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执行工作再上新台阶

江苏执行工作再上新台阶

一、江苏执行工作攀新高(论文文献综述)

金光旭[1](2021)在《中国共同富裕现代化道路研究》文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这不仅意味着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还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党的十八大将“必须走共同富裕道路”作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必须牢牢把握的基本要求和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信念,提出,“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要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加大再分配调节力度,着力解决收入分配差距较大问题,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可见,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价值目标和基本要求。新中国成立70年余来,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历经“中国工业化道路”“中国式的现代化”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探索而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既不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现代化发展的翻版,也不是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现代化道路的再版,而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探索的适合中国国情的“创新版”,是一次人类文明史上的全新实践。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扎实推动共同富裕”。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共同富裕本身就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目标”,中国共同富裕现代化道路的目标定位所要体现的是社会主义本质要求,是全面小康基础上进一步解决我国经济社会主要矛盾,融合了共同富裕要求和现代化目标的道路。新时代共同富裕目标对党和国家的现代化发展不断提出新的要求,赋予其新的内容,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开拓了新的空间,也使得中国共同富裕现代化道路理论与实践逐渐成为一个亟待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全文围绕中国共同富裕现代化道路问题共分八部分进行系统研究,由绪论、正文六章及总结组成。第一部分为绪论,重点介绍本研究的背景,阐明研究的理论及实践意义,对国内外大量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思想及实践的研究进行归纳、整理和分析,并说明本研究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同时对研究中存在的创新点和现有不足进行总结。第二章为中国共同富裕现代化道路的理论准备,本章从共同富裕现代化的概念界定开始,系统阐述共同富裕现代化的概念与内涵,并对中国共同富裕现代化道路的目标定位进行分析。第三章为中国共同富裕现代化道路的理论基础,主要对马克思、恩格斯共同富裕与现代化思想进行研究,并深入研究列宁以及苏联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现代化的理论与实践。第四部分为中国共同富裕现代化道路的属性呈现。本章从共同富裕与现代化关系的解析开始,论证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本质要求,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共同富裕与现代化是统一的整体,而后进一步论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共同富裕现代化建设的关系,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是共同富裕现代化道路的前进动力,最后系统分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对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道路的超越。论文的第五章为中国共同富裕现代化道路的实践进程,本部分从中国传统文化的共同富裕与现代化开始,回溯了旧民主主义革命与新民主主义时期中国的现代化探索,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经历了站起来、富起来的过程,并在新时代进入了强起来的新征程,在共同富裕现代化道路方面,中国历经了民族独立、从解决温饱到总体小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不同阶段。第六章立足现阶段,本文系统的分析了中国共同富裕现代化道路取得的成就与面临的挑战,虽然我国在国民经济、基础产业、民生福祉、可持续发展能力上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我国依然面临着高质量发展任务艰巨、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突出、社会矛盾与问题多发、国际政治格局挑战加剧等问题,阻碍了中国共同富裕现代化的实现。由此论文进入了第七章的论述,本节主要论文了中国共同富裕现代化道路的基本方略。具体论述了只有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让更多更公平的改革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才能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最终实现全体中国人的共同富裕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李昕冉[2](2021)在《中国广播电视媒介产业化进程中的政府规制研究 ——以2002年后的政府规制政策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1世纪以来我国改革开放政策持续贯彻落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突破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信息技术的发展也如火如荼,复杂多样的发展环境使得我国广播电视业的发展不仅拥有了新的发展动力,也面临着空前的挑战。2002年党的十六大提出发展文化产业以及进行文化体制改革后,我国广播电视业的发展出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历着“从无到有,从有到盛,从盛到新,从新到高质量发展”的转型过程,但是在产业化加速发展的背景下,我国广播电视业出现了一系列消极倾向,推动着我国广播电视业政府规制政策的更新和调整,因此也对我国广播电视业的政府规制提出了进一步的要求。现如今,广播电视业对于我国传媒业发展仍然非常重要,其权威性和特殊性在互联网与移动互联网的冲击下依然是毋庸置疑的。作为文化体制改革中的一部分,广播电视业政府规制呈现出新的特点和问题,但我国近年对广播电视业的规制政策缺乏全面详尽的梳理和研究分析。对此,本论文运用与政府规制相关的媒介管理学、媒介经济学等理论对我国广播电视业政府规制的部分政策以及规制效果进行梳理和分析。运用案例分析法结合2002年后政府规制的政策案例探讨中国广播电视业政府规制的效果;运用比较分析法梳理我国广播电视业政府规制的历史分析出我国广播电视业政府规制的特征与必要性,明确政府在广播电视业的定位,从而进一步为我国广播电视业的政府规制实践提供一些宏观的理论支持和微观的实践意见。

王红鑫[3](2021)在《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云南省义务教育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国运兴衰,系于教育”,义务教育是国民教育发展的基石,肩负提高国民素质、促进社会发展的重任。云南义务教育发轫于20世纪初期,民国成立后,义务教育有了一定的进展。1916年后,由于先后兴起的护国、护法运动,形成军阀割据混战的局面,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停滞。二六政变后,云南政局逐渐稳定,义务教育迎来发展的黄金时期,云南仅用10余年时期,义务教育便跃居全国前列,成为边疆地区义务教育发展的重要典范。不论是学生的数量、学校数,还是经费数、教职员数均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云南在三民主义教育宗旨的指引下围绕义务教育的建立与发展制定义务教育推行方针,以期大力推进云南义务教育的发展。本研究基于云南义务教育的发展情形,从三个方面对云南义务教育进行研究与分析:第一部分考证云南义务教育的产生与发展,从义务教育产生的背景出发,还原云南义务教育早期的发展与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发展原型。第二部分考证云南推行义务教育的措施,具体可分为经费、行政管理以及师资培养三个方面:就经费而言,云南通过教育经费独立和省、中央补助款建立自上而下的三级经费承担机制与三权分立的教育经费监督机制,为义务教育的发展提供了物质保障;行政管理方面,则是建立教育厅、教育局、街村学董的三级教育行政管理体系,推行义务教育,1935年又设置专门义务教育管理机构——省县义务教育委员会以及学区督学(视导员)负责义务教育计划的制定、实施、监督、考察,为义务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有效的行政保障;此外,针对师资不足方面,通过省立师范学校、乡村师范学校、简易师范学校、师资训练所、改良塾师、强化考核等方式培养师资,保障师资的量与质。第三个部分剖析云南义务教育发展的特点与历史作用,从义务教育经费基础、发展不均、多元发展、汉民融合、组织有力等方面,探析义务教育发展在云南社会发展过程中所起的历史作用,以期为当代义务教育的发展提供参考。

王志成[4](2020)在《唐代官方交易物价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物价是商品交易的必要组成部分,粮价、布价、盐铁价,不仅是封建王朝经济之命脉,更是直接影响百姓民生的关键因素。官方交易物价作为中央直接控制的物价,它不仅反映出官方对经济环境的控制,而且也关系着民生和财政的平衡。在官方交易物价的形成机制中,其途径、主导作用及影响因素,特别是它与国计民生的关联,都是需要着力解决的问题。本文第一部分主要阐述唐代官方交易物价的表现形式,唐代的官方货币沿袭前代,以铜钱布帛为官方货币,而钱、帛在官方交易物价中又各有功用:绢帛应用于国用支出、绢马贸易,铜钱的替代物以及稳定铜钱币值。铜钱则用于官方支出、济单贫、稳定物价及盐茶酒等专卖。第二部分是唐代官方交易物价的两类形成途径,一是财政税收中形成的官方物价,包括官市依估、折变及虚实估;二则是商品经济因素下形成的官方物价,包括专卖、常平与和籴、以庸代役、资课、脚直等官方对劳力的定价。第三部分则是唐代官方交易物价的形成机制及对国计民生的影响,先是总结官方物价形成的主导因素及影响因素,而后是以安史之乱分期前后分别做唐代官方交易物价的形成研究,最后探讨唐代官方交易物价与国计民生间的相互影响。

陈辰[5](2020)在《“丝绸之路经济带”下连云港港口集团有限公司战略定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国际经济合作的不断整合和“一带一路”倡议的持续深化,经济一体化已成为全球发展大势所趋,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发展中国家积极推动开放合作,实现资源互补和利益共享。尤其是随着“丝绸之路经济带”国家战略的深入推进,无论是国家层面还是区域发展层面对连云港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连云港港迎来了新的发展空间,连云港港口集团有限公司作为连云港港的实际运行单位也面临了新的发展机遇。本文通过分析“丝绸之路经济带”国家战略实施现状和连云港港口发展实际,明确了连云港融入“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意义:有利于深入落实国家层面“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发展、有利于提高连云港口岸综合服务能力、有利于把握连云港自由贸易港的申报与试点的重要契机、有利于连云港与“丝绸之路经济带”经济产业合作和资源共享,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国家战略中寻找合理的战略地位已成为该企业迫在眉睫的决策行为。合理的战略定位是企业发展的基础和前提,通过对现阶段连云港区位经济发展和企业经营环境的调查研究,重点以SWOT分析法归纳总结了连云港港口集团在“一带一路”背景下面临的发展机遇、风险挑战和企业竞争优势和内在比较劣势,明确了连云港港口集团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的战略定位,同时提出了连云港港口集团实现战略目标的发展路径:紧密围绕“丝绸之路经济带”,全面深化沿线地区国家经济协调合作、充分利用原有新亚欧大陆桥桥头堡优势、牵头建设连云港自贸区先导区、着力推进绿色港口建设、提升连云港港口集团有限公司质量管理水平,另外从制度机制层面推进贸易投资便利化、建立金融改革创新联动机制等方面提出了未来研究方向,为连云港港口集团有限公司在时代背景下取得长远发展打下了基础。

本刊编辑部[6](2020)在《2020 我们来了!》文中提出回望2019,"我太难了"是很多人对这一年的总结,各种迎面而来的困难、挑战几乎压得我们透不过气来,但也正如人们所说,时间可以抹平一切,如我们所见,再多困难,我们不也一样走过来了?当然,我们同样带着复杂的心绪迎接2020年的到来。很多人相信,2019是不太好的一年,但却可能是未来最好的一年,对于前路预期并不乐观。然而,我们同样不能忽视,这个大势是谁创造的?是我们自己!

刘德海[7](2019)在《谱写“强富美高”新江苏的时代华章》文中提出2014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苏并发表重要讲话,殷切期望江苏紧紧围绕"两个率先",协调推进"四个全面",努力建设经济强、百姓富、环境美、社会文明程度高的新江苏。这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发展的深切关怀,明确了江苏发展的努力方向和工作重点,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和实践指导性。5年来,江苏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扎实推

赵联政[8](2019)在《南通市H县中小企业服务体系优化研究》文中指出中小企业的健康发展,对于整个国民经济的增长至关重要。当前,面临新时期深化改革的推动,中小企业发展遇到了重要的转折期。在这一重要时期,构建完善的中小企业服务体系迫在眉睫。本文以南通市H县为研究对象,基于县域视角,通过对该县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建设现状进行分析,结合县域中小企业对于服务的具体需求及其满意度,深入阐述了H县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剖析问题存在的原因,在此研究基础上,对H县中小企业服务体系的完善和优化提供了对策建议,旨在为县域中小企业快速健康发展提供良好的借鉴。本文通过以南通市H县为例研究中小企业服务体系,采用调查问卷研究方法,具体结合现状分析与问题研究,得出以下重要结论:(1)县域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建设中存在着四点问题:中小企业服务供给主体结构不健全、政府缺乏引导中小企业加强其自身发展、中小企业服务内容缺乏系统完备性和中小企业服务供需衔接机制不完善;(2)提出的优化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对策建议:加快实现中小企业服务供给主体多元化发展、增强引导和提高中小企业自身发展水平、着力丰富中小企业服务体系的服务内容和重点构建中小企业服务体系供需衔接机制。

张青磊[9](2018)在《我国公民安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安全是人类生存的基本需求,也是人类发展的首要条件。公民安全与公民生存和发展息息相关,而且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和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人们的物质文化水平得到极大提高;同时,人们的生存和发展环境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一方面公民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得到了极大拓展,另一方面公民面临的安全威胁也越来越多,国家和公民已认识到安全的重要性,“安全已成为社会发展与人的幸福的首要价值性标尺。”进入新时代的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由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公民对安全的要求日益增长,维护和保障公民安全被纳入国家顶层设计,置于治国理政的重要位置。习近平提出的“以人民安全为宗旨”的“总体国家安全观”使保障公民安全成为国家安全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内在要求。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的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发展,民主法治不断完善,军事科技实力逐步增强,互利共赢的和平外交顺利推进,我国公民安全总体上得到较好保障。国家主席习近平在2018年新年贺词中指出:“人民群众有了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但是,在我国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过程中,传统安全因素与非传统安全因素相互影响,人民内部矛盾与敌我矛盾相互交织,虚拟社会与现实社会相互渗透,境内不稳定因素与境外不稳定因素相互作用,我国公民安全仍然面临着严峻挑战。极端贫困问题、食品不安全问题、恐怖主义问题、生产安全事故、盗窃诈骗类侵财性刑事犯罪、城镇化进程中的强征强拆、生态环境破坏、公权力腐败等对我国公民生命安全、财产安全、自由安全构成严重威胁。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阶段,如何保障和实现公民安全是新时代推进公民自由而全面发展和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发展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新时代,我们必须从维护公民生存和发展的立场出发,坚持“以人民安全为宗旨”的理念,以“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为目标,从微观角度探寻克服公民安全困境、保障和实现公民安全的具体路径;同时,我们还必须站在国家安全和国家发展大局的高度,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为目标,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树立公民可持续安全理念,从宏观角度思考保障和实现公民安全的总体路径。本文研究内容主要包括绪论、五章正文和结语七个部分。绪论主要阐述了研究背景及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研究的问题和内容及研究问题的说明,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等。正文第一章是公民安全的理论源流。通过对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中有关人的生存、人的财产、人的解放和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思想和西方批判安全研究与“人的安全”理论及中国主流思想中的安全理念等进行梳理分析,挖掘“中、西、马”有关公民安全的理念、思想和观点,为科学界定公民安全做好理论铺垫。第二章对公民安全进行科学界定。根据第一章对“中、西、马”有关公民安全理念、思想和观点的梳理分析,结合学界对安全的不同界说,对公民安全进行科学界定,明确公民安全的概念,核心内容和演绎路径,并分析探讨实现公民安全的条件和国家安全、社会安全与公民安全的关系,为后文对我国公民安全进行系统分析奠定基础。该部分指出,公民安全是指具有一国国籍的人在实际生存与发展的过程中免受来自内部或外界的非法侵害,以及所拥有的一种有保证或有保障的状态。公民生命安全、公民财产安全、公民自由安全是公民安全的核心内容,也是公民安全的价值所在。将自由安全纳入公民安全核心内容突破了传统上认为公民安全就是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的界限。第三章分析了我国公民安全的成长环境,亦可称为公民安全的萌生条件。安全问题与人类生存和发展相伴生,但公民安全作为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问题和安全的一个研究领域则是20世纪90年代“人的安全”理念提出以后的事情,这说明公民安全提出、形成和发展是需要条件的。该部分从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国际等五个方面发生的变化来分析探讨我国公民安全的成长环境。第四章用理论和实证的方法,从我国公民安全安全核心内容的三个层面对我国公民安全概况进行现实考量,即主要从我国公民生命安全、财产安全、自由安全层面分析了我国公民安全的现状、面临的主要困境及困境产生的原因,是本论文的重点。第五章是本文的另一个重点,分析探讨了实现我国公民安全的路径。该部分从中国公民安全实际出发,按照“分——总”的思路提出了实现我国公民安全的路径。第一节主要是针对我国公民生命安全、财产安全、自由安全的现状和面临的困境,分别提出了具体的应对措施;第二节主要是根据我国公民安全的总体概况,从国家发展大局出发,对如何实现我国公民安全进行了总体思考。通过“分——总”思路分别提出实现我国公民安全的路径,并使之形成一个完整体系,共同保障和推进我国公民安全的实现。最后一部分是结语,虽然我国公民安全仍然面临诸多困境,威胁公民安全的因素复杂多元,而且有些难以预测,但在中国共产党党、中国政府、社会力量和公民的共同努力下,威胁公民安全的因素会逐步得到解决或减少,公民的生存环境和发展环境会越来越好,保障和实现公民安全的条件也会越来越完善。

殷克涛[10](2016)在《数字出版生态链研究 ——构建、资源流转及生态效率》文中研究指明当前,数字出版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一些如发展不平衡、资源浪费严重、生态效率低下等生态问题。然而,现有的数字出版理论却无法解决这类问题。因此,有必要借鉴新的理论对这类问题展开研究,为数字出版企业的健康发展提供理论支撑。本文借鉴生态学研究的理论与方法,从数字出版面临的生态问题出发,对数字出版活动所形成的数字出版生态链展开研究,为分析与解决此类问题提供理论支持。本文对数字出版生态链的基本理论进行了剖析,分析了数字出版生态链的构建要求、构建方式和构建路径,提出了可行的构建措施。同时,本文还对数字出版资源的流转情况进行了研究,并运用代谢网络分析法、种群分析法、生命周期分析法等方法对数字出版生态链的生态效率进行了实证分析,并从现有的电子书生态链的分析中发现其存在的生态效率问题。最后,对数字出版生态链中的失衡现象及其危害进行了剖析,提出了具体的调节与优化措施。本文的研究弥补了相关研究的不足,能够很好地解决前面存在的问题,同时也能为数字出版企业的健康发展提供理论支持。本文的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绪论。主要介绍本文研究的背景与研究意义,相关的研究综述,以及研究的主要内容、创新之处,并介绍了研究的方法和技术路线。第二章,数字出版生态链的基本理论。本章首先借鉴生态链相关的研究,对数字出生态链的概念、特征以及其与产业链、价值链的关系进行了阐述。其次从参与者出发,将数字出版生态链的参与者归纳为五种类型:“数字出版内容提供者”、“数字出版内容加工者”、“数字出版内容分发者”、“数字出版内容服务者”、“用户”,并将其作为数字出版生态链的节点,对节点间的关系进行了梳理。再次,本文将数字出版生态链的结构分解为基本结构与衍生结构,并分别探讨其包含的具体内容。最后对数字出版生态链的形成条件,形成动因作了研究,并借鉴系统动力学,以演化的外界影响因素为切入点,对数字出版生态链演化过程进行了模拟。第三章,数字出版生态链的构建。本章从数字出版生态链的构建原则与要求出发,对数字出版生态链的构建方式、路径和关键性的构建措施进行了深入分析。在构建方式上,分别从数字出版资源和数字出版环节出发来分开论述;对于构建的路径则以核心节点和关联关系作为构建路径的基础;最后对核心节点的确定、关联节点的延伸和生态链内主体间关系的确定等关键性措施进行了细致地分析,为数字出版生态链的构建提供参考。第四章,数字出版生态链的资源流转。数字出版生态链的资源流转是数字出版生态链存在、运作的核心。本章重点对参与流转的资源展开研究,分析了流转存在的问题以及流转的功效,同时也进一步分析了流转的动力机制以及流转的方式,并借鉴知识扩散理论与方法来研究数字出版生态链内节点和链间的资源流,并以此为基础进一步分析了其价值增值的过程。第五章,数字出版生态链的生态效率分析。数字出版生态链的生态效率是衡量数字出版生态链健康的重要指标。本章以电子书的发展为实例,借助生态代谢理论、种群分析、生命周期分析来反映生态效率。首先采取代谢网络的分析方法来分析数字出版生态链中的参与主体及主体间的结构,同时对数字出版生态链中的数字出版企业作了种群分析,重点研究一段时间内主体的加入与退出情况,以及其与数字出版物增长的关联关系,以此反映数字出版生态链主体的生态效率。最后利用生命周期法对数字出版生态链中数字出版物的生命周期进行了研究,以数字出版物的半衰期来反映数字出版生态链的生态效率。第六章,数字出版生态链的调节与优化。本章先对数字出版生态链的失衡现象进行了分析,从生态链的断链现象、生态链的分裂现象、生态链的萎缩现象、生态链的错链现象四个方面分析了失衡的表征、产生的原因和带来的危害。同时,提出了数字出版生态链调节与优化的措施,具体以节点调节、链的调节来实现数字出版生态链的调节,以结构优化、功效优化和价值优化来实现数字出版生态链的优化。

二、江苏执行工作攀新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江苏执行工作攀新高(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共同富裕现代化道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与不足之处
        1.4.1 创新之处
        1.4.2 不足之处
第二章 中国共同富裕现代化道路的理论准备
    2.1 共同富裕现代化的概念界定
        2.1.1 共同富裕
        2.1.2 现代化
        2.1.3 共同富裕现代化
    2.2 中国共同富裕现代化道路的目标定位
        2.2.1 共同富裕现代化道路是基于中国国情的探索
        2.2.2 人民至上是共同富裕现代化道路目标的根本立场
        2.2.3 解决社会主要矛盾是共同富裕现代化道路的核心任务
第三章 中国共同富裕现代化道路的理论基础
    3.1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共同富裕与现代化的理论学说
        3.1.1 建立以资产公有制为根本的社会主义制度
        3.1.2 设想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目标
        3.1.3 大工业生产体现现代化道路
    3.2 列宁及苏联的社会主义共同富裕观与现代化理论
        3.2.1 列宁关于社会主义共同富裕观与现代化理论
        3.2.2 苏联的社会主义共同富裕观与现代化理论
第四章 中国共同富裕现代化道路的属性呈现
    4.1 共同富裕与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系解析与逻辑澄清
        4.1.1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4.1.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
        4.1.3 共同富裕与现代化建设是相辅相成的统一整体
    4.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与共同富裕现代化道路的关系
        4.2.1 中国共同富裕现代化道路的前进动力
        4.2.2 中国共同富裕现代化道路的制度优势
    4.3 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对资本主义现代化道路的超越
        4.3.1 非资本为逻辑的现代化,构建和谐社会
        4.3.2 以社会公平正义为主线,共享现代化成果
        4.3.3 人民为中心的现代化,指向人的全面发展
        4.3.4 坚持和平发展的现代化,提供中国智慧
第五章 中国共同富裕现代化道路的实践进程
    5.1 新中国成立前的共同富裕思想与现代化探索
        5.1.1 中国传统文化蕴涵的共同富裕思想
        5.1.2 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现代化探索
        5.1.3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现代化的进一步发展
    5.2 毛泽东共同富裕与现代化思想:中国共同富裕现代化道路的基石
        5.2.1 毛泽东现代化思想的形成
        5.2.2 毛泽东社会主义工业化思想的内容
        5.2.3 计划经济体制推动社会主义工业化
        5.2.4 毛泽东现代化思想指导下的成就
    5.3 从解决温饱到总体小康:中国共同富裕现代化道路的扬帆起航
        5.3.1 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对我国共同富裕现代化道路的开创
        5.3.2 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对我国共同富裕现代化道路的继续发展
    5.4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国共同富裕现代化道路的重要界碑
        5.4.1 以科学发展观作为新时期实现共同富裕的指导思想
        5.4.2 以区域振兴发展战略缩小区域之间的差距
        5.4.3 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现城乡居民共同富裕
        5.4.4 以改善民生为重点促进社会建设
    5.5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国共同富裕现代化道路的新征程
        5.5.1 提出建立现代化经济体系
        5.5.2 提出“共享发展”战略
        5.5.3 提出改革完善收入分配制度
第六章 中国共同富裕现代化道路的成就与面临挑战
    6.1 我国共同富裕现代化道路的实践成就
        6.1.1 国民经济连上新台阶,结构调整迈出新步伐
        6.1.2 基础产业发展实现新飞跃,惠民基础得到改善
        6.1.3 人民生活持续改善,各项社会事业发展取得突破
        6.1.4 重视生态环境保护,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强
    6.2 中国共同富裕现代化道路的困难与挑战
        6.2.1 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任务艰巨
        6.2.2 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依然严峻
        6.2.3 导致经济社会发展中社会矛盾与问题多发
        6.2.4 世界政治经济格局挑战加剧
第七章 坚定不移走中国共同富裕现代化道路的基本方略
    7.1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夯实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
        7.1.1 鼓励创新驱动,培育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
        7.1.2 营造良好的竞争环境,为共享经济发展创造条件
        7.1.3 扩大对外开放,促进区域间产业转移
        7.1.4 全面深化市场经济改革,加速产业现代化协同发展
    7.2 探寻将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的路径举措
        7.2.1 加强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
        7.2.2 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理念,保障人民权益和福祉
        7.2.3 坚持依法治国,提高党的执政能力
        7.2.4 增强公务员能力,保证现代治理效能
    7.3 完善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的体制
        7.3.1 收入分配机制改革
        7.3.2 要素市场体制改革
        7.3.3 社会治理体制改革
        7.3.4 文化体制改革
        7.3.5 社会保障制度改革
总结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致谢

(2)中国广播电视媒介产业化进程中的政府规制研究 ——以2002年后的政府规制政策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2.实践意义
    (三)文献综述
        1.国外研究现状
        2.国内研究现状
    (四)研究方法
        1.案例分析法
        2.文献分析法
        3.比较分析法
一、规制与政府规制
    (一)规制概述
        1.规制的含义
        2.规制的分类
        3.规制与监管的区别
    (二)政府规制概述
        1.政府规制含义
        2.中国广播电视业的政府规制
二、中国广播电视业政府规制的历史变迁、发展特征及必要性
    (一)中国广播电视业政府规制的历史变迁
        1.完全行政控制阶段:新中国成立后(1958年-1978年)
        2.调整与改革的起步阶段:改革开放初期(1979年-1991年)
        3.改革突破阶段: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1991年-2000年)
        4.整体布局推进阶段:公益性事业和经营性产业并行(2002年-)
    (二)中国广播电视业政府规制的发展特征
        1.毫不动摇的意识形态特征
        2.与时俱进的产业特征
        3.自我调整与改革的发展特征
    (三)中国广播电视业政府规制的必要性
        1.中国广播电视业政府规制的特殊性
        2.顺应媒介市场化的需求
        3.媒介融合背景下的规制需要
        4.技术变革对中国广播电视业政府规制的冲击
三、2002年后中国广播电视业产业化进程中的政府规制研究
    (一)中国广播电视业政府规制的基本格局及规制主体
    (二)2002年后中国广播电视产业化发展背景
    (三)2002年后中国广播电视产业化进程中的消极倾向
    (四)2002年后中国广播电视业的政府规制总体表现
四、2002年后中国广播电视产业政府规制的实例研究
    (一)中国广播电视产业政府的经济性规制——以“限广令”为例
        1.2002年后中国广播电视业“限广令”政策梳理
        2.基于“限广令”的政府规制效果
    (二)中国广播电视产业政府的经济性规制——以“明星限薪令”为例
        1.2002年后中国广播电视业“明星限薪令”政策梳理
        2.基于“明星限薪令”的政府规制效果
    (三)中国广播电视产业的社会性规制——以“限娱令”为例
        1.2002年后中国广播电视业“限娱令”政策梳理
        2.基于“限娱令”的政府规制效果
五、中国广播电视业政府规制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路径思考
    (一)中国广播电视业政府规制中出现的问题
        1.政府规制能力不足与规制低效
        2.内容规制松紧失度
        3.规制手段滞后于传播技术的发展
    (二)中国广播电视业政府规制中出现问题的解决路径
        1.提高规制政策的效力等级,健全广播电视法制体系
        2.创新内容规制手段,建立内容规制框架
        3.强化互联网融合规制思维,适应技术变革新要求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3)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云南省义务教育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一)回溯真相: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云南义务教育
        (二)现实诉求:为当今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供借鉴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三、文献综述
        (一)民国义务教育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二)民国时期云南省义务教育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四、核心概念:“义务教育”
    五、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思路
第一章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云南义务教育发展背景与基础
    第一节 云南义务教育发展历史背景
        一、云南义务教育发展时代背景
        二、云南义务教育发展现实背景
        (一)地理环境
        (二)政局曲折
        (三)经济发展
    第二节 云南义务教育发展基础
        一、现实基础
        二、师资基础
第二章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云南义务教育发展情形
    第一节 云南义务教育发展历程
        一、经费独立,初步发展
        二、多元并举,发展兴盛
        三、局势恶化,由盛转衰
    第二节 云南义务教育实施形式
        一、普通小学
        二、简易小学
        三、短期小学
        四、巡回学校
    第三节 云南边地义务教育发展情形
        一、直面问题,政策保障
        二、针对地域,分地设学
    第四节 云南义务教育发展典型性案例
        一、昆明市义务教育发展情形
        二、普洱县义务教育发展情形
        三、腾冲县义务教育发展情形
第三章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云南义务教育经费筹集与管理
    第一节 经费困境:推动教育经费独立
    第二节 县市不均:建立三级承担经费机制
        一、各县市自筹义教经费
        二、中央及省政府拨款
    第三节 强化监督:完善教育经费运行与监督机制
        一、经费运行制度
        二、经费监督方式
    第四节 丧失独立:义务教育发展受挫
第四章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云南义务教育行政与督导
    第一节 结束混乱:完善义务教育行政管理体系
        一、分级管理:建立三级教育行政管理体系
        二、专职负责:义务教育委员会
    第二节 强化监督:恢复义务教育督学制度
第五章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云南义务教育师资培养与管理
    第一节 发展束缚:师资不足
    第二节 挣脱束缚:培养师资
        一、以师范学区为中心发展省立师范学校
        二、广设县立师范学校
        三、推广短期师资训练所(班)
        四、改良塾师
    第三节 考奖并举:加强管理
        一、严格考核教师
        二、改善师资待遇
    第四节 初见成效:摆脱困境
第六章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云南义务教育发展特点、作用与启示
    第一节 义务教育发展特点与经验
        一、经费支撑,阶段分明
        二、筹款差异,发展不均
        三、因地制宜,多元发展
        四、汉民并举,融合共进
        五、完善组织,赏罚分明
    第二节 云南义务教育历史作用
        一、扩大受教育者规模,加快近代化进程
        二、增强公民意识,维系边疆稳定
        三、奠定新中国时期云南义务教育发展的基础
    第三节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云南义务教育发展启示
        一、贯彻“两条腿走路”方针,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化发展
        二、完善教育管理机制,提高义务教育发展质量
        三、改善师生待遇,实施师资流动政策
结语
参考文献
    史料
    专着
    期刊、学位论文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
致谢

(4)唐代官方交易物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目的及意义
    二、国内外同类课题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三、概念界定
第一章 唐代官方交易物价的表现形式
    第一节 与物价相关的唐代货币发展状况
    第二节 官方交易物价的货币形式
        一、以绢计价的使用
        二、以铜钱计价的场合
第二章 唐代官方交易物价的形成途径
    第一节 财政税收中形成的官方交易物价
        一、官依市估:对民间正常物价的参考与规整
        二、折变:对民间区域物价的折中
        三、虚实估:税收中形成的官方物价
    第二节 商品经济因素下形成的官方交易物价
        一、专卖:对交易物价的强行控制
        二、常平与和籴:对民间物价波动的反应
        三、以庸代役和资课、脚直:唐代官方对人力的定价
第三章 唐代官方交易物价的形成机制及影响
    第一节 唐代官方交易物价形成的机制
        一、经济治理理念:唐代官方交易物价形成的思想机制
        二、赋税体系:唐代官方交易物价形成的制度机制
        三、财政与恶政:唐代官方交易物价形成的影响机制
    第二节 唐代官方交易物价对国计民生的影响
        一、唐前期官方交易物价与国计民生
        二、唐后期官方交易物价与国计民生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5)“丝绸之路经济带”下连云港港口集团有限公司战略定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分析
        1.2.2. 国内研究现状分析
    1.3. 文献综述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技术路线
第二章 论文相关理论基础
    2.1. 战略管理理论
        2.1.1. 战略管理基本理论
        2.1.2. 战略管理过程
    2.2. 增长极理论
    2.3. 供应链理论
第三章“丝绸之路经济带”下连云港港口集团有限公司SWOT分析
    3.1. 连云港港口集团有限公司发展现状
    3.2.“丝绸之路经济带”下连云港港口集团有限公司发展优势分析
        3.2.1. 优越的地理和经济区位
        3.2.2. 完善的物流业支撑体系
        3.2.3. 拥有广阔的经济腹地
    3.3.“丝绸之路经济带”下连云港港口集团有限公司发展劣势分析
        3.3.1. 连云港港口发展规划相对滞后,临港工业欠发达
        3.3.2. 连云港港口集团有限公司物流信息化服务水平有待提高
        3.3.3. 连云港港口集团有限公司企业核心竞争力不强
    3.4.“丝绸之路经济带”下连云港港口集团有限公司发展机会分析
        3.4.1.“丝绸之路经济带”国家战略的深入发展
        3.4.2. 国际经济一体化促进物流一体化的发展
        3.4.3. 国家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推进
        3.4.4. 国家和江苏省等各级政府的政策支持
    3.5.“丝绸之路经济带”下连云港港口集团有限公司发展威胁分析
        3.5.1. 周边港口企业的竞争
        3.5.2. 国际物流市场要求的提高
        3.5.3. 新亚欧大陆桥区域经济发展缺乏协作交流
        3.5.4. 丝路可替代运输模式发展迅速
    3.6.“丝绸之路经济带”下连云港港口集团有限公司发展综合分析
第四章 连云港港口集团有限公司在“丝绸之路经济带”中的战略定位
    4.1. 连云港港口集团有限公司发展战略研究背景
    4.2. 连云港港口集团有限公司发展战略定位原则
    4.3. 连云港港口集团有限公司战略定位
    4.4. 连云港港口集团有限公司发展战略可行性分析
        4.4.1 江苏省自贸区试点成功获批
        4.4.2 长三角一体化不断深化
        4.4.3 连云港港口集团有限公司自身优势及环境条件相对成熟
第五章 连云港港口集团有限公司在“丝绸之路经济带”中的战略实施策略
    5.1. 加强区域合作,全面深化沿线地区国家经济协调合作
    5.2. 加快资源转换,充分利用原有新亚欧大陆桥桥头堡优势
    5.3. 围绕现实需求,牵头建设连云港自贸区先导区
    5.4. 贴近发展现状,努力优化港口国际物流服务
    5.5. 着眼内在要求,着力推进绿色港口建设
    5.6. 面向运管水准,提升连云港港口集团有限公司质量管理水平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研究总结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6)2020 我们来了!(论文提纲范文)

中国纺织机械协会名誉会长王树田:
中国纺织机械协会会长顾平:
中国纺织机械协会党支部书记徐林:
中国纺织机械协会副会长刘松:
中国纺织机械协会副会长赵晓刚:
中国纺织机械协会副会长候曦:
中国纺织机械协会总工程师李毅:
中国纺织机械协会秘书长丛政:
北京胜邦鑫源化纤机械有限公司总经理李长琦:
北自所(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勇:
重庆金猫纺织器材有限公司董事长杨崇明:
贝斯特机械制造有限公司董事长桑建中:
常熟纺织机械厂有限公司董事长彭晓虹:
常州宏大科技集团董事长顾仁:
常州吴越纺织器材有限公司总经理马青锋:
范德威尔(中国)纺机有限公司销售副总经理汪明东:
佛山市三技精密机械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周生勇:
福建长乐佳宇纺织器材有限公司董事长黄军华:
光山白鲨针布有限公司董事长张永钢:
邯郸宏大化纤机械有限公司董事长杜荣念:
汉合泰精工科技(青岛)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姜华波:
杭州开源电脑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许光明:
杭州新合力纺织机械有限公司董事长单银甫:
河北飞星纺织机械有限公司董事长宋双奎:
河南昊昌精梳机械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马驰:
恒天立信国际有限公司CEO助理黄俊华:
恒天重工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李泉:
湖北天门纺织机械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沈方勇:
汇川技术智能纺织事业部总经理张璐:
江苏东方镍网有限公司总经理翟安民:
江苏海大纺织机械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陈丽洁:
江苏牛牌纺织机械有限公司董事长刘群信:
江阴市凯业纺织机械制造有限公司董事长姚业冲:
莱默尔(浙江)自动化控制技术有限公司纺织事业部销售总监赖正忠:
龙王君(福建)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郑斯颖:
美名格-艾罗中国区总经理郭静平、副总经理余刚:
宁波新辽仪器有限公司总经理陈晓科:
青岛东昌纺机制造有限公司董事长刘起强:
青岛海佳机械有限公司总经理刘井然:
青岛宏大纺织机械有限责任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邵明东:
青岛华信纺机集团董事长韩玉霞:
青岛天一红旗纺机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刘培德:
泉州卜硕机械有限公司总经理黄文栋:
泉州精镁机械有限公司总经理汤瑜:
泉州凯泉电气有限公司总经理唐剑:
陕西金翼通风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黄萍:
陕西长岭纺织机电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雷涛:
上海汉唐传统系统有限公司总经理林斌:
深圳市英威腾电气股份有限公司纺机行业销售总监周季峰:
沈阳宏大纺织机械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崔凤贤:
圣东尼(上海)针织机器有限公司副总裁李诺:
浙江日发纺织机械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何旭平:
宋和宋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生产与服务总监于江:
苏州友联纺工装备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钱旭星:
无锡市兰翔胶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吴学平:
烟台天成制针有限公司董事长张省:
远信工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少军:
浙江恒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丁银雅:
浙江慧林智能设备有限公司总经理孙善林:
石狮市宝翔针织机械有限公司总经理林清助:
浙江中自机电控制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邹邵洪:

(7)谱写“强富美高”新江苏的时代华章(论文提纲范文)

新时代江苏发展的总目标总定位
扛起使命担当的江苏行动
强化担当开辟发展新境界

(8)南通市H县中小企业服务体系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本文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技术路线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理论基础
    2.1 中小企业
        2.1.1 中小企业的定义
        2.1.2 中小企业的特点
    2.2 中小企业服务体系
        2.2.1 中小企业服务体系的概念界定
        2.2.2 中小企业服务体系的供给主体
        2.2.3 中小企业服务体系的构建原则
        2.2.4 中小企业服务体系的主要内容
    2.3 主要理论基础
        2.3.1 市场失灵理论
        2.3.2 政府职能理论
第三章 H县中小企业服务体系现状分析
    3.1 H县中小企业发展现状
        3.1.1 H县中小企业的规模状况
        3.1.2 H县中小企业的经营状况
        3.1.3 H县中小企业的资金来源状况
        3.1.4 H县中小企业的人力资源状况
    3.2 H县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建设现状
        3.2.1 行政审批服务体系
        3.2.2 法律服务体系
        3.2.3 金融服务体系
        3.2.4 人才服务体系
        3.2.5 科技创新服务体系
        3.2.6 市场开拓服务体系
    3.3 H县中小企业的服务需求及其满意度问卷调查分析
        3.3.1 问卷调查基本概述
        3.3.2 H县中小企业的服务需求调查结果分析
第四章 H县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存在的问题
    4.1 中小企业服务供给主体结构功能不健全
    4.2 政府缺乏引导中小企业加强其自身发展
    4.3 中小企业服务内容缺乏系统完备性
    4.4 中小企业服务供需衔接机制不完善
第五章 优化H县中小企业服务体系的对策建议
    5.1 加快实现中小企业服务供给主体多元化发展
    5.2 增强引导和提高中小企业自身发展水平
    5.3 着力丰富中小企业服务体系的服务内容
    5.4 重点构建中小企业服务体系供需衔接机制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不足
    6.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附录

(9)我国公民安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2.1 国外关于公民安全的研究
        2.2 国内关于公民安全的研究
        2.3 小结:公民安全研究的不足与启示
    3 研究的问题与内容
        3.1 研究的主要问题
        3.2 研究问题的说明
        3.3 研究的内容
    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4.1 研究方法
        4.2 技术路线
第1章 公民安全的理论源流
    1.1 马克思主义人学相关思想
        1.1.1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生存的基本思想
        1.1.2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财产的基本思想
        1.1.3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解放”和“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思想
        1.1.4 小结:马克思主义人学相关思想蕴含人的安全理念
    1.2 西方批判安全研究与“人的安全”理论
        1.2.1 西方人的安全研究的历史溯源
        1.2.2 批判安全研究
        1.2.3 “人的安全”理论
        1.2.4 小结:批判安全与“人的安全”研究为界定公民安全提供思想滋养
    1.3 中国主流思想中的安全理念
        1.3.1 中国民本思想蕴含的安全理念
        1.3.2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蕴含的安全理念
        1.3.3 小结:中国主流思想中的安全理念为公民安全研究提供重要指引
    1.4 公民安全的理论源流研究述评
第2章 公民安全的界定
    2.1 安全及其相关概念
        2.1.1 安全的不同界说
        2.1.2 安全相关的主要概念
    2.2 公民安全的内涵
        2.2.1 公民安全的概念
        2.2.2 公民安全的内容
        2.2.3 公民安全的演绎路径
    2.3 公民安全的基本特征
    2.4 公民安全的实现条件
        2.4.1 国家善治
        2.4.2 社会和谐
        2.4.3 公民安全意识内化于心
        2.4.4 经济持续科学发展
    2.5 国家安全、社会安全与公民安全之关系
        2.5.1 国家安全与公民安全“对立统一”
        2.5.2 社会安全与公民安全相互交织
        2.5.3 国家安全、社会安全、公民安全“和而不同”
第3章 我国公民安全的成长环境
    3.1 政治环境
        3.1.1 民族解放与国家独立
        3.1.2 四大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
        3.1.3 “依法治国”的提出和完善
    3.2 经济环境
        3.2.1 计划经济体制的确立与改革
        3.2.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3.3 社会环境
        3.3.1 社会异质性增加
        3.3.2 社会转型发展
    3.4 文化环境
        3.4.1 儒家文化的历史传承
        3.4.2 “以人为本”文化生态的建立
    3.5 国际环境
        3.5.1 全球化浪潮的推动
        3.5.2 国际公约的规制
        3.5.3 世界人权斗争的影响
        3.5.4 联合国“人的安全”的提出
    3.6 小结
第4章 我国公民安全的现实考量
    4.1 我国公民安全的现状
        4.1.1 公民生命安全总体得到保障
        4.1.1.1 威胁生命安全的温饱问题基本得到解决
        4.1.1.2 威胁生命安全的战乱因素总体得到控制
        4.1.2 公民财产安全基本实现
        4.1.2.1 公民财产稳步增长
        4.1.2.2 国家重视保护公民合法财产安全
        4.1.2.3 保障公民合法财产安全的法律比较完善
        4.1.3 公民自由安全逐步完善并落实
        4.1.3.1 公民真实自由逐步实现
        4.1.3.2 公民政治权利逐渐完善和落实
        4.1.3.3 公民个人自由与社会自由共同发展
    4.2 我国公民安全的主要困境
        4.2.1 公民生命安全面临的威胁
        4.2.1.1 贫困威胁依然存在
        4.2.1.2 食品不安全威胁突出
        4.2.1.3 重大疾病威胁加大
        4.2.1.4 生产安全事故威胁频现
        4.2.1.5 恐怖主义威胁增多
        4.2.2 公民财产安全遭遇的挑战
        4.2.2.1 强征强拆侵犯公民财产安全
        4.2.2.2 侵财犯罪损害公民财产安全
        4.2.3 公民自由安全存在的问题
        4.2.3.1 公民真实自由存在诸多短板
        4.2.3.2 侵犯公民自由安全的现象还存在
    4.3 我国公民安全困境孳生的原因
        4.3.1 经济发展不科学是公民安全困境孳生的根本原因
        4.3.2 民主法治不完善是公民安全困境孳生的关键原因
        4.3.3 公民安全理念缺位是公民安全困境孳生的重要原因
        4.3.4 社会安全问题是公民安全困境孳生的直接原因
第5章 新时代我国公民安全的实现路径
    5.1 新时代实现我国公民安全的具体路径
        5.1.1 新时代我国公民生命安全威胁的应对
        5.1.1.1 以“精准扶贫”为指引,打赢扶贫攻坚战
        5.1.1.2 以“社会共治”为主线,保障公民食品安全
        5.1.1.3 以“预防”为中心,防控重大疾病威胁
        5.1.1.4 “规范”为导向,防范生产安全事故灾难
        5.1.1.5 以“去极端化”为基础,打好反恐“组合拳”
        5.1.2 新时代我国公民财产安全挑战的化解
        5.1.2.1 以“法律”为准绳,杜绝强征强拆行为
        5.1.2.2 以“打防控”为举措,制止各类侵财犯罪
        5.1.3 新时代我国公民自由安全问题的处置
        5.1.3.1 以“发展”为根本,筑牢公民自由安全的基础
        5.1.3.2 以“制度”为核心,约束公权力对公民自由的侵害
    5.2 新时代实现我国公民安全路径的总体思考
        5.2.1 正确架构政党、国家、社会与公民安全的关系
        5.2.1.1 突出中国共产党维护公民安全的主导作用
        5.2.1.2 强化政府保障公民安全的主体作用
        5.2.1.3 发挥社会力量保护公民安全的重要作用
        5.2.2 全面推进公民安全保障法治化
        5.2.2.1 法治是保障公民安全的必由之路
        5.2.2.2 加快推进公民安全保障法治化建设
        5.2.3 推动经济平衡充分发展筑牢保障公民安全基础
        5.2.3.1 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经济平衡充分发展
        5.2.3.2 以问题为导向着力解决经济发展中的突出环境问题
        5.2.4 科学发展军事实力和外交关系厚植保障公民安全优势
        5.2.4.1 强军兴军建设世界一流军队
        5.2.4.2 合作共赢构建新型外交关系
        5.2.5 提升公民安全意识,升级公民安全理念
        5.2.5.1 努力提升公民安全意识
        5.2.5.2 升级公民安全理念
结束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附件

(10)数字出版生态链研究 ——构建、资源流转及生态效率(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创新点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的意义
        1.1.1 本课题研究的背景
        1.1.2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
    1.2 研究综述
        1.2.1 数字出版生态链的界定与形成
        1.2.2 数字出版生态链的功能与特性
        1.2.3 数字出版生态链的结构与构建
        1.2.4 数字出版生态链的问题与维护
        1.2.5 数字出版生态链、产业链与价值链的区别与联系
    1.3 研究目的、研究内容和创新之处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内容
        1.3.3 创新之处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的方法
        1.4.2 研究的技术路线
2 数字出版生态链的基本理论
    2.1 生态链及其内涵
        2.1.1 生态链的概念
        2.1.2 生态链理论的发展
    2.2 数字出版生态链的界定
        2.2.1 数字出版生态链的概念
        2.2.2 数字出版生态链的特征
        2.2.3 数字出版生态链与数字出版产业链、价值链的关系
    2.3 数字出版生态链的基本要素
        2.3.1 数字出版生态链的组成要素
        2.3.2 数字出版生态链内要素的关联关系
    2.4 数字出版生态链的主体结构
        2.4.1 数字出版生态链的基本结构
        2.4.2 数字出版生态链的衍生结构
    2.5 数字出版生态链的形成与演变
        2.5.1 数字出版生态链的形成机制
        2.5.2 数字出版生态链的演化
3 数字出版生态链的构建
    3.1 数字出版生态链构建的原则与要求
        3.1.1 数字出版生态链构建的原则
        3.1.2 数字出版生态链的构建的要求
    3.2 数字出版生态链的构建方式
        3.2.1 以数字出版资源为主导
        3.2.2 以数字出版环节为主导
    3.3 数字出版生态链构建的路径
        3.3.1 基于核心节点的构建路径
        3.3.2 基于关联关系的构建路径
    3.4 数字出版生态链构建的关键措施
        3.4.1 核心节点的确立
        3.4.2 关联节点的延伸
        3.4.3 生态链内关系的确定
4 数字出版生态链的资源流转
    4.1 数字出版生态链的资源流转现象
        4.1.1 数字出版资源流转及其流转的资源
        4.1.2 数字出版资源流转对数字出版活动的影响
        4.1.3 数字出版资源流转存在的问题
        4.1.4 数字出版资源流转的功效
    4.2 数字出版生态链内资源流转的机制
        4.2.1 数字出版资源流转的动力机制
        4.2.2 数字出版资源流转的方式
        4.2.3 数字出版资源流转价值模型的构建
5 数字出版生态链的生态效率分析
    5.1 数字出版生态链的生态代谢分析
        5.1.1 生态代谢理论
        5.1.2 数字出版生态链的代谢分析
    5.2 数字出版生态链的种群分析
        5.2.1 种群理论与方法
        5.2.2 基于电子书评论的种群分析
    5.3 数字出版生态链的生命周期分析
        5.3.1 生命周期分析理论
        5.3.2 电子书的半衰期分析
        5.3.3 数字出版产业的生命周期分析
6 数字出版生态链的调节与优化
    6.1 数字出版生态链的失衡
        6.1.1 数字出版生态链的失衡现象
        6.1.2 数字出版生态链失衡的危害
    6.2 数字出版生态链的调节
        6.2.1 节点调节
        6.2.2 链的调节
    6.3 数字出版生态链的优化
        6.3.1 结构优化
        6.3.2 功效优化
        6.3.3 价值优化
结语
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目录
致谢

四、江苏执行工作攀新高(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共同富裕现代化道路研究[D]. 金光旭. 吉林大学, 2021(01)
  • [2]中国广播电视媒介产业化进程中的政府规制研究 ——以2002年后的政府规制政策为例[D]. 李昕冉. 内蒙古大学, 2021(12)
  • [3]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云南省义务教育发展研究[D]. 王红鑫.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4]唐代官方交易物价研究[D]. 王志成. 黑龙江大学, 2020(04)
  • [5]“丝绸之路经济带”下连云港港口集团有限公司战略定位研究[D]. 陈辰.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20(08)
  • [6]2020 我们来了![J]. 本刊编辑部. 纺织机械, 2020(01)
  • [7]谱写“强富美高”新江苏的时代华章[J]. 刘德海. 群众, 2019(23)
  • [8]南通市H县中小企业服务体系优化研究[D]. 赵联政.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9(05)
  • [9]我国公民安全研究[D]. 张青磊. 上海师范大学, 2018(07)
  • [10]数字出版生态链研究 ——构建、资源流转及生态效率[D]. 殷克涛. 武汉大学, 2016(06)

标签:;  ;  ;  ;  ;  

江苏执行工作再上新台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