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指标实验设计综合加权分值的确定

多指标实验设计综合加权分值的确定

一、多指标试验设计综合加权评分值的确定(论文文献综述)

易润华,邓黎鹏,程东海,刘奋成[1](2021)在《基于多指标综合评分方差分析的镍铬合金储能缝焊工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以接头的拉剪力、重叠量和焊透率的加权综合评分值为检测质量指标,对0.5 mm厚的Cr20Ni80镍铬合金进行了储能缝焊(CDSEW)试验,采用多指标综合评分方差分析法(ANOVA)研究了焊接速度、放电频率和储能量对缝焊接头质量的影响,并对试样进行了金相观察。结果表明:焊接速度对镍铬合金储能缝焊接头质量影响显着,储能量对其影响比较显着,但影响程度低于焊接速度,而放电频率对接头质量无显着影响,焊接速度越大,失效能量越小,接头的塑性变形能力越差。最优工艺组合下三指标检测量的综合评分值为0.978,对应的拉剪力为4.971 kN,重叠量为45.8%,焊透率为63.7%。镍铬合金在缝焊过程中未发生相变,整个接头全为单相奥氏体固溶组织,焊缝熔核区组织均匀,晶粒以树枝状分布。

胥保文,吴臻栋,刘晨曦,徐何华[2](2020)在《基于正交试验法的高压断路器机构多指标仿真优化》文中认为高压断路器是高压输电系统中控制通路、开路的重要器件,而高压断路器的合闸、分闸动作时间则是评价其机械性能的两项重要指标。本文通过设计正交试验方案,采用虚拟仿真技术,实现机构机械性能的多指标优化。首先在ADAMS中建立了高压断路器机构的多体动力学模型,完整复现了机构的储能、合闸和分闸动作的动力学仿真;接着结合高压断路器机构的实际功能,分析了关键零部件储能拉簧、分闸拉簧以及触头压簧对于合闸和分闸动作的影响;最后同时考虑合闸时间和分闸时间两个指标,通过正交试验进行了机构多指标优化,得到了最优的弹簧刚度参数组合。

张艺武[3](2020)在《基于GIS-EWM的大清河流域平原区地下水人工补给适宜性评价》文中提出大清河流域平原区位于华北平原中部,人均水资源量不足300m3,是华北平原水资源短缺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该地区由于长期过量开采地下水已经产生了一系列的环境地质问题,亟需进行地下水人工补给与调蓄。基于此,本文依托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课题“雄安新区地下水人工补给与调蓄(2018YFC0406503)”,以大清河流域平原区作为研究区,在调查分析研究区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的基础上,综合分析了区域地下水人工补给条件,构建了地下水人工补给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利用GIS-EWM适宜性评价模型确定出区域地下水人工补给适宜区,并对适宜区地下储水空间的调蓄库容进行了评价。论文研究对于规划和指导大清河流域平原地下水人工补给规划和工程建设,增大地下水补给资源量,提升雄安新区水资源安全保障水平具有重要实际意义。论文取得如下主要结果:(1)在分析地下水人工补给补给效果的主要环境因素的基础上,从人工补给水源、补给入渗、含水层储蓄以及环境等角度分析了研究区地下水人工补给条件。(2)研究按照目标层-准则层-指标层的层次构架,构建了研究区地下水人工补给适宜性评价的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包括地下水人工补给水源条件、补给入渗条件、含水层储蓄条件以及环境条件等4个方面的11项指标。(3)按照地下水人工补给的高适宜性、较高适宜性、中等适宜性、较低适宜性和低适宜性的分级标准,对距离河渠的距离、补给水源的水质、地面地形坡度、包气带入渗速率、河网密度、地下水埋深、含水层渗透系数、含水层厚度、地下水的水质、包气带环境质量、与环境敏感区的距离这11项评价指标进行了分级评分,并基于熵权法(EWM)确定了各指标的权重。(4)基于所构建的GIS-EWM多指标综合评价模型,对大清河流域平原区地下水人工补给适宜性进行了评价。评价结果表明,研究区内地下水人工补给适宜区主要分布在小清河、拒马河、易水河、白沟河、白沟引河、瀑河、界河、唐河、潴龙河、磁河、沙河以及孟良河的部分河道两侧的冲洪积平原区,总面积约2103.9km2,约占研究区总面积的15.8%。(5)在对地下水人工补给适宜区进行评价单元划分的基础上,利用公式法对各适宜区的调蓄库容进行了计算,得到大清河流域平原区地下水人工补给适宜区的总调蓄库容约为42.7亿m3。其中唐河冲洪积平原、孟良河、月明河冲洪积平原、磁河冲洪积平原、潴龙河冲洪积平原浅部含水层的调蓄库容比较大,均超过5亿m3。

桑士震[4](2020)在《构造应力集中区域巷道围岩稳定性评价方法优化与应用 ——以沂南金矿金场矿区为例》文中指出巷道围岩岩体质量影响着矿山巷道工程的稳定性及安全性,构造应力集中区域岩体质量情况更为复杂。山东沂南金矿金场矿区巷道变形及支护破坏严重,受构造应力集中影响较大,需进一步研究巷道围岩岩体稳定性。本文以金场矿区典型巷道为研究对象,采用现场观测、理论分析、室内试验、数值模拟等方法,对适用于构造应力集中区域的巷道围岩稳定性评价方法进行了研究。本文通过工程地质调查查明了矿山典型巷道岩性分布范围、围岩完整性、岩体力学性质及水文地质情况;通过分析矿区构造裂隙及地应力分布规律,明确了金场矿区构造应力集中的地质特征;通过巷道变形及支护破坏现场观测与评价总结了矿山巷道现有支护体系;通过矿山构造工程效应分析确定了研究区巷道稳定性不利因素,提出了构造应力集中区域巷道“掘-评-支”各环节的处理措施;基于对BQ、RMR及IRMR等方法的应用及研究,通过多段拟合、方法融合、加权平均、假设验证、细化亚级等方法,建立并优化了 J-IRMR巷道围岩稳定性评价方法;定义了 J-IRMR法的连续性多段拟合函数及地应力修正系数,提高了方法的量化分析程度;拓展了 RMR法的评分区间,将RMR法的五级分类体系细化为五个一级,九个亚级,其中Ⅰ、Ⅳ、Ⅴ级分别细化为Ⅰ-Ⅰ、Ⅰ-Ⅱ、Ⅳ-Ⅰ、Ⅳ-Ⅱ、Ⅴ-Ⅰ、Ⅴ-Ⅱ、Ⅴ-Ⅲ等亚级;通过BQ法与J-IRMR法的应用对比、巷道稳定性FLAC3D数值模拟等方法,验证了 J-IRMR法对金场矿区构造应力集中区域的适用性;综合评价矿区巷道围岩稳定性整体较差,多在Ⅲ级以下,且巷段岩体质量级别随岩性变化明显,对巷道差异支护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通过支护参数的理论计算及分级设置,建立了基于“锚网喷”联合支护方式且适用于J-IRMR法的分级差异支护表格及特殊支护建议,优化了金场矿区典型巷道支护措施;通过FLAC3D巷道支护数值模拟效果,说明了巷道锚杆支护参数随岩体质量级别进行差异设置的合理性。

陶永硕[5](2020)在《轮毂轴承单体密封试验机泥浆搅拌装置主要参数优化》文中研究表明泥浆是轮毂轴承单体密封试验的重要环境介质,有严格的配比要求。泥浆的浓度及均匀性取决于搅拌过程,为了确保轮毂轴承单体密封试验结果的有效性,从确保泥浆浓度符合试验要求和降低搅拌能耗的角度出发,需要对搅拌参数进行优化。本文对轮毂轴承单体密封试验的搅拌装置泥浆浓度分布进行数值模拟,通过正交试验,实现对泥浆搅拌主要参数的优化,主要的工作内容:(1)分析了泥浆颗粒的粒径分布,将泥浆颗粒的粒径进行了加权平均简化处理。提出了泥浆浓度的描述方法,以及有限元数值模拟中泥浆浓度的描述方法,结合某轮毂轴承单体密封试验的既定泥浆浓度要求,讨论了取浆区域局部泥浆浓度达标率的要求。(2)介绍了数值模拟的控制方程和模型,采用了欧拉模型和标准k-ε湍流模型,模拟试验池内泥浆颗粒的静态沉降。对试验池内泥浆颗粒进行静态沉降实验,比较数值模拟和实验观测的泥浆颗粒沉降过程,通过分析数值模拟与实验观测得到的澄清区深度随时间变化的情况,验证欧拉模型和标准k-ε湍流模型用于泥浆浓度数值模拟的可行性。(3)建立轮毂轴承单体密封试验的泥浆搅拌有限元计算模型,旋转区域采用多重参考坐标系法,采用欧拉多相流、标准k-ε湍流模型,对泥浆搅拌过程进行数值模拟,分析泥浆浓度在不同截面的泥浆浓度分布,通过后处理软件给出不同截面上泥浆浓度达标区域。最后,对数值模拟数据进行处理,计算得到取浆区域局部泥浆浓度达标率及搅拌功率。(4)把取浆区域局部泥浆浓度达标率和搅拌功率作为试验指标,设计搅拌装置的多指标正交试验方案,通过各试验方案的数值仿真结果,研究泥浆搅拌主要参数对各试验指标的影响规律。根据轮毂轴承密封试验要求可知取浆区域泥浆浓度达标率指标和搅拌功率指标重要性不同,给出双指标综合评分的标准,对正交试验结果进行综合评分,得到搅拌装置主要参数的优化结果为:桨叶长度250mm、离底高度150 mm和搅拌转速120 r/min,并通过数值模拟验证了在该组参数下,取浆区域泥浆浓度达标率达到了取浆要求,且功耗最小。轮毂轴承单体密封试验的泥浆搅拌装置主要参数优化的研究成果,可为轮毂轴承单体密封试验的泥浆搅拌装置设计提供理论依据,以确保轮毂轴承单体密封试验结果的有效性。

许文祥[6](2019)在《基于产品基因的建材装备制造过程质量控制方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制造业全球化的不断加速,制造企业面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高质量产品在提高企业竞争力和客户满意度等方面的作用愈加明显,质量成为提升制造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之一,越来越多的企业通过引进先进的质量管理和控制手段来提升产品质量竞争力。产品基因作为生物领域与机械领域融合的产物,在产品信息的描述、管理和应用方面具有优良的特性,因此,它被应用于设计、制造、质量等多个领域,也为制造企业产品质量控制提供了新的有效途径。本文针对建材装备产品及其制造过程特点,提出了基于产品基因的建材装备制造过程质量控制方法。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提出了面向建材装备制造过程质量控制的产品基因建模方法。首先,分析了建材装备企业产品与制造过程的特点,阐述了建材装备产品基因的内容,提出了以加工面为遗传信息承载单元的产品基因模型,定义了产品基因的信息模型结构、编码方法和获取方法;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产品基因知识库,并对其内容和形成进行了阐述,定义了产品基因知识的存储与检索方法以及属性相似度计算规则,为其应用提供了基础。(2)提出了基于产品基因的建材装备质量缺陷诊断模型。首先,提出了基于直接相似度与合成相似度结合的产品基因知识过滤方法,以保证所获取知识的可用性,同时,应用粒子群算法(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PSO)对相关产品基因的各元素权重进行优化;然后,针对质量缺陷与成因之间多对多关系的特点,提出了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法(Fuzzy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FCE)的质量缺陷多因素诊断方法;最后,以某建材装备企业实际案例为对象对该模型进行了验证与分析。(3)提出了基于产品基因的建材装备质量综合评价模型。首先,以目标基因与非缺陷基因的相似程度及其与缺陷基因的差异程度为依据,提出了基于产品基因知识库的产品质量状态评价方法;然后,提出了基于产品基因状态评价的产品质量综合评价方法,为了获得更加准确的评价结果,提出了基于模糊层次分析法(Fuzzy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FAHP)的关联产品基因权值评估方法,并针对亚健康产品存在的质量风险,提出了基于鱼骨图的分析方法;最后,以某建材装备企业一磨辊轴为案例证明了该方法的可行性与有效性。(4)提出了基于产品质量评价的建材装备制造执行过程优化方法。在分析建材装备产品基因重组过程的基础上,结合产品质量综合评价方法,提出了考虑质量评价的制造任务优化调度模型,通过合理的制造资源选择来保证产品质量,为实现该目标,设计了一种改进的混合遗传离散粒子群算法(Hybrid Genetic Algorithm and Discrete 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H-GA-DPSO)用于求解该模型,并通过算例验证了模型和算法的有效性和性能优势。(5)针对所提出模型与方法的实际应用,在分析建材装备企业产品、制造过程和管理特点的基础上,设计和开发了面向建材装备企业制造过程的质量信息采集、共享与决策支持系统,并对系统开发背景、架构、性能优化设计、功能实现进行了详细论述。

许翔[7](2019)在《基于大数据分析的悬索桥状态评估及动态预警方法研究》文中指出为了保证大型悬索桥的运营和结构安全,对其结构的技术状态进行评估、对异常状况进行预警是十分紧迫和必要的。现阶段,桥梁养管信息具有数据量大、类型多样的特点,但桥梁状态评估仍处于以人工检查数据为主的阶段,未能充分利用累积的大量养管数据;对桥梁预警而言,实际应用中仍以静态预警为主,时常出现误报、漏报,影响业主对预警系统的信心。在桥梁大数据背景下,充分利用既有桥梁养管信息,建立大跨悬索桥状态评估模型,并对时间序列数据进行深入挖掘,提出适用于序列指标的评估方法;考虑桥梁运营环境的多变性,在确定预警阈值的过程中考虑交通量的变化、结构累积损伤和环境温度变化的影响,实现桥梁动态异常预警。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基于多源信息的大跨悬索桥状态评估模型研究。以桥梁养管多源信息(人工检查数据、无损检测数据和长期监测数据)为基础,结合悬索桥结构特点和病害特征,以完全性、简捷性、独立性、客观性和可检性为原则,通过专家调查问卷、专家会议、资料调研和实地调查等手段,建立基于多源信息的大跨悬索桥状态评估模型。在全国范围内挑选45名专家学者进行问卷调查,采用群组AHP的方法,确定指标体系的初始权重值。与规范规定的权重进行比较分析后发现,计算得到的主塔和附属设施的权重值相比于规范权重似更加合理,可供相关规范修编参考。(2)基于多源信息融合的传感器故障诊断方法研究。考虑到既有故障诊断模型在多故障诊断以及传感器故障和结构损伤耦合问题上的局限性,提出基于对称位置传感器监测数据相似性的故障诊断方法。分别从理论分析和实测数据验证两方面,对对称位置传感器监测数据的相似性进行论证。在对称位置传感器监测数据相似性满足要求的前提下,以欧氏距离为相似性指标,采用Dasarathy信息融合模型,实现对称位置传感器故障识别。通过对传感器两两诊断的方式解决系统多故障分析的问题。针对传感器故障和结构损伤的耦合问题,根据证据推理理论,提出目标区域综合相似度的概念,通过判断目标传感器与目标区域综合相似度的一致程度,判断监测数据异常的原因。在确定可疑传感器对之后,采用回归拟合分析,根据物理冗余信息进行传感器故障的隔离和重构。以某悬索桥多种类型传感器的监测数据(线形监测数据、应力监测数据等)对传感器故障诊断方法的有效性进行验证。(3)基于数据挖掘的监测序列指标评估方法研究。鉴于恒载效应的稳定性特点,选取恒载效应作为序列指标评估的主体。考虑到封桥获取恒载效应的成本高、影响大,以长期监测数据为基础,结合数值分析计算恒载效应水平的比例系数,提出一种在随机车流荷载作用下的恒载效应提取方法。以某悬索桥线形监测数据为例,对恒载效应提取方法的准确性进行论证。以提取的恒载效应为评估主体,考虑序列指标均匀性和非均匀性的特点,运用灰色关联度的计算方法,对监测时序指标进行评估。以某悬索桥多年监测序列数据为例,对悬索桥加劲梁恒载线形指标进行评估。(4)基于系统工程理论的桥梁状态评估算法研究。针对评估过程中指标间的均衡性问题,提出2种可选算法。参照因素变权理论,提出时间变权的概念,并给出时间变权的定义。考虑常权综合和传统因素变权的局限性,提出时间-因素双变权模型。通过某悬索桥4个典型案例,对时间-因素双变权模型的有效性进行验证。引入局部变权理论,建立适合桥梁评估过程的局部变权模型。通过大量案例试算,确定局部变权模型中参数惩罚水平和变权幅度的大小。通过4个典型案例,对局部变权模型的有效性进行验证。对评估过程中的不确定性问题,以云理论为基础,提出正态云模型模拟桥梁评估过程中的不确定性。与经典的模糊隶属度模型相比,正态云模型不仅考虑了评估过程中的模糊性,还考虑了随机性的影响。(5)设计开发了适用于大型悬索桥评估的智能化评估系统。考虑到算法的复杂性,为了进一步提升评估方法的可操作性,设计开发了大型悬索桥智能化评估系统。该系统采用MYSQL数据库,B/S网络模式,集桥梁信息管理、检查与检测、评估、预警与预测、统计报表以及查询与帮助于一体。以三座典型大型悬索桥为例,验证开发的评估软件平台的适用性。(6)基于时间序列数据的动态预警方法研究。在分析总结既有桥梁预警体系的基础上,考虑各级预警的物理意义,选择典型的2级预警体系,分别为黄色预警和红色预警。考虑到静态预警方法的局限性,提出桥梁动态异常预警的概念。采用Pareto极值理论,对设计基准期(100年)内95%保证率对应的黄色预警阈值基准线进行预测。考虑交通量增长以及结构累积损伤对预警指标的影响,定期使用最新的预警指标监测数据对阈值基准线进行更新。根据现场测试结果,对有限元模型进行修正,实现对红色预警阈值基准线的定期更新。在阈值基准线的基础上,考虑环境温度对预警指标的影响,采用信号处理方法对温度效应进行分离,实现阈值线随环境温度的变化而变化。以某悬索桥加劲梁跨中挠度为预警指标,对动态预警方法的准确性和稳定性进行验证。

冯杰[8](2019)在《熵理论下对于工期风险等级的模糊评判》文中提出在大工程建设和规模不断壮大的背景下,我国对于工程事业的投入也越来越多,长期性的工程建设如果缺乏科学有效的管理手段,难免会造成一定的风险,其中工程风险主要有工期风险、投资风险和质量风险。本文通过大量文献论述,认为在工程施工中对于进度的控制尤其是工期风险的评判对于工程整体质量的提升和达到预期的经济效益是很重要的。根据工期风险发生的不确定性,选用了模糊综合评判法对其进行评价,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风险因素模糊的问题,采用熵理论并利用信息熵和熵权的转换确定风险指标的权重,进而可以确定主要的风险来源。另外综合考虑各方面对工期风险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建立了科学合理的水利工程工期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并结合构建的熵模型和评价模型对各风险指标进行相关的数据处理。本文的评判结果是通过模糊算子将评判结果向量与指标权重进行矩阵运算得到综合评分值,进而结合隶属等级函数图和最大隶属度原则评估出工期风险的级别。将建立的基于熵权的模糊综合评判模型应用到水库工程案例分析中,由指标体系中各组二级指标权重的计算得到4个一级指标的权重,从单因素方面评判风险并利用评分值确定了人为因素所造成的工期风险可能性较大,最后通过综合评判确定水库工程的工期风险级别为中等。计算结果的合理性说明了熵理论和模糊综合评判方法对工程风险的评估还是很适用的。

李梦丽[9](2019)在《小粒咖啡烘焙工艺优化及理化指标检测分析》文中指出云南是中国最早种植咖啡的省份之一,因其独特的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小粒咖啡成为云南省的主要经济作物之一,由于加工条件的限制,云南小粒咖啡主要以生豆贸易为主,烘焙等深加工研究较少。本研究立足于云南咖啡产业现状,以云南小粒咖啡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烘焙工艺的研究,得到不同烘焙程度的最佳烘焙工艺参数;其次,对浅焙、中焙、深焙咖啡豆的硬度值、剪切力、初始破裂力等物理指标和绿原酸、咖啡因、咖啡酸、葫芦巴碱等化学指标进行检测分析,得到理化指标与烘焙程度之间的相关性;最后,依据不同烘焙程度的最优烘焙参数和主要影响因素,设计咖啡烘焙设备的自动控制系统,使烘焙过程自动化,并对手工烘焙和自动烘焙咖啡豆在抗氧化性指标和营养成分含量方面进行试验分析,验证烘焙自动控制系统的可行性和稳定性。主要研究结果与结论如下:(1)对咖啡生豆进行烘焙,选择初始温度、烘焙时间、烘焙量、风门开合度四个影响咖啡品质的主要因素进行单因素和正交试验,以膨化率、失重率、感官评价作为考察指标,采用综合加权评分法进行数据分析,得到咖啡浅焙、中焙、深焙的最优烘焙工艺参数。即浅焙的最优工艺参数:初始温度240℃、烘焙时间10 min、烘焙量180 g、风门开合度14 mm;中焙的最优工艺参数:初始温度240℃、烘焙时间12 min、烘焙量220 g、风门开合度0 mm;深焙的最优工艺参数:初始温度250℃、烘焙时间12 min、烘焙量160 g、风门开合度7 mm。并对正交试验结果进行方差分析,获得影响咖啡烘焙的显着性因素,即初始温度和烘焙时间。(2)对最优组合烘焙出的浅焙、中焙、深焙的咖啡豆进行物理和化学指标的试验,通过食品物性分析仪和色彩色差仪进行压缩、剪切和色度试验,得到咖啡豆的硬度值、剪切力、初始破裂力、色度值及感官评分值,根据方差分析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的烘焙程度对咖啡豆的物理指标影响显着。通过超高液相色谱和气相色谱仪,检测不同烘焙程度咖啡豆里的绿原酸、咖啡因、咖啡酸、葫芦巴碱、脂肪酸的含量,随着烘焙程度的加深,绿原酸、咖啡酸含量逐渐降低,咖啡因含量逐渐增加,葫芦巴碱会先增加后降低,脂肪酸随着烘焙程度的加深含量变化不明显,然后使用紫外分光光度计、粗脂肪测定仪等仪器进行抗氧化性和营养成分含量的测定分析。通过对理化指标的对比,得到不同烘焙程度对咖啡豆品质的影响。(3)通过对最优工艺的方差分析,发现初始温度和烘焙时间是影响咖啡烘焙程度的显着性因素,提出以初始温度和烘焙时间作为咖啡自动烘焙控制系统的参数,将浅焙、中焙、深焙的最优烘焙工艺参数设置于系统中,根据设置的参数烘焙,能够实现自动烘焙不同程度的咖啡豆,从而减少咖啡烘焙过程中对人工经验的依赖。然后对手工烘焙和自动烘焙的咖啡豆,进行抗氧化性和营养成分的指标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两者烘焙出的咖啡豆指标之间不存在显着性差异,从而验证了该控制系统的可行性。

尹泽开[10](2019)在《基于实测数据绿色建筑地源热泵系统应用效果后评估体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绿色建筑地源热泵系统综合绿色建筑和地源热泵两方面优势,具有更高的设计预期,但由于设计不合理、施工不达标及运行管理不到位等诸多因素,部分系统实际应用效果不理想,难以达到设计预期。目前,针对绿色建筑中地源热泵实际运行效果尚未确立统一、完善的后评估体系,绿色建筑地源热泵系统应用效果难衡量,不同系统间应用效果横向对比评价、同一系统实际运行效果和设计预期间全面的纵向对比评价难以实现。绿色建筑地源热泵系统结合建筑本体低负荷优势,同时依托精细化设计、高性能设备和高水平运行管理,实现以最小的能源消耗为室内环境舒适性提供最优保障。及时有效的运行调控,显着的节能减排效果和舒适的室内环境是绿色建筑地源热泵系统设计预期重点内容,也是运行中绿色建筑地源热泵系统区别于普通地源热泵系统的主要特点。实际运行过程中,运行调控效果、节能减排效果和室内环境保证效果是体现绿色建筑运行优劣的关键。基于绿色建筑地源热泵系统应用效果对比评价、系统运行优化指导和投资决策参考三方面评价功能需求,并兼顾绿色建筑地源热泵系统特点的针对性评价要求,建立了绿色建筑地源热泵系统应用效果后评估体系。以目标导向性、全面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为原则,后评估体系确立了技术性、节能性、环保性和经济性4方面内容,23项量化评价指标,指标权重采用层次-熵权法确定,并在评价方法特点分析基础上,综合考虑横向评价和纵向评价两个评价方向的评价目和要求,分别建立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和灰色综合评价模型,进行多指标评价结果整合,进而实现不同绿色建筑地源热泵系统应用效果间横向对比评价和同一系统实际应用效果与设计预期效果纵向对比评价。采用绿色建筑地源热泵系统应用效果后评估体系,对典型案例A进行综合评价。案例A模糊综合评分值79.71分,其整体应用效果良好,技术性、节能性、环保性和经济性模糊综合评分值分别为77.36、100、77.64和80.73分,说明地源热泵系统技术性较好,能够保证室内环境舒适性,并且与常规能源系统相比,采暖空调系统能耗降低,同时结合绿色建筑低负荷特点,进一步提升了节能减排效果,且经济性合理。但案例实际应用效果与设计预期效果灰色综合评价结果分别为0.58和0.8,说明实际运行效果与实际预期效果存在差异,从量化指标详细分析结果来看,室内环境、热泵机组和输送系统运行调控水平均需要进一步提高,建议从避免供热室温过热和供冷室温过冷、针对制热季和制冷季系统运行特点和循环水流量需求制定合理运行策略、增大用户侧和源侧进出水温差4个方面进行优化。

二、多指标试验设计综合加权评分值的确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多指标试验设计综合加权评分值的确定(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多指标综合评分方差分析的镍铬合金储能缝焊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正交试验的设计及检测结果
2 多指标综合评分的方差分析
3 方差分析结果的实验验证分析与储能缝焊接头的组织形貌
4 结论

(2)基于正交试验法的高压断路器机构多指标仿真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高压断路器机构动力学模型的建立
3 初始设计下高压断路器机构动力学仿真
4 正交试验设计与仿真优化
    4.1 确定标准化评价矩阵
    4.2 确定综合加权评分值
    4.3 极差分析
5 结论

(3)基于GIS-EWM的大清河流域平原区地下水人工补给适宜性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地下水人工补给简介
        1.2.2 地下水人工补给效果的影响因素
        1.2.3 地下水人工补给适宜性评价
        1.2.4 调蓄库容的计算
        1.2.5 研究区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标与主要研究内容
        1.3.1 总体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第2章 研究区概况
    2.1 地理位置与交通
    2.2 地形地貌
    2.3 气象水文
        2.3.1 气象
        2.3.2 水文
    2.4 区域地质
    2.5 区域水文地质
        2.5.1 含水层划分
        2.5.2 含水层分布与富水性
        2.5.3 地下水补径排条件
        2.5.4 地下水水化学
    2.6 地下水开发利用概况
    2.7 环境地质问题
第3章 区域地下水人工补给条件分析
    3.1 地下水人工补给水源条件
        3.1.1 可利用水量潜力条件
        3.1.2 补给水源水质条件
    3.2 地下水人工补给入渗条件
        3.2.1 包气带入渗能力
        3.2.2 河道入渗能力
    3.3 含水层储蓄条件
    3.4 环境条件
第4章 地下水人工补给适宜性评价与分区
    4.1 GIS-EWM多指标综合评价模型
    4.2 适宜性评价指标选取
        4.2.1 指标选取原则
        4.2.2 指标选取
    4.3 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的分级与评分
    4.4 评价指标权重的计算
    4.5 地下水人工补给适宜性分区
第5章 地下水人工补给适宜区调蓄库容评价
    5.1 调蓄库容评价方法
    5.2 调蓄水位阈值的确定
    5.3 适宜区的调蓄库容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参考文献
导师及作者简介
致谢

(4)构造应力集中区域巷道围岩稳定性评价方法优化与应用 ——以沂南金矿金场矿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研究路线
2 矿山巷道工程地质调查
    2.1 矿山概况
    2.2 巷道工程地质力学调查
    2.3 本章小结
3 矿山构造应力地质特征分析
    3.1 研究区裂隙调查与统计
    3.2 巷道变形及支护效果分析
    3.3 矿山巷道构造工程效应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J-IRMR巷道围岩稳定性评价方法的优化与验证
    4.1 传统岩体质量分级方法的评价与分析
    4.2 J-IRMR巷道围岩稳定性评价方法的优化
    4.3 J-IRMR法的应用与验证
    4.4 本章小结
5 金场矿区典型巷道支护措施优化
    5.1 支护参数的理论计算及选取
    5.2 巷道分级支护措施的设置
    5.3 支护效果数值模拟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致谢
学位论文数据集

(5)轮毂轴承单体密封试验机泥浆搅拌装置主要参数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2 多相流搅拌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和研究工作路线
    1.4 预期目标
第二章 泥浆颗粒、泥浆浓度及搅拌参数
    2.1 泥浆颗粒粒径的分析
        2.1.1 颗粒的粒径
        2.1.2 粒径的简化
    2.2 泥浆浓度描述及取浆区域局部泥浆浓度达标率的要求
        2.2.1 整体泥浆浓度
        2.2.2 局部泥浆浓度
        2.2.3 单元泥浆浓度
        2.2.4 既定泥浆浓度要求
        2.2.5 泥浆浓度达标率
        2.2.6 取浆区域局部泥浆浓度达标率的要求
    2.3 搅拌装置的主要参数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泥浆浓度数值模拟模型及验证
    3.1 数值模拟的控制方程和模型
        3.1.1 基本控制方程
        3.1.2 两相流模型
        3.1.3 湍流模型
        3.1.4 曳力模型
    3.2 泥浆静态沉降的数值模拟
        3.2.1 三维模型建立和有限元网格划分
        3.2.2 数值模拟的选项设置
        3.2.3 仿真结果及分析
    3.3 泥浆静态沉降实验
        3.3.1 实验准备
        3.3.2 实验方案
        3.3.3 实验记录及测量结果
        3.3.4 实验与数值模拟的数据分析及结论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泥浆搅拌过程的数值模拟
    4.1 轮毂轴承单体密封试验的泥浆搅拌装置
    4.2 搅拌旋转区域的模拟方法及特点
        4.2.1 各旋转区域模拟方法的简介
        4.2.2 各旋转区域模拟方法的特点
    4.3 泥浆搅拌过程的数值模拟前处理
        4.3.1 泥浆搅拌计算几何模型
        4.3.2 计算模型的网格划分
        4.3.3 数值模拟设置
    4.4 泥浆搅拌过程的数值模拟结果
        4.4.1 垂直截面泥浆浓度的分布
        4.4.2 水平截面泥浆浓度的分布
        4.4.3 泥浆浓度达标区域
    4.5 取浆区域局部泥浆浓度达标率与搅拌功率
        4.5.1 取浆区域局部泥浆浓度达标率
        4.5.2 桨叶的搅拌功率计算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泥浆搅拌装置主要参数优化
    5.1 正交试验
        5.1.1 正交试验设计的基本要素
        5.1.2 正交表的特点、记号和性质
        5.1.3 正交试验数据的分析方法
    5.2 多指标正交试验
        5.2.1 多指标分析的基本概念
        5.2.2 多指标正交试验的分析方法
    5.3 泥浆搅拌装置的正交试验方案
        5.3.1 试验目的和试验指标
        5.3.2 设计因素水平表
        5.3.3 正交表
    5.4 泥浆搅拌装置的正交试验结果与分析
        5.4.1 正交试验计算结果
        5.4.2 单指标直观分析与方差分析
        5.4.3 双指标综合评分法分析
    5.5 最佳试验方案及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1 作者简历
    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学位论文数据集

(6)基于产品基因的建材装备制造过程质量控制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质量管理思想与技术的发展
        1.1.2 我国建材装备企业面临的挑战
    1.2 课题的提出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4 相关领域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产品基因及其在机械领域的应用
        1.4.2 产品质量缺陷诊断
        1.4.3 产品质量评价
        1.4.4 考虑质量的制造任务优化调度
    1.5 现有研究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1.6 课题支撑
    1.7 论文研究内容
第二章 面向建材装备制造过程质量控制的产品基因研究
    2.1 引言
    2.2 建材装备产品基因
        2.2.1 建材装备产品特点分析
        2.2.2 建材装备产品基因内容
        2.2.3 建材装备产品基因模型
        2.2.4 建材装备产品基因编码方法
        2.2.5 建材装备产品基因获取方法
        2.2.6 建材装备产品基因实例
    2.3 建材装备产品基因知识库
        2.3.1 建材装备产品基因知识库内容
        2.3.2 建材装备产品基因知识存储与检索
        2.3.3 建材装备产品基因属性相似度计算规则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产品基因的建材装备制造过程质量缺陷诊断方法研究
    3.1 引言
    3.2 建材装备制造过程质量缺陷诊断模型
        3.2.1 建材装备制造过程质量缺陷成因分析
        3.2.2 基于产品基因的建材装备制造过程质量缺陷诊断框架
    3.3 建材装备产品质量缺陷诊断方法
        3.3.1 基于直接相似度的诊断知识过滤方法
        3.3.2 基于合成相似度的可用诊断知识获取方法
        3.3.3 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法的质量缺陷多因素诊断方法
    3.4 质量缺陷诊断实例分析
        3.4.1 数据准备
        3.4.2 诊断知识过滤
        3.4.3 产品质量缺陷诊断
        3.4.4 结果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产品基因的建材装备制造过程质量综合评价方法研究
    4.1 引言
    4.2 建材装备制造过程质量综合评价模型
    4.3 建材装备产品质量综合评价方法
        4.3.1 基于直接相似度的可用产品基因评价知识过滤
        4.3.2 基于可用评价知识的关联产品基因评价
        4.3.3 产品质量综合评价方法
        4.3.4 基于鱼骨图法的亚健康产品潜在质量问题分析
    4.4 质量综合评价实例分析
        4.4.1 目标产品基因提取与评价知识过滤
        4.4.2 产品质量综合评价
        4.4.3 潜在质量问题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产品质量评价的建材装备制造执行过程优化方法研究
    5.1 引言
    5.2 面向建材装备制造执行过程优化的产品基因重组分析
        5.2.1 基因工程的启示
        5.2.2 建材装备产品基因重组模型
    5.3 基于产品质量评价的建材装备制造任务调度模型
        5.3.1 问题描述
        5.3.2 数学模型
    5.4 多层编码的混合遗传离散粒子群算法设计
        5.4.1 产品基因信息提取和评价知识过滤方法
        5.4.2 遗传算法设计
        5.4.3 离散粒子群算法设计
    5.5 实验对比与分析
        5.5.1 初始化案例数据
        5.5.2 参数设置
        5.5.3 对比实验与结果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基于产品基因的建材装备企业质量跟踪与决策支持系统
    6.1 引言
    6.2 系统开发背景及架构
        6.2.1 系统开发背景
        6.2.2 系统架构分析
        6.2.3 基于中间对象模型的多源信息集成框架
    6.3 系统设计
        6.3.1 系统结构设计
        6.3.2 系统安全与可配置性设计
    6.4 系统主要功能设计实例
        6.4.1 基于OPC技术的质量数据采集
        6.4.2 质量缺陷诊断
        6.4.3 质量评价与分析
        6.4.4 基于产品质量评价的制造执行过程优化
        6.4.5 质量跟踪与预警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全文总结
    7.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附录 B:攻读学位期间申请的发明专利
附录 C: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奖励
附录 D: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课题
附录 E:项目验收报告
附录 F:软件版权

(7)基于大数据分析的悬索桥状态评估及动态预警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大数据分析方法研究现状
        1.2.2 桥梁技术状态评估研究现状
        1.2.3 桥梁预警研究现状
    1.3 存在的主要问题
    1.4 本文的主要工作
第二章 基于多源信息的大跨悬索桥评估方法
    2.1 评估指标体系
        2.1.1 结构特点分析
        2.1.2 典型病害分析
        2.1.3 评估指标选取
        2.1.4 指标体系建立
    2.2 评估指标权重
        2.2.1 调查问卷设计
        2.2.2 标度的选择和判断矩阵一致性优化
        2.2.3 专家权重确定
        2.2.4 计算结果和讨论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多源信息融合的传感器故障诊断方法研究
    3.1 研究背景
        3.1.1 传感器故障模型
        3.1.2 既有传感器故障诊断方法综述
        3.1.3 信息融合的基本概念
        3.1.4 结构响应相似性分析
    3.2 传感器故障诊断方法
        3.2.1 传感器故障识别:多传感器信息融合
        3.2.2 相似性指标敏感性分析方法
        3.2.3 决策级融合:证据推理
        3.2.4 基于物理冗余信息的故障隔离和重构方法
    3.3 案例分析
        3.3.1 传感器故障识别
        3.3.2 传感器故障隔离和重构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数据挖掘的监测序列指标评估方法研究
    4.1 恒载效应提取方法
        4.1.1 研究现状
        4.1.2 监测数据分析
        4.1.3 基于影响线分析的比例系数取值研究
        4.1.4 案例分析
    4.2 监测序列指标评估方法
        4.2.1 序列指标评估方法
        4.2.2 案例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系统工程理论的桥梁状态评估算法研究
    5.1 时间变权原理
        5.1.1 因素变权原理
        5.1.2 时间变权原理
        5.1.3 计算示例
        5.1.4 案例分析
    5.2 局部变权原理
        5.2.1 局部变权定义
        5.2.2 局部变权模型
        5.2.3 局部变权模型参数验证
        5.2.4 案例分析
    5.3 正态云模型
        5.3.1 云理论的基本概念
        5.3.2 正态云模型
        5.3.3 桥梁评估中的正态云模型
        5.3.4 结果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大跨悬索桥智能化评估系统开发
    6.1 软件系统开发概述
    6.2 各模块功能介绍
    6.3 实桥试评估
        6.3.1 桥例1
        6.3.2 桥例2
        6.3.3 桥例3
        6.3.4 结果讨论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基于时间序列数据的动态预警方法研究
    7.1 预警体系总体设计
        7.1.1 预警等级划分
        7.1.2 预警指标
        7.1.3 预警阈值
        7.1.4 预警流程
    7.2 动态阈值取值方法研究
        7.2.1 极值理论
        7.2.2 广义Pareto分布的估计
        7.2.3 预警动态阈值确定
    7.3 案例分析
        7.3.1 预警阈值确定
        7.3.2 预警效果讨论
    7.4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主要创新点
    8.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8)熵理论下对于工期风险等级的模糊评判(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当前工程建设的发展现状
        1.1.2 工程风险理论研究进展
        1.1.3 工期风险评判对于工程风险管理的重要性
    1.2 国内外风险评价方法的研究
        1.2.1 以概率分析为基础的风险评价方法研究
        1.2.2 计算机模拟下的蒙特卡洛风险评价方法研究
        1.2.3 灰色关联分析法在风险评价中的应用现状
        1.2.4 模糊综合评判法在风险评价中的研究进展
        1.2.5 模糊神经网络和网络分析法在风险评价中的应用现状
        1.2.6 小结
    1.3 关于模糊综合评判法在工程风险评价中的研究
        1.3.1 模糊综合评判法在工程风险评价中的应用现状
        1.3.2 模糊综合评判法在工期风险评价中的应用现状
    1.4 风险评价中权重确定方法的研究
        1.4.1 德尔菲法在权重确定中的应用
        1.4.2 层次分析法在风险评价中的应用
        1.4.3 熵理论在风险评价中的研究现状
        1.4.4 小结
    1.5 研究意义
2 工期风险研究方法概述
    2.1 模糊综合评判理论的应用
        2.1.1 模糊理论
        2.1.2 综合评判
    2.2 模糊综合评判法的基本思路
        2.2.1 一级模糊综合评判
        2.2.2 多级模糊综合评判
    2.3 模糊综合评判法的应用特点
    2.4 熵理论的应用
        2.4.1 指标权重的确定
        2.4.2 信息熵
        2.4.3 熵权法
    2.5 熵权计算的基本思路
    2.6 熵权的应用特点
    2.7 本章小结
3 工期风险因素
    3.1 工程施工进度的影响因素
    3.2 工期风险的特点
    3.3 水利工程工期风险分析
        3.3.1 自然因素
        3.3.2 人为因素
        3.3.3 技术因素
        3.3.4 其他社会因素
    3.4 工期风险因素的划分
    3.5 本章小结
4 基于熵权的工期风险模糊综合评判模型的建立
    4.1 工期风险评价的框架
    4.2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4.2.1 指标体系确定的原则
        4.2.2 风险指标体系的建立
    4.3 工期风险评价模型的构建
        4.3.1 熵模型
        4.3.2 单一指标评判模型
        4.3.3 综合评判模型
    4.4 本章小结
5 水利工程工期风险案例分析
    5.1 工程概况
        5.1.1 基本资料
        5.1.2 工程设计和施工组织
    5.2 建立工期风险评判指标体系
    5.3 评判过程
        5.3.1 评价指标权重计算
        5.3.2 各一级指标风险评判
        5.3.3 工期风险综合评判
    5.4 评判结果分析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9)小粒咖啡烘焙工艺优化及理化指标检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咖啡豆简介
        1.1.2 咖啡的起源
        1.1.3 咖啡深加工工艺
        1.1.4 咖啡化学成分
        1.1.5 咖啡烘焙机的发展及分类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意义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意义
        1.3.3 技术路线
2.小粒咖啡烘焙工艺优化
    2.1 引言
    2.2 试验材料、仪器和方法
        2.2.1 试验材料
        2.2.2 试验仪器
        2.2.3 试验方法
        2.2.4 单因素试验设计
        2.2.5 正交试验设计
        2.2.6 烘焙咖啡的评价指标
        2.2.7 综合加权评分法
    2.3 数据统计分析
    2.4 结果与分析
        2.4.1 单因素试验结果
        2.4.2 正交试验结果与分析
        2.4.3 验证试验
    2.5 本章小结
3.不同烘焙程度对咖啡豆理化指标的影响
    3.1 引言
    3.2 试验材料、仪器和方法
        3.2.1 试验材料
        3.2.2 试验仪器
        3.2.3 试验方法
    3.3 结果与分析
        3.3.1 不同烘焙程度的咖啡豆对物理性质的影响分析
        3.3.2 不同烘焙程度的咖啡豆对化学性质的影响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小粒咖啡烘焙装置自动控制系统设计及验证
    4.1 引言
    4.2 控制系统部件工作原理与选择
        4.2.1 自动温控报警提示系统部件介绍与工作原理
        4.2.2 咖啡烘焙自动控制系统的设计
    4.3 试验材料、仪器和方法
        4.3.1 试验材料
        4.3.2 试验仪器
        4.3.3 试验方法
    4.4 自动烘焙控制工艺的验证试验
        4.4.1 手工烘焙和自动烘焙的咖啡豆的抗氧化试验结果分析
        4.4.2 手工烘焙和自动烘焙的咖啡豆的营养成分结果分析
    4.5 本章小结
5.结论与展望
    5.1 全文结论
        5.1.1 小粒咖啡烘焙工艺的优化
        5.1.2 不同烘焙程度咖啡豆的理化指标
        5.1.3 咖啡豆烘焙装置自动控制系统的设计及验证
    5.2 创新点
    5.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10)基于实测数据绿色建筑地源热泵系统应用效果后评估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地源热泵系统国内外发展研究现状
    1.3 地源热泵系统评价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地源热泵系统运行能效评价研究
        1.3.2 地源热泵系统综合效益评价
    1.4 研究意义、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意义
        1.4.2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2 绿色建筑地源热泵系统应用效果评价理论分析
    2.1 绿色建筑概念及特点分析
        2.1.1 国外绿色建筑相关概念
        2.1.2 国内绿色建筑相关概念
    2.2 地源热泵系统概念及工作原理
        2.2.1 地源热泵系统定义及分类
        2.2.2 地源热泵系统工作原理
    2.3 绿色建筑地源热泵系统特点
    2.4 绿色建筑地源热泵系统应用效果后评估体系建立理论依据
        2.4.1 可持续发展理论
        2.4.2 系统论
        2.4.3 现代综合评价理论
        2.4.4 绿色建筑地源热泵系统应用效果评价理论分析
    2.5 本章小结
3 绿色建筑地源热泵系统应用效果评价指标体系建立
    3.1 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原则
    3.2 评价指标选取依据
    3.3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3.3.1 A技术性指标
        3.3.2 B节能性指标
        3.3.3 C环保性指标
        3.3.4 D经济性指标
    3.4 评价指标体系特点
    3.5 本章小结
4 绿色建筑地源热泵系统应用效果综合评价体系建立
    4.1 指标权重确定
        4.1.1 加权方法选择
        4.1.2 层次分析法
        4.1.3 熵权法
        4.1.4 绿色建筑地源热泵系统应用效果评价指标权重计算
    4.2 评价模型搭建
        4.2.1 评价方法选择
        4.2.2 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建立
        4.2.3 灰色综合评价模型
    4.3 本章小结
5 绿色建筑地源热泵系统应用效果评价
    5.1 案例介绍
        5.1.1 建筑基本情况
        5.1.2 地源热泵系统
        5.1.3 实测方案及结果
    5.2 案例评价
        5.2.1 案例模糊综合评价
        5.2.2 案例灰色综合评价
    5.3 评价结果分析
        5.3.1 技术性综合评价结果分析
        5.3.2 节能性评价结果分析
        5.3.3 环保性评价结果分析
        5.3.4 经济性评价结果分析
    5.4 优化建议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展望
附录A 绿色建筑地源热泵系统应用效果评价指标权重调查问卷
附录B 使用者满意度调查问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四、多指标试验设计综合加权评分值的确定(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多指标综合评分方差分析的镍铬合金储能缝焊工艺研究[J]. 易润华,邓黎鹏,程东海,刘奋成. 材料导报, 2021(14)
  • [2]基于正交试验法的高压断路器机构多指标仿真优化[J]. 胥保文,吴臻栋,刘晨曦,徐何华. 电气开关, 2020(04)
  • [3]基于GIS-EWM的大清河流域平原区地下水人工补给适宜性评价[D]. 张艺武. 吉林大学, 2020(08)
  • [4]构造应力集中区域巷道围岩稳定性评价方法优化与应用 ——以沂南金矿金场矿区为例[D]. 桑士震. 山东科技大学, 2020(06)
  • [5]轮毂轴承单体密封试验机泥浆搅拌装置主要参数优化[D]. 陶永硕. 浙江工业大学, 2020(02)
  • [6]基于产品基因的建材装备制造过程质量控制方法研究[D]. 许文祥. 武汉理工大学, 2019
  • [7]基于大数据分析的悬索桥状态评估及动态预警方法研究[D]. 许翔. 东南大学, 2019(05)
  • [8]熵理论下对于工期风险等级的模糊评判[D]. 冯杰. 大连理工大学, 2019(02)
  • [9]小粒咖啡烘焙工艺优化及理化指标检测分析[D]. 李梦丽. 昆明理工大学, 2019(04)
  • [10]基于实测数据绿色建筑地源热泵系统应用效果后评估体系研究[D]. 尹泽开. 沈阳建筑大学, 2019(05)

标签:;  ;  ;  ;  ;  

多指标实验设计综合加权分值的确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