:林氏论治血证,善于运用甘味药;熟谙气血关系,重视升降同调;突出从肾论治的同时,注重诸脏协同配合。

陈羡男,陈瑶,李达[10](2018)在《浅析和血法的形成及其血液病辨治》文中研究说明"和血法"意指狭义"和法"辨治中医"血"范畴相关病证的治法,自《血证论》首次提出和法为治疗血证第一良法起,历代医家传承其理论及经验从内科血证过渡到辨治现代医学里的血液系统疾病。现以古今文献及现代临床运用经验为基础,对"和血法"的沿革进行梳理总结及其临证经验状况的初步探讨,认为"和血法"在治疗内科血证,乃至血液系统疾病上(包括辨治贫血相关性疾病、出血性疾病、增殖性疾病、血液肿瘤以及防治放化疗后相关并发症),具有确切疗效,值得临床上予以总结与推广。

二、浅析《血证论》论治血证的经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析《血证论》论治血证的经验(论文提纲范文)

(1)唐容川论治血证特色经验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止血为第一要法,急者治其标,契合病因病机
2 消瘀为第二法,二便分消,祛瘀与生新兼顾
3 宁血为第三法,宁血必宁气,宁气先平冲
4 补虚为收功之法,调五脏阴阳,轻重守法度
5 小结

(2)唐宗海脾胃学术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文献综述
    1 唐宗海着作的研究概况
    2 唐宗海脾胃理论的研究概况
前言
1 脾胃思想发展概论
    1.1 时代源流
    1.2 脾胃阴阳相关观点研究
    小结
2 唐宗海小传
    2.1 生平简述
    2.2 基础思想
    小结
3 唐宗海脾胃理论的学术渊源
    3.1 遵内经之旨
    3.2 取仲景之法
    3.3 补东垣之短
    小结
4 唐宗海对脾胃理论的认识
    4.1 主要观点力倡脾阴阴阳分治水火之枢
    4.2 其他观点胰腺膏油脾之属胃有五窍之说
    4.3 脾胃关系脾胃互用须看脾
    4.4 与它脏关系脏腑密切连三焦肺肝相合二肠治冲逆带病不离责
    小结
5 唐宗海调理脾胃的思路及方法
    5.1 脾胃的主要病因病机
    5.2 脾胃的主要治则
    小结
6 论脾胃与血证的治疗
    6.1 《血证论》中脾胃证治研究
    6.2 《血证论》中脾胃方药分析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3)张景岳论治血证学术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张景岳论治血证学术思想渊源
    1 血证的发展
    2 真阴为本,阐发血液生理
    3 《内经》为旨,阐发血之生理病理
    4 论血证,承继历代诸家
第二部分 张景岳论治血证学术思想分析
    1 血证的分类、治则、病机、病因、病位
    2 血证的辨证
        2.1 气、火辨证
        2.2 脏腑辨证
        2.3 血证预后
    3 外感血证论治
        3.1 伤寒衄血,解散太阳
        3.2 伤寒发斑,解毒散邪
        3.3 暑邪吐衄,清热生津
    4 内伤血证论治
        4.1 重视温补脾胃
        4.1.1 脾虚吐血,温阳补脾
        4.1.2 气虚便血,益气举陷温阳
        4.2 擅清泻火热
        4.2.1 火盛吐血,随证泻火
        4.2.2 火盛鼻衄、齿衄,清降阳明
        4.2.3 火盛尿血腑脏分治,肾虚尿血治在补养
        4.2.4 火盛便血,清泻胃肠
        4.3 补肾之法
        4.3.1 阴虚吐血,甘醇补阴
        4.3.2 格阳失血,引火归原
        4.3.3 阴虚咳血,责之水亏
        4.3.4 阴虚鼻衄、齿衄
        4.3.5 阴虚咯唾痰涎血
        4.4 行气降气法
        4.5 活血化瘀法
        4.6 和血法
        4.7 崩漏治法
        4.8 其他治法
第三部分 基于数据挖掘的《景岳全书·血证》用药规律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数据来源与处理
        1.2 分析软件
        1.3 数据录入和核对
        1.4 数据分析
        1.4.1 数据上传
        1.4.2 频次统计分析
        1.4.3 组方规律分析
        1.4.4 新方分析
    2 结果
        2.1 《景岳全书·血证》用药使用频次
        2.2 《景岳全书·血证》用药四气、五味及归经
        2.3 《景岳全书·血证》用药功效
        2.4 《景岳全书·血证》用药核心组合及关联规则
        2.5 《景岳全书·血证》用药的K-means聚类新处方
    3 讨论
第四部分 张景岳论治血证学术思想治疗血液病运用举隅
    1 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2 再生障碍性贫血
    3 过敏性紫癜
    4 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
    5 急性白血病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景岳全书·血证》所用方剂列表
文献综述 张景岳论治血证学术思想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4)张锡纯辨治血证学术思想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张锡纯对血证病因病机的认识
2 张锡纯血证诊疗特色
    2.1 重视脉诊
        2.1.1 脉诊中的圆运动思想
        2.1.2 察脉预防
    2.2 治血不忘理肝
3 张锡纯血证用药特色
    3.1 出血急救善用升提药和三七
        3.1.1 善用升提药
        3.1.2 善用三七
    3.2 止血慎用炭类药、凉药、补药
    3.3 降胃气善用生代赭石、赤石脂、半夏
    3.4 治脑充血善用怀牛膝
    3.5 滋阴养血常用白芍、生地黄、山药
    3.6 常用药对:龙骨和牡蛎
4 结语

(5)吴鞠通治疗血证用药特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血证的基本概述
    1. 血证的含义
    2. 血证理论源流
    3. 血证的病因
        3.1 感受外邪
        3.2 情志过极
        3.3 饮食不节
        3.4 劳欲过度
        3.5 久病热病
    4. 血证治法
        4.1 治气
        4.2 治火
        4.3 治血
        4.4 安神
        4.5 固精
第二部分 吴鞠通血证治疗思想研究
    1. 吴鞠通主要着述
        1.1 《温病条辨》
        1.2 《吴鞠通医案》
        1.3 《医医病书》
    2. 吴鞠通血证治疗思想溯源
        2.1 源于《内经》
        2.2 秉承张仲景
        2.3 精习叶天士
    3. 吴鞠通血证治疗思想
        3.1 熟悟经旨,守正创新
        3.2 审证求因,治病求本
        3.3 脉别三焦,因证施治
第三部分 吴鞠通血证治疗用药特色研究
    1. 研究方法
        1.1 选用版本
        1.2 统计方法
        1.3 规范中药名称
    2. 数据统计
        2.1 上焦血证常用药物频次统计
        2.2 中焦血证常用药物频次统计
        2.3 下焦血证常用药物频次统计
        2.4 血证常用药药性频次统计
        2.5 血证常用药药味频次统计
        2.6 血证常用药物归经频次统计
    3. 数据研究结果与讨论分析
        3.1 三焦分治,用药权变
        3.2 脏腑定位,首重肺胃
        3.3 清补通涩,四法兼备
        3.4 巧用炭药,善用生鲜
        3.5 重视性味,配伍得当
        3.6 寒温并用,非独寒凉
        3.7 调气治血,善用气药
        3.8 温镇冲脉,顾护阳气
第四部分 吴鞠通血证治疗特色对临床启示
    1. 善治血者,以气为先
    2. 明辨病因,治本为要
    3. 三焦辨证,分别论治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论文着作

(6)尤在泾对《伤寒杂病论》血证理论的学术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血证理论及尤在泾生平着述概说
    1 血证理论的认识与发展
        1.1 血证的概念
        1.2 血证的称谓演变及历代认识
    2 尤在泾生平着述概说
        2.1 尤在泾生平、师承及思想渊源
        2.2 尤在泾着作概要
第二部分 尤在泾对仲景血证理论的诠释
    1 尤在泾注疏《伤寒杂病论》血证理论特点分析
    2 衄血注文分析
        2.1 外闭卫阳,内郁营血
        2.2 风热炽盛,伤津动血
        2.3 邪热炽盛,迫血妄行
        2.4 阴阳两伤,营卫失和
        2.5 肝肾蓄热,血不归经
        2.6 心阴不足,阳热独盛
        2.7 衄血病机及相关治法
    3 吐(唾)血注文分析
        3.1 火热炽盛,热迫血行
        3.2 湿热蕴蓄,热灼肺络
        3.3 阴阳两伤,上热下寒
        3.4 阳毒蕴蓄,邪入血络
        3.5 邪热壅肺,损伤肺络
        3.6 气虚挟寒,血不归经
        3.7 吐(唾)血病机及相关治法
    4 便血注文分析
        4.1 火邪迫血,下趋肠间
        4.2 寒邪陷阴,伤及血络
        4.3 厥阴阳复,邪热下迫
        4.4 湿热相携,下迫大肠
        4.5 中焦虚寒,统摄无权
        4.6 肾虚有热,煎灼营阴
        4.7 瘀热互结,蓄于胃肠
        4.8 便血病机及相关治法
    5 尿血注文分析
        5.1 下焦有热,热迫膀胱
        5.2 津亏误汗,热伤血络
        5.3 瘀热互结,蓄于膀胱
        5.4 尿血病机及相关治法
    6 妇人下血注文分析
        6.1 瘀阻胞宫,血不循经
        6.2 冲任虚寒,统摄失职
        6.3 阳明热盛,侵袭胞宫
        6.4 妇人下血病机及相关治法
    7 亡血注文分析
        7.1 营血不足
        7.2 气血两虚
        7.3 亡血病机及相关治法
    8 其他血证注文分析
第三部分 尤在泾血证证治思想研究
    1 血证辨证特点
        1.1 辨颜色
        1.2 辨症状
        1.3 辨病因
        1.4 辨病机及治法
    2 血证治疗特色
        2.1 实邪为患,祛邪为先
        2.2 中焦虚寒,无畏甘温
        2.3 行气泻火,疏肝养血
        2.4 安肾固本,引血下行
        2.5 巧用佐助,配伍灵活
        2.6 药食同源,寓医于食
        2.7 方式变通,独具匠心
    3 血证预后判断及日常养护
第四部分 尤在泾血证临床方药探微
    1 《金匮翼》血证方剂分析
        1.1 方剂数量统计
        1.2 方剂种类统计
    2 《静香楼医案》血证药物分析
        2.1 血证用药频数统计
        2.2 血证用药功效统计
        2.3 血证用药药性统计
        2.4 血证用药归经统计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中医辨治血证的研究进展
    1 衄血
    2 咳血
    3 吐血
    4 尿血
    5 便血
    6 崩漏
    7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7)基于医案的章次公血证辨治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文献综述
    1 章次公先生生平介绍、学术思想及用药经验概述
        1.1 生平介绍
        1.2 学术思想
        1.3 用药经验
前言
第一部分 章次公先生治疗血证的用药规律分析
    1 研究目的
    2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诊断标准
        2.3 医案纳入标准
        2.4 医案排除标准
        2.5 数据标准化
        2.6 数据库构建
        2.7 数据导入
        2.8 数据挖掘
    3 统计结果
        3.1 频次统计
        3.2 关联规则
    4 讨论
第二部分 章次公先生治疗血证典型医案分析
    1 齿衄医案
    2 咯血医案
    3 吐血医案
    4 尿血医案
    5 便血医案
    6 崩漏医案
    7 失治误治医案
    8 讨论
第三部分 章次公先生辨治血证的源流探析
    1 《黄帝内经》相关理论在章次公先生血证诊治过程中的体现
    2 《金匮要略》相关理论在章次公先生血证诊治过程中的体现
    3 《临证指南医案》相关理论在章次公先生血证诊治过程中的体现
    4 《血证论》相关理论在章次公先生血证诊治过程中的体现
    5 丁甘仁血证诊治相关理论在章次公先生血证诊治过程中的体现
    6 讨论
第四部分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附录
    1 医案研究数据挖掘方法的概述
    2 中药名称规范化一览表

(8)倪宣化辨治血证经验(论文提纲范文)

1气为血帅, 治血必治气
2血贵在运, 止血不留瘀
3脾胃为本, 脾健血自安
4机圆法活, 随证而治之

(9)基于频数分析和聚类分析的《类证治裁》血证用药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资料与方法
    1资料来源与研究内容
    2资料的采集及规范化处理
    3数据挖掘技术的应用
结果
讨论

(10)浅析和血法的形成及其血液病辨治(论文提纲范文)

和法辨治外感与内伤病证
和法辨治血证的和血基础
和血法临证辨治应用
和血法辨治血液病临证探索
结语

四、浅析《血证论》论治血证的经验(论文参考文献)

  • [1]唐容川论治血证特色经验探析[J]. 张开波,张璐鹏,李治兵,任宗浩,李鲜. 中国民间疗法, 2022(01)
  • [2]唐宗海脾胃学术思想研究[D]. 白雪芳.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3]张景岳论治血证学术思想研究[D]. 吴安迪.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21
  • [4]张锡纯辨治血证学术思想探析[J]. 莫雅婷,梁毓娴,马琴,李丹玉,杨薇.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21(03)
  • [5]吴鞠通治疗血证用药特色研究[D]. 闫业富.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0(01)
  • [6]尤在泾对《伤寒杂病论》血证理论的学术思想研究[D]. 李金盈.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0(04)
  • [7]基于医案的章次公血证辨治规律研究[D]. 苏苑苑.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19(01)
  • [8]倪宣化辨治血证经验[J]. 刘建材,陆娟,郑涵尹,李传芬. 中医药导报, 2018(23)
  • [9]基于频数分析和聚类分析的《类证治裁》血证用药规律研究[J]. 刘宇,刘旭莹,张玉,李登云,辛雨,张一昕. 中医药临床杂志, 2018(09)
  • [10]浅析和血法的形成及其血液病辨治[J]. 陈羡男,陈瑶,李达.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18(06)

标签:;  ;  ;  ;  ;  

《血证论》治疗血证经验浅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